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香海韻
-
2 # 年華歲月20021018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關於其結束時間尚存爭議,正統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誌;另有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還有觀點認為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是革命終結的標誌。
革命起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階教士 封建貴族資產階級、農民、無產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1789年,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籌款。會議期間,第三等級代表不願順從國王,國王企圖派兵將他們逮捕,巴黎人民聞訊發動了起義。
攻佔巴士底監獄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的三級會議已經有160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
1792年8月10日,巴黎市民攻下王宮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佈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佈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援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裡。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華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當時一共只關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裡(伏爾泰曾經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華人民早就痛恨國王、僧侶和貴族。僧侶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因為政治上沒有權力而受到欺壓。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訊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佔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得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封建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計程車兵從房頂上和窗戶裡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衝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只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瀰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著急,有的人乾脆拿著兩個火把,勇敢地衝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著了火,可是對於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髮製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著。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於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著,張望著。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衝了進去,解放了被關押的七名囚犯。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訊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燬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佈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透過法令,宣佈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透過《人權宣言》,宣佈“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
《人權宣言》[4]
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佈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製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佈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裡宮,拘禁了國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
處死路易十六
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佈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7月17日頒佈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佈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
大衛-馬拉之死
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庇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人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佈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佈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借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拿破崙
革命結局
1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
3 # 回憶還是要忘記
1789年5月由於財政困難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
路易十六
和第一、二等級想找出最理想的制度來統治人民,實行剝削。由於各階層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改革制度也不一樣,所以會議長期沒有結束,在開會的同時,巴黎人
民於7月14日起義,攻佔了法國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法國大
革命爆發。8月26日製憲會議透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Man and the Citizen),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基本原則。宣佈人與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是平等的,財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議會還頒佈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就因為這所謂的自由思想,群眾跑到國王那要麵包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
喬裝出逃(參見路易十六
出逃事件),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士底獄。國王失去權力,到最後廢除國王,最後逼的國王出逃卻被抓回。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1791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華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鬥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
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佈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
4 #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
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誌比較普遍。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曆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中文名稱:法國大革命
外文名稱:La révolution fran?aise
時間:1789年7月14日
發生地點:法國
歷史背景: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爆發標誌: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結束標誌:熱月政變
導火線: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
分享
歷史背景
經濟方面

法國大革命形勢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洩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閒置。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饑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饑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1]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對穀物徵收什一稅。什一稅儘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內設定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里拉。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加上君主體制下的軍隊無能,為給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瓦內特皇后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階級因素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
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中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衝突依然日益嚴重。
