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k歌王子
贏不了。北洋海軍的軍官基本都是福建人,基本都在英國留洋,誰還能服誰?所以李中堂就選了個騎兵出身的丁汝昌當提督。雖然老丁是個外行,好在有資歷,有功勳,勉強能壓人。但這也就平時能用用,真打仗了,老丁有點力不從心,指揮不了大海戰。即便添置更多戰艦,最後還是要輸
-
3 # 韋格蒂烏斯
這事說起來複雜了,慢慢說吧。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修園子的錢出自海軍經費,但這個海軍經費和我們理解的海軍經費不同,它是總理衙門的經費,也就是說只要和海軍建設有關都可以動用這筆錢,並不是北洋水師的錢,而建設頤和園的名義是海軍軍官學校,用的還是存銀行的利息。真正給海軍打擊的是停購軍艦的政令,出發點並非是慈禧貪圖享樂,而是現在大家看電視劇都喜聞樂見的宮鬥戲,給如日中天的洋務派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記住國家的主人是誰,封建王朝那些所謂傑出帝王最常用的平衡手法,時間也不長,就三年,結果害了國家。
然後談談這筆錢的問題,定遠級鐵甲艦的購買價格大概300萬兩,經遠來遠這級裝甲巡洋艦的價格大概六七十萬,致遠這型穹甲巡洋艦還要便宜10萬,國產的開濟級雙層木殼高速巡洋艦更便宜,批次生產也就30萬左右。600萬如果真給了海軍足夠買個小型巡洋艦隊出來。但這樣夠了嗎?不夠。中日海上力量其實處於一種軍備競賽之中,除了增強國產能力外,也在購買西方先進軍艦,中國最好的時期曾在國產造船領域領先日本十年,優勢並不大,尤其是進口船是和捨得花錢掛鉤的,想要維持優勢並不容易。只要中日的軍備競賽不結束,每年數百萬的投資都不可避免,所以海軍缺錢,卻不是這點錢能填上的。
第三說甲午時期的勝負手。中日的戰爭是全面戰爭,不止是考驗海軍,也在考驗陸軍,不止是考驗軍隊的戰鬥力,還在考驗持續作戰能力。日本不同於中國,它是全面完成改革了的,改革的方面就包括現代化的動員體系,現役部隊死光了還有更多的預備役,預備役死光了還能快速動員武裝平民。清庭則不然,只有北洋海軍一支仿西方的軍隊,其餘的都是封建軍隊,陸軍改革就未開始,雖然人口多但持續能力是很差的(民國時都得抓壯丁)。更何況清庭因為不放心,竟然一直在解散縮編湘軍淮軍這些練勇,每年2000萬養的八旗軍和綠營兵又只會抽大煙,所以真正一敗塗地的是陸戰,清庭根本沒有本事逼得日本全國動員。
第四說運營,清朝在洋務運動建立的軍工體系,是事業單位而非企業單位,例如船廠,雖然剛開始就是以武裝商船起家,但並不面向市場,這樣不以盈利為導向的軍工部門的產品開發就完全靠投資,先程序度和好壞就看重視程度了。問題來了,洋務派多數人都不重視國產,即便左宗堂都在開濟巡洋艦上給福州船政下過絆子,導致十條開濟級巡洋艦的規劃流產(最後只建成6艘,3船政,1金陵,還有2在國外建造),李鴻章就更別提了,看法歷來造不如買,所以洋務運動所建軍工體系不落後,發展卻不健康。能開發無煙火藥、五發彈倉的快利步槍、120mm管退式速射炮、艦艇用發動機的企業,黑火藥爆破彈居然處於小批次試生產階段,何等奇葩。最後當日本人用苦味酸爆破彈在北洋軍艦上放火的時候,北洋艦隊竟沒有足夠的爆破彈反擊。
