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大風雲歷史

    “初漢三傑”之一的韓信,一代兵仙,垓下之圍大敗項羽,最終使劉邦贏得了楚漢戰爭,可以說是為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劉邦都說過:“率領百萬軍隊,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額,我遠遠不如韓信。”可這樣一個功臣卻被劉邦秋後算賬,成了刀下亡魂,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的功高震主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韓信被殺之謎,究竟是千古奇冤還是罪有應得呢?

    說韓信被殺是罪有應得,依據是他有謀反之心,並列舉了如下一二三點以做佐證:

    其一是早在漢楚之爭的緊要關頭,韓信就邀功請賞,逼迫著劉邦封自己為齊王,這是他野心的首次暴露,所以,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封韓信為楚王。

    其二是韓信他到了楚地,私藏了當時被劉邦通緝的鐘離眜,被告密到劉邦哪裡後,劉邦讓韓信把人給送過來,韓信就說什麼人啊,我這沒有叫鍾離眜的人,就是死不承認。除此之外,在自己的封地,據說韓信太過招搖過市,出行都是前呼後擁,聲勢浩大。後來劉邦就以會諸侯於陳為名,把韓信騙過來,逮捕了他,然後又念及韓信的戰功,免了他的罪,降級使用,閒居長安。

    最後就是最為直接的“韓信勾結代相陳郗叛亂”,據說韓信與陳郗商量要叛亂,陳郗在代地起事,韓信在中都呼應,結果公元前197年,陳郗就起事了,然後劉邦親征叛亂,等平息了叛亂回來的時候,一看,誒?韓信怎麼死了呢?有種說法是韓信手下有個人得罪了韓信然後被關進了大牢,這個人有個弟弟就去呂后哪裡告密了,說韓信要叛亂,呂后就找來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這位宰相設計誘捕,並在宮側鍾室殺了韓信。

    坊間流傳說劉邦曾和韓信立下“三不殺”之約,即見天不殺、見土不殺、見鐵器不殺。意思就是日後無論韓信犯了什麼罪都不能殺,那麼呂后是怎麼殺的呢,她先把韓信用一個布袋子裝起來,然後吊在房樑上,使得韓信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最後呂后下令用竹籤把韓信給捅死了。

    據《漢書》記載,劉邦看到韓信死後,是什麼反應呢?“見信死,亦喜且憐之”。劉邦心理偷著樂,估計在想,還是這老孃們厲害,終於除掉了心頭大患,為什麼又憐之呢,大概是憐惜韓信的才能吧。

    所以也有人認為說,你看,韓信是冤枉的吧,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邦早就想著韓信死了。說韓信與陳郗裡應外合謀反,證據呢?就憑一個被韓信準備處死的罪犯的弟弟嗎,謀反這麼機密的事情,也不可能讓此人知道啊。還有就是,早在韓信當齊王的時候,手握重兵,有人就勸他反了,然後與楚漢三分天下,韓信就說“豈可以背義乎”,哪個時候都沒反,現在都沒兵權了,閒居長安,他拿什麼反啊。

    如果韓信確實參與謀反,你倒是拿出證據,然後光明正大推出午門斬首,幹嘛來個“長安宮鍾室被斬殺”,這不就是搞暗殺的一套嗎?你再看看漢初哪些異性諸侯王的命運,比如梁王彭越、越王張傲、韓王信、燕王盧宛等,哪個不是“兔死狗烹”?

  • 2 # 汪十月

    說冤殺有點談不上,說罪有應得有點不至於。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素有“兵仙、兵神”的美譽,是“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 軍事造詣令人歎為觀止。從一介布衣到封王拜將,成候立相,簡直就是草根崛起的代言人。

    韓信為漢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的死,被很多人解讀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但事實上他的死只能說是一種政治鬥爭的必然性,他選擇了在一個不合適的時機做了最不合適的事情。

    如果韓信在項羽還沒有被大敗的時候聽從蒯通的建議反水劉邦,憑藉他的實力,說不定真的可以搏一搏,但是當時天下已定,民心所向,他再謀劃造反,也怪不得被呂雉先下手為強了。

  • 3 # 物質文化史

    這個問題得分為兩個方面,絕對不能一概而論。一方面有被冤殺的成分在,另一方面其也有罪有應得的因素。總之,韓信這樣的人估計是不會得到善終的。

    先說冤殺的因素:

    首先來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相信不用小編多說了吧,歷朝歷代都一樣。劉邦行軍打仗不及韓信,手下將士不及楚王將士精銳(韓信在漢朝建國後被封為楚王),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韓信必須死。

    其次來說,韓信終其一生也並未真正造反,甚至是“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的時候。可見,在其內心一直感念蕭何和劉邦提拔的恩情。實際上,韓信的一生有數不清的機會可以造反,甚至是取代劉邦,自己建立新王朝,但韓信都沒有這樣做,這也證明了在韓信的內心實際絕對不想造反的。

