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不知味
-
2 # 品點歷史
崇禎如果看到這個問題,估計會一臉懵逼,朕還有15萬錦衣衛嗎,在哪呢?我怎麼沒有看到。其實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是沒有的事,否則崇禎也不會被李自成逼得上吊了。
一 錦衣衛有多少人錦衣衛是在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前身是"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說白了,就是儀仗隊。後來性質慢慢變了,承擔了刺探情報、監視朝臣的任務,朱元璋時期的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4萬多人,這裡面錦衣衛可謂“功不可沒”。
錦衣衛,其實也是屬於明朝衛所制度裡面的一部分,明朝每衛轄士兵約5000人,相當於現在一個旅,所以錦衣衛編制是5000人。不過,錦衣衛的人數在明朝各個時期都不固定,一般是遵循這樣的規律,皇帝剛上任時,勵精圖治,凡是親力親為,肯定會裁減錦衣衛人數,而越到後期,皇帝越懶政,這時候有需要錦衣衛替他監視朝廷內外,錦衣衛的人數又多了起來。到明朝末年,錦衣衛已經十分臃腫了,因為崇禎生性多疑,對大臣、武將都不放心,需要錦衣衛去探聽他們的言行,所以錦衣衛人數越來越多,估計超過10萬。
二錦衣衛的職責錦衣衛相當於明朝的情報+特務機構,當然,也充當皇帝的打手。提起錦衣衛,一般都是不太好的印象,臭名昭著,錦衣衛的大牢詔獄,更是官員的噩夢,進了詔獄,就別想有好日子過。但是,錦衣衛也有正面的時候,比如在萬曆時期明朝對日本的戰爭中,錦衣衛在戰場上積極探取日軍的動向、兵力、佈防等情報,為明軍作戰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三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在幹什麼錦衣衛雖然人數眾多,但都是分散在各地的,短時間內不可能召集起來,而且錦衣衛不是作戰部隊,所以就算把錦衣衛召集起來,也別指望他們能守城作戰。
明滅亡後,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機構,也包括其錦衣衛。起初清廷沿用了錦衣衛的官名,但取消了錦衣衛偵緝、監獄的職能,只管理皇帝儀仗人員。但後來清廷將錦衣衛改名為鑾儀衛,從此僅存的錦衣衛之名也徹底消失了。
-
3 # 大老二爺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 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一年。明朝的開朝始祖朱元璋白手起家,在戰亂中抓住機會一舉贏得天下,沒有過人的才智是萬萬做不到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就留了很多心眼,登基之後設立了"拱衛司",它其實就是"錦衣衛"的前身,設立這個機構是朱元璋從前朝的衰敗中總結出來的教訓。天下權力應該由皇帝一人掌握,但是普天之下人心最難捉摸,為了穩定國家安危,就必須洞曉在朝官員的心思,而這些錦衣衛就是皇帝看不到的眼和耳。而且這些錦衣衛備受皇帝恩寵,逐漸發展壯大,其戰鬥力和行動力驚人,到後期竟達到了15萬之多。可是在明朝滅國時,這些平日素來忠誠的錦衣衛為何沒救國。
首先就是錦衣衛不屬於作戰力量,只能算是情報機構。錦衣衛是皇帝用於監控百官利刃,可其人數遠遠沒達到十五萬之多。根據相關史料查詢錦衣衛人數最多五千人左右,不可能達到十五萬人之多,要養活十五萬人可不容易,這需要龐大軍費,崇禎時期缺錢情況來看這是不可能事情。我認為錦衣衛十五萬人之說不可信。
還有就是崇禎用錯人,錦衣衛作為皇帝護衛隊,其統領必為親信,可駱養性靠不住,這要崇禎北京城破之時孤立無援,只能吊死煤山之上。那個時候北京雖有十多萬兵馬,可大多都在吃空餉,真正作戰部隊,能有一萬多就已經很不錯,這如何跟李自成十多萬部隊作戰,不是以卵擊石之舉。北京內外無援,城破是早晚之事。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對於錦衣衛來說,李自成攻破北京之際,錦衣衛已經分崩離析了,有的戰死,比如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璉,守崇文門時被農民軍擊斃;有的逃亡,比如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北京城破時逃往江南地區隱居,那時民間都罵朝廷黑暗腐朽,曾作為宮廷內侍的王世德死前留下《崇禎遺錄》,對崇禎大力粉飾,為朝廷開脫;更多的錦衣衛投降了李自成或清軍,比如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北京城陷時跪迎闖王,還獻上自己的3萬兩家財,清軍來了又投降多爾袞,任天津總督,可以想想,連錦衣衛指揮使,大boss都投降了,那底下的小弟們不成群的跟著投降麼。
曾經崇禎皇帝將自己的性命託付給駱養性,但是在最後關頭,駱養性卻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親手逼死了皇帝,當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崇禎心裡應該是惱怒極了吧,背叛的滋味、滅國的痛苦全都嚐了一遍,然後見不得先輩託付給自己的江山被敵人一點點佔領,最終在悲痛中離開。人心是複雜了,永遠不要試探人性,也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性命和未來交付給別人,因為除了自己,無人可信無人能夠給你永遠的依靠。
-
4 # 冒牌東方朔
“錦衣衛”這個在明朝所誕生而且獨有的歷史事物,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明朝歷史發展的始終,而要說到在明朝滅亡之時,為何“錦衣衛”沒有能夠為國而戰,那就必須要弄清楚“錦衣衛”發展的來龍去脈以及這一特殊群體的主要職能。
明太祖朱元璋親設“錦衣衛”,成為監督不法群臣的“耳目”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之處,並沒有立刻就設立“錦衣衛”,但是,卻設立了一個與後來的“錦衣衛”有著相似功能的機構叫做“拱衛司”。
後來,朱元璋又將“拱衛司”更名為“親軍都尉府”,並且賦予了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的職能,說白了這個機構最為主要的任務便是護衛皇帝的安全,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兼顧情報機關的特徵。