第五說戰術水平。有一種北洋艦隊陣型因為訓練不足而變換錯誤的說法流行了很多年,這是錯誤的。說這種話的人其實對當時的戰術不瞭解,北洋艦隊所變化出來的雁形佇列,同幾十年前的利薩海戰完全相同,他們還在用接受教育時的知識,把撞擊當成了主要的交戰手段(利薩海戰造成最大戰果的正是撞擊,北洋艦隊多數軍艦都有撞角設計)。這個陣型,在黃海大戰前,就由日本人推演了出來,和交戰當天完全一致。北洋海軍和日本海軍都引入了外國軍官授課,北洋重視個人技術,忽視戰術,日本招來了英國將軍,北洋一方最大的不過校官。可憐鄧世昌,死前還在試圖撞擊他永遠追不上的敵人。
第六,翻身的機會。說是翻身的機會也不對,畢竟日本已是成型的近現代國家,清朝一個封建國家不可能一直把它踩在腳下,最多隻能拖延它成為強國的時間,中日軍備競賽雖然各自都有佔上風的時候,但畢竟中國佔優的時間要長些,其中有差距頗大的時候,這種時候清軍能輕易打敗日軍並索要賠款,這樣的機會有三次,這三次機會都因為戰略意識或其他原因被錯過。第一次是1872年臺灣危機,還沒什麼見識的日本人昏了頭惹出的事,為何說昏了頭呢?1871年福州船政局有個標誌性的事件日本人不知道,那一年揚武號巡洋艦下水,儘管這船在國際上並不先進,卻是清朝第一條巡洋艦,標誌清朝軍工業進入快車道,也標誌清朝的軍工能力從造武裝商船到能造真正的軍艦。日本要在1881年才能造同級軍艦,還不如揚武號先進。當時的日本海軍又弱,軍制變革還沒開始,反觀清朝湘軍淮軍楚軍正處於巔峰期。1871年日本犯臺實在是把天捅破了,很可能把全部的陸海軍葬送掉,但是因為認識問題,清朝沒重視,反倒讓日本白撿了琉球。第二次是1882年的朝鮮危機,兩軍對峙於海面,當時瘋狂買買買的日本已先於清朝擁有了二等鐵甲艦(外購的扶桑號),清朝只有大量國產的木質軍艦和超勇揚威兩艘近似於無防護的撞擊巡洋艦,我們知道超勇揚威是有名的問題軍艦,但當時的人並不知道,而且超勇揚威正處於巔峰時期,速度還快,打起來沒準真被它們在扶桑肚子上撞出洞來,當時清軍已有遠遠超過揚武號的開濟級這種新型高速巡洋艦,日本落後巡洋艦帶著的十幾條武裝商船其實只能靠數量壯膽,完全是靠扶桑在撐場面。當時要是打起來,清軍要走,日軍怎麼都追不上,一旦扶桑被撞壞,日軍艦隊就面臨跑都跑都跑不了的局面,整體還是清軍佔便宜。這還是沒有意外的情況下,讓人沒想到的是日軍突發瘟疫,半數的人員已病倒,真打必然是一面倒的屠殺,結果沒打起來,日本退走。第三次是長崎事件,內容不說了,只說海面,副提督英國人郎威理的命令是艦隊調轉炮口,立即炮轟軍港。當時的情況是中日的軍艦都停在港灣內,巡洋艦均未啟航(都是固定靶子),但中方還有兩條一等鐵甲艦坐鎮(日本後來那些新銳軍艦還沒有),雖然郎威理沒學法國人偷襲的陰招,打起來估計還是福建馬尾海戰的翻版,日本海軍就直接交代了,還能要筆天價賠款。李鴻章的心理就不猜了,此事被大事化小,饒了日本聯合艦隊一命,要了筆幾乎等於沒有的小錢了事。
歷史上的甲午,有了這筆錢,加強一下戰備,最多也只是輸得好看點,逼得日本人多花些精力,贏是不可能的,要想贏,就要進行全面的軍事變革,這還是起碼的。清朝養了八十萬八旗軍和綠營兵,綠營兵要發工資(這個倒不多),照花被服費用和軍械費用(不是新式步槍,是按制生產的刀矛鳥槍修舊式工事炮臺,哈哈,奇葩不),八旗軍則是以流失稅收的形式養他們(稱為鐵桿莊稼),摺合起來相當於白銀兩千多萬兩(清庭最高的財政收入才8000萬),嚇死個人(極其能打的練勇人數最多時每年才花掉700萬)!這些沒啥用的軍隊整編裁剪掉,每年只要能比歷史上多撥300萬兩給海軍增購軍備,軍備競賽這事日本人基本就會絕望。額外的錢整備出30萬左右的常備陸軍,用西式陸軍的方式訓練和武裝,陸上作戰就不會很快失敗,現代的動員體系可以在掏掉的綠營兵和練勇體系裡再慢慢做起來。海軍建設不能再讓李鴻章瞎來,他根本不明白“以武護商,以商養武”,好軍艦都被他折騰壞了。國家的艦隊要整合成兩支,一支是主力艦隊,一支是巡遊艦隊。