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影響戰爭的因素有很多,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和。但歸根結底,戰爭是人的戰爭,特別在冷武器時代,人才是決定戰爭的最重要因素。

    而由人組成的戰爭“遊戲”,決定這場遊戲的勝負關鍵中的關鍵,在於兩軍主帥。

    各自隊伍中的中樞神經,靈魂人物。

    對其中的佼佼者,我們稱之為名將。

    名將,是絕對能夠影響一場戰爭的走向,甚至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種族的衰亡。

    戰國時代,一個小小的燕國,因為擁有了樂毅,竟把強大的齊國打得只剩兩座孤城,而當年輕的燕惠王盲目換帥後,一敗塗地,被田單一鼓作氣,收復全齊。

    兵還是那些兵,城還是那座城,但對壘的主帥不一樣,整個戰爭走向完全不一。

    試想換個主帥,誰敢在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面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可項羽敢,韓信敢,所以他們是名將,所以他們能在戰爭上以少勝多,橫掃千軍。

    大漢面對強大的匈奴,沒有霍去病的橫空出世,沒有衛青的驕健銳利,能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打得西遷,改變亞歐歷史。

    有人會說時勢造英雄,沒有霍去病,也會有張去病,李去病。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也英雄改變了歷史。

    沒有了名將王猛的輔佐,符堅空擁百萬強兵,淝水一戰仍然不戰自潰。而老對手前燕有慕容恪慕容垂兄弟在一天,儘管國力衰退,前秦仍就無法對其有所企圖,而當慕容恪慕容垂一死一逃,前燕几年不到就被前秦所滅。

    名將,有時候就是一個帝國的支柱,和希望的種子。

    戰爭是冷酷的無情的嗜血的,但名將又是溫情感性的,可以說是名將讓戰爭從冰冷的機器變成歷史長河中閃亮的星,是名將讓冷酷的戰爭變得有溫度,所以我們會感嘆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宿命,更敬畏於霍去病的匈奴不滅所以家為志向,更悲嘆於嶽武穆的只差一步痛飲黃龍。

    可是說,是名將最終讓戰爭從行為昇華為藝術。

    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我們對戰爭的熱愛是葉公好龍式的,真正讓我們迷醉的,是名將。

  • 2 # 歷史風暴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很多時候名將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名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治軍才能,二是指揮才能。

    以戰國第一名將吳起為例,

    他在魏文侯時期為魏國訓練了十萬魏武卒,這十萬人在吳起的率領下戰無不勝,給秦國和楚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果沒有吳起,就不會有這支強大的軍隊,那麼魏國在戰爭中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這些士兵也得不到良好的訓練,他們將會和其他普通士兵無異,難以影響戰爭的程序。

    吳起的指揮才能更是神奇,他不僅能訓練出強悍的軍隊,還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魏武侯後期,吳起被迫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幾年後他又率領曾經屢戰屢敗的楚國軍隊打敗了曾經一手建立的無敵軍團魏武卒!吳起死後,楚國軍隊再次衰落,無法和魏武卒正面對抗,而魏國又可以稱霸天下。可見吳起的指揮給楚國軍隊帶來了多麼大的影響。

    完!

  • 3 # 縱橫國史

    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很多,但名將絕對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之一,有時甚至決定戰爭的結局。在此,筆者就舉個例子,大明第一猛將常遇春和鄱陽湖決戰。

    朱元璋起兵以來,一直都是低調行事,採納朱升“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韜光養晦戰略,無奈,陳友諒步步緊逼,自己亦只能迎戰。1363年,陳友諒親率60萬大軍傾巢出動,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展開長達36天的決戰。此時,朱元璋兵力遠遠少於陳友諒漢軍,僅有十萬左右;朱元璋小型戰船亦不是陳友諒水師的對手。但是,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藍玉、朱文正等名將在手,所以戰鬥是相當激烈,雙方均損失慘重。有一次,朱元璋坐艦擱淺,漢軍猛將張定邊趁機圍攻,前鋒已近靠近朱元璋,可以說,不出意外,朱元璋必定被活捉。可就在此時,常遇春一馬當先,親率戰船衝入陳友諒水軍陣營,力戰張定邊(元末第一猛將)。但是,張定邊還是慢慢的接近朱元璋坐船,情勢萬分危及;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常遇春拉開弓箭將張定邊射傷,使其落水,朱元璋趁機逃過一劫。不久,常遇春組織火攻,將陳友諒戰船悉數燒盡,陳友諒大敗而逃,從此江南便再無堪稱朱元璋之對手。

    試想,如若朱元璋被猛將張定邊圍攻之時,常遇春恰好不在現場,而是和徐達在攻陳友諒側翼,鄱陽湖戰局將會是何結果。肯定是朱元璋被活捉,鄱陽湖大敗,江南就是陳友諒的天下。

  • 4 # 御劍士

    一將難求, 名將對戰爭的影響非常非常巨大。

    歷史上真的是太多了,最著名的就是戰神:韓信!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訂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並且攻楚滅齊,可以說沒有他劉邦統一全國的希望比較渺茫。