直到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朱元璋徹底裁撤了“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在此之後,便專門設定了“錦衣衛”。
而與之前的“親軍都尉府”相比較而言,“錦衣衛”便已經具備了十分明顯的情報機關的特徵,因為朱元璋所賦予“錦衣衛”的主要職能便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同時也會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
總結來講,錦衣衛的主要職能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部分,對內不僅要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還需要監督朝廷當中的諸位大臣,對外的話,便是要從事各種間諜和策反活動,以使得大明朝廷掌握鄰國的動向,攫取更多的利益。
不過,朱元璋之所以會設定“錦衣衛”,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要親自掌握一隻隊伍,並且讓這支隊伍不斷地為自己去探聽朝中大臣的動向,從而便能更好地確保他擁有更有力的中央集權。
而且,為了能夠對百官起到震懾的作用,朱元璋便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並且還賦予了巡察緝捕之權,而為了能夠更好地管理錦衣衛,同時,也為了“錦衣衛”更好地行使他們的權力,朱元璋便專門設定了“鎮撫司”這樣一個機構。
其中,掌管“鎮撫司”的官職便叫做“錦衣衛指揮使”,而這一官職的人選的話,朱元璋以及後世的明朝皇帝往往都會選擇他們十分信任的武將來擔任。
只不過呢,雖說“錦衣衛”是由朱元璋親自設定的,但是,好景卻不長,就在五年之後,也就是洪武二十年的時候,朱元璋卻突然下令焚燬錦衣衛的全部刑具,鎮撫司內所關押的囚犯全部轉交刑部審理,而後便宣佈將錦衣衛徹底廢黜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會突然廢黜了“錦衣衛”,我想主要便是因為朱元璋在明朝朝廷之內所發生的幾樁“大案”當中,深刻地認識到了“錦衣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蘊含的“隱患”。
明朝初期所爆發的那幾樁“大案”,想必列位也都聽說過,便是“ 胡藍之獄”“ 郭恆案”和“空印案”等等。
而在這幾樁大案當中,便都可以發現“錦衣衛”的影子,而且他們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甚至可以說,“錦衣衛”仗著朱元璋所賦予他們的權力,已經出現了無原則、無底線辦案的情況。
所以,一旦再任憑“錦衣衛”這樣發展下去的話,那麼,一方面會導致朝廷當中的大臣們人心惶惶,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可能會自食惡果。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朱元璋便只好痛定思痛,徹底地罷黜了他親手所設定的“錦衣衛”,而且,直到他駕崩都沒有恢復。
此後,直到明成祖朱棣透過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稱帝之後,才恢復了“錦衣衛”這個機構,當然,這也是與他的需求有關,畢竟他是透過發動政變奪得皇權的。
所以,他便非常有需要去監督朝中文武百官的“一舉一動”,尤其是要去探聽是否會有官員在私下裡說一些反對他的言論,甚至是做一些反對他的舉動。
而在朱棣恢復了“錦衣衛”之後,此後大明王朝的歷代皇帝便再沒有撤銷“錦衣衛”這樣一個充當著“皇帝心腹”的群體。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錦衣衛”這個群體的規模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當然,所承擔的責任仍然還是對內和對外兩個部分,不僅僅是皇帝想要達到的“監督百官”。
明朝末期“錦衣衛”衰落淪為“東廠”附庸,內衛身份使他們無法上陣殺敵好了,說完了“錦衣衛”這個群體在整個大明王朝歷史上的發展狀況,就可以來說一說,在明朝末期時“錦衣衛”這個群體在忙著幹什麼,是否曾經為挽救大明江山於既倒而出過一份力。
“錦衣衛”以及“鎮撫司”作為明朝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務機構”,也導致在朱元璋後世的帝王在位時期,為了實現權力的制衡,便再次設定了其他的“特務機構”,比如像東廠、西廠等等。
而正是更多情報機構的出現,便致使“錦衣衛”已經無法做到一家獨大,甚至在一些時期“錦衣衛”僅僅成為了一個擺設。
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在位期間,“錦衣衛”的地位就成為了另外一個“特務機構”東廠的附庸,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
此時的“錦衣衛”唯一能夠做的應該就是保衛“皇帝”了,雖說,朱由檢在位時期曾經試圖提升“錦衣衛”的地位,並且還想依靠“錦衣衛”來對抗當時把持著“東廠”同時也把持著朝中大多數文武官員的“閹黨”。
但是,僅靠“錦衣衛”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雖然朱由檢成功地剷除了魏忠賢,剷除了“閹黨”,但是,整個大明王朝也已經是積重難返,已經無力再收拾早就已經破碎不堪的河山了。
而且,從本質上來將,“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構”屬於“內衛”的範疇,在對抗各地的“農民起義”以及勢力越來越大的“滿清政權”方面,他們唯一能做也只是“蒐集情報”,始終都無法“上陣殺敵”。
而隨著,大明王朝的都城被滿清政權攻破之時,大明王朝徹底覆滅,那麼,“錦衣衛”和“鎮撫司”這樣的機構,便也隨之而“消亡”了。
不過這裡其實應該還有一種可能,如果當時朱由檢沒有因為絕望而在煤山自縊而亡的話,當滿清軍隊攻破京城時,“錦衣衛”應該會履行他們的職責去保護“朱由檢”撤退,這樣便能夠和“滿清軍隊”正面交鋒了。
-
5 # 愛笑的番薯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來說下,錦衣衛這個組織一般都是暗地裡行動,在明朝滅亡之前主要是做一些刺探軍情的工作,肯定不會和正規軍拉開架勢面對面的幹。所以在歷史中很少看到錦衣衛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的記錄。
