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鍾勇180607335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 2 # 陽sunshine光

      我認為家長要了解、尊重、鼓勵、耐心傾聽孩子;跟孩子要就事論事,不隨便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可以給孩子指派任務,讓寶寶有存在感;給孩子出一些簡單的選擇題,讓他自己做決定;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獨立、與孩子協商都是讓孩子聽話的方法。

    具體來說1、瞭解、鼓勵孩子

    如今有很多家長忙於工作,往往會忽略了陪伴孩子,在生活中應該儘量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瞭解孩子。平時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比如可以透過一些只語片言來激勵你的孩子,透過合作的方式來鼓勵他的進取,類似的話語有:“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點也不比他們差,你完全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對不對?”

    2、傾聽、尊重孩子

    在孩子提出他的意見的時候,家長要認真傾聽,並給予尊重,如果你的小孩問:“在我們出去之前,我可以看完這部電視劇嗎?”如果你還有一些時間剩餘的話,應該讓出一些時間來給你的孩子,你應該充分尊重孩子請求的權利。

    3、就事論事,和孩子講道理

    當孩子犯錯誤或行為無禮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脫口而出,“怎麼這麼不聽話,你這個壞孩子。”給孩子隨意貼上負面標籤,容易讓孩子對自己感到失望。也不要立即處罰他,應該以友好的口吻來教育他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舉止,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你說的話他都明白,只是不善於表達。

    4、指派任務

    當媽媽在廚房忙著準備晚餐,可寶寶總是跑來搗亂?遇到這種情況,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不打擾你,那就給他分配點工作。“寶寶,幫媽媽把筷子放到桌上去。”“寶寶,幫媽媽把沙拉攪拌一下。”不僅能讓寶寶有事可幹,沒空搗亂,還能讓他刷一把存在感。

     5、給寶寶出道選擇題

    比如我們會說“寶寶,我們來穿衣服吧。”“不要!”有時寶寶的不配合,是因為他想自己說了算,可以給他出道選擇題,“你想穿這件黃色的衣服,還是這件紅色的衣服?”小朋友很容易被繞進這樣的選擇裡,而且自己選的衣服,說什麼也得穿完。

  • 3 # 言言的貓媽

    疫情是一面鏡子,以前孩子上學父母上班,難得的休息時間往往都是父慈子孝的溫馨畫面。疫情當頭,孩子沒有開學,神獸們天天在家不得安寧,父母也不再有耐心陪玩陪學。

    為什麼一定要孩子聽話呢?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這個世界的一切對孩子都是陌生的、嶄新的。他們不得不依靠聽父母的“話”來認識世界。

    可是,身為父母,我們要求孩子“聽話”,很多時候是出於對父母權威的維護,是某種控制慾在作祟。

    “聽話”,讓我們有一種優越感和領導力。

    有時,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更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有時候帶孩子出去,娃如果乖巧懂事,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讚“嘖嘖,看看人家怎麼養的娃,這麼聽話”飄入耳中時,心中喜滋滋的。如果孩子不熱情地跟人打招呼,不積極地融入群體,不按要求在大人面前表演節目,父母是否就覺得自己面上無光心中羞愧。

    有時,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是為了圖省事。“聽話!媽媽說的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簡單粗暴,很多時候好像方便易行,久而久之,我們也就習慣了拿它作為“壓制”孩子自主火苗的萬金油了。

    與其讓孩子聽話,不如家長和孩子一起“講理”。不是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聽自己的話,而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想法和做法。

    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仔細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意見再去判斷。

    學會傾聽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而且這種聽一定要是一種雙向的傾聽,孩子與父母也是如此。讓孩子聽自己說的話,父母也要願意聽孩子說的話,給他們表達自己想法和意願的出口。

    2:培養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聽過之後,要思考。要引導孩子將聽到的話進行整合、理解、分析和判斷。

    對於父母說的話,孩子可以質疑,可以說自己的想法,雙方商討之後,再來決定哪些該聽,哪些應該將自主權交給孩子。

    3:教會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經過之前的獨立思考,孩子如果選擇“不聽話”,選擇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那我們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擔當。

    在孩子鬧騰的時候也許他在故意搗亂以博得父母的關注。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走進他們的內心,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一切聽從父母的。

