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傳統父母對待孩子的挫折式教育對嗎,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自信等負面影響呢?
9
回覆列表
  • 1 # 小毛加加油

    正確的處理好挫折教育和鼓勵教育的關係,恰如其分的讚揚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過度的表揚也會造成孩子虛榮心的膨脹,所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也是需要磨鍊的,磨難會鍛鍊人的意志和品質,所以,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過多也不行,家長要正確引導,正視挫折,健康發展。

  • 2 # 堅持本心27

    對待事情要全面看,不能從一方面看,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覺得應該針對事情進行鼓勵,做到事前鼓勵、事中鼓勵、事後鼓勵,告訴孩子把每次經歷當作人生的體驗,重過程,輕結果,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打擊式教育只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3 # 胡蝶育兒園

    挫折教育固然必要,但首要的還是鼓勵教育。挫折教育過度會打擊自信。而鼓勵教育給孩子打下自信根基。

    春秋時期,行子所著的《行語》裡有這樣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這句話,簡直就是一句教育格言。因為,孩子對一切都是懵懂的,需要家長為其指引方向。而且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軌跡就是這樣,很多時候,你說孩子行他就行,哪怕他稍有欠缺,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勵,便能激發他的小宇宙,就真的能做到了;相反,如果你先入為主說他不行,成了負面預言家,會讓他失去信心,原本能做到的事,也做不好了,就是真的行也不行了。

    那天,兒子說想吃小籠包。我突然冒出個想法:讓他自己下樓去買。想到我小時候,整天自己跑出去跟小夥伴玩。而如今兒子都六歲了,幾乎沒有自己出過門。我想讓他鍛鍊一下,便說:“兒子,你自己去買吧,出小區門就到了。”

    “我自己去?媽媽,我行嗎?”

    孩子爸爸說:“不行!兒子自己去肯定不行。萬一遇到壞人怎麼辦?”

    我瞪他一眼,對兒子說:“沒事的,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這麼近,況且你還戴著電話手錶,隨時保持聯絡。”

    兒子似乎受到了鼓舞,眼裡流露出小興奮:“好的媽媽,有事我給你打電話。”

    “沒問題。你要相信自己,這點事一定能做到。”

    很快,兒子回來了,興奮地說:“媽媽,我回來了。原來我真的可以自己去買東西啊!”吃著自己買的小籠包,小傢伙很開心。

    從那以後,我偶爾會讓他幫我買袋鹽之類的小東西。而且鼓勵他自己下樓去玩。漸漸地,他認識了幾個小區的夥伴,也愛自己往樓下跑了,不再天天宅在家裡。我知道,那次獨自去買小籠包,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記得有則寓言:一頭小鹿掉進洞裡,呼救半天無人迴應。他鎮靜下來,決定自己想辦法逃脫。觀察發現洞壁凹凸不平,適合攀爬。還有一條藤蔓伸進洞裡。於是,他抓緊藤蔓,腳蹬洞壁凹處,一步步往上爬。

    眼見就到洞口了。他的爸媽剛好趕來了。鹿媽媽見狀,驚恐地喊:“寶貝千萬別再動,這根藤蔓這麼細,怎能承受你的體重?”小鹿一聽,嚇得身體哆嗦起來。鹿爸爸尖叫:“我的乖乖,洞壁的土那麼鬆軟,怎麼適合攀爬呢?當心摔下去。”小鹿一聽,忍不住腳下一滑,真就掉到了洞底……

    想一想,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也時常充當了這樣的鹿媽媽和鹿爸爸呢?有些事,當孩子試著自己去做時,我們總是擔心這,擔心那,把所有不好的結果都擺出來,結果孩子無意中被我們嚇到了,不敢前行了。

    所以,一件事,孩子能不能做好,不只在於那件事有多難,更在於孩子以怎樣的心態去實行。而孩子的心態,會受到家長話語的左右。你說行,他就行;你說不行,他就怕了。所以,家長要學會充當孩子的正面預言家,多說肯定、鼓勵、正面的話。

