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虹小築

    其實我覺得印度人為什麼不敵視英國人,這主要體現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時期的政策、印度本有的種姓制度在英國殖民時期得到發揚光大,英國人加強了高種姓人的統治地位、讓高種姓人的聲望更加穩固、低種姓的印度人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即使印度獨立以後、整個印度社會也被高種姓統治、低種姓的印度人只有服從的份、一直以來的對英國人感謝或者臣服的思想根深蒂固,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當然不想改變現狀,繼續給大家洗腦、他們教科書裡就沒有反對英國人的思想、被洗腦的下等人、和那些佔了便宜的上等人自然就不會敵對英國人了!

  • 2 # 靈渠攝影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大家先來了解一下印度的歷史從中來尋找答案吧!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印度歷史上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開始入侵印度西北部,創造出了吠陀文化,逐漸制定了種姓制度,並廷存至今。

    公元前600年,印度經過部落戰爭,形成了約20多個散落的國家。其中主要強國有十六個:迦屍,嬌薩羅,鴦伽,摩揭陀,弗粟恃,末羅,支根,跋蹉,俱屍,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到前6世紀末,印度又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

    前304年~前232年,印度阿育王趕走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孔雀王朝,阿育王以佛教的精神,透過和平方式實現了印度國家形式上的統一。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印度又進入一個分裂的時代。其間經歷過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入侵。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

    17世紀開始,英國人入侵印度半島,消滅了印度上成立的好幾個國家,印度從此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在殖民期間,英國東印度公司不斷地對英屬印度進行掠奪和剝削。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快速的成長,印度逐漸成為了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從19世紀中期到後期,英國人用強大的工業幫助英屬印度投資建成了鐵路,水利和種植園等。整個殖民其間英國用財政資本支配著印度的主要工業部門和金融系統,英國在對印度實行掠奪和剝削時,也間接地幫助印度發展了自己的民族工業。隨著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他們強烈地向英方索要參政,要求獨立地掌握財政,國防和外交,但英國殖民者不但寸權不讓,而且還利用軍隊鎮壓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從19世紀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反英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對英不合作運動為印度民族主義事業贏得了群眾支援,為印度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成了印度國運的轉折點,英國人因為二次大戰,國力迅速下降,在面對印度人民的強烈反英運動中,英國人不得不被迫妥協以和平的方式撤離出印度。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戰鬥紛爭和民族長期處於分裂的印度終於向世人宣告獨立。印度被英國奴役了長達190年之久,按理說應該極其仇恨英國才是,可為什麼不敵視英國呢?難道是印度以和平的不合作運動從英國手中得到了獨立,順利的過繼了英國的政權,才還以英國的情面呢?還是英國把殖民期間的所有利益白手轉繼給印度而印度對其才有的心存感激呢?

    從歷史角度來講,正是因為英國的殖民,才使印度歷史上長期處於分裂的民族實現了國家的一大統心願,即便印度失去了一兩百年的自主權,卻換來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統一,其和樂而不為呢?箇中原因也許問印度人民更清楚吧!

  • 3 # 猴子軍師

    (1)印度自身不夠強大。印度雖然號稱強國,可是所有的武器,特別是先進武器幾乎都是買的,號稱jdp多少,可是你去看看印度最大的城市孟買,感覺上和我們的一個小城市差不多。(2)印度自身的問題很多,比如種姓制度,法制也不是很健全(比如每年都有因為嫁妝不夠燒死新娘的,有的人甚至當街殺人,而且沒有任何問題),印度有宗教很多,印度到底有多少宗教,估計印度人自己都不知道,而且宗教間也有矛盾的。(3)印度的體制類似美國,不同點在於美國的中央政府比較強勢,但是印度各個邦都比較封閉,相對力量較為分散。(4)印度打的戰爭從來沒有贏過,最好也就是不贏不輸。(5)印度從前一直是英國殖民地,現在也甘心當小弟,雖然偶爾發聲,但是還在西方國家的允許範圍內。(6)西方各國需要一個亞洲的大陸國家來牽制中國,選來選去,可能也只有印度了。

