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親自為多爾袞、多鐸平反,而同父同母的三兄弟裡,唯獨英親王阿濟格沒有被平反,其實以阿濟格的戰功,如果不是被處分,成為鐵帽子王完全夠格,比較遺憾,最後身敗名裂,乾隆四十三年也沒有被平反……
11
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首先明確一點,乾隆皇帝因何要給多爾袞三兄弟平反?原因無非兩個,其一三兄弟在清朝的建立立下不世功勳,其二乾隆皇帝這一系的皇位之位是多爾袞爭取來的!

    努爾哈赤十幾個兒子,其中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是親親的一奶同胞,親兄弟!代善失勢,為了預防多爾袞母親阿巴亥暗地掌權,四大貝勒將多爾袞的皇位攪黃,立皇太極位皇帝。

    到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多爾袞三兄弟勢力最大。當時朝廷分兩派,一派支援多爾袞,一派支援皇太極兒子豪格。豪格勢力雖大,但顯然不是多爾袞對手,可以說多爾袞的皇帝職之位是手到擒來。當時正好明朝滅亡,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和滿清四方爭雄,為了不內鬥,消耗滿清國力,多爾袞妥協退出皇位爭奪轉而擁立皇太極另一個兒子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多爾袞三兄弟南征北戰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清朝最終一統天夏。也就是說清朝的統一天下是多爾袞以自己失去皇位為代價換來的。若不是多爾袞立福臨為皇帝,皇帝的世系只會出外多爾袞一脈或者豪格一脈,和乾隆不會有一毛錢關係,這就是乾隆為多爾袞平反的原因。

    至於為何乾隆皇帝不給阿濟格平反,史書記載是阿濟格謊報軍情,實則這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和阿濟格造反有關係。福臨當了皇帝,多爾袞雖然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權傾朝野,但是一直沒有篡位的舉動,雖是權臣,但也是忠臣。阿濟格則相反,在多爾袞死後,要皇帝封他為攝政王,順治不同意,直接發兵圍城,造反兵變,這種行為在性質上就是叛逆,是奸臣,而且是要奪皇權。乾隆時期,天下太平,忠君思想最重要,乾隆皇帝為此還編撰了《貳臣傳》,為了告誡臣工忠君,所以乾隆皇帝肯定不會為阿濟格其平反。

  • 2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擅權獨專不為過,但謀逆篡位是大事。這是清高宗於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多鐸兄弟平反,而對他們的胞兄阿濟格維持原判的基本原則。

    多爾袞攝政期間,不但功高震主,而且勢重逼主。然其始終沒有對少不更事的順治帝欲取而代之。乾隆帝后來為他蒙冤抱不平,給予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清史稿·多爾袞傳》)

    對於早逝而受多爾袞被順治清算牽連,降為郡王的多鐸,乾隆帝稱其“開國諸王,戰功之最”,詔令配享太廟。

    而對於阿濟格,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說:“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取。”(《清高宗實錄》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說阿濟格謊報李自成死亡、脅迫地方官攫馬等事,並非清廷皇帝一以貫之嚴懲阿濟格世系的真實原因。

    阿濟格的問題,主要出在多爾袞死後,欲行陰謀篡位之事。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逝,阿濟格立即派出三百騎兵,奔赴京城,很有搶班奪權之嫌,最起碼有再造一個攝政王的可能。卻被多爾袞心腹、大學士剛林窺知其意,提前趕至京城,關閉九門,做了佈防,將後來的阿濟格三百騎兵盡數誅殺。阿濟格隨多爾袞柩車至京途中,便已被濟爾哈朗派出的人員監控以來。順治帝出迎柩車,而阿濟格不解佩刀,便被擒獲。最後給他議罪多款,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不久將阿濟格處死。

    倘阿濟格篡位成功,那麼也就沒有乾隆的繼承皇位了。雖然乾隆在四十三年恢復了阿濟格後裔宗籍身份,並命其後以奉恩將軍世襲,但對阿濟格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平反。

  • 3 # 森林小草

    多爾袞三胞兄弟是清初特別是入主中原時開拓奠基之人,沒有他們三兄弟清初入主中原是個問號,這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在這裡我就不再羅列他們的豐功偉績了,只談乾隆皇帝為什麼為多爾袞兄弟平反的一點理由。清朝到了乾隆時期,已經是天下太平了。乾隆皇帝為鞏固自已的統治,標榜自己是一個聖賢明君的政治目的而為多爾袞,多鐸平反的。任何一個想長治久安的帝王,在他執政時期都要為臣工百姓樹立一些忠君愛國的人物要臣民們學習。象三國時期的關羽從明朝時的帝王就加封起,到清朝的許多帝王還在繼續加褒。多爾袞和多鐸是當朝開國元勳,多爾袞更是功高蓋世,大權在握,逢幼主而不篡位。這是一個現存的好典型,乾隆皇帝肯定要給他們平反昭雪,這樣做既為臣民樹立了忠臣愛國的榜樣,還為乾隆皇帝自已留下幹古聖賢明君的好口碑。連明朝建文帝乾隆皇帝都給扶正翻案了,建文帝在朱棣後至乾隆前,歷史一直沒有年號,是掛在洪武年號上。乾隆皇帝不僅樹立好典型,壞典型.也要拉出來亮相,這就是乾隆年間編寫的《貳臣傳》,這部書把清初明朝的文武降臣如洪承疇,吳三桂等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要說這些人還清朝的開國功臣。乾隆皇帝為自己的統治需要不惜把他們拋棄,做為反面典型。至於那個阿濟格在多爾袞在世時就不聽話,要封叔王,多爾袞死後要做攝政王,這樣的人要給他平反乾隆不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已的頭嗎?