  • 4 # 大鴨梨小腳丫

    對於這個問題我真的是感同身受,我女兒小學一二年級時的班主任是位很嚴厲的中年老師,這倆年裡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積極,不敢面對。以至於她的成績也讓我很擔憂。後來三年級換了新班主任,這位老師善於發現班上每位同學的優點,能調動起來每個孩子的積極性,很會鼓勵和表揚他們。我女兒自從遇見我們這位老師,性格開朗活潑起來,也自信滿滿,學習成績更是進步了。通過幾次家長會我也深受感觸,就把老師這種鼓勵表揚實施起來,家庭氛圍溫馨,孩子開心哪!今年我女兒以優越的成績考進了一中實驗班,我打心底非常感謝我們的班主任老師,沒有她就沒有孩子的今天。當然有時候適當的嚴厲也要有的,這個度要靠自己把握。因為我們是女兒,所以我們鼓勵與表揚就多點。最後很高興能分享我的一些體會哦!謝謝!

  • 5 # 江西宸宸媽

    挫折教育和鼓勵教育應該並行,從江西萍鄉14歲少年因媽媽繳掉手機從28樓跳下得出的反思,玉湖新城是萍鄉富人區,這個小孩家庭條件不差,但做出極端行為,就是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如意,承受能力差,和家庭教育有關。

  • 6 # Mom育兒

    個人認為以鼓勵教育為主,挫折教育為輔,實際上這兩種教育方式也是不分家的。

    現在的父母們教育孩子們基本上都會認可“孩子摔倒了,要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這一“黃金”準則。孩子摔倒是遇到了小挫折,但同時我們作為父母的不可能視而不見,孩子摔倒了完全不管不顧讓他自己去處理,絕大多數的父母還是會在旁邊用語言或是肢體動作鼓勵孩子戰勝挫折,自己爬起來。這樣一個小小的例子就是挫折教育和鼓勵教育的結合體。

    我們都說孩子很天真很單純,你越是誇獎他越幹勁十足,相反你越是直接對抗他也越是叛逆。

    我也是一兩歲寶寶媽媽,平常教養孩子主要還是以鼓勵教育為主。鼓勵教育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更加融洽,主要原因還是想讓孩子感覺到認可感、存在感,從而也越發自信。其實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如果遇到一個經常鼓勵學生的老師,就特別愛上他的課,學習也帶勁。

    鼓勵教育有著很多正面教育意義,但很多家長對鼓勵教育存在一些誤區,反而越鼓勵越不聽話。

    舉個反面例子。很多寶媽都有體會如果小齡孩子沒有良好的吃飯習慣,想讓他吃一口飯是相當難的,好不容易吃一口還要誇“寶寶你好棒,再吃一口來,讓我看你棒不棒”,這應該是最常見的誇孩子的“錯誤”方式。第一,會讓孩子覺得吃飯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第二,長期以往孩子吃飯得不到家長那麼興高采烈的誇獎聲,或是覺得這種誇獎已經太稀鬆平常時孩子會覺得吃飯依舊那麼沒意思。

    應該怎樣正確的誇孩子呢?

    1、首先父母要認清鼓勵教育的真正內涵,而不是流於形式。

    現在很多教育號都會將“你很棒,你真棒,寶寶好厲害”這樣的話列入毀掉孩子幾大宗罪裡,因為太流於形式。鼓勵孩子時要有具體的內容,比如孩子努力學習,要鼓勵孩子的堅持、認真;孩子幫忙分擔家務,要鼓勵孩子的擔當、體貼。相對比一句空洞的“你真棒”,具體的鼓勵會讓孩子感覺到對他堅持、認真、責任心、愛心等的肯定,孩子就越會朝著這些美好的品質更進一步。

    2、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感受與反饋。

    父母鼓勵孩子時沒有注重孩子的感受,不分場合、時機進行鼓勵,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或是沒有關心孩子的反饋,這樣的父母只注重教育理念的表達,而沒有同理心,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很顯然這樣的鼓勵是缺乏激勵作用,甚至引起孩子反感。

    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需要父母不斷的根據孩子的反饋調整。幾千年前就有“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典故,教育沒有模板也非一成不變的。

