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6遊戲

    雖然廉頗比趙括實戰經驗豐富,但是當時秦強趙弱的局面已經形成,而且長平之戰廉頗打的也不順利,這也是他被換掉的一個重要原因,且趙國在長平之戰的初期在策略上就犯下了錯誤,所以失敗我覺得在所難免。在當時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不是透過一兩場戰爭就可以的,那是秦國十幾代國君苦心經營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再來做橫向對比:秦昭王不是庸主,在位期間貶斥魏冉,重用范雎,實行“遠交近攻”,大規模擴大秦國的領土和實力,功勳卓著;但是趙孝成王是個敗業之主,賢愚不辨,忠奸不分,用人唯親,這兩位國君豈可同日而語。再說:秦國主將是“人屠”白起,在秦國所有對外戰爭中,斬首最多,功勞最大,而且白起很少打敗仗。趙國主帥廉頗,跟白起並列”戰國四大名將“,經驗豐富,忠君愛國,在跟秦國的戰爭中,也沒有吃過大虧,這一點算是持平。再說後勤補給:秦國自歷代君王以來,鼓勵耕織,開墾荒地,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這為秦國的對外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而趙國,由於土地面積減少,糧食不足,每次戰爭其實都在為糧食發愁,這樣對比的情況下,趙國是必敗無疑。所以我認為,即使不換下廉頗,趙國的敗亡也是遲早的事。

  • 2 # 清風徐來原手串達人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要換將,是因為糧草消耗已超過趙國的承受能力。如果,按廉頗的戰術長期防守,糧草勢必接濟不上,最後的結果也是輸掉這場戰爭。還不如放手一博,或許有可能贏得戰爭。所以,這不是換不換將的問題。而是秦、趙兩國綜合國力的比拼。

  • 3 # 落葉102231406

    長平之戰趙軍不是被打敗的,是餓敗的。從長平之戰可以看出來,秦趙對峙三年,兵力損失及其微小。上黨地區地形特殊,可以修建一條類似函谷關那樣的戰略防線,沒修防線都這麼牛,防線修好了還得了!修好防線後趙國就可以用少量兵力頂住秦國,騰出趙軍主力東進。滅掉燕齊,然後就和秦國實力對等,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東方五國就是這個原因不敢支援趙國,有趙國頂著,秦國還遠著呢,趙國不用頂著秦國那還得了!以當時的戰略條件,除了像孔明借東風那樣!利用天時,引導一場災禍,要戰勝秦軍真的是幻想

  • 4 # 冰塊151015732

    真正打仗的時候,其實所謂什麼三韜六略、巧妙戰法都只是輔助作用,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雙方軍隊的較量,真正需要直面戰爭的是士兵而不是統帥。所謂的名將就是善於保護己方弱點和善於利用敵人弱點。

    正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秦軍自己穩如磐石,不出現破綻,即使廉頗去了又能怎樣?秦軍綜合戰力很強,只要白起或者王齕自己不出現大的漏洞,廉頗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固趙軍防線,與秦軍長期對峙。

    最後兩國比的還是綜合國力,誰能撐到最後,誰就能勝利。所以說,主帥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

  • 5 # 遠37180007

    守不住,這是滅國級戰役,是兩國傾全國之力的對抗,趙國從外交、後勤幾方面全方位失敗,外爭取不到其他國家的援助,(這是關鍵),內部農業經濟已經接近崩潰,趙國必須孤注一擲的進攻,因為趙國已經耗不動了,進攻尚有一些生機,防守則必然失敗,軍糧已經快供應不上了。

  • 6 # 麋鹿知返

    就戰役層面講,廉頗堅守,秦軍也無可奈何,秦軍或者說白起的優勢是利用騎兵分割,進而殲滅,可參照庫圖佐夫vs拿破崙,拿破崙也是擅長先用騎兵分割進而圍殲,但面對庫圖佐夫的堅守最終退兵。所以最終結果也是秦退兵。 如果上升到兩國戰爭層面,拼的是國力,肯定是秦強。但有一點,就是秦趙當時的本意,無論是素昭襄王還是趙孝成王還未想到要提前拼國力,只要雙方都被拖住了,所以如果不換廉頗,估計秦軍不久就會退兵。