    而劉邦的幾十代孫劉備就差遠了,他只有諸葛亮,卻沒有一個大將,關羽和張飛的水平還是差了太遠。

    歷朝歷代名將太多了:白起,李廣,常遇春等等,基本上每個朝代的開國都有幾個名將幫助開國。

    其他一些沒能成功的地方軍閥都是缺名將輔佐。當然了,也跟這些軍閥頭子缺少劉邦一樣的御下之術有關。

    這些事情如果往深了講,幾本書都說不完。

  • 5 # 悟空小影片

    在敘利亞城市代爾祖爾守城戰中表現出眾的老將伊薩姆·扎赫拉丁將軍觸雷犧牲了,享年56歲。所謂的「名將」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請看今天的文章。

    這位為了保護城中百姓和財產不失而浴血奮戰的老將軍,在見證了城市的解放後,可惜終於還是沒有能夠活著見到敘利亞的徹底安定。

    今天,就讓我們懷著哀悼的心情再看一次代爾祖爾攻防戰,作為對老將軍的緬懷。

    代爾祖爾危機

    代爾祖爾連線著地中海東岸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千年前就是羅馬帝國與東方世界的衝突前線,當然也是重要的貿易節點。已經見慣了戰火的老城,早就不再害怕死亡的威脅。

    東地中海與美索不達米亞

    之間的代爾祖爾

    2013年下半年,敘利亞內戰到了尖峰時刻,政府軍節節敗退,叛軍卻在不斷攻陷重要的城市。代爾祖爾就是其中一座。

    此時的代爾祖爾,勢如累卵,隨時可能落入叛軍(他們後來大都歸順ISIS)手中。好在救星伊薩姆·薩赫拉丁(Issam Zahreddine)將軍帶著共和國衛隊104旅,及時來到了只剩下半座城的代爾祖爾。

    位於戰爭前線的代爾祖爾

    2013年11月份局勢

    敘利亞共和國衛隊成立於1976年,是有2萬餘人的陸軍裝甲部隊。這支部隊一直由阿薩德家族掌握,是敘利亞最精銳,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巴沙爾就任總統後將衛隊指揮權交給他的弟弟馬赫爾,力量進一步壯大。

    共和國衛隊肩章

    衛隊所屬103旅曾在拉塔基亞作戰

    105旅主要在大馬士革周邊

    106旅也曾協助收復阿勒頗

    124特種作戰旅曾成功防禦塔卜卡空軍基地

    敘利亞危機爆發後,104旅原旅長馬納夫・塔拉斯准將叛逃,伊薩姆·薩赫拉丁准將臨危受命,成為104旅的指揮官。

    他率領104旅轉戰大馬士革的杜馬、哈拉斯特、耶爾穆克難民營等地,多次扭轉戰局。2013年,已經升為少將的他率軍還曾前往阿勒頗作戰穩定戰局。

    戰功卓著的將軍被支持者稱作“救火將軍”,也被反對者稱作“阿薩德的走狗”。

    身先士卒的伊薩姆將軍

    當104旅來到代爾祖爾時,代爾祖爾省已經大部分淪入叛軍之手,連代爾祖爾城也大半失守。能夠依託的防禦工事只剩下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幾個據點和空軍基地。

    伊薩姆將軍剛剛到代爾祖爾,就腿部中彈負傷。趁著政府軍士氣低落,叛軍快速推進,直逼代爾祖爾空軍基地。

    叛軍一心想要攻下空軍基地,攻勢非常猛烈。好在伊薩姆將軍身先士卒,與將士同甘共苦,打退了叛軍的這輪進攻。

    保護機場,至關重要

    儘管如此,局勢仍然非常險惡。伊薩姆將軍很清楚,要在代爾祖爾站穩腳跟,就必須落實以下這些要點:

    1.堅守空軍基地不失。

    只有守住了機場,物資才能源源不斷地運進來,維持守軍的戰鬥力。而且只要有這個顯眼的目標,叛軍的作戰部署就很好猜測。因此老將軍加強了機場的防禦工事,並在周邊安裝地雷防止包抄。

    2.加強訓練,蒐集情報。

    共和國衛隊作戰經驗豐富,能夠起到訓練原本駐軍和民兵部隊的作用。同時,他們與軍事情報局合作,蒐集叛軍情報,瞭解他們的兵力部署和動向。

    一個重要行動就是2014年9月,104旅與情報部門合作炸燬了幼發拉底河大橋,迫使西岸的ISIS失去重要補給通道,從而減輕守軍的壓力。

  • 6 # 聞樂飛揚

    影響戰爭的因素有很多,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和。但歸根結底,戰爭是人的戰爭,特別在冷武器時代,人才是決定戰爭的最重要因素。

    而由人組成的戰爭“遊戲”,決定這場遊戲的勝負關鍵中的關鍵,在於兩軍主帥。

    各自隊伍中的中樞神經,靈魂人物。

    對其中的佼佼者,我們稱之為名將。

    名將,是絕對能夠影響一場戰爭的走向,甚至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種族的衰亡。

    戰國時代,一個小小的燕國,因為擁有了樂毅,竟把強大的齊國打得只剩兩座孤城,而當年輕的燕惠王盲目換帥後,一敗塗地,被田單一鼓作氣,收復全齊。

    兵還是那些兵,城還是那座城,但對壘的主帥不一樣,整個戰爭走向完全不一。

    試想換個主帥,誰敢在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面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可項羽敢,韓信敢,所以他們是名將,所以他們能在戰爭上以少勝多,橫掃千軍。

