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湘居士__

    從歷史實際講功不如過,尤其蜀民長年征戰勞命傷財,苦不堪言。最後陰山滅國應有罪過。多虧羅貫中筆下留情,化罪為功,把孔明姜維寫成神妖,麻痺讀者,不見其罪,還認為功。實乃貫中筆功。

  • 2 # 龍城大剛子

    就這個題目不克不及用簡樸的“功”與“罪”來批評。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勢下,魏蜀吳豈論哪國都有想完成一致大業的志向,就蜀漢固然也不克不及破例,孔明、姜維都是奔著完成一致的大政目標在勤奮,這不僅是劉備遺言,也是在有生之年想完成的庶願。雖然勞民傷財,但卻不偏安、偷安。

    至於說勞民傷財,如果能拿下華夏,要知道華夏但是富庶之地,也就處理了,資本、生齒、人材匱乏的題目,如果能拿下華夏,對完成一致的基本就更近了一步,於國於民都是有益的。

    在事先的形勢下,民能夠挑選由任何政權統治,只需生涯舒適就能夠。但國不能夠,國必需是一致的國,只要一致了才會完畢頻仍的戰役,庶民才會有真正安居。所以說“孔明”、“姜維”的北伐也不克不及說是紕謬。

    從古代到古代,因戰役而使得朝代更替,成王敗寇,作甚功?作甚罪?真不好批評!

    如果說因發動戰役死人就是罪,汗青上發動戰役的人多了,有軍閥戰役,有農民起義,能說他們是罪人照樣元勳。

    關於蜀漢的一致大業目標,孔明、姜維應該是有功無罪的,雖然是大功告成!

  • 3 #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六出祁山,使得曹魏損兵折將,不敢伐蜀。

    表面上來看,諸葛亮六出祁山似乎沒有什麼成績。其實我們可以仔細看看,當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立刻就回到了洛陽,他不打算伐蜀了。為什麼?因為他們也被消耗慘了,如果這個時候再興兵伐蜀,那對曹魏本身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曹魏自身體量雖然龐大,但是需要防備三個方面的對手,一方面就是蜀漢,第二方面是東吳,北面還有第三方面的匈奴人。

    這都需要消耗大量糧草,尤其是匈奴和蜀漢,時常跟曹魏打仗,早就把曹魏的經濟給拖垮了。這個時候,如果再不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那曹魏從內部就會先崩潰,所以諸葛亮北伐的這些年,實際上是對曹魏的一場消耗戰,打的對手幾十年不敢對蜀漢有所行動,這是從戰略格局上來看的,一般人看不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北伐可以統一中央集權,使得蜀漢內部不分化。

    蜀漢內部其實也是混亂的三幫湊攏班子,不過是有等級之分的。第一等當然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荊州集團,第二等是劉璋原來的人馬,第三等則是益州本土的官員。這三個等級的官員,湊攏在一起以後,如果天天在家裡搞內政,會有怎樣的結果呢?他們會先從內部就開始鬥爭。

    因為國家沒有什麼統一的目的,自然是要從內部開始做鬥爭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諸葛亮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團結這三方面的力量,諸葛亮必須要將大權都抓在自己的手裡,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北伐。只有北伐才能抓住兵權,抓住了兵權,不管是哪方面的力量,都不敢放肆了。這就是諸葛亮對蜀漢內政做出最重要的貢獻。(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北伐讓蜀漢臣民心中始終有理想,這是活下去的動力。

    蜀漢的百姓們其實一直都認為自己還是大漢的百姓,蜀漢的官員也都認為自己的大漢的官員。當時大漢還是正統,所以蜀漢的臣子包括百姓都有一種自豪感。比如說鄧芝出使吳國的時候,那就是滿滿地自豪感,為什麼?因為蜀漢代表著的是大漢正統,而東吳只是藩邦小國而已。

    諸葛亮希望營造的就是這種氛圍,只有在這種氛圍下存活下去,那大家才會擁有希望。可以說諸葛亮畫了這塊餅以後,不斷北伐,是在為大家在現實中吃到這塊餅。這是很難得的,因為領導不僅忽悠你,還給你切切實實的好處,哪家公司能做到呢?所以正是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下,蜀漢才能延續了四十多年的時間。(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姜維北伐是對諸葛亮精神的一種繼承。

