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書下啤酒

    會!當時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僵持不下,劉邦打不過項羽,項羽又攻不下劉邦。幾年下來,韓信攻城掠地,已經成長為當時第三大勢力。

    韓信攻下趙國、齊國要劉邦封自己當齊王,劉邦惱怒韓信不趕緊率軍前來助陣,幾乎要開口大罵,張良蕭何連忙提醒劉邦,劉邦立刻改口讓張良前往封韓信為齊王。不敢惹怒韓信。

    項羽也曾經派使者去找韓信,直言當前局勢,韓信幫誰誰就能贏得天下。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拒絕了項羽的橄欖枝,率軍與劉邦會師垓下,大破楚軍,項羽兵敗身亡。

    這些事實就足夠說明當時的局面,韓信幫誰就誰贏;韓信自立為王就必定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 2 # 半世晨曉的唯美

    韓信作為西漢王朝當仁不讓的開國功臣,號稱“兵仙”的他用兵如神,一路虜魏破趙,平代滅齊,兵指垓下,所向披靡,為漢王朝打了半壁江山。

    然而聲名顯赫的他最後卻落了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慘遭呂后、蕭何設計殺害。

    韓信在臨死前為自己沒有造反大呼後悔,那麼如果歷史可以重來,韓信真的讓天下三分的局面提前上演麼?

    故事要從楚漢相爭時劉邦實行兩線戰術說起,即自己在滎陽、成皋與項羽主力爭鋒,而韓信則是北上與各諸侯國作戰。

    自奉命出兵以來,韓信一路凱歌,平定五國,在齊地坐擁30萬大軍,實力強大。

    而反觀劉邦則並不順利:先是在彭城遭受大敗,漢軍56萬大軍主力盡失,不得以驅趕關中老弱前往從軍;緊接著又在滎陽與項羽形成對峙局面,部隊糧食匱乏,士氣底下,隨時面臨著潰滅的危險。

    在劉邦窘迫之際,韓信不單沒有主動出兵援助反而上書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意圖進一步提高其在齊統帥的話語權,這無疑讓劉邦大為惱火,心生猜忌。

    韓信的謀士蒯通審視天下大局,認為楚漢相爭,韓信才是天下勝負的關鍵。針對韓信正處功高蓋主的危險局面,蒯通向其提出了著名的天下三分之策:

    蒯通認為雖然以韓信的實力可以左右天下格局,即幫助漢則漢勝,幫助楚則楚勝,但是無論幫誰最後都是不賞蓋主之功,惹來殺身之禍。

    既然如此,那麼還不如為自己奮鬥一把:起兵自立。況且目前楚漢相爭已久,長期征戰使雙方實力損耗嚴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此時韓信正佔據齊國有利地形,擁有精兵強將,無疑是起兵的最佳時機。

    蒯通認為韓信可以舉齊國之力出兵脅迫趙、燕兩國,攻擊劉、項兩軍後方對其牽制,打著拯救天下蒼生的政治旗號,天下人自然就會將功德歸功到齊國,這樣可以順民心而統天下,退又可以據齊地而定三分。

    那麼,蒯通的計策到底有沒有可行性麼?

    1.個人素質

    首先從韓信、劉邦兩人個人素質開始分析。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論軍事才能肯定是舉世無雙的,然而其政治才能以及人格魅力上與劉邦還是不具備可比性的。

    從雙方的出身來看,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韓信一直以“千里馬”的姿態積極尋 找“伯樂”,直到遇到了蕭何,才受引薦得到劉邦的重用。

    反觀劉邦,他以亭長起家,收羅流亡之徒,自沛縣起兵就有數百亡命之徒誓死追隨他,可以講,出場就是領導的配置,其後與項羽爭鋒,天下智勇之士願意為其效勞的不盡其數。

    自詡為“千里馬”的韓信,實際上並不具備作為一方君主的人格光環,只能到處投靠別人從而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劉邦則與之不同,走到哪裡,總能拉攏到一批優秀人才入夥,為帝國不斷注入新活力。

    劉邦自身強大的凝聚力和馭人本領,就連後世梟雄石勒都佩服不已,自稱願意北面而稱臣。簡爾言之,韓信善於帶兵,而劉邦善於將“帥”。

    常言道“奴見大家心死”,面對幾乎憑一己之力拉攏出帝國人才隊伍的“劉邦”主子,韓信想要造反,自然是很心虛。更何況,劉邦對韓信是有知遇之恩的,韓信一旦造反,便要揹負背信棄義的罵名,對於這種人品有問題的主帥,手下究竟會有多少人願意頂著被誅滅九族的危險追隨他造反呢?

    無疑,韓信的造反行為是風險極大的賭博行為。

    2.部隊構成

    其實識人之術火純青的劉邦,對於韓信的“小心思”早就有所察覺。

    為了防止韓信擁兵自立 ,劉邦一直牢牢掌握部隊的人事任免權,透過“攙沙子”的方式不斷安排曹參、灌嬰、傅寬等重要親信控制韓信部隊的高層,這些親信自起兵就追隨劉邦打天下,對其有不二忠心。

    而韓信由於是半路獨身投靠劉邦,個人並不具備獨立的武裝力量家底,部隊中下層軍官基本也都是對劉邦效忠。

    也正是因為能夠牢牢的掌握部隊,劉邦才能趁韓信睡覺之際,自由出入軍營,收繳其軍符,改易其主將。除此之外,劉邦還在韓信接連勝利,部隊實力增加的時候,以各種理由不斷抽調韓信手裡的精兵強將,透過“蠶食”的方法不斷抽調部隊加強滎陽力量,不斷削弱韓信的軍事實力。

    3.局勢分析

    最後我們再從全域性視野分析韓信起兵將面對的周邊局勢。

    蒯通作為一名縱橫家,為韓信描繪了一幅起義後,天下“贏糧而景從”的景象,而實際上會是這樣麼?

