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老師說歷史
-
2 # 小聰歷史客棧
果親王,甄嬛傳中最讓觀眾喜歡的一個男主角,風流倜儻,出身高貴,最重要的是還痴情。
在劇中,果親王和雍正帝寵妃熹貴妃產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還生下了雙胞胎孩子,最終被雍正得知後,被雍正下令用毒酒賜死。這當然是電視劇中關於果親王的情節,其實真實歷史上的果郡王可沒有和皇帝的妃嬪有緋聞,不僅沒被雍正毒死,相反雍正對他禮遇有加。
雍正帝在臨終前,將守護紫禁城的大權交給允禮,並且委任他在自己駕崩後,到乾清宮取出“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的遺詔,當眾宣讀傳位於弘曆。
雍正的遺詔在提到允禮的時候,還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從雍正對弘曆的囑託中可以看出,雍正確實很看重自己的這位十七皇弟,雍正認為允禮性格正直,才德兼備,是國家的棟樑之材,但是平時身體柔弱,不能太讓他勞累,字裡行間可見雍正對這位皇弟的關懷。眾所周知,雍正一向冷酷,登基以後對親兄弟大多打壓,但是允禮卻得以在雍正繼位後,委以重任,一路加官進爵。
其實雍正之所以對允禮如此厚愛,大部分原因在於允禮對於雍正來說不構成威脅。
允禮出生在康熙三十六年,他的母親陳氏是滿清包子衣二等侍衛之女,地位卑微,沒有受到康熙的重視,一直到允禮成年,康熙才把陳氏冊封為嬪。母親的出身註定了允禮在爭奪皇位上毫無優勢可言,而且康熙也並不喜歡允禮,允禮本身也沒有政治抱負和手段,一心研究詩詞字畫,做一個富貴閒人。
康熙末年,允禮並沒有摻和到九子奪嫡的爭鬥中,他一直醉心佛法,很少參與政事。
而且允禮在雍正帝當政期間,經歷了雍正帝的一系列考驗,一直兢兢業業,小心做事,深得雍正帝的信任,因此雍正臨終前也不忘了囑託弘曆一定要善待果親王。果親王不僅深得雍正重視,在乾隆繼位後,同樣受到重用,一直到乾隆三年病逝,終年41歲。
-
3 # 平安讀歷史
果親王胤禮是康熙的小兒子,在九龍奪嫡的時候,由於年紀比較小,自然不會參與,因此就沒有和雍正皇帝結下仇恨。到了雍正皇帝當上皇帝之後,對自己年幼的弟弟也是比較鍾愛的。
在後宮甄嬛傳中,當時還是果郡王經常就出入宮中和雍正皇帝拉家常。要知道雍正皇帝是一個比較狠毒的皇帝,他對自己的兄弟都不是很好,能夠和他關係比較融洽的,估計也就胤祥和胤禮了。在電視劇中,允禮和雍正的嬪妃有感,所以惹怒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后來就賜死了他。
只不過在真正的歷史上,肯定不會有這種事情,允禮也是聰明人,不會去犯那種原則性的錯誤。真正的果親王還是非常受雍正皇帝的器重,雍正皇帝在快死的時候,將守護皇宮的大權交給了果親王,並且委託果親王在他死後,從正大光明匾中取出遺詔,來宣讀傳位於乾隆的詔書。
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後,也對果親王相當的不錯,畢竟是自己的皇叔,也是父皇所器重的人。最後果親王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去世,也算是活得相當長了。不過雍正皇帝還有乾隆皇帝並沒有對付果親王,是因為果親王不參與辦勢鬥爭,所以對他們構不成什麼威脅,如果他們果親王真的威脅到了他們的皇位,估計很快就會被他們所解決。
-
4 # 魏青衣
果親王,也就是甄嬛傳中那個,甄嬛喜歡的男子,後來把雍正皇帝給綠了的,到後來還被雍正皇帝賜下了毒酒,被害死的那個。
甄嬛傳中的故事,當然不可能全都是歷史史實,說實話,電視劇裡面歪曲歷史的地方多了去了,雖說正史也不是絕對正確的,但果親王卻絕對不是死在了雍正皇帝手裡,不僅沒有死,反而是雍正皇帝的親信,死在了雍正後面,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才因病去世。
雍正皇帝在即位以後,也是給了這位十七弟一些事情做做,果親王在做事的時候,勤勤懇懇的,沒有半分偏頗,也因此更受雍正皇帝寵幸,在雍正駕崩之前,還專門留下過遺詔,讓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重用果親王,厚待果親王。
雍正皇帝排名第四,果親王排名十七,兩人的年紀也差了二十來歲,雍正皇帝為什麼偏愛果親王?首先不得不提的,自然是果親王的站隊問題,不管是哪個朝代,不管是怎樣的統治,在合適的機會選擇合適的隊伍站隊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果親王在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時候並沒有參戰,自知奪嫡無望的果親王一開始就寄情山水,痴迷詩畫,逍遙自在,說白了,也就是玩。
沒辦法,九子奪嫡的時候,果親王才十幾二十歲,想要參與奪嫡都沒那個資格,年紀小,資歷少。更慘的是,果親王的母親還是一個小小的宮女,也是因為生下了果親王,才從一個小宮女轉正成了一個地位最低的嬪,這樣的背景讓果親王打一開始就誰都不靠。
雍正皇帝奪得皇位,多少顯得有點出人意料,要知道,九子奪嫡的後期,最有希望坐上皇位的還是八阿哥,八阿哥手底下支持者很多,很多,這是八阿哥的制勝手段,但也僅此而已,康熙不喜歡這種做派,因此八阿哥的一切反而把自己推到了火坑裡。
剩下的四阿哥與十四阿哥支持者就少了很多,在四阿哥,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立馬掀起了一陣狂風暴雨,多位兄弟都被雍正關了禁閉,貶為平民,多少要有人說雍正的閒話,於是乎,雍正就提拔了十七阿哥,也就是果親王,來緩解一下嚴峻的局勢。
剛開始如此,後來因為看到了果親王個人的業務能力,就更是如此了,直到後來將果親王提拔為了戶部工部尚書,這都是果親王用自己的兢兢業業換來的。
一直到乾隆登基以後,果親王又被認命為了輔政大臣,自此,果親王算是享受到了除十三阿哥以外,幾兄弟中最大的殊榮了。
果親王是雍正兄弟中少有的幾個支持者之一,這也是不得不厚待的原因。
-
5 # 這個歷史很正
果親王名叫胤禮,是康熙皇帝最小的兒子,因為生母是漢族人,所以不具備奪嫡的資格,而且果親王因為在幫助雍正奪位的時候出了力所以,所以一直被雍正器重,即便是雍正身死後,都被列為顧命大臣。
那麼在雍正離世前,為何特意叮囑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呢?
除了果親王的功績以外,我認為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果親王一生無嗣。
在古代宗法禮法十分嚴苛的時代,古人是十分注重孝道的,講究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現在有一句非常惡毒的詞叫“斷子絕孫就是這麼來的)。
因此在古代沒有子孫後低啊是一件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但是偏偏就是這樣,果親王胤禮一生都沒有子嗣,沒有人繼承他的血統宗支。
當然我想,這應該不是果親王自己不能生育的問題,我認為很大的可能就是為了能夠讓雍正皇帝安心。而雍正也是出於對胤禮的感激,所以在臨終前告訴弘曆,要好好照顧果親王。
這也是為什麼雍正偏偏選擇果親王為顧命大臣,因為果親王對皇位是沒有威脅的,是皇帝天然的盟友。
-
6 # 秋媚讀史
康熙去世後,在非正常狀態下,雍正繼承皇位。由於繼位有程式上的“瑕疵”,雍正的合法性飽受質疑。某種程度上而言,雍正皇位的穩固性,遠超康熙在位的任何時期。
雍正的對手是諸位皇子,雖說都是親兄弟,但兄弟之情不會就此淡化權力爭鬥的殘酷性。封建皇權爭鬥的殘酷性在於,它會將政治生涯之外的一切所糾纏進來,逼迫參與者採取任何非正常手段,甚至以消滅對方生命來達到目標,因此才會泯滅所有情感,包括父子兄弟之情。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都是這種殘酷鬥爭的寫照。奪嫡失敗的其他皇子,對雍正或多或少都有不滿。其中,敵意最為明顯的莫過於胤禩、胤禟以及胤禵。直到雍正四年,雍正才將這股力量徹底清除。在打擊兄弟的同時,雍正也拉攏一批,這當中就包括怡親王胤祥與果親王胤禮。
胤祥在康熙朝被雪藏,但與雍正關係好。雍正繼位,胤祥就成了大清的二號人物。相比胤祥的青雲直上,胤禮就沒那麼幸運。胤禮是康熙的十七子,母親為純裕勤妃陳氏。在康熙的後宮之中,由於陳氏出生低微,僅是二等侍衛之女,因此後宮地位也很低。康熙三十三年,陳氏入宮時為宮女,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冊封為勤嬪,這待遇甚至連胤禩的母親衛氏也不如。
可能正是由於背景不如人,胤禮在康熙朝比較安分守己,既沒混到爵位,也沒參與皇權鬥爭。他從小接受嚴格的滿漢教育,師從御用文人沈德潛。長大後,胤禮對藏傳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曾專心研究佛學經典,還選編刻印了《古文約選》。
即使沒有顯山露水參與皇權鬥爭,但到了雍正朝,胤禮同樣受到排擠,只是沒有八爺那麼悲慘。雍正不知是心虛還是本來就多疑,將胤禮看作八爺一黨,並懲罰其到遵化守靈。好在胤祥深明大義,他向雍正說情,解了胤禮的危難。雍正元年,雍正認可了胤禮的才能,冊封他為果郡王,並負責理藩院的事務。後來,雍正整頓旗務,準備收回旗權,便讓胤禮接管了正黃旗蒙古都統和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胤禮配合著雍正,削弱了各旗主王爺的權力,加強了皇權。雍正見他辦事用心,給他安排的差事也越來越重要,甚至讓他代皇帝行祭祀禮。
雍正六年,雍正加封胤禮為和碩果親王,並讓他一人身兼多職。尤其是胤祥去世後,胤禮更加倍受恩寵,這主要是因為:一、胤祥去世,讓雍正痛失臂膀,身邊肯定需要人來填補。這個人既要有才能,還要得到信任,胤禮再合適不過。
二、雍正的兄弟政敵已經紛紛凋零,可以說朝廷上下已經沒有對手。這時的他,也需要拉攏幾位兄弟,顯示出皇室內部的團結。
雍正在傳位給乾隆時,還沒忘關照胤禮,在遺詔上註明,讓其位列四大託孤重臣之一。首先,這種殊榮,代表著雍正對胤禮生前的認可,既包括兄弟之情,也包含能力、忠誠度。考慮到弘曆年輕,缺乏政治經驗,雍正很有必要物色幾個信得過的助手,胤禮也就順理成章成了輔政大臣。
其次,為權力平穩交接而佈局。清朝從開國到雍正朝,權利交接從來都驚心動魄,雍正對此深有體會。他雖用秘密建儲制度,確立了弘曆為接班人,但還未經過實踐的檢驗。為了萬無一失,雍正要做進一步的安排。四位輔政的大臣的選擇,就是立儲的補充。張廷玉代表漢人,鄂爾泰代表滿人,然後皇室佔兩個名額,有他們撐場子,局面不會失控。當然,必須要是雍正覺得的忠誠可靠之人。
乾隆順利地繼承皇位,對胤禮也禮遇有加,又是親王雙俸、實際權力,又是御前免跪。乾隆三年,果親王胤禮與世長辭。秋媚說:胤禮是康熙的皇子中,出生比較低,但結局比較好的一位。他在康熙朝被冷落,卻躲過了雍正的清洗,還能身居高位;到了乾隆朝,雖英年早逝,卻躲過了乾隆的鳥盡弓藏之舉。
-
7 # 三少yun
看過《甄嬛傳》的朋友都記憶猶新,雍正皇帝是如何對付果親王的。
其實,真實的歷史卻是雍正皇帝臨終托兒子,一定要照顧好果親王。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是三少,為你答疑。
說說雍正、弘曆、果親王的關係“千古一帝”,說的是康熙,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61年。 康熙在位期間,取得了不錯的歷史功績,自己在皇家也大勢開支散葉,子女共有35個。不過,宗譜上記載的只有24個兒子。
老四,名叫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老十七,名叫胤禮,就是後來的果親王。
老四胤禛即位後,為了避諱,令他所有兄弟名中“胤”字輩的,改為了“允”字。所以,十七又叫允禮。
弘曆,是歷史上的乾隆皇帝,雍正皇帝的兒子。
低調的十七阿哥允禮低調,與他的出生有關。
允禮的母親,姓陳,本來是一名宮女。有一次,康熙帝在皇宮裡無意發現了有幾份姿色的她,就臨幸了允禮的母親,因此懷上了允禮。
不過,康熙帝對允禮的母親沒有什麼感情。就算允禮出世,她的地位依然沒有變化。到了康熙57年,允禮的母親才被升為勤嬪。
康熙帝對母親沒啥好感,對這個母親生的兒子,自然也不會放在心上。尤其,康熙的兒子多的是。所以,直到康熙帝去世,允禮都沒有被受封。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十七阿哥的允禮,完全摻和不到“九子奪嫡”事件中去。而且,當時的允禮還是個孩子,他的母親也根本沒有這份野心。
所以,允禮將精力主要放在學習上。
十七是個才華橫溢的阿哥當年,“九子奪嫡”的編外之人允禮,因為年幼躲過了這場紛爭。而且,允禮從小就體弱,無法真正地彎弓射箭,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他潛心學習,鑽研詩詞歌賦,在知識的海洋裡修身養性。
聰敏好學的他,很喜歡詩文,喜歡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詩詞裡。《春和堂集》、《靜遠齋集》、《奉使紀行詩集》等等,都是允禮流傳在世上的文筆。
十七阿哥,不僅才華橫溢,而且秉性純厚,品行卓然,對待感情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只有兩個妻子,一個是指腹為婚,另一個是允禮自己所喜歡的人 。過去的富豪之家,有個三妻四妾的很正常,獨獨這位王爺長情而專一!
