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完一本書,不長時間就會忘記具體內容,感覺讀不讀沒什麼效果了,看過去就忘了,感覺和沒看一樣?
5
回覆列表
  • 1 # 愚中做樂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提到的方法特別好。

    ——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有感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或者苦惱:讀書時成績很好,常常第一名、第二名,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別人問你一段文中的句子、段落時,你卻答不上來,以至於你都會自我懷疑,之前不是明明背得很熟練、背得很準確嗎?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或者苦惱:讀那本書、看那個電視劇、觀看那個電影時,明明為了主人公的經歷而傷心不已,落下的淚比主人公還要多,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當別人問起時,你竟然連那個讓你傷心的故事都記不起一二,以至於你懷疑,到底當時是為了什麼而那麼傷心地哭泣?

    不知道,你是否更有這樣的困惑或者苦惱:為了工作專門閱讀了一本專業書籍,當時看的時候很是理解,也對觀點很是認同,而當別人問起你,這本書裡面哪些點更吸引你時,你卻用盡洪荒之力搜尋腦海中的記憶,卻只能想起一星半點,大多數,甚至是當時讀的時候印象深刻的內容大都想不起來了?以至於你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讀過這本書?

    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或苦惱;

    如果,你也希望和我一樣擁有記得住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做一個侃侃而談,對於自己讀過的、看過的東西都能如數家珍,能印象深刻地記在自己腦子裡,並隨時被自己調取的人,

    那麼,請和我一起來讀這本書吧——《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面的核心觀點是:讀書,並做讀書筆記!

    透過讀書筆記來將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讓書中內容變為自己智慧財產的重要一環。為我所用是根本!

    這本書教會我們“為什麼要記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記什麼?”“怎麼記讀書筆記?”

    為什麼要記讀書筆記?

    在回答為什麼要記讀書筆記之前,我也想講一講,為什麼讀書?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簡書上“霖曦_”也提出,“讀書的目的,不在於量和多,而在於質和精,認真讀一本書,明白其想說的內容,繼而吸收其思想和精華,最後再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才算是將一本書讀完了”。感覺之前自己讀過的書都還給了作者,就是因為沒有把這些書籍內化為東西。而做好讀書筆記恰恰能夠幫助自己實現這一點。

    “寫讀書筆記還可以鍛鍊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寫讀書筆記是件一舉多得的事”。

    寫讀書筆記的好處這麼多,你是否也心動,想要開始實踐了呢?但是到底記什麼和怎麼記可是有技巧的喲,不是隨隨便便一記就好了!想要收穫更完美的人生,想要大幅度提升自己,請繼續往下看!

    讀書筆記記什麼?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身邊永遠要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本書作者奧野宣之也提出:“養成不管是什麼想法都立即寫下來的習慣。”

    “用同一本筆記管理所有資訊,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記錄、隨手記下的感想和新聞報道等內容中獲得靈感,找到更多想讀的書。另外,寫讀書筆記的時候,還可以參考筆記本里的書評、相關主題報道和過去寫過的感想,一連串的思考能更好地讓自己完成思想上的飛躍。”

    他提到了將筆記本一元化的技巧:

    l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l按時間順序書寫

    l附上日期

    l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

    l可以貼上

    讀書筆記可以記任何東西,所思所想所讚歎,都可以記錄下來,豐富自己的人生不是隻有書中的內容!那麼到底怎麼記呢?是否只記錄書中的內容呢?接著繼續看!

    怎麼記讀書筆記?

    作者介紹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和剪報式讀書筆記兩種方式。

    每次換行都要留一行空白,每個段落之間留兩行空白。

    當然,對於不同的書籍,作者介紹了不同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方法:像“檔案整理技巧”一類的純使用技巧書,可以不去摘抄,而是隻標記“☆”並總結要點。如果是小說等休閒讀物,可以直接分條書寫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想。

    是不是感覺很實用,分分鐘都想實踐這種做法?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非常動心,的的確確按照他介紹的方法進行了嘗試。在摘抄的同時,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在後面,回頭翻看時,的確當時讀書的內容和情景可以重現,還會引起我更多的思考。

    剪報式讀書筆記是貼出來的筆記。

    將書腰(裁剪後貼在筆記本上)、資訊卡片(含書名、作者和出版社等基本資訊)、書籤(書名旁邊貼上書籤很醒目)、書裡的廣告、宣傳單等,還有書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頁影印下來,貼上在筆記本上,這樣做出來的讀書筆記可讀性很強,再現性也很強,當時讀書的樣子都能更加清晰地浮現在自己眼前。

    當然,做得這麼漂亮、做得這麼認真並不是為了束之高閣的,本書中一再強調的一個詞叫做“重讀筆記!”

    在固定場景中重讀筆記,在生活中設定“重讀筆記時間”,比如睡覺前、晚飯後;

    在閱讀書籍中,看到作者將自己的企劃案都以列表的形式儲存在電腦裡,我自己也想到了一個好的點子,就是將自己平時工作中撰寫的文章都打印出來,貼在筆記本里,做成列表,時間長了,前後對比,就可以比較自己是否有進步,這個方法是不是也很實用,你GET了嗎?

    作者對於記讀書筆記,也講到了透過讀書來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只用三本書提高工作能力”,這跟我最近在簡書上看到的“鼴鼠的土豆”寫的《直接提高溝通能力的四本書》、《直接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三本書》、《直接提高自學能力的二本書》、《直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四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書中介紹了將三本書讀完,摘抄並記下自己的感想,然後對三本書進行比較,進而提升自己!瞬間感覺自己需要提升的還有很多、很多,在自我提升的路上,我需要找對方法,不斷賣力!你呢?

    書中還介紹了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我也覺得超級實用,想分享給大家:

    Ø不依賴網路,多用參考書

    Ø多讀百科全書

    Ø透過訂閱來提醒自己,比如各種訂閱雜誌、報紙等

    Ø書店裡不只有新書舊書,還會有意外發現

    Ø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可以用漫畫版、圖解版等等

    Ø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

    Ø把名著放在枕邊

    Ø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隨心情轉換閱讀的書(太實用了!)

    Ø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慢書(中秋節,在家裡將書架進行了重新安排,臥室、客廳、書房都有書架了,隨手可以觸控到書,這個我很喜歡!)

    Ø去掉外封,讓讀書變得輕鬆

    Ø雜誌要邊撕邊讀,隨手帶撕下來的部分即可

    Ø不要小看的有聲學問,現在很多啊,喜馬拉雅、羅輯思維、阿基米德等等

    Ø準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給自己一點儀式感

    Ø名言要貼在顯眼處

    Ø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Ø用影印機讓讀書更方便,將書評影印下來、將書中重要內容影印下來,放進筆記本

    Ø書與筆記交叉使用,讀書筆記寫好了記得影印一份放進書裡哦~書中有筆記,筆記裡有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看,是不是印象更加深刻了呢?

