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吳文畫

    還是諸葛亮!很多人選司馬懿,從才智謀略上說也沒錯。但司馬懿首先是個陰謀家,隱忍高手。但心中沒有仁懷忠義德行,他打下的天下,其手下臣將也不會心服口服,背後還要搞他的名堂。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好聲譽。而諸葛亮不同,不但謀略過人,而且盡忠義、施仁政,舉國同心,為光復漢室大業鞠躬盡瘁。深得後世好評。他所犯的那些網友們所列舉的錯誤,實出無奈。君弱臣強,政治勢力複雜,他只能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一役,用不斷北伐來凝聚人心。他難道不知道北伐力有不逮?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且不能有太多聲音,哪怕專權武斷。一旦“民主”,興漢休矣。諸葛亮不但要作軍事考慮,更要作政治考慮。相比之下,司馬懿想得更多的不是忠於、維護曹魏政權,而是隱忍待機,一有條件就露出獠牙,為自己家族謀取最大利益,他的野心與諸葛亮的格局相比之下,一為星辰微光,一是光輝日月。不是一個數量級。當然,他們倆智商應該是不分伯仲的。

  • 2 # 凝靜苑

    我喜歡諸葛亮與徐庶!首先是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這一點足以證明諸葛亮是個料事如神,諳熟世事的曠世奇才!隆中對中的一番精闢論世之說讓劉備這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更加信心百倍的要幹一番驚天地的偉業,三顧茅廬之舉亦足以說明劉備邀請孔明岀世相輔之誠意,經過仔細考察,孔明深知劉備之志向,為不負今生之才學,又見劉乃是可輔之人,毅然決定隨之同闖天下,共圖大業!徐庶亦是大才,奈何時運不濟,讓曹操鑽了空子,擄走其母以脅迫其從之。但徐庶乃信義善孝之人,未違背諾言,雖身陷曹營但依舊信守終身不為曹操謀獻一策一計!乃忠實孝道之人也,令人既為其慨嘆又無限信服!

  • 3 # 粵看粵影視

    喜歡荀彧,。因為荀彧有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荀彧善分析人物性格及人的心理特點,對權衡避輕恰到好處,對政治,軍事很有天賦,他是一個有理想有志向有節操的謀士,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曹操派人送以一空食盒意為自採實為自裁,後於壽春而亡。令人痛惜!

  • 4 # 史客不輕鬆

    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中,徐庶至孝,孔明至慎,龐統至狂,荀彧至忠,郭嘉至奇,仲達至忍,唯有魯肅為人質樸,坦蕩,目光遠大,又行事低調,實乃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外交家。因此喜歡魯肅魯子敬

    曹操攜八十三萬精兵於赤壁,準備一口氣踏平江東,從而一統天下。在這個關鍵節點,是魯肅堅持“孫劉聯軍”是唯一能打敗曹操的唯一出路,從而力勸孫權下定決心,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為赤壁大捷定了基調。這裡面展現出魯肅有著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後來因為荊州問題,孫權和劉備一直髮生摩擦,其中更是把東吳大都督周瑜活活氣死。關鍵時刻還是魯肅不辭辛苦,多次過江,穿梭於兩家之間遊說,以達成雙方共識,從而避免了兩家更大規模的衝突,繼而使曹操漁翁得利。歷史證明,魯肅不愧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他所倡導和提議的完全正確,也確實打斷了曹操短時間一統天下的美夢。從而使東吳屹立於三國而不倒,實由魯肅畢生心血之付出。

    魯肅於公元197年為孫權策劃未來戰略藍圖《榻上策》繼而得到孫權特別賞識。後來由於荊州歸屬問題,魯肅多次從中斡旋,最後於215年,與關羽談判,促成“湘水之盟”,使東吳前線壓力驟減,孫吳政權更穩定,這裡面實為魯肅本人耗盡了大量心血而促成的,真可謂勞苦功高,功勳卓著。公元217年魯肅因病去世,享年46歲。孫權親自為其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後來的《吳書》對魯肅的評價:

