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烏市芭布玩具
-
2 # 破迷開悟13
這話說的不對,譚嗣同很倔,把家人連累了。方孝孺更倔,不但連累了七大姑八大姨,連朋友老師都連累了,讓人家給斬草除根了。所以倔強多是禍根。再說國有烈臣,伍子胥和屈原都是烈臣,最後什麼結果?烈臣遇不到明君,只能死的很慘,國家也得敗亡。
-
3 # 匹夫有擇762
回悟兄:倔子和烈臣,可以說是家國持不同意見者,而且堅持己見,死不改悔,正是這樣的人往往說的是實話,是真理。就如唐朝宰相魏徵說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人性的弱點是自以為是,發展下去就是任性,隨意妄為,終壞大事。唐太宗要不把老爸逼下臺,沒有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吳王要聽伍子胥話,不會亡國。天之寶日月星辰,地之寶五穀山林,國之寶烈臣良將,家之寶倔子寧孫。
-
4 # 雲裡霧裡27
謝謝:我作過十幾年的管理,接觸過無數各種各樣性格的人,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象生活中那些倔的要死的人,常常讓人很難堪。其實這種人大多是實在人,他們講原則有擔當的。從不阿語奉承,只有他認為對的,不管是什麼人,他們都會據理力爭,當仁不讓。這種性格的人往往很有骨氣,說到做到。不會去作任何何天害理的事,歷史上多數青官好官都是倔犟的,他們為了真理,連生命都可以犧牲。與這樣的人一起共事,不用處處防備,有時也會受點氣,其實是一種福氣。
-
5 # 海闊天空詩酒花
我以前沒聽過這句話,但是單看字面意思,應該不難理解。我個人對這句話比較認同,而且認為這是有智慧的人說的話。
所謂倔子和烈臣,給人第一印象就是不聽話、叛逆。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忠孝,潛臺詞就是要對上位者順從、聽話。然而,是人就會有錯,身居高位不等於智力高、思維高、決策高,如果一味強調對家長和長官的服從,就會形成尊卑秩序大於是非對錯的氛圍。如果是太平盛世、明君賢長也便罷了,碰上多事之秋、長者無能,還能指望平時只會唯唯諾諾的孝子順臣有什麼作為?
通常來說,一個人越是順從他人,就表示越是懂得讓渡自己獨立思考和表達的權利。時間長了,或者所處的環境都把這種順從看成天經地義的話,人就會越來越失去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如果環境告訴他,只要順從已有的秩序,就可以獲得好的回報,否則還會被打擊,趨利避害的人性自然會使他選擇順從,而不是去當吃力不討好的倔子、烈臣。久而久之,不但會越來越平庸,也會越來越功利。用大白話說,就是越來越沒腦子,也越來越事不關己。如果一個家庭充滿這樣的人,面對危機時誰來解決?如果一個國家充滿這樣的人,遇到危難時誰來解救?
相反,倔子和烈臣,代表的是獨立意識強烈,堅持獨立思考和獨立表達的人。他們既然在一個推崇順從的環境裡選擇走“叛逆”這條艱難的路,就表示他們堅持擔當自己交付給自己的一份責任。不走尋常路,表示不功利。堅持不妥協,表示不平庸。不功利,不平庸,只要對家庭對國家還有一份責任心在,家國危難之際,還真的只能依靠這樣的人力挽狂瀾。
退一步說,就算碰不上需要他們展露才乾的危機時刻,這種有頭腦又有責任心的人才也是必須的。否則,人人都學會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氛圍中得過且過,如何才能選拔堪當大任的繼位者?本來在講究尊卑秩序的環境中,上位者的個人能力就無比重要了,如果因為不提倡倔子、烈臣而培養不出有能力的繼承人,那就等同於上位者一代不如一代,那如何能保證不敗家、不亡國?