  • 4 # 王斌兔斯基

    這就是帝王心術。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實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而多爾袞是排行老二,阿濟格是老大。多鐸是最小的。

    當年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努爾哈赤的時候,阿濟格已然成年,時年22歲。多爾袞是15歲,多鐸才13歲。

    對於阿濟格來講,母親的被逼殉葬與多爾袞大汗位置的失去是連在一起的。畢竟當年努爾哈赤是準備把大汗位置傳給多爾袞的。繼而在皇太極死後,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競爭汗位,也是差一點點就勝利的。

    這一切都給阿濟格帶來了深深的刺激——原來最高權力離自己這麼近。

    因此,在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死去之後。阿濟格試圖再次擾動已經初步穩定的滿清,讓自己更進一步,成為新汗,或者是皇帝。他在順治七年的年末,自己兄弟多爾袞死去後,決定派親信入京靠武力爭奪皇位。然而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他失敗了。最終落得一個圈禁處死的下場。

    而帶兵爭奪皇權,這也是乾隆皇帝不給他平反的原因。要知道多爾袞雖然也曾爭權奪利,但是總體上是以勢壓人,在大家坐在一起的情況下,尊重議政會議的決定。因此,即使多爾袞都被平反了,阿濟格也沒有被平反。因為他超出了鬥爭的底線。

  • 5 # 清醒的人最荒唐x

    中國的政治家做任何事,不要以為真為了啥!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他借事打事!乾隆編貳臣傳一樣。時代不同了。清初是啥,希望你投降。乾隆時代,還希望你投降給別人?所以!平反,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多爾袞是打下天下的最大功臣!當時治他,因為順治借治他收權!為他平反,因為乾隆告訴你們,為大清奮鬥,是有好果子的。如同,冤案劉少奇。之後為他平反一樣。借個由頭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6 # 數碼小靈通

    很簡單,乾隆為多爾袞平凡是為了什麼?為了維護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

    說實話,多爾袞不管怎樣,人家是真有功勞的。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後來的清軍入關,也就沒有他們這些後世子孫的花花江山。而多澤同樣如此,不管怎麼說,人家是打下了南京城,消滅南明小朝廷的萬軍統帥。

    但是,這種維護團結是有限度的,底線就是不能損害了自身的利益。如果把當年他的曾祖父欽定的案子完全推翻了,反而會引發反噬:

    完全推翻的話,會不會被說成背棄祖宗?

    完全推翻的話,既然當年你祖宗錯了,那現在你是否還有資格坐在那張椅子上?

    所以,出於維護團結的目的,一定要翻案,但是出於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不能全翻案。

    於是,多爾袞和多則是幸運的,而阿濟格是不幸的。

  • 7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1651),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與多爾袞,多鐸同為大妃阿巴亥所生。

    1626年,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為了爭奪汗位,逼迫阿巴亥殉葬,這使得皇太極與掌握兩白旗的三兄弟結下了一定的仇恨,但是更重要的是,三兄弟認為皇位應該屬於他們三人其中之一,皇太極只是靠詐力取得,這為以後的很多事都埋下了伏筆。

    1643年,皇太極病逝,死前並沒有留下遺囑,在八旗互相制衡的情況下,擁有很大實力的兩白旗多爾袞和兩黃旗豪格都未能奪得帝位,而是最終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獲得,這種事實再次刺激了阿濟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多爾袞抓住機會,聯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擊破李自成,從而問鼎中原。在掃蕩群雄的過程中,多爾袞居功至偉,阿濟格和多鐸也出了很大力。

    1650年冬,多爾袞因狩獵墜馬病重,死前曾招阿濟格面授機宜,兩個人談了什麼很難知道了,但是多爾袞死後,阿濟格就開始調兵遣將,並且自己親自扶棺進京,準備武力奪位。

    然而勇氣可嘉,但缺乏頭腦的阿濟格很快被早有準備的清廷拿下,幽禁在監牢。到了監獄的阿濟格並不反省,還一味叫囂,最終惹怒了福臨皇帝和眾王公,大家一致意見將其處死。

    面對這段過往,乾隆帝是看的最明白的,多爾袞這個人雖然也很跋扈 ,但接受八旗制約,而且清朝能入主中原,主要是多爾袞的功勞,所以力主為多爾袞平反,多鐸跟隨清軍入關,參加了很多戰役,也有功勞,而且沒有謀逆之心,多爾袞死前,多鐸已經故去,故而也給多鐸平反。

    但是阿濟格這個人做人就太糟糕了,應該說他是那種特別任性,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人,為人一點也不成熟,早年在皇太極時期,就沒少被皇太極抓住小辮子狠整,這次多爾袞去世,他不知道收斂鋒芒,還明擺著要謀逆,不僅語言叫囂,而且還武力篡奪,雖說他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大家也由不得他這麼胡鬧,所以他的下場應該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只是乾隆看在他還算有些戰功的面上,也沒算完全不給他平反,只是力度不如他那兩個弟弟,僅僅設立了一個將軍位,讓他的後代世襲罔替的繼承下去,算是一個交待了。從以上事情看,乾隆做的算是公允了。

  • 8 # 酒翁

    從乾隆對這三人的處置結果就可以看出,乾隆心中的準則是:擅權獨專沒啥事兒,但你若想篡奪皇位那就只能永不翻身。

    多爾袞,我們都瞭解,雖說多爾袞這人獨斷專權,不怎麼將福臨放在眼裡,但這就是他的性格,而且雖說他這樣,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想要推翻福臨,自己當家做主。以至於《清史稿多爾袞傳》裡如此描述: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但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錘,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由此可見,多爾袞對大清入住中原,付出了不可抹滅的作用。

    多鐸亦是如此,乾隆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如此高的評價,可見多鐸在乾隆心目中佔有很高的位置。

    而對於阿濟格,《清高宗實錄》裡則是這麼說的: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取。官方說的是阿濟格謊報李自成已死,可實際這是官話,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阿濟格對皇位產生窺竊。

    順治七年時,多爾袞病逝,但當時阿濟格卻率領三百騎兵奔赴京城,如此大動作有很大的篡奪之嫌疑,還好這一切都被當時的大學士剛林給發現了,於是提前關閉九門,做了防禦措施,將阿濟格的三百騎兵一網打盡。再加上阿濟格再護送多爾袞靈柩進京時,面對順治帝迎接時,沒有解兵相見,惹怒了順治帝,於是便下旨對阿濟格進行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沒多久,阿濟格也就被處死了。

    由此可見,相比較於多爾袞的獨自專權,阿濟格做的就非常出格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突破了乾隆平反的底線,這也是乾隆為啥不給阿濟格平反的原因。畢竟,阿濟格犯的乃是歷代皇帝心中的大忌。