  • 4 # 老同文化

    英國從17世紀初期,便開始對印度實施一系列的殖民活動。到了19世紀後期,英國直接統治了印度三分之二的領土,英國國王兼任印度皇帝。至此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基本形成,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了1947年印巴獨立。在英國的統治下,那些上層土邦王公的生活還是那麼奢華。對於那些土邦王公來說,誰來統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保障自己的特權。英國人在印度的生活非常不錯,在英殖期間,如果兩個印度人發生了爭執,通常是請周圍的英國人主持公道。在乘坐火車時,印度人必須給英國人讓座。1947年,英國允許印巴獨立,印巴兩國也基本繼承了英國的政治制度,印度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過,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印度的統一,印度上層社會的生活沒有因為英國殖民統治而改變,底層人又不直接和英國人打交道,所以印度大眾並不敵視英國。

  • 5 # 北海圖

    印度對英國的感情比較複雜,不好簡單定義,但總體而言,印度在從英國獨立之後,並沒有非常激進地反英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英國在印度實行的是吸收精英、分而治之的政策。以英國一個小島國之力要統治地緣遼闊的印度並不容易,英國人機智地採用了吸收印度精英、對印度社會分而治之的做法,英國在印度建立了完善的文官體系,採用考試的辦法,在中央和地方立法、行政機構吸納印度本土的精英權威人士,讓他們參與到具體政策的制定中來。分而治之就更明顯了,利用土邦王公來統治大部分地區,利用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來分化印度民族獨立力量。

    (包含英國人和印度人的英屬印度官僚體系)

    這種政策帶來的一大結果是,底層印度老百姓對於英國殖民者的感知程度不深,畢竟日常生活中沒有打過交道,統治他們的還是王公、印度籍小官吏甚至本村的地主。

    第二,印度自身是一盤散沙。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高度多樣化的社會,普通民眾的“印度意識”反倒不如宗族、種姓等意識和認同來得深刻。這和我們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中華民族一直是中國大地上的主體民族,中國歷史上大多時候是統一帝國,普通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比印度人要深厚得多。

    第三,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一定的好處。政治上,英國為落後、封建時代的印度帶來了議會民主制,印度獨立後完全繼承了這一制度,民主制度也是現在印度最驕傲的一點。經濟上,英國人修了完善的鐵路系統,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英國治下的加爾各答、孟買等地都成了亞洲大城市。

    要強調的是,對於印度這樣一個高度自尊的國家而言,殖民地歷史仍然是“不可言說的痛”,這也是甘地、尼赫魯等人為什麼執著謀求印度獨立的重要原因。

  • 6 # 西洋參考

    因為印度和中國並不是同一個情況。

    很多人相信所謂的四大文明谷果的說法,以為印度也是和中國一樣,同一個主體所創造的文明不斷在同一塊大陸上生息發展。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文明故國的那個印度和其民族,早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今天的印度和那個印度沒有任何的關係,中間人都換了好幾撥了,甚至連位置都換了,因為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所在地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

    正式因為沒有這樣一脈相承的歷史,所以印度人對於被殖民這事就沒那麼敏感,相反,在不少印度人看來,正是殖民者帶來了他們發展進度需要的一切,新的工具,新的科技,新的時代。

    而且,今天的印度形成,確實很大程度上是英國帶來的好處,沒有英國殖民的話,可能今天的印度領土境內就混成了幾個小國家,大家平時還要互相攻擊一下。正是英國將這些地區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陸地面積第七大的國家,印度,這還沒考慮印巴分制的特殊情況。

    剛剛獨立的時候,印度人還是很心高氣傲的,他們以自己的二戰戰爭者同門過一方的身份遠近聞名,印度總理尼赫魯一度也想繞開中國成為這一區域的老大。

    可以說如果不是當年與中國的邊境衝突弄了個慘敗,對印度的國際聲望和影響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所以說相比於帶來了文明和智慧的英國,印度人更討厭的,反而可能是中國人。

  • 7 # 國病

    如果以英國人帶來了什麼好處去看待是不準確的。因為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屈辱以及很多事件。畢竟那是殖民,不是來幫助你。如果英國人走後,印度人要把這些問題拿出來說,甚至放大也完全可以。一切都取決於政治需要。所以千萬不要相信,印度人冷靜分析利弊以後還是覺得應該感激英國人。

    英國人採取培養使用印度精英,實際上就會造成一大批親英派。這些人是可以為英國說話的。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英國人走之前對印度周邊是動過手腳的。那條著名的麥克馬洪線,英國人讓其中一方實際獲利,這樣就會造成這個地區出現領土紛爭。而這些地區又只是有傳統源流歸屬,並沒有實際邊界。這樣雙方因此而產生的衝突、爭端,一是起到分化你的注意力,甚至實際造成你還需要我給你支援態勢。二是如果全面否定英國殖民的話,那英國殖民所帶來的領土好處該如何處理呢?實際獲利的麥克馬洪線要不要推翻呢?

