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H嗨皮
-
2 # 劉曉燕166795283
在與孩子聊天時先要調整一下狀態,儘量不以自己長輩的姿態與口吻來對話!這樣子的情況下,孩子只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根本不知道大人在說什麼?沒有親近感。面對孩子與孩子平視,站在孩子的角度思維去聊天,大多時候會認為很無聊且幼稚的話,把自己放空成一個孩子,家長與孩子的聊天就會更融洽!在與孩子聊天時別對孩子指責、謾罵、咆哮式的大聲吼叫!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是能體會被壞情緒感染的!多說鼓勵與讚美的話,激勵起想要表現得更好的想法,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提升自信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孩子聊天時儘量多的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去打斷中止孩子的說話,做個安靜的傾聽者,使孩子得到被尊重的感覺!
-
3 # 朱小毛
如何與孩子聊天?
簡單地說,第一以孩子為主,第二有好奇心,第三以聽為重,第四適當迴應和引導。
抱著一顆好奇心去與孩子聊天。無論多大的孩子,無論聊什麼,當我們滿懷好奇地與孩子面對面時,總能發現孩子嶄新的一面,令人心動不已的東西。每一個靜心與孩子聊天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孩子的奇妙之旅。
與孩子聊天,聽比說更重要。我認為,如何與孩子聊天,其實關鍵是如何聽孩子聊。當孩子在噼裡啪啦地說得歡快時,我們只需專注地傾聽,適當予以簡單的迴應。
在孩子聊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聊出更多的內容和快樂。
舉個例子來說吧。大概兒子五歲時,暑假我們一家人去廬山玩。有一天兒子問我:“為什麼這座山叫廬山,那座山叫井岡山呀?”兒子也去過井岡山。我沒回答兒子,而是反問了一句:“這兩座山有什麼不同嗎?”於是兒子開始噼裡啪啦地說開了,讓我很驚奇的是兒子的觀察很敏銳,也很有趣。兒子說了很多廬山和井岡山的比較,說完之後,我又簡單地問了一句“如果你給廬山和井岡山都另取一個名字,你會怎麼取呢?”於是兒子那張小嘴又開始說了,他給廬山和井岡山分別取了好多的名字,並且都解釋了為什麼,從中看出一個五歲孩子的確有算不盡的奇思妙想,有些名字蠻有創意的。然後兒子又聊到其它的一些他所瞭解過的山。那天我們父子倆從廬山聊起,就聊了近一個小時,其樂融融。
-
4 # 學習問題診療—陶勇
我們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聊天,是建立心與心連線的最重要方式,這種方式可能超越某些儀式。
透過聊天,可以讓孩子把內心的困惑講出來,這時候,問題已經解決一半。父母啟發孩子講的過程中,可以簡單地響應“嗯”、“啊”、“真的嗎?”。簡短的響應,意味著你在專注聽他的;簡短的響應,意味著你並不會基於給他忠告而讓他願意傾訴;簡短的響應意味著你重視他的看法,而不是想要把你的意見強加給他……
當然,光有簡短的響應還不夠,還可以共情,比如: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太厲害了,像你那麼大的時候,我都做不到……”。共情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說出他的感受,比如“老師這樣做,實在是太讓人生氣了……”、“她這樣做的時候,你肯定感覺到很不舒服……”
其實,有簡短的響應和共情的回答,就已經很OK了,90%的家長都是做不到的。
至於其它的啟發式談話,產婆術的談話,就先別管了,那是頂尖的優秀家長才需要掌握的東西。
-
5 # 羅玲的空間