  • 9 # 起起落落快樂

    我覺得他這樣做就是在為自己權力地位鞏固採取的行動,在他執政時大清很強大,在他爺爺把國家主權統一,一個國家的大權牢牢抓住到皇帝手中,而他父親讓國家富強,國庫充贏。那這兩個人把該做的都做了,那他當權能做什麼,那就是好好享受祖先們留下的基業,要當一個守成的皇帝也不容易。在他祖先們為了國家為了主權不得不做一些事,他太爺爺順治為了帝位也為了復仇就得動多爾滾一黨的人,可是多爾滾一黨的人也是皇帝的後代,而且很有影響力的,在就是他父親也為了鞏固皇權不得不對八阿哥一黨動手,又是皇族人員,影響力也是很大。這些人的後代可是很有威脅的,但是怎麼樣能讓這些人不成為威脅的呀,對這些人,先輩們用的是威,那他不能在用了,在用就只能逼他們連和起來反了,那隻能用恩,這樣才能讓這些人的後代穩定,也才能收復這些人的心,但是為維護皇權就不能讓反了的人起來,這個頭不能開的,多爾滾,多鐸這兩個人雖有奪權的野心但是沒付出行動,那肯定會平反的,而阿濟格付出了行動,那肯定不能平反的,平反可是開了不好的頭,這對皇帝的威信和權力的破壞不是鞏固,他是肯定不會做的。至於他對他叔這些人,後代保留爵位,後又廢出他父皇對八阿哥九阿哥的稱號,並不說給他們平反,因為他們沒反可平的,他的父親是做對的,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收復皇族的人心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 10 #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就是帝王心術!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當年皇太極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時,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才13歲。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時,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死前並沒有留下遺囑,代善、范文程、皇后等人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從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兩派之外的皇子中另選一人繼承者。最終經過通盤考慮當時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繼承大位。這種結果刺激了阿濟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多爾袞乘機聯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擊破李自成,清軍入關從而問鼎中原,多鐸打下南京城,消滅南明小朝廷的萬軍統帥。沒有多爾袞和多鐸也就沒有後來大清王朝。

    《清史稿多爾袞傳》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但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錘,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乾隆稱多鐸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詔令配享太廟。由此可見,乾隆對多爾袞和多鐸的高度認可。

    清高宗乾隆對於阿濟格評價:“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清高宗實錄》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說的是阿濟格謊報李自成已死等,可實際這是官話,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阿濟格對皇位產生窺竊。

    1650年冬,多爾袞因狩獵墜馬而死,阿濟格就開始調兵遣將,並且自己親自扶棺進京,準備武力奪位。順治提前得到密報做了佈防,將阿濟格兵將盡數誅殺。順治帝出迎柩車,而阿濟格不解佩刀,便被擒獲。最後被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不久將阿濟格處死。

    乾隆後恢復了阿濟格後裔宗籍身份,並命其後以奉恩將軍世襲,但對阿濟格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平反。

  • 11 # 納蘭談史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1178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追復睿親王多爾袞封爵。乾隆感念開國之初多爾袞等人的卓越功勳,死後卻蒙受不白之冤,還被剝奪了封號,為了維護大清統治,讓功臣能夠得到公正的評價,所以為多爾袞、多多鐸平冤昭雪。可能很多人會費解,阿濟格和多爾袞、多鐸同樣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同樣也是大清國的開國功臣,為啥乾隆偏偏沒給阿濟格平反呢?

    這就要和王權爭奪這件事兒有關了。

    作為多爾袞的一胞兄長,阿濟格在皇太極時期就曾屢建功勳,參與過和明朝的邊境之戰,也參加過與朝鮮的戰爭,入關後打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後來被封為英親王兼大將軍,可是阿濟格卻並不滿足。他認為自己件件都是大功,不甘屈居人下,說白了他也想當皇帝,但是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後來在皇太極暴斃後,清政權內部圍繞著帝位的繼承,展開了一場權力的爭奪戰。他就鼓動多爾袞造反,但是多爾袞是個行事謹慎的人,滿清八旗的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中,沒有十足的把握自己不會去冒險,況且自己已經位極人臣,何必還要爭哥哥兒子的帝位呢,留下個千古罵名也不好聽。於是多爾袞就擁立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同時也是乾隆的曾祖父,所以乾隆為多爾袞平反也符合情理,至於多鐸一直跟著多爾袞,死的也比較早,所以為多爾袞平反順帶帶上了他。至於阿濟格三番四次的想著製造清王室內部矛盾,而且在多爾袞死後還想著篡位奪權,威脅順治帝的利益,後來叛亂失敗被處死並開除宗籍,所以乾隆沒有必要為阿濟格平反。

  • 12 # Mer86

    先說一段正確的廢話:

    乾隆的爸爸是雍正,雍正的爸爸是康熙,康熙的爸爸是順治,順治是皇太極的兒子。因此可以這麼說,如果當年順治沒有繼承皇位,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乾隆皇帝了。所以乾隆應該要感謝祖宗,感謝自己的爸爸、爺爺、曾祖父能繼承皇位。否則搞不好,弘曆估計也就是個享受四品虛銜、食四品俸祿的閒散宗室罷了。

    再看這爺孫四代的皇位怎麼來的。康雍乾三代繼位,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實力因素,也就是皇位是靠本事掙來的。但是順治不一樣,他的皇位完全是靠運氣撿來的……

    清太宗皇太極暴斃之後,既沒有留遺言,也沒有成型的繼承製度。到底誰繼位,完全就是看誰拳頭硬。那麼當時誰的拳頭硬呢?一個是順治的十四叔多爾袞,另一個則是順治的大哥豪格。至於順治嘛,六歲的小屁孩而已,沒人拿他當根蔥。

    但是皇位只有一個,爭皇位的人有兩個,兩人背後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兩撥人火併起來,清朝估計就完蛋了。於是所有的王公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開會,決定用和平的辦法解決這個繼承者的問題。

    主要的與會人員有:

    鄭親王濟爾哈朗——皇太極的堂兄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大兒子

    英郡王阿濟格——老十二,多爾袞親哥

    睿親王多爾袞——老十四,皇位爭奪者

    豫親王多鐸——老十五,多爾袞親弟弟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皇位爭奪者

    這六個人在會議上的爭論點只有一個,到底是皇太極的兄弟繼位,還是兒子繼位?

