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沽一頁書
-
2 # 德緣居周易起名
胡服是古代諸夏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裝的總稱,即塞外民族西戎和東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飾,有較大差異。後亦泛稱漢人服飾以外的外族服裝。胡服一般多穿貼身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便利。古代常見胡服有圓領袍、曳撒、高腰襦裙等服飾。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滿語叫"鄂多赫",因著之便於騎馬而得名,亦稱 "短褂" 或 "馬墩子",流行於清代及民國時期。
都是比較單薄簡潔幹練的衣服,一個貼身,一個外穿與長袍上
-
3 # 11逐夢
馬褂是清朝八旗,滿族的一種裝束,穿於長袍外的一種短款服飾。胡服,即古代塞外少數民族東胡西戎的一種服飾,衣窄貼身的一種長款袍服
-
4 # 171188
漢服與胡服的根本區別是左衽與右衽。也就是衣服前襟左掩是漢服,前襟右掩是胡服。《禮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不過今天市場上賣的馬褂已是經修改了無數次的結果,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無法區分胡漢。
-
5 # 一身是墨
何為胡人,中原以北的少數民族皆稱胡人。
馬褂最早是滿族服飾。騎馬時防止衣服兜風的外套。最早的馬褂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入關後就開始改樣,直到現在。
滿族人在中原以北,馬褂最早是滿族人的服飾,所以馬褂是胡服。
相聲有名段子《扒馬褂》,可見馬褂在舊時代也不是一般人所常穿的。
馬褂是清代男子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因此稱為“馬褂”。
滿人初進關時,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間,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併發 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 便衣,士庶都可穿著。之後更逐漸演變為一 種禮儀性的服裝,不論身份,都以馬褂套在長袍之外,顯得文雅大方。
因此,馬褂的確是一種“胡服”,肯定不屬於傳統漢人服飾。
另外,清代的黃馬褂制度深入人心。
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有四種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時,所有扈從大臣,即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僕長等皇帝的心腹之人,並可在帽頂後端插戴孔雀翎。這種黃馬褂沒有花紋,是取淡黃色(明黃)紗或綢緞原料製作,又叫“職任褂子”,所以卸職者不可服用。
2、競技場上比武的優勝者和每年“行圍”時,貢獻珍貴禽獸的大臣可以享用,穿用黃馬褂時文官用黑色紐絆,武將用黃色紐絆。
3、作戰有功,顯赫的高階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咸豐年間尤為盛行。
在清代,皇帝出門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後戴孔雀翎,還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嚴令不許佩刀)。根據史料記載,這些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
他們所穿的這種“行褂”就被稱作“黃馬褂”,清代典制裡有時也稱“黃褶”。例如《清會典》、蔣良騏的《東華錄》和高士奇的《扈從東巡日錄》裡就都曾記做“黃褶”。
這裡要說明的是,“明黃”就是“淡黃”,是當時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隻能用“杏黃色”(也即“紅黃色”)。
“明黃”在這裡是最名貴的,除皇帝外,只有甘心為皇帝服務的人才特允許服飾明黃色。因此一般說來,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另外,有清的統治者也利用普通民眾的這種崇尚心理,拿“黃馬褂”作為賞賜僕從的獎品,表示承認他們為親近心服,藉以收買、麻醉、愚弄、利用。 於是,這就逐漸產生了“賞穿黃馬褂”。
“賞穿黃馬褂”與前面所講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黃馬褂不同,前者是由於職務關係而穿的,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黃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做“職任馬褂”,滿洲話為“禿山褂子”。
而“賞穿黃馬褂”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莊重或典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賞穿黃馬褂”又有兩種。其中一種時打獵校射時所賜,例如大家在電影裡看到的“金鏢黃三太”即屬此例。在清代咸豐以前,即公元1861年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裡處,現名“圍場縣”)打獵20天,進行“行圍”。這時,在打獵時射得鹿的,或打獵完畢遇到獻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給黃馬褂”或其他獎品。 這種行圍時所得的黃馬褂,一般只允許在行圍時穿,平時不能穿。違者,將以覬覦皇權罪論處。 另外,在打獵期間往往要比賽射箭,進行“校射”。扈從的漢、滿官吏要求全部參加,射中5箭的(漢官規定射中3箭即可)要予分別獎賞。這時就要看官階高低,官階較高的,一般都可能得到御賜黃馬褂。
另外據《清史列傳》記載,得賞賜次數已多的人,這時也可得到御賜黃馬褂。 上述的兩種均屬於“行圍褂子”,還有一種才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這種御賜黃馬褂主要用以獎賞有功的高階武將,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可以穿。但一般說來,這種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較少看到,慈禧執掌政權後則為數甚夥。
依蔣良騏《東華錄》裡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的方式還沒有提到黃馬褂。因此,這種黃馬褂應該是咸豐以後才開始盛行的。 在這種御賜黃馬褂上市以前,清朝統治著籠絡武人的工具,不外“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 這些做法雖使授受者倍感榮耀,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感。因此這種黃馬褂一出臺,頓被認為是無上的光榮、聖潔之物。
綜上兩類三種黃馬褂因為功用不同,所以清統治者在形式上稍稍加以區別:職任和行圍的褂子用黑色紐絆,賞賜武功的褂子用黃色紐絆(和所賜馬褂同樣顏色)。 兩相對比,可見統治者的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