    劉邦前線雖在與項羽相持,然而後方在蕭何的打理下還是極為穩定的。一旦韓信造反,劉邦很有可能放棄滎陽抽調部隊直接攻打齊國,同時張耳和彭越又會分別調轉軍隊對齊國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而曹參、灌嬰等人則會從韓信軍隊內部反戈,韓信很自然會會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韓信起兵無疑會對劉邦經營佈局造成衝擊,但是卻難以動搖劉邦的關中根本。

    這樣說來,不反就意味著當前穩如泰山的富貴,而造反就要面臨誅滅九族的危險,縱觀時局,權衡之下韓信不敢貿然起兵也是情理之中。

    縱上所述,漢高祖劉邦超常提拔韓信的同時,也在牢牢控制著他。韓信是名副其實的“千里馬”,而劉邦則是功力深厚的御馬人,從提拔到貶謫再到猜忌被殺,劉邦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老辣和過人手腕。

    已經功高蓋主的韓信既沒有察覺到劉邦的殺意和猜疑,又不懂得水滿則溢,急流勇退的處世道理,反而空在死前大呼悔之不反,豈不是空給後人留下笑柄?

  • 3 # 歷史寶鑑

    或許歷史會改寫,但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楚霸王項羽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有英雄氣概,卻缺少文韜武略,知人善用的政治能力和廣闊的胸襟,不然鴻門宴之時聽了謀士范增的謀略就不會有後面烏江自刎這事,所以他肯定是滅亡的路子。不用懷疑!

    韓信有文韜武略,百萬雄兵,君王之才,卻多了婦人之仁,念記舊情,忘不了和漢高祖劉邦同食同宿,一條褲子也分他穿的恩情,所以又想稱王稱霸又怕辜負劉邦對他點點滴滴的恩情,因為他不能像張良那樣隱退,天下太平了,他就是漢高祖最大的威脅,功高蓋主,最終被滅也是必然的。別說韓信是不是帝王是什麼帥才之類,事後諸葛亮誰都會做,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

    漢高祖劉邦,他的出身雖然低微但是大小也是地方一小官。作為一個小官亭長,每天接觸三六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練就一身了,洞察秋毫,人情世故。漢高祖劉邦本來就是一地皮流氓小混混,什麼樣的風風雨雨都經歷過,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都知道,人情世故比誰都精明,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智商高,情商高,知人善用,成就了帝王霸業!

  • 4 # 浮沉的歷史

    我認為即便韓信自立為王,天下也不會形成劉項韓三足鼎立的局面,另外以當時的形勢來看,韓信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自立為王。

    我們先來看看韓信的軍隊情況。韓信的軍事才能自是不必多說,“破魏、徇趙、脅燕、定齊”都是韓信一生中光輝的戰績表現。韓信雖然取得了多次輝煌的勝利,但是手裡的軍隊並沒有真正成為韓信的軍隊,而是一直牢牢掌控在劉邦的手中。在劉邦被項羽打的大敗,急需補充兵員時,劉邦輕而易舉的就將韓信的軍隊大部分帶走。這次奪君事件,韓信只能默默接受,充分表明了韓信在軍隊中只起到統帥的作用,軍隊裡沒有屬於自己的勢力。

    沒有屬於自己勢力使得韓信沒有能力與劉邦叫板,在攻齊之戰的過程中,劉邦再次派遣他親信曹參分散了韓信的軍權,正是劉邦對於韓信的防備,使得韓信不能自立為王,而顧忌頗多。在之後韓信大破項羽於垓下,劉邦再次故伎重演,迅速的剝奪了韓信的軍權,也同時廢除了韓信齊王的封號,改封為楚王。所以韓信想要自立為王的第一個條件,軍隊的控制權都不在韓信手中,這首先制約了韓信無法自立為王,而只能服從劉邦的命令。

    在來看看韓信的地盤,韓信雖然平定了趙地,但是現在已經歸屬於趙王張耳了。此時,韓信基本上新平定的齊地,但因為齊地是剛剛平定,齊國的地方勢力不會馬上就聽從韓信的命令。而且韓信是作為前線上指揮官,而劉邦的親信曹參則是在後方活動,實際上韓信真正屬於他的地盤根本沒有多少,所擁有的地盤也不一定服從韓信的號令。

    所以從軍隊和土地上的條件來看,使得韓信都不可能自立為王,韓信有的不過是他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可以戰勝劉邦和項羽任何一方的軍隊。但是一支軍心和後方都不穩定的軍隊,韓信又怎麼帶領他們走向勝利呢?