這一特性使他在長大後,快速地融入到了四阿哥的陣營裡,也得到了四阿哥的重用。包括後來的乾隆帝,都非常看重他!
雍正重用十七阿哥允禮允禮加入四哥的陣營後,雍正觀察了很久。
他發現自己這位老弟直樸謹慎,做事盡心盡責,而且點到為止。也不貪戀權勢,更不私下培植羽翼。說真的,雍正從心底很欣賞允禮,守本份、知進退。這樣的人才,去哪找呢?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封十七阿哥允禮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後來,又管理正黃旗和鑲藍旗的都統事務。接著又賜允禮白銀一萬兩等等。
雍正6年,雍正稱讚允禮忠心為國,封他為和碩果親王!
雍正7年開始,允禮管理工部、戶部、宗人府等事務等等。因為王爺允禮身體不是很健朗,雍正帝還特意下旨,責令允禮就在王府內辦公,隔幾天再進宮一次檢視各部門的情況即可。
這種待遇,在當時不得不說是一種殊榮!
雍正12年,允禮奉旨到泰寧會見格桑嘉措,並在第二年的西藏地方宴會上,向格桑嘉措宣旨。
我們透過雍正皇帝對允禮的這些封賞,以及允禮擔任的眾多職務的背後,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對這位弟弟的信任和重視。
所以,雍正在臨終前,一再囑咐兒子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
允禮和乾隆帝允禮為人平素淡薄,這是他順遂人生的關鍵。
雍正死後,乾隆待允禮很尊敬,允禮主要負責刑部的管理。
在乾隆元年,乾隆帝為允禮的生母加徽號,並且賜允禮永遠食親王雙俸。親王雙俸,那是的多麼富有啊!
可惜的是 ,允禮的身體一直很弱。到了乾隆3年,42歲的允禮英年早逝。乾隆帝萬分悲痛,親臨其喪。
由於允禮無子,乾隆將自己的親弟弟,雍正的第六子弘曕過繼到果親王名下,繼承果親王的 一脈。
總之,果郡王本人,一直到去世,都位高權重,榮華富貴。
三 少 說 :
事實證明 ,雍正皇帝沒有看錯人,允禮值得他信任。
-
8 # 路之意
康熙晚年,諸子奪嫡,老四胤禛意外勝出。在康熙死後繼位的雍正皇帝對他的眾多兄弟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圈禁胤禩、胤峨、胤禵,胤祉,幽死胤禟、將胤裪降爵。但唯獨對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異母弟胤禮極為器重,臨死前還交代兒子弘曆照顧好這個十七叔。
雍正為什麼沒殺十七弟?雍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備受爭議的一個帝王,因為他當初為了爭奪皇位,將自己的各位哥哥全都剷除掉了,但是他卻對自己的一位弟弟有著非常不錯的好感,這個弟弟就是17弟,也就是果親王。
雍正的這位弟弟一直對於雍正都是一種沉默寡言、默默無聞的付出,雖然在皇位的爭奪中他並不表態,但是他卻在無意中支援著雍正。
其實雍正沒有殺他的原因是因為由於這位果親王的身份是不可能成為太子的,所以他們就沒有競爭的關係。而且這位國親王在雍正的後期,對於雍正可以繼承整個皇位也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其次每一位帝王在上位之後,都會首先剷除對自己的地位有所威脅的人物,所以雍正在臨終前害怕自己的兒子會殺死自己的兄弟,所以她特意叮囑自己的兒子一定要照顧好果親王。
歷史上的十七阿哥並沒有參與康熙的“九子奪嫡”,一方面,是胤禮年齡較小,實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胤禮生母是純裕勤妃陳氏,漢族人,出身卑微,也不具備資格,同時胤禮在“九子奪嫡”中也保持了中立。
雍正臨終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顧果親王,除了因為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的功勞,也與胤禮的身份和作用有著密切關係。
雍正臨終前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一來,是為了政局的穩定與皇權的順利交接過度。
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特別是怡親王胤祥去世後,成為雍正非常倚重的大臣,在朝堂之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他需要胤禮能夠儘量幫助乾隆穩定朝政,順利實現帝王權力的交接與過度。
二、雍正為乾隆選擇的顧命大臣,頗費了一番心思,而在他選擇的這些“託孤之臣”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三,胤禮並沒有子嗣。
胤禮一生並沒有留下子嗣,這一點可以讓雍正非常放心的將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擔心其對於皇權的威脅,同樣,也正是因為胤禮沒有子嗣,而胤禮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為自己的叔叔盡孝,照顧自己的叔叔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孝道之舉。
後來乾隆登基,牢記雍正的囑託,對果親王很是關照,特別允許他可以在家裡上班,每隔幾天入宮報到一次即可。然而由於體虛多病,果親王於乾隆三年(1738年)便因病去世,年僅42歲。
-
9 # 香姐逛歷史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女主角甄嬛一生共愛過兩個男子,一個是心機深刻的九五之尊雍正皇帝,另一個則是雍正的弟弟,溫和儒雅的果親王。在劇中,雍正皇帝因無法忍受果親王與甄嬛之間情絲難斷,賜毒酒殺害了年輕的果親王。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女主角甄嬛一生共愛過兩個男子,一個是心機深刻的九五之尊雍正皇帝,另一個則是雍正的弟弟,溫和儒雅的果親王允禮。在劇中,雍正皇帝因無法忍受果親王與甄嬛之間情絲難斷,賜毒酒殺害了年輕的果親王。
在真實的歷史上,確實存在果親王允禮這位人物,他是康熙的小兒子,排行第十七,同時也是雍正同父異母的弟弟。
頭兩年的宮斗大劇《甄嬛傳》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瞭解到雍正皇帝的私生活。其中雍正的愛妃甄嬛是一位特別的女人,在她的一生之中不僅有雍正這樣的丈夫,還喜歡雍正的十七弟果親王允禮,最後處於防範之心,雍正賜毒酒害死果親王。雖然是小說改編,但是現實確確實實有這樣一個人,也是是雍正的十七弟。
果親王是康熙的第十七個兒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康熙在位之時,他對果親王的態度不溫不冷,雖然果親王聰明懂事,但是康熙也沒有給他任何封賞。其實原因是果親王是官女子所出,當時果親王出生之時,他的母親還是一個宮女的身份,當時孩子的地位也取決於母親的身份,所以康熙並不看中果親王,甚至到康熙壽終也沒有給他任何封賞。
後來雍正登基之後,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坐得穩當,所以有意拉攏各位兄弟為他出力,從而很大方的封賜各位皇子官職,而且每一位皇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封賜,比如雍正的強敵八阿哥允禩,也同樣被封為廉親王,雖然如此的大度,但是在他穩固基業之後就開始了剷除政敵殘殺兄弟的行為,而且極為的殘忍,那些曾經反對他的兄弟都被他害死,只有果親王允禮倖免於難,果親王是沒有任何權利,而且一直沒有摻和其中,所以雍正對他還有著一份兄弟之情,對他是非常好的,而且把允禮封為果親王,可見雍正十分的在意這位弟弟。
雍正是一位性格冷酷冷漠的人,和其他人很不好相處,只有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和他還合得來,而且對他沒有任何威脅,所以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信任的。雍正之所以對果親王極好,也是因為果親王性格比較隨和脫俗,而且地位低微,對權證毫無興趣,更不會參加九子奪嫡之爭。
加之果親王身體情況不好,更沒有人可以利用他反策雍正,所以雍正把他當成最要好的兄弟,處處照顧他幫助他,而且果親王可以隨意的進出皇宮,這也是雍正特批的。後來雍正壽終正寢的時候,在遺詔中還特意提及果親王,交代乾隆皇帝要好好照顧果親王,因為果親王性格忠誠耿直,是國家需要的人才。
乾隆皇帝登基後,胤禮總理事務,並且獲得乾隆的不斷封賞和極高禮儀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去世,乾隆將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過繼給胤禮,襲承果親王爵位。
胤禮歷經康雍乾三朝不斷受封並且得以善終,在雍正的兄弟當中確實難得。雍正臨終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顧果親王,除了因為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的功勞,也與胤禮的身份和作用有著密切關係。
果親王胤禮在雍正在位期間,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輔佐雍正處理各種事務,因而得到了雍正的賞識和信任。
三來,胤禮並沒有子嗣。胤禮一生並沒有留下子嗣,這一點可以讓雍正非常放心的將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擔心其對於皇權的威脅,同樣,也正是因為胤禮沒有子嗣,而胤禮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為自己的叔叔盡孝,照顧自己的叔叔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孝道之舉。
雍正這樣的人可以對一個人這樣開恩照顧,實屬難得,所以果親王是幸運的,正因為他的性格地位使他沒有被捲入奪嫡之爭,而且還得到雍正的關心照顧。
-
10 # 遊歷往事
在《甄嬛傳》中,果親王是雍正很重用的一個人,果親王也比較有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叛逆心。光是有能力,沒有逆反的想法,就足以讓雍正賞識了。
當然電視劇和真實的歷史肯定是不一樣的,電視劇中是因為果親王和甄嬛私通,以至於雍正一生氣把他殺掉了。但是真實的歷史中,雍正並不是要有意殺掉他的。在皇室之中,皇子們不因為皇位而自相殘殺就已經很難得了,可是雍正為何還放不下果親王呢?