-
6 # 餓出來的胖子
您應該是想表達,"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近代以前,中國社會是禮治社會,"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左傳》。
禮治社會的治理結構相對簡單,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皇權統治,皇帝號稱"天子"奉天呈運,以馭普天萬物,封建禮教是其政治統治的工具,從治理角度而言,很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禮定而後行,行之即有節,禮死而節活,依循者為天下人。簡單說就是"國依禮而治,人依禮而行"。
既然"禮治"和"治禮"者兼是人,那就自然會有"不禮"者和"不治"者,人性使然,人性分善惡,人性亦有愚蠢和聰明之別。
"諍",諍訟也,子曰:"聽訟,吾猶人也,欲其不訟者也"。放今天,就是直言率真,不給面子,當然會引起爭論。聖人也想息事寧人!
在當時,家族耆老治禮,子諍父喚作仵逆,違孝道,雖於禮制不符,但直言勸誡是能引發思考的,諍者,往往是獨立思考者,有主見,有膽魄之人,家有之幸,國亦同之。
-
7 # 豐水河
古諺語要準確的說,提問題的你,連原話都不會說就來提問,底線何在?“家有倔兒不敗家,國有諍臣不亡國”。回去面壁十年再來現眼吧。
-
8 # 偉傑110789986
家有倔子不敗家,也就是說倔犟脾氣的人,他更有奮鬥,拼博精神,不甘人後。不受外來侮辱,當家國受威脅時,更敢於亮劍,誰都不能輕易使之屈服。正應古語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有這精神在,家當然是不會敗的。不象那些浪蕩子,豪門公子一樣,鮮衣豪車,一揮千金,賭博吸毒,紙醉金迷,敗祖辱宗。當國家一旦有難,馬上搖身變成漢奸,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殘害同胞。象斷脊之犬,可恨至極。
當國有危難之時,只有烈臣能披肝瀝膽,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毀家紓難。象歷史上的張巡,許遠,岳飛,文天祥等等名臣。無不以救國為己任,歷盡艱辛,千古留名。試想如果由那一幫投降派,兩面派,怕死,無能之輩當權。每天只打自己得失小算盤的人,那有管國家存亡,大不了換個新主人,奴才依舊高唱萬歲,國家那有不亡之理。所以,國之所以不亡,必有忠烈之臣存在。而不是滿朝都是唯唯諾諾之輩。
-
9 # 唯念芝鶴
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中國式教育看似古板。其實人類的文明精神很高。我的孩子就是一個倔強的小孩,有毅力,懂禮貌,有愛心,積極向上的事願意做。可是這樣善良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受排擠,勤儉節約成為笑柄。刻苦用功看著假努力,但是孩子不服輸的精神狀態特好,最終超越看不起她努力的人!考入的院校也比他們高等。事實證明人不能心術不正,教育孩子傳統不能丟。
-
10 # 愛品讀的書蟲
這因果關係都搞錯了。家敗時倔子才有表現的機會,國亡時才能顯現中忠臣的忠烈。沒有一定的環境襯托,就不能顯現出一個人的價值
-
11 # 老福頭A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是從前教育年輕人一種方法,也是總結朝代遇到外敵時忠臣:與奸臣分水嶺的經驗。家有倔子這裡指子女面臨家庭經濟困難或事物受阻時,他們敢於擔當,性格剛強,倔犟有股不服輸精神。積極奮力拼搏進取。把困境轉化為順利,並能欣欣向榮發展。哪個國家在軟弱時都有受外敵干擾入侵情況。國家真正受到侵略危害時,忠臣敢於為國捐軀,不畏強敵,保家衛國。奸臣平時口號振天響,好話說盡,用到時他們卻萎縮不前,貪生怕死。國家受外敵侵略危機時才能分清忠心烈臣與奸臣。:
-
12 # 秉燭讀春秋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家裡有個倔強不認輸的兒子不會敗家;國家有剛烈忠臣不會亡國。
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因為“家有倔子不敗家”這件事就發生在我身邊。
民國時期,有個叫子敏的少年,人很聰明長得又帥氣,其祖上是前清狀元出身,家庭富裕,是一個書香門第官吏之家。
但是到了爺爺那輩家道中落,到了他父親這一輩,也就淪落成了窮人。
為什麼有如此落差?難道“富不過三代”是真的?
