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跡天氣
-
2 # 水煮老牛慢火燉
冬至是24節氣之一,每年陽曆12月21日、22日、23日、這三天中的一天。
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有些地方也吃湯圓,或是火鍋之類的。傳說這樣可以避免凍傷耳朵。
冬至和夏至是對立的。通俗一點兒說,冬至這一天天最短夜最長。而夏至這一天則是天最長夜最短。
冬至:
-
3 # 李彬文
冬至是北半球 全年白天最短,黑衣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陰極之至,陽極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杜甫有詩云:
-
4 # 地平線3674
謝謝邀請。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一般是12月21一一23日。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後白天會慢慢加長而黑夜則逐漸變短,從這一天起天氣會變得越來越冷,數九寒天也就開始了。冬至過後,南方很多地方開始屠宰年豬,醃製臘肉,臘魚,準備過年的年貨(肉製品),由於長時間氣溫偏低,這些肉製品不會腐爛變質,保質期長達半年(儲存完好的情況下),且香味濃郁。冬至過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時離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也就不遠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做年粑,包餃子,包湯圓熱熱鬧鬧準備過年了。
-
5 # 笑觀兲芐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2017年12月22日0時27分53秒就是冬至,也是進入一年寒冷的季節了,數九寒天的到來,而每一九以九天來計算,俗語曰: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連庚數九。民間相傳:一九二九暖,三九四九凍破臉,五九六九河裡洗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燕飛來,九九歸一耕牛遍地走,這是隴東地區民間傳頌的諺語。
數九從冬至那天開始,2018年數九是從2017年12月22日0時27分53秒開始。
一九:2017年12月22日——2017年12月30日
二九: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2018年1月17日
四九:2018年1月18日——2018年1月26日
五九:2018年1月27日——2018年2月4日
六九:2018年2月5日——2018年2月13日
七九:2018年2月14日——2018年2月22日
八九:2018年2月23日——2018年3月3日
九九:2018年3月4日——2018年3月12日
-
6 # 鐘錶兩點通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過後白晝逐漸變長,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值得慶賀慶賀,所以從古代開始冬至就被當做一個很大的節日,一直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冬至也是饕餮吃貨們的一個盛大節日,下面就來盤點一下冬至時節大江南北等不同美食。
北方:冬至餃子山東:滋補羊湯
上海:甜糯湯圓蘇州:冬至餛飩
杭州:年糕
台州:香糯雷園
寧夏:冬至吃“頭腦”(羊肉粉湯的別名)
長沙:冬至做“貓乳”(黴豆腐)
廈門:薑母鴨
臺灣:九層糕祭先祖
廣東:吃燒臘
你當地的冬至美食有哪些呢?
-
7 # 祥雲繡彩
轉一組冬至漫畫,漫畫來自《中國記憶傳統節日》,侵刪。
祝大家冬至快樂!
-
8 # 美得創師
冬至,與夏至相對,是中國一年當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過後即將進“九”,在《九九歌》中寫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民間有說,北方:冬至到,吃餃子。南方:冬至到,吃湯圓。
不管冬至吃什麼,將迎來的都是寒冷的冬天,冬天養生,記住“四字訣”!
一,保暖:從腳開始冬至養生,重點避寒邪,多穿衣,尤其是腳部。俗話說,“寒從腳氣”,雙腳離心臟最遠,血液迴圈較差,脂肪少保溫性差,所以要重點保暖腳部。
中醫認為,人很多重要經脈會聚起始於腳部,腳部受寒會影響全身健康,還會使抵抗力下降。
二,飲食:補充精液冬至養生,避免吃太過辛辣刺激食物,因為吃辛辣會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
而冬天天冷,很多人喜食火鍋,而過食羊肉肥甘厚味的食物,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生熱。
中醫講“冬至陽生”,而腎臟屬“水”,冬天氣候由涼轉寒,為適應季節,腎氣變得旺盛,而導致腎氣消耗,使腎水偏虛,所以冬至寒冷天氣,重點補腎。
3個補腎小妙招:
1,早睡晚起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早睡晚起,保證睡眠,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2,避免過鹹
“鹹入腎”,但冬天攝入鹽分要適量控制,吃得過鹹,會損傷腎臟。鹹屬寒性,最易損陽,而人體陽氣根本在腎,腎陽被傷,體內的各個系統就出現問題。
3,喝護腎茶
蒲公英龍鬚茶:護腎保肝、降血糖
簡單做法:取龍鬚1g,蒲公英0.4g,玉竹0.3g,玫瑰花0.3g製成蒲公英龍鬚茶茶包,每日一包即可。
註解:
蒲公英 具護肝補腎、清熱解毒功效,是促進肝腎活動的一味良藥。而現代研究也發現,蒲公英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和蒲公英素等,能促進肝和腎的活動。既可以改善腎臟引起的水腫,又能促進有害物質經腎臟排出體外,對腎炎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龍鬚 入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尿、降壓、利膽、降糖等作用,可輔助治療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高血壓、慢性膽囊炎、糖尿病等病。
其中,用於慢性腎炎的功效主要表現在利尿,改善腎功能,減輕或消退浮腫,減低或消除尿蛋白等方面。
玉竹 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大明本草》裡面記載:玉竹“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
玫瑰花 中和調節之用。
四者搭配疏肝理氣,養腎降糖,適合糖尿病人飲用。
三,運動:動中求靜冬至養生,“動則昇陽,靜則生陰”,透過合理運動幫助我們升發體內陽氣,但要適度,因過度升發陽氣會耗散真元反而不適合“冬藏”的養生原則。
冬季運動,避免邪寒侵襲,不宜過度、過量,在動中求靜,比如太極拳最為適合。
中醫講,曬太陽為養腎的好方法。
據《本草拾遺》中記載“除溼止寒,闢舒經絡。痼冷,以體曝之,則血合而病去”。中醫認為,前為陰,後為陽,在曬太陽的時候,最好多曬後背。
四,養心:寬厚暢達冬至養生,重點養心。保持精神舒暢樂觀,不為繁瑣事情勞神費心,不要強求患得患失。
冬至到,注意保暖,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人群,觀察和注意溫度、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遵醫囑服用藥物。
結束語:冬至到了,一定注意保暖,減少外出! -
9 # 關奇世界
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
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2017年12月22日是冬至節氣。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傳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很多地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當然很多地方的冬至習俗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冬至吃什麼,要看地方來的。
餃子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冬至習俗:吃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
冬至習俗:吃混沌
《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冬至,最重要的就是補腎!