    從韓信個人的角度看,韓信也並不想背叛劉邦。韓信是劉邦一手提拔上來了的,如果沒有劉邦的賞識,韓信根本就沒有他得以表現的舞臺。韓信在對蒯通答覆中表示出對劉邦深深的感恩之情,他深情的說道:“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詳,雖死不易也。”

    但打下天下後的劉邦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劉邦了,而韓信卻還是那個韓信,劉邦為了他集權統治的需要,韓信必死的命運已經註定。韓信之死再次應驗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深刻道理,這並不是韓信與劉邦個人的恩怨,而是集權的君王和能臣的必要鬥爭。

  • 5 # 歷史未知探秘

    我認為是一定的,會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當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沒人能救命。只能韓信,派兵來解圍。劉邦派出使者,去見韓信,希望韓信儘快出兵。項羽也看出來了,同樣派出了使者去遊說韓信。韓信向劉邦提出自己想做齊王,劉邦也沒辦法。就封韓信為齊王。當時蒯通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很危險。乾脆自立為王,韓信沒有同意。

    從幾個方面說一下如果韓信自立為王,為什麼會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劉邦

    首先,劉邦在對項羽的戰爭中,基本沒有勝仗,逢項羽必敗。但是有一個奇怪的事情,劉邦一直敗,勢力卻一直在壯大。劉邦在對項羽的過程中,雖然軍事方面不佔優勢,但是劉邦會用人,手下人才濟濟張良、蕭何、樊噲。所以劉邦一定不會被消滅。會佔有一席之地。

    韓信

    後期韓信在擴張戰爭中,滅了四國,手下擁兵數十萬,軍事實力強大,韓信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在滅趙國的時候,用三萬人馬,而且多是新兵和老弱病殘,背水而戰打敗了趙國的二十萬軍隊。創造了後世的一個成語背水一戰。如果韓信自立,其他兩方的人都沒有能力消滅韓信。

    項羽

    項羽西楚霸王,運用騎兵出神入化,在戰場對攻中,當時沒有人是霸王項羽的對手。垓下之圍之所以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韓信帶領了30萬軍隊來增援劉邦,但在第一天的戰爭中,項羽帶人突進要斬殺劉邦,差點得手。晚上,四面楚歌,項羽誤判,誤以為土地都已經丟失。帶人突圍,最後不肯過江東,自殺身亡。如果韓信自立,劉邦就沒有能力圍困項羽。項羽獨霸一方絕對不是問題。

    透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韓信自立為王,天下一定是三足鼎立。

  • 6 # 愛讀史的鄉巴佬

    不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的,韓信雖用兵如神,但是“兵‘’不是他的,他手下士兵對劉邦還是忠誠的。例如:有一次,劉邦兵敗後,來到韓信大營,當時韓信還在睡覺,劉邦迅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韓信醒後冷汗直冒。如果士兵對劉邦不忠誠,我想他不會到大營趁韓信睡覺就奪得了兵權。韓信冒冷汗就是感到後怕。知道自己是管不住士兵的,必須對劉邦忠誠才能成就自己。他也在想,辛好沒聽別人的意見反劉邦,要不然自己在睡夢中就被人殺了。

  • 7 # 西門不帶刀

    三足鼎立和七分天下,這兩個結果對於韓信來說,哪個難度更小一點?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夠判斷出來:亂世之中,割據勢力越多,自己越能立足。

    韓信在歷史上先後被封為齊王和楚王,都佔據了天下1/7或者1/8的地盤與勢力。但他依然沒有成事。那就更不用說三足鼎立的這種局面。所以韓信就算脫離劉邦,也形不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性格決定命運,韓信的性格中有三大缺陷,導致他永遠不可能單獨成事第一個缺陷:輕信於人。這是領導者的大忌

    韓信一直對劉邦極有信心,他相信劉邦不會把他這隻功狗怎麼樣。

    因為他覺得自己曾經做過兩次非常大的犧牲:

    第1次是:公元前204年劉邦彭城兵敗後,劉邦逃到了韓信的軍營中。趁著韓信還是在睡覺的時候輕鬆的解除了韓信的兵權.

    第2次是: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劉邦跑到了齊王韓信的軍營中,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韓信由齊王改為楚王。

    這兩次對於韓信來說,他認為的是自己將手中的精兵全部上交給劉邦,是自己做出的重大犧牲。而劉邦對他又有解衣推食之恩,以及三不殺的承諾。

    所以韓信始終認為劉邦不會殺自己。但他忘了劉邦是一個帝王。

    第二個缺陷:優柔寡斷。太糾結了,必受其亂

    韓信的性格是很優柔寡斷的,特別在對於處理政治事務上。

    韓信自立最好的時機是佔了齊國之後被封為齊王的時候,劉邦與項羽打得不可開交,而自己卻擁有精兵強將。

    當謀士蒯(kuai)通,勸他自立,他倒是萬千糾結了。

    一方面他覺得劉邦對自己有恩,不忍心背叛劉邦。另一方面與劉邦討價還價,讓劉邦確認自己的王位與封地。

    如果他當時但凡能下的狠心,無論是自立還是聯合劉邦對付項羽或聯合項羽對付劉邦,華夏大地上都會有他自己的一份基業。

    所以當劉邦打敗項羽騰出手來後,馬上便剝奪了韓信的兵權。韓信還是兩頭不討好。

    第三個缺陷:恩怨心重。身處高位,不能有感情。

    當歷史上漂母對韓信的一飯之恩美談的時候,就註定了韓信的悲慘的結局。

    他那個時候已經是楚王了。一個王,心中要考慮的永遠是自己的王位,以及各種維護自己王位的措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當韓信作為一個王對自己的以前救命恩人給予千金來報答時,他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因為王不能有感情。

    韓信的一生,總結出來就是需要被肯定,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透露出他骨子裡那種極度的自卑。這是原生家庭對他造成的傷害。本來他有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可是他沒有把握住。

  • 8 # 溫史

    如果歷史上的韓信真的脫離劉邦自立為王,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極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的。不過可能會很短暫,為何能形成三足鼎立,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一.當時的韓信實力足夠強大,自立為王綽綽有餘。

