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丹流青

    主要有兩個大的原因:第一是前者都有更好的地緣優勢;第二是前者都用好了能獨擋一面的好幫手。

    首先,劉邦和李淵佔據了關中寶地,可以東向以爭天下,而曹操身處四戰之地的中原,勞心勞力。

    關中形勝,北面是高原,南邊是秦嶺,西邊有障口,東邊有潼關。

    只要把四面一守,就可以專心致志謀發展,積蓄好力量後,就可以憑藉關中的人口和糧草,東向以爭天下。

    中原雖說一馬平川,盛產糧食。但是戰亂時期的中原因無險可守,往往也是受戰亂摧殘最嚴重的地區,往往人口會大量的減少,沒有人口就沒有多少糧食的產出。

    特別是戰亂之時,中原四面皆敵。

    佔據中原的霸主,往往要面臨來自四方的威脅,曹操的一生,可以說是馬不停蹄,連年征戰,比劉邦和李淵,辛苦了太多。

    但可惜沒有地緣優勢,註定了事倍功半!

    第二,劉邦和李淵手下都有能夠獨當一面、開疆拓土的大將,而生性多疑的曹操沒有重用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漢王劉邦自己在中原與項羽正面對抗,另外北線卻派出了大將韓信向北迂迴,攻佔山西、河北、山東;

    南線拉攏九江王英布和梁地的彭越攻楚,實現了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戰略大包圍。

    李淵則自己坐鎮大本營長安,派出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作為大將,先徵西北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讓李世民率軍出潼關,征戰中原;另外派李靖等人征戰江南。

    而生性多疑的曹操則是靠自己,率軍進行各種會戰。

    不論是早期的官渡之戰,還是後期的赤壁之戰,基本上都是曹操親自率領主力,馬不停蹄的征戰,曹操的作戰效率明顯就於劉邦和李淵。

    總之,曹操一是處於四戰之地,疲於奔命。二是主要靠自己來打天下。所以說他非常的辛苦,再加上赤壁之戰,因為瘟疫和東吳火攻而損失甚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良機。

  • 2 # 霄落非笛

    總的來說,原因個人認為有四點

    一是社會環境。曹操所在的東漢末年是世家大族的發育壯大期,也就是士族勢力的上升期,這一時期集中表現為世家大族掌握東漢基層地方權力,群雄並起,無疑對統一天下有著不利桎梏。

    二是自身資源稟賦。曹操自己並非世家大族勢力代表,官渡之戰前世家大族紛紛支援的是袁紹,官渡後大族暫時承認了曹操的威勢,但並沒有徹底服從。也就是說,曹操代表不了士族勢力。

    三是經濟環境。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北方經濟核心區域的中原地區經濟遭受極大破壞,北方暫時並沒有統一的經濟條件。

    四是地理位置。固然關中地形更好,易守難攻,但是關中自董卓之亂起,經濟受到更大的破壞,這時候選擇洛陽必然遠甚於長安。洛陽的地理位置也不算差。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統一天下,難度太大。而李淵本就是一流門閥,唐得天下總體較易。劉邦是中小地主,當時秦末戰爭,大家都渴望統一,劉邦順應形勢罷了。

  • 3 # 托馬斯熊

    本來就是潛力冷門球隊,不小心拿了賽區冠軍,沒想到沒拿下總決賽。之後對手也開始研究他的戰術,特別採用了三個隊伍同時爭冠模式,等於想贏球要1打2,這還玩啥。

  • 4 # 使用者73642475422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人心,他俠天子以令諸侯,本來一心要以忠臣面目治天下,然而他殺獻帝的伏皇后及兩個兒子,是為掃清自己的權利障礙,他殺忠臣殺朋友,是為自己的利益,最後落得奸臣下場,弄得人心相悖,怎能招令天下,順服人心?三國鼎立 狀態,自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別說34年,就是兩千年後,他的奸臣帽子仍然摘不掉。

  • 5 # 餵了志哥袋鹽

    簡單來說,曹操沒有想要稱帝,曹操想要的結果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話,全國包括漢獻帝都得聽他的,而且他還不用背上反叛的罵名,畢竟當時的皇帝才是正統的皇室,是被社會所認同和承認的

    再一個原因,當時全國起義四起,透過皇帝說出去的話,發出的號令,不更顯得名正言順嗎?這樣又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其實曹操早就有實力稱帝了,要不曹丕在曹操死後那麼早就稱帝的,曹操早已打下基礎!

