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油奮鬥的少年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專寵張氏兩位男寵,甚至差點讓張家取代了李武兩家。幸好太平公主及時的聯絡李顯,又聯手丞相發動“神龍之變”,殺死了張氏兄弟,也使得武則天將皇位傳給了李顯,後來李顯為了表示感激,給了她極大的殊榮。

    而太平公主還沒開心多久,她就又發現自己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李顯的皇后韋氏也不是個好人,她後宮干政,將朝廷變成韋氏的朝廷,甚至毒死了李顯。太平公主見勢不好,又聯手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韋氏,剷除韋家留下來的勢力,廢了小皇帝李重茂,轉擁李旦為皇。李旦復位成功,奪回李家江山自然十分高興,又給了太平公主十分大的權利,什麼政事都與她商議。

    然而太平公主佔據了絕對優勢,為什麼最後她卻鬥不過侄兒李隆基呢?

    作為李旦登基的功臣,再加上親妹妹這層血緣關係,李旦對於太平公主還是很敬愛的,因此她說的話也會令李旦聽取一二。所謂恃寵而驕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太平公主也很聰明的利用了這一點,經常在李旦面前煽風點火,說盡李隆基的壞話。由於李隆基擁護之功重大,雖不為嫡長子,也不阻礙李旦將其立為太子。把李隆基視為宿敵的太平公主哪能放過這一點,她死死抓住李隆基非嫡長子這一點,對立太子一事表示極力的反對。即使大局已定,已經確立李隆基為太子後,太平公依然不死心,多次提及請求李旦廢除他的太子身份。

    而李旦雖然沒有采納太平公主的提議,也是他自己說不出的理由。李隆基是自己親生的兒子,能力也是相當強的,並且對於自己的二次登基還有重大功勞,哪能說廢就廢呢。說到不滿也不是沒有,畢竟身處帝位,九龍至尊,當然希望萬眾敬仰,但是由於李隆基太過優秀,就顯得自己太過黯淡,可是又無可奈何,李隆基手中大權在握,不可輕舉妄動啊。

    李隆基早就在輔佐李旦二次登基時深入的接觸了軍隊。畢竟李旦身為皇帝,太平公主又是一介女子,所以聯絡軍隊將領的任務就自然落於李隆基身上。藉此機會,李隆基與軍中將領結下了十分友好的關係,在完成了李旦交付的任務的同時還收穫了軍中的威望。正是這樣的一個契機,李隆基贏得了軍隊的信任與尊重。即使是當時的嫡長子李成器,也不得不主動讓出太子之位,而李隆基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帝。

    反觀太平公主,由於女子的身份,不得不與軍隊威望的建立失之交臂。雖然和李隆基一樣擁立有功,但是她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也就沒有辦法與李隆基抗衡。她唯一的依靠者就是兄長李旦,可惜李旦也拿自己的兒子沒有辦法,只能順應自然,主動退位悠然的當他的太上皇。李旦成了太上皇,也就間接意味著他退出了政治舞臺,由李隆基來繼承江山繼承大統。如此一來,太平公主的皇帝夢也就隨之破碎,畢竟沒有了倚仗。可是,她依然“賊心不死”,不願意放棄自己已然破碎的夢,她聯合受恩於她的朝中宰相,想要集結眾人之力逼迫皇帝李隆基退位。令她想不到的是,就連這些人也不願意幫她。可悲可嘆的同時也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先天二年李隆基藉助“先天政變”,處理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的黨羽,不久後就賜死了太平公主。這樣一個野心勃勃又可悲可嘆的女子就此隕落,連同她根本無法實現的皇帝夢。

    可惜這個傳奇公主,最後還是沒能成為第二個武皇,畢竟她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軍權永遠不在她手裡,她在朝廷中的勢力再大又怎麼樣,官員們只會輔助最後能當皇帝的人,而她一介女流,又無軍權,註定要輸給李隆基,最後只能落得如此下場了。

  • 2 # 瘋哥哥l

    太平公主協助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剷除當時最大的勢/力,韋后集團。

    李隆基登基之前,太平公主的野/心暴露,登/基之後,又發動“先天政變”剷除太平公主的黨羽,賜死太平公主。

    作為武則天的小女兒,有手腕,更有野心。

    太平公主從小就受武則天喜愛,先嫁給薛紹。因哥哥薛顗參與謀/反,薛紹被武則天餓死在牢裡。這段期間,太平公主比較安分。

    後武則天做主把他嫁給自己的堂侄武攸暨,嫁後二個月,武則天稱/帝。

    嫁給武攸暨後,太平公主開始躁動起來,不斷參與政/事,生活還極盡糜爛,養男/寵,私/通朝臣。

    因為和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先是太平公主的男/寵)起衝突,於是協助李顯逼武則天退/位。因協助有功,權傾朝野。

    李顯的韋皇后聯合安樂公主毒死了李顯。太平公主聯合李隆基誅殺韋后,擁立相王為帝。又建立奇功。

    至此,太平公主擁立兩任皇帝,居功至偉,而長期經營,實力也相當巨大,基本算是把持朝/政。李隆基雖然是太/子,但並不受重視。

    姑侄鬥法

    太平公主大權在握,李旦事事也都找她商量。太/子李隆基還很年輕,他根本就沒放在眼裡。但是李隆基能誅殺韋后,身先士卒,在禁軍和朝臣中都有威名,也廣受愛戴。太平公主對李隆基有所忌憚,便想把這個太子換掉,換個傻一點的,聽話一點的。

    李隆基英武決斷,也看不慣太平公主事事把持,狼子野心。於是開始和太平公主產生直接衝突。

    唐睿宗李旦實在無法平衡好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關係,便退後一步,提前把皇位禪讓給了李隆基。

    事已至此,太平公主就想一不做二不休,打算誅殺李隆基,發動政變。

    訊息走漏,李隆基果斷出擊,先誅殺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失勢,主動投降。

    本來李旦還想為妹妹求情,但李隆基不許,賜死家中。

    太平公主失敗簡析

    1.太平公主勢大,但群眾基礎並不好。加上武則天稱帝之後,有綱常敗壞的嫌疑,社會普遍對女/人專/權有牴觸情緒;

