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朝的長老
-
2 # 小龍女5505
李建成身為太子敗在了親弟唐太宗李世民之手,他敗在謀略不足、實力也不夠強大、才能也沒其弟李世民厲害,所以慘敗於其弟李世民之手、身死玄武門。
-
3 # 今古雜壇
李建成能夠最終在權利鬥爭中失敗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結果。
文武全才李建成
不論是史書中還是演義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總是不成器,給人一種負面的印象,但因為李世民首開皇帝影響史書的先河,所以史書記載常常令人懷疑。從魏徵這樣一個直臣能給李建成打工和李建成死後還有手下馮立和薛萬徹主動為其報仇就可以看出,李建成不是一個庸人。
李建成在李淵起兵後,帶領大軍打贏了開局第一仗西河之戰,為李淵進軍關中打開了第一步,其後來也多次與北方的突厥勢力對峙。在劉黑闥叛唐後,唐軍討伐多次失利,李建成親自掛帥,最終平叛並拿到劉黑闥的首級。李淵宣佈建國後,李建成就被封為皇太子,經常坐鎮中樞,併為李唐大軍出征處理後勤事務,並且為李唐建立初期的政治制度設立立下汗馬功勞。
受到李世民影響的史書,也常常記載的是李建成道德方面的汙點,並沒有記載李建成在施政領軍方面的失敗。這從側面反映出李建成並不是一無是處,相反在施政方面,李建成做的很好。可見李建成是一個文武全才,並非歷史上的庸主。
李世民野心的開始
史書中常記載李淵曾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李建成的太子乾的好好的,沒理由廢了李建成,另立李世民,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編纂的理由,為自己篡魏奪政硬插的理由。
李世民在李唐統一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功勳,以至於最後李淵封無可封,特設天策將軍給李世民,並允許李世民開府,李世民從此可以有了自己的正式班底。開了府的李世民不僅在武將方面人才濟濟,文臣方面也漸漸收羅了一批人才,比如在玄武門之變中起重要作用的房玄齡等。
封了李世民天策將軍後,李世民成為唐朝第三號人物,又因為李世民身兼三公中的太尉、司徒,尚書府的尚書令,所以常常對朝廷下屬發號施令,這給了李世民的巨大權利。而朝臣能夠接到的命令就有皇帝旨意、東宮旨意以及天策將軍府旨意,因為都是上司,所以常常以命令先後來執行。而李世民能夠積極鼓動李淵起兵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在掌握巨大的權力後,李世民奪嗣的野心難免會產生。
李世民的勢力壯大之後,漸漸對太子東宮造成威脅,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衝突。
玄武門之變
雙方相互爭鬥,雖然互有勝負,但李世民還是差一點。憑藉著李建成和李元吉搭檔,再加上李淵妃子投靠李建成,給李淵吹枕邊風,李世民的羽翼漸漸被拔除。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的手下中尉遲恭被下獄,程知節外調,房玄齡等文臣也被驅斥外任,李世民府中只剩下了一個長孫無忌。
時間來到武德九年,這一年北邊突厥來犯,李建成建議讓李元吉帶兵出征,李元吉順勢要求帶著李世民的所有武將班底。李建成手下一個官員向李世民報告李建成計劃在出徵前殺了李世民的計劃,李世民遂找來以前的手下,計劃發動兵變。唐朝史書關於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雖然可疑,但能夠體現當時情況對於李世民確實是十分緊急。
恰逢這幾日天空中出現“異象”,李世民趁機向李淵告發李建成淫亂後宮,李淵驚訝並要求第二天和眾人對質。李建成在得到訊息後,否決了李元吉的按兵不動之策,主張主動前往宮中逼迫李淵表態。哪曾想自己的手下,掌管宮門宿衛的人已經背叛他投靠了李世民,最終李世民發動兵變,李建成在自己的地盤被殺。
李建成性格寬厚仁愛,雖然有些手腕,但在政治鬥爭中犯了太多錯誤。首先自己和後宮妃子交好的資訊竟然被李世民探知,而後自己的多位手下背叛自己,可見李建成在籠絡人心方面不如李世民。從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危急時刻全力以赴,當斷則斷,手段更加決絕,而李建成在面對如此的關鍵時刻,竟然大意到以為憑藉自己的在宮中的優勢就可以逼迫李淵表態,不做絲毫準備以至於最終身死。
李建成死了,死後被自己的弟弟汙衊的一無是處,而這應該說是從李淵給予了李世民過高的權位,使得李世民產生了取代李建成的想法開始的。
-
4 # 南門江
事業的成敗在於要保持在事業一線。
李建成敗在當太子後,不能親臨一線了,而李世民始終在一線,積累了經驗威望能力和隊伍。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決定造反。李淵造反的鐵桿,除了一直以來招降納叛搞來人馬,就是幾個兒子、女兒和女婿。這其中,他最倚重的就是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這老大和老二,是他手中的兩把鐵鉗,向前長安前進。