巡遊艦隊由巡洋艦組成,平時遠航護商,戰時破壞交通線,因為出勤率高,財力不足可以不用昂貴的防護巡洋艦,我看福州船政的開濟級巡洋艦就不錯,2200噸夠大,雙層船殼設計還不易在航海中受損,關鍵是17節的順風航速對這個價位的軍艦來說跑得太快了(竟然勉強追得上致遠,無風和經來二艦同速),造十艘才300萬,裝上金陵局的120速射炮,對於海上商貿和運輸完全是個極其可怕的海上狼群。主力艦隊就是全部的防護戰艦,不要像李鴻章那麼折騰他們(降發動機功率的),超勇揚威首先淘汰給巡遊艦隊,濟遠這種有設計缺陷的也淘汰給巡遊艦隊(只能帶40噸煤)。主力艦隊也分兩支,本隊是鐵甲艦群,游擊隊是巡洋艦群。本隊全一等鐵甲艦是養不起的,二等鐵甲艦則可以,平遠級近海鐵甲艦有缺陷(形狀導致航速太低),可以在它的基礎上改進一款達到3000噸的小型二等鐵甲艦,造三四條和已有的一等鐵甲艦組成本隊。游擊隊初次組建共五條巡洋艦,在已有的致靖來經外加一條國際市場最新的4000噸級防護巡洋艦作為游擊隊旗艦。下一步更新計劃以游擊隊為主,最理想狀態是再填購兩艘穹甲巡洋艦(致遠同級)兩艘裝甲巡洋艦(來遠同級),游擊隊可以脫離本隊進行正面交戰,實在沒錢可以在福州船政的千噸級小型穹甲巡洋艦(航速很高,就是太小,裝甲太薄)改個至少1500接近2000噸的穹甲艦填補。這個陣容能用十年。
-
4 # 油膩小生com
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思想,經濟和體制。
看看清末的上層統治階級,看看下層人民的生活水平。就算集全國之力打贏了這一仗,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終究會有失敗的一天!
我們的設想,只是在給一個窮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如何續命而已。
原諒我說話這麼直,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提問者還沒看清楚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社會前進的本質
-
5 # lan180406018
要明白一點 慈禧不是傻子 別的不說 看用人就能看出來 左宗棠 李鴻章 曾國藩 她能不明白國防和頤和園那個輕那個重?那為什麼這麼做?很簡單 李鴻章擁有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 如果再打贏日本 請問 慈禧 拿什麼封賞? 歷史上這樣的人大部分被殺。當然也有黃袍加身的。所以 慈禧想讓李鴻章贏也不想讓他贏 同樣李鴻章也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贏 。再看看日本 全民上下 包括天皇都節衣縮食 就為這一仗。結果不言而喻。
-
6 # 東之水32552593
不是武器的事,也不是錢的事。是人的事,是腐敗的政府和麻木的民眾,落後的國家的事。
甲午戰爭40年後的抗日戰爭,同樣,武器還是不如日本,國力也不如日本(一個是工業化東亞強國,一個是落後的農業國)。但民眾覺醒了,國共合作,尤其是中共領導和倡導,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窮的力量出現了,日本侵略者必然完蛋。即使蘇軍不出兵東北,美國不扔原子彈,日本遲早也完蛋。因為中國人團結了,政府和政黨聯手了,創造了無窮的戰爭資源。而日本只能耗盡戰爭資源,油幹燈滅!