  • 6 # Sir1001

    第一,曹操在赤壁之戰過於輕敵,沒有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並做好相應的準備就貿然發起戰爭。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轉折性的戰爭,這一戰使劉備鹹魚翻身而三分天下,而曹操面對這麼一個怪異的國家三角戀也無能為力。關於赤壁之戰,很多書都有記載並附有評論,就不多說了。

    第二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奉天子以令不臣”。漢朝皇帝對曹操來說是在是把雙刃劍,利用漢獻帝這樣一個幌子,曹操的確獲得了政治上的資本,不但可以利用皇帝的旗號公開招攬人才,而且軍事上也永遠正義了。不管打誰都是皇帝讓打的,他永遠是討伐叛逆的正義一方,別人永遠是違抗聖旨的逆臣賊子。但話又說回來,和劉備、孫權相比,曹操的朝廷裡頭有兩派,一派是忠於曹操的,一派是忠於漢獻帝的。隨著曹操的權力越來越大,後一派開始看不慣了,於是有了一系列的密謀除曹操的活動。也就是說,和劉備孫權不同,曹操有兩個戰場,朝廷內部和前線。因為要提防後院起火,曹操總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統一戰爭中,但是他又不能把皇帝做掉,否則他就沒法保證政治上正確了,真是兩難。

    那麼曹操是不是當初就不該把皇帝接過來?也不是,沒有這個皇帝,也就沒有了曹操對其他諸侯頤氣指使高人一等的地位,就沒有政治上永遠正確的優勢。曹操能夠從弱小轉為強大,不但在於其個人足智多謀,也在於這個空頭皇帝給了他無數的政治上的優勢。真是有一利就有一弊。

    第三是曹操的年齡,曹操在平定北方後已經五十三歲了,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曆代的開國君主,贏政,項羽,劉邦,李世民等等,完成統一大業的年紀都在四十歲以下。衰老是誰也無法抗拒的,曹操之所以沒能統一中國北方,也是受了年紀增大精力不及的困擾吧,畢竟他要面對的,是兩個戰場,所以曹操會在《龜雖壽》中感慨“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古人三十六歲便稱自己是老夫了,曹操雖逢亂世,但在他最年富力強是卻是亂世之前夜。他的很多時間精力也耗費在了那個腐朽的東漢王朝,所以他也實在有些生不逢時。不過,對於後人來說,他又是生逢其時的。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個性十足又雄材大略的亂世英雄湊在了一起,書寫了中國歷史最獨特最亮麗的篇章。

  • 7 # 影視大泉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有著數不清的朝代更迭,不同的歷史背景會應運產生不同的英雄人物,他們或在各種知識領域頗有建樹,或者因為利國利民而名垂千古,也有些人因為不滿足於當朝統治的暴政而起兵造反,從而產生一個新的朝代。在歷史上,這樣的人有很多,大多數皇帝的起義之路雖然艱辛,但通常不到十年便可以成功,萬人之上,但有一個人,他花了三十四年的時間四處征戰,卻只落得一個被三分天下的結局。這個人就是曹操。

    接下來就讓我為大家講解一下,為什麼曹操想奪得天下如此困難,而其他開國皇帝陛下例如劉邦李淵想要奪得帝位,卻比曹操簡單的多。每一段歷史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大度與歷史背景息息相關。曹操的不成功也來源於歷史背景對曹操並無益處。曹操起兵之時,是東漢,東漢外戚專權,結黨營私本就十分嚴重,到了東漢即將覆滅的時候外戚專權就更加勢不可擋,再加上政治制度的混亂,讓門閥貴族的專橫跋扈,影響力充足。

