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拍錯位1

    軍事,是一個體系,單純比戰略縱深沒有任何意義,戰略縱深是需要軍事實力的延伸,需要根據對手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敵人在變化,而你卻畫地為牢,這樣的縱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 2 # 老金看世界

    老金認為,美國的戰略縱深都大大超過俄羅斯;

    所謂的戰略縱深,就是指禦敵的時候,我方能運動的空間大小;

    美國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左右是兩洋(西邊是太平洋,東邊是大西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經濟上都依靠美國,軍事上更構不成威脅,所以美國只有國民警衛隊保衛本土,軍隊大部分駐留在國外;

    美國的戰區劃分更有意思,地球上其他國家軍區劃分都在本國國土範圍內,唯獨美國軍區劃分是以地球整體來劃分的!

    先看俄羅斯的軍區:

    俄羅斯分東,西,南,中四大軍區;

    看奇葩的美國戰區:從美國戰區劃分來看,美國是全球部署全球作戰的戰略;

    從這兩張圖對比一下,自然就能得出誰的戰略縱深大啦。

    肯定是美國戰略縱深更大!
  • 3 # 寰球視野新觀

    美國的戰略縱深遠不是俄羅斯所能夠相比的,在實力相同的情況下,進攻美國的難度遠遠大於俄羅斯,所以這麼多年來很少有哪個國家有能力進攻美國。但是俄羅斯在歷史上屢次遭到歐洲國家的入侵,其中拿破崙和納粹德軍都曾經兵臨莫斯科城下,拿破崙甚至攻破莫斯科。

    美國領土面積915.9萬平方公里,俄羅斯領土面積為1700萬平方公里,將近美國的兩倍,但是俄羅斯的戰略縱深遠不如美國。

    俄羅斯,領土雖大,縱深不足

    俄羅斯領土面積廣闊,橫跨歐亞大陸,但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處於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領土,這部分領土佔俄羅斯總面積的不到四分之一,但是卻生活了將近四分之三的人口。

    莫斯科靠近俄羅斯的西部邊境,從烏克蘭與俄羅斯邊境到莫斯科僅僅400多公里,如果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爆發戰爭,北約國家很容易就可以威脅莫斯科,沒有任何國家會從俄羅斯的遠東向西進攻。

    歷史上俄羅斯的戰略縱深確實很大,但是這部分現在已經不歸俄羅斯了,比如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此時蘇聯的邊境線在波蘭,蘇聯解體之後,波蘭等獨聯體國家紛紛加入北約,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再一次被縮減。

    美國,戰略縱深獨一無二

    美國領土面積雖然不如俄羅斯,但是西有太平洋,東有大西洋,兩個大洋是兩道天然屏障,一般國家根本沒有能力橫跨大洋進行戰爭。

    無論是美國的西海岸還是東海岸,都沒有大型島嶼可供入侵的軍隊使用,所以想要入侵美國,必須橫渡大洋之後直接進攻,沒有可供修整的島嶼,這再一次增加了進攻的難度。

    即使是美國對外的戰爭,美國都有落腳點,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是也沒有直接在德軍控制下的法國海岸登陸,而是先在英國稍作修整然後以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發動“霸王行動”,如果英國也被德國佔領,美國在歐洲登陸的難度將會急劇增大。

    美國只有阿拉斯加比較容易進攻,它與俄羅斯的遠東楚科奇半島只隔了一道白令海峽,但是阿拉斯加雖然佔美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但是卻只有70多萬人,是美國人數倒數第三的大洲,經由阿拉斯加進攻美國本土,還要先透過加拿大。

    北美洲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美國最好的戰略縱深,而美國北方的加拿大和南方的墨西哥實力弱小,遠不能對美國構成威脅,更何況加拿大還是美國的鐵桿盟友。

    俄羅斯雖然戰略縱深不如美國,但是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尤其是強大的核武庫,誰敢入侵俄羅斯?

  • 4 # 銘蘇先生

    戰略縱深是一個軍事學名詞,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可做戰略性運動的地區空間。通常情況下,國土面積大,地形較為複雜,不易被敵人長驅直入地突破的國家戰略縱深要大。而國土面積小,地形較為平坦,外部入侵勢力能夠很容易或很快佔領的國家往往戰略縱深比較小。所以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戰略縱深大的國家往往能夠利用有利地形做長期的抵抗,而戰略縱深小的國家容易被佔領,甚至會被滅國。

    有了足夠大的戰略縱深,當面對外敵入侵時,即使前方防禦戰線被敵方突破,那麼也可以調動後方兵力前來支援,或是避敵鋒芒進行運動作戰,給己方軍隊以喘息的時間,並利用時間進行重新集結和修整。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比如二戰時的法國和蘇聯。

    二戰時德國利用兵力優勢僅用了39天就擊敗法國,然後在法國建立傀儡政府。德國為何這麼快就佔領法國呢?一方面是法國是德國的鄰國,兩國距離近;另一方面是法國國土面積小(本土只有55萬平方公里),迴旋的餘地小,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大撤退為法國儲存了部分兵力,估計法國的抵抗軍隊會全軍覆沒。

    當時德國集中了550萬兵力發動對蘇聯的入侵,德軍的數百個師團快速突破蘇軍前線向縱深穿插,只用了18天時間德國的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分別向蘇聯境內推進了450/600/350公里不等,還使列寧格勒以及基輔處於威脅之中。但是蘇聯由於有著深遠的戰略縱深而挽救了蘇聯。蘇聯當時雖然前線部隊被突破,但是由於戰略縱深大,蘇軍迴旋的餘地大,這樣即使前線防禦受挫,但是蘇軍可以再次從其他地區調集兵力前來支援,同時後方可以徵集上百萬新兵入伍,這樣就將德軍拖入持久戰,最終蘇軍扭轉戰局取得勝利。