    大漢面對強大的匈奴,沒有霍去病的橫空出世,沒有衛青的驕健銳利,能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打得西遷,改變亞歐歷史。

    有人會說時勢造英雄,沒有霍去病,也會有張去病,李去病。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也英雄改變了歷史。

    沒有了名將王猛的輔佐,符堅空擁百萬強兵,淝水一戰仍然不戰自潰。而老對手前燕有慕容恪慕容垂兄弟在一天,儘管國力衰退,前秦仍就無法對其有所企圖,而當慕容恪慕容垂一死一逃,前燕几年不到就被前秦所滅。

    名將,有時候就是一個帝國的支柱,和希望的種子。

    戰爭是冷酷的無情的嗜血的,但名將又是溫情感性的,可以說是名將讓戰爭從冰冷的機器變成歷史長河中閃亮的星,是名將讓冷酷的戰爭變得有溫度,所以我們會感嘆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宿命,更敬畏於霍去病的匈奴不滅所以家為志向,更悲嘆於嶽武穆的只差一步痛飲黃龍。

    可是說,是名將最終讓戰爭從行為昇華為藝術。

    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我們對戰爭的熱愛是葉公好龍式的,真正讓我們迷醉的,是名將。

  • 7 # 汆越客

    一場戰爭是否能夠獲勝?往往有幾個大型的戰役的勝負來決定。而大型的戰役和戰役中的區域性戰鬥,如果能在名將的指揮下不斷的取得勝利。由量變的積累導致最終的質變,就可以疊加得到戰役的勝利。有不止一場戰役的勝利疊加而得到戰爭的勝利,就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戰役局面。這樣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就成為可能。

    但是名將的數量一般都不多,從一句古老的格言中就可以看到一個名將是多麼的難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圖為,三國名將趙子龍萬軍中七進七出

    如果這個名將帶領軍隊,在決定一場戰役甚至是一場戰爭的決定性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那麼他就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中的敵我攻防態勢。總體戰爭局勢的轉變,可能就是從這一場區域性轉診而轉變。

    圖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例如,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就徹底改變了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之間的攻防形式。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整體態勢從此進入戰略進攻狀態,直到中國大陸上國民黨軍全部被打垮,建立了我們的新中國。

  • 8 # 班達拉姆之重溫歷史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統帥在古代對於戰爭影響很大。

    首先,古代的軍隊組成部分,以中世紀為例:

    在歐洲,一般是各地伯爵、男爵、主教等各路領主的封建騎士+花錢按合同打仗的僱傭軍+臨時招募的民兵。

    在印度、伊斯蘭世界,一般是各地采邑領主的軍隊+遊牧部落+臨時招募的民兵+王室自己的部落武裝以及常備軍。

    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直轄的武士+麾下各城主的武士+臨時徵發的民兵+附屬或同盟大名的軍隊。

    蒙古草原的遊牧部落,其實也是各個部落的聯軍。

    在東南亞、東亞,比較特殊,普遍採用徵兵制或者軍戶制,將領往往由君主臨時指派,但是也往往會臨時僱傭一些民兵和其他民族的武裝或者遊牧部落。

    軍隊的來源非常的多元化,往往有好幾個民族,不同的兵種,N個民族、N種語言,匯成兩句口號:搶劫、強X。統帥要能夠很好的協調他們,確保他們會賣力作戰,不會被敵人收買,不會搶劫搶夠了就逃走,不會臨時發不出軍餉就叛變,經過盟友的地盤不會太搶掠過分以致於盟友反目……

    以古代一些軍隊為例

    旭烈兀西征的軍隊:有蒙古本部的騎兵,有漢人的步兵和攻城部隊,有附屬的康裡、衛拉特等部落的遊牧騎兵,有原來花剌子模投降的步騎兵,有亞美尼亞基督徒的重騎兵……

    奧斯曼出征歐洲的軍隊:蘇丹親自統帥的近衛軍,安納托利亞和魯米利亞的封建起兵,瓦拉幾亞、塞爾維亞的重騎兵,克里米亞汗的輕騎兵,邊境的突厥遊牧部落騎兵,北非的盟軍,基督徒叛教者,滿腦子72個處女的宗教狂志願者……可以湊滿兩桌麻將不止

    還有穆斯林的軍隊要準備好清真食品~

    古代沒有參謀部,全靠統帥和他的臨時私人幕僚,協調。要釋出一道道作戰命令,很多都要統帥親力親為。弓箭手為主的輕步兵,長槍手為主的重步兵,還有重騎兵和輕騎兵,都有互相剋制的關係,必須要把兵種搭配好,保持隊形,隨時關注自己的翼側和背後以防被敵人騎兵包抄,手裡要儘量保持一支預備隊,在局面稍占上風時,要剋制住部下傾巢出動搶戰利品的衝動。

    另外,古代也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門,統帥必須隨時關心後勤。敵人離自己還遠的時候要抓緊時間四處徵糧,徵糧的時候要儘量約束自己的部下不能不管糧食只管金銀財寶,也不能把當地的領主和百姓招惹的太過分引起不必要的衝突。敵人主力已經不遠了,這時候,要儘快把分散在四處就食的軍隊收攏起來,準備找一塊開闊地和對方開片。

