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奇葩瞄會談

    侯君集是隨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征戰的大功臣之一,可以說是陪著李世民上刀山下火海走油鍋。

    但是這樣一位功臣,最終卻難逃一死。

    究竟是為何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侯君集為何會被唐太宗李世民處死。

    而且還是一代明君處死的唯一一位開國功臣。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到一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這句經典的話出自於范蠡之口,范蠡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苦心經營,一舉攻滅吳國。但作為謀士的范蠡深諳人性的范蠡深知勾踐可同患難,而不可同富貴,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遨遊天下。

    也留下了這句有名的話 ,以用來警示後人,切不可過分貪戀名利,而死無葬身之地。

    兔死狗烹,這是歷史的定律,也是人性使然。但是歷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例外。

    我們知道李世民得以繼承大統 ,全靠玄武門兵變,所以李世民對於和自己一起參加玄武門之變的有功之臣都予以善待。

    尤其是在自己承繼大統後,更是對於功臣宿將鮮有迫害。

    但是也有一個例外,李世民處死的功臣,只有一個,唯一一的一個,也就是侯君集。

    一般來說,這侯君集是可以不管不顧的,但是為何會讓太宗皇帝都要下令處死他呢?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此事,曾說過“侯君集有功於唐,犯法當誅,太宗欲宥之,而執法者不可,卒以見誅。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勞也,由其恃功驕恣,自冒於法耳。

    有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是極其不願意處死這位有功之臣的。

    但是既然李世民對於處死侯君集如此不情願,可為何還要痛下殺手呢?

    這還得怪侯君集自己“自作孽不可活”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侯君集這個人物。

    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但勇猛過人,隋末戰亂時加入李世民團隊,鞍前馬後,南征北戰,逐漸受到李世民賞識,讓其參議軍機。【其實也就只是一介武夫。。。。並無任何謀略】

    之後,秦王李世民在常年的戰爭中,逐漸立下威望,並與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在皇位之間,已經勢同水火。

    這時還貴為秦王的李世民,身邊的一眾臣子(兄弟),比如尉遲恭與侯君集等人就力勸秦王痛下決心,先發制人。

    於是,就像我們知道的,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兵變,帥領侯君集等人誅殺太子集團,軟禁李淵,登基稱帝。

    唐太宗即帝位後,為感恩這幫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特地大賞眾臣,並授侯君集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

    但不過此時的侯君集雖然榮寵之至,也只不過一員武將而已。直到貞觀四年,侯君集被拜為兵部尚書,才開始參與朝政。【從一介武夫一躍成為兵部尚書,難免讓這個喜功好大的侯君集過於驕傲。。。】

    之後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位於今吐魯番盆地有一漢人建立的政權名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於貞觀四年到唐都長安,看到“城邑蕭條”,遠不如當初他在隋都洛陽城看到的富麗堂皇,決定不再臣服於唐朝。麴文泰歸國後,與西突厥結盟,關閉唐朝連線西域各國的通道,西域各國朝貢受阻。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漸漸發現西域各國的苗頭不太對,來自帝王的敏感,唐太宗立馬就派侯君集帥唐軍7000裡遠征高昌國。

    西突厥畏懼唐廷,不敢來援,唐軍歷時一年攻破高昌國都,俘獲男女七千餘人。侯君集分兵各處,平定高昌全境,滅亡高昌國。這令唐太宗十分高興,更是對侯君集讚賞有加。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凱旋歸朝後,侯君集被人揭發將高昌國寶據為私有,瞬間便以有功之身鋃鐺下獄,經多位大臣說情,才得以釋放。

    侯君集立大功卻因貪財而被囚禁,心裡甚是不平衡,從此銜恨太宗。可見侯君集內心之狹隘。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在貞觀十六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李承乾準備發動謀反一事。

    太子李承乾患有腿疾,行動不便,於是擔心太宗更立其弟李素為嗣。於是,勾結早已懷恨在心的侯君集和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再行玄武門之事,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唐太宗氣急敗壞,自己的兒子竟然要害自己,而且還是學的自己當年的那一招,這下唐太宗忍不了了。

    作為功臣侯君集也因參與太子黨組織的政變,被太宗處死,成為李世民處決的唯一功臣。

    這隻能說,侯君集是自己給自己作死的………………

  • 2 # 茶屋話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善待功臣,才有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侯君集更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之所以處死侯君集,李世民也是無奈。

    侯君集,今陝西旬邑人。年輕時不學無術,後在隋末投奔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戰,逐漸被李世民賞識。李世民同太子李建成爭位時,侯君集同長孫無忌等人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也因此成為李世民心腹。

    貞觀時期,侯君集隨大將李靖遠征東突厥,功勳卓著。本來李世民就對其十分寵信,侯君集因此開始居功自傲,竟敢在征戰高昌國後私藏財寶,後被人告發下獄。李世民雖然震怒,但終究網開一面將其釋放。然而,侯君集卻因此心生不滿,認為我勞苦功高,貪汙點財寶算什麼。再加上當時太子李承乾的拉攏,侯君集逐漸離心李世民。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廢,就聯絡侯君集、趙節等人密謀造反,但李世民早有準備。造反失敗後的侯君集再次被逮捕入獄,李世民雖然不忍心奪其性命,但眾怨難平,也為保全李承乾性命,李世民最終狠心將其斬首。

  • 3 # 方士的知識樂園

    造反造反造反。

    在候君集眼中他只是幫助未來儲君。

    可太子意圖造反也是造反。

    李世民重利,又好賢名。再加上自己就是無敵統帥,因此對大臣普遍來說容忍度極高。但是造反這個,是任何君王也不能忍的。

  • 4 # 長河落日圓讀史

    據《舊唐書》,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在東宮任職,於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東宮。侯君集覺得李承乾無能,想利用他,於是勸李承乾謀反。侯君集與李承乾謀劃好之後,擔心計劃洩漏,心中不安,常常晚上睡不著,妻子非常奇怪,對侯君集說:“你是國家大臣,每天晚上這樣,一定是有什麼事。如果你做了什麼對不起國家的事,應該自己到皇上面前去領罪,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但侯君集沒有聽妻子的話。