  • 7 # Zv池魚

    這兩個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太過片面的話。就是教育的失敗。

    挫折教育。教育挫折會讓孩子失去動力。耐心。毅力。自信。希望等。

    鼓勵教育其實挺好。但過頭了就不好了。

  • 8 # 誰會記得你

    首先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喜歡挫折的,都喜歡鼓勵。

    挫折會讓人沮喪,在完成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挫折,會造成兩種可能:1停滯不前!覺得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厥不振,慢慢的缺乏動力,最終失敗告終。2直接放棄!對於心裡承受能為比較差的人,會選擇逃避,慢慢的離開這領域。

    鼓勵會讓人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跌倒了馬上爬起來的力量,面對眼前的困難視為一種磨練,前進的腳步雖然慢了下來但絕不會停下來,堅信成功就在不遠處,邁出更堅定的步伐!

  • 9 # 崔西親子客廳

    挫折和鼓勵不是對立面,兩者在生活中都佔據一席之地

    我認為不能單純的說非此即彼,挫折教育是必要的,鼓勵的方法是被提倡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我“只是打壓孩子”或者“一味鼓勵孩子”。

    挫折教育被提得越來越多,是中國教育的反思

    80後獨生子女一代開始到現在,中國社會仍舊單胎家庭居多,整個家族的長輩對孩子的愛幾乎都是“滿溢”的狀態:愛他都來不及,誰還捨得練孩子,況且現在誰家條件都不會太差,幹嘛苦了孩子,幾乎是要啥有啥、想啥來啥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出現了,“孩子經不起挫折”的新聞事件屢見不鮮,讓人們不得不對“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提起了重視,這是教育的反思

    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心態養成、能力提升以及社會歸屬和認同的獲得都大有幫助

    挫折能防止自大、自負情緒的產生,提示孩子你並不是完美的、你所做的也並不總是有效的面對挫折時,心態能不能做到正面、積極、平和、冷靜,是我們第一關注的方面,也就是說,首先你的心態不能崩了,不能不自信。作為家長我認為我們要陪著孩子“經歷挫折”(哪怕挫折有時候是我們人為設計的)並且鼓勵他去嘗試解決、告訴他我相信你能夠想到解決辦法、即便不能解決,也並不代表你很差勁,相反的,你如此積極地解決問題足以讓我感到驕傲。我們給與的情感支援其實能夠給孩子非常大的正面激勵,有效幫助減輕心理負擔接下來,孩子是不是積極有效地去思考問題所在、綜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去尋找解決方案、有計劃性的去實施方案,這都是能力提升方面的。特別還要注意,對於尋求幫助這件事他是不是能夠正確理解並且有效地獲取到幫助,也就是說他知道什麼時候需要求助、向誰求助、如何獲得求助、獲得幫助之後如何回饋等等整個過程中其實都是在處理自己與周圍的人、事、物的關係,處置得體的話,孩子自然地能夠獲取更多的群體認同,他的社會歸屬感也會在這些互動過程中得到增強

    但挫折教育的實施,並不意味著我們到處給孩子“下絆子”,隨時“鞭策他”,鼓勵教育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在家庭教育部分,鼓勵教育的理念好像是個舶來品,是我們的教育界人士研究很多國外案例之後提煉出來的新理念,我們之前對此確實意識較淺

    鼓勵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培養自信,隨之而來的,孩子會自我認可,面對外界的否定、質疑時也能保持良好心態,有主見,擁有打不倒的底氣,不會盲目地做一切事情單單為了滿足他人評價……這樣的孩子無疑更容易獲得生活幸福感。

    但是我個人覺得,鼓勵的話不是簡單的“你可以”“你真棒”“你已經做得很好”,我們要真的能理解孩子的處境、對他當時的心態正確理解並且感同身受、積極地啟發他的解決思路,讓孩子感覺到“即便我不能代替你解決,但是我一直都陪在身邊並且相信你能做到”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挫折和鼓勵一定是並存的,我的主張:適當且適時的挫折教育,加上真摯且共情的鼓勵教育,發揮兩者的長處。

  • 10 # 蘑菇貓仔仔

    在生活中,挫折式教育應該和鼓勵式教育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挫折式教育的利:能激發孩子的潛力和鬥志,向著勝利的方向前進。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

    弊:如果處理不當,會讓孩子一蹶不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導致破罐子破摔,這樣反而適得其反。

    鼓勵式教育的利:可以彌補挫折式教育的不足,經常誇讚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優秀,從而增強自信心,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越來越優秀!

