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當璀璨如夏花
-
2 # 素顏歷史
周武王滅商之後,以分封制立國。把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四方,替周天子治理國家。其中軍事兼師傅的姜子牙被封到山東一帶,國名為齊。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享國800餘載。
但是齊國的歷史比較特殊,公元前386年,姜氏齊國被田和所替代,之後的齊國被稱為田氏齊國。有趣的是齊國的這一國運幾百年前就被人預測到過。據說,周朝建立之初,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周公被封到魯國。臨行前相互詢問治國之策,姜太公說:“舉賢尚功”。周公說:“尊尊親親”。
分別後,姜太公對隨從說:“魯從此弱矣”。因為魯國只重用親近的人,很難使用優秀的人才。周公對隨從說:“齊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因為齊國重用有才能的人,如果忽視了品德的作用,可能會出現弒君篡國的野心家。二人皆看出了彼此存在的問題,卻未能解決各自的問題。
齊國毗鄰大海,開國君主依靠地利,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到了齊桓公這一代,在管仲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發展實業。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齊桓公晚年變得昏庸無道,尤其是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自己竟被活活餓死,從此國力不斷衰落。到了齊康王,大夫田和直接取而代之。在田氏的經營下,齊國國力逐漸復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田氏代齊後,並沒有改變國號,一直沿用舊制。為了區別前朝,被稱之為田氏齊國。國名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事關政權的合法性。田和之所以做出改變,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第一,諸侯國是周天子下面的一級政府,改變國號必須經過周天子的同意。田氏是透過政變獲得的統治權,缺乏合法性,周天子未必會同意。如果不改變國號,就省去了這一道程式。
第二,齊國的稱號已存在數百年,而且齊也是當地的地名,這一稱號在百姓心中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擅自改變,可能會引起國人的反對。沿用舊號可以起到安撫百姓的作用。
第三,沒有必要。在春秋時期,經常出現更換國主的事件,他與後世的改朝換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為了更換國名而付出社會動盪的代價,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四,過去的資訊不是那麼發達,田和篡齊影響力有限。但如果擅自更改國名,那動靜就大了,容易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反對。如果他們聯合起來討伐齊國,將對新生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所以田和也不能更改國名。
國號畢竟是一個虛名,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田氏一直沿用齊國國號,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正確的。
-
3 # 歷史有知社
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當一個家族奪得政權之後,總會重新定立國號。故而,江山易姓也就與改朝換代的詞義等同起來。明末大儒顧炎武,就曾說道: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但是,在春秋戰國之際,齊國卻經歷了江山易姓,媯姓陳氏(田氏)最終篡奪了姜姓呂氏的江山,但卻仍然襲用“齊”的國號。那為何田氏在得了江山之後,卻沒有另定國號呢?
首先,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受到當時的政治禮法制約。田氏篡齊雖在齊國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但此舉按當時的政治禮法來說,無疑是大逆不道。而按周王朝的政治禮法,當一個諸侯國發生了篡國謀逆之事,不但很難獲得他國的承認,還會遭致其他諸侯國的興兵問罪(周王朝初期,通常由王室興兵討伐;而隨著周王室衰落之後,則通常由諸侯霸主興兵問罪),而且會獲得仁義之名。這也就是後世常說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比如,陳國的夏徵舒弒君,就引來了楚莊王的興兵伐陳。鄭國的高渠彌弒殺鄭昭公,並擁立了公子亹為君,而鄭子亹及高渠彌最終在參加齊國的盟會上,都被齊襄公誅殺。
正因為行篡國謀逆之事,人人可打,才使得那些亂臣賊子不得不低調。就比如著名的三家分晉之事來說,實際上始於前453年,趙氏策反了韓﹑魏兩家,共滅了晉國最強的卿族--智氏(荀氏別支)。但是,韓趙魏在滅掉智氏之後,卻並沒有立即宣示建國。而是,繼續窩在“晉”的旗幟之下。直到五十年之後的前403年,周威烈王受了韓趙魏的賄賂與奉承,正式策命韓趙魏為諸侯,才宣示了韓趙魏的各自誕生。
而司馬光亦是以這一事件,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韓趙魏徹底瓜分晉公室,則是到了前376年。也就是說從事實上的三家分晉,到明面上的三家分晉,用了七、八十年的時間。不是韓趙魏不想早日宣佈各自獨立,而是傳統政治禮法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低調。司馬光亦以大篇幅評論此事,並把它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就因為這件事件影響太大、太過惡劣。
司馬光強烈鄙視周威烈王,並不是苛責周威烈王應該去征討韓趙魏,而是認為周威烈王給予了亂臣賊子的名分。自此,亂臣賊子也可全憑武力而光明正大起來。
齊國的田氏亦是在韓趙魏的感召之下,透過魏文侯的關係,而正式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而這已經到了前387年。而實際上田氏掌控齊國,始於田乞時期(--前485年),田乞期間,田氏已滅齊國的兩大世卿家族--國氏與高氏。也就是說田氏從掌控齊國,到被策命為諸侯,用了近一百年的時間。
三家分晉及田氏代齊,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讓各諸侯國及國內的百姓漸漸接受。故而,在這一過程中,襲用舊國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麻煩。韓趙魏還能襲用“晉”的國號,乃是晉一分為三,都無法獨自繼承“晉”的政治遺產。而田氏代齊,卻是獨自取代齊國,故可以襲用“齊”的國號。