《大唐創業起居注》說:軍中以次第呼太子、 秦王為大郎、二郎焉。臨行,帝語二兒曰:“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 觀爾所為,人具爾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對曰:“兒等早蒙弘訓,稟 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孝在焉。故従嚴令,事須稱旨。如 或有違,請選軍法。”
事實上,進軍長安的造反路上,大郎二郎並肩作戰,為大唐的開局,打出一片天空。這樣的情況到了公元618年,也就是一年後,有了改變。這一年,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太子作為國本,那自然居於朝堂,輕易不上前線。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始終活躍在東征西討,刀頭舔血一線。
公元618年,李世民弄死了薛舉、薛仁果父子,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公元619年,李世民征討河東,收復被李元吉丟掉的太原,並消滅劉武周勢力。
公元621年,李世民俘獲竇建德,逼降王世充。
天下反王被李世民一一搞定,衝鋒在前的李世民,始終在一線。這李世民的一線有多少一,那自然比現在的領導動不動第一時間親臨一線要一得多,實在得多。何以為證?天策將軍秦王李世民的座騎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均身中數箭,戰死於陣前。“青騅”、 “什伐赤”多處戰傷。
付出這樣的代價,李世民功高至賞無可賞,成為帝國的第一軍事家,也為了後來弄死太子,積累了隊伍和人望。
但是,李世民的偉大,並不能反證李建成的無能。只是李建成當了太子,就沒了在一線的機會。其實,他也是知道,一線才是事業的基礎。所在在公元623年,被李世民打得流浪突厥的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再次叛亂時,李建成堅決說動老爹,不讓李世民上前線,哪怕唐軍一敗再敗。此後李建成又親自掛帥,顯示出了一流的軍事政治才能,直接要了此前只有李世民才能對付的劉黑闥的腦袋。
可是為時已晚。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差距,已經在坐機關與一線的工作中形成,哪怕不是主動選擇,但這差距一旦形成,那真不是輕易能填平的。
-
5 # 贛州市南康區段民生律
第一,李世民隨父李淵起兵,一直在外征戰,奪得隋朝天下,功高震主;
第二,李世民謀士如雲,廣攬人才;
第三,謀士到民間放風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
第四,李靖剛見到李世民就佩服得五體投地,說果有一股英銳之氣,我只有去東瀛(今日本)去起事了(發展)!
第四,李建成雖穩坐太子之鉤魚臺,但是論功論智論武論文論德,李建成有何能何德?
第五,李世民手下那些將帥憤憤不平,經常縱恿李世民搶奪皇位;
第六,李淵聽信了李世民揭露李建成到後宮淫亂。哎呀,這下可就完了!
-
6 # 景觀歷史
李建成是大唐開國太子,李淵對他也很滿意,但最後卻敗給了秦王李世民,著實有的可惜,總結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李世民的能力和勢力李淵剛起兵的時候,就像撿了個大禮包,兒子們一個比一個優秀,特別是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被徹底的激發出來,李淵讓其統領右三軍,並且一路打到長安。
隨後李淵稱帝,建立大唐,封李世民為秦王,可這時天下未定,中原大地狼煙四起,所以平天下的任務就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首戰剿滅薛舉,減除唐王朝的西部威脅,然後剿滅宋金剛、劉武周,鞏固了北方,最後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紛紛被李世民擊潰,中原大地基本上都控制在了唐朝手中。
而這些戰功,幾乎把李世民捧上了天,手底下更是集齊了程咬金、尉遲恭、侯君集、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大批得力幹才,其中軍事將才非常多,他們紛紛追隨秦王,有了這些人,李世民就有了和李建成爭奪皇位的資本。
二:李建成個人問題李建成能力可能確實比不上李世民,但也絕不像史書寫的那樣,更不像隋唐演義中的形象,因為歷史上是李世民當了皇帝,所以後世怎麼寫李建成,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
當上太子的李建成,更多的是在宮中,不像李世民在外面東征西討,所以在武將中威信就大打折扣。而自己身邊人也沒有用好,典型的就是魏徵,魏徵三番五次勸太子除掉李世民,可太子出於兄弟考慮,不忍心下手。
或許他認為,自己是太子,做這麼一件事,是多此一舉。可是身在宮中,又是太子,想覬覦那個位置的人太多了,你的慈悲之心,到最後換來的卻是兵敗玄武門。