    Ø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這點我非常認同!

    書中還有很多很好的內容,沒有辦法一一羅列,期待著你開啟書,認真地閱讀,並認真地記錄,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感激遇到這樣一本書,甚至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拿起書、讀起來,並做讀書筆記吧!從此,你的人生將會踏上新的征程!

  • 2 # 脂肪故事

    讀書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有用之書”,就是為了某種目的,搞清楚某個問題,學得某個技能,掌握某個領域,有意識地去挑選這方面的書去讀。這種讀書方式,怎麼讀都有印象。

    第二種是“無用之書”,或為了休閒,或為了打發時間,或為了緩解旅途的寂寞,看了就看了,忘了就忘了,不必掛懷,這是正常的。人的大腦會主動遺忘一些沒有必要的資訊。

  • 3 # 徐小胖的吃貨生涯

    “該書是一本閱讀指南,指導人們如何閱讀的名作。初始版本由莫提默·J. 艾德勒於1940年完成,曾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一年多,在1972年查爾斯·範多倫 對其進行大幅增訂修改。”

    我讀的是這本書的中譯本,建議大家有條件的還是讀英文原版。中文翻譯雖然大體通暢,但有些論述放在中文的語境中,實在讓人費解。讀完這本書,我把對整本書的理解濃縮成了下面這張圖。

    讀書分為幾個層次?你在哪個層次?

    書中把讀書分為了四個層次,我把它們叫做Reading1.0至Reading4.0,簡稱R1.0、R2.0、R3.0、R4.0。越往上,閱讀的層次越高。下面具體解釋一下:

    R1.0 基礎閱讀

    最淺顯的閱讀,這個階段首先要掃清文字障礙。想一想讀原版外文書和深奧的文言文是什麼感覺,你就能體會這一階段的閱讀了。

    R2.0 檢視閱讀

    我把它叫做“買書預讀”。你去書店買書,首先會看書名、作者、目錄、索引,再大致瀏覽一下,閱讀其中一些章節。決定是否買這本書,重點看哪幾章,是否值得進行分析閱讀。實際上,現在大多數書都不值得我們做分析閱讀。

    R3.0 分析閱讀

    實際上,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精讀”。這也是這本書中花最大力氣和篇幅所闡述的內容。分析閱讀分為三個步驟。

    R3.1找出一本書的“骨架”,概括全書主要內容,列出大綱;

    R3.2分析文章的“血肉”,重點分析關鍵詞、關鍵句以及主要論述,弄清楚整本書是如何展開的;

    被動的讀者與主動的讀者往往就差在這R3.0上,尤其是R3.3上。

    R4.0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被認為是閱讀裡最高的層次,因為這個時候你閱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同一主題的很多本書。簡而言之,R4.0=xR2.0+yR3.0,即主題閱讀包括若干本書的檢視閱讀和若干本書的分析閱讀。若想精通某一領域,主題閱讀是一項必要技能。

    R2.5半吊子閱讀

    在這裡,我加上了一個原書中沒有的層次——“R2.5”,也就是“半吊子閱讀”。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有的人甚至直到現在也沒有超越這個R2.5的狀態。它有如下典型症狀:

    我明明很認真的在看書,可為什麼合上書後還是什麼也記不住?

    書裡的內容我明明都懂了,可為什麼跟別人卻講不清楚?

    我有認真的做筆記,可為什麼讀完之後總感覺書裡的內容都是很多個碎片?

  • 4 # 會思考的蘆葦

    讀書看過就忘,那是因為你對正在讀的書沒有深入理解,將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知識體系連線起來,而是獨立的存在於你的知識體系外。如果你還沒有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先拿一本書讀透他,憋開書本,自己畫出一張知識體系結構圖。以後類似的書都可以將裡面內容拆解成知識模組,在連結到你的知識結構。這樣越讀就會越輕鬆。

  • 5 # 大學生視界
    方法一:慢讀書

    我讀書不喜歡快,喜歡慢讀。我覺得,讀書不能為了讀而讀,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這本書。很多人讀書喜歡像喝酒一樣一飲而盡,一口氣讀完。我覺得這是急功近利的表現。我讀書,遇到寫的好的地方會停下來,留一些時間思考、做筆記、寫感悟。

    讀書,其實重點在於思考感悟,讀完不是目的,而是順理成章的事。

    方法二:選擇關聯書籍讀

    很多人讀書不講究,喜歡一本讀一本。今天讀物理,明天讀小說,後天又可能去讀詩歌了。我覺得這種讀書方式是不恰當的。每段時間的讀書科目應該是相互關聯的。這樣讀書才深刻,才專注。

    讀書不能朝秦暮楚,應該專注去讀,一段時間讀的書籍應該是相關的,有聯絡的,這樣讀才成系統,印象才深刻。

    方法三:寫讀書感悟(讀後感)

    這一點非常有必要。對於那些讀完一本書就把書扔一邊的人,讀書沒有效率,讀完就忘也算是正常的事情了。

    沒讀完一本書,寫一寫自己的讀書感悟,回憶回憶書籍講的內容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摘抄書籍比較好的語錄,你也可以寫出自己的讀書心得。這一點,對於解決你說的這個問題很有效果。

  • 6 # 夷梁

    看過去就忘,看著看著就走神,看一會就犯困,恭喜你,這說明你看的白看了,效率等於零。

    那怎麼讀書才有效率呢?

    不妨試一試5W1H法。

    什麼是5W1H?具體來講就是人員(何人Who)、物件(何事What)、時間(何時When)、地點(何地Where)、原因(何因Why)、方法(何法How)5W1H是工業工程(IE)學科的一種研究方法,廣泛用於企業生產及管理、教學科研等。運用到生活學習之中也是很不錯的,這個方法的特點就是帶著問題用思考的模式去做事。

    怎麼運用呢?對於讀書來講,舉個例子

    快要考試了,為了考個像樣的成績(Why),你(Who)打算在 圖書館(Where)從 早上9點到11點 (When)按照老師畫的重點邊看邊做筆記(How)地看馬基的前半部分(What)。

    對於邊看邊做筆記(How)這一塊,你還要這樣去思考:怎麼樣看怎麼樣記?為什麼要這樣?還有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到底該怎麼讀書?

