-
1 # 信陵侃史
-
2 # 捕風捉影者說
有句話叫“人人得而誅之”。你本來應該聽天子的話,但是你沒聽,那誰都可以揍你,誰揍你都是替天行道,捱打算你活該。所以說,諸侯畏懼的不是一個傀儡天子,也不是畏懼某一個幕後黑手,而是怕自己淪為人人得而誅之的物件。畢竟群雄割據的亂世,大夥最終都是要把其他所有人弄死,那先弄誰不是弄呢?你先失了大義,那就先把你瓜分滅掉完事。
-
3 # 正史漫談
有兩個原因:
一、當初董卓立漢獻帝時,袁紹持反對意見。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後,對當時的小皇帝劉辯很不滿意,決定改立更為機靈,並且由董太后撫養的陳留王劉協為帝(他自認為自己跟董太后是本家)。
在徵求當時朝廷要員意見時,董卓與袁紹發生了爭執。袁紹認為,臣子私自廢長立幼,不符合漢王朝四百年的規矩,難以服眾;董卓初至朝廷,則鐵了心要以此立威。二人甚至亮出了武器以相威脅。
槍桿子裡出政權,最終帶著重兵的董卓如願,袁紹則跑回河北,依託家族影響力,扯起反董復漢大旗,並擔任各路諸侯盟主,開始了自己的“正義”事業。
因此,如果袁紹願意迎接由董卓捧上皇帝寶座的漢獻帝(即劉協),等於自扇耳光,否定了自己當初“反董”大業的正義性。
二、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在曹操迎漢獻帝的前一年,袁紹的謀士沮授已經提出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但郭圖、淳于瓊認為,漢朝已經大勢已去,若把漢獻帝請在身邊,大小舉動都要向其彙報,將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利於袁氏業務的開展。
同時,作為豪族袁家的大本營所在地,當時河北的主要家族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都傾向於支援袁氏自立門戶。說白了,這就像在賭桌上下注,押寶就要壓最大的、最有希望贏的那一方。
綜合考慮以上原因,最終袁紹排除了沮授的提議。
-
4 # 徒途M
袁紹,字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不僅出身高貴,而且一表人才,當年面對窮兇極惡的董卓廢立皇帝,拔劍相向,怒目而視,董卓迫於世族壓力,不僅沒有問罪而且還安撫封官。這樣一個英雄為何要錯失這面旗幟和王牌,而拱手讓給曹操呢?是因為袁紹無能?還是他的謀士無智?當時袁紹集團的謀士田豐和沮授都提出這個建議,沮授的說法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田豐的說法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一聽這建議袁紹熱血沸騰,可還沒有三分鐘熱度呢,面對審圖等其它謀士的極力反對,說到大漢王朝行將就木,天子不過一個傀儡,現在大家都在忙著問鼎中原搶地盤,如果把皇帝弄到身邊,需要天天向他請示,事事向他彙報,實在麻煩,如果聽從皇帝的,顯得自己沒有份量,如果不聽又算是違抗命令,怎麼算都覺得划不來,袁紹最重尊嚴,外寬內忌,大腦一短路,心裡一想嗯?是啊!這是董卓所立,當初跟他翻臉就為這事,想想就噁心,以我自己的威望比起那個窩囊皇帝強多了,找個窩囊廢當領導自己豈不是沒事找事,愚蠢至極呀!就這樣一個時代的王牌愣是讓他打飛了,又或許他壓根就以為這就是張爛牌!。當袁紹還在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時,曹操聽取了毛玠荀彧等謀臣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迎天子於許縣,亂世之中天子作為國家統一的象徵,此刻的曹操一切行動都有了天子的旗號,都有了國家的象徵。縱觀兩個集團的領導人,袁紹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徒學周公之禮賢下士,實則只學到了皮毛,色厲膽薄,好謀無斷,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荀彧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郭嘉史學界裡的奇才怪才鬼才,都曾在袁紹下面任職,結果都投奔了曹操,當時的曹操北有袁紹,東有呂布,西有張秀,南有袁術,還有蠢蠢欲動的孫策,相比於擁有青,幽,並,冀四州的袁紹,簡直是駑馬並麒麟,寒鴉比鳳凰,然而智者就是智者,他們明白縱觀古今,成敗在人不在勢,而曹操,知人善任,量才適用,從諫如流,使得群賢畢至,其實謀士要想說服東家,必須順著東家說,袁紹集團的謀士曉之以利,說明袁紹重利,曹操集團的謀士曉之以義,說明曹操重義。搞政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最後證明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的袁紹兵敗身亡,而高舉義旗的曹操則無往不勝。這時不由得想到了三國演義裡面的一首詩,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兄弟。
-
5 # 隱龍說史
袁紹做決定必定是以前車為鑑,在袁紹之前的歷史裡,挾天子者有兩例,齊桓公與項羽,這兩位的結果都不符合袁紹的意圖。齊桓公的一方合法國王為名,尊捧周天子尚且小心翼翼,唯恐諸侯背後罵他僭越,項羽就更慘,挾持楚懷王結果成了劉邦聯合諸侯喊打的靶子。其實挾天子是個很不討好的活兒,袁紹眼前就有一位,董卓將漢獻帝遷到長安,結果關東諸侯人人喊打。看到這個結果,袁紹還有什麼心情再去挾持漢帝?曹操將漢帝迎到許都,立即陷入四面為敵的困境,曹操的勝利很大一部分屬於僥倖。
-
6 # 谷老師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軍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軍閥割據勢力。如袁紹袁術,曹操,劉表,呂布,孫策,劉璋等。最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長期戰爭,消滅了多個軍閥勢力,統一北方。
袁紹本來是有機會迎接漢獻帝,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的,為什麼讓曹操搶佔先機呢?