    美國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美國東、西、南三面環海,地理位置優越。

    雖然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和國土的長度、寬度都大於美國,但是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和人口主要集中於東歐平原上,也就是歐洲部分。亞洲部分雖然面積很大,但是很多地區都是無人區,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尤其是在冬季零下四五十度,這樣的苦寒地帶不要說行軍打仗了,連生存都比較難。

    而美國雖然國土面積以及東西南北跨度沒有俄羅斯大,但是美國國土條件是世界上最為優越的。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大平原、西部高原牧場、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都是可以利用的廣闊的土地,實際上美國可以利用迴旋的國土比俄羅斯還要大,這也是美國比俄羅斯發達,國力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美國位居北美大陸主體位置,遠離歐亞大陸戰爭頻發地區,使美國本土免受戰火殃及,這也為美國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戰爭最為頻發的地區,一戰和二戰都遭殃及,並遭受沉重打擊。而當時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使其免遭滅國的危險,蘇聯正式利用自身的戰略縱深,使自己得以轉敗為勝。

  • 5 # 小約翰

    俄羅斯的面積雖然大,但是跟美國相比,其戰略縱深是遠遠不如的。

    從國土面積來說,的確俄羅斯的面積要遠大於美國。但是簡單將戰略縱深=國土面積,這種思維是不正確的。

    戰略縱深是指可進行戰略機動的空間

    而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就是他本土的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為俄羅斯已經失去了東歐,中亞和蒙古也已經不似20世紀時依附俄羅斯的樣子,俄羅斯在國土之外已經沒有戰略縱深可言。

    而美國,整個地球的海洋幾乎都是美國的戰略縱深。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未來跟美國爆發出核戰爭之外的戰爭,最有可能在哪裡爆發呢?

    毫無疑問是在第一島鏈。日本、韓國、關島,包括我國的臺灣島,都是美國抵抗中國擴張的基地。

    在這些國家,尤其是日韓和關島,美國擁有大量的海軍空軍力量,這些軍隊是阻止中國海外擴張的最大障礙。

    而在第一島鏈以東,還有第二島鏈,還有美國的夏威夷基地。可以說,如果中美爆發海戰,雖然美國本土離中國上萬公里,但戰爭卻會在中國的家門口爆發。

    那麼,整個上萬公里的茫茫太平洋,都是美國海軍的機動空間,也就都是美國的戰略縱深。

    雖然我們不願意接受,但是還是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現在的地球上,沒有任何國家能擊敗甚至對抗美國海軍。中國海軍的實力目前完全可以稱作是世界第二,但是我們即使對抗美國的第七艦隊都有些困難,更不要說與美國決戰於大洋了。

    所以,美國的戰略縱深並不是美國本土,而是美國海軍的所有活動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海洋了。

    而俄羅斯,由於其海軍的萎縮和俄羅斯陸權的消失,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就只有它的本土。

    不過還有一點是大家注意的——在現代戰爭中,戰略縱深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二戰中,蘇聯和中國的廣闊幅員為兩國爭取了重要的生存空間。無論納粹和日本如何進攻,在數千公里的戰略縱深面前,兩國都變成了強弩之末。

    但是,在第一枚洲際導彈發射之後,戰略縱深就已經沒有意義了。射程達到數千公里的洲際導彈面前,任何國家都沒有後方可言。在戰略核潛艇的射程之中,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歷史上依靠戰略縱深打贏戰爭的事例數不勝數。比如我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靠著廣袤的戰略縱深生生拖垮了日本侵略者。這也就是當年說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概念。而俄羅斯歷史上靠戰略縱深贏得戰爭時案例就更多了。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但在遠征俄羅斯的時候大敗而歸。就是因為俄羅斯戰略縱深太廣闊拖垮了法國遠征軍。二戰時期蘇聯拖垮德國這也就不用多說了吧。

    俄羅斯國土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而美國國土面積是937萬平方公里。按照土地面積看的話俄羅斯的戰略縱深比美國更多廣袤。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最具戰略縱深國家毫無疑問是美國。

    首先俄羅斯方面雖然國土面積廣闊橫跨歐亞大陸,但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基本上屬於不毛之地。整個俄羅斯工業集中地區是在偏西部地區。而且現代戰爭,尤其是從伊拉克戰爭之後,在現代化武器之下,傳統的單靠本土的戰略縱深已經顯得較為落後了。而俄羅斯緊靠著歐洲,而北約這個西方龐大的軍事聯盟就是一個時時刻刻威脅俄羅斯的存在。再加上現在俄羅斯的戰略要害之處烏克蘭一門心思的想要加入北約。而波蘭已經加入了北約。這就導致俄羅斯戰略縱深進一步的縮減。俄羅斯現在在一定層面上看屬於被北約包圍了起來,為什麼美國這麼熱衷拉歐洲國家加入北約。就是想一步步的減小俄羅斯的戰略縱深。而現在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就只有本土了。

    而美國方面,首先本身國土面積很大,9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他的自有戰略縱深。其次,美國地理位置優越,左臨太平洋,又臨大西洋,左右二個大洋上充斥著美國的海軍戰艦,這也是他的戰略縱深。兩個大洋簡直就是美國的天然屏障。為什麼美國能在一戰和二戰中本土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就是因為美國戰略縱深夠廣闊。而且美國還有無數的盟友和軍事基地。在戰時他們也都是美國戰友,那麼美國在歐洲,太平洋北美就都有戰略縱深。這些都是美國的安全保障。

  • 7 # 老漢狗娃

    這個是相對而言的,就目前而言,當然美國的要好不少,但是,這是建立在美國強大的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上的,倘若美國海軍不夠強大,兩洋優勢瞬間變成劣勢。

