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避而不談歷史
-
2 # 歷史舊時光
項羽雖說最終失敗,但項羽是一個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然而歷史的成敗決定於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項羽其複雜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徵,就奠定了他註定不凡的基礎。
心懷大志卻浮躁粗疏。項羽曾這樣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年少時便有如此凌雲之志,卻單單止於淺嘗輒止、略知其義,又不肯繼續學下去,對一件事沒有足夠的專注力。
項羽確實性格暴虐,但同時也治軍嚴明,他堂堂正正,鴻門宴的時候,如果他聽范增等人的話,除去劉邦就沒有後來的的事了。但他覺得這樣耍手段不好,不符合他的作風,他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打敗劉邦。
另外項羽也是個重感情的人,在烏江自刎,他不忍讓楚國的百姓再受戰亂之苦,他選擇自刎,這樣劉邦統一全國,可以還天下一個太平,這也是他最初的願望。
-
3 # Andy316
人品好壞有時候並不重要,但有時候能影響到國之存亡就很難說了。
這問的是人品,不是性格。人品指人的品性道德,指的是責任和對他人的行為態度。
剛強勇猛是有的,打仗都能身先士卒,深得士兵愛戴追隨。
他的問題在於寬於律己,嚴以待人,所以很多才能之士大都跟他搞不來。
對人太吝嗇,不捨得給錢給地位給女人。以為一己之力可以打天下
而且,打仗帶著女人跑也不是個好習慣。
-
4 # 菜九段的酒
獨挑學界,不讓假史成永遠
才高九鬥說項羽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看了這個題目,人們可能會說啦,菜九是不是老糊塗了,成語只有才高八斗,怎麼被篡改為才高九鬥了啊?菜九老是老了,但自認為還沒有糊塗。成語確實是才高八斗,但楚霸王項羽畢竟為我們龐大的成語庫貢獻了取而代之、衣錦還鄉、肝腦塗地、決一雌雄等眾多成語,那麼,為他單獨創造一個新的成語,也不算太離譜。成語才高八斗,是用以比喻極高的才華。據《南史·謝靈運傳》:“謝靈運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這個以比劃文字見長的謝靈運,在這裡所說的才,應該是文學功底,而不及其他。而即使是文學功底,謝氏可能也把自己看得過高了。謝氏叫得響的詩句,恐怕當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為最。菜九很菜,且不懂文藝理論,無法分辨出文學作品的水平高下,對於許多古代名句實在看不出個好來,其中也包括謝氏的這個名句。總之,謝氏是個寫詩的,項羽不以寫詩見長,但也寫過詩,應該算是同行。以菜九無知膽大的推測,今天知道項羽《垓下歌》的人,其數量也不知NN方倍地多於知道謝靈運任何詩歌的人。當然不能僅憑知道者多來評定作品的高下,但知道的人多,肯定不是一件失分的事。菜九小時候正在鬧文革,沒書可看,有一回不知從哪裡弄到一本臺灣的中學國語課本,其開卷第一篇就是項羽的《垓下歌》。推想起來,項羽的作品還是蠻受推崇的。往大里說,我們任何活著的人,可能都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能上到任何課本的第一篇。不僅謝靈運的作品沒上過任何課本的第一篇,可能就連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沒上過任何課本的第一篇。僅此一點,任何自視甚高的人,站出來對項羽的才能及水平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就大大地不合適嘛。 當然,菜九認為不合適又有什麼屁用,世世代代的各色人等還不是發情似地在不住口地奚落項羽為天下第一大傻。而人們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印象,完全是因為鴻門宴。因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了劉邦,以至於最後讓劉邦逼到自刎烏江。有關鴻門宴的事,菜九說得多了,在這個地方不準備再說了,如果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及《鴻門宴結論與李宇春的粉絲》等篇什,方便得很哪。持項羽是個大傻瓜之論的人通常會這樣說,因為這樣,所以那樣,於是,你就一定是個大傻瓜。其實類似的所謂邏輯推定並沒有多大的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呢?對待鴻門宴,就事論事可矣,推及其他、推得遠了就沒什麼意思了。比如,人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因為菜九出生了,所以註定了他以後要死。這話絕對不會錯,但又有什麼意思呢?至少沒什麼高明可言嘛。所以,即使大家不懂鴻門宴,用這件事來推匯出項羽水平低的結論也非常不合適嘛。項羽也不是神仙,他不知道後事會如何,只能見招拆招,好不容易才將一個複雜場面應付過去;而後世的這些不懂鴻門宴的人,因為知道最後的結局才異口同聲指責項羽犯傻。放眼望去,人人都是諸葛亮,而仔細一推算,不過都是事後諸葛亮。看來人類的某些天性還頗可愛,這些個天性就是非常容易自滿。這不,也就當了個事後諸葛亮,感覺就這麼爽;如果真讓人們說對了什麼,那尾巴還不得翹到天上去了。就像文革我們人人都參加了,可能當時還相當來勁,知道不對頭,則是在遙遠的以後的事情了。只因為身在其中,脫不了干係,所以基本上沒人出頭當這個事後諸葛亮。項羽的水平究竟如何,應該以司馬遷所說為準。司馬遷是怎麼說得呢?四個字,“才氣過人”。可能有人會對此直撇其嘴,輕飄飄地說啦,才氣過人也好,才華橫溢也好,我們平時都說慣了,沒什麼了不起。須知,吹捧與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弊病。我們今天搞年終總結,確實會非常輕易而慷慨地就說某某某高瞻遠矚啦、眼光獨到啦、技藝超群啦,但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也都沒把這些評價當一回事,也不應該當一回事,畢竟只是個應景的東西嘛。而司馬遷下評語可不像我們今天如此隨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貶之精髓的,任何評價都是能經得住事實與歷史檢驗的。司馬遷作史,閱人無數,在菜九的印象裡,得此四字評價的,僅項羽一人。而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所記的數百千人,在其所記上千年的歷史中也都是可圈可點的人物,獨獨項羽一人得此之評,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與才高八斗相比,才氣過人這幾個字確實顯得過於樸實了。但在司馬遷那裡,才氣過人的含金量,決不在才高八斗之下。當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思想家評傳,其中一些人聞所未聞或絲毫不與思想沾邊,這就很有拉郎配湊數的意思,而這二百個思想家裡居然沒有劉邦與項羽,當時菜九就覺得不爽。像什麼李清照、海瑞,乃至詹天佑,都列入思想家之列。對這樣一個思想家評傳系列,我們又能說什麼呢?菜九以為,也無須多說什麼了,直接改稱中國傑出人物評傳即可。 提到項羽,還會有人說一些大而無當、莫名其妙的話,比如項羽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但卻是一個蹩腳的戰略家。說這些話的人彷彿對戰略戰術都很精通似的,其實與菜九一樣,只不過認識戰略戰術這幾個字罷了。菜九好歹還知道,戰爭是人類最高階的活動,能成為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成為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其才能其智慧水平之高,較之於不知戰略戰術為何物,只會拿其當經唸的各色人等,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各位深不以項羽為然者,都應該像菜九這樣,只管去對其頂禮膜拜可矣,如果要指責其水平低以顯示自己水平高,最好閉上鳥嘴。 最可氣的是,甚至很多譏諷項羽是個傻瓜的人,也承認項羽是一個軍事天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這就有點讓人看不懂了。傑出統帥是什麼人啊?只能是人精啊,非凡人也。而我等這些凡人生來就是要讓這類人精領著走的。為什麼我們要跟著傑出統帥走呢?因為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應該具有縝密的心智,這樣才能保證其常常料敵機先、棋高一著;還應該有超凡的領導能力、領導藝術,這樣才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長;還應該有領袖魅力,這樣才能確立個人威信,使幹部群體能緊密團結在他的周圍,實現其戰略意圖;還應該有鋼鐵意志,過人的膽略膽識,這樣才能從容面對巨大的困難而取得成功;當然還有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等等非我等凡人所能盡述的品質。而項羽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傑出統帥,一個戰爭天才,這樣一個人,即使其他方面算不上頂級高手,但比起其他人來,肯定也高出許多。大家都是人,差別咋就那麼大咧?沒辦法,這是其才氣所決定的,不服不行。有些莫名其妙的學說會無視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這類差距,而這些差距並不因為你無視或漠視而消失。可能人們又會說了,與項羽同時的韓信就比項羽高明的多。這也只能是你的想法,而不可能是項羽的或韓信的。如果韓信有把握拿下項羽,他應該怎麼做呢?直接跑去跟劉邦說了:大王,你用不著與項王打得這麼辛苦,我一出馬就能搞定他。劉邦不是傻瓜,韓信也不是瞎子,這麼簡單的題目能看不出來。之所以沒出現這一幕,不是古人腦筋不好使,確實是因為任誰上去都是白搭。項羽這塊硬骨頭,只能讓劉邦拼著牙齒全崩光,也要硬著頭皮啃下去。 對於這樣的人,還有如此多的人說他是個大傻瓜,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說瞎話也不怕閃了舌頭。因此,將項羽界定為個傻瓜的評價,如果是笑話,一定是天大的笑話;如果是誤會,一定是天大的誤會。所以,基本上可以將這類語言歸於不是無知就是無恥之類,根本不值得認真對待。而今天這類無知無恥的話居然大行其道,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恥辱。