歷史上的十七阿哥並沒有參與康熙的“九子奪嫡”,一方面,是胤禮年齡較小,實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胤禮生母是純裕勤妃陳氏,漢族人,出身卑微,也不具備資格,同時胤禮在“九子奪嫡”中也保持了中立。
雍正臨終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顧果親王,除了因為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的功勞,也與胤禮的身份和作用有著密切關係。
一來,是為了政局的穩定與皇權的順利交接過度。
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特別是怡親王胤祥去世後,成為雍正非常倚重的大臣,在朝堂之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他需要胤禮能夠儘量幫助乾隆穩定朝政,順利實現帝王權力的交接與過度。
雍正去世後胤禮繼續得到了侄兒乾隆的重用和信任,乾隆元年胤禮身患腳疾行走不便,乾隆給予了十七叔在私氐辦公的特殊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胤禮去世,乾隆悲痛萬分,親臨果親王府弔喪。胤禮死後無子,乾隆命以幼弟弘瞻過繼給十七叔,承襲果親王爵位。
再者胤禮並沒有子嗣。胤禮一生並沒有留下子嗣,這一點可以讓雍正非常放心的將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擔心其對於皇權的威脅,同樣,也正是因為胤禮沒有子嗣,而胤禮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為自己的叔叔盡孝,照顧自己的叔叔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孝道之舉。
-
11 # 桐華凰珞
剛才看了好幾篇文章發現都對雍正的兄弟胤禮有諸多誤會,那麼這誤會來自哪裡?很多人都看過《甄嬛傳》對於裡面的內容都信以為真,認為胤禮是被毒死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真實的胤禮並沒有被毒死,反而是壽終正寢,一部《甄嬛傳》不知道荼毒了多少人,
康熙愛新覺羅·允禮(1697年—1738年),原名愛新覺羅·胤禮,滿洲正紅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異母弟,母純裕勤妃。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於乾隆三年(1738)。康熙皇帝一生中有二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由於上面已經有十六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了。所以胤禮排行十七,又稱十七阿哥,因為下面還有十八子、十九子、二十子、二十一子、二十二子、二十三子,再胤禮面前他們就是自己的弟弟,胤禮自己又比他們大自然就是年長的,由於康熙一朝的九子奪嫡中包括了(大阿哥胤褆、二啊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琪其實並不算,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至於十五、十六和十七都是很幸運的,
果毅親王允禮,聖祖第十七子。康熙四十四年,從幸塞外。自是輒從。雍正元年,封亦如
果郡王,管理籓院事。三年,諭曰:“果郡王實心為國,操守清廉,宜給親王俸,護之,班在順承郡王上。”六年,進親王。七年,命管工部事。八年,命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授宗令,管戶部。十二年,命赴泰寧,送達賴喇嘛還西藏,循途巡閱諸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還京師,命辦理苗疆事務。世宗疾大漸,受遺詔輔政。
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尋賜親王雙俸,免宴見叩拜。密疏請蠲江南諸省民欠漕項、蘆課、學租、雜稅,允之。諭曰:“果親王秉性忠直,皇考所信任。外間頗疑其嚴厲,令觀密奏,足見其存心寬厚,特以宣示九卿。”允禮體弱,上命在邸治事,越數日一入直。乾隆元年,坐事,罷雙俸。三年正月,病篤,遣和親王弘晝往視。二月,薨,上震悼,即日親臨其喪。予諡。無子,莊親王允祿等請以世宗第六子弘適為之後。
從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再暢春園病重時,康熙的榻前有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祹、胤祥、隆科多,在看屋子外面有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可見胤禮再皇位面前排外,畢竟上面有十四個哥哥,輪不到他這個弟弟。話說為什麼要讓乾隆照顧胤禮呢?是因為胤禮體弱多病身體又不好,而雍正對於胤禮這個弟弟還是比較信任的。不然不會說這樣的,雖然比不上十三爺胤祥。看雍正對十三爺的評價就知道了
怡賢親王允祥,聖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自是有巡幸,輒從。
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為怡親王。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命總理戶部。十一月,諭:“怡親王於皇考時敬謹廉潔,家計空乏,舉國皆知。朕御極以來,一心翊戴,克盡臣弟之道。從前兄弟分封,各得錢糧二十三萬兩,朕援此例賜之,奏辭不已,宣諭再四,僅受十三萬;復援裕親王例,令支官物六年,王又固辭。今不允所請,既不可;允其請,而實心為國之懿親,轉不得與諸弟兄比,朕心不安。”
下諸王大臣議。既,仍允王請,命王所兼管佐領俱為王一等一員、二等四員、三等十二員,豹尾槍二、長桿刀二,每佐領增親軍二名
屬,加護。二年,允祥請除加色、加平諸弊,並增設三庫主事、庫大使,從之。
三年二月,三年服滿。以王總理
胤禮雖然也和胤禛比較親近但到底不如胤祥,
七月,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諭曰:“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爾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在朝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誠直廉’,則未能輕許。期鹹砥礪,以副朕望。”七年六月,命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命增儀仗一倍。十一月,王有疾。
八年五月,疾篤,上親臨視,及至,王已薨,上悲慟,輟朝三日。翌日,上親臨奠,諭:“怡親王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諸臣常服,宴會俱不必行。”越日,復諭舉怡親王功德,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配享太廟,諡曰賢,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諡上。白家甿等十三村民請建祠,允之。
怡賢親王死後還能配享太廟,胤禮就不行了兩人獲封的爵位也不同,怡賢親王是在雍正元年封親王,果親王是在雍正六年獲封親王,怡親王還是世襲的鐵帽子王,還諡為“賢”,對於胤禮只有廖廖數字,
-
12 # 小島知風
果親王也就是康熙的十七子胤禮,他是康熙諸子之中結局比較好的一位,他也是雍正繼位後,除了老十三胤祥之外最受雍正喜愛和信任以及重用的弟弟。
在胤祥英年早逝之後,胤禮是雍正最為喜愛和信任且還重用厚待的弟弟,正是因為雍正對老十七胤禮的喜愛和信任,所以雍正臨終前將青年繼位的弘曆也就是乾隆託付給了胤禮,以胤禮和老十六胤祿以及張廷玉、鄂爾泰四人位輔政大臣,而胤禮則是首輔,並且雍正一再交代乾隆照顧好胤禮不要讓他過度操勞,可見雍正對胤禮的喜愛。
胤禮少年好學溫文儒雅胤禮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算是康熙人到中年才生的兒子,胤禮的生母為勤嬪陳氏,勤嬪家族出身比較低微,她的家族都是鑲黃旗漢軍旗包衣奴才出身,她的父親陳希閡不過是二等侍衛,而且勤嬪在康熙時期一直是沒有封號的妃嬪,直到康熙晚年才因為生有皇子被冊封為嬪。
胤禮生母勤嬪家族出身地位不高,所以胤禮和生母勤嬪在父親康熙面前也並沒有受到重視,胤禮在康熙去世時已經年滿27歲還沒有任何封爵,也沒有任何職務權力,可見這對母子在康熙時代非常不受重視。
當然胤禮不受父親康熙重視也和他為人低調內斂有很大關係,胤禮師從清代大詩人沈德潛,簡單的說一說胤禮的這位老師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代非常有名的詩人,乾隆曾經非常賞識沈德潛,經常與沈德潛互贈詩詞,而且沈德潛非常高壽活了97歲,從康熙初年一直活到乾隆中期。沈德潛年輕時期就是非常有才華,但是常年科舉不中,終康熙和雍正兩朝沈德潛都沒有考中過進士及第,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67歲的沈德潛才考中進士,不過沈德潛生性開朗豁達,把這些看得非常淡薄,因此沈德潛在當時文壇素以豁達大度著稱。
沈德潛在康熙中晚期曾在文學方面指導過胤禮,但並不是官方指派,因為沈德潛沒有官職在身,所以胤禮是少年時期在民間與沈德潛結識,跟隨沈德潛學習文學詩作,因此胤禮在文學方面造詣很深,而且深受其師沈德潛豁達大度的影響,胤禮在青少年時期也是非常豁達大度,溫文儒雅。
所以胤禮在早年深受文學薰陶,無意於政治,也從不參與皇位之爭,在康熙時期胤禮基本就是寄情于山水,工於書法,擅長詩詞,更加喜好遊學四方。
因此這樣的胤禮又低調,又喜歡出去遊學,還不過問政治,所以在父親康熙時代胤禮沒有擔任過任何職務,也沒有得到康熙冊封爵位,可以說康熙在世時他可能很容易把胤禮這個兒子忘掉,畢竟20多個兒子,不出類不拔尖,老爹也很難記住你。
胤禮正是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樣的道理,所以他在康熙面前從來都是不聲不響低調做人,也因此胤禮可以在康熙朝時期激烈的皇位競爭中獨善其身。
雍正繼位後對這位低調內斂的小兄弟格外喜愛和器重胤禮的性格確實非常豁達大度,而且對於權力真的是野心不大。其實胤禮也是有資本參與爭奪皇位的皇子,雖然胤禮的生母勤妃陳氏孃家出身地位不高,但是胤禮的嫡福晉鈕鈷祿氏卻是清朝政壇豪門。
胤禮的嫡福晉鈕鈷祿氏是康熙初年四大輔臣之一的遏必隆孫女,也是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的曾孫女,她的父親也是康熙朝權力比較大的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阿靈阿,她的姑姑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另一位姑姑則是老十胤䄉的生母溫僖貴妃,可以說胤禮即是胤䄉的弟弟也是他的表妹夫。
因此來說鈕鈷祿氏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都是清朝盛極一時的權臣,是清代政治豪門遏必隆家族的一員。如果胤禮真的想參與皇位競爭,他嫡福晉鈕鈷祿氏家族可以給他提供很大助力,胤禮的岳父阿靈阿也是康熙給胤禮指派的老師,阿靈阿是“九子奪嫡”中強力支援老八胤禩的重臣之一。
不過幸好胤禮沒有受到阿靈阿這個老師兼岳父的影響,他更多是受到他民間的老師沈德潛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胤禮沒有想借助岳父阿靈阿家族的勢力參與爭奪皇位,更難能可貴的是胤禮也沒有跟著岳父阿靈阿一起去支援胤禩,因此來說胤禮是既沒有野心也無心涉及政治。
雍正繼位之後對當初參與爭奪皇位的其他兄弟打擊很厲害,尤其是針對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打擊最厲害,他倆更是被雍正褫奪爵位、削除宗籍、冠以惡名,囚禁迫害致死。
雍正一方面對這些不肯臣服和參與過皇位爭奪的兄弟動用殘酷手段,另一方面雍正也需要收攏皇室宗親的人心,他需要對一些像老十六胤祿這樣肯定聽話肯臣服於自己的兄弟更好一些,所以低調內斂還非常有才華且沒有野心的胤禮被雍正發現,他非常喜愛這樣的兄弟。
因此生性豁達大度且沒有野心,還很有才華的胤禮在四哥雍正繼位後就迎來了人生的春天,而與自己的老師兼岳父阿靈阿形成了鮮明對比。
阿靈阿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就已經去世,但是阿靈阿當初與雍正的政敵弟弟老八胤禩關係太好了,所以雍正繼位後非常憎恨阿靈阿,認為是阿靈阿助長了胤禩的野心同時還挑撥了胤禩與自己的關係。