    當你找到一個更合適、更有效能說服自己的方法時,那你離高效讀書就不遠了。

  • 7 # Chestnut的小廚房

    1.拋棄“書本只要精讀一冊”的觀念

    一般人所謂的讀書目的,就是指從書本、雜誌等文字媒體,學習到自己所必要的資訊資料。所謂的必要資訊,則因人而異,但迅速的引用資訊,也就是提高效率的讀書法,這一點是大家所公認的。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又要工作,又得睡眠,又非吃三餐不可,實在很難以騰出讀書的時間。”有一些人這樣說。關於這種說法,絕對不能苟同。讀書並不一定限制在這些時間內進行。例如上下班的時間,中午休息的時間,就寢以前,等待客人的時間等等,無一不能利用於讀書方面。

    為了有效率的讀書,首先必須拋棄“書本只要精讀一冊”的觀念。只要閱讀自己所需資訊的那幾頁,閱讀書本的目的即已算達到了。例如,有一個問題你無法理解,當你拿到能獲得解答的參考書時,根本就不必從最初的一頁開始閱讀,你一定會翻到解答的那一頁,且只閱讀這一頁。一旦獲得了必要的資訊,再閱讀這以外的部分,將構成時間的浪費。當然啦,如果整冊都刊載著你需要的資訊,那就另當別論。不過,這種情形很少。如果自己都無法明確的瞭解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的話,那就不能開展重點式閱讀法。假如,你想閱讀一本有關稅金方面的書籍,那你就得考慮一下,你真正感興趣的是那一部分。例如你想在生前就把財產贈予妻子,或者想知道繼承稅的申告期限,那就去購買這方面的書籍閱讀吧~如果在漠然的態度下,認為某一本書現在很流行,或者他人介紹你閱讀某一本書,你就去購買閱讀的話,由於你在無心之下閱讀,所以可能會在毫無目的中浪費時間。就象食物有季節性一般,資訊這種玩意兒,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最能夠使你記牢。因此,以“忙~忙~忙~”做為藉口,大嘆沒時間讀書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確化,再開展有效率的讀書方式。

    2.最好並讀幾冊書,吸收資訊的效果更好

    讀書的時間因人而異,對某些人來說,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時間,工作的間隙,回家以後的時間讀書。在車裡閱讀書報,在辦公室、臥房,以及配合TPO (即時間TIME、地點PLACE 、場合OCCASION)閱讀的書籍都不同。換句話說,你在同時閱讀好幾本書。

    一般地,很多人不喜歡在未讀完一本書以前,再閱讀另一本書。理由是並讀是沒有效果的讀法,根本就無法同時理解兩本書的內容。但是整天捧著一本書,一心一意地閱讀它,也不見得是很好的閱讀法。例如,在客滿的車內,想翻看一本巨大的百科辭典,或者厚重的法律書籍,實在很困難。同時,你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不可能全部存在於一本書裡面。因此,最好應用讀書的TPO ,來選擇內容適當的書本,同時進行閱讀最有效果。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車廂裡,可閱讀從早報“撕下來”的訊息,到了工作場所,可閱讀涉及本身工作的各種資料書本與外國的社會法等,回家後則閱讀一些輕鬆性的小品,或者涉及象棋、圍棋之類的書本……。因為,這些書都屬消遣性質,閱讀速度相當地快。只要能夠從書籍吸取資訊,就不難拓寬資訊收集的範圍,對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3.先看目錄的話,很容易理解書的內容

    廣場能帶來良好的效率,一開始就要想到這一點。等到決定某章某節應該閱讀,以及哪些不必閱讀以後,就可以進入本文。在這個時候,你不必拘泥於書本的章節,可以從刊登你需要資訊的那章閱讀就行了。有時甚至可以從最後一章閱讀。

    實際上,在閱讀各種企業方面的書籍時,往往從最後一章開始閱讀。因為有一些作者在前面說了一大堆不怎麼重要的話,到了最後才確切的揭示出秘訣。讀書的人急於知道具體的秘訣,實在沒有耐心看一大堆不重要的文章。利用目錄抓住書的綱要,再選擇你自己想要閱讀的章節,只要熟讀那些章節也就夠了。例如,時常閱讀的法律方面書籍,雖然非常的厚重,但是,必須閱讀的部分並不多,因此,能夠非常有效率地閱讀。

    4.重要之處,可以多讀十分鐘或二十分鐘

    一年平均要閱讀三百本書。這些書籍,包括純消遣的,涉及工作方面的,以及為了研究而閱讀的書籍。因為工作很繁重,不可能有那麼充裕的時間,從頭到尾閱讀每一本書,所以耗費於一本書的閱讀時間,平均只有二十至三十分鐘即夠。“咦,那麼短的時間能讀什麼書呢,”,或許有人會表示疑問。

    事實上,一本書所刊載關於個人所需的資訊,充其量,只有那麼幾頁罷了。不過,在閱讀重要的地方時,一頁往往要耗費十到二十分鐘。只要把握住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其他的頁數不看,也算是達到了目的。

    最重要的事情,並非在短時間之內“讀完”一本書,而是在短時間內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僅利用短時間閱讀,而想有效率地獲得資訊,就必須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明確地知道,你想知道一些什麼,不仔細地閱讀目錄,如果不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那就找不出應該熟讀的地方。如果在不知自己的需求之下,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那還不如花十分鐘只熟讀必要的地方,效果要來得好些。對讀書來說,最重要的並非閱讀的時間,而是一種敏銳的判斷力,知道應該熟讀哪一部分,應該放棄哪一部分。

    在跳讀時,都是適應需要而選擇頁數,有時只精讀剛開始的十頁。那是因為有某些書在開頭部分,敘述全部的核心之故。如果,你的需要並非十分具體的話,那就不妨精讀開頭的部分,或者結論的部分。

  • 8 # 陌上花開緩緩歸

    讀過的書,一段時間後便遺忘了,這恰恰說明,這本書對你沒有什麼用處,沒有幫到你什麼。

    最少也要滿足我們思想追求吧!讀過的書,沒了印象,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只是這本書不適合你罷了!

    去找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書,讀過後,必將印象深刻,一世不忘!

  • 9 # 鐵樹開花落花

    一、思考。讀書不能只是單純地讀,要多多思考。因為思考幫助理解,只有理解了,才會記得比較勞,比較久。

    二、做筆記。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筆記,能幫助我們記得更好,理解的更好,更有深度地學習,更好地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 10 # 雲少好好說

    放假期間,圖書館去的比較多,不管是哪裡的圖書館,大學的還是公立的,都是人滿為患,到處都坐著閱讀的人!有坐在沙發上看書的,有坐在書桌前看書的,走一圈下來幾乎沒有多少的座位是空的!讀書的人中有年輕人,也有白髮老人,還有看漫畫書的小孩,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閱讀的!但是呢?也經常看到很多的人在網路上提問讀書的問題,比如怎樣讀書才有效率呢?我想大約是書讀了,但是不知道讀了什麼,記不住,當然更加不提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了!