    “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 5 # 韓奈戴

    在這幾位謀士中,我還是比較喜歡魯肅的,並不是說其他幾位不優秀,恰巧他們都是非常優秀之人,喜歡魯肅,只是我個人的喜好而已。

    魯肅,可以算是東吳第一智者了。個人覺得,甚至於要高於東吳人氣王周公瑾。因為在任何時代,目光長遠,從來都是第一要素。

    東吳版隆中對,可以看出魯肅的大局觀其實並不亞於諸葛丞相;

    赤壁的時候,眼光獨到,力挺孫權聯合弱小的劉皇叔共抗曹丞相;

    魯肅家中甚富,散一半家資供東吳政權初創時期作為資本,投資眼光也是一流。

    軍略,因為有周公瑾這個明珠在前,倒是稍顯暗淡,但從周公瑾之後,東吳都督一職毫無懸念歸於魯子敬,要知道,都督督的是東吳兵馬,不是文職,若沒有一定的武略,如何能讓東吳上下服氣?

    至於荊州借劉皇叔,一去不回,子敬也只是礙於孫權,才去索取,不然,子敬巴不得荊州撂在皇叔手中,把皇叔養肥,作為東吳與曹魏的緩衝帶,為江東謀得和平時機,安靜發展,以待天時。

    一句話:魯子敬,有長者之風,格局高,眼光毒,見事明。這些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見,不喜勿噴。

  • 6 # 姥爺克南6891

    要說這七個人當中,在三國時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每個有人有每個人的長處,諸葛亮智慧謀略和忠誠那是一流的!曹操的智慧謀略用人也是一流的!司馬懿的智慧謀略偽裝,別人都比不上。這三個人的能力都能統領天下,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魯肅,魯肅為人正直,人品好,在孫劉聯合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荊州問題,魯肅不在位上,孫劉兩家鬧翻,結果孫劉兩家都受到了不小的損失!

  • 7 # 小青峰曰史

    我小青峰又來啦!隨著歷史的演進,也隨之湧現出一批批謀士,為君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若要談及我最愛的謀士,那非諸葛亮莫屬了!無論是史書典籍還是電視劇,我認為諸葛亮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乃至被人稱為智慧的化身。下面小青峰就從他胸懷天下的政治抱負、兼濟天下的治世全才、嚴於律已的優秀品質、鞠躬盡瘁的高尚美德等四個方面對其形象進行淺析。

    一、胸懷天下的政治抱負

    諸葛亮以經世致用為己任,匡扶社稷為理想,自然不同於尋常只會在書卷中經營雕鑿的腐儒酸丁,只知引經據典,死於句下。“躬耕於南陽”時,諸葛亮還四處遊學與觀察,關心當時的政要,體察民間的疾苦。“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後,形勢和任務對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醫卜星相、兵器機械等都有相當的研究。諸葛亮不僅具有高遠的理想和強烈的政治抱負,而且積極進取,為實現理想和抱負,百折不撓,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經歷了許多挫折和磨難,如關羽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敗、劉備病死白帝城、南中之亂、六出祁山而無功。“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是對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和總結。諸葛亮作為一個賢相,有著胸懷天下的政治抱負,有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輔佐劉備,為共圖霸業奮鬥了一生。

    二、兼濟天下的治世全才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諸葛亮形象,堪稱“古今來賢相第一奇人”。後人把他的“智”與曹操的“奸”、關羽的“義”,被後人並稱為“三絕”。魯迅也曾經評價說:“妝諸葛亮之智近於妖”。 作為一個傑出的的政治家,諸葛亮在輔助劉備建立蜀國、打擊豪強、任人唯賢、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等許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隆中對》中,諸葛亮初見劉備時便提出了拒蜀、聯吳、抗魏的長遠戰略思想,顯露了一個政治家高瞻遠矚的雄才大略:“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諸葛亮透過舌戰群儒、巧說孫權、智激周瑜,建立了吳蜀聯盟,贏得赤壁之戰。諸葛亮採取了既鬥爭又聯合的策略,挫敗了周瑜的“美人計”、“假途滅虢之計”,奪得荊州。周瑜死後,為保證聯盟不被破壞,諸葛亮冒險柴桑弔喪,使吳國又與蜀國重歸於好,從而表現了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和過人的膽識。