菜九以為,其實只需舉一件事,就足以說明項羽是否才高九鬥。這件事就是項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項羽與其叔項梁奉召平所傳的陳勝號令率部過江擊秦。估計過江後,項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標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務,回來銷號,行軍作戰來回共三個月。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成績。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許昌西邊,距項羽渡江之處恐怕真有千里之遙。不僅路途遠,而且這個地方基本上是陳勝部與秦軍最後決戰的地帶,屬於徹底淪陷的敵佔區。陳勝失敗後,反秦武裝基本上處於守勢,如果有過什麼勝利,如呂臣與黥布合兵勝秦,也只是屬於反圍剿的勝利。項羽的勝利,則屬於遠征式的勝利,相當於日後劉邦戰略遠征的預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勝利的意義無論怎麼高估都不過分。為完成這個任務,項羽所率兵馬多少不詳。項羽臨死前說率八千子弟過江,不知這八千是與項梁所率之總和呢,還是由他帶領西征的數字。在沒有明顯證據說明項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們不妨姑且認為項羽所率人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計這支西征隊不得少於兩三千人,因為,人手過少,將不利於完成任務。而兩三千人,在當時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隊。試想就是這麼一支小部隊,要在人生地不熟,前無接應,旁無友軍配合的情況下作戰,其困難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項羽要在從敵佔區裡一路殺將過去的同時,還要自己籌措糧餉,安排宿營,這些事連想一下都覺得頭大,更不用說去辦了。而此時的項羽,不過二十四歲的年紀,居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作戰,而且兩手都很硬,把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為,古代行軍打仗不過小菜一碟,讓自己去只會幹得更好,從而對項羽取得的成績不以為然。我們姑且不說這個看法是否無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擔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們熟悉的事來類比,大家對這個非常不容易可能會更好體會了。試想,如果你們搞上個百把號人的旅遊團隊,也用不著徒步從蘇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還一路上有各地的導遊接應,口袋裡也有足夠的鈔票保證可以吃好喝好。結果會怎麼樣,估計一定狼狽不堪。一個人的成長,總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以帶兵而言,總要先帶一個班,然後一個排、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然後才能成為一個統帥。項羽起兵之前,還沒有當過頭頭的經歷,其西征時所擁有者,乃一群烏合之眾,縱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其作戰能力應該非常有限。而項羽就帶著這群訓練不足計程車兵遠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裡行軍作戰,部隊不僅沒有散夥,反而能凱旋而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如果才能不足以服眾,部下又豈能把性命託付給你,死心塌地地跟隨你流血犧牲。而項羽才能足夠,所以能領著一支可能是歷史上最袖珍的遠征軍,向敵人兵力最雄厚的地方去,並凱旋而還。這樣看來,司馬遷對項羽“才氣過人”的評價,豈虛言哉? 兩千年後的菜九說項羽才高九鬥,並非是突發奇想地在自說自話,在項羽生前的人們、項羽生前的所有的人正是這樣認定的。這些人裡當然要包括項羽的主要政治軍事對手劉邦與韓信。據傳韓信與劉邦在準備與項羽翻臉前有過一次事關前景的戰略對話,當時韓信問劉邦:大王以為自己在勇悍仁強諸方面,與項羽相比如何?勇悍仁強的實際內涵,可能沒有人能說的好,但應該是對爭奪天下的綜合素質的綜合評定。對韓信的發問,劉邦沉吟良久,最終無奈地說:皆不如也。劉邦也是個非常自負的人,其自我感覺一向超爽,如果不是心悅誠服,他是絕對不會低下其高傲的頭的。而發問者韓信的看法也與劉邦完全相同。這表明,劉邦的自評一點也沒有虛假的成分,而是一個共認的事實。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一點,凡是劉邦與項羽的對壘,基本上都是以項羽的勝利而告終。那麼,是不是劉邦的水平太差而導致這樣的結局?當然不是。劉邦也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政治軍事十項全能,除了項羽,誰也玩不過他。只不過跟項羽一比,這個絕頂聰明就算不了什麼了,十項全能也變成十項無能了。真是棋差一著,縛手縛腳。就因為差那麼一點點,居然一盤也贏不下來。因此,項羽的聰明過人,不僅有劉邦等人最權威認定,也有事實的最有力支撐。 那麼,項羽是如何達到這樣的高度的呢?回答是,天縱英才的資質,加上後天的努力。天生的資質可能容易理解,但後天的努力,就得不到事實的支援。人們都知道,項羽在少年時代,也曾學書學劍學兵法,然而均半途而廢,沒看到在什麼地方努力過。但正因為其天縱英才,即使均淺嘗輒止、不了了之,學成了個半吊子,其達到的程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這個淺嘗輒止,就是項羽的努力。聽起來像個笑話,但沒這個淺嘗輒止,也沒就有日後的項羽啊。菜九在《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裡說過,“項羽剛出道時也就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此前學書學劍學兵法都弄了個淺嘗輒止,就這樣還是當世詩詞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統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後全天下的聰明人聯起手來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認他是天才也不行呀。”以往古人在評論司馬遷之學術高度時曾以王羲之的字與李杜的詩為比,以為非一枝一節所能較其長短。項羽的才華也應該這麼看,其才能是全方位的,非一枝一節所能限定。 大概因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殺劉邦,他還被後人封為憨厚的直腸漢。真不知道這些印象是從哪個書上看來的,反正司馬遷從來沒這麼寫。司馬遷是怎麼記的呢?又是四個字,剽悍猾賊,這才應該是項羽留給歷史的正確印象。剽悍猾賊是什麼意思呢?大概是刁蠻奸詐,非常不好相處,可能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奸的很、賊的很意思相近,反正肯定與憨厚的直腸漢一點也挨不上邊。於是,人們可能會以為古人的眼神特別不好使,怎麼會把一個憨厚的直腸漢視之為剽悍猾賊呢?或者人們又要說啦,之所以得出與剽悍猾賊相反的印象,完全項羽在是鴻門宴的表現提示的。看來鴻門宴是個筐,啥解釋都可以往裡裝;而且不僅是個筐,更可能還是個寶葫蘆,項羽從裡面過一遭,就由剽悍猾賊變為憨厚的傻老冒了。但菜九以為,鴻門宴這個寶葫蘆,是項羽專門用來忽悠後人的,後人經過鴻門宴這個寶葫蘆,一個個都變得眼神不好使了。當然,眼神不好使的並非只有我們後人,當時不識項羽真面目的也大有人在。因為以項羽之高明,他豈能甘心給人留下刁蠻奸詐、非常不好相處的印象,所以項羽就以其高明演技基本上顛覆了這個印象。據說劉邦手下的大將高起、王陵就說過:“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看來項羽的演技相當了得,被項羽矇住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差不多把全天下的人都給矇住了,那麼,今天新鮮出爐的“憨厚的直腸漢”之類的認識就不足為奇了。然而無論多麼高明的演技,也蒙不住極少數火眼金睛者,畢竟假的終歸是假的嘛。韓信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到底是國士,說話就是一針見血,而且把項羽表演的情狀描繪的纖毫畢現。不僅是韓信認清了項羽的偽裝,陳平也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酈生也說項羽“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但這三個人的精明都N倍地超過普通人,防騙防蒙的能力超強。其等而下之者,就只有被騙得滴溜溜的份了。這些被騙得滴溜溜的人裡面,當然少不了我們今天那些自說自話以為項羽是“憨厚的直腸漢”的人啦。而項羽讓人上當的豈止是演技高超啊,其語言天分也非同小可。歷史上並沒有記下項羽幾句話,但就是這寥寥幾句話已讓無數的後人上當不淺,誤讀歷史幾千年。滅秦之後,項羽產生了稱霸天下的野心,在鴻門宴上搞定了劉邦之後,他並不能如願分封,因為在他之上還有楚懷王,而且還有相當於法律效應的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也是其分封的一大障礙。但項羽只用一句話,就破了這個障礙,他對諸將聲稱:“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諸將皆曰:“善。”此時的項羽已成為天下最有實力者,可以不理會楚懷王心及其號令,別的諸侯對此或者不會說什麼,但對楚國將士及後世看客還是要有個交代。而這個交代根本沒用什麼長篇大論,只這麼寥寥數語,就讓屬下心悅誠服,讓後世信以為真。但這些看似非常有說服力的話卻是歪理,因為楚懷王負的是領導之責,有的是領導之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負的是領導之責一樣,他們也一天沒上戰場啊,一個敵人也沒打死啊。但我們評價他們時,還是要把那些功勞安在他們頭上。而項羽就用輕飄飄地幾句話,就把懷王的歷史作用一筆勾銷了。我們後世的人,鸚鵡學舌般地將楚懷王心貶得一錢不值,不過是讓項羽的歪理專了我們的政而不自知。於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場面出現了,我們廣大自以為是的後人,就這樣被一個公認的傻瓜愚弄了。