下面分享3個補腎小妙招:
1,早睡晚起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早睡晚起,保證睡眠,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2,避免過鹹
“鹹入腎”,但冬天攝入鹽分要適量控制,吃得過鹹,會損傷腎臟。鹹屬寒性,最易損陽,而人體陽氣根本在腎,腎陽被傷,體內的各個系統就出現問題。
3,喝護腎茶
蒲公英龍鬚茶:護腎保肝、降血糖
簡單做法:取玉米鬚1g,蒲公英0.4g,玉竹0.3g,玫瑰花0.3g製成蒲公英龍鬚茶茶包,每日一包即可。
註解:
蒲公英 具護肝補腎、清熱解毒功效,是促進肝腎活動的一味良藥。而現代研究也發現,蒲公英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和蒲公英素等,能促進肝和腎的活動。既可以改善腎臟引起的水腫,又能促進有害物質經腎臟排出體外,對腎炎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玉米鬚 入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尿、降壓、利膽、降糖等作用,可輔助治療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高血壓、慢性膽囊炎、糖尿病等病。
其中,用於慢性腎炎的功效主要表現在利尿,改善腎功能,減輕或消退浮腫,減低或消除尿蛋白等方面。
玉竹“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
玫瑰花起調節之用。
四者搭配疏肝理氣,養腎降糖,適合糖尿病人飲用。
結語:你們那裡冬至有啥習俗?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
10 # 小巷裡賣花的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之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逐漸變短,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不出手,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11 # 樸素愛屋
一、冬至簡述
(一)冬至的時與度
冬至黃經度數
冬至度數信:以十一月中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以智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12月22日00:27:53;每年12月21日至23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度
天地能量主運:水炁智德能量峰值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5腰椎(L5)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實為第1個
前後節氣:大雪,冬至,小寒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當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是冬至。中國古代文化內取諸於身,外發明於物,用土圭的方法來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這一天。
地球有三種運動形態,自轉,繞日公轉,還有自身前後俯仰的“S”波韻動。當地球的仰動進入最後一個節點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這一天就是冬至。冬至後,地球開始進入前俯運動,Sunny直射點從南迴歸線逐步地北移,使北半球的白天漸漸地增長,夜晚也就逐漸地縮短。
(二)冬至實為“冠歲”
華人都知道,冬至,是中國傳統文化曆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特別是在一些傳統文化儲存比較好的農村和部分少數民族中,對冬至尤為重視。那麼,冬至為什麼重要?
冬至,在民間一般稱為“冬節”“長至節”。在夏、商(殷)、周時期天人合一的傳統曆法中,冬至為新年的開始,是真正意義上的“冠歲”,真正意義上的春節。周代的正月相當於現代的農曆十一月,在漢武帝推出太初曆之前,拜年、賀歲、賀冬是連線在一起的。
計年曆中,中華民族的祖先所恪守的歷法,都是根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規律、法則、秩序所制定的,直至到漢武帝時期,這一傳統才被全面破壞。漢武帝採用意識的霸治,將道學的修身治世思想和方法強行撕裂和分割,只取道家的修身方法利己,而將道家的治世部分剔除清除改為儒學。為了全面實現分割的目的,將古代延用的順天應人的歷法,人為地改成太初曆,將正月與冬至強行分開,目的就是使社會大眾和主流文化遠離全民修身明德的主體文化,從而達到維護皇權獨裁統治的目的,並且將黃老文化中的“內求法”,徹底在社會應用上和政體上割裂開來。
冬至原本是新年,變成了現在農曆的十一月份,在時序定位上發生了重大的偏移。這個改變,使當時和其後的所有人都被迫失信而偏離了人法地、地法天的度、數、信,使整個社會兩千多年來從天人合一的道德法則秩序中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在漢代以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社會體制的制儀,都沒有過度地離開道德根文化時期透過天人合一修身明德“內求法”所獲得的自然道德法則與秩序。中國古代天地人三才貫通一氣的順天應人、治人事天的修身文化,內取諸於身,外發明於物,用土圭來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天地季節變換的冬至這一天。作為二十四節氣當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時間點,在現存的史典被稱之是最早的文字記載,冬至是我們最不應該忘記其本義的一個節氣和節日。
冬至與正月的強行撕裂,使整個中國歷史從此走上了一條背離修身的道路,進入了全面脫離慧識悊學文化修身明德實踐的歷史空間和區間。對於研究歷史、從事修身明德文化實踐的人,應當清晰地看到這一現象,清晰地認識到,在道德根文化的復興當中,文化在年度週期律當中的復興,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復興。
儘管冬至被強行降到了“亞位”,由於道德根文化的基因作用,中國古代對冬至仍然是非常重視的,民間迄今仍然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民間習俗。《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晉書》當中也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皇帝和百姓都將冬至作為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來對待。迄今為止,一些在春秋戰國前後遷徙至川、貴、雲南等地,後來演變成為少數民族的族群,仍然保留著在冬至前後過年節的習俗。這些少數民族當時可能因為戰爭的禍亂而遷徙到雲貴這一帶,進入深山老林,他們的文化中恰恰保留了夏、商(殷)、周時期的文化特徵,因而,這些文化是中國古代慧識悊學文化歷史時期的活化石,非常值得珍惜。這些民族所保留的冬至前後過新年的習俗,就是歷史的見證。