    而後李承乾事情敗露被廢,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李世民。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

    歡迎關注我,讓我們共同讀史明智。

  • 5 # 曉木曰兮歷史系

    侯君集是唐朝名將,曾經當過兵部尚書,早年的時候侯君集不學無術,空有強壯的身體,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後加入秦王府和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立下戰功。唐朝統一後,隨著官位越來越高,侯君集開始認真學習。貞觀十七年因為涉及太子謀反受到牽連被處死。侯君集早年的時候比較浮誇,明明自己武藝不精卻還要誇自己厲害,有些自不量力,之後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就加入李世民的部隊,和他南征北闖,立下戰功。隨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了唐太宗,侯君集的官位也得到提升,成為右衛大將軍,之後遷升為兵部尚書。

      貞觀九年,侯君集和李靖兩人在討伐吐谷渾的時候勢如破竹,立下汗馬功勞,貞觀十一年的時候,被封為陳州刺史,升官加爵後,侯君集意識到自己早期的不足,學識上的短缺,讓他在處理很多事情上都心有餘而力不足。侯君集決心潛心學習。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攻破高昌,在沒有請示李世民的時候,將高昌的國寶據為己有,班師回朝後,雖然立下功勞,但是因為貪財被囚禁。貞觀十七年,太子擔心自己的處境,就召集侯君集,侯君集勸太子謀反,但是沒有成功,之後太子想要謀反一事暴露後,李世民得知後想要挽救,但是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罪無可恕,李世民非常傷心,下令處死侯君集,臨死前,侯君集挽救自己的妻子和子女,李世民同意,將他們帶到嶺南,遠離紛爭。

      這小白猿應該是評書裡對隋唐英雄人物起外號時用的,每一個綽號都表示對本人的尊敬,是對所有英雄好漢做出貢獻的褒獎。而小白猿這一稱號,就是對侯君集身輕如燕的表揚,也就是說這侯君集還是一位神偷。在評書裡,這侯君集一上場就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大家給秦瓊母親祝壽的禮物給偷走了,眼看大壽的時辰將至,只見這侯君集和另一個小偷,提著兩件禮物進來,給老太太祝壽來了,眾人差點沒打死這倆小偷。參加瓦崗山之後,這小白猿的稱號更是被髮揮到了極致,他專門負責負責幹刺探軍情這樣的事,對於偷盜的好手,侯君集幾乎沒怎麼失敗過。後來大老黑尉遲恭不肯降唐,這尉遲恭也是個大老粗,說話從不考慮後果,說要是自己老大死了就投降,正當眾人苦於沒有辦法的時候,侯君集出來了,大家眼前一亮,腦子裡靈光一現。

      就讓著侯君集前去暗殺了尉遲恭的老大,侯君集臥底了一段時間後果然得手了,這下尉遲恭傻了,得知自己的愚蠢害死老大,也沒辦法,就投靠了唐朝。從此侯君集成了大唐的開國元勳。但是這小白猿卻改不了偷盜的本性,在大軍進犯高昌獲勝後,侯君集賊心氾濫,將國中的國寶據為己有,手下聽說,也競相偷盜,唐太宗知道了,要把他關進大牢,好在有人求情才獲得倖免。後來因為謀反罪被人揭發,讓唐太宗給殺頭了。但是歷史上對侯君集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侯君集檔案: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列第十七位。幽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生年不詳,卒於643年。很早就成為李世民的幕府,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深得其信任李世民登基後,侯君集開始參與朝政,屢次親征西域,成為一代青春期名將。後來參與太子謀反事件,事洩後被殺。

    多年以後,當兩個韶華漸逝的中年男人再度碰面時,一個要生,一個要死,回憶起他們出生入死,終於長大成人的青蔥歲月,這兩個地位早已判若雲泥的男人,會感到一絲悔意嗎?

    侯君集此人,《舊唐書》對他的評價是“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這一評價顯然含有貶義的成分。《舊唐書》的作者劉昫不知為何對侯君集如此懷有敵意。因為這一評價和侯君集一生的功業明顯不符。也許劉昫仍然是出於成王敗寇的慣性思維模式吧。就像青春期的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學劍不成去學萬人敵一樣,在劉昫眼中的侯君集也是學“弓矢”不成,但出於“好矜誇”的習性,卻常常“以武勇自稱”——自稱武勇就是一種“矯飾”,一種沒有得到公認的虛假能力。可是,恰恰是這種自稱的武勇,使侯君集得以側身李世民的幕府,隨其四處征伐,成為李世民最為得力的左膀右臂,官做到了左虞侯,車騎將軍的位置,封全椒縣子。按照劉昫的評價,大言欺世,缺乏實際才能的侯君集怎麼可能建立如此的功業,甚至在他的鼎盛時期,還會有更加炫人耳目的業績呢?由此可見,寫史者的偏見嚴重威脅著青史的自我期許。

    玄武門之變時,在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行動中,侯君集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諸人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其中侯君集是幕後出謀劃策最多的一個人。李世民登基後,侯君集遷左衛將軍,以功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接著又拜為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年),遷兵部尚書,從此擁有了參議朝政的重大決策權。

    在李世民統治時期,侯君集最大的軍功有兩件。一是貞觀九年(635年)平定吐谷渾的戰役。此一戰役的主帥是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侯君集被任命為李靖的副手。大軍到達鄯州(州治在今青海樂都)後,侯君集向李靖獻上了決定戰役成敗的計策——趁敵人尚未行險,派出精銳部隊,輕兵簡從,長驅疾進,一舉殲滅敵人。如果貽誤戰機,吐谷渾必定遠遁,到那時山川阻隔,對地形的熟悉程度,吐谷渾遠比唐軍佔據優勢,再征討就非常困難了。李靖深以為然,全盤採納了侯君集的計策,分兵兩支,李靖率兵走北路,侯君集率兵走南路,行經兩千餘里,在黃河河源一帶追擊吐谷渾,終於平定了建國三百餘年、盤踞甘青、累為邊患的吐谷渾。