    閱讀 從這裡開始

    這樣的問題很普遍,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如何閱讀!很多人以為拿起一本書,認認真真的看就是閱讀,其實不是!閱讀是一門藝術!真正的掌握了這門藝術的人,就多了一把對世界的瞭解的鑰匙,多了一雙對人性洞察的眼睛!說到藝術,好像只有大家才擁有的,距離我們普通人好像很遙遠!其實不然,因為這個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閱讀有四個層次,如果說你要想做的專業一點,不僅僅把閱讀當做愉悅自己身心的,只圖一時之樂的事情,那麼就要了解四個層次是什麼?這個內容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現在再重複一下,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這個層次是一步步遞增的!很多人都處在基礎閱讀這個層次上, 這個是入門級的,只要識字就可以,再加上一點點的理解就ok,水平相當於小學六年級!這個對提高閱讀效率沒有什麼幫助!關鍵是第二個層次,即檢視閱讀!

    閱讀 瞭解世界的視窗

    其次要解決讀的效率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速度,二個是理解力!有段時間我讀書比較追求速度,心中像有個鬧鐘一樣,不斷的在催促著自己快點讀,這個對於小說類故事類的還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碰到有一些慨念性的書籍就不行了,基本讀完也就沒有什麼印象了!速度是建立在理解力的基礎之上的,解決理解力,就要用到三種筆記方法了!第一種就是結構筆記,即看到一本書,對自己提出三個問題,這本書主題是什麼,作者怎麼闡述的,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回答這三個問題,寫下來,就完成了對書在結構上的理解!第二種是概念筆記,這個是針對一些高於自己的書中新的概念內容,就要記錄下來,可能還可以從其他的書中看到相類似的內容,同樣也是寫出來;第三種就有點類似圓周會議的形式了,這個是比較高階的理解,相關的內容在<思考致富>這本書中有詳細的介紹,簡單一點說就是你來主持不同作者對書中的內容談論!

    最後就是讀書效率的目的,最關鍵的還是學有所用!這一點有一種方式很實用,就是拆書幫中提到的RIA讀書法,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閱讀 洞察人性的眼睛

  • 11 # 吧啦吧啦情感犀利精

    讀書不僅陶冶我們的情操,還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使我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可是讀書也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因為讀一本書重要的是從這本書中可以學到知識,或者讓自己的精神領域更上一層樓,下面小編就來簡述一下,小編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的高效讀書的經驗。大致分為三大技巧:眼到、手到、心到。

    1.眼到:

    所謂的眼到,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書的內容上,速度平緩的瀏覽文字。一般小編要讀書的時候,都會坐在書桌上,將書好好的放在桌上,然後開始閱讀。有些朋友有躺在床上閱讀的習慣,雖然這種方式很舒服,可是很容易就在閱讀時發睏,一犯困,眼睛的注意力就沒辦法集中在書本上了。所以小編建議坐在書桌前的閱讀是最好的閱讀方式,此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即保護了眼睛,又提升了閱讀的質量。

    2. 手到

    不知大家在上學期間,學校的假期作業老師有沒有佈置過“讀書筆記"這樣的作業,那時的小編最討厭的作業就是這個,可是等到小編告別學校很多年之後,才發現讀書筆記對閱讀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中的瑣事也越來越多,在少有的閱讀時間中,不記錄下書中的重點和自己喜歡的部分,很快閱讀的內容就會被遺忘,等到想起來要用的時候有不得不重新去翻找。因此閱讀時”手到“就是動手記錄下書本的重點,成了小編認為閱讀的重中之重!

    3.心到

    而“心到”則是對閱讀內容的一種精神感悟的方法,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閱讀當中,才會有感同身受的體會。同時也是做到前兩點讀書要點之後,對自我的昇華。小編覺得讀完一本書之後,用心慢慢的去回憶書中的內容,然後記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對書本內容不僅是加深記憶的過程,又是一次對自己精神的洗禮。

    4.堅持

  • 12 # VIP孤獨求敗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怎樣才能不斷吸收知識的力量呢?答案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因為“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機智;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經;邏輯與修辭使人能言善辯”。下面,我就如何讀書淺顯地談談自己看法: 讀書要細心揣摩。袁枚在“讀書作文之法”上曾說過,教人讀書,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謂“破卷取神”?他說,蠶吃桑葉吐絲,蜂採花釀蜜,人吃飯長精神,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採花釀花、吃飯不能消化,讀書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說:“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三國時董迂有句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宋代大文豪蘇軾則認為:“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如。”一語以蔽之,博覽群書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細心揣摩、“消化吸收”。

    讀書要學以致用。古人曾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形容“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有的人十年寒窗讀的書不能說不多,但為什麼會成為“書呆子”呢?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張潮曾經說過“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這也印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讀書要能讀無字之書。張潮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又說“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這種“無字之書”,照今天我們通俗的說法,即閱讀社會、人生、自然的這部大書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對於讀書的感受,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積蓄 “知識的力量”,用知識創造財富,用智慧改變生活!

  • 13 # 高太爺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聽完之後,我呵呵一笑,答道:“你高興就好”。

    賬不是這麼算的。

    閱讀的真正目的,在於理解,而非瞭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從各種渠道獲取資訊,如果僅僅是為了獲取資訊,那麼完全沒有必要採取閱讀這麼低效的手段。

    閱讀真正的意義,在於縮小你與作者間的差距,從而達成自我提升。

    So,“怎樣讀書才有效呢?”,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欠妥,與其追求讀書的效率,不如追求讀書的效能!

    那麼問題來了,要想高效能的讀書,我們要怎麼做呢?

    一、篩選書籍

    莊子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書籍的數量用“汗牛充棟”來形容都遠遠不夠,遑論每年還有眾多良莠不齊的書接連面世。倘若不加以分辨,貿貿然讀將下去,不但無法實現自我提升,反而是一種對生命的浪費。

    對於我們要閱讀的書籍,首先要進行一輪嚴格的篩選。

    既然我們的目標,在於自我提升,那麼篩選書籍的根本原則,就是這本書的整體水平一定要高於自己。

    二、提綱挈領

    你翻開一本書,從封面開始一字不落讀到封底,然而掩卷沉思,寫上一些讀書筆記,在豆瓣上標記“已讀”。

    相信我,如果你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那十有八九在一週之後,這本書會被你忘得一乾二淨。

    大家是否還記得,高中時英語老師是如何告訴我們做閱讀理解的?

    先審題。

    閱讀一本書,要帶著問題去讀。即使書籍不會像閱讀理解那樣自帶問題,我們也要自己給自己設問。

    一般說來,我們要給自己提四個問題:

    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

    這本書如何闡釋了主題?

    這個主題(觀點、論調)是否正確?

    我能從這個主題中獲得些什麼啟示?