《呂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這句話雖然短,但是它所揭示的歷史現象卻是啟迪甚深的。這段話所記載的就是古人對修身實踐中觀察到的質象境內的一種描述。(編者注,質象境,即人類慧識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能量屬性,是相對於智識所感知的肉眼可見,儀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觀存在。物相和質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具體方式。)它忠實地透漏出:春秋時期的人們,對修身實踐中的現象,仍然具備一種社會性的共識,修身文化還沒有完全被拋棄。篇名“有始”,為發端、開始之義。這段話描述的意思是:冬至這一天是年度週期律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同步於天道的執行規律而實行修身的遠大目標,實證大道。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這段話所描述的雖然完全是社會治事的內容,但是也說明了,社會對冬至是正年的認同,雖然歷經漢代以降的漫長歲月,在主流社會仍然並未消失。但是時至今日,冬至大如年,已經只是少數人的模糊印象;而慶祝的行為,在社會主流文化中早就消失得毫無蹤影。這就是文化之殤啊!這也表明:兩千五百年以前古聖天人合一而為東方文明所確立的順天應人、治人事天的文化,徹底在社會中消逝了,令人感嘆!不過,大道的文明,“筮曰遠,遠曰返”,我們正站在“返”的時間節點。我們應當為自己有幸站在這個“返”的時間節點而感到由衷的欣慰;我們應當為天人合一的道德根文化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明代王鏊《震澤長語·象緯》:“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冬至這一天的數與度的時間與空間節點,是天道自然規律法則守信而至的時間,是一縷陽炁從地下開始緩緩上升的時刻。人體內如果真正處在天人合一較佳的狀態中,同樣必然天人相應,會同步出現一陽初動在身中。人類只要承認這一點,復興道德根文化中的修身明德文化,誕生內文明,就有希望。我們應當知道,萬物皆是順應這一宇宙法則而展開它們生命的過程,唯獨人類因為無明而執拗地背叛、遠離這一自然的法則和秩序,從而自尋苦難,在苦海當中掙扎不休。這是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以後,人類應該深刻反省的內容。
(三)冬至天氣氣候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的時間最短,但這時地面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氣溫還不是最低的。冬至以後白晝漸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然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然會繼續下降。中國除了少數海島和海濱區域性地區以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
冬至以後便開始“數九”了,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因此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不過,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比較大。這時候如果從東北到南方去出差,會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因為在東北大地一片銀裝素裹的時候,長江南北的冬作物仍然在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使人感到一下子從冬天走進了春天。
《燕京歲時記》當中曾經記載說:“冬至三九則冰堅。”《京氏易傳》中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冬至後三十多日的四九,將會是寒冬中最冷的一段時間。
二、冬至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活動
1. 冬至祭天祭祖
冬至日祭天祭祖,在中國古代是國家的例行規範。唐宋時期,雖然修身明德內求法已經淡出了社會主流文化陣地,但仍然保留著五帝、三王時期傳統文化的治事禮儀,冬至是國家祭天、祭祖的大日子,皇帝會在這一天帶領王公大臣們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在民間,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們祭拜(祭和拜是兩個儀式)。
然而,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當今社會,很多民俗已經失去了內在的承載,冬至早已演變成了家庭團聚吃餃子的節日,其祭拜儀式更是被極力簡化,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經消失了。
2. 冬至放假
漢朝時期一改冬至過年的舊制,以冬至為冬節,官府仍然會舉行祝賀儀式而稱之為賀冬,仍例行放假。《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前後,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稱之為拜冬,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從這裡可以看到,意識哲學文化盛行以後,如此重要的時空節點就這麼簡簡單單地變化過來了,修身的內容全部被抽掉了。
這是從漢朝開始以後到唐宋一直延續的情形,宋代《文昌雜錄》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在宋代,一年有76天的休假,而冬至與春節、元宵節、寒食節等一樣,都是放7天假。
冬至的意義流傳到現代則偏離得更加離譜,不僅不放假,對於其修身重要內容的認識,也正如俗話所說的“眨巴眼養瞎子兒”,一代不如一代。
(二)飲食習俗
1.各地冬至飲食習俗
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遷,冬至節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餃子、餛飩、湯圓、黍米糕、赤豆粥等都是冬至時節廣受歡迎的品類。冬至節的飲食種類不勝列舉,南北方各有特色。比如南方地區在冬至日有吃湯圓、米團、長線面的習俗。餃子是南北方冬至不可或缺的食品,冬至一陽初生,如同子時一陽初生,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非常特殊的涵義,取其“更歲交子”之意,其中“交”與“餃”諧音,“子”即“子時”,此時吃餃子,有團圓吉祥和萬事如意的意思,預示在新的一年中交好運。
關於冬至吃餃子,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河南人把冬至吃餃子叫做吃“捏凍耳朵”。為何有這樣的稱謂呢?相傳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在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好是寒氣襲人、大雪紛紛的冬日。醫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飢寒交迫,衣衫檻褸,有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心中特別難過,於是吩咐其弟子在南陽關東的空地上搭起醫棚,將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煮熟,這樣就做成了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分給百姓們吃。鄉親們服食後,全身發熱,雙耳變暖,凍傷很決就都好了。後來,南陽人每逢冬至都模仿醫聖的做法來製作這種食物,慢慢地就形成了“捏凍耳朵”的飲食習俗。後人稱之為餃子、“扁食”或者“燙麵餃”。
2.冬至吃餛飩
冬至一陽生,恰如盤古開天闢地時的混沌開竅,吃餛飩就是在取其諧音,有食下“混沌矇昧”繼而“永珍清明”之寓意。故而民間將食用餛飩比作打破混沌,天清地明。
宋代的《歲時雜記》中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餺飥(bōtuō)’之說。又云:‘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捏餛飩,一口一個。’”
宋末元初的《歲時廣記》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民間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時至今日,餛飩已經成為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廣受男女老少喜愛的著名小吃。