錦衣衛作為明朝特有的特務機構,可以說見證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興衰。明朝歷代皇帝對錦衣衛可以說都十分重視,恩寵有加。但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不得不說,那時候的錦衣衛大多都坐看明朝滅亡,甚至還幫助李自成攻破了北京。
錦衣衛作為皇帝專屬部隊,一般都會由皇帝找個信任的人統領,可見崇禎皇帝眼光不好,偏偏找了個二五仔管理錦衣衛。
當時錦衣衛的首領叫駱養性,這個人根本沒節操,直接投降了李自成,偷偷打開了北京城的城門讓李自成進入了北京。在李自成死後,這傢伙又投降了清朝成為了徹徹底底的”三姓家奴“。據說駱養性投降清朝後,過得很滋潤,最後還做到了天津總督的位置。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駱養性這樣的錦衣衛首領,其手下也大多沒啥骨氣,絕大部分都投降了。如堂上指揮王鵬翀、喬可用,都投降了清廷,並在清廷任職
當然也有一部分具有骨氣的,比如,廣東都指揮使馬吉翔,在崇禎皇帝死後,一心忠於南明朝廷,晉升為新一代錦衣衛指揮使。後來,甚至成為明朝唯一錦衣衛出身的內閣首輔。還有錦衣衛裡面的二把手,指揮同知李若璉,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堅守崇文門,最終寡不敵眾,兵敗自殺。
也就是說,這些錦衣衛有的戰死、有的自殺殉國,但絕大部分都投降了。
清軍入關以後,收編了大部分錦衣衛,但將其改變為了皇帝的儀仗隊,一年後,錦衣衛改名為鑾儀衛,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6 # 史曉生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錦衣衛沒有救國的原因有三個,其一,首領投降,群龍無首;其二,錦衣衛多為間諜、刺客型別,無法與大規模的軍團正面決戰;其三哪裡來的15萬錦衣衛,要是真有,崇禎帝會樂瘋的。
1、伴隨著明朝滅亡,錦衣衛也分崩離析崇禎末年,錦衣衛的首領是駱養性。此人在崇禎帝即位後,執掌錦衣衛,並加太子太傅。可見崇禎皇帝對他恩情不薄。
駱養性最大的功績,就是揭發內閣大臣周延儒,在其督師出京與清軍交戰之時,一矢未發,回來後竟然對崇禎帝謊報大捷,殺敵無數。在駱養性接發後,崇禎帝大怒,親自賜周延儒自盡。
駱養性揭發周延儒,並不單純是為了國家,更多的是周延儒在朝堂上一直與駱養性不對付,多年前駱養性就曾舉報周延儒假公濟私,而被周延儒記恨在心,於是,明裡暗裡就找駱養性的毛病,多次給駱養性難堪,致使雙方的關係愈加惡化。
在李自成打入北京後,本來是負責保衛京城的駱養性,卻向李自成獻上了三萬兩白銀以求活命。但李自成不吃他這一套,收下銀子,仍將駱養性關押起來。之後多爾袞入京,封其為天津都督,自此,一個明朝的錦衣衛頭目,成為了清朝的鷹犬。
所以,連頭目都已經歸順清廷,加官進爵,手下那些個錦衣衛,雖不乏有忠肝義膽之士。但大多是為求活命,或投降,或歸隱,死走逃亡,曾經叱吒風雲的錦衣衛,自此分崩離析。
2、兵種的不一樣,決定了不會大面積的對陣錦衣衛成立於明朝洪武年間,初期成立的目的,是朱元璋為了“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等目的而建立的直屬皇帝管轄的組織,錦衣衛的權利頗大,能夠逮捕包括皇親國戚在內的所有人,並可以進行不公來的審訊,且只對皇帝一人負責。明初的“四大案”,皆出自錦衣衛之手。後因非議過大,中間曾取消過這個部門。
朱棣登基後,又重新啟用了這個部門。自此有明一代,錦衣衛這個特殊的部門一直就存在。在明朝中後期,錦衣衛和宦官的聯合,則成了明朝政治體系中一股龐大的力量。
錦衣衛的只能就是查案辦案,他與普通計程車兵不一樣,他們更擅長於刺殺潛入這類刺客活動,而在明末,即便是刺殺個一兩個敵軍頭目,也改變不了大局,前文也講過,錦衣衛中不乏有忠肝義膽之士,眼見家國將破,為挽回而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明朝到了崇禎年間,已經成了千瘡百孔的大樹,他們的犧牲,已經不能挽回這棵大樹的傾倒,所以,不能說沒有錦衣衛救國,只不過力量實在太小,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3、明朝末期錦衣衛數量錦衣衛在朱元璋時代成立時,人數僅為1500餘人,這一千多人中,分設大漢將軍、將軍、力士眾官;衛士稱校尉;軍中設千戶、百戶、總旗官等職位。到後期隨著錦衣衛任務的多樣性以及機構的增大,增設了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南北鎮撫司,鎮撫司旗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高峰時期,也不過是六萬餘人。
至於所傳聞的十五萬人的錦衣衛,大多為謠傳,如果真有這十五萬人,那崇禎帝恐怕做夢都會笑醒。這可是一支精英部隊,雖說趕不上騎兵的殺傷力,但是真用的好的情況下,也會對敵軍造成巨大的傷害,只可惜,沒有。
錦衣衛作為有明一代的特色機構,自朱元璋時期至崇禎時期,發揮了為皇權服務的作用,但是隨著明朝晚期各級官僚的腐化,錦衣衛也逐漸腐敗起來,指望這些腐敗分子,怕是難以對國家有忠誠之心。所以,明朝的滅亡之時,曾經令百官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卻如喪家之犬般向清軍主動投誠。
-
7 # 生活有壓力胖哥
錦衣衛是大明開國時期的朱元璋貼身警衛部隊 御前拱衛司 設立的,後來建國後定都南京,改名錦衣衛士,簡稱錦衣衛,專司守護皇帝,偵緝天下,刺探文武百官動態,後來成祖朱棣改遷都城北京後,定下天子守國門的國策,又加上偵緝刺探周邊屬國敵國經濟,軍事各種情報的任務,在明中前期,是當時整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特務組織,素有緹騎一來,眾人迴避,止小兒夜啼之效,後來歷任皇帝又設立東廠,西廠,內廠,不過大明兩百七十六年天下,只有錦衣衛從始至終守護大明天下,明朝末年天啟皇帝寵信魏忠賢,重用東廠,錦衣衛,令東林百官恨之入骨,崇禎皇帝一登基就鼓動皇帝貶魏忠賢為庶人,發配鳳陽守皇陵,後有斬草除根把魏忠賢殺死途中,禁止東廠活動,把錦衣衛歸於文官指揮監控,崇禎皇帝雖然勵精圖治,可是做法操切,太急躁了,加上本人被東林黨洗腦,治國理政才能有限,竟然任由文官把他的貼身警衛給忽悠走了權利,大明北鎮撫司全部加一起也就兩三千人,如何能在李闖進攻京師的時候能發揮作用,何況他們中大部分都是逆臣賊子,已經喪失了忠君愛國的理念,只求苟活於世,大部分不是投降就是在家中躲著,皇帝召喚不接旨意,可悲可嘆,惶惶大明,皇朝末期,投降逃跑的人比英勇殉國的多了太多了,我作為一個現代人。中國上下五千年,我最喜歡的就是大明,從三皇以下,得國最正就是大明,驅除韃虜,復我中華,可惜讓後世子孫給敗壞精光!!!