    最後,相比之下,劉邦才是真正的小人。劉邦聽說項羽要烹飪他的父親和老婆時,竟然說:“分一碗羹給我吃。”;面臨追兵時將自己親人推下車;在項羽和秦軍苦戰時趁虛攻佔咸陽。可以說是個小人兼無賴,而且還無情無義。

    即使最後韓信是呂后和蕭何殺死的,那很可能也是在劉邦的默許之下。否則怎麼可能呂后和蕭何並未因此事受到任何責罰,劉邦也只是嘆了幾口氣,說了幾句哀婉的話這事就過去了。

    再說下韓信罪有應得的一方面:

    第一,居功自傲。縱觀《史記》和各種文獻,可以看到韓信從未說過什麼謙虛謹慎的話,相反在其最為窮苦潦倒時就要給自己母親找好墓地。在地位逐漸提高時,又一步步要求封為“假齊王”,漢朝建立後又被封為楚王。“樹大招風”來形容他不是沒有道德的。

    第二,在韓信勸降齊王,而劉邦正在被楚將圍困在滎陽之時,韓信卻要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這完全是趁人之危的行為。相信任何人也咽不下這口氣,等劉邦穩定住局勢肯定要和韓信秋後算賬的。(下圖為楚漢爭霸時中國地圖)

    第三,韓信雖然從未作出謀反的舉動,但卻總是和項羽私通款曲。首先是項羽勸其歸順,然後是派人勸韓信自立門戶,私藏楚將鍾離昧,另外韓信旁邊的謀士(蒯通)也在不斷勸韓信謀反。這無疑不在撩撥著劉邦的神經:如果真的有一天韓信謀反,後果不堪設想。

    總結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韓信其實本心不想謀反,只想建立漢朝後有自己的富貴榮華。但是其本身功高震主,又不知道韜光養晦,在決斷大事(是否謀反)時又遲疑不定,這是其本身的內因。新王朝建立後,為了長治久安,必須將不穩定的因素去除,這是韓信被處死的外因。另外劉邦是個小人,也不可能作出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仁義之舉。就是說,在韓信最風光的楚漢之爭時,就註定了其“斬首鍾室”的命運。

    綜上所述,韓信必須死。

  • 4 # 歷史百川

    秦末暴政,大澤鄉揭竿起義牽動大秦王朝農民大起義運動,推翻秦王朝統治的起義軍在項羽,劉邦等人的帶領下勢如破竹,攻下咸陽,結束了秦王朝的統治。

    在秦朝覆滅之後,項羽作為起義軍的首領,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按照約定,劉邦先項羽一步攻入咸陽,理應在關中稱王。然而,項羽害怕劉邦作大威脅自己的地位,違背最初的約定,封為漢王,屬地漢中、巴蜀。

    韓信,就是在劉邦前往屬地的途中投奔漢營。起初,韓信並不受劉邦重用,這也不難理解,韓信在反秦戰爭中並未立下什麼顯赫戰功,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命運有時就是那麼愛開玩笑,韓信結交了蕭何,經過多次交談,蕭何看出劉邦若是想要圖謀天下,韓信是唯一能夠幫助劉邦達成的人。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力排眾議,封韓信為漢軍大將軍。

    劉邦得韓信,如魚得水。 還定三秦、滅魏破代、東進滅趙、東進滅齊、垓下決戰,這一場場勝利都是在韓信的帶領下取得的。可以說,韓信所立下的軍功無人能及,其能力與才華遠遠超過了主子劉邦。

    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是中國古代臣子最為忌諱的事情,韓信在軍中的威信已經遠遠超過劉邦,特別是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之後,其地位已和劉邦平級。在滅項羽的前夕,韓信若是願意,隨時可以與劉邦決裂,進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但是,韓信沒有那樣做。或許真的如他所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韓信心中的道義不允許自己那樣做。

    韓信沒有想造反,劉邦卻不能容下韓信。韓信就像一把懸掛在劉邦脖子上的刀劍,除之而後快。所以,劉邦在滅了項羽之後就立馬撤去了韓信的兵權,又逐步削減韓信的勢力,將韓信囚於京都,貶為淮陰侯,時時刻刻監督著。

    若是韓信能夠放下心中的不平,或許可以平安度過,但這一切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韓信在劉邦外出平叛的時候,在國內策劃謀反,走漏了風聲,被蕭何用計所殺。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韓信造反是事實,並不存在冤死一說。韓信只是做出了是一個人都會有的不甘,不平,報復之事,更談不上罪有應得。但是在古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造反便是不忠,死的確實罪有應得。

  • 5 # 夏雨風

    韓信之死,雖在於呂后與蕭何之手,也與劉邦不無關係。

    秦始皇統一天下,但秦國亡於二世。真正長久大一統的是兩漢劉家,韓信作為建國三傑之一來說,罪不至死。韓信有功於漢劉天下,無罪於謀反實證,是呂后野心唯恐將來鎮不住,並沒經過劉邦之授權和同意。

    韓信當初在征戰中,有謀士提出單幹與項劉成鼎足之勢,韓信並沒答應。當時天下未定,人心思浮,一切都是正常的。漢定後,劉邦依陳平計,夜遊雲夢,奪了韓信兵權,韓信有名無實了。一

    韓信吃虧在嘴上,可能不滿發牢騷。僅此而已。韓信是軍事天才,政治上並無大作為,功成名就後不能如張良放下身段,雲遊去找師傅,徒發牢騷,慘遭呂后毒手。蕭何為迎合呂后自保,從伯樂變成伯僖,令人可嘆!