只是餛飩的叫法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謂,如廣東稱之為“雲吞”,四川稱之為“抄手”,北方則叫作“餛飩”。
3. 冬至吃湯圓與甜丸
在江南地區,冬至日喜歡吃湯圓,又稱之為“冬至湯糰”,“圓”有“團圓”“圓滿”之意,喻示著家庭吉祥、和諧。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舊時的上海人最講究在冬至吃湯糰。古人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廣東地區喜歡在冬至日吃甜丸,一般會趕在天亮之前煮熟,家人在起床後,都要吃上一碗“冬節丸”,潮汕地區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諺語,稱之為“添歲”。甜丸用糯米粉團成圓團,再加些糖,煮出後既甜又圓,預示著來年豐收團圓,美滿幸福。
4. 冬至吃赤豆糯米飯
江南水鄉的一些地區,有全家歡聚一堂在冬至之夜共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纂要》曰:“共公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粥厭之。”相傳,共工氏的兒子不成才,還非常糟糕地在冬至日這一天死翹翹了,變成了疫鬼。所謂疫鬼,就是專門傳播傳染病、流行病的一個鬼,喜歡殘害、禍害百姓。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是畏懼赤小豆,於是,民間就形成了一個吃赤豆糯米飯風俗。很多人容易在冬至前後患上感冒,民間常常就說是不是共工氏的兒子在作祟啊?就趕快去熬一點赤小豆水喝。特別在冬至日當天,喝赤小豆水的人就更多了。《歲時雜記》:“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吃赤豆飯或煮赤豆粥,都是用以驅避瘟疫之意,以期達到防災祛病,預防流行性傳染性疫病的目的。“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厭之”(古代用“厭”,就是剋制的意思),流傳下來,慢慢就成了傳統習俗。
《本草綱目》中也有關於赤豆粥的論述:
“時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洩,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闢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溼散熱耳。”
(三)民間風俗
1.寧波冬至風俗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冬至風俗。在寧波地區,過去在冬至日到來時各家都會用蘆穄粉來搓圓子,煮熟後帶湯一起吃,叫蘆穄湯果。後來逐漸改為糯米粉搓圓子,再加上番薯粒,稱之為番薯湯果。冬至在寧波有“冬至小年夜”“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謝年”等俗稱。在這一天長輩會特別叮囑小孩不可啼哭打鬧,大人們也不可打罵小孩,也不可摔破東西,否則會被視為不吉利,而影響到一年的運勢。
其他的寧波地方習俗還有,大戶人家一般是在家祭祖,稱之為“冬至羹飯”。祭祀時的陳設禁用紅色,燭要用綠色,還要在饅頭上蓋藍色戳子,認為可“壓火”保平安健康。
稱冬至前夕為“冬至夜”,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停留在孃家,而必須回夫家。
冬至這一夜睡覺要比平常早,以祈願好夢。民諺“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夏至白天最長,而冬至夜最長。還有的說“冬至前夜夢最靈”,於是在冬至早晨相互傳夢,長者會為小輩“圓夢”,更有甚者,會趕至慈溪清道觀中求夢。
選擇冬至正時辰,拋一些蘿蔔到屋瓦上,經風吹雨淋日曬成幹後,收集起來掛在牆壁上,俗稱“冬至蘿蔔”,可以用來治療痢疾。
2.潮汕冬至風俗
潮汕地區各市縣的冬至習俗基本一致,均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
(l)祭拜祖先:在民間,這一天都要備足祭品和果品,然後在中午之前去祠堂祭拜祖先,之後全家人一起圍桌共餐。但沿海饒平海山一帶,則是在清晨便開始祭祖,要趕在漁民出海之前,意為祈請祖先保佑出海捕魚順利,滿載而歸。
(2)吃甜丸:這個飲食習俗普及整個潮汕地區,此風俗中還包含一個有趣的民俗:人們在冬至當日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後,還要特別拿出一些貼在自家中的門頂、屋樑及米缸等地方。之所以這麼做,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圓又甜,是表示圓滿美好之意,預示明年再獲豐收,家人團團圓圓。放在這些地方,這一天裡家人如能無意中碰上甜丸,就是好兆頭,這就如同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恰巧有客人登門拜訪,而碰上了甜丸,他們也會交上好運。二是專門給老鼠吃的。五穀的種子,相傳是老鼠從非常遙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了回報老鼠的功勞,約定在每年收割五穀時,留下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給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非常貪心的人,把自己田裡的五穀全部收割完而沒有留給老鼠,於是老鼠一氣之下跑到觀音娘娘面前投訴,觀音娘娘聽後可憐老鼠,便賜給了它一副堅硬的牙齒,並讓它以後搬進房屋內居住,以方便尋食。自此,老鼠便成為了“四害”之一,到處為害。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貼甜丸”給老鼠吃,也就是希望老鼠吃飽後,少禍害家裡的食物。如今,在家裡到處“貼甜丸”的民俗已經消失了,而“吃甜九”的食俗則一直流傳到現在。
(3)上墳掃墓:按潮汕地區的習俗,每年的上墳掃墓活動一般定在清明節和冬至節進行,稱之為“過春紙”和“過冬紙”。通常情況下,人死後的前三年都應該行“過春紙”俗例,三年之後才能行“過冬紙”。
3.冬至《九九歌》
明代《五雜俎zǔ》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籬頭吹觱篥”,指的是大風吹籬笆時發出很大的響聲。觱篥(bì lì)是古代中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用的一種樂器名。“夜眠如露宿”,指天寒地凍,雖是在室內睡覺卻感覺像在露天一樣冷。“布納擔頭擔”,指天氣已經比較熱了,需要脫掉厚衣服擔著走。
還有一個較為簡潔並通俗易懂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與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現代語文課本也有《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個《九九歌》,建議在學習的同時,將古代的《九九歌》一起教給孩子。
4.冬至《消寒圖》
在冬至節氣,《消寒圖》是值得強調的內容。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代對九宮格記憶方法的一種社會知識應用,幸虧還零散地有所儲存。其中既含有圖象思維記憶方法的培養教育意義,也含有九宮閱讀記憶法的訓練,濃縮著祖先們在教育學中的智慧,是將教育社會化、民眾化、民俗化的一種體現。道德根文化的教學方法,都是緊密地聯絡著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則,緊扣著河圖洛書之理與數,以及圖象思維之法,全面地在治事中展開,在生活領域“有教無類”地應用。只可惜在意識治理從霸治淪為危治以後,人們已經無法讀懂祖先們的智慧,反倒將這些世上最優秀的教學方法視為糟粕,毫不痛惜地加以拋棄。下面的這個《九九消寒圖》,大家也可以依法嘗試進行填色訓練。
消寒圖