    三、嚴於律己的優秀品質

    作為統治者,不僅要建立健全法令和制度,實行仁政,還要有嚴於律己的優秀品質。毛澤東曾說“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諸葛亮具有謙虛謹慎、嚴於責已的優秀品質。在博望坡之戰、新野之戰中,諸葛亮第一件事並不是如何調兵,而是如何用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劍印”。正是由於劍印的確立,才使關、張二將用心,才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諸葛亮之行事,重在以身作則。第一次北伐因街亭之失而破滅。對此,諸葛亮不僅揮淚怒斬與自己私交甚密的馬謖以正軍法,還反思過失,“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進而,作表奏君自貶丞相之職。 諸葛亮還知人善用,不論出身,推舉才志之人為官,如降將黃忠、魏延、王平、姜維,都顯示出他的過人之處。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將相能做到這一步十分難能可貴,這也是他被人們廣為傳頌的原因之一。

    四、鞠躬盡瘁的高尚美德

    “義肝忠膽,六經以來二表;託孤寄後,三代而後一人。”諸葛亮平南蠻,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皆為“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諸葛亮為漢室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在《出師表》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他認為“益州疲弊”,需要“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為報先帝之恩,“夙夜憂嘆”,“攘除奸兇”,以達“興復漢室”。陸游曾贊之曰:“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諸葛亮的死訊傳到後,後主大哭曰:“天喪我也!”甚而“連日傷感,不能設朝”;“多官無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他們悲痛的是蜀國失去了一位賢相,一個國家的棟樑之材。由此,可看出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亦可見諸葛亮的美德何等高尚。

    總之,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運籌帷幄的風采,寧靜淡泊的氣度,謙虛務實的作風,“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和品格,難怪歷代“端推諸葛亮是全人”,說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忠貞的典型。

  • 8 # 竹史鐵驪

    說喜歡,當然喜歡魯肅。

    喜歡,這和欣賞敬佩景仰崇拜,是有些不大一樣的情感。徐、郭、龐、荀、諸葛、司馬,這些名震天下的軍師們,一個個的心眼太多智商太高城府太深謀略太遠手段太狠,細思極恐都挺瘮人的。

    若不用爭霸天下,自然會喜歡唯一看著沒那麼高冷,厚道又隨和的魯肅了,光明大度正能量,相處輕鬆無壓力,可敬復可信,和他做個好友,是件真心舒服的事。誰會不喜歡魯子敬?

    第一樁喜歡,是魯肅的古道熱腸、為人義氣,對朋友慷慨大方,稱得上肝膽照人。

    周瑜和魯肅為友,周瑜那時在袁術手下當個縣令,遇到難處,找到魯肅想借點糧食。魯肅家裡豪富,共有兩個糧倉,隨手一指,說分你一個,數量約三千鬥。這為人慷慨到簡直沒話說。可你要因此覺得他是個不知民生艱苦,甚至乎豪奢之輩,富二代,那就太小看他了。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評點魯肅,說其:

    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事實上,魯肅和諸葛亮一樣,都是父母早亡的孩子。諸葛亮從山東到湖北跟叔父長大,魯肅則是自幼跟從祖父。但你從他的風光霽月的言談行止上,幾乎完全看不出來少時艱難辛頓的陰影,相反是謹以自律、磊落光明、言大量,行大器,非常難得。

    後人有詩讚此事曰:

    大業竟從身後定,豐碑自向墓前橫。 指因風義人爭說,細故何能概一生。

    第二樁喜歡,是魯肅有才,更有涵養,平常不會無事炫耀,但到了關鍵時刻,他卻有大主意,是可以全情信賴託付的良人。

    魯肅不止對友慷慨豪氣,且胸蘊大才,人人都知諸葛有隆中對,但魯肅初見孫權,也給出過同樣精闢的應對建言,並載入史冊,名為《榻上策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重視重用魯肅,不只是因為周瑜的引薦關係,而是他的眼光和能耐。事實上他真用對了人,關鍵時刻,魯子敬的大主意異常堅穩可靠,遠勝無數同袍。

