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象大老師

    首先不必懷疑這句話的本心,父母之為子,為之計深遠。天下父母都是一個心思,為了孩子好!這個問題的主要關鍵不是在於發心,而在於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為孩子好,要讓孩子感覺到,並且用他接納的方式去對待他,這樣才會產生好的結果。

    做父母的做到以下幾點才是智慧育子之道。

    第一點:凡事一個標準,是否能幫助孩子。在對孩子說話或者採取某個行動之前先仔細考量,這樣說,這樣做能不能幫助孩子,如果只是空有嘮叨和指責,那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點:溝通要講究方法。要在情緒穩定,場合正確,語言得當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第三點: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民主溝通。

    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很多事情不是為孩子好一句空話。

    多學習,多交流,多反思。做父母不易,加油!

  • 2 # 小學王老師super

    “我是為你好!”這句好恐怕是我們每個人都聽過,而且不止一次聽過。但是似乎聽到的人並沒有馬上感覺到說此話者對自己的“好”!

    到底是說話者沒有好意?還是這句話本身錯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並且以獨立的個體存在。在聽別人的勸解的時候除了考慮對自身是否有利益之外,還有很強的個人意願。如果強烈的個人意願與他人提供的利益,特別是不明顯的沒有時效性的利益有衝突的話,人很難接受他人的意見,哪怕是正確的。

    老話雖然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得有自律才行。而一般家長會對未成年的孩子說“我是為你好!”孩子是沒有什麼自律性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當以後真的為孩子好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言傳身教,或者遊戲等等,也許比單純說“我是為你好”有效果。

  • 3 # 果果老師的課堂

    6月17日,河南焦作一流浪少年在乞討,警方疑其被乞討組織控制,介入瞭解情況。

    流浪少年稱父母工作太忙,凌晨一回家總不忘嘮叨兩小時,管得太多,不願在家待著所以離家出走。

    僅僅是幾句嘮叨,對孩子而言威懾力這麼大嗎?但多數網友對於少年舉動,卻紛紛表示理解。

    我很能理解他,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教育不一樣,可在爸媽眼裡我永遠都是錯的。爸媽都說是為我好,然而卻不站在我的角度考慮,難受……

    其實作為一個母親,我很能理解少年父母的心情。愛之深,責之切。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無可厚非,但有時不免急躁,一旦孩子沒做到,便嚴加斥責。

    “都說了多少次,怎麼就是不長記性,我這是為你好!”明明是愛,但一出口反倒傷了他。

    父母的言行如果不恰當,那就成了“以愛之名”傷害孩子。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童年魔咒一般的——“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父母總愛說“我是為你好”?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又不會害你。”,“我是為了你好才不離婚的,不然我早換個活法了”。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類似的話,是否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

    “為你好”看似充滿善意。其實這背後隱藏的是,孩子,我比你更瞭解你自己,所以你要聽我的;孩子,你是我生的,我養的,我有權利決定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孩子,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不能辜負我。

    說“為你好”,就真的做到為孩子好了嗎?聽著“為你好”長大的孩子,又會是怎樣呢?

    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卻喪失了自己獨立的人格;所有事都和父母對著幹,形成了反叛人格;抑或是,表面上全都答應,背地裡卻都不會聽從父母的,表裡不一。

    什麼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

    如此看來“為你好”,沒有做到為孩子好,反而會傷害孩子,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呢?

    首先,聽聽孩子的意見。

    當遇到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時,父母不要急著做決定,先問問孩子,對於這件事情是什麼樣的看法、應該如何解決。然後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一些可行性的建議,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比如,當孩子早戀了,不要急著收繳孩子所有的通訊工具,苦口婆心一番勸說。而是試著,問問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對方,對愛情有什麼看法。

    想起一個泰國短片《先別急著罵孩子》中,當媽媽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從幼兒園出來時,孩子還沒開口,便開始喋喋不休責怪孩子。

    其實孩子並不是淘氣,而是為了幫助園丁爺爺搬花盆。

    得知真相後的媽媽們淚流滿面,紛紛表示誤會了孩子。

    所以多給孩子解釋和溝通的機會,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才是為人父母最高階的做法。

    其次,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多采用啟發式的問句或者鼓勵性的語言。比如說,“你有什麼好辦法?”,“只要你好好想想,肯定會有好辦法的。”。以此來激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誠然,當孩子為自己的事情想出了辦法,做出了選擇,父母就要相信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超限效應”:

    一次大會上,作家馬克·吐溫被牧師演講感動,準備捐獻身上所有的錢;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略有不悅的馬克·吐溫,打算只捐一隻口袋的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一毛錢都不捐了;

    當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憤怒地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當一個孩子被反覆唸叨100次,仍未有所改變,那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最後,做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能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做到。這樣,會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孩子更不能理解父母。當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是否有在學習。當父母要求孩子找物件談戀愛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婚姻是否幸福。

    於孩子而言,為你好真的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阻力。於父母而言,也許真的認為他們的安排是最好的。不妨讓我們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去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做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我們一起遠離“為你好”的魔咒。

  • 4 # 少兒程式設計創客營

    在生活中,相信很多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這麼一句話,“我是為你好”,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因為我們大人小時候也被自己父母說過這句話。但是這句話真的對孩子好麼?

    其實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只是他們所自以為的“好”,並不一定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往往這種“為你好”還是帶有強迫性質的,慢慢就變成了“不這樣你就不會好”。孩子處於無奈,往往又會屈從於父母的意見。

    現在社會節奏很快,我們家長都執著於成功和財富,自然也會把這種緊張焦慮的生活方式傳給孩子,使孩子成為我們自負的延伸,而且從始至終都告訴自己我們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和前途。而且我們真的為了“我是為你好”這句話付出了很多實際行動,比如我們指出孩子的不足,其實那是我們害怕他做不好;我們讓孩子從小上很多培訓課,其實我們是害怕他輸在起跑線上;我們介意孩子的朋友是誰,其實是我們害怕他會學不好。有沒有發現,我們的擔心和焦慮都和孩子沒有關係,都是來自我們自己內心的恐懼感,而把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我是為你好”不過是撫慰自己不平靜的心罷了。

    那麼怎麼樣才是真的為孩子好呢?我們首先要尊重孩子,接受並讚揚孩子本來真實的樣子。我們很多人為了讓社會接納自己選擇壓抑自己的夢想,有人明明喜歡唱歌,卻為了生計做的別的工作;明明喜歡的是她,卻嫁給了另外一個內心不喜歡的人;明明很討厭某個人,卻因為這個人有錢有權,反而去巴結對方,還有更多的無奈,都是因為我們要順從這個社會,這樣我們離真實的自己就會很遠,而且心中會有很多遺憾。所以一旦孩子表現讓自己不滿意,我們就希望他能夠改善。而孩子會因為自己可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內疚,自信也會越來越差,遇見問題也開始選擇逃避。

    現在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以前他們都是開開心心揹著書包去上學的,是什麼讓他們越來越不想學習?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回去不敢告訴家長,害怕被懲罰;孩子考試沒考好,不敢告訴家長,害怕被責備;孩子性格內向,害怕同學的冷嘲熱諷,害怕被同學排擠。害怕不正是我們家長心中恐懼的影射嗎?“我是為你好”傳達的意思就是“我害怕你不夠好”,所以這種教育方式,可能讓孩子心中也充滿了害怕,擔心自己做不好,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好,然後變得越來越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而忘了自己要怎麼轉變,怎麼積極正確地面對生活和學習。

    我們家長要尊重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生活和感受,把“我是為你好”改成“你是為自己好”吧,那時候,他們才能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如果我們無法填補自身的缺失感和自負感,孩子長大後也只會透過一些譬如外貌、成績、財富、配偶等外在因素來衡量自己的內在價值。

  • 5 # 一書一課終身學習者

    “我是為你好,其實是一句轉嫁焦慮的話”

    回想小時候當爸媽對你說:

    “我都是為你好!”

    那一刻你會怎麼想?

    你會不會感覺到父母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作為父母覺得自己所有的關心,擔憂都是“為了孩子好”,但你擔憂的本源極有可能是“不能接受孩子現在的樣子”。而這份焦慮很容易就會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然後你的焦慮就變成了孩子的焦慮。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當中成長呢?應該從下面兩點做起:

    1.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不要因為他沒有成為你期待的樣子,就覺得自己失敗,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當然無條件接納孩子並不是無條件縱容孩子。

    2.放棄控制權。你總是擔心孩子成績好壞,擔心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當你總是把目光放到孩子的“問題”上時,本質上就是你在太想控制孩子。我們應該用更民主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比如談話,問問題等方式解決。

  • 6 # 博文強記

    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背後表達的意思是,你要接受我的控制,服從我的安排。

    請換位思考一下,沒有人願意接受別人的控制。試圖控制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這個出發點就是錯誤的。