描繪《消寒圖》是中國北方漢族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是與“數九”的民俗結合在一起的。“九九”以冬至日為數九的第一天,然後九天為一個階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以此來表明由天寒地凍轉向溫暖如春的過程。《九九消寒圖》便是民間記載開始數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希望於透過它來預卜下一年的豐欠(豐收和欠災),是一種好看且有傳統特色的日曆。《九九消寒圖》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以便於一天一天數過全部八十一天,表達迎春的一種殷殷的喜悅之情。比如上面這幅《消寒圖》中的這些梅花,一朵、兩朵、三朵……八朵、九朵,剛好是九朵梅花。其中圖象思維的立體感是很強的,每天去填一個花瓣,就完成了九九八十一天。
消寒圖
還有些《消寒圖》,包含的就完全是記憶法。上面這兩幅《消寒圖》,與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九宮閱讀法、記憶法是非常相近、相似的,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學校、幼兒園的教育中使用。
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卷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滿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按:民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諺。”
其實,這一切都需要有伏羲黃老道德修身的基礎,有“為學者日益”的理論積累,才能說透過這一天就可以把握住一年。如何真正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讓社會、家庭乃至每個人都能夠體味到道德根文化的魅力,在道德的氛圍當中享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而不是僅僅捏著鈔票來追求痛苦、煩惱和疾病,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冬至的正善治養生
冬至養生,我們在意識上要把握好以下三條原則:
意識宜清靜:心猿意馬,意馬不可野散脫韁,以應冬令斂藏的法則,保持清靜。
意識應正善:意識宜修養清靜,同步於天一生水,把握上善治水中的量子效應。
意識應制欲:加強對六慾的發現、控制、清理,清陰土才能用陽土製陰水。(編者注:脾五德為信德,五行為土。腎五德為智德,五行為水。五行有陰陽屬性,故有陽土克陰水一說。)
(一)身識養生
1. 防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身識養生的“冬藏”。在冬至養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隆盛,外出要及時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物,在冬裝的選擇上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鬆、穿脫方便,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耳朵、頸區以及足部的保暖,以防發生凍瘡以及寒氣內侵。天氣寒冷時,最好還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氣的侵入。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2.動中求靜
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禁忌運動中出大汗。運動要以不疲勞和不出汗為度,要以動中求靜、靜中內動為主體,把握有利於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3.勤曬被
冬至時節要勤曬被褥,一方面可避免潮溼;另一方面,Sunny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也會更加蓬鬆、柔軟、保暖。其中吸附的陽炁(氣),也極其有利於驅散室內的陰寒,使人的陽炁(氣)獲得補充。
4.防面癱
冬至過後,進入“數九”時節,面癱患者明顯增多。天氣變冷後,寒風如果長時間直接吹拂面部的耳門區域,將會造成面部組織經絡氣血的不通,面神經因缺血而麻痺。受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會因營養不足而出現功能障礙,導致面癱。為了防止面癱,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門儘量戴口罩和耳罩;第二,開車或坐車時,最好不要搖下車窗;第三,在疲勞之時或洗浴後,不能再受風吹寒逼。
5.靈劍子導引法(同大雪)
以一手託膝,反折一手抱頭,前後左右為之,凡三五度。去骨節間風,宣通血脈,膀胱、腎臓之疾。
6.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冬至
冬至坐功圖勢
運:主太陽終氣
時:配足少陰腎君火。
坐功:每日子、丑時,平坐,伸兩足,拳兩手按兩膝,左右極力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即:每天23時~次日凌晨3時,起身平坐,兩腿前伸,左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半握拳,按在兩膝上,使肘關節分別朝向左右斜前方,拳眼向腹,拳心朝外,上身前俯,極力以拳壓膝;重心後移,又拳輕輕按膝。如此做十五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
主治:手足經絡寒溼,脊股內後廉痛、足痿、厥、嗜臥、足下熱、臍痛、左脅下背肩髀間痛、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腹大、頸腫、咳嗽、腰冷如冰及腫、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洩、下腫、足胻寒而逆、凍瘡、下痢、善悲、四肢不收。
(二)口識養生
將天時、地利、人和與醫道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落實傳統文化。冬至時,傳統醫學界的人士會用相應的中藥擬成方子,從這一天開始服用,這就是民間從道醫中繼承的內容之一。民間的醫學中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因為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從這天開始馬上進補,與生命內在的頻譜規律以及地球圍繞太陽週而復始運動到達新起點的度數,極其吻合。一位地道的中醫必定會“謀之於未動之先”,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甚至要把新的一年裡可能會流行的瘟疫以及各種大的病變,都羅列出來;並且,要根據天時、地利以及人的狀態,擬定出相應的方法,以供一年中的患者使用。
1.冬至宜食
冬至要注意飲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而且地炁豐富的根塊類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時節的飲食還宜多樣化,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地選用高鈣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的食物,還不可過食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陽炁〔氣)收藏,脾喜溫惡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溫熱食品來保護脾腎,吃飯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攝入,比如土豆、菌類、南瓜、芹菜、菠菜、山藥等。除此之外,還要適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面板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獼猴桃、甘蔗、柚子、大棗、桔子、龍眼、蘋果、桂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 養生藥膳