    從當時的各方實力和所掌握的軍隊人數來看,韓項劉的軍隊人數比例為3:2:1,巔峰時期韓信手上掌控的兵力達到了30萬,是項羽跟劉邦加起來的總和。這樣強大的兵力足以自立為王,形成一方諸侯,如果運用得當,未來一統中原也並非不可能。尤其是韓信成為齊王之後,有自己的地盤,如果當初韓信真能果斷一些狠下心來自立為王是絕對可以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有著極大的可能。

    二.韓信軍事才能出眾,在軍隊中威望很高號召力很強,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願意,三足鼎立並不會有多大的阻礙。

    當初的劉邦打了敗仗,把手裡的2000兵力交給了韓信,而韓信愣是憑藉自己的能力把兵力擴大到了30萬人,這樣的能力號召力是絕無僅有的。當初的項羽派大將龍且去攻打韓信,最後反被韓信所殺,而且之前的韓信更是先後打敗齊國等幾個國家,無論是統兵作戰還是軍事指揮,韓信都是當時的佼佼者。從自身掌握的兵力、威訊號召力、還有軍事作戰指揮能力等,韓信是完全可以自立為王,只要自立為王,三足鼎立並非不可能。

    三.當時的局勢有利於韓信自立為王,項羽與劉備已征戰多年,戰局陷入膠著,項羽等各方勢力也曾勸說過韓信反叛,在當時的情況下韓信自立為王並不會有什麼阻礙。

    當時的楚漢爭霸已多年,兩方已經筋疲力盡,狀態極差,在短時間內誰也奈何不了誰,而韓信就是其中決定勝負的一方。可以說當時的天下局勢就掌握在韓信的手中,只要韓信倒下哪一方,哪一方的勝利將毫無懸念。當時的局勢可以說對韓信極為有利,兵力他最多,軍事指揮他最厲害,項劉兩方又疲憊不堪,只要他願意,三足鼎立可以瞬間形成,然而其所謂的忠義最終害得他被殺且夷滅三族,不可謂不慘,一失足成千古恨。

    總結:如果韓信願意自立為王,從當時的局勢來看,三足鼎立是一定可以形成的,因為無論從各方面實力來看,他當時極為強大的。

  • 9 # 國史記聞

    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消滅了前來救齊的龍且,這讓霸王項羽失去了向來依賴的左膀右臂,同時也失去了二十萬(號稱)精銳部隊。項羽在此後突然轉變了他以武力征伐天下的一貫作風而派說客武涉前往遊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背叛劉邦而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之後,一向給他出謀劃策的謀士蒯徹再次勸韓信:

    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而韓信依然以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韓信以非常堅定的態度拒絕了蒯通,他的理由全是劉邦對他有多好,他自己對劉邦有多忠誠。但是韓信自己其實也有很多難言之隱,畢竟哪個老二不想當老大呢?

    他的難言之隱就是——自己雖然能夠統帥三軍征戰四方,但是權力卻都不在自己手中,將不是自己的將,兵不是自己的兵。

    《史記》中有多次記載劉邦隻身一人就奪取了韓信的兵權,比如彭城之戰後劉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比如劉邦在最終藉助韓信、彭越的勢力消滅項羽之後,就“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從另一方面來說,韓信當年北伐趙國、燕國、齊國等地,代的也是劉邦的將和兵,當時他手下第一武將是灌嬰,第一文臣是曹參,他們可都是追隨劉邦多年的鐵桿啊!

    所以,如果韓信真的採納了蒯徹的計策決定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則他很可能剛剛準備造反,就別自己的手下平叛了,根本用不著劉邦親自出馬。

  • 10 # 大侃聊歷史

    韓信如果在打敗齊國後,脫離劉邦,自立為王,天下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最終韓信還是會失敗,做不到劉邦一樣統一全國!

    為什麼這麼說,主要基於兩點:

    一、韓信,號稱兵仙,帶兵如神,在跟隨劉邦後,先後帶兵攻佔魏國、燕國、趙國和齊國。

    在攻打魏國時,在黃河渡口故設疑兵,整頓船隻,給魏王豹渡河進攻的假象,而實際上早已安排大軍半夜乘坐木盆、木桶悄悄度過黃河,夜襲魏國都城,大敗魏軍,俘虜了魏王豹。

    還有韓信在與項羽大將龍且大戰時,命令士兵連夜製作沙袋,將濰河上游堵上,第二天親自率領一半大軍涉水與龍且大戰,故意顯露不敵之態,龍且本來就瞧不起韓信,看到韓信不敵,立即下令全面進攻,結果當大軍剛到河中央時,韓信下令上游士兵開啟沙袋,湍急的河水一下子就把龍且大軍沖垮,韓信大獲全勝。

    因此,從之前韓信指揮的幾次戰役就能看出,韓信熟讀兵法,並活學活用,對於打勝仗手到擒來。

    而且韓信自從與劉邦分兵東進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等到他稱齊王時,手下已有三十萬大軍。已經超過了項羽和劉邦。

    所以說,不論是指揮官韓信,還是手下兵馬,都具備了自立為王的條件,韓信憑藉這倆個條件,必定能在劉邦與項羽之間分一杯羹,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韓信帶兵如神,但性格高傲,做事猶猶豫豫,能打天下,卻坐不住天下。

    韓信雖然帶兵打仗非常厲害,但是為人御人手段就差遠了。從韓信當上齊王的過程就能看出,韓信身為人臣居然威脅劉邦,要求劉邦給他齊王當,不然不去解救她。

    在項羽兵敗自殺後,項羽之前的手下鍾離昧來投靠韓信,結果韓信為了向劉邦表忠心,把鍾離昧頭砍下來送給了劉邦,鍾離昧在死之前大罵韓信: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什麼意思啊,意思就是鍾離昧罵韓信和項羽一樣,不善待手下人!