我在這裡提醒一點:在與孩子的談話聊天中,家長不要低估自己情緒和態度的感染力。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正面語言和積極情緒,幫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現實。
同樣一個事,同一個要求和做法,家長有不同的情緒和思路,可以給孩子勾畫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景緻。
比如,孩子剛開始背乘法表,自然會不熟悉,會有忘了的或背錯的。這時,家長的一種說法是:“你加減法運算就不熟練,如果乘法表再不背熟,以後數學就根本學不會,別說做題,課堂講課你都聽不懂!”另一種:“乘法表不難,最後沒有不會背的,你現在剛開始背,我們投入的時間還不夠,我們白天做了很多其他事情,現在我們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練習,練多了就熟了。這樣,你現在就在紙板上寫個大一點的乘法表,每天在校車上可以自己多複習……”
這兩種不同的說法,讓孩子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現實。
再如,同樣是給孩子佈置更多的練習,一種做法是,把這搞成“懲罰性”練習,孩子帶著屈辱在做;另一種是,把這變成“勝利型”練習,孩子像衝鋒或比賽一樣在做。
兩種做法,孩子的狀態不同,效果當然不一樣。
家長的焦慮情緒,不僅給孩子此刻的狀態雪上加霜,讓他有更多心理包袱要去處理,甚至把孩子直接推向崩潰,拿剛才學習數學的例子講,這會讓他把數學和糟糕的感受聯絡起來,以後對數學產生恐懼和厭煩。
所以,無論是日常聊天,還是談談學習等其他問題。我們家長保持正面的思路,決定了孩子以後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如何迴應、有怎樣的內部對話!
-
6 # 甜甜媽的正面管教之路
1 首先自己要讓自己的心乾淨。和孩子相處,摻不得半點虛假,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回家手機鎖起來,專注的看著孩子的眼睛,點頭微笑。必要時反應可以誇張一點。
2帶著好奇問問題。比如幼兒園放學我會問“今天有什麼好事發生啊”“今天有沒有幫助別人?”
3孩子情緒不好時,不要急於糾正。先讓孩子發洩,家長共情,孩子情緒平穩後再給建議。
4家長也要談談自己一天在單位的收穫,在單位都幹了些什麼。也可以談談自己面對困難時怎麼克服的,也可以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爸爸媽媽也會害怕無助逃避等等,讓孩子知道不只是她會面對這些問題。
-
7 # MandyBi
與孩子聊天首先我會選擇在相對輕鬆自在的環境中進行,比如送孩子們上學的路上,聊聊他們喜歡的課,學校裡好玩的事……我和他們手拉著手看著路上的風景,一起享受美好時光。
不過作為二娃的媽,還有一些聊天是要一對一的,我最喜歡的是睡前夜談,陪著孩子讀完書,關了燈,摟著孩子問問他今天有什麼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情想要跟我分享,有沒有需要我提供幫助的事情,或者我觀察到他有些小問題時提出的建議……很溫馨感覺增進了母子感情。
在與孩子聊天時,需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接納孩子們的感受,多鼓勵和讚賞他們,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Adele Faber &Elaine Mazlish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不要主動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或者不應該做什麼。
Adele Faber &Elaine Mazlish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我逐字逐句地閱讀,非常值得推薦,有很高的可操作性!