再則,襲用“齊”的國號,可以繼承“齊”的政治遺產。齊國自周初分封,就為東方的大國,更被賦予了東方的征伐之權,據《史記》記載: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呂尚,即姜子牙)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雖然,周王室已經衰微,但傳統的政治名分還在。齊桓公也是依靠被周王室授予征伐之權的名分,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併成為了被後世公認的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而田氏襲用“齊”的國號,也可悄然享受“齊”的大國美名與政治名分,而一旦另定國號,就斷裂了名分上的繼承關係。
第三,偷來的鑼,敲不得。篡國謀逆原本就不是件光彩的事,莊子曾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實際上就是諷刺田氏竊取齊國的現象。而在周朝的那種宗法禮儀制影響之下,篡國謀逆是無法做的體面與令人信服的。而改換國號,就相當於去敲偷來的鑼,更會引起他人的注目。
-
4 # 晝冕
因為陳國公族和也是姜子牙後裔啊,武王未下車而先封女婿胡公於陳,陳國作為大姬的後代正好就是齊國的外甥,否則為什麼田完去齊國後的待遇和齊國另一個外甥家的晉公子重耳一個地位,那年頭流亡公子辣麼多,直接像齊桓公這樣給個世襲卿的真不多。還有現在濟南那邊還有舜耕山什麼的,人家也有法統啦,當然也可能是田氏的附會。
-
5 # 時間的河Omnis
田氏雖然取姜代齊,但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分封制仍然健在。即便王室更替,國家改姓那也仍然是周天子的封臣。如果更改國號也就意味著拒絕承認周天子,那麼就沒有了法理基礎。沒有了法理基礎也就沒有了立國根本。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一樣是春秋戰國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著周天子的徹底衰落,也宣告著春秋的結束,戰國的到來。
按說田氏取代姜氏後應該更改國號為自己正名,可現實情況卻是田氏不僅不改,反而強調自己就是齊國,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齊國的國號不是姜氏獨有,是周天子封賞的,田氏取代姜氏,齊國原本控制的範圍又沒有變化,只是內部更替,國號沒必要變。相當於某個州的刺史換人了,這個州的名字也要跟著換麼,道理是相同的。
其二,齊國統治幾百年,百姓對齊國還是比較有認同感的,貿然改名可能會引起百姓的抵制。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與後世計程車可不一樣。
其三就算田氏真的想改國號,一必須向周天子申請,二齊國又不是一家獨大,田氏必須向其他諸侯國解釋,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本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情公開化後,其他諸侯國為了彰顯正義,必定會興兵討伐,這在春秋很常見。有這麼大的潛在風險,田氏自然樂得不引爆這些矛盾。
-
7 # 謝金澎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澄清兩個問題:一、姜氏齊國是怎麼被田氏齊國取代的?二、為什麼田氏篡權後不改國名?一、姜氏齊國是怎麼玩完的
姜子牙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周朝。為了便於管理,周武王決定把全國分成若干諸侯國,分封給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就是封建社會的開始和來歷。由於姜子牙在伐紂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於是被周武王封於水土富饒、瀕臨海邊的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穩定東方。
姜子牙到齊國後,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 不分親疏用其所長,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史料記載,自姜子牙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拓展到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正式繼位經營齊國。這個齊桓公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在齊國的歷史上,除了姜子牙,最厲害的人物恐怕就算齊桓公姜小白了(跟這幾年大火的江津白酒沒有關係)。他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到了那個時候,周天子的威信日漸下降,已經就像是一個家庭中孱弱的老人了,就像一個家庭一樣,那個最強勢、最富有、最霸道的兒子雖然很不討人喜歡,但是還必須去恭維、迎合著,不然隨時翻臉,自己可就要流落街頭了。
齊桓公確實很牛,但是他在位的時候,也留下了隱患,導致齊國被篡位。田氏篡齊,其實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漫長過程,最開始到齊國的是田完。按照中國寫史的套路,這些開國的人降生的時候都會有別於普通人,要麼霞光萬道,要麼祥雲罩頂。田完能夠奠定篡權大齊國的基礎,自然也得符合偉人降生的套路。史料記載,田完出生的時候,天有異像,有人算卦,就說田完及後人會建立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田完是在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來到齊國工作的,應該是有條件引進,乾的工作是“工正”。
“工正”是個什麼官呢?也就是掌管百工之官,管理各類技術工人的頭,屬於典型的技術官僚,國家經濟發達的時候,一般技術官僚都是比較吃香的,要待遇有待遇,要房子有房子,類似於今天的工業部部長。田完乾的很努力也很出色,死後齊國國君封田家世襲工正之職。田完的後世子孫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啃老,一代一代人持續努力,讓田家的官職步步高昇。
286年後,到了田完九世孫田和的時候,齊國大權已經被田氏牢牢把握。是讓國君幹還是自己親自幹,就看田和爽不爽了。公元前391年,估計田和心情不爽了,就把將姜子牙的後世孫齊康公放逐在一座海島上,後來死了,是被他弄死的還是自己餓死的或者得病死的,天知地知了。姜子牙一系傳位數百年,終於成了看客,再也與齊國王族無關。田和搖身一變成為齊國國王,史稱齊太公。諸侯國畢竟是周天子家統一分封的,田和取代齊國,自然是需要周天子的承認的,前面說過了,到了春秋,周天子就如同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不是他糊塗了,雖然齊國私下就改了姓,但是外殼還是他們家分封的那個齊國,還是有錢有勢,他只能是裝糊塗了。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列田和為諸侯,正式成為合法、有證的齊國國君,姜姓齊國為田氏正式取代。
二、為什麼田氏齊國不改國號按照中國朝代更迭套路,臣子篡國後都會改國號以有別於前朝,比如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朝,武則天篡唐後改國號為大周等等,所謂的改朝換代,不如此何以體現?但是田和代齊後,沒有更改國號,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
