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藍天碧海

    孩子大一一般都在外地,肯定父母要送的。首先孩子一直讀書沒接觸過社會,萬一被騙了咋辦?在說順便看看孩子未來幾年的學習及成長的環境,父母心中有數,也順便旅遊下!學費一般四年下來10萬左右。

  • 2 # 陳媽胡爸

    謝謝邀請,看家裡的情況,如果有時間可以讓她們送,去看看你的學校看看你以後生活的環境。會比較放心,也可以自己去就當鍛鍊自己。大學開始就是你人生的轉折。以後要努力勤奮,爭取學好,之後有個好工作。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有時間多給父母打電話。他們在你離開家門。就開始想你了,年輕人加油

  • 3 # 紫蘭亦夢

    如果家長想要送的話,不要拒絕,對於你來說,大學四年,你有無數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獨立,而對於父母來說,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送孩子上大學的機會,拒絕父母的送行,你得到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父母的失望和擔憂,我也曾經接待過大一來報道的新生,沒有人會因為父母送你過來而看不起你,雖然父母很辛苦,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心滿意足,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你離開之後,家裡的飯菜有多簡單”,父母有時候需要的只是簡單的陪伴而已,不要因為一些莫名的原因讓父母失望

  • 4 # 15255824948

    肯定是要送的,此時此刻父母的心高興與牽掛是交織的,他們是不在乎多花一點路費的,送到學校安排好孩子後,故作堅強的說幾句堅強的的話,要你在外要學會照顧好自己,轉身走時早已淚溼眼底。

  • 5 # 九月花奇

    當然要啊!我當時考上大學時,爸爸比我都興奮,他送我去的南京,火車是夜間的車,又沒座位,他讓我靠箱子睡,他是一路站著,一夜都沒閤眼,現在想想那時的情景好激動啊!言歸正傳,雖然孩子大了但社會經驗不多,孩子第一次出家門,父母陪同最主要是瞭解同舍友的人,方便以後有突發情況,聯絡不到孩子時還可以找舍友,其他的跟高中差不多吧

  • 6 # 扒扒校園

    大一新生報到,到底要不要家長送行?這個問題因人而異。

    從現在大一新生入學的當天場景來看,選擇家長送行的比例還是挺多的。

    大學是一個人第一次離開家,單獨去一座陌生城市的旅程,那一天學校的主要事宜大多是註冊報到、領臥具、找宿舍、整理宿舍,如果有家長陪同,那一天不會顯得太匆忙和無所適從,也不會在別人都有家長陪同時而你沒有,有一種失落感。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足夠獨立和堅強,那麼家長是否送行就看他們和你自己的意願了。

    有的人也許會講我被父母看官了十二年了,好不容易可以逃脫他們的手掌,才不要他們送呢。但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知道自己要上大學時的一時興起。當你來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學校,就會想起父母的“包辦一切”,也許就會後悔自己當時的一時衝動了。

    對於父母來說,大部分是希望送行自己的孩子的。畢竟孩子第一次一個人出遠門,做家長的多多少少都會不放心。而且上大學後回家可能是幾個月才能回去一次,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每一次能照顧孩子的機會都想抓住。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的父母強烈要求送行,就不要拒絕他們了,讓他們的心安一些。

    在大學裡,沒到新生開學的傍晚,總是會看到父母和孩子含淚告別的畫面,到那一天你才會知道,自己是多麼戀家,所以暑假的時候,多陪陪爸媽,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成長,才不會在你離家之後為你處處擔心!