    帶著這四個問題來讀書,如果你讀完之後,能夠將這四個問題如數家珍般一一回答出來,那麼恭喜你,至少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你已經掌握了。

    三、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作用,是將這一本書的精華,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裡。

    知識樹的構建,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的最終體現。沒有經過系統性提煉、梳理的知識體系,就像農村草場地裡沒扎的稻草,看上去亂蓬蓬一片顯得很多很龐雜,然而一衝就散了。

    為什麼孔乙己看了一輩子書,卻只知道“茴”的四種寫法;北宋開國丞相趙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卻能夠半部論語治天下?

    無他,知識樹而已。

    關於讀書筆記的記法,個人有個人的習慣,我在這裡只列舉幾個可能有用的小tips:

    1、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思維導圖,每讀一本書,就將相關的體會感悟加到思維導圖裡。

    2、劃線、星標等符號,一定要有統一的、確切的代表含義。

    3、在記筆記的同時,也要記下相關原文的章節、頁數,方便日後檢視。

    四、修正閱讀習慣

    比如默讀。

    默讀是指表面沒有發出聲音,而大腦中仍然在默唸文字的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是當今為最大多數人所熟悉並使用的閱讀方法,然而其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下面這句話:

    “研表究明,漢字序順並不定一影閱響讀,事證實明瞭當你看這完句話之後才發字現都亂是的。”

    事實上,語言中充滿著大量的冗餘,我們往往不需要完全閱讀完一個句子就能夠知道這個句子的表達意思,而默讀這種閱讀方式,往往會因為需要音節在大腦內走上一遍,因此影響了閱讀速度。

    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做到透過眼睛識別文字後直接作用於大腦產生意義理解的閱讀,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習慣。一旦你適應了這種視讀的閱讀方法,稍加訓練就能夠使你的閱讀速度倍增。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真正完成高效閱讀,無疑是一件辛苦的事。

    可是,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哪一件事是輕鬆的呢?

    相比之下,閱讀真的是通向成功之路上,成本最低的方法了。

  • 14 #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專業練習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等高效學習技能。

    正文如下:

    提升閱讀效率的六個小方法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各種快餐文化時刻影響著周圍人的生活,各種資訊、碎片化文化也時刻充斥其中,如何在這樣紛繁複雜的時代,獲取自己有益的資訊,尤為重要。從自身而言有幾種小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找自己喜愛的書籍

    。興趣是老師,這句之至理名言非常正確。在興趣的輔佐下,我們會全身心的投入,這樣的效率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第三,學會舍取。

    古語云:有舍才有得,捨得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在閱讀上,我們同樣要學會捨得。很多的電子書、圖書館的書、微博、微信等網路內容,應該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很多的內容,資訊。我們要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就要學會取捨,在眾多的資訊中,獲取自己需要的,舍掉自己不要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讓我們成長。

    第四,選取適合自己的地方閱讀。

    很多人的心是浮躁的,尤其是現在都市人。那麼要想閱讀,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一個適合自己認真閱讀的氛圍環境,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全身心投入閱讀。假如你喜歡有茶在身邊,就能閱讀,那麼為自己泡一杯清新香茶,找一個舒適的椅子,開始自己的閱讀之旅;假如你喜歡安靜的地點,那麼找咖啡廳或者房間角落,只要能安靜,沒人打擾的地方,就可以開始你的閱讀之旅,全憑你的喜好安排。

    第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可能有一些人並不是特別喜歡閱讀,但是因為工作原因或者生活原因,讓人不得不進行相關方面的學習,對自己進行提升。那麼我建議,首先讓自己形成習慣,可能在最初會比較難受,會有排斥逆反心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拉長,習慣的養成,你會將全部身心投入到閱讀中去,這樣的話,效率自然而然會提升。比如,自己可以強迫自己,晚上固定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必須看書,給自己定一個閱讀計劃,嚴格執行。一個月沒成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呢,相信你會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並將成為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六,尋找正確的閱讀方法。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閱讀也是一樣,學會正確的于都方法,比你花費多少時間去埋頭苦讀更為的有效率。在這裡,我可以為大家推薦一種快速閱讀的訓練方法—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體,透過這款軟體提供的訓練方法,可以更好的提升您的閱讀效率。有了一種好的方法,就像手握一把利刃一樣,讓您在書的世界裡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閱讀如何提高效率,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什麼固定的、嚴格有效的方法,都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特點,度身定製的。因此,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喜好、興趣等制定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找尋自己的閱讀方式,這樣才能在閱讀中讓自己獲得最大的收益。

  • 15 # 大為老師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逐漸的,讀書也成為了一種風尚。於是乎,每到什麼讀書節,噹噹、京東的購書滿200減100活動,人們就會大批次的購書。但是,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質圖書4.56本,不足5本。

    真的應了那句: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為什麼我們買了這麼多書,卻一本也讀不下去?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我們不懂得如何有效的閱讀一本書,發現書中的價值。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本有關於如何有效閱讀的書籍,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這本書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給我們講解有效閱讀的方法,分別是:選書,購書,讀書,活用。作者認為只有完成這四個步驟,才是完整的讀書流程,“才能讓書中的內容融入自己的思想”。這個觀點重新整理了我對閱讀的認識,以前我一直以為閱讀就是閱讀書籍而已,沒有想過選書和購書也是讀書的重要環節。作者倡導把這四方面的資訊都記錄在同一本筆記本上。

    接下來,就從這四個方面來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以及個人的一些感想。

    一、如何選書?

    當讀書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時,出版的書籍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不少人在書海中迷失。不知道自己該讀什麼書,該看哪個作者的書。更多時候,我們是哪本書熱門就看哪本,哪本書被推薦就看哪本。無可否認,這也是一個選書的方法,但效率比較低,無法選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書。

    在作者看來,最實用的選書方法,就是列購書清單。換言之,就是把自己想讀要讀的書寫下來,列成一個清單。

    為什麼要列購書清單呢?一是要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讓自己知道“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明確閱讀目的;二是能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提高購書速度。

    那麼如何列購書清單(如何選書)呢?

    使用單獨的紙張或便利貼作為購書清單。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當原來的筆記本用完了,也可以把相應的購書清單夾在或粘在新的筆記本上。同時,要定期清理購書清單,對於沒有閱讀熱情的書,要及時清理掉。

    對於平時接觸到的資訊(報紙、雜誌、廣告、名人推薦、書評),感興趣的要及時記錄在隨想筆記上;也要主動收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從這些資訊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或需要的書籍,記錄下來。

    對於選書還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找到能幫助自己找書的“樞紐書”。

    就是記錄書裡推薦的書。將已讀過的書為起點接觸更進一步的研究主題,可以引發連續閱讀的過程、促進知識的體系化。這個方法比較適合用來做主題閱讀。

    二、如何購書?