    肯定和照顧孩子的情緒+理性分析孩子行為或者需要背後的用意+正面引導孩子。

  • 4 # 可愛媽媽養成記

    仔細想想,在教育這件事上我們是不是經常告訴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卻很少說“你要”“如何才能”,試想,我們經常在這種否定的環境中生長,怎麼可能“聽話”。

    父母經常分為三種教育方式:

    1、嚴厲型——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過度控制,有規矩沒有自由,沒有選擇

    2、驕縱型——沒有限制,有自由沒有規矩,無限制的選擇

    3、正面管教型——和善而堅定並行,有規矩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其實無論採用以上哪種方式,作為父母的我們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而嚴厲型和驕縱型的父母往往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孩子和你頂嘴,嚴厲型父母肯定直接指責,孩子的過錯,而且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還有一種,直接放任孩子不管,雖然頂嘴很厲害,但是會安慰自己說,孩子都是這樣,而這屬於驕縱型,而這兩種方法放任下去,可想而知,孩子以後會“聽話嗎“”所以我們應該“和善而堅定”的處理,到另一個房間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你,但你可以以尊敬的態度對待自己。等大家情緒平復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談談:“寶寶,很抱歉你這麼生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的時候,我會走開。因為愛你,所以願意和你一起解決問題,因此當你覺得自己可以尊重我時,就來找我,我會和你一塊尋找處理你怒氣的方法。

    這樣以一種平等而和善的方法去處理和孩子尖銳的矛盾,還怕孩子不“聽話”嗎?

    所以你覺得孩子不聽話,何不反思下,自己對待孩子是那種方式呢?孩子的原型其實是自己,我們在譴責自己孩子的時候,請反思下自己的做法》

  • 5 # 石榴爸爸育兒經

    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知道題主具體指的是哪方面,所以我就具體的說說吧。

    1,尋找原因

    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應先查明原因,然後有根據性的去解決。是家長說了什麼話,孩子不願意聽?為什麼不願意聽?孩子想做什麼?等等。

    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單純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應徐徐漸進。

    2,注意方法

    讓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應以商量的語氣和孩子溝通,不要用命令式的語氣!孩子小時候正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讓孩子充分發揮性格,而不是讓孩子沉默做事!

    每個孩子都是喜歡被誇獎的,表達感謝和誇獎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性格。相反,如果家長經常以命令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會導致孩子更加不聽話!孩子都是討厭說教的!

    3,給予獎勵

    不論讓孩子做什麼事情,在孩子辦到以後都應給孩子獎勵。可以是一個玩具,一次旅行也可以是一句孩子愛聽的話。

    只有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更加聽話,更加願意去做事或學習!

    切記不要隨意打罵孩子!

    在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的時候,一定不要隨意打罵孩子!有時候家長認為孩子捱打後會很聽話,這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不論孩子的做法有多惹你生氣,切記不要先動手打人,一定要先了解原因!!!

    講一個很真實的事情,這件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

    有一次朋友帶孩子來我家裡玩,在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她兒子突然拿過來一本書。書面被孩子用筆畫了很多看不懂的圖案,我朋友當時就生氣了,打了她兒子一巴掌(我沒反應過來)。

    等我反應過來以後,趕緊把她兒子抱起來,問“寶寶,你畫的這是什麼呀?”“這是蛋糕呀,媽媽快生日了,這是我給媽媽的生日禮物”

    聽完這話,我朋友當時就哭了。

    說著個故事只是想告訴題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是TA們並不知道哪些做法是不對的!這個時候需要家長正確引導,而不得不問原因的打罵!

    孩子不聽話同樣如此,為什麼孩子抗拒你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問清原因!!!

  • 6 # 蘭天奕森

    1

    從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和考慮問題。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學會哄一鬨,不要慣著孩子,從他的角度考慮一下事情,從而得到最好的解決方法,想一個一舉兩得的解決方法。

    2

    多和他做遊戲,從中得到快樂。在和小孩子玩耍的時候,多和他做做遊戲,從遊戲中一起融入進來,從而產生情感,慢慢從內心開始接納。多玩耍,從遊戲中學會教育孩子。

    3

    4

    多體會孩子的感受,批評註意語氣和場合。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多體會孩子的感受,更要注重場合,不要讓他成為其他同伴的笑話,讓他產生自卑心理,同時多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