三:李淵破壞了平衡既然李淵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接下來李淵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提高李建成的威信,要不然將來自己走了,以李世民的勢力,勢必要在皇位上賭一把,可讓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淵送給了李世民一個天策府,真不知道李淵是怎麼想的。
天策府又稱“天策上將府”,而李世民被加封為“天策上將”,是所有武官、親王之首,更要命的是李世民可以自己招募人才成為天策府官員。說白了,就是一個小朝廷,日後幫助李世民登上皇位的,大部分都是天策府中的人。
所以李淵破壞了平衡,讓原本強大的李世民更加強大,那這樣一來,李世民怎可甘心只做一個親王,因為他有信心可以得到更好的位置。
總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自身原因是有,但更多的原因是對手的強大,結果被來個一擊必命。
-
7 # 賽半仙
李唐起義的初期,李建成各方面的條件都是優過李世民,想要成就帝王之業,需要幾個必要的條件。這幾個重要的條件,李建成一開始都是強於李世民的,可最後為什麼卻輸得一敗塗地。
年齡合適年齡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那個信奉儲君為嫡長子的年代,作為長子優勢還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同母兄弟。
他是李淵的嫡長子,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李淵器重他栽培他,他也不負眾望,幫助李淵太原起兵。可以說,在皇位繼承上還是有自己優勢的。
心腹班底除了嫡長子的身份,還需要下面有人支援,要有人幫忙出謀劃策,政治體系中,是沒有試錯機會的,一步錯會導致滿盤皆輸,所以李建成也有自己的班底。
文有王珪、魏徵、裴矩。
武有羅藝、薛萬徹和薛萬均兄弟、馮立、李瑗、韋挺。
這些人最有名的當屬魏徵了,李建成死後,他手下的文臣武將造反的都被誅滅。
帝王心胸李世民對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舊人,大多都重新啟用,而且身居要職,像魏徵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李世民對太子府和齊王府舊人趕盡殺絕,可能就不會有貞觀之治了。
不得不說李世民的心胸是大唐之福。
領導認可李淵是希望李建成繼承自己的衣缽的,李淵賦予了李建成足夠的權利,李世民在前方征戰,李建成在後方負責後勤,後勤被他搞得井井有條,李世民才可以在前線放心的打仗。
所以在能力上李淵是很欣賞這個兒子的。
政治嗅覺這就是李建成輸給李世民最根本的原因,如果他有足夠的政治嗅覺,他不會在這個時候進宮,魏徵和李元吉也多次進言,可李建成一意孤行,被李世民出動秦王府全部精銳絞殺在玄武門。
總結在各方面都佔優的李建成結果卻敗在了政治覺悟不足上,讓他所有的優勢付諸東流,雖然他有李淵的扶持,又有心腹之臣,又是嫡長子最後還是失敗了,不得不讓人嘆息。
李建成的失敗,正是因為他不聽勸導,一意孤行,沒有聽信魏徵的忠言。
另一方面,也說明李世民的能力太強,在各方面條件都不佳的情況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
8 # 安定郡小書生
沒錯,身為太子的李建成之所以敗給身為秦王的李世民,正是由於自己的太子身份,以及帝國的負責人李淵的錯誤決策。
一、如果將此時的大唐帝國比作一家剛剛實現成功上市的家族企業,而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就是這家企業最初的創業者,是原始股東。
現在企業上市了,就不得不面臨著股權分配的問題。李淵毫無疑問的擁有這家企業的絕對控股權,成為了企業董事長(皇帝);李建成由於是家族中長子的身份,在分的部分股權的同時被指定為企業的下任董事長(太子);李世民當然也被分到了部分股權(秦王),但是卻被告知自己永遠無緣成為企業的未來董事長,成為企業的實際擁有者了。
面對如此的安排,作為同樣最初創業的李世民來說,心裡是非常不舒服的。但是這就是這家企業的制度,是鐵的規則,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李世民有千萬個不樂意也只能照著規則玩下去,否則剛上市的企業就面臨著內部分崩離析,結局只能是破產倒閉了。
二、於是作為上市企業的股東之一李世民,繼續帶著一班弟兄在外面為這家新企業征戰沙場,不停的擴充套件市場。很快的周圍許多企業就被大唐這家企業吞併了,實現了統一,這裡功勞最大的當然就是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
李建成自從被指定為企業未來繼承人之後,也就一直待在企業總部協助董事長管理企業,為將來能夠順利接班打基礎。可是看到兄弟李世民在外開拓市場成績明顯,實力漸漸超過自己,並對自己地位產生威脅後,李建成坐不住了,也向老爸李淵申請外出開拓市場,當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此時企業的董事長李淵面對兩個兒子們取得的成績,做出了一個不是很高明的決定,那就是讓李世民成立天策府,擁有自置官屬的權利,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李淵的這個決策無疑就是在企業的管理層裡又組建了一套新的管理班子,這無疑犯了企業管理的大忌。