-
8 # 潘穎瑩
家長和孩子聊天應該要回避以下幾種情況:
1、心不在焉。成年人每天會有很多壓力,不可否認,有時孩子的心事 我們沒有耐心甚至沒有興趣去認真聆聽。
2、只說不聽。我們太多時候覺得自己是權威,孩子應該聽我們的,所以對孩子說什麼不在意往往只顧著自己喋喋不休,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3、代替表達。小孩子往往會詞不達意,有時結結巴巴,沒耐心的大人就會搶話,或者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表達。
針對以上,有以下一些做法是可以考慮的:
1 、和孩子如實表達自己的身心疲累,但是仍願意為孩子保留每天至少半個小時的閒聊時間。家長自己首先要透過鍛鍊和睡眠等自我調整把心情調整好
2、多聽多交流,聽取孩子的真實想法,不要隨意打斷,不要頤指氣使,但同時可以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出一點建議,但要注意措詞不要用命令的語氣。
3、善於提問,鼓勵孩子具體表達。孩子有時礙於語言發展還不成熟或者缺少之前經驗的參照,對於自己身邊或者自己發生了什麼,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真實的感受。大人在和孩子溝通時,應該適當用一些技巧性的提問來匯出孩子的想法。對小一點的孩子,平時可以用舉例的方法或者透過閱讀來幫助孩子積累一些表達感受的詞彙,在交流的過程中要肯等待,不應強勢的引導答案,而是開放的接受各種可能。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應該鼓勵他們在一般化的答案上更多的給一些具體細節,這樣做對了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表達善意表達。但這一切應該都要基於孩子在過程中的感受,如果孩子想沉默,也要尊重這種“表達”。
-
9 # 那那家的魚
和孩子聊天,看似簡單,實則是一門技術活。很多家長不以為然:“跟孩子聊天有什麼難的?”那麼,請這部分家長仔細仔細回想一下:您的孩子會跟您探討TA對一件事物的具體看法和感受嗎?TA會主動跟您分享TA在學校或是家庭以外發生的事情的細節嗎?TA會主動跟您提起TA的情緒波動及原因嗎?……如果以上都沒有的話,您真的應該好好檢視一下自己平時和孩子聊天的方式了。
以前在做家長諮詢的過程中,經常聽到家長會說:“老師,我家孩子最近突然不願意上幼兒園了,問他也問不出原因來,怎麼辦?”“老師,我家寶貝最近老說別人欺負她,但是她又不肯告訴我是誰,怎麼欺負她的。”……往往我們在跟這些孩子聊天時,這些問題他們不自覺地都會說出來,那究竟技巧在哪裡?
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聯結。不管是用眼神、口頭語言還是肢體語言,先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覺得跟你在一個空間待著是舒服的和安全的。比如:微笑、握握手、一個擁抱等等。
第三,注意與孩子共情,願意與孩子分享自己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以孩子的角度去理解TA的做法和感受。“媽媽以前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很難過的”“我猜你現在應該是有點生氣了”,這些問句,能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和TA一國的。
最後一點就是,瞭解您的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說話的語氣和語句是不一樣的,不能紙上談兵。
-
10 # 超級陽媽
當父母要跟孩子進行聊天時,就要忘記"家長"這兩個高高在上的字眼,你沒有任何特權,你也不懂得更多,才能有一雙傾聽的耳朵存在。
好為人師,是人最大的毛病,它讓你看不見對方,也聽不到對方發出的聲音,這種自以為是築起了高牆,推走了交流的可能,其實,就是一種自言自語。
你唯有真誠地感興趣,耐心地傾聽孩子說出的話語,聽他那五花八門的想法,卻不加入你的批判,與孩子的聊天才會真的發生。
有了孩子,才是我們真正學如何做人的開始。
-
11 # 新鮮檸檬lemon
聽起來,聊天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兒。但實際上,在帶孩子的四年多中,感覺跟孩子聊天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首先,跟孩子聊天,最好是可以蹲下來跟他對視,別給孩子營造大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要讓孩子覺得你很溫和,讓他願意開口跟你說話。其次,跟孩子聊天,要保持跟他同一頻道,而不是一味地去糾正他言語之間的不合理性。
比如,我家寶寶有天早上跟我說:“媽媽,我長大想當吸塵器。”我就順著他問:“為什麼呀?”他說:“吸塵器可厲害了,可以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我裝作很崇拜的樣子:“哇,聽起來真的好厲害,好期待你把家裡打掃乾淨啊。要不我們現在先起床?”接下來,孩子就快快樂樂地起來了。
我想,這個時候他最在乎的,是怎麼跟你有一次愉悅的對話,而不是聽你糾正“瞎說,人怎麼可以成為吸塵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任何有意思的想象力,都可以得到讚賞。
-
12 # 大李的媽媽團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有個媽媽說,二年級的兒子告訴她不想去學校了。媽媽心裡“咯噔”一聲,放下手裡的活趕快問:“咋啦,和小朋友發生矛盾了?”搖頭,“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又搖頭,媽媽猜了好幾回也沒猜到。
好大一會兒,孩子才小聲說:“我有可多題都不會,太難了。”媽媽嚴厲的說:“多大點事,會了還去學校啊,就是不會才去學校的啊,趕快收拾書包,走!”