從立冬開始至冬至前後,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夠使身體強壯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勻稱,不產生肥胖。
常用“補冬”藥膳處方:
(l)八珍類: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朮、茯苓、大棗、甘草;
(2)四神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3)四物類: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4)單方類:人參、當歸、田七、杜仲等。
這裡對藥膳處方只是介紹了一個綱,大家在運用的時候先要做到“自知者明”,再根據介紹來選用。比如:八珍類選l~2味,四神類選1~2味,互相配比,每天換著食用。佐方、輕重方面,就要根據虛實,來配比重量和份量。有的人喜歡亂吃人參,結果可能會非常糟糕。要正確地進行配伍,而不能照單全收地一鍋煮而食之。
如若使用,需要了解人的體質基本分類,“用藥炁之有餘,而益身體之不足”,以此作為選材的原則進行配伍。因此,既要了解身體的虛實、涼熱,也要掌握每一味藥的藥性。最好是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
3. 冬至吃堅果
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個習慣,冬天大家都嗑瓜子,而且嗑得非常帶勁兒。在西方根本見不到哪一個外華人嗑瓜子,他們連嗑都不會。中國的文化的確是悠久深遠,每到冬天,尤其過年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吃吃蠶豆花生之類,嚼得也歡,聊得也歡。
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他季節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氣較冷,人們吃後一般不存在這個問題。堅果大多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的作用,而冬季對應的是腎臓,所以冬季進補多吃堅果很有好處。冬季吃堅果還有禦寒的作用,可增強體質。當然吃堅果也要適量,且因人而異。堅果中富含全息濃縮的植物生命能量,冬至以後食用,因為天地一陽之炁開始生髮,堅果中的全息活力將因為量子纏繞效應而釋放活力,有益健康。
核桃:核桃仁是中成藥的重要輔料,有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等功能,對腎虛、尿頻、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療效。人疲勞時嚼些核桃仁,能緩解疲勞和壓力。
栗子: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適用於腎虛、腰膝痠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中藥材相媲美。
榛子:榛子主要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主治食慾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後體虛、視物不明等病症。此外,榛子中鉀、鐵含量亦名列前茅,對於增強體質、抵抗疲勞、延緩衰老都有益。
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年老體弱的慢性便秘者來說,吃杏仁效果最佳。杏仁有苦甜之分,甜杏仁可做茶點果品,苦杏仁有毒,不能生吃,入藥多為煎劑。
花生:常吃花生有養血補血、補脾潤肺、滋潤肌膚的效果。
4.臘雪
《本草綱目·第五卷·水部》: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雲:雪,洗也。洗除瘴癘蟲蝗也。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陰之成數也。冬至後第三戊為臘。臘前三雪,大宜菜麥,又殺蟲蝗。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用水浸五穀種,則耐旱不生蟲;灑几席間,則蠅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dù,豈非除蟲蝗之驗乎?[藏器曰]春雪有蟲,水亦易敗,所以不收。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器)。洗目,退赤(張從正)。煎茶煮粥,解熱止渴(吳瑞)。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痱亦良(時珍)。
【發明】[宗奭曰]臘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以上諸病。
這段記載說明,臘前三雪有很多好處,其浸過的五穀種子都不生蟲;夏天灑一點雪水在竹蓆子、蚊帳上面,睡覺時蒼蠅都不叮;用它淹藏的一切果食也都不生蛀蟲。而春雪則容易生蟲,而且水容易敗,所以不容易收藏,只能及時使用。《紅樓夢》裡就有家家都收藏雪水,一直藏到夏天使用的描寫。
(三)冬至物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復卦,六四。《周易·復卦》爻辭:“中行獨復。”《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四爻動,卦象震。上震伏巽,互艮覆震亦伏巽,巽為蚯蚓,故曰蚯蚓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蚯蚓是陰曲陽伸的一種生物,此時陽炁(氣)雖已經生長,但陰炁(氣)還是十分強盛,屬於六陰寒極之時,蚯蚓在地下土壤中,仍然蜷縮著身體,單個盤結或相互交結得像繩索一樣。蚯蚓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稱為地龍。例如,帶狀泡疹疼痛難忍時,西醫常常沒有好的辦法,難以治癒,就用大量的激素來破壞人體的防禦機制,而進行短暫的壓抑,效果還不明顯。但是中醫的療法卻很簡單,特別是民間的傳統中醫,就會到菜園子地裡收集一些新鮮蚯蚓糞,將蚯蚓糞拿回家以後,用兒童的小便或清水調成糊狀,給帶狀皰疹(也叫蛇纏腰)患者敷在患處,患者當即就會止痛,而且只需數次就能應手而愈,實乃奇效。帶狀皰疹看起來是個小毛病,但是痛起來要人命,而且後遺的殘毒很容易誘發體內深層的癌變,常用的治療方法效果並不理想。中醫採用的幾味藥都是很有效的,外用藥中的新鮮蚯蚓糞就是其一。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收集新鮮的蚯蚓糞,最好是用蚯蚓吐出來後堆在地面上帶有粘液的那堆土,那才是最新鮮的。
二候麋角解:復卦,六五。《周易·復卦》爻辭:“敦復,無悔。”《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五爻動,卦變為屯。互艮為角,覆震為麋為解。”
麋與鹿同科,但是陰陽卻不同。鹿,例如梅花鹿,其性屬陽,它長的角支伸向前方,與黃牛角相似。麋,雖然屬於相同科目,但是卻屬陰,它的角支是伸向身體的後方的,與水牛角的方向相同。夏至節氣時天地一陰生,鹿會感受到陰炁(氣)而脫解鹿角;冬至時節一陽生,麋則感受到陽炁(氣)而角脫落下來。夏至是陽之極,冬至是陰之極,萬物依據自己的陰陽屬性確定著本身的生長規律,不會主動違背,只有人類才會背離四時之度,自找災咎、疾病、困苦。
三候水泉動:復卦,上六。《周易·復卦》爻辭:“迷復,兇,有災眚。有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於十年不克徵。”《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坤變為艮。艮伏兌,兌為澤,故曰水泉。艮覆震為動。一說上坤為水泉,下震為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
物相的水,是天道“德一”的陽炁所化生。當陽炁經過休眠而再次開始運動時,水也就必然同步響應,一陽初生,陽生而動,出現變化。