    第二次是征討高昌王麴文泰。高昌地當西域和唐朝來往的要衝,麴文泰和西突厥結盟,阻塞交通,出擊鄰國,不僅使西域和唐朝之間的商賈往來隔絕,更重要的是使西域有脫離唐朝的危險。唐太宗宣召麴文泰入朝解釋他的行為,麴文泰稱疾不到,於是唐太宗以藐視朝廷的罪名,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討伐麴文泰。麴文泰聞訊大笑,對左右說:“隋唐兩朝我都去朝覲過,如今的大唐國力甚至還比不上隋,隋尚且沒有能力出兵西域,大唐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真敢出兵伐我,兵多則糧草不繼,兵少呢,三萬以下又不是我的對手。況且長安離此七千裡,中間又要經過著名的大戈壁莫賀延磧,莫賀延磧八百里流沙,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唐軍即使渡過也早已精疲力竭,怎麼還有戰鬥力?這樣的疲憊之師,陳兵城下,20天之內糧草就吃得光光,咱們還用打什麼仗,等著他們自己餓死就行啦!”

    不能說麴文泰的分析是狂妄自大,即使在朝廷內部,反戰的聲音也佔了上風,而且理由和麴文泰的一模一樣。唐太宗一意孤行,執意出兵,希望當然全部寄託在了侯君集身上。侯君集不負君望,率領20萬大軍順利渡過莫賀延磧,神速地出現在了伊吾(今哈密)城下。麴文泰聞訊大吃一驚,再也笑不出來了,惶恐之下,居然嚇死了。

    麴文泰的兒子智盛立為高昌王,智盛給侯君集修書一封,稱:“得罪天子的是俺爹,如今俺爹已經一命嗚呼,俺剛剛繼位,什麼都不懂,求求你饒了俺吧。”侯君集置之不理。部下向侯君集獻計,說高昌城內即將為麴文泰舉行盛大的葬禮,可以趁這個機會偷襲高昌城。侯君集卻說:“不行,天子因為高昌傲慢無禮才加以天罰,咱們可是天兵天將啊,如果在人家舉行葬禮的時候偷襲,跟咱們的身份不合,哪兒像堂堂的問罪之師啊!”於是侯君集率領著這支“仁義之師”,事先鳴鼓而攻,猛烈地攻城略地。

    侯君集攻城的方法和韋小寶當年攻打雅克薩城有異曲同工之妙。韋小寶是造了三千尊水炮,冰凍雅克薩;侯君集卻是先用推撞車撞擊城牆,再用拋石車向城內拋石頭,當者無不披靡。後來更建起十丈高樓,向城中拋石。雖然所用材料不同,但是效果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攻勢之下,剽悍的俄羅斯人尚且束手就擒,更遑論小小的高昌城了,智盛無可奈何,只好像雅克薩的俄羅斯人一樣,開城出降。侯君集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高昌。高昌立國134年,最終亡在了侯君集手中。

    戰事之初,還出現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麴文泰聽到城中有民謠唱道:“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認為這是動搖軍心,滅自己的威風,長敵人的志氣,遍搜城中,想找到始作俑者,卻無果而終。可見高昌百姓對大唐軍事力量的敬畏。

    侯君集立下這等大功,按說應該躊躇滿志地回朝領賞去了,可是,此人卻有一項癖好,當然也就成了他的命門所在,那就是貪財。貪財是中國歷史上當官的共性,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偏偏侯君集是一位帶兵的大將,前線的第一把手,他要指望著手下的兵丁們為他賣命,為他“一將功成萬骨枯”呢,結果攻破高昌城之後,侯君集犯了貪財的癮,不僅把沒有罪的人發配,旨在奪取對方的財物,而且私藏這些財物,藏在自己的小金庫裡,不向國庫繳納。上樑不正下樑歪,手下的軍官和兵丁們一看主帥起了模範帶頭作用,誰不愛財啊,於是人人爭相向主帥學習,竟至於在高昌城內大肆盜竊!這就無視朝廷的王法了。侯君集惟恐自己的行為暴露,也不敢對手下惡劣的盜竊行徑制裁。

    班師還朝之後,高昌城內的罪惡終究沒有逃過監察部門的眼睛,侯君集作為始作俑者,竟至於下獄,等待進一步的審判。幸好,這時有一位中書侍郎上疏,力陳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唐太宗於是順水推舟,將侯君集無罪開釋,但是也沒有因為這場大功勞封賞,侯君集心中怏怏不樂,埋下了以後故事的伏筆。

    貞觀十七年(643年)是決定侯君集命運的一年。這一年剛開年,侯君集的怨氣就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事情起因於太子詹事張亮出朝擔任洛州都督,作為早年同在李世民幕府的老朋友,侯君集故意激怒張亮說:“咦,你怎麼被排擠走了?”張亮大怒,氣憤地回答道:“我就是被您老排擠走的,卻向誰訴冤去!”侯君集鬧了個大紅臉,臉紅脖子粗地說:“我平了高昌國,回來還觸怒了天子,怎麼還能排擠您呢!”越想越生氣,越說越生氣,捋胳膊捲袖子地賭咒發誓:“活得這麼窩窩囊囊,哪裡還像個男人,哥們兒,乾脆反了吧!”沒想到張亮這個老朋友扭頭就把這番話跟唐太宗李世民原原本本地說了,李世民對張亮說:“你和侯君集都是朕的功臣,這話是你倆私下裡單獨說的,又沒有第三者在場作證,如果審問他,他肯定抵賴,到時怎麼辦?算了算了,這事權當沒有發生過吧。”於是息事寧人。不僅如此,在這一年的二月,唐太宗讓御用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為二十四位打天下的功臣畫像,御用書法家褚遂良題字,仍然把侯君集畫了上去,排名第十七,張亮排名第十六。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功臣,成為後世臣子們念念不忘、豔羨不已的排行榜。

    有趣的是,不光是張亮一個人密告侯君集謀反,李靖和江夏王李道宗也都預言過侯君集必反,從而使侯君集事件成為一樁事先張揚的謀反事件。

    唐太宗曾經命李靖向侯君集傳授兵法,侯君集神秘地跑來向唐太宗告狀說:“李靖總有一天會造反!”唐太宗問為什麼,侯君集回答道:“李靖傳授給我的兵法都是粗淺的入門知識,他藏私把精華都藏起來了,這不就是想造反嗎?”唐太宗轉頭去問李靖,李靖回答道:“這是侯君集自己想謀反!如今天下安定,我傳授給他的兵法已經足以制約四夷,他幹嘛還不知足,非要窮盡我的兵法?這不就是想造反嗎?”