    如若打入本土,俄羅斯龐大的國土不管戰略還是戰術,那也是空間。。。

  • 8 # 哨兵ZH

    看你如何去定義這個戰略縱深吧,如果僅僅是以國土面積去算,那麼作為世界第一領土大國的俄羅斯無疑擁有著最大的戰略縱深,不過根據戰略縱深的定義:廣泛意義上是指包括前線戰鬥部門和戰鬥人員在核心心工業區域、首都、各大城市心臟地帶以及其他重要的人口或軍事生產中心之間的距離。再簡單一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軍隊可以作戰略性運動的空間。所以,這樣來看的話,美國的戰略縱深應該才是全世界第一的。

    畢竟目前為止,也只有美軍才是真正意義上能在全世界都保證軍事存在的一支軍隊(英法兩國雖然也號稱擁有藍水海軍,但是實際上這兩支軍隊是個怎樣的情況大家都清楚),而且美國還是世界上擁有海外軍事基地最多的國家,根據五角大樓的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數量超過600個,服役人數超過了165000人,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主要分佈區域包括: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歐洲地區,西亞、中亞、南亞、非洲和印度洋地區,以及一些未指定區域。

    ▲擁有美軍基地的主要國家分佈

    如果以“軍隊可以戰略活動的空間大小”來定義題目中所指的“戰略縱深”,那麼軍隊勢力範圍已經遍佈全球的美國才是當之無愧擁有最大戰略縱深的國家,這些軍事基地就是美軍能保證全球軍事存在的根本所在,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能達到美軍的這種程度,哪怕是冷戰時期的蘇聯也一樣,說句誇張點的話,四大洋都是美國海軍的後花園,全世界包括美軍盟友的所在區域,都可以算是美軍的戰略緩衝地帶,這一點,是今天早已經日暮西山的俄羅斯完全不能相比的。

    至於俄羅斯,除了核武器能和美國向抗衡之外,常規軍力上已經落後太多了,其實說到戰略縱深以及對全世界的影響力,也就巔峰時期的蘇聯海軍還能在四大洋硬剛美國海軍,巔峰時期武字當頭的蘇聯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並不會比美國差到哪裡去,當時整個歐洲不都在蘇聯的鋼鐵洪流之下瑟瑟發抖?哪怕是美國,也只能海軍和空軍上對蘇聯保持一定的壓制,至於地面兵力,不好意思,在那個年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和蘇聯硬剛,也就是說,整個亞歐大陸都是蘇聯的戰略縱深。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北約東擴,俄羅斯目前在東歐一帶沒有絲毫的戰略縱深可言,已經處於一個被北約步步緊逼的態勢,可能也只有荒涼的西伯利亞以及遠東地區還算吧!

    ▲美國地緣優勢

    總之,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整體上看已經落後美國太多了,美國是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勢力範圍是遍佈全世界的,從這個方面去對比的話,俄羅斯所謂的戰略縱深根本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而且,美國本土的地緣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遠離世界上的主流爭端區域,再加上有著兩大洋的阻隔,即使世界再混亂,也很難威脅到美國的本土,哪怕哪一天美國力竭了,龜縮會本土同樣能慢慢發展。

  • 9 # 蘇琢玉

    肯定是美國啊,狹義來說東西兩大洋和北邊的加拿大南邊的墨西哥都是自己的戰略縱深,廣義來說日韓和大半個歐洲也都是自己的戰略縱深

  • 10 # 北玄武

    美國更大

    戰略縱深不是國土面積,而是說作戰地帶距離其國土核心帶的距離及面積。俄羅斯面積確實大,西伯利亞非常寬廣,在東部成為了俄羅斯的戰略屏障。但是看看俄羅斯西部,就不那麼樂觀了,聖彼得堡-莫斯科-伏爾加格勒一線的俄羅斯核心地區距離國境線非常近,且國境外的國家大部分反俄親美,有的還要部署美國的導彈與大兵,俄羅斯在西部的戰略壓力十分大,一旦西部開戰,核心區被打擊到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使有反導系統,也不一定保證都能給打下來。

    而美國國土比俄羅斯是小點,但是本身在世界上也是前幾位。同時,美國兩面都是大洋,西邊是太平洋,東邊是大西洋,核心區離著俄羅斯這樣的敵對國家十分遙遠。俄羅斯要打擊美國核心區,要麼開船過來,要麼坐著飛機,要麼發射導彈,而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存在,給了美國足夠的緩衝與預警時間。同時,由於大洋的阻隔,俄羅斯也根本不可能派遣大量兵力到美國,而美國由於在歐洲、亞洲的駐軍及基地,可以短時間內派遣大量兵力進攻俄羅斯本土。

    綜合算下來,美國戰略縱深更大,進可攻退可守,而俄羅斯看著確實也很大,戰略縱深確實也不小,但是其西部基本暴露在了西方的面前,沒啥縱深。

  • 11 # 晨曦談兵

    所謂視野決定格局,這個問題,只需把我們常見的以我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換一種開啟方式,就會豁然開朗,別有一番感觸。

    美國本土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北美洲的東西兩面是太平洋和大西洋,北方是極地冰原,南方是人畜無害的墨西哥,南美洲各國更是一群弱雞的存在。再加上有實力超群的美國海軍坐鎮兩大洋(分為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除了那些鍥而不捨、無孔不入的移民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外來威脅的可能。

    可以說,整個西半球再加上孤懸南半球的大洋洲,都可以視為是美國所獨佔的戰略縱深,對於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沒有多少異議。另外美國在東半球同樣也有極其強大的存在,勢力遍佈歐亞非大陸。能夠勉強與之相比的,只有曾經的蘇聯。

    美蘇在歐洲的對峙形勢

    蘇聯實力範圍最大的時候,佔據了歐洲的大部分疆域,將美國及其西歐盟友壓縮到了大西洋沿海邊緣。在中東地區,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是蘇聯的盟友;在中亞地區,包括阿富汗在內,統統都是蘇聯的地盤。