其實,整個過程很清晰:孩子因為題目不會,有畏難情緒,不想去學校。媽媽卻認為這是個小事。這個過程有兩點需要正視:第一點,每次學習新知識都會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有畏難情緒是正常的。所以媽媽要心平氣和的接受。第二點很重要:畏難了怎麼辦?
這件過程的重點是讓孩子學會,遇到不會的事情去想辦法,面對問題。
“就事論事”都知道,執行起來卻往往是“就事論人”。家長經常說“這都不會啊”,或者是狠狠的批評,關注點偏離了事情本身,指向了孩子本人,對問題進行了擴散,給孩子貼了一個大大的標籤。
我們都希望孩子有擔當,要以身作則,要教給孩子面對問題及處理事情的態度。就事論事的聊天,不擴散,沒有人身攻擊,沒有嘲諷,溫和而堅定的和孩子溝通。爸爸媽媽們一起踐行吧!
-
13 # 啊爸媽嗎一起走
家長和孩子聊天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當時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以及家長本身的情緒狀態。蒙臺梭利把人的自我建構劃分為四階段,其中第一發展階段(0-6歲)的兒童心理特徵是吸收性心智,喜歡知道what即“是什麼”;第二發展階段(6-12歲)的兒童心理特徵是想象和推理性心智,喜歡知道why and how即“為什麼”和“怎麼辦”。第三發展階段(12-18歲)的青少年心理特徵是希望知道“where am I”即“我”在宇宙、社會中的位置。家長每次與孩子聊天時,要牢記孩子所在年齡段的心理特徵,進行機會教育。例如家長多給0-6歲孩子介紹各類事物,讓孩子多掌握名詞。這是孩子長到6-12歲時進行推理思考的基礎。
-
14 # 爸爸媽媽上崗秘籍
與孩子聊天,初心是什麼呢?資訊交流,連線傳遞愛,增進親子關係等等。什麼時候適合和孩子聊天呢?在我們情緒平和時。一開始先有些目光的交流,有一些肢體接觸,初步感受到彼此心的連線。
孩子一般是怎麼想就怎麼說,也許有些考慮不周,我們做好傾聽的同時,多一些好奇的問題,去探究孩子內心世界,不知不覺中,孩子自己會調整自己的內容。溝通時資訊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因此在和孩子聊天時,我們需要多覺察和調整自己的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調。
-
15 # 樂寶媽親子講師
關於家長如何與孩子聊天,我們具體來看一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們可以如何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呢?