    李靖還有特異功能。有一段時間,李靖和侯君集同在尚書省做官,李靖是右僕射,侯君集是兵部尚書,兩人有一次一塊兒回尚書省,侯君集騎著馬,過了大門好幾步才發現已經進門了,李靖後來就偷偷跟別人說:“侯君集天天心不在焉的,難道他懷有異志嗎?”

    江夏王李道宗也曾經從容不迫地告訴唐太宗:“侯君集志大才疏,又自負微功,不甘心居於李靖和房玄齡之下,雖然做了吏部尚書,他的胃口可大著呢,遠遠沒有饜足。臣察其言觀其行,日後必定會作亂。”唐太宗安慰他說:“君集的本事我還不明白,不是我吝嗇官位,大唐帝國的官場精髓是論資排輩,他還沒有輪到呢,急什麼。不過你也別瞎猜,你們都是跟隨朕打天下的功臣,這對他不公平。”

    決定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事情的起因是侯君集捲入了皇位爭奪戰。太子李承乾雖然早已被立為太子,但是出於自身的修養和旁人的覬覦,地位並不穩固,於是暗中建立了一個陰謀小團體,打算在合適的時候起兵謀反。侯君集時任吏部尚書,他的女婿賀蘭楚石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千衛的官職,李承乾得知侯君集時有怨言,就透過賀蘭楚石結交上了侯君集。兩人一拍即合,侯君集舉起雙手向太子表忠心:“這雙好手當為殿下用之。”但是密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畢竟脆弱,侯君集就常常在夜間驚醒,出一身冷汗。妻子看在眼裡,勸他道:“你是國家的重臣,是不是做了什麼虧心事?如果真的做了,我勸你趕快去自首,或許還能保住項上人頭和咱們的家產。”侯君集哪裡肯從?

    結果,太子黨還沒有來得及發兵起事就洩密了,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其他人等免官的免官,伏誅的伏誅。諷刺的是,侯君集暴露身份卻是出於自己女婿賀蘭楚石的告密。唐太宗親審侯君集,對侯君集說:“我不想讓刀筆吏在你的身後評價中羞辱你,因此才親自審你,你就召了吧。”侯君集嘴硬,就是不承認自己參與了太子謀反事件。唐太宗長嘆一聲,把賀蘭楚石招來,一五一十,前因後果,像說書一樣重新講了一遍,又拿出侯君集和李承乾的來往書信,侯君集這才理屈詞窮,低頭認罪。唐太宗裝模作樣地詢問大臣:“君集有功於國家,我想饒了他的死罪,大家以為如何?”群臣力諫大逆不道之罪不可饒恕,唐太宗順水推舟,對侯君集說:“永別了朋友!唉,以後當我想你的時候,只能爬上凌煙閣去看你的畫像了!”說完流下了貓哭老鼠的淚水。

    臨刑前侯君集還表演了一把英雄氣概。侯君集顏色不變,做出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對監刑將軍說:“我哪裡是真的想謀反啊,只不過人生蹉跎才走到了這一步。麻煩你轉告皇上,念在我是他的老臣,又為國家侵略佔領了兩個國家份上,請保全我的一個兒子,在我死後,還能有人給我上上墳。”臨終遺言如此淒涼,唐太宗於是免了侯君集妻子和兒子的死罪,改為流放嶺南,在那個聞之色變的瘴厲之地給侯君集上墳去了。

    侯君集謀反事件最後的尾聲是,李世民和李道宗擊掌相慶,說:“果如卿言!”

    唐朝是一個很奇怪的朝代,在這個號稱“盛唐”的朝代裡,政變、謀反事件層出不窮,李世民本人就是透過血腥的“玄武門之變”才上的臺。因此我很懷疑侯君集謀反事件其實是唐太宗進行政治清洗的犧牲品,比如那個密告侯君集謀反的張亮,在侯君集死後三年,也是以同樣的“謀反”罪名被殺。雖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病故的居多,但是也不乏因“謀反”身死的:長孫無忌,張亮,侯君集。李靖也屢次被誣謀反,只好主動退休,閉門不出;李孝恭和尉遲敬德都是主動早早就退出了權力中心。

    侯君集是一個莽漢,行伍起家,不學無術,很晚才開始讀書學習,傳說他每天不吃飯,專門養了兩個美人,以人乳為食。這樣一個莽漢,如果對朝廷有怨氣,真敢憑著血氣之勇拍案而起造反。但是莽漢成大事不足,看看侯君集在李承乾集團裡的表現就知道了,而且最後居然被自己的女婿出賣!“有勇無謀”這句話,說的不正是侯君集嗎?因此,侯君集的罪名不應該叫“謀反”,因為他無“謀”,只能叫“造反”。

  • 6 # 陸棄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君主之一,與他並列的,是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殺功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在朝代更替上屢見不鮮,其中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對待范蠡、文種形成特例,劉邦、呂后夫妻與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的殺戮達到高潮。李世民並不是開國皇帝,但唐朝江山卻大部分是靠他的努力打下來的,只不過第一代坐江山的是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罷了。所以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卻也是唐朝開國最大的功勳,其地位與開國皇帝無二。李世民本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按皇家嫡長子的傳承,當皇帝的應是他大哥太子李建成。但最後的結果是,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被李世民誅殺,眾將擁李世民為帝,是為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上最血腥的奪位之變,三兄弟骨肉相殘,迎來貞觀天子勝出。在這場舉世矚目的奪位鬥爭中,侯軍集是其中居大功者,史載“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侯軍集何許人也,竟可操控皇家“私事”,並因此成為李世民上位的開朝元勳?他立下如此大功,深受李世民重用,又為何最後被仁慈聖明的李世民所殺?