-
7 # 犯中華者雖遠必誅
沙特和葉門胡賽武裝相比,裝備相差何止幾條街,結果呢?伊拉克和伊斯蘭國相比,裝備相差懸殊,結果伊拉克裝甲部隊被輕步兵打殘了,喪城失地,被追著打。抗美援朝,美軍消耗的彈藥以百千噸計,最後只能在史無前例的未勝情況下籤訂停戰條約。戰爭的勝負不是隻憑武器先程序度來判定的,否則也不會有帝國墳場的阿富汗。
當時的清廷從上到下已經爛到骨子裡了。亞洲第一要塞旅順還沒打主將就逃了,北洋艦隊敗了一次就不敢出門,將士竟眼睜睜看著日本在中國自己家門口俘虜整支艦隊,即不開炮亦不自沉。戰爭最重要的是人,有天時地利卻獨無人和,安能不敗。
-
8 # 左月耳
北洋水師戰敗和大清王朝的覆滅是遲早的事,即使是慈禧把修頤和園的款全撥付給北洋水師,也不過使滿清政權殘喘延續幾年。水師管帶就地買置房產,經問商,水師兵士入港後可夜不返艦,嫖娼狎妓。這樣的水師豈能不敗。
-
9 # 大國春秋
不能,軍費撥的越多,貪得越多,甲午海戰照樣失敗。
要想戰爭取得勝利,就必須首先要拯救國人思想,要有民族感,要有愛國精神;其次,要懲治貪官,打擊腐敗;再次,多撥軍費,購置先進武器,培訓人才,從而適應近代戰爭的需要。
-
10 # 懷疑探索者
如果把修頤和園錢都撥給北洋水師添置軍艦,甲午海戰能贏嗎?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有人說,是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頤和園,導致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那麼,如果把修頤和園錢都撥給北洋水師添置軍艦,甲午海戰能贏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實,甲午海戰乃至甲午戰爭失敗,並非因為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頤和園(實際上,慈禧並沒有挪用海軍公款)而失敗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兩個不同社會的較量,即一個沒落的封建社會大國與一個噴薄欲出的近代工業社會國家的較量,焉有不敗之理。
19世紀末,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1868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後,制訂了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這是一個少數部族(旗人)統治其他多數民族的國家,也是一個二元化的帝國,其一部分國土(內地十八省,東北、新疆、臺灣等建省地區)實行朝廷的直接統治,其他國土則是半獨立的羈縻統治(蒙古各部、西藏、西南尚未完成改土歸流的地區等),此外還有原來朝貢體系下的大量附庸國(朝鮮、安南等)。
可見,甲午戰敗,是整個國家意志和執行力的全面失敗,是生產力和社會制度完全落後的結果。不可能說不修一個皇家園林就能扭轉乾坤。
-
11 # 不沉的經遠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與圓明園相鄰,始健於乾隆十五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下令重修清漪園,以便慈禧還政以後養老之用。早期的修建工程還遮遮掩掩,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漪園正式改名為頤和園,修建工程公開化。
光緒十七年(1891年)起,頤和園已經初具規模,慈禧開始在園中居住。不過頤和園的工程並未停下,一些小工程還在進行。同時慈禧的六十大壽臨近,頤和園中也為此進行了一些裝點。
所以頤和園的修建工程歷時久,按照統計口徑不同,具體費用也說法不一。但是即使按照保守估計,為了修建頤和園清政府至少也開銷了1000萬兩白銀。我們就暫且以1000萬兩位限進行考慮。
由於當時中國工業底子比較薄弱,北洋水師的軍艦大多來自外購。當時西方列強已經採用了金本位,而清政府依然使用銀本位。19世紀中期以後,因為白銀開採技術的進步,黃金對白銀的比價日益升高。這就導致了同樣數量的白銀,其代表的價值一直在下降。
像在1885年時,1英鎊大約等於3.59兩白銀,而到了1894年,1英鎊就等於6.21兩白銀,在十年間白銀貶值了42%。由此可見這頤和園修建費在不同時間購買軍艦,其來去差距是很大的。
此外要注意的一點是,當時購買軍艦通常是在國外訂購,等造好以後再交付,這往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以“定遠”艦為例,清政府和德國伏爾鏗船廠草簽訂造合同是1880年12月2日,而“定遠”完成試航是在1883年5月2日,前後歷時兩年多。
而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由於各國大多采取了局外中立的態度,因此禁止本國武器出口中日兩國。當時中日兩國在英、德等國訂購的軍艦即使已經完工,也都被扣押,戰後才予以交付。
