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們都還沒有開學,天天宅在家裡,父母趁這個機會,為了讓孩子能夠儘早學會自理生活,便以金錢的方式“誘惑”孩子來做家務,比如洗一次碗給20元,拖一次地給10元,你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孩子,價值觀會受到影響嗎?你是否贊成這種以金錢交換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7
回覆列表
  • 1 # 小怪獸Eva

    不提倡這種做法,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家務是種應該有酬的工作,不給好處,難以調動積極性。

    就我們家來說,我兒子剛剛四歲,我平時會跟他說,“你能過來給媽媽幫幫忙嗎”,他一般會說,“我正忙著呢”[笑哭]三四歲的孩子,總是有很多事要“忙”,大家都理解。然後我會對他說,“等你忙好了,過來一下吧,媽媽很需要你的幫助”[呲牙]我兒子對這句話沒有抵抗力,他很喜歡這種被人需要的感覺,基本上都是立馬放下手裡的玩具,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幫忙收拾了。每次當他參與做完家務,我都會表揚他,比如說,“你把地掃的真乾淨”,“你把玩具擺放的很整齊”,“你把衣服疊的真好看”[呲牙][呲牙][呲牙]不吝嗇讚賞,才是一種真正的鼓勵

  • 2 # Mr明148538197

    不行!金錢教育是種迂腐的教育,長大後很難扭正的。應該從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他(她)們,從小學會愛做家務的好習慣!

  • 3 # 臘梅愛剪紙

    這種辦法,現在我才知道不行,我家兩女兒,小女兒從小把錢看的太重,我用金錢收買,她不大時,打掃屋給她錢,後來去坡幹活給她錢,叫她和奶奶做伴給她錢,畢業後去部隊司令部工作兩年,部隊是教育人的地方,可現在我關察她把錢看的比較重,有些事不如在建行這個女兒,我的錯。

  • 4 # 譚文祿

    俗話說“幫人幫到心,澆樹澆到根,"誠然,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教育他要從思想上重視和提高意識,才能使他樹立正確的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從小以錢來教育他來熱愛生活,熱愛勞動,這實際是用錢貽誤孩子的一生。這做法弊大於利,切不可取。

  • 5 # 維納廣場舞

    不贊成!!!

    要給孩子灌輸為家裡做事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也是一份愛!!!

    如果做點事就給錢,會導致沒錢就不做事,

    讓孩子失去愛心!我們的教育也會失去意義!!!

    應該給孩子們愛的傳遞!!!讓他懂得生活是付出 懂得和珍惜的正確生活觀念!!!有時很多事情與錢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緣於一份愛!!!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工作 愛父母 愛另一半 愛孩子 愛生活!孩子們的生命會充滿陽光並變得更意義!!!

    孩子在成長,生活中更需要父母正確引導!而不是用錢去引誘~

    我們做父母的更需要思考正確教育!大家一起加油吧[加油][加油][加油]

  • 6 # 白河沙灘

    回答。從教育培養方面看這個問題。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不要小看這方面的教育培養,也不要把孩子的價值觀重點放到金錢上面。它影響孩子的一生。從小教育孩子愛勞動。從勞動中找到樂趣。從樂趣中感覺對父母的愛。從行動中養成對父母的孝敬。要是做到這一點,說明你這個家庭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家風,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和國家棟梁。

  • 7 # 浮生白描

    不完全贊成!

    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幼兒和喪失了自理能力的老人、病人除外)

    透過共同家務勞動實現家務勞動的時間效率最最佳化,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合作和關係協調作用,促進家庭成員產生更多的共同話題。

    家務勞動的分配,要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首先從孩子自理開始,比如:讓孩子實現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搭配衣服、學會自己洗漱、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鋪、吃完飯收拾自己的碗筷、整理自己的書籍、整理自己衣服、被褥、打掃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服……

    進而:飯後洗大家的碗筷、打掃衛生、收拿郵件、洗衣做飯、和家長一起購買家庭生活用品、照顧弟妹老人……

    注意:

    家務勞動從孩子自理開始訓練,儘量不要提出超過孩子能力範圍的要求;孩子自理能力有所提高的時候可以進行口頭讚揚和肯定。

    孩子主動做家務、或者做超出自我能力範圍的勞動的時候可以進行物質獎勵(比如:透過零花錢、或者禮物表達家長感謝的形式都可以)。

  • 8 # 風歌飄揚

    肯定不行的!