    2.太平公主專/權期間,雖有依附著,但樹敵也頗多;

    3.謀事不密;

    4.李隆基勇武果敢,先下手為強。在誅殺韋后的時候,李隆基也是當機立斷,身先士卒。而誅殺太平公主的時候也是如此,主動出擊,打了個措手不及;

    5.李隆基靠自己的威名籠絡了一批勇武之士,以禁軍裡面的將士居多。

    玄武門之變後90年間,唐氏王朝政變不斷,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之後,總算是終結了這樣的狀態。於是開啟了開元盛世。

  • 3 # 聽老陳講故事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共同發起了一場宮廷政變,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復辟,李隆基被封為太子,而太平公主的權勢塵囂日上。

    史書記載,太平公主雖為女流,但頗有乃母的風範,也想在男人當政的世界裡施展一番拳腳,唐隆政變之後,仗著誅韋有功,又是皇帝的妹妹,幾個兒子都被封爵,便做起權力之夢。首先大肆培植勢力,廣羅黨羽,提拔自己人到重要崗位,朝中宰相居然七之有五出於太平門下。同時插手禁軍,安排黨羽佔據關鍵位置。因為覺得有軍隊的支援,太平公主大肆弄權,屢次打壓太子李隆基,否決太子的政令,逼迫哥哥睿宗李旦同意她安排的官吏人選,甚至要求廢黜李隆基,改立他人為皇儲,氣焰囂張,無以復加。身為皇帝的睿宗,或許能力有限,或許忌憚太平,很多政務都做不了主,要徵求太平公主的意見,得到太平公主的首肯之後才能實行,幾乎成了傀儡皇帝。

    從三個人的關係上說,太子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兒子,太平公主是李旦的妹妹,親疏關係顯而易見。俗話說父子情深,帝王家庭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李旦當然是傾向於自己的兒子,希望他平平安安,順利接班,結果太平公主這麼一來,給李旦的心裡帶來了極度的恐慌和憤怒,於是父子密謀必除掉太平以後快。

    先是父子倆玩了個禪位遊戲,太子登基變成皇帝,太平公主雖心有不甘,但也回天乏術。然後李隆基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剝奪了諸王駙馬們在禁軍裡的統領權,馬上安插親信於羽林軍和萬騎軍,取得了對禁軍的控制。最後閃電般地發動先天政變,給太平公主安上一個謀逆造反的罪名賜死,誅殺其黨羽數十人,徹底結束了太平公主集團在朝廷政治中的存在。

    太平公主在和李隆基的鬥爭中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大約有三點。首先,太平公主雖然有一定的才能,有多年的政治鬥爭經驗,但是她畢竟是宮闈之中長大的女子,見識沒有那麼廣泛,政治頭腦稍顯愚鈍,與頭腦靈光的李隆基比起來還嫩了一些,很多事情操之過急,鋒芒畢露,成為眾矢之的。其次,太平公主太像武則天了,武則天當政,唐朝都改名字成了大周,武則天殯天,韋后被除,終於恢復了正統,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剛剛擺脫了非正統的女人當家政治的朝廷上下,並不願意再出現一個強勢女人稱霸的世界,所以人心不在太平公主這一邊。第三,李隆基有老爸的支援,有軍隊的支援,實力遠勝姑姑太平公主,而且又是先發制人,閃電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勝利的果實,最終成為一代雄主閃耀青史,而太平公主只能身敗名裂,含恨九泉。

  • 4 # 北海終老之地

    太平公主想成就母親一樣的霸業,可在強大的男權主義受夠了女人當家,所以沒人會支援她,自古女子無才便是德,不用說什麼當家有權利了,武則天太狠太厲害了,所以說男人們受夠了,就都支援李隆基了,沒有人支援再強大也是寡不敵眾,所以之後女人想當皇帝就難了,之後也就沒有了女人當皇帝,頂多太后臨朝,垂簾聽政之類的了

  • 5 # 歷史如流水

    太平公主內部出了奸細,想要發動政變的事被李隆基提前獲悉,面對手握皇權的李隆基失敗也就成為了自然。

    不過這都是史書上的,史書通常是為勝利者寫的,如果當時獲勝的是太平公主,或許又出現不一樣的史書。

    因此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太平公主根本就沒有想謀反,只是權利非常大,李隆基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把謀反的罪名強扣到太平公主以及其黨羽身上。

    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或許真有經歷的人才知道!

  • 6 # 歷史旁觀者系列

    好幾個原因:1.先下手為強。她沒有做到。2.已經有個女皇帝了,當時條件不允許有第二個,大家都害怕啊。3.李唐宗室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快死絕了。

  • 7 # 另類小歷史

    太平公主,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組織參與了“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誅殺張氏兄弟與韋氏一黨,是忠實的李唐皇室的擁護者。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

    那麼為什麼太平公主輸給了唐玄宗李隆基呢?

    第一,太平公主在感受到李隆基對自己有威脅的時候,就想讓李旦換太子,李旦拒絕了。李隆基確實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才,做太子完全沒有問題,就因如此對太平公主來說是一件不好的事,於是,她沒有理由的挑唆李旦改換太子,可是被李旦拒絕了。

    第二,完全是因為李隆基本身,李隆基為了不被太平公主抓住小把柄,在那時候完全將自己活成了一個“聖人”的模樣,使得太平公主咬碎銀牙也抓不到錯處!

