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sannewlife
-
2 # 好玩的國學
手機回答,只能簡短些。墨家學派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重要的學派之一,在戰國時期,曾經力壓儒家學派而成為顯學。墨家學派在哲學、軍事學、科學和邏輯學上,都對中國思想,產生過重要貢獻。墨家在思想上是崇尚功利的現實主義者,他們反對不義戰爭,反對儒家的禮樂思想,反對鋪張浪費,主張天志明鬼,尚賢,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主張兼愛,認為愛就像是買了保險,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主張一種無差別的死了都要愛的精神。但墨家在行動上又有點理想主義。首先,兼愛只是一種理想,沒有人愛別人和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其次,墨家門徒主張苦修,主張犧牲自己,拯救世界。這是一種過高的道德規範。而一種道德規範的標準過高的話,這種規範也無法落實和踐行。第三,墨家的其他思想,也不適合於封建社會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墨家思想最終沒有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卻成為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綱領。
-
3 # 考古系大師姐
沒人研究倒是不至於,歷朝歷代哪怕今天,總是有研究者的,只是相對小眾。但是墨家自戰國末期開始衰微,究其原因就是四個字:“不合時宜”。
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說明至少在韓非子那個時代,儒家和墨家是實力相當,平起平坐的。在孔子那個年代,儒家和墨家也還算融洽,也互有商業吹捧。《呂氏春秋·當染》說:“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為此二士(孔子、墨子)也。”
但是從孟子開始,這兩學派就翻臉了,開始互相批判。類似咱們今天網上的大罵戰。這場長期的大罵戰儒家派出了孟子和荀子為代表,把墨家思想從頭到尾批判了一番,孟子批判墨家“兼愛”時說:“楊(楊朱)氏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罵的叫一個狠呀!後來,荀子又把墨家的非攻、節用、非樂等等 所有的思想統統批了一遍,把墨家徹底的否定了。這場口水戰墨家敗得相當的徹底。也就是從這裡,墨家開始一蹶不振。
除了儒家。莊子、韓非、司馬遷都批評過墨家思想過於極端。一家之批判或者主觀,但是大家都批判,就說明墨家的思想確實不合時宜。再者墨家要求極端節儉,統治者也不會買賬,墨家鉅子是禪讓制,統治者更不會答應。包括墨家的“義”,是非常恐怖的,動不動就有上百人殉道,還相當的提倡“大義滅親”。
除了思想上的極端,不為人們所接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墨子沒有立傳。他的很多生平事蹟只能從別的文獻裡尋找蛛絲馬跡,並且,墨家不像儒家那樣喜歡編書,墨家提倡辛苦勞作、身體力行。所以給後代研究墨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
4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我個人是先秦公孫龍子方向的,所以對這個問題能作出一點回答。
我們可以說,墨家確實有研究者,今天也一樣,山東那邊有墨家研究基地,前幾年出土文獻上面也有貢獻,學派屬性爭論比較多。我以為,研究者從古到今都有,但墨家這個先秦學派到了秦漢之際卻消失了。所以要把“先秦墨家”跟“墨家研究者”區別開,這裡我們主要來看看為什麼先秦墨家消失了。
而在墨家這裡,我們再給它把政治哲學和邏輯學區別開來,前者是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說,後者則是吸收了儒家和惠施、公孫龍子思想並作出支援和反駁從而產生新內容的墨家後學——這是思想領域的劃分。
接下來我們再從文獻自身入手進行一下劃分,晉人魯勝從《墨子》裡挑出六篇《墨經》,這就是現在我們比較流行的“邏輯學的內容”。另外,孫詒讓的註疏裡面提到《墨子》有幾篇內容是儒家思想而收入《墨子》的,沒看孫詒讓的作品時我就有這個感覺,所以讀了孫詒讓書裡的內容,也算是所見略同,其實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我們現在通行本《莊子》、《鬼谷子》、《老子》、《荀子》都存在這個情況,而李零也舉出過這方面的證據。最後還有一些篇章,出現的就很晚了,不過這幾年根據地下文獻,某些篇章被認為出現得確實較早——說實話,這個考證上的細緻工作,愛好者們是沒興趣的。若真有興趣,可以多關注點學界的動態。