    弊:過多,盲目的誇讚,會使孩子越來越膨脹,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是好的,從而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變得專制和極端!

    兩者之間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該誇的誇,該教育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11 # 大眼一一和小眼媽媽

    我的觀點是這兩種教育方式應該相輔相成,不能只用其中一種的教育方式,而這兩種教育方式的使用度還是要以自己孩子的性格來定。

    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相對懦弱或者相對內向的話,建議對給一些鼓勵式教育

    鼓勵式教育也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責怪,不打罵,而是從其他好的方面進行鼓勵,從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而自己的孩子性格比較張揚,活潑愛動,很喜歡錶達自己的觀點。這時候就用對用一些挫折式教育了。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鍊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

    總結,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把我好這兩種教育方式的度,不要單純的只給孩子鼓勵,這樣會使孩子的內心非常脆弱,承受不了任何壓力,而作為大人都知道當今社會的壓力程度,孩子早晚要成人走向社會的。也不要完全用挫折式教育,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信心,害怕失敗,內心變的更加自卑

  • 12 # 小鹿麻麻

    無論是鼓勵式教育還是挫折式教育,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獲取正確的認知,是在於行為與結果的引導,而比較好的一個方式,就是情感引導。

    要學會利用情感引導和規定限度的方式來包容孩子的行為。

    情感引導這個概念是由美國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提出的。她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升級版》說到:情感引導式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我們的孩子如何去合理地認知以及表達自己的感受,成功的情感引導式教育需要時間和耐心,大部分的育兒方式都是這樣做的。

    畢竟從更廣的角度上來講,孩子並不會因為受到威脅、懲罰,就變得更加聽話、懂事。讓孩子變得願意配合家長的關鍵在於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

    孩子願意做某件事情,是因為他們能從做那件事情當中獲益,而並不是出於被威脅或被強迫。

    情感引導的本質就是允許和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透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享權力”的平等關係,以此來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讓孩子學會在成人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並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起良好、親密的關係。

    無論是挫折教育還是鼓勵式教育,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正確的面對失敗,或者是能夠面對挫折抱有一個正確的心態。這兩種都是方法。

    只有對具體的事情運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導,即便是很小一件事情也能夠讓孩子認識到,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式。

    比如說,如何認識挫折這個詞,怎麼面對一些困難的事情,或者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對小一點的孩子,係扣子就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就算是孩子所面對挫折。那麼應對困難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呢?就可以透過共情的方式進行情感引導,讓孩子知道,作為父母我們理解他想要成功的心情,想要繫好釦子,想要學會這件事情的一個心情。

    這時候,我們先要示範正確的方式,甚至可以將過程分解成幾個步驟逐步擊破,每完畢一步,就鼓勵孩子是透過自己的不斷練習和訓練,不斷堅持去完成這件事的,即使鼓勵,也要說到點子上,單純告訴孩子你很棒或者是你非常有天賦,會讓孩子的思維將來導向一個固定式思維,也就是說,擁有這樣思維的孩子,將來呢可能會希望大家更多的是肯定他的天賦和行為,而不是去肯定自己努力、成長和進步,所以在這裡鼓勵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說其中最關鍵的是引導,無論是鼓勵式教育還是挫折教育,只是一個方式。可以無時無刻的進行,感覺孩子有需要,尤其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進行引導,畢竟兩三歲孩子的挫折在大人眼裡都是習以為常的小事。

    如果大了的時候的話,可以進行一些更具有意義的一些挫折式教育。還有,挫折教育不代表一味的否定孩子。

  • 13 # 伊淘家的育兒故事

    你好,作為一個家長來說,我會2個一起使用的。

    也許很多家長對於鼓勵式教育還很陌生,但是現如今鼓勵式教育已經是最常見的一種教育方式。它主要表現在老師、家長對學生的鼓勵較多,卻對學生的批評較少,這也使得很多學生在困難面前自信心被嚴重打擊。有不少案例學生受不住打擊成為悲劇的。