1、 周王朝採取的是分封制,齊國只是周朝旗下的一個分公司,你不過是換了一個經理,改啥國號?改國號你還是得在周天子旗下過日子,如果膽敢自封天子,其它諸侯就有兩個爹,大家自然沒辦法接受昔日的兄弟轉眼換了個不認識的當家還要給自己當爹。不管孝順的不孝順的,都會突然尊重起了以前的爹,齊心協力來削你。所以田和以田氏齊國取代姜氏齊國,與王莽篡漢等朝代更迭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為了得到周王朝的承認,田和不能也不敢更沒有必要改掉國名。
2、齊國,不僅僅是國名,也變成了地名,直至今日還有人將山東叫做齊魯大地。田和篡位的時候,齊也成了地名,如果改成其它名稱,勢必會引起國內百姓的不適。所以,不改國名,有利於安撫百姓,治安維穩。
-
8 # 鄧海春
齊國,是先秦時期的主要諸侯國之一,無論是在春秋還是戰國,都能看到它令人矚目的身影。春秋時期齊桓公首先稱霸,拉開了諸侯爭霸的序幕。戰國時期破楚、攻秦,成為與秦國並稱的東帝。齊國在那段歷史中,是繞不過去的重要角色。但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齊國又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階段,他的國君在春秋時期都是姜姓呂氏,而到了戰國卻都姓田。原因就是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齊國發生了“田氏代齊”的事件。那麼為什麼田氏取代姜氏以後,依舊繼承了齊國這個國名呢?其實只要理清了“田氏代齊”這一段歷史,我們就能很輕鬆的看出田氏為什麼不改換國號了。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田氏代齊”事件中的兩位主角。武王建立周朝後,為了方便管理,分封了一大批親族和功臣,讓他們拱衛周王室,史書記載“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就是周朝的大功臣姜子牙,他被分封在營丘,後改稱臨淄。由於齊國地理位置優越,很快就透過煮鹽墾田而富甲一方,吸引了大批人民前來。成為了當時舉足輕重的大國,這為齊桓公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就在齊桓公十四年(前672),這一政治事件的另一個主角,田氏的首領田完到了齊國。
田完的父親是陳國國君,由於擔心政治鬥爭牽扯到自己,田完便逃到了齊國。他到齊國一開始只擔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但他的後代田桓子深得齊莊公寵愛。田桓子乘機發展田氏在齊國的勢力,聯合其他家族打壓當時最強大的慶氏,使得田氏成為齊國舉足輕重的家族。當時與田氏並列的家族還有高氏、國氏兩家,而這兩家與齊國國君同出一脈,都是姜子牙的後代。
田桓子死後,田氏首領成了田僖子乞。當時齊國的統治者齊景公喜奢侈、重刑賦,尤其喜歡砍百姓的雙腳,當時甚至出現了假肢賣的比鞋子更好的現象。齊國百姓苦不堪言,而田乞則善待百姓,為百姓免去了許多稅務,施恩於民,百姓附之如流水。此時齊國的晏子曾經多次告誡君主注意田氏,但此時田氏已經羽翼豐滿,齊君也沒能阻止。最終經過95年的鬥爭,以田常為齊宣公相這一事件為代表,田氏徹底掌握了齊國的政治權力。在田常之後的69年裡,田氏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取代齊國國君之位,一直到另一件大事的發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韓、趙、魏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而此時的晉國還存在,一直到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才被三家諸侯徹底吞併,“三家分晉”標誌著西周封建制度的徹底崩壞。而有了這三家諸侯的經驗,田氏也變得蠢蠢欲動。
齊康公十八年(前387)田和就在濁澤,會見了篡位的老前輩魏文侯,付出巨大代價求他代告周天子:齊國王族姜姓絕嗣,請列田氏為諸侯。次年,周天子就以齊國姜姓一族絕嗣為由,正式列田和為齊侯。
理清這段歷史後,我們能夠理出田氏不改換國號的理由,如果田氏要換國號的話:第一,周天子那邊肯定會有更大的麻煩事要處理,要花更大的代價去換取;第二,會激起國內外許多勢力的反對。當時田和提出取代齊公的理由是姜姓一族絕嗣,這個理由勉強能夠被接受,但你如果取代別人之後還把人家國號給改了,那就有點過分了,其他諸侯國和國內支援姜姓的勢力肯定以此為藉口向田氏發難。
簡單來說,田氏僅僅位列諸侯就已經努力了65年,而改換國號動靜比換君主還大,但卻對田氏並沒有實質的好處,所以改換國號也沒有這個必要了。
-
9 # 長島男爵
齊,既是國名也是地名。
後世的王朝大多是根據開國之君初始封地命名的,封在漢地的劉邦建立漢朝,封在魏地的曹操(曹丕)建立魏朝莫不如此。
而且有一點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姜齊、戰國魏、戰國韓之前,同樣有古齊國、古魏國、古韓國,他們跟後來建立的齊魏韓也不是同一宗族,不也沒換名字嗎?
依據地名建的國,既然地沒有變,國號自然不需要變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國號不是田氏定的。
田氏代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持續了近三百年,田氏才從一個打工仔變成老闆公司的新主人,箇中艱辛,不可謂不勵志。
公元前672年,齊國還是姜姓呂氏老闆當家,在英明之主齊桓公的帶領下成為第一個霸主國,威震天下。這一年,附近小國陳國的一個宗室子弟陳完跑到了齊國,躲避狠叔叔的政治迫害,齊桓公欣然接納,任命其為工正,陳完就此定居齊國,並改氏為田,即田完。
作為一個打工仔,尤其還是外國來的打工仔,田完及其家族是怎麼用兩百多年的時間反客為主,取老闆而代之的呢?得分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辛勤工作,獲得賞識田完當了幾十年的工正,一直不溫不火。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子世襲工正之職,也是默默無聞。但到了田完的曾孫田須無時,情況大不相同了。
田須無侍奉齊後莊公,深受齊後莊公的賞識和寵愛,地位也是蹭蹭地往上漲,當上了大夫。
田須無去世後,他的兒子田無宇繼爵,並藉著父親的恩寵,步入政壇。後來,田無宇力排眾議,勸齊後莊公斷然出兵伐衛、晉,取得了勝利。
田無宇因功得寵,齊後莊公還將自己的女兒孟姜嫁給了田無宇,田氏地位迅速升高。
第二:削弱對手,壯大自己田無宇生活的時代,正好是齊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一個年代,內亂頻發,先是權臣崔杼弒殺齊後莊公,接著另一個權臣慶封又幹掉了崔杼,大權獨攬。而在這些政變背後,伴隨著的是齊國國君權力的下降,各卿大夫家族勢力不斷擴大。
從經濟水平上講,國君統治的基本盤是國都,卿大夫統治的基本盤是國都外的城池。在青銅器時代,國都壟斷著青銅和生產力,國都之外是原野,國人之外是野人。
當鐵器文明到來之後,國都之外的原野受到開墾,人類對土地的開墾能力增強,井田制遭到破壞,國人乃至野人爭相開墾私田,在公田幹活也不賣力了,國都對於其他封地城池沒有絕對的資源優勢,國君的政治優勢相對下降。
從制度上來說,國君習慣於把封地分封給卿和大夫,可卿和大夫是父死子繼的,權力和資源越分越散,最後國君的統治只能依靠卿和大夫忠誠度。卿和大夫通常把封地分封給家臣打理,家臣不世襲,有效防止了資源分散。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政治權利的爭奪就轉變為卿大夫家族之間的爭奪,國君也只相當於一個勢力比較大的卿大夫了。