所以這後期訂購的軍艦,顯然也不可能參加甲午戰爭。
即使是在甲午戰爭前交付的軍艦,因為軍官、水手熟悉軍艦也需要時間,因此如果是戰前不久交付的軍艦,其戰鬥力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即使頤和園所有的經費全部用在北洋水師身上,實際能在甲午戰爭中發揮作用的部分也有限。樂觀估計的話,在甲午戰爭前夕北洋水師可以增加兩艘大型鐵甲艦,或者是三到四艘中型防護巡洋艦。
增加這些軍艦以後,在海軍力量上北洋水師確實可以再度壓倒日本海軍。如果此時爆發戰爭的話,有一定機率獲勝。
但是日本也不是傻子,北洋水師規模擴大,肯定也會訂購更多的軍艦。歷史上日本就已經在英國訂購了兩艘前無畏艦。因此很可能日本會推遲挑起戰爭的時間,等著力量再次對自己有利的那一刻再說。
所以如果清政府沒有持續的投入計劃,那麼早晚還是一個輸字。
-
12 # bhw2002
以北洋水師後期的尿性,即使你假設的情況發生,最多也是平手,要對日本海軍戰而勝之可能性比較小,試問,一支沒有鬥志沒有精神,不知為何而戰的軍隊即使有了先進的武器又能怎麼樣呢,也許面對弱小對手還可以倚仗武器效能而恃強凌弱,但是遇到水平相當或者稍弱但是有精神氣質的軍隊呢,日本不就是後者嗎,而且人家賭國運敢玩命
-
13 # 平淡快樂888
已經早有公開資料,頤和園經費也就二百萬兩,不是正常的清朝財政支出,關係不大。為什麼甲午海戰會慘敗呢?第一,資料證實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了工業化程序,財政收入比小農經濟的清朝並不少。舉國上下節衣縮食,全力支援軍隊建設。實際上日本甲午戰爭前的總投入,是清朝海軍總投入的六倍到八倍!可以去查有關資料。第二,軍隊正規化建設方面。日軍是全面的西方正規化,戰爭動員、軍隊訓練、戰鬥意志等方面遠遠強於清軍。清軍一直沒有建立總參謀部,同時其餘大臣,都在看李鴻章淮軍的笑話。第三,統帥李鴻章已經不是攻克蘇州,殺降六萬太平軍的李鴻章了!當時曾國藩推薦李鴻章擔任浙江巡撫,就是浙江戰區總司令。淮軍初建只有三千人馬,出發時,曾國藩又送了降將程學啟的一營一千人,共四千人,搭小火輪進入被圍攻的上海。浙江有李秀成為首的數十萬太平軍。裝備從一開始,雙方都是採購世界最先進的。最後李鴻章淮軍還是掃平了浙江。第四,李鴻章淮軍被所有清朝重臣嫉妒,變成李鴻章一人的戰爭。軍事投入不足、正規指揮系統沒有、沒有了打太平軍的拼命精神、各方面掣肘、軍艦速度火力不是一個檔次,必敗無疑。
-
14 # 麻花的故事
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軍費因素其實只是很小一部分,可以說就算把修頤和園的錢拿來作為北洋水師的軍費,甲午戰爭也是打不贏的。
北洋水師的軍費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的財政收入大概一年4000萬量白銀,其中一半用來作為軍費。
而北洋水師作為清政府的一支王牌水師,軍費則可以佔到其中的25%,也就是500萬兩左右。
當然,考慮到層層貪腐,最後能到北洋水師手上的撥款可能不足200萬兩。
修頤和園用了多少錢我們再看修頤和園用了多少錢?這個其實也沒有爭議,記載差不多用了1100萬兩白銀,差不多是北洋水師6年的軍費。
再看買船要多少錢定遠級一艘大概140萬兩,鎮遠級是定遠級的一半價格。
定遠級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戰船,不過可能是真的天要亡大清,甲午戰爭前的幾年,世界造船技術突飛猛進,使得定遠級戰艦很快就落後了。
定遠艦
而之前李鴻章率北洋水師到日本炫耀時,使得日本發誓要勵精圖治發展海軍,於是開始全民湊錢給海軍買戰艦。
這時日本購買的就是吉野號這種最先進的戰艦了,可以說已經算是初代的巡洋艦了,而不是像定遠這種鐵甲船。
而吉野這種級別的戰艦價格大概是210萬兩白銀,所以要買也要買這種級別的,而不是再去買定遠那種級別的。
鎮遠艦
然而,建設海軍不僅僅是買船就可以的,將領得訓練吧,士兵的訓練吧,炮彈得買吧,日常維護要吧,這些都是錢。
這些錢加起來總共每年需要30多萬兩白銀。算上買船的錢,一艘就要差不多240萬兩白銀。
修頤和園的錢也就夠買4-5艘。
總之,如果單從這個方面來說,甲午戰爭如果日本還是隻投入當時的軍力的話,可以說海戰是打不過北洋水師的。但就像一開始說的,戰爭不是隻看軍費的。
吉野艦
戰略方面日本圖謀中原大地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了,自古以來只要這個島國有點實力就要把目光投向中原大地,這次也不例外。
可以說,日本為此準備了很長時間。從如何挑起戰爭到具體戰爭要怎麼大再到最後要實現怎樣的目的都是有明確戰略計劃的。
而清朝呢?可以說是毫無戰略準備。
戰爭開始後北洋水師是倉促應戰,但並不是說戰爭開始的突然,日本沒給清政府準備的時間。從日本之前在朝鮮半島的一系列動作可以說已經把他的野心暴露無疑。難道清政府的官員全是傻的?