意識形態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絡的,也因為荷蘭爆發愛國者起義失敗吸引了荷蘭流亡人士,無形中助長了法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形態;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產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僱財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以及後來的雅克·內克爾。
革命起因
經濟發展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裝置。金融資本雄厚。資產者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其他公民如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者則憑藉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社會矛盾

路易十六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第一等級:天主教高階教士
第二等級:貴族
第三等級:包括資產者、農民、無產者在內的市民、下層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2]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啟蒙運動
17世紀及18世紀歐美地區發生了一場思想及文化運動,認為這個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過理性來掌握的。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訊息上的“啟蒙”,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歷程。德國哲學家康德以“勇於求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理性的角色。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18世紀初期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孟德斯鳩,學風謹嚴。至該世紀後期,學風為之一變,狄德羅、盧梭、蒲豐以及孔狄亞克、杜爾哥、孔多塞等都是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致力編輯該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書》。
啟蒙運動為打倒法國舊制度的法國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鳩的主張對取代舊的君權神授的王朝體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鳩主張,新的共和國政制體制需要有以理性為基礎的憲法。
革命派別
吉倫特派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佈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雅各賓派

雅各賓派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為首的雅各賓派(The Jacobins)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法國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佈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保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迪穆裡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佈《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熱月黨人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於孤立的羅伯斯庇爾也未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專制政治。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庇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1794年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雅各賓派中被羅伯斯庇爾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庇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庇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革命的成果。
拿破崙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崙,1796年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崙執政,擔負起了掃蕩歐洲君主專制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專制制度;也震撼了歐洲舊的君主專制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的革命。
革命歷程
攻佔巴士底獄

攻佔巴士底獄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的三級會議已經有175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佈增稅非法。
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佈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3]
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宣佈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1789年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援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裡。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華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當時一共只關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裡(伏爾泰曾經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君主專制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4]
法華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訊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佔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得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專制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計程車兵從房頂上和窗戶裡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衝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只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瀰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5]
1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著急,有的人乾脆拿著兩個火把,勇敢地衝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著了火,可是對於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髮製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著。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於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著,張望著。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衝了進去,解放了被關押的七名囚犯。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訊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燬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佈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透過法令,宣佈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貢賦。 1789年8月26日透過《人權宣言》,宣佈“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佈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1789年9月30日製憲議會解散,1789年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佈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裡宮,拘禁了國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佈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佈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1793年6月3日~7月17日頒佈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佈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1794年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人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佈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佈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借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革命結局
1.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2.揭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成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化遺產。
3.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革命意義
法國大革命是採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以沉重打擊。
革命影響
