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行俠看世界

    延字更好。柳延河堤河延柳,延字一方面更能反映河堤之長,柳條婆娑搖曳在視覺在上將河堤拉長,更有意境,另一方面河水呼應著,彷彿相邀柳枝一起,躍動呼啦。而沿字就相對少了一些神韻。

  • 2 # 劉海888

    仔細看,水映花面花映水,柳延河堤河延柳。如果用延是不是承接柳延當收功效,而且用延字可以使對句與出句有對仗之美感。但是用沿太直接,一目瞭然,就是順著走的意思,少有詩意;況且用延與沿也是寫詩的一種手法,應視詩意境界而取捨,因為韻母相同。

  • 3 # 雲捲雲舒說文史

    上句“水映花面花映水”——流水嬌花相映襯,流水自淙淙,花姿獨婀娜。花香迎面惹人醉,流水纏綿繞心魂,自然天成,溫婉靜好。

    上句美輪美奐。下句,柳延河堤河延柳”中,用“沿”字好,還是“延”字好呢?先看這兩字字義的不——“沿”者,邊岸也。“延”者,延伸也。

    用“延”字的詩意是——如絲絛般的垂柳沿著堤岸生長,輕軟的柳條隨風輕輕舞動,似乎把河岸拉長了。而淙淙流淌的河水似乎也把柳樹延伸了,滿眼的綠意盎然,垂柳與河堤相互珍惜,相互扶持,相互成全,構成了一幅靜謐悠遠的美麗畫卷。

    如果用“沿”字,詩句的解釋就變成單純的柳樹沿堤岸生長,缺少了延綿悱惻的韻味,過於直白,缺乏美感。

    因而,我傾向於用“延”字。

  • 4 # 軫念信箱

    1036丙子

    宋仁宗皇帝景祐三年

    1歲

    是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按:公曆1037年1月8日),蘇軾生。

    蘇軾《送沈逵》詩云:“嗟我與君皆丙子。”

    《贈長蘆長老》詩云:“與公同丙子,三萬六千日。”

    《玉局文》雲:“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磯上。”

    《志林》雲:“退之以磨蠍為身宮,而僕以磨蠍為命。”若以磨蠍為命推之,則為卯時生。議者以先生十二月為辛丑,十九日為癸亥日,丙子癸亥,水向東流,故才汗漫而澄清。子卯相刑,晚年多難。”

    又蘇軾詩《李委吹笛(並引)》:“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也。”

    謹按:蘇軾生年,有1036年與1037年兩種說法。據蘇軾《感舊詩(並引)》:“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還,寓居子由東府,數月復出領汝陰,時予年五十六矣”推之,元佑六年為1091 (辛未)年,若此年蘇軾五十六歲,則蘇軾生於丙子可以斷定,但蘇軾生於十二月十九日,按中歷雖為丙子,若按西曆算,實1037年年初。

    1037 丁丑

    宋仁宗趙禎景佑四年

    2歲

    蘇洵29歲。歐陽修31歲。王安石17歲。蔡襄26歲。

    1038 戊寅

    宋仁宗皇帝景祐五年(寶元元年)

    3歲

    1039 己卯

    寶元二年

    4歲

    蘇洵31歲。是年蘇轍生。

    1040 庚辰

    寶元三年(康定元年)

    5歲

    1041 辛巳

    康定二年 (慶曆元年)

    6歲

    1042 壬午

    慶曆二年

    7歲

    是年蘇軾已知讀書。

    宋王宗稷雲:是年先生七歲,已知讀書。

    蘇軾《上韓魏公梅直講書》雲:“自七八歲知讀書。”

    《洞仙歌》自序雲:“僕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年九十餘,能知孟昶宮中事。”

    《冷齋夜話》載蘇軾雲:“某七八歲時,嘗夢遊陝右。”

    謹按:蘇軾是年已知讀書,但其入學則為明年(8歲)。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雲“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可知蘇軾是慶曆三年(8歲)始入小學。

    1043 癸未

    慶曆三年

    8歲

    是年蘇軾入小學。

    《志林》雲:“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

    《范文正公文集序》雲:“慶曆三年,某始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以魯人石守道《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某従旁竊觀,問先生十一人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某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

    謹按:依上文言,蘇軾一入學,即見其聰穎。少年如此,則終非池中物可知矣。

    1044 甲申

    慶曆四年

    9歲

    是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1045 乙酉

    慶曆五年

    10歲

    是年蘇洵遊學四方,蘇軾母親程氏遂擔起教育蘇軾的責任。

    《蘇東坡先生本傳》:“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雲:“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問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太夫人讀東漢史至《範滂傳》,慨然太息,公侍側曰:‘某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夫人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公亦奮厲有當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大全集》載東坡少時語云:“秦少章言東坡十來歲,老蘇曾令作《夏侯太初論》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之語。老蘇愛此論。年少所作,故不傳。”

    趙德麟所編《侯鯖錄》雲:東坡年十歲,在鄉里見老蘇誦歐公《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錶》,老蘇令坡擬之,其間有“匪伊垂之帶有餘,非敢後也馬不進。”老蘇喜曰:“此子他日當自用之。”

    是年黃庭堅生。

    1046 丙戌

    慶曆六年

    11歲

    蘇洵38歲。歐陽修40歲。王安石26歲。蔡襄35歲。蘇轍8歲。黃庭堅2歲。

    1047 丁亥

    慶曆七年

    12歲

    是年蘇軾祖父卒,蘇洵自虔州歸。蘇軾聽蘇洵介紹白居易詩。

    蘇軾《天石硯銘》曰:“某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鏗然,扣之有聲。”

    《鍾子翼哀詞》雲:“某年十二,先君宮師歸自江南。”

    《與曾子固書》雲:“祖父之沒,某年十二矣。”

    《天竺寺(並引)》:“ 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歸,為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樂天親書詩云: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従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鍾清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筆勢奇逸,墨跡如新。”今四十七年矣。予來訪之,則詩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詩。

    香山居士留遺蹟,天竺禪師有故家。空詠連珠吟疊壁,已亡飛鳥失驚蛇。林深野桂寒無子,雨浥山姜病有花。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涕橫斜。”

    1048 戊子

    慶曆八年

    13歲

    1049 己丑

    慶曆九年(皇佑元年)

    14歲

    1050 庚寅

    皇佑二年

    15歲

    1051 辛卯

    皇佑三年

    16歲

    是年米芾生。

    1052 壬辰

    皇佑四年

    17歲

    是年與劉仲達交遊。

    《滿庭芳》序雲:“餘年十七,始與劉仲達往來於眉山。”

    1053 癸巳

    皇佑五年

    18歲

    1054 甲午

    皇佑六年 (至和元年)

    19歲

    是年蘇軾取妻。

    宋王宗稷雲:先生年十九,始娶眉州青神王方女。

    蘇軾《王氏墓誌》雲:“生十有六歲,而歸於某。”

    謹按:治平二(1065)年,王氏卒,年二十有七。以王氏年數考之,則甲午(1054)年歸於先生明矣。

    1055 乙未

    至和二年

    20歲

    是年蘇軾遊成都,拜訪張安道,受到禮遇。晁美叔求交,蘇軾作答。

    王宗稷雲:是歲先生年二十,遊成都,謁張安道。

    《樂全先生文集序》雲:“某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一見待以國士。”

    《送美叔詩》雲:“我生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君來扣門若有求。”

    1056 丙申

    至和三年( 嘉佑元年)

    21歲

    蘇洵48歲。歐陽修50歲。王安石36歲。蔡襄45歲。蘇轍18歲。黃庭堅12歲。米芾6歲。

    謹按:蘇軾《鳳鳴驛記》雲:“ 始餘丙申歲舉進士,過扶風。”若以此為準,則蘇軾於是年(1056年)舉進士。但資料不足。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又《范文正公文集敘》:“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又《東坡先生本傳(《宋史》)》:“ 嘉祐二年,試禮部,……殿試中乙科。”如以此為準,則蘇軾舉進士當為1057(丁酉)年。所謂“丙申歲舉進士”當為筆誤。

    1057 丁酉

    嘉佑二年

    22歲

    是年蘇軾與蘇轍同登進士第。

    四月,蘇軾母親程氏病終。

    蘇軾《興國六祖書贊》雲:“餘嘉祐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院。”

    《東坡先生本傳(《宋史》)》:“ 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

    《太息一篇送秦少章歸京》雲:“昔吾舉進士,試名於禮部。歐陽文忠公見吾文,且曰:‘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

    《上韓太尉書》雲:“某年二十有二矣。”

    《上梅直講書》:“先生登第之後,四月,丁太夫人武陽君程氏憂。”

    司馬溫公《程夫人墓誌》雲:“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終於鄉里。”

    蘇洵《寄文忠公書》雲:“二子不免丁憂,今已到家。”

    1058 戊戌

    嘉佑三年

    23歲

    1059 己亥

    嘉佑四年

    24歲

    是年服除,蘇軾以十二月與蘇洵適楚。

    蘇軾《南行前集序》雲:“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歎。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焉,謂之南行集。”

    1060 庚子

    嘉佑五年

    25歲

    是年過唐州。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

    宋王宗稷雲:是歲先生年二十五,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有《新渠》詩,其序雲:“庚子正月,予過唐州,太守趙侯始復三陂,疏召渠,為《新渠詩》五章,以告於道路,致侯之意。”

    1061 辛丑

    嘉佑六年

    26歲

    是年蘇軾透過直言極諫科制策殿試,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鳳翔府判官,十二月到治所所在地扶風(今陝西扶風縣)任職,正式踏上榮辱不定、政治風波迭起的坎坷仕途。有《應制科上兩制書》及《上富丞相書》,又有《謝應中制科啟》、《鳳翔八觀》及《鳳鳴驛記》。

    蘇軾《感舊》詩序雲:“嘉祐中,予與子由奉制策,寓居懷遠驛,時年二十六,子由年二十三耳。”

    《石鼓》詩云:“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従政見魯叟。”

    1062 壬寅

    嘉佑七年

    27歲

    是年官於鳳翔。

    二月有《詔郡吏分往屬縣決囚作詩五百言寄子由》,又有《壬寅重九不預會遊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詩,及按《志林》有《論太白山舊封公爵為文記之》。又有《記歲暮鄉俗三首》。

    蘇轍《和守歲》詩云“顧兔追龍蛇”,子由注:“是歲壬寅”,可知《記歲暮鄉俗》三詩,作於壬寅歲矣。

    1063 癸卯

    嘉佑八年

    28歲

    官於鳳翔。作《思治論》。

    1064 甲辰

    宋英宗趙曙 治平元年

    29歲

    官於鳳翔。

    1065 乙巳

    治平二年

    30歲

    是年蘇軾自鳳翔罷任回朝,判登聞鼓院。英宗皇帝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召試秘閣,皆入三等,得直史館。通義郡君王氏卒於京師。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雲:“治平二年罷還,判登聞鼓院。英宗皇帝在藩邸,聞先生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召試秘閣,皆入三等,得直史館。”