    我們都明白,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其中身教大於言傳,你想讓孩子接受你的觀點和行為,那你自己需要先做到。

    所以,不要總是試圖去改變另一個人,但是你可以做到:

    1、改變自己;

    2、做一些事,使得孩子願意改變;

    3、不要刻意的去感化孩子;

    4、無論孩子有沒有改變,認真的做好第1條。

  • 7 # 藤籌勁草論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師,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也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可有時總是事與願違,越是叮嚀,反而是孩子越出錯,總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反而迎來的是孩子更加不領情。

    實際上,家長的良苦用心,孩子何嘗不知道,只要孩子能和你正常語言溝通,家長的付出和用意,孩子全知道,只是孩子成長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你說的越多,他們越逆反,所以教育孩子也要有度,有時候就要適當留白,就像我們國畫的留白,留給孩子犯錯後反思的時間,有時教育點到為止,要相信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在犯錯誤中成長的,家長可以想想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換位思考,要用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

    我都是為你好,這話沒錯,也有錯錯在說的太多了,過猶不及。而且教導孩子不應該總這一句,而且這話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家長的苦心可以理解,但更要考慮孩子的內心。我為你好這話從側面看有點家長高高在上的意思,教育孩子高高在上肯定不行,孩子也要尊重,更需要公平和平等,家長必須要把孩子當成堂堂正正的人,想想你和你的朋友的相處方式,或許對於孩子也有用。

    因此,以後教育孩子或者孩子犯錯誤,不要高高在上,要多考慮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換位思考,多說:我相信你,我理解你的感受。讓孩子感到父母和自己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是平等和尊重。而且,今後多誇讚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枯燥說教,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家長是孩子的榜樣,要教育好孩子,身教大於言傳,正人先正己!!

  • 8 # 太陽心焰

    孩子喜歡牛肉丸,我們非讓孩子吃魚丸,說爸媽是為了你好,沒有腿的比有腿的營養價值高!殊不知這丸里根本沒有牛肉和魚!(此處用了誇張的手法,如有類同,純屬巧合!)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把它常常掛在嘴邊,用它來綁架了我們的小孩。當我們一說這句話的時候,孩子應該可以感知到接下來他要聽你嘮叨,聽你操控了,於是乎孩子失去了最起碼的自身體驗和感受,失去了判斷是非對錯的機會,久而久之失去的是一個孩子的人格獨立和自信!

    仔細想想,“為你好”不過是滿足我們心理需求和期望,原來我們需要的不過是個“聽話的,容易被操控”的木偶人。當孩子一但有超出受控範圍的舉動就很容易遷怒於我們這些大人,一聲大吼:“老子和老孃是為你好……”。試問孩子怎麼才能超越我們的格局,何況我們是沒有格局的人!

    所以,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感知自然懲罰的結果。請不要讓愛變成刀子,把我們的“我是為你好”放在心間足矣!

  • 9 # 巔峰奇緣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不知道綁架了多少人。但是基本上都是一邊倒的指責聲,幾乎沒有看到這句話的正面迴應。由此看來,父母教育子女確實是一件頭痛的事。

    在子女教育上確實談不上有什麼經驗可以交流,就拿全世界出名的虎爸虎媽等等所謂成功父母,或許我們看到的僅僅是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應該說每個孩子的教育培養過程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說的清楚的。即使別人認為是經驗的東西,放在自己子女身上又未必行得通,未必會有效果。

    子女教育儘管沒有通用的方法,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在子女教育上必須要遵循的。

    1、子女是社會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我們要認識到子女是一個社會的人,是社會的一部分,絕不是我們家長的私有財產。

    2、愛,是解決所有家庭問題的金鑰匙。父母要關懷老人、尊重父母,要用行動去影響下一代。我們一方面在虐待老人另一方面又在要求子女關愛你,那是行不通的。父母是家庭愛產生的源泉,夫妻關係和諧,家庭氣氛溫暖,父慈子孝,其樂融融。

    3、交流溝通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最佳手段。子女和父母之間要多溝通、交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包容。許多矛盾的產生都是由於缺乏溝通導致的。父母要尊重子女的個性特徵,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要學會等待,要堅持陪伴。那麼在花開的季節,孩子自然會盛放!