田氏屬於那種一勝再勝的卿大夫,田無宇先與欒氏、高氏、鮑氏三大家族聯手,搞掉慶封的慶氏,而後又與鮑氏聯手,逼走欒氏與高氏,完全控制住齊國政權。
隨後田無宇聽從晏子的勸告,急流勇退,把執政權交還給齊景公,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主動放權以示期待和平的田無宇被早已厭倦權臣相爭的齊國百姓擁護愛戴。
隨著土地的開墾,國人和野人都轉變為農民,誰能得到農民的支援,其政治勢力就會大增。田無宇嚐到甜頭後,繼續開始賠本賺吆喝,花錢買民心,為家族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三:贏取民心,架空老闆田無宇死後,其子田乞繼續惠民工程,比如用大斗借糧食給百姓,用小鬥收回,在齊國政府高稅收的背景下,民心竟相歸附。
有了民心好辦事,在齊景公去世後,田乞做掉國君家族的兩大同姓大夫國氏和高氏,並耍了一手廢立大戲,終於掌握了齊國實權,成為齊國國相。
田乞去世後,其子田恆繼任為相,做掉了右相監止,弒殺了齊簡公,走上專權之路。
田恆開始給田氏代齊鋪路,一方面,把自己的封地擴大了很多倍,比國君的食邑還要大,同時挑選選齊國七尺以上女子入後宮,並且不禁止門下賓客出入後宮,所以到去世時,田恆有了七十多位兒子。另一方面,他交好各路諸侯、卿大夫,比如救援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等,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口碑。
第四:瓜分蠶食,取而代之田常死後,其子田盤繼任為相,把眾多兄弟都分到齊國各地做城邑的大夫。與此同時晉國韓、趙、魏三家瓜分知氏的領地,田盤和三家互通使節。三家幾乎瓜分了晉國,田氏也幾乎擁有了齊國。
再接著,韓趙魏三家分晉,給田氏做了很好的榜樣,田氏覺得需要向他們學習。
在田盤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相繼出任齊相,在這數十年間,他們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活動於列國,謀求封侯,取呂氏而代之。
到公元前405年,齊康公繼任為君,此時田氏的老大是田盤的曾孫田和,權力碾壓齊康公。
田和一邊把齊康公送到大海邊,只給一座城做食邑,權作對其祖先的祭祀費用;一邊不斷尋求成功先行者魏國(此時魏國為列國最強)的幫助。
公元前387年,田和與魏武侯在濁澤相會,田和請魏武侯轉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魏武侯照做了,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於是第二年,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至此齊國的呂氏政權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再說田氏為何不改國號其實很簡單,因為名義上國號是周天子封的,周天子沒改,田氏自然不能改。或許你會覺得名義不重要,可如果名義不重要的話,田氏何必廢上幾十年的功夫尋求封侯呢?他們早就佔據齊國大部分地區了,缺的就是個名頭,好不容易周天子給了,還讓人家改了?這不現實,田氏也沒鬧騰。
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是不一樣的,三家分晉是三分一,不能都叫晉國吧。所以周天子按他們原本的封地名給了封號,田氏是一代一,也沒說要換什麼國號,周天子按照齊地給齊侯封號很正常。從這一點來看,田氏還真就未必想改國號了。
-
11 # 歷史紅塵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雖然都是奪了國,但是齊國國號沒改,是因為田氏是以繼承姜齊的方式得國的,經過田氏幾代人的努力,齊國君絕嗣,國君一系沒有人繼承,田氏已經是齊國實際的掌權者,在和魏文侯聚會的時候,請魏文侯幫忙到周天子那裡請求封他為諸侯,將齊地封給田氏,這是一種傳承,具有合法性,不改國號就是呂姜把齊這個封地讓給了田氏,田氏成了齊這個封地的主人。
三年,太公(田和)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十九年,田和立為齊候, 列於周室,紀元年。田氏代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田齊的祖先是陳國公子完,字敬仲,在齊恆公時期陳國內亂,太子禦寇被殺,陳完為了避禍跑到了齊國,齊恆公呂小白欲任他為卿,陳完推辭了,只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陳氏變成田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寫道:“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集結》引應邵雲:“始食采地,由是改姓田氏。”
陳完一族在齊國就這樣站住腳開始發展起來,陳完死後,田氏世襲工正一職,田氏到了田恆子無宇是第五代,經過了122年時間,田恆子無宇得到齊莊公的寵信,還把女兒孟姜嫁給了田恆子。這時候田氏慢慢在齊國政壇上開始崛起。
田恆子死後他的兒子田開和田乞繼承了他的位子,田乞侍奉齊景公為大夫,這個齊景公是個奢侈的君主,以齊景公為首的公室貴族聚斂無度,剝奪了齊國人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齊景公還是一個喜歡用重刑的人,齊國老百姓因為生活無著,勞役不止,許多人起來抗爭遭到鎮壓,因此被砍去腳的人有很多,以至齊國的踴(假腳)的價格不斷上漲。
而田乞則實行收買民心的手段,向老百姓借貸糧食以大量器貸出,以小量器收回,這種借公事施私恩的手段讓老百姓的心都歸向了田氏,而齊景公也不加以阻止,田氏家族日益強大,到了齊景公晚年,晏嬰和齊景公說了田氏這種做法早晚會佔據齊國,齊景公也有所感悟,採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發展的措施,但是面對已經強大起來的田氏,已經為時已晚,沒什麼作用。
齊景公
田氏家族以厚賂於民的方式,博得了齊民的支援,但齊國還有一些大族是齊國君的堅強支持者,田氏對這些家族採取聯合幾個擊敗一個,逐步消滅的策略,先是聯合鮑氏、高氏、欒氏打敗執掌國政慶氏,等到欒氏、高氏執政後,田氏詐稱欒氏、高氏將攻田氏、鮑氏,田恆子全副武裝帶領士兵去找鮑氏,鮑氏以為是真的也全副武裝準備迎戰,而此時欒氏、高氏的掌權人還在喝酒,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田恆子就跟鮑氏說道:“雖然欒氏、高氏要來攻打我們的傳言不是真的,但我們現在全副武裝被他們知曉的話,肯定會來找我們麻煩,還不如趁他們在喝酒,先把他們滅了。”
滅掉欒氏、高氏之後,田、鮑把欒氏、高氏的東西分了,田氏把所得的東西都給了齊景公,請求齊景公把莒邑封地給他做養老之地,又讓自己的黨羽跟齊景公請求把高唐之邑封給田氏,田氏得了這兩個地方勢力就更加強大了。
齊景公在位58年,其後晏孺子荼、悼公陽生、簡公壬相繼為君,共計不到10年,齊簡公即位後信任監止,田氏這時是田乞的兒子田常掌權,田常和監止任左右相,田常一面施行田乞大斗出小鬥進的政策,還選擇了齊國數百個七尺以上的女子入後宮,而他的賓客和舍人自由出入後宮,到田常去世時,有子七十多人,這些人在田常兒子田盤當權時都做到了齊國大小城邑的大夫。
田氏專政時期,不僅排除異己,對不聽話的君主也是殺了立另一個,晏孺子、齊悼公、齊簡公都是被田氏所弒,怕諸侯不容,為了安定友邦,取信諸侯,田氏把齊國以前所奪的魯、衛之地還給他們,與晉國的韓、趙、魏訂立盟約,與吳、越互通使節,使自己在諸侯中站穩。田常的兒子田盤為相時,田氏差不多就已經擁有了整個齊國,後來的齊宣公和齊康公只不過是傀儡,到陳完十世孫田和時,取代齊康公成了齊國的君主。