  • 7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許多自以為是的二把刀都振振有詞地說,趙括打了敗仗,一怪廉頗防禦太久,三年都幹不倒秦軍,大量消耗國力。二怪趙國貧弱,沒有上億兵員,滿山黃金和遍地的糧草。三怪白起太狠,沒有給一頭豬仔成長為巨象的機會。他們唯一不責怪趙括,原因很簡單:大家是同類項。嘴炮萬語加千言,胸中草包無一策。四十萬人啊,都死了,這個責任可扛不起!有個大學文憑就想當區域經理,待遇要好,但企業搞不好可不能怨我,我不敢擔當,更不願負責。

    分析秦趙的長平對峙雙方將領之功過,其實從不起眼的幾個記載中就能判斷出來。雙方開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到後來戰爭的天平會逐漸向哪一方傾斜呢?古代打仗,沒有大炮飛機,武器也沒有很明顯的優劣,靠的就是人力和勇氣。而對峙中的進攻一方的人力消耗是遠遠大於防守一方的。王齕與廉頗之間不是野戰,是陣地戰,無法迂迴,不能偷襲,當時的地理情況也使秦軍的騎兵優勢完全無法體現出來,只好一條命一條命往裡填,一斤米一斤米往下耗。

    誰先著急了,誰希望儘快擺脫這種境況,不是一些人認為的嚴重缺糧的趙國,而是秦國。這就矛盾了,按道理,這樣僵持下去,秦國應該高興啊,把趙國耗得山窮水盡,窮途末路,多好的事!但秦王不同意,范雎不同意,白起不同意,難道這三個傢伙是秦奸,想叛國?

    於是,三個秦奸勾連一氣,決定使用反間計,讓廉頗這個笨蛋出局,換個英明神武的趙括。讓這個未來的戰神,白起的終結者在戰火中粹練成鋼,將來好滅了秦國。

    實在編不下去了。最後問大家些問題,如果你認真分析,立刻會判斷出,如果趙國不換將,戰爭的走向。

    問,秦王使白起為主將後,為什麼嚴令,“敢洩武安君白起為將者,斬”?

  • 8 # 漩渦鳴人yy

    守不住

    上黨之戰,是趙國陷入了韓國的設計之中,廉頗被動應戰,前期節節失利,後立即轉為防禦,並死死地拖住秦軍,以爭取撤退時間,山區機動不便,一旦被秦軍咬住尾巴。

    秦國由於其特殊的生產製度,以及秦國作戰特點,秦國不善久戰,這是公認的事實(別跟我說王翦那六十萬,鄭國渠還沒修,秦國還是靠天吃飯)有人說趙國補給困難,但秦國更困難。

    再說將領,對於廉頗,估計所有人只知道將相之交,或者舍人的一句話,可長平之戰後,燕國入侵,又是這個老將帶著一群老弱病殘將燕國打了回去,一身戎馬,雖然功績上不及白起,可能力上也不會遜色與他,對於秦國最頭疼的就是遇見這種有豐富作戰經驗,且頭腦冷靜的武將。畢竟在那個時代,攻堅永遠是個大命題。

    再說作戰計劃,廉頗的想法就是一個字,拖,以有限的兵力抗住秦國的鋒芒,以空間換時間,對於上黨這片土地,廉頗力求爭取,可趙括一到,又是增兵,又是進攻。

    秦國或許在用反間計之時,就想退兵,但開弓無回頭之箭,損失了這沒多的戰略資源,秦國必須要完成他的戰略目標,基於此,秦久攻不下,選擇用反間計,讓趙國派遣本國少壯派將軍領兵,又起用白起,目的就是一口吃掉讓秦國頭疼了幾代的,趙國軍隊。

    那是四十萬大軍,是趙武靈王打下趙國這偌大家業保障,是趙國的立國之本,不是豬狗,能給秦國軍隊帶來這麼大的損失,也是側面證明了趙國軍隊之強,廉頗知道這時趙國的家底,丟不得,趙括呢,只為了自己的大戰功,和主上的無腦命令,以及對於小利的貪戀……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趙國自此之後人見人欺,秦國不出十年就恢復了元氣,我真不懂,一個早已蓋棺定論事實,謠言一起,就馬上洗白。

  • 9 # Passer-by103040443

    第一個問題,廉頗很厲害?

    廉頗不厲害,戰國四大名將裡廉頗最差。

    長平之戰前期,廉頗指揮的趙軍面對秦軍幾乎是全線潰敗。廉頗的對手是誰?白起?不對,是白起手下的三大將軍之一,王齕。廉頗面對王齕指揮的秦軍,連丟兩座堡壘,損將數人,兵數萬。廉頗防守是最優解?沒錯,但廉頗並非主動防守,而是被迫退守,他正面戰根本打不過,只能守。

    第二個問題,廉頗的戰略有用嗎?