首先從戰略謀劃來看,曹操要高出袁紹一籌。曹操控制漢獻帝,就能夠號令諸侯,政治上取得了主動,把正義至尊合法合理的旗幟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袁紹則沒有這方面的認識,反而認為漢獻帝在身邊是個負擔,是個絆腳石。
再次從領袖素質來看,曹操要高於袁紹一籌。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的背景下,曹操懂得要爭取民心,爭取政治勢力的支援,要尊重歷史傳統,要遵循政治傳統,要化政治優勢為軍事優勢。反觀袁紹,只知道偏安一方,難以施展宏圖。
最後從歷史機遇來看,曹操要優於袁紹。當袁紹猶豫不決時,曹操已經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且是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袁紹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而且是永遠的失去了。
-
7 # 初見歷史
三國時期,一代奸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奠定魏朝基業。當時漢獻帝逃亡邙山,據曹操軍隊遠至五百里之遙,而袁紹雄踞北部,距帝駕僅兩百餘里。漢獻帝在逃亡時發詔,共招天下諸侯勤王,曹操和袁紹僅接到詔書,但袁紹聽信謀士之言,認為沒必要在自家領地上,多出一個需要自己伺候的皇帝來,遂拒絕前往邙山救駕。
為什麼袁紹不肯接漢獻帝,拱手讓給曹操,原因有三!
第一:瞧不起漢獻帝!袁紹號稱四世三公,袁氏門生遍佈天下,是東漢末年最大的諸侯。雄踞北方四大州郡,擁兵達數十萬之多,根本瞧不上一個落魄的漢獻帝。可以說,袁紹儘管沒有稱王稱霸,但實際上就是北方四州的皇帝,而漢室已日落西山,隨時滅亡都有可能,看不上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戰略眼光不夠!袁紹雄踞北方四州,囊括天下將近一半的土地,卻在官渡之戰一擊而潰,數十萬大軍被曹操數萬大軍輕鬆擊敗。從這裡可以看出,袁紹本身才能有限,儘管一直在效仿明主姿態,但本身智商和眼光遠遠不夠,比如在救駕漢獻帝的問題上,袁紹根本沒有想到“挾天子令諸侯”這一層面。
第三:不願背弒君罪名。漢室將亡,各路諸侯心懷鬼胎,誰都想成為天下之主,而袁紹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最終袁紹謀取天下,那麼漢獻帝的問題會相當棘手。畢竟,袁紹四世三公,世代深受漢室厚恩,一旦弒君或者篡位,都會遭遇史書如刀的罵名。因此,袁紹希望透過摧毀其他諸侯的方式,來奪取天下。
-
8 # 昊陽閒看歷史
漢獻帝經過董卓的胡作非為,再加上涼州軍團李傕、郭汜等把持朝政四年之久,弄得朝廷幾乎明存實亡。等到曹操奉詔去接駕時,滿朝官員已經被餓得面黃肌瘦,慘不忍睹。
當時袁紹是東漢末年最大的諸侯,實力強大,如果他執意要把漢獻帝迎入他的領地,曹操根本就攔不住他。但袁紹根本就沒有迎接漢獻帝的打算,後來讓曹操抓住機會,迎漢獻帝去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之所以沒有迎漢獻帝,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袁紹見識不夠袁紹認為漢獻帝是個麻煩,當時漢獻帝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東漢的控制權,就是名義上的一個皇帝,根本就管不了手下的各路諸侯。
袁紹手下的謀臣沮授向袁紹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袁紹沒有采納。後來的結果說明袁紹的確沒有見識,沒有意識到皇帝在手上有什麼作用,只想到麻煩。
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動不動就用獻帝的名義敲打袁紹,袁紹才看到這一招的妙用,這時想要迎漢獻帝,曹操就要和他掰手腕了,結果袁紹還沒有打贏,這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袁紹想做一方諸侯,不想受制於人。漢獻帝如果到袁紹領土,袁紹要供漢獻帝一切開銷,還有大小事都要請示、上奏,以天子名義行事,想想都是麻煩事,袁紹不想迎天子也是正常。
袁紹做了四州的老大,成為東漢最大的諸侯,就是不想聽命於人,以自己的意志管理地方。若獻帝來了,在名義上獻帝為尊,袁紹某些方面就要受制獻帝,這也不是他所願意的。
說到底袁紹想追求最大的權力,但沒有合適的機會坐到皇帝的位子。結果一步之差,失去控制天子的機會,還是要受制於皇帝名義上的命令,的確是袁紹的錯誤。
-
9 # 中孚鑑
在東漢末年,漢室衰微,漢天子漢獻帝雖有天子之名,卻無天子之實,其一生多是在受制於人得生活中度過,比如漢獻帝就曾為董卓、曹操等人手中的傀儡。在權臣相繼掌權的時候,漢獻帝只能受人控制。
在漢獻帝落魄幾經流落河東等地時,本來袁紹是有機會、打算迎接漢獻帝的,那樣他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那時袁紹的謀士就這樣建議袁紹的,雖然開始時袁紹也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但是後來還是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至於袁紹失去了這次機會迎接漢天子的機會,從而給了曹操機會。
曹操後來迎接漢獻帝,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最終得以奠定曹魏政權。
那袁紹有機會迎接漢獻帝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會讓給曹操呢?