  • 7 # 鮑金勇

    1

    提出問題,就正視這個問題。

    如果是個生活的問題,似乎就很簡單,比如說,孩子要去大學報到了,問家長,你們有空就一起去吧。家長說,那好,我們先和單位請個假。也有可能孩子會想,自己都這麼大了,還是別讓家長陪同。於是說,我一個人去,你們忙自己的事。當然,也有家長比較主動的,總想著送孩子去,問孩子,我們送你去學校怎樣。孩子一想,好啊(有人送多好,又不是我主動提的)。

    嗯,這就是生活事件,雙方各有想法,雙方互相協商。最後,送不送不是問題。

    2

    當然,提出這個問題,那就一定是個教育問題。

    因為,很多人會想,孩子都成人了,應該獨立了,最好別送。

    是啊,幼兒園送,送完,小學送,小學送完初中送,再到高中,大學,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這裡面蘊涵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不要有太強的依賴感,也就是獨立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需要搞清楚孩子自我管理的邊界。

    這個邊界範圍與其年齡和身份有關,到了18歲,還讀大學了,這個邊界應該很清晰了。我們可以看看下面幾種情況,做個分析。

    A小孩:臨行前,自己的行李收拾完畢。

    B小孩:臨行前,自己的行李收拾完畢,後來家長髮現還有一兩樣必帶東西頑忘記收拾。

    C小孩:臨行前,還是在父母的提醒下,還是整理行李。而且,還讓母親一起參與其中。

    看完上面3個小孩,你自然會覺得A不錯,B也可以,C獨立性很差。嗯,還有一個更高階的。

    D小孩:臨行前,自己的行李收拾完畢,並且和一些主要的親人朋友打了電話辭行。

    是不是一下子覺得D更高階了,多好的小孩啊!

    3

    以上四種孩子,你認為哪個最好別送?是D、A、B,還是C?

    說實話,C最好別送,依賴性太強,家長去到學校,還有幹不完的活:)畢竟C的自我管理邊界嚴重不清晰,該自己乾的事情沒幹好,如果父母過多踏進他的邊界,那麼哪天他會清晰呀?

    而,D和A獨立性都不錯,這樣的孩子自我管理邊界比較清晰,這樣的孩子送也可不送也可。如果家長也想去看看孩子的學校,順便出去走走,那就去送送吧。

    而B稍微有些粗心,多一點提醒就好。

    當然,無論哪種孩子,如果家長都去送了,不妨在學校裡來個儀式。讓送這個行為變得更加有意義。就是我們經常講到的儀式感,讓參與其中人受教育印象深。

    在學校裡,家長可以和孩子在一個好的環境下,面對面說好大學如何過——比如說,讀大學了要更加獨立,更加要學習........

    最後,送或不送,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問題。

    《原來大學可以這樣讀》作者,《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即將出版。

  • 8 # 家長語屋

    對於即將要步入大學的孩子,父母的愛是否成為了孩子的一種負擔?

    又是一年開學季,那一份份的錄取通知書,不僅僅是孩子多年來辛苦付出的回報,也象徵著離別的一張張車票。

    大學開學,不僅對孩子來說意味著開始獨立的生活,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考驗。

    陪伴了我們多年的孩子,即將離開父母的庇護,飛向更高更遠的天空。

    每年的開學季,大學門口總會上演這樣一幅場景:

    父母拿著孩子的行李走在後面,有些家庭甚至是全家出動,大張旗鼓地送孩子去上學。

    有些父母從孩子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便開始研究當地的天氣,飲食習慣,可謂無微不至。學校附近的賓館,旅社,也順勢漲價,一度有價無市。

    越來越火熱的“送子風潮”已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家長究竟該不該送孩子去上學?”已經成為當下的熱點問題。

    這封信中,這位母親這樣寫道:

    送走你的第二天,我總是感覺你還在師大附中那棟高三樓裡的某間教室裡奮筆疾書,我做了一次大掃除,把家裡的陳年垃圾都清掃出去了,家裡的一切還是如舊,但是好像少了你的歡聲笑語

    這幾句話寫出來了很多父母的心聲,原來在自己身邊陪伴多年,在父母照顧下成長的孩子,如今也長大成人要獨立了。

    作為父母來講,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替孩子的成長而欣慰,也因孩子的離去而擔憂。想最後再照顧孩子一次,但是這種愛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成了孩子的負擔。