-
8 # 朝文社
答:在明朝從苦苦掙扎到徹底覆滅的全過程裡,大明皇室的“得力干將”,至今常在野史票友間“實力圈粉”的錦衣衛,表現也令人唏噓。
雖然說起錦衣衛,後人常津津樂道的,就是其令明朝官民談之色變的“情報工作”。但真實的錦衣衛,分量要比“情報工作”重得多。以《明會典》的記載,錦衣衛日常要在“朝會”“巡幸”上擔任“隨行侍衛”,其“服飛魚服、佩繡春刀”的颯爽英姿,也從此一代代拉風。另外還有“捕盜”“刑名”“護衛漕運”“軍匠”等多個工作,甚至還有“訓象所”,負責給皇宮喂大象。情報工作?那只是錦衣衛“北鎮撫司”的事兒。
確實,在明朝三個世紀的歷史上,這活兒多分量重的錦衣衛,就是大明皇室最為貼心的軍事力量。其每一個成員,都是優中選優,就以其最“出名”的情報工作來說,錦衣衛可不止會羅織冤獄害人,更常見不動聲色幹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與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時,就有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冒死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報,助大明打贏這些國運之戰。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這傳說中“貼心”且強大的錦衣衛,實力也是越發膨脹,其人數從明初時的五千人,暴漲到明朝中後期的十五六萬人,特別是明末的近半世紀,基本保持在十五萬人的規模。以明末許多人的筆記記載,當時各地城鎮,都貌似“到處錦衣衛”,只要聽見有人一嘴京城口音,滿身錦衣華服,當地百姓立刻就誤以為“遇見錦衣衛”,慌不迭的紛紛躲避……
可是,就算坐擁如此“貼心”且“牛氣哄哄”的軍事力量,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絕望的崇禎帝手持三眼銃,還想集結心腹兵力做決死一搏。崇禎的心腹太監王廉只是冷冷吐槽了句:“陛下哪裡有兵,速走”——皇上您做什麼夢哪,您的“心腹兵馬”早跑光了,快逃命吧。心裡哇涼的崇禎,這才先砍昏了親女兒,又爬到煤山上悲慼戚的上吊,給悽風苦雨多年的大明朝,就此畫了句號。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到了明末年間時,這號稱“十五六萬”的錦衣衛,成員實在太水。
比起早年優中選優的錦衣衛來,早在明代中期時,錦衣衛這個大明軍界公認待遇優厚的崗位,就變得好似“注水的肉”。明朝成化年間時,錦衣衛就“冗員之進無窮”。比如勳貴家的子弟,哪怕是個混吃混喝的草包,只要走走門路,就能拿到個錦衣衛“編制”,繼續拿高薪混吃混喝。至於錦衣衛官員的“跟班”們,只要馬屁拍得響,“編制”也不是夢。普通的錦衣衛副千戶,就要佔掉二十多個“編制”,基本都是拿錢“不任事”。
但相比之下,這幫“混事”的,總算還乾點差事。到了後來就更不像樣。各級的文武高官家屬,也瞄上了錦衣衛“肥肉”。比如嘉靖年間“閣老”嚴嵩家的幾個孫子,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錦衣衛高官。楊博費宏等“明代名臣”家,其子侄們也都扎堆進入錦衣衛。好些人都是空掛個名,只要家裡老爺子還在,躺著就能升官發財。
上樑不正,下樑當然各種歪,以崇禎年間給事中徐國榮的揭露說,北京市面上的錦衣衛,絕大多數都是“買的”,基本都是些市井無賴惡棍,打著錦衣衛的旗號敲詐勒索。比如有個叫趙瞎子的流氓,一次就敲詐京城商戶兩千兩白銀。為什麼如此猖狂?因為按此時錦衣衛的“規矩”,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十萬兩銀子,就能買個錦衣衛的“堂貼”,然後就能胡作非為,當地衙門別說管,都得給這些人塞錢。
就連明末轟動天下的“蘇州五人墓”事件裡,都留下了這些“錦衣衛”的“英姿”。當時跟著去蘇州抓人的錦衣衛緹騎,都是上面說的“花錢買堂貼”的京城流氓。這錢可不是二三十兩,通常都是三五百兩。花這麼多錢買個“錦衣衛身份”,當然要想法設法撈回來,所以一路敲詐勒索,“入則數十倍”,每次抓完人後,都“急著趕下一趟差”。一趟就是幾十倍的收益,能不急嘛。
可就是在蘇州,這幫“錦衣衛”玩大了,由於敲詐太過火,激起蘇州市民憤怒。激憤的蘇州百姓,把這群惡棍摁住了痛打。有些僥倖逃命的“錦衣衛”,屁股上的肉都被百姓割下來餵狗,成了這趟“出差”的血淋淋紀念。還有個叫李國柱的“校尉”,也是“買”來的身份,為這趟差花了五百兩銀子,卻被憤怒百姓活活打死——五百兩,買了個死。只能說,做人不能太錦衣衛。
綜上所述,明朝亡國前的“十五萬錦衣衛”,高層基本就是“白吃飯”的紈絝子弟,底層就是一群“買堂貼”的地痞無賴,說“流氓軍團”都算是抬舉,哪裡還是當年“飛魚服、繡春刀”的英雄形象?指望這麼一群人來救國?不反咬一口就算不錯。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到了明朝亡國前夜,統帥錦衣衛這群“烏合之眾”的,是崇禎帝朱由檢這麼一位糊塗領導,那就更是墮落加速度了。
崇禎皇帝登基後,一心想要勵精圖治,由於痛恨文官集團,所以他也格外倚重廠位,尤其信任身邊的太監們。“貼心”的錦衣衛,基本都是仰幾位大太監的鼻息。但崇禎帝自己卻不明白,無論是東廠還是錦衣衛,明末到底腐化到什麼地步?偏偏崇禎帝還賦予其大權,命這些人督查百官。
然後天雷滾滾的事情就來了,比如崇禎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放在明末各類筆記裡,這個人的風評還不錯,做事不太狠,凡事都留一線。但摟錢卻是毫不手軟。每次只要查到官員的腐敗劣跡,人家都是“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先把案情洩露給當事人,獅子大開口要賄賂,只要送錢送到滿意,抬抬手就把事情壓下去。那些不送錢或“錢沒送夠”的倒黴蛋,才被他假模三道的一通查辦。
如此操作,明王朝的腐敗,也就更加墮落無極限。“魏忠賢亂政”的年月,官員行賄還只是用黃金,崇禎“勵精圖治”了沒幾年,黃金都是小兒科了,統統是珍珠瑪瑙開路。賣官買官也公開化,到了李自成打進北京前夜,一個六品的京城主事崗位,都被“爆炒”到三千兩銀子。當然,那時誰真的花這錢買官,那才真是“花冤枉錢”。
明王朝的加速墮落,就是崇禎年間這類奇葩操作惹得禍,至於“急於得賄”的錦衣衛?那更是挖大坑。
這麼一群“錦衣衛”,就算數量有十幾萬之多,也是十幾萬蛀蟲,到了北京城破的那一刻,當然也統統鳥獸散。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那個悲慘的夜,崇禎帝身邊何止是“哪裡有兵”?李自成打過來的這一路,他最信任的心腹太監們,一個個賣身投靠。宮裡太監跑路前,有人在牆壁上寫“此處不留爺”,有人鬧哄哄亂搶,把宮裡剩下的二十幾萬兩白銀分了個精光。大太監們則是互相串聯簽字,就等著向新主投降。
倒是個叫張殷的太監,那晚很“關心”崇禎,給崇禎說“直須投降便無事矣”。氣的崇禎劈頭一劍,把這太監砍倒在血泊裡。成了明朝那個亡國的夜晚,一個眾叛親離的縮影。
而在崇禎帝悲慼戚上吊後,他生前無比信任的錦衣衛掌印人,左都督駱養性,也是毫無壓力賣身投靠,轉眼就成了大清朝天津總督,還是清代歷史上第一位總督。算是給“歷史悠久”的錦衣衛,在新朝“爭了個光”。
過這樣的墮落全過程,乃至最後的“爭光”,或許,也就看懂了“明朝亡於廠衛”的歷史回味:王朝爛透如染缸,哪怕“英姿颯爽”如錦衣衛,也是不能倖免啊。
相信這,才是那“颯爽”的錦衣衛,留下的最有意義的回味。
參考資料: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苗棣《崇禎亡國史》、熊劍平《錦衣衛》
-
9 # 往前使勁
魏忠賢死後!東西兩廠錦衣衛逐漸調落了!至崇禎年間就不行了!況且錦衣衛是統治機器!不是戰爭機器!做保鏢!刺殺還行!打仗不行!