    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將荊州席捲,東吳振動於戰和之間,魯肅力主一戰,是朝中最堅定的主戰派,而且最早積極付諸行動,第一時間主動過江,找來諸葛說服孫權諸臣,四處奔波促成孫吳聯盟。可以說正因有魯肅的堅決倡議和居中協調,才有之後赤壁大戰之勝!是這場三國大決戰最大幕後功臣之一。

    關鍵時刻的魯子敬,對主忠誠且有勇氣,大方向上明決不移。決不是意志薄弱者,更不是誇誇空談者,而是最積極的行動派。這樣可以信賴託付的良臣誠友,誰都喜歡。

    第三樁喜歡,是魯肅抬得起頭,也彎得下腰,擔得起重擔,受得了委屈。堅守信諾至死不渝,是無可挑剔的盟友、夥伴。

    魯肅地位雖高,胸中盡有大韜略大智慧,但絕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從未自傲自負以冷臉對人。反而是處處低調,既能抬得起頭也能彎得下腰,出則為東吳外交擔當第一人,又踏踏實實做得了瑣碎小事。包括草船借箭,冒著莫測的風險給諸葛打下手這種事也不嫌棄,肯幹而且是毫無怨言。“子敬真君子也!”這種朋友,當然是值得深交。

    不過魯肅也受過一樁大委屈。

    在魯肅死後,孫權曾評價他說,肅有二長一短:

    “子敬東來,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失二長也。

    看得出魯肅人都沒了,孫權還在耿耿於懷,對借地一事喋喋不休。但以我們後人眼光,來看孫權所說的短處,是否真是一短呢?

    在魯肅接替周瑜,掌管江東都督一職後,蜀國吳國之間聯盟沒動搖過,之間有唇舌交鋒而無兵火戰事,劉備進軍西川后,魯肅和關羽在荊州問題上都是用談判來解決的。

    215年時劉備大軍至公安,孫權欲以呂蒙迎敵。魯肅阻止,挺身而出與關羽交涉,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只是和演義不同歷史上單刀會的真正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魯子敬義正言辭,令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荊南四郡只保留了武陵。可以說大部分土地已經到了孫吳之手。呂蒙之後發動的所謂漂亮偷襲,只是在搶奪江陵南郡一帶土地而已。

    可惜天不假年,217年魯肅病死,年46。如果魯肅不死,相信史上定不會出現東吳偷襲江陵一幕。呂子蒙白衣渡江,表面上似乎東吳佔盡便宜,但實際結果呢?

    只為南郡一地,引來夷陵一場長期鏖戰,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兩個弱國之間拼到你死我活,雙方人才精兵都損耗殆盡,關係破碎信任再難重圓,蜀漢重挫,孫吳又直面襄陽兵鋒,三面受敵,結果吳與蜀誰都無力再向魏國大舉進攻,更別說真心聯合,慢慢被魏國拖進消耗戰,唇亡齒寒,最終蜀吳皆滅。客觀地說,夷陵之戰後,蜀吳大勢已去。

    誰為短?誰更蠢?

    答案顯而易見,孫權的指責是不公正的。在曹、劉、吳三足鼎立中,東吳唯有魯肅一人,始終不渝地在堅持孫劉聯盟,因為只有他明確聯盟的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什麼事情要談判,什麼事情要戰爭。一舉一動,都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

    這非但不是魯肅的短,而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也是孫權周瑜呂蒙陸遜幾個人都比不上魯肅的地方。繼任者呂蒙如能學到魯肅的大氣,堅定婉拒孫權的貪念,以談判解決爭端,也許天下就是另外一番局面。