    5

    在孩子詢問自己問題的時候,對他說清楚明白,解答他的疑惑。在孩子詢問問題的時候,給他講明白,在問一些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的時候,可以說的比較含蓄一點。

    6

    培養孩子的興趣,多融入集體。培養孩子融入到集體大家庭中,不要產生負面情緒,多學會忍耐。同時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從孩子的愛好慢慢入手,逐步培養。

    注意事項

    多個角度來考慮問題,從中獲得最真實的見解。

  • 7 # 跨境小蝦米

    你好,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我也是一位父親以我的經驗來談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讓孩子聽話,前提是你這個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科學,小孩子的專注力本身就是有限的,大概就是20分鐘左右,不能說你讓孩子看書寫字,過了半個小時他有點不想看了,就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學習,這個就不對了,你讓一個3歲的孩子看書超過半個小時,他沒做到就是不聽話,那你可以想想自己高中時候,是不是可以專注學習一個小時!所以這個對於孩子聽話的問題,要基於科學的情況下!其次就是要求孩子做什麼的時候先看下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先先嚐試一下,如果大人做起來都不那麼願意,就不要要求孩子比自己做的更好,凡事要以身體力行。最後一點要說的就是,要鼓勵孩子,就算孩子做的不好,不聽話,也不要大吵,更不要打孩子,做不好不聽話,可以溫柔的問一下原因,找出孩子值得鼓勵的地方去鼓勵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快樂和鼓勵,覺得自己棒棒的,這樣他才有興趣,也更願意去做!以上就是我基於自己情況,給出的答案,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 8 # 更換不了

    把話說到孩子的心裡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喜歡聽話、乖巧、懂事的孩子。但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和語氣。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孩子們越來越用自已的主見和想法,同時,也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用說教和喝斥的方式與他們溝通。

    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是身為父母的一堂必修課,也是影響到孩子將來會否與他人做平和、有效溝通的關鍵。

    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說

    比如:孩子正在做一件他喜歡的事(畫畫或手工),可能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超出洗澡或睡覺的時間。那麼,我們可以孩子開始工作之前就和孩子說好時間,十分鐘或半個小時。在距離指定時間前的五分鐘,我們會給他們一個提示,這時的孩子通常是不予迴應的。到點之後,再次提醒,這時孩子會提出要求,或直接不予配合。那麼,我們可以請孩子先停下來,說明他的想法,然後再給他們順延五到十分鐘。並說明這次到點後不再順延,未完成的部分可以明天或下次再繼續。這個時候,孩子通常都會配合。

    用徵詢的口吻和孩子說

    這種溝通方式主要是讓孩子配合我們一起去做某件事。例如:孩子們放假時,父母們要上班,家中又沒有人代為照看孩子時。我們就要跟孩子說明,並徵詢孩子的意見,是回老家到爺爺奶奶家去,還是外公外婆家,又或者孩子可以學會自已照顧自已呢?把每一個選擇的利弊都說清楚,決定後必須堅持到整個假期的結束,中途不可反悔,也無悔可反。

    用尊重個體的方式和孩子說

    孩子自出生後就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只是他們還不具備獨自生活、學習成長的能力,也只是暫時依賴於我們的照顧和保護。我們不過是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和他們一同成長罷了。所以,當我們學會放下做父母的身段,與孩子們平等對話時,孩子自然能感受來自父母的愛與尊重。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給了孩子什麼,孩子會很自然的回饋我們什麼。

    當我們喋喋不休的抱怨,嘮嘮叨叨的說個不停時,其實孩子一句也沒聽進去。當我們象機關槍一樣噼裡啪啦的對他們一陣狂掃,或做獅子吼狀時,他們也同樣一句也沒聽進去。差別只在於,一個像和尚在唸經,一個像是情緒失控的老虎,僅此而已。