對國內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對世界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佈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佈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對影視
法國大革命對影視界也有較大的影響。因其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許多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有關法國大革命的電影。如《悲慘世界》、《亂世冤家》、《貴婦與公爵》、《黑鬱金香》、《再見,我的皇后》、《大革命之夏》、《絕代豔后》等,他們都有法國大革命為背景。
組織原因
1、法國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中心,法國的國內局勢關係到歐洲各國的利益;
2、法國王室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王室中心,法國王室及貴族與剛剛興起的歐洲民族國家的王室和貴族關係密切;
3、法國革命的物件是王權及貴族專制制度,關係到歐洲各民族王國王室及貴族核心利益;
4、法國革命發展過於迅速,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瑪麗的殞命極大震撼了歐洲各國王室尤其是哈布斯堡王室及曾經遭遇過類似情況英國王室;
5、法國王室是天主教廷的最大支持者,法國王室的遇難極大震撼了天主教世界;
6、英國與法國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法國自路易十四起就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希望法國的混亂局勢能夠持續下去,以便更好的削弱法國;
7、歐洲主張民主的力量還比較弱小,大部分民眾仍然支援剛剛興起的各國民族王權,難以認同處決國王的法國革命;
8、法國革命前國力處於下滑狀態,革命後法國的力量迅速強大起來,引起各國的警覺,處於歐洲中心的法國也對外輸出革命,也促使各國王室立即組成同盟反對法國。
托克維爾

托克維爾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確指出:“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確,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只是它將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大革命透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複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餘,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絡恰恰與人們想象的那種"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透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弔詭現象:“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餘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為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產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兇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範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為,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係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制不是大革命的產物,而是舊制度的產物。法國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王權中央形成了一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於一身的統一權力機構,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總督總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權力,中央集權制的政府幾乎達到了對全國的全面絕對控制;更有甚者,舊制度實行官員保護制,專橫地庇護大小官員。這樣,中世紀各地區、各人民團體和個人的政治自由權利也統統喪失了。這裡應該指出的是,托克維爾顯然是把政治專制與行政集權混為一談了。
托克維爾承認,這種中央集權政府是舊制度的一項成就,是舊制度下“所有活著、動著、生產著的東西”的“新的根源”,也是舊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後儲存下來並且能夠適應新社會的政治體制。但是,他也發現,這種單一的中央集權制既是舊制度時期社會動力之源,也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之的。“由於中央政權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箇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只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府成為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為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結果,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中央集權政府的絕對依賴,而這種絕對依賴又很容易轉變為另一個極端:當中央政府不能滿足人民心願時,便產生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極端仇恨。由此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地位,是法國多次革命的主要條件之一。
托克維爾還發現,正是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造成法國階級分離的加劇,使法國社會變成一點即炸的火藥桶。首先,三級會議的停開,使得第三等級與貴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沒有聯絡。其次,與一般人們想象的相反,貴族的種種免稅特權不是中世紀的遺存,而是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結果。王權逐漸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但是,為了安撫與王權對立的貴族階級,作為一種交換,“自15世紀到法國革命,免稅特權一直不斷增長。”貴族享有的各種特權尤其是免稅特權徹底導致了資產者與貴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為了獲取免稅特權,資產者設法住進城市並在城市中獲得職位,這就導致了資產者和農民的分離。第四,農民成了被遺棄的階級。不僅其他階級都離棄農民,而且政府對農民極其冷酷無情:把各種捐稅徭役負擔強加給他們,以嚴酷的司法對待他們。各階級之間彼此隔離的惡果,一方面是“再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約束政府,(但)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援助政府”,也就是說,政府實行分而治之,最後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階級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敵,“在被重重障礙長期隔絕之後彼此重新接觸時,他們首先觸到的是他們的傷痛處,他們重逢只不過是為著互相廝殺。”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發的眾多直接因素時,托克維爾論及思想文化、宗教習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強調啟蒙運動和王權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詭異的歷史現象背後的歷史因果鏈條。
啟蒙思想為大革命做了準備,這是常識。民主派把大革命視為啟蒙思想的正義原則的實現,保守派則把大革命歸咎於文人的蠱惑。與他們不同,托克維爾所要探討的是啟蒙思想的思維特徵及其得以產生和傳播的社會條件。
托克維爾發現,啟蒙思想滲透著“抽象的文學政治”,主張“用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複雜的傳統習慣”。這種文學化政治思維之所以形成和傳播,是因為法國缺乏政治自由。與英國不同,法國研究治國之道的作家與統治國家的人形成兩個明確分割的區域,作家們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因此他們只會高談闊論。熱衷普遍性的理論,對於文人來說可能是美德,但對於政治家來說則很危險。至於為什麼這種文學化政治思想會支配法國的政治生活,托克維爾則主要不是分析啟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強調舊制度下法華人的普遍精神特徵。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國度裡,普通人身受舊制度種種弊端之苦,但看不到醫治具體社會病的藥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摧毀國家政體。”貴族、資產階級因長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對於那種文學化政治理論的危險性毫無所知。貴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為座上賓。國家高階官員也只精通行政事務,而不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能理解和預見社會潮流的動向及後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時髦的政治言辭。結果,全體法華人都“拋棄了現實社會,沉湎於虛構社會。人們對現實狀況毫無興趣,他們想的是將來可能如何,他們終於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裡了。”
