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點兵

    說到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術素養,無疑是很高的,志願軍的步兵戰術具備了疏散隊形,分隊配合,小群突擊的特點。每個戰鬥組之間都保持合理的距離,避免在一發炮彈擊中時傷亡更多的人。當時志願軍步兵班一般會分為3個3人作戰小組。

    在防禦作戰時,每個三人作戰小組通常會這樣分工,1名拿著步槍的步兵精準射殺敵軍,旁邊1名輕機槍手打出短點射,用以打亂敵人攻擊隊形,為戰友提供支援火力,再由另1位戰士用手榴彈殺傷敵人,使敵軍無法接近己方戰壕。一但敵人逼近,則全體戰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槍迅速起身,準備進行白刃戰。志願軍防守作戰的另一個特點是很講究火力配系和梯次配置,很重視單兵掩體,戰壕,立射/臥射工事,重視步兵五大戰術技能:射擊,刺殺,爆破,投彈,土工作業。

    在進攻作戰時,志願軍的3人作戰小組會採取隊形疏散,低姿前進的動作,後邊伴有輕機槍和重機槍的掩護,戰士們有層次的突進。每個小組成前三角或者後三角隊形衝鋒前進,前後呼應,以避免密集火力的殺傷,並保證衝擊的連續性。同時,志願軍會在敵方的火力死角佈置有迫擊炮,並在機槍手邊上通常佈置1名特等射手用於射殺敵方指揮官或者機槍手。而己方的指揮官位於隱蔽的工事內,但距離迫擊炮陣地和機槍陣地只有10幾米,便於其指揮調動。

    當志願軍開展進攻作戰時,首先要明確攻擊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確定各組階段性掩蔽點等戰術要領,然後分組展開,待機槍組進入第一射擊陣地後,各組即向第一個掩蔽點機動。到達第一點後,展開火力殺傷敵人,同時掩護機槍組機動。等機槍組到位後,再壓制敵人,同時掩護其它組向前機動,如此迴圈。步兵班在進攻的過程中,會在距離敵軍工事的200米處略停,展開全班火力,清除已暴露的敵人火力點,同時利用煙幕彈、曵光彈為己方直瞄重火力指引敵軍兵力密集的陣地。

    在更高級別的作戰組織中,志願軍一般應會進行兩輪試探性打擊,第一輪是正面打擊,消除全部當面火力;然後,第二輪集中打擊一側以造成敵軍配置不均而被迫機動,從而最大限度地消滅機動中的敵軍力量,為最後的總攻做準備。而在發起總攻,炮火準備尾聲時,步兵上刺刀匍匐前進,炮火停止後,展開全部壓制火力掩護攻擊中步兵,步兵應於100米左右轉為全速衝擊。

    待已方完成炮火準備之後,志願軍的步兵會發起波次性攻擊。此類攻擊多以步兵小組機動為主,旨在尋找敵軍火力配置及死角,並利用已方炮火,及遠端火力大量殺傷守軍有生力量,為隨後的攻擊做準備。但志願軍也經常虛實結合,一旦發現敵軍的防線破綻,則立即突破滲透。

    志願軍在開始攻擊後,會以分散為大大小小的多股部隊實施多點滲透進攻,強調利用非正面火力打擊敵軍。力求打亂敵軍通訊指揮及火力支撐體系。這種亂戰的打法非常兇狠,常常給敵軍造成全線崩潰的錯覺,屢屢得以實現戰役突防,併為志願軍戰術贏得了“小刀切黃油”的美名。

    而以上這些,不過是志願軍在作戰中,最基本的“三三制”戰術而已,人海是什麼鬼?

