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州親子教育圈
-
2 # 全康醫聲
在中國家庭中,很多人感覺從小到大基本上沒聽過父母對自己有什麼誇獎,且有的父母遇到小事一般不太會維護你,比如跟別的孩子吵架了不論誰的錯都是你不好,劈頭蓋臉的責罵是經常的。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我國傳統家庭結構中人與人之間非常緊密的共生在一起,缺少了家庭成員對於每一個獨立個體權力的尊重,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處置權,就像是對待他自己的一條胳膊一條腿,孩子成為父母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在這種關係模式下,父母會認為自己有權力這樣做,而不會感受到這實際上是在侵犯另一個獨立個體的空間。但這樣的關係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會造成兩代人雙方的痛苦。
現代社會資訊透明度明顯增加,一些多元文化不可避免的進入到現代人的頭腦中來,這裡面有些資訊是與我們大的文化背景相沖突的,這個衝突同樣會表現在兩代人對於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處理方式中來。而對於上一代人來說,他們成長的環境中,更缺少獨立的空間,所以他們成長過程中習慣了“順從“,現在他們做了父母,也會習慣以曾經被父母約束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孩子與他們相比,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必然會帶給這一代父母更多的衝擊,衝擊越大,他們就會越期待奪回掌控權,從而確保自己內心的安全體驗,確保在感覺上是對孩子有掌控感的。
當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時,其實也是潛意識中他們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從而保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結。在中國獨生子女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孩子所承載的來自父母的期待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得多,父母對孩子期待的越多,帶給孩子的壓力也越大,父母的恐懼也會越強烈。
首先是越少越怕失去,對於這唯一的一個孩子,有一天他長大了,父母就要重回空巢狀態,這對於之前幾十年一直把照顧孩子當成事業來做的父母來說,孩子越大,也意味著他們離”失業“越近。為了抵禦無人可照顧的無用感,父母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去貶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孩子的獨立,從而保證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照顧之下,也就保證了父母的價值感。
其次是父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壓力會讓父母對於有足夠的競爭力有強烈渴求,而當他們自己在生活中受挫的時候,他們就會本能的將期待放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孩子更有能力,這樣就不必重複他們所感受到的艱難。實際上這是他們將自己身上無力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他們擔心孩子能力不足其實是來自他們對自己的不認可,這樣,當他們責備孩子不夠好時,孩子就擔負起了那個”不好“,這樣,父母就不必去面對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了。這種情況下,孩子實際成為了家庭中的替罪羊,為整個家庭擔負起”不好“的責任,從而其他人成為好的,尤其對於不健康自戀的父母,他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償自己脆弱的自戀。
其實,每一個可能傷害孩子的父母,都曾經是一個受傷的孩子,當他們成長中的傷口沒有修復時,他們就會用曾經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學會更健康的方式。
所以,當你的父母對你挑剔責備時,也意味著他們內心缺少更健康安全的體驗。他們不能誇獎你,可能是因為他們也從小沒有被誇獎過的體驗。
而且,誇獎別人,意味著有能力感受到別人是好的,對於很多人來說,當感受別人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不好的,所以,誇獎別人實際上需要非常好的心理功能才可以做得到。雖然實際上,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去欣賞別人時,並不會減少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不代表我們比別人差,但生活中非常多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欣賞他人的,發自內心的欣賞他人,來自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信任與接納,而這些能力,來自我們成長中曾被很好的對待。
當我們對自己沒有那麼多接納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去與別人對比和競爭,我們會害怕競爭失敗,害怕別人比自己更好,因為幻想中更好的人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被愛,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成為最被愛的那個孩子。所以,欣賞別人並不容易,當我們沒有能力確定自己是被愛的時,我們就不願去欣賞他人了,因為我們擔心他會把愛的感覺全部拿走。所以,也許你的父母內心也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給予你欣賞。
你不希望被這樣的關係模式限制,就需要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做出一些調整,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因為你需要打破一些延續了多年的模式,任何的改變都像一次冒險,你會遇上各種阻力的。當你的人格越獨立時,你面對他們的責備,面對他們的惱火等等的能力會越強,你在生活裡也會變得更加自由,當你能自由的生活時,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改善的,當這些改善發生的時候,你的父母就可以在與你的關係中學習到一些新的方式,他們也會做出調整,得到改善的。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
3 # 小動物視界
個人認為,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父母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就是說, 父母小時候也是這樣被冷嘲熱諷過來的,這種育兒理念根深蒂固!