    在這個年代,統帥的能力極其重要,軍事天賦,溝通、協調、組織能力至關重要,出身背景和官職爵位也很重要。換了一個統帥,部下往往就不鳥丫的了,空有滿腹經綸,沒人指揮的動。

    世界軍事史上最根本的革命發生在歐洲

    15-16世紀由於歐洲列國爭霸,維持均勢,而且軍隊人數少,一般最多兩三萬人,相比東方動輒十萬大軍便於指揮、協調戰術。一國採用新的編制、戰術、武器在戰鬥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各國仿效,不斷進步。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以後,歐洲各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化的軍隊的操典,包括組織、指揮、編制、戰術、訓練、後勤等。

    根據這套做法,一群目不識丁的平民經過訓練,幾個月後就可以成為合格的線列步兵,排隊槍斃。

    而且,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即使打敗仗,也敗得有章法,對方不敢隨意追逐掩殺。

    從三十年戰爭到拿破崙戰爭,戰敗一方的傷亡比例持續下降,顯示了歐洲戰術的優越性,根據《西方戰爭藝術》: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一方為37.4%,17世紀後半期戰敗一方的傷亡比例則減少為27.6%,到七年戰爭進一步下降到21.9%,而戰勝一方的傷亡比例穩定在12.5%左右。而且戰敗之後,殘部很快在軍官的帶領下重新集結,很少有全軍覆沒,更不會有中國古代王朝後期的那種一觸即潰、望風披靡的藥丸之象。

    各國同時還加強了軍隊的紀律建設,靠著棍棒皮鞭,士兵們終於不再沒事就騷擾地方了,軍隊基本上做到了令行禁止,能分能合。

    火槍逐漸改善,軍隊的武器普遍從火繩槍換成了裝刺刀的燧發槍,排隊槍斃的戰術普及,火炮的口徑彈藥制式統一,也減輕了戰術協調和後勤供應的難度。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是當時公認的軍事天才,但是也打了不少傷筋動骨的敗仗,他的勝仗,除了洛伊滕戰役,敵人的傷亡比例也並不大。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和歐洲國家的戰爭就往往慘不忍睹,即使獲勝,也是慘勝。

    決定戰爭的不只是統帥個人了,而更取決於整個武器裝備、軍事體制和大量中下級軍官的合力。

    到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國家的整體動員能力開始顯現。巴黎公社宣佈所有法國公民都有當兵的義務,大革命時期的法國軍隊軍官大量被清洗, 缺乏訓練的軍隊在戰鬥中往往損失比敵人大得多,但是憑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最終把敵人趕出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義務兵役制的無窮兵力和打破社會階層帶來的下級軍官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拿破崙敢於打破當時的軍事常規,大膽機動迂迴包抄,勇敢地發動決戰(輸得起)。但是當歐洲其他各國也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宣傳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之後,拿破崙很快就面臨對方壓倒性的兵力優勢,萊比錫戰役失敗後再難迴天(輸不起了)。

    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綜合國力對於戰爭的效果開始體現出來,南方有羅伯特·李這樣的名將,士兵也比北方的更加善戰,但是北方的人力和軍火生產能力是南方的好幾倍,幾年耗下來,南方撐不住了,格蘭特和謝爾曼之所以成功,在於洞察到了戰爭的真諦,不去搞謀略,一個一味跟羅伯特·李硬拼消耗,一個一路三光破壞南方的戰爭潛力。

    普法戰爭法軍迅速戰敗顯示了軍隊的和平年代管理的重要性,和腐敗對於軍隊戰鬥力的侵蝕。

    到了兩次世界大戰,其實什麼名將啥的,都是次要的了,最多在一次戰役中表現一下,最終還是國力和科技決定最終勝負。

    解放戰爭,國軍雖然擁有一切優勢,但是其封建軍隊屬性決定了再優秀的統帥,指揮不動派系錯綜複雜的封建軍隊;再高明的戰略,根本不會得到執行;精誠團結靠拜把子銀元交際花;後勤補給一靠關係二靠搶劫。解放軍雖然裝備低劣,但是整個解放區得到充分整合,執行力強,善於總結學習,不斷進步發展,靠俘虜來補充力量,壓倒國軍。體現在具體的戰鬥中,解放軍勝利不斷,自然名將一個接著一個,國軍也就屈指可數的幾次勝仗,自然看上去一個比一個窩囊,北伐戰爭、中原戰爭時還驍勇善戰的劉峙,淮海戰役時就被評價成一頭豬,指揮一群士氣低落各自為政的部下面對士氣高昂密切協調的敵人,打到這個份上,換了誰不管怎麼打,都會被評價成一頭豬的。

    兩伊戰爭,給他們再多名將也沒用,文盲士兵,伊拉克封建家族統治+國內民族宗教矛盾,伊朗對軍官的清洗,兩邊都流行外行指揮內行,用了各種高科技武器,也打不過邊境50公里。

    本朝抗美援朝在一切實力對比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打成平手簡直是開掛……

    另外,所謂的“名將”的說法其實本身存在倖存者偏差,打了很多勝仗的才叫名將……

    而名將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龐大而專業的參謀團隊,一起篩選分析各種情報,指定計劃等。

  • 9 # 寶樹白石

    所謂的(名將)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將領是軍隊裡的軍頭,是帶領軍隊的人物,這個人物很重要,這個人物可以把軍隊帶向勝利,也能夠把自己的軍隊帶到溝裡去,被別人消滅。