舊制度政府推行不徹底、半途而廢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發,這是托克維爾的一個獨到而重要的發現。他指出,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作為末代王朝卻是迄當時為止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認為,儘管整個社會機器破舊簡陋,但是這背後有兩臺發動機在推動公共繁榮,一是以上層階級為標誌的整個民族的覺醒,二是“依舊強大卻不再實行專制、到處維持秩序的政府”。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在托克維爾筆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個開明君主政府:國王實際上尊重和服從公眾輿論;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實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還嘗試改革,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區域性的開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托克維爾描述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政府發起各種公共建設事業,與政府有金錢關係的人數驚人地增長,許多人萌發了發財暴富的慾望,但是,專制政府的財政管理不善使得宮廷的劣跡變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與政府關係最密切、最維護政府的那批工商業資產階級也就變成了最激進的改革要求者;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眾的私有財產,對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賴,在饑荒時期強行實施徵集制、食品強制出售和最高限價等措施,對窮人實行嚴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現身說法對民眾進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路易斯十六政府對司法部門、省級行政機構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希圖一舉變革舊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積年沉痾”,但是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權力秩序,使得每一個公民彷彿覺得“國家政府突然間更換了所有官員,更新了所有準則……所有法華人感受到了一種微小的特殊波動。”在這種人心普遍浮動不安的情況下,“最後一擊便使它(國家)整個動搖起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盪和最可怕的混亂。”
托克維爾總結說:“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沖塌神聖羅馬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盪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崙軍隊的衝擊下,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於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弗蘭茨二世皇帝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裡這裡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華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鬥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絡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利用斷頭臺殺害異己
1791年-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巴黎設定斷頭臺,三年內被斬首的“反革命分子”,達7萬人之多,但不少並非保皇黨成員,只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士。斷頭臺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795年解散國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保皇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保皇黨勢力,宣佈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當選,督政府再次宣佈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督政府日益獨裁。
拿破崙時代的開始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軍人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結束,開始拿破崙時代。
事件特點
廣泛徹底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830年7月革命,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法國大革命歷時41年,漫長而曲折。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人民群眾積極參加革命,使革命得以徹底進行。
成果卓著
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在法國初步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體制。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影響深遠
這次革命掃蕩了法國的專制勢力。在經濟上為法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它對法國社會的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它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因而具有世界意義。
規模最大
同時代其他國家和地區革命激烈的程度與影響的廣泛、深遠端度均不及法國大革命,因此說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革命時代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革命年表
波旁王朝(843-1792.9){君主專制}
1、1789.5.5 三級會議召開,後改名“制憲會議”{第三等級}
2、7.14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爆發】
3、1789年8月26日《人權宣言》{君主立憲派}
4、9月《1791年憲法》—君主立憲制確立(~1792.9)
5、8.10“八月起義”{吉倫特派}
6、9月瓦爾密村擊退普軍,國民公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9-1804.12.2){共和制}
1、1793.1處死路易十六
2、6.2雅各賓派掌權
3、同年秋,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推行“恐怖政策”
4、1794.7.27“熱月革命”{熱月黨人}【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5、1799.11.9“霧月政變”,拿破崙任第一執政,頒新憲法,建立獨裁統治
6、1804.3《法蘭西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
法蘭西第一帝國(又稱拿破崙帝國)(1804.12.2-1814.1.3){帝制}
1、1804.12.2拿破崙·波拿巴加冕,稱拿破崙一世
2、1812.兵敗俄國【開始崩潰】
3、1813.10兵敗萊比錫【開始瓦解】
4、1814.3.31反法盟軍、路易十八進入巴黎
5、1814.4.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佈無條件投降,拿破崙後被放逐厄爾巴島。
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君主專制統治}
路易十八(1814年5月2日-1815年3月13日)
路易十八世頒《大憲章》
百日王朝
法蘭西第一帝國復辟(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1、1815.3.1.拿破崙登陸法國
2、3.20.拿破崙重登皇位
3、6.18.滑鐵盧兵敗
4、6.22.拿破崙退位,不久被流放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最終覆滅】
5、1821拿破崙病死於聖赫勒拿島。
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1815.6.22-1830.7.29){君主專制統治}
1、路易十八復位
2、查理十世繼位
3、7月,查理十世籤《七月赦令》【導火線】
4、7.27.-7.29.“七月革命”(“光榮的三日”)
七月王朝(1830.7.29-1848.2.24){君主立憲制}
1、1830.7.29.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三色旗為國旗1831.&1834.里昂工人起義
2、1847. 歐洲農業歉收
3、1848.2.22-24.“二月革命”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2.24-1852.11)
1、1848.6.“六月革命”失敗{工人}
2、12月路易·波拿巴成為第一位普選產生的總統
3、秩序黨在議會選舉中大勝
4、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議會,開始獨裁
5、1852初頒佈新憲法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1-1870.9.4){專制統治}
1、1852.11路易·波拿巴登基稱帝,稱“拿破崙三世”。經濟繁榮,政治脆弱
2、1870.7.普法戰爭爆發
3、9.2.法降於色當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4-1940.)
1、1870.9.4.共和派在市政大廳宣佈廢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國
2、1875.憲法修正案確認共和制
3、1877.共和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4、1878.國歌《馬賽曲》,國慶7.14.
5、1879.共和派贏得法國總統選舉,共和制在法蘭西最終確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與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共和國(1945.9--1957.10),史稱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5年法國光復後,環繞政體問題,各派政治力量展開激烈鬥爭。1945年9月,法國全民公決,擯棄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成立。1945年10月制憲議會透過新憲法,宣告第四共和國正式建立。該憲法確立兩院議會制,並對共和國總統的權力作了嚴格的限制。11月,夏爾·戴高樂被議會選舉為臨時政府總理,組成新的臨時政府。1958年,阿爾及爾暴動。國民議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將軍全權,並委託其制定新憲法。9月,全民公決透過新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
5 # 走讀地球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過程要詳細的講30萬字都講不完,簡單講:
大革命把市民積聚在心裡的怨氣完全不受控制的爆發出來,以致任何個人、組織都無法收回去,導致法國從1789年——1945年,這100多年都無法平靜下來,這100多年用兩個字可以概括“混亂”,因為混亂,就容易混淆事實,一混淆事實,就容易激發不明真相的市民熱烈廣泛的參與,拿破崙恰恰就是利用混亂上臺的,當雅各賓派和羅伯斯庇爾被市民處死後,市民更加迷茫了,不知道幹什麼?
這時拿破崙及時把國內混亂引導到鄰國的侵略上,這一招很厲害,把國內矛盾轉移到他國去,所以國民旺盛的互鬥精神很好在鄰國釋放,加上拿破崙軍事天才,法國大革命變成歐洲大陸的革命,拿破崙的軍隊到哪,革命精神就到哪!近現代的歐洲鉅變真正要感謝的人是拿破崙,是他把整個歐洲的封建貴族徹底推翻,為資產階級蓬勃發展開闢了道路。
然而法國本土隨著拿破崙的失敗,遭受了100多年的滑鐵盧,普法戰爭、一戰、二戰都是法國遭殃,時至今日,法國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外部制約,德國以及低地國家荷蘭、盧森堡等隨時有吞滅法國的風險(我說的是經濟),2000年前,法蘭克人靠著凱撒的佑護,有力的抵擋了萊茵河北邊的日耳曼人,今天是美國和英國,明天法國靠誰來佑護呢?如果法國這個民族不徹底的醒悟過來,那這就是他的歷史宿命,大革命無疑是這一歷史宿命的加速器!