政治因素上面說道日本為了這次戰爭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了,全民湊錢買軍艦,可以說是上下一心。
反觀清政府,慈禧每年還在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導致北洋水師的戰艦幾乎處於不保養狀態。
在日本全力準備戰爭的時候,清政府在為慈禧準備60大壽,各個級別的官員都在想著送老佛爺什麼樣的禮物以此來鞏固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北洋水師的指揮官李鴻章在朝中又處處被以翁同龢為首的保守派處處掣肘,難以施展抱負。這樣的戰爭讓北洋水師怎麼打?
翁同龢影視劇形象
勾心鬥角既然說到了翁同龢,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其實當時清政府除了北洋水師還有三支水師,如果同時應戰的話,就算裝備落後,也不至於打不過日本。
但當時就只有北洋水師參戰了,甲午戰爭與其說是清政府與日本的戰爭不如說是北洋水師與日本的戰爭。
這其中就牽扯到了洋務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爭鬥,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嫡系部隊,包括慈禧在內,朝廷中沒有人希望他坐大。
這些人巴不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樣自己的地位和主張才能保住,哪怕有損國家利益都在所不惜,這從戰後翁同龢不願前往日本和談就能看的出來,他可不傻,怎麼可能去被這口遺臭萬年的黑鍋。
李鴻章
想要打贏甲午戰爭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拖,不久後一個偉人的《論持久戰》就是最好的詮釋和佐證。
日本當時剛完成明治維新,國力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吃下中原大地的地步,買軍艦都要全民掏錢就看的出來。
而就在甲午戰爭爆發不久,日本國內就多地出現了罷工,遊行示威,抗議政府發動戰爭增加他們的壓力,總之國內矛盾很激烈。
日本說如果清政府不簽訂馬關條約就要打進北京城不過是色厲內荏。所以只要拖到日本內部矛盾控制不住後,這場戰爭也就贏了。
但慈禧和翁同龢等人被日本人打怕了,只想迅速與日本和談,這正好合了日本的意。
結語雖然把修頤和園的的錢拿來武裝北洋水師可以讓北洋水師看上去強大很多,但對甲午戰爭的輸贏來說沒有任何作用。概輸還是要輸,不是輸在軍備上,而是其他方面導致清政府很難打贏這戰。
-
15 # 谷滄
北洋水師的覆滅125年來一直眾說紛紜。關於錢的問題一直被放在顯眼的位置,似乎全是“老佛爺” 過壽誕的錯,換言之是高層腐敗挪用海軍軍費釀成悲劇。
似乎有了新銳戰艦和速射炮甲午海戰的結局就會被改寫,然後洋務運動得以繼續君主立憲大功告成。
非也,清國的政治制度和軍事戰略思維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北洋水師的悲劇宿命(不展開談)。一個病入膏肓的腐朽制度靠洋務運動的強心劑無法源續其生命,治標不治本的短期行為葬送了中國一代海軍精英。
-
16 # 條頭津津有味
公元1894年7月25日到1895年4月17日,大清國與日本國,打了一場戰爭。中國稱為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
戰爭的起源是朝鮮,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人看到了機會也出兵朝鮮與清朝對抗。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海戰也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促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大清朝被打怕了,妥協求和,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戰爭打敗了,有人說是慈禧用了海軍的錢修自己家頤和園,造成海軍沒錢購置新戰艦,所以打敗了。我的看法就是胡扯,軍隊統帥將領無能才是關鍵,整體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思想都是錯誤的,才是失敗的必然原因。