    佳城遙伴洞庭湖,湖上煙波入畫圖。萬樹旌旗壯陸口,一生勳業著三吳

    其實整個東吳,連孫權在內,只有魯肅一個人算得上是真正的戰略家。

    小事不計較,大方向無比堅定,在平和中做好細節,潛移默化著影響一切,這就是魯肅魯子敬。我喜歡這樣的朋友,他值得信賴,也是最完美的創業夥伴。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 9 # 一段硬木

    就三國演義而言我喜歡郭嘉和荀彧多些。因為這兩人一個在解決具體問題和細節問題上能力超強,另一個在解決大局問題和全域性問題方面完全有能力獨當一面。而諸葛亮的能力被寫的如神般強大,是不可量即不可控,徐庶身上的俠氣太重,忠與孝之間,個人名聲與團體利益之間,每一個選擇都是君主願意尊重而不願意接受的。龐統除了獻個連環計,還是在有了前期大量的鋪墊的前提下,實在是辜負了“伏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的盛名。寫魯肅則忠厚太多,智勇不足,幾乎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和關羽的勇而存在。至於司馬懿,是個難得既具備控制大局能力又能解決具體問題,且韌性十足的“全才”。但是觀其一生,實在是喜歡不起來,每想到此人,心頭總是一個字“陰”。

    但是如果看三國志,好惡那就是另一種狀況了。

  • 10 # 回顧經典888

    當然是郭嘉了,郭嘉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能夠說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郭嘉為曹操做出以下貢獻

    一、十勝十敗論。官渡之戰時,袁紹勢大,曹操對於此戰能不能勝心裡著實沒底,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心思。此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極大鼓舞了曹操信心,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下邳擒呂布。曹操出兵攻打呂布,久攻不下,正準備放棄。郭嘉進言,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最後曹操依郭嘉計策,水淹呂布於下邳,呂布敗亡。

    三、遺計定遼東。袁紹敗亡後,他的三個兒子爭奪地盤。袁尚,袁熙逃入遼東。曹操率軍北上,郭嘉在途中身染重病,不久離世,死時年僅38歲。但他死前制定了平定遼東的計策,讓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兩袁。

  • 11 # 863051777

    我還是最喜歡諸葛亮,雖然司馬懿也很利害,但是永遠忘不了諸葛亮的火燒博望坡,空城計,木牛流馬,八封陣…,諸如此類留給大家的感覺,諸葛亮不是人而是神一般的存在。

  • 12 # _73266869

    必須是郭嘉,郭嘉被稱為“鬼才”,當年曹操兵敗赤壁,仰天長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郭奉孝在的話,他也不至於敗成這樣。可惜郭嘉英年早逝,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郭嘉死了,諸葛亮才出的山,由此可見郭嘉有多厲害!

  • 13 # 橦霖

    郭嘉,人物生平編輯

    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立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屢獻奇謀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慧團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與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大放異彩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訊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郭嘉

    郭嘉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訊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英年早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千里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定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君臣相知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瞭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

  • 14 # 依潔同學

    孔明本來躬耕於河南南陽,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的他出山相助帝王業。

    孔明謀略不必說,自然是特別清晰。

    孔明在天文地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於農耕時期把握,還有對天氣預測,洪澇災害預防也有建樹。同時創造發明工具很多,給百姓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便利。

    孔明最讓人敬重就是敬業,作為蜀國丞相,治理社稷,和如何攻打曹操努力實現大漢江山等努力,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師表》看得出孔明的忠心耿耿,還有對阿斗的期望。可惜扶不上牆的阿斗有負所託。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看得出孔明明辨是非,嫉惡如仇的善人。

    所以民間很多孔明的祠堂,足以證明孔明如何深得民心

  • 15 # 愚叟釣淺灘

    他們各有千秋,均有盛名,且名副其實。不過我最看重的是徐庶的孝道,古云百善孝為先,況且不忘舊情,暗裡幫劉備救趙雲,更重要的是走馬薦諸葛,幫了雙方的大忙。

  • 16 # 小四帶您看趣事

    題主問的這些人,都是三國中赫赫有名的謀士,在三國亂世中大放異彩,他們分屬蜀魏吳三方陣營,每個人都是各個勢力的核心人物,那麼你最喜歡誰呢?