    就我自己家的孩子我會誇獎也會批評。有一次出門去廣場上玩,別的孩子在玩一輛三個輪子的滑板車,孩子就伸手跟人家孩子搶(我們家裡也有,就沒有帶去)這讓我很生氣,告訴他不能搶。他說他也想玩,我說你可以先玩其他的玩具,他不聽,還伸手搶,他伸那隻手我就狠狠的打了他那隻手。要讓他記住你做錯了事情,我跟他解釋說,再想玩,也不可以搶,因為那是別人的,你可以跟別人借,人家會不會借給你,那也要是人家說了算。

    以後孩子在學校學習,和同學之間難免有矛盾,要讓他學會自己處理,對於老師的批評教育要有能力接納和承受,所以在家裡面對犯錯,我都會相當嚴厲。甚至希望他到了社會上能夠很好的生存,社會上是一個很考驗人各方面能力的,尤其是要有學習能力和抗打擊能力。

  • 14 # 小豌豆講故事

    舉個例子,我小學5年級還不會騎腳踏車,可我的同學大部分都會騎,看著他們每天可以騎車上下學,可把我羨慕壞了。當時在農村,沒有公共汽車的,主要是靠兩條腿,走著回家。家裡倒是有一輛腳踏車,可我因為膽小不敢學,怕摔倒。我把我的想法告訴我爸後,他說“你去學,我來教你,保證不讓你摔著!”,在他的鼓勵下我嘗試著坐在腳踏車上找平衡感,他幫我扶著車座椅,可我心裡還是感到擔憂。

    我爸一邊扶著車一邊給我鼓勵,讓我嘗試著往前騎,來來回回騎了好多趟,騎車感覺還是沒有找到,車子總是東倒西歪的。晚飯過後,我爸讓我繼續學。我大聲告訴我爸,我不可能學會的,那騎車的感覺我始終找不到,總感覺車隨時要摔倒,我不學了。我爸就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會騎腳踏車的,都是一點一點學的,你不要著急,咱們慢慢學!”。每一天我爸總是這樣的重複的對我說,每天放學後,在爸爸的鼓勵下練習了兩天,可每一次我還是騎不好。

    就這樣,到第三天的時候,有一次我發現我向前騎的時間比以往的時間都長,我說爸咱們換個方向騎吧!都朝一個方向騎好久了,我發現沒人回答我,我朝背後一瞧,我即然把我爸甩到身後好遠了!我停下車來,我望著我爸對著我傻笑,“我相信你行的,這不騎得挺好的!”。

    父母的鼓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孩子有自信才能敢想敢做!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自尊感,還有抗挫折的能力,而這些也是孩子學習各方面能力的必須具備的素質。

  • 15 # 張翰晨

    要分階段,但根據國內教育以及社會,要鼓勵式教育,科學的方法是鼓勵,雖然國內不少教育學者和老師提倡挫折教育,但一線城市優質學校都是鼓勵教育了,家長一定要注意

  • 16 # 巖勵泓

    我個人認為不能一味的進行挫折教育或者鼓勵教育,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孩子遇到的問題的性質以及孩子當時的反應來判斷那種教育方式相對比較好。

  • 17 # 家怡的測繪學生生活

    首先我的父母是對我進行鼓勵式教育的,而我也比較喜歡鼓勵式的教育。因為我覺得這樣子更能激勵我前行。我家裡面呢一般的鼓勵式教育是怎麼樣子的呢?一般都是以獎勵制度為主獎勵一般是以金錢類或者是你想要什麼東西,然後買給你就是這樣子的。我小的時候,比如說你考到了前三名的話,那麼父母就會進行鼓勵。包括我妹妹她也是一樣的,然後我弟也是一樣的,我們三姐妹都是差不多的。你考到了年級前三或者是班裡的前三名的話,這樣子就會有獎勵,一般都是以金錢為主,輔之以你想要什麼東西。