三、此時此刻的李世民心中的不平衡感再次被放大,加之自己還有一套新的管理班子,隨時都有能力接替企業的執行。李世民現在面臨的局面是:即使自己不主動去爭權,自己手下這一班嗷嗷待哺的精英們也會架著自己衝上去,何況自己確實有這個心思和能力。
而作為法定接班人的李建成及自己的班子成員們,看著李世民那一班人馬投過來猶如餓狼般綠油油的眼光時,那種危機感不言而喻了。於是李建成即使為了自保也不得不加強自己的實力,利用太子監國的特權讓自己的小弟在外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楊文幹原本就是太子宿衛,也就是李建成的貼身保鏢,現在利用太子李建成的關係被外放成為慶州都督。到任後的楊文幹就抓緊為太子李建成招募勇士,並偷偷的送進太子東宮;李建成也利用特權不斷的給楊文幹撥款、撥物資進行補充。
這不,這次李建成又利用李淵外出度假的機會,行使監國的權利,給楊文幹偷偷撥了一批軍用物資(鎧甲、軍械)。然而這一切都逃不過一直對太子府用心的秦王府,就在這批物資還在路上的時候,李世民就向李淵報告李建成支援自己親信楊文幹準備謀反。李淵的神經當場就被挑動起來,直接當成謀反事件處理,將太子李建成召到行營軟禁起來,然後召楊文幹回來對質。結果楊文幹聽到自己主子李建成被軟禁後,不知道是誰攛掇了一下子,也真的起兵了。
李世民的機會也就來了,李淵當場讓李世民帶兵平叛,並腦子一熱,許諾評判後封李世民為太子。當然就在李世民還沒有到戰場的時候,楊文幹這次“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下去。李淵也漸漸冷靜下來,把李建成放了出來,讓繼續回長安作太子履行監國職能,對於之前許諾李世民的太子之位一事也就當作空頭支票糊弄過去了。
四、經過這次事件,太子李建成盲目了,盲目的認為自己老爹李淵是鐵桿支援自己的,自己也就成了板上釘釘的未來帝國掌舵人,企業的繼承人。同樣經過這次事件,秦王李世民清醒了,清醒的認為自己老爹李淵的心目中自己永遠超不過自己哥哥李建成了,只有自己哥哥李建成在這個世上還活有一天,自己是永遠沒有機會向帝國掌舵人邁進一步了。
於是,針對剷除太子李建成的玄武門政變開始醞釀中。終於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殺死了自己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直接消除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明面上的李建成、潛在的李元吉,然後讓李淵兌現了空頭支票——冊立自己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成為了唐太宗。
-
9 # 老王頭談歷史
大唐政權建立前,李建成的功勞應該說不遜色於李世民,有些軍事行動還是以他為主的,如西河之戰、霍邑之戰等。
大唐王朝禮成之後,征伐割據的地方勢力,李世民就偏勞一些,影響自然就比位居太子之尊的李建成大一些,從而招致了李建成的嫉恨、憂慮。恨他、顧忌他,李建成就採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行動。下面擇要列舉幾點。
其一,與後宮的嬪妃們拉關係,爭取她們的支援,讓她們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敗壞李世民的形象。其二,武德七年夏天,李建成趁李淵去宜春縣人仁智宮避暑之際,想對李世民動手。但是又感到力量不足,於是暗中派人聯絡慶州都督楊文幹,委託他招募精壯青年送到京師,企圖謀變。
這一行動被李世民發覺後,因李建成搶先謝罪於李淵,李世民也就沒有再追究。
其三,一天夜裡,李建成召李世民到太子宮飲酒,暗地裡給李世民下了毒藥,導致李世民酒後吐血數升,險些送了性命。其四,李建成用重金收買李世民身邊的人,企圖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他曾派人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器皿,但遭到尉遲敬德的嚴詞拒絕。
面對李建成的一系列險惡陰謀,久而久之,李世民雖然有了防範,但也只是忍讓著。可是,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再說,就是李世民能忍,他的部屬們也難以忍受李建成的一樁樁不良行徑。
於是,在迫不得已、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李世民只好奮起反擊。李世民首先向李淵告發了李建成的種種惡行。無果之後,李世民就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從而悲劇性地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序幕!李建成為兄不尊,為國之儲君無德,他的結局只能以“多行不義必自斃”作結!