    這樣的方法教出來的孩子,三觀受損,不能立於社會,對其成長有害無益。

    如果長期下去,幹什麼做什麼都要用金錢來衡量,那麼,孩子將來長大後,對父母的贍養也需要金錢嗎!?那時間父母老了,不中用了,沒有錢了,孩子會贍養自已的父母嗎!?

    再說,現在是疫情間,等開學了,孩子到學校,怎麼處於班集體中,怎麼和同學相處,事事要錢,事事給錢,恐怕很難和同學和睦相處的。

    父母在家的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時間對孩子的“教育”有效,但實際有害的,勸這樣做的父母及早“痛改前非”,要不以後會後悔的。

  • 9 # 寶媽談科學育兒

    1、家長利用假期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出發點是好的。

    2、家長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勞動是可以的。這樣可以教會孩子付出才會有回報,勞動才能創造價值。

    3、家長應該掌握好尺度。像您說的,洗一次碗給20元、拖一次地給10元、倒一次垃圾給5元,我是不贊成的。做個小小的一項事情,家長卻給了很高的獎勵,這是不明智的。試想下,孩子只是刷幾隻碗您就給他20元,他是不是會認為這錢來的太容易了。這樣是不利於孩子價值觀的發展的。不合理的金錢獎勵是更加不會讓孩子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辛苦,孩子也就缺乏感恩之心。

    4、家長應明確使用金錢這種方式目的是什麼。既然是為了鼓勵,可以以遊戲的方式與孩子進行,表現好可以給點點獎勵。不要把這個當成是硬性工作,從而與孩子進行金錢交易。

    5、既然是鍛鍊,既然有金錢獎勵,那就應該有獎勵的具體標準及懲罰措施。孩子做家務未必能夠做的好,家長就應該按照大人標準嚴格驗收。這樣既能教會孩子生活技能,又能給孩子建立責任意識。胡亂工作反倒得到豐厚金錢獎勵是絕對不行的。

    6、家長應與孩子先進行溝通,確定一個雙方都認為合理的計劃。讓孩子先參與其中,做計劃的參與制定者,而不是單純的執行者。也許對於孩子來說,金錢的獎勵並不是他想要的呢?也許孩子真的也想主動幫忙呢?

    7、家長可以與孩子做互換角色的遊戲。讓孩子當爸爸媽媽,家長做孩子,遊戲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更加能接受,同時培養孩子對家庭家人的責任感,使命感。還可以瞭解到當爸爸媽媽不容易。

    8、孩子在做家務出現做得不好的情況時,家長應及時指出,表揚肯定孩子的勞動,並鼓勵孩子繼續,這樣才不至於打擊到孩子的自信。

    9、家長可以參與到孩子的勞動中,以身作則,讓孩子無形中得到感染和教育。

    10、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教育孩子也不能千篇一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孩子的方法,才能夠事半功倍。

    家長用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們必須辯證的去看待與操作。如何正確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家庭主人翁意識、勇於承擔錯誤的責任感及對父母的感恩才是我們作為家長更應該注意的。錢不是萬能的,能力與責任才是萬萬不能沒有的。

  • 10 # 老穆說語文

    老穆嚴重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說句心裡話,父母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貪婪和自私,甚至會“唯利是圖”,形成拜金主義!

    老穆有個朋友,他本來成績很棒,在班級、年級都能排得上名次。

    突然有一天,他家有錢了,而且錢很多……

    我的朋友就跟我說:“我老媽說了,考班級第五名,獎勵一千;班級第四,獎勵二千;班級第三,獎勵三千;班級第二,獎勵四千;班級第一,獎勵五千;年級前十名,獎勵八千;年級第一,獎勵一萬!”

    老穆當時聽到後,很是震驚!因為在那個年代,一萬就是天文數字了。

    或許有人會問,那個孩子最終得多少錢?