2,父母個人修養的問題, 平時說話也是這樣的一個調調!
3,父母有時情緒控制不當而導致的!
-
4 # 在路上的Nancy
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有幾種情況:
他們從小就是被他們的父母這麼對待的,他們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法,而且他們自然就這麼做了,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嘲諷。
TA理論中,父母處於“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做不成事,會用嘲弄孩子的方式,讓自己感覺良好,把“不好”投射到孩子身上。
他們想借嘲諷孩子,刺激孩子,激發孩子的鬥志,不過這幾乎是天方夜譚,不可能達到的。
憎恨孩子,讓孩子感覺自己愚蠢。如果孩子的父母在恰當的時機生了孩子,並不想要這個孩子,或者他們憎恨這個世界,對孩子沒有愛,什麼都可以做得出來。
父母這麼做有什麼危害呢?
傷害親子情感,拉大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阻礙親子溝通,讓孩子懼怕跟家長溝通,受了委屈也不敢爭辯。
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父母對子女冷嘲熱諷,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家長把“瞧不起”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實是家長自己自卑,瞧不起自己。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家長認識到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才能接納孩子的不足,面對孩子的不足,並想辦法幫助孩子提升而不是隻是冷嘲熱諷。
-
5 # 毛志傑
1、是有些,並且不是多數,畢竟是自己的孩子;
2、所謂的熱嘲冷諷,在一定程度上是說話隨意或開玩笑,和這個詞原本的含義並不一樣。其實在隨意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利於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3、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熱嘲冷諷,其實在掩蓋自己內心的陰暗,沒有更好的途徑教育孩子,才會下意識採取這種比較low的教育方式。
-
6 # 博士媽媽研究所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中,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結構會賦予父母非常大的權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擁有者,孩子需要順從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獨立的思考與父母的想法差異太大時,孩子就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孝”。孝字其實最早的含義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結,但是後來被統治階級用來訓練“順民”,孩子從一出生就順從父母的想法,否則就會被道德審判,長大後,這個孩子就會成為習慣性順從的人。對統治階級來講,對孝的倡導帶來了統治的輕鬆,但是從人性上來講,順的結果是使國民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進而層層衰落。
-
7 # 英語老師駱軍
父母對孩子的冷嘲熱諷其實也是一個情緒失控的一個表現,這樣的家長應該首先學習如何去尊重孩子,因為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在生活中或者在社會上更好的尊重其他人,第二孩子這樣的情緒失控給孩子也會帶來負面的陰影,這個陰影長期都是積累,會有問題的。所以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但是一定要克服!家長要從自己做起哦!
-
8 # 九鬥學生心理
父母沒有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的極端表現方式之一,父母在諷刺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大概是出於這樣的幾個考慮:
1.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和孩子溝通,用自己覺得比較好的(嘲笑)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成為生活的常態,而他們是堅決不認同這是嘲笑,比如笑話你的長相、笑話你的成績差、笑話你失業、笑話你沒有找到男朋友,他們不認為這是諷刺,因為他們一直以來的溝通方式就是這樣的。
2.很多父母認為用諷刺孩子的方式能夠激發孩子的戰鬥力,孩子被諷刺之後就會向著家長希望的好的那個方向去發展,能夠獲得父母的赦免,減少對他們的諷刺。
3.很多父母因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工作不順心、婚姻關係、婆媳關係或者隨便什麼關係),把一切自己不滿意生活的源頭強加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是那個造成他們生活不幸福的根源,比如很多父母常說的:“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不在這個家裡待/早就飛黃騰達……”,
4.父母的壓力太大,自我情緒管理失控,這種壓力不一定是來自父母這個埠的,可能是來自孩子的。比如孩子的升學壓力大、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在各種壓力面前,家長又不能控制和左右一切,在和孩子溝透過程中經常出現情緒失控,但是很多家長又經常聽說不能打孩子,所以就改成用“惡毒”的語言來諷刺孩子。總之只要能打壓孩子的話,家長肯定能張口就來,回頭還會說“媽媽/爸爸是愛你的,但是你自己不成器,爸爸媽媽控制不住自己啊……”
5.父母習慣性的透過否定孩子的一切,來凸顯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權威感),你看你做的各種不行,你做的各種不好,你只有聽我的才安全/才是正確的/才可靠……
事實是:所有透過諷刺孩子希望孩子進步的家長都在耍流氓,你們的諷刺對孩子來說毫無意義,也不會取得任何你想要的結果。這也是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方式之一。
-
9 # 西雙版納的茶花
這個世界上,如果為人父母需要透過考核,估計一大半的父母不合格。
對子女的打壓,辱罵,冷嘲熱諷只是不合格的父母的一種病態表現而已。這是他們自身人格不健全,行為方式異常的外在形式。
為什麼父母會冷嘲熱諷?