  • 2 # 長空雄鷹46

    本身指的是戰場上戰士之間相互保護,並保持一定距離的戰術設計形態。說的是三人成組三角形陣型,陣型間也是如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兵力投入並提高用兵效率。一時一事,如果基本戰術組合被這麼簡單的理解,那就是笑話了。首先要知道戰場本身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地方,想活命一定要隨機應變。所謂“三三制”其實是最大限度減少人力投入同時可以完成相互保護的最有效組合。當然一定是在視線內,如果不在視線內相互保護如何實現?引申一下,這種戰術體系只能在特定的局面下使用,在現階段可透視裝備技術場合則純粹是找死。還是戰術設計的最根本要求:靈活機動,儲存自己,有效殺敵。

  • 3 # 武器裝備秀

    三三制,簡單從隊形上來說是作戰時,每個步兵班分成三個戰鬥組,每組三人。組與組之間呈三角形分佈,每組的三人也呈三角形分佈。

    這種戰術簡單靈活,既有助於減小傷亡,又便於各組之間相互支援。原理很好理解,如果一個班擠到一塊,敵人一發炮彈就全部報銷了。

    而當組與組的間隔大到一發炮彈無法同時擊殺兩組時,在敵人炮火下生存的機率便上升了。即便遭遇最可怕的機槍側射,由於各組呈三角形分佈也可以避免兩個小組同時被擊殺的慘劇。

    三三制經典戰術應用

    三三制的優點很多,比如機動靈活,各組之間支援方便,便於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如下圖進攻作戰中,小組1開始向敵人衝擊,小組2利用機槍向敵人射擊,掩護己方部隊。

    下圖中1組抵近坦克,2組火力支援

    再如下圖進攻敵方掩體時,互相迅速展開,從不同方向向敵人進攻。3組離敵人最近,一旦攻擊失利,1、2組可以迅速補上,保證突擊的持續性。

    三三制並非完美無缺

    三三制的缺點在於需要團體間緊密配合,而這需要超強的執行力和艱苦的訓練。解放戰爭時期一些解放戰士或地方部隊短期內無法良好配合,反而一打就散,遭受損失。而這也從側面反映瞭解放軍對正規部隊強大的控制力,如果沒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一打就散的情形是難以避免的。

    三三制戰術起源於抗日戰爭,成熟於解放戰爭,發揚光大於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步兵突擊戰術經常打得美軍不知所措。美軍的直觀感受就是:無論哪個方向上看過去,到處都是烏央烏央的進攻的志願軍士兵,直接嚇尿。在打不過的情況下就用“人海戰術”來抹黑我軍。

    但事實證明,我軍使用的步兵突擊戰術完全有別於小日本的無腦死亡衝鋒,我們的傳統法寶三三制,機動靈活,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

    最後解析一下最經典的一張照片

    圖中志願軍三個一組,完美執行三三制原則。當時我軍逼近敵人前線,手榴彈投彈組充當急先鋒,幾輪投彈過後,敵人的部署被打亂。火力組戰士們從陡峭一側隱蔽接敵,在投彈組的掩護下,乘機搶佔敵人的陣地。

    最後再次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 4 # 指縫陽光12

    我軍的三三制既是編制體系,也是戰術原則。從編制體系來說,三班一排,三排一連,三連一營,三營一團,三團一師,三師一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建國前的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單兵戰術小組一慣是三人一組,12人一班。林彪的四組一隊戰術原則就解釋說為突擊組、投彈組、火力組、爆破組。戰術原則上,一個班組的進攻作戰,從1500米的作戰預出發地開始,向敵陣地分隊形躍進,如前三角、後三角、左梯形、右梯形、橫一字、豎一字,到前敵600米開始作最後衝鋒的準備,如破雷陣、破鐵絲網、破坦克壕等。建國後,我軍體制又有所改變,步兵編制完全三三制,一班三個戰鬥小組,一組三人,全班九人,一個排三個班再加一個機槍班三挺機槍。連有火力排,營有機炮連,團有火力營。但萬變不離其衷,三三制是我軍建軍的根本。