    劉邦呂后開殺功臣之先河,數千年裡大明火燒功臣閣,歷史悲劇慘像環生。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丶李世民與眾將共安樂,確是難得一見的仁慈

  • 6 # 枕千古

    有人說,韓信的死是罪有應得,誰讓他密謀叛亂了呢?起初我是不信的,直到我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最後一句看到:“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意思是天下已經安定,韓信卻密謀叛亂,誅滅其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雖然史記有明確記載,可該抱持的質疑態度仍要表現出來,因為《史記》中還說:“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韓信在漢朝的功勞可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後世子孫可以享祭不絕。既然如此,韓信何必反叛?

    透過對《史記》進行剝絲抽繭,最終發現了韓信“反叛”的背後實情,大概有以下兩點,我將分別列出。

    一、韓信曾經猶豫過

    韓信在大敗項羽大將龍且後,興兵直犯。項羽感到恐慌,當意識到勝利的關鍵在於韓信的歸屬,便派武涉前去勸說韓信“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

    韓信自恃功高,以為劉邦一定不會奪他齊王的封號,醜拒武涉:“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項羽不甘心,畢竟韓信的決定關乎於自己的存亡,便又派蒯通二次勸說,蒯通善攻心,舉出:“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的例子,暗示韓信功高反而不是好事。

    繼而又舉出“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的例子,暗示韓信友情在天下大事面前不值一提。韓信心動了,遂說:“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意思是,先生別說了,讓我考慮考慮。

    就是因為這句話,在項羽身亡後,劉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走韓信兵權,撤去他齊王的封號。韓信才意識到自己太過太重自己的功勞了。雖然漢五年正月,劉邦把答應韓信的韓王封予他,但我認為,韓信的內心一定仍是後悔不已的。

    二、一代天驕韓信只知帶兵打仗

    秦末,劉邦、項羽兩大集團論帶兵打仗無出韓信之右者,韓信可謂是一個軍事奇才、一代戰神,固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說法。但韓信的悲劇也在於此——只懂帶兵打仗,對政治一竅不通。

    首先,韓信若懂得政治的話,無論是武涉還是蒯通,他們二人的勸言皆屬事實,韓信怎麼著也不會用“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幼稚的話來反駁吧。

    其次,韓信帶兵打仗的才能是遠遠震懾住劉邦的,劉邦曾兩次從韓信手中奪走精兵數十萬。這數十萬精兵卻不敵韓信練新軍一年的水平。這種軍事素質和才能令人恐懼,更令劉邦恐懼!可韓信不懂得收斂,一心想要手握兵權,這裡可以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來形容。

    韓信是不會明白,就算他本無造反的心,可當他擁有足夠的兵力威脅劉邦的統治時,當地方實力威脅到中央實力時,就與謀反無異。所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時,劉邦根本不管是否屬實,按陳平計謀捉拿韓信,削王為侯。

    三、張良、蕭何為何倖免?

    劉邦立漢以後,開國功臣難逃一死,尤其是大功之臣。這是帝王手段,我們在此不進行分析,我們要分析的是:張良、蕭何兩人身為開國首批大功之臣,為什麼能在劉邦的必殺名單中被除名?

    我們首先來看張良。歷來有人把張良比作諸葛亮,個人感覺實際上張良比起諸葛亮還是差一點的,但張良的才智當屬絕倫。這樣的人是很懂政治的。在漢成立後,張良明哲保身,直接撒手,功成身退,手中沒有一點權力,這樣的人是不會威脅到漢王朝的,所以能在劉邦的屠刀下躲過一劫。

    蕭何則三次被劉邦猜忌,但最後仍然活了下來(不是奇蹟!)蕭何能消除劉邦的猜忌也是因為他懂得政治統治。

    雖然蕭何不握兵權,但是蕭何有政權,有資歷、有名望。這樣的人劉邦也是不能容忍的。蕭何也深知這一點,於是,蕭何經人(呂后)點撥以後,採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第一次把家中個人財產全部拿出來捐贈;第二次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劉邦手下參戰(相當於人質;)第三次是往自己身上潑髒水,讓自己名譽受損,劉邦自然也不會猜忌他了,這也是蕭何得以生存的原因。

    只可惜,這些道理韓信都不懂,一代戰神最終落得悲慘結局。在臨死前說出:“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的話來。