第一,他們把自身(或者配偶)的遺憾,不滿乃至憤怒投射到子女身上。你這個廢物,從小就知道吃吃吃,一點不努力,將來準沒出息,等著下崗吧!
少一點異想天開,就憑你還想學鋼琴,老老實實讀書,你就不是個學藝術的料!
你跟你酒鬼父親一樣,不學好,大半夜回來,一定是狐朋狗友勾三搭四不學好!沒出息的東西,一個德行!
……
上述對話,實際上是父母對自己失望,繼而把產生消極情緒,他們憤怒於自己的失敗人生,透過辱罵孩子,宣洩這種不滿。
第二,父母本身生性刻薄,缺乏關愛之心,在人格上存在瑕疵。生性刻薄者愛吹毛求疵,愛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他們習慣性踐踏別人的自尊,包括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本性自私,自我,唯我獨尊,絲毫不顧及他人內心感受。
通常這些父母身處社會底層,沒有過人之處,長期受到打壓,內心極度壓抑,堆積了負面情緒。在他們的眼裡,子女是釋放壓力的通道,是可以任意打壓,並且不用負責的安全物件。
第三,父母維持權威,害怕子女超過自己父母確實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孩子出門威風,可以輕易碾壓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有些父母,又不希望對子女比自己強大,比如父親看到曾經可以輕易抽打的兒子有一天長得比自己強壯,內心會產生恐慌失落,母親漸漸年老,看到女兒如花似玉的,又難免嫉妒嘆息。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他們不希望父母的權威,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崩塌,所以採用冷嘲熱諷來打壓孩子,實際上是對自己與孩子力量對比變化產生的失落感的表達。
第四,受到打是愛罵是親,棍棒出孝子愚昧思想影響父母粗糙打壓孩子,透過否定,擠兌,辱罵,批評的方式進行教育是傳統文化的愚昧陋俗之一。心理學家已經做過研究,童年時代父母的指責打壓,是導致兒童在成年後缺乏自信,自閉,抑鬱,社交問題等多種心理問題。這是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的現象。
因此說,對子女冷嘲熱諷的父母並不合格,至少自身心理上存在問題,可惜中國家庭的心理建設太少,因此問題重重,家也成為最容易傷害人的地方。
-
10 # 苗豔麗
這樣的父母不合格。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1 對孩子失望,存在恨鐵不成鋼,爛泥扶不上牆的心理。
2 存在比較心理,同事或朋友的孩子優秀,自己的孩子遜色一些,感覺顏面受損。
3 挫折教育,以此激發孩子潛能,促使孩子努力。
4 刷父母權威。
與孩子相處,父母要學會兩種角色轉換:父母和朋友,走進孩子心理,彼此和諧,家和萬事興。
-
11 # 夢之覺
有些父母對子女冷嘲熱諷,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致使孩子自卑,懦弱,缺乏自信,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人們常常會產生疑問,世上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如此冷嘲熱諷難道是愛嗎?父母的愛為何會傷了孩子?如果我們有過思考,如果我們可以與父母溝通,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也說說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們可以去了解父母的心情,我們或許可以知道這是為什麼?
1.父母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
父母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習慣性延用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2.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當孩子表現的不如意時,父母就會感到非常失望,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父母的做法讓孩子無法接受,這與他們自身的侷限性有關,他們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希望孩子變得更好,這樣的方式不可取,不過,做為孩子,我們需要去理解父母這樣做的背後,他們還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儘量讓自己變得更好,有一天,父母會為你而驕傲的,自然不會那樣去說了!