田氏從陳國公子完在公元前672年到齊國立足,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齊康公成了齊國君主,共經歷了286年時間。
-
12 # 歷來現實
田氏正式代齊發生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太公一脈絕嗣。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而在近三百年前,田氏從陳國奔齊,始有齊國田氏;百年經營以後成為齊國朝堂的一方勢力,並聯合其他幾支齊國的貴族消滅當時權力最大的慶氏,又取得了公族與國人的支援。
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氏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後來步步把持齊國政權,最終代齊。
齊國最早的王族是姜姓呂氏,而田氏代呂氏,經過了長期而複雜的反覆鬥爭,有和平演變,也有武裝鬥爭,有時隱蔽,有時公開。但早在晏嬰相楚時,目睹田氏作為的晏嬰就曾言“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田氏代齊的要點一共有三個:第一,前期在齊國立穩腳跟。
齊桓公時田氏就和齊國的大夫結為姻親,莊公時田氏力排眾議出兵討伐衛國、晉國,大勝,莊公把公主嫁給了田氏,田氏和齊王之間的關係這時就已經非常親密了,從而有獲取大權的可能。
第二,中期施行收聚人心的政策。
齊王荒政,田氏對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又有上文提到的借公事施私恩的做法,齊國國內只知田氏之恩而不知齊王,這種做法齊王后來根本無力禁止。
第三,後期外爭盟國,求立為侯。
田氏幾乎已經擁有齊國時,與分晉的三家互通使節。齊康公十八年,田和也是求魏文侯代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然後魏文侯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
這些原因與為何不改國名有著很明顯的關係。首先,戰國時期,周王室東遷,局面存在兩個重點:分封制仍然存在,周王室仍然是天下共主的表象,和諸侯強天子弱的實質。周天子冊立田氏為諸侯就如同如今的英國女王任命首相一樣,雖然和王室的實質權力全然沒有關係,但儀式作為天下公認的“禮”的部分,是田氏政權在正統性上必不可少的。
其次,名義上的遵從王室也是諸侯國之間的遊戲規則。
周武王為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
“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不改國名,遵齊國之號,即表態沿襲尊王的傳統,否則就有其他封國隨時可能以勤王平叛的藉口進行攻打瓜分的危險。
另一方面則是出於齊國內部人心所向的考慮。春秋戰國時的政治氛圍與後世不同,中央集權尚未成熟,文化氛圍也不一樣,統治者對於人民在思想上的控制尚未如後世一樣嚴密,而人民往往也是以“宋人”、“齊人”、“楚人”自居,以國,即地方為歸屬。
齊國本來顯赫,田氏在代齊的過程中全程走親民路線,而出於對保持國內穩定、安撫人心的考慮,也不會貿然更改國號。
最後則是“齊”這個國號的含義。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說文解字》)”,在甲骨文中是象禾麥穗頭長得平整的樣子,而小篆“齊”字則在下面多了兩條線,象徵著“地面”。姜齊以“齊”為國名,是西周姬姜集團重視農耕所致,也是姜姓呂尚一族的族徽。
保留國號,既是表示對重視農耕態度的繼承,也是對姜姓呂氏的尊重,在重視仁義和禮儀的先秦則有利於田氏在外的聲名,從而有利於結盟。這也呼應了諸侯對於田氏代齊並無多少異議的事實,正因諸侯無異議,所以才有天子准許,田氏代齊得以不被非議地記入正史。
田齊一直延續到秦漢之際,滅亡後一度有田氏君主力圖復國,最後一任君主田橫在韓信入齊後,自立為齊王,坐守海島,至死不降劉邦,成為一段美談。
後世說到齊,並無正偽之分,對於田氏的評判也得見於此。
-
13 # 幾葦渡當年
田氏代齊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和戰國的重要分水嶺。公元前386年,田氏自立為齊國國君,同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田氏代齊在齊景公時已出顯端倪,田常除監止弒齊簡公,然後“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他在向百姓徵收賦稅時,用大斗借出,百姓還糧,他再小鬥收進,自此減輕百姓賦稅。待穩定局勢後,又“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而自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所以田氏雖在周安王時才成為諸侯,但當時“齊國之政皆歸田常。”
田氏不變國號在於正統性齊國是周武王封給姜子牙的,武王伐紂後建立周朝,為了感謝大臣和宗親們伐紂的貢獻而實行分封,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姜子牙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就是說齊這個國號是武王命名的。由此諸侯被納入到周室宗親,代天子以御下。田齊脫胎於姜齊,田和被封為齊侯,正是由於姜齊無嗣,如果田氏變換國號,就代表周天子所封之姜齊,被田氏所篡,挑戰的將是周天子的合法性。如果說周天子不式微的話,田氏代齊的行徑必定被周天子所不容。可惜當時周天子都成了吉祥物,只能承認田氏的合法性。而田氏也就以齊來治國,安撫民心。
田氏代齊是實力壓過姜齊的結果,同樣不變換國號,也是田齊實力的問題,只能被周朝分封制的規則所限的結果。
-
14 # 玄坤文史
田氏代齊的過程
田氏代齊發生在戰國初年,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周朝建立之後,周天子封諸侯,姜子牙是周朝的開國功勳,被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姜氏也就成了齊國的統治者。田氏則是西周諸侯國陳國,公族的後裔,田氏代齊是從陳國陳厲公的次子田完,逃亡到齊國為官後開始的。
姜子牙畫像
田完逃到了齊國,本來齊桓公想讓他擔任卿大夫,但是被田完拒絕了,僅擔任了工正一職,齊國大夫齊懿仲將女兒嫁給了田完,田氏便在齊國世襲工正一職,後來到了田桓子這一代,齊莊公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田桓子。田桓子也因此得到了齊莊公的寵幸,這之後又到了田常這一代,田氏逐漸掌握了齊國的實權,透過頒佈政令得到民眾的支援,聯合較大的氏族,掌握國政。
齊莊公
田氏在齊國站穩腳跟,一步步的掌握權力後,開始尋求齊國外諸侯們的支援,田氏的目的是讓周王立侯爵,周朝的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等。齊國的國君便是侯爵這一等,田氏想讓周天子封侯爵,目的已經很明顯了。在田氏的輔佐之下,齊國相繼戰勝了晉國,魯國,衛國,到了齊康公繼位時,康公沉溺酒色,不理朝政,齊國的實際統治者已經是田和了,在一次會盟時,田和請魏武侯轉告周天子,請將自己列為侯爵,周天子此時已經沒什麼權力了,齊國又是個強國,於是就准許了,也算是給田和一個人情。
田和
田氏代齊後為何不更改齊國的國名呢?