    如果印度人領土沒有實際獲利,與周邊關係挺好,也不存在假想的威脅,其內部也沒有出現印巴分治。那隻剩下親英派以及殖民帶來的制度變革和實際進步。印度人真的會冷靜分析利弊後不怨恨英國人嗎?我是不相信的。英國人走之前在他的所有純粹殖民地都動過手腳,一是讓你內部紛爭,二是讓你與周邊產生矛盾。麥克馬洪線是周邊紛爭,內部則利用你本身就有的問題進行操作,也許是宗教問題,也許是民族問題。馬來西亞、緬甸、印度都是這麼幹的。不是英國人聰明,而是他們的傳統精英精於此道,還不想草民出身的美國人有天真的一面。中國人也擅長在鬥爭中使用這類方法,但差別是一個是外鬥,一個是內鬥。

  • 8 # 四川達州人

    因為印度人是奇葩。

    整個印度以印度教為主,而印度教以婆羅門為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核心。

    比如當前印度總人口13億多,其中11.8億信奉印度教。不足5000萬婆羅門比率僅3.3%,佔據超過50%的社會總財富,控制超過70%的各級議員、司法行政、教育宗教職務。所以婆羅門階層牢固掌握宗教與世俗權力,當然也控制著印度的主流意識形態。

    數百年來,婆羅門階層均對英國殖民統治採取合作態度,英國也竭力維持婆羅門權益以利於自己控制印度。包括甘地、尼赫魯等人,均是接受英國教育多年的婆羅門,骨子裡都是親英知識分子,那麼,印度婆羅門控制的政黨,掌握的國家政權,怎麼會反英呢?

  • 9 # 香茗史館

    早在1600年英國便已經開始向莫臥兒帝國滲透,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印度半島開始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根據1947年月英國頒佈的《蒙巴頓方案》,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既然英國在印度長期實行殖民統治,那麼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呢?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東印度公司皇家許可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這標誌著英國的勢力開始逐漸向印度滲透。

    △伊麗莎白一世

    事實上,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不過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在莫臥兒帝國極盛時期,由於忽視了歐洲殖民者的危險,導致莫臥兒帝國衰弱之後,根本無法抵禦西方勢力的滲透,不過早期的東印度公司仍然主要以貿易為主。

    1756年,孟加拉王派兵佔領了英國人的代理店,進軍並佔領了加爾各答。為了報復,英國吊機大批軍隊在普拉希地區與孟加拉王的軍隊開戰,英國統帥透過拉攏地方貴族,分化瓦解了孟加拉王的軍隊,孟加拉王戰敗之後,英國從1757年開始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並開始逐漸佔領整個印度。

    △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到1818年馬拉塔人的勢力覆滅之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並在之後兼併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1857年,印度爆發民族大起義,英國被迫於次年釋出《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改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職權,同時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至此徹底結束,印度開始進入直接由英國政府統治的時代。

    1919年4月13日,發橫了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1929年,甘地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隨著印度民族運動的不斷髮展,印度穆斯林強烈要求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阿姆利則慘案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

    由前文可知,英國隊印度的殖民統治長達一個多世紀,而且統治者對於印度人民事實上也並不算友好,那麼為何印度人並不反感英國人呢?我認為可能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強大的孔雀王朝也沒能統一印度半島

    1、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主權統一。歷史上的印度半島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哪怕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他們的勢力範圍也僅僅集中在印度半島的北部和中部,且統治力度極為有限。而英國殖民時期,卻透過政治和軍事統一了印度半島,而獨立後的印度則繼承了大部分領土。

    2、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語言統一。早在英國統治之前,因印度半島民族和宗教都極為複雜,而每個民族、宗教又通常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語言,這也是造成印度半島統治長期鬆散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卻透過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方式,幫助印度半島完成了語言文字的統一。