  • 7 # 小編虎哥

    韓信早年飽受各種磨難,但是不甘平庸的他選擇參軍,希望以此在亂世中成就一番事業。一開始他便信心滿滿地加入了項梁的軍隊,自信的韓信以為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但是沒人發現他的才能,一直混跡於基層當一個小兵。韓信不甘心,後來終於透過這種方式成功地當上了項羽的衛兵。

    為了讓項羽相信自己的才能,韓信藉著職位之便,時不時把自己熬夜寫的軍事策論放到項羽的軍帳大營。希望項羽看到後能發現自己非凡的才能,可是就算韓信在腦袋裡幻想了無數次,可現實終究是現實,項羽根本懶得看他的策論,直接扔到了垃圾桶裡。絕望的韓信知道,這輩子在楚營是混不出什麼名堂了。

    於是韓信來到漢營,聽說劉邦是一個愛惜人才的主,說不定能有好運氣呢。還真別說,漢營的人就是好多了,雖然韓信仍是見不到劉邦,但是蕭何發現他是一個人才。最終在蕭何的幫助下,韓信被破格提拔為了統率三軍的大將軍。有了用武之地的韓信,便開始南征北戰,為劉邦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最終被劉邦封王。可是好景不長,韓信好日子沒過幾天,就被劉邦設計給殺害了。如此的一個大功臣,為何劉邦非要殺了韓信呢?

    第一,韓信的膨脹。韓信雖然打仗很厲害,前期幫劉邦拿下了魏、趙、代、燕等多地,可謂說他功勞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但是攻打齊國之後的韓信開始膨脹了,他認為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怎麼著也得封個王了吧。可是劉邦遲遲沒表現,從來沒提過這茬子事。於是韓信便坐不住了,便開始主動張口向劉邦討要了“齊王”的封賞。不然的話,就不出兵解劉邦之圍。

    這可把劉邦氣得呀,這不是明顯的要挾嗎?好在劉邦忍住了,畢竟大業未成還需要仰仗韓信。於是就肚子裡憋著一股氣給韓信封了齊王。獲封齊王后的韓信自然是高興得很,可是他不知道禍根就此埋下。劉邦是何等聰明的人啊,韓信為自己的利益竟敢要挾他,這以後還得了,還怎麼能控制他?所以劉邦登基之後,第一個要殺的人便是韓信。

    第二,為了穩定皇權。項羽被滅前和項羽被滅後,劉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態。項羽在世的時候,為了達到消滅項羽的目的,他必須想盡辦法籠絡各諸侯與他為伍,不管提出什麼要求,他都會盡量答應滿足。

    可是當項羽已死,天下已定,劉邦的態度卻變了,此時已經不需要人跟他去征戰對付某個敵對頭了。前期跟著他征戰立功的諸侯戰將,反倒成了威脅。畢竟劉邦此時的身份變了,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混跡於中陽裡村的小混混,也不是漢王了,而是西漢的開國皇帝。他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穩定皇權,不能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轍。所以,接下來只能過河拆橋了。而韓信的軍事實力最強,軍中的威望也最高,故而他對皇權的威脅也最大,所以他必須要被除掉,而且是第一個要被除掉的物件。

    第三,韓信自取其禍。韓信會打仗這是一個極大的優點,這個優點讓他徹底翻身封侯拜將。可是要想在皇帝身邊好好地活下去,光會打仗不行,還要懂得自保。對於這一點張良就看得十分透徹,他知道君王大都是能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所以當天下已定的時候,張良便主動離開朝堂,辭官隱居。

    可是韓信卻還以為自己功勞大,理應享受帶來的一切榮華富貴,非但捨不得離開功名場,反倒開始邀功。試想一下,這能不遭到劉邦的嫉恨嗎?正所謂“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也沒錯,尤其是韓信這樣功高震主的大功臣,若是不懂得這個道理,那麼自然難逃被殺的命運!

  • 8 # 行者文孜
    誰對將領的戰鬥力最瞭解?  對將領的能力與威脅最瞭解?

      除了那些死在這位將領鐵蹄下的失敗者,就是這位將軍背後的那位王。

      樊噲,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劉邦的頭號打手。  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  在鴻門宴上怒懟過項羽,在劉邦登基後曾經怒闖過寢宮。  在長安自己家門口見到已經被剝奪權力的韓信,仍然是跪著迎送,對韓信稱臣。  大概在樊噲心中,韓信比項羽還可怕。

      而韓信根本看不起樊噲。

      韓信身死,與其特點性格有很大關係,先說特點:軍事天才、政治白痴、定位不清。  一、修武奪軍。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徇行,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劉邦能輕鬆入韓信軍營,且提前知道韓信軍印具體位置,不通告韓信而直接奪軍,奪軍後命趙王張耳守趙地,只拜韓信為相國,說明韓信不被劉邦信任,且沒有政治敏感,對軍隊和周圍的人不能形成完全控制。