田氏正式成為了齊候,田氏代齊基本上完成了,按理說現在的齊國,不再是之前呂氏(姜姓呂氏)統治的了,那麼也該換個國號了,但是田氏仍然保留了齊國這個國名。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雖然齊國之前的統治者呂氏已經逐漸衰落,但是並不代表齊國衰落了,在當時的周王朝內,齊國的政治地位還在存在著,田氏封侯,本質是依靠齊國的政治地位,而不是田氏在齊國權勢鼎盛。
戰國時期周朝疆域圖
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田氏沿用齊國國名,可以減少很多麻煩,第一個就是名正言順了,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這就屬於篡政,在春秋戰國時期,遭到其他國家聯合討伐也不足為奇,但是繼續沿用齊國的國名,這些麻煩就可省去了。如果要另外換一個國號,那麼首先需要向周天子說明情況,換了國號之後,田氏建立的新國家和之前呂氏的齊國,名譽上的繼承關係就斷了,這樣對呂氏而言是得不償失的,所以田氏就繼續使用這個國號統治下去了。
齊國疆域圖
-
15 # 君山話史
後世凡有改朝換代,勢必先更改國號,為什麼在戰國時代,田氏代齊後,卻仍然保留“齊”的國號呢?這是因為先秦政治文化,與後世是不同的。
第一,先秦諸侯制,分封大權在天子田氏代齊,發生在戰國初期,此時周王室非常闇弱,但是中國的政治傳統還在,只有周天子才有分封諸侯的權力。在田氏代齊之前,魏、趙、韓三國從晉國脫離出來,都需要得到天子的批准。同樣,田氏代齊,其政權合法性,也要得到周天子的承認。也就是說,田氏要從大夫躋身於諸侯之列,自己說是不算數的,也得不到其他諸侯的認同,必須要有周天子的冊封。因此,田氏儘管篡取大權,要採用什麼國號,並不是可以自己改的,而是周天子封的。
第二,周天子為什麼沒有更改“齊”的國號周天子為什麼沒有更改“齊”的國號呢?因為周沒有隨意更改諸侯國號的傳統。
這裡舉一個例子。
在春秋時代,就有過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武公代晉”。在春秋初期,晉國陷入五十年的內戰,內戰的雙方分別是:晉侯的翼都政權與反政府的曲沃政權。在晉國這場內戰中,翼都的正統政權長期處於下風,在內戰中,先後有五位晉侯死於非命。半個世紀的內戰打下來,翼都政權被消滅,曲沃武公統一晉國。
但是,曲沃武公並沒有諸侯的封號,於是他採用賄賂手段,最後爭取到了諸侯的名號。儘管政權易主,周天子仍然封他為晉侯,曲沃武公便成為“晉武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武公代晉”的故事。
武公代晉與田氏代齊,故事頗有類似之處,都是臣子幹翻了國君,最後竊取政權,但是國號都沒有變更。
第三,為什麼三家分晉,會有三個新的國號?有些讀者可能會問,既然如此,那麼三家分晉,為什麼國號分別是魏、趙、韓,怎麼沒有保留“晉”的國號呢?
很多人對這段歷史的細節知道得並不清楚,以為三家分晉後,晉國就消失了。其實不然,三家分晉,晉國不是分裂為三個國家,而是分裂為四個國家。因為晉國並沒有消亡,晉國的國君還在,只不過這時的晉國已經非常小了,已經淪為小諸侯。晉國仍然存在一段時間,直到最後滅亡。
因此,三家分晉的情況與田氏代齊是不同的。三家分晉,晉國仍然存在,因此新的三個諸侯都採用新的國號,而田氏代齊,姜姓齊國就亡了,因此無需採用新的國號。
-
16 # 小龍談歷史
齊國是周代的諸侯國,分呂氏齊國和田氏齊國兩個時代,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代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歷史進入春秋時期,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率先稱霸,齊國便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諸侯國。由於齊國公族勢力日益下降,被田氏所取代。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正式將田和列入諸侯,田和沿用齊國名號,史稱“田齊”,那麼田和為何不改國名呢?
呂氏齊國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按照與周王室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功績大小進行分封。姜子牙(呂尚)是周武王滅商的軍事策略家,滅商的首席功臣,他被周武王分到營丘(後改為臨淄)。
齊國土地肥沃,地理位置絕佳,適合發展農業和工商業,齊國到齊僖公時期,齊國實力開始壯大,齊僖公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主之一。到了齊桓公時期,齊國在國相管仲的帶領下率先稱霸,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管仲去世後,齊桓公開始重用佞臣,齊國開始走下坡路。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陷入內亂,五公子為了爭權奪利相互攻打,此後,齊國國力衰退,從而失去霸主的地位。
齊桓公之子齊孝公去世後,太子被公子開方所殺,齊孝公之弟齊昭公奪位。齊昭公去世後,其子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叔叔齊懿公殺害而奪位,齊懿公因不得人心被殺害,齊人擁立齊惠公為國君,一連串的奪位事件由此而告終,齊國國力進一步衰落。
公元前555年,齊國因違背盟約,十二家諸侯聯合討伐齊國,齊軍大敗,齊國從此再也無力爭霸。
田氏齊國田氏一族是陳國公子田完的後裔,田完因陳國內亂逃往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到了田完四世孫田無宇之時,田氏一族常常施惠於民,備受百姓擁戴,百姓都向著田氏一族,田氏一族的威望日益強大。
田氏旁支田穰苴因打敗晉、燕兩軍而立下大功,引起高氏和國氏的高度警覺,高氏和國氏是齊國的公族,都是姜子牙的後代,高國兩氏誣陷田穰苴,導致田穰苴被罷官免職,田無宇之子田乞極其憤怒,下定決心要除掉高氏和國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病危,任命國夏、高張輔政,不久田乞起事滅高、國兩家,擁立公子陽生為君主,是為齊悼公。公元前485年,田乞之子田恆設計殺害齊悼公,立齊悼公之子公子壬為君,是為齊簡公。
四年後,田恆再次起事殺害齊簡公,擁立齊簡公之弟公子驁為君,是為齊平公。從此以後,齊國大權落入田恆手中。與此同時田恆到處籠絡人心,齊國公族勢力直線下降,完全掌握朝中大權。田恆死後其子田盤為國相,掌握朝中大權,田盤對內將田氏兄弟封為大夫,對外與三晉搞好外交關係。
齊康公即位後,成謎於酒色,不理朝政,田恆之孫田和將齊康公遷至海上,自立為君。公元前390年,田和篡權一年後,他在濁澤會見魏文侯,魏文侯是魏國的開國國君,在篡位方面經驗豐富,是老司機了。田和請求魏文侯幫忙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幾句。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為諸侯,沿用齊國名號,史稱“田齊”。
田和為什麼不改國名?第一、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為正義而戰,沒有足夠的理由,會被世人詬病
周代自周平王遷都開始,周王室權威就開始衰弱,但是春秋時期能夠稱霸的諸侯,首先都是尊王的,鄭莊公論作為強於宋襄公,但是鄭莊公卻沒有列入春秋五霸,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挑戰王權。
晉國其實早在公元前453年就名存實亡,但是過了五十年韓、趙、魏才正式被列為諸侯,即便如此,還是引來很多人的指責。周王室勢力衰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答應三晉。晉國雖然被瓜分,依舊儲存著晉國之名,三晉也並沒有殘忍對待晉國國君。
到了公元前376年,韓、趙、魏才徹底將晉國吞併,作為成熟的政治家田和很清楚,國號不能輕易更改,篡位也要留下美名。
第二、為了籠絡百姓,與諸侯建立良好關係
田氏一族能夠取前朝而代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百姓的擁戴,如果廢除齊國國號,會引來世人的詬病,而且也會引起鄰國的不滿,春秋時期為了正義而引發的戰爭不在少數,田和跟諸侯國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國號不能隨意更改。
-
17 # 小楊品史
歷經近300年,從一個小國的逃難公子,到成功謀取東方大國齊國後,田氏沒有改國明,仍然沿用齊國的代號,原因在於:
國土、百姓和從前一樣田氏代齊後,完全繼承了姜氏齊國的土地、百姓,姜氏代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近百年的爭鬥中,不論是田氏自己,還是齊國的貴族、百姓都對齊國習以為然了。
況且齊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有著輝煌的歷史,繼續使用這個名字並沒有什麼可丟臉的,還可以激發後代,恢復先前的榮光,何樂而不為呢?