3.父母不懂如何教育子女;
有些父母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實他們內心是很關愛孩子的,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只是不懂得如何鼓勵孩子,便簡單的釆用了諷刺挖苦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不僅傷了孩子的心,也漸漸拉開了父母與孩子距離!作為子女,我們不能改變父母,只有努力改變自己,證明一切!
5.父母的攀比心
父母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優秀的孩子比較,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總喜歡貶低嘲諷自己的孩子,長期處於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難保持身心健康,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父母確實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成長是不可逆的!
有些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很多時候也來源於自身過大的壓力,當父母受到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挫折和痛苦時,他們會本能的將期待放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不再受自己受的苦!他們沒有想過這樣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更不知道如此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及一生的命運!
做為孩子,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努力起來,自己給自己力量,既然明白了這些道理,要懂得多愛自己一些,努力證明自己,這就足夠了!
-
12 #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主要原因是:貪嗔痴。
1.貪心不足。父母視子女為希望,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子女身上。這是一種過分貪婪,自己都實現不了,讓子女去實現的機率更低,父母應該在人格上視子女為獨立個體,尊重包容。
2.愛之深,責之切,嗔怒之火不滅。責備求全,從正話反說,到冷嘲熱諷,再到語言暴力,甚至最後體罰,都是希望破滅,氣急敗壞,衍變成家暴的過程。要抓住一把沙子,越想抓住,抓緊,越是漏的多,抓不住,心且放寬,老天爺既然讓他為人,必然有他自己的活法。
3.不甘心,放不下,捨不得,痴迷不悟。透過責備,略有小成,就得寸進尺,透過不斷責備來實現教育,殊不知,教育的核心要義是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不教而教。父母教育好自己,加強自身修養,活好自己,子女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說不定會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走出迷境,仰望星空,不必蝸牛角上爭第一。活好當下,就是活好未來,活好當下,就是書寫美好的過去。
-
13 # 標峰理論評
這個問題太“精闢”了,就是為什麼要冷嘲熱諷呢?因為不能直接進攻進攻,“有損涵養”啊,確實有各種不滿啊、恨啊,又不能直接發火發出來,就只能迂迴地嘲諷。比方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某次考試分數特別低,老師還要求家長在試卷上簽字,換做以前的父母絕對不會簽字,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現在的父母碰到這種情況?還是會簽字的,因為這是老師規定,但是簽字的同時,他的父母會說上幾句,“你考的分數低,也不能怨你智商不夠呀對吧,你自己沒有努力,學習態度不好呀。”這就是冷嘲熱諷,上綱上線,到一種很高的道德層面或者能力層面,講一些很高大上放之四海皆準的大道理,但又跟指責批判是完全不一樣的,比較含蓄的,拐彎抹角的讓你不好受,好像也沒有特別的批評你,但是確實傷了你的心。每當這個來訪考完試,父母想了解他的考試情況,都會先問一下他,你這次考試屬於什麼水平?他就會說那個誰誰誰考得比我還差,父母再問另外一個人的成績,他就說不知道,這時父母就知道他肯定沒有另外一個人考得好啦,接著就會跟他聊,你怎麼提高水平呢?目標中學是考哪裡呢?如果上不了目標中學,你將來怎麼辦呢?你現在這個成績比較危險的,考不上好的初中就上不了高中,其實爸媽不在乎你考高中還是職校中專,我們也可以接受,大不了就去做藍領嘛,因為你看那些叔叔阿姨也很幸福吧。當媽媽跟他說這些的時候,他就會感覺怪怪的,壓力很大。 整個過程他感覺也沒有批評他這次考得很差,但父母會給他很多諸如此類恐怖的暗示,就會把自己的焦慮很奇妙的就傳輸給了孩子,讓孩子有一種特別恐懼的感覺。
-
14 # 楊華高中物理教師
為什麼有些父母經常對子女冷嘲熱諷
原因就是沒文化
他們也是愛孩子的,也希望孩子好,但是因為沒文化,導致沒方法,遇到孩子某件事不合他們的心意,或者他們在外邊沒混好心情不好,回家就對子女冷嘲熱諷,甚至打罵,而幼小的孩子無論在心智上還是體力上都無法抗衡,只能被摧殘。
小的時候被打,有的時候是沒原因的,就是他們不高興,他們又不告訴你什麼對什麼錯,那個時候就是盼望長大,離開離開他們。
他們也是不幸的一代