  • 9 # 了凡育兒教育

    讓孩子聽話的36種好方法

    第一章 語言溝通法

    第1種方法 傾聽

    第2種方法 回答

    第3種方法 鼓勵

    第4種方法 讚賞

    第5種方法 批評

    第6種方法 告知

    第7種方法 協商

    第8種方法 聊天

    第9種方法 談心

    第10種方法 寫信

    第11種方法 日記

    第12種方法 電話

    第13種方法 暗示

    第14種方法 道歉

    非語言溝通法

    第15種方法 微笑

    第16種方法 眼神

    第17種方法 撫摸

    第18種方法 擁抱

    第19種方法 親吻

    第20種方法 握手

    第21種方法 沉默

    第22種方法 榜樣

    活動溝通法

    第23種方法 陪伴

    第24種方法 遊戲

    第25種方法 旅遊

    第26種方法 學習

    第27種方法 聚會

    情感溝通法

    第28種方法 關愛

    第29種方法 尊重

    第30種方法 理解

    第31種方法 平等

    第32種方法 信任

    第33種方法 自由

    第34種方法 寬容

    第35種方法 支援

    第36種方法 引導

    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要想走進孩子的心靈,就要靠溝通。良好的溝通能使我們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不良的溝通則會破壞這種關係。

    聰明的父母總是善於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因為,一個對孩子心理一無所知的父母,是無法對孩子貫徹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孩子有意見得不到及時交流,主要責任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掌握不好溝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自然是適得其反。

    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首先應該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 10 # 胡哥聊育兒

    教育孩子有方法,第二點很多父母沒有做到。

    有調查顯示,全國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存在打罵現象,年齡越低的家長越愛吼叫孩子,30歲以下的家長中經常打罵孩子的比例佔到28%,比其他年齡段的家長都要頻繁。

    如何讓孩子聽話呢?

    1、溝通方式改變

    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都是命令的方式,告訴孩子不可以,但是沒有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或者他根本不理解為什麼不可以,所以父母的溝通就很重要了。孩子要去摸插座,如果你只是命令他危險,不要碰,但是寶寶有好奇心,內心還是想去摸一下。如何你耐心講解為什麼會有危險,他明白了,也就沒好奇了。

    2、關注他,理解他

    當父母能夠看到寶寶行為背後的動機,懂得傾聽孩子的語言,那麼你和孩子的距離就會拉近,你就可以引導孩子,讓他願意配合你。

    所以,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父母要能看到孩子,接納孩子。

  • 11 # 寂寞長江橫渡

    想讓孩子聽話,教你一絕招,自己親身體驗,真的很有用!我們親子關係最主要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傳給孩子,不是把你的才能傳給孩子,不是把你的希望傳給孩子,不是的。

    一個家庭的家風就是這一個家庭有不同的價值觀,我們中國人的傳統風氣是一個奇怪的東西,我們是不吃嗟來之食的,肚子再餓,只要人家不禮貌叫你過來吃過來吃,一般的人就是餓死也不會吃的,沒有一個國家的人不是這樣的?

    我們有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我們的文化重視是什麼?重視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是基礎,其它不是很重要的,因為品德修養好的人就是死也死得心安理得,就不會留下什麼遺憾了。我這些東西都是我父親從小耳提面命灌輸給我的,他就整天講這一些道理,但是灌輸給我的方法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他不是講給我聽的,就是講給我聽的我當時也聽不懂也不願意聽的,我父親是怎樣做的呢?他講給他的朋友聽的,並講得繪聲繪色的,我只是在旁邊聽熱鬧坐著玩呢?我小時侯就有一種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感覺反而記得更清楚更懂更牢了....長大了以後,我感覺這一套很有效的,細想其實他們已經老套了,他們的談話其實就是講給我聽的,我慢慢了解到中國小孩你正面教他,他不一定聽,你們說著,小孩偷聽著,就會非常相信並記著學習。

    中國的小孩和大人都相信這種道聽途說的東西,正面說的東西他一概不信,這個旁敲側擊轉彎輸入方法很歷害的,我的父親就是用這種管道,把教悔統統都打進我的耳朵裡面。

    做孩子家長的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舉一反三的教育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做爸爸的苦心就會很聽話的。

  • 12 # 小可心的成長記錄

    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學會說到做到、學會獎罰分明。

    第一,每個孩子心裡其實都住著一個小精靈,他們希望爸爸媽媽在陪伴他們的時候也能裝著這個小精靈。和孩子相處最大的奧義就是如何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導師。小孩子的觀察能力其實是很強的,家長是不是真誠真心的和他們相處,他們是能分辨的出來的,所以學會和孩子當朋友才是能不能聽家長話的第一步。

