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現在很多漢服愛好者自身的文化底蘊也不是很深,單純是為了娛樂穿漢服,那麼實際上漢服對弘揚漢文化有沒有明顯作用?
6
回覆列表
  • 1 # 華穗浪子

    漢服作為漢文化中的其中一個環節的表現型式、不能間單地說它對弘揚漢文化有沒有作用,一種民族文化的興起不是那一個人或那一個組織刻意去推行就能形成一種民族文化、是要看民間的需要和喜好來一點一點的積聚才能慢慢地形成一種屬於這個民族的文化,是無法去以那一個政府的意志來主導的,如果透過政府來主導的那不是民族文化而是工作制服,對於民間發起或興起的漢族服飾文化只是漢文化中的其中一種,作為政府可以利用這些時興的民間活動來誘導到其它漢文化一同興起、這叫順水推舟或可以說是推波助瀾、那將是事半功倍,我認為恢復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很有必要的,中國就正是缺失了屬於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是時候把缺失了的全面復興了。

  • 2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漢服對於弘揚漢文化有沒有明顯作用?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漢服”是什麼???

    漢服,意指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漢服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於清代“剃髮易服”。並非人們誤以為的“漢朝的衣服”。幾千年來,漢服雖歷經多個朝代的潤色,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漢服的不二代表。

    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鬆,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繫帶隱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依著如此特性,古人在身著漢服時,走起路來自然會瀟灑飄逸,輕揮衣袖,便帶起一陣清風。

    古人素來敬畏天地與自然。他們將上衣分裁四片,即為了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則為了對應“十二月”。其中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以寓“天圓地方”。古人將天地藏於衣服,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做人不可任性妄為,上有天,下有地,做人也要有規矩。

    歷代漢服之美

    漢服延續千年,其中以唐、宋、明為代表。因不同朝代各有特色,漢服也演變出了不同的姿態。

    ▶ 唐

    唐朝的女子以豐腴為美,禮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領、大袖為主,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舞,顯得格外飄逸。也是因為身材微胖,唐代女子尤其喜著寬鬆的裙裝,多為上身著襦下身著裙。襦要短且小,裙要肥且長。裙系高腰至胸部,甚至系在腋下,系扎絲帶,頸部與胸部的肌膚露在外,給人以優雅、修長、飄逸之感。

    ▶ 宋

    宋代的衣著崇尚儉樸、清雅。宋代的漢服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裙子中間的飄帶上還常掛一個玉環,用來壓住裙襬,使裙子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之儀。

    ▶ 明

    與宋朝相反,明朝是一個追求華麗的朝代。明朝的服飾,從衣料、色彩到紋飾無不一派豔麗之氣。

    明朝中後期天氣變得寒冷,為了保暖,明代的漢服上衣被拉長,露裙被縮短,衣領也從宋代的對襟領變為圓領為主。宋代漢服的裙邊均有繡邊,花紋多華麗繁複。

    只待漢服重歸華夏

    如今的中國,幾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丟失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在日本,任何一個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會側目。在蘇格蘭,一個男人穿著蘇格蘭短裙也不會讓人驚訝。可如果你在中國穿著漢服上街,別人不是以為你瘋了,就會誤以為你是穿著和服的日本人,讓人心痛又無奈。

    而在我心中,漢服最美麗的歸宿,莫過於是在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們都可以鄭重其事地換上自己民族的傳統漢服,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習俗。比起那些時髦的新衣服,想來只有延續華夏千年的漢服足以撐起這個角色。而我也相信,總有一天,身穿漢服的華人可以驚豔全世界。

  • 3 # 如願948237

    我認為是有的,而且作用在不斷加強。

    首先,漢服本身就是中華燦爛的文化,且不談漢服的美感,其文化底蘊和歷史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管你了不瞭解、喜不喜歡漢服,其自身的魅力總會吸引一群人來熱愛。並且漢服雖叫“漢”服,卻也是中華全民族的財富,不管來自哪個民族,喜歡穿就可以穿(當然不喜歡也沒人強迫你穿),包容性很強。其次,漢服也是青年人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良好介質。有些面對文學、書法等高深藝術並不感興趣的年輕人,會對看起來飄逸靈動,美感十足的漢服感興趣,並由此一點點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觸類旁通地喜愛上更多傳統文化,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積極的繼承者和發揚者。這難道不是好事嗎?再者,漢服是一種曾經落寞的文化,如今被重拾。喜愛漢服的人多多少少會了解一些同樣失傳的文化,並開始推動它們的復興,這樣復興會有怎樣的好處還不得而知,但起碼不會在看到某些老祖宗發明的、國內失傳卻保留在日本南韓的文化時,像個跳樑小醜一樣貶低嘲諷。

    總之,掌握適當的方法來複興漢服,肯定會對青年人弘揚傳統文化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 4 # 蛤蟆的油

    覺得穿漢服辦什麼活動,其實是形式大於內容的,但是如果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參與者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進而自主瞭解還是值得辦一些類似活動的。

    就像今天友人的一場討論,關於簡體字與繁體字孰是孰非,中國文字以象形文字為基礎與西文產生巨大的差異,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楷體等產生了一系列演變,秦始皇統一文字時想用小篆作為全國文字,可由於小篆書寫繁瑣民間還是採用隸書,然後新中國改革由更能體會象形的繁體統一為簡體,也是為了勞苦大眾更方便使用。就如同服裝,我從繁瑣講究的漢服,到現在的異彩紛呈,更方便我們的發展和生活,但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東西是不該拋擲腦後呢?

    現在我們不一定非要穿漢服,寫甲骨文來弘揚中華文化,但是起碼的認知應該有。再說西方,也許有人說更進步,但現在他們學校也還在學習拉丁文,也許平時不會怎麼用到,但起碼讓人們從小知道。

  • 5 # _Smile無傷

    當然有,而且是巨大的,漢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民族文化,是最容易凝聚文化認同的載體,如果連最簡單的民族服飾都不能接受,空談更深的文化復興就是扯淡和自我麻痺的假道學偽君子了。

  • 6 # 為你退避三舍

    身穿漢服不過表面文章,與漢文化弘揚有什麼幫助?至少敝人覺得收效甚微,反倒是多了一個銷售漢服的商業渠道,可有可無。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的是國學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普及,棄糟糠保留精華,單單一個漢服能有什麼,不過是娛樂一下罷了。

  • 7 # 太易一素問

    起碼知道了,只是祖宗的衣冠。漢服承載了祖宗的榮耀與脊樑,時刻激勵著我們,增強民族認同感。最重要一點,漢服飄逸瀟灑,男子穿: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女子穿: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知名青銅器,它們都用了什麼方法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