-
10 # 流星與天涯
明朝的開朝始祖朱元璋白手起家,在戰亂中抓住機會一舉贏得天下,沒有過人的才智是萬萬做不到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就留了很多心眼,登基之後設立了"拱衛司",它其實就是"錦衣衛"的前身,設立這個機構是朱元璋從前朝的衰敗中總結出來的教訓。天下權力應該由皇帝一人掌握,但是普天之下人心最難捉摸,為了穩定國家安危,就必須洞曉在朝官員的心思,而這些錦衣衛就是皇帝看不到的眼和耳。而且這些錦衣衛備受皇帝恩寵,逐漸發展壯大,其戰鬥力和行動力驚人,到後期竟達到了15萬之多。可是在明朝滅國時,這些平日素來忠誠的錦衣衛在幹什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為何沒有前來救國?
錦衣衛分離國家的其他機構,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發展的,這支隊伍服務於皇帝,只聽從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時也承擔著保護皇帝的重責任。後來這支隊伍數量越來越大,需要專門的人來管理,所以這個統領必須是皇帝足夠信任的人,選不對人這將是一大隱患。崇禎皇帝當時就選錯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時候自己孤立無援,15萬錦衣衛只有一人拼死搏鬥,其餘人都在統領下靜觀其變。
可幸好駱養性只是想想罷了,只是私底下驕縱跋扈,工作上消極怠工而已,在皇帝面前依舊裝成勤勤懇懇的樣子,直到叛軍攻城,崇禎想要錦衣衛保都城的時候發現錦衣衛已經不聽話了,統領駱養性無視聖旨反而選擇了冷眼旁觀,他的行為也非常的耐人尋味,既沒有聽從聖旨的叛兵奮力抵抗,也沒有出手相幫李自成,他跟他的手下一起看著明朝的都城一步步被淪陷。15萬戰鬥力極強的錦衣衛,只有一名戰士選擇為君為國殊死拼搏。
曾經崇禎皇帝將自己的性命託付給駱養性,但是在最後關頭,駱養性卻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親手逼死了皇帝,當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崇禎心裡應該是惱怒極了吧,背叛的滋味、滅國的痛苦全都嚐了一遍,然後見不得先輩託付給自己的江山被敵人一點點佔領,最終在悲痛中離開。人心是複雜了,永遠不要試探人性,也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性命和未來交付給別人,因為除了自己,無人可信無人能夠給你永遠的依靠。
-
1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明朝滅亡的時候十分慘烈,皇帝自縊,朱家宗室幾乎全部殉難,投降李自成或滿清的大臣很多,壯烈殉國的也不少。
崇禎皇帝的死訊傳來,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等一百多名大臣就帶著全家滿門自盡了,或服毒或上吊,沒有苟且偷生。
很多人自然而然的產生一個問題,明朝的錦衣衛不是很牛嗎?這時候他們在做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有這種疑惑的朋友,估計是受了影視劇或小說的誤導。近來很多電影電視,把錦衣衛刻畫得非常厲害,彷彿沒有他們辦不到的事兒。
實際上並非如此,這種看法太過高估錦衣衛了。錦衣衛,還有東廠那些公公們,不是正規軍隊而是特務組織,若論陰謀詭計、誣告構陷、嚴刑逼供、特種任務,他們是把好手,但若論戰場上正面拼殺,錦衣衛就不算什麼了,靠他們救國更是天方夜譚。
說白了,錦衣衛的繡春刀,不是指向外敵,而在於肅清內部。況且大廈將傾之際,別說15萬錦衣衛,25萬也改變不了亡國的命運。
因而錦衣衛也和普通朝臣一樣,選擇各不相同,有的為大明盡忠,有的為保身家性命早早投降。越是生死存亡之時,越能看出人的品行。
舉個例子,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深得崇禎信任,同時還擔任著太子太傅、後軍都督府左都督等職,李自成打進北京之後,他先是抵抗後被俘虜,經受不住劉宗敏的嚴刑拷打,上交白銀三萬兩,買得一條性命。
李自成兵敗撤走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大軍入京,很多心懷明朝的大臣趁亂跑向南方,駱養性沒跑,帶著殘兵剩勇順勢降滿清,被任命為天津總督,後因和南明小朝廷有來往而被革職。
錦衣衛裡有駱養性這種人,也有血性剛烈的漢子,例如都指揮王國興、指揮同知李若珪、錦衣衛千戶高文采等人,拼殺到最後一刻,全家殉國。
所以,若讓錦衣衛上戰場直面大順軍或清軍,其實是沒用對地方,職能不匹配,他們最應該做的,是護著崇禎逃往南京重整朝廷,明朝還有南方半壁江山,未必不能中興。
只是崇禎已經絕望了,大概沒想到這一層。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吧!】
-
12 # 踏雪循梅樂
內鬥消耗了國力。看看明朝末年的歷史就知道內鬥多嚴重。很多真正愛國的,能打戰的,有能力的都在內鬥中消耗了,甚至投敵了。所謂的漢八旗不就是明軍嘛!?
-
13 # 再老也是男孩
錦衣衛是情報機關,不是戰鬥部隊。再說了 ,錦衣衛也起到了它應該發揮的作用。只不過人們關心的更多的是整體的戰局和戰鬥的輸贏。忽略了情報部門
-
14 # 小姐姐講史
著飛魚服、佩繡春刀,其英姿颯爽無可比擬,它就是明自創錦衣衛系統。但身為皇帝親自管理的得力下屬,在明崇禎年間為何不和皇帝一塊拼死抵抗外敵,最終落個亡國的結局呢?