    然後看一看雙方陷入僵持之後的局面,廉頗以為可以靠拖把秦軍拖垮,可結果呢?昭王下了血本,不惜讓全郡的人爵升一級,也要把糧草供上,最後的結果就是,秦國的糧草供應完全沒有問題,廉頗拖死秦軍的計劃徹底落空。

    從另一個角度說,趙軍根本不刪守,歷史上的趙國從來都是進攻進攻進攻,有數次滅國危機,趙國最後也是外交加反攻撐過去,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化的也是趙國的騎兵機動力量,換句話說,趙國的兵從來都只擅長進攻,廉頗讓他們守,這是廉頗的本事,但趙軍不擅長。

    而秦軍呢?秦軍的攻城是非常強的,白起破魏拔幾十城,破楚克楚國國都,秦軍是野戰,攻城,守城全能的優秀兵種。事實上,秦軍擅長攻城的優勢在長平之戰前期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廉頗野戰打不過秦軍,就利用堡壘守衛,結果幾座堡壘全被秦軍打下來,廉頗被迫退入太行一帶,集中兵力防守。

    第三個問題,趙軍還有能力防守嗎?

    沒有了,趙國糧草已經吃緊了。

    趙軍45萬,秦軍50萬,需要消耗的糧草是一個極大的數目。趙國作為一個北方國家,農耕並不發達,支援約40萬大軍(前期攻防戰中傷亡數萬人)堅守三年已經接近一國的極限,糧草供應十分困難。從後來白起以五千兵就能斷趙軍糧道可以看出,趙軍的糧道已經極其脆弱。而秦國呢?關中一帶大平原,土地肥沃糧食豐富,巴蜀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還有秦國從韓魏手裡奪來的礦產和糧產都十分豐富的土地,加上秦昭王發動一郡百姓運糧,秦國的糧草供應幾乎不成問題。

    整個局勢從廉頗希望的拖死秦國,變成了秦國幾乎拖死趙國。以上帝視角來看,趙國必須求戰,打了,還有一線生機,不打,輸定了。

    三個問題結束,其實以上帝視角,或是趙國視角來看,趙國換下廉頗,主動出擊,已成定局。秦軍這一招反間,與其說是陰謀,不如說是陽謀。這一招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讓趙王還在思考換誰時,堅定了換趙括的念頭。

    事實上,趙括在開戰初期,確實嚐到了一點甜頭,丹河沿線的秦軍幾乎被他全數吞下,一路追擊時秦軍也丟下了幾萬具屍體。然而,趙括沒想到的是白起的胃口太大太大,他想的是一次性把趙國所剩的軍隊全都吃幹抹淨,然後一舉滅掉趙國。其實如果是常規攻防,秦軍一樣能打贏趙國,只是不可能像長平之戰這樣,取得這麼大的戰果。

    其實我一直抱有的結論就是,長平之戰,趙國必輸,不論哪種情況發生,我看不到趙國的一絲贏面。

  • 10 # 老王53088741

    不可能,趙國國力本來就比秦國低的多,何況北部還有諸戎隱優,使趙國不能盡全力。廉頗善守確實沒錯,但趙國的精銳卻是他們的輕騎兵,胡服騎射後趙國輕騎戰鬥力之強悍不弱於大秦銳士,但守城要的是步兵,在這方面趙國就差的太遠。趙國隨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後國力大增,但趙國改革比之秦國還是相當不徹底,隨在軍事上不相上下,但在制度上遠沒秦國改革的徹底。在外交上趙國更是一塌糊塗,無法說服其他5國組成聯軍也就罷了,居然連補給也無法從他國取得。以一國之力對抗已變法十餘年國力大盛的秦國結果可想而知。長平地勢四面環山中間狹長,易守難攻。不論那國強攻,就算得勝其損失也是雙方都無法承受的。而秦軍之強配上白起,整個戰國也無人能有把握在正面戰場打敗白起的。因此廉頗選擇守是迫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選擇,但打仗不僅是軍隊實力的比拼,更是國家實力的比拼,已趙國的實力即承受不起戰敗的損失更承受不起相持對國力的消耗,。因此就算不換廉頗趙國也不可能撐太久,主動出擊,在野戰中尋求渺茫的機會幾乎是趙國最後唯一的選擇,但你面對的是白起……。