我的父母輩生在解放前,小時候就一個字,窮,能活下來已屬不易,上了幾年書,能認識字,會算數,就相當不錯,他們說話辦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張嘴就來,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冷嘲熱諷。
雖然父母經常對子女冷嘲熱諷,他們還是費盡心血培養了有文化的我們
我們讀了書,我們有文化,我們見識的更多了,於是我們對父母的沒文化的冷嘲熱諷很不滿意,很是反感,但是我們真的不容易改變他們,那我們就改變自己,讓我們不喜歡的別在自己的子女教育上再現。
我們要看到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我們是有文化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適應我們的父母同時培養好我們的子女。不在埋怨抱怨中生活,積極向上,過好小家,工作積極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相信透過學習,努力學習,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
15 # 小暖懷
我認為父母不應對子女冷嘲熱諷。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教育追求的是體智美育德等全面的發展。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會懷疑否定自己的能力。
孩子良好的成長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良好的品質。例如大人的言語、行為、環境等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所以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行為性格,家長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對孩子冷嘲熱諷。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美好的禮物,我們應好好教育我們的孩子。
總之,應支援鼓勵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指責,冷嘲熱諷,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
16 # 青花瓷老五
為什麼有些父母經常對子女冷嘲熱諷?個人理解,有幾點原因。
第一點,父母的性格如此。
有的人情商低,不會好好說話,好話也說不到好處。就喜歡把對人的不滿用最惡毒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聽了反感,生氣。如果是用在子女的身上,即使說得對,即使子女有毛病也不願意改,因為說的話太難聽了讓人接受不了。
第二點,父母沒什麼文化。
認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產物,自己既然生他養他,就可以打他罵他。只要是為了他好,怎麼做都無所謂。甚至於對子女怎樣,全憑心情。心情好,不管子女做什麼都是對的。心情不好,子女怎麼做都沒理。當然也會把不好的心情發洩在子女身上。這會讓子女迷茫,不知所措,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只會看大人臉色做事。
第三點,父母恨鐵不成鋼。
有的孩子不好教育,軟硬不吃。父母苦口婆心的引導說服,子女不當回事。如果急眼了拍兩巴掌,又說父母不講理。長此以往,父母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冷嘲熱諷的刺激孩子。其實效果還是不好,孩子仍然不吃這一套。
其實,不論對子女還是對他人,還是需要好好說話。所謂“好話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語言的傷害是最直接,最傷人的。所以,說好話,好好說話,是很重要的。
-
17 # 徙竹散人
因為這些父母的低價值感。
他們有挖苦人的需求,是因為自己被挖苦,自己自卑。所以,這個行為模式要向下傳導,但他們又沒有能力在外面鄙視別人,所以這個出口就落在子女身上,尤其是跟外界接觸少的一類人。
再說深入點,最早是一種被動的條件反射,而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自己的主動需求,從中不但可以得到快感,還能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即挖苦子女既能顯得自己高明,又能彰顯權威,倫理上子女不應該反抗,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那麼,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捕捉甚至是自己去創造這種時機,最極端的情況就是茶杯放在桌子上靠近某個位置,其實即便你先放到了他所要求的位置,他仍然會找茬說這個位置不對,容易碰倒了云云,很顯然,無論放哪個角都能用這個理由。
那麼,面對這樣的父母自己應該怎麼辦?是像情感導師那樣在原生家庭裡折騰,分開過把關係冷下來,還是真像那麼回事地坐下來談談,試圖改變他們?
你能改變自己就不錯了,還想改變別人?
原生家庭再好,自己不爭氣,也成不了氣候;所處條件環境再差,要去做,勾踐亡國了照樣能復國。
現在起,你想做個怎樣的人?
-
18 # 蕭關穆馬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經常對子女冷潮熱諷?