    很遺憾!孩子不但一分錢沒掙到,而且成績還一落千丈……

    最終,高中都沒有考上,就此沒落了……

    作為父母,可以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但不要以金錢為“誘餌”。

    獎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買些學習用品、玩具、旅遊、吃飯等。

    老穆並不反對父母獎勵孩子,但不提倡用金錢的方式。

  • 11 # 藍羽LY

    朋友就曾經採取過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的方法,開始確實有效,孩子做家務很積極,但每次做完家務後,孩子伸手就要錢,於是,養成了做什麼事都用錢討價還價,有一次朋友生病躺在床上,讓孩子倒杯水,孩子就問,給錢不?給多少錢?朋友在那時突然感覺到孩子的冷漠,發現自己的做法不太妥當。

    當然,讓孩子力所能及的做家務好處多多,一是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三是讓孩子參與家庭,有利於家庭和諧,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

    但用金錢獎勵鼓勵孩子做家務的做法,我認為弊大於利。

    先看利。

    可以讓孩子明白,勞動可以獲得財富,還讓孩子懂得世上沒有不勞而獲,只有付出勞動才能獲得。

    再說弊。

    一,不利於親情觀的形成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做家務本來是孩子應該做的,但給錢做家務就變成了是給父母乾的,本來的相互幫助的親情變成了僱傭關係,長期以後,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父母,反而如果在得不到利益的情況下付出,就會生出怨來,所以不利於親情觀的形成。

    二,不利於責任心的培養。

    父母長期用金錢來刺激孩子完成某件事,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在幫媽媽做事,如果媽媽不給錢他就不用做,把自己應當盡的義務當成一種交易,這樣就會使孩子對家庭缺乏責任心,不利於責任心的培養。

    三,不利於奉獻精神的滲透。

    做家務是家庭每一個成員對家庭的奉獻,不是誰應該做的,如果在家庭中都沒有奉獻這個概念的話,孩子長大走上社會,就容易一切都以金錢為尺度,只會使孩子變得現實、利己 ,不利於孩子奉獻精神的樹立。

    那麼,如何讓孩子做家務呢?

    一,陪孩子一起完成孩子能參與的家務。

    二,孩子獨立完成家務,並完成的很出色的時候,父母可以口頭表揚,給孩子適當的金錢獎勵或者其他的鼓勵方式。

    三,可以採用分工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並且適當的互相幫助。

    其實,如何做父母沒有一個正確的標準,我們只有根據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不斷調整。

    這是本人的個人見解,不妥之處,望指正。

  • 12 # 親子故事蓮子說

    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幫助孩子培養自理能力,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具體勞動和金錢掛鉤,明碼標價,這種方式有問題。

    我們先來從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問題,再來看如何處理更妥當。

    明碼標價勞動的問題:

    第一,剝奪了孩子在勞動中的成就感。

    在家庭裡,勞動是為這個家庭做貢獻。人有這樣的天性:當自己的付出被認可,就會收穫成就感。這是一種內在力量,會讓人越來越自信。

    而外在物質刺激過多,比如洗次碗就給20元,孩子勞動的內在動力就減弱了,他會為了外在物質刺激去做事。看似提升了自理能力,實際剝奪了孩子成長的動力。當物質刺激減少或沒有時,孩子就不願意勞動了,因為他把勞動當成交換的工具。

    第二,當勞動被明碼標價,親人之間的情感互動都會直接和金錢掛鉤,這會讓孩子忽視情感感受,而只注重金錢受益,影響孩子內心的幸福。

    在家裡洗碗,拖地這些事兒,實際上是一種情感付出。為什麼有一些家庭主婦沒有經濟收益,但在家庭裡的地位很高?就是因為他們為這個家付出了更多。在一個系統裡付出更多的人,自然會被大家尊重。

    而如果孩子洗碗、拖地是直接和錢掛鉤的,他就會去想:自己的學習,可不可以換錢?自己對媽媽的愛,可不可以換錢?去親親爸爸,可不可以換錢?

    這個家正常的情感流動所做的一切事兒,孩子都會考慮跟金錢掛鉤。這樣的孩子跟父母的相處是交換,長大之後會有扭曲的金錢觀:認為錢就是一切。這樣的孩子註定很難獲得內心幸福。

    第三,孩子輕易的勞動就可以換取豐厚的金錢,會讓他自以為是,認為賺錢輕而易舉,等到了社會上發現真相併不是如此,他會深受挫敗,並形成自卑心理。

    在這個家庭裡洗次碗20,拖一次地10元,如果孩子很“勤勞”,一天可以賺到好幾十塊,甚至上百元。要知道,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工薪階層,一天也不過收入上百元。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有優越感,認為賺錢容易,等他到社會上,憑自己的能力,沒辦法賺到那麼多錢時,他就會自卑,甚至誤入歧途。

    物質獎勵是培養孩子習慣的好方法,要用好它,是有技巧的:

    第一,用積分制,勞動獲積分,積分有獎勵,且這個獎勵不是金錢。

    我們家用的是積分制,拖一次地,獎勵一個積分,賺夠十個積分,可以買一本書(孩子自己挑)。

    積分制的好處在於延時滿足,不是勞動完立馬就會獲得物質獎勵,培養了孩子的耐心。同時,因為獎勵是孩子喜歡的禮物,而非金錢,勞動完成,孩子依然會享受付出得到的成就感。

    第二,把勞動變得好玩,讓孩子樂於參與進來。

    其實勞動也可以很有意思,比如做波菜湯,變成“菠菜狙擊戰”,孩子就會好奇,願意跟你一起玩兒。等他打贏了“菠菜狙擊戰”,看到自己親手做好一碗湯,他會超級欣喜。

    這種方式激發了孩子熱愛勞動的內動力,即便沒有獎勵,孩子對廚房的感覺是溫馨的,對家務的感覺是快樂的,他不會排斥勞動。

    第三,創造勞動的氛圍,讓孩子參與進來。

    比如每週有勞動日,勞動日全家都要參與勞動,每個人領任務,全家完成了,可以一起吃冰淇淋或者甜點。

    這樣做有勞動的氛圍,又有獎勵的刺激,孩子會在勞動日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充實。

    這種方式在勞動裡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協作能力。

    總之,直接為勞動明碼標價,只會剝奪孩子勞動的熱情,這種方式看似提升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實孩子的勞動只是他獲得金錢的交易手段,當獎勵消失,孩子不會熱愛勞動。相反,在勞動裡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快樂,再輔助一定的物質獎勵,孩子會真正愛上勞動,讓自己一步步自立起來。

  • 13 # homework

    不贊成!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孩子並不是這個家庭的一員,他是家長請來的家政服務員,只不過這個家政服務員還有點兒特殊,僱主還要伺候他吃飯、穿衣,是不是覺得很可笑。

    鼓勵孩子做家務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方法欠妥。現在年輕的父母們越來越意識到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為他們在婚姻的磨合種都看到了對方父母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媽寶男”和“媽寶女”比比皆是。

    用金錢來鼓勵孩子做家務,根本原因是沒有給孩子自主權,孩子還是掌控在父母手裡。隨著年齡的增加,家長應該逐漸給孩子自主權,什麼東西是孩子的,什麼事情應該孩子自己去做,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事情。

    接下來,做家務就順利成章了。自己的襪子自己洗,自己的鞋子自己刷,這些對於上了小學的孩子來說都不難吧,自己盛飯,飯後收拾餐桌,家長洗碗,或者家長收拾餐桌,孩子洗碗,慢慢就養成習慣了。

  • 14 # 右拾遺

    不能說這種方法不好,但是我當年對孩子教育是背誦一篇文章獎勵10元,做完一本數學書獎勵50元。

    激勵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相當於一種“表揚”的方式。

    激勵可以讓孩子產生積極的動機,透過一段時間練習可以讓這種行為成為孩子一種習慣,作為家長,應當把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端正的態度作為主要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採取的措施很多,那麼家長就要認真思索這種方式能否達成你所要的目標。

    許多家長其實對於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人是很模糊的,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主見,因此看到別人家孩子優秀,惟有羨慕而已。

    家長所看到的只是成績,卻沒有看到教育孩子背後的努力。

    洗碗、刷鍋這些都是家務活,應當說沒有技術含量,並且家長用金錢作為激勵手段,這產估計不能培養孩子的勤勞的習慣,倒可以養成拜金主義的苗頭,這種方法實在不足取。

    想把孩子培養成一隻翱翔天宇的雄鷹,那就不能用餵養小雞的方式。

  • 15 # 渡船的人

    不贊成。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做家務沒有人給錢。家裡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家庭環境。孩子太小時,也要做一點力所能及的簡單家務。孩子十幾歲,基本家務都會了,在大人指導下,應該適當地多做一點家務,不要怕耽誤孩子學習。孩子基本動手能力強,也是鍛鍊大腦。尤其是在假期,讓孩子積極家務勞動。孩子做家務,給錢不好,平時家長都不咋控制孩子花錢的。讓孩子培養財商是好的,但是不要養成孩子跟家長討教還價的習慣。

  • 16 # 美麗的通通媽

    我不贊成這樣做。因為家是我們共同的,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義務為家庭做出貢獻。