那麼,到底誰智誰愚,似乎不需要費太多口舌了。 當然,無論是演技也好,語言天分也好,這些愚弄我們後人是綽綽有餘的超強資質,但還都不是項羽賴以立身的憑據。換言之,項羽不是靠這些取得其歷史地位的。那麼,項羽究竟是靠什麼取得其歷史地位的呢?答曰:靠其非凡的政治軍事才幹。一聽菜九此說,無數的人可能就會發出胡說胡說,荒唐荒唐,諸如此類不服氣的狺狺之聲。但這個評價也不是服氣不服氣所能改變的,只要你否定不了項羽稱霸五年這個事實,就必須服這個氣。因為要在秦楚之際極其複雜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對秦戰而勝之,並收拾殘局,稱霸全國達五年之久,沒有非凡的政治軍事才幹是不可能做到的。項羽非凡的政治軍事才幹可圈可點之處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殺宋義、援趙取勝。針對宋義提出的“承秦趙敝”畏戰託詞,項羽敏銳地認識到強秦破弱趙的必然性,而且其後將無敝可承。宋義此言雖然是為其無能遮掩,但這個思路在當時還是蠻盛行的。而當時的局面是秦強楚弱,援趙根本看不到取勝的希望,在這個情況下,宋義選擇了避戰也應該是常人思維及多數人的選擇。但項羽的見識遠遠高出常人,所以一下子就看到了時局的癥結所在,且因有勝秦的把握,所以他果斷地斬了宋義,取得了援趙楚軍的指揮權。鉅鹿之戰的勝利固然彰顯了項羽一往無前的氣勢,但此等重大戰役,其細微處亦非常人所能設想,什麼時候試探性攻擊,什麼時候決戰性攻擊,如何安排兵力的逐次投放,其中牽涉到的智力因素非同小可。可以肯定,只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超人的膽識、周密的佈置,以及這幾個方面的完美結合,才能取得以少勝眾的戰績。所以鉅鹿之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詠歎的重心。其二、擊降章邯。鉅鹿戰後,秦軍與諸侯軍相持於漳南,陳餘遺章邯書或為項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謀和時,項羽乘其懈,急擊大勝。隨後章邯約降,項羽因軍糧不足,及時接受其降。這裡什麼時候相持,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約降,安排得井井有條,非常老到。項羽盡坑降卒而不殺章邯亦體現出深遠的戰略考量。按說章邯擊殺項羽之叔項梁,算是有血海深仇。如果項羽真是人們認定的一個莽漢,殺了章邯才是快意恩仇的正常之舉。但項羽這個嗜殺成性的人,居然能放著章邯不殺,不得不佩服其年紀輕輕,就具有了大政治家的風範。而不殺章邯這一招,其作用在項羽進關後就顯示出來了。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而坑降卒,也使得章邯成了舊秦廣大人民的公敵,只能加深對項羽的依附,從而成為項羽的政治盟友。將一個不共戴天的死敵,轉化成最大最鐵的政治盟友,這是何等高明的手段啊?其三、主持分封。分封為項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件,也是飽受今人詬病的事件。但菜九以為,正是這件事情,最能體現其高超的政治謀略水平。人們往往以為,項羽分封,共立十九國,比戰國時的七雄並峙又倒退了許多,是開歷史的倒車。不知持這種說法的人是不是以為,如果當時項羽想當皇帝搞大一統,就能辦得到。如果辦不到,這個指責就是無稽之談。沒有誰願意與他人分享權力,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這麼做。當時的情況,好像項羽也沒有資格當皇帝。他上面還有楚懷王,而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雖然項羽出力大一些,但畢竟不能據此將他人的權利全部剝奪。如果不能剝奪,就只有分割天下。而項羽正是這樣做的。只是在分割天下時,項羽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取得了最多最大的利益。後人指責項羽將天下分得比秦統一之前還要零碎,而沒有看出這個碎,正體現了項羽欲掌握全域性的良苦用心,實際上項羽已提前實踐了後世賈誼所提倡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構想。項羽謀略透過分封,長久確立其霸主地位。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佔當時中國疆域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富庶之地;其次,為了削弱可能威脅其霸主地位的諸侯實力,他將舊秦一分為四(漢、雍、塞、翟),將舊齊一分為三(齊、膠東、濟北),將近楚之趙一分為二(代、常山),將燕一分為二(燕、遼東)。不僅如此,他還將趙的軍事實力化解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趙國這個原先僅次於楚的軍事集團削弱於無形。由於三秦對項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對項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國的韓地盡入項羽掌握,項羽已建立了從彭城至三秦橫貫中國東西的實力帶。這個實力帶的南面,九江、臨江、衡山三國由楚國舊將執掌,最西南的漢亦為楚舊部。不難看出,項羽陣營的勢力範圍十分壯觀,足以使任何欲有異動的諸侯國不敢輕舉妄動。劉邦所受封的漢,與三秦相鄰,其中的態勢耐人尋味,形成相互牽制的結構。劉邦是三秦的死敵與天敵,雙方不會形成盟友關係。而且,有劉邦在三秦邊上,三秦絕對不敢造次;而有三秦的封堵,劉邦也出不了川,不能形成危害。劉邦的這一粒棋盤上的死子,被項羽用活了,這一手非常高明的棋路,可惜一直沒人指出。項羽將舊有的韓、趙、燕、齊、魏之王封的稍差,而將這些王手下原本沒有權利受封的人,分了好地,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王。像趙王趙歇的地盤歸趙相張耳所擁有;燕王韓廣的地盤歸燕將臧荼所擁有,魏王豹被轉派到舊魏的西部為王,其魏國東部即梁地也納入項羽掌握。從理論上來說,除了原先的六國之後,其餘人等均沒有資格稱王,而項羽讓他們當了王,理應對項羽感恩戴德。這就是趙高“賤者貴之,貴者賤之”的統治術,項羽實踐起來一點也不含糊。其四、楚漢戰爭。項羽在正面戰場與劉邦的交鋒中屢戰屢勝,這絕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對付劉邦這樣的勁敵,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藝術諸方面均勝出一籌,是很難取勝的,更何況連勝。至少有三事表明項羽的出眾之處:第一,劉邦攻佔彭城,項羽率軍從齊回救,而劉邦肯定會防著這一著子,肯定會在項羽南下的路上重兵佈防(原以為可能為漢主持這個防線的就是韓信,現以為韓信沒有出關,人還在關中,就應該是曹參等在主持其事)這相當於二戰前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但項羽沒有對嚴陣以待的防線發動任何攻擊,而是大大地迂迴繞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擊奏功;此舉比德軍破馬其諾防線早了兩千多年。第二,楚漢相持成皋,彭越擾亂梁地,項羽回救,與留守成皋的曹咎約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將令,於六日上為劉邦所破。第三,項羽受困垓下,被圍得水洩不通,插翅難飛;儘管如此,項羽還是能領著八百精銳趁夜突圍,漢軍直至平明才發覺。比照於劉邦每次逃跑只帶一二隨從,項羽的高明真是不可以道里計,難怪項羽百戰百勝啊。這些無不說明項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這些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加上剽悍猾賊的行為特質,掌控天下的時間長達五年,他靠的是什麼思想,應該是一種統治階級的思想,一種從傳統中提煉提純出來的統治術,無論其成其敗,難道沒有一點可以圈點評價的價值嗎?至少比之於李清照、海瑞、詹天佑等人的思想,更有研究與評說的價值。 可能人們會說啦,既然才高九鬥,政治軍事謀略又如此高超,怎麼會失敗呢?是啊,這個問題不僅把今人搞得七葷八素,也把古人搞得暈頭轉向,大概是搞的人太多了,結果把本來不甚複雜的項羽問題搞的無比複雜。於是乎,複雜的項羽問題就絕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如果三言兩語就講清楚了,也就不是才高九鬥了。這個為什麼失敗的問題同樣如此。其實失敗不失敗,與才高與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還不是整天被其兄魏文帝像防賊似地盯著,搞得心情很不好,而且一天也沒像項羽這樣爽過。但項羽的失敗確實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菜九以為,其失敗與其才高九鬥或者真有一定的聯絡。而這樣一說,可能反對的人就多了去了,怎麼才高九鬥不助其成功,反而還成為失敗的原因,天下有這個理嗎?根據禍福相倚理論,絕高的才華正可以埋伏下絕大的禍根。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項羽是成也才高,敗也才高,其成其敗都與才高關係絕大。更何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才高九鬥,也不代表能搞定一切。既然不能搞定一切,就有可能被別人搞定。早在劉項爭鬥的大幕還未落下時,對項羽現象及項羽成敗的討論,就開始進行了。最早是項羽在窮途末路行將自刎前曾打算與隨從探討這個問題,這個場面司馬遷記得很精彩: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本紀》)可不是嗎,項羽的一生確實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一生,這個經歷充作才高九斗的註腳再合適沒有了,但到頭來卻失敗了,換了誰都咽不下這口氣,更何況項羽呢?可能項羽在說這個話之前,已千百遍地拷問過自己,所以這可能是其深思熟慮的答案。是啊,在百思不得其解時,將一切推到老天爺身上,也非常正常。項羽死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由劉邦君臣接手正式進行了。以上高起、王陵所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的話,就是在探討過程中的發言。他們的話還不止這些,他們還繼續總結道:“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對於臣下的這種認識,劉邦認為只是項羽敗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駁二人,謂之“知其一未知其二”。