    等到韓信被降為淮陰侯,還一副高高在上樣子,諷刺樊噲,不屑與樊噲同列侯爵。

    總之,韓信在取得一系列勝利以後,感覺人都飄起來了,看不起下屬,有人來投靠他,卻把人砍了表忠心,所以說,就算韓信能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最後他也會被其他人打敗,或被自己手下殺死!

  • 11 # 小生不乖

    先來看下當時天下還有幾路大王:漢王,韓王,趙王,齊王,燕王,西楚霸王,衡山王,臨江王。前四者,要是齊王韓信不鬧獨立,都是歸屬於漢王劉邦的。燕王名義上已投了劉邦,這是韓信幫劉邦打下趙國後燕國方面很害怕的結果,但也只是名義上,劉邦打了那麼多的仗,燕國方面並沒有幫過一兵一卒。衡山王臨江王都是西楚霸王項羽封的,但項羽跟劉邦幹仗的時候,這兩國也沒幫啥忙,倒是項羽死了劉邦已當了皇帝,臨江王卻很不識時務莫名其妙的竟為項羽反叛劉邦,結果被殺了。

    所以,即使韓信獨立出去了,要說會像《三國演義》裡的三國那麼純粹,是不會的,或者會成為三個多國集團,再不然經歷一番兼併,就剩下漢齊楚三國了,國內也不再搞分封制,但項羽方面總不像能撐太久的樣子。

    韓信當時是有條件跟劉邦分家的,但要操作好,難處就是確實他底下太多都是劉邦的人。當時韓信底下的兵源主要有三個組成,打齊國時從趙國徵來的最早一批兵卒、打敗齊國後齊軍降兵、打敗援齊楚軍之後的楚軍降兵,這些兵卒倒不至於非要跟定哪個,但那些一早就跟著沛公起兵的沛豐幫基本除了雍齒都是跟定劉邦的。

    韓信去打垓下之戰,留在齊地管家的是曹參;打西魏、打趙代、打齊國,騎兵頭頭灌嬰一直都是跟在韓信底下的,但後來劉邦偽遊雲夢,把韓信騙來相會,動手把韓信抓起來了就是灌嬰;打齊國之前,劉邦曾來韓信軍中親自幫韓信做了一次人事調整;韓信雖是統帥,要從劉邦的眾將官之中突圍出去,有難度。劉邦一直督促韓信發兵來幫他,韓信或可以考慮把曹參灌嬰他們都打發去支援劉邦打項羽,他自己則封了邊境,把三分天下的事付之行動。

  • 12 # 如史如畫

    會倒是會,可持續時間不會太久。

    依照當時的局勢,韓信獨立了就獨立了,劉邦能奈他何?劉邦是個很清醒的人,他不會跟項羽一樣。英布早期是項羽的人,因為背叛項羽,被項羽滅族,還被楚軍追殺,惹得英布投奔劉邦,和項羽勢不兩立。

    劉邦不會那樣,韓信如果要獨立,劉邦沒辦法,只能面對現實,要麼他會和韓信結盟,要麼他會給韓信更大的利益來換取韓信的忠誠。這兩者都不會把韓信拉到項羽那一方去。

    之後天下局勢穩定,劉邦採用張良妙計,會合諸侯於一路,孤立韓信和項羽,並且用反間計瓦解可能存在的韓項聯盟,照樣一統天下。而韓信胸無大志,可能會偏安一方,等著被討伐,項羽呢,更不可能做大,頭腦太簡單了,還不聽勸。所以說無論如何劉都是會贏的,劉身邊太多的能人,再加上劉悟性極高,短時間內未必不能掃除各路。

  • 13 # 我的乾坤

    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因為它不可能真實發生:

    首先,韓信受恩於漢王,地位及兵馬皆漢王所賜,反漢則失軍心。天下紛亂,人心思定,劉邦仁厚,天下歸心,韓信反漢,則失天下民心。軍心民心既失,韓信又有何能為?韓信非不反也,不敢反也。

    其次,劉邦曾兩次以突襲的方式奪得韓信兵權。

    一次是成皋突圍之後,“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

    另一次是垓下圍殲項羽之後,“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為什麼韓信的軍隊那麼容易被劉邦奪走呢,主要是因為他的隊伍本來就是劉邦分給他的,雖然後來有了很大的壯大,可是骨幹力量都是劉邦原來的手下。否則就不好解釋劉邦一跑過去,只要拿到印信兵符,將領們就乖乖聽從調遣。我們知道漢王朝另外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曹參,就給韓信當了很長時間的副手。

    劉邦這樣一個善於將將,混江湖好幾十年的人物,他會毫無防備的把幾萬人馬交給韓信這樣一個池中蛟龍嗎?由此可見,韓信非不反也,不能反也。

    所以,韓信既不敢反,也不能反。既如此,歷史就不可能出現劉項韓三足鼎立的局面。

  • 14 # 一夕一夏一世紀

    個人覺得沒有這種可能,我覺得即便是韓信自立為王,他也不能夠做到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因為這和韓信個人的性格有關。其實之前他也不是沒有機會自立為王的,而且手下的人也曾多次勸過他,要抓緊機會趕緊自立為王,但是他卻沒有聽,錯失良機,以至於最後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我個人是覺得韓信的性格問題,導致他這樣悲慘的一生,其實韓信這個人吧,真的是有勇有謀的人,只是很可惜,他沒有劉邦和項羽那樣的野心。劉邦的野心就不說了,那是一統天下的,項羽呢,雖然說沒有要一統天下的野心吧,但尚且還要做個楚霸王呢,而韓信呢,他雖然說後來也問劉邦要王,但是他心裡只覺得自己做一個大將軍就夠了。