    侯軍集,在《隋唐演義》中江湖綽號“小白猿”,是隋唐演義中的“三絕”之一,侯軍集的“絕”是他的輕功,評書中形容他是“高來高去、陸地飛騰,走高樓躍大廈如履平地,橫跳江湖豎跳海,萬丈高樓腳下踩”,和《水滸傳》中的“鼓上蚤”時遷差不多一類人物,《三俠五義》中的“御貓”展昭和陷空島“五鼠”也擁有同樣的功夫。不過,歷史上真實的侯軍集與評書中描畫的相去甚遠,他不是“鼓上蚤”與“五鼠”,而是赫赫有名的領軍大將,征戰沙場的滅國元帥,足智多謀的一代軍事家、政治家。

    侯軍集乃陝西省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其爺爺侯植“容貌奇偉,武藝絕倫”,官至驃騎大將軍,肥城縣公;其父親侯定,老子英雄兒好漢,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汧源郡公,侯軍集可說是生活在一個有權有勢的家庭。不過,他這個家庭卻是生逢亂世,他的爺爺、父親都是前朝北周的官,北周被隋所篡,侯軍集成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公子,連拉弓射箭這門起碼的技藝也學不好,卻象阿Q似的喜歡追憶前事,常常“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為英雄好漢。史載其“性驕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君集起身行伍之中,平素不知學問為何物”,侯軍集真的是如此嗎?或許,這只是歷史看到的表相而已。

    侯軍集並不是在瓦崗寨起家的,史載侯軍集“少事秦王幕府”,也就是說,他從少年時侯就跟隨李世民效力,而不是在瓦崗山。侯軍集最大的功勞,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預誅隱太子尤力”、“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隱太子”即是李建成。史書並未記載侯軍集所出的主意是什麼,但從玄武門之變的結果來看,他所立的當屬謀略之功,諸葛亮那樣的角色。而一線作戰武力立功的是親自射殺李元吉的蔚遲敬德。擁立李世民殺死他的親哥哥和三弟,如果功成便罷,如果失敗了,那可是誅殺九族之罪,敢給李世民出這樣的主意,且取得成功,可見侯軍集雖然是個文盲,卻是個有膽有識的文盲。正因為他卓越的膽識,侯軍集在此政變中立下大功,先後被封為左衛將軍、潞國公、食邑一千戶、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從幕僚華麗轉身為當朝大臣。

    三國裡面有個呂蒙,曾經是個大老粗,魯肅就很看不起他。後來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加強學習,等魯肅再見到他時,其見識竟在魯肅之上,“非復吳下阿蒙”,於是產生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成語。侯軍集當了朝廷重臣以後,也自覺加強了學習,並拜名將李靖為師。

    不過,侯軍集還真的象《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魏延的成見一樣,是個頭生反骨的人物。如果說他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一次正確的“頭生反骨”的話,那他以後的“反叛”就是一次次錯上加錯了,最後直至送上了自己的性命。侯軍集第一次“反”的物件,竟然是他的師傅李靖。侯軍集嫌棄李靖在學識中沒有對他“傾囊而授”,在李世民面前誣告李靖有謀反之心。俗話說“師徒如父子”,侯軍集竟然如此沒有感恩之心。虧得李世民是一代名君,沒有聽從侯軍集的誣衊。而李靖從這個事情上判斷,侯軍集久後必反。

    侯軍集初從李靖徵吐谷渾,大勝,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後被李世民任命為當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討伐高昌國,又大勝,高昌國王智盛投降。此戰是侯軍集獨立領兵作戰取得的最大勝利,滅國之功,本應官升三級。但侯軍集得勝回朝後未有寸賞,反被有司收監。原因為何?此戰大勝之時,侯軍集縱兵搶掠,將許多戰利品收歸己有。上樑不正下樑歪,下面的兵將效仿他,他也無法制約。紀律嚴明的大唐軍隊此時成了強盜,大大地有損國威。如果不是因為侯軍集的戰功顯赫,此罪當斬。

    李世民是一個寬仁厚道的皇帝,將功折罪,饒過了侯軍集。雖然沒有加功於侯軍集,卻也沒有再施罪於侯軍集。但李世民的寬仁卻成了對侯軍集的驕縱,侯軍集認為他有滅國之功,雖有“小罪”但“有功不賞”,是賞罰不明。心中有點怨氣,在家裡插上門跟老婆發發牢騷也就罷了,千不該、萬不該侯軍集將這怨氣跟另一位功臣宿將張亮發了出來,並鼓動張亮與他一起“造反”。動不動就“造反”,這不是作死的節奏嗎?張亮是一位忠臣,將侯軍集在他那裡的一言一行如實向李世民做了稟告,但寬仁的李世民以證據不足為由仍然選擇了放過侯軍集,大概他還是思起侯軍集在玄武門之變立下的大功以及掃平高昌國立下的大功罷。

    要說這位侯軍集還真是頭生“反骨”,張亮這事沒有怎麼的,他又與太子李承乾勾結起來意圖“謀反”,打算重演一次“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登基坐殿,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誅兄滅弟是他心中永遠的痛,如今兒子們又因為爭奪帝位欲圖重演他的不輝煌過去,豈是“造反起家”的他可以容忍的?侯軍集與李承乾的奪位之謀終於洩露,而這也正是侯軍集最擔心的。就是在這種“是可忍敦不可忍”的情況下,李世民還是想懷一念之仁,放過侯軍集,但大臣們卻沒有一個為侯軍集求情的。謀反之罪是大是大非之罪,不說侯軍集在朝堂上不善於團結同僚,知己者少,在這種情況下既便有知己,誰又敢找出理由同情一個屢屢犯禁的大逆不道之人呢?在一片喊殺聲中,李世民終於揮淚斬軍集,操起了誅殺功臣的屠刀。但功臣有罪就不當死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李世民殺侯軍集,實際上開了一個誅殺功臣的好頭,世上本就不該有永遠不死的“丹書鐵卷”。