    一個將領是久經戰場考驗鍛鍊的人物,一個沒有在殘酷的戰場經歷過生死的人,一個沒有戰略,戰術技巧的人,如何帶兵打仗,這個人非失敗不可,無數兵士的生命,再好的武器都會被斷送掉。

    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天時,地利,人和。

    不懂天時者失敗,不懂地利者失敗,不懂人和者失敗。

    天時就是有利的外面形勢,比如,天下大勢,是順流還是逆流,順者昌,逆者亡。整個外部的政治氣候對已有利還是對已不利。

    (氣候),軍隊在什麼氣候下作戰,是夏天還是冬天,是雨季還是旱季,是山區還是平原,冬天作戰兵士的禦寒衣物,如果穿單衣,寒冷就能打敗這支軍隊。如果雨季進入山區,道路泥濘不堪,軍隊無法行動,山洪就能打敗這支軍隊。這些都是天時的一部分,順者昌,逆者亡。

    (地利),在險要的崇山峻嶺,切壁懸崖地區作戰,使用過多的軍隊,使用不適合山地的作戰兵種,下達不切實際的作戰指令,把過多的軍隊擺在山溝裡,一但被對方伏擊,斷其糧草後勤,軍隊會立即潰敗,潰不成軍。

    無論是人多武器好,全部無用,無法發揮作用,會深深的陷入絕境。

    (人和),在對方控制的地區作戰,和在已方控制的地區作戰,人和環境是不同的。

    在已方控制的地方作戰,有自已的地方政府,和擁護自已的人民,會得到己方政府與人民的大力支援,而勝卷在握。

    糧草,兵源的補充地方政府就能完成,地方政府會指導民眾抗擊敵人,在敵人經過的路上設制障礙,堅壁清野,使敵人陷入困境。

    在對方控制的區域作戰,人和在對方手中,進去了困難重重,(人和)這一條對己不利,糧草後勤得不到保障,兵力得不到補充,失敗會接踵而來。

    作為一個將領,必須要懂得軍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不懂者失敗,懂者勝利。

    精通,精用者名將也。

  • 10 # 歷史透鏡

    名將對戰爭的影響很大,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不是一句空話

    首先,《孫子兵法》第一篇就說明了將領的重要性: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第一是道義,第二是天時,第三是地利,第四是將領,第五是法度

    所謂的將,需要有智慧、信譽、仁義、勇敢,還要嚴格

    以上五種,將領沒有不知道的,知道的就勝利,不知道的就失敗,所以和他談論計謀,詢問他的情況,就問:君主是否有道義?將領是否有能力?是否獲得了天時地利?法令能不能執行?兵士強不強?士兵的訓練孰不熟練?賞罰分不分明?我靠這些知道(戰爭)勝負

    由此可以看出,將軍是一個非常難以勝任的角色,因為他要懂天時、懂地利、懂訓練、懂管理、懂人心,甚至要摸透君主的心思,這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極大的考驗

    兵仙韓信

    抗金英雄岳飛

    第二,從實際操作來看,一位帶兵之人要成為名將也十分困難

    並不是所有的帶兵人都能成為名將的,很多人打了一輩子仗,撐死就是個突擊隊長的水平

    名將所需要的第一個素質,是要有智慧

    這種智慧不光是用兵打仗,還要把眼光放到戰場之外,因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終極手段。一個將領如果只注意自己的戰場,那充其量就是個武夫,單純軍事路線是不行的;

    名將所需的第二個素質,是要有信譽

    我所理解的信譽就是對下屬的信譽和對友鄰部隊的信譽,那種“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將領,稱不上名將的;

    名將所需的第三個素質,是要有仁義

    仁義這個東西需要辯證地來看,宋襄公式的仁義肯定要不得,哪裡有等著人家擺好了隊形再開打的事情?

    所謂的仁義,我理解為優待俘虜、對百姓秋毫無犯,古代的如劉邦進咸陽後的“約法三章”、岳家軍不擾民等等,這對將領自身的素質、道德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名將所需的第四個素質,是要有勇敢

    勇敢不是莽撞,而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比如1934年的反圍剿戰鬥中,徐向前作為總指揮,抱起機關槍來衝鋒,給予在場的官兵極大的鼓舞,大家一起衝上去打退了敵人,這就是一個名將的基本素質:勇敢、臨危不亂

    而解放戰爭中的王近山,就比較莽撞了:自己已經是統帥數萬人的縱隊司令了,還要抱著機關槍衝鋒、第一個爬雲梯攻城,警衛排的戰士們死活拉不住他,這就叫莽,而不叫勇敢,因為指揮員就應該在他應該在的崗位上,那種“槍一響就不要命”的匹夫之勇,不是一個名將該有的風範;

    帥才徐向前

    “瘋子”王近山

    名將所需要的第五個素質,是治軍嚴格

    抗戰中著名的關家堖戰鬥是怎麼打起來的呢?是保衛兵工廠的一個八路軍連長臨陣脫逃,把敵人放進來的,這一舉動導致了386旅和八路軍總部、後方機關完全處於被動狀態,費了很大的勁才擊潰岡崎大隊。

    這位臨陣脫逃的連長被押到彭老總面前時,哭著說:我是紅三軍團的老兵,你們不能這樣對我,我對革命立過功!