事物興衰,在時間過後,對比之間,才可見其中的教訓。
這是明初,一個新生政權,開國皇帝朱元璋因他的性格和經歷迫切需要一種東西來監督臣子,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皇位。而這種情況下,錦衣衛就這樣問世了。
剛出爐的錦衣衛:此時這一御用機構名字並非錦衣衛,它的前身是拱衛司。人家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雅稱為緹騎。
前面講它是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而誕生,所以它的職責也無比重要且特別。
職責如下:特令它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
變化中的錦衣衛: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自此這一機構一直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基本上貫徹於整個明皇朝的始終。
明之自創,不衷古制。講的便是它和廷杖加在一起構成明獨創的系統,畢竟人家也是有軍隊和監獄的。
成也皇帝,明中期的錦衣衛逐漸發展壯大,其戰鬥力和行動力驚人。
敗也皇帝,一國之勝尚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何況還是這樣一個肥差。明末之時,號稱“十五六萬”的錦衣衛,但其實精英哪裡有幾個。
其實早在明代中期時,錦衣衛這個大明軍界公認待遇優厚的崗位,就已變的像“注水的肉”一般。
而依崇禎時期缺錢情況來看,不可能達到十五萬人之多,畢竟要養活十五萬人不容易,這需要龐大軍費。
而錦衣衛在百姓眼中成了什麼樣子?一個叫李國柱的“校尉”,“買”來的身份,花了五百兩銀子,卻被憤怒百姓活活打死。可以想見,此時的錦衣衛早已民憤人怨,但他最初的物件只是朝中官員,所以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輝煌時期的錦衣衛,可以不動聲色幹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與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爭”,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冒死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報,助大明打贏這些國運之戰。
但崇禎不明白輝煌早已過去,現在的不過是一群空殼子。所以那一場由明崇禎帝和李自成組成的作戰雙方,還沒開始,就已註定了明亡的結局。
把希望寄託於錦衣衛,崇禎後來知道那是他犯過的最愚蠢的錯誤。即使他登基後,面對破敗不堪的的明王朝,一心想要勵精圖治,但一人之力哪裡抵得過歷史的洪流。
那是戰爭打響的時刻:錦衣衛一把手駱養性,不率部抵抗,反而躲在家中。北京城陷時跪迎闖王,還獻上自己的3萬兩家財。
任天津總督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北京城破時逃往江南地區。只是死前留下《崇禎遺錄》,對崇禎大力粉飾,為朝廷開脫,但民間在說朝廷黑暗腐朽啊!
只有一人二把手李若璉,誓死捍衛最後一絲防線。一個人,李自成十幾萬軍隊,你們說什麼結局!
我不覺得是因為群龍無首,只覺得是一隻貓披著老虎的外衣,但連撓爪子都不會。
而他的專屬主人崇禎帝尤因痛恨文官集團,便放權於東廠(尤其是他身邊的監)。
錦衣衛,也只能仰幾位大太監的鼻息。但崇禎帝卻肯本不明白,無論是東廠還是錦衣衛,他們都已隨朝廷一起腐化了,這一御賜的大權不過是皇帝可以聊以自慰罷了,哪裡能發揮作用!
正如歷史重複的上演相似場景,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手持三眼銃,還想集結心腹兵力做決死一搏。
但只得心腹太監王廉冷冷吐槽:“陛下哪裡有兵,速走。”絕望,悲痛,氣恨,最終崇禎爬到煤山上上吊,倒也遂了聖人“捨身取義”之意,保全了他身為亡國之君的最後一絲尊嚴。
自此,孤苦無依,飄若浮萍的大明朝,最終成全了歷史。泱泱之國,興衰之變,其實沒有停止過,但留給我們的,是紙筆之間的富含深意的文字!
-
15 # 蕭郎君
錦衣衛可不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它只屬於明朝,建立者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錦衣衛是官署名,《明史·職官志五》記載,錦衣衛的前身叫“拱衛司”,正七品衙門,隸屬於都督府,統領校尉。後來改名為拱衛指揮使司,升為正三品,繼而又改為了都尉司,1370年改為“親軍都尉府”,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1382年,裁掉了“親軍都尉府”,改置為了錦衣衛。這就是錦衣衛的來源。
光聽錦衣衛的名字,就知道它是個侍衛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目的是為了駕馭不法群臣,同時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它主要職能是偵察、逮捕、審問,還有收集軍情等工作。錦衣衛掌管著刑獄,有巡查緝捕的權力,在錦衣衛之下還設定了鎮撫司,專以酷刑鎮壓貪官汙吏。
錦衣衛的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官職,由皇帝親信武官擔任,只隸屬於皇帝。1387年,朱元璋認為錦衣衛濫用職權於是將錦衣衛廢除了,直到明成祖朱棣時,錦衣衛才恢復。
錦衣衛的權勢非常大,朝廷之內無論是誰都想控制錦衣衛。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時期,錦衣衛依附於了東廠劉瑾,錦衣衛的實力再次上漲。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時期,錦衣衛實力達到了巔峰,東廠都為之低頭。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帝朱翊鈞時期,大太監魏忠賢權傾內外,錦衣衛勢力下降,淪為了東廠附庸。明朝末崇禎帝年間,朱由檢剷除了魏忠賢,錦衣衛重回皇帝手中,然而錦衣衛首領在這之後卻更換不定。崇禎末年,錦衣衛由左都督駱養性掌管。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駱養性投降,並獻銀三萬免受酷刑。其實駱養性也率領錦衣衛守護了都城,但是奈何實力不夠,守不住,被李自成貢獻。
1644年,身在天津督理軍務的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在這不久後,崇禎帝就把駱養性召回了京師,組織守城。
這個時候的京師早就因為瘟疫元氣大傷了,軍隊死傷過半,更不用說錦衣衛了。馬匹原本有三萬,瘟疫後只剩1000,守城部隊5萬人,全都是老弱病殘,可以說是沒有絲毫的作戰能力,所以沒堅持幾天就被攻破了。
-
16 # 講歷史的倉鼠洋
明朝最有特色的政治制度就是—錦衣衛!錦衣衛可謂是成也錦衣衛敗也錦衣衛。錦衣衛制度有效的幫助君主實行專制!但錦衣衛制度也使得明朝的出現政治黑暗,官場派系鬥爭,為明朝滅亡埋下隱患。
術業有專攻。雖有十五萬人但徒有虛名,毫無戰鬥力可言!雖然,明末時期錦衣衛有15萬人,但只是空有名頭,其實內裡就是一團爛棉絮。而且錦衣衛並非是正規的軍隊,也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軍隊訓練。因此更本無力與正規軍隊抗衡。
而且術業有專攻,錦衣衛是暗探刺探情報,保護皇帝和對付手無寸鐵之人在行,也就是欺軟可以!而之所以讓人聞風喪膽,是怕的他們手中的權力。但這其實都只是狐假虎威罷了!
首領隔岸觀火,未出手援助。當時的錦衣衛首領是駱養性,雖然在李自成打入北京城之後,崇禎帝給予厚任,來顯示皇恩。但很明顯,駱養性並沒有領情。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駱養性是袖手旁觀。若只是坐以待斃便罷了,駱養性在崇禎帝自縊之後,卻投靠了敵方將領李自成,幫助其瓜分明朝的天下。待多爾袞破關之後,又果斷投靠了多爾袞。而他的叛變也成為壓死崇禎皇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明朝滅亡之時並未看到錦衣衛救國的身影!
-
17 # 貓眼觀史
明朝末期,朝綱敗壞,文武百官甚至上下官級腐朽不堪,導致的後果則是引來了關外清兵的入侵,還有天下百姓的紛紛起義,這兩方貌似都“裡應外合”的要推翻明朝政權。當時明朝雖然積弱嚴重,但依然手握重權,擁有著號稱全明朝最強悍的十五萬錦衣衛,可是後來這支軍團為何沒有出來拯救即將敗亡的明朝呢?