那麼,這個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麼呢?對此劉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歷史表白:“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其實,君臣所言都是在說人才問題,只是劉邦所說的人才層次較高、王所說為高而已。但推敲起來,劉邦自以為高的知其二,還是有問題的。因為自范增離開項羽之後,項羽仍然延續著他百戰百勝的歷史業績。劉邦最慘痛的兩次失敗恰恰是在范增離開項羽後發生的。而那個時候,劉邦評出的漢三傑加上陳平,都在正常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呢,但又有什麼用,還不是一敗塗地。這一事實足以反襯出項羽的才高九鬥——以一人之力、一人之智敵天下,並且長期不落下風,這是何等強悍的功力、何等高明的智慧啊,取得這樣的業績,自然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啊!再深究起來,項羽不用的豈止范增,張良、韓信也都沒用嘛。范增的作用到底如何,因歷史記載不全,我們看不出來;但張良、韓信則毫無疑問是才華極高者,還不是一樣被項羽晾在一邊了?看來,無論是項羽所說的天亡我,還是劉邦君臣所說的人才問題,都解釋不了項羽何以失敗的問題。但如果將兩者綜合起來,可能就離事實真相不遠了。並且,一旦深究還會發現,即使是劉邦君臣所說的人才問題,還是可以歸結於天的問題上。只是這裡的天,非項羽所能認識到的天而已。人才問題牽涉到的天,應該是天性。項羽為什麼不用人才呢,其根源恐怕還是在於其恃才傲物的天性。像漢高祖評出的漢三傑中的張良、韓信兩人,就與項羽有不淺的淵源。如果項羽只是一般的才華,那麼,在張良、韓信這樣的絕頂高人面前,還不應該表現得如魚得水、趨之若鶩、言聽計從。但項羽則不然,其才華絕高,在他看來,張、韓二人的才華沒什麼了不起。從韓信、陳平、酈生、高起、王陵的表述裡,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絕高的才華,至少給他帶來了兩個負面的效應:一個是傲,一個是獨。而且因為傲才獨,獨又強化了傲。傲的具體體現是看不起人。像韓信、陳平,原本就是項羽的部下,以他們的才華,豈肯甘心於平寂,一定經常向項羽提建議;張良在分封后也跟隨了項羽五個月,估計也會有不少建言的;但項羽目中無人,哪裡會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菜九以為,項羽恐怕根本沒把這些人當一回事,否則的話,如果不用他們,完全可以把他們幹掉,以免資敵。但項羽因為非常看不起人,所以也不怕他們跑到敵人那裡去。韓信是國士,陳平、張良是國師,就連這樣的人項羽都不放在眼裡,其他的人能受到什麼待遇就可想而知了。獨的具體體現是好處不肯予人。於是在不重視人才問題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刻薄人才的問題。在項羽看來,你立功是理所當然,而你如果犯錯誤,就罪無可赦了。所以,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為什麼不賞人功不給人利?還不是以為自己是大爺,別人無論如何賣力也是應該的。於是乎,立功不賞,有過猛剋,什麼人能受得了這個?因此,項羽的屬下,即使不像韓、陳、張等人那樣跑掉,幹活的積極性不高則可以肯定。只因為項羽的才華絕高,即使手下人幹活的積極性不高,也並沒有影響項羽連連取勝。但久而久之,這個負面因素還是要起作用的。可以歸結於天的並非僅僅是項羽的人才失誤,其性格秉賦方面的缺陷也是與生俱來的。最要命的是,他的這些性格偏偏與時代不相容。時代需求是什麼呢?就是司馬遷在《高祖本紀贊》中所說的:“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時代特徵是文之敝,拯救之道,莫若以忠。而忠這個素質,只有劉邦有。這個劉邦被我們今天的人恨死了,這本身就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劉邦所作所為,幾乎處處與項羽相反:得地與人分,戰勝予人記功,屬下有什麼過錯,也不嚴加追究;他人有一個長處,就會得到發揮。再則,項羽則是繼秦而起的施暴政者,其在歷史舞臺的第一次登場,及退出歷史舞臺的謝幕,都表現得兇狠異常,這個歷史時間段記載的幾次屠城坑降卒,都有他的份。儘管其日後刻意掩飾了這些殘暴,表現得仁而愛人,但無論其如何掩飾,其殘暴的天性終究要大爆發,從而禍害社會,其所作所為,與時代不相容,為時代所拋棄,不亦宜乎。 菜九以為,還有一些可以將項羽之敗歸結於老天爺的事,是項羽控制不了的,與其才高與否、天性如何沒太大關係。比如坑秦降卒的事,就是一件沒有辦法的選擇。收降了二十餘萬秦軍,既是項羽的最輝煌勝利,也成了他失敗的開端。試想,這些與諸侯聯軍人數相去不遠的俘虜,如果不殺,總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殺降,項羽就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並且無法在關中立足。坑秦降卒這件事,既是項羽事業的頂點,同時也是項羽事業的轉折點。項羽做了坑降卒這件事,換了其他人,恐怕也沒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令人最感無奈的天意了。大概是天要亡秦,要假手項羽除去秦暴力統治的基礎。實際上,項羽在完成了這件事後,也基本上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如果說有天意,或許這個天意就是要項羽止步於此,如果還不肯停下來,就是違反天意了。所以說,如果項羽只是滿足於諸侯上將軍的位子,不再事進取,或者這件事對他的未來還不會有什麼影響,還不至於敗得那麼快。但心氣與才華絕高的項羽,哪裡是一個肯居人下之人噢。何況此時的項羽因為成了實力派,就不把地位在他之上的楚懷王放在眼裡了。而他要超過楚懷王的途徑,就必須透過分封來完成。滅秦之後的首務,應該是分封天下。可能今天多數不識大體的歷史研究者,以為應該沿用秦始皇的統一模式。可惜這些事情不是他們說了算,甚至不是任何人可以說了算的。按這些人的想法,最好項羽一下子成立一個一切權力歸全體人民的共和國,但這種事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發生的。理由就不用說了。既然不能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那麼最接近統一國家的形式就是在盟主領導下的鬆散聯盟。此前的夏、商、周就是這樣的國家。而項羽如果能安於楚懷王之下,當個相當於春秋時的霸主,是較為穩妥的選擇。畢竟楚懷王是繼承了陳勝法統的合法領袖,相當於各路反秦勢力的盟主,由楚懷王來主持分封這件事,應該是名正言順的。再說了,分封本身並不是一件美差。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人們可能不太計較生死得失,但到了論功行賞、分封天下時,人們的利益意識開始強化,分多分少,該不該分,都成了問題。如果項羽能奉行老子提倡的知止不辱行為指南,不去把這個絕大的麻煩事攬在自己身上,對項羽本人也不是一件壞事。但在心高氣傲的項羽看來,分封這樣一個天大的難題,似乎是一個總攬天下之權的機會,於是便強出頭,變著法子把分封這件事的主導權攬到自己手裡,而將楚懷王撇在一邊,自說自話地開始宰割天下了,並毫不掩飾地向自己有利的方向操辦起來。這樣一來,他就把事情做絕了,絕則錯,一錯就不可收拾。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絕高的才華奠定了其看不起人的行為基礎。於是乎,別人的功勞在他眼裡一錢不值。自己的功勞又被絕對放大。這樣一來,又使得他自信心爆棚,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因此不知忍讓,不行韜晦,處處冒頭,從此踏上了一條麻煩無窮的不歸路,直接走向失敗。比如項羽在分封時,利用各種題材,使分封向自己傾斜,最終將自己的這一塊分得特別大;又耍花招剝奪了劉邦王關中的權利。看起來項羽從這件事中得了很大的便宜,其實這兩個方面對項羽都是不利的。因為坑殺了二十萬秦卒,註定了其本人不能在關中立足。他又不願意讓劉邦如約得到關中之地,於是將關中這個人人垂涎之地封給了秦政權的三降將。這三個秦將此前也不知屠戮了多少反秦將士,此時不僅沒有受到懲治,反而得到了天下最好的地盤,這又如何能讓天下人心服。而這分封本身就是一件產生矛盾的事,稍有不慎,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何況你給自己分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反才怪呢,人們不搗亂才怪呢。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項羽固然才高九鬥,文武雙全,雙拳能敵四手,但他要敵的又豈止四手?八手、十六手、三十二手、六十四手都有,自然要左支右絀、疲於應付,最終智窮力竭,兵敗身死的下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實,無論是才高九鬥,還是項羽的最終失敗,司馬遷在他的《項羽本紀贊》裡都有所涉及,那可是一篇史學名文,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菜九在《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一文中曾意譯了司馬遷的這個結論:“為什麼敗了,無非是不讓劉邦王關中,自己也不稱王關中,而是回到楚地,真是損人不利己,貪天功為己有,沒有金剛鑽非要攬磁器活,能過頭了,所以失敗。就事論事,非常明白,根本用不著扯什麼歷史潮流之類的勞什子。”並且為項羽如何避免失敗支過招,道是:“菜九以為,項羽既然不能殺劉邦,就應該對他好一點,不該剝奪劉邦王關中的權利,硬生生搞出個對立面來;也不應該出頭主持分封,他上面還有楚懷王嘛。項羽擊秦有大功,分封時自己的那一塊絕對不會小的。而他自己主持分封,又把自己的這一塊搞得特別大,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還多。分銀子還會有人罵娘,何況你自己給自己多分了。於是,嫌分少了的,沒分到的,一齊衝著你來,又如何能招架得住。如果你不出頭分,最後保住自己的那一塊還是沒問題的。以項羽之才,他不去打人,人家就該謝天謝地了,又有誰敢動他的腦筋。老子說,夫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項羽的問題出在爭字上,想當皇帝,因時局不允許,便退而求其次當霸王,搞漸進式的大一統。最後駕馭不了局面,兵敗身死。” 這段話及以上拉雜,是否可以作為太史公定論的註腳,相信高明的讀者自然會作出判斷。寫到這裡,應該說與才高九鬥關係不大了。但如果不寫項羽為什麼失敗,似乎又有說半截話之嫌。要折騰點東西,咋就這麼難呢?
