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咔空咔0
-
2 # 火花39107467
歷史久遠,無從考證,野史傳說,版本太多。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歷史長河,遺臭流芳!茶餘飯後,只為笑談!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科隆多的篡改遺詔,說是康熙大帝本已擬好傳位十四皇子,結果被科隆多改為傳為於四皇子。其實此說法經推敲後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皇上立詔,是傳位於皇某子,而不是某皇子,如傳位於皇十四子,而不是傳於十四皇子,再者清朝皇帝立詔用的是三種文字立三分同樣意思的遺詔,即漢文,滿文,蒙文!科隆多既使改了漢文,他也篡改不了滿文和蒙文的!何況他連漢文也是改不了的,因為以前沒有簡化字,於的繁體字是於,他如何篡改,除非他用改正液,哈哈,用改正液會露馬腳的,還不說以前沒有!所以說四阿哥繼承皇位那是康熙大帝早就內定的。為什麼沒立太子,是害怕四阿哥受到意外傷害!事實證明,康熙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才有了雍正王朝的磅薄大氣!偉人的功與過,自有後人評說!我也是信口開河罷了,見笑!
-
3 # 漁樵說史
沒有那麼多陰謀論,就是康熙選擇了他。不可能是民間傳說那樣把“十四”改成了“於四”,因為聖旨用滿文寫的;而且,稱呼皇子時都是稱呼皇十四子、皇四子的,就算把“十”字改成了“於”,那也是“皇於四子”……
雍正是個很聰明的人,老八收買人心時,他他在認真做事;老十四帶兵時,他在做事;他看起來只是個老實人,其實卻聰明絕頂!事實勝於雄辯,他不動聲色地將自己善於治國的一面完美展現給了父皇,而他也收穫了自己想要的。僅此而已。
-
4 # 石大哥14
雍正皇帝是如何繼位的,這個話題己經爭論、訛傳幾百年了,故事舉不勝舉。是無人能說的明白、解釋清楚。既然是個迷,就讓它永遠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趣談吧,也讓史學家們費費神、勞勞腦,研究研究、探討爭論吧。
總之,我個人認為雍正是個勤奮、嚴格自己,況且是治國能為民著想的好領頭人,雖不是明君,但也決不是野史上稱的暴君(個人的看法,如有不同請涼解)。
-
5 # 我叫老老楊
從留下來的聖旨看,應該是合法繼承。因為清代聖旨是滿漢兩種文字,改的可能性不大。為什麼雍正繼位,被民間說是改了聖旨,名聲也不好?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雍正實行新政,動了一些權貴的乳酪,得罪了很大一批貴族的利益,代表人物有老八,老九,老十。
-
6 # 小方說歷史1990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第四子胤禛突然接到康熙的急詔。等胤禛抵達暢春園後不久,戌時康熙駕崩。就在眾皇子大臣跪地痛哭的時候,步兵統領隆科多口述康熙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同,著繼朕即皇帝位”。原來在胤禛趕到暢春園之前,康熙覺得自己不久於人世,就對大臣隆科多宣佈了口諭。上面這種說法來自雍正親自編撰的《大義覺迷錄》,也就是八王同受遺詔的說法。
在場的皇子們誰也想不到,幾十年的儲位之爭,笑到最後的竟然是一直默默無聞的四阿哥胤禛。據《大義覺迷錄》記載,當得知胤禛成為新君後,九阿哥就跑到胤禛面前挑釁,胤禛隱忍不發,避免一場衝突。胤禛還說八阿哥也表現得非常怨憤。由此可見,其他兄弟對胤禛繼承大統,根本不認同。因為四阿哥胤禛論嫡庶,不如廢太子胤礽。論長幼,不如大阿哥胤禔。論學識,不如三阿哥胤祉。論人望,不如八阿哥胤禩。甚至論人才,也未必比得上他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於是,從宣佈口頭遺詔的那天起,就傳出了雍正篡位一說。
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幾天後胤禛按制把康熙的遺詔頒佈天下,沒想到大家都懷疑遺詔並非康熙真跡。於是雍正篡位一說愈演愈烈,甚至還傳出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還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這個說法不僅百姓相信了,就連十四阿哥也質疑雍正登基的正當性。