首先看看清軍在戰爭中的陸戰表現,甲午戰爭中的陸地戰鬥中,平壤之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於1894年9月15日在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進行,成為了日本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的決定性作戰。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16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約為13000人,清政府雖從各處抽調兵馬前往平壤,然除總兵呂本元率馬隊兩營於9月13日抵義州外,餘皆遲緩而未入朝鮮國境。日軍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清軍在船橋裡擊退日軍,日軍則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玄武門和牡丹臺,其後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日軍大獲全勝。
平壤之戰中,山東平邑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可葉志超卻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致使日本軍隊佔領朝鮮全境。兵臨大清國發祥地東北。
這仗打的,太過掉以輕心了,太漫不經心了,太丟人了,要知道在10年前的1884年,24歲的袁世凱在朝鮮可是追著日本人打的,年紀輕輕就控制了朝鮮。
十年之間日本國磨刀霍霍。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和推演“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這就是日本國軍人的處心積慮,天天想,天天年的軍事思想。
然後看看在大清海軍方面,聽一聽李鴻章大國師是怎麼說的:“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大清國海防工程在朝廷(慈禧)的大力支援下,投入巨大資金,經辦多年建立了當時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北洋水師。按照北洋水師噸位和戰艦能力,管理好了完全可以強有力壓制日本,不給日本人機會,可這個李鴻章滿心想的就是用這個響噹噹北洋水師做紙老虎,甚至小風小雨都可以把他的水師擊打的滿目瘡痍,孔洞百出,這TM的什麼邏輯。他只會做裱糊匠繼續糊他的紙老虎,他的一貫思想就是奉行妥協投降。李鴻章甩鍋的能力是登峰造極。大清國全力打造北洋水師,哪裡是幾個修頤和園的錢能對比的,完完全全的推卸責任,甩鍋給慈禧老太太。其實老太太哪有心思修什麼破園子。要我看北洋水師的錢都被李鴻章這個老兵遊子給腐敗了,只用少部分錢糊了“紙老虎”樣板忽悠朝廷和世人。
李鴻章作為封疆大隸,搞淮軍、搞洋務、搞北洋水師幾十年,在他“裱糊匠”的軍事思想裡,根本沒有進攻的戰略佈局,也不可能有戰略佈局,李鴻章心裡太清楚自己的北洋水師工程是個什麼玩意。所以當翁同龢等文官極力要宣戰時,李鴻章這個跟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的“戰鬥英雄”,卻想要極力避戰,他根本不敢打,他心裡有數。知道自己打造的北洋水師是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
大清國軍人的戰鬥力能好嗎?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是必敗無疑的,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根本沒有對日本全面備戰和進攻打擊的戰略思想。李鴻章等各路軍頭封疆大吏,沒有統一的作戰思想。朝廷也讓各路封疆大吏相互牽制,害怕一方獨大起謀反之心。
這種局面日本軍人看的門清,日本軍人太想打中國了,日本人也太瞭解中國人的歷史了,十幾萬滿清人入山海關可以統治中原近三百年,我大日本差啥呀!日本人下了大大的賭注,拼死一搏跟大清幹一架,他們在甲午戰爭中賭贏了。日本把大清給打成了腹背受敵的局面,都看過打架吧,被打的傢伙抱著頭,彎腰弓背,一會兒後背(東北)挨一腳,一會兒肚子(中國海)被掏一拳,嘴裡喊著別打了我服了!
不要把戰敗的原因說成因為花錢修了頤和園(也是沒影的事),沒了錢建造更強大北洋水師,打贏戰爭需要軍事家,大清卻用了個“裱糊匠”。人要是妥協習慣了就沒了骨氣。
左宗棠活著時極度看不上李鴻章的為人。左宗棠能扛著棺材去收復新疆。李鴻章只會甩鍋。只會搞在自己的土地上以夷制夷的洋務,李鴻章跟德國人匹斯麥吹牛B說自己是東方匹斯麥殺了無數太平天國的人,匹斯麥說“我們民族只以欺負外族為榮!”。日本人伊藤博文誇李鴻章是大清國一等一的大能人!