-
10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李建成的失敗,讓人惋惜。無論從那一方面講,李建成都不應該失敗。天時,地利,人和他佔全了,但最終他還是失敗了。李建成失敗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他的優越條件和大意,敗在對對手的不瞭解。<<李建成>>
李建成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李淵自始至終都沒有廢掉他的意圖。楊文幹謀反事件,是李世民唯一一次,對李建成的強攻。這一次,李世民差一點就要成功了。然而,李淵卻並不昏庸,他非常清楚地判斷出,這是針對太子的陰謀。雖然,事後他沒有去追究,誰是幕後的推手。由此可見,李淵對李建成支援的堅定性。
李世民在太子府喝毒酒一事,李淵同樣也沒有追究事情的前因後果。亊後,也只是輕描談寫地說了句:秦王不能飲酒,今後不能讓他喝酒而己。﹤<李世民>>
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對太子動身,朝中的各方勢力都會釆取相安無事的態度,這個太子的位置,應該是穩妥的,安全的。李建成就是如此。所以說,李建成佔盡了優勢。
正因為,李建成佔盡了優勢,所以也造成了他的大意。楊文幹事件至所以都成,是因為,李建成的手下爾朱煥,喬公山都人的臨陣倒戈造成的,但是,卻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以至於,他想撒下一張更大的網,發動昆明池政變時,又是因為手下王眰的叛變,造成了玄武門事變的爆發,最後被殺身亡。
一個政治人物,一而再地犯下同樣錯誤,不能不說,他太大意了。﹤<李建成>﹥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李世民為了增強己方勢力才去動員李靖,李勣入夥。但是,李世民經過精心策化,來了一次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非常漂亮的絕地反擊。
李建成並非是一個無能之人,但是,他卻不瞭解他的對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認為李世民己經是板上的魚了,他不知道的是李世民卻不是一任人宰割的糕羊。而是一個有著強烈反叛精神,敢於冒險,敢於拼搏的卓越的軍事家。<﹤玄武門之變>>
所以,李建成失敗了。也許九泉之下他還會耿耿於懷,還會死不暝目,但是,仔細想想也該是如此結局。
-
11 # 東方創為
非常榮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李建成是高祖李淵的長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唐朝建立後就立為太子,然而很多文學作品中如《隋唐演義》,李建成的形象並不光彩,他與弟弟李元吉關係親密,處處為難李世民,在李淵起兵的過程中,政治和軍事功勞都遠不及太子,他卻被立為太子,他甚至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準備企圖殺害李世民,最後反被李世民所殺。
歷史上李世成真的是這樣的一個人嗎?他真的是如此的不堪嗎?為什麼他會敗給李世民?
其實李淵在起兵之前,李建成就奉父命在河東招募人才,在後來的太原起兵中立下了不殺的功勞,他還多次率兵打退突厥的入侵,平定山東的叛亂,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所立下的戰功基本上可以和李世民分庭抗禮
李建成為人仁厚,很受李淵的的喜愛和朝臣的支援,因此被立為儲君,雖然說李世民很優秀但是李建成也不差,所以在玄武門兵變之前,除了楊文幹叛亂引起的風波外,他的太子之位很穩固,但是對於兄弟相殘宮廷政變這樣的事,其實最講究是先下手為強,李建成知道自己沒有犯什麼大的過錯,父親李淵不會不會不會無緣無故的改立太子動搖國本,自己就沒有必要除掉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就不同了,他得不到父皇的支援,也不甘心只做一個小小的秦王,所以只能鋌而走險,發動政變,除掉太子,而這也是李建成失敗的主要原因
-
12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李建成與李世民相比有很大差距。一李世民在大唐王朝的興起中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建成卻軍功了了,雖是太子,名不如世民顯赫。二李世民在征戰中建立了自己龐大的軍隊,能臣武將眾多,他們對李世民中貞不二,對李建成坐擁太子之位懷恨在心,心中旱有不平。三.建成自知功不如世民,內心做虛,加以防備,引起世民及其謀士武將的不滿,埋下了禍根。這種情勢,既使建成做了皇帝,也會遭遇殺身之禍,皇位終歸世民。(偏見)。
-
13 # 高琅琊
在李淵起兵反隋、奪得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兵東征西討,都建有軍功。武德元年(618年),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便很少統兵出戰。在文才武略上他確實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後李世民擔當了平定天下的重任。這樣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極高的威望,把握了軍權,還培植了自己的勢力,覬覦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來就對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脅後,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就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對付李世民。他們多次密謀,想殺害李世民,但沒有成功。最後,李世民經過周密準備,在玄武門發動軍事政變,李建成死於弟弟李世民的箭下。分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潛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建成集團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就京城內的軍事力量來說,李建成一方還是佔有優勢的,除了太子東宮本身的軍事力量外,還有齊王府的軍事力量支援,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動用。這就是當政變爆發以後,秦王府的軍隊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點,因此搶先發動政變,奪取鬥爭的主動權。這種先發制人的策略,使得李建成缺乏準備,事出倉促,因而在玄武門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群龍無首,雖然兵力佔優勢,但當這些士卒知道自己首領已經被殺後,馬上作鳥獸散,完全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李建成之所以失敗,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即聽不進去正確的意見。事後,魏徵曾經對李世民說過,如果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可見,魏徵在政變前曾向李建成提出具體建議,但被李建成所拒絕。此外,在政變前夕,宮中的張婕妤也向李建成通報了李世民將要發動政變的訊息,也沒有引起重視。同時,李元吉也建議在這關鍵時刻 ,應該勒兵不出,以觀局勢的變化,但李建成自以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門守將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絕了這些正確的建議。所以說李建成個人素質不然李世民,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
14 # 隱視句新
李建成有太子之名,無其實質;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敗給李世民的首要原因是不得民心;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用計陷害骨肉在先,正所謂:“你不仁,我不義”,才有了玄武門之變。
-
15 # 江湖小曉生
李建成無疑是大唐王朝的接班人,早就被李淵欽定為自己的太子。可是他最終還是輸給了李世民,那麼為什麼李世民會贏得這場戰爭呢?