康熙死前沒有預立太子,連朝鮮人都預測:彼國不預建太子,似必有五公子爭立之事。康熙之後,兵亂可翹足而待。
為了防止其他皇子發動兵變,胤禛命隆科多封閉京城九門六天,在徹底斷絕了其他皇子發動政變的可能之後,雍正這才稍顯安心。為了避免政敵的指責,胤禛步步小心,唯恐落人以口實。沒過多久,坊間傳來雍正謀父逼母的謠言,這使得雍正皇帝的名聲跌至谷底。而雍正則努力想做個好皇帝來證明自己是正統。
然而雍正繼位前隱忍了幾十年,為了防止別人猜忌,不敢和朝臣來往。登基後雍正發現,滿朝文武除了隆科多,就沒有可信之人。而此時一直覬覦皇位的八阿哥失敗了,但他在朝中的勢力依然非常強大。他對自己的失敗也不甘心,一有機會就煽風點火。雍正一開始也拿八王黨沒辦法,他苦於很多人還把他當王爺而不是皇帝。
雍正十分勤政,每天批摺子到三更半夜,睡眠不足四個小時,是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然而即便如此,坊間謠言雍正嗜酒淫色,甚至還傳到朝鮮藩屬國去。為了消除民間對他的誤解,雍正決定改善民生,大張旗鼓懲治貪汙。雍正一朝官場風氣迅速扭轉,然而這也徹底得罪了王公大臣。不但落得個抄家皇帝的名聲,甚至雍正的密摺制度也被曲解成殘忍好殺的血滴子特務機構。而散佈這一切的正是八王黨。
面對種種誹謗,雍正終於下了狠心,決定將八王黨一網打盡。皇八子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來被削宗籍和圈禁,改名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皇九子被髮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二子被降爵,皇三子也被革爵圈禁。
-
7 # 陳晨孕育育兒專欄
雍正皇帝的繼位有很多民間野史的傳說都說的是他奪位而得的,實際上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康熙朝歷史的人就知道,民間野史是不靠譜的。
眾所周知,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擒鰲拜平三藩徵臺灣平定準噶爾,使得大清一統天下,是難得的千古一帝。在康熙晚年因二廢太子引發諸皇子爭奪皇位,這其中大阿哥,三阿哥相繼失敗,最後僅剩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明爭暗搶地覬覦皇位。三個阿哥中四阿哥胤禛採取的方式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也就是說明面上胤禛一派雲淡風清,說佛講禪,表現出對皇位不感興趣,就是康熙抽查各皇子平時的家中課業,看到的都是胤禛嚮往田園耕種的情懷。雖然胤禛表現出的是志向淡泊,在康熙吩咐下來的朝政上卻絲毫不含糊,總是盡心盡力去完成,並且不給任何人講情面,只要是該做的事任誰也抯撓不了,在朝臣中有"冷麵王"之稱。胤禛的這種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作風最後得到了康熙的讚賞,稱他有“堅鋼不可奪志"的做事風格。加上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堅強的支持者,也為他得到皇位增分不少。八阿哥胤禩處處模仿康熙,卻處處不像康熙。康熙曾說他對朝臣寬縱,老八比他更寬縱,要是老八繼位,君權如何能統一?皇權如何能不旁落?加上胤禩生母是賤奴出身,胤禩身份低,康熙不可能傳位給他的。十四阿哥胤禵,自來好武好勇鬥狠,康熙說他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卻過於依附八阿哥胤禩,要是傳位給他,沒有八阿哥的扶持他坐不穩這個皇位。但八阿哥一旦扶持他,皇權旁落,後果不堪設想。康熙不僅是仁君也是仁父,他為了不讓十四阿哥胤禵陷入更深的皇位漩渦,封他大將軍王遠征西北,卻同時同意了胤禛提出的糧草供應派給甘陝總督年羹堯。這樣的安排就鉗制住了胤禵二十萬大軍的命脈,就是有一天胤禵想帶兵返攻回京,也會因年羹堯的鉗制而寸步難行。
康熙傳位給雍正還有一個原因,在和張廷玉方苞討論繼位人時,康熙猶豫於老四和老十四這兩個同母的兄弟,方苞說道可有一法為君解惑,康熙追問是什麼,方苞說:看聖孫。有一好聖孫,可保大清三代盛世。康熙撫額大喜:吾得之也!雍正的第四子弘曆自小聰慧,在康熙見到第一次後就很喜歡弘曆,康熙一百多個孫子中唯把弘曆帶進宮放在身邊親自教導,彌留之際,傳位給雍正後囑咐他立弘曆為太子。所以說康熙傳位給雍正是經過深思熟慮,考查了雍正的能力後決定的,不可能是野史傳聞那樣靠改傳位詔書謀劃而得。清朝的傳位詔書是滿漢合壁的,漢字就算能添減筆畫改動,滿文怎麼改?