    第三,太平公主有意製造李旦和李隆基的矛盾,沒製造成。太平公主指使欽天監負責人向李旦彙報,天上出了彗星,帝座很危險,預示太子急於上位,想篡班奪權。沒想到李旦極其清醒,既然上天如此預兆,我敢逆天而行嗎,我馬上傳位給太子。於是不顧眾人反對,很快下詔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當了太上皇。

    第四,太平公主準備毒死李隆基,沒毒死。弄巧成拙的太平公主當然不願意李隆基做皇帝,於是和朝中依附她的勢力暗中密謀,準備發動政變,廢黜李隆基。甚至她還與服侍李隆基的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李隆基的飲食中下毒。然而,因為走漏了風聲,李隆基先下手為強,與高力士、郭元振等人分步驟瓦解了太平公主的黨羽。被剪去羽翼的太平公主,眼見大勢已去,只得逃到終南山的寺廟中。不過有什麼用呢?李隆基絕對不是個心慈手軟的人,最後還是賜她一死。

  • 8 # 吳建彬

    太平公主比李隆基整整大了20歲,二人屬於姑侄關係。都是皇室近親 ,同屬天潢貴胄。

    武則天共生二女,長女安定公主(後追封),出生後不久,夭折(據說被武則天掐死,嫁禍王皇后)。41歲時,生了最小的女兒太平公主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換做你我,前面都是幾個帥鍋鍋,高齡得女,太平公主又長的極像武則天,你說,寵愛能少的了嗎?太平公主第一次婚姻又以悲劇結束,武則天對太平公主又懷有內疚之心,可以說,太平公主想要的,武則天都無條件滿足,太平公主沒想到的,武則天都替她想到了,可以說,在武則天當政時,太平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簡直是呼風喚雨的大仙。偏偏太平公主不愛紅裝愛權力,可以說,武則天君臨天下時,太平公主可以說已是權傾朝野,響噹噹的人物了。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牛逼哄哄,不是也被太平公主談笑間亂棒打死。神龍政變後,太平公主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強調一下,“鎮國”可真不是鬧著玩的。太平公主正式從幕後走向前臺。唐隆政變後,太平公主晉封萬戶,破唐朝公主權勢最高紀錄,創中國歷史上公主權勢最高紀錄。小哥哥李旦當了皇帝后,對這個小妹妹更是寵信無比,凡是太平公主想幹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其餘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計程車人更是不可勝數。由於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超過了皇帝李旦,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不勝數。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典型的異姓王)。此時,太平公主的權勢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門下,文臣武將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可是,在姑侄鬥法中,太平公主最終敗給了自己的親侄子隆基,自殺身亡,這是鐵的事實。

    這是為什麼呢?

    李隆基就是她的天敵。李隆基出生時,父親李旦正在當皇帝,後來父親又被自己的親奶奶趕下皇位,李隆基懂事後,看到的是太多太多的“延禧攻略”,經歷了許多許多的“宮心計”。三年多的地方官經歷,讓李隆基增長了不少見識 ,結交了不少賢才。回到京師長安 ,又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自己勢力。唐隆政變後,李旦復位,李隆基被封為皇太子,兩年後,李旦讓出皇位,李隆基登基為皇帝。

    人家都當皇上了,你還鬥個啥?

    太平公主失敗小結:太平公主男兒志向女兒身(當時的世俗和士是不容許再出第二個女皇的,韋后的失敗就是證明),此其一敗也。李隆基不是吃素的 ,此其二敗也。李隆基是皇上,合法性強,此其三敗也。

  • 9 # 安安說歷史NX

    李隆基在和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後,太平公主權利越來越大,手掌大權的太平公主開始像皇位發起最後的謀劃,開始四處散播謠言,稱李隆基非皇嫡子,並且安插耳目監視李隆基,李隆基處處謹慎,沒有被太平公主抓到話柄,太公主隨後找來一個識天象的人對李旦說天出彗星要皇帝禪讓太子,結果弄巧成拙李旦將皇位傳給李隆基,太平公主錯誤的估計李旦,他認為李旦一旦大權在握很難放手,更不容許別人窺探皇權,從而對李隆基致命一擊。

  • 10 # 漢奇子

    一來因為大唐不需要第二個武則天了,而是李唐勢力支援的是李隆基,而不是太平,即使太平公主勢力不弱,但畢竟拗不過歷史的抉擇,三來太平雖有經驗但沒用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點她不如武則天。

  • 11 # 藍天影視精剪

    唐玄宗李隆基和她的姑姑太平公主,都是唐代歷史上的名人、狠角色。都是唐朝重要的政治人物,有野心,覬覦最高的權力,同樣有才幹,最終太平公主為何會敗給李隆基?

    太平公主,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史書沒有記載太平公主的名字,現有人根據《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公主死後唐玄宗的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九十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從政治關係上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曾經是政治盟友。太平公主跟韋后、安樂公主是敵對的,二人不僅陷害她,還合夥將唐中宗毒害。起初為了權衡李家和韋后的勢力,李旦參與政事,但是韋后沒有給李旦權力,平衡失敗。公元710年七月,太平公主參加了李隆基等人發起的除掉韋后的爭鬥,派了自己的一個兒子跟劉幽求參與,最終殺掉了韋后及其黨羽,將自己的哥哥李旦扶上了皇位。

    雖然一起合作過,但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擁有一樣的野心,都想掌握至高的權力,一致的目標讓他們註定成為敵人,而且是勁敵。當唐睿宗登基後,太平公主的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之前,扶持有功,李旦不僅大加賜封,還跟她一起商議朝中的大事,除了進宮商量外。

    李旦還會專門派人到太平公主的府中詢問一些問題的建議,再想奏請的事李旦都會確認是否有跟太平公主商議。只要是太平公主要做的事情,李旦都會答應,她的權力甚至高於了皇帝,因此也未把李隆基放在眼裡。隨著李隆基當上太子,他的才智和能力逐漸顯露出來後,太平公主感覺到了威脅,便想方設法陷害李隆基,想將他拉下太子之位,改立一個比較容易控制的人。