因此即便阿靈阿當時已經死了很久,雍正還是在清算胤禩時將阿靈阿也列入清算之列,阿靈阿死後被雍正毀碑,雍正改立其墓碑為“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
其實阿靈阿按親戚關係來算還算是雍正的親姨夫,阿靈阿之妻乃是雍正生母德妃的親妹妹,由此來說胤禮之妻鈕鈷祿氏與雍正也算是表兄妹關係,胤禮也是雍正的表妹夫。
即便如此親戚關係,雍正依舊將阿靈阿次子阿爾松阿斬首,將阿靈阿家族全部流放寧古塔,當然,這其中不包括胤禮的嫡福晉阿靈阿之女鈕鈷祿氏。
因為雍正一面大肆誅戮阿靈阿家族,一面又對胤禮非常好,雍正剛即位就直接冊封了胤禮為多羅果郡王,可以說胤禮都沒當過貝勒和貝子,直接就是郡王起步,這都看出雍正對這位小兄弟的喜愛。
雍正誅戮阿靈阿家族時,還怕胤禮即其妻鈕鈷祿氏會產生擔憂,雍正曾經親自召見胤禮夫婦,當面向他們表示,阿靈阿家族所為與他們夫婦無關,以安胤禮夫婦之心。
雍正就是看中了胤禮性格豁達大度、低調內斂且沒有野心,還比較有才華,所以雍正繼位後對他是十分賞識,即位之初給胤禮加封果郡王的同時,雍正還讓胤禮署理正黃旗蒙古都統事務兼署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還兼任了理藩院尚書,可以說胤禮手握兩旗大權還兼管著外交事務,權力非常大。
這只是即位之初雍正對胤禮的喜愛和賦予他的權力,這些事務只是雍正想讓胤禮小試牛刀而已,算是看看胤禮有什麼能力和多大本事。
胤禮也不負雍正的賞識,把正黃旗和鑲藍旗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處理外事也非常符合雍正的心意,這一下更是讓雍正對胤禮喜愛非常。
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更是晉封胤禮為和碩果親王,成為了親王爵位,在之前胤禮的兩旗都統職務上,雍正又讓胤禮署理了鑲紅旗滿洲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至此胤禮一人身兼三旗四都統職務,這時期的胤禮權力地位基本在雍正朝僅次於老十三胤祥了。
胤禮不止在權力地位上僅次於胤祥,在賞賜方面也基本和胤祥差不多,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曾讓胤禮代替自己去祭祀社稷,這件事辦妥之後,雍正在先賞賜胤祥一萬兩白銀後,又以此為理由賞賜給了胤禮同樣的銀錢。
胤祥生母敏妃家族出身是包衣奴才出身,身份地位低微,在康熙時期都是沒有名號的庶妃,只是在死後被康熙追封為敏妃,但是雍正當初十分喜愛十三弟胤祥,雍正在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胤祥生母家族全部抬出包衣身份,授予貴族地位,同時還立刻追諡胤祥的生母敏妃為敬敏皇貴妃,一下給胤祥生母連升兩級,並且雍正打破了妃子不能從葬帝陵的先例,將胤祥生母葬進了康熙帝陵之中,與康熙同墓同穴。
清朝皇妃能陪葬帝陵就是由雍正為胤祥生母開創的先例而來,本來康熙生前根本就沒有想過讓胤祥的生母敏妃與自己合葬,而胤祥生母能被葬進康熙帝陵之中完全是雍正抬舉進去的。
《清史稿》中記錄雍正給出的理由也很強悍: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
同樣雍正對胤禮生母勤嬪家族也是如此,雍正即位時,胤禮生母勤嬪還在世,本來按照清宮規矩先皇駕崩,先皇生前的妃嬪有兒子的可以出宮由兒子供養,只有當這些妃嬪的兒子全都去世,才由現任皇帝接回紫禁城在寧壽宮中供養。
但是雍正沒有讓胤禮生母勤嬪出宮,而是他替胤禮將勤嬪供養在寧壽宮中,可以說算是雍正替胤禮供養老母,而且雍正還晉封勤嬪為皇考勤太妃,所以勤嬪在後世也被稱為勤妃。
同時雍正也是跟提拔胤祥母系家族似的,將胤禮的母系家族由包衣出身提拔成了貴族,從這些都可以看出雍正對胤禮的喜愛可以說僅次於他最喜愛的弟弟胤祥。
雍正朝中後期胤禮替代已去世的胤祥成為雍正最信任和倚重的弟弟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之後,胤禮更是進一步得到了雍正的重用,雍正讓胤禮接管了胤祥生前所掌管的戶部,胤禮在之前雍正七年(1729年)還兼管了工部,之後雍正又讓胤禮兼管宗人府,可以說胤禮此時的政治權力達到了最高峰。
胤禮為人認真仔細,在處理工作事物上十分認真盡心盡力,最關鍵的是胤禮不貪戀權力也不貪戀金錢,這點最為讓雍正所喜愛,所以雍正才會對胤禮格外的器重和賞識。
雍正曾經評價胤禮“實心為國,盡心竭力,而且品行端正,操守清廉”。
因此胤禮在老十三胤祥去世後,雍正朝中後期權力更盛,更是深得雍正所倚重,直到雍正臨終前詔胤禮、胤祿和張廷玉以及鄂爾泰,向他們四人託孤,將青年乾隆託付給四人。
老十六胤祿和二十四阿哥胤秘是雍正除了胤祥和胤禮之外最喜愛的兩個弟弟,但是他們倆比之十三和十七那還是差了一些,但是胤祿為人忠厚老實,也得到雍正信任,並且在臨終前委以重任。
胤禮更是雍正臨終時託孤的四大輔臣之首,也就是乾隆初期的首輔大臣。
由於胤禮工作兢兢業業,非常勤懇認真,而且雍正所賦予他的權力和職務還很多,所以胤禮非常勞累,因此雍正擔心過多的工作會把弟弟胤禮壓垮,怕胤禮步上老十三胤祥的後塵,所以在臨終前一再叮囑乾隆要善待和照顧好他的十七叔胤禮。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清史稿》
乾隆即位後果然遵照其父雍正的叮囑,非常善待和禮遇十七叔胤禮。乾隆剛即位之時,胤禮與胤祿以王叔之尊,擁護乾隆,率先帶領群臣向乾隆下跪俯首稱臣,乾隆對兩位叔叔如此擁護自己十分感動,當即下旨,永久賜予胤禮和胤祿雙王俸祿,御前免跪待遇。
莊親王、果親王便殿賜坐時俱行拜禮,朕心深為不安,二王皆聖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於朕為叔。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於朕前乎!
——《清史稿》
可以說胤禮在雍正和乾隆時期都是深受重用和禮遇,當然這也歸功於胤禮非常好的脾氣秉性,所以胤禮才能深得兩代帝王的信任和倚重。
可惜胤禮還是勞心勞力步上了胤祥的後塵英年早逝乾隆即位後,胤禮為總理王事務大臣,工作量非常大,而胤禮為人又極為認真勤懇,外加胤禮本身就身體虛弱,所以乾隆特許胤禮不必每天入宮,平時在王府中處理事務,只需每隔一段時間入宮彙報即可,這是極為不同尋常的關照,也說明了乾隆確實遵照父親雍正的遺囑交代,對王叔胤禮格外照顧。
胤禮本身生性豁達,還很有文采,所以他也深受大侄子乾隆的喜愛,因此乾隆除了格外關照胤禮,還非常關心胤禮身體健康,經常派御醫去給胤禮調養身體。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很可惜,胤禮在乾隆三年(1738年)還是步上了十三哥胤祥的後塵把身子熬垮了,英年早逝,年僅41歲。
胤禮一生只有一個兒子,還可惜夭折了,所以胤禮一生無子,在他病重期間,乾隆親自到王府去探望胤禮,想到胤禮生前沒有子嗣,如果就此一病而逝,那豈不是就後繼無人了,所以乾隆當即與胤禮商量,把雍正最小的兒子也就是乾隆幼弟六阿哥弘瞻過繼給胤禮為子嗣。
胤禮死後,乾隆果然找了十六叔胤祿商量將幼弟弘瞻過繼給胤禮為嗣,經過議定最終將弘瞻過繼給胤禮為子嗣,所以當胤禮去世後,乾隆追諡胤禮為果毅親王,讓幼弟弘瞻承襲了果親王爵位。
其實乾隆讓弘瞻承襲果親王爵位也是有私心的,因為乾隆非常喜愛這個比自己小20多歲的幼弟弘瞻,而胤禮生前得到了雍正很多賞賜,家底十分豐厚,所以乾隆想讓自己最喜愛的弟弟繼承胤禮的家產和王爵,這樣就把弘瞻的前途都安排明白了,弘瞻小小年紀就可以衣食無憂,一生都不用發愁了。
所以這麼來看乾隆對弟弟弘瞻的疼愛也不次於父親雍正對小兄弟胤禮的喜愛。
胤禮死後乾隆萬分悲痛,並且乾隆親自去為胤禮送靈出殯,還特意給胤禮加祭一次,並且乾隆讓大兒子永璜和幼弟弘瞻披麻戴孝以孝子賢孫的身份為胤禮發喪。
寫在最後從這些都能看出胤禮在生前死後都受到了雍正和乾隆父子的禮遇,這就歸結於胤禮為人知進退,明得失,善於明哲保身,且性格還溫和謙恭,所以在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情況下胤禮得到了哥哥雍正和大侄子乾隆的倚重和厚待。
胤禮的結局是康熙諸子中算是非常好的一位了,只可惜的是他的壽命太短,雖然深受兩代皇帝倚重和厚待,卻英年早逝,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
1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受到“九子奪嫡”的影響,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康熙皇帝的兒子大多遭到了雍正皇帝的打擊,很多人都沒能得到善終。不過雍正皇帝在打擊跟自己作對的弟弟的同時,也提拔重用了跟自己親近的幾個弟弟,其中怡親王胤祥和果親王允禮就是雍正皇帝比較信任的兩個弟弟。
允禮為什麼能夠受到雍正信任允禮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個兒子,允禮的母親是漢族二等侍衛的女兒。由於母親的出身低微,允禮在康熙皇帝在世的時候一直很低調,康熙皇帝也對允禮沒有任何好感,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允禮都沒有獲得任何封號。因為不受父親的寵愛,允禮也沒有資格參加九子奪嫡的鬥爭。
雍正皇帝繼位後,參與“九子奪嫡”之爭的“八爺黨”和“太子黨”都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迫害,只有雍正皇帝的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得到重用。雍正皇帝日理萬機,需要找一些兄弟來輔佐自己。因此在雍正皇帝繼位後,允禮的地位就不斷得到提升,從一個平頭阿哥,一直晉升為和碩果親王。
允禮是一個忠誠能幹的王爺雍正皇帝是一個勤勞認乾的皇帝,能夠得到雍正皇帝重用的人,都是一些忠誠能幹的大臣。允禮的性格踏實肯幹,從雍正皇帝繼位開始,允禮就兢兢業業的輔佐雍正皇帝處理政務。因為允禮為人忠厚,雍正皇帝對允禮的表現十分滿意,經常給予允禮各種賞賜。
反觀“八爺黨”和“太子黨”的成員,只要是稍微做錯一點事情,輕則受到雍正皇帝的訓誡,重了直接就被雍正皇帝圈禁。允禮沒有參加“九子奪嫡”,是允禮受到雍正皇帝信賴的根本原因。而允禮忠誠能幹的性格,是允禮能夠在雍正時期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允禮成為顧命大臣雍正皇帝去世的時候,任命允禮和其他幾位重臣為顧命大臣。同時雍正皇帝還專門告誡乾隆:“果親王允禮的身體不好,不要讓他過多忙碌!”乾隆繼位之後,對允禮十分的照顧,專門頒佈詔書免除了允禮和允祿在便殿的叩拜之禮。
乾隆三年允禮因病去世,因為允禮生前沒有兒子,乾隆皇帝命令自己的長子為允禮穿孝。之後乾隆皇帝又將雍正皇帝的幼子過繼到允禮的名下,繼承了允禮果親王的封號。
總結雍正皇帝在評價允禮的時候,用了“盡心竭力”“實心為國”等讚美的詞語。從雍正皇帝對允禮的評價不難看出,雍正皇帝之所以重用允禮,主要就是因為允禮是一個辦實事的王爺。而且允禮沒有參與“九子奪嫡”,又沒有自己的後代,不可能對雍正皇帝的皇位產生威脅。相比於被雍正皇帝圈禁而死的“八爺黨”和“太子黨”成員,允禮確實是一個幸運的王爺。
-
14 # 林長風
1735年,雍正駕崩,臨死前留下遺詔,命皇四子弘曆繼位,也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同時雍正在遺詔中也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為輔政大臣。在說到允禮時,雍正說他“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因為同時身體不好,也特別囑咐道,“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憑著這道“保命符”,允禮在乾隆朝頗受優待。
允禮原名愛新覺羅﹒胤禮,後來雍正登基後,為避皇帝名字諱,改為允禮。允禮時康熙第十七子,生於康熙三十六年。當年九子奪嫡最激烈的時候,允禮滿打滿算也不過十五歲,年齡尚小。同時,允禮對皇位爭奪也沒什麼興趣,既沒有站隊八爺黨,也沒有站隊四爺黨,而是一直醉心於佛學和丹青之中,這使得康熙對這個兒子很不喜歡,所以備受冷落,連個爵位也沒有混到。
但也正是因此,允禮在康熙晚年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始終置身事外,所以當雍正上臺後對眾兄弟殘酷清算的時候,允禮反而毫髮無傷,並逐漸受到重用,最後成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以致於雍正臨死前將他列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那麼為何雍正要可以交代乾隆和諸王大臣要照顧好允禮呢?