    宋史《蘇東坡先生本傳》:“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詞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於館閣中近上帖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

    1066 丙午

    治平三年

    31歲

    是年在京師直史館。

    四月,蘇洵卒,時年58歲,英宗皇帝聞而傷之,命有司具舟載其喪,由蘇軾扶護,歸葬於蜀。

    歐陽文忠公作老蘇墓誌雲:“明允《太常因革禮書》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

    張安道《老蘇文安先生墓表》雲:“太常禮書成,未報,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也。”

    歐陽修60歲。王安石46歲。蔡襄55歲。蘇轍28歲。黃庭堅22歲。米芾16歲。

    1067 丁未

    治平四年

    32歲

    是年蘇軾居服制中。

    八月壬辰葬蘇洵於眉州。

    九月,作題跋《書摹本蘭亭後》雲:“外寄所託,改作因寄,於今所欣,改作向之,豈不哀哉,改作痛哉,良可悲,改作悲夫,有感於斯文,改作斯文,凡塗兩字,改六字,注四字,曾不知老之將至,誤作僧,已為陳跡,誤作以,亦由今之視昔,誤作由。舊說此文字有重者,皆構別體,而之字最多,今此之字頗有同者,又嘗見一本比此本微加楷,疑此起草也,然放曠自得不及此本遠矣,子由自河朔持歸,寶月大師唯簡請此本,令左綿僧意祖摹刻於石。治平四年九月十五日。”可知蘇軾於王羲之研究已有深度。

    是年蔡襄卒。

    1068 戊申

    宋神宗趙頊 熙寧元年

    33歲

    是年蘇軾免喪。

    十月作《四菩薩閣記》。

    十二月,返回長安,作題跋《書王石草書》。

    《四菩薩閣記》雲:“載四菩薩版以歸。既免喪,嘗與往來浮屠人,勸某為先君舍施。為大閣以藏之。”作記乃熙寧元年十月。

    《書王石草書》:“王正甫石才翁對韓公草書,公言二子一作向馬行頭吹笛,座客皆不曉,公為解之:“若非妙手,不敢向馬行頭吹也。”熙寧元年十二月晦書。”

    《跋醉導師圖並章子厚跋》:“熙寧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舟過長安,會正父與毋清臣家,舟觀醉士圖,見子厚所題,知其為予噱也,持耳翁為予固畏之,若子厚乃求其持而不得者,他日舟見,當復一噱,時與清臣堯夫子由同觀子瞻書。

    1069 己酉

    熙寧二年

    34歲

    是年蘇軾還朝,因與王安石相左,被迫監官告院。與王詵寫詩賦及《蓮華經》,作題跋《跋醉導師圖並章子厚跋》。

    《烏臺詩話》雲:“熙寧二年,某在京授差遣,與王詵寫詩賦及《蓮華經》。”

    《跋醉導師圖並章子厚跋》:“僕素不喜酒,觀正父醉士圖,亦甚威執杯持耳翁也,子瞻。

    僕觀醉道士圖,展卷末諸君題,子瞻所題,發噱絕倒,子厚書。

    又:

    熙寧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舟過長安,會正父與毋清臣家,舟觀醉士圖,見子厚所題,知其為予噱也,持耳翁為予固畏之,若子厚乃求其持而不得者,他日舟見,當復一噱,時與清臣堯夫子由同觀子瞻書。

    酒中固多味,恨知之者少耳,若持耳翁已太苛矣,子瞻性好山水,尚不肯渡仙遊潭,況於此而知味者乎,宜其畏也,正父赴豐國時,子厚令進武,復題此以繼子瞻之後。巳酉端午後一日。”

    《蘇東坡先生本傳》:“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

    1070 庚戌

    熙寧三年

    35歲

    是年監官告院,範景仁舉蘇軾充諫官,未果。作《送章子平詩》、《送錢藻知婺州詩分韻得英字》、《送曾子固倅越詩分韻得燕字》及《寄劉貢甫》詩。

    《送章子平詩》序:“熙寧三年,子平自右司諫、直集賢院出牧鄭州,賦詩餞之。”

    《烏臺詩話》雲:“舊例,館閣補外,同舍餞送,必分韻。”

    1071 辛亥

    熙寧四年

    36歲

    是年任監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因上言得罪王安石,轉任開封府推官,御史以雜事誣奏蘇軾過失,軾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有奏《罷買燈疏》、《初到杭州寄子由》兩絕。除夕,先生以通判職事直都廳,日暮返舍,題一詩於壁。

    《蘇東坡先生本傳》:“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議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於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餘。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従常患無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興廢,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聖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為力。慶曆固嘗立學矣,至於今日,惟有空名僅存。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遊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於時,則與慶曆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於吾世足矣。至於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今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採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願陛下留意於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於放而樂於誕耳。陛下亦安用之?”議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即日召見,問:“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願鎮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後應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軾退,言於同列。安石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

    1072 壬子

    熙寧五年

    37歲

    是年蘇軾任杭州通判。

    三月二十三日従太守沈公觀花于吉祥寺,作《牡丹記》。是年科場,蘇軾監試,有《呈試官》詩及《試院煎茶》詩、《催試官考較戲作》。

    八月十七日登望湖樓,是日榜出,與試官兩人復留,作五絕句。

    十月乙酉,與錢塘之士貢於禮部者九人。宴於中和堂,作是詩以勉之。

    十月十二日,運司差蘇軾往湖州相度堤垾利害,與湖州太守孫莘老相見,作七絕《贈莘老》及《山村五絕》。是年又作《送杜子方》詩。

    臘月,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有詩。

    《牡丹記敘》:“ 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餘従太守沈公觀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數,酒酣樂作,州人大集,金槃彩籃以獻於坐者,五十有三人。飲酒樂甚,素不飲者皆醉。自輿臺皂隸皆插花以従,觀者數萬人。明日,公出所集《牡丹記》十卷以示客,凡牡丹之見於傳記與栽植培養剝治之方,古今詠歌詩賦,下至怪奇小說皆在。餘既觀花之極盛,與州人共遊之樂,又得觀此書之精究博備,以為三者皆可紀,而公又求余文以冠於篇。

    蓋此花見重於世三百餘年,窮妖極麗,以擅天下之觀美,而近歲尤復變態百出,務為新奇以追逐時好者,不可勝紀。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今公自耆老重德,而餘又愚蠢迂闊,舉世莫與為比,則其於此書,無乃皆非其人乎。然鹿門子常怪宋廣平之為人,意其鐵心石腸,而為《梅花賦》,則清便豔發,得南朝徐庾體。今以餘觀之,凡託於椎陋以眩世者,又豈足信哉!餘雖非其人,強為公紀之。公家書三萬卷,博覽強記,遇事成書,非獨牡丹也。

    《送杭州進士詩敘》:“ 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陳公之詞也。蘇子曰:士之求仕也,志於得也,仕而不志於得者,偽也。苟志於得而不以其道,視時上下而變其學,曰:吾期得而已矣。則凡可以得者,無不為也,而可乎?昔者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與皮冠,於義未有損益也,然且不可,而況使之棄其所學,而學非其道歟?熙寧五年,錢塘之士貢於禮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於中和堂,公作是詩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於其動者,欲其難進也。萬世不移者,山也,時飛時止者,鴻雁也;言山而及鴻雁,於其靜者,欲其及時也。公之於士也,可謂周矣。《詩》曰:“無言不酬,無德不報。”二三子何以報公乎?

    是年歐陽修卒。

    1073 癸丑

    熙寧六年

    38歲

    是年蘇軾任杭州通判。運司又差蘇軾往潤州,道出秀州,錢安道送茶,和詩。是年作《八月十五觀潮》詩寫於安濟亭上,又作《仁宗皇帝飛白記》、《錢塘六井記》、《次韻章傳道》詩、《和劉貢甫秦字韻》詩、《寄劉道原》詩及《和陳述古冬日牡丹詩》四絕,又有《題贈法惠師小童思聰》。

    《仁宗皇帝飛白記》:“熙寧六年冬,以事至姑蘇。安簡王公子誨出所賜公端敏二字。”

    《錢塘六井記》:“熙寧五年,太守陳公述古至,問民之利病。明年春,六井畢脩,故詳其語以告後人。”

    1074 甲寅

    熙寧七年

    39歲

    是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正月,遊風水洞,推官李泌先行三日,留風水洞相待,作詩題壁。是年納侍妾朝雲。蘇軾以蘇轍在濟南,求為東州守。五月受命移知密州。九月二十日別南北山道友,秋末去杭赴密州,與楊元素同舟,與陳令舉、張子野過李公擇於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道過常州,為錢公輔作哀辭。是年蘇軾在潤州道上過除夜,作《師子贊》及《潤州道上過除夜》詩兩絕。

    蘇轍《超然臺賦》序:“子瞻通守餘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蘇軾《勤上人詩集序》:“熙寧七年,餘自錢塘赴高密。”

    《別天竺觀音詩》序:“餘昔通守錢塘,移蒞膠西,以九月二十日,來別南北山道友。”

    《記遊松江說》雲:“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従餘過李公擇於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於天下,作《定風波》令。”

    《師子屏風贊》雲:“潤州甘露寺,有唐李衛公所留陸探微畫師子版。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過而觀焉。”

    1075 乙卯

    熙寧八年

    40歲

    是年蘇軾到密州,到郡二十餘日作《上韓丞相論災傷書》;又論密州鹽稅;又作《後杞菊賦》。作《送劉孝叔吏部》詩、《和李公擇來字韻》詩。及常山祈雨感應,立雩泉。

    《後杞菊賦》序:“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移守膠西,而齋廚索然。”

    1076 丙辰

    熙寧九年

    41歲

    是年蘇軾在密州任。作《刻秦篆記》,是年中秋,歡飲達旦,作《水調歌頭》懷子由,及作《薄薄酒》二章。又寫《超然臺記》寄李清臣。又作《祭常山神文》、《書膠西蓋公堂照壁畫贊》,及作《山堂銘》,作《表忠觀碑》。

    《刻秦篆記》:“熙寧九年丙辰,蜀人蘇某來守高密。”