    太平公主的所作所為讓李隆基很擔心,當他當上皇帝后,聽從了身邊大臣的建議,決定殺了自己的姑姑。

    李唐從開國起就不用宦官,武則天雖然一介女流,也不用宦官。可李隆基卻是靠高力士為首的宦官勢力奪取了天下,因此宦官之盛自此始,最終李唐王朝也亡在宦官手裡。

  • 12 # 明月無輝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女兒,武則天曾說過,太平公主在她的兒女中最像自己,視若掌上明珠。後代的史學家評價太平公主,說她的政治才能遠在幾個哥哥之上,頗有政治眼光。太平本不是她的封號,而是道號,什麼意思呢?據傳,在太平公主小時候,七八歲時替已經過世的外婆榮國夫人楊氏,也就是武則天她老孃出家為道士。道號“太平"。在宮中帶髮修行,不是真的出家。太平公主在武則天晚年,逐漸的參與政事,野心也逐漸萌生,夢想著自己也和母親一樣,君臨天下。

    那麼為什麼她在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的權力鬥爭中敗北而亡的呢?我認為首先和她的身份有關係。在古代女孩出嫁後就要從夫姓,太平公主是李氏公主,結婚後就是夫家人了,不在是李家人了,如果她成了皇帝,李家江山就要易主了,這是很多大臣和李家子弟不能接受的結果,也就決定了太平公主不可能受到忠於李唐的大臣支援。太平公主多次在睿宗面前進饞言,試圖讓睿宗廢了李隆基太子之位,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還有一點,就是她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李隆基的才能遠在其父之上,雄才偉略,又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牢牢掌控著軍隊,太平公主除了幾個親信大臣外,並沒有掌控軍權,孤立無援,所以李隆基率領禁衛軍誅殺了太平公主的幾個親信後,勝利的天枰早已倒向李隆基,太平公主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以上幾點就是為什麼太平公主在和李隆基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的緣由吧!

  • 13 # 音悅銀行

    (公元712年9月8日),李旦把皇位傳給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太上皇,李隆基改元先天。李隆基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間”。當時李唐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武周王朝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中宗李顯懦弱無能,被韋皇后和武三思以及安樂公主把國政搞的亂七八糟。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喋血玄武門,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擁立李旦上位。這次政變中太平公主功勞最大,李隆基次之。所以李旦封太平公主一萬戶,成為唐朝權勢最盛的公主。一萬戶啥概念,長孫無忌尉遲恭為李世民玄武門兵變首功之臣,實封一千五百戶。同樣擁立新君,差距就是這麼大。李旦又封李隆基為太子,本來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太子應該是老大李憲,可是李憲識火色,知道自己吃不了這碗富貴飯,堅決推辭,朝野上下包括太平公主也一致推薦李隆基,於是李旦順水推舟,立了老三李隆基為太子。

    李旦當了皇帝后,也知道自己吃不了這碗富貴飯,李顯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鑑,所以李旦做事很謹慎,每天上班先跟太平公主商量,如果太平公主沒上班,就讓宰相去太平公主府請教。每次宰相彙報工作,李旦就問,你們跟太平公主商議過嗎。又問,你們跟三郎(指李隆基)商議過嗎。如果宰相們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此事可行。如果宰相們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此事再議。凡是太平公主提出的要求,李旦沒有不答應的,宰相以下所有官員,只要太平公主一句話,沒有不立即任命的。朝臣一看太平公主這片雲有雨,趨附其門者如市。太平公主幾個兒子全部封王,田園樓閣遍佈郊野,往太平公主府運送珍物寶玩的車輛從嶺南西蜀直到長安絡繹不絕於路,太平公主日子過得比皇帝皇后還要滋潤。

    如果太平公主志向僅止於此,那麼李旦的做法還是可行的。因為他在按照政治常規搞平衡。太平公主代表武周王朝舊勢力,李隆基代表急於革新的少壯派,新勢力最終會取代舊勢力,武周餘孽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太平公主會一步步交出所有權力,李隆基順利登基,整合新舊勢力重振大唐聲威,雙方皆大歡喜。但是太平公主卻有其母武則天的志向,也想過幾天女皇癮。可李隆基不是吃素的,手下一幫從龍之徒摩拳擦掌,雙方明爭暗鬥,矛盾日趨激烈,頗有武德年間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劍拔弩張的氣勢。

    由於太平公主從武周時期就開始培植勢力,又有擁立之功,因此在鬥爭中處於攻勢,這和武德年間李建成對李世民形成壓倒性優勢也雷同。她先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李旦嫡長子,不該繼承太子之位,並派了好多間諜監視李隆基一舉一動,李隆基如芒在背。接著把支援李隆基的宰相韋安石罷免,又暗示宰相們易太子,幸虧李隆基嫡系宋?堅決反對作罷。李隆基對此也進行了堅決反擊,暗中授意宋?姚崇秘密向李旦進言,要李旦將嫡長子李憲和豳王李守禮外放,因為這兩人是太平公主主推的太子後備人選。再免去岐王李隆範和薛王李隆業的左右羽林大將軍職務,讓他們擔任太子府護衛。再把太平公主和其丈夫武攸暨安置到東都洛陽。

    看過隋唐演義的都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鬥爭到了白熱化時候,李世民也向李淵提議把自己外放洛陽,以免兄弟相殘,可是李淵不許。這裡是李隆基想讓太平公主去洛陽,李旦也不想讓太平公主去。李旦說,我的兄弟們都死了,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妹妹。我怎麼忍心把她外放到洛陽去呢。只有這條不同意,至於對諸王的安排,我認為可行。李旦雖然懦弱,但是不糊塗,他也怕李隆基兄弟搞出喋血玄武門手足相殘的事來,像李建成李世民那樣。太平公主得知訊息後勃然大怒,當面責問李隆基意欲何為。李隆基怕了,便向李旦奏稱姚崇宋?挑撥自己與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長李憲李守禮等人的關係,請求對他兩嚴懲。於是李旦將姚崇貶為申州刺史,宋?貶為楚州刺史。李憲李守禮外放的事也作罷。