  • 11 # 無風自傷

    廉頗為什麼被換?趙國耗不起了,四十萬大軍與秦軍對峙了兩年,已經把趙國的糧草、國力消耗殆盡了,打被秦人殺死,不打回國餓死。而且當時趙國自藺相如之後,一直沒有出現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是郭開這種勢利小人在位。故而造成了趙國在國力,政治,外交,軍力上全面的劣勢,而且時間越長這劣勢就越大!這時換上銳意進取的趙括與秦拼命好像是個單選題吧?這就是舉國相搏了,國運在此一仗。只不過秦實在太強大了。秦軍六十萬,運輜重青壯逾百萬,結十六陣圍趙括。趙括憑心而論還是很能打的,破了九陣,但是戰略態勢生生被戰神白起由內線防禦變成了純外線做戰。補給線被切斷,全軍無水了,部隊無力再戰,真的是實在打不動了。故而只有投降想為趙國留下些青壯。但是秦軍被殺傷過半,據說也損失了三十萬上下,肯定不會再留下這些二十多萬的種子,必然會選擇坑殺這些降卒了。趙國總體來說不是敗在了趙括身上,而是輸在了綜合國力和外交策略上。但是趙也因這一仗讓秦國力大損之後又得以苟延饞喘了二十多年。

  • 12 # 風火山林5

    第一個,趙國的失敗是政治上的失敗,軍事上的失敗只是政治延續的產物。例如外交上得罪死了齊國,缺糧向齊國求救,被無視。內部腐敗,姓郭被專寵,幹了好多壞事。長平之戰,內部的各種想法,不同意,有同意議和的,有堅持抗戰,還有想擊敗秦國的。趙國自沙丘動亂後,國內各種勢力矛盾加劇,已經不復當年之勢,說白了,開始走下坡路。

    第二點,廉頗堅守的問題。秦趙對比,毋庸置疑,秦強趙弱,弱勢一方防守而且守的還不錯,我就不明白那麼多人就喜歡說國力問題,照你們這種想法抗日戰爭還打什麼!就趙國而言,後面的邯鄲之戰相比長平之戰更加困難,死守到最後勝利了。

    第三點,趙括能力問題,就這一戰而言,只能引入史記記載他老子對他的評價,括易言之,這句話也送給絕大數為趙括翻案的人。首先,先不說能力,讓趙括擔任主帥就是個錯誤。軍隊這個地方比任何地方都講資歷講戰功,不是說你有能力就能站住腳。其次,趙括領軍過於想當然,處戰基本都是想一戰定勝負,結果後路被斷,被包圍也是基本坐等援軍不自救,一直等到斷糧才想著突圍。再有,有人說他是替趙王背鍋了,沒錯,趙王心理也想換趙括可能打敗秦國,但他絕對沒想到能敗得這麼慘!

    最後說一點,秦國並不是因為長平之戰損失慘重而推遲了十幾年才滅趙,真正是因為緊接著的邯鄲之戰慘敗。

  • 13 # 隨風87365606

    既然固守是趙國的唯一出路,如果趙括熟諳兵法不會不知吧,假如趙王一心要進攻,作為臣下的趙括也要力勸趙王繼續廉頗的戰略,即使被派往前線統帥三軍,也要力留廉頗作為副手,廉頗在長平與秦軍奮戰三年有餘,對戰場態勢地理環境己瞭然於心,更得三軍擁戴,如果趙括讓廉頗主導制定進攻方略,即使趙軍不得勝,斷不會全軍覆沒,趙括為臣不能為趙王提供正確的諫言,為將不能服三軍,更不知敵我態勢終至慘敗。趙國胡服騎射積累多年的成果被趙括一戰盡失,趙國只能眼睜睜的走向滅亡,如此誤國之人一句紙上談兵的評價算是輕的了。幸而秦國是統一之戰不以勝負論英雄,如果是反抗外族侵略戰爭,似趙括這等亡國之將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14 # 萌大奶愛歐派

    談到長平之戰,我們就會認為趙括幼稚,趙王昏庸,深深為廉頗感到惋惜,歷史上對這次失敗基本歸罪於趙王的臨陣換將,啟用了只會紙上談兵趙括。趙王換將,也是無奈之舉。否則區區離間計,就能迷惑趙國高層?