    第二,說話算話,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事風格也是孩子願意相信家長、服從家長的必要標準。相信廣大家長都會發現你一旦“欺騙”或者沒有履行自己承諾的時候,小朋友們可是會一直抓住這個“小辮子”不放的,他們會把所有不如意的事兒都和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的事情掛鉤的。

    第三,獎罰分明也是孩子學會擁有責任感以及養成以爸爸媽媽馬首是瞻的習慣的重要因素。家長們要學會給孩子制定規則並學會按照規則執行對應的獎懲,同時必須嚴格堅持下去。這個習慣會讓孩子信服父母並聽從父母的建議。

    最後我想說的是讓孩子聽話是越早越好,越小越好。同時對於孩子能不能聽家長話的辦法也是越早執行越好,習慣成自然。

  • 13 # 蝸牛舅舅

    想要教育孩子聽話,父母必須放下高度,站在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認為“小事”的事,在孩子眼中都是一件大事。當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時你對孩子的批評,孩子都會覺得很委屈的。試想得不到理解如何能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即使是我們不太有興趣,也要認真對待),要跟孩子成為朋友。這樣下來孩子都願意跟父母訴說心底話,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很多時候父母說的話孩子都會願意去聽。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在做的事情,孩子也很願意參與其中的,只是我們以為的他們做不好而拒絕。

  • 14 # 知知爸爸

    首先就是獎勵唄,對誰都有效。還有,孩子必須要聽話嗎?如果我的孩子能講道理說服我,我可以聽他的話。我們要培養的是人,不是聽話的機器。

  • 15 # 小小富婆999

    小孩子通常是比較調皮的,這裡搗蛋了再到另一邊搗蛋,這樣很讓家長們很頭疼[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1.多陪孩子一起玩。通常孩子都是會搗蛋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因為家長平時比較忙的,所以還是要陪孩子多一點玩的時間,這樣孩子也就會安靜的玩耍了。

    2.父母要多去給孩子示範做什麼是正確的,讓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能認知正確和錯誤,這樣小孩子也會變得聽話許多。

    3.不要毆打孩子。打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更加叛逆的心理,父母應該和孩子用溫和語氣說明,這樣孩子興許會改正。

    4.父母要讓孩子多去看一些書籍,當孩子對書籍產生了興趣,那麼自然就不會有時間搗蛋了,同時透過書籍所讓他明白的道理會讓孩子的性情變得好。

    5.家長應當讓孩子去認識一些聽話的小孩子,每當和一些好孩子在一起,那麼孩子也會受到感染,自然就會變好。

    其實我覺得呢讓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才是重要[心][心][心][心][心]

  • 16 # 晨墨的媽媽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

    弟子規裡有一句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可讓我們頭疼的是:無論喊多少遍,孩子都聽而不聞;無論說多少次,孩子都聞而不動。

    通常情況下,非得大人河東獅吼,橫空一聲響雷:“你聽到了沒有?快點去!趕快!”

    我們總認為孩子就是耳朵長,不聽話。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而其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事實上,孩子第一次假裝聽不見或者是真沒聽見,我們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我們又是如何用語言去表達的,以及孩子沒有行動我們也沒有任何對他行為的反應和處理,這可能都是孩子現在喊半天不動,也不回答的原因。

    可能孩子總覺得,爸媽一喊準沒好事。所以也因此不太樂意及時的回答父母的呼喚。

    又或者,孩子每次在專注於自己的某些事情時,父母有事沒事總是不間斷的打擾,也讓孩子有些不好的情緒和感受。為此孩子就乾脆自動遮蔽了父母的聲音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立刻、馬上、現在”就回答並有積極的行動呢?

    1、平日裡不要總是不停地在說說說,真要說,也一定是在寶寶的面前,讓他看得到,聽得見再說,針對一件事說明白,寶寶在去做的時候,儘可能就不要總是說了。太囉嗦,寶寶就開啟“免打擾”模式了。

    2、比如,飯沒有做好,不要提前喊,孩子也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你喊一聲,他眇一眼,發現菜才下鍋,他拖兩分鐘,媽媽是不是也不會怎麼急,默認了。寶寶會認為也不過是提前打個招呼而已,沒說要馬上去做。

    3、不要隔著幾間屋喊寶寶去做什麼,喝水、吃飯、上廁所、寫作業、幫忙拿個杯子啥的,孩子正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呢,如果比較投入,本來就不怎麼容易分心聽到。還隔著那麼遠,聲音還沒傳到寶寶耳朵裡就被各種聲音干擾了。