    在遠東地區,情況與歐洲類似,中國、蒙古、越南等陸上國家都是蘇聯的盟友,美國的勢力只能據守東亞邊緣的小部分地區比如日本、韓國、海峽對岸等等。在南亞地區,印度也是蘇聯的親密夥伴,只有巴基斯坦跟蘇聯不對付。在非洲地區,蘇聯也大搞GM輸出,建立了30多個大大小小的衛星國,要知道非洲總共才50來個國家。甚至在西半球,蘇聯也在美國的屁股上安下了一顆釘子,那就是盛產雪茄和糖的古巴。

    蘇聯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

    應該說蘇聯在自身地理位置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依靠地緣政治領域努力擴張,獲得了僅次於美國的戰略縱深條件,但是這一切隨著蘇聯的分家統統不復存在。首先在歐洲的基本盤徹底崩潰,喪失了所有的東歐衛星國和十四個加盟共和國,北約乘機東擴,俄羅斯的心臟——莫斯科、聖彼得堡幾乎淪為邊境城市。特別是烏克蘭的反水,更是讓俄羅斯門戶洞開,戰略縱深損失殆盡,俄羅斯在歐洲的地緣形勢是幾百年來最危機的時候。

    俄羅斯的戰略縱深損失嚴重

    另外在中東、非洲等次要戰略方向,俄羅斯也是全面潰敗,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盟友,比如敘利亞,而且也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收拾得幾乎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在亞洲方向,由於跟中國加強了全方位合作關係,反而成為了俄羅斯難得的戰略大後方(當年蘇聯和中國友好關係其實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俄羅斯與伊朗、土耳其等傳統宿敵的關係也得到了大幅改善,緩和了中亞、高加索方向的戰略壓力,也算是觸底反彈了。

    戰略縱深,除了地理位置因素,還牽涉到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這跟一個國家自身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答案其實並無太多的懸念,美國在地理位置因素和地緣政治因素這兩個方面都擁有無與倫比的全面優勢,即便是當年鼎盛時期的蘇聯也只能算是勉強接近了美國的水平,更不要說是現在經歷四分五裂之後的俄羅斯了。

  • 12 # 海事先鋒

    這兩個戰略縱深都不小,目前看來,也許美國的戰略縱深能更大一些。雖然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僅限於陸地,而且俄羅斯的盟友比美國更少。

    俄羅斯是傳統的陸地大國,其戰略縱深來自於其廣淼的國土以及西南方向複雜的山地地形,同時也來源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良好關係,比如白俄羅斯,這樣就讓西方在直面俄羅斯的陸地接壤方向上,並不能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相反,俄羅斯陳兵於歐洲前線,隨時都可以發動強大的攻勢,讓歐洲迅速敗退。

    蘇聯時期,這個國家就發展出大縱深戰役學這樣的軍事學說,利用在大縱深範圍內的調動,以及形成突破口後在深遠方向發展大縱深的攻勢和擴大勝利的成果,把點的突破變為全域性的改變,這都是對縱深的利用。因此,俄羅斯的陸地縱深很大,但是遺憾的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其戰略縱深要比美國小的多。

    美國戰略縱深有多大?整個歐洲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是美國的戰略縱深。美國是北約國家的首腦,也是美日韓東亞同盟的牽頭者,美國在歐洲方向的縱深包括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三國算起,從波蘭一直到西班牙、葡萄牙沿海,然後再算上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英國,這些都是美國的縱深,這一縱深內包含了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軍事大國,相當強大。

    就算邁過了這些陸地上的美國鐵桿盟友,你還要面對大西洋的阻隔,美國海軍的強大艦隊就巡航在這裡,任憑世界上任何兩個國家的海軍綜合,都難以在遠海大洋上擊敗機動中的美國海軍,因此能跨過海洋縱深,這才算是接觸到了美國本土,才算是撥開了雞蛋的皮,然後還需要面對美國強大的陸軍的防禦,你能擊敗什麼第四機械化步兵師、第三機械化步兵師、騎兵第一師、101空降師才能登上美國的土地,這需要一個國家海陸兼修,才能擊敗。

    太平洋方向上,日本、韓國等構成了第一島鏈,關島、菲律賓等構成了第二島鏈,然後是夏威夷附近的第三島鏈。東亞大國要想打到美國本土,三大島鏈全部突破才有希望,這不僅需要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還需要擊敗前來支援的印度洋上的第五艦隊,還需要在兩棲攻擊作戰中拿下島嶼,同時突破多個國家組成的封鎖線,這都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縱深。

    可見,美國的戰略縱深極大,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利用常規兵力對美國本土構成直接和持續的強大壓力,這是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戰略支撐。

  • 13 # 超然視野

    所謂的戰略縱深,是指處於戰略攻防姿態下的雙方戰略緩衝空間,戰略縱深與己方的防禦系統和縱深戰略配置動員能力有關,也與敵方戰略進攻和機動能力也有關!不過在多維度立體戰爭模式越來越成為戰爭常態的今天,戰略空間已經越來越顯得尷尬!

    美俄兩國是繼承了美蘇戰略對抗關係的新的戰略對抗模式的國家,不同於美蘇冷戰時期雙方實力基本上處於同一個量級,美俄之間的戰略對抗已經成了美國全面絕對佔據戰略優勢,目前已經形成地面上,貼近圍繞俄羅斯的偵查監視和攔截體系,太空中的監視偵查能力也遠高於俄羅斯,水面及水面下也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優勢!

    在技術和綜合國力方面,美國也明顯的拉開了與俄羅斯的差距,從蘇聯時期的全面跟隨發展狀態,演變成俄羅斯如今的重點不對稱發展狀態!