    李隆基再失一城,左膀右臂也被搞掉了,處境更加危險,不亞於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歷史驚人之處在於,雙方攤牌前的節奏竟然也高度相似,太平公主指使欽天監負責人向李旦彙報,天上出了彗星,帝座很危險,預示太子急於上位,想篡班奪權。這是逼李旦對李隆基下手,就如當初李建成慫恿李淵向李世民下手一樣,沒想到李旦極其清醒,既然上天如此預兆,我敢逆天而行嗎,我馬上傳位給太子。這下太平公主懵逼了,沒想到萬無一失的計策竟然弄巧成拙,馬上極力反對李旦這麼做,李旦很生氣,既然上天都用災異警告我了,你們為啥還反對。當年李顯就是因為不聽上天預警才落得那麼悲慘的下場,你們想讓我步他後塵嗎。於是不顧眾人反對,很快下詔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當了太上皇。李旦在這關鍵時刻作出的明智選擇不僅挽救了李隆基,也挽救了大唐江山,讓老百姓有幸過上了開元盛世的好日子。

    這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

  • 14 # 江湖小曉生

    太平公主身邊有太多主角光環,所以使得她自身也成了主角。她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武則天大帝,哥哥分別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侄兒又是唐玄宗李隆基。

    這樣的生活環境,註定了太平公主不想插手政治事務,也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她的家務事,就是唐朝的國家大事。

    早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太平公主就已經參與到朝政治理當中,只不過是秘密進行的。後來唐睿宗時期,太平公主更是大權一把抓,7個宰相有5個都是她的人,她的三個兒子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全都被封為王爵。

    就是這麼一個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卻徹底輸給了自己的侄兒李隆基,她到底為何會輸的如此徹底呢?

    01李隆基皇位已正,太平公主喪失了先機。

    李隆基在發動唐隆政變以後,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保衛父親李旦登基。因為這一巨大的功勞,使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簡皆封王,田園遍於近甸,收市營造諸器玩,遠至嶺、蜀,輸送者相屬於路,居處奉養,擬於宮掖。---《資治通鑑》

    李隆基本人更是因此被立為太子,也就是唐睿宗欽定的接班人。為此朝中分為了兩大派系,一派是跟著太子李隆基的,他是未來的皇位接班人,跟著他自然沒什麼問題。還有一派則是跟著太平公主的。

    李旦對太平公主可謂是言聽計從,任何政務上的事情,都需要先過問一下太平公主,再做出決斷,由此太平公主的地位高得實在是可怕。

    李隆基做太子的時候,太平公主覺得他不好控制,所以慫恿宰相們改立太子。好在宰相中也有有良心的,宋璟與姚元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其他有競爭力的皇子調出京城,避免了皇室相殘的局面。唐睿宗李旦也意識到這姑侄倆的矛盾,為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擴大,唐睿宗表示自己要禪讓。他將皇位主動讓給了兒子李隆基,確保了李隆基的正統性。當了皇帝以後,李隆基的地位自然是穩定了,可是太平公主的勢力,卻一點也沒有縮減。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就算再多人投靠太平公主,這皇權始終是在李隆基手裡的。

    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李隆基又是一個擁有實權的皇帝。太平公主的人擁護她是沒有任何盼頭的,關鍵時刻只能是牆頭草,不中用。

    02李隆基手裡始終有後備軍權。

    太平公主自認為自己已經徹底掌握了朝政,唐睿宗就是個攪屎棍子,他兩邊都不想得罪。既不想傷了和太平公主的兄妹之情,又不想傷了和李隆基的父子之情。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資治通鑑》

    所以唐睿宗是什麼也不想管,既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隆基,又縱容妹妹太平公主胡作非為。這種情況下,太平公主自然是更加得意忘形。

    據說當時朝中有7位宰相,其中有5位,就是太平公主安插上去的。可見朝中大事,太平公主是說得上話的。

    唐王朝的皇室,是非常喜歡發動武力政變的。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發動政變失敗,李顯在張柬之的簇擁下發動神龍政變,李旦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簇擁下發動唐隆政變。這麼多武力政變的教訓,使得太平公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掌握了軍權,才是真正的掌握實權。所以她提前聯絡上了左右羽林軍的將領常元楷和李慈。萬萬沒想到的是,李隆基率先發難,他手底下有一批屬於自己的禁軍。李隆基後又設計將左右羽林軍將領給殺了,控制了羽林軍。

    這樣一來宮中的軍權都掌握在了李隆基手裡,很顯然這也是一場策劃已久的政變。太平公主要收拾李隆基,可能還處於猶豫狀態,可是李隆基要宰了太平公主,卻是謀劃已久的。

    先天政變的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這不免讓人覺得懷疑,太平公主或許壓根就沒打算髮動政變,一切都是李隆基本人自己描繪出來的而已。

    03太平公主得權,卻不願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又是一個女強人,唐朝的女強人實在是太多了。從武則天開始,到她的兒媳婦兒韋皇后,再到她的孫女安樂公主。這每一個都是非常毒辣有手段的女人。

    太平公主在這種大環境的薰陶之下,自然也是一位女強人。不過我們會發現,武則天登基稱帝了,韋皇后臨朝聽政了,安樂公主一直野心勃勃地要做皇太女。

    可是太平公主的理想呢?作為一個在朝堂中擁有實權的女人,她居然沒有理想。也就是說她既不願意登基稱帝,又不願意臨朝聽政。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薛崇簡以數諫其母被撻,特免死,賜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財貨山積,珍物侔於御府,廄牧羊馬、田園息錢,收入數年不盡。慧范家亦數十萬緡。改新興王晉之姓曰厲。---《資治通鑑》

    這麼一個狀態之下,她手下的那幫人,也會失去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權力,那就應該把一切都做得徹底一些。

    很可惜的是她始終都沒有下定決心,早在唐睿宗登基之後,她就應該考慮這件事,可惜一直拖到了唐睿宗禪讓,太平公主都沒有實現手下人所期待的政治理想。

    為什麼太平公主會失敗?因為她想要保持原狀,知足讓她成了失敗者。走在政治鬥爭這條道路上,沒有誰是真正無辜的。

    所以說你心軟了,或者你迷茫了,一定是給了對手滅亡你的機會。太平公主的確是迷茫了,她想要權力,可不想要至高無上的權力,想要地位,可不想要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總結:李隆基是一位政變好手。