    而當時的曹操只是一介平民,雖然做了官,可當時的貴族瞧不起不是世家大族出身的曹操,雖然曹操智謀高超,善於擺弄權術,但因為出身,還是不為世家大族所認可。有人說,曹操的出身不低,可實際上曹操雖然並不是寒門出身,可也確確實實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如果曹操有世家大族的出身,可以得到門閥的認可,那麼可以說曹操統一天下是十分容易的。

    反觀劉邦,李淵,在他二人起兵之時,政治制度雖然也是腐朽不堪,但卻處於瓦解狀態,不堪一擊,對劉邦,李淵造不成實質威脅,劉邦的江山可以說是項羽鋪墊好的根基,秦始皇為劉邦打下的政治基礎也十分雄厚。劉邦甚至連政治制度都不用擬定,只需要照搬秦朝。在秦朝暴政,民不聊生之後,只要劉邦不暴政,勤政愛民,就會得到支援。

    李淵就更不用提,他的推翻的楊廣也是因為暴政被百姓不滿,實際上隋朝的政治制度沒什麼大問題,楊廣除了暴政也沒做什麼太大的錯事,留給李淵的不是太大的爛攤子。所以曹操其實是敗在了東漢的政治體制門閥制度上,一代梟雄耗盡一生,也是讓人惋惜不已。

  • 8 # H趙張劉關蘇呂陳等等

    應先弄清楚前提,然後再說,否則都是扯淡。 李淵617年起兵到626年退位,直到628年李世民才完成統一,要兩代人(且,有兵權)前後共11年。比劉邦(白手,一代人,7年)差很遠!有史書明確記載的,這都敢大吹。這李吹真不是人。( 作亂中國歷史。水平有限是可以諒解的)

  • 9 # 輕音雪戀

    首先要提一句話,各朝各代都是積弱而亡,獨漢以強亡。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三者所處的朝代,劉邦之前的秦朝,首先就是剛統一六國沒多少年,六國的遺民還有很多,秦朝又是法度嚴苛,百姓的民心不統一,自然容易建立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的新王朝,李淵和劉邦差不多,隋朝之前是亂世,隋朝也統一了沒多久,但是架不住楊廣他敗家呀,強行開鑿大運河,又強徵高句麗,對外戰敗,對內還瘋狂的壓榨民眾,自然容易統一,民心思定呀,這兩個朝代都是根基本來就不穩,又都搞得民怨沸騰的,自然容易統一。而曹操就有點運氣不好了,他的前朝是長達400年的大漢王朝,民心穩定,即使漢朝末代皇帝亂搞一通,但是忠於漢室的將臣還是大把大把的,這也就是劉備那麼容易建立蜀漢的原因,就算曹操自己手下的謀士和將領也有好多忠於漢室的,你讓曹操怎麼短期內統一?此乃時機不允許,也就是缺乏天時。

    再者就是地理位置的差異了,在當時那個朝代,關中是發展最好的一塊地方,坐擁關中者方可得天下,劉邦由漢中入關中最後得了天下,李淵由山西入關中得了天下,而曹操根據地在河南,地理位置就不對,此是地利。

    最後就是人和了,漢朝當時士族勢力太強,而曹操為了替父報仇征討徐州的時候殺了太多的無辜百姓,其出身又不好,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的勢力,諸侯和士族皆對其不服,所以統一自然就難了,而劉邦則有六國遺民幫著他,李淵本來就是關隴貴族,底蘊雄厚,自然就容易一點了。

  • 10 # 智立方3

    漢之大統一時間太久,各種勢力盤鋸,人才各有所歸都存一個共同特點,以擁漢的名義自立。而曹亦非興漢,故大家僵著。

  • 11 # 浩東1368

    取決於地方諸侯的勢力,劉邦和李淵是什麼背景?秦和隋都剛從建國,再到二世殘暴不久,民不聊生,且地方勢力不深厚,也不多,容易統一。三國是什麼背景?劉氏天下幾百年,地方勢力,也經歷了很多代,根深蒂固,相當於每個省的省長,都有自己的部隊,錢糧,簇擁,和武器,誰都不服誰,且勢均力敵,一個王者,打一群鑽石,那是相當不容易了,司馬懿是撿便宜,曹操已經逆天了

  • 12 # 舊史風

    還是那句話,順勢而為!