    一開始,多爾袞落了下風!

    因為代善首先站出來打醬油,他表示自己已經年老無德,不能即位。他這麼一說,瞬間就把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個人的嘴一起給堵住了。畢竟大哥都說不爭了,弟弟們憑什麼還要爭?另一方面,當時兩黃旗有很多將領,比如索尼、鰲拜等人都蒙皇太極的提拔,紛紛拔刀表示要立就必須立先皇的兒子,否則就要不客氣!

    因此,此時的豪格離皇位非常的,近乎就是一步之遙了。

    但是多爾袞畢竟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敏銳的發現了豪格聯盟的一個軟肋——兩黃旗只是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但並不要求一定是豪格,別的兒子也可以!

    於是多爾袞聯合多鐸和阿濟格在會議上故意發難,採用以退為進的辦法,先是很強硬的反對豪格繼位,搞的大家都以為多爾袞要挑起內戰的時候,他又突然退了一步,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建議:我也同意立皇太極的兒子,但是不能立豪格。要立就立皇太極的九兒子福臨!他還小,就由我和濟爾哈朗各負責一半軍隊,共同輔政……

    多鐸和阿濟格對這個提議自然支援,濟爾哈朗也很願意,代善無所謂,只有豪格不願意,但是他也拗不過大夥,只好點頭同意。於是當年只有六歲的福臨就這麼白撿來了一個皇位,並且還得到了兩黃旗,比如鰲拜、索尼等武將的支援。

    順治繼位後,多爾袞繼續強勢,儼然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他視豪格為眼中釘,處處對他排擠和打壓,幾年後豪格被多爾袞迫害而死。而他的死,間接上鞏固了順治的皇位。畢竟多爾袞不可能篡位,豪格才是順治皇位最大的競爭者。

    雖然後來多爾袞攝政期間囂張跋扈,不把順治放在眼裡。但是對順治的皇位,多爾袞還是很有分寸的。所以儘管順治在多爾袞死後把他的一切生前榮譽全部剝奪了,並崛起墳墓。但是乾隆皇帝依然認為多爾袞有擁立之功,正式為他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算是推翻了順治給多爾袞的一些欲加之罪。

    多爾袞的弟弟多鐸死在他之前,順治在搞臭多爾袞的時候一併把多鐸也給辦了。但是多鐸很冤枉,因為他是因為跟多爾袞關係好才被死後清算的。其實他對順治也有擁立之功,也對皇位沒有非分之想。所以乾隆給多爾袞翻案時也一併給他翻案了。

    其中多爾袞恢復睿親王爵位,從多爾袞養子多爾博的後裔中找出一個人來繼承爵位;多鐸恢復豫親王爵位,也從他的後裔中找出一個人來繼承爵位。(均為世襲罔替)

    但是乾隆對阿濟格就沒有那麼好了。因為乾隆認為阿濟格功不抵過,雖然也有擁立之功,但是過錯更大。所以在為多爾袞平反的時候,只是順帶的也下令給阿濟格的子孫後代全部恢復宗籍,親王爵位不予恢復。

    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後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延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因推廣皇族恩意,著交宗人府一體查明,復還黃帶子,列入宗籍。——《清實錄》

    從乾隆的詔書中可以看出兩點意思:

    第一,乾隆說阿濟格謊報軍情,並以這一點為理由,拒絕為其恢復爵位和名譽。

    第二,乾隆說阿濟格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這才是關鍵)

    那麼第一點,也就是謊報軍功指得是什麼事情呢?其實就是關於李自成的事。阿濟格在追殺李自成的過程中,給順治上了一道奏摺,說李自成已經死了。結果多爾袞拿到奏摺後,有點激動過頭了,再還沒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就跑去太廟告祭,聲勢造的很大,結果社會上馬上傳出謠言,說李自成沒有死,搞得多爾袞很沒有面子。(乾隆作為後人,他也覺得沒有面子)

    不過僅拿第一點作為不平反的理由,未免有點太小題大做了。所以乾隆才會在後面又加了一句:究不足以抵其罪。

    那麼阿濟格究竟是犯了什麼大錯,以至於乾隆認為他功不抵罪呢?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三條大過。

    第一、反對遷都。阿濟格這人頭腦簡單,他在入關之初時對多爾袞說,現在我們應該趁著兵威,大肆屠戮,留下幾個王,鎮守北京,主力部隊回到盛京,或退保山海關。多爾袞對阿濟格的提議很鄙視,反駁道,咱都已經殺進北京了,肯定是要馬上遷都,以圖進取啊。誰還回遼東那鬼地方?最後多爾袞堅持遷都,也奠定了後來清朝兩百年的基業。估計乾隆在讀到此處記載時也是恨鐵不成鋼!

    第二、居功自傲。多鐸去世後,阿濟格自認為功勞卓著,派人向多爾袞說,多鐸當年在征討流寇時,戰績一般般,功績沒我大,你不該對對他的兒子給予優厚待遇;另外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我們的堂兄,不是親兄弟。他不應該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兒子、皇帝的叔叔,我才應該叫叔王才是。多爾袞聽到阿濟格的狂悖之言也怒了,斥其狂妄無理,一條也沒答應他。兄弟兩人因此而產生不和,乾隆在平反多爾袞時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平反阿濟格。

    第三、造反,企圖取代多爾袞,繼續以攝政王的身份壓制順治。

    多爾袞死後,阿濟格也想當攝政王。他派人暗中調集兵馬,準備逼宮。還派人到多爾袞所管的兩白旗營地威脅兩白旗的大臣一起參與。兩白旗的人又不傻,這是死罪啊!斷然拒絕了阿濟格。在遭到拒絕後,阿濟格又派兵威脅兩白旗,結果兩白旗的大臣便直接把阿濟格的企圖告訴了順治。

    順治皇帝立即下令關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之路德勝門外派駐重兵,準備圍剿阿濟格一夥人。不久後阿濟格回京,在德勝門內被濟爾哈朗派兵圍殲,從而粉碎了阿濟格的兵變計劃,避免了這一場的動亂。如果讓阿濟格把這事辦成了,估計順治的皇位都會不保。