    不過也並不能籠統的認為美國的戰略縱深就遠高於俄羅斯,即便美國可以迫近俄羅斯邊境地區部署軍隊,而俄羅斯能夠威脅美國本土最近的莫過於臨近美國阿拉斯啦的遠東堪察加半島地區,對美國核心本土也只能用蘇聯遺留或者俄羅斯多年來勒緊褲腰帶發展的戰略核力量進行威懾和反擊!

    但是正是因為戰略對峙中美國絕對優勢,俄羅斯才有可能做到破釜沉舟玉石俱焚的勇氣,反而是美國隨著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與俄羅斯撕破臉對決,已經成為一種無謂的衝動!

    因此俄羅斯反而比美俄對峙的關係中變成了戰略主動,蘇聯時期因擔心美蘇戰略平衡打破而美蘇爆發直接戰爭,無法下決心在美國後院地區獲得並部署,牽制美國的基地和威脅美國本土武器,但那種狀態在如今的美俄戰略對峙狀態下已經不復存在,因此俄羅斯幾乎是絕地反擊的姿態,罕見的與美國進行全球熱點問題對抗,例如最近俄羅斯軍艦就訪問古巴!甚至揚言重提古巴導彈危機!

  • 14 # 北京該亞國學風水李叄

    美國就算有一百個朋友都沒有用的,再多人一入了俄羅欺國土就沒法生存三五個月,因俄羅斯沒有糧食供給他們吃的,你可以作戰多長時間呢,不打你餓都餓死你了,三天不吃東西就力氣了,就算機器人沒電充也頂不了多欠就停業動作了。

  • 15 # past穎甜

    毋庸置疑☞美國。

    從國土面積看,俄羅斯可能“看的”更好些

    可展開世界地圖,看看俄羅斯周邊,我們發現,俄羅斯比中國的情況好不到哪去!

    俄羅斯歐洲部分,已經基本被北約包圍,俄羅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境地。

    波羅的海三國早早的加入了北約,波蘭最近加快了與美國“同坐一條船”的步伐,烏克蘭也已經徹底鬧翻,烏克蘭高層鐵了心夢想加入北約、歐盟。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08年就已經決裂。俄羅斯西部國土防衛壓力很大,這是俄羅斯一直都得面對的現實問題。

    外部支點,俄羅斯在世界重要地區,僅就有敘利亞這一個可靠的支點,可如今,敘利亞國內和平走向前途慢慢!

    美國,優越的地理位置

    美國霸權的成功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分不開,美洲地區沒有敵手,東西瀕臨兩大洋,這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戰略縱深。

    看看外部局勢,美國人覺得這還不夠,其實整個世界都是它的戰略縱深,沒有哪一國具有突防它國土的能力。

    美國在全球擁有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優良軍事基地,世界重要地區都有美軍雄厚力量的駐紮!

    亞太地區的三個島鏈圍困著中國出海大通道(U型包圍圈),西歐的多國駐軍,中東的巴林、土耳其、阿聯酋等駐軍,乃至印度洋島嶼的海陸空三軍基地,馬六甲的新加坡,中美洲的哥倫比亞,太平洋的夏威夷。

    這些重要戰略地區全是美軍基地,美國人把軍事力量部署到了其他國家家門口,因此,世界沒有誰可以近距離威脅到美國!

  • 1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戰略縱深是一個軍事學名詞,是指可以做戰略性運動的地域空間。在戰爭狀態下大面積的戰略縱深區域能讓軍隊和決策者有得以喘息的時間並利用這時間進行重新佈置軍隊集結與修整。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使戰略縱深的軍事意義有所減弱——畢竟像美、俄、中幾個主要軍事強國的戰略導彈幾乎都可以攻擊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戰略縱深的軍事意義已完全失去——至少隨著距離的增加會使攔截對方導彈的成功性大大提升。在世界軍事史上戰略縱深的意義曾不止一次得到驗證:1812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結果俄羅斯人憑藉自己遼闊的戰略縱深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儘管拿破崙攻佔了莫斯科,可隨著戰線的延長就使軍隊的補給日益困難,俄國人趁機利用自己對天氣和地形的熟悉發起反攻。二戰中納粹德國的侵蘇戰爭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則重蹈了拿破崙的覆轍:儘管在蘇德戰爭前期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遭到破壞,但仍能憑藉遼闊的戰略縱深與德軍周旋並逐漸將戰局扭轉;侵華日軍曾妄圖三個月吞併中國,然而中國的戰略縱深卻使其深陷戰爭泥潭,最終中國人民巧妙利用戰略縱深頑強抵抗並戰勝了日軍。那麼如何衡量一國戰略縱深的大小呢?