    大秦的虎狼之師吞滅六國,開啟了大一統王朝,然而大秦的嚴刑峻法,二世胡亥的無能,以及六國後裔的反抗,趙高李斯等的爭權奪利,導致帝國崩潰,人人反秦,劉邦隨著這股反秦之風,一躍飛天,拔得頭籌,順勢統一了天下。

    李淵這位關隴貴族的代表,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實力,而隋朝由於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修大運河,徵高句麗,導致民怨沸騰,群雄並起,一時間國內戰亂不斷,都舉起了反隋大旗。

    而李淵此時乘風而起,本身又實力雄厚,又兼有地理優勢,由北擊南,在各路反隋隊伍裡脫穎而出,登上人生巔峰,開創大唐基業。

    劉邦和李淵都是把握住了天下局勢,順勢而為,稱帝理所當然!

    但是曹操不行!

    大漢不是衰亡,而是亢奮中滅亡。

    歷代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大漢的正統仍在,人人都在為漢努力奮鬥。

    各路英雄都在利用漢室作文章,劉備成了皇叔,曹操作為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種局面,誰敢稱帝,就成為眾矢之的,絕對第一個滅亡。

    曹操就算有這個心,理智上也絕不會這麼做!

  • 13 # QWDDWQ

    曹操所處時代士族已經勢力很大,曹操非士族,透過吸收青州黃巾軍起家,後續吸收士族勢力之路很漫長,而且當時人心上漢為正統。終其一生也就統一了北方。

    李淵本身屬於關隴軍事集團,在當時是具有很大的勢力。自起兵時起,李世民又吸納了山東勢力,基本佔有了統一天下的先機。

    劉邦所處時代,六國殘餘勢力影響力還很大,秦很快滅亡。劉邦在項羽分封諸侯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楚漢戰爭實際上是分封諸侯之間的戰爭。劉邦善用人才,很快取得了勝利。

    因此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時勢造英雄,缺一不可。

  • 14 # 瑞蟬堂主

    原因主要在於,秦朝和隋朝時間太短,沒形成一種慣性的忠於本朝的思維,烽煙四起天下大亂,只要有一定勢力都會想著稱王稱霸,劉邦與李淵都算是順勢而起,稱帝本身沒有心理阻礙和內部反對的干擾。漢末則不同,兩漢四百餘年,很多士大夫心理上接受不了有人敢改朝換代取代漢家天下,曹操內部多數也不支援他稱帝,所以他即使有這個想法也不敢輕舉妄動,乾脆自己做漢臣,化家為國的事情留給子孫去做吧。

  • 15 # 戱子畵秋

    其實就是時勢的問題!

    劉邦能得天下,他的眼光是很厲害的,能看清時勢,能識人辯人用人。項羽是楚國大士族後代,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古人對項羽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 他一呼百應集聚各路勢力共伐秦國,最終秦被楚滅。當時誰都想一統天下作主人,只是誰都不敢冒這個頭,項羽為什麼敢為天下先做主人,因為他勇,他霸,認為誰不服我就打到你服,事實最終證明霸者只能牛氣一時而已。劉邦就精明多了,認準了項羽的霸道,加上分封無法服眾,會引起各國起兵叛變,天下必定還會易主,就靜等時機成熟,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暗渡陳倉出兵關中,甚至一度攻佔項羽的根據地彭城。經過連番大戰,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劉邦再無大敵從而一統天下。