原來這都是祖上為官不肯同流合汙,加上正直、不會溜鬚拍馬,得罪了權貴被打擊報復所致。
子敏家中衰敗,沒錢上學,但他從沒放棄自學,這在當時被人看作是異類。
子敏的舉動被同村一富戶千金看在眼裡,認定他是一個有出息的男人,愛戀之情油然而生。
小姐家中在縣城開了三家生藥鋪,家財萬貫。老爸原本打算把女兒嫁給縣令的公子,小姐要嫁給一個窮小子是老爸萬萬沒想到的。
但無論怎樣勸說也改變不了女兒的初衷。
老爸說:“你要嫁給窮小子一分彩禮也別想得到”。女兒當晚就背起自己的衣服包袱去了子敏家,小姐的行動在當時成了爆炸性新聞。
老爸一看女兒真的嫁給子敏也只好默認了。
為了緩和與女兒之間的衝突,一年過後,老爸提出僱傭子敏當生藥鋪的夥計,但只管吃住不給工資,老爸說把子敏工資折成股份入股,意思是幫助子敏。子敏沒多想就答應了下來。
轉眼十年過去了,子敏一直沒領過工資,家中窮苦情況依然如故。
但有一種變化,那就是小姐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小姐的弟弟接管了生藥鋪。
小姐的弟弟沒有多大能力,經常和一個能說會道的酒肉朋友臭蛋來往。
臭蛋會說奉承話,負責進貨銷售業務,子敏老老實實在鋪子裡幹活,平時少言無語,沒事就翻看醫書。
突然有一天,小姐的弟弟和臭蛋一起把生藥鋪的資金抽出來投資買了期貨,這一切都瞞著子敏偷偷進行的。當時他倆看到棉紗很搶手,二人也想撈一把。
這樣一來,可把子敏坑苦了,他不但沒拿到工資,而且股金被二人拿走了,生藥鋪沒有資金支撐被迫停業。
當時小姐氣不過去和弟弟理論,說,你把股金還給我們,你幹什麼我們沒意見”。但弟弟就是不算賬。小姐沒辦法,氣得哭著離開了。
子敏白乾了十幾年,他沒有去吵去鬧,而是回到家默默鑽研起了醫書。
他幹了十年的夥計,對裡面的知識瞭解很多。他以一種不認輸的精神,經過五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在縣城開了一家“三聚通”藥房,之後生意興隆,子敏乘熱打鐵,接連開了四家連鎖店。
而小姐的弟弟和臭蛋卻因紗市波動不穩而賠了個精光,害人者最後害了自己,二人窮困潦倒流落街頭。
而倔強的子敏,經過多年的打拼,恢復了曾經祖上的輝煌,腰纏萬貫,富甲一方。親們想想看,如果他沒有倔強的性格能有後來的發達嗎?
有人可能會問,你怎麼知道的這麼詳細呢?子敏不是別人,正是我的爺爺。所以我認為,“家有倔子不敗家”這句話很有道理。
“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更有道理。忠烈之臣是一個國家的脊樑,是一種精神的鼓舞。往往在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楊靖宇將軍就相當於古代的剛烈之臣,寧死不投降日本鬼子,他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革命先烈前仆後繼,趕走了日本鬼子,中國沒有亡國。
解放戰爭期間,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奮不顧身撲向敵人槍眼的黃繼光,也相當於古代的烈臣。
也許我這種比喻不太恰當,但是我認為“英雄”和“烈臣”們的精神是一樣的,他們的行為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比如民族英雄岳飛,難道他不是烈臣呢?都像秦檜那樣,再強盛的國家也會滅亡。只要有岳飛這樣的人存在,國家就不會滅亡。
還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禮部侍郎陸秀夫,雖然二人不能改變南宋亡國的結局,但二人誓死不投降元朝,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同樣讓人尊敬,同樣是南宋的烈臣。
再就是明代的于謙,當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俘虜後,想以皇帝為人質要挾大明,想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于謙斷然拒絕了也先提出的任何條件,同時表態“社稷為重,君為輕。”說實話,講這句話于謙要有很大的勇氣,假如明英宗歸來,會給他扣上對皇上不敬之罪。
隨後于謙發動和開展了“北京保衛戰”,打退了瓦刺軍的一次次進攻,與此同時他扶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徹底擊碎了也先以皇帝為人質的要挾,使明朝避免了亡國之危。試問國家有這樣的烈臣能亡國嗎?