    首先,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的原因和意義

    長平之戰的起因實際上是秦軍在完成強國路線之後,開始吞併六國的第一步。當時的山東六國要麼國力過於衰弱,要麼因為國內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國力強盛的趙國成為了秦國的第一塊絆腳石。基本上可以說,只要幹掉趙國,秦國逐步蠶食六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兵力:秦軍60W;趙軍45萬

    將領:白起、王齕;廉頗、趙括

    戰爭初期趙軍據險不出,避其鋒芒。廉頗和大家的想法是大量的消耗秦軍的國力,要知道60W大軍的開銷是相當巨大的,秦國的補給又長,困難可想而知。待到秦軍後勤出現了短缺,國內已經支付無力,秦軍銳氣自然受挫,說不定也來點兵變就更好了。到時候自己盡出其精銳部隊,可以一舉操翻秦軍。廉頗等待這個機會竟然等了三年。

    這個想法固然不錯。但是仔細分析,其實漏洞不少:

    趙國國力不濟

    秦趙長平之戰,猶如現代的美蘇軍備競賽;趙國的國力根本支撐不起曠日持久的長平軍備競賽。當然,秦國也被拖的疲敝至極。《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為了應急,秦王連全郡封爵的辦法都用上了這也說明到了戰爭後期,秦國的後勤已經透支到了極限。趙國之綜合國力要劣於秦國,秦國都這麼狼狽,那趙國更是可想而知,這可以從側方面說明了趙王為什麼要速戰速決,趙國當時基本上可以說是人間煉獄了。

    趙國高層決策失誤

    趙國高層對戰爭發展已經做出了進行決戰的指示。反間計僅僅是一個藉口,一個換將的藉口,趙王應該是明白國家的處境,必須要和秦國速戰速決。再加上廉頗數戰數敗會給趙國高層造成錯覺,趙孝成王甚至認為廉頗堅壁不出是膽怯的表現,這時候換將已是必然選擇。趙括不笨,必需要和秦軍決戰,這是他出徵的任務。決戰是一賭自己的命運和秦國的命運。

    戰和不定,外交失敗

    按理說,此次趙軍對秦軍的長平之戰,乃是其他六國的前哨戰,應該積極在外交上加以斡旋,爭取其他諸國的支援,讓他們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在物資上支援長平前線的趙軍,然後可派一支聯軍有生力量只取咸陽,讓秦軍自顧不暇。到最後不僅沒有援軍,周邊的燕國,魏國,也都虎視眈眈望著趙國。防備他們的趁虛而入,可以說趙國敗在與秦國單打獨鬥上。

    由以上幾點可得出長平之戰換不換將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不純在守不守得住的問題,只有秦國肯不肯打,付出多大代價來打。趙王不換將,最可能的結局是秦國哄騙趙王以割讓上黨為代價再撤兵。因為秦國最開始並沒打算把長平之戰打成國運決戰,也沒打算用白起,只是想威脅趙國拿回上黨。

  • 15 # 同濟天下

    長平之戰並不是換了廉頗就能解決的。長平之戰的起因在於上黨問題。在秦國打下韓國野王之後,將上黨地區跟韓國都城的連線徹底切斷。韓國無奈,只好將飛地上黨獻給秦國。但是上黨的官民不願做秦人,他們自願歸入趙國。要不要接收上黨,在趙國朝堂之上引發了巨大爭議。最終趙孝成王決定接收上黨,不懼秦國的怒火。

    到嘴的肉飛了,秦國豈能善罷甘休。秦昭王立即派遣左庶長王齕攻打併佔領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孝成王派兵在長平接納百姓,並與秦軍對峙。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出擊,結果被秦軍攻破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被秦軍攻佔。

    數戰不利的情況下,廉頗只好堅守不出。趙國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足足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秦國這邊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雄厚,糧草貨物相對更加充足。可見即使沒有後來的趙括替換廉頗,趙國也會被拖垮而陷入內亂。

    歸根結底,趙國高估了自己的軍力,低估了秦國的綜合國力。破解之道不是換不換廉頗的問題,而是接不接受上黨的問題。

  • 16 # 始於終

    《史記》 上來看,秦國攻擊上黨地區在長平之戰以前,持續了1年多;趙國接受上黨以後,卻駐軍在上黨地區東部的長平,沒有向前駐軍,上黨軍民失敗後逃到趙軍駐地,秦軍攻佔上黨之後繼續進攻,追擊到長平,與趙國廉頗軍團交戰,是前260年四月的事情;七月以前,趙軍被秦兵兩次打敗,損失兩座營壘,6尉;七月以後堅守壁壘,避戰,但還是損失一座;八月中發生換將、出戰、被圍絕糧,至九月(底),絕糧道46日,被迫突圍,主將戰死,全軍覆沒。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提倡長平三年戰爭的觀點, 是從之前趙國接受上黨就開始算,但一年後秦國才進軍上黨,再一年追擊到長平趙軍駐地後,才了發生我們印象中的長平大戰。秦趙對壘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