    首先構成戰略縱深的基礎是國土——這倒不是說國土面積越大的國家就一定戰略縱深更大,但國土面積小的國家是不會擁有多大的戰略縱深的。梵蒂岡、盧森堡、安道爾這樣的袖珍國家有什麼戰略縱深嗎?事實上這樣的國家可能連一次衝鋒都經受不起,根本沒任何可迴旋的餘地。明白了這點我們就可以明確知道:戰略縱深大的國家一定是擁有遼闊的國土面積的國家。不過卻不能反過來說國土面積大的國家戰略縱深一定就大,因為戰略縱深還與國土的分佈格局密切相關:丹麥的國土總面積222.4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十二位,然而這是由於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屬於丹麥的緣故,其實丹麥本土的面積只有43096平方公里,所以在二戰中丹麥面對納粹德國的入侵只抵抗了4個小時就投降了,顯然丹麥這樣的國家是沒什麼戰略縱深可言的。情況與之類似的還有印尼——印尼儘管擁有1904569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位居世界十五位,然而印尼是由大約17508個島嶼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整個國家的地緣結構支離破碎,在戰爭狀態下難以實現相互協調,入侵者完全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在印尼處於中心地位的爪哇島,顯然印尼的戰略縱深也並不理想。事實上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的加拿大盡管是全世界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第二大國,但也存在國土分佈格局上的缺陷:加拿大的人口和工業集中分佈在渥太華、溫哥華、多倫多等幾個大城市,而遼闊的北部地區幾乎都是荒無人煙的永久凍土和雪原,只是在目前美加關係密切的基礎上加拿大可以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否則如果美國入侵加拿大的話,那麼加拿大其實是沒多少戰略縱深可言的。澳大利亞的情況與加拿大有些類似:澳大利亞大約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人口和工農業集中分佈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的沿海地區,不過和加拿大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位於大洋洲這樣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緣板塊,和其他大國的距離都比較遠,而在大洋洲絕對找不到一個能對澳大利亞構成軍事威脅的國家,所以海洋實際上成為了澳大利亞天然的地緣縱深。同丹麥、印尼、加拿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相比丹麥、印尼、加拿大國土分佈支離破碎、人口和工農業過於集中的特點而言: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國土布局要緊湊得多。中國東部濱臨太平洋,西部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作為天然的戰略屏障,南部是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中國戰略地緣的唯一缺陷在於東北平原——開闊的平原地形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是相對有利的。中國腹地的地勢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跨越了熱帶與溫帶,全國各地的地形和氣候差異極大,這對任何敢於來犯之敵都是難以適應的。印度東、西兩面濱臨印度洋,北部有喜馬拉雅山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周邊缺乏大國的威脅。巴西境內熱帶雨林密佈,地形和氣候都極為複雜。不過這幾個國家的戰略縱深儘管足夠遼闊,但和美、俄兩國比起來還是相對次一級的。

    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高達1709.82萬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相當於我國和澳大利亞之和,整個國土呈長方形緊湊分佈,絕不是像丹麥、印尼那樣支離破碎的結構。俄羅斯的戰略縱深之廣闊在歷史上不止一次透過實戰得到驗證:1812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然而漫長的戰線使拿破崙在進入俄國境內後就始終存在補給乏力、兵力分散的問題:隨著戰線越拉越長就使法軍的後勤補給越發困難,而沿途的一個個據點又需要拿破崙不斷分兵駐守;而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俄軍則不斷不斷襲擾法軍,最終侵入俄國的57萬法國遠征軍只有不到3萬人活著返回。二戰中蘇聯的戰略縱深又給入侵的德軍制造了無窮無盡的麻煩:當德軍越過斯摩稜斯克-基輔一線後儘管此時的蘇軍在德軍面前一觸即潰,然而德軍已然因為戰線過長而出現後勤乏力的現象,步兵和輔助單位開始因補給不繼、交通狀況不良而導致非戰鬥性減員日益增長,裝甲部隊一開始還能自行向東突破,然而不久之後也需要停下來休整維修。蘇聯正是利用這寶貴的緩衝時間重整軍備並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然而國土面積最遼闊的俄羅斯卻並非全世界戰略縱深最大的國家。當今世界戰略縱深最大的國家其實是美國。

    我們先看看美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畢竟國土面積是構成戰略縱深的基礎。1989年至1996年美國中情局初始版《世界概況》中公佈的官方國土資料為9372610平方公里。我國教科書在引入這一資料時將其四捨五入為937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位於俄羅斯的1709萬平方公里、加拿大的998萬平方公里、我國的960萬平方公里之後,位居世界第四。1997年美國中情局在調整美國和加拿大邊境屬於美國一側的水域面積計算方式後將國土面積變更至9629091平方公里,從而使國土面積超過了中國,躍居世界第三。2004年美國中情局又進一步將國土面積變更為9631418平方公里,2006年又變更至9631420平方公里,這一資料一直延續至今。不過在聯合國公佈的各個國家領土面積中美國依舊是962.9萬平方公里。我們姑且拋開美國國土面積究竟是世界第三或是第四的爭議不談,至少我們可以肯定一點:美國的國土面積絕對不是世界第一。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中情局所統計的美國國土面積是美國本土50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總面積,事實上美國還擁有以下海外領地:關島面積約549平方公里、北马里亞納群島185平方公里、波多黎各9104平方公里、美屬維爾京群島351平方公里、美屬薩摩亞199平方公里、貝克島1.18平方公里、豪蘭島1.6平方公里、賈維斯島4.5平方公里、約翰斯頓環礁1.031平方公里、金曼礁1平方公里、中途島5平方公里、納弗沙島5.2平方公里、威克島6.5平方公里......美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總面積大致為964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依然低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不過這種單純統計陸地國土面積的方法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因為隨著人類征服海洋的能力日漸提升就使各種海洋資源和海上航線成為支撐一國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我國除了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之外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和大約17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那麼美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有多大呢?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關於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專屬經濟區是指從測算領海基線量起200海里、在領海之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的這一定義而言:專屬經濟區並非一國之領海,任何國家都有權在別國的專屬經濟區內自由航行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但對該區域內的資源則不具有勘探開發的權利。舉個例子就是說B國船隻可以在A國專屬經濟區內通航,但不得從事勘探作業,B國漁船甚至不能在A國專屬經濟區內捕魚,因為A國對自己專屬經濟區的一切資源享有排他性權利。一般而言:擁有遠離大陸的海島領土較多的國家容易獲得較大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由於位於太平洋正中心的夏威夷群島和中途島屬於美國領土,這就使美國得以將幾乎小半個太平洋納入自己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範圍內,以致於美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高達1218萬平方公里,這一資料位居全球第一。以海陸總面積計算:美國高達2182萬平方公里左右,在全世界僅次於海陸總面積2466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三的是海陸總面積1619萬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亞,全球第四的是1558萬平方公里的加拿大,第五的是1433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整個太平洋都是美國的“內湖”,而理由是太平洋西岸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過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國的控制。其實這種說法混淆了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區別:美國固然在日、韓、澳、新有相當的權力,但這並不改變日、韓、澳、新作為主權國家的事實,否則加拿大是不是也該計入美國的陸地國土計算呢?那麼美國豈不是成為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了?