其實不僅李建成輸了,李淵也是輸得乾乾淨淨徹徹底底。以至於他這個開國皇帝,成為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皇帝之一。
李淵和李建成到底是哪些地方不足,導致李世民異軍突起呢?李世民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現實與理想一次次激烈碰撞後的結果。
01李淵想要平衡兩個兒子的力量,卻玩砸了。和歷史上很多皇帝一樣,李淵也不希望自己手下的臣子們一家獨大。為什麼朱元璋那麼討厭宰相?因為皇帝之下,宰相依舊是百官之首。
四日,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高祖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欲令窮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舊唐書》
既然皇帝統領百官,為什麼還要多出一個宰相來分權呢?為此朱元璋狠心將宰相這個職務給撤了。治標不治本的行為,又引出了後來的內閣制度。
其實皇權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平衡臣子之間的關係,是皇帝們常常喜歡耍的把戲。就算是親兒子,也絕對不能例外,畢竟歷史上為了奪位殺父弒君的例子比比皆是。
孫權早就立孫和為太子,以宰相陸遜為首的百官本也都支援孫和。可是孫權覺得不對勁,又將魯王孫霸的地位提高到和太子一樣的級別,導致百官中有一部分又跑去支援魯王孫霸,這就是孫權平衡皇子和百官權力的方法。同樣的道理,李淵也希望這麼玩。李建成是嫡長子,早就被冊立為太子。所以按照道理來說,百官都應該支援李建成。可是李淵偏偏不想這樣,為什麼呢?因為李淵當時還很年輕,還有很長的執政之路。如果大家都效忠下一任主子了,自己這個皇帝會很尷尬。於是李淵將李世民扶植了起來,李世民不斷壯大聲威以後,還擁有了建立秦王府的資格。開府就是合法地擁有一套自己的領導班子,這跟太子有什麼區別呢?
李淵真的是玩火不怕事情大,兩個兒子都給足了權力,就讓他們互相鬥,只要別擦槍走火,那麼事情就都在李淵的掌控之中。
他樂得看見兒子們互相爭鬥的局面,只有這樣,李淵這個皇帝才有真正的價值。可惜他最後玩砸了,誰能想到李世民擦的不是槍,而是加農炮呢?
02李建成心慈手軟,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魏徵曾經是瓦崗寨李密的手下,後來轉而投靠了唐朝,甚至曾經勸降過徐茂公。不過竇建德大敗李神通後,魏徵也被俘虜了。
要不是李世民打王世充時,半路擊敗並抓了竇建德,救出了魏徵,魏徵還真的沒命歸附唐朝。到了唐朝以後,魏徵以太子洗馬的身份,一心輔佐李建成。
及劉黑闥重反,王珪、魏徵謂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闥率破亡之餘,眾不盈萬,加以糧運限絕,瘡痍未瘳,若大軍一臨,可不戰而擒也。願請討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結山東英俊。"建成從其計,遂請討劉黑闥,擒之而旋。---《舊唐書》
李建成軍功不夠高,為了能夠讓李建成有足夠的資本跟李世民鬥,不嫌事兒大的李淵派遣李建成前去平定劉黑闥。
在魏徵的幫助下,李建成的確很快就平定了山東的劉黑闥,也算是建立了一點戰功。可是這點功勞根本不足以和李世民相提並論。
看似平衡的兩股力量,其實一點也不平衡。李世民久經戰陣,手底下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隨時都有可能發動兵變。而李建成這裡雖然也有不少將領,卻少有建功立業之人,實戰能力也就相對弱了一些。李建成當然不是李世民的對手。為此魏徵作為輔佐太子的人,曾經向李建成提出過一定建議,不一定是為了殺掉李世民,也許是將李世民的兵權給奪走。總之魏徵早就已經提醒過李建成,讓他早點對李世民下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兄弟相殘的結果。可惜心慈手軟的李建成根本下不去手。
李建成懷念兄弟之間的感情,可是李世民卻毫不猶豫。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早就策劃好的計謀,目的就是為了斬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李淵不聽話,或許李淵後來也生不了那麼多兒子了。
03李建成和李淵沒有把握住軍權,這才是失敗的關鍵。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間的鬥爭,讓李淵看得不亦樂乎。他認為只有這樣,他這個皇帝才能做得穩,可是平衡需要相應的實力,李建成顯然沒有。
不僅李建成沒有,就連李淵本人也沒有。按照史書記載,李淵打天下,完全依靠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為何不殺功臣?因為他就是大唐王朝最牛的功臣。
所以說當時天下兵權大多都在李世民的手裡,李淵和李建成,根本就沾不到邊。這一殘酷的現實,李淵後期其實也意識到了。
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舊唐書》
他有意識地希望自己的太子李建成能夠奪回一些兵權來,可是他有這個能力嗎?常年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突然之間讓他統領大軍平叛,這很難辦到。
就算李建成經過歷練,有機會成為統兵元帥,可這不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嗎?李世民也不是一出生就很牛,他也是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以後,才逐漸走上正軌的。
而這一切李世民是不可能手把手教自己的這位大哥的,畢竟這是爭奪皇位的資本,李世民有怎麼捨得呢?