    王安石56歲。蘇轍38歲。黃庭堅32歲。米芾26歲。

    1077 丁巳

    熙寧十年

    42歲

    是年蘇軾在密州任。就差知河中府,已而改知徐州。四月,赴徐州,與子由相會於澶濮之間,相約赴彭城。留百餘日,宿於逍遙堂,子由有兩絕,軾和之。徐州水患大作,七月十七日河決澶州曹村埽,八月二十一日及徐州城下。軾治水有功,至十月五日,水漸退,城以全,朝廷降詔獎諭。是年作《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河復》、《韓幹畫馬歌》、《司馬君實獨樂園詩》及《送範蜀公往西京》詩。又有和子由《水調歌頭》詞、《與王定國顏長道泛舟》詩,有“回頭四十二年非”之句。又作《題七月二十日帖》。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自密徙徐,是歲河決曹村。”

    《與王定國顏長道泛舟》:“回頭四十二年非。”。

    《題七月二十日帖》:“江右僧寶索靖七月二十日帖,僕亦以是日醉書五紙,細觀墨跡,與二妙為三。每紙皆記年月,是歲熙寧十年也。”

    《河復(並敘)》:“ 熙寧十年秋,河決澶淵,注鉅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絕流,而濟、楚大被其害,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餘日不退,吏民疲於守禦。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風終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復故道,聞之喜甚,庶幾可塞乎。乃作《河復》詩,歌之道路,以致民願而迎神休,蓋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見西漢元光元封間,河決瓠子二十年。鉅野東傾淮泗滿,楚人恣食黃河鱣。萬里沙回封禪罷,初遣越巫沉白馬。河公未許人力窮,薪芻萬計隨流下。吾君仁聖如帝堯,百神受職河神驕。帝遣風師下約束,北流夜起澶州橋。東風吹凍收微淥,神功不用淇園竹。楚人種麥滿河淤,仰看浮槎棲古木。

    《送表忠觀錢道士歸杭》:“(熙寧十年,詔以龍山廢佛祠為表忠觀。元豐二年,通教自杭來,見予於吳興。問:“觀亦卒工乎?”曰:“未也,杭人比歲不登,莫有助我者。”餘曰:“異哉,杭人重施輕財,是不獨為福田也,將自託於不朽,今歲成矣,子其行乎?”及還,作詩送之。”〕

    先王舊德在民心,著令稱忠上意深。墮淚行看會祠下,掛名爭欲刻碑陰。淒涼破屋塵凝座,憔悴雲孫雪滿簪。未信諸豪容郭解,卻従他縣施千金。”

    1078 戊午

    元豐元年

    43歲

    是年蘇軾在徐州任。是年三月,始識王迥子高,聞與仙人周瑤英遊,作《芙蓉城》詩。。

    春旱,徐州城東二十里有石潭,或雲置虎頭潭中可以致雷雨,蘇軾用其說求雨,作《起伏龍行》。

    二月,有旨賜錢二千四百一十萬,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及發常平錢米,改築徐州外小城,創木岸四,以《獎諭敕記》並刻諸石。作《熙寧防河錄》。

    八月癸丑,樓成。

    九月庚辰,大合樂以落之。

    是年詩文有《起伏龍行》、《芙蓉城》詩、《熙寧防河錄》、《放鶴亭記》、《滕縣公堂記》、《鹿鳴燕詩序》、《和魯直古風二首》及《次韻潛師放魚》、《和舒堯文祈雪詩》、《祭文與可》及作《石炭》詩、《日喻》一篇。

    《起伏龍行(並敘)》:“ 徐州城東二十里,有石潭。父老雲與泗水通,增損清濁,相應不差,時有河魚出焉。元豐元年春旱,或雲置虎頭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說,作《起伏龍行》一首。

    何年白竹千鈞弩,射殺南山雪毛虎。至今顱骨帶霜牙,尚作四海毛蟲祖。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東,神物所蟠誰敢侮。上欹蒼石擁巖竇,下應清河通水府。眼光作電走金蛇,鼻息為雲擢煙縷。當年負圖傳帝命,左右羲軒詔神禹。爾來懷寶但貪眠,滿腹雷霆喑不吐。赤龍白虎戰明日,(是月丙辰,明日庚寅。)倒卷黃河作飛雨。嗟吾豈樂鬥兩雄,有事徑須煩一怒。”

    《芙蓉城(並敘)》:“ 世傳王迥子高,與仙人周瑤英遊芙蓉城。元豐元年三月,餘始識子高,問之信然,乃作此詩。極其情而歸之正,亦變風止乎禮義之意也。

    芙蓉城中花冥冥,誰其主者石與丁。珠簾玉樓翡翠屏,雲舒霞卷千娉婷。中有一人長眉青,炯如微雲淡疏星。往來三世空釒柬形,竟坐誤讀《黃庭經》。天門夜開飛爽靈,無復白日乘雲軿。俗緣千劫磨不盡,翠被冷落悽餘馨。因過緱山朝帝廷,夜聞笙簫弭節聽。飄然而來誰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欞。忽然而去不可執,寒衾虛幌風泠泠。仙宮洞房本不扃,夢中同躡鳳凰翎。徑渡萬里如奔霆,玉樓浮空聳亭亭。天書雲篆誰所銘,繞樓飛步高竛竮。仙風鏘然韻流鈴,蘧蘧形開如酒醒,芳卿寄謝空丁寧。一朝覆水不返瓶,羅巾別淚空熒熒。春風花開秋葉零,世間羅綺紛羶腥。此生流浪隨滄溟,偶然相值兩浮萍。願君收視觀三庭,勿與嘉穀生蝗螟。従渠一念三千齡,下作人間尹與邢。”

    《熙寧防河錄》,雲:“乃即徐州城之東門為大樓,堊以黃土,名之曰黃樓,以土實勝水故也。”

    蘇轍《黃樓賦》,蘇軾跋:“元豐元年八月癸丑樓成,九月庚辰大合樂以落之。”

    蘇轍《中秋月》三首:“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蘇軾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歲與子由會於此。”

    蘇軾《九日黃樓作》古詩一首:“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

    《石炭(並引)》:“ 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於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冶鐵作兵,犀利勝常雲。”

    《徐州鹿鳴燕賦詩敘》:“ 餘聞之,德行興賢,太高而不可考,射御選士,已卑而不足行。永惟三代以來,莫如吾宋之盛。始於鄉舉,率用韋平之一經;終於廷策,庶幾晁董之三道。眷此房心之野,實惟孝秀之淵。元豐元年,三郡之士皆舉于徐。九月辛丑晦,會於黃樓,修舊事也。庭實旅百,貢先前列之龜;工歌拜三,義取食蘋之鹿。是日也,天高氣清,水落石出,仰觀四山之晻曖,俯聽二洪之怒號,眷焉顧之,有足樂者。於是講廢禮,放鄭聲,部刺史勸駕,鄉先生在位,群賢畢集,逸民來會。以謂古者於旅也語,而君子會友以文,爰賦筆札,以侑樽俎。載色載笑,有同於泮水;一觴一詠,無愧於山陰。真禮義之遺風,而太平之盛節也。大夫庶士,不鄙謂餘,屬為斯文,以舉是禮。餘以嘉祐之末,以進士入宮,偶儷之文,疇昔所上。揚雄雖悔於少作,鍾儀敢廢於南音。貽諸故人,必不我誚也。”

    1079 己未

    元豐二年

    44歲

    是年蘇軾在徐州任。正月己亥,同畢仲孫舒煥八人遊泗之上,登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琴,有記。三月自徐州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王子立、子敏皆従。是歲言事者以先生《湖州到任謝表》以為謗,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追攝。八月十八日赴臺,因“烏臺詩案”入獄,獄中作《寄子由詩二首》及《賦榆槐竹柏四詩》,又作《十二月二十日恭聞太皇太后升遐吏以某罪人不許成服欲哭則不可欲泣則不敢作輓詩二首》。十二月出獄,二十九日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是年,蘇轍聞素質下獄,上書乞以見任官職贖先生罪,責筠州酒官。蘇軾出獄,連削兩個官職,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的名義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

    是年作《送通教大師還杭州序》,及為章質夫作《思堂記》、王定國作《三槐堂記》、《跋歐陽文忠公家書》。又作《子立墓誌》、《與王郎昆仲及兒子邁繞城觀荷花發峴山亭晚入飛英寺分韻得月明星稀四首》、《泛舟城西會者五人分韻得人皆苦炎字四首》、《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玉局文》雲:“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於官舍,而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

    《張氏園亭記》雲:“餘自彭城移守吳興,由宋登舟,三宿而至。”

    《子立墓誌》雲:“子立、子敏皆従餘學於吳興,學道日進,東南之士稱之。”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其末雲:“元豐二年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見畫,廢卷而哭失聲。”

    《子立墓誌》雲:“予得罪於吳興,親戚故人皆驚散,獨兩王子不去,送予出郊,曰:‘死生禍福,天也,公其如天何!’返,取予家致之南都。”

    《上文潞公書》雲:“某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隨,其餘守舍皆婦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書,州郡望風,遣吏發卒圍船搜取,長幼幾怖死。既去,婦女恚罵曰:‘是好箸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

    《和王晉卿(並敘)》:“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功臣全彬之後也。元豐二年,予得罪貶黃岡,而晉卿亦坐累遠謫,不相聞者七年。

    1080 庚申

    元豐三年

    45歲

    是年正月十四日,蘇軾自京師道出陳州,蘇轍自南都來陳,相見三日而別,蘇軾作古詩,有“便為齊安民”之句。又與文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詩與子由別。至十八日,於蔡州道上遇雪,作《次子由韻》古詩二首。過新息縣,作《示鄉人任師中》一首。(謹按:任伋,字師中,眉州人,嘗倅黃州,卜居新息。)過淮、遊淨居寺。至岐亭,訪故人陳慥季常,留五日,賦詩一首而去。二月一日蘇軾帶家人到達黃州,寓居定惠院,作《初到黃州》詩。寓居定惠未久,以是春遷臨皋亭,作《遷居臨皋亭》詩。八月,乳母王氏卒於臨皋亭。蘇軾到黃州無所用心,乃覃思《易》、《論語》,頗有所得。

    是年詩文有:《次子由韻》古詩二首、《示鄉人任師中》一首、《過淮》詩、《遊淨居寺》詩、《初到黃州》詩、《曉至巴河迎子由》詩、《五禽言》、《定惠寺寓居月夜偶出》詩、《遷居臨皋亭》詩、《讀戰國策》、《石芝》詩、《答秦太虛書》。始作《易傳》九卷,《論語》五卷。又作題跋《書蒲永升畫後》。

    《別王文甫子辯》雲:“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到黃州,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

    《定惠寺寓居月夜偶出》詩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對月酣歌美清夜。今年黃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下。”

    《書蒲永升畫後》:“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與印板水紙,爭工拙於毫釐間耳,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其後蜀人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始知微欲於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山水石四堵,營度經歲,終不肯下筆,一日倉皇入寺,索筆墨甚急,奮袂如風雨,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狀,洶洶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筆法中絕,五十餘年,近歲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得而二孫本意。自黃居宓兄弟李懷袞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勢力使之,永升輒嬉笑捨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頃刻而成,嘗與餘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髮為立,永升今老矣,畫亦難得,而世之識真者亦少,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黃州臨皋亭西齋戲書。”