    姜維明白諸葛亮北伐的所有意圖,他知道復克中原是多麼困難的事情。那麼他為什麼要繼續堅持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希望自己能夠實現諸葛亮的夢想。只要自己殫精竭慮,曹魏那邊出現一個昏君的話,那他就有機可乘了。但是曹魏一直都是明君,司馬家族上臺以後,更是聰慧無比,姜維始終沒有找到好機會。

    當然了他的北伐是對曹魏的一種威懾,如果沒有姜維一直北伐的話,那養精蓄銳好了的曹魏,早就開始對蜀漢下手了。如果沒有姜維的這支北伐軍,可想而知曹魏入侵蜀漢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最後要不是鄧艾從最險峻的陰平小道殺進來,他們壓根連劍閣道都打不過去。(三國演義姜維劇照)

  • 4 # 北斗星3557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也是為了實現諸葛亮人生報付,姜維九伐中原,是,報答,老師,中俄孔明,遺願,統一中華,匡扶漢室,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她遇上了,後主劉禪,沒有什麼作為,吃喝玩樂樂,脫諸葛亮的後腿,造成歷史遺憾,到三國後期,劉禪聽信,宦官,黃浩話,所以說,兩個人誰也沒同一天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才是三國,謝謝大家

  • 5 # 趙永志67

    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以攻為守,出師未捷,使弱小的蜀漢能政權穩定,諸葛亮之死,反對北伐的李嚴尚悲痛不已。連宿敵司馬懿都對其讚歎有加,姜維繼承武侯遺志,一心想恢復漢室,但蜀漢政權已非前時,黃皓弄奸,反對之聲頻起,姜維避禍閬中。二人皆是忠肝義膽的蜀漢忠臣,何罪之有,殘延苟喘、偏安偷生難道是對的嗎?蜀漢式微,國小而地貧,山川縱橫,而地勢險峻,經濟`自然條件相對落後,休養生息、養精蓄銳,未嘗不可嗎?但強魏之中,司馬氏以志在代魏,一,,,東吳亦有北伐,諸葛亮和姜維乃光明磊落的真君子,諸葛亮更是傑出的政治家,審時度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楷模

  • 6 # 禁街虎1

    這個問題提的有些水平,比以前看到的“諸葛亮、姜維屢次北伐不成功是什麼原因?你怎麼看?”那些問題強多了。不成功的原因是失敗了唄,這還用問?我要麼抱著書看,要麼對著電視機看,實在不行我就上網搜尋來看,還能怎麼看?

    跑題了,言歸正傳。

    由於《三國演義》的問世,三國那段歷史更多的是被人從小說中認識的,人們更容易接受演義裡的故事。本人也是如此,對所謂的正史知之甚少。正史就一定講真的?沒準是誰胡編亂造的呢。今天咱們就從演義角度來說。

    諸葛亮六出祁山,算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而且是勝多敗少。

    由於荊州丟失,關羽被殺,劉備怒而伐吳。陸遜火線出擊,火燒蜀漢七百里連營,劉備敗退至白帝城,駕崩。這次他帶了全國大部分的精銳,一戰之後,土崩瓦解,損失殆盡。留給他的寶貝兒子劉禪的是一個爛攤子,家底快折騰光了,原本的天府之國也沒那麼多資本了。

    本來這時候應該休養生息,可是諸葛亮卻趁熱打鐵,繼承先主遺志,致力北伐,攻打曹魏。此舉到底是英雄壯舉還是窮兵黷武,值得商榷。反正是國力不濟,軍需都有斷頓的時候。幾次退兵的原因都是和糧草接應不上有關。糧草接應不上,既有籌措不足的原因(李嚴就是因為糧草籌措失職,又謊報實情而被免職),也有運輸費力的原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也是木牛流馬出現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是農業生產原因,糧食出產沒有那麼多,拿什麼供應前線?老百姓不吃飯啊?

    時不我待,諸葛亮幾次無功而返,他的北伐以病逝五丈原為終點。其間出現了什麼後遺症,從姜維北伐可以看出端倪。

    姜維北伐是在諸葛亮病逝十九年後才開始的,這十九年,是一直在籌劃還是國力國情不允許出征?