看完覺得有用,請記得分享!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更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
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
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
12 # 品致美文
冬至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
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 太陽位置 到達黃經270° 前一節氣大雪 後一節氣小寒 2017年冬至 12月22日 農曆冬月初五 。
冬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Sunny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北京的白晝時間僅有9個多小時。但是,這一天是數九的第一天,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豔陽天”。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華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北方普遍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13 # 美食理想
冬至節,又名冬節、交冬、亞歲、賀冬節、小年。時間在農曆十一月間,公曆12月22日前後。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古人認為這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古代冬至日的習俗包括饋送、祭祀祖先、守冬、賀冬、獻履、團冬、占驗等等。在冬至之日,北方人以餃子作為主要食品,而在成都則主要是喝羊肉湯、吃羊肉,明天就是冬至節了,你準備好節日食品了嗎。
冬至節日飲食有鮮明的冬令特點。宋代流行“冬(至)餛飩,年(節)餺飥”的諺語,特別是《武林舊事》說:“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吃餛飩直到明清時代仍是冬至節民間食俗。餛飩形如雞卵,頗似陰陽未分時的一團渾沌,在陽氣始生的冬至日,人們食用餛飩,以模擬的巫術形式破除陰陽包裹的混沌狀態,以支助陽氣生長。一些地區在冬至節還喜歡吃牛肉、羊肉,認為是冬補食品。民國《江津縣誌》就記有冬至日“邑俗多市牛羊肉煮而食之,謂可以壯體溫。”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江南地區有食冬至團之俗,清代顧祿在《清嘉錄·卷十一》中描寫吳地冬至團:“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蘿蔔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饋貽,名曰‘冬至團’。”從冬至節開始,中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此時醃製雞鴨魚肉,不僅不易變質,而且可產生醃臘風味。所醃魚肉,可供春節及開春數月之用。清光緒《增修灌縣誌》講冬至日,“鄉村於是日多宰割豬隻和鹽置諸甕內,十餘日取出燻幹,謂之‘臘肉’,以為來年宴客、餉農之費。”這種肉歷久不腐,民間又稱之為“冬至肉”。
古人對冬至極為重視,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十載:“京師最重冬至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直到今天,冬至食俗仍影響著人們的飲食生活。
-
14 # 北斗七星2017
冬至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的到來,預示著一年中進入了最寒冷的季節了,人們必須作好儲糧,置被,準備過冬的準備工作了。
冬至的到了,還預示著每天日短夜長了,也就是說白天日照時間短,夜晚時間長,是人們辛苦勞作一年以後,休養生息,作好準備過年了。
冬至的到來,各種昆蟲也就進入了冬眠狀態,冬季寒冷,風乾物燥,也是火災發生的高峰期,大家必須做好防火工作。
冬至天氣寒冷,物質最容易儲存了,這時候,農村農民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熏製臘魚臘肉,做臘八豆,自制腐乳,釀製米酒,都容易儲存,不會變質,準備過大年了。
冬至是一種民間節日,南方人一般把它視為過陽曆年,家家戶戶做年糕,吃湯圓,一家人喜氣團圓,還準備貢品上山祭拜祖先,給祖先們送上一句新年的祝福。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
15 # 一壺濁酒118
冬至,冬之至極,陰氣至盛而漸虧,陽氣至短漸生。這是從日夜變遷、太Sunny照而言。冬至是一年當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後,白天逐漸增長,日出會逐漸早些,而日落則會逐漸晚些。但是,如果從氣溫來說,冬至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段的開端。農曆臘月是氣溫上最寒冷的日子,一直延伸到農曆新年,氣溫才會真正的震盪回升。
-
16 # 旅人與貓
冬至,從有記憶起,我就覺得這一天像過年一樣,每到這天姥姥都會說:“吃了餃子不凍耳朵”。現在南北方家裡都有暖氣,也不擔心寒冬臘月會凍掉耳朵,但是一家人冬至之時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這個習俗卻延續了下來。因為溫情,大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其樂融融的。爸爸和麵,媽媽擀皮,我們跟著一起七嘴八舌地包著,這感覺就跟大年三十兒一樣。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的時候,心裡滿滿都是暖暖的幸福。冬至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以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一天。暖暖呵呵的一份食物就成了這一天重要的養生之道。有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吃有營養的食品 補充熱量。因此冬至日有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表達冬至的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狀態,更意味親自開闢世界;而吃餃子又俗稱“安耳朵”(擠餃形似耳朵),民間習俗認為冬至日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也不利農事收穫;另一說吃餃子防為紀念藥王張仲景。而餃子、餛飩和包子等更會是家庭成員團聚圍桌而食,稱為“蒸冬”。 民以食為天,我大中華各民族在這重要的日子裡都怎麼吃呢?除了眾所周知的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出於好奇和吃貨心理,我搜集了一些各地方習俗,喜歡吃啥以後咱冬至的時候就去吃啥
九層糕
臺灣——九層糕祭祖
用糯米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年糕
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搓丸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
羊肉粉湯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黴豆腐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人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腳“冬臘肉”。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黴豆腐是華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味道好極了,含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具有開胃、去火、調味的功能。