-
8 # 既生瑜何生亮i
雍正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關於雍正這位皇帝不論是從哪方面來說一直都是清朝的疑案之一,尤其是雍正的繼位疑案和雍正的死因疑案。
雍正他是個明君而非仁君,明君指的是治理國家能力很強,但在某個地方也犯下了嚴重錯誤,但總的來說是七三開的,即成績七分,過錯三分。
下面是野史對雍正登基的懷疑:
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太后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柱而死。
其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康熙病重時發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皇子胤禎。
其三、“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其四、“雍正投毒說”:康熙病重時,胤禎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其五、“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可能出於矯詔篡立。這樣說並不是要抹煞他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
-
9 # 淮上秋陽
應該說雍正是正常繼位的,而不是野史傳說中的篡改詔書非法繼位。理由如下:
1.根據史書記載,雍正繼位前康熙對其多有考察,經常就一些國事政事徵求他的意見或直接派他去辦理,雍正基本上能做到奏對得體,辦事幹練,康熙對他的才幹應該是滿意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貝勒封為和碩雍親王就是對他一種褒獎和高度肯定,畢竟皇子中封親王的機率很低。
2.雍正在康熙晚年所謂“九王奪嫡”中運用“不爭是爭”的理念,低調行事,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表現的相對超然,處於不顯山不露水的狀態,深得康熙認可。
3.兒子弘曆的有力助選。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說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弘曆得到康熙帝的寵愛,使雍正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或者說這是促使康熙敲定繼承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4.最後一點,關於坊間傳說的雍正把詔書中“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即“矯詔奪嫡”,筆者認為這件事沒有技術操作的可能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根據規定,詔書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同時書寫,個別漢字好改,滿文怎麼改?再有,那時也沒有推行簡化字,漢字的“於”應該寫成“於”,更沒法改了。
-
10 # 老陳有話要說
《雍正王朝》裡面雍正的繼位是康熙聖旨指定的,屬於合法繼位的新君。
在壽宴“送死鷹”以後康熙已經因為身體的原因開始深居簡出,開始為了新皇的繼位進行鋪路。開始免去四阿哥的職位把其從權利鬥爭中隱藏起來,再次就是把有為的大臣透過一系列旨意保護起來而且還給其他人留下年老昏聵的印象麻痺其他人。最關鍵的就是收服九門提督隆科多保證其真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擁護接班人。這些都保證了自己指定的接班人順利繼位,臨死前單獨召見四阿哥進行最後的傳承這些都說明四阿哥的繼位屬於康熙傳承合法繼位。
-
11 # 曹操的速度
雍正能夠繼位稱帝,著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人戲稱這一事件為“九龍奪嫡”,而且在這九個人當中,大家最看好的並不是他,因此他的繼位讓當時的很多人都感到很意外。現在我就來分析一下雍正是怎樣在不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力挫眾人走向巔峰的?