    彭總怒火萬丈:三軍團沒你這樣的逃兵,拉出去斃了!

    看到了嗎?帶兵的人要成為名將,必須具備以上五條素質,就這樣了,戰爭還不一定能勝利,因為戰場局勢瞬息萬變,一個不小心敵人就會預料到,所以除了以上五條以外,指揮員還要在戰爭中隨機應變,隨時獲取情報,做到敵情、我情、民情時時刻刻了然於胸,用劉伯承元帥的話說就是:

    任務、我情、敵情、時間、地形,謂之戰爭五行,五行不定,輸的乾乾淨淨

    彭老總與朱老總

    最後再羅嗦幾句

    現代戰爭中,對於將領的要求更高了,因為高科技戰爭的本質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一位將領除了上文提到的戰爭五行外,還要懂科學、懂心理、懂協同作戰、懂得如何面對輿論、如何在戰場之外算“政治賬”,現代戰爭,是“海、陸、空、天、電、網、心”七位一體的戰爭,這對將領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看來,戰爭是人類社會中最複雜的腦力勞動,沒有之一,其難度、其綜合程度,遠遠超過衛星原子彈等高科技產物

    戰爭也是最複雜的管理學的,其管理難度遠超過MBA EMBA MPA什麼的

    不可否認,戰爭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是在戰場外的,因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但名將的綜合素質,確實會對戰爭產生重大影響

  • 11 # 霹靂3586

    洛陽虎牢關之戰沒有李世民會如何。洺水之戰沒有李世民又會如何。鄱陽湖之戰把朱元璋換成其他人能行嗎?北伐沒有徐達能如此勢如破竹?為什麼李廣難封而衛霍卻能立於名將頂峰?

  • 12 # 阿紫海南

    一頭獅子領著一群羊,個個都是獅子。而一群獅子如果被一隻羊領著,個個就成了羊。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一個名將就是一支軍隊的靈魂,既然為將,手下人馬是少不了的,哪個戰將不期望兵廣人多,殺到戰場上黑壓壓一片,還沒打氣勢上就勝了。所以韓信說自己領兵,多多益善,而劉邦頂多帶兵10萬。

    而真正厲害的將領,即使沒有一兵一卒也能戰勝敵人。唐代太宗朝東宮左衛率長史——王玄策就是這麼一個“名將”。沒聽說過吧?別說你沒聽過,好多正史連他提都沒提過,為啥呢,官職太太太太低,低到正史裡都懶的提他。東宮左衛率長史,就是東宮衛隊小隊長,官階七品,就這個七品還是太宗要派他出使印度才加封的,必竟代表大國出使,連個官都不派,也太不給出使國面子了,這說明啥,這位王大人以前就沒品

  • 13 # 賈甄矜

    關於這個問題,我同意主席和托爾斯泰的看法,也就是:名將對戰爭的影響力如果不是誇大了,起碼也不是決定性的。

    以拿破崙為例,可以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一八一二年法國人在莫斯科附近打了大勝仗,法軍佔領了莫斯科,自那以後沒有新的戰役,但是毀滅的不是俄國,而是拿破崙所擁有的六十萬軍隊和拿破崙的法國。編造事實以符合歷史規律,硬說波羅底諾戰場依舊在俄國人手中,或說莫斯科被佔領後又有多次殲滅拿破崙軍隊的戰役,都是不可能的。在波羅底諾法國人打了大勝仗之後,不僅沒有打過大仗,甚至連一次像樣的戰役也沒有發生,而法國軍隊就不復存在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例子,我們可以說這一現象與史實不符(當問題不符合歷史學家的尺度時,他們便以此為遁詞);如果這只是在小部隊之間的短暫衝突,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看作是一種例外;但是這一事件是在前人親眼目睹下發生的,是決定俄國生死存亡的大事,這次戰爭在他們已知的所有戰爭中是一次最大的戰爭…… 在一八一二年,從波羅底諾戰役到趕走法國人的事實證明:贏得一個戰役的勝利,不僅不是征服的原因,甚至也不是征服的標誌;證明了決定民族命運的力量不在於征服者,甚至也不在於軍隊和戰鬥,而在於一種別的什麼東西。法國的歷史學家在描述法軍在退出莫斯科之前的狀況時說,大軍井井有序,只有騎兵、炮兵和輜重兵除外,他們沒有草料喂牲口,對這一災難束手無策,因為城郊的農民寧肯把自己的草料都燒光,也不留一點給法國人。

    打了勝仗並沒有帶來通常的結果,因為農民卡爾普和弗拉斯在法軍退出莫斯科後趕著大車進莫斯科進行全城大搶劫,他們並未表現出個人的英雄氣概,但是不為能賣好價錢把乾草運到莫斯科,寧肯燒掉,像這樣的農民則不勝列舉。我們可以想象,兩個持劍的人按照劍術的全部規則進行決鬥;決鬥已持續了很久,忽然有一方覺得自己受了傷——他知道這非同小可,是性命交關的大事,於是,他扔掉劍,順手抄起身旁的一根棍子揮舞起來。但是可以想象,這個為了達到目的而明智地使用最好的、最簡單的工具戰勝了對方,而這個戰勝者由於受騎士傳統的影響,他要隱瞞事情的真相,於是他硬說他是按照劍術的全部規則打贏的。可以想象,如果這樣描述戰鬥的經過,將會引起多大的混亂。