    姜維出兵,軍事上不如諸葛亮,勝負比較均等,士兵常常成建制的被消滅,有大敗仗好幾次,人員上的損失可見一斑。這給民眾心理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犧牲的那可都是益州子弟,關中人民啊,他們的父母妻兒怎麼可能沒有看法和想法?

    軍糧依舊是一個大問題,否則姜維被黃皓陷害時,請求屯田沓中,也不會順利得到劉禪首肯。而屯田,對於解決軍隊的糧食補給是利好的,戰士有了飯吃才能打仗,也緩解了百姓對軍糧供應的壓力。

    可以說,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戰爭,於民絕對不利。很多百姓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食,更失去了家人。

    不止他們的戰爭,任何人發動戰爭,真正倒黴的都是百姓,還是世界和平不打仗為好。

  • 7 # 嶽劍

    在當時的環境下, 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二人的行為對於蜀漢來說是罪人,可相對於華夏而言,是有功的。

    自始皇開始的一統天下的思想已經植根每一個人,也成為每一個領導者的志向。魏蜀吳三國鼎立無疑也是如此想一統天下,所以孔明、姜維都是奔著這個大政目標在奮鬥,這不僅公是劉備遺願,也是他們的志願,這是對華夏文化的相傳,因此是有功的。

    但只要是戰爭,就會運用國家的力量徵兵籌糧錢,這樣就會勞民傷財,會對百姓產生影響,一兩次戰爭也許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可多次的戰爭,就會激起矛盾,所以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對於蜀漢來說是罪人。

    所以說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二人對於蜀漢來說是罪人,而對於華夏來說是功臣。

  • 8 # 超超9918

    這個問題我早幾天回答過

    諸葛亮六出祁山 姜維九定中原除了子午谷那一次是想滅魏國外 其餘的主要任務是擼掠人口

    三國中期 蜀國 吳國兩國人口加起來不到魏國的四分之一 吳國可以到嶺南 臺灣抓人口 蜀國只能用戰爭抓人口 比如諸葛亮降姜維時就把天水的人口全部抓到蜀國去了 所以兩人對蜀國是有大功的 要不然蜀國早滅亡了

  • 9 # 葉秋6697

    功過只能留待後人評說了。事實上,後人只怕也很難說的清楚。簡單來說,失去荊州和夷陵之戰後,蜀漢政權已經失去了奪取中原恢復漢室的希望,基本上只能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了。以諸葛亮的大局觀和戰略眼光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然而仍然一力促成九伐中原,直至秋風五丈原,這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可謂不悲壯。事實上,蜀漢政權的根基並不是巴蜀本土勢力,而是以劉關張為代表的北方系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主張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也正是這些人,巴蜀本土勢力是沒有這個進取心的。

  • 10 # 獅子都是孤軍奮戰

    這倆人算是蜀地的罪臣,蜀漢的功臣。對於蜀中而言,偏安一隅就可以了,幹什麼勞什子北伐呀!北方真打過來再投降唄,反真又不是一次啦。跟誰混不是混啊。

    但是劉備成立蜀漢是自認繼承漢朝大統的。那就必須收復失地呀。這他媽太有理想了。

    歷史上見過那個割據政權能成功收復舊王朝失地的?

    南明?鄭成功?也就南宋有個岳飛有那本事還被自己人嫩死了……

  • 11 # 水一白聊歷史

    評價二人是蜀漢的罪人還是功臣,最首要的一點要看蜀漢立國的基礎。

    蜀漢立國,既名為“漢”,政治目標自然是匡服漢室,入主中原。劉備既然號稱中山靖王之後,自然要有些漢室宗親的樣子。所以,不管蜀漢君臣內心怎麼樣,他們所要展現出來的狀態都是要“與曹賊誓不兩立”,北伐是他們立國的基礎。孔明、姜維正是在這種國策的引領之下北伐的,所以在他們沒有大的戰略失誤的情況下,他們就不應該被評判為罪人。

    此外,說“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可就有些冤枉他們了,蜀漢雖然一直在北伐,但是卻一直都是“小打小鬧”,很少大範圍用兵,這裡一方面是受國力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是蜀漢的“以內部安定為主,不輕易出兵伐魏”大的方針政策所決定的。