    每對父母都是從孩子過來的,我們更應該知道孩子的需要。所有孩子,今後也會成為父母。所以,孩子要多體貼父母,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確實是真話。天底下最無私的就是父母,他們把自己的一身都獻給了子女。子女也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為父母著想,多噓寒問暖,多體貼父母。尤其是父母要承擔著家庭的責任,在外面各種應酬,承擔著各種壓力,回到家裡又要照顧子女,孝敬父母,這種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

  • 10 # miss洪自媒體

    哪位爸爸媽媽說了“我是為你好”我覺得當時很心酸,但是潛意識應該會意識到,我該好好反省,對於孩子我管的太多,從此刻開始我儘量控制,儘量改正,只是有人因為經歷學識思想觀念等,工作壓力,婚姻瑣事等,沒有去讓想到並去做。我想,也許,因為家庭背景和你的或丈夫妻子的期許,很多忘了剛知道有孩子的那刻的單純,很多身為媽媽,最簡單的願望: 第一身體好(陪孩子運動); 第二要快樂(與孩子共讀); 第三儘量有所成(擁有選擇的權利,能做喜歡的事) 但更要知道自己是凡人。

    我覺得說這話的人,在說這個的那段時間,思想精神都是孩子,你忘了你自己,你沒善待自己,特別是女人來說。

    如果孩子照著母親爸爸給她定製的“完美”走到現在,最高興的是她媽,卻不是她。

    這是必然的,人一出生,就受到法律道德,然後是家規,學校班規,已經很被約束了,自由,自主,不是中國給我們的思想嗎?幾歲之後,她慢慢學會選擇,懂得如何生活,會思考,為什麼不是提前多溝通,多互動等等。

    很多孩子們對於自己的愛好和未來,常常沒有充分的思考和決定空間,甚至於到孩子成年之後,就算你給他們選擇權,他們也喪失了選擇的能力。而這有時恰恰是因為父母們管得太寬,恨不得把孩子的一輩子都規劃好的原因。作為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很多時候,父母是因為不接納自己,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唯有真實地認識自己,才能根本性地去解決問題。接納孩子,也要接納自己;不苛求孩子,也不要苛求自己。讓孩子有能力過上他想過的人生,這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其實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並不差,我們該放手讓孩子去做、去嘗試,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和陪伴,讓他有足夠的底氣去探索世界。孩子長大後,他的世界變大了,

    隨之而來的煩惱和挫折也越來越多,

    在這時,我們也要隨時肯定地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永遠相信你支援你。

    “完美”這個詞是主觀的,我真的不希望在多年之後,那些大家誇讚的聽話懂事的孩子們

    和父母有這麼一個對話——

    父母:“孩子,我這是為你好啊。”

    孩子咬著牙,反駁道:“不,你不是。”

    父母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你只能慢慢學著去做到。

  • 11 # 一花一世界616

    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相反道出了幾許無奈。家長的苦口婆心真的用心良苦,他們真的希望孩子長大能少吃點苦,現在多用功讀書,多學些……在孩子不理解的情況下,在孩子不懂事時,他們會從心底裡道出,我是真的為你好!可不懂事的孩子能聽得進去嗎?孩子聽多了還會煩,所以這句話很多時候起了反作用。也許我們可以換種說話方式,說個事例,讓他自己明白是為了他好,而不是靠說!其實與孩子的相處是真的需求下點功夫,用心對待!……家長無須著急,靜等花開!

  • 12 # 啊咕咚

    許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話說的沒啥問題,關鍵是,當下孩子能聽進去嗎?這話說了能不能起到家長想要的效果呢?

    孩子的心智不如成人,也沒有那麼多的人生經歷,所以有的時候你想把你總結的經驗教訓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他不理解不接受也是正常的。因為你所謂的“都是為你好”,在他看來可能沒那麼好,說不定另一條路更有誘惑。

    我媽媽就很喜歡跟我說:“還不是為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聽到這個,雖然知道確實是為我好,但總是不想按她說的做[捂臉]總覺得說這句話,就說站在我的對立面了的感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覺……我覺得,如果我媽把事情分析清楚了,然後不加這句話,對於我的效果會更好~

  • 13 # 敏兒說成長

    “我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很多家長都說:“我是愛你的,我做這一切全是為了你。”其實不然。本質上,這是家長披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外衣,企圖控制、命令孩子。你必須聽我的,否則,我就很生氣。

    李中瑩老師說: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也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是一樣的;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也因此也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是一致的。”