減輕齊國國內貴族、民眾的反彈情緒一、減輕貴族的反感情緒
齊國的很多貴族都是延續了幾百年,對姜氏有著或多或少的情感,田氏雖然後來居上,但還遠沒到把前貴族一概抹殺的地步。對於這些老貴族,合理的方法就是加以安撫、拉攏,讓他們覺得田氏、姜氏一個樣才好,繼續沿用“齊國”稱號,是個成本很低的措施。
二、減輕百姓的反感情緒
齊魯文化以儒家為主,儒家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田氏公然篡權也就罷了,倘若連國號也改了,必然會引起民眾的不認同、乃至牴觸情緒;沿用老國號的話,麻煩就會少很多。
春秋戰國的一貫做法,滅國後一般不會趕盡殺絕,原來的國君後代仍可得到一塊土地,來祭祀祖先。田氏取得合法地位後,齊國國君仍然還在位了七八年,朝廷內外還有不少擁護者,貿然改名字要冒很大的風險。
減輕國際壓力齊國是個大國,在國際上影響力很大,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了,倘若田氏硬要改名字,這不是明告天下人,我們田氏是亂臣賊子嗎?
雖說戰國實力為大,但傳統的倫理還是有不少人擁護。過於招搖的行為,既容易招來罵名,還會引來諸侯的覬覦、平亂之心,而且也不利於後世統治——田氏可以取代姜氏,其他家族也可以取代田氏。
綜上所述,田氏代齊後,仍然沿用齊國稱號,是一倒很明智的決策。
-
18 # 丫丫說史
我們都知道,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興兵伐紂,建立大周。同時周武王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後封了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功臣去治理魯、齊、燕、衛、宋、晉等國家,於是姜子牙此後就成為了齊國的國公。
而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之所以不改名,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這幾點原因。
禮法限制田氏雖然在齊國有老百姓支援,但畢竟這種舉動並不是合乎情理的,齊國的國君是姜姓,他這明顯是造反,而按照當時周王朝的法律,當其中一個諸侯國發生了造反之事,不會得到其他各國承認,甚至還會遭到其他國家討伐。所以田氏也不敢將國號改掉,因為在早前的一些國家中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例子。
需要周天子同意田氏即使真的想改掉國號,他是必須得向周天子打報告,並不是自己說要改就可以改的,而且能否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還未可知。
因為周天子手下有許多國家,齊國又不是最強盛的那一個,所以他如果想要改國號的話,除了要向周天子申請以外,還必須得向各個國家一一解釋,這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本來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沒必要再去爭議了,但如果田氏此時將這件事情拿出來說,說不定有很多國家站在正義一方,為了彰顯自己的仁義討伐他。
所以,為了既省事,又穩妥安全的目的,田氏造反成功,霸佔齊國後連名字都沒改,就繼續統治下去了。
-
19 # 笑談歷史zz
齊國,是先秦時期的主要諸侯國之一,無論是在春秋還是戰國,都能看到它令人矚目的身影。春秋時期齊桓公首先稱霸,拉開了諸侯爭霸的序幕。戰國時期破楚、攻秦,成為與秦國並稱的東帝。齊國在那段歷史中,是繞不過去的重要角色。但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齊國又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階段,他的國君在春秋時期都是姜姓呂氏,而到了戰國卻都姓田。原因就是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齊國發生了“田氏代齊”的事件。那麼為什麼田氏取代姜氏以後,依舊繼承了齊國這個國名呢?