  • 7 # 加菲喵miao

    你說的被群臣逼死的意思,可能是指:侯君集因謀反被太宗治罪,太宗不忍心殺他,但是群臣不答應,太宗被迫殺了他。

    侯君集是太宗最喜歡,最信任的人之一。明確記載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現場行動。(關於什麼人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史書說法不一致,很多所謂參加指的是參與,比如房杜,他們是參與謀劃,肯定沒參加行動)。對於這種同生共死的人,太宗很器重,凌煙閣排十七,官致兵部尚書。但是此人心術不正,誣告李靖謀反,挑唆太子謀反。最後落得被殺的結果。

    有一種可能不能排除:參與謀反,李世民是想殺他,但是侯君集有大功,而且跟隨自己多年,殺了會被別人說自己忘恩負義。不如自己裝作不想殺,然後讓大臣勸說,最後順水推舟,很不情願的答應殺掉侯君集。

  • 8 # 會游泳的小老頭

    先有破高昌時,縱容部下劫掠。後有勾結太子李承乾,圖謀造反。李世民,唐太宗,馬背上的皇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9 # 庫充村人

    【候君集是承乾太子謀反的最重要支持者】

    1,恃功而驕。

    這本來就犯了皇家大忌,又肯定得罪朝中權臣。太宗不殺,只是用高昌財物搶劫和他手下拍馬屁的事,處分,算是保護,算是秦府情分,算是警示,算是為以後啟用留餘地。但侯君集沒感覺,甚至更不滿,直至參加謀反。早就該死。

    2,秩不滿望。

    他覺得提拔的晚了,太宗不能明目張膽只用秦府,甚至特意用太子齊王府的人,政治需要,想提拔他,要時間和機會,所以講了“次序未到”,他不理解;提拔的不夠,想做宰相。立國戰爭中文臣且不論,武將還有李靖李績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尉遲敬德等等,都是把李家推上帝位的人,資歷能力強的多,幾時能輪上秦府的二流人士?!這是太宗怎麼喂都喂不飽的,該死。

    3,促成謀反。

    承乾周圍真正能對太宗完成威脅的只有他!沒有他承乾甚至只會想想,不敢動手!就是承乾敢幹,憑他和漢王的軍事水平,太宗會當是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有了他,這事性質變了,是真的危險了,大危險。所以一個不饒,弟弟都殺,殺他太正常了。

    至於,朝中大臣是必要的,煩他正常,太宗是最想殺他的。

  • 10 # 太上老君他乾爹

    侯君集之死是李二製造的陰謀而已,群臣意見只是李二在背後操控。從李二手下跟隨其弒兄殺弟囚父可知,其手下都是些有奶便是孃的缺德小人,完全看李二意思行事,那有什麼是非觀。李二殺的功臣何止一個侯君集?張亮、李君羨、劉洎不都被李二害死了嗎,就連其手下第一走狗尉遲恭也差點被殺!

  • 11 # 圖牛山人

    古代,文臣武將,哪個不是見風使舵的老油條?哪個不是看皇帝顏色行事的醬油瓶?既然如此,侯君集死是必然的!與群臣無關

  • 12 # 中孚鑑

    侯君集是唐朝的功臣,位列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不不僅是一員武將,曾經也參與過選拔人才,所以侯君集出則在外為將,入則在朝也有地位。但侯君集最後卻被處死。

    那侯君集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為什麼群臣向李世民提議處死侯君集呢?

    因為侯君集犯了謀反大罪,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侯君集有功於大唐,所以不想處死侯君集,但群臣卻勸諫李世民,侯君集謀反之罪,不可不殺,李世民雖然不願意,但國有國法,最終侯君集被處死。

    侯君集因為在平定高昌國時,侯君集把高昌國的寶物私藏,而兵士看到侯君集如此,也紛紛效仿。侯君集擔心自己私藏寶物被告發,所以也沒有治兵士的罪。

    但是侯君集回到朝中後,還是被打入大牢,後來因為侯君集平定高昌國有功就被放出來了,然而侯君集卻覺得自己有大功,不過就是貪財而被打入大牢,因此心生怨恨。

    而當時的太子李承乾也不受李世民喜愛,李承乾因此心裡也很擔心自己被廢,而歷來被廢太子的下場很少能善終的。

    侯君集看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間的隔膜,同時他覺得李承乾軟弱,將來可以方便利用和控制,因此建立太子謀反。

    但是侯君集和太子謀反因事情被洩露,最終沒能成功。

    朝中大臣因侯君集犯不可饒恕的謀反大罪,所以群臣會勸諫李世民處死侯君集。最終有功於大唐的侯君集被處死。因為侯君集有功,因此侯君集的妻子和兒子卻得以倖免於難,李世民只是讓他們遷往嶺南。

  • 13 # 鷺島行舟

    侯君集是李世民帳下的一員大將,經歷過了玄武門事件,後來他的女兒嫁給了李世民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太子。候想扶持太子上位,挾天子以令諸侯,圖謀篡國,被李提前發現並處死。

  • 14 # 我的工控機

    歷朝歷代的皇帝在建功立業之後,基本上都會做一個事兒,就是誅殺功臣,從劉邦到朱元璋這些平民出身的皇帝,都不用說了,基本上是把功臣全部都誅殺殆盡。但是本身就出身貴族的皇帝,殺功臣的事兒比較少,比如說趙匡胤當年,用的就是杯酒釋去兵權的方法,將兵權收回,把跟隨他的這幫老兄弟們,都安排成為節度使,安排還算不錯。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平民出身的皇帝,窮苦的時候大家誰都知道誰,誰都是知根知底兒的,你當年什麼德性,敲過誰家門踹過誰家床,兄弟們都門兒清啊,作為皇帝,一點兒神秘感都沒有,確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還包括說,從小一塊光屁股玩大的哥們兒,你當皇帝了,肯定有人心裡會不服,那不服怎麼辦?好不容易打下來江山,怎麼著?那就殺吧。

    可是歷史上就偏偏有這一皇帝,他也是貴族出身,但是也殺功臣,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來他不是皇帝,因為他本來也不是太子,他就是一個秦王。秦王李世民嘛,現在也都拍成電視劇了,他殺的人是誰呀?就是侯君集,侯君集是特別有本事的一個人,當將軍的時候征戰土谷渾和高潮,把兩個國家都直接給滅了,也算是為大唐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吧。