    4、在孩子認真的學習、遊戲、看電視等這些事時,如果要叫孩子做什麼,請媽媽一定要走到孩子的面前,拉著寶寶的手,喊他的名字,確認他已經完全聽到、看到了媽媽,這時請看著寶寶的眼睛,語速適中、吐詞清楚地說:寶寶,飯好了,我們現在必須馬上去洗手吃飯,吃完了才可以繼續玩玩具

    最主要的要學會溝通。

  • 17 # 棋棋成長記

    1、在孩子的面前說話算數,這樣作為長輩的權威才可以立得住。

    2、要善於和孩子交流,比如說讓孩子好好吃飯,就要從營養和疾病的方面為孩子講解營養不良的危害,帶孩子看一看貧困地區那些營養不良孩子的處境有多麼的不好。

    3、人們常說教育是對於孩子較為重要的方面,只有有良好的教育,孩子才可以去懂道理。

    4、所以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買一些傳統故事的連環畫,來促進孩子養成懂禮的習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聽話了。

  • 18 # 醬紫媽媽

    其實沒有天生叛逆的孩子,只有沒溝通好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請給他們多一份耐心,少一些嘮叨。

    下面的場景對於大多數媽媽來說應該並不陌生。

    “現在都幾點了,你怎麼還不起床?”

    孩子懶洋洋地“嗯”一聲,然後蒙上被子繼續睡覺。

    “吃飯快一點,上學要遲到了!”

    孩子漫不經心地瞅你一眼,然後不緊不慢地將包子塞進嘴裡。

    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一個小時後,房間還是一團糟。

    不論你是大吼大叫,還是小心勸導,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絲毫不把你的話放在心上。

    為什麼你說了800遍,孩子還是聽不見,喊不動呢?

    我們看一樣東西看久了會產生視覺疲勞,同樣孩子聽多了也會產生聽覺疲勞,如果你每天在他耳邊嘮叨,時間一久,孩子對你的話已經產生了免疫力,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能自動遮蔽掉。

    家長也不要太過擔心,如果你瞭解了孩子的生長髮育過程,就會釋然了。

    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拒絕大人的要求,來滿足體驗自我的掌控感,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能說了算。在六歲前,會在三個階段裡上演:

    第一階段(0-3歲):這一階段其他人的語言指令並不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相反會激化他正在進行的行為,這是孩子最早“報復性”行為的開始。

    第二階段(4歲):“報復性”行為愈演愈烈,孩子瘋狂的體會自我掌控的快感,而忽略其他感受。

    第三階段(5歲及以上):孩子到5歲以上,才能完全透過其他人的語言指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既然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那麼作為家長來說,我們必須陪伴孩子經歷,而不是企圖避開這個階段,或要求孩子快速成長,這等於揠苗助長,是不現實和違背成長規律的。

    現實生活中,孩子有些行為的確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可能發生危險,但是面對孩子的充耳不聞,家長朋友在遇到需要明確禁止的危險性活動時,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正在進行的這件事是真的危險的,不能做的。

    如何讓孩子知道呢?比如孩子錯拿了剪刀在手上把玩,我們可以象徵意義的要過孩子的剪刀,並輕輕的在孩子手上扎一下,問問孩子痛不痛,並結合以前家裡人受傷流血的案例,明確的告訴孩子拿剪刀玩的危險性。

    制止的整個過程家長們要做到目的堅決,且態度溫和,這樣孩子的接受程度會更高。

    其次,改變說話方式,改變說話語氣。

    有時候,我們往往看到孩子正在進行一些有危險的動作或我們明確禁止的行為時,會採用大聲喝止的方法,讓孩子聽話,用的句式也大多是“xxx,快下來,不準……”

    孩子處在自我意識的發展時期,對於這種說話方式和說話語氣自然是極力排斥的,這樣的教育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效果,還會起到反作用。

    正確的說話方式是把不準做某事,變成我們去做另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自己停下手中正在進行的動作,事後,再用上面說的方法,幫助孩子分清利害,講明白道理。

    成長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孩子有些看似無厘頭、不聽話的行為背後,可能蘊含著孩子自我成長階段不同的行為規律。

    做一個愛學習的父母,在各方面都瞭解的情況下對孩子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的用言語喝止。

    沒有不聽話孩子,只有不會管教的父母。

  • 19 # 嘻嘻啊啊

    01

    有不少媽媽都問過我們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更乖點,更聽話?