  • 5 # 看評論漲知識啊

    步兵班,一般12人編制,分四個戰鬥小組,班長攜輕機槍組,為班火力支援,其他分反坦克組等。充分發揮和靈活運用各火器之間的優勢和配合。

  • 6 # 大風起兮雲飛揚y

    著名的三三制戰術起源於抗日戰爭,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掩護,常常以密集陣形攻擊日本堅固陣地,造成大量的傷亡,林總針對我軍火力弱,日軍火力強的特點,提出著名的一點兩面,三三制戰術,即在中高階指揮官戰略上注重集中優勢兵力同時,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殺傷,強調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三三制戰術具體實施是一個步兵班分為3個3人作戰小組,一個戰小組具體分工:一名持步槍土兵對敵軍進行精準射擊;一名輕機槍手進行點射,以打亂敵軍攻擊陣形,為小組提供火力支援;一名持手榴彈轟炸敵人,使人無法逼近已方陣地。一旦敵人接逼進,全班戰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槍進行白刃戰。

    三個作戰小組為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進攻,便於相互接應、掩護、支援、進攻。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和“無線電”傳達戰術指令,一個戰鬥群完全展開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

  • 7 # 梅花傲雪70

    每種合理的戰術之間都有某種相通之處。如果你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軍的單兵野戰規則,你就能瞭解到這個敵人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就會清醒一點,謙虛一點。才能明白,善於學習才能成為戰神!

  • 8 # 風鈴不再響660

    三三戰術,說白了就是散兵戰術,美國包括聯合國軍都吃了大虧,因為他們不明白他們飛機大炮打不過一個什麼都沒有的軍隊,其實他們不明白散兵戰術的厲害,散不散呀,你轟炸我們3個一組躲了,你得打多少炮彈,機槍沒有目標,等你停了上來了,一頓子彈拿著罐頭跑了,等你炮兵飛機到了,我們吃飯不行嗎。

  • 9 # 瘋狗的輕武

    三三制嚴格的來說是一種步兵小叢集戰術,說句不好聽的,一戰後期,面對機槍和打炮的面殺傷,各國就已經開始玩小叢集了。主要就是講班組兵力分散,互相掩護,壓制,但又各自往目標迫近。最終的目的是在輕武器面對對方重火力據點時,以相對分散的面形式行進,讓重火力目標同時只能盯一個小組,另外兩個小組可以迅速突進至下個掩體並,對被壓制小組進行火力掩護。

    所以說三三制在我們這兒能發揚光大, 和當時戰場上敵我裝備差距有關。既然只能玩輕步兵套路,那麼這種散兵叢集就是最適合的。而且三三制之後,一個小組長手下就2-3人,方便協調管理。班長帶好自己手下2-3人同時(往往會有一名機槍手或者擲彈筒手),可用手勢向其他兩小隊長髮布簡單的命令。

    三三制可以說是配合一點兩面這個大戰術展開的。

    班組的三三制並不是說為了殲敵,而是形成一點兩面或者一點多面的包圍+突破戰術,而包圍是最關鍵的。咱們不是有個添油戰術麼,就是步兵層層圍上去,逐步迫近。消耗地方彈藥並給與敵人壓力,但也不是四面包圍,而是隻包兩面,留下給敵人撤退的火路,不逼著對面做困獸之鬥。

    當面以展開,點已經迫近到一定距離之後,以手榴彈消耗敵方有生力量(其實咱們一直那麼喜歡手榴彈是有原因)。隨後以點為尖刀捅入,敵軍一個點垮了,隨後都會跨。由於不是四面包圍,敵軍若撤離則猛追。

    這也是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

    總的來說三三制是為了讓步兵班組在最小傷亡情況下抵近敵軍,形成添油戰術,配合一點兩面對敵人行程半包圍,消耗和壓力,時機成熟後以點為尖刀實行三猛。實質上我們能把輕步兵玩這個好也真是被逼出來的。

    然後有趣的是...抗美援朝之後,兩邊都學了對面的套路,美帝開始著重輕步兵的戰術配合,玩特種化的小隊精英理念...而咱們呢,成了火力不足恐懼症下的步兵班大炸B

  • 10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三三制戰術首先是由士兵在戰鬥中摸索出來的,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成熟於解放戰爭,揚名立萬於抗美援朝的戰鬥中。