    《石芝(並敘)》:“ 元豐三年五月十一日癸酉,夜夢遊何人家,開堂西門有小園古井,井上皆蒼石,石上生紫藤如龍蛇,枝葉如赤箭。主人言,此石芝也。餘率爾折食一枝,眾皆驚笑,其味如雞蘇而甘,明日作此詩。

    空堂明月清且新,幽人睡息來初勻。瞭然非夢亦非覺,有人夜呼祁孔賓。披衣相従到何許,朱欄碧井開瓊戶。忽驚石上堆龍蛇,玉芝紫筍生無數。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雞蘇。主人相顧一撫掌,滿堂坐客皆盧胡。亦知洞府嘲輕脫,終勝嵇康羨王烈。神山一合五百年,風吹石髓堅如鐵。”

    《岐亭五首(並敘)》:“ 元豐三年正月,餘始謫黃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餘故人陳慥季常也,為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復往見之,季常使人勞餘於中途。餘久不殺,恐季常之為餘殺也,則以前韻作詩,為殺戒以遺季常。季常自爾不復殺,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後數往見之,往必作詩,詩必以前韻。凡餘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而季常七來見餘,蓋相従百餘日也。七年四月,餘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獨至九江。乃複用前韻,通為五篇以贈之。”

    1081 辛酉

    元豐四年

    46歲

    是年蘇軾在黃州,寓居臨皋亭。正月往岐亭,訪陳季常。四月,過古黃州,獲一鑑,周尺有二寸。作《鑑銘》。請故營地之東,名之以東坡。次年始築雪堂,號“東坡居士”。是年詩文有:《岐亭五首》、《鑑銘》、《東坡八首》、《冬至贈安節》、《與安節夜坐賦檠字韻詩》三首,及正月過岐亭作《應夢羅漢記》。並作題跋《書孟東野序》。

    《岐亭五首》:“元豐三年正月,岐亭為留五日,明年正月,復往見之。”

    《鑑銘》雲:“元豐四年正月,餘自齊安往岐亭,泛舟而還,過古黃州,獲一鑑周尺有二寸。”

    《東坡八首》序:“餘至黃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予乏食,於郡請故營地,使躬耕其中。”

    《贈孔毅甫》詩:“去年東坡拾瓦礫,今年刈草蓋雪堂”。

    《雜說》雲:“元豐辛酉冬至,僕在黃州,侄安節遠來,飲酒樂甚,以識一時盛事。”

    《冬至贈安節》詩:“平生幾冬至,少小如昨日。”

    《書孟東野序》:“元豐四年與馬夢得飲酒黃州東禪,醉後頌東野詩云:我亦不笑原憲貧。不覺失笑!東野何緣笑得元憲?遂書以贈夢得,只夢得亦未必笑得東野也。”

    謹按:是年有書法作品:故三司副使陳公題跋

    1082 壬戌

    元豐五年

    47歲

    是年蘇軾在黃州。寓居臨皋亭,就東坡築雪堂,蘇軾自書東坡雪堂四字以榜之,號東坡居士。以《東坡圖》考之,自黃州門南至雪堂四百三十步。雪堂之景,堂之前則有細柳,前有浚井,西有微泉。堂之下則有大冶長老桃花、茶,巢元脩菜,何氏叢橘,種秔稌,蒔棗慄,有松期為可斫,種麥以為奇事,作陂塘,植黃桑,皆足以供蘇軾之歲用,而為雪堂之勝景雲耳。是年三月,蘇軾以事至蘄水,過酒家飲酒,乘月至一橋上,曲肱少休,作《西江月》詞。又遊蘄水清泉寺,作《浣溪沙》詞。七月遊赤壁,有《赤壁賦》,十月又遊之,有《後赤壁賦》。

    蘇軾是年詩文:《悼徐德佔詩》、《西江月》詞、《浣溪沙》詞、《寒食》詩二首、《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江城子》詞、《定風波》、《夢扁舟》、《望棲霞》、《鼓笛慢》,及記單驤、孫兆事蹟,作《怪石供》,重九作《醉蓬萊》,示黃守徐君猷,有“羈旅三年”之句。另有題跋《題溫庭筠湖陰曲後》。

    《雪堂問》:“蘇子得廢圃於東坡之脅,號其正曰雪堂,以大雪中為之,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

    《擬斜川》:“元豐壬戌之春,予躬耕東坡,築雪堂以居之。”

    《悼徐德佔詩》序:“元豐五年三月,餘以事至蘄水,德佔惠然見訪。”

    《寒食》詩二首:“自我來黃州,已見三寒食。”

    《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後赤壁賦》:“十月既望,蘇子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

    《題溫庭筠湖陰曲後》:“原豐五年,軾謫居黃州,蕪湖東承天院僧蘊相,因通直郎劉君誼,以書靖於軾,願書此詞而刻於石以為湖陰故事,而鄂州太守陳君瀚,為致其書,且助之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舟過蕪湖,乃書以遺湘,使刻之,汝州團練副使員外蜀蘇軾書。”

    又:《吊徐德佔並引》:“餘初不識德佔,但聞其初為呂惠卿所薦,以處士用。元豐五年三月,偶以事至蘄水。德佔聞餘在傳舍,惠然見訪,與之語,有過人者。是歲十月,聞其遇禍,作詩吊之。

    美人種松柏,欲使低映門。栽培雖易長,流惡病其根。哀哉歲寒姿,骯髒誰與倫。竟為明所誤,不免刀斧痕。一遭兒女汙,始覺山林尊。従來覓棟樑,未免傍籬藩。南山隔秦嶺,千樹龍蛇奔。大廈若果傾,萬牛何足言。不然老巖壑,合抱枝生孫。死者不可悔,吾將遺後昆。

    《李委吹笛並引》:“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也。置酒赤壁磯下,踞高峰,俯鵲巢。酒酣,笛聲起於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頗知音,謂坡曰:“笛聲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問之,則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新曲曰《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要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弄,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委袖出嘉紙一幅,曰:“吾無求於公,得一絕句足矣。”坡笑而従之。

    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遊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

    是年宋徽宗趙佶生。

    1083 癸亥

    元豐六年

    48歲

    是年蘇軾在黃州。為通判孟亨之《跋子由君子泉銘》,又有《題唐林父筆文》。閏八月,有詩與武昌主簿吳亮工。又有《記承天夜遊》、及作一絕送曹煥往筠州,序雲:“明年餘過圓通,始得其詳。”

    是年蘇軾作品有:《跋子由君子泉銘》、《題唐林父筆文》、《記承天夜遊》、《跋吳道子地獄變相》等。

    《祭春牛文》雲:“元豐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吏人持紙請祭春牛文,予取筆疾書其上。”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跋吳道子地獄變相》:“道子畫聖也,出新意於法度之外,寄妙理於豪放之中,蓋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者耶。官地獄變相,不見其造業之因,而見其受罪之狀,悲哉悲哉,能於此間一念清淨,豈無脫理,但恐如路旁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耳,元封六年七月十日齊安臨皋亭借觀。”

    《天竺寺(並引)》:“ 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歸,為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樂天親書詩云: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従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鍾清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筆勢奇逸,墨跡如新。”今四十七年矣。予來訪之,則詩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詩。

    香山居士留遺蹟,天竺禪師有故家。空詠連珠吟疊壁,已亡飛鳥失驚蛇。林深野桂寒無子,雨浥山姜病有花。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涕橫斜。”

    1084 甲子

    元豐七年

    49歲

    是年蘇軾在黃州。二月與徐得之、參寥子步自雪堂,至乾明寺,有《師中庵題名》。四月,受命移汝州。四月六日出發,黃州送軾者皆至於慈湖,陳季常獨至九江,既到江州和李太白潯陽宮詩,因遊廬山,入開先寺,主僧求詩,作《瀑布》一絕。往來十餘日,作《漱玉亭》、《三峽橋》詩。與總老同遊西林。端午,已在筠州,與蘇轍會,時蘇轍雲庵居洞山,聰禪師亦蜀人,居壽聖寺。一夕三人同夢迎五祖戒和尚,拊手大笑曰:“世間果有同夢者,異哉!”,三人同出二十里建山寺而東坡至,各追繹所夢。坡曰:“某年七八歲時,嘗夢某身是僧,往來陝右。”雲庵驚曰:“戒,陝右人也。暮年棄五祖來遊高安,終於大愚。”在筠州為留十日,七月過金陵,有與葉致遠唱和詩。逼歲到泗州,十二月十八日,浴雍熙塔下,除夜在泗州度過,正月四日乃離泗州。

    是年蘇軾詩文有:《師中庵題名》、《記定惠寺海棠說》、《滿庭芳》、四月六日作《安國寺記》,《別黃州》詩、《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詩、《記遊廬山說》、《瀑布》一絕、《漱玉亭》、《三峽橋》詩、《贈總老》及《題西林壁》絕句、《寫寶蓋頌與仙長老》、《題李公擇山房》、《過建昌李野夫公擇故居》,有古詩一首、《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詩、《將至筠州,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端午遊真如寺》、《別子由三首》、《初別子由至奉新作》,與葉致遠唱和詩、《送沈逵赴廣南》詩,十二月十八日,浴雍熙塔下,作《如夢令》兩闋,又作《滿庭芳》與劉元達,又有《跋李志中文》、《天石硯銘》、《水龍吟》、《謝黃師是除夜送酥酒》詩。

    《滿庭芳》序:“四月一日,予將自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李仲覽來,書以遺之。”

    《東坡圖》雲:“郡人潘邠老及弟大觀,俱以詩知名,多従先生遊。先生去,以雪堂付之,邠老因以居焉。”

    《和李太白潯陽宮》序:“今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韻。”

    《記遊廬山說》:“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見,應接不暇,不欲作詩。已而山中僧俗皆曰:‘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入開先寺,主僧求詩,作《瀑布》一絕。往來十餘日,作《漱玉亭》、《三峽橋》詩。與總老同遊西林,有《贈總老》及《題西林壁》,皆絕句也。”

    《寫寶蓋頌與仙長老》序:“圓通禪院,先君舊遊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寫《寶蓋頌》以贈長老仙公。”

    《跋李志中文》雲:“元豐七年,某舟行赴汝,乃自富州陸走高安,別家弟子由。”

    《送沈逵赴廣南》詩云:“嗟我與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窮不死。”又云“我方北渡脫重江,君復南行輕萬里”。

    《滿庭芳》序:“餘年十七與仲達往來於眉山,四十九相逢於泗上,晦日同遊南山,話舊感嘆。”