    3、英國給印度留下了不少財富。英國殖民之前的印度還比較落後,而英國殖民之後則給印度帶來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工業基礎、科學技術等,在英國勢力撤出印度之後,給印度人留下了2.2萬公里的鐵路和基礎工業,可以說如今的印度政治和工業基礎均來源於英國人。而這些先進的制度和科技,使得印度的民眾普遍受益,他們自然不會反感。而英國的上層精英更是多有英國留學的背景,他們自然也不會反感。

    4、英國的統治相對較為開明。英國雖然實行殖民統治,但他們推行的卻是重商主義,殖民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賺錢。因此,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雖然談不上友好,但也絕對談不上殘暴,甚至比莫臥兒帝國還要寬容。此外,由於英國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眾多的印度土邦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因此印度與英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深。

    △《蒙巴頓方案》的提出者路易斯·蒙巴頓

    5、印度的獨立過程相對和平。這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原因,印度人並沒有經歷過殘酷的獨立戰爭,《蒙巴頓方案》之後,印度的獨立其實就是一種和平的移交,沒有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印度人,又怎麼會恨英國人呢?

    雖然英國撤離印度後同樣留下了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對於普通百姓並沒有什麼影響。所以,當印度獨立之後,很多印度人甚至還很懷念曾經的英國殖民時期。

  • 10 # 使用者取名難

    你這個問題就是有問題的,印度人一點也不喜歡英國人。

    印度人因為歷史原因,對英國很不感冒,一直以超過英國為目標。因為極度壓抑而生嫉恨,比較類似我們把日本人矮化為“小日本”。

    如果你能上youtube,你會搜到一個印度政黨的競選宣傳影片叫“2030年的印度”,講述到2030年印度人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英國為代表的白人窮困潦倒,到印度打工做服務員,計程車司機,草坪修剪工人,為了掙印度人的錢點頭哈腰,成為奴隸。有趣的是,影片裡面的發達的城市建築是一些上海和美國的現在已有的高層建築。宣傳片一出來,印度人高潮了,西方人對印度人辱罵不休,讓印度人先解決了廁所問題,結果就是雙方互相國罵。這個就可以看出印度民眾和政府對英國和西方世界的態度,那是被欺負多了以後的變態反彈。

  • 11 # 秋風掃落葉Z

    香港人也不會反感英國人,因為當時香港是個破落的小魚村,英國人來後慢慢發展成現在的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用的是歐洲發達國家的模式改變成的。

  • 12 # 情繫建始10702070937

    因為印度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印度國家從來沒有統一過,只是英國來了,才把各邦國、各民族統一到現在這個大印度裡面來,這對於現代的印度是有好處的!所以印度人不反英國,相反還要感謝英國。

  • 13 # 耀使用者80768343640

    因為落後而又混亂和種族歧視嚴重的印度,自身管理國家能力比較差,被英國殖民以後倒感覺宗主國是高度發達,治理國家比較先進完善,阿三從英國方面倒學到了很多東西,相反離開了宗主國倒感覺失去殖民時期的氣場和治理國家完善程度,因此阿三當然不反感英國,甚至更有很多印度人把被殖民時期看成永恆的記憶和懷念!

  • 14 # 手機使用者52200101141

    日本、俄羅斯等國對殖民地是真殺戮、掠奪、征服,而英國對殖民地更多的是當作公司來經營(如東印度公司),他們無形中給殖民地帶來了法治,統一、繁榮與近代文明。如果印度沒有當初英國的殖民管理,今天的印度一定四分五裂,各邦爭戰不斷,也不會有統一的語言和民主的政治,設想一下,如果換了俄羅斯,甘地的不抵抗運動能成功嗎?東印度公司已成為了歷史,今天屹立在南亞的是一個強大的印度,直至今天英國還給印度許多優惠,殖民二字雖是貶義詞,但此殖民不同彼殖民,印度為什麼要恨英國呢?