    最初,我軍的火力處於劣勢,士兵手裡能有把老套筒都能嘚瑟半天,口袋裡裝著五發子彈那叫肥的流油,相對於小日本鼓鼓囊囊的子彈袋,美國佬隨時可以呼叫的火炮覆蓋,咱解放軍就一個字窮。

    有句話叫窮則思變,咱解放軍為了減少傷亡,使用有限的火力卻能發揮出最大的火力優勢,怎麼辦這個問題擺在瞭解放軍的眼前。

    辦法就是三角形,大傢伙在學生時代,老師就已經告訴過我們,世界上最為堅固的圖形就是三角形。如果一個小組三個人組成三角形,持續向前推進,形成一個一點兩面的戰鬥隊形。

    這個時候,大傢伙就會發現,不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我們的戰鬥小組都有一個方向是不被攻擊的,這個方向上計程車兵就可以對其他兩個方向進行支援,而反過來我們進攻的時候,至少有兩個方向可以攻擊敵人的,這個就是三三制最初的雛形,各個點形成一個進攻、掩護和支援的局面。

    到了後來我們又將三三制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三名士兵是一個戰鬥組,三個戰鬥組按照三三制原則形成一個戰鬥班,每個戰鬥班為了達到最佳的戰鬥效果,分別由班長、副班長以及一個小組長帶領,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散兵線推進。

    再後來完善成為,每個人之間的距離以不能讓一發炮彈幹掉一個戰鬥小組為基準(不得不說美國佬的火炮實在是太牛掰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做到一個27人組成的戰鬥群,火力進攻線拉長為800米的寬度。

    後來在抗美援朝時期,美國佬畏懼解放軍的戰術,忒他孃的厲害,總是能在關鍵時間關鍵的位置打在他們最薄弱的環節。而且一個排鋪開以後,烏央烏央的給人一種漫山遍野都是解放軍的錯覺,火力覆蓋之後,以為沒幾個人啦,但美國佬的步兵剛一露頭,烏央烏央又他孃的一大片人,真不知道他們在這光禿禿的山頭上怎麼躲過火炮的攻擊。

    當然提到三三制,品嚐過三三制的印度阿三,在這方面也是具有發言權的。

    當年我們以為是三個青銅,卻是三個王者的解放軍,憑藉三三制突入阿三後方7.5公里,他孃的打了五仗,攻下兩三個炮兵陣地,幹掉三個炮兵團,繳獲七門火炮。

    老梁聽了這件事,嘴巴張的都可以塞下一個拳頭了,太牛掰了,三個王者每人一定是拿了三個三級包,買了疾步靴秀操作最後成功吃雞的典範啊!

  • 11 # 陽泉風雨

    三三制,是我軍班戰術中的編組方式。在一個9-10人的戰鬥班中,班長根據全班的裝備與人員狀況,將全班分為三個組,並且為每組分配一個組長。在班排機動、行進與進攻作戰中,這類小組就是最基本的作戰單元。三三制優點主要有:

    1.便於聯絡與通訊;在革命戰爭年代,傳令與傳話是基層指揮員主要的指揮與通訊方式(通訊靠吼),透過三三制,班長能夠將命令直接傳達給各組長,從而有效調動每一名戰鬥員,使得全班在語音通訊範圍內高效率地進行戰鬥與各類作業。

    2.靈活機動,便於隊形變換。三三制使得每三到四名戰鬥員中有了一名“指揮員”。在面臨不同的敵情和戰場狀況時,班長需要下達隊形變換口令,各小組組長可以根據自己組的分工完成相應變換,能夠有效避免在戰鬥隊形進行變換時出現混亂與緩慢的問題。

    3.便於戰鬥隊形的疏散與展開。在對敵方防禦陣地進行衝擊時,透過三三制,一個班可以迅速編成疏散隊形(一般是三角隊形或者一字隊形),最大限度的疏散人員,減輕敵方火力的殺傷;並能集中火力,對敵進行壓制。

    關於三三制,網上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喜歡把三三制與三角隊形相提並論。三三制是一種編組形式,而非戰術隊形。在三三制基礎上,一個班可以根據情況編成五種主要戰術隊形:班縱隊、班橫隊、梯形、楔形與三角隊形。三角隊形主要是在接敵階段採用的一種隊形。