      二、韓信請王。 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這不是政治不成熟了,這叫政治上作死,這個齊王不是劉邦封的,而是韓信自己要的,結合當時劉邦的處境,完全就是以勢凌人,換成你是劉邦會怎麼想,只是當時的形勢不允許劉邦對韓信下手罷了。

      三、定陶劃地。 張良曰:“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穣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漢王從之。

      為了讓韓信能出兵攻楚,劉邦把古陳國以東到海的土地連同齊國一同劃給韓信,這等於把今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和浙江一部這片區域劃給韓信,山東、河南範圍在古代是中原核心區域,你說劉邦將來會不會搞你?韓信竟也敢收下。

      四、窩藏鍾離昧。 十二月,上會諸侯於陳,信持昧首謁上;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以歸,因赦天下。十二月,上還,至洛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

      韓信改封楚王,本來就是劉邦的一個政治訊號,上一任楚王是誰?韓信竟然還敢窩藏項羽舊將鍾離昧,又是政治上作死。劉邦實際上已經恨不得立即殺了韓信,但只是藉此削王為侯,因為韓信是功臣軍事第一,首先殺他會造成其他異姓諸侯王反彈,劉邦也是透過這手操作讓諸侯王看看:大家放心,有功之臣我不殺,只要大家安分守己,就繼續做你們的諸侯王。

      五、勾結陳豨謀反。 信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看看這通騷操作,謀反就不說了,韓信反就反吧,一來造反這麼機密的事情連舍人的弟弟都知道了,這方面還是要學學司馬懿、司馬師是怎麼玩的;二來有地有權有兵的時候不反,沒地沒權沒兵的時候韓信想起來反,政治上的幼稚可見一斑。

      再說性格:謀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有造反的心沒造反的膽。上面的一些例子如韓信請王、定陶劃地等等,已經可以反映韓信的這種性格,韓信發達後對待漂母、亭長也正是這種性格的另一面。  韓信的門客蒯徹多次勸他自立為王爭霸天下,實際上是基於天下形勢和韓信多次作死後的最優解,奈何韓信的性格導致了他始終邁不出那一步,到他想邁那一步的時候已經被劉邦玩的沒有施展空間了。  韓信死後,劉邦要烹殺蒯徹,看人家怎麼說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這就叫政治素養,既表明自己為人忠誠,又讚美劉邦堯舜之君,最後還陳說利害希望為皇帝效力,這才叫高手。

  • 9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首先,先說我的觀點:

    1、從韓信的實際行動來看,韓信是被冤殺的。

    2、從其蘊含的能量來看,韓信雖然不能說是罪有應得,但是,至少也算是咎由自取。

    下面來說“為什麼”?先說為什麼說他是被冤殺的。

    1、韓信本身並沒有實際的謀反行動。如果韓信真的想要造反的時候,完全可以在做齊王的時候幫助項羽或者乾脆坐山觀虎鬥,看劉邦項羽兩敗俱傷。那個時候,韓信就可以一舉拿下劉項二人,自己成為皇帝。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最有利的時機,但是,他卻選擇了幫助劉邦。

    2、在韓信做楚王的時候,劉邦以巡遊為名,駕臨楚國。要知道,皇帝巡遊,就算帶的部隊再多也肯定是沒有像楚國這樣的大國的正常的野戰部隊數量多,所以,這個時候,反倒是韓信想要收拾劉邦更方便一些。結果,反倒是韓信乖乖的跟著劉邦回到長安,做了“淮陰侯”。

    3、呂后殺韓信的時候,反倒是說韓信要釋放京城牢內的死囚與其一起謀反,去策應遠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叛將。拜託,動動腦子好不好?以我這普通人的智慧都能想到這麼做必然不會成事,以韓信的雄才偉略,他會幹這麼弱智的行動?

    所以,綜上所述,韓信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謀反,甚至可能都沒動過謀反的心思。

    我們再來說說為什麼說韓信是咎由自取1、功高震主

    眾所周知,韓信是漢初三傑之首,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劉邦的大漢天下。正是因為如此,劉邦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封賞給他的東西了。

    2、實力雄厚(不知進退)

    先在劉邦危難的時候,要求做齊王,後來又給其改封楚王,在做楚王期間有窩藏劉邦緝拿的重犯鍾離眜。

    如果說其沒有反心,窩藏鍾離眜這一舉動就說不清了。而且擁有謀反的實力。

    在被降為淮陰侯之後,又滿腹牢騷。完全不懂蕭何自汙和張良自己做絳侯的根本原因。

    3、智謀過人,隱患無窮

    以韓信的韜略,在當時的天下,已經無人能及,一旦謀反,不要說呂后和劉邦的兒子們,就算是劉邦親征,也未必是韓信的對手。

    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如果諸位是劉邦的話,你們又會做什麼選擇呢?