    很多孩子到處“搞破壞”,實在是讓大人發愁。

    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翻箱倒櫃”,不是搞破壞,那叫“探索”!

    忙碌的孩子們,絕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一樣,在無意義地玩耍。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就孩子的探索這樣說過:

    主動地發現現實的這樣一種教育,顯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得多。

    沒錯,孩子們是在學習,在透過動作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要觸碰才知道水的感覺是怎樣的,涼水與熱水有什麼不同,將水從一個容器倒進另外一個容器是如何神奇,水被灑在地上和被灑在桌子上有怎樣的區別。

    所有這些大人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小事情和小破壞,對孩子而言,可能都是一場新奇的冒險體驗,是孩子認知上的一次進階。

    02

    手部探索和嘴部探索,是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兩種主要方式,同樣,也是被父母們誤解最多的兩種行為。

    孩子的手部探索,從出生後三個月開始

    在第4~6個月,孩子的小手會有張開合上的動作,此時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可以大把抓握的東西,比如兵乓球、積木等玩具。

    7~9個月後,孩子就會有鬆手的意識

    大人看起來就是孩子在扔東西,事實則是:

    當孩子把自己的手掌鬆開,東西掉落,他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手這麼有力量;

    而且,凡是扔出去的東西,都會準確無誤地落到地上。這不就是當年牛頓乾的事情嗎?!

    進入第九個月齡後,孩子會爬了

    父母們會發現,孩子不管爬到哪裡,都會把東西拿起來再扔掉。比如吃飯的時候把碗扔了,喝奶的時候把奶瓶扔了。

    除此之外,還喜歡拍桌子、枕頭、以及拍打大人的臉,再或者乾脆就是撕紙。

    對父母而言,這是開始頭大的時間,對孩子而言,這意味探索這個世界的黃金時間到來。

    9個月末,孩子的小手學會“二指捏”

    即大拇指和食指能觸碰到一起,“捏”的動作開始發展。

    此時,父母能發現,孩子經常會從地上撿小東西,比如一根頭髮,一粒花生米等,當然也會捏父母的“肉肉”了,於是就有了父母們所抱怨的“孩子會掐人了”。

    此時父母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孩子相應的小玩具,但也要確保安全,以防孩子將小物件送到嘴巴里。

    到10個月~12個月,孩子手部動作已經比較靈活

    除了拍、摳、捏等動作,孩子能夠握住物體,而且能夠準確定位。

    12~18個月,孩子學會了“搶”

    此時孩子的意志力已經開始發展,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動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吃飯的時候,孩子不會那麼乖了。

    此時,他們也學會“舀”這個動作,儘管每次一勺子下去,總也舀不到什麼實質性東西。

    父母應該去間接滿足孩子。

    所謂間接滿足,即不必完全放手真的讓孩子自己吃飯,只是專門給他們一個空碗,放一點米飯,一把勺子,讓孩子感受舀起米飯,用力送到自己口中的那種成功體驗。

    這種成功體驗,將為孩子下一步的獨立吃飯打下好的基礎。

    除了手部探索,在2歲之前,孩子經常會把各種能觸及的東西放到嘴巴里來“吃一吃”,其實這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03

    看孩子想幹什麼的時候,媽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No。媽媽總是對孩子的需求說NO,那麼孩子能學會什麼呢?他們也只學會了對媽媽說No。同時,他們探索和學習的機會卻被剝奪了。

    不讓孩子“探索”,就是阻攔孩子成長。如果孩子的探索受到阻斷,那麼它可能會有如下影響:

    首先,會影響孩子的體能發展。“探索”一旦被大人定性為瞎玩、胡鬧和搞破壞,那就意味孩子正常的遊戲和學習受到阻礙,體能發展則將最直接受到影響。

    其次,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因為孩子手部精細動作是孩子後期學習興趣、探索慾望等良好發育的基礎。

    最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那些動作的操作對孩子的耐心、堅持、自信心等均有促進作用,因為每一次成功的動作操作,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美妙的成功體驗。而耐心、堅持、自信與自尊的品格,也將是孩子以後社會化交往的基礎。