作為父母對子女經常冷嘲熱諷,已表明這一對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缺乏耐心和冷靜。這樣做事與願違,有時候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給孩子和家庭帶來極為不好的負面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父母本身的問題。
1、自己素質低下。孩子主要靠良好的基礎教育和父母正確的管教,才能在她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上希望的種子。在學校、家庭和父輩們春風細雨般的諄諄教導下,逐漸分清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如果父母做不到或者做不好這些基本的教育常識,慣用冷嘲熱諷,只能說明父母自己是缺修養、素質不達標的人。
2、心態出現問題。急於求成的思想往往會導致家長失去理智,孩子哪裡做錯了不是正確指教而是大動肝火,冷嘲熱諷就是其中的表現。這實際上是父母的心態出了問題。正因為孩子容易犯錯,才需要教育和指教,你不尋求正確有效的方式,經常只有這麼個手段,孩子自然抵住情緒很大。
3、氣撒在孩子上。經常冷嘲熱諷是一種撒氣發洩的行為,至少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祥與親和力。帶有風刺意味的嘲諷,那種神態和情緒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是很大的。這種不是講道理、強迫似的交流方式孩子根本接受不了。因為你沒交代清楚錯在什麼地方、怎麼去糾錯,孩子只能感覺你在往她身上撒氣。
4、容易錯誤引導。冷嘲熱諷這種帶有羞辱性的指責根本不能對著孩子,年齡更小的他(她)們可能有時候還弄不懂嘲諷的真實含義。使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容易發生誤導,時間長了孩子不考慮該考慮的事情,而往往想著怎麼應對你的嘲諷,這與作父母的期望值相差就會漸行漸遠。
5、造成不良後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嘲諷的手段進行所謂的教育,其後果可想而知。為人父母誰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有用之才,但教育手段的不當會導致與孩子的勾通交流發生困難,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還會對孩子帶來精神上的障礙,這種簡單隨心所欲的不當方式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冷嘲熱諷是很不恰當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教育方式,才能消除孩子的懼怕心理,收到理想的效果。
-
19 # 雙姐生活記
1,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經常對子女冷嘲熱諷?我認為這一類的父母多半是五六十年代,或者之前年代的父母。因為那個年代的父母,出生的原生家庭生話比較困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有些根本沒有上過學,沒有文化知識。不善於表達,不善於溝通。他們自己的父母對他們也是那樣比較簡單粗暴的溝通。所以他們那一代人幾乎都是那樣溝通.
2,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比如父母要求孩子要懂禮貌。生活作息要有規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小孩子嘛,自律能力很差。做什麼事都是拖拖拉拉。也不愛講衛生。搞得房間到處都是邋里邋遢的。父母看到了會比較生氣。然而父母又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看不慣的總要怒罵一回。甚至還要教訓一頓直致屈服為止。
3,文化水平相對較差,
不懂如何交易,情商比較低。例如小孩考試考得比較低分的時候。成績單拿回來,父母看到分數總要怒罵一頓。那樣總會適得其反,讓小孩的成績越來越差。首先做父母親的要了解孩子這段時間做什麼,瞭解他心裡想什麼。好好溝通。適當的時候也要誇獎一下。比如這次考試考的不及格,那下次考試要爭取比這次好一點就行。只要努力了就好。好好安慰安慰小孩。
4.家長之間不要互相攀比。
例如開家長會啊,孩子之間肯定有不同的成績啊,有些家長回到家的時候就會打罵小孩子,你們班有多少多少的100分啊?你怎麼考了個五六十分呢?這些作為家長不要有責問小孩的一種方式。首先作為家長要自己反省一下,為什麼我的小孩成績比較低呢?要善於發現小孩是否有認真讀書,是否有按時完成作業。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亂髮脾氣。找出小孩不足的地方,慢慢引導溝通。要學會做小孩子的朋友。成績慢慢會提高的。
-
20 # 秋霞134181534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經常對子女冷潮熱諷!我覺的這些父母可能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比較差,不懂得鼓勵孩子!但是我相信他們決無壞心,而是想透過刺激孩子,讓他們上進!