    儘管我們不能將整個太平洋視為美國的領海,不過如果單純從戰略縱深的角度而言:美國的戰略縱深的確是跨越太平洋的。從美國的地緣結構上看:美國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將其與其它大國隔開,在美洲大陸上只與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壤。加拿大固然不是美國的領土,但美加之間的特殊關係使美國得以利用加拿大領土作為自己戰略縱深的延伸。事實上美國的戰略縱深還不只是延伸到加拿大而已:目前美國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40多個分佈著美國的374個海外軍事基地和30萬駐軍。除此之外美國同北約各國以及亞太地區的日、韓、澳等國保持著盟友關係,這使美國具備向全球投送兵力的能力。正如上文所說的太平洋並非美國的內湖,然而美國的戰略縱深的確是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海岸的日、韓、澳、新等國。美國海軍目前擁有尼米茲號、艾森豪威爾號、卡爾文森號、西奧多·羅斯福號、林肯號、華盛頓號、斯坦尼斯號、杜魯門號、里根號、布什號、福特號11艘正在服役中的航母,是目前全球航母數量最多、排水量和體積最大、艦載機搭載數量最多、作戰效率最強大且全部使用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家。遊弋於世界各地的美國航母編隊事實上使世界上大面積的海域成為美國戰略縱深的延伸:有著大西洋和太平洋東西兩大洋的保護的美國本土在常規戰爭狀態下美國這種獨特的地緣格局實際上是難以進攻的,即使對方當真越國大洋進攻美國本土也會被實力強勁又以逸待勞的美軍阻擊,即使對方使用戰略導彈攻擊固然可以打擊到美國本土,但隨著距離的增加也會使攔截對方導彈的成功率大大提升。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僅使戰略縱深由傳統的陸地戰略縱深延伸到海洋,甚至目前已開始向外太空延伸:在太空方面美國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全世界都在使用,這使美國得以時時刻刻監控這個星球上發生的一舉一動。目前在太空領域具備同美國競爭實力的只有俄羅斯和中國兩個航天大國且即使是中、俄目前也仍處於追趕之中,因此在太空戰略縱深領域美國無疑佔據著絕對優勢。

  • 17 # 小溪解局

    美國,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別看俄羅斯的領土面積更大,但是在現代戰爭中,領土面積可不等於戰略縱深。在我看來,分散的基礎設施、佈防、生產線才是王道。

    以俄羅斯為例,它的主要城市集中於西部,甚至就集中於莫斯科與聖彼得堡這兩個城市,不誇張的說,一旦在戰爭中這兩個城市被拿下,俄羅斯也就癱瘓了。因為在遼闊的遠東地區,俄羅斯幾乎就沒有戰略儲備、沒有高效的生產線,一旦西部失守,東部地區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防守。

    這和二戰時期是不一樣的,那時俄羅斯可以依仗寒冷天氣與廣袤領土是可以打游擊戰的,但是現在戰爭直接就是飛機轟炸、導彈轟炸,跟天氣領土已經沒太大的關係。

    反觀美國,東部有紐約華盛頓等為代表的東北部經濟區,中間有芝加哥五大湖經濟區,西北有波音,西南有洛杉磯舊金山,南邊還有德州、邁阿密等等,美國全國各個區域都能組織起有效的防守反擊,如果不在第一時間將這些城市全部摧毀,那麼就會迎來致命的反擊。

    所以,領土大不證明戰略縱深就強,關鍵還是在於國家實力的發展。

  • 18 # 大正看世界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的前身前蘇聯打贏了二戰,戰勝了納粹德國,並一度反攻的德國境內,與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在易北河會師,最後分割槽佔領德國。很多軍事政治專家分析,蘇聯之所以能夠戰勝納粹德國,這源於蘇聯的戰略縱深非常大,最終把德國的軍事力量全部消耗在蘇德戰場。但看似蘇聯風光的背後,其實付出的代價非常慘,居民傷亡超過2000萬人,國家也被打成爛攤子,雖然蘇聯獲得了很多德國的賠款,也從德國拉倒了很多工業機器,但依然彌補不了戰爭創傷。

    所以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和美國相比,相差的不是一點兩點的。因為美國的地理條件太優越,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只是陸地方面的優勢,而且還不算太明顯,但美國的縱深戰略優勢卻非常明顯,不僅有陸地,還有海洋。

    具體解析:

    1、美國兩洋護體,本土還有山脈阻隔。

    美國利用一戰和二戰的歷史機遇,直接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之所以美國能夠置身事外,還能夠參與戰爭,國內還完好的,完全是美國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所致。可以說美國的地理優勢,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比起戰略縱深恐怕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比得上的美國。美國位於美州新大陸(北美洲),遠離世界熱點地區,東西兩側有大西洋和太平洋兩洋護體,這就相當於天險,沒有很強的海軍力量的國家根本沒有能力打到美國。而美國的鄰國都是非常弱小的國家(加拿大和墨西哥),根本無法威脅到美國的地位。

    另外美國的陸地縱深優勢也很明顯,美國的東部地區有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部地區有落基山脈等眾多山脈,如同銅牆鐵壁一樣把美國的本土圍起來,可以說美國是一個海陸縱深優勢都非常明顯的國家。

    3、俄羅斯的核心區域基本上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

    而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優勢雖然也不錯,但平心而論,真的不怎麼樣。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主要發生在俄羅斯的核心區東歐平原,最終俄羅斯取得戰爭勝利,還是在於人口和工業的消耗,加上美國的援助,才扛得住。1941年,納粹德國突襲蘇聯,並且一次性的向蘇聯境內推進了不少,佔領了很多土地,主要還在於蘇聯根本無險可守,非常適合大兵團作戰,最終打起的還是堡壘戰和消耗戰。從歐洲的地圖上也可以看出,從波德平原到東歐平原,根本都是一馬平川,只有在亞歐大陸交界處有烏拉爾山脈和高加索山脈。