本來袁紹是也是打算迎接漢獻帝的,但是後來有人卻勸阻袁紹,袁紹為人本來就謀多少斷,性多猜忌。所以就聽從了他人的勸阻。
因為那時漢天子雖有天子之名,卻無天子之實。而主要大是漢室衰敗的局面已經不可扭轉。袁紹及勸他的人覺得,此時漢室想要中興已經很難,如此就算迎接漢天子對自己也不會有多大的利處。再則袁紹等人覺得,迎接天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自己的勢力。
所以袁紹就放棄了迎立漢獻帝的想法,從而漢獻帝之後為曹操所得,曹操i則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
-
10 # 潯陽鹹魚
在漢獻帝東歸後,曹操成功進入雒陽朝廷,然後說服漢獻帝遷都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人生事業蒸蒸日上;而本來更有機會的袁紹卻拒絕迎駕。曹操和袁紹兩人截然不同的選擇,在後人看來,大都認為袁紹鼠目寸光,坐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袁紹形象】
筆者就來分析一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曹操進京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進京是受到漢獻帝徵召,所以順利入主朝廷,而在歷史上,曹操進入雒陽卻是靠運氣。
七月,劉協返回舊都雒陽時,身邊有四位掌握兵權的將軍:張楊、董承、韓暹、楊奉。
張楊時擔任河內太守,他無意爭權,見天子公卿安頓好後,便主動提出退兵出雒陽,希望朝廷交給公卿大臣來運作,重新恢復漢廷秩序。在他的表率下,楊奉也表示自己可以屯兵至梁縣。如此一來,朝廷只剩下董承和韓暹兩人。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董承形象】董承一心想專權,無奈依舊鬥不過韓暹,於是在董昭的提議下,董承想到了之前有心覲見天子的曹操。
得到董承密令後,曹操率一千多兵馬火速進京,得以順利入主朝廷。
曹操進京後,當然就順著董承的意思,把韓暹趕出朝廷,然後寫信給楊奉,哄騙他說要遷都去魯陽。實際上曹操和劉協及公卿大臣們商議的結果是:遷都許縣。
因為去魯陽的路,必須經過樑縣,被欺騙的楊奉還準備在半路上迎接曹操及天子隊伍,等了半天,一個人影都沒看到,這才發現自己是被騙了,於是楊奉和韓暹帶兵去追擊曹操,反被曹操的伏兵擊敗。
等劉協和公卿大臣一同進駐許都,重設朝綱後,歷史進入了轉折點。
袁紹優柔寡斷其實在劉協等人還在河東安邑時,就已經派出大批使者前往關東各地,要求他們帶兵前來救駕勤王,最終也只有張楊一人前來:荊州劉表也只是派人去洛陽搞建設,徐州呂布說自己分身乏術走不了,揚州袁術正把玩著從孫家得來的傳國璽,盤算著自己何時能登基稱帝……那袁紹呢?
袁紹身居冀州,距離河東郡非常近,他要迎接天子,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但是他偏偏沒有去。
陳壽在寫《三國志·袁紹傳》時,說:袁紹派郭圖前往河東覲見天子,郭圖返回後就勸袁紹去迎天子到鄴城定都,而袁紹不聽從;但是在《獻帝傳》中,卻說是沮授提的這個建議,郭圖和淳于瓊則是持反對意見。
《獻帝傳》這個故事後來又被袁宏《後漢書》和范曄《後漢書》採納,所以後人以從眾的心理看待問題,都不太相信郭圖是支援迎天子的。
不管怎麼說,袁紹拒絕迎天子的理由有三點:
1.當初袁紹起兵就是為了反董,而劉協又是董卓立的皇帝,所以袁紹對劉協沒好感。
2.袁紹認為漢室難再興,不如趁機稱霸地方。
3.袁紹擔心迎接天子後,自己會處處受到天子的掣肘。
如此三點,袁紹就不再想去迎天子來鄴城定都了。
袁紹反悔曹操迎天子劉協定都許縣後,反手就是讓劉協下詔書責難“袁紹不忠於朝廷”,袁紹這下子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也終於領教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力。
在當時,袁紹並沒有“袁術稱帝的野心,敢把天子的詔書置之不理”,所以他只能寫奏章申明自己一直以來對漢廷忠心耿耿,並派從事中郎徐勳前去許都,協助曹操重建漢廷。
袁紹麾下還有校尉應劭,寫了一堆漢代禮儀的書籍,獻給許都,得到劉協的嘉獎。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
袁紹在後悔的同時,還寫信給曹操,說許都環境不好,建議曹操把天子再遷往鄄城,但是曹操又不是傻瓜,怎麼會不明白袁紹的本意呢?——原來是鄄城距離黃河比較近,也拒絕袁紹更近一些。
曹操一口回絕了袁紹的提議,兩人原本友好的關係已經貌合神離,袁曹之爭已經是天下人都能預見到的事了。
-
11 # 夢嘗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和袁紹便是盤踞在中國北方的兩支強大軍事力量,由於袁紹四世三公的貴族身份,使得袁紹的“吸金能力”要遠遠強於出身卑微的曹操,袁紹可謂是兵多將廣,但是令人感覺奇怪的是,面對漢獻帝這個燙手的山芋,做接盤俠的竟然是曹操而不是強大的袁紹,這是為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不只是說說這麼簡單,弄不好的話就是引火燒身。東漢末年,軍閥之間相互攻伐,朝堂之上更有董卓之流惑亂朝綱,使得朝政腐敗,百姓貧苦,而漢獻帝也成為董卓手中的傀儡,直到後來董卓被殺,漢獻帝才在眾大臣的扶持下開始了逃亡生涯,後來被曹操挾持,回到了許昌,可謂是“才出狼窩又入虎穴”。但是漢獻帝不甘心淪為傀儡,而且當時的人們還是什麼希望回到強盛的漢朝時代的,漢獻帝也是多次試圖反抗,曾經暗下衣帶詔,命令各地勤王,在曹操去世以後,魏國境內曾經發生叛亂,企圖營救出漢獻帝,恢復劉姓江山,甚至曹操手下的智囊荀彧都心繫漢朝,看到曹操“名為漢臣,視為漢賊”的本質以後,憤然辭官,不再服務於曹操,可見將天子留在身邊是一把雙刃劍,利用的好則事半功倍,利用的不好反而會被他反噬。