-
6 # 么么龍
革命爆發後,革命派控制了法國的政治軍事等權力,法國國王也被抓了起來,因為害怕法國大革命影響到自己國家,所以歐洲一些封建勢力,紛紛派遣軍隊攻打法國,而法國本身的政權也是不斷交替,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等執政黨交替上臺,君主制、君主立憲制、民族共和制等也是不斷的轉換,最出名的就是頒佈了《人權宣言》。
之後霧月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
回覆列表
又到了科普時間~~~~
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誌比較普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教參也採用了此觀點。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曆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基本資訊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攻佔巴士底獄,8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之後的幾年間不斷出現關係緊張的自由集會和保守的君主制度改革。
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臺。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法國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獲取了義大利半島的大部分土地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派系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臺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開始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波拿巴上臺。
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都是此次革命的標誌性產物。在作為近代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而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所出現的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革命隨後導致了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催生現代法國的革命。接下來的一個世紀,法國將在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政府及帝國政府下交替管治。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維爾認為,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它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當時全歐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要改變舊政府,而且要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時進攻所有現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也有人認為,其代表的是一種激進主義思潮。
事件背景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裝置。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藉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1789年5月由於財政困難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路易十六企圖向第三等級徵收新稅,但第三等級紛紛要求限制王權、實行改革。6月,他們毅然決定將三級會議改為國民議會。路易十六準備用武力解散議會,巴黎人民於7月14日起義,攻佔了法國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法國大革命爆發。8月26日製憲會議透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Man and the Citizen),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宣佈人與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是平等的,財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議會還頒佈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斐揚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參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華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鬥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佈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佈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為首的雅各賓派(The Jacobins)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佈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保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迪穆裡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佈《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於孤立的羅伯斯庇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庇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庇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崙,歷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崙(General Napoleon Bonaparle)執政,擔負起了掃蕩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具體經過革命起因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階教士 封建貴族資產階級、農民、無產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1789年,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籌款。會議期間,第三等級代表不願順從國王,國王企圖派兵將他們逮捕,巴黎人民聞訊發動了起義。
攻佔巴士底獄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的三級會議已經有160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佈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佈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佈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援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裡。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華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當時一共只關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裡(伏爾泰曾經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華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教士、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因為政治上沒有權力而受到欺壓。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訊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佔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得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封建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計程車兵從房頂上和窗戶裡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衝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只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瀰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著急,有的人乾脆拿著兩個火把,勇敢地衝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著了火,可是對於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髮製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著。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於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著,張望著。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衝了進去,解放了被關押的七名囚犯。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訊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燬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佈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透過法令,宣佈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透過《人權宣言》,宣佈“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佈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製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佈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裡宮,拘禁了國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佈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7月17日頒佈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佈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庇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人的統治熱月黨人於10月26日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佈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佈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借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革命結局
1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2揭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成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化遺產。
3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歷史影響對國內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
對世界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佈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佈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革命特點廣泛徹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830年7月革命,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法國大革命歷時41年,漫長而曲折。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人民群眾積極參加革命,使革命得以徹底進行。
成果卓著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在法國初步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體制。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影響深遠這次革命掃蕩了法國的專制勢力。在經濟上為法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它對法國社會的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它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因而具有世界意義。
規模最大
同時代其他國家和地區革命激烈的程度與影響的廣泛、深遠端度均不及法國大革命,因此說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革命時代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其他知識1、法國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中心,法國的國內局勢關係到歐洲各國的利益;
2、法國王室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王室中心,法國王室及貴族與剛剛興起的歐洲民族國家的王室和貴族關係密切;
3、法國革命的物件是王權及貴族封建制度,關係到歐洲各民族王國王室及貴族核心利益;
4、法國革命發展過於迅速,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瑪麗的殞命極大震撼了歐洲各國王室尤其是哈布斯堡王室及曾經遭遇過類似情況英國王室;
5、法國王室是天主教廷的最大支持者,法國王室的遇難極大震撼了天主教世界;
6、英國與法國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法國自路易十四起就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希望法國的混亂局勢能夠持續下去,以便更好的削弱法國;
7、歐洲的資本主義力量還比較弱小,大部分民眾仍然支援剛剛興起的各國民族王權,難以認同處決國王的法國革命;
8、法國革命前國力處於下滑狀態,革命後法國的力量迅速強大起來,引起各國的警覺,處於歐洲中心的法國也對外輸出革命,也促使各國王室立即組成同盟反對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