就內容而言,最先攻擊儒家的是墨家,墨子本人對孔子還稱仲尼表示敬意,而到了他的學生們則已經跟儒家勢成水火,多稱“孔某”或“孔丘”,這有點像莊子(內篇是他的思想),他稱呼老子直接叫名字老聃,這就不是尊敬的意思,當然,這不妨礙後世把他跟老子合併到一處。勞思光說,墨家一直在編造故事攻擊儒家,這話沒錯,現在沒有人會把《墨子》裡面一些攻擊當作史實,當然,學術共同體之外的人不算,民間的愛好者依舊可以相信這些東西。這個編造故事的理由,勞思光認為儒家當時獨大,墨家沒有其他辦法,故只能從人身攻擊入手。對此,我的看法是結論沒錯,但演繹的前提在歸納上還不完善。
前期墨家在邏輯上並沒有什麼突出貢獻,胡適所說的“三表法”,那實在很糊弄人,以致於有不少人堅定不移的攻擊墨家,認為它根本沒有產生出邏輯。我覺得這個說法部分正確,因為“墨家三表法”根本就不是邏輯上的“三表法”,但說中國古代沒有邏輯,我覺得還是不要那麼早下結論為好。我們現在的邏輯學源自古代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它的發展基於古希臘人的語法觀,即語法上的那個系詞是,後來不但成為哲學上的形而上,而且成了邏輯陳述句的重要內容,比如“(這)花是紅的”,“天是藍的”,都要基於這個“是”進行判斷。不過先秦雖然沒有“是”的系詞用法,但有“……也”,“……者……也”或者直接不需要某個系詞來進行陳述判斷,其實可以等同於“系詞是”的作用。
墨家的政治哲學很難被保留下來,因為儒墨之後,繼之而起的是楊學,至少孟子的時代楊學成了第三大學派,可以肯定的是,墨子沒見過孔子,楊朱也沒見過墨子,這個關係是前者已經過世,後者才出現。馮友蘭對楊學進行學派判斷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困難,因為他發現《墨子》書裡面跟墨子辯論的儒家觀點竟然跟楊朱思想一致,同時後來的儒生魯仲連觀點也與此一致,那麼問題就來了,楊學難道出自儒家?馮友蘭他們自然不可能像民間人士一樣把莊子後學作品裡的“陽子居”(楊朱)為老子的學生這個寓言故事當成史實(當時認定老子是在楊朱之後的,是老學吸收了楊學),但他也解決不了這個困難,所以他覺得肯定是墨家記錯了。前些年復旦一位學者提出,楊朱應該是和墨子一樣同出於儒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個民間愛好者認為此學者抄襲了自己的觀點——民間人士曾自費出版一本著作,提到過楊朱源自儒家的觀點。但實際上,只要資料在手,一般根據思想史的同異和邏輯推斷,都會得到二者同源的結論,或者像馮友蘭所說的那樣,是墨家記錯了。而據我所知,有位老輩的學者,更是很早以前就提出過楊朱和儒家同源,比復旦這位老師和那個民間人士都早。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為何孟子會覺得楊學跟儒家最近。至於他批評楊墨為禽獸,墨子其實才是先驅——墨子是第一個使用人身攻擊的人。孟子卻不同,墨子的人身攻擊裡面包含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和禽、獸的區別在哪裡,這一點上墨子本人並沒有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在古代社會,邏輯思想並不發達,雖然人們都知道“人是萬物之一”,卻還不能從理論上來說明人和萬物的區別,孟子卻是從定義上來探討的,他明確提出“四端”以及“四端的擴而充之”是“人禽之別”的主因。所以我們看柏拉圖,他會說沒有音樂、體育和哲學,一個城邦不過是“豬的城邦”,而亞里士多德的批判也很多,都是一個意思。孟子是從哲學和思想層面進行批評,而非一般的辱罵,他的批判是連同儒家其他學派在內,而非只針對楊墨。
墨家和儒家一樣,都曾在秦國立足,孔子有學生來自於秦,墨家則有鉅子在秦為官,《呂覽》裡面儒墨為顯,必然是有長期的文化積累在裡面的。但墨家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是飯量的問題,墨家和當時的宋學類似,吃飯都只吃半飽,意為儉省,宋學如此尚可,但墨家這樣可就不行了,因為宋學是遊士,墨家則近似於武裝團體;
其次,《莊子》記載了兩個原因:一個是自苦,倡導大禹治水累到半身不遂的生活,搞笑的是後世道教的禹步就源於此——半身不遂的走路姿勢,莊子後學批評說這種生活節奏只有墨子自己能承受,並進而批評了墨子非禮樂的弊端;二是墨離為三,這很明顯就涉及到了墨家後學往名學上的轉變問題,結果內部爭論極大,相互攻擊對方是“別墨”。