    但關鍵問題在於,前期蜀漢在孔明、蔣婉、費褘三任宰輔的治理下,保證了蜀漢的發展,但是當費褘死後,姜維的北伐可指揮的兵力雖然多了,但是卻無法得到內政的支援了,蜀漢的國力開始逐步走向衰弱,直至滅亡。

    可見,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孔明都是蜀漢的第一功臣,其政治才能和軍事天賦雖然不如《三國演義》中所寫“已近妖”,但依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而姜維,他的本職工作是軍人,在歷史記載的其十餘次北伐之中,勝多負少,而且在其北伐的過程中,尤其費褘死後,姜維獨掌蜀漢軍事指揮權的時期,確實蜀漢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姜維雖可稱為蜀漢的功臣,但其成色就稍顯不足了。

  • 12 # 10086江耳

    從統治階級來說,是功臣,因為他們都致力於劉備,恢復漢朝,還於舊都的遺願。對百姓是罪人。

    但戰爭永遠是高傷害的,尤其是對一個國家而言。

    在不停的對外征伐。本就國力虛榮的蜀漢,更是搖搖欲墜。要知道蜀國最後國民經濟凋零到需要依靠蜀錦的出口來維持,皇帝逢年過節都拿不出餘錢來賞賜大臣。連帝王都這樣,那底層的勞動人民呢?

    人民要求的很簡單,僅僅就是能吃飽飯,能有個安穩的生活。誰也不希望有戰爭的降臨,連續的對外戰爭,蜀漢的經濟,人口早就崩潰了。

    雖然諸葛亮他們的想法是好,想恢復一個統一的王朝,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蜀漢時期的三國鼎立,早已是一個平衡的狀態。人民迫切希望和平!!

  • 13 # 曉史

    對蜀漢政權而言,自然是有功勞的,畢竟幫助蜀漢政權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但對於蜀國的百姓而言,卻是一場災難。

    諸葛亮自己也知道這點,他甚至覺得自己壽命不長就是因為殺戮太多,但是他沒有辦法,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為了蜀國的延續,他不得不六出祁山。

    對諸葛亮而言,這只是一種很無奈的自保手段。

    出祁山目的無非三個。

    1,以攻為守。

    固守不了的時候,以攻為守是個不錯的選擇。不斷襲擾,讓對方疲於奔命,沒有時間長期蓄力,魏國沒能在諸葛亮死後一舉拿下蜀國,已經說明諸葛亮戰略的成功。

    至於姜維,才智比諸葛亮遜色不少,又喜歡亂搞陰謀詭計,而且彼時魏國愈強,蜀國積弊,他的失敗是多方面的,不是單純的戰略失誤。

    2,籠絡漢臣

    跟著劉備的多是一幫想要恢復漢室江山的人,諸葛亮不北伐,這些人就會有異心,為了團結大家,諸葛亮必須北伐,雖然明知不能勝,但至少要做足樣子。

    3,鞏固自己的勢力

    諸葛亮是通神,不是真神,他是人,當然有人的私慾。劉備一死,五路大軍攻蜀,諸葛亮卻請假回家,非要劉禪親自去他家,才肯說出退敵之法,明顯就是告訴劉禪,誰才是蜀國真正的話語權。

    北伐就是要鞏固自己的話語權,這一點毋庸置疑。

  • 14 # 你的喵小姐

    諸葛亮北伐中原,前兩次沒什麼阻力,劉禪也很支援他,兵將效力,百姓反對的聲音不多。後面兩次北伐,就不同了,李嚴反對,劉禪也勸諸葛亮在成都好好享福,何必飢餐露宿自找苦吃?但諸葛亮北伐心志堅定,自負其才,北伐中原也是劉備和諸葛亮制定的國策。

    五次北伐,得不償失,國家更弱,但戰爭必須有戰果,有戰功才能服人。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並無戰功,而損兵折將、耗費錢糧無數!蜀道崎嶇,山路難行,後勤運輸必定徵用數萬民工,耽誤農時,糧食減產,家中青壯都去當兵,老百姓肯定有很大意見!為統一中原,對曹魏發動五次戰爭。

    五次北伐,一次大敗,三次無功,只有第三次佔得兩郡。總體來說,得不償失,毫無價值。在6年中,發動五次戰爭,平均一年一次,蜀國弱小,資源有限,錢糧不多,這麼打法,蜀國無法支撐,魏國也被拖累夠嗆!