我覺得可以先分兩種情況:1.孩子之間的嬉戲打鬧,孩子並不覺得有太多不好的體驗,或者說第二天又和打人的小朋友玩在一起了。這時候如果大人覺得孩子被欺負了,過於擔心,會把這種情緒傳染到孩子,可能會讓本來覺得沒多大事的孩子也會產生自己被欺負的感覺。2.如果真的被欺負了,我們可能不是簡單地去教孩子如何去做。
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負了,我們需要去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他這一刻的狀態是什麼?情緒是否需要安撫。這個可能比去理論是否吃虧了,更加的重要。
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先把孩子抱在懷裡面,去關心他的身體狀況是否受傷,關心他的情緒,然後去幫他說出來他的緊張和害怕,去安撫他。我會告訴孩子任何時候媽媽都是你堅實的後盾,當你被欺負了,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去告訴媽媽或者告訴老師,媽媽一定會站在你身邊。但是不一定是教他打回去,而是去幫他去培養內在的力量感,讓他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去樹立這個界限。
然後我們可以啟發式的提問問問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想要如何處理?” 孩子的心中其實是有答案的。孩子選擇原諒、走開不理、警告、反擊、告訴老師都可以。家長只需要支援孩子的選擇。這是尊重與信任孩子能力的表現。
如果孩子還小,說不知道的話。這時候,家長需要換一種方式詢問。“原諒、走開不理、警告、反擊、告訴老師,你想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通常孩子會給出一個選擇。 當然,僅僅是說,告知的方式,可能孩子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還是不會馬上做出反應,或者說他可能沒有那麼快學會,那我們可以透過在家中與孩子做角色扮演的遊戲還原現場,引導孩子說出:“你再這樣,我會很生氣,我會反抗!” “你打我,我很生氣,你再這樣,我會反擊!” 等話語來提醒對方,或者在角色扮演中引導孩子做出反抗動作。透過遊戲的方式,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學會。這也是正面管教中的一個工具叫做:花時間訓練。
-
16 # 陳然飛飛
其實,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之間,會聊天與能聊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能聊天一般是話比較多,小孩子話多一點,在外面的人看來是活潑,積極的表現,成人能聊天一般都被看作是話多,侃大山。會聊天就不一樣了,成人之間會聊天的人總是能挖掘別人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層意思,然而當孩子還沒有學會 會聊天這樣一項具有說話技巧的本領後,成人跟孩子之間的聊天就顯得很有意思了。我們家經常是這樣的,我跟兒子在能聊天的基礎上說著說著,孩子就嫌棄我煩,嘮叨,而我總是責怪兒子為什麼不能把想要的東西,直接說出來,而要哼唧哼唧半天呢。後來我運用”啟發式提問”“我句式”“同理心”“不說教”簡單而直接的概述我要跟孩子進行事情,兒子很容易跟我說出他的感受與想法,在這點自己意識到,跟孩子聊天中,不能強加成人個人的想法,往往你越想控制孩子的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表達越含糊,比如:當孩子想吃一個冰激凌的時候,一般他會站在冷飲店門口不肯走,或自己拿著零花錢去買一個,當你跟孩子形成了一種默契的聊天方式後,孩子會說:媽媽今天34度啊,好熱啊,快曬成黑炭了,如果這個時候來根冰激凌正好可以降降溫。就這樣,父母都會很爽快的答應孩子的請求。
-
17 # 天媽南通正面管教
當我們說“聊天”的時候,孩子知道什麼是“聊天”嗎?
孩子的很多技能不是生來就具備的,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習得,比如如何“聊天”。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聊天”聊天就是跟人分享自己的觀點,意見,看法,喜怒哀樂,孩子通常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這個時候家長要“以身作則”,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思想。
通常我會在吃飯的時候跟孩子講講今天我做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有時候吐糟一下,表達情緒。
一開始孩子只聽不說,兩三個星期之後,孩子開始告訴我今天在學校吃了什麼,哪個同學說了什麼笑話,老師講了什麼故事。
在聊天中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和孩子有了良好的聊天習慣後,我開始用“啟發式提問”幫助孩子思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沒有控制,不設預期,我漸漸成了孩子的朋友,不管他遇到高興的,還是難過的事情,他都願意跟我分享。我是孩子背後溫暖的港灣,在他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再孤單。