    這就是他們三人的區別,也是韓信不能和他們一樣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我覺得是韓信的自身問題。他沒有政治能力,而且政治敏感性也實在是太低了。且不說他到底有沒有能力能夠統領天下,做一個真正的君王,就連他自己在劉邦手下,功高蓋主,而自己卻絲毫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就憑這兩點,就足以知道,韓信是不可能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韓信這樣的性格,最多隻能做到大將軍,他沒有君王的命數,自然也成就不了君王。如果說他的政治敏感效能夠高一點的話,或許還能落得一個好的下場。

  • 15 # 文史並蒂

    個人感覺應該不會,韓信確實厲害,是個出類拔萃的帥才,但是帥才並不等於就有帝王之才,想要稱帝成王,光會領兵打仗是不行的,胸襟,戰略眼光等等,都需要考慮。

  • 16 # 阿文LXW

    我覺得韓信不太可能成功,主要是幾點:

    1:格局,劉邦一直想稱王稱帝,秦始皇就是他的奮鬥目標。而且他具備相應條件。韓信不同,韓信喜歡打仗,愛好打仗,大將軍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2:大將軍與稱王稱帝可大不相同,能打仗之人不一定能勝任。世人都知道,韓信軍事上是天才,政治上是白痴,而劉邦卻是這方面高手,要與劉邦來鬥政治基本上沒勝算。劉邦絕對不會傻到要直接和韓信開戰!

    3:老兵老臣可是擁護劉邦,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不排除倒戈的可能。

    4:正當性,如韓信走出這一步,便不是功臣,而是謀反之人,人人可誅之。雖然韓信軍事能力非常強,但智囊和主要團隊仍在劉邦一邊。張良,蕭何,陳平,灌嬰,曹參,樊噲,周勃等一批重要謀臣武將不會擁戴韓信,韓信靠一蒯通根本沒用。甚至隨時會被擁劉者謀殺。

    綜上所述,韓信想自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 17 # 小劉解讀

    歷史沒有假如。假如當初韓信聽從了武涉和蒯通的忠告,中立天下,互成犄角,那麼歷史一定會改寫,三分天下又有何難?

    楚漢之爭最關鍵的時刻就是韓信受封齊王;鴻溝議和、項羽東歸之前;劉邦“毀約”,準備全面追擊項羽之時。

    韓信破齊,斬殺龍且,項羽大為恐慌。不可一世的霸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曾經看不上的下屬,派出武涉出使齊地。

    武涉對此次遊說韓信表現的信心十足。到達韓信的大營,來不及寒暄,直接“開門見山”。他把當前的形勢、利弊以及韓信舉足輕重的位置一一指明: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可惜武涉萬沒有想到的是韓信竟然“油鹽不進”,甚至如此“小肚雞腸”。還在為當初不受項羽重用而耿耿於懷: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多少年的事了?韓信你從一個“執戟郎中”到現在坐擁七十多個城池的齊王,你的“境界”也沒有提升啊?

    武涉看憑自己一人難以動搖韓信的“愚忠”,馬上找到了當時韓信的謀士--蒯通。蒯通是《史記》中最被低估的“小人物”之一(這個下期再講),他非常贊成武涉的計劃。蒯通找到韓信,用另外一種方式“說服”韓信。他對韓信說:大王,我會相面。韓信說:你給我看看我的面相如何?蒯通說:從大王的正面來看,你只能封侯爵,之後危險重重。不過,從大王的背面來看,你“貴不可言”。韓信將信將疑,問他:你說我只能封侯爵,後面還危險重重什麼意思?蒯通說:現在楚漢之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如果你投靠劉邦,劉邦勝利,投靠項羽,項羽勝利。但是無論你投靠了哪一方,最終的勝利者都不會放過你。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中分天下,互為犄角”。

    我真的挺贊成蒯通的說法,如果韓信採納了,我相信歷史一定會改寫。可惜了韓信的一片“愚忠”,換來的卻是身敗名裂、被夷三族的悲慘下場。嗟乎!惜乎?

  • 1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很遺憾地告訴你: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能形成,原因如下:

    一、項羽、韓信的格局遠遜於劉邦。

    文友們都為韓信遺憾,認為他過分看重劉邦的知遇之恩,沒聽盱胎人武涉、齊國人蒯通的遊說,錯失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機遇,最終被劉邦、呂雉的夫妻老婆黑店坑了!事實並非如此!

    韓信是有顆感恩的心的,當年贈他飯的漂母,在韓信封王后回贈千金;韓信對漢王劉邦心存感激,曾對蒯通說:漢王解衣推食,我不能忘恩負義。

    韓信並不像文友們想象的那般皮薄。韓信經蕭何舉薦,坦然受了劉邦的築壇拜將,隨後勢如破竹,一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平定三秦地區,韓信掃平復反的魏王豹、趙國、代國、用廣武君計策招降燕國。竟不顧漢使酈食其已說降齊王的事實,趁齊王準備降漢、撤除防禦之際,打到臨淄,又打敗龍且的楚國援軍、殺死龍且,趕跑齊王田廣,竟又上表毛遂自薦當假齊王。韓信的臉皮該厚時還是厚得出來的!逼封齊王這等事情他也是敢做的!