  • 12 # 演員孫利

    三三制戰術小組,是以班排為單位,在戰鬥中可以相互依託,交替掩護,對火力配置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我軍的三三制戰術,在抗美援朝的戰鬥中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三人為一個戰鬥小組,機動靈活的打擊消滅敵人。三三制戰術,火力可以得到有效發揮,也可以彌補我軍武器上的短板,抗美援朝的幾次戰役中,三三制戰術有效的打擊了敵人。三三制戰術的優點是,戰鬥中可以避開敵人密集的炮火,這樣我軍可以充分利用三三制戰術,取得勝利!

  • 13 # 風去了無痕D

    三三制運用,非常廣泛。

    如果具體到步兵班的直接進攻戰鬥。那就是每班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戰鬥小組由3人組成。

    由三個3人戰鬥小組,組成的戰鬥隊形,就是通常所說的三三制。

    三個戰鬥組,又可以分別細化為突擊組、爆破組、火力支援組。

    突擊組是冒著敵火前出攻擊的。

    爆破組負責為突擊組開路清障,以前用炸藥包、爆破筒,現在用單兵火箭簡等攻堅武器。

    火力支援組,用機槍火力壓制敵火力,為突擊/爆破組提供火力支援。輕機槍以其射程與火力持續性,一直就是步兵班的核心火力。

    戰鬥攻擊隊形,如”前三角”、”後三角”等等,那就要根據戰場地形與敵情而定了。

    在通訊器材未裝備到單兵的時代。對班隊形有個基本要求,就是全班都要在能聽得到班長的嗓門吼聲與哨子聲音範圍內。否則,聽不到命令了,還怎麼打仗?

    三三制,實際是後人對前人軍事經驗的總結。而在連級以上,甚至戰役級別戰術運用上。也是有三三制體現的。甚至軍隊建設上,也有體現。

    軍師、旅、團營連級進攻戰鬥,都會將投入戰鬥的部隊,分成三部。主攻、助攻、機動預備隊。

    而無論是主攻還是助攻方向,投入攻擊的部隊,又會在自己的攻擊範圍內,再將部隊分為主攻、助攻、機動三隊。

    打仗就好比打人,打人無非就是攻人之上、中、下三路。而軍隊打仗,也就是主攻、助攻與機動支援三者。

    大名鼎鼎的海灣戰爭中,美軍玩了個”左勾拳”行動,這就是助攻。

    而許多國家,在軍隊建設中,將軍隊力量分成三大部分。

    (1)快速反應部隊。(2)機動作戰部隊。(3)戰略預備部隊。

    這豈不也是三三制的體現?

    三三製作為軍隊編制,實際自古有之。古代凡有戰爭,大軍必分為左軍、中軍、右軍,三路行進。

    例如:南北朝。東魏高歡分兵三路伐西魏,自率大軍赴蒲坂,築浮橋,擬作渡河之勢。而令竇泰率一軍出逼潼關,高敖曹另率一軍移攻上洛。

    而每一路軍,則又分成左、中、右三部;

    每一部又會分成三隊,分為前鋒、中營、後衛,相互策應,交替迭進。

    而等到與敵軍發生接觸。古代軍隊的直接戰鬥行動,往往也分成三部,依次進行的。

    《李衛公問對》中的交戰之法,部隊分成戰鋒隊,駐隊與中軍三部。

    曹操每戰,輒將騎兵分為遊騎與陷騎二部,而自率主力大隊待機。

    野戰時,以遊騎擾亂敵軍判斷,陷騎先登破陣,開啟一個突破口,然後大隊人馬從突破口湧入,以點破面,全面擊潰敵軍。

    唐太宗李世民的每一次野戰破敵,大獲全勝,都是這樣打的。

    如霍邑之戰,斬宋老生。虎牢關大破竇建德等等。

    主攻,助功,機動預備隊。以上這些,不就是三三制的古代版。

  • 14 # 鐵男說經濟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

    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總數27人的戰鬥群完全展開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