    許多父母送孩子去學校了,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頂著豔陽,給孩子辦理入學手續,給孩子把行李提上樓,鋪好床鋪,買好生活用品,領軍訓服,打掃衛生。就想讓自己的孩子輕鬆一點,但是這種愛往往成為了一種負擔。

    千里送子必須有方。

    家長精心照顧二十年的孩子,第一次遠離家門,父母牽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學生最好可以自己鍛鍊,畢竟這是一次生活的轉折點。

    大學生應該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不該為他們包辦一切,有很多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家長究竟該不該送孩子去學校,應該和孩子商量,徵求孩子的意見。

    孩子未來的路應該由他們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誤的方向,也是人生經歷中不可或缺的經歷,讓他們自己去歷練,也許他們會做得更好

  • 9 # 清爽自然高考和考研

    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學,進入開學倒計時模式,大一新生,到底需不需要家長送行呢?我的觀點是:女生比男生需要送行,男生邁入大學即將成為男子漢,沒必要送行;離家近可以送一送,離家遠的就沒有必要送!

    大學入學報到時的畫面我仍記憶猶新,我的故鄉在山東,大學遠在千里之外的東北瀋陽,那時我第一次遠離家鄉,我購買的列車(確切講軍綠色大慢車),需要坐19個小時漫長火車!父母把我送到縣城火車站,不斷囑咐路上要小心,看好行囊,我的眼淚一直在眼睛裡打轉,強忍著沒有留下,當火車啟動,揮手告別父母時,淚崩了,就像決堤的河水般瀉下………,來到陌生的大城市瀋陽,人生地不熟,無依無靠,揹著大包小包,還好有接站車,迎新的學長學姐十分熱情,幫著拿行李,給介紹報到流程,介紹食堂、宿舍、超市位置,並且留了電話號碼,報到遠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那麼繁瑣,更多是第一次遠離家門的依依不捨和對新生活的陌生恐慌!其實,從邁開家門的那一刻開始,我們都要學會長大,學會承受,學會自強,大學是我們步入社會的開端!

  • 10 # 努力de青年

    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去上大學父母都不放心,感覺孩子沒一個人去過那麼遠的地方,不放心,也有些家長想去學校看看情況瞭解一下學校的情況,那麼,新生報到,家長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學呢?我感覺理性看待吧,說說我的看法!

    不支援送

    (1)高考後,孩子基本上都到了18歲了,都已經成年了,好多事情該學著獨立處理了,如果說還依賴父母的話感覺不太合適!讓孩子從現在開著學著獨立,對未來是一件好事!

    (2)現在交通很方便,坐上車就能直達學校所在的城市,到了車站基本上都會有學校的接站人員,一般都是學生會的學長學姐,都很熱情,所以沒必要擔心孩子!

    支援送

    (1)現在掙錢難了,壞人多了,好多騙子騙錢不擇手段,好多孩子還是第一次出門很容易上當受騙,加上孩子帶很多行李可能會拿不了,家長可以去送孩子上學!尤其是女孩子儘量要送

    (2)家長想去看看學校的情況,瞭解下孩子未來生活學習的地方,好多家長沒上過大學,想看看學校的情況,孩子儘量不要拒絕家長送!

    這個問題我確實給不了肯定的答案,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吧,想送就送,沒條件送或者覺得沒必要送,孩子去上學這一天那就多給孩子打電話,反正都是為了孩子好!