首先,當然是允禮出色的工作能力。康熙死的時候,允禮已經25歲了,他雖然沒有爭奪皇位,但並不代表他沒有政治頭腦。雍正登基之後,允禮很快就認清了形勢,首先站出來對雍正行君臣之禮,承認了雍正的皇位。雖然雍正對這位小弟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情,但和雍正是過命交情的十三爺允祥保薦允禮,說他“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雍正對其他兄弟狠毒,對十三爺的話卻是言聽計從,於是便開始重用允禮。
剛開始的時候,雍正交給允禮的只是一些修繕皇陵之類的小事,但允禮做的非常出色,雍正大為讚賞,不久便封允禮為果郡王,讓允禮也撈到了王爵。同時,雍正讓允禮接替了隆科多,負責管理理藩院事務。理藩院是專門管理蒙、臧、回等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肥差,但允禮對各蒙古王公及其他少數民族貴族送來的賄賂,一律拒之門外。而且事必親躬,即使在生病期間也事無鉅細的向雍正進行彙報,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條。
雍正是最恨貪官的,當他看到允禮事情辦的好,又不貪財,非常高興,於是在雍正六年封允禮為和碩果親王,並下旨稱讚允禮“為人直樸謹慎,品行卓然,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孫之表範”,並特旨規定允禮的俸祿按照親王標準執行。
後來,雍正整頓旗務,便讓允禮接管了正黃旗蒙古都統和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允禮積極配合雍正,削弱了各旗主王爺的權力,收回了旗權,加強了皇權。直到這時候,允禮終於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得到了雍正的真正信任。所以,雍正臨死前將輔佐新皇帝的重任交給了允禮,就是看中了他卓越的工作能力。
其次,是雍正和允禮之間的兄弟感情。雍正登基之後,很多兄弟都受到了他的嚴厲打擊,其中八爺胤禩、九爺胤禟還被其折磨致死。但是,這並不代表雍正心中就沒有兄弟之情,對那些不曾在爭儲鬥爭中攻擊過他,對他現在的皇位又沒有威脅的兄弟,雍正還是不錯的。而對那些能真正幫助自己治理國家的兄弟,雍正也並不吝惜手中的爵位和權力。比如十三爺允祥,是在九子奪嫡中唯一支援雍正的,雍正對他就非常重用。
康熙雖然兒子眾多,但死的死,囚禁的囚禁,真正能幫上雍正的兄弟沒幾個了。這個時候,雍正難免會更多的珍惜僅有的幾個兄弟之情,善待他們。尤其是當十三爺允祥早逝之後,雍正痛失臂膀,必然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來幫他分擔,允禮無疑是其中最好的選擇之一。
除此之外,由於雍正對待幾個兄弟手段十分殘酷,無論朝野上下,還是皇家宗室,對雍正都有些不滿,雖然不敢宣之於口,但心中總是多多少少有些意見,暗地裡也出現了很多不利於雍正的議論。為了平息這種議論,雍正也需要拉攏剩下的幾個兄弟,以顯示皇家宗室之間的團結。
最後一條,應該是為了皇權的順利交接。清朝自開國以來,從皇太極繼位,到順治繼位,雍正繼位,權力的交接過程都十分驚心動魄,期間陰差陽錯,這才沒有釀成大禍。雍正當然深深知道其中的厲害,所以他在死之前必須要為乾隆的繼位做好安排。
為此,雍正甚至不惜對自己的兒子們下手。老三弘時很早就被他逼死了,老五弘晝則是因為“荒唐”,搞了一出“活出喪”的鬧劇才得以保全。雍正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就是為乾隆掃清繼位的障礙和風險。
雍正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也很有講究,張廷玉和鄂爾泰都是朝中大臣,但前者代表了漢人,後者代表了滿人。不過,考慮到君權與臣權的平衡,還需要有皇室的成員,也就是十六爺允祿和十七爺允禮。尤其是允禮的忠誠可靠,讓雍正覺得非常放心,所以他才特意叮囑,一定要善待允禮,就是希望允禮能夠保著乾隆,坐穩江山。
以上,就是雍正臨死前留下遺詔,叮囑乾隆和諸王大臣一定要善待允禮的原因,其中既有感情因素,也有政治上的考量。當然了,政治目的是主因,兄弟之情是輔因。
乾隆繼位之後,對自己這位十七叔並不怎麼樣。乾隆剛即位時,對允禮還是不錯的,不僅讓允禮總理事務,主刑部事務,而且還給允禮漲了工資,“永賜與親王雙俸”,也就是說允禮可以拿雙倍工資。此外,乾隆還給了允禮一種超規格待遇,因為允禮有腳疾,行走不便,於是乾隆下詔說,以後允禮見到他可以不用跪拜,直接坐下來說話,而且也不用天天上朝,隔幾天進宮一次彙報工作就可以了,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同尋常的待遇了。
但是,允禮可能把乾隆的客氣當真了,有一次乾隆正在跟大臣們開會,允禮進去後直接就坐下了,結果乾隆十分生氣,當眾訓斥道,“雖為叔侄,亦是君臣,豈能如此毫無人臣之禮?”併為此事削去了允禮的“雙倍工資”。
此事過後,乾隆不再重用允禮,允禮賦閒在家,無所事事,最終鬱鬱而終,中年42歲。允禮死後,乾隆十分悲痛,親臨其喪。後來,因為允禮無後,乾隆還把自己的六弟弘瞻過繼給允禮,繼承他的爵位。過了幾天,乾隆還給允禮加祭了一次,諡曰“毅”,所以後人也多稱允禮為果毅親王。
-
15 # 貳品先生
果親王胤禮,雍正生前最為倚重和維護的十七弟。
康熙的諸多皇子中,後來的雍正帝四阿哥胤禎是個最受爭議的皇子。
大清朝12位皇帝中,雍正也是最受爭議的皇帝。
康熙的駕崩因雍正而成謎。雍正的登基稱帝也是一個迷。雍正的身亡更是一個迷。他的身上總是有著太多的謎團,像是一團團濃霧一般把雍正緊緊的包裹在其中…
至於各中真實原委,也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為了統治,即位後的雍正極為殘忍、霸道。殘酷的鎮壓了曾經與他參與爭奪皇位的八爺黨的另外七位兄弟。將他們軟禁在宮牆之內,直到雍正臨終的那一天也沒有將他們釋放出來。
除了熬死了雍正終於等到乾隆登基的胤禵、胤䄉,在乾隆登基後釋放出來獲得自由外,其餘五人全部被雍正軟禁至死。
其中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據說是被雍正用毒害死的…
皇位之爭何其殘酷,在那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兄弟手足之情何其淡薄,手足相殘也不足惜。
對於兄弟,雍正是極為殘忍和防範的,對於百姓和江山社稷,他又是百般維護的,而四阿哥胤禎之所以能夠在康熙眾多的皇子中脫穎而出被康熙定為繼承人,不單單是因為他能力超群,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有一個弘曆這樣的好兒子,而且倍受康熙的寵愛!康熙選擇他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免去了雍正死後的皇子奪權之爭。雍正手段夠狠,他能坐穩江山。他的兒子弘曆夠仁義,也能守得住江山。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上臺後的雍正將與他爭奪皇位的眾多兄弟迫害和軟禁起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將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康熙的諸多皇子中,在雍正的諸多兄弟中,雍正卻對他的十七弟果親王胤禮格外信任與厚愛,甚至在臨終之際也不忘交代弘曆要他照顧果親王,這是為什麼呢?
果親王胤禮,一個註定與皇位無緣的老好人胤禮(1697-1738年),母親為純裕勤妃陳氏,為漢族人。在大清這個極為注重皇家血脈的封建王朝,胤禮身上的漢族血脈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
在四阿哥胤禎與八爺黨的眾多哥哥們,為了爭權奪位拼個你死我活之際,這位懂事的小弟弟非常聰明的選擇了中立,兩邊都不得罪。一是因為沒實力,而是因為沒必要。
爭來爭去的他也最多就是混一個親王噹噹,誰也不幫的情況下,無論誰上臺也不會對他過於計較,因為他是一個沒有任何威脅的人。最差與最好的結局擺在那裡,何必趟這汪渾水讓自己遭罪?