  • 15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印度人感激英國殖民者,這很正常,可以舉一個正常的小例子。比如走親戚,一般人都是歡迎的,帶去了禮物。坐一會兒就走,或者吃頓飯再走,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遠接高迎。但如果住5天不走,主家一般都煩,因為已經超出了限度,因為這是主家的家,不是親家的家。但是,親戚走後,還是親戚,還會按照親戚走動。

    印度國家也一樣,印度本身叫南亞次大陸,不是一個國家。英國人到印度開闢殖民地,把印度連線起來,形成一個大區域,叫東印度公司,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印度當地人不到實惠,能不感激嗎?如果英國人就此罷手,回到英國,大家都好。

    可是英國殖民背不會主動離開印度,所以就發生了印度國父拉.甘地的不抵抗驅逐運動,把英國趕出了印度。印度獨立了,而且英國支援印度獨立,印度還會很感激英國。所以印度現在仍然是英聯邦成員,英國還是印度的宗主國,也就是所謂的親戚還是親戚,關係當然不錯了。

    中國的境況就不一樣,其實印度和中國對殖民政治認識也不一樣,中國認為是貶義詞,而印度認為幾乎是一箇中性詞,甚至帶褒義性質,印度法官還對日本侵略者辯護過。因為印度雖然受到侵略,但也得到了海量的實惠。中國受到的殖民政策,都是侵略,搶中國的財富,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所以中國對殖民政策是特別厭惡的。

    所以國與國不一樣,走過的歷史也不一樣,認識一個國家,要看實際的情況,不要人云亦云。

  • 16 # 多情的螢火蟲

    我的疑問和問題在文章裡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因為在更多人心中印度的殖民地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按作者計法大概1700年後逐步淪為殖民地,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大概是在1850年後,距印度淪為殖民地相差100多年。就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英國給印度帶來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鐵路建設,現代化科技及文明制度。如此深厚的經濟基礎,現代文明的植入,並沒有給世人留下騰越起飛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國家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後,始終發展緩慢。比較起來,中國一百多年前的歷史要悲慘得多。我的問題是:一個完全繼承資本主義制度衣缽的國家,為什麼發展得如此緩慢?

  • 17 # 歷史課課代表

    既然英國曾經殖民過印度100多年,那麼哪有印度人民不反感英國人之說法,只不過是要具體分析其反感的程度是深是淺了。這種殖民地的事情放在任何一個國家身上,再次提起之時,都會是一種深深的歷史罪惡感。

    其一:年代較為久遠,國人記憶較為模糊

    其實說起英國真正開始滲透印度之時,是在1600年,那便是以建立東印度公司為伊始的。但是當時的印度主要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殖民,英國在當時的實力比不上西葡兩國,只能單單憑藉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來掠奪原料、開啟市場、獲取廉價勞動力了,但是卻是異常受限。18世紀中期,英國開始踏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1760年之後,英國基本上獲得了整個印度的殖民權,獨霸一方。英國殖民印度的時間直到1957年才宣告結束。上個世紀的60年代距今也有60年的時間了,也許老一輩人還記得,但是絕大部分印度人對那段殖民的記憶卻早已模糊了……

    其二:英國在充當殖民者的同時兼任了救世主

    何來此話一說呢?那我們細看印度歷史!18世紀初的印度只是個如今的印度北部和中部的莫臥兒帝國,但是當時的莫臥兒帝國卻遭受多國勢力滲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757年,後起之秀的印度擔負起了統一印度的重任,在先後趕跑了別國的殖民者之後,英國隨即憑藉強大的實力統一了印度半島,這才是如今印度的全貌。比起當初公元1840年的英國用堅船利炮外加鴉片開啟中國國門,發動鴉片戰爭要好得多,其實當時的印度也是不太具備抵抗能力的,所以英國才能用不到一年時間就將印度統一的。憑藉英國將其他殖民者趕跑並且擴大了印度的領土,你說印度人民感不感謝英國?

    其三:英國留下的不僅僅是殘酷的面貌,還有造福印度的基礎設施

    莫說上個世紀印度的基礎設施和科技水平了,就拿如今的印度來說,其基礎設施和工業水平還是比較落後的。上上個世紀60年代,英國在全權殖民印度的同時,也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而對於相對封建落後的印度本身來說,英國在印度所建造的一切都是比較先進的。印度是英國殖民地中工業水平最高的地方,這直接就拉動了印度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處於被殖民地,但是這也間接造福了之後的印度。

    其四:英國領著印度步入了文明的殿堂

    英國統治印度的100多年,也正是印度國民文化程度提升極其快速的一個時代,剛剛走出封建時代的印度人民,突然之間就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英國本身的文化程度就高於印度,再加上英國在印度繁衍的這100多年,文化滲透是一定的。