看了這個題目,人們可能會說啦,菜九是不是老糊塗了,成語只有才高八斗,怎麼被篡改為才高九鬥了啊?菜九老是老了,但自認為還沒有糊塗。成語確實是才高八斗,但楚霸王項羽畢竟為我們龐大的成語庫貢獻了取而代之、衣錦還鄉、肝腦塗地、決一雌雄等眾多成語,那麼,為他單獨創造一個新的成語,也不算太離譜。成語才高八斗,是用以比喻極高的才華。據《南史·謝靈運傳》:“謝靈運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這個以比劃文字見長的謝靈運,在這裡所說的才,應該是文學功底,而不及其他。而即使是文學功底,謝氏可能也把自己看得過高了。謝氏叫得響的詩句,恐怕當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為最。菜九很菜,且不懂文藝理論,無法分辨出文學作品的水平高下,對於許多古代名句實在看不出個好來,其中也包括謝氏的這個名句。總之,謝氏是個寫詩的,項羽不以寫詩見長,但也寫過詩,應該算是同行。以菜九無知膽大的推測,今天知道項羽《垓下歌》的人,其數量也不知NN方倍地多於知道謝靈運任何詩歌的人。當然不能僅憑知道者多來評定作品的高下,但知道的人多,肯定不是一件失分的事。菜九小時候正在鬧文革,沒書可看,有一回不知從哪裡弄到一本臺灣的中學國語課本,其開卷第一篇就是項羽的《垓下歌》。推想起來,項羽的作品還是蠻受推崇的。往大里說,我們任何活著的人,可能都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能上到任何課本的第一篇。不僅謝靈運的作品沒上過任何課本的第一篇,可能就連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沒上過任何課本的第一篇。僅此一點,任何自視甚高的人,站出來對項羽的才能及水平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就大大地不合適嘛。
當然,菜九認為不合適又有什麼屁用,世世代代的各色人等還不是發情似地在不住口地奚落項羽為天下第一大傻。而人們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印象,完全是因為鴻門宴。因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了劉邦,以至於最後讓劉邦逼到自刎烏江。有關鴻門宴的事,菜九說得多了,在這個地方不準備再說了,如果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及《鴻門宴結論與李宇春的粉絲》等篇什,方便得很哪。持項羽是個大傻瓜之論的人通常會這樣說,因為這樣,所以那樣,於是,你就一定是個大傻瓜。其實類似的所謂邏輯推定並沒有多大的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呢?對待鴻門宴,就事論事可矣,推及其他、推得遠了就沒什麼意思了。比如,人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因為菜九出生了,所以註定了他以後要死。這話絕對不會錯,但又有什麼意思呢?至少沒什麼高明可言嘛。所以,即使大家不懂鴻門宴,用這件事來推匯出項羽水平低的結論也非常不合適嘛。項羽也不是神仙,他不知道後事會如何,只能見招拆招,好不容易才將一個複雜場面應付過去;而後世的這些不懂鴻門宴的人,因為知道最後的結局才異口同聲指責項羽犯傻。放眼望去,人人都是諸葛亮,而仔細一推算,不過都是事後諸葛亮。看來人類的某些天性還頗可愛,這些個天性就是非常容易自滿。這不,也就當了個事後諸葛亮,感覺就這麼爽;如果真讓人們說對了什麼,那尾巴還不得翹到天上去了。就像文革我們人人都參加了,可能當時還相當來勁,知道不對頭,則是在遙遠的以後的事情了。只因為身在其中,脫不了干係,所以基本上沒人出頭當這個事後諸葛亮。
項羽的水平究竟如何,應該以司馬遷所說為準。司馬遷是怎麼說得呢?四個字,“才氣過人”。可能有人會對此直撇其嘴,輕飄飄地說啦,才氣過人也好,才華橫溢也好,我們平時都說慣了,沒什麼了不起。須知,吹捧與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弊病。我們今天搞年終總結,確實會非常輕易而慷慨地就說某某某高瞻遠矚啦、眼光獨到啦、技藝超群啦,但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也都沒把這些評價當一回事,也不應該當一回事,畢竟只是個應景的東西嘛。而司馬遷下評語可不像我們今天如此隨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貶之精髓的,任何評價都是能經得住事實與歷史檢驗的。司馬遷作史,閱人無數,在菜九的印象裡,得此四字評價的,僅項羽一人。而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所記的數百千人,在其所記上千年的歷史中也都是可圈可點的人物,獨獨項羽一人得此之評,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與才高八斗相比,才氣過人這幾個字確實顯得過於樸實了。但在司馬遷那裡,才氣過人的含金量,決不在才高八斗之下。當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思想家評傳,其中一些人聞所未聞或絲毫不與思想沾邊,這就很有拉郎配湊數的意思,而這二百個思想家裡居然沒有劉邦與項羽,當時菜九就覺得不爽。像什麼李清照、海瑞,乃至詹天佑,都列入思想家之列。對這樣一個思想家評傳系列,我們又能說什麼呢?菜九以為,也無須多說什麼了,直接改稱中國傑出人物評傳即可。
提到項羽,還會有人說一些大而無當、莫名其妙的話,比如項羽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但卻是一個蹩腳的戰略家。說這些話的人彷彿對戰略戰術都很精通似的,其實與菜九一樣,只不過認識戰略戰術這幾個字罷了。菜九好歹還知道,戰爭是人類最高階的活動,能成為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成為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其才能其智慧水平之高,較之於不知戰略戰術為何物,只會拿其當經唸的各色人等,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各位深不以項羽為然者,都應該像菜九這樣,只管去對其頂禮膜拜可矣,如果要指責其水平低以顯示自己水平高,最好閉上鳥嘴。
最可氣的是,甚至很多譏諷項羽是個傻瓜的人,也承認項羽是一個軍事天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這就有點讓人看不懂了。傑出統帥是什麼人啊?只能是人精啊,非凡人也。而我等這些凡人生來就是要讓這類人精領著走的。為什麼我們要跟著傑出統帥走呢?因為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應該具有縝密的心智,這樣才能保證其常常料敵機先、棋高一著;還應該有超凡的領導能力、領導藝術,這樣才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長;還應該有領袖魅力,這樣才能確立個人威信,使幹部群體能緊密團結在他的周圍,實現其戰略意圖;還應該有鋼鐵意志,過人的膽略膽識,這樣才能從容面對巨大的困難而取得成功;當然還有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等等非我等凡人所能盡述的品質。而項羽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傑出統帥,一個戰爭天才,這樣一個人,即使其他方面算不上頂級高手,但比起其他人來,肯定也高出許多。大家都是人,差別咋就那麼大咧?沒辦法,這是其才氣所決定的,不服不行。有些莫名其妙的學說會無視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這類差距,而這些差距並不因為你無視或漠視而消失。
可能人們又會說了,與項羽同時的韓信就比項羽高明的多。這也只能是你的想法,而不可能是項羽的或韓信的。如果韓信有把握拿下項羽,他應該怎麼做呢?直接跑去跟劉邦說了:大王,你用不著與項王打得這麼辛苦,我一出馬就能搞定他。劉邦不是傻瓜,韓信也不是瞎子,這麼簡單的題目能看不出來。之所以沒出現這一幕,不是古人腦筋不好使,確實是因為任誰上去都是白搭。項羽這塊硬骨頭,只能讓劉邦拼著牙齒全崩光,也要硬著頭皮啃下去。
對於這樣的人,還有如此多的人說他是個大傻瓜,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說瞎話也不怕閃了舌頭。因此,將項羽界定為個傻瓜的評價,如果是笑話,一定是天大的笑話;如果是誤會,一定是天大的誤會。所以,基本上可以將這類語言歸於不是無知就是無恥之類,根本不值得認真對待。而今天這類無知無恥的話居然大行其道,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恥辱。
菜九以為,其實只需舉一件事,就足以說明項羽是否才高九鬥。這件事就是項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項羽與其叔項梁奉召平所傳的陳勝號令率部過江擊秦。估計過江後,項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標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務,回來銷號,行軍作戰來回共三個月。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成績。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許昌西邊,距項羽渡江之處恐怕真有千里之遙。不僅路途遠,而且這個地方基本上是陳勝部與秦軍最後決戰的地帶,屬於徹底淪陷的敵佔區。陳勝失敗後,反秦武裝基本上處於守勢,如果有過什麼勝利,如呂臣與黥布合兵勝秦,也只是屬於反圍剿的勝利。項羽的勝利,則屬於遠征式的勝利,相當於日後劉邦戰略遠征的預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勝利的意義無論怎麼高估都不過分。為完成這個任務,項羽所率兵馬多少不詳。項羽臨死前說率八千子弟過江,不知這八千是與項梁所率之總和呢,還是由他帶領西征的數字。在沒有明顯證據說明項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們不妨姑且認為項羽所率人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計這支西征隊不得少於兩三千人,因為,人手過少,將不利於完成任務。而兩三千人,在當時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隊。試想就是這麼一支小部隊,要在人生地不熟,前無接應,旁無友軍配合的情況下作戰,其困難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項羽要在從敵佔區裡一路殺將過去的同時,還要自己籌措糧餉,安排宿營,這些事連想一下都覺得頭大,更不用說去辦了。而此時的項羽,不過二十四歲的年紀,居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作戰,而且兩手都很硬,把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為,古代行軍打仗不過小菜一碟,讓自己去只會幹得更好,從而對項羽取得的成績不以為然。我們姑且不說這個看法是否無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擔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們熟悉的事來類比,大家對這個非常不容易可能會更好體會了。試想,如果你們搞上個百把號人的旅遊團隊,也用不著徒步從蘇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還一路上有各地的導遊接應,口袋裡也有足夠的鈔票保證可以吃好喝好。結果會怎麼樣,估計一定狼狽不堪。一個人的成長,總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以帶兵而言,總要先帶一個班,然後一個排、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然後才能成為一個統帥。項羽起兵之前,還沒有當過頭頭的經歷,其西征時所擁有者,乃一群烏合之眾,縱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其作戰能力應該非常有限。而項羽就帶著這群訓練不足計程車兵遠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裡行軍作戰,部隊不僅沒有散夥,反而能凱旋而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如果才能不足以服眾,部下又豈能把性命託付給你,死心塌地地跟隨你流血犧牲。而項羽才能足夠,所以能領著一支可能是歷史上最袖珍的遠征軍,向敵人兵力最雄厚的地方去,並凱旋而還。這樣看來,司馬遷對項羽“才氣過人”的評價,豈虛言哉?