對於八爺黨,胤禮可有可無。對於四阿哥胤禎則不一樣了,他的中立就是最好的幫忙了。因為此時的胤禎身邊已經有十三阿哥胤祥這位鐵桿盟友了,如果過多的皇子站在四阿哥胤禎這邊,勢必會引起康熙的反感。
皇位只有一個,如果你連自己的兄弟都搞不定,還怎麼搞定大清的文武百官以及江山社稷?
所以,從康熙的角度看過去,四阿哥胤禎是勢單力薄的,自然會引起他對胤禎的同情來。
況且,在康熙看來,這些所謂的八爺黨與四阿哥胤禎之間,為爭奪皇權而引發的明爭暗鬥不過是小孩子們的“過家家”罷了。
因為,皇位最終傳位給誰,還不是自己的一句話?
所以,十七阿哥胤禮表面上的不站位,就是對四阿哥胤禎最大的支援,也許私底下早已結為同盟也說不定,只是一直在偽裝罷了。
雍正重用胤禮上臺後的雍正立即軟禁了與他爭權奪位的眾兄弟,胤禮改名為允禮,封其為果郡王(僅次於親王),管理理藩院(處理邊疆事務)。
雍正六年加封允禮為果親王,後分別掌管工部、戶部,雍正去世前,特命允禮為輔政大臣,乾隆繼位後,對他極為倚重任他為刑部尚書,於1738年去世。
對於果親王的英年早逝,乾隆爺悲痛萬分,為此還親自去為他送葬…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看過電視劇《甄嬛傳》的小夥伴不禁要問了:果親王允禮不是與雍正寵妃嬛嬛如膠似漆,在給四哥雍正戴了一頂帽子後被雍正發現,結果被賜死了嗎?
在此糾正一下,那只是電視劇裡的狗血劇情罷了,只是為了放大雍正的冷酷與無情,不要當真了。
對於允禮本人而言,能力也相當不錯,無論是雍正還是乾隆交付給他的事務他都能處理的很好,自然也可以為雍正、為乾隆分憂。
此外,允禮一直沒有子嗣,屬於無根之浮萍,雍正重用他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而且還可以堵住眾人對他戕害手足的悠悠之口。
可謂是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
16 # 半島光度
果親王后人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實心為國,盡心竭力”,可見在眾多兄弟當中品行是比較出眾的。
愛新覺羅·允禮是雍正的異母弟弟,是康熙皇帝第十七之子。在爆發九子奪嫡之爭,允禮那時年紀尚小,沒有參與其中,所以允禮的結局算是不錯的,最後得到乾隆寶寶關照,得以善終。
那麼,允禮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雍正臨終前要再三囑咐弘晝照顧好他呢?
在九子奪嫡的這場大戰中,四爺胤禛是大贏家,如願以償登上了至尊寶座。所以就開始對他的政敵進行整頓,殘酷打擊。尤其是之前參與奪嫡之爭的兄弟們,更是不遺餘力的打壓。
但是對於沒有參與奪嫡的兄弟也是關照有加,允禮不僅得以善終,而且在雍正朝不斷受封,在乾隆朝也是關照有加。那允禮的為什麼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中呢,這也是跟他性格和出身有很大關係。
允禮其人允禮是康熙第十七子,在九子奪嫡中之所以沒有參與,一是允禮當時年齡較小,實力也有限。除了資歷不足以外,也沒有什麼後臺和背景。允禮生母是純裕勤妃陳氏,出身卑微,康熙晚年時才給她晉封為嬪,所以允禮不具備資格,同時允禮在“九子奪嫡”中始終是保持中立的。
在雍正登基後,允禮是表示認可雍正這位剛上位的新君。因此也得到雍正的賞識和信任,雍正上位之後,允禮的人生就像開掛一樣,受封不斷,允禮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支援,先後管理工部和戶部。後來,雍正六年,雍正又封他為果郡王,奉命管理理藩院。
雍正時期,允禮得到雍正賞識和信任雍正朝廷處於內憂外患、暗流湧動狀態。內患是奪嫡的權利鬥爭,政權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化,導致政權不能正常執行。
雍正帝要一方面解決清王朝內憂外患的同時,還要防止來自八爺黨和十四爺,這些政敵的暗算。自從雍正登基後,一直給雍正製造麻煩,密謀推翻雍正朝廷謀劃,幾乎沒有消停過。
外患早在康熙在世之前,清朝為了常年支援青海和蒙古部族用兵,導致國庫已是空虛,加上一些腐敗官員讓財政吃緊,清朝此時的財政,已經滿足不了目前開銷的狀況了,更別說再支援蒙古部族的討伐。
雍正不論是想解決內憂外患,還是防禦來自八爺和其他兄弟的政敵巔峰,都必須積極穩住朝廷局勢。特別是剛即位時要樹立權威,讓天下人信服,就需要靠自己的親信創造政績來,才讓天下人信服他。
胤祥十三爺就是雍正的軍事政績的創造者,十三爺先被雍正帝委任管理戶部,在經濟運作上,因此十三爺胤祥掌控大清的財政大權,正好給雍正最大的支援。
後來,雍正派十三爺擔任討伐準噶爾蒙古事務負責人,胤祥十三爺給雍正的政績和軍事上創造了很多成績。
雍正在位期間,胤祥十三爺一直就是雍正的鐵桿親信,但還有一個胤禮十七也算稱上雍正左膀右臂。果親王允禮因為工作卓有成效,兢兢業業,幫助雍正處理各種棘手事務,雍正對允禮相當滿意,對果郡王為人評價也也非常高:質樸謹慎,品行卓然。
因此更是讓雍正重任,同時,雍正剛上位時,皇位不算穩固,也需要有兄弟能夠站出來分擔朝政,以此來平息關於對自己“殘酷打擊兄弟”的負面輿論。
雍正所有兄弟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鐵桿死黨,還包括果親王允禮和莊親王允祿,還有一個最小的二十四阿哥諴親王允秘,這幾個兄弟都得到雍正的優待。
雍正是疑心很重的人,能得到雍正優待和信任的人,都是厲害的人物。雍正選擇的忠於他的大臣,頗費了一番心思,要麼是怡親王胤祥既有能力又鐵桿,要麼就是像允禮這樣的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做事,不具備對雍正皇位構成威脅條件。
雍正八年,積勞成疾的胤祥去世,這讓雍正帝感到痛苦不已。當時西藏等地區也是叛軍制造叛亂不斷,清政府不可能完全依靠武力來解決,這樣單方面很難解決本質問題,更達不到理想效果。
因此雍正把安撫苗疆、西藏等地的政策託付胤禮去辦,胤禮把雍正帝交辦的重要事情都完成的很出色,為保持雍正朝的邊疆穩定,做出了貢獻。
而且果親王是一個身體素質不太好的人,雍正知道果親王對自己沒有威脅,雍正對其異常照顧。除了是念及兄弟感情與允禮的功勞,加上自身生病,身體又虛弱,更需要特殊的關照。
雍正囑咐乾隆寶寶善待十七叔雍正為了弘曆順利繼位,在選擇顧命大臣,也是花了一番心思,所以雍正把允禮和允祿授命於顧命大臣,他們代表的是宗室的利益,讓他們兩個能幫助弘曆連線宗室貴族的紐帶,透過他們獲得更多的宗室支援,這也是允禮的重要作用。
雍正十三年,處於病危狀態的雍正帝告訴乾隆皇帝:要好好對待你的十七叔。
那麼雍正為什麼囑咐乾隆要好好待十七叔允禮呢?一般認為原因有幾點:
第一,胤祥十三爺是為了維護王事,積勞成疾英年早逝,雍正感到很痛心,而胤禮同樣也是維護王事的人,且還健在,希望自己過世之後,胤禮不受任何政權替換的衝擊,勸乾隆好好善待十七叔。
第二,雍正突然大悟,自身這一生爭強好勝,為了達目的失去太多親情,人之將死什麼都看透了,感慨一切都是虛空,勸乾隆務必要顧及親情,善待十七叔。
第三,以雍正的經驗,他很清楚在朝堂一些倚重的大臣,都有舉足輕重之作用,如果沒有資歷深厚的大臣來輔佐和幫襯,那很難坐穩位置。所以雍正認為胤禮最好的人選之一,能幫乾隆穩定朝政,而且又是親信的叔叔,讓乾隆和胤禮多親近,有助於穩定朝廷局面,更是能幫助乾隆順利權力的交接與過渡。
第四,為雍正覺得胤禮在政權上做出巨大貢獻的,乾隆理應替他好好照顧好十七叔。
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去世,年僅42歲。想必這也是勤務王事導致的積勞成疾,跟十三爺一樣造成的英年早逝。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雍正帝早早就發現十七弟胤禮餘壽不多了,於是建議乾隆善待胤禮。
結語胤禮正如人們給他的評價一樣:“實心為國,盡心竭力”,為雍正政權做出巨大貢獻的胤禮,雖然到乾隆期,乾隆對他關照有加,又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主刑部事務,還賜果親王雙俸祿。但果親王本來身體不好,最終,跟十三怡親王一樣積勞成疾,造成英年早逝,有點惋惜。
—END—
-
17 # 冷小汐
皇位是至高無上的,只要擁有了權利,就能改變很多的事情。
自古兄弟之間為了皇位,反目成仇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要說這個人就是雍正。
雍正不僅是康熙第四個兒子,還是清朝的第五位君主。
雍正出生於永和宮,因生母備份低位,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的孩子,所以只能轉交給佟佳氏扶養。
傳說中雍正繼承皇位,是因為篡改詔書,皇位本來是傳位給十四阿哥,後來被雍正改成了傳位於皇四子。我感覺這個說法非常的不靠譜,也是最不合理的,詔書應該是很難改變,假如真的那麼容易改變,豈不會亂套了?