第一,搭擋靠譜,像雍正最大的勁敵八阿哥胤禩,雖然支持者眾多,但論到靠譜的搭檔卻沒有,基本上是忠心的沒能耐,如老九、老十,有能耐的要有二心,像老十四,而雍正的搭擋老十三胤祥,不但忠誠且能力出眾,多次救雍正於危難當中。
第二,佈局精準,還是拿老八來舉例,雖然支持者中有皇親國戚朝廷宰輔,但他們這些人除了在輿論上能有些影響,到了關鍵時刻起不到大作用。雍正這邊雖然在品級和數量上比不上他,但都是在要害職位,像年羹堯、隆科多和李衛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韜光養晦,回顧太子、老大和老八的經歷來看,他們或多或少都敗在了急於求成上了,同樣拿老八為例,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之時,他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為了能當上儲君,他暗中聯絡百官結或朋黨,以至於他做威望讓康熙帝都十分忌憚了,不得不對他進行打壓。在同一事件上雍正則釆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不但表現出對儲君之位毫無興趣,而且還表現出對原太子的忠心不二,被康熙當中表揚“好”字。
雍正能當上皇帝看似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細想起來卻也在情理之中。
-
12 # 毅然2008
雍正皇帝在清朝的歷史上有很多謎案,也很有爭議,繼位之謎、死因之謎,關於他的繼位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康熙傳位於雍正,二是篡康熙改遺詔,史學界認同的是正常傳位而且也有證據證明,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康熙的傳位遺詔。
我們所瞭解的歷史真相,都是官方檔案,可信度應該還是很高的,除了官方檔案記載我們也可以用人性推理一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康熙皇帝,你會怎麼做?你會怎麼選擇?康熙皇帝有二十幾個兒子,真正能當接班人的其實沒有幾個,史學界稱之為九子奪嫡,皇太子、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從康熙朝晚年兩次廢掉皇太子以後,老大因為說了一句要殺了皇太子的話,而失去了皇位的爭奪其結果就是終身圈禁,皇太子不用說也是永遠圈禁、老三雖然有這個心但沒有這個實力,老八也是在因為廢太子以後,太過鋒芒畢露,朝中勢力過大甚至威脅到康熙,康熙最忌諱的就是朋黨爭鬥,作為康熙是一定要打擊他的,老九老十他們只是老八的隨從跟班,所以他們不可能是康熙的選擇,老八的生母地位也不是很高,最後只剩下老四和老十四,在多達數年的觀察當中,雍正沒有犯過明顯的錯誤,雍正皇帝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對皇權的爭奪中沒有那麼明目張膽,表現出對皇位沒有那麼強烈,只是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在康熙交代辦的差事也是盡職盡責,完成的很好,康熙晚年吏治腐敗他自己也知道,而雍正有這方面的才能。1以下有幾點可以說明雍正的合法繼位:
一.老十四是雍正的同父同母弟,在康熙末年,被康熙皇帝親自派往大西北,還封了大將軍王。如果康熙有意傳位於他,他怎麼會在自己年老疾病纏身的時候將自己的繼承人派往外地呢?
二.康熙病重時數次派時為皇子的雍正代其前往天壇祭天,在封建社會時,祭天是大事中的大事。皇帝不能去的時候代替他去的是太子,而當時並沒有立太子,派雍正去可以說是對他寄予厚望,也是暗示他將會是接班人。
三.關於野史傳說篡改遺照一說是站不住腳的,傳位十四子和改為傳位於四子。當時於字是繁體字想改沒有那麼好改的。清朝的詔書分為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一式兩份,就算漢文好改滿文的是改不掉的,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怎麼會把皇位傳給一個遠在大西北的老十四呢?