    這種拿錢來誘惑孩子做家務的方法,無異於殺雞取卵,輕則會讓孩子覺得這只是一個消磨時光的遊戲而已,達不到培養孩子勞動意識、提高自理能力的目的;重則會讓孩子失去對家庭的責任感,價值觀扭曲,沒有了奉獻意識。

    我兒子今年十歲,在北京新學道洛陽國際書院上學,他們學校把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學校的引導下,我自己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01

    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02

    不吝讚美,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這種讚美是精神上的鼓勵和認可,而非物質上或者用其它條件來交換。比如:兒子,你今天洗的襪子比昨天洗得更乾淨……哇塞!兒子你的衣服疊的好端正啊,媽媽都疊不了這麼好……

    誇孩子時,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讚美,要誇到點兒上,不能只是泛泛的:“你很棒”“你很能幹”之類的。更不能表面上誇讚,內心裡不認可,這些消極的情緒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03

    嘗試著做一個懶媽媽,讓孩子體驗到為家庭做貢獻的樂趣!

    我發現很多家庭裡,只要有一個非常勤快的媽媽,肯定就會有一個很懶惰的孩子。

    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外出購物,只要是兒子能做的,我都會支使他去做;只要是兒子想學的,我都不會打壓,鼓勵他去嘗試或者教他做。時間久了,他反而會看不上我做的,自己去親力親為。

    現在十歲的他,煎的雞蛋餅色、香、味俱全,做簡單的麵條、用烤箱烤制東西,都非常棒!外出時,都不用我提醒,拎包、購物、取票,這些瑣碎的事情都是兒子在做。

    兒子在做這些事情時,他會覺得自己非常重要,而我欣賞的眼神,對他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組資料:哈佛大學學者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 17 # 不語說故事人生

    我是專注於教育的@不語姑娘,很高興可以為你解答這個問題,我將用我已學的知識和經驗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不贊成這樣的做法。首先,家長這樣的做法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錯在沒有考慮全面。想要讓孩子學會自理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您這樣的做法是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影響。接下來我將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述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正確的引導孩子去做家務活,學會自理生活

    很多家庭的家務活都是母親一個人在做的,而父親和孩子基本都不需要去做家務活,這是不正確的。

    家長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去做家務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打掃整理自己的房間,整理床鋪等,但是到底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去做家務呢?

    首先,家長要做出一個好的榜樣,就是爸爸要多幫助媽媽去做家務,或者是和媽媽一起做家務,然後這這個時候就可以詢問孩子要不要和爸爸一起幫助媽媽做家務。

    重點在於一起和對等性,一定不能有特殊的不一樣的對待,例如要求孩子去做家務,而家長卻不去做這樣的情況。

    然後就是,給孩子傳輸一種:家是我們的家,我們需要一起去呵護我們的家以及家務活是我們共同需要去承擔的,而不是一個人的事情等這樣的思想。

    第二:如果使用獎勵式鼓勵孩子做家務,金錢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獎勵式鼓勵孩子去做家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是給與的獎勵卻需要家長花費多一些的時間去選擇。

    但金錢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選擇用金錢,而且如題主這樣的大金額式的獎勵會讓孩子覺得賺錢是一件是容易的事情,可是並不是如此的呀,賺錢是很難的,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勞動的辛苦,也需要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不易。

    而題中的做法是完全違背了這兩者,因此我是不贊成的。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真的可以自理生活,反而孩子會採用方面的做法花錢讓他人幫助自己做事情

    在一些初中寄宿學校,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一些有錢的學生會花錢僱同學幫助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洗衣服、打掃衛生等。

    而之前在網路上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一位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在網上幫助別人寫作業賺了幾萬塊,這種情況其實從側面而已表現出來“用錢獎勵孩子做家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

    結束語:

    作為家長,我們在培養孩子自理生活的時候,千萬不要過於著急而本末倒置,要向孩子傳輸:勞動是光榮的這樣的思想,其次就是不要讓孩子認為金錢是萬能的。

  • 18 # 蘇小妮

    首先表達我的觀點,我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洗碗拖地倒垃圾你給孩子獎勵,不管錢多少,此舉你是在告訴孩子,這些事情原本不是你的事,現在你做了,你是替我們做的,所以我要給你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做法給孩子傳導的價值觀是怎樣的呢?我以為這值得大家思考。