-
13 # 彈指千年
最早聽到這句話是以前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時候,有那麼一回,康熙在談論姚啟聖說了一句:“老頭子倔點好啊,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當時印象就特別深刻。
這句話到底應該如何去理解呢?
大家都知道,我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都遭受著傳統文化的影響,要求我們要禮儀、忠孝、順從。但事實上人非完人,是人都會犯錯,家長和身居高位的人自然也是如此。而此時如果一味的去順從,不去自己判斷是非,就會形成尊卑秩序大於是非對錯的情況。倘若在太平盛世,面對明君賢長也就罷了;但是如果遇到多事之秋,又恰逢長者無能,那順從是不是錯上加錯了呢?因此倔子和烈臣是對當權者的一種鞭笞。
當一個人失去血性,失去了思想就表示他放棄自己思考和表達的權力,時間長了他就會把別人的話看成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倔子,烈臣,多半時間是吃力不討好的,但是如果失去了骨子裡的這種倔,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平庸,越來越功利,通俗的說就是越來越沒腦子,也越來越事不關己。對家庭來說,這是危機,對國家來說,這就是災難。
那是不是越倔越烈就越好呢?
當然不是!筆者認為倔子烈臣要看倔的方向對不對,需要辯證的去對待每一件事,而不是一味的背道而馳。倔對了,前面繁花似錦,倔錯了,前面萬劫不復。
-
14 # 人皆可為舜禹
《舊唐書》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是出自《舊唐書》,其原文是:“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雖無道不陷於不義;故云子不可不諍於父,臣不可不諍於君;”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國家如果有直言進諫的臣子,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滅亡,如果一個家庭能有一個敢於直言的兒子,那麼這個家庭也是會興盛繁榮。
所謂的倔子和烈臣給人聽上去就是那種性子耿直,直言不諱的人。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講究的是權衡天下,就是天下之人都歸於他之下,所以很多皇帝都是十分的心高氣傲,根本就聽不進一點忠言,凡是他覺得別人所反對他的都是逆臣,所以這也導致朝廷中會出現很多的宦官奸臣,他們專門以拍皇帝馬屁而上位,往往一個國家的滅亡就是從他們開始。
家有倔子不敗家倔子其實也不完全是指性格和脾氣秉性比較倔強的人,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成是誇讚,那就是有骨氣的人,自古以來有骨氣之人方可頂天立地,國家大義之前必定要先放棄個人的利益。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為了國家的和平和完整致死也不願投降於日本,在民族大義面前,雖然他們 犧牲了,但是他們的精神足以光耀門楣。
國有烈臣不亡國烈臣就是指一些性格剛烈之人,性格剛烈在加上正義那就是一個比較正直的人,這樣的臣子是敢於直諫忠言,最著名的一個直言進諫的人那就是丞相魏徵。正是因為魏徵的直言進諫才能輔佐唐太宗完成唐朝的“貞觀之治”。他更是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長孫皇后對魏徵的評價是: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從這段評價就可以看出魏徵在唐朝的作用是多麼的大。
不過往往在古代這種“倔子”和“烈臣”往往是得不到重用的,如果是那種很荒唐的皇帝或者父親是根本無法聽進去他們的忠言的,反而往往認為這是一種忤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
15 # 小鎮月明
其實此話娓娓道來、細細品嚐的話,的確是不無道理的。按照我個人第一印象來理解的話,“國有烈臣不亡國”此話甚好理解,那便是國家若有忠烈之臣的話,那麼保家衛國便就有所保障了。但是“家有倔子不敗家”這句話我不太認可,我認為要區別對待。《舊唐書》中曾有言:“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雖無道不陷於不義;故云子不可不諍於父,臣不可不諍於君。”
看來,“家有倔子”也細分何種“倔”了。忠烈臣子在面對帝王之時,要敢於根據國之弊端直言進諫;掘強且有堅定立場的兒子在面對家父之時,要敢於糾正父親的錯誤;如此一來,則國家興盛,家族興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今世上人口皆傳的俗語也是由古至今不斷流傳下來的,他們是代代古人根據自身乃至前人的教訓和經驗當中所總結出來的“社會精華”,在我看來,俗語流傳至今,他們更像是社會經驗的積澱、人身教訓的沉積以及世道運轉規律的總結。他們存在於世的意義便是:供後人借鑑,指導後人不要再步前人走錯之後路。而我們也能從這些俗語當中體會到當初古人在面對同樣事情時的態度和做法。
那麼在總結了以上論述後,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俗語的“黃金內涵”!