雍正皇帝的繼位雖然爭議很大,但從他即位以後,做的幾件事就可以看出,他還很適合做皇帝。攤丁入畝、創立軍機處、改土歸流。此外,雍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政績,如懲治貪汙,解放賤民,平定羅卜藏丹津,史派駐藏大臣等。為中國的統一與發展作出了歷史貢獻,應該說雍正皇帝還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
13 # 青年史學家
康熙皇帝晚年最大的悲劇在於兒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互相廝殺,歷史上稱之為“九子奪嫡”,康熙皇帝曾經把很大的希望寄託在了皇太子胤礽身上,可是胤礽是爛泥扶不上牆,不過因為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皇后所生,而康熙帝一直對於皇后有所虧欠,所以在第一次廢掉太子後又重新恢復了太子的身份,但是太子還是表現不好,所以康熙五十年,康熙帝第二次廢掉了太子。
太子被廢后,剩下的皇子們就都感覺機會來了,當時的熱門人選包括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其實在皇四子前面還有皇三子和皇五子,不過這倆人對於政治並不感興趣,皇長子胤禔就是一個棒槌,但是他是對皇位有覬覦之心的。
康熙帝之所以最終選擇皇四子胤禛為皇位繼承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確是因為皇四子比較穩重、內斂,不像皇長子那樣雖然身居長子之位,但是一點沒有長子的風範,也不像皇八子那樣鋒芒必漏,憑良心講,治國理政還是需要比較冷靜與理性的人的。還有一個原因,雖然正史沒有記載,但是可以進行合理推測,那就是康熙帝非常喜歡雍正帝的三兒子弘曆,弘曆經常被召進宮,康熙帝有意把弘曆也扶持為皇位繼承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弘曆的父親即位,這樣就順理成章了。
而民間所傳說的胤禛改聖旨的事情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經不起推敲的,所以,雍正帝登上帝位是光明正大的。
-
14 # 虛掩醜陋
關於大清雍正皇帝的繼位問題,在民間曾經炒的沸沸揚揚,歷史好像也沒有明確定論。於是關於雍正皇帝的繼位,好像就成了一個歷史謎團。其實,雍正皇帝繼位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原因如下:
首先按照中國古代的歷史遺留下來的規矩,皇帝的第一個兒子一般都會立為儲君。長子夭折或者無能即立次子,以此類推。康熙皇帝首先立的儲君不是長子,而是次子。而次子心術不正,幾經廢黜,不能再當儲君。而長子又因特殊原因不得康熙喜愛不陪當做儲君。三子喜歡舞文弄墨,閒散慣了不願意做儲君。那麼,就該四子胤禛為儲君了!
其次,胤禛在諸王子中最為國事操心,能想康熙之想,深得康熙皇帝認可。另外在諸王子中威信也比較高。重要的是做了康熙皇帝在晚年想做而不能做的許多事,這在康熙皇帝心中的位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康熙皇帝賞識。胤禛成為雍正皇帝也就順其自然了。
其三,雍正的兒子弘曆聰明伶俐,總是能討康熙皇帝的歡心。並且經書子集樣樣精通,騎馬射箭無所不能。深得康熙皇帝喜愛。在康熙心目中孫子弘曆的能力勝過諸位皇子,早有有心立為儲君。只是不得已罷了。因此,為雍正繼位也拉了不少“選票”。
有上述三個原因,雍正繼位理所當然。至於後人說的一些事情,毫無根據。比如篡改詔書一說,就漏洞百出。大清朝的聖旨或詔書,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即使改了漢子,那麼滿文也難改動。況且那個時期沒有簡化字,繁體字也是很難改動的。
縱觀以上各種分析,雍正皇帝的繼位,沒有什麼蹊蹺之事。應該是康熙皇帝傳位與他,並不是民間所說竊取而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15 # 揚沙蔽日
先看一下正史: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申昜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於 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清史稿 世宗本紀》