    後來在他玄武門之變時,也立下了赫赫戰功的,逼走了他的爹李淵,殺了他的哥哥太子,把這些事兒都做完之後呢,天下就太平了。太平之後,李世民就開始有意的打壓武將,就跟當年劉邦做事也差不多,韓信最後不也是給劉邦整死的嗎?據說當時還給韓信保證的是,見天不殺韓信,見地不殺韓信,用鐵器兵器不能殺韓信,最後愣是讓韓信,綁在木頭架子上,用那竹籤給插死了。

    其實一開始,李世民也並不是說想要殺他,就是想給他點教訓,讓他收斂一些,因為當時打下一座城之後,侯君集重兵搶劫,就是搶劫,搶劫這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當年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之後,不也是在南京城內大肆搶劫嗎?還是李世民和曾國藩想的不一樣?李世民是要當皇帝的人,他想的是怎麼樣能有一個好的口碑?

    曾國藩又不是皇帝,他就是個大臣,讓當兵說自己好就行了,後來這個事之後,李世民對侯君集做了降級處理,並且從心裡面也開始厭煩他了,其實李世民和侯君集還有一層關係,他們還是兒女親家關係,李世民的太子娶了侯君集的女兒,成了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妃。李承乾,有一段時間不被李世民喜歡,李世民要廢掉了太子,這個事兒侯君集就知道了,侯君集想的是,如果廢掉太子,那她女兒將來就不可能成為皇后了,所以就想阻止這個事,李世民肯定是不聽他的,這就逼得侯君集,為了保太子就要重新上演玄武門之變。

    可是他恰恰是太高估自己了,如今的形勢跟當年的完全不一樣,他以為自己能和當年一樣,風馳電掣,一舉拿下,然後逼李世民當太上皇,太子登基成為皇帝,他又成了首功之臣,可是恰巧的是,李世民不知道從哪又知道這個訊息了,也不知道是誰先疑惑的誰吧,反正就是,侯君集想要謀反,然後讓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就先發制人,調軍派兵把侯君集給拿下了。並且到這一步的時候,李世民就特別堅定了要廢除原來太子的想法兒,這都敢聯合外人來動親爹了,你這將來還了得,天子很生氣,一定要侯君集死!

    恰恰李世民又很聰明,他想殺侯君集卻不想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當然要交給手下人來辦這件事兒了,你說你當年立下那麼大戰功,我也保證我不殺你,可現在怎麼辦呢?就問他的大臣,那大臣們肯定就會迎合皇帝啊,肯定就說殺了他,殺他殺他,然後就把侯君集給殺了,不過這事兒還不算完,李世民也是想留青史留名,不想揹負著一個千古殺功臣的罵名,就想做到仁至義盡,裝也要裝裝樣子,讓天下人都知道,並不是我對不起你,而是你對不起我,就把侯君集的這個畫像放到了凌煙閣24功臣裡,讓後代都去參拜。

    其實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學歷史,你就可以從歷史的多個方面看見時代中人性的不同,侯君集和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幾乎一樣,一開始手握重兵,很受皇帝器重,但因為不識時務最終不得善終,其實對於他們來說,只要稍微琢磨一下皇帝的心理,稍微識點時務後面的日子很好過的,皇帝最怕的是什麼?就是你的要挾,持功傲物,什麼事兒都敢摻和,你說不弄你弄誰啊?

  • 15 # 唱戰紀

    侯君集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大將,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堅定支持者。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封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侯君集的女兒嫁給太子為太子妃。李承乾當了太子以後,在李世民和其他大臣面前表現得忠孝節儉,一副賢良的樣子,但是背地裡卻尋歡作樂,聲色犬馬。曾玩到興奮時對手下人說“如果我有天下,將萬騎到金城,然後解發,委身思摩,難到不是快樂的事嗎?”;“我做天子,當由著性子,有勸諫我的,我就殺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嗎?”時間一長太子的這些做法和話就傳到了李世民的跟前,李世民對太子日漸不滿,加上李世民的其他幾個兒子李泰,李恪的挑撥,李世民漸漸的有了廢除太子的想法。太子李承乾看到自己將要被廢,此時作為太子老丈人的侯君集手握兵權。力勸太子學李世民發動政變,太子李承乾鋌而走險密謀造反。不料事發被告,太子李承乾被廢流放,侯君集被滿門抄斬。

  • 16 # Descartes999

    唐太宗李世民能夠當上皇帝,全是憑藉手下有一群虎狼之師,其中就不乏有很多的能稱武將,才使得其在玄武門事變中取勝,這其中就有大將軍侯君集的一份功勞。

    李世民在登基後,就李承乾立為太子,當時他八歲,聰明可愛。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對自己很不自信,對李世民是陽奉陰違、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在東宮任職,於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東宮。侯君集覺得李承乾無能,想利用他,於是勸李承乾謀反,侯君集與李承乾謀劃好之後,擔心計劃洩漏,心中不安,常常晚上睡不著,妻子非常奇怪,對侯君集說:“你是國家大臣,每天晚上這樣,一定是有什麼事。如果你做了什麼對不起國家的事,應該自己到皇上面前去領罪,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但侯君集沒有聽妻子的話。

    太子事情敗露後被廢,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李世民。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侯君集功勳卓著,為唐室的建立裡下汗馬之勞,但是不應該成為起居功自傲的資本,更不應該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最後只能是自食其果。

  • 17 # 歷史小達人

    侯君集是李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重要的人物,是李世民十分信任的手下,在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給侯君集的賞賜多於其他人,在凌煙閣二十四臣排名也靠前。侯君集本人也很有才能,跟隨李靖立下了很多戰功,只是後來貪財,被李世民處罰了,然後心生不滿,和太子李承乾秘密謀反被發現,這時候李世民還是想饒他一命,只是迫於朝廷的壓力,最後殺掉了侯君集。