曹操與袁紹的戰略眼光不一樣,曹操足智多謀,能夠運籌帷幄,反觀袁紹做事畏首畏尾,雖然也是很有才華,但是於曹操相比還是差一大截。曹操出生於官宦家庭,在當時雖然也算是富裕家庭,但是由於宦官的名聲不好,使得曹操身上揹負了不少莫名標籤和無辜罵名,曹操在社會上得不到太大的認同感,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只能靠自己拼搏,坎坷的人生經歷使得曹操更加成熟、穩重,這就使得曹操在察言觀色、虛心納諫方面與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袁紹有很大的不同,袁紹自恃貴族,天生就有一種優越感,甚至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在是否迎接漢獻帝的問題上充分暴露了兩人的決策水平,曹操力排眾議,果斷出出奇兵迎接漢獻帝,但是袁紹卻左顧右盼,最終沒有鼓起勇氣去迎接漢獻帝,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
12 # 單于603
袁紹和漢獻帝之間有很多矛盾,不可能像曹操那樣與漢獻帝“和睦”。
1.董卓廢劉辯、立劉協,袁紹公開反對,並因此與董卓決裂。
2.出走後袁紹散佈謠言,誹謗漢獻帝非漢靈帝子,以否認其帝位合法性。
3.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袁紹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另立朝廷,劉虞堅決不從,方作罷。
4.董卓脅帝西遷長安,以天子名義派使者撫慰四方,袁紹拒不接受,殺使者。
無論漢獻帝有無實權,袁紹這麼做都是在踐踏皇帝權威,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牌,袁紹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起。當初擁立劉虞為帝,恐怕沒安好心,大概也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吧?
-
13 # 吹泡泡的豬
袁紹之所以不肯“挾天子以令諸侯”,我認為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挾天子並不能令諸侯
在當時,漢室最大的諸侯有袁紹、袁術、孫策、劉表等。在曹操“挾天子”後,這些人中沒有任何一人遵其號令。
袁術忽略天子而稱帝、張繡降而復叛、自詡漢室宗親的劉備佔據徐州反叛、老牌漢室宗親劉表心懷不軌、袁紹傾巢而來、江東孫策躍躍欲試……所以說,挾天子並不能令諸侯。
那麼,“挾天子”是不是就沒有什麼作用了呢?有!
“挾天子”雖然不能號令諸侯,但卻可以號令士族和大部分地方豪強勢力,更可以借用天子的名義招徠更多人才。而這兩點,正是當時的曹操所缺少的。
曹操出身閹宦世家,不為士族名門所容,而且當時曹操勢力弱小,手底下人才寥寥。“挾天子”之後,曹操佔據了正統之名,借天子的名義號令士族和大多地方豪強,也招徠了許多人才,由此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上升期。
第二:袁紹的出身,註定了他不必“挾天子”
從家室門第上來看《三國志 袁紹傳》說:“(袁紹)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可見,這是真正計程車族豪門,在政治上掌握了重要資源,並以此形成了“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的政治局勢。
從袁紹本人來看。《後漢書》記載:“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服闋,徙居洛陽。”如此以仁孝為本,可以說是服膺儒教的代表人物了。
又據《獻帝春秋》雲:“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三國志》中也有“紹以寬厚得眾心”、“袁紹有恩於民夷”等記載,說明袁紹以寬仁施政,是很符合儒家教義的。
為人仁孝、長得好、出身名族、履歷光耀、服膺儒教、身負天下之望,可以說袁本初同學是士族中的完美全明星了!本身就被士族豪傑高度認可的袁本初,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根本不用像小弟曹操一樣,靠迎漢帝來贏支援。
第三:曹操和袁紹的政治抱負不同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可以說已經站在了人臣的頂端,而且當時袁紹擁兵數十萬,身為漢室最大的諸侯,想要再進一步,只有取漢室而代之。
在這種情形下,奉漢獻帝不僅對他沒有好處,反而會擾亂下屬人心,分裂手中勢力,讓他無以自處。
而當時的曹操,勢力弱小,名望微薄,如果不借用漢獻帝的名義,可能連生存都難以保障。
可以說,在當時的形勢下,袁紹已是準備要謀天下,而曹操只能是先謀生存,再圖發展。
在“挾天子”初期,藉著天子的名義,曹操的勢力也確實得到了長足發展。
不過,在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勢力還是遠超曹操。之所以出現曹勝袁負,更多源於袁紹的戰略、戰術失誤、叛徒的出賣、曹操的勇武果決乃至一點點運氣問題。
“挾天子”也並非沒有害處,這讓曹操的勢力分成了“擁漢”和“擁曹”兩派,在後期也給曹操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
14 # 慕容鑑史
袁紹是一個空有君王大志,實則斤斤計較小人,官渡之戰時,袁紹原本有著巨大的優勢,不論兵力物力乃至將領都是佔優的,但卻被曹操打敗,逃回冀州後原本還能有一戰的可能,不過由於他認為太丟人了,所以自己將自己氣死了,自己兒三個兒子也都是各懷鬼胎,最終袁本初的一片江山被斷送,這一切都是袁本初自己的失誤。