  • 10 # 腦洞評論

    韓信作為西漢開國將領,可以說功不可沒。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主導了楚漢戰爭的成敗。論軍事才能那是絕對的一流。可是在做人做事方面不能順勢而為,看不清實事就是他最要命的地方。

    韓信在沒有成名前,只是一個囊中羞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小青年。他因為經常去一個亭長家裡蹭飯,去的次數了,亭長老婆不願意。就算好時間,提前把飯菜端進小屋吃了。韓信一看撲了個空後,心裡明白怎麼回事後就再也沒去了。

    後來韓信從軍,就去項羽的軍中當了個小兵。他有幾次想表現的機會,不過都被項羽給駁回了。心高氣傲的韓信,看人家不理他。就去投奔了漢王劉邦。可是運氣不好。他所在的小隊因為觸犯了軍法三十多人被殺。就在關鍵時刻,韓信對著監斬官說,漢王要得天下,為什麼要誅殺壯士!正是這句話救了他的命。後來蕭何在與韓信徹夜長談後,發現這人絕對是個奇才。就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對於韓信,依然沒有好臉色。就簡單的問了幾句後,讓韓信說說的他的人生職業規劃。韓信就對劉邦提出暗度陳倉的建議,並深入淺出的分析的當前楚漢的對立問題。對於項羽也是做了一番比較。據說劉邦聽完,立馬從自己的座位上下來,扶起韓信,解下自己外衣給韓信披上。好酒好肉的伺候。

    後來的事實也說明,韓信的才能真不是吹的。他率領部隊一路向東,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在與項羽的多次的交手中更是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打的項羽節節敗退,當項羽兵困垓下時,他心中可能會問自己,這麼好的一個將才怎就跑到了別人那裡。劉邦因為有了韓信,也縮短了楚漢戰爭的時間。成功開創西漢王朝。

    如果韓信在自己取得這麼高的功績後,選擇收斂些,劉邦估計是不會對他起殺心的。可心高氣傲的韓信,偏偏喜歡懟懟他的大領導劉邦或者說趁火打劫。劉邦有一次和項羽作戰被圍,就寫信讓韓信來救自己。身在齊地的韓信看到信後不是選擇立即動身。而是要劉邦封他一個假齊王。劉邦一看怎麼辦,沒辦法誰讓自己打不過項羽呢!就給了韓信一個齊王的稱號。要知道劉邦是個很愛記仇的人。西漢建立後,劉邦就打賞功臣。在賞賜韓信時,想起被要挾的經歷,他心裡就不舒服。可是畢竟人家有功勞在身。也就給了他一個爵位。當劉邦問他,自己的可以帶多少兵打仗時,韓信口無遮攔的說,陛下最多帶十萬,我嘛當然是越多越好了。劉邦聽了這話就很不高興,就說,既然你那麼厲害,又為什麼還讓我管著你?韓信討巧的說,因為陛下用人有方。這句不疼不癢的話,充分說明韓信的心裡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也就是在這一刻劉邦起了殺心一定要除掉韓信。

    如果說心高氣傲,不把領導放在眼裡這些都還可以忍受的。那麼下面這件事就真的是作死了。有次有個大將軍來看他,臨走時還高呼萬歲。在封建皇權裡,這個稱呼一般人是不能用的,可是韓信不但接受,還對別人說,自己怎麼跟這樣的人為伍。足可見,韓信的種種的行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智商低情商。同時期的蕭何就很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為了讓劉邦放心自己,蕭何不停的貪汙和揮霍。相比韓信,自己覺得功勞大。就可以功高蓋主了,豈不知,此一時比一次,不知進退,不知收斂,韓信一步步的作死導致被殺。所以說韓信死的一點不冤。

  • 1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用“罪有應得”來形容韓信的結局,有點不太準確,他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落到這種下場令人嘆息;但要說是被“冤殺”,也沒多冤,他的確有反意,只是無實跡。這是一個量刑過重的案例。

    當然,對於封建社會里的皇帝們來說,臣子心裡有反意已經是大逆不道了,管你有沒有實際行動,想都不許,想都是罪,而且是不赦之罪,怎麼處罰都不為過。

    雖然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楚漢爭霸的大功臣,但是,他和劉邦之間從來都沒有真正信任過對方,他們並沒有“君臣相得”,反而有嫌隙。

    (劉邦和韓信)

    齊王之事

    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了齊國,向劉邦要齊王之位。理由是齊人狡詐多變,如果沒有王就容易生亂,立他為齊國假王,可以鎮住齊國那些懷有異心的人,有利於齊國的安穩。

    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困在河南滎陽,收到韓信的文書後勃然大怒,說:“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意思是我被困在這裡,日夜盼望著他來救我,他倒好,不但不救,還想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趕緊止住他的話頭,悄悄說:“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意思是咱們現在戰局不利,根本禁止不了韓信稱王,還不如做個好人,順了他的意。否則他要是叛變,咱們就更麻煩了。

    劉邦情商極高,立刻明白過來,轉而說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意思是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何必當什麼假王!