《莊子》所說的第二個原因才是墨家消失的主因,因為你學派內部互相攻擊對方為“別墨”,完全是一個侮辱性的詞彙(胡適卻錯誤的把“別墨”當成派別,黃克劍對此提出了批評,我和黃先生的看法一致),為爭正統而導致失敗,那實在沒有辦法。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墨經》晚出,針對莊子本人和公孫龍子提出了不少嚴厲批評,又吸收了孟子的辯論思想,並對告子思想作了調和。奇怪的是,墨家後學最後提出了“殺盜非殺人”的命題,這就又回到你自己批評的公孫龍子上面了。荀子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通過出土文獻可知,其大致應屬於孔子-仲弓這個派別,而不是過去以為的“非儒家正統”,當時儒裂為八,孟子和荀子都是八派成員之一。荀子對“殺盜非殺人”的批評,也連帶著惠施(還有鄧析,但這個鄧析我以為絕非春秋末那個被駟歂殺掉的鄧析)、公孫龍子,意味著古代辯論思潮的巔峰,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邏輯若不能借助現代數學的方法,是難以再有所發展的。而早期名學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公孫龍子,也被鄒衍駁倒,可以想見,墨家走名學這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內部分裂,爭奪正統,外部遭遇名辯思潮的低谷,卻又無力發展自身學說,政治哲學和形而上學的天然聯姻又遭遇道家和儒家的雙重挑戰而不能自拔,結果勢必只能從儒、墨顯學中退位讓賢,留給後起之秀的道家一展所長。
回覆列表
有的,明、清及當代都有研究。
春秋戰國時期,儒墨並稱顯學。《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儒墨兩大學派的論爭開啟了戰國百家爭鳴的序幕,影響極為深遠。
漢代,漢武帝採用儒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使得儒家取得了獨尊的地位,墨家作為一個學派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但是,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立足於為平民百姓代言的墨家思想卻並沒有就此中絕,而是被儒家和其他學派的學者隱性的批判和傳承,使墨家思想在與其他思想的不斷撞擊和匯合中向前發展。例如墨家思想對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唐代韓愈開啟的“儒墨為用”的千年論爭,王陽明理學思想、泰州學派、明清實學派思想中體現的對墨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都是墨家思想雖絕猶存的證明。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人人言商,積極逐利的社會氛圍。出身於手工業者的墨子倡導“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救世思想,積極為被統治階級立言,企圖消除原有的等級結構,建立一個以平等、競爭為基礎的新秩序,這與明代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平等、公平的社會氛圍相暗合,這是墨子能夠在明代繼續流傳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商品意識逐漸增強,刻書業也隨之大興。
李贄、傅山等都對墨學有所研究,特別是乾嘉時期,汪中、畢沅、張惠言、翁方綱、王念孫等對《墨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校注。
據嚴靈峰《無求備齋墨子整合》統計,明代276年間,有文字記載的墨學刊、校、注、研等著作共計28種,比明代以前歷代總和還多,這些研究都有利於墨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中源”說一度非常盛行,《墨子》日漸受到重視,1840年以來共有近兩千篇著作及論文,孫詒讓是個劃時代的人物,他以《墨子間詁》這部墨學巨著奠定了他在近代墨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以來,中國的墨學研究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短短的20多年,就已經出版論著70餘部,論文500餘篇。1990年,在山東省滕州市成立了國際墨子研究中心。1991年,中國墨子學會也在滕州成立。山東、河南等省也相繼成立了省一級的墨子學會。滕州木石鎮還建立了墨子紀念館。繼1991年全國墨子學術研討會之後,1992年在滕州又舉辦了首屆國際墨學研討會和隆重的墨子科技藝術節。迄今為止,國際墨學研討會已召開四屆,墨家學說已經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