    從史記來看,長平發生得戰鬥節奏相當的緊湊,而不是前面所說持續數年的大戰,是總體在半年之內,決戰最多兩個月的戰爭。睡虎地秦簡也側向印證了史記記錄的正確。

    四十七年,攻長平。——睡虎地秦簡·編年紀

    從上面的戰績來看,廉頗就算沒有被換下來能堅持的時間也並不好說,畢竟是一敗再敗,當時誰能說他之後的成績能有多少?而戰爭擴大以來,只有不到半年時間,根據秦國的國力,再持續幾年也不是撐不住。

    戰爭在記載中是有條不紊的進行,勇武的趙括被一步步帶進死地,葬送了數十萬軍隊。但之後幾年的表現來看,長平並不是那麼簡單就進行結束了。戰後的記載是秦國國內空,很難想像坑殺40萬人的戰爭後會是國內空的狀況(鉅鹿之戰 章邯等人投降 項羽背信坑卒才有20萬,而趙國卻是主將突圍戰死,很難相信之後投降數量)。可能的猜測是被圍時間內,發生了劇烈的戰鬥,兩軍都是傷亡慘重,46日 趙括帶兵突圍的戰死之後,殘餘趙兵投降,被坑殺的也就是這部分,而現在考古發現的坑中,很多趙軍是戰死(秦軍損失慘重,對應的死亡趙軍只會更多)。發生的戰鬥太過慘烈,以至於從來不留活口的白起居然留了二三百稚子回邯鄲報信(之前從沒發生過,但也很可能是為了之後攻擊邯鄲震懾趙國人心)。

    長平的慘烈不在於歷時長久,而是戰鬥的血腥,史學家們,陰謀家們總喜歡用計謀和推理來說明已經發生的事情,但現在想來,百萬大軍,兩個月的廝殺,60萬以上的傷亡最終歷史上卻僅僅成為嘲諷昏君佞臣的笑料和指責冷血屠夫的條款,對於信以為真,被一葉障目的後人,才是真的諷刺。

    最後,說秦國補給不濟的,真正的大戰就那倆月,秦王最後沒料到能完全包圍趙軍, 緊急動員下才顯得補給不足,而不是他們支撐不下去。

  • 17 # 艮坤為謙

    那些說廉頗打就不會輸的,完全是隻知道看小學初中歷史書的。從廉頗找趙王告急增兵到45萬開始,廉頗就必敗了!(那些說趙國總兵力40萬的小白就沒必要說話了)首先,戰爭看下雙方的戰略目的和戰爭意志。秦軍的目的就是和趙軍決戰,定天下歸屬,而趙軍只是為了保住一塊肥肉上黨的歸屬,丟了也不是本土。再看糧草供應,那些說大家都缺糧看誰能忍的人,動動腦子想想,秦軍哪怕只比趙軍多兩三天的糧食,到最後那2,3天趙軍也一樣沒糧食會崩潰,設身處地想一想,你沒吃的了對面還有吃的,雖然不知道對面還能吃幾頓,不會恐慌?還有人說用廉頗至少不會敗得那麼慘,可以慢慢敗退回趙國。這種人知道地形麼?上黨是山地,背後是無險可守的趙國平原,本來趙軍依靠地形堅守,秦軍仰攻還打不上去。一旦因為缺糧後退,讓出險要,秦軍就俯攻追殺,山地裡的趙軍騎兵,照樣是大潰敗,還要被秦軍攻佔趙國本土,這是趙國損失不起的。趙軍優勢是什麼,是攻擊強大機動能力超強的騎兵,廉頗用騎兵守本身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這場戰爭廉頗唯一的機會就是前期大家兵力都不多的時候,在退入上黨山地前,利用騎兵機動性騷擾突襲,跟後來李牧的用兵一樣,能打就打,打贏了再增兵守上黨,那時候秦軍新敗,是不敢傾國來攻的,打不贏就放棄上黨,那樣趙國軍隊未損,秦兵是不敢追殺進趙國本土決戰的,畢竟長平之戰秦國心理準備也不足。廉頗卻選擇了固守待援,讓趙王增兵,秦國怎麼可能放棄辛苦從韓國手裡搶來的上黨,廉頗一旦固守不分出勝負,大家自然用添油戰術,不斷增兵從區域性戰爭打成了滅國大戰。而一旦堅守,那時候拼的就是國力了,趙國的國力比秦國弱,所以,從廉頗退入上黨山地堅守,找趙王增兵開始,趙國就已經輸定了,而且都必定是大敗,趙國統帥換誰都沒用。