    因此,乾隆給多爾袞和多鐸平反,不給阿濟格同等待遇。說白了,就是多爾袞和多鐸雖然有錯,但畢竟功大於過;阿濟格雖然也有功,但功不抵過。任何人都不可能給謀反篡位的人平反的。

  • 13 # 有得觀史

    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二兒子多爾袞、三兒子多鐸。他們分別被封為英親王、睿親王和豫親王,三人都能征善戰。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在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的鼎立支援下,帥清兵入關,定都北京,滅李自成,滅南明,問鼎中原。他們兄弟三人為大清基業的奠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爾袞當攝政王期間,不斷排斥異己,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被排擠,主動退出,和多爾袞爭皇位的政敵豪格被整死,最後他獨攬大權,順治成了多爾袞的傀儡。這種扭曲的君臣關係使順治很不舒服。

    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為了樹立君主的權威,也為發洩壓抑很久的不滿情緒,他給多爾袞定個謀逆之罪,把多爾袞掘墓鞭屍,挫骨揚灰。

    很明顯,多爾袞是被冤枉的,他名譽上是攝政王,實際上是大清朝的掌權人,他要是謀逆,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並不是什麼難事,或者換他的侄子當皇帝也很容易。多爾袞沒那麼做,說明謀逆之罪不成立。

    多鐸在多爾袞死前就已經死了,多鐸獲罪完全是受多爾袞牽連。

    阿濟格的情況完全不同。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想接替多爾袞當攝政王,為保證自己能順利當上攝政王,他進行了秘密調兵,安排自己的部下運送多爾袞的靈柩回京,並準備進入京城後實施兵變。因手下向濟爾哈朗告密,濟爾哈朗先下手為強,逮捕並囚禁阿濟格,歸政於順治。

    多爾袞沒有兒子,他攝政時順治還小,而且後來多爾袞已經準備還政給順治了。阿濟格完全不同,他有很多兒子,多爾袞死時,順治可以親政了,他攝政的理由沒有了,強行攝政,奪權的目的昭然若揭,明顯是想把權利據為己有,然後傳給自己的後代。對順治來說,阿濟格的行為就是謀逆。

    乾隆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皇帝,他給多爾袞和多鐸平反,不給阿濟格平反是基於對歷史事實的正確判斷。

  • 14 # 茹叔敬

    當時是大清多事之秋,攝政王多爾袞一死,啊濟格他作為多爾袞的親長兄,他不扶柩棺來京,而要帶幾百精兵先回京城,其中必有詐。有人說:一定是多爾袞臨終交代啊濟格面授機宜,謀反奪權。這個說法不成立,為什麼??若是多爾袞慫恿其兄謀反,為何不遍告黨羽?只是支援其兄呢?啊濟格一人的力量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比事不可定論,啊濟格雖是長兄,但此人論智謀,論軍功都不及他的兩位弟弟。所以多爾袞對他一直也不重用,此人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有勇無謀,而又野心勃勃,乃一介武夫。此次出奇之舉,也不排除他異想天開,圖謀不軌。所以,結論是絕對不是多爾袞授意。不能寃枉多爾袞。莊太后下令:在九門設下伏兵,一旦啊濟格的精騎一到,立誅於城門。活捉啊濟格,圖謀不軌囚於大內,待風平浪靜,查清真相後再做處理。轉身溫聲對順治說:做事萬不可魯莽,越是面臨危局,越是要沉著冷靜。別人越亂,當政者越穩,這才能臨危不亂,果斷處理一切不測之事。現在起,任何人都不要慌亂,凡事三思而後行。有情況及時入宮。大家見太后雖為婦人,可處之泰然,大有胸懷天下,運籌帷幄,制勝千里之風。第二天,從地平線上殺來了一支人馬,大約有三百餘人,到了午門近前,只見個個盔甲鮮明,弓箭齊配,槍,刀在手。啊濟格大手一揮:進城!!剛衝進城門洞,忽聽:嘔口當,一聲,猛回首,見城門已閉,猛一吃驚,沒來得及大喊,忽聽四周一陣弦箭之聲。陣陣慘叫震得門洞山響。為首者啊濟格再看看周圍,三百精騎紛紛墜馬如落葉!!啊濟格活捉囚禁。一百多年過後乾隆是不會同他平反的,他的罪行極大。到底是誰知道啊濟格謀反的呢?多爾袞死啊濟格跟在身邊,啊濟格錯誤地認為攝政王一死,接替攝政王者非他莫屬,忙派出三百騎兵,趕往京城,欲先聲奪人,控制形勢,同在行營的大學士剛林發覺情況有異,立即上馬,日夜兼行七百里,入京首先告之孝莊太后,結果剛林比阿濟格的人馬先到一步,京城有備,孝莊下令:九門盡閉,阿濟格人馬一到,活捉阿濟格,其餘叛匪一侓箭死。愚純的阿濟格仍毫無覺醒,繼續異想天開地為自己攝政王制造言論,說什麼多爾袞生前曾對他說:日後我有不則攝政王之位必你阿濟格莫屬。多爾袞在世時,多爾袞的屬下不服阿濟格,如今多爾袞已死,怎能聽阿濟格指揮調遺?於是眾人揭發阿濟格有為亂之心,於是即以謀逆的罪名幽禁了他。

  • 15 # 談古論金

    乾隆帝給多爾袞平反的具體情形和原因見於《清史稿 諸王傳》:

    1、清朝入關成一統之業最大的功臣就是多爾袞;

    2、以多爾袞當時兵權在握的權勢,如果有野心,無事不可為,最終沒有謀反足證其本心無他;

    3、其謀逆罪名是蘇克薩哈誣告,順治帝當時沒有親政,給多爾袞定罪不是自己祖爺爺的本意。

    這幾個原因特別的第2、第3有點簡單化了,未必完全成立——比如順治八年二月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的時候順治帝早已經在前一個月親政。不過,我們考察乾隆帝的內心,無非是因為即使順治朝康熙朝滿洲貴族內部存在的政治鬥爭和利益衝突,在乾隆朝這已經是歷史上的恩怨,已不牽扯現實政治,透過給多爾袞平反昭雪,可以體現出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願望,也表現乾隆帝本人英明公正,對歷史問題有自己的擔當和交待。