1、袁紹認為漢獻帝沒用袁紹當初不是有機會,而是他認為漢獻帝是拖累自己的物品,完全沒有想到能夠創造了號令諸侯的效果,這一機會被遠在兗州的曹操看到,立馬率領自己全部的兵馬將漢獻帝接到了許昌後改名許都,從此曹操的名聲越來越大,手中能夠利用的資源也是越來越多。
謀士將領都是頂尖的,不過官渡之戰靠的還是曹操敢打,臨危不亂才能夠獲勝的,所以說第一點就是袁本初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因此漢獻帝才會被曹操劫到許昌。
2、袁紹最喜歡的兒子病重袁紹最喜歡的兒子是最小的一個兒子袁尚,當時漢獻帝從長安逃到洛陽時,已經是奄奄一息,身上沒有一點帝王的樣子,而袁紹卻是每日好吃好喝。收到求救信的時候,謀士許攸、田峰力建漢獻帝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傀儡。
不過當時袁紹的心思並不在這上面,兒子 遍地求取名醫救自己的小兒子,所以這件事情也就被耽擱下來,後去許昌要人時,曹操一直用漢獻帝的名義逼迫袁紹退兵,礙於其在世人中的口碑只好退兵,機會從此完全喪失。
3、袁紹後悔過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後不久,袁紹立馬就反應過來了,這時候開始感嘆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去接漢獻帝呢?自己的冀州比兗州大了不知道多少,這是一個先機誰能把握誰就能成功,自認為強大的袁紹最終被曹操打敗。
謀士的言論袁紹每次都是將信將疑,如果連自己的謀士都不能相信,那麼還有是能夠幫助自己的呢?顯然是沒有的,最終田峰死後他還是非常後悔的,不聽謀士話,這也是袁紹沒有接到漢獻帝的原因之一。
袁紹剛開始並不想將漢獻帝接到自己的地盤,畢竟自己是冀州的老大,那麼漢獻帝來了自己算什麼呢?這一他當時面臨的一大難題。不過看到曹操劫到漢獻帝后如此的成功,說不眼紅是假的,因此才會想方設法的將漢獻帝奪到冀州,沒想到官渡大敗一舉讓曹操統一了北方。喜歡這篇文章的,別忘了點了關注哦。
-
15 # 餘好古
早在初平二年(191年),袁紹用計恐嚇冀州牧韓馥拱手讓出冀州,從事沮授就為袁紹制訂方略,先平定黃河以北四州之地,然後迎接漢帝,在洛陽恢復宗廟,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袁紹當時還比較高興,表示同意。
興平二年(195年),董卓被殺,其部下李傕、郭汜等反攻,漢獻帝倉皇出逃。此時雖然袁紹還沒有佔據河北四州,與當初沮授所訂方略的沒有完全同步,但機不可失。沮授便建議袁紹提前行動,搶先將漢帝迎到自己的地盤鄴城,便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
但是沮授的意見遭到其他人的反對,認為迎奉漢帝是請了個上司來伺候,幹什麼事都得請示彙報,聽皇帝的吧就不符合自己的意願,不聽吧又得到抗拒皇命的罪名,費力不討好。沮授極力勸說,此時迎奉漢帝可以掌握道義上的制高點,用來對付各方勢力便掌握了主動權,如果不當機立斷的話,肯定有人搶先。
但是袁紹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坐失良機。而曹操卻不愧是一時奸雄,毫不遲疑地朝見漢獻帝,又藉口洛陽殘破無糧,將漢獻帝迎到自己的地盤許縣,將這麼旗幟牢牢控制在手中。從此曹操可以以漢帝的名義號令各方勢力,居於極為有利的地位。雖然天下還得靠打,但師出有名,討伐起來名正言順。
這時袁紹感到難受了,曹操以漢帝的名義發出號令,聽從吧自己不願意,不聽吧就是抗拒詔令,這才後悔起來。袁紹要求曹操遷都到鄄城,曹操當然不幹。袁紹此時要與曹操對抗,便只能頂著對抗朝廷的罪名硬扛了。
袁紹錯過這樣的良機,主要是因為目光短淺,後人對其好謀而無斷的評價確實沒有說錯。當時袁紹的想法,大概也認為把漢帝這尊神請到身邊也很不自在,不能隨心所欲。其實漢帝當時流離失所,沒有實權但名分未失,拿在手裡是個很好的政治籌碼,名為迎奉,實為控制,打著皇帝的旗號幹什麼都可以。只是這話可能沮授不便說得這麼明白,反覆勸說而袁紹等人就是卻領會不到,也是太不聰明。
-
16 # 豹眼看歷史
(先下手為強,這是硬道理哈)
最近在寫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戰》,對袁紹、曹操的相關史料做了較多的閱讀。其中,“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橋段。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還是從關東諸侯討伐董卓開始說起吧。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這是演義的說法,史書沒有明確的數字記載,但的確不在少數。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初平元年(190年)春,曹操自行代理奮武將軍,與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同時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在演義里老羅還安排了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揚、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等七家諸侯。這些大都是與曹操做對的,不反一下董卓不太合適。
像幽州牧劉虞、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等大佬,都沒有參與討伐董卓。
且不去管它究竟有多少諸侯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當時這一行動的目的是“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那麼,興平二年(195年),獻帝東歸,詔令天下勤王的時候,這些諸侯們都在幹嘛呢?