    又《元豐七年有詔京東淮南筑高麗亭館密海二州騷然有逃亡者明年軾過之嘆其壯麗留一絕雲》:“ 簷楹飛舞垣牆外,桑柘蕭條斤斧餘。盡賜昆耶作奴婢,不知償得此人無。”

    1085 乙丑

    元豐八年

    50歲

    是年正月四日,蘇軾離開泗州,上書求住常州。經南京到常州。五月內,復朝奉郎,知登州。再過密州,過海州,嘆高麗館壯麗,作一絕。到郡五日,以禮部郎官召。到省半月,除起居舍人。是年作題跋《書吳道子畫後》。

    《雜說·騾馱驛試筆》:“今日離泗州,然吾方上書求居常州。”

    《贈太守霍翔》詩:“十年不赴竹馬約。”

    《書吳道子畫後》:“智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平原,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餘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一見而已,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贈杜介(並敘)》:“ 元豐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杜幾先自浙東還,與餘相遇於金山,話天台之異,以詩贈之。”

    《次韻徐仲車(仲車耳聾。)》:“ 惡衣惡食詩愈好,恰似霜松囀春鳥。蒼蠅莫亂遠雞聲,世上誰如公覺早。八年看我走三州,(元豐八年予赴登州,元祐四年赴杭州,今赴揚州,皆見仲車。)月自當空水自流。人間擾擾真螻蟻,應笑人呼作鬥牛。”

    1086 丙寅

    宋哲宗趙煦 元佑元年

    51歲

    王安石66歲。蘇轍48歲。黃庭堅42歲。米芾36歲。宋徽宗趙佶5歲。

    是年王安石卒,舊黨得勢,蘇軾被招回朝,由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位極人臣。但他並不因受到舊黨的重用而隱瞞和改變自己的政治觀點,認為王安石的新法有一些已證明是有效的,不可一概廢除,使他與舊黨人物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狀態,多次受到他們的誣陷,在朝中難以立足。是年作《法雲寺鐘銘》、《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元祐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內中告遷神御於添脩殿奉安祝文》、《奉告天地、社稷、宗廟、宮觀、寺院祈雪祝文》、《五嶽四瀆祈雪祝文》。及任中書舍人日,舉江寧府司理周穜充學官。及除內翰,又有《舉魯直自代狀》。復作題跋:《書黃魯直詩後》。

    《志林》:“元祐元年,餘為中書舍人,復遷翰林學士知制誥。”

    《書黃魯直詩後》雲:“每見魯直詩文,未嘗不絕倒,然此卷語妙,殆非悠悠者所識,能絕倒者,已是可人。元祐元年八月二十二日與定國子由同觀。

    又,讀魯直到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復論鄙事,雖若不適用,不為無補於世也。”

    《武昌西山(並敘)》:“ 嘉祐中,翰林學士承旨鄧公聖求為武昌令,常遊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軾謫居黃岡,與武昌相望,亦常往來溪山間。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試館職,與聖求會宿玉堂,偶話舊事。聖求嘗作《元次山窪樽銘》刻之岩石,因為此詩,請聖求同賦,當以遺邑人,使刻之銘側。

    春江淥漲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誰栽。憶従樊口載春酒,步上西山尋野梅。西山一上十五里,風駕兩腋飛崔嵬。同遊困臥九曲嶺,褰衣獨到吳王臺。中原北望在何許,但見落日低黃埃。歸來解劍亭前路,蒼崖半入雲濤堆。浪翁醉處今尚在,石臼杯飲無樽罍。爾來古意誰復嗣,公有妙語留山隈。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燒蒼苔。當時相望不可見,玉堂正對金鑾開。豈知白首同夜直,臥看椽燭高花摧。江邊曉夢忽驚斷,銅環玉鎖鳴春雷。山人帳空猿鶴怨,江湖水生鴻雁來。請公作詩寄父老,往和萬壑松風哀。”

    1087 丁卯

    元佑二年

    52歲

    是年蘇軾為翰林學士,復除侍讀。作《書石舍人北使序後》、《與喬同寄賀君》、《二月八日朝退起居院,感申公故事作一絕》、《書子由日本扇後》、《祭王宜甫文》、《興國寺六祖畫贊》、《西京應天院脩神御畢告遷諸神祝文》、《奉安神宗皇帝神御祝文》、《景靈宮宣光殿奉安神宗皇帝御容祝文》、《五嶽四瀆祈雨祝文》、《天地宗廟社稷祈雨祝文》、《景靈宮天興殿開淘井眼祭告裡域真官祝文》。又作作題跋《跋石氏畫苑》(二月)、《題憩寂圖詩》。

    《與喬同寄賀君》序:“元祐二年同來京師十數日,予留之,不可。”

    《興國寺六祖畫贊》:“至嘉祐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院。予去三十一年,而中書舍人彭器資亦館於是,餘往見之。”

    《跋石氏畫苑》:“君厚畫苑,處不充篋笥,出不汗牛馬,明窗淨几,有坐臥之安,高堂素壁,無卷舒之勞,而人物禽魚之變態,山川草木之奇姿,粲然前陳,亦好事者之一適也。元(佑)二年二月八日平叔借觀子瞻書。“

    《題憩寂圖詩》:“元(佑)二年正月十二日,蘇子瞻李伯時為柳仲遠作松石圖,仲遠取杜子美詩,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偏袒右肩露兩腳,葉裡松子僧前落之句,復求伯時畫此數句,為憩寂圖,子由題雲:“東坡自作蒼蒼石,留取長松待伯時,只有兩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詩。”因次其韻雲:“東坡雖是湖州派,竹石風流各一時,前世畫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文與可嘗雲,老夫墨竹一派,近在徐州,吾雖不及,石似過之,此一卷公案,不可不令魯直下一句。”

    《送喬仝寄賀君六首(並敘)》:“ 有喬仝者,少得大風疾幾死,賀使學道,今年八十,益壯盛。人無復見賀者,而仝數見之。元祐二年十二月,仝來京師十許日,餘留之不可。”

    1088 戊辰

    元佑三年

    53歲

    是年蘇軾任翰林學士,當年省試,蘇軾知貢舉,又充館伴北使,二月二十一日,與魯直、蔡天啟會於伯時舍,錄鬼仙詩文。有議論作詩付蘇過,又有《論樂》等說。及與王晉卿論雪堂義墨,及為文驥作《字說》。十二月二十一日,立延和殿中,論盛度誥詞。

    是年蘇軾詩文有:《和子由元日省宿致齋》、《與李方叔詩》、《和錢穆父雪中見及》、《呂大防、範純仁左右相制》、《端午帖子詞》、《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西路闕雨祈雨祝文》、《論樂》、《字說》及題跋《書贈柳仲矩》、《跋宋漢傑畫》。

    《和子由元日省宿致齋》:“白髮蒼顏五十三。”

    《與李方叔詩》序:“僕與李廌方叔相知久矣。僕領貢舉事,李不得第,愧甚,作詩謝之。”

    《和錢穆父雪中見及》:“行避門生時小飲。”

    《與陳傳道書》雲:“某頃伴虜使,頗能誦某文。”

    《書贈柳仲矩》:“柳十九仲矩自共城來,持太官米作飯食我,且言百泉之奇勝,勸我卜鄰,此心飄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元袥三年九月十七日。”

    《跋宋漢傑畫》:“僕曩與宋復古遊,見其畫瀟湘晚景,為作三詩,其略雲,徑遙趨後崦,水會赴前溪。復古雲,子亦善畫耶?今其猶子漢傑,亦復有此學,假之數年,當不減復古。元(佑)三年四月五日書。”

    米芾38歲,做《苕溪詩》卷。

    1089 己巳

    元佑四年

    54歲

    是年蘇軾任翰林學士,三月內,累章請郡,除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帝遣內侍賜龍茶、銀合,用前執政恩例。七月三日,蘇軾到杭州任,謝表雲:“江山故國,所至如歸。父老遺民,與臣相問。”到任作《謁文宣王廟祝文》、《謁諸廟祝文》。是年過吳興,又作《定風波》為六客詞,蘇轍使契丹,蘇軾作詩送之。在蘇軾出牧餘杭期間,蘇轍代蘇軾為學士。

    是年蘇軾詩文有:《東太一宮脩殿告十神太一真君祝文》、《謁文宣王廟祝文》、《謁諸廟祝文》、《和子中詩》、《定風波》、《范文正公文集序》、《跋邢敦夫賦》、《書米元章》、《點絳唇》。

    《謁文宣王廟祝文》雲:“昔自太史,通守是邦。今由禁林,出使浙右。”

    《和子中詩》,有“江邊遺愛啼斑白”之句。

    《次韻徐仲車(仲車耳聾。)》:“元豐八年予赴登州,元祐四年赴杭州,今赴揚州,皆見仲車。”

    《范文正公文集敘》:“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1090 庚午

    元佑五年

    55歲

    是年蘇軾在杭州任。重九作《點絳唇》。十月二十六日,與晦老、全翁、元之、敦夫遊南屏寺,作《遊南屏寺記》,《點茶試墨說》。十二月遊小靈隱,聽林道人彈琴,作《乞僧子珪師號狀》,除夜,作《和熙寧中題都廳詩》。

    是年蘇軾詩文有:《論西湖狀》、《謝元祐五年曆日表》、《與劉景文蘇伯固遊七寶寺題竹上絕句》、《點絳唇》、《遊南屏寺記》、《點茶試墨說》、《乞僧子珪師號狀》、《和熙寧中題都廳詩》、《書朱象先畫後》、《問淵明》、《題張子野詩集後》。

    是年有書法:《次韻辯才詩》

    《和熙寧中題都廳詩》序:“熙寧中,某通守此邦,除夜題一詩於壁,今二十年矣。”

    《題張子野詩集後》:“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波耳。華州西溪雲:“浮萍破處見山影,愁侶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若此之類,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稱其歌詞。昔周肪畫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人但知有周肪士女,蓋所謂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歟?元袥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書朱象先畫後》:“松嶺人朱象先,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曰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昔閻立本始以文學進身,卒蒙畫師之恥,或者以為是君病,餘以謂不然,謝安石欲使王子敬書太極殿榜,以魏仲將事諷之,子敬曰:“仲將國之大臣,理必不爾,若然有以知魏德著急不長也,,使立本如子敬之高,豈誰敢以畫師使之?阮千里善彈琴,無貴賤長幼皆為彈,神氣充和,不知向人所在,內兄潘岳使彈,終日達夜無忤色,識者知其不可榮辱也,使立本如千里之達,其誰能以畫師辱之。今朱君無求於世,雖王公貴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盤礴,雖予亦得攫攘其旁也。元(佑)五年九月十八日東坡居士書。”