兩千年後的菜九說項羽才高九鬥,並非是突發奇想地在自說自話,在項羽生前的人們、項羽生前的所有的人正是這樣認定的。這些人裡當然要包括項羽的主要政治軍事對手劉邦與韓信。據傳韓信與劉邦在準備與項羽翻臉前有過一次事關前景的戰略對話,當時韓信問劉邦:大王以為自己在勇悍仁強諸方面,與項羽相比如何?勇悍仁強的實際內涵,可能沒有人能說的好,但應該是對爭奪天下的綜合素質的綜合評定。對韓信的發問,劉邦沉吟良久,最終無奈地說:皆不如也。劉邦也是個非常自負的人,其自我感覺一向超爽,如果不是心悅誠服,他是絕對不會低下其高傲的頭的。而發問者韓信的看法也與劉邦完全相同。這表明,劉邦的自評一點也沒有虛假的成分,而是一個共認的事實。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一點,凡是劉邦與項羽的對壘,基本上都是以項羽的勝利而告終。那麼,是不是劉邦的水平太差而導致這樣的結局?當然不是。劉邦也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政治軍事十項全能,除了項羽,誰也玩不過他。只不過跟項羽一比,這個絕頂聰明就算不了什麼了,十項全能也變成十項無能了。真是棋差一著,縛手縛腳。就因為差那麼一點點,居然一盤也贏不下來。因此,項羽的聰明過人,不僅有劉邦等人最權威認定,也有事實的最有力支撐。
那麼,項羽是如何達到這樣的高度的呢?回答是,天縱英才的資質,加上後天的努力。天生的資質可能容易理解,但後天的努力,就得不到事實的支援。人們都知道,項羽在少年時代,也曾學書學劍學兵法,然而均半途而廢,沒看到在什麼地方努力過。但正因為其天縱英才,即使均淺嘗輒止、不了了之,學成了個半吊子,其達到的程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這個淺嘗輒止,就是項羽的努力。聽起來像個笑話,但沒這個淺嘗輒止,也沒就有日後的項羽啊。菜九在《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裡說過,“項羽剛出道時也就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此前學書學劍學兵法都弄了個淺嘗輒止,就這樣還是當世詩詞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統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後全天下的聰明人聯起手來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認他是天才也不行呀。”以往古人在評論司馬遷之學術高度時曾以王羲之的字與李杜的詩為比,以為非一枝一節所能較其長短。項羽的才華也應該這麼看,其才能是全方位的,非一枝一節所能限定。
大概因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殺劉邦,他還被後人封為憨厚的直腸漢。真不知道這些印象是從哪個書上看來的,反正司馬遷從來沒這麼寫。司馬遷是怎麼記的呢?又是四個字,剽悍猾賊,這才應該是項羽留給歷史的正確印象。剽悍猾賊是什麼意思呢?大概是刁蠻奸詐,非常不好相處,可能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奸的很、賊的很意思相近,反正肯定與憨厚的直腸漢一點也挨不上邊。於是,人們可能會以為古人的眼神特別不好使,怎麼會把一個憨厚的直腸漢視之為剽悍猾賊呢?或者人們又要說啦,之所以得出與剽悍猾賊相反的印象,完全項羽在是鴻門宴的表現提示的。看來鴻門宴是個筐,啥解釋都可以往裡裝;而且不僅是個筐,更可能還是個寶葫蘆,項羽從裡面過一遭,就由剽悍猾賊變為憨厚的傻老冒了。但菜九以為,鴻門宴這個寶葫蘆,是項羽專門用來忽悠後人的,後人經過鴻門宴這個寶葫蘆,一個個都變得眼神不好使了。
當然,眼神不好使的並非只有我們後人,當時不識項羽真面目的也大有人在。因為以項羽之高明,他豈能甘心給人留下刁蠻奸詐、非常不好相處的印象,所以項羽就以其高明演技基本上顛覆了這個印象。據說劉邦手下的大將高起、王陵就說過:“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看來項羽的演技相當了得,被項羽矇住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差不多把全天下的人都給矇住了,那麼,今天新鮮出爐的“憨厚的直腸漢”之類的認識就不足為奇了。然而無論多麼高明的演技,也蒙不住極少數火眼金睛者,畢竟假的終歸是假的嘛。韓信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到底是國士,說話就是一針見血,而且把項羽表演的情狀描繪的纖毫畢現。不僅是韓信認清了項羽的偽裝,陳平也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酈生也說項羽“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但這三個人的精明都N倍地超過普通人,防騙防蒙的能力超強。其等而下之者,就只有被騙得滴溜溜的份了。這些被騙得滴溜溜的人裡面,當然少不了我們今天那些自說自話以為項羽是“憨厚的直腸漢”的人啦。
而項羽讓人上當的豈止是演技高超啊,其語言天分也非同小可。歷史上並沒有記下項羽幾句話,但就是這寥寥幾句話已讓無數的後人上當不淺,誤讀歷史幾千年。滅秦之後,項羽產生了稱霸天下的野心,在鴻門宴上搞定了劉邦之後,他並不能如願分封,因為在他之上還有楚懷王,而且還有相當於法律效應的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也是其分封的一大障礙。但項羽只用一句話,就破了這個障礙,他對諸將聲稱:“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諸將皆曰:“善。”此時的項羽已成為天下最有實力者,可以不理會楚懷王心及其號令,別的諸侯對此或者不會說什麼,但對楚國將士及後世看客還是要有個交代。而這個交代根本沒用什麼長篇大論,只這麼寥寥數語,就讓屬下心悅誠服,讓後世信以為真。但這些看似非常有說服力的話卻是歪理,因為楚懷王負的是領導之責,有的是領導之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負的是領導之責一樣,他們也一天沒上戰場啊,一個敵人也沒打死啊。但我們評價他們時,還是要把那些功勞安在他們頭上。而項羽就用輕飄飄地幾句話,就把懷王的歷史作用一筆勾銷了。我們後世的人,鸚鵡學舌般地將楚懷王心貶得一錢不值,不過是讓項羽的歪理專了我們的政而不自知。於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場面出現了,我們廣大自以為是的後人,就這樣被一個公認的傻瓜愚弄了。那麼,到底誰智誰愚,似乎不需要費太多口舌了。
當然,無論是演技也好,語言天分也好,這些愚弄我們後人是綽綽有餘的超強資質,但還都不是項羽賴以立身的憑據。換言之,項羽不是靠這些取得其歷史地位的。
那麼,項羽究竟是靠什麼取得其歷史地位的呢?答曰:靠其非凡的政治軍事才幹。一聽菜九此說,無數的人可能就會發出胡說胡說,荒唐荒唐,諸如此類不服氣的狺狺之聲。但這個評價也不是服氣不服氣所能改變的,只要你否定不了項羽稱霸五年這個事實,就必須服這個氣。因為要在秦楚之際極其複雜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對秦戰而勝之,並收拾殘局,稱霸全國達五年之久,沒有非凡的政治軍事才幹是不可能做到的。項羽非凡的政治軍事才幹可圈可點之處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殺宋義、援趙取勝。針對宋義提出的“承秦趙敝”畏戰託詞,項羽敏銳地認識到強秦破弱趙的必然性,而且其後將無敝可承。宋義此言雖然是為其無能遮掩,但這個思路在當時還是蠻盛行的。而當時的局面是秦強楚弱,援趙根本看不到取勝的希望,在這個情況下,宋義選擇了避戰也應該是常人思維及多數人的選擇。但項羽的見識遠遠高出常人,所以一下子就看到了時局的癥結所在,且因有勝秦的把握,所以他果斷地斬了宋義,取得了援趙楚軍的指揮權。鉅鹿之戰的勝利固然彰顯了項羽一往無前的氣勢,但此等重大戰役,其細微處亦非常人所能設想,什麼時候試探性攻擊,什麼時候決戰性攻擊,如何安排兵力的逐次投放,其中牽涉到的智力因素非同小可。可以肯定,只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超人的膽識、周密的佈置,以及這幾個方面的完美結合,才能取得以少勝眾的戰績。所以鉅鹿之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詠歎的重心。
其二、擊降章邯。鉅鹿戰後,秦軍與諸侯軍相持於漳南,陳餘遺章邯書或為項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謀和時,項羽乘其懈,急擊大勝。隨後章邯約降,項羽因軍糧不足,及時接受其降。這裡什麼時候相持,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約降,安排得井井有條,非常老到。項羽盡坑降卒而不殺章邯亦體現出深遠的戰略考量。按說章邯擊殺項羽之叔項梁,算是有血海深仇。如果項羽真是人們認定的一個莽漢,殺了章邯才是快意恩仇的正常之舉。但項羽這個嗜殺成性的人,居然能放著章邯不殺,不得不佩服其年紀輕輕,就具有了大政治家的風範。而不殺章邯這一招,其作用在項羽進關後就顯示出來了。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而坑降卒,也使得章邯成了舊秦廣大人民的公敵,只能加深對項羽的依附,從而成為項羽的政治盟友。將一個不共戴天的死敵,轉化成最大最鐵的政治盟友,這是何等高明的手段啊?