甲午海戰的萬古罪人就是李鴻章。
-
17 # 煙雨江南625321
還是贏不了,從根本觀念思想上都落後了,體現在訓練,作戰理念等方面,後來北洋水師在威海衛海港裡被全殲就能看出來,李中堂把水師當做自己的政治資本,朝廷也把水師當做李的後花園,伊藤博文說李鴻章正想伸出一隻手乾點事,馬上就會有7/8個人把他摁住,處處掣肘,滿清的整個統治階級和人民的思想早已腐朽不堪,多幾艘先進軍艦也沒有用
-
18 # 老沙摩遊記
修圓明園頤和園代表著一種風氣,當慈禧不管國際變化只顧自己享受的時候,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官員士紳都在互相攀比,貪汙腐敗!而日本天皇為了軍備每餐吃的飯極其簡單,把每一分費用省出來,這樣的天皇帶動下全日本奮發圖強,人人努力,攢著一股勁想成為亞洲第一!如此此消彼長大清非敗不可
-
19 # 邊疆遼遠洪荒
不能,因為那樣就不會有甲午戰爭了。不是沒有戰爭,而是戰爭會再拖若干年發生。而再那場戰爭中出兵,大清還是會失敗。原因就在於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區別,一個是換湯不換藥,一個是重打鼓另開張。甚至也可以說是兩國政治的差別。中國一直是在商鞅設計的國家體制基礎上修修補補了兩千多年,而日本幾乎是一下子從從封建制跨越到君主立憲制。大清只少量學習先進技術,而日本是全面學習,甚至想要照搬英國。在甲午開戰前,日本已經基本實現全方位現代化,而大清基本蔑視現代化,只在少數方面膚淺地學習了一點。日本在戰前老早開始發行國債,而大清直到戰爭結束,政府沒做任何有用的事,而光緒還在瞎指揮,翁同龢們還在瞎議論。這是一場兩個時代之間的戰爭,也是一個現代化國家與一支私人武裝之間的戰爭。日本調動了所有資源投入戰爭,而大清本身就國力羸弱,而且還沒有投入戰爭。
然而,即使如此,日本打得也並不怎麼輕鬆,可見兩國體量差距有多大,洋務運動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沒有洋務運動,日本會非常輕鬆地獲勝。
歷史似乎在闡釋一個事實,人民總是血性十足,但統治者時不時昏聵不堪。
-
20 # 大白的淺度思考
這不是錢多錢少,人多人少,技術高低的問題。
是整個社會體制的比拼,當時的清朝,絕對打不過日本。
回覆列表
引入頤和園來解釋大清王朝的腐敗實在有點偷換概念了,本人也對也對慈禧太后十分反感但是我很清楚大清的腐敗不僅僅是一個皇太后,而是整個上層建築的腐敗落後,統治者鼠目寸光才氣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
頤和園從乾隆年間就已經開始修建了,到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多年積累付之一炬。慈禧太后掌權以後確實極力追求奢華和權威,重修頤和園發生在1886年並在1888年改名為頤和園,這之間確實耗費巨大浪費了國力,這和日本天皇一天吃一頓飯帶頭省錢建設海軍的做法大相徑庭,也是我們討厭她的原因。
但是慈禧太后浪費這點錢能夠導致北洋海軍慘敗嘛?很明顯還不至於,至於說頤和園建設挪用了北洋海軍每年幾百萬兩軍費也不能蓋棺定論,那個年代沒有存檔後世只能猜測,小編認為慈禧太后在1900年有勇氣對歐洲列強同時開戰,本質上還是有血性知廉恥的,它的奢華肯定是建立在祖宗基業興隆的基礎上,所以挪用軍費這是應該和頤和園關係不大,上下級貪汙更有可能。再說了時間上也有出入,大清一開始打造北洋水師的時候投入血本的,而且這和興修頤和園不在一個時期。幾乎沒有可能挪用軍費。
至於說用建設頤和園的錢打造軍艦能否打贏甲午海戰,我相信毛澤東的話更有說服力,偉人說辛虧建立了頤和園人民還能進去遊玩,要是投給北洋水師就什麼都沒有了。大清王朝上層建築的腐敗無能才是甲午海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加上幾條軍艦很難扭轉歷史。
無可否認,甲午開戰時北洋水師已經快十年沒有更新裝備和補充彈藥,落後的老式戰艦縱使有鄧世昌這樣英勇的軍官也很難擊敗聯合艦隊。也就是說方式北洋水師如果有匹敵聯合艦隊的裝備還是有可能打殘日本海上力量的,但是僅僅是消滅了北洋水師就能贏得戰爭嗎?小編認為也是不可能的。
看看中法戰爭就知道了,大清苟安一時還沒有開戰就急著休戰求和,當官的都得了恐懼症不敢對抗虎狼,面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日本政府,即使北洋水師戰勝了對手,大清也難逃失敗的後果。所以毛澤東主席說的很對,甲午之戰大清也好,北洋水師也罷都是必然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