  • 18 # 密探零零發

    侯君集是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兵部尚書,被封為陳國公。最主要的是他是秦王府的老人,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後李世民還是處死了他。李世民之所以處死侯君集,究其原因並非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的大佬搞“兔死狗烹”,而是這個侯君集自己作死。

    侯君集是秦王府的老人,素有野心,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有擁立之功。他也是一位猛將,先是跟隨李靖討吐谷渾,大獲全勝。隨後,他率領遠征軍,長途跋涉七千多里,攻滅西域的高昌國。

    侯君集在滅了高昌國後,貪財好利,私自將高昌國的寶物據為己有。後來,在他班師回朝後,他的醜行曝光,被下獄問罪。這個侯君集居功自傲,犯罪後,毫無悔意,反而心生怨恨。後來,他被李世民放出後,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

    出獄後,侯君集一方面心生怨恨,另一方面又感覺遭到了排擠,感覺很不爽。於是,他決定造反,自己做老大。他利用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於是勸李承乾謀反,兩人一拍即合,制定了謀反計劃。但後來,他們謀反的事情敗露而被李世民處死。

    侯君集就是一個小人,貪財好利,並且心懷野心。他之死完全就是自己咎由自取,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 19 # 歷史的長空

    公元643年,一位唐朝的開國元勳,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因謀反罪被誅殺。當案情告破後,唐太宗李世民含淚對這位將軍說:“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在古代,謀反幾乎是十惡不赦之罪,還能得到帝王如此抬愛,可見此人非同一般。

    一、文武兼修,戰功卓著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的名字十分不起眼,畢竟在唐朝初年,唐太宗平李世民平南掃北、海清河晏、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社會得到空前進步和發展,李靖、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名將輩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相輔佐,能在這樣的豪華陣容中脫穎而出,還敢造反,沒兩把刷子肯定不行。

    侯君集是李世民早年打天下時的心腹智將之一,是文武兼備的全面型人才。翻開侯君集的個人經歷,主要立了三大功。

    一是謀劃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上位。史籍記載:“建成、元吉之誅,君集之策居多。”在與太子李建成、三弟李元吉明爭暗鬥中,侯君集始終陪伴在李世民左右,出謀劃策。

    侯君集積極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促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奪取帝位。事變成功後,侯君集深得李世民信任,官拜右衛大將軍,封潞國公,賜邑千戶。

    二是協助李靖將軍,擊敗吐谷渾。貞觀年間,吐谷渾王慕容伏允拒絕朝貢。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名將李靖為主帥,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為副將率軍征討吐谷渾。次年,吐谷渾敗逃青藏高原,許多將領勸退,侯君集堅決主張繼續打擊吐谷渾。

    後李靖採納了侯君集的計策,兵分兩路,奔襲二千多里,南北兩線均取得勝利。伏允被殺,吐谷渾投降,成為唐朝的屬國。公元637年,侯君集獲封陳州刺史、陳國公,次年,又官拜吏部尚書、光祿大夫。

    三是攻滅高昌國,打通絲綢之路。高昌位於吐魯番盆地,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當時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高昌國王鞠文泰投靠西突厥,拒絕對唐朝的朝貢,還攻打唐朝屬國伊吾、焉耆等,並扣留西域各國向唐朝進貢的使者。

    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領數萬兵馬攻打高昌。侯君集率軍克服艱難險阻,很快攻滅高昌國。

    唐朝在高昌舊地設定西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設定安西都護府。唐朝再一次向西域各國展示了國威,絲綢之路重新暢通,西域各國拍手稱快。侯君集的聲譽到達了人生的頂峰。

    二、貪贓枉法,目無君上

    侯君集攻滅高昌後,在沒有請示唐太宗的情況下,擅自將無辜的百姓充作官奴。他還把高昌財寶據為已有,因為害怕手下軍士揭發自己的罪行,任由官兵劫掠財物,這極大地損害了唐朝軍隊的國際形象。

    侯君集遭到彈劾下獄後,很多大臣為其求情。李世民念其往日功勳,法外開恩,赦免了侯君集。可出獄後的侯君集,並沒有感激李世民的寬容,也沒有反省自己過失,反而積下了一肚子怨氣,並向李道宗、張亮等公開表明對皇帝的不滿,儘管和多人向李世民揭發侯君集有不臣之心,但李世民愛其才能,感其舊恩,依舊沒有追究,任其宣洩不滿。

    三、蠱惑太子,圖謀造反

    李世民的放縱,並沒有讓侯君集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把手伸向了皇儲大選,這讓李世民無法原諒。當時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受到了魏王李泰的挑戰,侯君集慫恿李承乾學習老子李世民早日起事,成就帝業。公元643年,李承乾東窗事發,侯君集被女媳賀蘭楚石告發謀反,再次被投入牢獄。李世民親自參與審理,在證據面前,侯君集無言以對,甘願受死,但請求免其家人死罪。

    李世民召叢集臣,商議對侯君集的處理意見。原本李世民還想救侯君集一命,沒想到群臣一致表示:“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李世民無奈處死了侯君集,其家人流放嶺南。

    古語道:天要讓其亡,必先讓其狂!侯君集與歷史上明朝的藍玉、清朝的年羹饒等一樣,本來應該是彪炳史冊的英雄,可惜化為身死而名滅的歷史塵埃。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鑑》

  • 20 # 魔智

    侯君集早年加入秦王府,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玄武門之變中,作為李世民的主要追隨者,封為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後又封為右衛大將軍。

    侯君集出將做過行軍總管,打過吐谷渾,滅過高昌。入相做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更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是十足的實權派。

    但侯君集滅高昌的時候縱容手下劫掠,回朝後下獄。後獲釋。

    侯君集以自己有大功不僅無賞還獲罪懷恨在心,鼓動太子造反。事敗後,李世民原本不想殺他,但群臣勸諫,最後被殺。

    至於被殺的原因,用後世明太祖朱元璋的話來說剛好可以完美的回答,朱元璋說:“侯君集有功於唐,犯法當誅,太宗欲宥之,而執法者不可,卒以見誅。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勞也,由其恃功驕恣,自冒於法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借調到教育局,該不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