    要求按照擊劍規則來決鬥的是法國人,把劍扔掉而抄起棍子打的是法國人的對手——俄國人;極力按照擊劍規則說明問題的是描述這場戰爭的歷史學家。 從斯摩稜斯克大火起,一場沒有任何先例的戰爭開始了。邊打邊退,撤退時,把城市和村莊都燒掉,波羅底諾戰役後又撤退,莫斯科大火,搜捕法國搶掠兵,截擊運輸隊,游擊戰——所有這一切都不符合戰爭的常規。拿破崙已感知道了這一點,自從他在莫斯科擺出正確的擊劍姿態,他看到的不是劍,而是對方將一根木棍高舉在他的頭上,他便抱怨庫圖佐夫和亞歷山大皇帝,說這場戰爭違反了一切規則(就好像殺人也有什麼規則一樣)。儘管法國人抱怨不遵守規則,儘管俄國的上層人士不知為什麼也覺得用棍子作戰是可恥的,希望按照規則站好enquarte或者entirece①姿勢,擺出prime②姿勢巧妙一擊,但是人民戰爭的棍子以其可怕而又威嚴的力量舉了起來,不管合不合某些人的口味和什麼規則,以近乎愚魯的純樸,然而目標明確,不管三七二十一結結實實地舉起和落下人民戰爭的棍子,直到把法國侵略者擊退。

    更不要說在解放戰爭與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始終貫徹的偉大的人民戰爭原則所發揮的奇效。而這段歷史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這裡甄矜就不再贅述了。晚安各位好朋友。

  • 14 # 胡扯75669407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場勝敗關係到敵我雙方談判桌上誰來提要求,誰在考慮怎麼損失少一些,所謂名將是除了名將本人其他人都認為這位名將可以贏得這場戰爭

  • 15 # 石上聲

    名將對於一支部隊,相當於大腦和膽氣。以解放戰爭為例,沒有林彪和粟裕,可能會出很大的麻煩。林彪快速整合了東北野戰軍,國民黨的主力部隊遠征軍幾乎都在東北,結果他打贏了。

    而粟裕,細數一下,李先念的部隊突圍喪失了戰鬥力,陳毅的部隊不停打敗仗,張鼎丞和譚震林就長了張嘴,是粟裕圍殲了戴之奇,馬勵武,張靈甫等等。你看到劉伯承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結果部隊垮了,幾乎殲滅不了一個整編師。

    那麼名將的作用,看出來了嗎

  • 16 # 兔子愛吃甜甜圈

    在中國歷史上無數場戰爭已經充分證明三軍統帥無能會累死三軍,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就拿西漢開過元勳韓信來講,如果說劉邦沒有韓信為他打天下,那麼劉邦不可能統一天下建立西漢 ,那個時代可以說誰得韓信,誰重用韓信那麼天下就是誰的;東漢末年,官渡之戰,袁紹文有許攸、田豐等謀臣,武有張頜、高覽等名將,但是就是袁紹自己無能,不聽手下謀臣之言,導致官渡之戰大敗,所以以上兩個案例充分說明所謂名將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 17 # 未確定

    不要信所謂名將,于謙只會相聲,哪會打仗?要不然正統帝哪那麼容易上位?韓信張良那麼牛,不也被項羽碾壓?龐涓多厲害的人,死的老慘!趙括那麼強,最終成了紙上談兵的笑話!朱元璋乞丐出身,打敗最大的帝國!李自成一個郵差,拿下北京!洪秀全一個神棍,忽悠半個中國。。。。時勢造英雄,英雄造不了時勢!

  • 18 # 人生如詩14

    常言說得好,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交戰,先趙用廉頗,秦無法攻破。後來趙用趙括,被秦將白起打得大敗,再後來秦改派其他將,也攻不破趙國了。所謂“棋逢對手 將遇良才”是也。曹操遇上週瑜諸葛亮才失敗,苻堅淝水被東晉著名將領謝玄打敗。二者皆是北方軍隊強而失敗。在清後期,張之洞力主用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

    1962年對印反擊戰,我國在張國華率領指揮下取得勝利,雖然與坐鎮北京的國防部長有大關係。

    對越自衛反擊戰,東西兩線都取得成功,但由於指揮員不同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同。現在還找不出沒本事的將軍帶領軍隊打勝仗的例子。當然,也有在抗敵鬥爭中的虎將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困沙灘”的例子。這與政治工作及士氣等方面有關!