  • 11 # 入青0601

    大一新生報到,孩子不一定希望家長去送,很少有家長不想去送。所以,最終的結果是送孩子的家長越來越多,沒有家長送的反倒成了鳳毛麟角。

    1994年考入中師,我是一個人坐著大客、倒著公交,從農村到城市去讀書。中師老師回憶說,一個黑瘦黑瘦的小姑娘,自己揹著個大行李,一看就是個能管事的孩子。所以老師就委以重任,當上了班長。

    2001年讀研,在同一個城市,僱個倒騎驢就完成了換學校的工作。但之後在校園裡,我能看到的就是一屆又一屆由家長護送的新生。剛開始,學校還安排大客到火車站接站,後來需要接站的人明顯減少,很多家庭都是開著私家車了。這是一種時代的變化,也是發展的必然。

    新生讀大學,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的開始。家長要堅決放手,給予必要指導,少做干涉決定,把控好經濟資助關,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12 # 饕餮視聽

    準大學生考上了大學,準備去學校報到了,全家人應該是比較開心的,按照常理來說家長最好還是送一下孩子。

    從父母的角度去看的話,送孩子上大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很喜悅的過程,父母也是比較願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大學報到的,父母在送孩子去報到的時候也算是去外地走走了,畢竟很多父母基本上都是在其待得那個小地方活動,很少有機會去外面走走;有些父母為了照顧子女考大學,基本上是在孩子身邊陪著的,照顧孩子上高中期間的飲食起居,基本上也沒有機會出去走走,孩子考上大學了,趁著送孩子上大學的機會順便出去走走,也是對自己幾十年含辛茹苦的教育的一種獎勵。父母陪著孩子去學校報到,看看學校裡面的情景,看看孩子的宿舍的樣子,心情應該也是不錯的。至於有些父母工作比較忙,但是孩子這麼一次重要的一次開學,相信家長還是能夠抽出時間去送一下的。

    父母想去送孩子上大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孩子身上。這些準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基本上都是常年在學校待著的,特別是高中的時候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晚上11點才睡覺,週末、寒暑假的時候也需要補課,基本上是沒有時間出去接觸社會的,所以很多大學生們社會經驗比較少,顯得比較單純,這樣拿著這麼多行李獨自去大學報到的話,家長們不放心,大學生們自己可能也比較忐忑,有父母帶著去學校,家長、大學生都能比較安心一些。

    有些準大學生在暑假期間找了本地一些也是去同一個城市上大學的學生,一起約定時間組團買火車票,到時候準備開學的時候一起組團去學校所在的城市,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是可以讓他們一起去,而不用自己去把孩子送到學校的,當時我就是這種情況,在暑假裡我居然聯絡到另外4個同一年考上外省某所大學的學生,然後大家就組團去的學校報到,大家都沒讓父母去送。

  • 13 # 途蟲的百味人生

    這個問題原本很簡單,都被人為地弄得很複雜。首先我要宣告一點,大一新生即將開學,家長送孩子去大學報到,這是分享孩子的喜悅,與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無關。父母送孩子去大學報到,不能簡單抨擊父母嬌慣孩子,或者說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因為在我看來,十年寒窗太不容易,孩子考上大學是一件成功且高興的事,父母送孩子去大學,其一,分享孩子成動的喜悅,其二,去孩子讀書的大學看看,瞭解一下孩未來生活的城市和大學。其三,不少學生的家庭狀況並不好,父母可能從來沒有走出過縣城,讓父母趁此機會出去看看,這是一舉幾得的好事。不少人總是抨擊大一新生讀大學了,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還需要家長送,所上去似乎沒錯,但真的有點把問題擴大化了,嚴重化了。

    我的孩子考上大學,去學校報到那一天,我一定會送孩子去大學報到。有人說幹嘛非得報到那天去,四年時間長得很,隨時都可以去。但是,新生報到那天去,意義不一樣,氛圍不一樣,感覺不一樣。我第一天去大學報到是1991年的某一天,學校在重慶,離家有數百里,父母送我去大學報到,那也是母親第一次離開縣城去大城市。新生報到第一天,學校很熱鬧,學長學姐很熱情,我帶著父母在大學校園逛了一大圈,感覺不一樣,想必辛勞一生的父母也有自豪感。