    韓信政治上的最大夢想不是奪得天下,而是在劉邦手下裂土分王。他從沒有想過和漢王分庭抗禮,他從沒有稱帝的野心。這也是千總湯和大頭兵朱元璋在涿州軍營中,湯和像朱和尚的馬弁的原因!但湯和比韓信政治悟性力高得多,從不向和尚伸手要權、從不向和尚炫耀軍功、和尚封啥爵就做啥爵,從不挑精撿肥,湯和這個朱和尚革命的引路人,開國時第一次封爵連公爵也沒封到,但他依然勤勉工作,最終封公,能功成身退,不是沒理由的!

    但韓信忘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個手握逼封到的王印、又不思進取的軍事奇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啊!劉邦不是慈善家,他心懷天下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王爺韓信,能是年輕時就想像秦王一樣威風八面、君臨天下的流氓亭長劉邦的對手嗎?

    項羽的最終理想也只是推翻秦王朝,封個王,他這個王比韓信的要求高些,是個大哥王。他進入咸陽,為故國復仇,行殺人放火之能事,最終還放棄咸陽,返回楚國,做了個霸王,就再無進取心。他與劉邦、黥布等的戰爭,無非是收拾不聽話的小弟,讓他消停些。

    綜合上述,韓信、項王均無天下爭霸的雄心壯志。

    二、劉邦軍事集團(除韓信外)的政治、軍事、經濟的綜合實力不容低估。

    讀《史記》應該客觀,韓信一路勢如破竹,除了韓信的卓越指揮才能外,還因為對手太弱。如井陘之戰,如果成安君聽了李左車之言,韓信能否活著出去都是個問號!劉邦面對的則是超級能用兵、戰鬥力爆棚的項羽集團,劉邦和項羽鬥智鬥勇,也能抗衡,張良、蕭何、陳平、樊噲、周勃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派武涉遊說韓信三足鼎立,只是在龍且死後、項羽集團實力衰退後的權宜之計,一旦項羽緩過勁兒,他一定會拿實力較弱的齊王韓信開刀。到時劉邦趁火打劫是必須的!韓信能否閃過項、劉雷霆之擊是個大大的問號!

    三、韓信所部均是劉邦舊屬,能否跟著韓信造反,也是個問題。

    文友們看好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這沒錯。但韓信的後勤保障能力、駕馭文臣武將能力都是難題。後世三國時的漢中之仗,曹操就因為後勤問題輸給了大耳賊劉備。

    劉邦的舊將跟韓信打項羽、幫劉邦打天下,拼命是必須的。但如果韓信自立門戶,形同背叛,有幾人死心踏地跟著韓信要打大大的問號啊!而且韓信有致命的缺陷,不善搞政治。三國中的鐘會收復蜀地後,想自立為王,成功了嗎?論軍事才能,當時鍾會、鄧艾、姜維號稱三駕馬車,鄧艾已被鍾會滅了,鍾會、姜維聯手不還失敗了嗎?要知道劉邦可是防著功臣們一著,家小都在關中蕭何、呂雉那裡扣著哩!連老丞相、老朋友蕭何也要把家族中男丁趕到劉邦營中立功兼做人質!其他在齊國韓信處做官的大臣們能沒有人質在劉邦或呂雉處嗎?

    劉邦動輒到韓信營中不打招呼帶兵就走,讓韓信另外招兵,一是因為前線軍情緊急,二是因為怕韓信有自己的韓家軍。劉邦建國後,把韓信由齊王改封楚王,都是怕韓信坐大,簡言之,劉邦一隻眼睛盯著和項羽的前線戰事,一隻眼睛盯著手下各個王們哩!劉邦的人生信條是:只允許我劉邦流氓無賴,不允許他人學我劉邦流氓無賴。往韓信這類王手下摻沙子之類的功課劉邦絕不會少做,這可能也是韓信不敢分家的原因!

  • 19 # 清水空流

    歷史首先不可能假設,如果按照題主說法,韓信自立為王會三國鼎立、清水哥的結論是,韓信根本沒有任何希望。但由於韓信的自立,有可能出現南北朝,或者劉邦一統天下的時間會拖延幾年,但項羽肯定不能成事。

    首先韓信如果造反,他的利益集團在哪裡,麾下的將領和軍隊是劉邦的,不是韓信的。韓信在自立有多少人跟著走,又有多少人依附,軍需糧秣,士兵的來源這些不是一個軍事家能夠做到 的。這是政治家的事情,韓信是軍事家,戰略家,但絕對不是政治家。如果韓信是政治家也不會最後橫死未央宮了。打天下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那是集體協作的團體的成果,劉邦成就天下。依靠三傑為首一大群文臣武將。韓信有誰,麾下沒人,更為確切地說,韓信代表了誰。項羽是舊貴族的代表,劉邦是新興階級的代言人。韓信呢?,沒人,沒有任何一個集團和階級願意代表韓信,也就是說韓信又能代表誰?從根本上韓信就必然是失敗的。

    韓信臨死之前說“悔不用蒯通計”韓信是後悔了,即便當時起兵造反也不成功。自韓信向劉邦要當齊王的時候,韓信就失去了劉邦的信任。韓信雖然也是封王,和有獨立武裝集團的彭越、英布不一樣,這二人是入股,韓信是一個人參加劉邦集團的,在劉邦集團沒有勢力和人脈,一旦造反,一個人也來不出來。就是一個光桿司令。在韓信軍中,韓信只負責打仗,軍需供給,所有人事任命,調任,轉職都歸劉邦管。韓信根本無權干預。劉邦核心集團是豐沛元從集團,包括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酈商、灌嬰等等。韓信加入劉邦集團比較晚。雖然位高權重但始終沒有進入核心集團。韓信不具備造反的條件。