  • 19 # 大話昔遊

    我們來論述一下。不論古今戰爭都是有人來支撐,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哦不對…額…這裡說戰爭。

    有語俗語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戰爭實況瞬息萬變,不能把握時機,就可能滿盤皆輸。

    舉兩個例子: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岳飛抗金

    岳飛雖然出生於一個南宋的貧民家庭,但他不僅用功讀書,還精修兵法、苦練武藝。當時正當國家危難當頭、內憂外患之時,母親鼓勵岳飛參軍報國,並在岳飛的背上刺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而後岳飛應詔參軍,驍猛善戰,屢立戰功,被封為大將軍。

    最後岳飛的輝煌戰功終究是讓皇帝起了戒備之心,此時與岳飛敵對的奸臣宰相秦儈抓住皇帝心中的憂慮,在皇帝耳邊鼓吹若不召岳飛班師回朝,恐其威脅帝位,讓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朝。岳飛一會到京師臨安後,就以“反叛朝廷”的莫須有罪名被賜死於臨安大理寺內。

    岳飛死後,韓世忠、張俊、吳階等都是南宋初年名將,麾下兵馬眾多。韓世忠、張俊等人都選擇了乖乖交出兵權,主動靠邊站。

    南宋朝廷本來可以收復失地,打敗金兵,但是皇帝軟弱無能,懼怕金兵將岳飛殺害換來短暫的安寧。正所謂“國難思良將”,後大兵壓境之時,宋高宗開始後悔當初處置岳飛等人的決定。

    史料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北虜犯邊,連年大舉,上思曰:‘岳飛若在,虜軍豈容至此。’即時下令修廟宇雲。

    回到話題,所以名將大多數都是身經百戰,經歷過戰爭洗禮,成為名將謀略和實戰經驗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決策可能關乎一場戰爭的勝敗。

  • 20 # 講故事的攝影師

    解放戰爭剛開始,國共雙方几百萬軍隊劍拔弩張,對陣的領軍人物全是久經沙場的名將。

    1946年下半年,雙方一邊高唱和平,一邊積極備戰,暗自摩擦,大打不斷,小打天天。

    國民黨還都南京。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最先應該清除的,就是近在咫尺的蘇中新四軍。

    國民黨軍隊挾抗戰勝利餘熱,坐擁美式軍援,又接受了百萬日軍裝備,佔據大城市,依託交通線,可謂要風有風,要雨有雨,自然不可一世。

    新四軍敵後抗戰八年,艱苦卓絕,由弱到強,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顆紅心永向前。

    一邊是北大出身、黃埔四期,國民黨第一王牌部隊主官,後來被網上炒作成“抗日名將”的國民黨軍整編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

    一邊是沒上過軍校的、教導隊學員班長出身、南昌起義上井岡山,北上抗日圍剿倖存者、八年抗戰洗禮的“常勝將軍”剛由新四軍改編的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

    兩個“名將”的交鋒如何呢?

    張靈甫一馬當先,攻六合、佔漣水,一路凱歌。

    粟裕沉著應戰,3萬對12萬,“七戰七捷”。

    由於國民黨軍隊具有的兵力、裝備、後勤等各方面的絕對優勢,剛剛從游擊戰爭中脫胎出來,1947年2月才成立的華東野戰軍,明顯不具備決戰的本錢,只能採取千里機動,尋機殲敵。陳毅把這叫做“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是不是很形象?

    1947年在5月,國共大軍雲集沂蒙山區。

    國民黨軍一兵團司令官湯恩伯,仍以“名將”張靈甫整編74師為先鋒,以八個精銳整編師20多萬人,加上外圍兩個兵團25萬人,圍堵華野“狼狽逃竄”的“殘餘”部隊。

    要說圍堵解放軍的國民黨部隊,湯恩伯、李天霞、黃百韜……個個都是“名將”,咱不能一一列舉,還是隻說“名將”張靈甫。

    張靈甫按照一兵團根據空軍偵查和逃回來的俘虜供稱的華野司令部在臨沂蒙陰坦埠小山村的訊息制定的作戰計劃進攻,因為山路崎嶇,卡車牽引重炮難行,因此將重炮和戰車留守臨沂。考慮到華野早就“聞風喪膽”,估計“剿匪”進攻也是摧枯拉朽,依託公路和垛莊補給基地,因此,攜行糧草彈藥也不必太多。一旦遭遇大部隊,也可迅速回到垛莊補給基地,依託堅固工事和有利地形堅守待源,或者迅速向左向右兩翼護衛部隊靠攏,形成合力,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撤可以迅速回臨沂或者蒙陰城。

    “名將”綢繆,是不是可算萬無一失?

    再看粟裕,一邊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繳獲大量火炮坦克武器彈藥,一邊收編俘虜,改造解放戰士,升級地方部隊,招兵買馬,悄悄壯大……

    一邊擺出臨沂失守,部隊不堪再戰,深入沂蒙山區,四散逃跑。

    一邊積極尋找戰機,在區域性地區,集中優勢兵力,一口吃掉一塊。

    當粟裕敏銳地發現國民黨第一王牌部隊“名將”張靈甫的整編74師孤軍深入,脫離左右兩翼保護一二十公里,給我軍兩翼穿插、分割包圍、一舉殲滅造成了戰機,於是果斷召集華野司令部首長緊急磋商,一致透過,下決心打掉這個第一王牌。

    粟裕於是集中一、四、八、九縱隊,分別阻擊、穿插,形成包圍,一邊讓六縱王必成部“飛兵激渡”出其不意搶佔整編74師的補給基地垛莊,並封死了張靈甫的退路。以其他部隊和地方部隊、民兵,阻援打援。

    結果是,“名將”張靈甫固守荒山孟良崮,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只聽槍炮響,就是無法前進一步去救援。

    孟良崮戰役,殲敵人數並不太多,3200人,還不如之前的萊蕪戰役,56000人。

    雙方傷亡都很大,為啥成為解放戰爭經典戰例,成就兩個方面一批“名將”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至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