其三、主持分封。分封為項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件,也是飽受今人詬病的事件。但菜九以為,正是這件事情,最能體現其高超的政治謀略水平。人們往往以為,項羽分封,共立十九國,比戰國時的七雄並峙又倒退了許多,是開歷史的倒車。不知持這種說法的人是不是以為,如果當時項羽想當皇帝搞大一統,就能辦得到。如果辦不到,這個指責就是無稽之談。沒有誰願意與他人分享權力,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這麼做。當時的情況,好像項羽也沒有資格當皇帝。他上面還有楚懷王,而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雖然項羽出力大一些,但畢竟不能據此將他人的權利全部剝奪。如果不能剝奪,就只有分割天下。而項羽正是這樣做的。只是在分割天下時,項羽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取得了最多最大的利益。後人指責項羽將天下分得比秦統一之前還要零碎,而沒有看出這個碎,正體現了項羽欲掌握全域性的良苦用心,實際上項羽已提前實踐了後世賈誼所提倡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構想。項羽謀略透過分封,長久確立其霸主地位。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佔當時中國疆域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富庶之地;其次,為了削弱可能威脅其霸主地位的諸侯實力,他將舊秦一分為四(漢、雍、塞、翟),將舊齊一分為三(齊、膠東、濟北),將近楚之趙一分為二(代、常山),將燕一分為二(燕、遼東)。不僅如此,他還將趙的軍事實力化解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趙國這個原先僅次於楚的軍事集團削弱於無形。由於三秦對項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對項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國的韓地盡入項羽掌握,項羽已建立了從彭城至三秦橫貫中國東西的實力帶。這個實力帶的南面,九江、臨江、衡山三國由楚國舊將執掌,最西南的漢亦為楚舊部。不難看出,項羽陣營的勢力範圍十分壯觀,足以使任何欲有異動的諸侯國不敢輕舉妄動。劉邦所受封的漢,與三秦相鄰,其中的態勢耐人尋味,形成相互牽制的結構。劉邦是三秦的死敵與天敵,雙方不會形成盟友關係。而且,有劉邦在三秦邊上,三秦絕對不敢造次;而有三秦的封堵,劉邦也出不了川,不能形成危害。劉邦的這一粒棋盤上的死子,被項羽用活了,這一手非常高明的棋路,可惜一直沒人指出。項羽將舊有的韓、趙、燕、齊、魏之王封的稍差,而將這些王手下原本沒有權利受封的人,分了好地,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王。像趙王趙歇的地盤歸趙相張耳所擁有;燕王韓廣的地盤歸燕將臧荼所擁有,魏王豹被轉派到舊魏的西部為王,其魏國東部即梁地也納入項羽掌握。從理論上來說,除了原先的六國之後,其餘人等均沒有資格稱王,而項羽讓他們當了王,理應對項羽感恩戴德。這就是趙高“賤者貴之,貴者賤之”的統治術,項羽實踐起來一點也不含糊。
其四、楚漢戰爭。項羽在正面戰場與劉邦的交鋒中屢戰屢勝,這絕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對付劉邦這樣的勁敵,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藝術諸方面均勝出一籌,是很難取勝的,更何況連勝。至少有三事表明項羽的出眾之處:第一,劉邦攻佔彭城,項羽率軍從齊回救,而劉邦肯定會防著這一著子,肯定會在項羽南下的路上重兵佈防(原以為可能為漢主持這個防線的就是韓信,現以為韓信沒有出關,人還在關中,就應該是曹參等在主持其事)這相當於二戰前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但項羽沒有對嚴陣以待的防線發動任何攻擊,而是大大地迂迴繞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擊奏功;此舉比德軍破馬其諾防線早了兩千多年。第二,楚漢相持成皋,彭越擾亂梁地,項羽回救,與留守成皋的曹咎約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將令,於六日上為劉邦所破。第三,項羽受困垓下,被圍得水洩不通,插翅難飛;儘管如此,項羽還是能領著八百精銳趁夜突圍,漢軍直至平明才發覺。比照於劉邦每次逃跑只帶一二隨從,項羽的高明真是不可以道里計,難怪項羽百戰百勝啊。這些無不說明項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
這些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加上剽悍猾賊的行為特質,掌控天下的時間長達五年,他靠的是什麼思想,應該是一種統治階級的思想,一種從傳統中提煉提純出來的統治術,無論其成其敗,難道沒有一點可以圈點評價的價值嗎?至少比之於李清照、海瑞、詹天佑等人的思想,更有研究與評說的價值。
可能人們會說啦,既然才高九鬥,政治軍事謀略又如此高超,怎麼會失敗呢?是啊,這個問題不僅把今人搞得七葷八素,也把古人搞得暈頭轉向,大概是搞的人太多了,結果把本來不甚複雜的項羽問題搞的無比複雜。於是乎,複雜的項羽問題就絕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如果三言兩語就講清楚了,也就不是才高九鬥了。這個為什麼失敗的問題同樣如此。其實失敗不失敗,與才高與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還不是整天被其兄魏文帝像防賊似地盯著,搞得心情很不好,而且一天也沒像項羽這樣爽過。但項羽的失敗確實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菜九以為,其失敗與其才高九鬥或者真有一定的聯絡。而這樣一說,可能反對的人就多了去了,怎麼才高九鬥不助其成功,反而還成為失敗的原因,天下有這個理嗎?根據禍福相倚理論,絕高的才華正可以埋伏下絕大的禍根。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項羽是成也才高,敗也才高,其成其敗都與才高關係絕大。更何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才高九鬥,也不代表能搞定一切。既然不能搞定一切,就有可能被別人搞定。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本紀》)
可不是嗎,項羽的一生確實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一生,這個經歷充作才高九斗的註腳再合適沒有了,但到頭來卻失敗了,換了誰都咽不下這口氣,更何況項羽呢?可能項羽在說這個話之前,已千百遍地拷問過自己,所以這可能是其深思熟慮的答案。是啊,在百思不得其解時,將一切推到老天爺身上,也非常正常。項羽死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由劉邦君臣接手正式進行了。以上高起、王陵所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的話,就是在探討過程中的發言。他們的話還不止這些,他們還繼續總結道:“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對於臣下的這種認識,劉邦認為只是項羽敗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駁二人,謂之“知其一未知其二”。那麼,這個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麼呢?對此劉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歷史表白:“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其實,君臣所言都是在說人才問題,只是劉邦所說的人才層次較高、王所說為高而已。但推敲起來,劉邦自以為高的知其二,還是有問題的。因為自范增離開項羽之後,項羽仍然延續著他百戰百勝的歷史業績。劉邦最慘痛的兩次失敗恰恰是在范增離開項羽後發生的。而那個時候,劉邦評出的漢三傑加上陳平,都在正常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呢,但又有什麼用,還不是一敗塗地。這一事實足以反襯出項羽的才高九鬥——以一人之力、一人之智敵天下,並且長期不落下風,這是何等強悍的功力、何等高明的智慧啊,取得這樣的業績,自然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啊!再深究起來,項羽不用的豈止范增,張良、韓信也都沒用嘛。范增的作用到底如何,因歷史記載不全,我們看不出來;但張良、韓信則毫無疑問是才華極高者,還不是一樣被項羽晾在一邊了?
看來,無論是項羽所說的天亡我,還是劉邦君臣所說的人才問題,都解釋不了項羽何以失敗的問題。但如果將兩者綜合起來,可能就離事實真相不遠了。並且,一旦深究還會發現,即使是劉邦君臣所說的人才問題,還是可以歸結於天的問題上。只是這裡的天,非項羽所能認識到的天而已。人才問題牽涉到的天,應該是天性。項羽為什麼不用人才呢,其根源恐怕還是在於其恃才傲物的天性。像漢高祖評出的漢三傑中的張良、韓信兩人,就與項羽有不淺的淵源。如果項羽只是一般的才華,那麼,在張良、韓信這樣的絕頂高人面前,還不應該表現得如魚得水、趨之若鶩、言聽計從。但項羽則不然,其才華絕高,在他看來,張、韓二人的才華沒什麼了不起。從韓信、陳平、酈生、高起、王陵的表述裡,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絕高的才華,至少給他帶來了兩個負面的效應:一個是傲,一個是獨。而且因為傲才獨,獨又強化了傲。傲的具體體現是看不起人。像韓信、陳平,原本就是項羽的部下,以他們的才華,豈肯甘心於平寂,一定經常向項羽提建議;張良在分封后也跟隨了項羽五個月,估計也會有不少建言的;但項羽目中無人,哪裡會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菜九以為,項羽恐怕根本沒把這些人當一回事,否則的話,如果不用他們,完全可以把他們幹掉,以免資敵。但項羽因為非常看不起人,所以也不怕他們跑到敵人那裡去。韓信是國士,陳平、張良是國師,就連這樣的人項羽都不放在眼裡,其他的人能受到什麼待遇就可想而知了。獨的具體體現是好處不肯予人。於是在不重視人才問題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刻薄人才的問題。在項羽看來,你立功是理所當然,而你如果犯錯誤,就罪無可赦了。所以,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為什麼不賞人功不給人利?還不是以為自己是大爺,別人無論如何賣力也是應該的。於是乎,立功不賞,有過猛剋,什麼人能受得了這個?因此,項羽的屬下,即使不像韓、陳、張等人那樣跑掉,幹活的積極性不高則可以肯定。只因為項羽的才華絕高,即使手下人幹活的積極性不高,也並沒有影響項羽連連取勝。但久而久之,這個負面因素還是要起作用的。
可以歸結於天的並非僅僅是項羽的人才失誤,其性格秉賦方面的缺陷也是與生俱來的。最要命的是,他的這些性格偏偏與時代不相容。時代需求是什麼呢?就是司馬遷在《高祖本紀贊》中所說的:“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時代特徵是文之敝,拯救之道,莫若以忠。而忠這個素質,只有劉邦有。這個劉邦被我們今天的人恨死了,這本身就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劉邦所作所為,幾乎處處與項羽相反:得地與人分,戰勝予人記功,屬下有什麼過錯,也不嚴加追究;他人有一個長處,就會得到發揮。再則,項羽則是繼秦而起的施暴政者,其在歷史舞臺的第一次登場,及退出歷史舞臺的謝幕,都表現得兇狠異常,這個歷史時間段記載的幾次屠城坑降卒,都有他的份。儘管其日後刻意掩飾了這些殘暴,表現得仁而愛人,但無論其如何掩飾,其殘暴的天性終究要大爆發,從而禍害社會,其所作所為,與時代不相容,為時代所拋棄,不亦宜乎。