    在看李淵,他是北周貴族後裔,七歲就被封為唐國公,身後實力背景是相當雄厚,加上他在朝為官又深受隋文帝器重。大業613年,李淵在鎮守弘化郡期間廣結天下英雄這一舉動是引起隋煬帝的懷疑的,但當時的李淵還沒有謀反的野心。直至後來,幾次出兵鎮亂降其眾萬兵將擴大了實力。他的四子李世民也是很有遠見的人,看到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國內各路大將又各有傭兵謀反的心,看出隋朝氣數將近,於是私下與劉文靜、裴寂密謀起兵,這時候的李淵不是不知道,只是缺了起兵的理由就當作沒看見而已。其後為讓李淵起兵,裴寂設計宴請李淵又安排宮女侍寢逼迫李淵起兵。表面看似是被迫起兵,實際也只是歷史上這樣寫而已。大業617年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是為唐高祖。

    最後咱們來說說曹操,相對於前兩位,曹操雖然算不上豪門望族,但是也算是個官二代過著中上水平的生活,他在政治上有過人的眼光,在軍事部署的謀略也不亞於孔明,見識,手段,用人,都遠高於前兩位。建安196年,迎漢獻帝定都許縣,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此時曹操大權在握,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徵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從此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屢次征伐孫劉聯盟,都無功而返,這時三國的實力都在彼此消耗,曹操眼看想一統天下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坐等良機成熟,等孫劉聯盟瓦解後才是出兵討伐的好時機。休養生息的這段時間曹操並非是不想稱帝,原因多半是當時雖然自己勢力強大,但自己的下屬多半是漢朝士族,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還是向著大漢,這其中自己的謀士荀彧就是其中之一,曹操要統一天下得到帝位是得不到士族的支援。

  • 16 # 小Z說歷史

    一、首先分析一下三人所面對的天下形勢:

    劉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全國出現了大大小小十數支起義軍。這些起義軍和軍閥不同,前者的目標是推翻正統,而後者的目標是兼併軍閥。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也不一樣,起義軍面對的敵人主要是朝廷兵力,而軍閥面對的是自己敵對的軍閥。秦朝時的起義軍,很多都被朝廷軍剿滅,也有很多看著誰勢大就跟著誰。而且劉邦降了秦朝,勢力大增,只剩了項羽可以與之抗衡。

    李淵與劉邦所面臨的形勢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李淵先稱帝,後統一。

    曹操:起兵時面臨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軍閥,要一統天下,只能打敗這些軍閥。打敗這些軍閥的方法,要麼聯合別的軍閥,要麼靠自己。北方有實力雄厚的袁紹,南方有擁有數百年基業的孫吳,劉表,劉璋等人。僅僅是消滅這些軍閥,就要用很長時間。

    二、分析個人與敵對勢力

    劉邦:首先斬白蛇起義,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劉邦非常有籠絡民心,軍心的能力。隨後大大小小的戰爭,並沒有展現出劉邦領兵打仗的能力,而是展現出了劉邦用人的能力。在稱帝后,劉邦總結稱帝的原因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其敵對勢力項羽,生性孤傲,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不聽亞父范增的諫言,導致兵敗。

    李淵:先說李淵的兒子,那是非常爭氣的,在起兵前,用盡各種方法使李淵起兵,在起兵後,大大小小的事務,戰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不管是用誰,都要防著一手。而且他非常自傲,眼睛裡容不得一點沙子。

    最重要的一條:秦朝和隋朝的暴政失去了民心,但是漢末軍閥割據的時候,民心還是趨向大漢的。

  • 17 # 餘哈

    劉邦和李淵較為順利統一天下的原因:

    其一、前期積累。劉邦本身豪俠,善於結交各路朋友、最後這些人都成為漢初功臣。李淵家族本身屬於關隴集團。兩人在各自時代都屬於具有遠大抱負之人。

    其二、天下大勢使然。民心向往統一,支援結束戰亂。劉邦和李淵之前的秦、隋時間段,戰亂廣,劉邦和李淵順應歷史潮流。

    其三、善於用人,綜合素質高。

    其四、對手菜鳥,根基不穩。剿滅容易。

    曹操34年不稱帝的原因:

    第一,全國未統一,對手未消滅不能稱帝。

    第二,名為漢相,上有獻帝。時機火候不夠,不敢稱帝。

    第三,曹操本人也不願稱帝,多少還有點政治家、文學家的諸多顧忌和精神追求。

    未能統一原因:

    成也狹天子以令諸侯,敗也如此。

    對上顧忌,對下猜忌。凡戰陣必親為!