    李隆基的帝位,可以說就是透過政變得來的。先發動唐隆政變,掌握實權的他被立為了太子,後又發動先天政變,滅亡太平公主,徹底掌握實權。

    由此可見,政變對李隆基來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為此他自己又特別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發動政變,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還沒有發動政變,就因為有可能發動政變而被李隆基都殺了。

    後來太子李亨手握重權,大臣們個個都依靠著他,李隆基心裡很不舒服,於是培養了安祿山這麼一個乾兒子,以此平衡太子的權力。

    最終使得唐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大戰過後,李亨提前登基稱帝,也就是唐肅宗。這一點已經是太上皇的李隆基還是不甘心,不斷給李亨派遣重臣前去擔任宰相。

    由此可見,李隆基天生就喜歡玩政治,這種人從生到死,一直都在玩權力的遊戲。太平公主跟他比,還是差了點火候。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 15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幼女,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是太平公主的哥哥,李顯是武則天第三子,李旦是幼子。而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太平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結束了武則天的統治,太子李顯登上皇位,是為唐中宗。然而僅僅五年後,李顯就病逝,當時的韋皇后立中宗幼子為帝,她自己則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引起了朝野的不小震動。 當時的李隆基以臨淄王的身份,聯合其姑母太平公主,誅滅了“效則天故事”韋皇后勢力 ,順帶擁立其父李旦即位 ,是為唐睿宗,避免了李唐政權被傾覆的厄運。

    李旦登基為帝后,由於其嫡長子李憲主動退出儲位之爭,所以擁立有功的李隆基被封為太子。同樣擁立有功的太平公主權勢也愈發顯赫。 在發動政變時還處於同一利益鏈條上的兩人,此時成為針鋒相對的政敵。

    公元712年八月,在保留部分皇權的前提下,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此時,雙方的力量均衡狀態被打破,天平開始向李隆基方傾斜。太平公主眼見李隆基的帝位馬上就板上釘釘,便加緊部署她的政治陰謀,意圖下毒殺害李隆基。

    李隆基在事先得知此訊息後,於先天二年 ( 713年 )七月發動政變,他以皇帝的身份誅滅太平公主勢力,並迫使退為太上皇的唐睿宗交出所有權力,從而使專制皇權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影響唐朝數十年的太平公主的勢力被唐玄宗李隆基徹底肅殺,細細斟酌,其失敗卻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我們比較武則天時期還有後武則天時期,唐中宗和唐睿宗先後兩次登基為帝,皆是因為太子地位不穩固造成的。而李隆基先是透過第一次政變將自己的父親扶上皇位,這擁立大功大大增強了他的實力,同時被封太子也順理成章,後期李旦禪位於李隆基,雖然並沒有完全掌握皇權,但是他的儲君地位已經無可撼動,這是李隆基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其次,從武則天晚期開始,唐朝的大部分屬臣都開始對李唐政權心生懷念,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就是朝中勢力大臣聯合發動的,李顯正統的李唐身份就是他們所看重的。後期又經過中宗睿宗兩朝的經營,李唐政權已經在人們心中牢不可破,縱然後期太平公主權傾朝野,也擋不住大勢所趨。

  • 16 # 河北祥程國際旅行社

    其實李旦對妹妹和兒子的態度都是唐隆政變所帶來的政局格局造成的後果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並不是睿宗提拔到這個高位的,太平公主是老牌公主了,而且歷次政變都站對位,這個自不必說!李隆基的地位也是自己如政治黑馬一般打下來的!

    但畢竟在那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只有李旦在繼位問題上法統性最容易得到臣民認可,所以可以理解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共同變了天,為了保護自己的權位“脅迫”李旦去做皇帝。

    李旦內心是否真的願意做這個皇帝,誰也不知道。但是從他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對於權位還是很淡泊的,人生三次禪位(第一次讓皇位於母親武則天、第二次讓太子位於哥哥李顯、第三次讓皇位於兒子李隆基)都不是在裝樣子。

    所以他唐隆政變後出現在皇位上,想保命,只能打平衡術。太子和公主哪個都別做掉對方,因為任何一方獨大都會威脅他的地位和生命!

    有人覺得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是自己的親妹,怎麼會真的傷他性命!!!

    但是李唐皇室從誕生之初,就是一路骨肉殘殺過來的,哥哥殺弟弟(李世民殺李建成)、父母殺兒女(武則天殺李賢、唐玄宗殺李瑛)、兒女弒父母(安樂公主殺李顯,李承乾企圖刺殺唐太宗),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母親武則天的所作所為幾乎突破了人倫底線甚至生物底線(虎毒還不食子呢),所以面對虎視眈眈的兒子和妹妹以及那個不得不去登的皇位,他應該是恐懼的!

    至於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關係,唐隆政變時有過短暫的合作,之後的關係只有兩個字,宿敵!不可調和的宿敵!而且是幾乎撕破臉的宿敵!某些電視劇中演的他倆的曖昧愛情純屬虛構!

    很多人覺得唐玄宗處理太平公主放佛只是歷史上的一道漣漪,一個開元盛世的大唐帝王鬥敗一個刁蠻姑母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唐隆政變後,李隆基的政治力量是遠遠低於太平公主的,太平公主是大唐的嫡長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掌上明珠,從武周時期就開始參與朝政,神龍政變有大功、唐隆政變更有大功,還被封為鎮國公主,她和相王李旦,幾乎就是大唐當時的兩面精神旗幟,共同支撐著武韋之亂時期的大唐局面。

    而李隆基,非娣非長,多少年名不見經傳,唯一的政治資本就是唐龍政變之功(還被太平瓜去一大半),嫡長的親哥哥們都活著呢,他這個太子當的其實是心驚膽戰的,隨時有可能丟掉太子之位甚至丟掉性命!