歷史上的雍正,應該沒有篡位,他這個皇帝應該是當的合情合理的。人們之所以說他篡位,應該只是因為看不慣他這個人而已。
雍正為什麼要求弘曆保護好果親王呢很簡單,雍正一直都是拿果親王,當親兄弟對待的,還有就是果親王,從來都沒有參與過,九子奪嫡事件。不僅如此,果親王和十三爺,一直都保護這雍正,這或許也是雍正交待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的原因之一。
果親王,從始至終,都是雍正的“人”,毫不客氣的說,雍正之所以能當上皇帝,也是有他一半的功勞的,出於這個原因,他也應該交待自己的兒子照顧好自己的弟弟,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果親王沒有做錯任何事情,雍正死後,沒有必要非要交待兒子照顧好他。我感覺這是雍正在為自己的兒子鋪路,也是為了打消別人對自己的猜測。
畢竟他這個皇位當初就當的“名不正言不順”。囑咐兒子好好招呼果親王,一來是出於對自己兄弟的愧疚,跟著自己這麼多年,沒有享受多少福。二來是做給外面看的,他要告訴外面那些人,自己的重情重義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弘曆剛剛繼承皇位,需要一個堅強的後盾,而這個後盾當然非果親王莫屬。
果親王,為了雍正鞍前馬後,理應受到如此的待遇。果親王,從來對皇位,沒有野心,自然不會威脅到自己兒子的寶座,正因為如此,雍正才會選擇放過他,要求自己的兒子好好照顧他。
結束語:不管,雍正是出於什麼目地,我始終相信,他絕無害果親王之心,他應該是非常疼愛果親王,不然不會在臨死之前,還拜託自己的兒子照顧好他。真可謂是兄弟情深。除了情深,也是希望果親王能保護自己的兒子,幫助他坐穩自己的皇位。
-
18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不是《甄嬛傳》裡演的那樣,果親王允禮被雍正賜毒酒而死。歷史上,允禮活到了乾隆三年。雍正皇帝對自己看重的人不管是朝臣還是兄弟,都真的“愛”到骨子裡。
可能有人會說那年羹堯呢?不是被雍正寵上天,然後殺了嗎?更有“捧殺”的言論出現。根據雍正帝給年羹堯奏摺的硃批,雍正帝甚至賭咒“朕若負你,天誅地滅”的言辭。這可是正規寫在奏摺上的。一個皇帝如此說,年羹堯真的咎由自取。
另一邊雍正帝對自己的兄弟也是掏心掏肺,幸運的是雍正一朝支援他的兄弟:胤祥,胤禮,胤祿始終盡心竭力辦事,忠心不二。
胤禮——康熙朝
胤禮康熙三十六年出生,母親純裕勤妃陳氏,漢人,二等侍衛陳希閡之女。可以說,十七阿哥胤禮母家出身非常低微。
胤禮出生後,母親也沒有加封,雖然胤禮9歲就隨康熙巡幸,但是直到康熙去世,25歲的胤禮也沒有得封什麼。
康熙沒有給胤禮加封,也不能說這對母子有多不得寵。當時後宮晉封制度不是很完善,很多生了皇子的妃嬪都沒有冊封,八阿哥的生母也是。當然像德妃(雍正生母)這樣特別受寵的晉封確實很快。
胤禮沒有受到什麼封賞也許也是好事。可能晚年的康熙整天被“九子奪嫡”困擾,也沒有精力去注意胤禮當時比較年幼的皇子。或者,康熙故意這麼做,留著給下一任皇帝給兄弟施恩。不管怎樣,胤禮以擅長詩書繪畫的形象示人,醉心文章。
胤禮——雍正朝
正史上,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胤禮在“九子奪嫡”中是中立還是雍正的追隨者。根據小說和野史來看,胤禮一直保持中立,不站隊,直到康熙駕崩夜,突然對雍正表忠心,與其說是為政治前途著想,不如說是“求生欲”。雍正登基已成事實,此時俯首稱臣至少能保家人和自己平安,免於清算,如果被重用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兄弟之間又怎能不相互瞭解呢!雍正是什麼性格,八爺黨又是什麼性格,飽讀詩書也不傻的胤禮怎麼也有一本賬。從後面他盡心孝忠朝廷辦事來看,說明在朝政處理上,一開始胤禮就是贊同雍正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老八,只是沒有表明立場。否則,“保命”之後完全可以做個不問世事的王爺。
雍正登基後,封胤禮果郡王,六年後晉封和碩果親王,擔任四個旗的都統,工作涉及工部,戶部,宗人府以及西藏新疆事務。可以說,胤禮擔大任,也異常繁忙。
不過,雍正一朝從皇帝到大臣都非常忙碌,超負荷工作。雍正皇帝真的是歷史上非常勤政的皇帝,根據他留下來的奏摺硃批1000多萬字,真的不得不懷疑,58歲就去世是積勞成疾,還有他的左膀右臂怡親王胤祥英年早逝也可能是累死。胤禮也是英年早逝42歲就去世了,離不開繁重工作的原因。胤禮的母親陳氏,後尊封皇考勤妃,很高壽,一直活到了乾隆十八年。
所以雍正在位期間,他的兄弟確實忠心耿耿,胤祿更是管理宗人府,專門收拾不聽皇帝話的宗室子弟。雍正臨終,胤禮,胤祿也成了輔政大臣,雖然乾隆皇帝弘曆當時已經二十多歲了,但是經驗不足,需要皇叔的指導和支援。
雍正囑託乾隆皇帝要照顧好胤禮,也是希望兩好合一好,君臣一心,治理國家。
胤禮——乾隆朝
雖然果親王胤禮正直壯年,但是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乾隆皇帝特批他可以在府邸辦公,這也是很罕見的照顧。
因“莊親王、果親王便殿賜坐時俱行拜禮,朕心深為不安……皆聖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於朕為叔。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於朕前乎……”
乾隆皇帝也是非常尊敬二位皇叔,便殿就免行跪拜禮。
乾隆三年,果親王胤禮去世,皇長子永璜奉命穿孝,果親王子女早夭,由乾隆幼弟弘瞻承襲果親王爵位。
最後,果親王一生,年少無心政治,追求文人墨客的生活,卻被選中成為兄弟的左膀右臂,總理朝政,也算是善始善終,可惜英年早逝。
生活上,嫡福晉鈕祜祿綺雲,側福晉孟氏,這跟《甄嬛傳》情節有點像,只有孟氏生育一子一女,但是兩歲之前夭折了。
-
19 # 小崔讀書說事
引言:果親王也叫果毅親王,“毅”是諡號,康熙第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後來,為了避雍正的諱改為允禮。其實,雍正繼位之初本打算找個由頭整治他,但十三爺胤祥拼力保下了他,說他是“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後來,事實證明胤禮配的上十三爺這句話,他用行動一步步贏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尊重,雍正對果親王胤禮重用到了什麼程度呢?
在雍正帝彌留之際,雍正將守護紫禁城的大權交給胤禮,並且安排胤禮在自己駕崩後,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取出遺詔,當眾宣讀。所以,雍正臨終前特意叮囑接班人弘曆一定要善待果親王胤禮。那麼,乾隆做到了嗎?乾隆並沒有做到,乾隆初期還很倚仗和重用果親王胤禮,但後來卻突然降旨停了果親王的俸祿,這個訊息讓本來積勞成疾身體羸弱的果親王胤禮遭受了嚴重的心理打擊,從此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乾隆三年,果親王胤禮過世,終年四十一歲。
可以說,十七阿哥胤禮是出了十三阿哥胤祥之外,最受雍正信任和倚重的一個兄弟。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胤禮在九子奪嫡後期暗中支援四阿哥胤禛,並且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予了胤禛支援,八爺黨一夥硬說是傳位於十四阿哥,等十三阿哥胤祥搞定豐臺大營帶著人進駐暢春園,八阿哥說遺詔不能讀,因為十七阿哥還沒有來,十三阿哥胤祥告訴他,十七阿哥正在帶著豐臺大營的兵馬在園子外護衛,這句話徹底打滅了八爺製造亂子的所以機會。十七阿哥胤禮就是在後期投靠的胤禛,胤禛怕胤祥剛出來不熟悉情況,所以派十七阿哥胤禮協助他控制豐臺大營。
《雍正王朝》裡,十七阿哥胤禮被劃為四爺一黨,其實歷史上沒有這一回事,十七阿哥根本沒有參與到黨爭中。而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十七阿哥胤禮被描述的更為誇張,這部劇裡說他與雍正的熹貴妃也就是甄嬛娘娘有一腿,並且熹貴妃懷的孩子是胤禮的,這就完全屬於瞎扯了,在歷史,熹貴妃早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已經嫁給四爺了,而且熹貴妃比十七阿哥胤禮大五歲,年齡上也不符合。整部《甄嬛傳》完全就是瞎扯,可以說雍正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哪裡有時間跟這個談談情,跟那個說說愛呢?雍正每天用來休息的時間也就幾個小時而已。
我來具體說說果親王胤禮是如何一步步贏得雍正的信任和尊重的,以至於雍正臨終前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他。
出身低微,溫文爾雅,多才多藝果親王愛新覺羅•胤禮,出生於康熙36年,康熙第十七子。他的生母陳氏是包衣奴才,地位卑微,即便是生下了胤禮之後,也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基本沒什麼存在感,也沒個明確的位份,直到胤禮長大成人,康熙才晉陳氏為“嬪”位,由於母親出身低微沒有存在感,所以也註定了胤禮出身低微,沒有任何奪嫡的優勢。
基於這種情況,胤禮也沒有任何奪嫡的心思和想法,因為他看到哥哥們爭的都跟烏眼雞似的,像他這種沒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援的人,參與進去稍有不慎很有可能連性命也不保。他知道自己處於什麼位置,他沒有八阿哥胤禩那樣的抱負和手段,胤禩母親是辛者庫出身,出身也很卑微,但胤禩很有城府,很有謀略,關鍵是有九阿哥和十阿哥支援,這二位阿哥背後都有強大的家族勢力,而且胤禩很會做人,人稱八賢王。
而胤禮也不想摻和這些事,他做個富貴閒人也不錯,所以,把時間都用在了作詩,畫畫,研究佛法上了,他還通曉滿、漢、藏等各族語言,這為雍正以後重用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胤禮小時候師從沈德潛,沈德潛以作詩而聞名,他的詩講究格調,他的遵旨是詩歌為政治服務,他認為“溫柔敦厚”的詩才是上乘之作,胤禮受到沈德潛的影響,酷愛作詩,並且起了“春和主人”作為自己的號,他著有《春和堂集》、《奉使紀行詩集》等詩集,而《奉使紀行詩集》是他遠行西藏時所做,在去西藏經過四川時,他還為杜甫草堂題四個字:少陵草堂!以表達他對杜甫的崇拜之情。諸葛亮的祠堂裡也有他題的字:名垂宇宙!他題的這些字至今還儲存完好。
胤禮敢到處題字說明他的書法造詣有一定的水平,並不是他身份的原因,他留下的書法現存於幾個博物館,他不但擅長作詩、書法,繪畫也很有水平,他與清庭御用畫家郎世寧的關係非常要好,胤禮還為雍正畫過畫像,得到了雍正的稱讚。
胤禮熱衷於研究佛教文化,少年時期拜康熙年間著名大喇嘛甘珠巴為師,後來又隨藏傳佛教的兩個大活佛系統學習佛典,在藏傳佛典方面非常有造詣。在他的哥哥們爭奪皇位的時候,胤禮沒有捲入漩渦中去,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以上所說的事情中去,所以,歷史上對於康熙末年這段時間的胤禮很少提及,大多都熱衷於書寫奪嫡之爭這段。
康熙也真是看到了胤禮的這種性情,所以,沒有勉強他學習參與到政務中來,也沒有給他任何封號,到康熙去世他還只是皇十七子。胤禮完全不像深宮裡走出來的皇子,倒像是個多才多藝的翩翩公子,所以,很多的影視劇把他的形象刻畫的溫文爾雅,風度翩翩。
由怡親王胤祥保舉,胤禮從最初的不被信任一步步取得雍正的信任成為託孤大臣雍正登基以後,對他當初站在他對立面的兄弟確實挺狠的,尤其是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這二人的結局確實挺慘的,相比較八爺黨的另外二位成員十阿哥和十四阿哥相對還好一些,主要是十四阿哥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弟弟,十阿哥為人沒有城府,對雍正沒啥威脅,而且十阿哥家族背景強大,這些是雍正考慮進去的,所以二人都被圈禁了事。就連一心著書的三阿哥胤祉都被雍正找藉口圈禁了,因為三阿哥胤祉一直支援的是廢太子胤礽。
雍正起初也想收拾十七阿哥胤禮來著,但胤禮和十三阿哥胤祥關係非常好,所以,胤祥拼力把他保了下來,胤祥說他是“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雍正對於胤祥的話還是很給面子的,所以,他決定對胤禮考察一番,因為他對這個弟弟不太瞭解,之前忙著奪嫡,現在又忙著整頓吏治,推行新政。