  • 18 # 若繁星

    第一,秦趙長平之戰發生起因,當時秦韓剛打完一仗,韓國失敗,割讓韓國上黨給秦國,而韓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於是轉而投降趙國,將韓國壓力轉於趙國,於是秦趙之間發生長平之戰。

    第二,長平之戰開始,廉頗率領趙軍和秦軍剛開始交鋒,初戰不利,廉頗考慮到秦軍勞師襲遠,決定堅守不出,準備和秦軍打持久戰,意圖拖死秦軍。雙方相持三年,秦趙兩國消耗巨大,雖然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經濟軍事農業都得到加強,趙國經過變法,軍事實力得到提高,但是秦國是傾全國之兵進攻,趙國是舉全國之力扛秦,然而秦國有良好的地理基礎,相對於趙國情況好一些。對此,秦王想速戰速決,而廉頗一直堅守不出,為此,秦王利用離間計讓趙王換下廉頗。

    第三,趙國和秦國對峙三年,無論經濟農業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特別是趙國男丁基本都上前線,趙國三年土地沒有任何收成,在向鄰國齊國借糧時,因為趙國在合縱連橫政策下,和齊國翻過臉,所以糧食沒借到。趙王也想速戰速決這場戰爭,最終決定換下廉頗。趙括上任之後,奉趙王之命和秦軍決戰,秦軍也悄悄換上白起,白起誘敵深入,切斷趙軍後路、糧道,趙軍被困,如果當時趙括知道白起指揮秦軍,有可能不會如此大意。被困後,趙括組織發起十三次突圍,一次比一次猛烈,在突圍到最後一道秦軍屏障時,趙括被亂箭射殺,群龍無首,趙軍無鬥志,最終趙軍被困四十六天,四十萬趙軍投降。白起認為四十萬趙軍每天消耗糧食巨甚,如果放回,又是縱虎歸山,況且廉頗還活著,於是決定坑殺四十萬趙軍。

    第四,從以上可以看出,當時趙國基本上到了最後關頭,全國糧食快耗光了,趙王根據全國形勢來看,想速戰速決,秦國也是。即使不換下廉頗,也就是能把秦國拖走,但要打敗秦軍的可能性並不大,最後結果或許是秦國撤軍,趙國被拖垮。但是秦國有巴蜀之地,關中富饒,而且,秦國是四處征戰,戰場都是在秦國外圍,本國經濟農業基本不受影響,一旦撤軍,經濟農業很快就會提升上來。後期,秦國會捲土重來。長平之戰雖然秦軍勝利,但也是慘勝,折損兵力近乎一半。

    第五,趙括也不只是只會紙上談兵,其母曾說過,趙奢打仗勝利歸來,都將大王賞賜的東西分給將士,但趙括打勝仗歸來卻從來不這麼做。從這可以看出趙括也打過仗,也是有一定經驗,只是碰上了白起。(趙括純屬個人見解)

  • 19 # 正兒八經的好小夥

    謝邀,首先我也看到了不少作者都批判廉頗不是一個當時名將,脾氣又大,心眼又小,年紀也一大把了,打仗主要靠守,當然呢這個說的都對,不過你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小毛病影響到了那次戰爭嗎?據說秦軍把廉頗罵的體無完膚,極盡羞辱,可人家該吃吃該喝喝,也沒想咱們之前說的脾氣大啊,心眼小啊,一言不合就上去錘你,廉頗人家忍住了,當時他明白,廉頗只有四十多萬,(當時廉頗任元帥時),而秦軍有六十多萬,而且統帥又是當時名將白起,廉頗虛了,他必須得虛 ,拿什麼打,大家要搞清楚一點,你面對對方優勢兵力,統帥比你要厲害,你會傻了吧唧的把據城而守的機會讓出來,去和對面拉開架勢幹上一仗?其結果不言而喻 ,所以說戰略上老將軍還是沒錯的,說點當時的歷史背景,秦國對趙國用反間計,成功離間趙王和廉頗,使趙國戰前換將,換上了年輕的少將軍趙括,趙括一來到戰場就一改被動防守的局面,採用了主動出擊,以求殲滅秦軍有生力量的戰鬥,結果被圍,突圍不成反被射死,四十萬趙軍被活埋,此為長平之戰的結局,綜上所述,我認為廉頗一直守下去,有幾種可能 ,一秦軍啃不下來這塊骨頭有可能就打道回府,二就一直僵持,耗到一方沒糧為止,可是要知道雖然秦國不缺糧草,可是漫長的補給線在當時無異於一個巨大的困難,大家都知道那時候全靠人力,還得提防有人截糧,三硬攻秦軍損失慘重,趙國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從容撤退,犯不著四十萬大軍被活埋,此為廉頗守下去的幾種可能結局,謝謝