    諸葛亮適合做宰相、行政、司法,用兵打仗非其所長,諸葛亮做丞相治國安民、執法嚴明是很不錯的。但連年用兵打仗,並無戰功,這是因為打仗要隨機應變,要有奇謀,但這是諸葛亮的短項,他擅長的不是用兵打仗而已,因此罪臣談不上,太過嚴重,但是功臣實屬難當。

    姜維窮兵黷武,國內反戰情緒高漲,一個國家,姜維北伐,所謂九伐中原,其實是小規模邊境戰爭,但蜀國弱小,經不起戰爭,所以不僅百姓反戰,怨聲載道,朝中大臣和高階將領也反對姜維出兵打仗。蜀漢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維率軍出狄道北伐曹魏。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

    延熙十八年(255年)春,衛將軍姜維在朝堂上提議再一次出兵伐魏,張翼反對出兵,認為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只能自守,發展生產,使國庫有餘糧,百姓能安居樂業。但姜維好戰,不聽從張翼的意見。

    姜維對鄧艾,打仗多失敗,同年夏天,姜維率領張翼等人出兵伐魏,並晉升張翼為鎮南大將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的軍隊,王經退回狄道城,魏軍死在洮水計程車兵上萬人。姜維想要趁勝進軍,張翼勸諫,姜維大怒,不聽勸諫,剛愎自用,將王經包圍在狄道城內,魏國邊關將領陳泰和鄧艾前來救援。兩個姜維都打不過一個鄧艾!三國後期第一名將就是鄧艾,是他把蜀國滅了!有鄧艾在,魏國邊防穩如泰山!姜維佔不到便宜,被迫撤兵。

    姜維好戰而無功,使弱小的蜀國更加積貧積弱,等到司馬昭派兩路大軍伐蜀,蜀國就完蛋了。搞到蜀國亡國,姜維要負一半責任。所以是功臣或罪人,再次看來功臣談不上,罪人太過嚴重了。

  • 15 # sunjin6278

    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點目標理想,整日漫無目的的生活,人的一生就會渾渾噩噩,國家就會毫無生氣,可貴的生命就此譭棄,國家就會沉沉不振,走向滅亡。

    三國時期劉璋做益州牧,國富民豐,但因其闇弱無能,當時誰都沒把他放到眼裡,受欺於張魯,受辱於曹操,難守成業,終為劉備所滅。我國兩宋時期,對外只想苟安妥協,對內重視經濟發展,重文抑武,雖生產發展,生活富足,但總是受制於鄰國,窩窩囊囊,受欺受辱,北宋靖康之恥為金國所滅,南宋涯山海戰,為蒙元所絕。活得體面有尊嚴,比富有卻窩囊受辱地活著要強得多。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姜維之所以九伐中原,都因為他們身處三國亂世,都有一個共同的志向理想,那就是克復漢室,一統天下。為了這一理想志向,他們自然要興師動眾,北伐曹魏,但他們北伐曹魏,也是在一定國力基礎上的。要知道諸葛亮是善於治國的,他治國公平公正公道,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路不拾遺,陳壽稱其為“識治之良才”。如此懂治國之人,他難道不懂得珍惜民力?不懂得調和征伐與休養生息的關係?遍觀《三國志》,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有勞民傷財,死傷無數的記載。姜維後來的九伐中原,雖疲憊國力,但也在國家可承受的範圍內。正是因為諸葛亮、姜維深深知道,蜀漢作為偏僻小國,安心守土,發展生產,人心就會趨向安逸,軍心就會不振,這樣用不了幾年,國家就會毫無生氣,軟弱可欺,只有被曹魏揉搓受欺的份,最後也難免一亡。

    蜀漢乃大漢後裔,克復漢室,還於舊都,名正言順,整軍北伐,提練士氣,團結民心,讓國家有生氣,讓民眾有聚力,小小蜀漢何懼強敵?更何況不斷北伐,也是在尋找時機,一旦曹魏有失,乘勝進擊,恢復中原,大漢一統,也就指日可待了。三國鼎足,相互攻伐,是常有的事,為了各自利益,為了一統天下,我不伐你,你也將攻我,與其安心等死,不如奮起一搏,成則功名永就,敗則不失忠勇,只要不屈膝受辱,勞民傷財也是值得的,即使千秋之後,也當可歌可泣,令後人敬仰!