說康熙在暢春園身體不舒服,讓雍正替他祭天,到甲午日,康熙病的不能動彈了,把眾人叫到齋宮,宣讀繼位詔書,然後聖祖崩了,胤禛上位。
就這麼簡單,沒毛病,父親死了,兒子接班天經地義。那麼雍正正常接班怎麼有這麼多非議呢?當然與九王奪嫡這段歷史有關了。事件就不描述了,從正而八經的考證,到胡謅八扯的演繹大家聽的耳朵也長繭了。
雍正一朝制度之嚴苛,辱及斯文,天下唯有讀書人得罪不得,只要得罪了讀書人的皇帝都沒有好名聲。秦始皇,明永樂等就是例子。
與雍正搞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和被觸及利益計程車族階層聯合起來,雍正各種得位不正言論大肆散播,殺父纂位說,修改遺詔說開始氾濫。皇帝可以殺人,卻是堵不住悠悠眾口,天下人人都有好奇心,雍正要是正常接班,四平八穩,那嚼起舌根來多沒意思,有猛料爆,喝酒聊天才有興致。
儘管雍正釋出《大義覺迷錄》闢謠,沒人看。一本正經講道理,誰愛聽。小道訊息,花邊新聞才有生命力。
不管雍正得位正不正,有一點是肯定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他說黑的是白的,那就是白的。
-
16 # 古今夢迴
關於雍正當上皇帝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他受遺詔合法繼承,一種認為是矯詔奪位。雍正是繼位還是篡位,根據野史載,雍正篡位的版本有五種之多。
一、康熙本是傳位十四子允禵,雍正把詔書的十改成於,詔書就成“傳位於四子”。雍正繼位之後,將允禵關起來,太后要見允禵,雍正不允許,太后氣得撞柱而死。
二、隆科多改詔:康熙病重發允禵回京,要傳位於他。但隆科多沒有把遺召發出去,等康熙駕崩,假傳聖旨立四子胤禎。
三、隆科多改詔第二個版本:等康熙嚥氣,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雍正投毒:康熙病重,胤禎進獻參湯,康熙喝完歸天。
五、年羹堯改詔:年羹堯是川陝總督,傳聞與雍正的母親私通,雍正是其私生子。
這些版本把雍正描述成改詔篡位,殘害自家兄弟的暴君。修改詔書中的字來改變詔書內容是不可能的,清代傳位詔書會用滿漢兩種文字,同時詔書會提到皇子名字,不會只寫第幾子。
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一直沒有定論,但流傳的十改於是不成立的,現存於遼寧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頒佈的,並不是康熙真跡,但遺詔還不能說明什麼。而雍正進參湯下毒:康熙曾多次說人參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不會用這一招。隆科多改詔書:也不符合歷史,將密旨放正大光明匾後,是從雍正才開始。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是無稽之談,雍正的年紀比年羹堯還大。
主張篡位的學者,有的認為康熙去世,沒來得及留下遺詔,雍正和隆科多等搶佔先機。有的認為康熙兩立兩廢太子,對儲君的事勞心傷神,到臨終前才立皇十四子。
主張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沒有證據證明另外的皇子為康熙所鐘意,所以雍正即位是有理由的。在詔書中都是加上一個皇字的,比如傳位皇十四子,這樣十改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所以說改詔不成立。
-
17 # 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
雍正到底是合法繼位還是篡位,史學界一直有爭論,雙方列出的證據也不算少了,可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也就是說缺少關鍵的證據,歷史已然不能重演,關鍵之處可能永遠也弄不清了,我們拋開一些現存的證據和史料不說,我個人覺得篡位這個活,不僅要有膽量智謀,還得有人,這樣的大事只靠一兩個人是不可能辦成的,要調兵,要遣將,要拉攏很多人共同做這件事,人多嘴雜,將校士兵,太監宮女等等等等,怎麼可能捂得一絲不透?中國歷史上弒君篡位的事情還少嗎?不都被記在了不同史書,和各種野史傳記上?如果雍正真的是篡位,怎麼可能只留下一些傳聞和一看就知道是杜撰的情節?