    《 問淵明》:“或曰:東坡此詩與淵明反,此非知言也。蓋亦相引以造意言者,未始相非也。元祐五年十月十四日。”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義伯聖途次元伯固蒙仲遊七寶寺題竹上》:“ 結根豈殊眾,修柯獨出林。孤高不可恃,歲晚霜風侵。”

    1091 辛未

    元佑六年

    56歲

    是年蘇軾在杭州任,被召赴闕,以寒食時節離開杭州。林子中復來接替蘇軾。過潤州,作《臨江仙》別張秉道。既到京師,除翰林承旨,復侍邇英。六月作《上清儲祥宮碑》數月以弟嫌請郡,復以舊職知潁州。冬,汝陰久雪,人飢。一日天未明,東坡簡召議事,欲出百餘千造炊餅救之。遂草放積欠賑濟奏。是年潁州災傷,先生奏乞罷黃河夫萬人,開本州溝瀆。従之。

    是年蘇軾詩文有:《別天竺觀音三絕》、《參寥泉銘》、《浣溪沙》、《臨江仙》別張秉道、《上清儲祥宮碑》、《衣帶馬錶》、《謁文宣王及諸廟文》、《祭歐陽文忠文》、《到潁未幾公帑已竟齋廚索然戲作數句》、《聚星堂雪詩》、《祭辯才文》、《跋張乖崖文後》及《志林》載《夢中論左傳說》及《論子厚瓶賦》。又有十二月二日《與歐陽叔弼季默夜坐記》、《道人問真說》。《破琴詩(並引)》、《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於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三首》、《贈朱遜之(並引)》。

    《別天竺觀音三絕》序:“以三月九日,被旨赴闕。”

    《參寥泉銘》雲:“予以寒食去郡。”

    蘇轍《潁濱遺老傳》:“先生召還,本除吏部尚書,復以臣故,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元不遑安,乞寢臣新命,與兄同備従官。不報。”

    《上清儲祥宮碑》:“元祐六年六月丙午,制詔臣某,上清儲祥宮成,當書之石。臣待罪北門,記事之成職也。”

    趙德麟《侯鯖錄》:“先生元祐中,再召入院作承旨,乃益舊擬作《衣帶馬錶》雲:“枯羸之質,匪伊垂之,帶有餘;僉退之心,非敢後也,馬不進。”

    《懷舊別子由》:“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還,寓居子由東府,數月復出領汝陰,時予年五十六矣。”

    趙德麟《侯鯖錄》:“元祐六年冬,汝陰久雪,人飢。一日天未明,東坡先生簡召議事曰:‘某一夕不寐,念潁人之飢,欲出百餘千造炊餅救之。老妻謂某曰:子昨過陳,見傅欽之,言籤判在陳,賑濟有功,不問其賑濟之法?某遂相招。’令畤面議曰:‘已備之矣。今細民之困,不過食與火耳。義倉之積穀數千石,便可支散,以救下民。作院有炭數萬秤,酒務有柴數十萬秤,依元價賣之,可濟中民。’先生曰:‘吾事濟矣。’遂草放積欠賑濟奏。陳履常有詩,先生次韻,有‘可憐擾擾雪中人’之句,為是故也。由此觀之,先生善政,救民之飢,真得循吏之體矣。”

    《破琴詩(並引)》:“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還朝,宿吳淞江。”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於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三首》:“ 半熟黃粱日未斜,玉堂陰合手栽花。卻尋三十年前味,未飯鍾時已飯茶。

    夢覺還驚屟響廊,故人來炷影前香。鬢髮白盡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法貼中有褚遂良書雲,即日,遂良鬚髮盡白。)

    《感舊詩(並引)》:“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還,寓居子由東府,數月復出領汝陰,時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詩,留別子由而去。”

    《聚星堂雪(並敘)》:“ 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禱雨張龍公,得小雪,與客會飲聚星堂。忽憶歐陽文忠作守時,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於艱難中特出奇麗,爾來四十餘年莫有繼者。僕以老門生繼公後,雖不足追配先生,而賓客之美殆不減當時,公之二子又適在郡,故輒舉前令,各賦一篇,以為汝南故事雲。

    窗前暗響鳴枯葉,龍公試手行初雪。映空先集疑有無,作態斜飛正愁絕。眾賓起舞風竹亂,老守先醉霜松折。恨無翠袖點橫斜,只有微燈照明滅。歸來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鈴索掣。未嫌長夜作衣稜,卻怕初陽生眼纈。欲浮大白追餘賞,幸有迴飆驚落屑。模糊檜頂獨多時,歷亂瓦溝裁一瞥。汝南先賢有故事,醉翁詩話誰續說。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計持寸鐵。

    《贈朱遜之(並引)》:“ 元祐六年九月,與朱遜之會議於潁。或言洛人善接花,歲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遜之曰:“菊當以黃為正,餘可鄙也。”昔叔向聞鬷蔑一言,知其為人,予於遜之亦云。

    黃花候秋節,遠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従人偽勝,遂與天力爭。易性寓非族,改顏隨所令。新奇既易售,粹駁宜相傾。疾惡逢伯厚,識真似淵明。君言我所印,世論誰改評。願君為霜風,一掃紫與赬。”

    1092 壬申

    元佑七年

    57歲

    是年蘇軾在潁州任。正月,東坡在汝陰,州堂前梅花大開,月色鮮霽。召趙德麟輩飲,作《減字木蘭花》,有“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之句。已而改知揚州。蘇軾之在潁也,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幾有維揚之命。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蘇軾次韻,又再和之。及作《雙石詩》示僚友。已而以兵部尚書召,還京,復兼侍讀。是年南郊,蘇軾為鹵簿使,尋遷禮部尚書,遷端明、侍讀學士。任兵部尚書日,作《薦趙德麟狀》。

    是年蘇軾詩文有:《減字木蘭花》、《雙石詩》、《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詩》、《讀朱暉傳》、《題文潛語後》、《醉翁操》及《薦趙德麟狀》。

    趙德麟《侯鯖錄》:“元祐七年正月,東坡在汝陰,州堂前梅花大開,月色鮮霽。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勝如秋月色,秋月令人慘悽,春月令人和悅,何如召趙德麟輩來飲此花下?’先生大喜曰:‘吾不知子亦能詩耶,此真詩家語耳。’遂召與二歐飲。”

    《減字木蘭花》:“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冷齋夜話》:“東坡鎮維揚,幕下皆奇豪。一日,石塔長老求解院歸西湖,坡將僚佐袖中出疏,使晁無咎讀之,其詞有‘為東坡而少留’之句。”

    《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詩》,有“一味豐年說淮潁”之句。

    1093 癸酉

    元佑八年

    58歲

    是年蘇軾任端明、侍讀二學士。繼室同安郡君王氏卒於京師。蘇軾作《西方阿彌陀贊》序雲:“蘇某之妻王氏,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於京師。”(謹按:蘇軾初娶通義郡君王氏,乃同安之堂姊也。《祭王君錫丈人》雲:“某始婚姻,公之猶子。允有令德,夭閼莫遂。惟公幼女,嗣執罍篚。”由是推之,通義為同安之堂姊明矣,但再娶時間無法確定。)

    九月,復以二學士出知定州。

    《九月十四日東府雨中作示子由》:“去年秋雨時,我在廣陵歸。今年中山去,白首歸無期。”

    是年蘇軾詩文有:《祭韓魏公文》,《書定州學士硯蓋》、《中山松醪賦》、《杜輿子師字說》、《論子方蟲》、《夢南軒語》。

    是年作書法:《人生燭上華光滅》

    1094 甲戌

    元佑九年 (紹聖元年)

    59歲

    是年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把屢受舊黨排斥的蘇軾作舊黨要員處置,貶蘇軾知定州。就任落兩職,追一官,貶知英州(今廣東惠州市)安置,流放到時為瘴癘之鄉的嶺南。

    行經滑州,未到任間,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過虔州,十月三日到惠州,寓居嘉祐寺,當月十二日,與幼子蘇過同遊白水佛跡,浴於湯池。十月十三日,與程鄉令侯晉叔、歸善簿覃汲遊大雲寺,野飲松下,設松黃湯。時有虔州鶴田處士王原子直,不遠千里來訪先生,留七十日而去。至十一月,有《戲贈朝雲詩》。朝雲,蘇軾侍妾也。是年九月過廣州,訪道士何德順。

    是年蘇軾詩文有:《辭宣聖文》、《乞舟行赴英州狀》、《記真君籤說》、《鬱孤臺遊字韻》、《初入贛作》、《題天竺樂天石刻》、《初到惠州》詩、《浣溪沙》、《戲贈朝雲詩》、《跋朱表臣藏文忠公帖》、《與吳秀才書》、《記仙帖》、《雪浪石盆銘》、《題廣州清遠峽山寺》、《八境圖後序》。

    《乞舟行赴英州狀》:“帶家屬數人前去,汴泗之間,乘舟泛江,倍道而行。至南康軍,出陸赴任。”

    《記真君籤說》:“八月二十一日過虔州,與王巖翁同謁祥符宮。”

    《題天竺樂天石刻》:“餘年幼時,先君自虔州歸,言天竺有樂天詩。今四十七年矣。”

    《浣溪沙》序:“紹聖元年十月十三日,與程鄉令侯晉叔、歸善簿覃汲遊大雲寺,野飲松下,設松黃湯,作此闋。餘家近釀酒名曰萬家春。”

    《與吳秀才書》:“過廣州買得檀香數斤,定居之後,杜門燒香,深念五十九年之非矣。”

    《題廣州清遠峽山寺》:“軾與幼子過同遊峽山寺,徘徊登覽,想見長老壽公之高致,但恨溪水太峻,當少留之,若於淙碧軒之北,作一小閘,瀦為澄潭,使人過閘上,雷吼雪濺,為往來之奇觀,若夏秋水暴,自可為啟閉之節,用陰陽家說,寺當少富雲。紹聖元年九月十三日。”

    《予前後守倅餘杭凡五年夏秋之間蒸熱不可過獨中和堂東南頰下瞰海門洞視萬里三伏常蕭然也紹聖元年六月舟行赴嶺外熱甚忽憶此處而作是詩》:“忠孝王家千柱宮,東坡作吏五年中。中和堂上東南頰,獨有人間萬里風。”

    《遷居(有引)》:“ 吾紹聖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合江樓,是月十八日遷於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復遷於合江樓,三年四月二十日復歸於嘉祐寺。時方卜築白鶴峰之上,新居成,庶幾其少安乎。”

    《悼朝雲詩(並引)》:“ 紹聖元年十一月,戲作《朝雲詩》。三年七月五日,朝雲病亡於惠州,葬之棲禪寺松林中東南,直大聖塔。予既銘其墓,且和前詩以自解。朝雲始不識字,晚忽學書,粗有楷法。蓋嘗従泗上比丘尼義衝學佛,亦略聞大義,且死,誦《金剛經》四句偈而絕。”