  • 16 # 愛汕美食

    我認為算不上罪人這麼嚴重。

    1. 三國本是諸侯割據,各方豪傑為了自己的統一偉業而不斷挑起戰爭,搶奪地盤的時代。可以說戰事不斷,偶爾的休養生息是為了蓄力,對下一次開戰做好準備。因為孔明和姜維為了匡扶漢室,不僅是在對蜀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還是為了不讓曹操侵佔過來,即使不是孔明和姜維領兵作戰,也有其他人員為了漢室而奮鬥。

    2. 至於說勞民傷財死傷無數,那倒不至於這麼嚴重,一個是因為蜀國的人馬並沒有魏國的人馬多,這是由於國力決定了,因為糧食的缺少,生產力的底下,蜀國只能以少勝多,這樣的話只是小打小鬧,一味的騷擾魏國,等待魏國露出破綻再一舉進攻,可是往往因為沒糧草而草草撤兵。

    如果以這幾次的戰爭的發動基礎來看,也算不上是功臣。孔明的確是為蜀漢付出了很多,可以說是整個人生都是在為蜀漢奮鬥,即使是主公已經逝去,他仍舊輔助主公的兒子繼續出謀劃策,可是,六出祁山可以說是強弩之末了,因為當其時的國情不予許,孔明只能不想看到蜀國被吞併而做最後的努力而已,同理也是在說姜維,大勢已去,他們也只是做最後的掙扎罷了,可是兵從民來,糧食,軍備都是國民生產,多次北伐曹操也對國內生產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 17 # 濤聲依舊3833

    好戰者無論打著多麼漂亮的旗號,都是歷史的罪人!勞民傷財,誤國誤民。

    諸葛亮北伐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要透過不斷的製造邊境危機,給自己掌控兵權制造、維護自身存在感,提供必要的依據。因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不北伐,蜀國天下太平,他就會因為功高蓋主而被皇帝猜忌和提防,弄不好輕則丟掉官職,重則很可能丟掉性命 。只有不斷北伐,他才能遠離災禍,掌控大權。

    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他掌握蜀國軍隊大權,早就引起皇帝和權臣的猜忌,他們已經密謀要找人取代他。“姜維避禍”的典故,講的就是姜維為了避免被黃皓陷害,主動請命到沓中屯田,領兵在外,手握重兵,確保自身安全。

    誠然,諸葛亮和姜維對維護蜀國穩定起了很大作用,對外用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攻代防的作用,但是國雖大好戰必亡,不斷的北伐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耗空了蜀國國力民力,為蜀國最後的敗亡打下來伏筆。

  • 18 # 二娃侃歷史

    首先從蜀漢統治階級的立場上來說。這是一場必要的戰爭,諸葛亮和姜維是大功臣。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蜀漢政權的定位。

    蜀漢的建立者是劉備,漢室後裔,天子皇叔,他的初衷是匡扶漢室,一統天下,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這就決定了蜀漢的基本國策是北伐擴張,而不是像歷代蜀地統治者那樣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其領導班子、政權運轉方式也是基於這個基本國策而搭建。

    可以說,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是貫徹落實蜀漢政權基本國策的表現,是符合統計階級意志、利益的表現,有利於統一思想,維護內部的團結穩定。

    所以諸葛亮和姜維帶領小弟去搶曹操的地盤和資源,符合統治集團的利益,是蜀漢的大功臣。

    然而,如果站在平民老百姓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乃至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無異是一場災難。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人權的,日子過得非常苦。一年辛辛苦苦勞作,各種徭役兵役,才能勉強滿足溫飽,這還是年成好的時候。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在天下太平的時候,統治集團還想著細水長流,慢慢壓榨老百姓的利益。

    但到了戰爭時期,普通老百姓唯一的價值就是輸送資源。

    這裡舉個例子,假設蜀中農民張三一家五口,張三和老伴,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那麼這個家庭很可能要面對,兒子戰死,女婿戰死,剩下的人過著一邊為部隊提供後勤物資,一邊忍飢挨餓的日子。還不算上各種亂兵、盜匪、苛捐雜稅……