所謂錦衣衛乃明朝的官署分支,是專門負責蒐集各種情報的部門。當年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又恐憂麾下群臣會謀反,故此找了個理由建立一個“拱衛司”組織也就是後來的錦衣衛。
後來,錦衣衛經過多任皇帝的大力扶植,權力越來越多,人數逐漸龐大,且成為了皇帝的侍衛,負責直駕侍衛以及追捕、偵查、刑訊等工作。
然而最重要的是,龐大的錦衣衛組織不受群臣將相指揮,唯獨只聽命於當今皇帝,大多數會秘密進行偵察、取證、抓人、判刑等一條龍服務,直接就跑到某個官臣家裡抓人,事後在給皇帝彙報也可以。故此,當時的文武百官紛紛對錦衣衛敢怒不敢言。
然而錦衣衛仗著是皇帝的“紅人組織”有時候也目中無人,並且會透過過大的權利而野蠻生長,導致明朝後期的錦衣衛人數一度膨脹到十五萬之眾,換個角度看其實就是一支只聽從皇帝調動的軍隊。
但是到了清兵入關,各地農民起義鬧事的時候,錦衣衛為何不挺身而出呢?其實這得追究到統領錦衣衛的首領,當初錦衣衛雖是皇帝的私人組織,無人有權干涉,但皇帝日理萬機,夜夜笙歌,基本沒多少時間去親自管理錦衣衛,故此就需要一個值得皇帝信任且有大能力的人來負責統領這15萬錦衣衛。
當年崇禎皇帝上位後,心懷匡扶明室理想,勤奮治業,欲挽回明朝大局,然而在用人方面,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錯誤的把錦衣衛都督職位交予給一個叫駱養性的人。
據說駱養性是嘉魚人士,乃前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的兒子,公元1624年,駱養性被升為錦衣衛百戶,之後又升至左都督,從此後便負責統領錦衣衛,但其人手段毒辣,敢拼敢殺,特別愛用刑部的刑具敲碎囚犯的牙齒。不過,崇禎當初可能看中他的辦事效率,並沒懷疑過他的忠心。
時值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形成大勢欲攻來京城,而在天津治理軍隊的駱養性則表示稱:“昨年京師瘟疫大作 ,死亡枕藉,十室九空 ,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然而崇禎還是命令駱養性帶錦衣衛大軍火速回京城防守,以免李自成趁虛而入。
可惜,當時的京城已是瘟疫肆虐過的重災區,因疫情病死之人數不勝數,橫屍街頭無人收埋,原駐守在京城的大三營明朝軍隊亦遭到瘟疫橫行,死傷過半,剩餘的將士也垂頭喪氣,根本無法再組織戰鬥力,另外京城的三萬戰馬,死得也只剩1000來匹。看到這般慘狀,駱養性多少有點消極,甚至有點抗命起來。
同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城心切,不顧城中瘟疫尚存,下令發起大規模攻城行動,而此時的北京城僅剩下五萬餘名殘兵,根本無法抵抗猶如洪水般的起義軍。直到京城快淪陷之際,崇禎這才察覺錦衣衛早已不受自己控制了,而錦衣衛都督駱養性則不聽崇禎的旨令,公然選擇隔岸觀火,沒下令讓錦衣衛去驅趕農民軍,也不臨陣倒戈去幫助李自成。為此這十五萬錦衣衛,除了一個義士殺進戰場犧牲之外,其餘的均選擇了袖手旁觀任由明朝滅亡。
-
18 # 奕天讀歷史
錦衣衛,是明朝軍隊中最特殊,也是服飾最華麗的一支。他們個個身穿與龍袍花紋相似的錦繡服,就這一點就不是普通的明軍可以比擬的。高級別的錦衣衛,還可以穿著大紅色蟒衣飛魚服,更是鶴立雞群。錦衣衛的標準武器,則是胯下所佩戴的一柄繡春刀。
明朝的錦衣衛,往那一站,簡直跟現在的三軍儀仗隊一般,英姿勃發,帥到爆。
從錦衣衛的服飾就可以看出,這並非一隻普通的明朝軍隊,而是富有特殊使命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錦衣衛,全名錦衣衛指揮使司,實際上是明朝特設的直接向皇帝負責的特務機構。錦衣衛與之後成立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內廠,合稱為廠衛。
錦衣衛的職責非常明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其實就是皇帝直屬的親軍,只不過他們同時還要負責偵查、緝捕、刑訊的一些工作。
根據錦衣衛的職責,其下設定了多個機構,包括經歷司,南北鎮撫司,親軍所等等十四所。永樂帝遷都之後,錦衣衛又分為了錦衣衛與南京錦衣衛。
錦衣衛中的親軍所就不用說了,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儀仗隊。錦衣衛之所以服飾華麗,除了儀仗的原因之外,就是為了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可以混淆皇帝,以方便皇帝安全離開險境。
錦衣衛經歷司主要負責公務文書的處理,而南北鎮撫司,則是錦衣衛事務最繁忙的機構。
其中,南鎮撫司主要負責衛所等軍隊人員犯罪的偵查、審訊、判決,甚至還負責軍事情報的蒐集,敵方將領的策反,武器裝備研發等工作。南鎮撫司類似於現代的軍事法庭,軍事情報機構,以及軍事研究院。
北鎮撫司,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錦衣衛了,主要負責對藩王、官員的監視、肅反工作,負責對相關人員的偵訊、逮捕、關押(詔獄)和判決。這完全就是一套獨立的秘密警察與審判機構。
瞭解了錦衣衛的職責,就很容易明白,錦衣衛的總體數量不會太龐大。而且,錦衣衛不會像普通明軍一樣,天天成千上萬成建制的聚集在一起。因為,他們的主要職責並非對敵軍的大規模作戰,而是政治鬥爭。
按照明朝的衛所制度,衛的編制一般在5000餘人。所以,明初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時,錦衣衛總人數應該在5000人上下。後來,明朝的皇帝為了強化統治,加強了特務機構,增加了人員,但全國的廠衛加在一起,應該也就是數萬人最多了。而且,這些人並非全部集中在京城,而是分散在明朝疆域之內。
據史料記載,1580年,京師巡捕、錦衣衛的餉銀支出僅為5萬餘兩,而明末職業軍人的年餉為15兩左右。由此可以推算出,明末時,京師的錦衣衛人數應該不會超過5000人,很多外出公幹,可能也不在京城。即使算上分散在各地的錦衣衛分支,應該也不會達到15萬之多。
那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後,留在京城的錦衣衛在做什麼呢?