    《八境圖後序》:“ 南康江水,歲歲壞城。孔君宗翰為守,始作石城,至今賴之。某為膠西守。孔君實見代,臨行出《八境圖》求文與詩,以遺南康人,使刻諸石。其後十七年,某南遷過郡,得遍覽所謂八境者,則前詩未能道其萬一也。南康士大夫相與請於某曰:“詩文昔嘗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願復書而刻之。”時孔君既沒,不忍違其請。紹聖元年八月十九日。”

    1095 乙亥

    紹聖二年

    60歲

    是年蘇軾在惠州,遷居於合江亭。三月四日,同太守詹範器之、柯常林柞、王原、賴仙芝同遊白水山。

    是年蘇軾詩文有:《惠州上元夜詩》、《松江亭上賦梅花詩》三首、《與陳季常書》、《書記外祖程公逸事》、《朝鬥記》、《讀管幼安傳》、《書魯直跋遠景圖》、《北齋校書圖後》、《為幼子過書金光明經後》、《付僧惠誠遊吳中代書》、《祭妹德化縣君文》、《葬枯骨銘》,作題跋《書付龔行信》、《記與舟師夜坐》、《書黃魯直畫跋後三首》其一《遠近景圖》、《和貧士七首》。

    《惠州上元夜詩》:“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興。今年江海上,雲房寄山僧。”

    《與陳季常書》雲:“到惠州將半年矣。”(謹按:蘇軾以去年十月三日到惠州,三月恰半年矣。)

    《書付龔行信》雲:“辯禪師與予善,嘗欲通書,而南華靜人,皆爭請行,或問其故,曰:“欲一見東坡翁,求數字終身藏之。”予聞而笑曰:“此子輕千里求數字,其賢於蕺山姥遠矣,固知辯公強將下,無復老婆態也,紹聖二年六月十二日書付龔行信。”

    《記與舟師夜坐》:“紹聖二年正月初五日,與成都舟闍黎夜坐飢甚,家人煮雞腸菜羹甚美,緣是與舟譚不哦法,舟請記之,其語則不可記,非不可記,蓋不暇記也。”

    《書黃魯直畫跋後三首》其一《遠近景圖》:“舟未行而風作,固不當行,若中途遇風,不盡力牽挽以投浦岸,當何至耶?魯直怪舟師不善預相風色可也,非畫師之罪。紹聖二年正月十二日惠州思無邪齋書。”

    《寄鄧道士(並引)》:“ 羅浮山有野人,相傳葛稚川之隸也。鄧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嘗於庵前見其足跡長二尺許。紹聖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讀韋蘇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詩云: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遙持一樽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乃以酒一壺,仍依蘇州韻作詩寄之雲。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聊戲庵中人,空飛本無跡。”

    《和貧士七首》:“餘遷惠州一年,衣食漸窘,重九將近,樽俎蕭然。乃和淵明《貧士》詩七首,以寄許下、高安、宜興諸子侄,並令過同作。”

    1096 丙子

    紹聖三年

    61歲

    是年蘇軾在惠州。當年惠州脩東西新橋,蘇軾助以犀帶,蘇轍亦以史夫人頃入內所賜金錢數千為助。橋成之日,蘇軾有詩落之,乃有“嘆我捐腰犀”及有“探囊賴故侯,寶錢出金閨”之句。是年曇秀道人來訪,蘇軾題其詩卷雲:“予在廣陵,曇秀作詩,予和之。後五年,曇秀來惠州見予。”時吳遠遊、陸道士客於蘇軾,歲暮以無酒為嘆。七月,朝雲卒,蘇軾作詩悼之,並作墓誌,於惠州棲禪寺大聖塔葬處作亭覆之,名之六如亭。除夜前兩日,與吳遠遊作《記食芋說》。秋冬之交,營新居,曰葺思無邪齋,取隨寓而安之意。

    是年蘇軾詩文有:《和陶淵明移居》詩、《和淵明和張常侍》詩、《丙子重九詩》二首、《書東皋子傳後》、《祭寶月大師文》、《記食芋說》、《白鶴峰上梁文》,並作題跋《題所書寶月塔銘並魯直題》、《書黃魯直畫跋後三首》其二《北齊校書圖》、《兩橋詩(並引)》。

    《和陶淵明移居》詩:“餘去歲三月自水東嘉祐寺遷居合江樓,迨今一年,得歸善後隙地數畝,父老雲古白鶴觀也。意欣然居之。”

    《和淵明和張常侍》詩云:“我年六十一,頹景薄西山。”

    《和淵明時運》詩“丁丑二月十四日,白鶴峰新居成”。(計其營新居之棟宇,必在丙子秋冬之交。)

    《題所書寶月塔銘並魯直題》雲:“予撰寶月塔銘,使澄心堂紙,鼠須筆,李廷桂墨,皆一代之選也,舟師不遠萬里,來求予銘,予亦不孤其意。紹聖三年正月十二日東坡老人書。

    塔銘小字,如季海得意時書,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閒淡,乃入微耳。庭堅題。”

    《書黃魯直畫跋後三首》其二《北齊校書圖》:“畫有六法,賦採拂淡,其一也,工尤難之,此畫本出國手,止用墨筆,蓋唐人所謂粉本,而近歲畫師,乃為賦採,使此六君子者,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故不為魯直所取,然其實善本也,紹聖三年正月十二日思無邪齋書。”

    《兩橋詩(並引)》:“惠州之東,江溪合流,有橋,多廢壞,以小舟渡。羅浮道士鄧守安始作浮橋,以四十舟為二十舫,鐵銷石矴,隨水漲落,榜曰東新橋。州西豐湖上有長橋,屢作屢壞,棲禪院僧希固築進兩岸,為飛閣九間,盡用石鹽木,堅若鐵石,榜曰西新橋。皆以紹聖三年六月畢工,作二詩落之。”

    是年蘇轍58歲。黃庭堅52歲。米芾46歲。宋徽宗趙佶15歲。

    1097 丁丑

    紹聖四年

    62歲

    是年蘇軾在惠州。正月六日作《題劉景文詩後》。其長子蘇邁授韶州仁化令,閏二月(中冬)上旬,蘇邁挈家至惠州。蘇軾買得數畝地在白鶴峰上,令斫木陶瓦作屋二十間。三月,蘇軾作《三馬圖》、《陸道士墓誌》。五月,蘇軾再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遂寄家於惠州,獨與幼子過渡海。是月十一日,遇蘇轍於藤州,作《藤州城下夜起望月寄邵道士》詩。自藤出陸,六月十一日蘇軾與蘇轍相別渡海,七月十三日渡海抵達當年荒僻異常的儋州(今海南儋縣),作《儋州謝表》。初僦官屋以庇風雨,有司猶謂不可。則買地築室,昌化士人畚土運甓以助之,為屋三間。

    是年蘇軾詩文有:正月六日作《題劉景文詩後》,《與林天和長官書》、三月作《三馬圖》、《陸道士墓誌》、至梧州作《寄子由》、《藤州城下夜起望月寄邵道士》詩、《和淵明移居》詩、《雷州詩》八首、《行瓊州儋耳肩輿坐睡中得句而遇清風急雨故作是詩》,有古詩一首、《儋州謝表》、《夜夢》、《與程全父推官書》、《與程儒書》。

    《和淵明時運》詩:“丁丑二月十四日,白鶴峰新居成。”

    《與林天和長官書》:“賤累閏月初可到。”又云“承問賤累,正月末已到贛上矣,閏月上旬到此也。”

    丙子年《與毛澤民書》:“長子授韶州仁化令,中冬當挈家至此。某已買得數畝地在白鶴峰上,古白鶴觀基也,已令斫木陶瓦作屋二十間。”

    《志林》雲:“餘在惠州,忽被命責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攜告身來吊餘曰:“此固前定,吾妻沈事僧伽甚誠,一夕夢和尚來辭雲,當與蘇子瞻同行,後七十二日有命,今適七十二日矣,豈非前定乎?”遂寄家於惠州,獨與幼子過渡海。”

    蘇轍《追和淵明詩序》雲:“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過海。”

    《寄子由》詩序:“吾謫雷,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

    《和淵明移居》詩序:“丁丑歲,餘謫海南,子由亦謫雷州。五月十一相遇於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別渡海。”

    《夜夢》詩序:“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餘日矣。”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雲:“紹聖四年,先生安置昌化,初僦官屋以庇風雨,有司猶謂不可。則買地築室,昌化士人畚土運甓以助之,為屋三間。”

    《與程全父推官書》雲:“初至,僦官屋數椽,近復遭迫逐,不免買地結茆。”

    《與程儒書》雲:“近與兒子結茆數椽居之,勞費不貲矣,賴十數學者助作,躬泥水之役。”又云“新居在軍城南,極湫隘。”

    《天慶觀乳泉賦》:“吾索居儋耳,卜築城南,鄰於司命之宮。”

    《桄榔庵銘》雲:“東坡居士謫居儋耳,無地可居,偃息於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1098 戊寅

    紹聖五年 (元符元年)

    63歲

    是年蘇軾在儋州。九月四日,遊天慶觀,作《通道法智說》。吳子野來訪,蘇軾以詩贈之。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書,憂不去心。以《周易》筮之,得《渙》六三。十月二十一,作《記薯說》,十一月一日,作《記海漆說》。

    是年蘇軾詩文有:《過子上元夜赴郡會守舍作違字韻詩》、《讀晉書隱逸傳》、《嶺南氣候說》、《錄溫嶠問郭文語》、《通道法智說》、《記筮卦》、《記薯說》、《記海漆說》。

    《贈吳子野》序:“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因往西山,叩羅浮道院,宿於西堂。今歲索居儋耳,子野復來相見,作詩贈之。”

    《記筮卦》:“戊寅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書,憂不去心。以《周易》筮之,得《渙》六三。”

    《記薯說》:“海南以薯為糧,幾米之十六。今歲薯菜不熟,以客舶方至,市有米也。”

    1099 己卯

    元符二年

    64歲

    是年蘇軾在儋州,久旱無雨,陰翳未快,至上元夜,老書生數人相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蘇軾欣然従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歸錄其事,為己卯夜書。蘇軾丁丑來儋,至是將三年矣。是歲閏九月,有瓊州進士姜君弼唐佐自瓊州來儋耳従蘇軾學。

    是年蘇軾詩文有:《己卯正月十三日錄盧仝杜子美詩遣懣》、《二月望日書蒼耳說》、《儋州詩》二首、《作墨說》、《題程全父詩卷後》、《辟穀說》、《與姜唐佐簡》、《十月十五日與姜君簡》,並作題跋《書王進叔所蓄琴》。