    所以說,諸葛亮和姜維到底算是蜀漢的功臣還是罪人,得分立場來看。對於統治階級來說,他們是功臣。對於蜀漢百姓來說,儘管百姓們擁護愛戴諸葛亮和姜維,但戰爭帶給他們的,就是一場災難。

  • 19 # 老威觀史

    就諸葛亮和姜維的行為來說,他們只是盡責盡責,無所謂功臣罪人之說。

    首先,看當時的形勢,劉備本身就是以漢朝繼承者的身份稱帝的,所以蜀漢天然就與攛漢的曹魏對立,不是你存就是我亡,這個前提決定了蜀漢與曹魏只能對立。不像東吳,可以兩邊都協調一下,不一定要跟一邊死磕。而蜀漢只能和曹魏死磕。

    其次,蜀漢國力是最弱的。劉備留下的蜀漢大家基本也都知道,人口不足百萬,面對的是人口六百萬的曹魏,在冷兵器時代,人口的差距就是國力的差距,所以他們沒能成功責任也並不主要在於他們。

    再次,即便他們不進攻曹魏,致力於防守,那麼很明顯,守是肯定守不住的,還是會面臨被曹魏攻滅的危險,打出去,反而是最好的防守。

    所以,諸葛亮和姜維並不算是罪人,當然,在北伐過程中有一些失誤,也確實勞民傷財,同時也有功績,譭譽參半?這些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就不再多說了。

  • 20 # 花樣畫羅裙

    這個問題要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首先簡單分析下,三國時曹操被認定漢賊,孫權割據江東,劉備為漢室正統,

    問題就是出在這個漢室正統上,劉備是什麼人,漢獻帝都要喊一聲劉皇叔的人,那麼問題又來了?

    當劉備提到他的資歷時,他說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雄的孫子,劉洪的兒子)

    要知道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漢景帝屬於西漢,而漢獻帝屬於東漢,漢獻帝也不傻,這要論起輩分那要很可能比他高几輩份。公元220年,曹丕強迫漢獻帝禪讓,封漢為山陽公,劉備曾為救漢獻帝出兵打過曹魏,可連邊境線都沒過去,在漢獻帝還沒死的時候就曾被劉備大張旗鼓的發喪。(這有點奇怪,暫且不說)

    自此漢室正統只剩劉備一人,公元221年到223年,關羽張飛劉備相繼去世,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他說:“日後如果阿斗不爭氣,不能夠做一個合格的君主,那你就可以取代他去完成大業”。

    得劉備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雖說就差桃園結義,可絲毫不能影響蜀國眾人的遠大抱負,因為漢室正統只有他們一家,必須讓所有人同仇敵愾,

    他盡心盡力的輔佐阿斗,其出師表大家都看過,之所以北伐,是此時諸葛亮身上肩負的是恢復漢室大業,一統天下的夢想,姜維則為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在諸葛亮死後無奈的接過了這杆大旗。

    以上分析成立的話就很好的理解,如果從亂世來說,二人的北伐都有一個共同點,匡扶漢室,讓百姓過上太平安康的日子,這也是不惜全國之力也要做的事,也是劉備所說的大業,蜀漢的百姓心裡怎麼想的不知道,反正對他們來講,有義務為恢復漢室出一份力,(要知道當年追隨劉備百姓可不少。)

    打個比方,一個村子祠堂被人佔了,還把祖宗牌位都扔了,村裡人是什麼心理!不用說其他的肯定出來幹他啊!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人帶著無比堅定的意志去收祠堂,他倒下又重新站出來一個。

    如果祠堂收復,那兩個人就是村子的大功臣,反之也會為眾人敬仰,因為此時全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收回祠堂)

    諸葛亮和姜維就是蜀漢的那兩個人,諸葛亮尚且能掌控全域性,而姜維則有些無奈,總體來說二人對蜀漢來說無疑是精神支柱,壞就壞在劉禪意志不堅定。

    總結:從廣義上說,不能說諸葛亮和姜維是蜀漢的罪臣還是功臣。純屬時代造就的,是非功過是留給後人評判,如果說發動戰爭有罪,那麼所有的皇帝將領都有罪,如果說有功,那麼能夠名垂青史的人肯定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哺乳期如何增加媽媽下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