    關於購書,最有效的莫過於使用購書清單,因為這樣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不至於被各種書籍廣告所迷惑。

    購書可以網購,也可以到實體書店購買。作者建議,如果我們對書籍的作者和內容都比較熟悉,清楚知道它是自己所需,可在網上購買;反之,去實體書店購買比較好。因為去實體書店翻看書籍,可以更深入瞭解書籍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而且,到實體書店購買書籍,就像去書店與書籍約會,能夠加深我們對書籍的記憶和理解。

    三、如何做讀書筆記?

    不少人認為,讀書筆記就是在書本上畫一畫,寫幾句感想就完事了。在作者看來,做讀書筆記首要的就是堅持,哪怕只是寫一句話也要堅持下去,因為只有堅持下去才會看到效果。根據作者所介紹的方法,我把其中的內容整理為以下三點。

    讀書前

    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閱讀,促使自己進入主動尋找書中“打動人心的內容”的工序,以加深對書中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讀書時

    邊讀邊做記號的三個步驟

    把重要內容篩選出來的篩選程式:

    ①通讀,將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②重讀,將摺頁的內容重讀,如果仍覺很好,把那一頁的另一角也折起來;

    利用書籤邊讀邊寫

    1.準備三枚書籤(通讀書籤、重讀書籤、標記書籤)

    2.在“①通讀”一步中斷時,夾好“通讀書籤”;

    3.通讀到某一部分時,開始“②重讀”程式,記得在中斷時夾好“重讀書籤”

    5.三枚書籤都夾在書裡以後,就可以準備寫讀書筆記了

    巧用標記區分物件

    1.普通直線:用於“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

    2.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的情況;

    3.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

    3.讀書後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1.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2.書名

    3.作者

    重讀一遍用筆做過記號的內容,嚴格篩選出自己認為可以多讀幾遍的部分;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摘抄部分用“O”表示,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用☆表示。

    小貼士: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為防止摘抄的文章太多,要嚴格選文章來減少摘抄量;抄寫的文章太長,又找不出合適的關鍵句時,可以把小標題抄下來。’

    剪報式讀書筆記

    把“與書相關的東西”收集起來

    1.書腰:把書腰剪裁成適合筆記本的形狀後貼上在筆記本上;

    2.資訊卡片:卡片上印有書名、作者和出版社等書籍資訊,可以節省抄寫時間;

    3.書籤:每個出版社的平裝書或新書中都可能夾著不同樣式的書籤。在書名旁邊貼上書籤會很醒目;

    4.其他:也可以把夾在書裡的廣告、宣傳單等與書相關的部分剪下來貼上在筆記本里。

    貼上複製以備重讀

    重讀書評以加深思考

    當你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觀點上的差異,就可以在讀書筆記裡補充一些內容。

    四、如何活用書本的知識?

    閱讀,要麼陶冶情操,要麼提升自我。但在提升自我方面,很多人都不會活用書本的知識。作者建議,從重讀讀書筆記中提升自我。

    為了養成讀讀書筆記的習慣,我們要在固定的場景固定的時間去讀筆記。比如,我們可以在每天晚飯後,8點到10點的時間裡,到書房去閱讀讀書筆記。同時,“要量化自己的重讀頻率,可以是一週一次,也可以是三天一次。把重讀計劃寫在日曆或筆記本里,可以提醒自己。到了預定的那一天,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會要求自己把讀書筆記開啟。”為了方便閱讀,我們可以製作相應的索引標籤和標記。

    在這一部分裡,作者還介紹了一個非常實用的用讀書筆記解決煩惱的方法。暫且叫它主題閱讀解決法。步驟如下:

    選擇三本相同主題的書閱讀分別寫下三本書的要點和感想將不同主題的觀點分別總結下來,寫下三本書中關於主題的思考假說、驗證,透過重讀原書和讀書筆記加深自己的理解,得出結論。

    個人感想: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自己在初中學英語的時候,喜歡把英語有關的單詞、短語、語法都寫在一個本子上。每次看到本子上寫滿了各種各樣的字母,心裡就會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和興奮感。也是憑藉這個本子,初學英語的我,英語成績從60多分,迅速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再到90多分。現在回頭想想,自己能學好英語,那個本子真的是功不可沒。看來,學任何的東西,都要作好記錄。“沒有記錄,就像沒有發生一樣!”

    書中介紹的方法也許不適用所有人,但是裡面的筆記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主題閱讀解決法等都是非常實用的方法。我自己也打算用一本筆記本做記錄,無論是隨想還是關於讀書的,都記在上面!希望這些方法對你也有所啟發!

  • 16 # 茹錦花開

    首先,我們要跳出一個誤區:書並不是讀得越多越好,要看你讀的是什麼書,讀了以後有什麼啟發,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思考,能夠吸收的內容有多少,能夠運用的內容有多少。

    如果你一年讀100本書,結果一本都記不住,那還不如一年認認真真的看10本書,把裡面的精華內容都融匯到自己的頭腦中。

    再舉個例來說,你一年讀100本書,但讀的都是小說故事類或者是勵志暢銷書這型別的書,和你花一年的時間讀《資本論》、讀《時間簡史》、讀《經濟學通識》,那深度和廣度能比嗎?

    所以,書並不是讀得越多越好,關鍵在於,透過讀書,你能夠實現認知迭代和思維升級。

    真正有效的讀書,其實是先從作者那裡先拿來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知識架構和實踐經驗,不斷的進行迭代更新,最佳化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網路和思維框架。

    這樣一來,你以後不管是在看書的時候,還是一篇文章中,還是聽別人說話中,學到一個知識或技能,你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哎,今天學到的這個知識點,可以放在我的體系中的哪一環節?它和體系中的其他知識點之間有什麼聯絡,如何結合起來應用?這樣你就容易把頭腦中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其實大腦和我們的肌肉一樣,都是符合用進廢退的規律的。去健身房用科學的方式鍛鍊,我們可以練出苗條的身材,在看書的時候,用特定的方式思考,我們可以把大腦裡的那些散亂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連結起來構成完整的體系。當然,你要有正確的思維訓練方法才行。

    要想提高讀書的效率和記憶程度,透過讀書在頭腦中搭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你首先得了解認知學習法的應用原理。

    認知學習法的五個應用原理:

    1、生成效應

    生成效應,就是用自己的話去講述你新學到的知識。這種方式,能夠促使你用舊資訊去理解新資訊。

    當你用自己的話來闡述一個概念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呼叫你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觀點,去解構這個新知識、去定義這個新知識、去吸收這個新知識。

    所以,要提高學習效率和提取速度,你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透過兩個步驟來進行自我生成:

    第一步:看完一個章節或者學習完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合上書,用自己的話把這個知識點闡述一遍,然後再對照原書中的內容進行檢查修正。接下來,再合上書,再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重新表述這個知識點(最好能講給別人聽,看看能不能把別人講懂),表達結束後,翻開書進行對比,看看自己的理解和書中的內容有沒有偏差。

    如果有偏差的話,一定要找到偏差的原因,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個偏差:

    是我缺乏理解這個知識點所必需的背景知識嗎?