  • 14 # 九月風滿樓

    感覺這不是個問題,也不必想別人怎麼看。

    孩子喜歡,自己也有精力和能力,那就送。

    這也算孩子一生的大事之一,搞得隆重點,本身也是一種家庭幸福。

    但若經濟和能力不允許,比如我自己上大學,父母就沒送,一千多公里,吃穿住行都是錢,而且父母作為農民是優秀的,但到了大城市,跟我一樣不通,去也白去,那就不去唄。

  • 15 # 帥小西De

    小西對送家長孩子開學持支援態度。

    家庭條件可以,可提前一週送,全家人到學校所在省市的景點到處走走,如小西媳婦的表弟前幾年也被中南大學錄取。在報到的時候,阿姨帶著表弟和老人開車從貴陽到長沙,中間繞路去了張家界、鳳凰、常德、岳陽樓等景點,在表弟報到後,還去了嶽麓山、橘子洲頭等景點。

    在這個事情上,不應該道德綁架學生家長,以所謂鍛鍊學生的理由來限制家長。在孩子考上大學之前,多少個日夜家長都沒放鬆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這些年,孩子累,家長更累。尤其是高三最後一年,家長和考上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哪怕是高考之後,填報志願、查詢錄取、等待通知書等都讓家長心力憔悴。在小西答題的6、7月,諮詢學校、專業、就業等問題的題主中,超8成的是家長而非考生。

    在看到自己的孩子進入大學校園,安心軍訓後,家長鬆口氣,到處走走看看不應該嗎?換句話說,大學期間除了送孩子開學,家長還有再去大學的機會嗎?小西大學4年期間,後續我爸媽都沒來過,僅有我爸送我開學來一次。對吧...

    所以,小西的觀點是,主要家庭收入可行,休假/請假方便,一家人帶著孩子/老人一起送孩子開學是極好的,順帶到處旅遊走走,棒棒的!不過,送過去就好,少量家長陪著軍校是不可取的。

  • 16 # 小熳子

    不需要了吧!都讀大學了還要父母送,這顯得有點長不大的感覺。

    我記得我當年新生報到,老爸也想送我去學校,被我拒絕了。他還一直擔心我一個人找不到學校,路上遇到什麼危險…送我到車站一直看著我上車,汽車開遠了我回頭還看見他站在原地。做父母的永遠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長不大。

    當我去到學校好不容易找到宿舍,敲門的時候發現開門的是位阿姨,還以為自己搞錯了,後來才知道是舍友的媽媽。她媽媽不放心她一個人來報到,跟著來。來到宿舍還給我們打掃衛生,我舍友居然睡在床上啃蘋果。讓我一臉蒙圈:這什麼情況呀?

    我覺得上大學了,自己該自立了。該拒絕父母時候就拒絕,在他們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他們會無休止地為孩子付出。只有拒絕才能讓自己長大。

  • 17 # 文忻雕龍

    作為一名家長,我曾經送孩子去過南方上大學,對這個問題有點心得,分享給大家!

    要不要送孩子上大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為啥要去送一程?因為想看看孩子上學的地方是個啥情況!不去送可以嗎?也可以,但是我就想去送孩子。

    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龍的慾望,因為那個年代我們連高考的資格都沒有!我當年高考前有一個預選,80%的高中畢業生被擋在了高考的大門之外,且不說當年這個預選合理不合理,或許是六零後出生的人太多,連考試的場所都不夠?我們這一代人被剝奪了高考的資格和上大學的夢想。儘管後來自己也拿到了國家認可的大學畢業證,但是科班出身不一樣。現在不管你成績怎麼樣,總有一次參加高考的機會,而那個時候是一刀切。除非是你自願放棄高考。

    孩子高考之後,父母親盼著被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就提前準備孩子上學所需要的東西,並期盼孩子走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提前訂票,提前出發,提前到校,陪孩子繳納了所有費用,領取了被褥等生活用具,定一個有空調、可以洗熱水澡的寢室,北方冬季可以採暖,南方冬季不送暖,做父母的為孩子考慮的沒錯吧!除此之外,陪孩子找一下圖書館,看一下餐廳,還有他所讀書的那個學院教室。就這些事情。我們父母想了解一下大學校園生活是啥樣的。