-
18 # 不沉的經遠
康熙傳位給雍正的。
民間有傳說康熙在去世時,寫下遺詔:將皇位傳給十四阿哥。雍正將“十”字改為了“於”字,這樣就將皇位落到了自己手中。
但是這只是傳說,遺詔不可能是改的。
因為遺詔原文寫的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個顯然不是十改於的結果。
其次詔書是用三種文字寫成,滿文、漢文還有蒙古文,不是加一橫能改的。
-
19 # 影片咚咚強
康熙對雍正多有很多的考驗,雍正一直在當差,辦了不少事情,康熙也都很滿意。康熙三十七年由貝勒封為和碩雍親王就是對他一種褒獎和高度肯定,皇子中封親王的機率很低。雍正在“九龍奪嫡”中運用“不爭是爭”的方式,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表現的相對自然,處於不顯山不露水的狀態,深得康熙喜愛。 兒子弘曆深受康熙喜愛,養在宮中,親自撫養,親授書課。弘曆得到康熙的寵愛,使雍正在爭奪儲君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最後一點,關於民間傳聞的雍正把詔書中“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即“矯詔奪嫡”,這件事沒有技術操作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點是,詔書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同時書寫,漢字可以改,滿文怎麼改呢?而且,那時也沒有推行簡化字,漢字的“於”應該寫成“於”,更沒法改了。
-
20 # 跳舞的土豆
雍正繼位之謎
雍正皇帝,全稱愛新覺羅·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關於雍正帝是如何繼位的,已經爭論謠傳了許久,而流傳最廣的莫過於隆科多的篡改遺詔之說。說是康熙皇帝本已擬好傳位十四皇子,結果被科隆科多改為傳為於四皇子。
具體說是,康熙帝病重後留下遺囑:“傳位十四子。”遺囑交給國舅隆科多收著,而隆科多恰是允(即皇四子)的死黨,二人勾結,將“十”字改為“於”字,因此,遺詔成了“傳位於四子”。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首先清朝在皇子之前加上“皇”字,比如皇長子、皇四子、皇十子……若真的是傳位給十四子,那也應該是“傳位皇十四子”,在這裡也就不存在什麼把“十”修改成“於”的問題了。因為若是修改了的話,就變成了“傳位皇於四子”。
再者清朝皇帝立詔用的是三種文字,同時立三份同樣意思的遺詔,即漢文,滿文,蒙文!
隆科多即便是改了漢文,他也篡改不了滿文和蒙文的,更何況他連漢文也是改不了的,因為以前沒有簡化字,於的繁體字是於,他又如何篡改的了。
還有說雍正毒死了康熙帝,其實這種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康熙乃何許人,那是千古一帝,其在位幾十年,他是那麼容易就被人下毒毒死?再有,康熙皇帝畢竟是個聖明的皇帝,他能不考慮自己身後事?將誰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他自然會有嚴密的部署,不可能也絕不會讓那麼多皇子為了皇位而發生爭鬥。
回覆列表
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即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怎樣即位的?長期以來在民間有種種傳說。有的說,康熙臨死前曾手書遺詔,傳位皇十四子,而胤禛串通隆科多等人,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於”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說,康熙臨死前並沒有什麼遺詔,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將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改成宣召四子;還有的說,康熙本來就以四子胤?為繼承人,如此等等。史學界對這一問題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還是個懸案。
第一種觀點認為,雍正是謀父篡位。原因如下: 其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禛禵,這可以從康熙讓胤禵在西陲主持軍務一事看出,為西征之役關係到中國半壁江山誰屬和清朝今後安危的重大問題。康熙必須選擇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充當大將軍。對胤?的任命提高他的威信,培養皇太子的決定性的環節。
其二,據義大利人馬國賢目睹記載,康熙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之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由此可以推斷雍正謀父篡位是有根據的。
其三,遺詔是科隆科多獨自宣佈的,完全可能將“十”改成“於”字。
第二種觀點認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問題。因為:
一、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成的,用滿文宣讀,不可能篡矯詔奪位的種種傳聞,無非出於政敵的中傷。
三、康熙臨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時,又將幾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說:“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可見,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四、胤禛是在諸皇子奪嫡爭儲的鬥爭中繼皇帝位的“捷足先登不能叫“篡立”。
第三種觀點認為,康熙原要在胤禵和胤禛兩人中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最終選定了胤禛。 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說明他是康熙選擇的皇太子之一,但未最後選定。否則,為何讓他長期滯留邊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後十二次參予祭祀活動,次數之多,居皇子之冠。
康熙還多次讓他參與政務,賜給他圓明園和獅子園。他還十分喜歡胤禛之子弘曆,稱其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太子侯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