    還是我的思維模式和作者的思維模式不一樣?

    或者是我內心其實並不認可這個知識點?

    找到原因之後才能對症下藥。

    第二步:自己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然後用自己的話去回答這個問題。

    舉個例來說,《天下沒有陌生人》這本書中,提出“在新的工作環境裡,一定要知道誰是真正有影響力的那個人”。當你通過了第一步,準確的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了這句話之後,就要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如何知道誰是真正有影響力的那個人呢?

    透過思考這個問題,你就能自己總結出了“找到辦公室有影響力的人”的一些策略,當然,要實施這些策略,需要用到我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這樣的思考,能讓你更深入的理解書中的內容,並且跳出書本,去發現作者沒有在書中給出的假設條件,去挖掘知識點背後的底層思維,去探索更多和這個知識點有關的其他技巧。

    這樣一來,你的學習深度、廣度和寬度都會持續提升。

    2、必要難度

    如果把你的頭腦比作是儲物箱,那麼,當我們在看書時,向大腦輸入資訊的時候,就是在往這個儲物箱裡面儲存東西;當我們在回憶我們曾經學過的知識,或者回顧我們看過的書時,就是在從這個儲物箱裡面提取東西。

    研究表明:輸入資訊容易時,提取資訊就會變得困難;輸入資訊困難時,提取資訊就會變得比較容易。

    生成效應,其實就是增加我們輸入資訊的難度的一種方式。

    用生成效應去解釋一個新學到的知識或概念,你會發現,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知識點很容易理解,可是輪到自己表述的時候,卻發現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很難。

    然而,你一旦能夠清晰明白的把這個知識/概念講出來,並且能夠把別人講懂,那麼,你在回憶提取它的時候就會很輕鬆。

    相反,你如果只是看一遍、默讀一遍、抄寫一遍,這太容易了。於是,在提取的時候就會非常困難。

    3、測試效應

    測試能夠增加我們對知識點的長期記憶。但前提條件是,你在測試知識點的過程中,先不要去看答案,要儘可能的去回憶去提取,去呼叫你儲物箱中的資源。

    學生時代的題海戰術之所以有效,原因在於,大量的測試讓你見過很多不同型別的考題,由此,你能夠總結出考題的一般性規律,也能對那些被多次測試的知識點印象更深刻,所以,測試會鞏固你對於這些知識點的長期記憶。

    我有一門課程叫做《化書成課——讓你快速開發出一門課》。在授課之前,我就會讓學員結合書中的內容,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如圖所示):

    這些問題是需要學員看書之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答案,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來的。

    如果你看了我上面寫的內容,就一定知道,這些問題的練習,運用的是認知學習法中的生成效應、必要難度和測試效應。

    當學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索、對比和思考,並生成答案表述出來的時候,就能夠從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收穫到以下三點:

    1、對書中的知識點理解清晰且記憶深刻;

    2、能夠總結出書的作者的思維模式和寫作方式;

    3、瞭解書中的知識點適用於什麼樣的情況,什麼樣的場景。

    4、間隔效應

    重複學習過程中間隔一段時間,效果更好。

    比如說,你看了一本你認為很有價值的書之後,可以根據你的收穫,寫一篇書評或者感悟(生成效應)。

    過1、2個月之後,你再來重讀這本書(當然,這次會看得比上次快很多),也許這時候,你又有了一些和上次不同的體會和領悟,可以把這些想法新增到你之前寫過的感悟中。

    然後,再過半年或者一年,你再來閱讀這本書,這時候的你,已經在這半年或一年的時間裡面,經歷了很多事情。或許有一些你遇到的問題,跟書中提到的問題有相似之處,可以用書中的辦法解決;或許你在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用到了書中提到的一些方法。

    所以這時候的你,再來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觸動和啟發,因為,隨著你的認知不斷升級,你再走同一條路的時候,就會看到和以前不一樣的風景。

    你可以繼續利用生成效應,把現在看書時的所想所感記錄下來。

    這樣一來,你看過的這本書中的精華內容,就會在你的頭腦中茁壯成長,隨著你不斷的間隔生成,慢慢的形成你知識網路中的一片枝葉,跟你頭腦中的其他知識點對接起來。

    5、交叉效應

    你覺得同一個時間段裡面,專注看一本書的效果比較好,還是同時看多本書的效果比較好?

    研究表明,一個時間段裡面,同時看多本書的效果比專注看一本書的效果更好,原因在於,這樣的看書方式有利於知識體系的完善和豐富。

    認知的形成很像是一個拼圖遊戲,每本書中的知識點,都是碎片,但是,當你讀過的書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書與書之間是存在聯絡的,極少有一本書的思想是獨立存在的。只要你願意把這些不同書中的知識碎片拼接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隱形聯絡。

    所有的知識都是被人的大腦給解讀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一段時間之內,如果你能交叉閱讀不同的書籍,一方面,大腦會因為更換不同型別的知識學習而“進化”得更容易抓住書中的重點和關鍵點,這樣有利於你更快的吸收新知識;另一方面,大腦會自然而然的把你從這些不同的書中獲取的零散知識點串聯起來,至於它是怎麼串聯的,你根本就不用去考慮,因為大腦具備高度的可塑性,而且傾向於在不同的知識之間尋找連結,在串聯的過程中,它會把這個知識點和你頭腦中各種與之相鄰的知識點去做對接和匹配。

    當有一天,你在讀一本書的時候,突然靈感迸發的發現“這個原理也可以用在我最近看的XXX書中”的時候,匹配就成功了。

    假如A、B、C是三本不同的書,你以前的閱讀方式可能是:AAABBBCCC,前面三天看A書,之後三天看B書,最後三天看C書。但如果你要交叉閱讀的話,最好是把你的閱讀方式變成這樣:ABCABCABC,每天穿插著看ABC三本書,這樣更有利於記憶。

    掌握了這五種認知原理,你就知道怎麼樣讀書可以提升效率和記憶程度了。

    當你在看書的過程中,應用認知學習法的五個應用原理來學習和吸收知識時,你就能在看一本書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認知力、理解力、拆解力與整合力,讓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成為你前行路上助推的燃料。

  • 17 # 老粥科普

    一、你要確定你喜歡讀它。

    二、看看作者的簡介,以及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通常在一本書的序言或者後記裡有交代。

    三、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以免自己被打擾。

    四、看目錄,以便對書的結構有個大致的瞭解。

    五、快速地把書翻一遍,感覺一下作者的寫作風格,同時在大腦裡構建起作品的框架。

    六、準備一支筆、一根小棍兒或者一支吸管,讓它引導你的目光,如此你便不容易走神。

    七、看完一章可以合上書,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同時回想作者在這一章裡寫了些什麼?