山東人——冬至日要“拜師”
山東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山嶗縣舊俗,冬至日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湯圓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友。
冬至將至。你的家鄉是哪裡的,你們吃啥?快來查缺補漏吧
-
17 # 風雨無阻128155263
冬至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氣節,冬至又被稱為冬節,交冬,亞節,亞歲,一陽生,長至節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節氣,也是最早制定的節氣,是民間傳統的節日,被稱之為小年。冬至這一天,是太Sunny線直線照射南極最終的一天,是開始向北移動的開始,所以冬至是北方白天最短的一天,開始逐時增長,黑夜逐漸變短。同時冬至是陰氣至極,陽氣回升之時。冬至過後,各地氣溫開始下降,進入人們常說的數九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冰消雁歸,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冬至為每年的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人常言:冬至後十天,陽曆過新年。冬至被人們稱為重要節日,視之為小年,每當冬至,人們穿新淨潔,殺豬宰羊,祭祖敬神。北方習慣吃香餃,餛飩,南方為冬至湯圓及米團,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
18 # louanhuamingyouyicun
♥♥
冬至又名
一陽生.俗稱
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是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二個節日。是
中華民族的傳統重要節日。起源於2500多年前的
春秋時代。♥♥冬至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一個。
♥♥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農曆丁酉年(雞)冬月初五,
今日冬至。今日太陽直射
南迴歸線,是北半球
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黃經270度。♥♥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
19 # 成雲社初心
太陽直射點到達“南迴歸線”,直射位置開始向北偏移的那一天。
對我們北半球來說,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因為地球旋轉的地軸是傾斜的,所以太陽直射位置始終在地球“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
地球轉到太陽一側,和轉到太陽另一側時,直射點不同。
兩邊的極致分別是“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分別代表“冬至”和“夏至”。
冬至這天,太陽在午時直射“南迴歸線”,線上所有東西的影子變最小。(我們都知道,早上影子長,中午變短)
古人非常牛B,在地球上住著,居然知道地球運轉到軌道的哪個位置,哪一天太陽直射開始“迴歸”,而且能編進“曆法”裡,千年不差。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20 # 董鑫偉和我的祖國
冬至的“至”是“到頭”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回覆列表
冬至節氣|古人說“冬至大過年”, 除了餃子湯圓,冬至還能怎麼過?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是2017年最後一個節氣。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節氣|物候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節氣|氣候冬至後,雖進入了“數九天氣”,但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也常常是銀裝素裹;大江南北這時平均氣溫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菜麥青青,一派生機,正是“水國過冬至,風光春已生”;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更是花香鳥語,滿目春光。
節氣|習俗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 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2.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3. 江南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 南方吃湯圓
古人云:“家家搗米做湯圓,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冬至時便有個說法:“吃了湯圓大一歲”。湯圓象徵團圓,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當然也可送給好基友。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節氣|養生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1. 起居:早睡晚起為宜
冬季的3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寒冷,應重視保護身體的陽氣,不要使陽氣過度耗散。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體內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容易發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現象,對養生不利。
2. 飲食:喝粥可以潤燥滋陰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後,氣溫趨於寒冷。此時應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肉、羊肉、牛肉、鯽魚等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宜吃溫熱的食物以保護脾腎。
3. 進補:應根據年齡和體質分別對待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但是,不管是食補還是藥補,並不是都適合每個年齡階段。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區別和“度”,就很容易適得其反。
節氣|食譜【羊肉燉蘿蔔】營養豐富,湯汁鮮美。對腰膝痠軟,睏倦乏力,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在寒冷的冬日裡,吃上一頓熱騰騰的羊肉燉蘿蔔,舒坦~
原料: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1. 羊肉用清水浸泡;
2. 羊肉用沸水緊一下,去掉血沫,然後下清水鍋裡煮40分鐘,裡面加上花椒大料蔥姜等佐料,待羊肉燉爛後把切成小塊的蘿蔔下到鍋裡再燉10分鐘,撒上香菜末就可以出鍋啦~
冬至節氣到,
不管你是哪裡人,不管你在吃什麼,
那份對新年的祈盼,那份冬日裡的溫暖,
在冬至,你感受到了嗎?
你最愛的冬至美食,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