    三三制不僅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逐步推進正規化,這個戰爭年代的法寶並沒有丟,而是在抗美援朝以及隨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繼續發揮強大生命力戰鬥力,並創造出堪稱巔峰之作的佳績,湧現出一支被命名為“龐國興戰鬥小組”的優秀典範。

    1962年10月20日,對印反擊戰爆發,我軍分成東西兩線,對侵犯的印軍進行猛烈反擊。東線的西山口、申隔宗方向,55師163團擔負直插西山口,爾後協同友軍殲滅西山口及其南北地區印軍的任務。

    龐國興是163團3營“尖刀連”9連的一名戰士。11月18日凌晨,在激烈的追殲戰鬥中,龐國興發現一股逃竄的敵軍,徑直追擊了上去,從而與部隊失散。

    獨自摸索前進中,龐國興又遇到同樣與部隊失散的6班戰士冉福林、王世軍、8班副班長周文軒。

    幾個人一合計,決心重新組成一個戰鬥小組,繼續與敵人戰鬥,龐國興被選為組長。4名戰士毫不畏懼敵眾我寡的不利態勢,決定繼續向敵人縱深挺進!

    他們沿著公路前進,這時龐國興發現西山口陣地還有印軍在射擊。1名印軍軍官站在一旁指手畫腳。作為連隊出名的神槍手,龐國興瞄準後,一槍就把他擊斃,嚇得其餘印軍士兵都逃散,龐國興小組趁勢追擊。

    拐過一個山坳,他們發現一個印軍炮兵陣地在向我軍方向開炮。龐國興等4人立即向他們發起進攻。這些印軍毫無戒備,冷不丁殺出一支中國軍隊,當即被擊斃一人,剩下的印度兵扔下大炮一鬨而散,龐國興小組一下繳獲3門英制87.6毫米加榴炮。

    龐國興小組要繼續追擊,就不可能帶走這些大傢伙。他們卸下大炮瞄準鏡,這樣大炮就無法正常使用。隨後,他們又繼續前進。

    沒多久,他們看到一股印軍準備搭乘2輛吉普車逃跑,一輛車熄了火,一群印度士兵正在推車發動。龐國興小組朝他們開火攻擊,印軍士兵一下子嚇蒙了,從車上扔下許多裝備,一溜煙跑了。龐國興小組撿了些地圖、望遠鏡和彈藥補充自己,繼續追擊。

    他們爬過一個高坡,居然又發現一個印軍炮兵陣地,龐國興小組分做兩路包抄上去,槍聲一響,這夥印軍以為遭到大部隊突襲,也是撂下4門大炮逃之夭夭。

    龐國興小組隨後又發現印軍一個幾百人的指揮所,龐國興小組沒有放棄戰鬥,他們大膽對這股敵人進行襲擾。打亂敵人之後,他們將敵人引入密林,試圖在遊擊周旋中給敵人更大殺傷。

    戰鬥中,周文軒走丟了,龐國興三人也在密林裡迷了路。他們已經很久沒有吃東西,彈藥也不多了,便用林中的積雪苔蘚充飢,繼續與敵人戰鬥的意志絲毫不減。

    終於,他們走出了森林,在尋找大部隊的途中,發現一個印軍宿營地。他們再次勇敢地發起攻擊,擊斃3名印軍。

    這時,他們聽到我軍大部隊與印軍交火的槍炮聲,順著聲音靠攏過去。不料,他們正好摸到了印軍的背後!

    龐國興三人立即向印軍猛烈開火,當即擊斃2名印軍指揮官和機槍手,印軍士兵不知道龐國興多少人,以為被我軍包圍了,頓時作鳥獸散。失散多時的龐國興小組終於與大部隊勝利會合!