    東吳有長江之險,加之累世經營,民心所附。蜀漢有巴蜀之險,居名義正統。曹操治下北方連家戰爭、人口銳減、實力匱乏,急需休養生息。

  • 18 # 水一白聊歷史

    一、時代背景不同:劉邦和李淵所處的時代有一個共同點,剛剛從戰亂中走過,並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統一王朝,劉邦取代的是掃六合的秦帝國,李淵取代的是從五胡亂華、南征北戰中脫穎而出的隋王朝。而曹操接替的是一個統一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長期經歷戰亂的人民會更迫切需要統一,而統一久了的國家,也會嚮往獨立自治的生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接替三國統一的是一個並不出色的君主司馬炎,儘管能力和才幹都不及其祖父司馬懿,也不及“三皇”曹操、劉備、孫權,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二、制度的優越性:秦一統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並將秦的法家思想傳播到其他六雄的領土,儘管秦的暴政引來的接杆而起的暴成,卻也將制度的優越性傳播開來,大漢王朝的統一也正是利益於秦王嬴政的一系列制度的推廣。與此相類似的,隋朝實施的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等管理制度也沿襲到了唐朝,為盛唐的統一穩定墊定了基礎。而曹操的統制更多的是依靠個人的雄才大略,與此同時,受制於門閥貴族的制約,東漢末年的外戚及宦官專權導致的民不聊生並不會給曹操的統治起到更多的借鑑作用。

    三、其他因素:比如競爭對手的不同(劉邦面對的楚霸王項羽、李淵面對的王世充、竇建德等人、曹操面對的袁紹、孫氏父子、劉備等)、統治中心的變化(劉邦先攻咸陽已得人心、李淵佔長安可領群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人才的管理(劉邦及李淵的放權要優勝於曹操的能力壓制)、起兵年齡的不同(劉邦48歲起兵伐秦、李淵51歲起兵討隋、曹操34歲起兵討董)等等。

  • 19 # 森蟻聊史

    對於這樣的疑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其實曹操是可以統一天下的,只不過是後來因為一些戰略上的失誤,才導致了錯失一統的機會,並不是如大眾所說的一樣,因為諸多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相反,曹操不僅有統一天下的能力,而且還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且多達三次,只不過最終都失之交臂,才最終錯失良機。

    第一次:得了荊州後,太過驕傲,逼得劉備孫權只能團結

    劉表死後,曹操順勢南下,很輕鬆得就取得了荊州的政權。此時,劉備被曹操的大軍逼得節節敗退,絲毫無抵抗之力,只能求助於孫權,但孫權並沒有確切的迴應,相反還有些排斥劉備的求喚,深怕引火燒身。

    此時,曹操只要順其自然,不太過逼急二人,二者就會因為利益衝突等問題,自然會產生矛盾,到時候只要順勢而為就可以了,但曹操偏不,一時傲氣衝上了頭,深深的逼急了孫權劉備二人,最終讓他們凝聚到一起,達成了統一戰線。

    當時甚至有遠見的謀士勸諫過,如賈詡,程昱等人,但曹操依舊不聽,最終才導致了戰事的失利,為自己釀就出一場惡果。

    第二次:張松有心獻益州,但最終便宜了劉備

    軍閥的成長,離不開地盤的割據,當時普天之下,有英雄之志,但無英雄之本的,只有劉備,但其一旦有了,必將成為最大隱患。可惜的事,曹操給了他這場造化,最終成為了他此生最大的遺憾。

    當時,張松就代表著益州的利益集團向曹操投懷送抱,願意貢獻益州大好山河,但可惜的是,曹操卻拒絕了,甚至還冷落了張松,最終導致張松憤憤而回,錯失了一次大統西南的好機會。並最終把機會拱手讓給了劉備,使之有了爭雄之本,才最終促就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第三次:得到漢中,不敢望蜀,最終讓劉備徹底站穩腳跟