獻帝流落到了河東,已是河東太守的張揚立馬率兵前往安邑救援。楊奉、董承、韓暹等百官都很飢餓,沒有糧食吃,張揚派數千人揹著米袋在回洛陽的路上迎接獻帝等人,然後一起回到了洛陽。
張揚命董承修繕洛陽宮殿,認為自己護駕有功,就以“揚”命名這個宮殿,叫“揚安殿”。之後,張揚說:“現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輔佐,我可以在外捍衛大漢朝,怎麼可以留在京都呢?”
於是,獻帝拜張揚為大司馬、假節鉞,張揚回到了野王。
此時,袁術在琢磨著自己稱帝;孫策盤算著江東;劉表一心在荊州那一畝三分地上;劉璋聽他老子說益州有天子氣,正惦記著這事;西涼韓遂、馬騰,天子在眼前時也沒想勤王,這會兒就更沒心思啦;劉備接了陶謙的班,這會兒只想跟呂布、袁術搶地盤,顧不上獻帝。
獻帝下詔令呂布迎駕,但由於呂布的軍隊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無法勤王。呂布派遣使者上書謝罪。朝廷表示理解,讚許呂布的態度,任命呂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
這就是當時那些大佬們,對待天子的態度。
獻帝東還,無疑是一面可以利用的旗幟,但各地諸侯卻都當做燙手的山芋。
195年十月,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這時。袁紹的謀士沮授就提醒袁紹趕緊把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奉迎天子,建都鄴城,然後號令天下,以征討不臣。
袁紹準備接受沮授的建議,但郭圖、淳于瓊反對(三國志記載郭圖曾力勸袁紹奉迎天子),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今天重新振興何談容易?現在正是’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時候。獻帝在身邊,到時候事事需要上奏,服從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是違抗皇命,把天子奉迎到身邊不是個好辦法。”
沮授苦口婆心地勸告:“奉迎天子不僅是符合道義,而且也是符合時局形勢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
袁紹思慮再三,最終還是放棄了沮授的建議。
其實,沮授想多啦,幾乎沒有人對獻帝感興趣。
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回到了洛陽。但是宮殿破弊,財物短缺,實在是沒有了帝王的尊嚴。董承、楊奉、韓暹又開始爭權奪利的鬥爭,讓獻帝沒有一點安心。
董承看到韓暹弄權,就秘密召兗州牧曹操進京勤王。
曹操本不想接這個燙手的山芋,所有部將認為徐州還沒有平定,韓暹、楊奉弄權專政,北連線張揚,暫時還無法控制他們。奉迎獻帝,麻煩很多。
在這關鍵時刻,謀士荀彧卻對曹操說:“晉文公奉迎周襄王復位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將軍您首倡義兵勤王,心無時不繫於王室。此時奉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順應人心,而且可以‘奉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大的智慧。如果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考慮此事,恐怕就來不及了。“
荀彧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利。
曹操權衡再三,感覺利大於弊,認為荀彧說得對。
於是,曹操應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朝見獻帝。獻帝任命曹操為司隸校尉。
之後,曹操藉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短缺,把獻帝轉移到了許縣,在許縣建立新的都城,從而把獻帝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建都許縣後,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引起了袁紹很不爽,袁紹後悔不已。
袁紹提出讓獻帝遷都鄄城,以臨近冀州便於控制,但曹操一口回絕,而且以獻帝的名義譴責袁紹擁兵自重,不進京勤王,只知道爭地盤搶利益。袁紹知道是曹操在搞鬼,但沒有辦法,還得上書為自己辯白。
但袁紹跟曹操這樑子也就結下了,多年的鐵哥們就有了嫌隙。
等到袁紹平定了河北,就集合大軍南下,找曹操算賬來了。
官渡一戰,曹操也幾乎是要玩完啦,玄些被袁紹包了餃子。
但最後曹操還是得益於奉迎天子的幸運,關鍵時刻得到了賈詡、桓階等人的支援,最終戰勝了袁紹。
看來,挾天子還是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哦,這就是戰略眼光。
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人樂意奉迎天子;袁紹、曹操的謀士中都有非凡的人才。
但袁紹猶豫再三選擇了放棄,曹操權衡利弊選擇了奉迎,就這一步之差,導致了最終的結局。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獻帝把機會給了每一個人,但能夠抓住的人卻只有曹操,這怪不得別人哦。
(出手慢了哈,這就是差距)
-
17 # 破乞
第一: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候,袁紹不幹呢?其實他完全有條件幹,挾天子以令諸候這幾個字就是他手下人沮授提出來的,沮授跟他講,你看現在是公元195年,漢獻帝正在東歸,就是逃脫長安,然後回到洛陽,我們是不是把他接過來,我們從此就擁有了正統。這個力量是大家都看到的,但是袁紹沒幹,這叫挾天子以令諸候。而曹操那邊提出來的呢?恰恰不是這個口號,叫什麼?叫奉天子以令不臣。
第二:袁紹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他原來和漢獻帝翻過臉,公元189年,董卓亂洛陽的那一回。當時董卓把漢少帝給扒拉開,輔佐漢獻帝登了位,這個時候袁紹正在帶領諸侯討伐董卓,袁紹當然不能承認你這次換皇帝的合法性。
但是袁紹這個時候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他突然造了個謠言,說這漢獻帝壓根就不是漢靈帝的子孫,血脈來歷通通存疑,所以這個皇帝我們不認。但漢靈帝的子孫只剩這一個了,他具有唯一的合法性。袁紹說根本就不認,他血緣不清楚。
後來又發生一件事,就是董卓突然把袁紹他們家老小留在洛陽的大概五十多口全部給殺掉了,所以對於袁紹來說,他跟董卓那就不僅是國仇,而且是家恨。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漢獻帝派了五個使者到東部撫慰,就是朝廷派了一些士大夫,跟東部的這些諸侯接上聯絡,因為那個時候已經在長安了。我的天,袁紹一看,什麼?董卓還敢派人來,來,這五個人放走一個,剩下四個全部給殺掉。
可是你要知道,這四個人他不是董卓的人,他就是朝廷的那些士大夫,其中還有一個人留了個遺言,說關我屁事,我根本就不是董卓的人,你怎麼濫殺無辜呢?這個時候這一殺,這就意味著你袁紹是跟漢獻帝的朝廷結下了仇,這已經不是你跟董卓的私仇問題。所以後來漢獻帝東歸的時候,袁紹就覺得這麻煩了,對吧?這個皇帝我得罪過,現在我怎麼能接過來呢?