    戰後統計,龐國興小組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深入印軍縱深達8公里之遠。在此過程中與印軍作戰五次,摧毀2個炮兵陣地,擊斃准尉以下印軍官兵7人,繳獲火炮7門,以及多種軍用物資一批。

    龐國興榮立了一等戰功,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其他3名戰士也分別榮立二等功,4人成為全軍學習的榜樣。

  • 15 # 歷史的重負

    其實最早的“三三制”來源於日軍的步兵小隊突擊戰術,東北民主聯軍學習後並加以改進,基本構成是以九人制的三人一組的機槍壓制小組+爆破小組+突擊小組……在國共內戰時,“三三制”的運用達到了巔峰,但在朝鮮戰爭中,成功率越來越低,因為人家也在研究應對之策……

  • 16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林彪元帥是一位戰術高手,在1948年林帥編寫的《一點兩面與班組的三三制戰術》手冊由遼吉第五軍分割槽出版,並在東北野戰軍率先推廣,要求戰士學習上述戰術。

    一點兩面、三三制的戰術並不是在這個時期就出現了,在抗日戰爭期間及已經有初形。當時由於我軍火力若,武器落後,而日軍的戰鬥強並且武器先進,以一架重機槍駐守一個隘口,我軍若盲目的進攻必然會受到比較大的傷亡。

    林帥是一個善於總結戰爭的軍事天才,他結合八路軍缺乏重火力,經常以密集隊形衝擊日軍的堅固陣地的這個情況,提出了在中高階指揮官戰略上注重集中優勢兵力原則上,低階指揮官要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林帥所提出的便是“一點兩面”和“三三制”的雛形,到解放戰爭我軍已經使用的非常成熟,而朝鮮戰場上由於我軍的火力相對美軍差距實在太大,戰術協同就成為了我軍戰勝美軍的法寶。我軍的戰術在朝鮮戰場上讓美軍大開眼界,北約北歐軍隊總司令霍利克評價志願軍說:"我當了一輩子步兵,同德國步兵、中國步兵打仗,也看過美國步兵、蘇聯步兵打仗……但最優秀的我認為還是中國步兵。”

    可以說在朝鮮戰爭上的勝利,不僅僅是因為我志願軍英勇善戰,指揮員高超藝術,我軍的步兵戰術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三三制具體是指:由三人組成戰鬥小組,三個戰鬥小組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來進行進攻和三角協防。小組各成員分工明確,一人負責進攻,另外兩人負責掩護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戰術具體運用如下:

    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2名戰士組成3個戰鬥小組。三個戰鬥小組3名成員分工明確,1人負責進攻,另外兩人負責掩護和火力支援。三個步兵班一個戰鬥群,也就是形成了一個排的編制也是最小的戰術分隊。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總數27人的戰鬥群完全展開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步兵排最常用的戰術是一個班在正面.一個班從左邊進攻, 一個班從右邊進攻,一個步兵排通常9個戰鬥小組27人,外加三個火力組共36人。(一個班內通常設定一個3人火力組,配置一支輕機槍與狙擊槍,狙擊槍歸精確射手使用,火力組通常在步兵班最後方進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戰術就是一個不斷迴圈掩護的過程,當步兵班在進攻的過程中,會在距離敵軍工事的200米處略停,展開全班火力,清除已暴露的敵人火力點,同時利用煙幕彈、曵光彈為己方直瞄重火力指引敵軍兵力密集的陣地。到發起總攻時,炮火先轟炸一片,然後步兵上刺刀匍匐前進,炮火停止後,展開全部壓制火力掩護攻擊中步兵,步兵應於100米左右轉為全速衝擊。

    以上就是我軍著名的“三三制戰術”,這個戰術注重相互間的配合,同時也要求部隊保持適當的距離,對火力強大的敵人有優勢。這種打法非常兇狠,常常給敵軍造成全線崩潰的錯覺,屢屢得以實現戰役突防,併為志願軍戰術贏得了“小刀切黃油”的美名。