普通的錦衣衛就無足掛齒了,肯定是唯上司馬首是瞻。所以,我們瞭解了錦衣衛高階將領的所做作為,就可以瞭解當時的錦衣衛都在做什麼了。
先說錦衣衛帶俸右都督嘉定伯周奎吧,這位是崇禎帝周皇后的父親,也就是崇禎的岳父。在李自成攻向北京之前,崇禎向眾大臣募款,希望周奎帶頭捐獻。結果,周奎先是哭窮,後來還是周皇后給了一部分金銀首飾,才勉強湊了一萬兩。
像周奎這種人,崇禎指望他提刀殺敵?做夢去吧。這位國丈就坐在家裡等著投降呢,然後,52萬兩現銀的家產也悉數被李自成抄去。
再看末代錦衣衛的實際最高指揮官左都督駱養性,受崇禎之命組織守衛京城。可是,駱養性卻在京城保衛戰中,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毫髮無損的投降了李自成。當李自成被清軍趕跑之後,駱養性又陰差陽錯的降了清朝,被任命為了天津都督。
雖然後來駱養性因為和南明使臣接觸,被革職處理。不過,清廷為了收買人心,還是給了太子太傅、左都督的虛職,讓駱養性安然度過了餘生。
另外,錦衣衛指揮以上將領,堂上指揮喬可用、王鵬翀等人降清,在清朝的錦衣衛,即鑾儀衛中任職。西司房提督孫光、北鎮撫司掌刑指揮梁清宏等數人,在投降順軍後,被拷打致死。另外,也有人逃往南京,或者隱居鄉野。
自然,國難臨頭之時,有人惜命,也有人勇於獻身,只是壯烈者較少罷了。
都指揮使王國興、指揮同知李若璉,城破後自殺殉國;千戶高文彩,全家殉國。
其他知名或者不知名的錦衣衛,結局也不外乎以上幾種,要不然以死殉國,要不然投降大順或者大清,或者逃亡他鄉。
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在南明朝廷中延續。南明昭宗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死於緬甸的咒水之難,成為了最後一任錦衣衛指揮使。自此之後,存在了近300年的錦衣衛徹底消失。
-
19 #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
崇禎登基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殺魏忠賢和取締錦衣衛、東廠的特權,用來安撫朝中文臣。所以明亡時就沒有了正兒八經的錦衣衛,只剩一些錦衣衛的官員了,還和文臣一起去迎接李自成了。
-
20 # 擎天一柱345
這些人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的無用之徒,在皇帝面前陷害忠良,不給錢就安上罪名進行陷害,當國家有事時什麼都用不上,還能救國家?
回覆列表
數十萬男兒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這是明末的悲哀,明朝手頭上沒有軍隊?不是!
明朝軍隊不想保衛明朝,不想保衛自己的家園和妻兒老小,不敢和叛軍、後金軍一決生死?也不是。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呀!
拿洪承疇來說,他難道沒本事?清軍南下之時,他當的可是一個妥妥的佛擋殺佛的“帶路黨”!他難道怕死?他年過花甲還在率領清軍攻打雲南!
洪承疇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死得不值當,這不是在給洪承疇洗白,而是想說洪承疇的心理也是很多前線將領的心理,因為崇禎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信任,更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人身財產安全保障。
打輸了,要被問罪殺頭。
打贏了,要被打壓懲罰。
賣力拼命的人不討好,反倒是投機的人成了棟樑,比如東林黨,還有左良玉那樣的人,這就是明末的現實。
所以,明末缺的實際上從來都不是敢於拼命的人,而是缺少願意為崇禎和東林黨諸公拼命的人。
說回正題,明朝即將滅亡之時,號稱擁有15萬之數的錦衣衛當時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站出來為明朝抵禦叛軍和清軍呢?
所謂的“號稱”說白了就是“吹”出來的實力,只是用來嚇唬人的,並不是真正的實力,古代戰爭中動輒率軍幾十萬,實際上很可能只有一半兵力,甚至不到一半。
明朝身負皇恩的錦衣衛也是如此,錦衣衛雖說是特務機構,在明初時是皇帝眼前的寵兒,可是自從西廠出現之後,錦衣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也就意味著錦衣衛拿不到那麼多的經費。
經費不夠,怎麼養得起那麼多人呢?養不起。
或許有人會說,經費不夠的話,難道他們不知道去搶?他們當然知道,但是好不容易刮出來的錢,他們當然會裝進自己的口袋裡了,又怎麼可能會用於擴充錦衣衛?
更何況,錦衣衛人數最多能有多少,想必朝廷也有個規矩,不可能仍由錦衣衛擴充,否則的話必然會對朝廷構成威脅。
用今天的話,叫作編制。
我相信錦衣衛肯定不會沒有編外人員,但是編外人員頂多也只能為錦衣衛打探訊息,收集和傳遞資訊之用,或者充當一般的打手而已。
所以說呀,錦衣衛沒有15萬那麼多,別說15萬了,一萬都沒有,也就五六千而已,明末之時崇禎可拿不出那麼多錢來養15萬錦衣衛。
崇禎哭著求著向朝中的袞袞諸公借錢來支撐朝廷執行的時候,注意是借,不是讓他們毀家紓難,可諸公卻是一毛不拔。
崇禎都已經淪落到了要借錢度日的境況了,再讓他拿出那麼一大筆錢出來去豢養一批鷹犬,他還真捨不得。
說完了錦衣衛的人數不可能有15萬那麼多之後,再說說錦衣衛的性質。
錦衣衛明面上說皇帝侍衛,可說到底是維護皇帝獨裁統治的特務,暗中為皇帝監察百官、審訊犯事官員。
所以,在西廠還沒出現的一段時間之內,明朝官員莫不談錦衣衛而色變。
錦衣衛只是一群兼任侍衛和捕快工作的特務,他們並不是軍隊,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
讓他們穿著飛魚服,挎著繡春刀在街上耀武揚威,他們在行。
讓他們捕風捉影地陷害官員,拷打官員,他們在行。
讓他們打著錦衣衛辦案的旗號侵奪別人的財產,他們在行。
總之,讓他們關起門來欺負自家人,他們很在行,可是讓他們提著刀槍上戰場去和敵人打仗,那他們就是外行了。
有幾分血性的,可能還能壯著膽子這麼做,那些怕死的恐怕就是要麼躲起來了,要麼乾脆投降了。
再回到開頭所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和明朝軍隊不願為了崇禎而戰這個問題,這也是錦衣衛多數人沒有站出來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曾經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後來不也當起了清朝的官嘛?這種事在當時是見怪不怪的,哪怕自稱最有風骨的讀書人,如錢謙益,也嚷嚷著頭皮癢而剃了頭。
所以說,錦衣衛本來就只有幾千人,有血性的敢拿著刀和叛軍、清軍作戰的就更少了,更何況錦衣衛頭頭不出頭,又有幾個人會主動站出來呢?
將熊了,隊伍哪還有什麼士氣可言?所以只能沉默不戰。
再說了,以崇禎和東林黨對武人的無情打壓,尤其是文官對錦衣衛更是恨之入骨,錦衣衛自然不捨得脫下飛魚服上戰場,因為他們一旦上了戰場,那就等於是成為東林黨砧板上的魚肉,任東林黨宰割。
所以,沒幾個人會站出來為崇禎和東林黨賣命,多多少少總會覺得不值當,這就是人性使然了。
明末之禍,崇禎個人要擔起八成以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