菜九以為,還有一些可以將項羽之敗歸結於老天爺的事,是項羽控制不了的,與其才高與否、天性如何沒太大關係。比如坑秦降卒的事,就是一件沒有辦法的選擇。收降了二十餘萬秦軍,既是項羽的最輝煌勝利,也成了他失敗的開端。試想,這些與諸侯聯軍人數相去不遠的俘虜,如果不殺,總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殺降,項羽就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並且無法在關中立足。坑秦降卒這件事,既是項羽事業的頂點,同時也是項羽事業的轉折點。項羽做了坑降卒這件事,換了其他人,恐怕也沒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令人最感無奈的天意了。大概是天要亡秦,要假手項羽除去秦暴力統治的基礎。實際上,項羽在完成了這件事後,也基本上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如果說有天意,或許這個天意就是要項羽止步於此,如果還不肯停下來,就是違反天意了。所以說,如果項羽只是滿足於諸侯上將軍的位子,不再事進取,或者這件事對他的未來還不會有什麼影響,還不至於敗得那麼快。但心氣與才華絕高的項羽,哪裡是一個肯居人下之人噢。何況此時的項羽因為成了實力派,就不把地位在他之上的楚懷王放在眼裡了。而他要超過楚懷王的途徑,就必須透過分封來完成。
滅秦之後的首務,應該是分封天下。可能今天多數不識大體的歷史研究者,以為應該沿用秦始皇的統一模式。可惜這些事情不是他們說了算,甚至不是任何人可以說了算的。按這些人的想法,最好項羽一下子成立一個一切權力歸全體人民的共和國,但這種事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發生的。理由就不用說了。既然不能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那麼最接近統一國家的形式就是在盟主領導下的鬆散聯盟。此前的夏、商、周就是這樣的國家。而項羽如果能安於楚懷王之下,當個相當於春秋時的霸主,是較為穩妥的選擇。畢竟楚懷王是繼承了陳勝法統的合法領袖,相當於各路反秦勢力的盟主,由楚懷王來主持分封這件事,應該是名正言順的。再說了,分封本身並不是一件美差。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人們可能不太計較生死得失,但到了論功行賞、分封天下時,人們的利益意識開始強化,分多分少,該不該分,都成了問題。如果項羽能奉行老子提倡的知止不辱行為指南,不去把這個絕大的麻煩事攬在自己身上,對項羽本人也不是一件壞事。但在心高氣傲的項羽看來,分封這樣一個天大的難題,似乎是一個總攬天下之權的機會,於是便強出頭,變著法子把分封這件事的主導權攬到自己手裡,而將楚懷王撇在一邊,自說自話地開始宰割天下了,並毫不掩飾地向自己有利的方向操辦起來。這樣一來,他就把事情做絕了,絕則錯,一錯就不可收拾。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絕高的才華奠定了其看不起人的行為基礎。於是乎,別人的功勞在他眼裡一錢不值。自己的功勞又被絕對放大。這樣一來,又使得他自信心爆棚,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因此不知忍讓,不行韜晦,處處冒頭,從此踏上了一條麻煩無窮的不歸路,直接走向失敗。比如項羽在分封時,利用各種題材,使分封向自己傾斜,最終將自己的這一塊分得特別大;又耍花招剝奪了劉邦王關中的權利。看起來項羽從這件事中得了很大的便宜,其實這兩個方面對項羽都是不利的。因為坑殺了二十萬秦卒,註定了其本人不能在關中立足。他又不願意讓劉邦如約得到關中之地,於是將關中這個人人垂涎之地封給了秦政權的三降將。這三個秦將此前也不知屠戮了多少反秦將士,此時不僅沒有受到懲治,反而得到了天下最好的地盤,這又如何能讓天下人心服。而這分封本身就是一件產生矛盾的事,稍有不慎,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何況你給自己分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反才怪呢,人們不搗亂才怪呢。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項羽固然才高九鬥,文武雙全,雙拳能敵四手,但他要敵的又豈止四手?八手、十六手、三十二手、六十四手都有,自然要左支右絀、疲於應付,最終智窮力竭,兵敗身死的下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實,無論是才高九鬥,還是項羽的最終失敗,司馬遷在他的《項羽本紀贊》裡都有所涉及,那可是一篇史學名文,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菜九在《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一文中曾意譯了司馬遷的這個結論:“為什麼敗了,無非是不讓劉邦王關中,自己也不稱王關中,而是回到楚地,真是損人不利己,貪天功為己有,沒有金剛鑽非要攬磁器活,能過頭了,所以失敗。就事論事,非常明白,根本用不著扯什麼歷史潮流之類的勞什子。”並且為項羽如何避免失敗支過招,道是:“菜九以為,項羽既然不能殺劉邦,就應該對他好一點,不該剝奪劉邦王關中的權利,硬生生搞出個對立面來;也不應該出頭主持分封,他上面還有楚懷王嘛。項羽擊秦有大功,分封時自己的那一塊絕對不會小的。而他自己主持分封,又把自己的這一塊搞得特別大,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還多。分銀子還會有人罵娘,何況你自己給自己多分了。於是,嫌分少了的,沒分到的,一齊衝著你來,又如何能招架得住。如果你不出頭分,最後保住自己的那一塊還是沒問題的。以項羽之才,他不去打人,人家就該謝天謝地了,又有誰敢動他的腦筋。老子說,夫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項羽的問題出在爭字上,想當皇帝,因時局不允許,便退而求其次當霸王,搞漸進式的大一統。最後駕馭不了局面,兵敗身死。”
這段話及以上拉雜,是否可以作為太史公定論的註腳,相信高明的讀者自然會作出判斷。寫到這裡,應該說與才高九鬥關係不大了。但如果不寫項羽為什麼失敗,似乎又有說半截話之嫌。要折騰點東西,咋就這麼難呢?
-
5 # 反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這首詩高度概括了項羽的人生。
項羽,可以說把“仁義禮智信”都做好了,稱之為人傑並不為過。
項羽出身將門,為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身高八尺(約185釐米),力能扛鼎,跟隨其叔父項梁讀書時,不愛學習,要學“萬人敵”之術。
殺人立威
公元前209年,會稽太守殷通意欲謀反,被項羽所殺,其部下反抗,項羽連殺一百多人,其他人嚇得匍匐在地,不再反抗。
鉅鹿成名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前往救趙。宋義有兵不戰,隔岸觀火,項羽將其斬殺。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其後大破秦軍,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烏江自刎
垓下之戰,項羽大敗,被迫突圍,一路逃到烏江,斬殺追擊的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項羽一生,有仁也有暴鴻門宴之時,如果項羽放棄自己仁的一面,殺了劉邦,也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了。
鉅鹿之戰,章邯本來已無退路,雖然章邯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項羽還是接受了他的和議。
這些是項羽仁的一面。
秦兵投降之後,諸侯兵都把秦兵當作奴隸來驅使,引起秦兵的不滿,準備謀反。項羽召集黥布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將來會引起禍患。於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項羽進入咸陽後,大肆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沒有滅。
這些是項羽暴的一面。
項羽一生,有勇也有柔鉅鹿之戰,項羽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破釜沉舟就是這麼來的,最終,項羽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垓下突圍,與虞姬訣別,寫下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鐵骨柔腸躍然紙上。 -
6 # 方城闕
烏稚馬,霸王戟,虞美人,要學就學萬人敵。
每當看到上面的詞句,少年時心中的英雄形象便浮現在眼前,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英雄不死,英雄的故事萬古流傳,今天我就從後世所傳揚的有關項羽的成語故事中,摘選部分成語,以此來簡單評價一下項羽的人品。
1.萬人敵,2.才氣過人,3.取而代之。
以上3個成語故事,講述了項羽青少年時期不拘形式,靈活學習各種軍事知識,最重要的是用現在的話來說,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革命理想。
4.先發制人,5.破釜沉舟,6,以一當十。
這3個成語故事,講述了項羽起兵之時機智果敢,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7.項莊舞劍,意在沛公;8.明修棧道,暗渡陳倉;9.一決雌雄。
這3個成語故事更令人遐想,年少成名的西楚霸王在歷史的波雲詭計中,該如何面對陰險老辣的漢王劉邦哪?
10.四面楚歌,11.霸王別姬,12.江東父老。
數英雄,論成敗。項羽此時此刻已身處絕境,但他依然眷戀著心中的愛人,思念著生他養他的父老鄉親,英雄的俠骨柔情有該向誰訴說哪?
13.錦衣夜行,14.沐猴而冠,15.婦人之仁。
英雄是人,是人就的犯錯誤,這3個成語很好的詮釋了項羽在波雲詭計的歷史時刻,缺少政治家的眼光和頭腦。
-
7 # 聖人之下盡滄桑
項羽為人如何,先是個人而論,是個光明磊落的明著來英雄吧!為什麼說英雄呢,第一有勇有謀,尤其是破釜沉舟鉅鹿之戰可彰顯出個人魅力,不然何稱為‘楚霸王’;接著說說歷史諸公怎麼評價項羽的。
兩漢時期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
諸葛亮:①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②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採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段灼: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被文繡,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隋唐兩宋時期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谷,劍挺吳城。勳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呂蒙正:楚霸英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萬里江山。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蘇軾: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範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何去非:項羽之於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於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吒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於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後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劉叔友:項王有吞嶽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明清時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
近現代時期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回覆列表
不覺得這樣著名的歷史人物那麼單一,就是魯莽無腦,我只說我認為的某一面,傲氣凌人,不容許別人才幹等高於自己的人存在,而且容易輕視弱小太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