    家長自以為是的認為我都是為了你好,但是真的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是家長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他有自己的選擇權, 你不能讓孩子強迫接受你的觀點。"一個人不能控制一個人。一個人只能影響一個人。"——李中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我都是你好”的現象呢?1、關係的親密。試想,走在大街上,兩個毫不相干的人,是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的,但是這兩個人只要靠的足夠近,突破了安全距離,一定會發生衝突,有了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化解衝突。2、自我邊界感的模糊。也就是缺乏自我心理疆界。把孩子的事情,當作了自己的事情,企圖控制、命令孩子。出現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樹立自我邊界感。分清楚什麼是我的事,什麼是他的事,是什麼老天爺的事。

    其次,改變你能改變的事情,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事情。事實上,當你走上自我改變,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孩子也在改變,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悄悄地改變。總結:一個人不能控制一個人,一個人只能影響一個人,當你改變時,孩子也在改變。

    以上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回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謝謝!

  • 14 # 幸福家庭心理學

    父母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其實核心原因是父母自己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

    為什麼這樣說呢?

    父母說為你好的時候多是為了控制孩子聽話,但是父母為什麼要讓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呢?有幾個好處!

    1、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望,很多人潛意識當中是有控制慾望的,控制慾望強的的人,透過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他們最不能容忍就是失控感覺,如果失控了,自己就會感覺背叛、失敗、被拋棄等。

    很多父母不允許孩子找自己不喜歡的男孩或者女孩結婚,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自己的,很多情感節目都有母親拆散女兒男朋友節目,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允許她不聽我的。

    2、父母讓孩子聽話,是老年安全的保障,中國古人常講:養兒防老,如果孩子聽話,將來能有出息,自己老了就有依靠。

    生活中很多女人經常會因為老公喝酒發脾氣,為什麼呢?

    喝酒不就是傷害老公的身體麼?為啥老婆反應大呢?可能很多人說愛,我是擔心他。其實仔細想想未必。

    如果真的愛老公,他無論生老病死你真的都不離不棄,你會擔心他的健康麼?潛意識的想法是,老公萬一生病了,怎麼辦?孩子怎麼辦?所以,健康老公是生活保障。同理可證,擔心孩子其實也是擔心自己的未來。

    3、無論男孩女孩,只要孩子聽話,將來長大了,結婚了,自己孩子聽話,孩子另一半也不會差到哪去,也是自己老有所依的一個保障。

    父母控制慾特別強,孩子一定是充滿創傷的成長,缺點很多

    1、孩子聽父母的,充其量和父母一樣,甚至將來不如父母。

    2、父母嚴厲壓制孩子,孩子會成為討好型人格,,未來發展三個方向,一是反社會人格,遇見事就是幹,大不了魚死網破,二是忍耐、懦弱,討好型人格,沒有自己,到哪裡都唯唯諾諾,一生都不快樂。三是,逃避,不如面對拖延是最安全的。

    3、很難與父母建立親密無間親子關係,內心對父母充滿恨意,但是又不能發作。

    4、自我價值感極低,極度不自信。

    5、容易成為渣男或者渣女,渣男,特別會討女孩子喜歡,經常更換女朋友。

    大家看一看,明星朱雨辰,鄭爽,都是父母為你好的成人後的典型代表。

    如何正確,減少傷害的對待孩子的成長呢?

    1、學習國學,開闊心胸。

    2、父母要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

    父母必須持證上崗,才能減少孩子的童年創傷,很多父母之所以像吸血鬼一樣的對待孩子,就是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 15 # 鄉村的夏夏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是絕對沒問題的,我的看法是,大多數孩子不理解,所以大人們都開始質疑這句話啦。孩子們長大了會慢慢理解的。

  • 16 # 我找到北啦

    這是“代溝”我們之所以說為孩子好,是因為我們經歷了,感受了。自認為什麼才是好。總想做他們的導師,讓他們少走彎路。

    而孩子是獨立的人,發展中的人,什麼事情對他來說都是新的,未曾經歷充滿好奇的。他們有想法。不希望大人過多指責干涉。

    只有不進斷交流溝通,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許陪伴孩子的過程,也是大人二次成長的過程。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許人生也一樣,無論孩子還是大人。什麼樣的路都活出自我才精彩。

  • 17 # 使用者2063358721225高

    許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但是孩子不是這麼認為,孩子們是另一種想法,以為家長多管閒事,還閒家長這麼麻煩,煩人,其實家長的出發點缺實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們不理解,不當回事,家長們就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別不聽了

  • 18 # 溪溪媽百科寶典

    父母對孩子的所做的 大部分是他認為的有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的事情

    但很多家長在生活中被現實打磨 他們所認為的對孩子好的事情是容易帶有功利心 譬如要求孩子考高分 達到鋼琴十級等等 這種對結果的重視很容易讓家長壓抑孩子的天性 磨滅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我眼裡並不是為孩子好

    父母也是人 他們有無私的時候 也會有自私的時候 並不是做什麼都會為了孩子 但大部分是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要分情況而定,但我建議家長還是多給孩子一些自我,其實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什麼都做不好,請大家在替孩子做決定前,聽一聽孩子的想法,或許你會重新認識你的孩子!