其一:“家有倔子不敗家”
針對此話,上邊我也提到了此話不能完全保證就不敗家。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層含義:一層為好、一層為壞。我想題目當中“不敗家”的“倔子”就是單從好處來講的。一般來說,如果家中子孫太過軟弱、太過順從家父的話,那麼久而久之便會因此而泯滅他們獨立思考以及個人立場的培養,那樣恐怕這個兒子便將從此庸庸碌碌,難成大器。相反,如果這個兒子具備個人立場和獨立觀點的話,他們就可以在面對父親的錯誤時給予及時糾正,那樣豈不是家族大幸嗎!不過如果父親沒錯的話,家中兒子太過於倔犟的話,那麼則物極必反。
其二:“國有烈臣不亡國”
此句相較於前半句則較為好理解一些。“烈”即位忠烈,不過自古忠烈之士還要講究是否能碰上個善於納諫的君主。如果帝王英明神武、善於納諫的話,一旦國家不幸面臨危難之際時,那麼這些忠烈臣子便可以面對統治弊病之時敢於向統治者提出救國救民的方針對策來,如此一來,弊病便極有可能得到根本且有效的糾正,國家也就自然而然轉危為安,重新安穩了。相反,如果國家到了危難之際,而君王所面對的文武群臣都是些阿諛奉承、唯唯諾諾之流的話,那麼恐怕就會導致國之將亡,命不久矣!
小家大國也好,大家小國也罷,總之無論如何,家庭和國家時時刻刻都需要這樣具備家國情懷之人,只要這些人保留有對家庭、對國家的一份責任心,那麼就可能在家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從而達到力挽狂瀾,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效果!
-
16 # 達摩說
這話也不一定全對。
按照這句話的意思,家裡有一個倔子,敢於對抗家長的強權,一旦家長犯了錯,還能有彌補的可能;而國家有一批忠烈之臣,就能夠擔起輔助君王,挽救國家的重擔,那麼國家就不會滅亡。
但是如果家裡這個倔子處處與家長懟呢?家長做錯了他懟,家長做了正確的事他也懟呢?那家長還怎麼要求他,管教他?即便家長是有做錯的地方,作為晚輩也要好好地勸導家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能一味地倔,這樣只能激化矛盾,卻無助於解決問題。
再說國家,即便國家有一批忠烈之臣,為國家前仆後繼地去犧牲,但如果他們僅僅具有犧牲精神,而沒有反思的能力,沒有改革弊政的能力,沒有富國強兵的能力,那這樣的忠烈之臣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說,這句話也不是全對,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17 # 俯瞰天地
家有倔子不敗家,不是指不孝敬父母,而是指有道理就聽,沒什麼道理就堅持己見,指家庭生活一般,有決心有鬥志,堅持己見,奮鬥努力把生活提高上去,或者是權貴人家子女堅持自我,按照自己設想來,能把財產權勢把持好,經過努力經營把事業做的更輝煌,國有烈臣不亡國,國家到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得失利益,不惜以身殉國。其實人除了特別蠢的什麼道理不懂呢,所以就會形成三種人:一自私自利心黑只求名利雙收不息各種手段,二大善大愛什麼都為人考慮都想為人好不忍看有人受苦委屈,三覺得什麼都沒意思過眼雲煙,或對現實失望只想清淨自在別有人礙眼惹人心煩就行。社會上很多人虛頭巴腦玩虛的懶得理會,簡直浪費時間,不求名,不求利,不欠人,不想出風頭,為什麼要屈言附和,放低身姿呢都算什麼,就厭惡那些吃裡扒外,牆頭草,不為人做實事,虛頭巴腦的垃圾,良心正義,誰對誰錯才不管呢,你什麼都好,你有錢嗎,你過得好嗎?嘿,人啊人,呸,所以做人要有理有據,與誰都好,但是被人激起心中的惡,那就是能做好人更能做惡人,以和待和,以禮還禮,以戰止戰,以惡制惡,永遠都是不變的真理。
-
18 # 漢武東方星
為什麼倔犟,因為腦子裡有想法、有理論、有文章,敢於推舊翻新,倔犟少年都是敢頂敢言,長大做事也是有主張的。所以家有倔子不敗家是有一定道理的。相反鞭教孩子聽之任之會禁錮孩子學習新事物的思維。
孩子要嚴教嚴管,但也要留有讓他張揚的空間。
國有忠烈當然是國興,民之心中永遠要樹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鐵心。無國無家、國在家在,忠烈無盡數,國將無限興。有多少烈血男兒埋骨他鄉,祖國的召喚就是一首壯烈的“血染的風采”、忠魂烈骨泰山之重,烈血戰士永垂不朽!