    透過以上論述,我個人認為,不是印度人民不反感英國人,而是相對於其他殖民地人民來說,印度人民只是沒那麼太反感英國人。

  • 18 # 清水空流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丘吉爾的話雖然有些”刻薄”,但也說的是一個事實,印度從來就沒有以一個國家出現過。在印度之前,印度這個地方是以部族各自存在各個城邦各自為政。一片散沙。不存在國家的這個概念,正式英國的“侵略”統一的印度,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法律,政治,文化。英國促進和幫助印度統一,建立了國家體系概念。當然,對英國不反感的主要是指印度的精英階層,大部分普通印度人對於英國的殖民的殖民統治也是十分反感和痛恨的。每年的3月23日是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都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證明。

    而印度的精英階層不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首先就是英國對印度統治是比較寬鬆的,屬於重商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在印度殖民統治,說不上友好,當然也談不上多殘暴,只要賺錢就行。在印度採取了當地人治理當地人的方法,印度的精英階層可以在英國接受教育,因此在印度獨立的時候,印度的高階官僚官僚階層都接受的英國教育,英國對印度文化滲透也很成功,印度的官方語言英語,英國在印度推行分化策略,地方事務是印度部落自己治理,各邦具有很大的自治權,因此印度高層和精精英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矛盾不得。甚至合作的“很好”。

    而且印度獨立是非暴力,也就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不是透過戰爭和暴力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的,而是印度精英階層和英國和平協商解決的。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親英”階層留在印度獨立政府任職。正式這種充分合作也讓印度不反感英國。由於原本印度十分落後,英國的殖民帶來大量的“先進文化”科技,使得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便於印度融入國際社會。英國留給印度的政治體系的適應了印度的國情。

    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好處,那就是印度客觀上擴大的印度領土,古印度的領土面積其實不大。正式由於的英國人殖民,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領地,但最終都便宜印度。使得印度的領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七。綜合來是說,就是由於英國給印度帶來的了先進的現代化文明,工業,科技。客觀上完成並擴大的領土和完整。所以基即便印度獨立和英國的關係還十分親厚,還加入了因此印度在獨立以後還加入了英聯邦。

  • 1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感英國人?說明英國在印度可能還幹了不少好事

    當然了,小編說的好事肯定不是見義勇為,帶來和平這種,當時的英國畢竟是殖民者,要求這樣高怎麼可能呢?不過根據歷史記載,英國人在印度的那一百多年裡面,印度的工農業確實有質的飛躍

    之所以說英國好,是因為英國在侵略他們的時分,不僅僅是大把撈錢,還給他們建造了2.2萬公里的鐵路以及許多的基礎設施,而且,印度在獨立後,疆域面積有了很大的提升,要知道,印度的前身莫臥兒帝國也沒有徹底操控印度半島,但英國人操控了印度半島今後,乾脆將其他的聯邦小國徹底併入印度中來,印度對此非常高興,他們覺得是自己賺了,所以,現在許多印度民眾關於英國都保持著好感。

  • 20 # HuiNanHistory

    殖民地和宗主國的關係是複雜的。

    你不能完全站在民族主義立場上理解印度和英國的關係,這種理解註定與真實的情況存在偏差,進而震驚問出: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感英國人?

    首先,印度也確實反感英國。

    但這種“反英情緒”主要集中在印度爭取獨立解放的時期。像是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就領導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更是印度國大黨的領袖。

    如果印度人不反感英國,怎麼可能會掀起抵抗的風暴呢?英國又憑什麼會在1947年8月15日向印度轉移主權呢?

    事實證明:印度人是反感英國的。

    但問題的另一面在於,反感並不是印度對英國態度的一切。

    英國的殖民地並不單純是被宗主國被動剝削的那方。

    事實恰恰相反,印度其實是英國的帝國系統內的一員,印度和英國是雙向流動的而非單向隔閡的。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的軍隊中也會有印度人。例如,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清朝官員就發現:英國軍隊中存在數量極多的“敘坡兵”(sepoy)。

    敘坡,就是波斯語的سپاهی(sepāhi),意思為印度士兵。印度對於鴉片戰爭中英國的軍事補給提供了重要作用。

    如果印度是英帝國得以成立的重要成員,我們就不能把他們的關係簡單地理解為反感對立。

    總而言之,單純的民族主義解讀是不符合現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裡面,慶帝有過把皇位傳給範閒的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