    然後派張良去封韓信,並徵調韓信的部隊攻打項羽。

    不按約定

    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霸到了關鍵的時候,經過數番大戰,雙方都損失慘重,遂簽訂了鴻溝協議,按照約定,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壓根沒打算遵守協議,趁項羽不備,從後方發起攻擊。

    打臉的是,雖然是主動挑起戰火的人,劉邦卻敗了,逃入城中堅守不出。失敗的原因是約定同時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來。

    劉邦極其惱怒,卻忍住了。許以重利才說動了韓信和彭越,湊了幾十萬兵馬打敗項羽。之後劉邦稱帝,收回了韓信的兵權,設法削了他的王位,貶為淮陰侯。

    由此可看出,韓信對劉邦忠心有限,劉邦對韓信也不大放心,都在相互利用而已。

    (還是殺了)

    有意叛漢

    對於劉邦的過河拆橋,韓信也是很惱火的。他有個老部下叫陳豨,對劉邦也有點不滿,兩人常在一起聊天,韓信就對陳豨說陛下不會信任你的,早做打算吧,如果哪天你造反,我就為內應。

    公元前197年,陳豨果然起兵造反了,劉邦誰都不信任,親自率兵平叛。留在京城的韓信準備發動各府罪犯和奴隸、以及自己的家將去襲擊宮中的呂后和太子,結果事情洩露,呂后在蕭何的幫助下弄死了韓信,並誅其三族。

    總之,韓信雖還沒有開始行動,實際上已經有了反叛之意,不算很冤。

  • 12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初年,位於京城長安的一處宅院裡,一個衣著華麗的男子前來拜訪這宅院的主人。侍從來到主人門前:“侯爺,門外有人前來拜訪!”“不見!”一陣冰冷的聲音從屋內傳來。“侯爺,來人是蕭何蕭大人,他說他來傳旨請您入宮!”侍從再次回覆道。“蕭大人,他來請我進宮,好,我知道了。”一箇中年男子從屋裡走了出來,迎面,蕭何正向他走來:“君侯讓我好等啊!陛下遠征代郡凱旋歸來,特命我前來請君侯入宮赴宴,我等快快前往,莫要讓陛下等急了!”蕭何笑著對男子說道。男子隨即換好了朝服,隨蕭何一同前去,臨走前他告訴侍從:“照看好府邸,我很快回來。”聽他說著,蕭何臉上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

    臨死前悲痛的韓信

    哪知,他這一句話竟是永別,那天晚上,他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家裡,而是永遠的留在了未央宮的大殿內。他,就是漢初三傑中的大將軍——韓信!在呂后與蕭何等人的設計下,韓信在當晚被斬殺在了未央宮內,史稱“未央宮斬韓信”。一代名將韓信就這樣走完了自己傳奇而悽慘的一生。有人說,韓信意圖謀反,罪有應得;而有人卻說,韓信從未有過二心,此番是被冤殺。那麼,韓信之死到底冤不冤呢?

    一.韓信被殺——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韓信的去世是一次精心謀劃好的陰謀,是一次非正常死亡。任何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達到一個臨界點而導致這最終的結果。韓信被殺也是如此,在這之前,韓信已經與劉邦有過多次矛盾,由於種種矛盾的激化,導致了這一結果的出現。

    1.請封假齊王

    在楚漢爭霸這四年,劉邦與韓信一直是分兵作戰,劉邦負責直面項羽,而韓信負責打擊順從項羽的諸侯王。在韓信順利平定齊國後,考慮到自秦末以來齊國一直不穩定,於是他上表給劉邦請求賜封“假齊王”。

    漢高祖劉邦劇照

    哪知劉邦一聽這訊息非常生氣,自己在這和項羽打的那麼艱苦,你韓信不帶人來幫忙反過來問我要什麼“假齊王”!而且你韓信是我的部下,從來都是君封臣,哪有臣請封的?我不給,你就不能要!所以劉邦當時一聽這訊息第一想法是發兵滅了韓信。好在張良及時阻止了他,劉邦也就答應了韓信的請求,但兩個人的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

    2.趁機敲竹槓

    經過四年楚漢爭霸,劉邦決定與項羽講和,雙方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率部東歸,但很快劉邦就撕毀協定,追擊項羽,項羽大怒,再度與劉邦開戰,劉邦不敵,情勢非常危急,於是劉邦趕緊寫信給韓信請求增援。

    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韓信的援兵,又是張良看出了韓信的心思,韓信是怕劉邦天下太平後不給他封賞,想先要點實惠。劉邦心裡不願意,可還是把齊國七十多座城給了韓信,這才等來了韓信的援兵,最終擊敗項羽。

    楚漢戰爭示意圖

    但韓信這種趁機敲竹槓的行為卻深深激怒了劉邦,彼時項羽還在,韓信也手握兵權,劉邦沒把韓信如何,可並不代表劉邦忘了,兩人的矛盾再度加深。

    透過這兩件事,使劉邦與韓信逐漸處於貌合神離的狀態。果然,在平定天下後,劉邦開始收拾韓信,先是把他從齊王的位子上拿下來給了他一個有名無權的楚王,後來又把他貶為淮陰侯帶到京城軟禁,一直到最後把韓信殺了,量變的積累最終導致質變的發生!