雖然有了怡親王的保舉,但雍正對十七阿哥胤禮還是不信任的,對他有所防範,最開始雍正安排胤禮做的事情都是修繕皇陵之類的小事情,目的就是為了試試他的心和他的能力,而胤禮卻完成的很出色,盡心盡力的辦好雍正交代的每一件小事,雍正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久之後就加封他為果郡王。接著逐漸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去辦,而胤禮也很知趣,他感動於雍正的皇恩,更加賣力的去辦差。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正開始著手讓果郡王允禮取代隆科多處理理藩院的事物,理藩院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可以說這個差事非常重要,專門負責邊境事物,而且這個差事也算是肥差,允禮接手這項差事之後事必躬親,對於每一件事都親自過問,而且辦事之前之後都在第一時間向雍正彙報,這項差事主要和蒙古、西藏等地打交道,所以,經常有蒙古王爺之類的給他送重禮,以求允禮在雍正面前美言討情,但允禮卻堅辭不受。
雍正一向最討厭的就是貪賄,他聽聞允禮的這些作為後,對他非常欣賞,也越來越倚重,雍正還下旨讓他領親王俸祿,並且給允禮的生母陳氏抬高了位份,晉升為勤妃。之後雍正把正黃旗、鑲紅旗、鑲藍旗三旗的軍隊交給胤禮來管,這就是充分的信任,也為怡親王胤祥分擔了不少壓力。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雍正正式封允禮為和碩果親王,雍正在諭告中稱允禮“為人直樸謹慎,品行卓然”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孫之表範”。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怡親王胤祥去世,而胤祥正是積勞成疾,胤祥病故後,雍正對果親王胤禮更加倚重,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他去辦,如果雍正能多活幾年,說不定允禮也能成鐵帽子王。胤禮是雍正的首席託孤大臣,紫禁城的護衛大權交給胤禮掌管,可見他對果親王允禮的信任程度,而且雍正留的遺詔也是由胤禮在正大光明匾後面拿出來當中宣讀。
雍正在遺詔中特意交代:“允禮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日身體不好,不能過於疲勞,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因為怡親王胤祥就是積勞成疾的,所以雍正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胤禮。
果親王允禮共有福晉鈕祜祿氏和側福晉孟氏兩個妻室,鈕鈷祿氏沒有生下兒女,而孟氏為允禮生下一兒一女,但都沒有長大就夭折了,所以,胤禮一生沒有留下子嗣,後來,乾隆把弟弟“圓明園阿哥”弘曕過繼給允禮,為其延續香火。弘曕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後來因為貪財干預朝政,曾被被乾隆削了爵位,後來雖說有恢復了,但弘曕由於受打擊,三十三歲就去世了。
寫在最後果親王允禮是深宮裡走出來的多才多藝的翩翩公子,正因為他潛心研究詩文繪畫佛法,所以沒有參與到哥哥們的奪嫡漩渦中去,他從開始不被雍正信任,一步步透過自己的行動贏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尊重,最終成為託孤大臣。
雖說雍正託孤於他有著其政治用意上的考量,比如,讓皇權順利交接到乾隆這裡,果親王允禮並無子嗣,他最信任的怡親王胤祥早就病逝,允禮就是代表人物。但雍正在內心對他有著充分肯定和信任,而且,允禮的身體就是在長年累月盡心盡力為雍正辦差中熬壞的,所以,他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
-
20 # 一點點歷史
由於《甄嬛傳》等影視劇的熱播允禮和雍正後宮的關係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很多人可能也被影視劇誤導,將影視劇誤認為是歷史。下面我們來大致看一下歷史上真正的果親王。
和碩果親王愛新覺羅·胤禮,康熙皇帝十七子,因為雍正登基為了避諱改名為允禮,由於允禮的出身並不是很好,其母只是二等侍衛之女,雖然誕下皇子,但是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獲封“嬪”號,所以允禮平時一直謹小慎微。
康熙晚年眾多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所謂的“九子奪嫡”,除了名義上的九位皇子之外其他成年皇子多少也被捲入奪嫡之爭,比如“八爺黨”的骨幹成員就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四爺胤禛之所以最終能夠登上皇位也離不開“四爺黨”的幫助,除了我們熟知的十三爺胤祥,十六阿哥允祿和十七阿哥允禮也是四爺胤禛的同黨。
胤禛登基後,大部分兄弟的結局都不太好,但是和胤禛關係較好的十三爺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十六阿哥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繼承了莊親王的爵位,十七阿哥允禮在康熙一朝都沒有獲得爵位,雍正即位後即受封郡王,雍正六年又進封和碩果親王。
在平穩度過雍正一朝後,允禮和張廷玉、鄂爾泰等人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乾隆皇帝,乾隆登基後賜給果親王允祿親王雙俸,還給莊親王、果親王上殿免拜的特權,乾隆三年果親王允禮去世,乾隆遣皇長子永璜前往致哀。
允禮的一生沒有波瀾壯闊,平平淡淡勤勤懇懇,工作中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也沒有較大的過失,至於《甄嬛傳》中果親王和甄嬛的愛情故事則純屬虛構,很可能是允禮曾長期在雍正私邸辦事的經歷引申出來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果親王?這是那位?是不是甄嬛傳裡邊那給雍正戴帽子的哪位?估計有一部分小夥伴瞅著這三個字一腦門的感嘆號。
咋說呢?這果親王擱歷史上確實不顯,介紹也就是簡簡單單那麼幾行字就過去了。
但能讓大傢伙記住的,估計也就是《甄嬛傳》裡那嬛嬛和果親王之間的愛情。
那麼歷史是這樣的嗎?
你快拉倒吧!歷史上的果親王您就是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這麼幹。
雍正那可不是一個好混弄的主,而且這位對自己的兄弟下手,沒啥顧慮的,畢竟那老八老九老十這幫人,沒有一個吃到好果子的。
所以電視劇裡邊的事,您就當瞅一樂呵,當不得真。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火把要問了:“也就是說題主這問題,不成立!畢竟雍正能對得起自己弟弟的也就是老十三胤祥!”
您這說得不對。
咋說呢?老十三對於雍正來說,這就是個特例,倆人好的可以蹲在一起吃土,都感覺樂呵,這兄弟倆的感情,那真不是蓋的。
當年雍正登基,之後兄弟們要避忌諱,因為雍正叫胤禛,一幫子兄弟都要把這胤字改成允字。
就這事到了老十三的頭上,雍正到是敞快:“咱哥倆誰跟誰呀!留著吧!”得,老十三名字沒改,這算是雍正兄弟當中的頭一份。
其實雍正對待自己個兄弟好的,不止老十三一個,這果親王就是另外一個,當然這份親情還是不及人家老十三的。
最典型的就是人家老十三那是鐵帽子王,這頂帽子傳下去就不代降級的,而果親王這帽子是個軟帽子,傳一輩矮一級。
從這裡咱就看出來這份感情還是有區別的。
那麼這果親王是個啥情況呢?果親王在康熙三十五個兒子裡邊,排行十七,名叫胤禮。就這排行您也瞅出來,年齡小。
所以康熙年間九子奪嫡壓根就沒有他的份,一幫子哥哥們為了那頂皇帝帽子,拉幫結派紮成堆了,互相敵視,他也只能拉個小板凳,蹲在旁邊安心做個吃瓜群眾。
也就是說他的態度很明確:“哥哥們你們玩你們的,俺不摻和,你們盡興就好!”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他在當中間就沒有站隊?”
咋說呢?還真沒有,原因他有兩個。
一個就是因為年齡小,沒趕上被康熙提攜的日子,也就是說歷練不夠,壓根就不是康熙桌子上那盤菜,沒資格參與到九子奪嫡的序列裡邊。
畢竟九子開始奪嫡了,他才十歲。
另一個呢?他這出生不好。皇宮裡邊,他是不僅講究母以子貴,他還講究子以母貴,就這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果親王的母親是純裕勤妃,陳氏,聽這姓氏,大傢伙就知道果親王的母親是漢八旗的人,當然她能夠入宮,說明是上三旗的人。
就這身份擱到內務府,屬於包衣奴才的身份。所以他的母親開頭是以宮女的身份進入皇宮裡邊的,因為有了果親王,這才晉級了身份,成為康熙老婆堆裡的一員。
所以這身份就抬不上面,而康熙就是個講究身份出生的人,結果就是果親王在康熙的面前沒那麼親。
您如果不相信,可以翻翻果親王的履歷,他這輩子在他老爹康熙的手底下壓根就沒有得到啥像樣的封賞,別的哥哥,什麼貝勒啦,什麼親王啦這都有,可到他這裡卡住了,啥都沒有,就這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康熙去世,都沒有改變。
那麼果親王就知道他和這皇位那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距離。想也是白搭,九子奪嫡想要參與期間,您沒點能為和依靠是不成的,而這能為和依靠就是來自於康熙的看重與否。您要真來個霸王硬上弓,真上,這就是找死的節奏。
看的明白,想的清楚,所以果親王選擇了很明治的做法——旁觀。
得咧,既然果親王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當中去,雍正對這弟弟,也就沒有下手,倆兄弟還保持著最起碼的兄友弟恭。
後來的事咋說呢?老十七這人聽俺分析完了之後,大傢伙也能感覺的出來,這人不笨而且是個聰明人。
他雖然沒有得到康熙的重視,但也沒有自暴自棄,把功夫用到了學習上,才華橫溢這四個字用到他的身上,還是蠻貼切的。
好了有了這些打底,咱接著說事。
而果親王能夠被雍正重視起來,這也是因為老十三的舉薦。
雍正瞅著老十三的面子,咋也得用一下不是,所以開始的時候就給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湊活著看看吧!
啥官呢?就是管理蒙古,回族等等這些個民族的一個辦事機構。大傢伙一聽這就是閒的沒事的職務,雍正那個意思,也就是你不是想做點事嗎?就這檔子事,幹也好,不幹也罷,沒多大關係。
畢竟這種機構,要麼不出事,要出事,這就是天大的窟窿,皇帝就得親自插手了。
咋說呢?這老十七也可以,去了之後,還真沒把這官當個閒職來看,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做事。
咱就說了,雍正這人不怕你這人笨,他怕你幹事不認真,十七弟的表現,雍正很滿意。
所以慢慢的這老十七就開了掛了,什麼右翼前鋒,什麼前鋒營等等,這官就開始加上去了,最後愣是做到了管理軍事機構的職務,甚至掌管了工部和戶部。
而這爵位那是一漲再漲的,直接漲到了親王的位置上,這還不算,雍正給予老十七的獎賞,那動不動就上萬兩銀子。
您要記住了雍正可不是個大氣的主,扣扣索索的,要不他咋就能把康熙留下的八百萬兩的銀子幹成了六千萬兩呢?
所以從這些個表象上看,這弟弟確實有才能,而雍正也不吝嗇,該給的這都給了。
所以雍正給老十七的評價也高
“幼從學沈德潛,豁達識體,不參與皇權之爭。且又聰明持重……”咋說呢?雍正死了之後,他也擔心這老十七受苦,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他這兒子乾隆,雍正多多少少也知道。
所以為了老十七,雍正還專門寫了遺詔,讓乾隆照顧。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這就是雍正給乾隆最後的囑託,所以從這裡也能看出來,雍正還是很喜歡這個弟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