    而對於阿濟格,乾隆帝也有自己的評判:

    在乾隆帝構建的評價體系內,多爾袞雖然有獨攬朝政、擅作威福的地方,但總體上是忠誠於清王朝的,大部分舉動出於公心,而阿濟格則秉心不純,吃相難看,所以一個可以平反一個卻不可以,乾隆帝也想透過這個對比告訴當時的諸王和臣僚,要做一個忠誠於自己和王朝的人。

  • 16 # 四川達州人

    這很簡單啊。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對順治這一系皇帝來說是不同性質的矛盾。

    即便多爾袞被順治挫骨揚灰,但那也只是順治本人對多爾袞擅權、淫母(最多隻是私情而並非下嫁)、殺兄奪嫂的私人仇恨,多爾袞本人沒兒子,沒有必要篡權,而且當時的滿清貴族勢力分佈又讓其沒有篡權的可能。而到了乾隆時期,多爾袞死了這麼多年,正白旗早就成為皇帝直屬上三旗,給當年立功的多爾袞平反並無任何損失。

    多鐸更是如此,作為滿清侵略的兩大主力統帥之一,多鐸功勳很大,而且死得早,後被順治剝奪鐵帽子王主要是因多爾袞所牽連。

    因此,乾隆給多爾袞、多鐸平反是正常的,不僅沒有任何實質危害,反而能夠得到宗室團結的效果。

    阿濟格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多爾袞死後,阿濟格試圖接任攝政王並企圖造反,這樣的罪行當然不能平反。否則豈不是乾隆鼓勵宗室謀反謀逆?

  • 1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重新審視清初權力鬥爭遺留的歷史問題,對很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了重新定性,這其中就包括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最終,乾隆為多爾袞、多鐸正式平反,恢復了多爾袞的曾經的睿親王爵位和多鐸死後被降級的豫親王爵位,同時給予了二人後代(多爾袞絕嗣,他的嗣子多爾博是其胞弟多鐸的兒子。因此,所謂多爾袞的後代實際上也是多鐸的後代。)親王世襲罔替的許可,也就是俗稱的“鐵帽子”。同時,乾隆對於多爾袞和多鐸的歷史貢獻也進行了重新定義,確認了二人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當然,由於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曾經的成宗義皇帝、輔政叔德豫親王這些,對於乾隆而言已經沒有恢復的必要了,也就沒有再予以恢復。但是,阿濟格卻始終沒有獲得平反。為什麼呢?因為阿濟格的性質和多爾袞、多鐸不同。

    先說多鐸。多鐸是一位典型的武將,並不太熱衷於政治,與清世祖(順治)也並沒有發生過什麼正面衝突,一生為清王朝南征北戰、戰功彪炳,被乾隆稱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多鐸便因罹患天花而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諡“通”,享盡死後哀榮。他之所以受到打擊報復,完全是因為多爾袞胞弟的身份。實際上,順治對於這位叔叔的功勞還是認可的,雖然給予了處分,但只是象徵性地由親王降為了郡王,連“通”這個美諡都予以保留了。他的繼承人、 次子多尼也僅僅由信親王降為了信郡王,並沒有遭到清洗,一直活到了順治十八年,且沒有資料顯示是死於非命。多尼死後,其次子鄂扎承襲了信郡王爵位,康熙年間還曾經擔任過撫遠大將軍一職。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順治並沒有刻意清洗多鐸家族。

    再說多爾袞。乾隆對多爾袞的評價是“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多爾袞作為攝政王期間,雖然在權力方面壓制順治。實際上,也並沒有和順治發生什麼嚴重的正面衝突。換句話說,多爾袞和順治僅僅是權力鬥爭,並不牽扯太多私人恩怨。當然,由於多爾袞的長期壓制,順治對這位叔叔的怨氣多少還是會有一些的,但這肯定不是順治處理多爾袞的主要原因。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之初,順治曾經尊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這裡面有安撫其黨羽和試探群臣態度的成分,但多少也能看得出,順治對於多爾袞的功績還是認可的。順治之所以後來對多爾袞進行了總清算,主要還是做給活人看的。一來是為了安撫多爾袞曾經的政敵們,畢竟穩定第一,這些人跳出來了,順治如果不擺出一個姿態,人心難安。二來,順治想借清算多爾袞清除多爾袞的勢力,為自己掌握權柄掃清障礙。三來,清算多爾袞實際上也是在立威,長期被多爾袞壓制的順治,在群臣眼中就是一枚橡皮圖章,毫無威信可言。清算多爾袞,對於順治而言,正好可以起到立威的作用。從順治對於多爾袞、多鐸的處置來看,也基本限於政治層面,並沒有擴大化或者進行屠戮式的清洗。對於多爾袞名義上的兒子多爾博也僅僅是革去了爵位、讓其退回本支而已,並沒有進一步清洗。順治十四年,迴歸本支的多爾博重新被順治封為了貝勒,由此也能看得出一二。

    阿濟格卻不同,他是和順治發生過直接、正面衝突的,而且不是簡單的口角,而是謀逆,這已經超越了政治鬥爭的底線。順治七年,多爾袞剛剛去世,阿濟格便急不可耐想接替多爾袞攝政王的位置,並且帶兵回北京準備奪權。可惜,阿濟格不是多爾袞,既沒有政治基礎,一介武夫的阿濟格大腦似乎也不太夠用。結果可想而知,權沒奪到,反而讓自己身陷囹圄。直到這個時候,順治依然沒有下定決心要這位叔叔的命,僅僅是把他幽禁而已。但是,人要是作死,神仙也救不了。性格暴躁的阿濟格在幽禁期間,非但沒有絲毫收斂,反而更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還聲稱要放火把監房給燒了。順治八年,諸王向順治建言阿濟格太過放肆、簡直是瘋了,留著恐怕後患無窮,建議殺了以絕後患。有人遞上了臺階,順治就坡下驢,賜阿濟格和兒子勞親自盡。