  • 17 # 笨Bony

    三三制不是死的,主要就是相互協同,火力不間斷壓制。別一突路同時啞火換彈夾。現在自動武器,可能是五五 四四 精髓就分散協同 火力不間段。

  • 18 # 薩沙

    三三制原則是林彪總結出來的戰術原則,在解放戰爭期間推廣到東北解放軍乃至全軍。

    而抗戰期間,林彪面對火力強大的日軍,已經開始強調三三制。

    簡而言之,對於火力很強的敵人,尤其是日寇這樣擁有強大機槍火力和擲彈筒火力的敵人,傳統的戰術已經不符合需要。

    尤其是偏重於人海戰術的集中兵力反覆衝擊,意義更是很小。

    實戰中,如果擅自將進攻或者防禦部隊暴露在日寇火力前,往往會損失慘重且毫無進展。

    比如百團大戰期間,我軍強攻日寇據點的一些戰役,日寇依靠機槍交叉火力配上擲彈筒,我軍即便有數倍兵力優勢,也無法突破,傷亡很大。

    林彪的三三制,就是一種進步的實戰戰術。

    大體上,排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梯隊,一個班又分成了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以便相互接應。

    具體進攻時,以步兵班為單位,但三人小組是分散開,像箭頭的結構,一個小組在前,兩個小組在後,互相掩護支援。

    小組的指揮分別是班長,副班長,老兵。

    不但小組之間分散,小組內部士兵也是分散的,士兵的間距一般在八步左右。小組的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把握這麼一個原則:不能讓一發炮彈就幹掉一個小組。

    其實,三三制幾乎是實戰的必然,無論林彪是否總結,具體戰鬥中都要這麼打。

    後來朝鮮戰爭,也是這樣,而不是什麼人海戰術。因為在現代作戰中,人海戰術的意義其實不大,人海是對付不了火海的。

  • 19 # 追逐蘿蔔的毛驢

    三三制,我記得最早是四平之戰後,我軍因為擴軍過快,軍隊成分複雜,地方土匪橫行,群眾不信任部隊等原因,中央決定讓開鐵路沿線和重要得公路網兩邊,向中小偏遠城市,廣大農村大戰,同時開展土地革命和整軍運動,在整軍運動中,林彪提出了嚴格執行三三制,加強攻堅戰,正規陣地防禦戰,運動戰的訓練,要求部隊自覺遵守三三制,相互掩護,相互配合,充分學習三三制和線性散兵線,規避重炮造成的重大傷亡。具體體現在進攻隨後實行一前兩後,防禦時候實行兩前一後的陣型,從班排到營團都要堅決執行,和自覺的配合友鄰部隊作戰。最典型得就是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三個不同編制計程車兵,在和大部隊走散後,自覺組成一個三人火力小組,結果端掉了人家一個連級炮兵陣地。

    三三制的主要精神是提高部隊的正規作戰能力,和意識,杜絕很多部隊的遊擊習氣,讓部隊適應打打仗,打硬仗得能力。增強部隊在大兵團作戰時候的默契,和協同能力。

  • 20 # 這個歷史很正

    著名的三三制戰鬥編制是抗戰時期林彪提出來的,因為當時有感於軍隊作戰一窩蜂的衝鋒,雖然很有氣勢,但是在現在戰爭先進的火炮的打擊下,實際上過去的作戰方式是十分低效的,於是林彪便發明了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就是三人為一個戰鬥小組,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這樣在作戰的時候更分散,可以有效的減小我方受傷人數,而且這樣作戰的方式非常靈活,對於當時火力不足的解放軍來說是十分有效的。

    就以朝鮮戰爭為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的步兵班,在進攻時採用三角進攻,防禦時也是呈現出三角協同作戰,三三戰術的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以極少的人數,覆蓋儘可能長的戰線,據瞭解,在朝鮮戰爭時期,一個27人的三個戰鬥班寫作戰鬥可以封鎖近800米的戰線。

    而且在三三制戰術,在突防後的殺傷力在當年的戰場上幾乎就是無解的存在,任何一條戰線,只要被三三制戰鬥小組突防後,敵人的戰線都會立即被切斷,然後被分化在集中殲滅。

    可以說,在朝鮮戰爭中,武器裝備和後勤處於絕對的劣勢下,我方能夠取得朝鮮戰爭停火的協議很大一部分的功勞都要歸功於三三製作戰戰術的運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2017書單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