當然了,天下只剩這麼一個皇帝,你是不認也得認。後來的袁紹那個行為就陷入了極端的兩難,一方面袁紹當然是不服這個朝廷的,有一次漢獻帝給他下聖旨,指責他,說你那麼大實力,動不動就擅自征討他人,是不是做錯了?袁紹居然上了一封奏摺,和皇帝抬槓,我功勞大得很,我什麼都沒錯。
第三:生活中我們肯定知道一個道理,叫凡有選擇必有代價,那如果當年袁紹選擇接納了漢獻帝,他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不僅有,而且會非常沉重。
沮授當年對袁紹提出挾天子以令諸候,這個想法當然很好,但是袁紹身邊的其他謀士都反對。如果把皇帝弄到了身邊,皇帝說了一句話,你是聽還是不聽?如果你要幹一件事,皇帝要是反對,你是幹還是不幹?如果你既不聽又要幹,那你不就是第二個權臣嗎?你就是董卓第二,那你身邊會不會出現像王允、呂布這樣的人,要你袁紹的老命,這都說不清楚,你身邊的安全形勢立即變得嚴峻。
而且就算你利用皇帝最後得到了天下,又待如何?你自己當皇帝嗎?如果當,你就是亂臣賊子,你就會像曹操一樣,一張大白臉面對千秋萬世,袁紹那種人士大夫,要臉,他不肯沾這種爛事。所以漢獻帝雖然是一個巨大的利好,同時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事實上,曹操把漢獻帝弄到手裡,就付出了這些代價。
-
1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袁紹的政治理想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立天子以爭天下”。東漢帝國之所以走到目前的亂局,袁紹“功”不可沒。
是誰給當年的大將軍何進建議殺盡宦官?是誰建議徵召外軍入京逼迫太后同意殺宦官?又是誰帶領軍隊衝進皇宮將所有宦官全部斬盡殺絕?
是袁紹。
袁紹早在沒有進入大將軍何進幕府為官時,就已經在私下裡接觸黨人和俠義之識,不接受朝廷的徵僻,隱居六年之久,作為出身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家族年輕一代最傑出人才的袁紹,在國家最需要人才的時候,偏偏在隱居和結交英雄,你覺得袁紹在做什麼?
東漢近兩百年的江山,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一是豪強勢力大,連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都拿豪強沒有辦法;二是宦官與外戚專權貫穿整個東漢除前三任皇帝之外的所有皇帝。
到東漢晚年時,由於皇帝需要加強權力,任用宦官打擊外戚與豪強,所以宦官勢力非常大,並且桓帝與靈帝朝還有黨錮之禍,禁止黨人參政,其實也就是士族豪強出身的人,所以對於士家大族來說,最恨的就是宦官。
而袁紹已然成為東漢末年士族的領袖,世家大族在地方上佔據著絕對的主導權,所以袁紹空有一身四世三公,並且出身士家大族的身份,所以很快就憑藉名聲迅速成為東漢末年崛起的第一大勢力,其崛起速度之快,人才聚焦之集中,實屬罕見。
所以在大將軍何進當政的期間,袁紹就給何進出主意要殺盡宦官,宦官已經在東漢存在了一百多年,是為了維護皇權的存在,是依附於皇權的,並且存在就是合理的,袁紹消滅宦官的建議,無非就是消滅皇權的目的。
消滅皇權,就是消滅皇帝,別以為豪強世家不敢幹,事實上袁紹就敢。袁紹唯一失算的就是勝利果實被董卓摘取了,還因此賠上了袁家族人數十口的性命被董卓殺害,因為董卓這個袁家故吏不按常理出牌。
之後不久,袁紹就成為了反董聯軍的盟主,袁紹何德何能?為什麼迅速就能成為世族豪強的領袖,而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呢?