    乾隆十一年,清高宗(乾隆)命人重修了阿濟格的墓園,算是承認了他的歷史功績。但是,在政治層面卻一直沒有予以平反。事實上,也不能予以平反。因為阿濟格和多爾袞、多鐸不同,即便多爾袞專權,但是直到去世,多爾袞也沒有走上武力奪位之路。但是,阿濟格卻準備武力奪權,無論為了什麼,這就是謀逆。謀逆自古就是十惡不赦,無任何平反的理由。更何況,如果乾隆為阿濟格平反,等於就是公開承認阿濟格謀逆是合法的,這對於皇帝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因此,乾隆只是從歷史功績方面對阿濟格進行了認可,卻沒有對其謀逆之事重新定性。乾隆四十三年,正式給多爾袞、多鐸平反之時,自然也就不會給阿濟格平反了。

    不過話說回來,順治除了殺了阿濟格和他家老三勞親,並沒有對阿濟格這一支趕盡殺絕,阿濟格剩下的十一個兒子也並沒有遭到順治的屠戮。順治十八年,因阿濟格謀逆受到株連、被革除宗室身份的阿濟格次子傅勒赫還被順治恢復了宗室身份。康熙元年,傅勒赫又被以清聖祖(康熙)的名義追封原本被革去的鎮國公爵位,也算是清朝官方和孝莊文皇后、順治母子對於阿濟格舊功的認可吧。此外,阿濟格的女婿明珠在康熙年間還受到清聖祖(康熙)的重用,這正好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順治並沒有刻意清洗阿濟格的後人。

  • 18 # 老照片

    多爾袞、多鐸死後橫加諸多罪名,固然他們生前有跋扈驕橫之行為,但是他們被完全打倒則是順治帝為了實現親征、掌握大權所採取的一種手段,而阿濟格則是真正的謀反行為,有違根本。

    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欲承襲攝政,即派三百騎兵,趕往京城,欲使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歸附自己,並出兵跟隨多爾袞靈車,有所異心。後來王大臣會議阿濟格之罪,將阿濟格幽禁。但是阿濟格被幽禁之後仍不死心,聯合兒子、心腹等策劃越獄。後來甚至把房子都給拆了,試圖逃越。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不可再留,最後由世祖令阿濟格自盡,年四十五。總之,阿濟格於多爾袞死後的種種行動,確是很狂妄,和朝廷對抗,藐視皇威,這觸犯了皇家大忌。

    對於阿濟格,乾隆評價道:“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都是努爾哈赤和阿巴亥所生,他們對清朝的建立,都立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可是乾隆皇帝為何只給多爾袞和多鐸翻案,卻不給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平反呢?

    (阿濟格劇照)

    說起來,多爾袞三兄弟的命運還真是一波三折。

    由於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寵愛,多爾袞三兄弟又能征善戰,因此也很得努爾哈赤寵愛。

    據史書記載,有一次,皇太極的福晉見到阿濟格的時候,由於沒有下轎,努爾哈赤竟然勃然大怒,命令皇太極將她休離。

    在野史中還記載說,努爾哈赤雖有十幾個兒子,可是他最想傳位的卻是多爾袞。只是死得太倉促,來不及安排身後之事。而代善等四大貝勒唯恐失勢,經過商量後擁立皇太極為汗,並逼迫阿巴亥殉葬。這樣一來,多爾袞三兄弟也就對他們的勢力構不上威脅了。

    然而,隨著皇太極病逝,由於他沒有指定繼承人,帝位之爭再度爆發。羽翼已豐的多爾袞,在多鐸和阿濟格的支援下,也加入了這場爭奪之戰。

    當時最有實力的,除了多爾袞,還有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說起來這兩人都戰功赫赫,但比起政治能力,豪格顯然處於劣勢。不過由於有舊臣支援,雙方的爭奪戰非常激烈。

    當時的滿清還處在不夠成熟的環節,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互為犄角。

    (多爾袞劇照)

    多爾袞為了避免內戰,不得不尊重老臣們堅持立皇太極的兒子的呼聲,在他的提議下,皇太極的皇九子福臨繼承帝位,而他則以攝政王的身份代理國事。

    多爾袞三兄弟隨後率軍向關內進發,很快就打敗了大順軍、剿滅了張獻忠的軍隊,然後一路南下,直撲南明王朝,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

    不過,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在朝中由於權勢顯赫,頗顯獨斷專橫的一面。他不斷擴張勢力,打壓異己。朝中依附他的人眾多,那些不服於他的人,亦只能不與他對抗,明哲保身。

    順治對多爾袞的跋扈一向憎惡,一直疑心他要謀權篡位,對他十分忌憚。

    除此外,多爾袞出入後宮極為自由,他與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后的緋聞,也傳得鋪天蓋地,種種的事情,都讓順治對他恨之入骨。

    因此,當多爾袞去世後,順治便迫不及待地給他定了14條大罪,對他掘墓毀屍,取消他一切榮譽和封號,同時還將他從玉牒上除名。

    多鐸雖在多爾袞之前便病逝,也受他牽連,被削爵為郡王。

    (多鐸劇照)

    至於阿濟格,雖為建立清王朝立有汗馬功勞,然而,在多爾袞去世後,他想繼承多爾袞當攝政王。但阿濟格頭腦簡單,哪有這個本事。結果,事情敗露,他被順治幽禁賜死,並被削除爵位。

    歷經康熙、雍正兩朝後,到乾隆在位時,皇權早已鞏固。再加上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不僅吏治清明、國庫充盈,經濟和軍事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王朝呈現出一片盛世之景。

    此時的乾隆已經68歲了,他看到清王朝在自己統治時期的盛況,非常滿意。

    這個時候,他就開始考慮自先祖時期,到康熙朝,為奪帝位,宗室成員一直內戰不斷。自從雍正建立秘密立儲制後,這種奪儲之爭將不復存在。所以,他為了緩解宗室成員之間的矛盾,也為了進一步鞏固皇權,決定為曾經被殘酷對待的宗室成員進行翻案。

    於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親自為多爾袞和多鐸翻案,恢復了他們的名譽、封號和爵位,並將他們的名字重新歸入玉牒。

    但乾隆認為阿濟格陰謀承襲攝政王,這是明目張膽的奪權,性質惡劣,不利於他宣傳忠君思想。出於這種種考慮,乾隆最終放棄了為阿濟格平反。

    (參考史料:《清史稿》)