沒有軍權,自然就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本。所有人仁義禮智信,在這一刻都蕩然無存,化為了泡影。
總結:玄武門之變爆發時,李淵很可能已經被控制住了。李世民做事,講究不出意外。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必須要達到目的才行。只有抱著這種決心的人,才能夠真正成功。
很顯然,李世民當時嚴密策劃了這一場政變。可問題是李淵會全然不知嗎?這很奇怪,因為玄武門那邊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調兵遣將,這麼重大的事情,居然沒有人通報給李淵?
據說玄武門爆發的時候,當時李淵正在遊船,可是他真的在遊船嗎?我認為這個時候,李淵已經被李世民給軟禁了。
玄武門這邊所有動靜,其實都不會傳到李淵耳朵裡。所以李淵什麼措施都無法採取,只能在家裡靜靜地等待結果。
因為李淵肯配合,願意合作的態度,博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所以政變以後,李世民並沒有對李淵下手,而是把他關在了後宮努力生孩子去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
-
16 # 於海榮
李建成身為太子,也頗有軍功,但卻放縱了李世民親王勢力,使其四處征戰,軍功赫赫,李淵即立建成為太子就當干預,限制其他親王勢力,當然秦王李世民能攻善戰,李唐能蕩滅群雄,一統天下,世民功不可沒,然卻功高震主,而親王的野望也是在一次次的戰功中崛起,退一萬步,縱然秦王無野心,那手下英才悍將亦不答應,所以等天下即定,李淵,建成再採取措施,為時已晚,玄武門太子被反殺,殺氣直逼李淵,這也順應了優勝劣汰,強者為王的自然規律,當然羽翼的養成很重要
-
17 # 神秘的賒刀人
李淵對李世民太狠心,於是李世民狗急跳牆,格外兇殘。李世民利用陰謀詭計殺害了李建成,並且逼李淵讓位給自己,總的來說李建成就是敗在了陰謀詭計之上,自古以來在權利鬥爭之中君子鬥不過小人的,玄武門之變亦是如此。
-
18 # 漁先生讀史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在唐朝的開國之初,曾發生過一件轟動一時,影響深遠的事件——玄武門之變。這場兵變由李世民發動,是針對太子李建成的一次行動,最後李建成被殺,李世民成為了九五至尊。那麼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為什麼會敗給李世民呢?
一、
第一個失敗的因素,是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但他的父親李淵卻給了李世民很大的許可權,這是因為李淵擔心太子能力太強,會提前取代自己,因此他需要找個人來平衡太子的勢力。所以他將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並且讓他擁有天策府,而天策府對李世民意義重大,因為他此時能夠自行招募官員,合法的拉攏人才從而擴充自身的勢力。
李淵除了給予李世民政治上優厚的待遇,他還允許李世民自行製造銅錢,這就意味著李世民擁有獨立自主的財政體系,以上所說的這一切都為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二、
第二個失敗的因素,是李建成自從當上太子,身為儲君,將來是要繼承皇位的,而當皇帝需要的是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事內政,每天主要接觸的是朝中大臣,要做的是處理政務,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文職人員。
反觀李世民,他常年在外帶兵打仗,不僅麾下猛將如雲,而且能征善戰,對於軍事方面的指揮作戰能力要比李建成強太多了。再者,李世民善於拉攏人心、禮賢下士,不僅對於人才不計較其出身,而且還愛兵愛民如子,因此他不僅手下的能人眾多,並且軍心、民心都向著他,這是他戰勝李建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李建成自以為在玄武門佈置妥當,就等著要李世民的命時,卻不知道李世民麾下的謀士們早已將玄武門內內外外的守軍買通,猛將們早已帶伏兵將玄武門團團包圍住,而等待李建成的就只是個一去不返的陷阱而已。
-
19 # 電視記者
李建成瞻前顧後,畏手畏腳,沒有雄才大略,不會搞陰謀詭計。最重要的是沒有殺了他的弟弟李世民。最後反倒被李世民所殺。政治家必須心狠手辣,不能婦人之仁。
-
20 # 史道驛站x
李建成是唐朝的開國太子,唐高祖李淵的長子,也是李世民的大哥。可是這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卻沒能順利的繼位,成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被弟弟李世民射殺。李世民射殺太子後不久,逼父親李淵退位,登上皇位,李世民成了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
李建成為何落下如此下場呢?身為太子的他為何敗給了秦王李世民呢?