    從小四個人觀點來看,他們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喜歡的地方,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龐統的平蜀三策、荀彧的漢室忠貞、郭嘉遺計定遼東(虛構)等等,都體現著他們的才能或者他們高尚的品質,而其中,小四首推諸葛亮與荀彧二人。

    相信諸葛亮的事蹟各位看官都很熟悉了,無論是隆中獻計還是舌戰群儒,七擒孟獲還是五出祁山,小四在這裡就不多做贅述。今天我們來著重說一下荀彧荀文若。

    荀彧在三國中其實是一位很矛盾的存在,他既忠於曹操,將曹操視為知己伯樂,又忠於漢室,痛罵曹操奸賊。荀彧的一生,大起大落,作為曹操的謀主,他幫助曹操定兗州、守濮陽,統籌整個曹魏陣營的執行,曹操的謀士班底可謂是荀彧一手打造的。濮陽之戰力抗呂布陳宮;官渡之戰力排眾議,力主抗爭到底,如果說沒有荀彧,也就沒有以後的雄霸北方的魏國。

    但是荀彧的志向卻是有悖於曹操的,荀彧想要中興漢室,這也促使了荀彧的悲慘結局。在荀彧的輔佐下,曹操迎獻帝,平袁紹,雄踞北方,但是曹操並不是曾經志向西域的曹阿滿,而是如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丞相,迫使獻帝封魏王、加九錫,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已經與荀彧的志向格格不入。

    於是乎,荀彧宮門大罵曹丕,家中憂鬱成疾,而此時曹操並不想殺死這位幫助他奪取天下的幕僚知己,屢次試探荀彧,對他加官進爵,在討打孫權的濡需口之戰中,荀彧憂鬱而死!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無論是哪種說法,荀彧的結局都是很淒涼的。

  • 17 # 清風十八號

    這先謀士說實話我們更多的是從演義從電視劇裡熟悉的,每個人性格的不同所以喜好也不一樣,就好比兩個氣場相同的人思想一定差不多的。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加喜歡徐庶,因為他低調儒雅有實力不張揚,很符合我們大部分中國人的傳統審美

  • 18 # 張越智872

    在三國眾多謀士中,我最喜歡司馬懿,因為《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對司馬懿的評價非常高。

    公元219年10月,關羽攻佔魏國多處城池,從許昌以南,常常遙遙響應關羽,關羽的威望響震華夏。逼迫曹操有遷移許昌都城的設想。此時丞相軍司馬司馬懿向曹操進言說:“劉備、孫權外表親近,內心疏遠,關羽得志,孫權心中必定不願意。可以派遣人勸孫權跟在關羽後面,可以把長江以南封給孫權,那麼樊城的包圍就可以解除了。”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致使孫權消滅了關羽的軍隊,奪回了荊州,並解除了樊城的危難。

    司馬懿不但富有智慧,而且還具有大將風範。公元228年春季,司馬懿圍攻新城,費時16天,攻佔了新城,斬殺孟達。並發現申儀私刻授印,屢次假借名譽授官的違法行為。司馬懿立即拘捕了申儀,返回洛陽。

    公元231年,諸葛亮率領各路大軍進攻魏境,司馬懿奉命抵擋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據險防守,以逸待勞,諸葛亮率軍退回。

    由此可見,真實的司馬懿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並且獎懲分明,治軍有方。所以才能在錯綜複雜的鬥爭中游刃有餘,逐漸顯露頭角,讓人刮目相看。

  • 19 # 梅開三度

    我喜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明與劉備的關係,堪稱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諸葛氏一門忠烈,兒子孫子均為了蜀漢的江山做到了馬革裹屍,戰死沙場。

  • 20 # 擁抱變革在行動

    最喜歡荀彧,荀彧謀士水平可以排在第一序列;曹魏當時來說代表中央正統,服務曹魏符合時代潮流 有利於大一統實現;荀彧忠於漢室,看出曹操自立後選擇以死,體現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陽師沒有不知火,遊戲還有玩下去的必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