  • 20 # 雍親王府

    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同父同母的哥哥,但是論權勢和地位遠遜於自己的兩個弟弟。

    努爾哈赤與他的最後一任大妃,也是他最為寵愛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生有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起初,努爾哈赤對於阿濟格是非常的喜愛,當年皇太極的繼福晉,也就是豪格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就是因為見了阿濟格沒有下轎而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這在努爾哈赤時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但是,隨著多爾袞和多鐸的出生和成長,阿濟格在努爾哈赤新的地位和受到寵愛,也逐漸被取代。

    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在努爾哈赤晚年對於八旗的重新調整分配上,努爾哈赤將自己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共65個牛錄中的45個,平均分給了兄弟三人,每人15個牛錄。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宣佈,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多鐸為正黃旗旗主,並且在努爾哈赤死後,繼承努爾哈赤留在身邊的20個牛錄的親兵;多爾袞則會被另賜鑲白旗的15個牛錄。

    如果按照努爾哈赤的計劃,在他死後,多鐸將統領正黃旗35個牛錄,多爾袞將統領鑲白旗30個牛錄,而阿濟格只有鑲黃旗的15個牛錄。

    由此足可見努爾哈赤對於多爾袞和多鐸兩人的寵愛, 而之所以由這場的差別對待,還是因為此時的阿濟格常年跟隨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征戰在外,早已是同其二人一樣的赳赳武夫,有勇無謀,也讓努爾哈赤認為其失去了培養價值,才會如此。

    而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後,奪下了鑲白旗的統領權,讓多爾袞和阿濟格兩個人共領一旗,阿濟格為旗主,之後“黃白對調”,多爾袞和阿濟格正式開始共領鑲白旗。

    但是皇太極為了拉攏多爾袞,同時製造三兄弟之間的矛盾,於是藉口阿濟格未經請示擅自給多鐸主持婚禮為由,免去了阿濟格的旗主貝勒的職務,改由多爾袞擔任鑲白旗的旗主貝勒。

    至此,阿濟格的權勢、地位進一步被削弱,在皇太極在位期間,他的職務和地位始終被他的兩個弟弟壓制著。特別是此時的多爾袞已經以“睿親王”的名號,位列“四大親王之一”,多鐸也獲得了親王爵位後被將為了郡王,而阿濟格始終都是郡王。

    順治時期的阿濟格,可謂是“昏招”頻現,最終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福臨登基。此時恰逢關內局勢風雲突變,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在與李自成交惡後,主動投降,引清兵入關,就此拉開了八旗鐵騎揮師中原,一統天下的序幕。

    而在這期間,阿濟格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屢次擊敗李自成大軍,更是連殺劉宗敏和宋獻策等大順政權的核心骨幹力量,為清朝一統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也正是因為自覺功勳卓著,阿濟格也想要進一步染指權勢。

    實際上,早在多爾袞與豪格爭奪大清皇位之時,阿濟格藉故離開會場,暗中調兵,就險些使得兩黃旗與兩白旗發生火併,之時後來多爾袞和豪格各退一步,均對濟爾哈朗支援福臨的方案表示同意,這才避免了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一次打的紛爭。

    而在多爾袞專政時期,阿濟格多次問多爾袞討要封號和職務,特別是在順治六年(1649年),多鐸因為天花去世後,主動提出要接替多都做“叔王”,遭到了多爾袞嚴厲拒絕。在多爾袞看來,阿濟格歸根結底還是赳赳武夫一名,並不懂得怎樣處理朝政和治理國家,況且,當年因為他們的母親阿巴亥被逼自盡一事,多爾袞對阿濟格一直心存怨念,那是阿濟格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但是沒有為保護自己的母親做出任何舉措,這也讓多爾袞對於他的這位哥哥的態度明顯不如對待自己的弟弟多鐸。

    而在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想透過武裝奪權的方式,成為第二個多爾袞,但是最終的結局以失敗告終,不僅被順治皇帝賜以自己,同時宣佈將其削宗奪爵,罷黜宗室。

    至此,多爾袞三兄弟皆受到了順治皇帝的處罰。多爾袞最悲慘,被“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還被順治皇帝下令挖墳掘墓,挫骨揚灰;阿濟格被開除了宗籍;多鐸早已去世,但仍被降了爵位。一代梟雄家族,也就此隕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等人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離多鐸、多爾袞、阿濟格去世已經一百多年了,此時當政的乾隆皇帝開始著手於對於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親雍正在位時期,被處以極刑的愛新覺羅家族的宗室成員們進行平反。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平反,還是為了粉刷當朝的盛世祥和,加強政治統治。

    雍正去世,乾隆登基,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經歷了雍正十三年的治理,不僅國庫充盈,同時官場清廉、國泰民安,儼然一副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而乾隆在登基前中期,也是勵精圖,開疆拓土,使得大清朝的國力發展到了最高峰。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基業與功勞,所以讓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足夠的果敢和魄力,而乾隆自己也認為自己要不去平反,後世的人就更不敢再做了,所以乾隆打破祖制與傳統,這是乾隆對於自己的絕對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將此作為自己功德流傳後世的體現,同時,這也是對於當朝盛世的歌頌。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多爾袞被恢復了身份,重新修築了墳塋,並給予了他一個至高無上的諡號“忠”,多鐸也倍恢復了所有的名譽和封號。與此同時,乾隆皇帝就此確立了“鐵帽子王”制度,多爾袞的“睿親王”世系以及多鐸的“豫親王”世系也位列其中。

    但是乾隆皇帝卻沒有在這個時候給阿濟格平反。

    “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

    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他之所以不給阿濟格平反,原因有三:

    其一,謊報軍情,假稱李自成已死,但是實際並非如此,還讓順治和多爾袞非常難堪;

    其二,阿濟格飛揚跋扈,居功自傲;

    其三,阿濟格心思不正,過度追求於權勢。

    也正是因為如此,乾隆皇帝在位多爾袞和多鐸平反的同時,並未給阿濟格進行平反。

    不過乾隆皇帝還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被乾隆重新恢復了宗室身份,其家人也被補錄族譜,乾隆皇帝如此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三千,老婆月入八千,我該辭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