現在很多有關唐朝影視劇裡,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是個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揮斥方遒的一代君王,反觀李建成,那簡直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他心胸狹隘,嫉賢妒能,處處為難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寬宏大量,一忍再忍。最後實在是被太子李建成逼的沒辦法,才在李建成精心策劃的玄武門之變中,無奈的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成了無辜和無奈之人,他是迫不得已。事實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是,歷史往往是被當權者創改的歷史,大家在瞭解歷史的時候,一定不要被誤導。真實的太子李建成,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而且為人低調,宅心仁厚。李淵在起兵前,就安排李建成在河東廣攬人才,李建成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很短的時間裡就籠絡了不少人才,後來鼎鼎有名的魏徵就出自他的麾下。他為李淵建立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無疑對他是信任和欣賞的。在不少戰役中,李建成也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
秦王李世民也是非常優秀的,他文治武功也是有口皆碑,雖不是太子,但他手握重兵,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也是戰功赫赫,正因為他具備這些優勢,讓他成為了僅次於太子李建成的核心人物,因此也有了同太子對抗的資本。李建成也不是傻子,他很快發現了李世民的野心,於是兄弟之間矛盾越演越烈。
最終李世民先發制人,幹掉了太子李建成,自己登上了皇位。縱觀他們之間的較量,我認為太子李建成失敗有如下三個原因:
1、狠勁不夠
李建成雖說對李世民有所防範,但畢竟是兄弟,他又是合法的繼承人,雖有除掉李世民的想法,可遲遲沒有動手,處事優柔寡斷,這給了李世民時間和機會。李世民比他狠多了,直接下手,讓他喪命,隨後連他5個兒子也沒有放過,斬草除根。
2、樹立仁德儲君形象
這點正應證那句老話:死要面子活受罪。李建成明知李世民是危險,卻為了顧全自己太子的形象,表現出寬厚仁慈的假象,總覺自己是太子,李世民也不敢怎樣。
3、勢力弱小
李建成是太子,可沒有強化自己的團隊,為了讓父親李淵放心,他並沒有擴充自己的實力,李世民則不同,他是蓄謀已久,待時而發,是有準備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因此他的失敗是註定了的,怨不得誰。還好李世民也是個有道明君,登基後,開創了大唐的盛世‘’貞觀之治‘’。
回覆列表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高祖李淵平定了各方割據的勢力,建立了大唐王朝。李淵建立大唐其實很倚重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李建成幫助李淵搞內政以及後勤保障工作,而李世民則在前線帶兵打仗,可以說李建成和李世民哥倆都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李建成是嫡長子,所以早早的就被立為了太子,李世民仗著自己軍功卓著以及自己勢力的膨脹,他也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因此哥倆為了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鬥法。
最開始的時候李世民一直想辦法陷害李建成,以求離間李建成和李淵的關係。這樣的話李建成就可能被廢,李世民就有可能被立為太子了。可惜李世民這個想法太幼稚了,李淵就看穿了李世民的心思,心中十分的痛心,因為骨肉相殘是一個做父親的最不願意看到的。
李淵是一個好父親,但是並不是一個好帝王。他心中總想著用和平的方式調和兄弟兩個,但是他們鬥法幾個回合之後已成水火不容之勢,單憑調解已經不成。
李淵內心是支援李建成的,於是李淵就暗中支援李建成對李世民進行政治打壓,而李世民也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眼看著李建成就要削除李世民的勢力了,但是李世民不甘心,於是來了個拼死一搏,那就是玄武門之變。
本身鬥法佔上風的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敗的很徹底,因為他連命都丟了。玄武門之變大家都很清楚,這裡不在贅述,我就來說一下李建成是敗在了哪裡吧!
1,對李世民下手太狠,於是李世民狗急跳牆,格外的兇殘;
2,李世民利用了陰謀詭計殺害了李建成,並且逼李淵讓位給自己。
總的來說李建成就是敗在了陰謀詭計之上,自古以來在權力鬥爭之中君子鬥不過小人,而玄武門之變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