其實只要理清了“田氏代齊”這一段歷史,我們就能很輕鬆的看出田氏為什麼不改換國號了。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田氏代齊”事件中的兩位主角。武王建立周朝後,為了方便管理,分封了一大批親族和功臣,讓他們拱衛周王室,史書記載“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就是周朝的大功臣姜子牙,他被分封在營丘,後改稱臨淄。由於齊國地理位置優越,很快就透過煮鹽墾田而富甲一方,吸引了大批人民前來。成為了當時舉足輕重的大國,這為齊桓公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就在齊桓公十四年(前672),這一政治事件的另一個主角,田氏的首領田完到了齊國。 田完的父親是陳國國君,由於擔心政治鬥爭牽扯到自己,田完便逃到了齊國。他到齊國一開始只擔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但他的後代田桓子深得齊莊公寵愛。田桓子乘機發展田氏在齊國的勢力,聯合其他家族打壓當時最強大的慶氏,使得田氏成為齊國舉足輕重的家族。
當時與田氏並列的家族還有高氏、國氏兩家,而這兩家與齊國國君同出一脈,都是姜子牙的後代。田桓子死後,田氏首領成了田僖子乞。當時齊國的統治者齊景公喜奢侈、重刑賦,尤其喜歡砍百姓的雙腳,當時甚至出現了假肢賣的比鞋子更好的現象。齊國百姓苦不堪言,而田乞則善待百姓,為百姓免去了許多稅務,施恩於民,百姓附之如流水。此時齊國的晏子曾經多次告誡君主注意田氏,但此時田氏已經羽翼豐滿,齊君也沒能阻止。最終經過95年的鬥爭,以田常為齊宣公相這一事件為代表,田氏徹底掌握了齊國的政治權力。在田常之後的69年裡,田氏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取代齊國國君之位,一直到另一件大事的發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韓、趙、魏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而此時的晉國還存在,一直到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才被三家諸侯徹底吞併,“三家分晉”標誌著西周封建制度的徹底崩壞。而有了這三家諸侯的經驗,田氏也變得蠢蠢欲動。齊康公十八年(前387)田和就在濁澤,會見了篡位的老前輩魏文侯,付出巨大代價求他代告周天子:齊國王族姜姓絕嗣,請列田氏為諸侯。次年,周天子就以齊國姜姓一族絕嗣為由,正式列田和為齊侯。
理清這段歷史後,我們能夠理出田氏不改換國號的理由,如果田氏要換國號的話:
第一,周天子那邊肯定會有更大的麻煩事要處理,要花更大的代價去換取;
第二,會激起國內外許多勢力的反對。當時田和提出取代齊公的理由是姜姓一族絕嗣,這個理由勉強能夠被接受,但你如果取代別人之後還把人家國號給改了,那就有點過分了,其他諸侯國和國內支援姜姓的勢力肯定以此為藉口向田氏發難。
簡單來說,田氏僅僅位列諸侯就已經努力了65年,而改換國號動靜比換君主還大,但卻對田氏並沒有實質的好處,所以改換國號也沒有這個必要了。
-
20 # 史學筆記
田氏搶了姜氏的齊國卻不更替國號,是減小阻力,安撫人心的政治宣言:除了君主換人之外,其餘一切不變!
田氏本來是一個外來貴族,在替換齊國姜氏作為君主這件事情上,真的可以說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儘可能地將所有人拉在自己這邊。
爭取普通百姓的支援於是田常復脩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貸,以小鬥收。齊人歌之曰:“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常借給百姓糧食,往外借的時候用大斗量糧食,往回收的時候用小斗量糧食,以此來給百姓讓利。這點頗似現代的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做推廣,砸錢換流量(民心)。
爭取舊貴族的支援齊國君對舊貴族一直很友好,不管當政之前還是當政之後,齊國君都沒有拿舊貴族開刀。
善待姜姓貴族田氏代齊之後,並沒有留下對姜姓貴族大開殺戒的記錄,相反,對於姜姓貴族的代表——末代國君齊康公,田氏也只是把他遷到小島上,等待他的死去。
太公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善待封建舊貴族封建貴族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就是封地,齊國為這些封建貴族保留了封地,成為戰國時代唯一沒有實行郡縣制的國家!而是採用了一種混雜郡縣和封建的五都制。齊國變法的時候對舊貴族也多有優待,與別的國家(秦國商鞅、楚國吳起)變法時拿封建貴族開刀不同,被齊威王在大鼎中烹掉以警醒貪官的阿城大夫,並不是世襲罔替的,而是由齊威王任命的官吏。
善待田氏貴族田氏代齊之後為了鞏固自己家族的勢力,也封了很多田氏貴族,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齊王將薛地封給了孟嘗君,還在薛地建立了先君宗廟(薛地離齊國較遠,很不安全,建立宗廟就相當於承諾齊國替孟嘗君守護封地,因為丟掉宗廟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來說意義等同被滅國),孟嘗君憑藉此先後出任齊國,秦國,魏國丞相,一時風光無兩。
爭取士人的支援齊國是七個國家中最優待士人的。廣為流傳的有兩個故事,一個香豔,一個刺激。
田氏代齊之後,對於士人更加優待,專門建立了稷下學宮供他們講學,議政。齊國計程車人被田氏慣出了脾氣,當面給齊王臉色看的不在少數。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過來下“,顏斶白眼一翻:”大王過來下!“。這還不算完,在接下來的對話中,顏斶還陰陽怪氣的說齊王”賤“。(詳情見《齊宣王見顏斶》)齊王聽完之後也只是“默然不悅”。
爭取國外勢力的支援田氏跟魏國交好,在說服周天子封田氏為侯這件事情上,魏國沒少出力。這種屬於外交性質的自然不必說,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齊國被封為侯之後,還沒忘了跟周天子保持良好關係!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笑話是這樣說的: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周威王帶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周室“貧且微”,諸侯都不肯去,只有齊國自己去,把周王室伺候的非常舒服。後來周烈王駕崩,齊國弔唁的去遲了,繼位的周顯王顯然也是被齊國畢恭畢敬的態度慣壞了,竟然派使者到齊國去恐嚇齊威王,說:“天崩地陷,你的天子主人都只能睡在草蓆上,你這個為我們周王室看守東方的奴僕田因齊(齊王名字)竟然遲到了,應該砍頭!”。齊威王再也忍耐不住,大罵:”你媽媽,是奴婢!“。
齊威王(《大秦帝國之裂變》,季晨飾)
周天子都已經衰微到這步田地,再去朝見已經沒有任何好處,齊王竟然沒忘了,還要去拉攏,真的是挖空心思了!
其實不只是國號沒改,田氏一切都在向姜姓齊國靠攏。田齊的最開始的兩人國君,用的諡號分別是齊太公、齊桓公,齊太公是建立齊國的姜子牙,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小白。
在尤其尊崇祖先的春秋戰國時代,連國君諡號都用姜姓齊國用過的,沿用國號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回覆列表
我覺得有三點原因:
1.不能改。齊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並不是獨立的王朝,它的國名,或者說域名應該是由周天子賜予的,它的統治者實際上並沒有改名的權力。就如同現在美國各個州的州長也不能自己改州名一樣(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是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應該能懂吧?哈哈。。。)
2.不願改。齊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將“齊”這個字深深的烙印在了山東半島當地以及當地人的心中,包括代齊的田家人心中。如果貿然改名,當地人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周圍其他諸侯國也可能造成誤會,所以田氏在向周天子請願分封的時候,也是主動請求被封齊國公的。
3.不好改。很多人覺得,改個地名或者國名,還不是統治者一句話的事?其實遠遠不是!就比如前些年湖北省襄樊市改名襄陽市,改了一個字,損失的都是天文數字般的金錢。你齊國要改名,那以後各國來的文書也要給你改吧?周天子的命令也要改吧?國內人打官司,進行什麼官方活動也得改吧?既沒必要,浪費還大,所以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