    我朋友圈裡有一個文友,她家有倆女兒,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兩個人輪流負責洗碗,她經常會分享孩子們在洗碗的影片順便也發一下孩子洗碗時的感想,比如說有的時候菜做得多,碗就洗得多,輪到那天洗碗的孩子就是會說,要是一家人只吃一份菜,洗一個盤子多好,媽媽會跟孩子說,要不然我們一家四口人就用一個碗吃飯,我先吃,吃完了你再吃行不?然後孩子就會吐一下舌頭,繼續洗她的碗去了。

    我們要給孩子從小樹立什麼樣的觀念?這個家是我們大家的,我們要共同來愛護它,共同透過我們的雙手,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讓我們的家變得更美好,爸爸買菜,媽媽燒飯,孩子洗碗,誰都不閒著,誰都很有參與感,不是很正常的嘛,透過這種方式培養他從小對家庭的參與感,和熱愛,而不是讓他覺得,家是你父母的家,不是我的,我洗碗是在幫你們幹活,難道你不吃飯嗎?如果孩子每洗一次碗,你都給他獎勵,其實你就給他傳導這樣一個資訊,他沒有這個義務,他真的是在幫父母幹活,這個家不是他的。

    也有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作業好多啊!他好累呀,洗碗這種事情,那就不要讓他幹了,偶爾給他幹一下,給他是要給他獎勵,試想一想,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沒有作業嗎?不累嗎?家長上班不累嗎?為什麼你可以承受的累?孩子卻要躲開呢

  • 19 # 優秀成長探秘

    孩子洗一次碗給20元,拖一次地給10元,倒一次垃圾給5元。不贊成家長這種獎勵方式。

    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勞動觀念,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是孩子分內的事情。因為家長給孩子買衣服,買食物等,買孩子正常合理需求的一切。

    家長應該從小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對待孩子。引導、協助孩子透過對家庭的細小貢獻和合作來獲得滿足感。這種獎勵方式讓孩子將做家務和得到金錢聯絡起來,會導致孩子的物質價值觀迅速膨脹,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這事對我沒有好處,或好處小,就不去做”。相當於家長剝奪了孩子從日常生活中透過點滴貢獻和合作得到滿足感的權利、機會、樂趣,一定程度上是家長缺乏判斷力和責任心的外在表現。

    家長應該從小讓孩子儘早懂得,掙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種獎勵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掙錢很容易,因缺乏自我控制力而養成大手大腳的毛病,甚至因亂花錢而產生一些不良行為,進而形成什麼事情都容易做到的錯誤想法,一旦日後遇到什麼困難、挫折便無所適從,嚴重的話會變得懦弱和墮落。

    建議家長將孩子的學習和做家務捆綁起來給予適當的金錢獎勵。比如,孩子學習和做家務都表現得好可以明天獎勵5—10元,學習不好或做家務不好就沒有獎勵,用“行為錄”記下來,每週日下午結算一次。同時家長要引導和協助孩子學會有意義地花錢,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念。家長可以想象一下,孩子能夠主動將獎勵的錢用在買書和學習用具上,與用在買零食上,日子久了,二者的差異不必細說。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取決於家長如何引導,如果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孩子沒有錯,肯定是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出了問題。

  • 20 # 匯智坊

    我不贊成,用這種方式去獎勵孩子。

    生活中,很多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完成相關的事情,總要以獎勵零花錢,來作為基礎對孩子們進行善意的教導,完成本應該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

    我最不贊成用物質獎勵的孩子。因為這樣長期以往下去,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觀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用金錢來衡量。

    按照題主的說法,做家務要給孩子獎勵。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女兒給媽媽端了一次飯,就要問媽媽要十元的獎勵,理由很簡單,班上某某某在家裡做家務,父母一次獎勵xx 零花錢?為什麼我不能有如此的待遇呢? 如果我碰到孩子這樣的問題,我會反問一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每天都在做家務,誰給我們獎勵呢?

    孩子做家務應該區別去對待,有些事情是分內必須做的。比如說自己每天起來,要整理房間床鋪,歸納好自己的生活,學習用品,洗自己的衣服等等。這應該是自己分內必須做的事情必須履行的義務。 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做家務勞動的義務。

    結束語:很多人把獎勵視為一種對孩子的愛,我認為獎勵與孩子的愛無關,我們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觀,不是事事都要跟錢有關。應該指導孩子,對自己的零花錢做好預算,做好記賬,合理去安排,這才是最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一談大齡剩女,該不該為了結婚而結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