    所以一開始太平是強攻李隆基是防守的,即便太平公主到太子府上罵街,李隆基也要擺出謙卑的心態來虛心接受。

  • 17 # 希望星晨58298869

    1.太平公主出身政治世家,但不代表她有極為豐富的政治經驗。

    儘管太平公主父母和兩個哥哥都是皇帝,早在武則天當政的時期,太平公主就參政議政了,但當時都是以秘密方式進行的,她的工作是秘書性質的,沒有鍛煉出獨當一面的能力,沒有掌握住縱橫捭闔、明爭暗鬥的為官技巧;她真正地走向政治舞臺是唐隆政變時,因殺二張有功,獲得了極大的權力,才開始了大規模地積蓄自己的政治勢力,才開始了名正言順地行使手中的政治權力。

    後來到了唐睿宗時期,太平公主權傾朝野,富可敵國。當朝的7個宰相有5個都出自她的門下,她的三個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都被封王。這就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她就不明白,自己的母親武則 天已經遭李唐皇室的仇恨了,她還是肆無忌憚地任人為親,太過張揚,比起自己母親運籌帷幄的能力 差得太遠!

    2.李隆基英明威武,當皇帝有正統性與合法性。

    在姑侄聯手發動唐隆政變以後,二人因為擁護李旦復辟有功,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簡皆封王,田園遍於近甸,收市營造諸器玩,遠至嶺、蜀,輸送者相屬於路,居處奉養,擬於宮掖。---《資治通鑑》

    李旦當皇帝時,軍國大事常叫臣子們先請示太平公主,再問李隆基,由於要李隆基當時已是太子,所以,唐睿宗的做法使朝中分為了兩大政治派系,一派是跟著太子李隆基的,他是皇帝欽定的接班人,跟著他是正統的、而合法的;另一派則是跟著太平公主的,太平的母親武則 天當政時已經讓李姓宗室的人血流成河了,顯然,跟著她並沒有什麼前途。

    太平公主在與曾經的戰友李隆基同朝為政時,逐漸感覺到足智多謀的李隆基已不好控制,就慫恿宰相們改立太子。由於宋璟與姚元之將其他有競爭力的皇子調出了京城,太平公主沒有得逞;唐睿宗為維護皇位的正統性,在太平公主利用星象人士鼓搗他廢黜李隆基的時候,當即立斷,主動讓位給了兒子李隆基,確保了李隆基皇位的正統與合法性!

    3.太平公主的親信們都不給力。

    李隆基上位後,太平公主還不知道收斂,仍然想壯大勢力。但擁護太平公主的人,除左、右羽林軍的掌兵將領常元楷和李慈外,都是牆頭草,沒有真槍實戰的經驗,根本就不中用。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資治通鑑》

    看起來太平公主跟隨者眾,但幾乎都 是見風使舵,察言觀色之徒,關鍵的時候,拿不出任何辦法。

    太平提前聯絡上了左、右羽林軍的掌兵將領常元楷和李慈,這算是精明的策略;但李隆基率先發難,他自己已經有一批屬於自己的禁軍;李隆基又設計將左、右羽林軍將領給殺了,控制了羽林軍,這是關鍵!

    皇權始終就在李隆基手中,培育勢力、安插親信、煽陰風點鬼火,太平公主差火候。

    入數年不盡。慧范家亦數十萬緡。改新興王晉之姓曰厲。---《資治通鑑》

    太平死後,金銀珠寶堆積如山,廄牧羊馬、田園息錢,收入數年不盡。她的母親武則 天為了做皇后,把自己的財物都給了為自己出力的親信甚至耳目,而太平在沒有輝煌的時候,就積蓄財富,這就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作派,

    所以,事變一起,她手下的那幫人,對她死心踏地的就沒有幾個,也都迷失了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權力,就應該捨得財富培養效忠自己的死士。她做不到!

    5.太平公主透過政變奪權選擇的時間不對!

    在關鍵的時候沒有當即立斷,早在哥哥唐睿宗執政時,她如果先發制人,以武力發動政變,情形可能是另外的一個樣子。

    她要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把希望寄託在唐睿宗身上,總想透過和平演變來實現,這就大錯特錯了,政治 是一不流血的戰爭,她沒有她母親的心狠手辣,註定實現不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為什麼太平公主會失敗?所以,我認為是她作為政治家並不成熟,在她的對手李隆基面前搞政變,她相形見絀,太平手下沒有得力的助手,她自己沒有做女皇的素質,尤其是她缺乏她母親的心狠手辣,這些因素決定了她的失敗。

  • 18 # 浮生若淺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是武則天執政、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的重要人物,在神龍政變、唐隆政變中都有功勞,因此一時權傾朝野,地位顯赫。

    武周時期,武則天常與太平公主商議政事,卻從不讓她參與。儘管如此,長期的耳濡目染,讓本就聰敏的太平公主在政治的敏銳上有了很好的學習提升。在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中,太平公主作為李唐王室的擁護者,為政變提供了不少情報。成功之後哥哥李顯復位,即唐中宗,冊封有功的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參與政事。

    中宗朝的後期,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亂權,企圖效法武則天。參與政事且受到唐中宗重視的太平公主與韋后一派是不對盤,唐中宗死後,幼子李重茂登基,韋后臨朝稱制,大力打壓太平公主及相王李旦等。公元710年,太平公主聯合侄子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李旦復辟登基,即唐睿宗。

    比起神龍政變中,太平公主的出力不多,這次的唐隆政變,太平公主可是主要人物之一,功勞遠比在神龍政變中大得多,也因此她得到的權力更大。李旦登基後,政事上基本都要跟太平公主及李隆基這兩大功臣商量,太平公主想做的李旦基本都會同意的。

    到這裡我們其實已經看出來了,睿宗朝權力爭奪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兩人了,在面對共同的敵人,他們倆可以是盟友,可面對權力的爭奪,他們便只是敵人。經過時間的磨鍊,太平公主其實已經具備有良好的優勢,可為什麼卻鬥不過自己的侄兒李隆基呢?