    有人說,送孩子去上大學其實是家長藉機出去旅遊。現實中可能有這樣的情況,而我沒有。孩子住的寢室是新建成的,室內裝修不久,根本不能住人。我和愛人幫孩子清理了床上下的衛生,擦洗了衛生間和地面的膩子粉、油漆等汙垢,整整用了一天時間。在我們收拾好孩子的寢室衛生後,第二天,新疆、海南和太原的三個孩子才入室居住,我們還請四個孩子一起吃了頓晚飯,囑咐他們和睦相處,好好學習。

    孩子上學的這個城市,有個友人提出要陪我們去附近旅遊景點看看,所有費用都有人支付,我和孩子媽謝絕了其好意,只去其公司廠區參觀學習了一次。

    送別孩子,分手在即!孩子送我們到大學校門口,我們讓孩子回去。北方來南方,孩子被新奇的異地植被和風景所迷戀,返身而去。而我和孩子的母親看著孩子歡天喜地蹦蹦跳跳離去,我已淚流滿面,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父母送孩子上大學,不是對孩子自立能力有懷疑,是透過孩子上大學,圓一個自己踏進大學校園的夢想。

    我是如此,不知其他父母送孩子的動機。

  • 18 # 眼觀天下

    大一新生報到,理所當然的家長要陪同送行。

    1.分享喜悅。

    考上大學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對於農村家庭來說,是魚躍龍門的一個起點。

    我看到有考上北大清華的學子,新生入學的時候,一家人跟著去北京報到。這樣一家人也可以開開眼界,沾沾喜氣。

    2.孩子第一次出遠門,家長送到學校,安全放心。

    一般讀大學,至少要到省城裡讀書,有些人還去外省讀書。少說幾百裡,遠至幾千公里,對於第一次出門的學生,外面都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家長一路上送到學校,可以有一個嚮導的作用。一路上還可以教一些出門在外的經驗。

    3.家長一起去到學校,也能瞭解一下學校的情況。

    去讀大學不像是小學與中學,在家門口上學。可以每天回來,一般都是一個學期回來一次。家長去到學校,幫助安排子女入學交費與入住的宿舍,家長才會更安心。

    孩子看到父母重視自己也會更用心的學習,父母到過學校才會更安心地工作。

    綜上所述,如果孩子是大一新生報到,作為父母還是要送行的。

  • 19 # 風雨兼程146207293

    我覺得送不送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我個人認為:

    1.高三期間,孩子忙於複習應考,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外出的機會少,實際旅行經驗缺乏(暫時的)父母送送孩子,減少旅途麻煩,順利入學很有必要。

    2.如果孩子學校較近,就不必送了,藉此可以鍛鍊一下孩子的獨立應對能力,父母藉此更進一步的瞭解孩子,以便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給孩子更多教導。

    3.若孩子在省外偏遠地區,送一下孩子,從心理上對孩子、對家長都是一種安慰,必競孩子上大學,父母與孩子的見面機會就少了,送一下可以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4.如果是女孩,要送,男孩,根據孩子的意願和對孩子的瞭解,可送可不送,

    5.送孩子,父母可以親自去了解一下孩子錄取的學校,包括學習環境、地理位置、專業優勢、未來發展方向等。

    6.長期在家辛苦勞作的父母可以藉此機會放鬆一下心情。

    總之,我傾向於送一下孩子。

  • 20 # 落葉的聲音

    大一新生,究竟要不要家長陪同去報到?如果條件允許,我想還是陪孩子一起去,因為,這是孩子人生中,一個新起點,同時也可參觀一下學校。特別是女生,又去外省大學的話,最好陪同一起去的好,因為畢竟是女生,又第一次出遠門,我想家長還是陪同去好。說來說去,各人看法會不同,有的人支援,有的人不大支援,所以,不想作大多的評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禁止兒童手錶# 你家孩子在用兒童手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