    《儋州詩》:“萬戶不禁酒,三年夷識翁。”

    《與姜唐佐簡》雲:“已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

    《書王進叔所蓄琴》:“知琴者以謂前一指後一紙為妙,以蛇跗文為古,進叔所蓄琴,前幾不容指,而後劣容紙,然終無雜聲,可謂妙矣,蛇跗文已漸出,後日當益增,但吾輩及見其斑斑焉,則亦可謂難老者也。元符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與孫叔靜皆雲。”

    1100 庚辰

    元符三年

    65歲

    是年蘇軾在儋州。人日聞黃河復,作詩二首。至上元,又《和戊寅違字韻》詩。姜君弼去年閏九月自瓊州來従蘇軾學,三月,還瓊州,蘇軾作《跋姜君弼課策》及書柳子厚飲酒、讀書二說,以贈姜君之行。五月,大赦,量移廉州安置。留儋州過中秋,至月末乃行,作木筏下水,歷容、藤至梧。與邁約,搬家至梧相會。迨亦至惠矣。是歲又有移永州之命,行至英州,復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次年正月五日過南安軍。

    是年蘇軾詩文有:《和戊寅違字韻》、《五穀耗地說》、《記唐村老人言》、《養黃中說》、《跋姜君弼課策》、《贈姜君詩》、《書傳》、《與姜君弼書》、《與少遊書》、《峻靈王廟碑》、《惠通泉記》、《過海》詩、《烏喙詩》、《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詩、《題少遊學書》、《記蘇佛兒語》、《別廉守張左藏》詩、《瓶笙詩》、《與鄭靖老書》、《謝提舉成都府玉局觀表》、《將至廣州用過子韻寄迨邁二子》詩、《題廣慶寺》、《何公橋》、《次韻狄守李倅》詩、《九成臺銘》。

    王宗稷雲:先生年六十五歲,在儋州。人日聞黃河復,作詩二首。至上元,又《和戊寅違字韻》詩,題後雲:“戊寅上元餘在儋耳。過子夜出守舍,作違字韻詩。今庚辰上元,已再期矣。家在惠州白鶴峰下,過子並婦従餘來此。”又有《五穀耗地說》、《記唐村老人言》及《養黃中說》。姜君弼去年閏九月自瓊州來従先生學,三月,還瓊州,有《跋姜君弼課策》及有書柳子厚飲酒、讀書二說,以贈姜君之行。按子由《欒城集》,有《贈姜君詩》序雲:“子瞻嘗贈姜君弼兩句詩云: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為破天荒。它日登科,當為子足之。”必是行以遺之也。五月,大赦,量移廉州安置。且先生之在儋也,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作《書傳》以推明上古之絕學。又且謙沖下士,情及疏賤,日與諸黎遊,無間也。嘗與軍使張中同訪黎子云,欲醵錢作屋,名之曰載酒堂矣。又嘗上巳日,尋諸生皆出,獨與老符秀才飲矣。又嘗用過韻與諸生冬至飲酒,有“愁顏解符老,壽耳鬥吳公”之句矣。注云:“符、吳皆坐客。”必老符秀才與吳子野也。又嘗以詩紀“春夢婆”矣。按趙德麟《侯鯖錄》雲:“東坡老人在昌化,嘗負大瓢行歌田畝間,所歌者蓋哨遍也。饁婦年七十,雲:‘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坡然之,里人呼此媼為春夢婆。坡一日被酒獨行,遍至子云諸黎之舍,作詩云:‘符老風流可奈何,朱顏減盡鬢絲多。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是日復見老符秀才,言此春夢婆之實也。”凡此數事,皆先生海外之逸事也。雖三年居儋耳,未知在甚年中,今附於庚辰之歲,庶以備觀閱雲耳。又有儋州《與姜君弼書》:“某已得合浦文字。”又有《與少遊書》。自儋之瓊,作《峻靈王廟碑》雲:“元符三年,有詔徙廉州。向西而辭。”六月過瓊州,作《惠通泉記》。遂渡海,有《過海》詩。又有《烏喙詩》,序雲:“餘來儋耳,得犬曰嗚喙。予遷合浦,過澄邁,泅而濟,戲作是詩。”渡海到廉州,謝表有“許承恩而內徙”之句。在廉州有《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詩,又有《題少遊學書》,乃雲“庚辰八月二十四日書於合浦清樂軒”。及《記蘇佛兒語》、《別廉守張左藏》詩。此皆在廉州所作之詩也。又有《瓶笙詩》,序雲:“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劉幾仲餞別東坡,中觴聞笙簫聲。”又有《與鄭靖老書》雲:“到廉,廉守雲公已行矣。《志林》未成,草得《書傳》十三卷。某留此過中秋,或至月末乃行,作木伐下水,歷容、藤至梧。與邁約,般家至梧相會。迨亦至惠矣。”是歲又有移永州之命。按先生《謝提舉成都府玉局觀表》雲:“先自昌化貶所移廉州。又自廉州移舒州節度副使,永州居住。行至英州,復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經由廣州,有《將至廣州用過子韻寄迨邁二子》詩。時朱行中舍人知廣州,先生有簡與朱行中雲:“欲服帽請見,先令諮稟。”廣州少留而行。考先生《題廣慶寺》雲:“東坡居士渡海北還,吳子野、何崇道、穎堂通三長老、黃明達、李公弼、林子中自番禺追餞,至清遠峽,同遊廣慶寺。”乃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自此舟行清遠,見顧秀才,談惠州之美,遂作詩。過英州,拜玉局之除,有《何公橋》詩。過韶州,有《次韻狄守李倅》詩,自作《九成臺銘》。是年過嶺,作詩二首寄子由,有“七年來往我何堪”之語。蓋先生甲戌責惠州,已而過海,至是為七年矣。次年正月五日過南安軍,計先生渡嶺必已歲除。

    1101 辛巳

    宋徽宗趙佶 建中靖國元年

    66歲

    王宗稷雲:先生年六十六,度嶺北歸。作《南華長老題名記》。按題中載《石鐘山記》雲:“建中靖國元年正月五日自南陵還,過南安軍,舊法掾吳君示舊所作石鐘山銘,為題其末。”乃知先生首正過南安必矣。又有《過嶺至南安作》一首。正月到虔州,有《與錢濟明書》雲:“某已到虔州,二月十間方離此。”又《和舊所作鬱孤臺詩》。有虔州士人孫志舉従先生遊,先生有《和遲韻贈志舉先輩》雲:“我従海外歸,喜及崆峒春。”又有《和志舉見贈》雲:“灑掃古玉局,香火通帝闉。”又《用前韻謝崔次之見過》雲:“自我遷嶺外,七見槐火春。”及發虔州過吉州永和鎮清都觀,有謝道士自言丙子生,求詩,為賦一首,及為作贊,並寫清都臺三字。中途又為南安軍作學記,寫海外所作《天慶觀乳泉賦》。四月,舟行至豫章彭蠡之間,遇成國程夫人忌日,乃寫《圓通偈》雲:“行當施廬山有道者。”又有《與胡仁脩書》雲:“旦夕到儀真,暫令邁一至常。”五月,行至真州,瘴毒大作,病暴下,中止於常州。按先生《寄朱行中》詩,有“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之句。先生注云:“前一日夢中作此詩寄行中,覺而記之,自不曉。”按近日曾端伯《百家詩選》,至朱行中事蹟雲:“東坡夢中寄朱行中一篇,南遷絕筆也。”嗟乎,先生之文,如萬斛泉源,而乃止於夢中寄行中之作,此正絕筆獲麟之義,惜哉。六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丁亥,卒於常州。實七月二十八日也。子由作先生墓誌雲:“先生七月被病,卒於毗陵。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於四方,無賢愚皆諮嗟出涕。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惠林佛舍。”嗚呼,先生文章為百世之師,而忠義尤為天下大閒,加之好賢樂善,常若不及,是宜訃聞之日,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鑑之逝,皆出於自然之誠,不可以強而致也。以次年閏月六日,葬於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裡。

    《天慶觀乳泉賦》:“某在海南作此賦,未嘗示人,既渡海,親寫二本,一以示秦少游,一以示劉元忠。建中靖國元年三月二十一日。”

    後四年黃庭堅卒。後六年米芾卒。後11年蘇轍卒。

  • 5 # 洛水之男

    延有延長、延伸之意,沿是沿著、跟隨之意。用延的話,更能體現柳樹和河堤相互依偎,無邊無盡之意。意境要比用沿好得多。

  • 6 # 君一語

    沿比延更符合詩文,表象的貼切。延較沿更符合詩意,深沉的韻味。沿只是表面的沿岸,延卻讓人感覺延伸無窮的綠意。個人覺得後者更符合我對詩的寓意。

  • 7 # 鹿鹿哥

    “水映花面花映水,柳延河堤河延柳”,沿和延那個更好?

    沿字很直白,三歲小孩也知道沿的意思,沿著路走,沿著牆走,如果用這個沿不單單是簡單直白,感覺這句話一點味道也沒有,不要說什麼詩情畫意了。

    再一個前面的一句“水映花面花映水”,映字已經很直白了,如果後面再來一個更直白的沿,這真是要命的,不成詩了,最起碼沒有一點點意境,也沒有一點點詩的味道了。

    延字就不一樣,雖然也算直白,但不完全無味,反而味足,延有畫面感,延是動詞,延還在延長,延沒有盡頭,延意味深長,延的味道就是詩的味道,這裡的延讓“水映花面花映水,柳延河堤河延柳”馬上立體起來,美起來,詩情起來。

    所以,我覺得延字比沿要好,好很多!

  • 8 # 特別市民AAA

    “延”是動詞,“沿”既可當動詞,也可以是名詞。在“水映花面花映水,柳延河堤河延柳”中,顯然是想作動詞用的,所以“延”比“沿”更貼切一些。

  • 9 # 阿楓小百科

    前一句“水映花面花映水”的“映”字已經將花倒映在水中的感覺寫的有了互動感,既是花映水又是水映花,整個畫面彷彿活泛了起來,顯得生動又有情趣。 而後一句的“延”字使人會想到“蔓延”一詞,蔓延蔓延,不就是花草繁茂生長的姿態嗎?若是改成“沿”字的話,是不是會顯得呆板單調了些呢?

  • 10 # 金辰紙類包裝

    延,沿二字,似覺得不妥。若能改為“水映花面花映水,柳隨河堤河隨柳”,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且給人一種動態的詩意。微雨搖曳,和風習習;皎潔的荷花,婆娑生姿。心如小河淌水,隨從柳意,漫步遠方。生活縱然苟且,依舊詩與遠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從我買了車,為什麼我一個朋友就漸漸對我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