    公元216年,曹操揮師西進,奪得了漢中之地。此時,劉備才剛入駐益州不久,身根子還沒有站穩。如果此時曹操可以順勢南下的話,一定可以打劉備一個措手不及,並順勢一舉拿下蜀中之地。但曹操卻沒有這樣做,甚至不聽良將謀士的諫言,一意孤行,最終導致了良機的錯失。直到後來,曹操瞭解到劉備真實的情況後,才後悔不已,但為時晚矣。因為此時的劉備已經徹底站穩了腳跟,有了和曹操爭天下的資本。普天之下,三分之勢,儼然成為了定局。

  • 20 # 陸曉得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小陸解史。關注小陸解史,關注更多精彩!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魏武帝曹操三人各自取得的成功都與自身所處的時勢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在了東巡途中,由於秦始皇沒有早早地指定秦帝國的繼承人,以致於秦帝國的皇位被胡亥坐得。秦二世即位後,任用宦官趙高,大肆殘害手足(令扶蘇自盡)、屠戮大臣(腰斬李斯),而且在趙高的唆使矇蔽下,不過問天下大事,使得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弄得官逼民反。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率領900多名戍卒在大澤鄉起義,由此解開了反秦戰爭的序幕,劉邦也在此時登上了歷史政治舞臺,開始了自己的草根逆襲之路,後歷經七年,於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漢王朝,一統天下,自立為帝,定都長安。

    小陸認為,劉邦的成功還是由秦末的時勢所成就的。首先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就推行嚴刑峻法,使得秦帝國在立國之初沒有很好的民心,秦帝國在百姓心中沒有太多的號召力,其次由於秦帝國滅亡後,又是出現了一大批“王”的時代,而實力最強的當屬項羽,但項羽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無法與擁有著眾多人才的劉邦去爭奪天下。由於這些元素,劉邦才能很快建國稱帝。

    唐高祖李淵所處的時代正是隋煬帝楊廣在位時期,在位期間,楊廣頻繁發動對外戰爭,又濫用民力,造成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最終在南巡途中被宇文化及所殺。公元617年,隋王朝土崩瓦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李淵在此年於晉陽起義,第二年,隋煬帝殤,李淵自立為王,國號為唐,公元625年,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各地的起義軍和割據地方的軍閥勢力基本被剿滅,自此,李淵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歷時七年。

    李淵之所以能夠很快建唐稱帝,也是時勢使然,且李淵與劉邦特別相似。隋王朝滅後,各路諸侯都有問鼎天下之志,但是李淵勢力這方面有著很好的發展環境,再加上其有一個好兒子為自己南征北戰,自己很順利就稱帝了。

    魏武帝則和劉邦、李淵不同。曹操出生官宦世家,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迎合權貴,故拖病在家,韜光養晦。公元186年,鮮卑數次入侵,曹操獲得東山再起的機會,重新步入政治舞臺。公元220年,曹操逝世,至此,曹操已統一北方,三分天下,大權在握,但他始終沒有踏出最後一步——廢漢稱帝。為什麼劉邦和李淵都只用了七年便統一天下,可曹操歷時34年,到最後卻僅是三分天下?

    因為曹操雖出生官宦世家,卻對自己仕途沒一點幫助。更重要的是,曹操起義之初,打的就是漢天子的旗號,就算到最後大權在握,也擺脫不掉,因為他的敵人與他旗鼓相當,曹操不能讓他們抓到把柄,造成民心不穩。為什麼說曹操命運不好呢?因為他上有皇帝阻礙著,下有劉備,孫權虎視眈眈,劉備和孫權的實力不弱於他,甚至還會結成聯盟來對付他,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萬丈深淵,所以曹操找不到可以稱帝的合適時機,而且,曹操或許對漢室還懷有最後一絲真心。

    雖然曹操歷時34年都沒有稱帝,但他卻做足了自己所能夠做的,為自己的兒子稱帝鋪好了光明大道。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定都洛陽,追封曹操為武皇帝。

    曹操生前沒有稱帝,死後卻被追諡皇帝,也算圓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膏板和整合吊頂哪種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