-
18 # 張琦天賦解讀師
家長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以下五點: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
1、尊重。尊重意味著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意味著與孩子處於平等地位,意味著信任孩子可以解決問題。
2、熱情。這是拉近親子關係很重要的一步。可以透過傾聽和非言語行為來表達對孩子深深的愛。比如可以將孩子攬入懷中,或促膝而談,或趴在一起用手搭在孩子肩膀,有一定的肢體接觸。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同時,要做到耐心、不厭其煩。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3、真誠。真誠主要是就事論事,不脫離事實,事實就是,不能不懂裝懂。表達真誠也體現在非言語交流上,比如身體姿勢、目光、聲音、語調等都可以表達真誠。
4、共情。共情要求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所面臨的問題,設身處地的理解,用言語或非言語表達對他當前感受的理解。
5、積極關注。一方面家長要辯證客觀的看待孩子,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努力幫助孩子辯證客觀的看待自己。避免盲目樂觀也反對過分消極,就事論事,積極的發現孩子表現好的方面,並加以強化和鼓勵。
除了以上幾點外,在聊天過程中,務必要做到善於傾聽,積極地聽,認真地聽,關注的聽,適當給予鼓勵性迴應,不能急於下結論。有時候鼓勵意味著直接重複孩子的話,或簡單的詞語“嗯”“講下去”“還有麼”。相信做到這些,孩子一定會覺得跟家長聊天是件很舒服的事情,而且親子關係一定會很融洽。
-
19 # 鄭露宏Meg
家長和孩子聊天特別容易進入一個狀態:“聽不到孩子說什麼,總想接著機會顯示下自己的權威說點道理給點教育”
場景一、
放學了,孩子說:媽媽,今天我們班的小明帶了一張很漂亮的卡片來,特別好看“
媽媽:“今天上課有沒有認真聽?今天上什麼課了?沒有被老師點名吧?”
場景二、
孩子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美術課了!我很累!“
媽媽:“你怎麼可以不想上課呢!媽媽廢了多少力氣才找到了這個老師,要堅持一下,忍一忍”
這樣類似的場景是不是生活中很常見!孩子一跟我們話家常或者一出現挑戰行為,我們就採用了忽略或者對抗模式。那到底該如何和孩子聊天呢?
第一、放下身段,認真傾聽孩子的內容,真正對孩子的對話感興趣。在互動中多使用“啟發式提問”比如:“你能具體說一說那張漂亮的卡片是什麼樣子的嗎”;“哦,看來你很喜歡那張卡片,能告訴我它的顏色嗎?等等類似啟發的方式繼續開啟孩子的聊天的慾望。
第二、在聊天中多共情孩子,多洞察孩子背後傳達的情緒。比如:“看來你真的很累,看來這節美術課讓你覺得興趣不大“”看來你今天心情不是那麼美好,能多跟媽媽說一說嗎?”
第三、聊天中多聽,少指責少評價不要動不動講道理。
第四、每天安排一段特殊的時光和孩子天馬行空的聊天,讓孩子覺得爸媽特別在意我的觀點。
如果家長們能先做到以上幾點,那麼無話不談的親子狀態不會太遙遠。
-
20 # PD媽媽育兒故事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聊天?——像朋友一樣!
是的,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發自內心的想和他聊天,想知道他內心的想法,也可以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像朋友間相處一樣。這是一個聊天的前提或者心理準備。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到專注,而不是——“邊看手機邊聊”,這會讓孩子(朋友)感覺不到雙方的連結,從而不想和你繼續聊下去。你可以透過短暫迴應,“恩恩,是的”或者眼神、點頭回應都可以。
聊天時,我們可以透過共情來梳理孩子(朋友)的情緒。適當重複他所說的,“噢,是的,你感到很生氣,是因為……”,讓孩子(朋友)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他才會願意持續的和你表達。
有時候,孩子(朋友)真的只是想和你說一件他覺得有趣的事情,那就發自真心的和他一起感受當下,開心一回吧!並不是每次聊天都需要達成什麼學習目的的哦!
回覆列表
家長如果不能學會與孩子聊天,那麼就會產生傳說中的代溝。
與兒子們的聊天經常會看氣氛。如果孩子們心情不大好,我經常會先說快樂的事情,或者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把氣氛搞好。再說一段可以拉近我們距離的話,這在正面管教中叫做共情。
然後再表達一下,現在媽媽所說的話,只是媽媽的看法,媽媽先說,隨後你們可以各抒所見。一般這樣說下去,孩子們都同意繼續聽我說。說完之後,我再認真聽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