因為袁紹代表著世家大族的利益,這些士家大族的終極理想就是消滅皇權,成立一個傀儡皇帝,代表世家大族的政權,所以這也是袁紹的政治理想,簡單的說,這個政漢理想就是另立一個傀儡皇帝,打著皇帝的旗號征服天下,再建立一個保證世家大族利益的政權。
回到題目,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按照漢獻帝東歸的路線來看,袁紹所控制的冀州、幷州是離東都洛陽最近的地方,而曹操所在兗州則遠得多,按理來說,袁紹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有優先權,但是袁紹並沒有迎立漢獻帝。
因為袁紹首先考慮的是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紹是反對董卓的,在關東諸侯共同反董卓時,袁紹可是盟主,不可能董卓一倒臺,袁紹立馬就去擁立董卓立的皇帝,那袁紹不是打自已的臉嗎?況且董卓還和袁紹有著血海深仇,董卓殺了袁紹留在洛陽的叔父袁隗及其族人數十口。
袁紹當時的想法是擁立另一個皇帝,也就是當時的漢室宗親幽州刺史劉虞,這個劉虞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人,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可惜袁紹如意算盤又失算了,劉虞本人不同意。
袁紹是世家大族捧起來的領袖,他代表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且袁紹內部的勢力也是派系林立,袁紹手下的頭號謀士沮授向袁紹建議迎立漢獻帝,可是得到郭圖、淳于瓊等人的反對,袁紹就開始猶豫了。
袁紹的勢力雖然起來得很快,但是缺乏內部的強有力整合,包括官渡之戰,袁紹都是輸在內鬥上,攘外必先安內,如果袁紹內部的各家勢力爭鬥不息的話,嚴重影響了袁紹勢力的發展,包括袁紹去世後,他的幾個兒子爭權奪利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了向曹操這樣的敵人投降的笑話,可見袁紹內部的問題非常大。
袁紹這一猶豫,曹操那邊可絲毫沒有任何猶豫,立即發兵迎接漢獻帝,雖然曹操離洛陽路程遙遠,但是曹操有行動啊,袁紹沒有行動,離得再近還不是拱手相讓。
袁術為什麼要否決呢?很簡單,袁術是想自已直接稱帝,連傀儡那層遮羞布都不要了,可見袁術在政治上愚蠢到什麼地步,當然了,袁紹也高明不到哪裡去,就拿迎立漢獻帝來說,由於猶猶豫豫,失去了先機。
-
19 # 青史回聲
關於這個問題,往大了說,是在諸侯裡,除了曹操外,很少人看重漢獻帝的價值,即使知道他是大漢皇帝;往小了說,是袁紹沒有遠見,沒有看出漢獻帝隱藏的價值,也許在袁紹看來,漢獻帝就是塊燙手山芋,把他弄過來會影響他的發展。
可是,在他的老對手曹操看來,這個大漢名義上的皇帝隱藏著無窮的價值。
當時的曹操實力並不強大,只是擁有一州之地,也就是兗州。而袁紹,可就不一樣了,手下人才濟濟,還擁有三州之地,分別是冀州、青州和幷州,幽州當時還在公孫瓚手裡。說起來,當時的天下繼董卓死後,也就只有袁紹實力最強大了。
既然如此,袁紹為何在漢獻帝遇難的時候沒有來搭救呢?要知道,袁紹離漢獻帝最近,不出幾日就能趕到。可他在收到漢朝廷的求援信後,表面上滿口答應,暗地裡不屑一顧。最後被曹操給“得手”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袁紹根本就沒有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心思,他的想法就是“立天子而平天下”。在他看來,迎回一個不是他立的皇帝回來,會對他的實力產生極大的影響,誰知道自己內部會不會向漢的人?哪怕自己表面上向漢,也不允許內部人暗地裡向漢,這是原則問題。所以袁紹為了避免麻煩,就沒有將其當一回事兒。
直到曹操迎回獻帝,並定都許昌,繼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眾多諸侯裡,佔得了先機。而此時的袁紹才後悔,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我絕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只不過已經晚了。
-
20 # 南村群童701
我只悄悄提供一個視角: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成立的。袁紹和天下各諸侯包括曹操都看清了這一點:挾天子是弊大於利。所以諸侯皆棄天子;誰挾誰麻煩!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拼了命去爭“挾”呢?請認真讀《三國演義》,此時,曹魏已是諸侯中實力第一。也就是說只有曹魏有能力挾天子。
回覆列表
在漢獻帝脫離了李傕,郭汜的魔爪,逃離長安的時候,袁紹是當今天下最具實力的諸侯,明明有機會,為何他沒有像曹操那樣去挾天子以令諸侯?
由於《三國演義》一直吹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讓大家忘了其實最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董卓,緊接著就是李傕郭汜二人,而這三個人都沒有落得好下場,特別是董卓,不但不能號令群雄,反倒招致了十八路諸侯聯盟來攻打他,最後,逼不得已只能棄洛陽而奔長安,最後落得被人點天燈的下場。
所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選擇。但對於曹操來說,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一來加大了其政治資本,二來他也懂得如何去操控漢獻帝去擺佈其他諸侯。
我們再來看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這些人出身並不“太好”,都是政治資本不夠好的人,比如董卓,西涼軍閥,大字不識一籮筐,在朝中無權無勢無背景。而曹操呢?雖然其父為當朝太尉,但畢竟是閹宦之後,為眾人所不齒,我們再反觀袁紹,那就不同了,袁家乃四世三公,袁氏故吏遍佈天下,因而袁紹的政治資本就大的多,不需要漢獻帝來撐場面。
其實,袁紹的謀士沮授曾建議袁紹迎駕漢獻帝,但袁紹並沒有採納,是擔心漢獻帝會分化自己的權力,這是他最大的顧慮,為什麼呢?
袁紹畢竟是名門之後,古代講究忠君愛國,如果真的迎駕了漢獻帝,漢獻帝下了對袁紹不利的命令,袁紹到底是聽還是不聽,聽得話對自己不利,不聽得話就會造到世人的唾罵,古代的名門之後本就自視清高,雖然骨子裡可能不想忠,但表面上還是要表現出自己的忠,因而就袁紹而言,迎駕漢獻帝並沒有帶來更大的政治資本,反而招致一個掣肘自己權力的人,所以,袁紹才會拒絕了這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