  • 19 # 糖小姐666

    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你會和親近的人互相傷害嗎?》一書,序言中就提到:父母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傷害?

    可能很多人會說,父母怎麼會給孩子傷害,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了。

    這也可能是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的認識,但其實有些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情感暴力。

    一.什麼是情感暴力呢?

    情感暴力指的是對一個人精神上的暴力,與身體暴力相比:情感暴力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帶來的傷害卻高於身體暴力。

    身體暴力所帶來的的傷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癒合。

    但是情感暴力,所帶來的的後果可能會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

    二.哪些人之間存在情感暴力?

    比如: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或者職場裡的上下級之間。

    1.夫妻之間:更多的可能是冷暴力,兩人住在同一個房間裡,但是一天說不了幾句話。或者吵架時,冷戰幾天,相互各不理睬。

    2.父母與孩子之間: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不是為了讓你你有個好的生活,我不會這麼辛苦”。

    3.職場裡的上下級之間:經常會有領導對屬下說‘’我給你安排這些額外的工作就是為了鍛鍊你的能力。”

    等等這些,情感暴力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三、情感暴力有哪些危害?

    情感暴力的施暴者常常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覺得“我都是為了你好”,從而去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弗洛姆曾說,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這樣長此以往,孩子雖然會表現憤怒,但不會反抗,就會消沉下去。

    1.讓孩子對生活充滿厭倦,變得不願意與人交流和溝通,沒有了朝氣。

    2.缺少安全感,不被認可。

    有些父母會說“如果你像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努力,那我就不用這麼辛苦。”

    這樣無疑會使孩子缺少安全感,並且懷疑自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並且也不被認可,從而越來越自卑。

    3.變得軟弱,不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有些父母總把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這樣會導致,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軟弱。即使有反對,但也不願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 如何應對情感暴力?

    對於父母來說,要避免自己稱為情感暴力的施暴者。

    很多父母可能無意識中,慢慢的就對孩子形成了情感暴力。

    所以,建議父母以後少對孩子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而變成與孩子的平等溝通。

    多聽聽孩子們的意見,善於去鼓勵孩子們說出他們的觀點。

    即使有些觀點可能無法贊同,但也要給他們一個表達的機會。

  • 20 # 老邢呀

    我認為這句話沒錯,可是你不該說出來。既然說出來了,那麼你可以想想當時作為家長的你的語氣神態。如果有別人用同樣的語氣和你說話,你會欣然接受並表示感謝?再說了,你是為孩子好,可是孩子感受到了嗎?他感受到的是什麼?你考慮過嗎?你只是一直在感慨:你已經操碎了心,可是孩子還一點不領情。

    我想天下的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父母恐怕是沒有,只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罷了。所以你要考慮為孩子好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考慮考慮,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你能提供的幫助是什麼。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是什麼,你的幫助在他看來是有幫助,還是畫蛇添足,甚至是純粹添亂。

    當然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需要幫助的,但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長做派,指揮孩子這樣做,那樣做,不顧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這樣下去的必然結果是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有話不和你說,甚至是你這樣說,他那樣幹,專門氣你。有一個故事說:父親發現兒子總是和他對著幹,你越不讓他幹什麼,他就越幹什麼,於是就想了一個法,相讓孩子幹什麼就專門說相反的話,來引導孩子,一天拉車過河,他想讓孩子用力抬一下,就說:往下壓。於是孩子真的用力往下一壓,結果車子一下陷入泥裡,再也弄不動了。父親說:你怎麼回事?孩子回答:我讓你看看你的決定是多麼的愚蠢。

    所以要注意,你如果不考慮孩子,只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經驗來指導孩子,他會認為你非常的煩人或者是愚蠢。

    跟上時代的步伐,瞭解孩子的世界,幫助孩子成長,提供他需要的幫助,不要“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話說:“小人得志”,劉邦建立大漢朝後,誅殺異姓王算不算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