    韓信雖是三軍主將。但實權不大,職位比他低的陽陵侯傅寬,平陽侯曹參,潁陰侯灌嬰卻有實權。他們始終監視著很韓信的一舉一動。大概一起事就得敗亡。綜合來說,韓信不具備造反的條件,機會。再就是韓信不會反,第三韓信就算造反也必將被劉邦與項羽所滅。

  • 20 # 伊耆角木

    為什麼都說沒這種可能?本來就是假設性問題,何況,我認為韓信完全有可能真的脫離劉邦,只不過缺那一點點機緣。如果他真的脫離了,顯然會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首先,韓信肯定不是那種愚忠的人。雖然他曾經說過劉邦在自己落魄之時對其破格提拔,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有知遇之恩。甚至在關鍵時刻一口回絕了項羽使者和自己的謀士蒯徹勸他自立的提議。但是,韓信對劉邦,可不是一味的順從,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獲得足夠的地位、權勢,如果不滿意的話,他隨時有可能反叛。有兩個標誌性事件:

    一、不顧大局強攻齊國

    在韓信連續攻滅魏、代、趙、燕等國後,又發兵攻齊。劉邦兩手準備,也命說客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投降。田廣決定歸順,韓信本也準備撤兵,卻因謀士蒯徹勸說,不能讓酈食其一個文人功勞在自己之上,於是毅然攻齊。齊國本已決定投降,所以放棄抵抗,被韓信殺得大敗。田廣以為酈食其出賣自己,將其烹殺,轉投項羽。雖然韓信最終成功滅齊,但本來可以兵不血刃解決齊國問題,韓信卻浪費兵力,並讓事情冒了風險,有了不確定性,還搭上了一個重要人才酈食其的性命,此外,讓漢軍顯得言而無信,影響聲譽,對之後劉邦的作戰和統治都有不利因素。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韓信要自己有功勞,讓自己獲得實際的利益,可謂不顧大局。

    二、要挾劉邦封其假齊王

    韓信攻下齊國後,正逢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圍困,急需韓信救援。韓信非但不去,還給劉邦送去一封信,以齊人反覆無常為由,請求設立假齊王管理齊地,氣得劉邦破口大罵,不得已封了他齊王,命他攻打西楚。這種乘火打劫的行為恐怕也是後來劉邦處置韓信的一個重要因素。韓信正是得到了劉邦齊王的封號,才出現了那段“義正言辭”拒絕項羽說客的名言。而這,說白了就是因為劉邦滿足了他的要求。如果劉邦沒有滿足他,恐怕結局就不是這樣了。難保韓信不會倒向項羽或者自立。

    所以,韓信在劉邦麾下,不代表他不會離開劉邦自立。他沒走只是因為他的要求得到了滿足。

    那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了,韓信還會不會那麼聽話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韓信之後的人生軌跡也驗證了這一點。

    劉邦一統天下後,韓信改封楚王,因為收留項羽愛將鍾離眜被告謀反,劉邦偽遊雲夢,韓信怕殺身之禍殺鍾離眜,而劉邦還是抓走了他,降為淮陰侯。此後韓信在長安一直口出怨言,恥與周勃、灌嬰、樊噲等為伍。劉邦徵召韓信隨軍出征,韓信也一直藉故推脫。完全處於一種消極怠工的態度。

    而最終韓信的死,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是他真的參與了陳豨叛亂。當時陳豨離京,韓信送他時說等他起事,韓信就在京城響應。後來陳豨果然叛亂,劉邦親征,韓信稱病不隨軍征討,暗中與之通訊,要在長安殺呂后劉盈來響應陳豨。最後,事情敗露,呂后與蕭何聯手,謊稱劉邦已滅陳豨,召開慶功宴,韓信不敢不去,進入長樂宮後被殺死。

    雖然很多人認為韓信沒有參與謀反,是官方給他的欲加之罪。但是,韓信之前的種種舉動說明他的不滿,他雖沒有了當年的造反資本,卻有了造反的動機。個人認為,韓信謀反的可能性遠大於未謀反。

    (蒯徹)

    故而,在當年項羽的使者和蒯徹勸他自立時,如果韓信的政治敏銳性更強,能夠認識到劉邦今後會對自己動手,或者說,蒯徹和項羽使者的說辭更有煽動性一點,讓韓信認識到不能屈居劉邦之下。恐怕韓信真的會自立。

    那如果韓信自立了,之後天下局勢會變成鼎足而三顯然是不言自喻的。韓信的軍事能力顯然是當世無雙,他先敗楚軍於京索之間,後連破魏、代二國。劉邦把其精兵盡奪,韓信又帶著一群老弱殘兵滅了趙國逼降燕國,劉邦故技重施再奪其精兵,韓信還可以帶老弱殘兵滅齊,並在最後完成對項羽的合圍。這樣的軍事實力,足以讓他在兵力遠少於他人的情況下高歌猛進。

    而另外兩方,項羽的勇猛舉世無雙,破釜沉舟的壯舉、領袖滅秦的聲威、天下盟主的身份,如果可以讓韓信從劉邦身邊離開,就足以讓項羽在短時間內立於不敗之地。而劉邦,論軍事能力三人中最差,卻有最高的政治能力,身邊又有張良、陳平、陸賈等謀士說客,這些人擅長分化瓦解各國,為劉邦爭取盟友,讓劉邦逐個擊破。加上劉邦能屈能伸的性格,一定不是那麼容易就敗的。

    所以,如果真的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結果就是韓信依靠軍事實力、項羽依靠勇猛與聲威、劉邦依靠政治和外交,可以鼎足而三較長一段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