    其次嘍,挫折式教育呢,我父母沒有,但是我身邊的同學有他的父母對他精神挫折式教育,我覺得就是挫折式教育吧,因為平時不管他成績考得是好還是不好呢,他的父母都是會批評他,然後呢會說她各種不好。即使他考到了第一名,他也會覺得他考的成績不是很好,雖然是第一名,他們父母還是很不滿意。我覺得這樣子很不好,因為我覺得她人變得開始抑鬱起來,然後呢也變得沒有那麼自信,導致於他高考失利了。並且他考考的志願也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填的,是按照他父母的意願填的。然後呢,現在覺得讀著也沒什麼意思,我覺得這樣子很不好。畢竟他的人生是他自己走的,而不是他的父母幫他走的,所以重大選擇的時候還是要自己選擇。而且父母呢也沒有必要說太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我覺得挫折是教育就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然後這樣子孩子的就會很容易變得抑鬱,然後成績就會下降。生活中也過得不開心。

    最後呢,作為孩子的我,我更喜歡父母以鼓勵式的教育來教育我。因為我感覺這樣子更能讓我有自信,包括讓我有努力的動力,因為父母在背後支援我。但是如果是挫折的話,我會一直認為父母是不支援我做任何事情的。我的父母包括我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我填的專業都是我自己喜歡的,然後我想填什麼就填什麼,父母一直都是在後面鼓勵我支援我的,所以我覺得這樣子蠻好的,而且對我的自信心提升也是,很大幫助的。

  • 18 # 雲邊說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中國老一輩父母大部分其實都進行著挫折式教育。只是到了90後這一代人,才更加的注重親子關係的培養和子女教育模式的探討。不得不說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親子關係,教育模式的更新,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即使現在物質高度發達,精神建設不斷提。,但是我們女性和兒童面臨的問題一點都不比過去以往少。就拿孩子來講,校園欺凌,拐賣,課外作業太重及外面世界的誘惑和攀比,孩子的心願,單親,留守,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等等。老一輩的做法一般都是打壓式的或者式不管不顧式的,全然忽略一個小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但這樣真的對嗎?。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出生時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並發展,在3歲時,正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關鍵期,因此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來說,要做好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健康、正確的自我意識。在孩子心智發展建立只是,我們父母絕不能缺席,因為這是時候的引導教育往往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我相信現在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不能忽略小孩子的想法。

    其實,除了家庭條件實在太好,真沒必要進行挫折教育,而是應該採用鼓勵式教育。生活已經夠累了,孩子面對的壓力也一點不少。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信勇敢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信勇敢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裡指的不是一味的由著他,寵溺他。而是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化,經常給與他鼓勵和讚揚,讓他講出自己的需求,平等的對待孩子,他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其實每個婆婆曾經都是女孩,每對父母也是大一點孩子。

    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真正應該做的是提高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對世界過於精準的期待正是對世界本質不夠了解的表現。現在的小孩很聰明,他們知道輸贏得失愛與恨,但是可能不瞭解輸贏,這個時候要引導孩子,世界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原則。這個世界是動態中卻守恆的。

  • 19 # 鶴舞清風16

    我覺得挫折教育跟鼓勵教育並不衝突,但要時實有度。方法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擺事實講道理。具體做法:一,從小事做起,鼓勵他,但不能過度誇他。比如學習,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表揚,鼓勵,但不能讓他驕傲,自滿,告訴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遇到困難,挫折,要讓孩子冷靜反思,積極想辦法,並且堅持下去,而不是消極退縮,害怕,從此一蹶不振。三,告訴孩子,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是我們的夢想,但現實中又有幾人能夠做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了,便無怨無悔。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才能一路平坦,到達彼岸。

  • 20 # 我是小羽麻麻呀

    我認為存摺教育和鼓勵式教育是並存的,並不矛盾,進行挫折教育,不能太過火。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孩子內在的自信與樂觀,重點在於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讓孩子不斷的調整自己,完善自己。

    凡事都有度,每個孩子由於性格、環境的不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家長忽略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就有可能損害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嚴重的還會給孩子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

    在孩子遇到挫折想退縮時,父母要及時地鼓勵孩子。父母要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到,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我們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它,就一定能戰勝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使他更有信心的去面對新的困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哪首詩讓您最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