    因此說俄羅斯在戰略中身上根本無法與美國相比,真的是差距太大。

  • 19 # West胡楊

    美國和俄羅斯相比戰略縱深,首先要看戰略縱深是什麼?戰略縱深簡單來說就是在發生戰爭時一個國家在自己的領土範圍、勢力範圍內的一個迴旋餘地!所以,個人認為戰略縱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該國的領土範圍,包括領土、領水、領空!二是看該國的勢力所能輻射的範圍。

    美國和俄羅斯相隔著有太平洋、歐洲、大西洋、北冰洋。俄羅斯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相隔廣袤的太平洋,在太平洋,從關島到日本,整個太平洋幾乎成為了美國的內海,整個太平洋都是美國的勢力輻射範圍,從美國西海岸到日本,美國牢牢把握著太平洋的制海權,沒有任何國家能對其發起挑戰,所以整個太平洋都能算美國的戰略縱深。在北冰洋和白令海峽地區,加拿大作為美國的天然盟友,理所當然作為美國的戰略縱深,雖然阿拉斯加直面俄羅斯,但俄羅斯環北冰洋地區又何嘗不是直面阿拉斯加,在北冰洋厚厚的冰蓋下,隱藏著兩國最使人生畏的戰略核潛艇。在北冰洋地區和白令海峽地區,美俄距離最近,彼此優勢都不明顯,可以說二者的戰略縱深不相上下。

    從歐洲和大西洋地區來看,歐洲歷來是兩國的戰略重心所在,從美國東海岸到英國,美國海軍相對俄羅斯佔據絕對優勢,整個北大西洋都可以作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自從蘇聯解體後,北約步步東擴,甚至烏克蘭都成為美俄兩國爭奪的物件。俄羅斯海軍也僅能收縮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地區,在歐洲和大西洋方向,美國的戰略縱深佔據絕對優勢。

    假如兩國以常規戰爭為目標,美國在北冰洋地區有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作為美國本土其他地區的戰略縱深,美國本土其他地區會有較大的戰略迴旋餘地,反觀俄羅斯,一旦美國從北冰洋地區對俄羅斯發起常規戰爭,整個俄羅斯都會門戶洞開!所以單純從常規戰爭的角度來說,在歐洲、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美國的戰略縱深佔據絕對優勢,在北冰洋和白令海峽地區,美國略顯優勢。

    但是,如果兩國之間以核大戰為戰爭目標,兩國在北冰洋地區的戰略縱深相對均勢會抵消所有其他方向的戰略縱深,二者可以說在同一起跑線上,所有的戰略縱深都是枉然!甚至整個世界都不會存在戰略縱深這個概念!

  • 20 # 紅龍軍團長

    俄羅斯是典型的陸地大國,美國是典型的海洋大國,從國土空間來看兩國戰略縱深各有千秋。俄羅斯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國土,從西到東9000公里,從南到北4000公里。國土廣闊並不是俄羅斯戰略縱深的唯一優勢,太冷了,真的太冷了,法蘭西帝國與德意志第三帝國都敗在“冷”上。

    美國孤懸北美洲,遠離征伐不斷的歐亞大陸島,在整個南北美洲大陸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對手。美國本土約900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阿拉斯加),從東到西地勢平坦,非常適合機械化軍團作戰,美國應當慶幸遠離歐亞大陸,遠離沙俄,否則不會過得這麼舒服。在美國眼裡,他們擁有“七大湖泊”,五大連湖、太平湖、大西湖。二戰以後的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唯一的海洋大國,軍事基地遍及全球,可以用海外軍事基地去圍堵俄羅斯這樣的陸上巨無霸。

    不難看出,美國的戰略縱深就是全球,俄羅斯依託強大的軍事力量,努力向外拓展戰略緩衝,施加影響力,烏克蘭、敘利亞戰爭就是具體表現。總體上來說,在傳統戰略縱深方面,美國處於攻勢,優勢明顯;俄羅斯處於守勢,努力向外拓展,仍然是世界上最敢懟美國的國家。

    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傳統意義的戰略縱深概念正在解體,有軍事學者把現代戰爭分為“海陸空天電”五維戰場空間。多維空間的進攻與防禦能力成為一個評價一個國家戰略縱深重要量化指標。筆者認為,五維戰場空間的概念並不準確,除了傳統的“海陸空”,“天、電、網”應該都屬於制資訊權範疇,目前太空並沒有現實硬體軍事化,天上的衛星主要還是提供資訊支援作戰,制電磁權也屬於資訊傳播的鏈路,網路是資訊傳播的載體。資訊傳播的速度是光速,所謂的地理概念的戰略縱深對它來說毫無意義。下一次戰爭,必然從爭奪制資訊權開始,並以喪失制資訊權而敗北。

    資訊作戰

    傳統的“海陸空”也在發生變化,陸軍武裝直升機航程五六百公里,遠端火箭炮射程400公里,依託戰略運輸機可機動數千公里;空軍的隱形戰機、隱形轟炸機可以突擊縱深,戰場空間正在被大幅度壓縮。隨著海軍遠端防空導彈、深潛潛艇(無人潛航器)的應用;以往飛行器一般在30千米高度以下作戰,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飛行,隨著高超音速武器的應用,30至100千米的臨界空間也成了戰場,戰場空間又在拓展。一小時打遍全球、發現即消滅、海空一體戰等理論的出現與應用,傳統的以國土面積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戰略縱深概念正在瓦解。

    高超音速武器

    最後總結一句,要想打贏未來戰爭,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科技、第二還是科技,第三還是還是科技。科技水平的高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工業製造能力,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唯一關鍵,才是未來的國家“戰略縱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吵架導致家暴,夫妻二人還能生活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