-
19 # 迷萌樂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流傳著許多的民間俗語,它們都是人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從這些俗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當年人們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就如俗語:“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忘國。”其中就含有深刻的道理
倔子和烈臣,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不聽話、叛逆,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很重視忠孝,意思就是要對長輩,領導之類的人順從、聽話,然而,人非完人,熟能無錯,只要是人,都不會十全十美,他不可能對什麼事情都考慮得十分周全。因此,身處高位的人,不等於他們的智力、思維、決策都很高明,如果一味的去強調對家長、領導的服從,就會形成尊卑秩序大於是非對錯的狀況,如果是太平盛世,明君賢長還可以,如果是遇上了多事之秋,長者又無能,此時你還能指望孝子順臣,能有什麼作為嗎?
如果一個人越是順從他人,就表示他會逐步的放棄自己的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就會把別人的話,當成天經地義的真理,就會讓自己失去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只要是順從已有的秩序,就可以獲得好的回報,否則就會被打擊,這種趨利避害的人性,自然會使他選擇順從,而不是去當吃力不討好的倔子、烈臣,時間長了,自己就會變得非常平庸。 陳庚大將年輕的時候,就是一位倔子,他家是一個大財主,在忍飢挨餓的年代,他親自帶領窮人半夜盜竊父親的糧庫,把糧食分給窮人吃,差點氣死了自己的父親,正是由於陳庚的倔,日後他才成為了新中國的一位開國大將。古代的岳飛、文天祥就是典型的烈臣,所以他們才能名垂千史。
倔子和烈臣,意思是指獨立意識強烈,富於獨立思考和表達,他們能夠在一個推崇順從的環境裡,選擇走向判逆。他們能夠肩負起責任,不走尋常路,不追求功利性,不妥協、不平庸,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家庭,都能盡一份責任。尤其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能夠力挽狂瀾,他們是有頭腦有責任心的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他們是頂樑柱,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他們是棟樑。 因此,民間俗語:“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說得相當正確,很有道理。
-
20 # 吾天
這句話的原話是“家有犟子不敗家,國有諍臣不亡國”,意思是指:家有父親能勸諫兒子的,家不會敗;國家有帝王敢勸諫臣子的,國不會亡!
凡事都有兩面性!
從字面來看,倔子就是“倔強的兒子”,倔強在漢語裡的意思就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剛強而且堅韌,不為外力或者別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種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個性,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裡的倔子應該是褒義詞,以為年輕人肯定在思想上面是進步的,堅持觀點,總能做好!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試想一下,如果在家裡,父親連兒子都管不了的話,那還不反了天了。這樣的家還能興旺嗎?
同理,作為國家來講,烈臣就是剛烈的臣子,古代多見的就是諫臣,能夠時刻讓皇帝保持清醒的狀態,唐朝有名的就是魏徵,清代有名的就是姚啟聖!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給了君王一些阻力,在某些程度上幫助了皇帝,最終取得了成功!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諫臣或者諍臣沒有遇到開明的君主也是枉然,就像商紂王和明末的崇禎皇帝一樣,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最終國破家亡!
你覺得呢?
回覆列表
國有倔臣不亡國尚有道理,家有倔子可就分別對待了。
"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雖無道不險與不義;故云子不可不諍無父,臣不可不諍無君;"《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