  • 20 # 炒米視角

    謝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讀了那麼多史料,發現前人總結問題的方式方法流毒延續到了今天。長平之戰,趙國是必敗的。這與主將無關。但事情發生了必須有背鍋的。現在很多企業裡單位裡也都還是這一套。譬如這個月銷售指標沒完成,銷售經理就得背鍋。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市場面如何,產品對不對路子,很多先決條件不是一個銷售經理能左右的。但沒辦法,你坐在這個位子,你就得背鍋。趙括就是一背鍋俠!前人為了合理,愣是編了個成語,紙上談兵!

    首先,政治上必敗。秦國自惠文王開始已經定下圖霸天下的國策,而不是簡單稱王稱霸。他的每次戰爭目的一個,土地和人口。殘噬天下!到了昭襄王已經具體到遠交近攻的策略上來了。而趙國,不好意思,見利忘義,只考慮一時得失,政治上顯然只求圖存!這一比較,徹底拉倒!

    其次,打仗打的是國力和國運,雖秦強趙弱。但秦也無法強吞趙國,為了韓國的上黨13郡,趙王是利令智昏了,而秦國的國策決定了他必取之,只是事態發展到直接跟趙國拼國運,是秦王也沒想到的。這就講到了誰豁的出去的問題了。很顯然,秦國的國策決定了秦國是豁的出去的。而趙國則是顧慮重重。其實,趙括不是無能之輩,趙武卒也不是白給的,他成功包圍了秦國40萬軍隊,並且實現了切割。而就在這僵持階段,畢竟兩年麼,兩年不從事生產,糧荒必然出現麼。而秦國其實也一樣,不過豁的出去的是老秦人。昭襄王全國徵發14歲到60歲的男子20萬上了前線,最終實現了反包圍反切割。戰爭中秦國人死的人比趙國人多。秦國60萬軍隊死了10幾萬。而趙國軍隊50萬隻死了4.5萬。因為沒糧,趙國跑各國借糧,那時能借得出那麼多軍糧的只有齊國。對戰爭沒有預見,沒有政治上長遠規劃的弊端立刻暴露無遺。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發揮作用了。齊國不借。45萬趙軍投降了。面對這45萬降卒,白起憂心忡忡,自己也沒糧了,怎麼養活?放回去,轉頭他們拿起長矛,自己已經承擔了雙倍於他的損失了。於是發明了坑殺。後來項羽也遇到了如此困境,毅然決然地採取了同樣措施。

    廉頗拖著不打,堅壁清野是對的。最起碼不會那麼快進入兩國直接拼國運的程序。但即便那樣,隨著秦國國力越來越強,趙國國力越來越弱,趙國還是一樣要被幹掉的。

    長平之戰,讓我想起了中日甲午戰爭。那也是一場拼國運的戰爭。而當時日本的國力甚至更弱。但一仗,讓老大帝國徹底走向百年屈辱,從此一蹶不振。秦國經過變法從上自下捆綁成一架戰爭機器。而因循守舊的趙國,雖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練就趙武卒軍事上的百年強大。結局又如何?想想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世界第八,亞洲第一又怎樣?日本是舉國體制,天皇為籌軍費一天只吃兩頓,把指揮部放到了前線。日本女人跑南洋當妓女,往回寄錢支援戰爭。而我們呢?光緒皇帝剛學會恩威並用,對前線指揮戰鬥的將領丁汝昌一道道下聖旨,聽說你抽大煙睡婊子,我們決定要殺了你,不過看在你現在在打仗,就先饒了你,你打完仗再過來受死吧。而一提到軍費,李愛卿你找洋人借去吧!歷史是何其相似啊!

    因此長平之戰必敗。以前說趙括紙上談兵,後來說丁汝昌抽大煙睡婊子。一個意思一個意思!說廉頗換上能贏的,動動腦子,廉頗是因為只守不攻被撤換的,被撤回來,大罵黃口小兒必敗。然後一門心思等著看趙括的笑話。也許那會他也覺得打敗了,最多上黨不要,再割點地就好了,趙王又會重新重用我,看我說對了吧,不能打。只是戰爭走到了最後,殘酷到讓趙國所有人都呆了,趙國青壯年一夜之間飛灰湮滅了。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年,你最喜歡的動漫角色是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