    如果當孩子一有探索的嘗試,父母就上前干涉,在探索中一遇到困難,父母就替孩子克服,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面對挫折時,會條件反射要找爸爸媽媽。

    父母保護過度,使得孩子缺乏探索,也就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當這些缺乏探索、缺乏自信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問題會立刻凸顯。

    幼兒園是個全新的世界,離開父母保護後,孩子無所適從,無法適應。

    由於之前缺乏必要的探索經驗,沒有獨立實踐的能力,孩子可能會處處碰壁,大量的不良體驗又會帶給他們種種痛苦。

    這個適應過程將會是艱難的。

    重要的是,這種艱難的適應過程也會給孩子的未來人生路帶去不良影響:

    孩子會把新環境與痛苦畫上等號,而不會認為新環境是一個可以獲得更多經驗和自信的有趣地方。

    04

    如何在放手和規則之間,把握好度?

    也有媽媽問,是不是寶寶所有的願望我們都要去滿足呢?

    肯定是要有區分的。

    這就涉及到“放手讓孩子探索”,與“孩子規則建立”之間的關係。

    但設立規則,必須要建立在允許探索的基礎上。

    完全不讓孩子探索,給孩子各種限制,那不叫建立規則,那叫專制。

    若不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永遠無法建立規則,因為這樣就剝奪了孩子探索、學習並將規則真正內化的機會。

    比如,玩水是孩子們的天性。

    陪伴孩子時,我們可以在固定時間,讓孩子玩水,怎麼玩都行。甚至衣服都溼了,滿地都是水。

    孩子也許喝過自己的洗澡水,自己尿了尿的洗澡水,有什麼關係呢,等玩了幾次後,父母會發現,他會自己停下來,讓我們給他擦手等。

    因為在探索中,他自己就會發現,水會打溼衣服,打溼了不舒服,“我需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一種規則,才能避免被打溼”。

    正是抓住了這種自己探索得出的因果關係,記住了自己的行為會得出怎樣的後果,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將這種經驗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從而實現自我控制,構建出自己的規則意識來。

    05

    學會兩招:巧溝通,和保護性撞牆。

    第一,運用轉換技巧,巧妙溝通

    在孩子1歲半以前,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基本不需要擔心把孩子慣壞。之後,父母則可巧妙地將規則引進來了。

    仍然拿玩水為例。當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父母認為該停止的時候,直接打斷或者阻止,絕不是好辦法。

    可以說:寶貝,今天我們玩10分鐘的水,然後我們要下樓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樣也會非常有趣的。

    ——這裡,父母其實是在用其他事物,將孩子的注意力悄悄地在進行著轉換。

    實際上孩子懂得權衡的,如果一天的時間她都花在玩水上,她會覺得後面很多的活動都參加不了,那可不行呀。

    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意識:如果我遵守了這個規則,那麼我享受到的快樂和自由就會更多。

    於是,孩子也就開始學習遵守規則了。

    第二,保護性撞牆

    所謂保護性撞牆,即是給孩子探索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父母要扮演好觀察者、引導者和保護者的角色,向孩子指出探索物件可能存在的“危險”。

    執行保護性撞牆的時候,父母切記少說不。在阻攔孩子做危險動作的時候,說再多的“不”都沒有意義。

    3歲前,孩子單一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他們必須要親身嘗試才能獲得對外界的認知,講道理沒用。

    到3歲以後,孩子思維開始能夠逆轉、從一維到多維,就能體會到多種解決方法、多樣選擇的存在。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20 # 七七媽咪愛育兒

    如果您想讓孩子做某事(例如家務事),孩子卻拖拖拉拉不願意去做,除了要具體瞭解孩子的想法外,家長還需要反省一下自己:

    ①我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及能力呢?

    ②孩子瞭解為什麼我需要他或她去做這樣的一件事嗎?

    “孩子明白為什麼作為家庭的一員,他或她需要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嗎?”

    “一定要‘現在’就去做嗎?還是可以等孩子看完故事書之後再去做呢?”

    ④能夠讓她或她自行選擇去做這個事情的方式呢?

    “先收拾玩具還是先收拾書本?”

    ⑤是不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對他或她有各種要求,而不是隻是單純地陪伴,享受與他或她在一起的時間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和美國相比,誰的戰略縱深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