    八、不感興趣的章節可以跳過。碰到精彩的段落或文字可以夾一張小紙條做標記。

    九、看完全書後,再回頭看目錄,回想一下作者在這本書裡寫了什麼?

    十、取一個本子,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把這本書的結構畫出來,把精彩的段落抄下來。

    十一、過一個星期、一個月,翻翻筆記,回憶一下書的內容。

    十二、如果有興趣,就再讀一遍。

    如此便可以做到“把書讀薄”。

    我認為這是有效率的讀書。

  • 18 # 阿玫小醬噹噹囧

    所以要寫讀書筆記,哪怕寫一句話的感想也比什麼都不寫要好,然後學以致用啊!

    建議看看我寫的置頂文章叫《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或者你可以去看看這本書,希望你看了會有答案。

    另外再解答一下效率兩個字。

    練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不是高速運轉眼球,而是快速選擇對自己來說重要的部分。

    怎麼練,讀大量的書來練。

    每天都要看一點書,持之以恆。我今年已經看了77本書了。加油題主。

  • 19 # 東華禪寺
    思想與方法的區別:其實,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學習思想,而不是方法。當一個人有了思想,自然會找到方法。方法屬於技巧層面,而思想屬於心靈層面。當你的心靈層面打開了,方法自然就會了。

    就如同現在社會上所教的東西,很多都是停留在方法層面上,它並沒有啟迪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靈魂。

    所以,很多人學的東西進入社會後卻運用不上,甚至連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夠。

    因為它跟古人的教學根本區別在於:古人注重思想上受教,而現在的這種學習偏重於方法上受教。

    釋迦牟尼佛傳播的從來是思想,他不傳播方法。就如同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它傳的也只是思想,沒有具體的方法。

    當你熟讀思想,融匯于思想以後,自然就懂得找方法了。

    現在的大學也很可悲,學出來的學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和家庭搞好關係,和社會搞好關係,全都是格格不入的。

    因為他的心靈並沒有受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偏重於方法上教。

    如果你的家庭教育沒有跟上,在學校,思想方面的教育是被忽略的,教育的是一種生存方法、生存技巧、生存技能。

    所以這個時候,很多人認識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傳統文化,它就偏重於思想方面的教育。

    這些技巧、技術、技能,我們自己也可以學得會,可以掌握。

    一個人有了精神做主宰,思想就有了方向,有了定位,對於一些細節上的東西,自然就抓得住了。

  • 20 # 在下千城

    建議你先弄清楚這和三個概念吧

    1、功利閱讀

    一提到功利閱讀,首先映入腦海的概念就是快速閱讀,但快速閱讀只是功利閱讀中的一種很小、很細分的形式,還有很多其他豐富的概念。其實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功利閱讀。

    從廣義上看,功利閱讀就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達成某種目的,或者實現某種願望而進行的讀書行為,是“有目的”的讀書,這裡的“目的”並沒有好壞之分。

    比如,學習知識是目的,提升素養是目的,放鬆娛樂是目的,積累素材也是目的,甚至透過讀書實現人生逆襲也可以是目的。從廣義層面看,只要是閱讀,不管任何形式的閱讀,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有功利性的。

    從狹義上來看,功利閱讀更偏向於貶義,這個時候的“目的”可能就是“功名利祿”,強調的是透過讀書獲得短期收益。最典型的就是快速閱讀,甚至主題閱讀也算是狹義概念的一種形式。

    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會有選擇地、有針對性地去讀某一類圖書,而不會在乎這一類圖書的價值或者文化內涵比其他書是高還是低。同時,一旦我們達成了某個目標,可能都不再讀這個主題了。甚至沒有達成目的,也不再進行閱讀了。

    但這種狹義的功利性閱讀又隨處可見,比如80歲的老人讀一些養生保健的書籍,這就是屬於狹義的功利閱讀,上班族為了工作晉升而讀一些職場書,也是功利閱讀。現在常見的一些主題閱讀、主題書單也算是功利閱讀。

    其中,某種層面上看,最突出、最有明顯的功利閱讀就是為了考試、升學而進行的閱讀,也可以歸為狹義的功利性閱讀。

    2、淺閱讀

    這是相對於深閱讀而言,淺閱讀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知識、提升自己的內涵,而是為了獲得短期的“快感”,這種快感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讀書數量上的、讀書速度上的。

    淺閱讀的方式多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尤其隨著近幾年,時間逐步被碎片化,雞湯文興起,書籍數量雖然指數增長,但質量卻大幅下滑,及各種手機閱讀app、各類讀書裝置的興起,淺閱讀逐漸成為了現在主流的閱讀趨勢。

    歸根結底,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閱讀,只能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一些很淺顯閱讀,透過犧牲書籍的質量、內容、深度,來換取讀書的數量、廣度、速度。

    但也並不是說著淺閱讀就是不好的,因為淺閱讀,如果積累起一定的量,的確可以拓寬我們的閱讀面,也是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廣度。

    就好比是字母“T”,淺閱讀可以先有上面那一橫,透過廣泛的淺閱讀,拓展知識面,然後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點,深入下去,這就是“T”型讀書法的精髓。但記住,不能光有那一橫,必須做到那一豎。

    3、碎片化閱讀

    碎片,原意是零星破碎的物片,後來這個概念被應用於管理學、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各個領域。如果從個體和整體層面考慮的話,碎片和完整、個體和整體是與生俱來的,甚至伴隨著宇宙大爆炸就開始產生了。

    具體來分析,碎片化閱讀,重點是指我們利用零碎的時間獲取零碎的資訊。但是這裡包含三個方面的碎片。

    第一,時間的碎片化。我們沒有大塊的閱讀時間,只能在排隊、地鐵、零散休息的時候,進行零散的、碎片化的閱讀。雖然每天都有在看東西,但缺乏完整性。

    第二,內容的碎片化。以前讀書,我們都是讀一整本書,內容是完整的、邏輯是完整的、情節、故事都是完整的,整本書呈現一個體系。但現在新媒體出現之後,碎片化的閱讀都是短小,可中斷、沒有結構化體系的,需要我們自己加工成一個體系。

    第三,閱讀注意力的碎片化。網際網路時代最凸顯的特徵就是海量資訊的衝擊,導致我們的專注力下滑,無法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包括讀書。所以,我們是被資訊推著走,而不是我們推著資訊走,這種資訊帶來的壓力,也必然透過降低專注力,影響讀書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一個陽臺,光照很好,想種點蔬菜該種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