回覆列表
你所描述的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家庭中並不少見,這與中國傳統家庭結構中缺少人際邊界有關,即人與人之間非常緊密的共生在一起,這就缺少了家庭成員對於每一個獨立個體權力的尊重,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處置權,就像是對待他自己的一條胳膊一條腿,孩子成為父母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在這種關係模式下,父母會認為自己有權力這樣做,而不會感受到這實際上是在侵犯另一個獨立個體的空間。但這樣的關係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會造成兩代人雙方的痛苦。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中,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結構會賦予父母非常大的權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擁有者,孩子需要順從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獨立的思考與父母的想法差異太大時,孩子就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孝”。孝字其實最早的含義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結,但是後來被統治階級用來訓練“順民”,孩子從一出生就順從父母的想法,否則就會被道德審判,長大後,這個孩子就會成為習慣性順從的人。對統治階級來講,對孝的倡導帶來了統治的輕鬆,但是從人性上來講,順的結果是使國民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進而層層衰落。
現代社會資訊透明度明顯增加,一些多元文化不可避免的進入到現代人的頭腦中來,這裡面有些資訊是與我們大的文化背景相沖突的,這個衝突同樣會表現在兩代人對於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處理方式中來。而對於上一代人來說,他們成長的環境中,更缺少獨立的空間,所以他們成長過程中習慣了“順從“,現在他們做了父母,也會習慣以曾經被父母約束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孩子與他們相比,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必然會帶給這一代父母更多的衝擊,衝擊越大,他們就會越期待奪回掌控權,從而確保自己內心的安全體驗,確保在感覺上是對孩子有掌控感的。
當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時,其實也是潛意識中他們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從而保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結。在中國獨生子女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孩子所承載的來自父母的期待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得多,父母對孩子期待的越多,帶給孩子的壓力也越大,父母的恐懼也會越強烈:首先是越少越怕失去,對於這唯一的一個孩子,有一天他長大了,父母就要重回空巢狀態,這對於之前幾十年一直把照顧孩子當成事業來做的父母來說,孩子越大,也意味著他們離”失業“越近。為了抵禦無人可照顧的無用感,父母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去貶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孩子的獨立,從而保證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照顧之下,也就保證了父母的價值感。
其次是父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壓力會讓父母對於有足夠的競爭力有強烈渴求,而當他們自己在生活中受挫的時候,他們就會本能的將期待放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孩子更有能力,這樣就不必重複他們所感受到的艱難。實際上這是他們將自己身上無力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他們擔心孩子能力不足其實是來自他們對自己的不認可,這樣,當他們責備孩子不夠好時,孩子就擔負起了那個”不好“,這樣,父母就不必去面對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了。這種情況下,孩子實際成為了家庭中的替罪羊,為整個家庭擔負起”不好“的責任,從而其他人成為好的,尤其對於不健康自戀的父母,他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償自己脆弱的自戀。
其實,每一個可能傷害孩子的父母,都曾經是一個受傷的孩子,當他們成長中的傷口沒有修復時,他們就會用曾經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學會更健康的方式。所以,當你的父母對你挑剔責備時,也意味著他們內心缺少更健康安全的體驗。他們不能誇獎你,可能是因為他們也從小沒有被誇獎過的體驗。而且,誇獎別人,意味著有能力感受到別人是好的,對於很多人來說,當感受別人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不好的,所以,誇獎別人實際上需要非常好的心理功能才可以做得到。雖然實際上,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去欣賞別人時,並不會減少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不代表我們比別人差,但生活中非常多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欣賞他人的,發自內心的欣賞他人,來自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信任與接納,而這些能力,來自我們成長中曾被很好的對待。當我們對自己沒有那麼多接納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去與別人對比和競爭,我們會害怕競爭失敗,害怕別人比自己更好,因為幻想中更好的人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被愛,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成為最被愛的那個孩子。所以,欣賞別人並不容易,當我們沒有能力確定自己是被愛的時,我們就不願去欣賞他人了,因為我們擔心他會把愛的感覺全部拿走。所以,也許你的父母內心也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給予你欣賞。
你想離開這樣的關係,能幫助你的人,實際上只有你自己。你不希望被這樣的關係模式限制,就需要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做出一些調整:期待他們改變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任何人都沒有改變他人的可能,所以你需從自己開始調整: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必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必被他人的情緒所控,因為這也是每個人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事。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因為你需要打破一些延續了多年的模式,任何的改變都像一次冒險,你會遇上各種阻力的。你需要在與父母的關係中逐漸獨立起來,當你的人格越獨立時,你面對他們的責備,面對他們的惱火等等的能力會越強,他們就越難在情緒上控制你,你在生活裡也會變得更加自由,當你能自由的生活時,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改善的,當這些改善發生的時候,你的父母就可以在與你的關係中學習到一些新的方式,他們也會做出調整,得到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