    1、唐隆政變時,李隆基負責與相關的軍官聯絡,獲得軍隊武力的支援。經過唐隆政變後,李隆基在軍隊中的威望都頗高,等於是掌握了軍方的力量。而太平公主或許不是沒想過,只不過她作為女子,有所侷限,無法像李隆基一般。

    2、唐睿宗李旦的態度。李旦登基後,雖然對妹妹太平公主頗為倚重和信任,但他心底裡是不認可把皇位再交到女人手裡的,加上李隆基確實能力優秀出色,於是他看著苗頭不太對,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著急忙慌的就趕緊讓位給兒子。

    3、名分已定,名正言順。公元712年,李隆基正式接受父親睿宗的禪位,登基稱帝。李隆基的帝位是睿宗李旦親自禪讓,屬於名正言順,是唐朝的主宰者。其實李旦禪位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太平公主的女王夢碎。李隆基並不像李旦一般,因此她大權在握的日子也到了尾聲。

    最終,在先天政變中,李隆基先發制人,剷除太平公主相關黨羽,賜太平公主自盡。

  • 19 # 網言軍事

    太平公主的所謂“政治經驗”,不過是宮廷內鬥的“政變經驗”,這點三腳貓的功夫在有實力的對手面前還差點火候。她雖有心機和才幹,終歸是很少離開權力中樞、不食人間煙火的“井底之蛙”。

    而且,她這一輩子大多時候順風順水,誤以為只要掌握了部分行政權力(她的理解就是相權)和幾名禁衛軍將領,就能壓制皇權(唐玄宗)。她所犯錯誤,和當年感覺自己穩操勝券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以及韋后和安樂公主母女頗有些類似。

    反觀李隆基,雖也出身皇家,還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屬於“小字輩”,但他“少歷民間,身經迍難……知人疾苦”,父親屢遭廢立、生母被殺害、自己和兄弟遭7年軟禁、外放當地方官、謀劃實施誅殺韋后的唐隆政變……這些特殊經歷不但促使李隆基在政治上早熟,還讓他獲得了來自民間、宮廷的雙重社會閱歷與鬥爭經驗。

    尤其是出任潞州別駕(四品官)的2年多時間裡,李隆基作為一郡地方長官,深入瞭解民間疾苦,多方延攬人才,結交豪傑,收取民心,傑出才能得以展現。

    別看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時期贏得了宰相任命權,但唐睿宗李旦並不傻,他有意識地扶持當時身為太子的李隆基,敢於放權給儲君。大批渴望青雲直上的中下層軍政官員選擇擁戴李隆基。李隆基參透了祖母武則天成功上位的秘訣,焉有不勝之理?

    此外,唐隆政變之前,李隆基已透過王毛仲的關係贏得了禁軍精銳萬騎(特別是中下層官兵)的效忠。監國期間,他又將王毛仲等親信安插進軍隊,從而掌控了長安城很大一部分兵權。

    而太平公主雖然也有少數禁軍將領充作黨羽,但她本人只參與過幾次宮廷政變的事前謀劃,並無什麼實踐經驗,對於軍事問題更談不上有什麼深刻認識。

    更何況,在武則天退位後,李唐宗室的大義名分得以恢復,尤其是經過韋后亂政階段,整個唐朝官僚集團總體來講不再希望和支援“女主上位”,唐睿宗本人雖然比較懦弱,但在掌握君權和支援兒子繼位等關鍵問題上並不糊塗。

    儘管唐睿宗不捨得拿太平公主開刀,但他還是明智地選擇了“急流勇退”,透過禪讓將李隆基及時推上了皇帝寶座。雖說初期李隆基還沒有完全掌握皇權,但他的君主身份和號召力已遠非太平公主所能比擬,宰相魏知古(他向玄宗告密舉發太平公主)瞅準時機倒向李隆基便是明證。

  • 20 # 趣事話天下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為疼愛的女兒,一直備受榮寵。也正是因為她的性格和武則天非常的相似,所以武則天曾經就說過:我的女兒跟我一樣,並且私下裡經常秘密召她入宮,商議政事。也正是這樣,太平公主的政治能力得到了鍛鍊。太平公主看到母親武則天可以成為一代女皇,也憧憬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母親一樣成為第2位女皇帝。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野心,想要效仿女皇,當第二個“武則天”。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專寵張氏兩位男寵,甚至差點讓張家取代了李武兩家。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李顯復辟為帝。李顯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立李隆基為太子;太平公主暗地參與了政變,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食實封五千戶,有權力開府,此時太平公主已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

    而太平公主還沒開心多久,她就又發現自己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李顯的皇后韋氏也不是個好人,她後宮干政,將朝廷變成韋氏的朝廷,甚至毒死了李顯。太平公主見勢不好,又聯手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韋氏,剷除韋家留下來的勢力,廢了小皇帝李重茂,轉擁李旦為皇。李旦復位成功,奪回李家江山自然十分高興,又給了太平公主十分大的權利,什麼政事都與她商議。

    原來儘管李旦處處聽太平公主的話,卻也在內心防範著這個聰明絕頂的女人,每次太平公主蠱惑李旦改立太子,他都打馬虎眼敷衍過去。而太平公主想要構陷李隆基,抓他把柄,製造他們父子的矛盾也沒有成功。太平公主甚至借天象為名,謊稱太子將即位,暗示李隆基要造反,然而李旦仍是將皇位傳給了李隆基。太平公主不甘心,最後竟然聯合宮女下毒,結果卻走漏了風聲,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將她賜死。

    太平公主為什麼會敗給李隆基呢?

    1、太平公主之敗,在於不審時度勢,女人當權放在封建社會男權夫權至上時代,人心裡必不會容許。

    2、太平公主空多是玩弄權術,很少為國家為子民謀福利,又剛好碰到能力可與唐太宗李世民比肩的李隆基,自然走上末路。

    3、李隆基在身為太子時,二人就為爭權奪利面紅耳赤,李隆基自然不會束手就擒,李隆基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太平公主反李隆基就是謀反,屬名不正言不順。而李隆基則名正言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紗霧可愛還是康娜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