    二.韓信不冤——功高震主意謀反

    按理說,韓信已經被貶為淮陰侯了,應該沒有什麼能力再去威脅劉邦了,但韓信錯就錯在他太有能力而又不知收斂了,自古功高震主者會有好下場嗎?

    1.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在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曾與韓信有過一次聊天,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回答說“陛下最多帶十萬。”劉邦又問:“那韓信你能帶多少?”韓信回答道:“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劉邦不開心了,嘲諷韓信:“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被我捉住了?”韓信這才發現自己說錯了話,回答道:“您雖然不善於統兵,但很擅長統將,所以我敗給您了!”

    韓信的回答讓劉邦想到了一個問題,韓信是誰啊!“兵仙”啊!楚漢戰爭以來,韓信一直打的就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到背水一戰兩萬戰勝二十萬,可謂功高震主,他帶兵不是人數多少就可以決定勝利的,這樣的人能留嗎?劉邦心裡打了個大問號!

    2.幫助陳豨謀反

    韓信被殺之時劉邦並不在長安,而是在代郡,因為代郡的太守陳豨謀反了!而陳豨在離開長安前見到的最後一個人就是韓信!

    韓信見陳豨來拜訪他,便勸說陳豨,告訴他代郡計程車兵是漢朝精銳,而是靠近匈奴,如果發兵反叛的話一定成功,韓信也願意在他起事時在長安助他一臂之力。劉邦一聽說陳豨造反,於是決定御駕親征,而韓信的一些舉動也被呂后得知,秉著“先下手為強”的概念呂后決定先發制人,讓蕭何去請韓信入宮,就說劉邦凱旋歸來讓他來未央宮,最終使一代名將命隕未央宮內!

    陳豨劇照

    透過這兩件事我們發現,韓信在被貶淮陰侯後並沒有選擇收斂,夾著尾巴做人。依然我行我素,這才導致了劉邦的猜忌。韓信因為被貶心生怨恨決定幫陳豨造反,成為韓信被殺的導火索,因此,韓信被殺一事這樣看來也不冤。

    三.韓信冤枉——一心扶漢無他念

    但是,對於韓信被殺還是有很多疑點的,韓信被殺的理由是他謀反,但是,從韓信被請進未央宮開始,既沒有對韓信進行審問,也沒有在韓信死後株連任何人。那這個理由就有些說不過去了,韓信被殺就不是謀反,而是謀殺了!那麼,韓信會不會是被冤枉的呢?

    1.謀士勸告心不改

    在韓信臨死前他說了人生中最後一句話:“悔不聽蒯通之言,以致如此!”蒯通是韓信手下的一個謀士,在楚漢爭霸時,蒯通曾經勸過韓信自立門戶。

    原來,楚漢戰爭後期韓信實力越來越強,連項羽也有些忌憚韓信,於是派武涉勸說韓信,要麼你投楚,要麼你自立門戶,但是不要再幫漢了,韓信沒有聽。蒯通後來也幫韓信分析了,他認為韓信此時雖然看起來立了大功,實力很強,但實際上是外強中乾,已經處於走投無路的地步了,無論楚漢哪一方都不敢接收一個實力比老大還強的人存在,所以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自立門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但韓信還是沒聽。

    蒯通劇照

    蒯通說的是很有道理的,但韓信秉承著對漢的忠心並沒有選擇自立門戶,說明他內心還是忠於漢的。

    2.謀反似乎太過牽強

    給韓信定的罪是謀.反,但這個罪細細品來是否太過於牽強!

    首先是時間,韓信在楚漢爭霸的關鍵時刻不造反,在做齊王有權有勢時也不造反,偏偏在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選擇造反,這是不是太愚蠢了?

    其次是實力,想要造反最關鍵你得有實力啊,實力最基本的就是士兵,可韓信此時手裡根本沒兵,想讓他以少勝多這少的數量也太可憐了吧!

    韓信被殺的始作俑者——呂后

    一個國士無雙的“兵仙”在一沒機會二沒實力的情況下怎麼會傻乎乎的選擇造反呢?韓信又不傻,那麼造反又從何談起呢?只能說這是呂后給他扣的一頂帽子罷了!

    四.韓信的悲劇源於自身性格

    時至今日,對於韓信,我們總說他是智商出色,情商堪憂,最終也是因為自己的低情商導致自己走上了悲慘的結局。我認為,韓信的悲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性格問題。

    1.韓信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韓信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開始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到後來登臺拜將,意氣風發,天下安定後又再次被打倒,輸給了權謀。

    但韓信也是幸運的,在他年輕時快要餓死時,是一位洗衣服的大媽給了他飯吃,所以韓信功成名就後找到了這個大媽,給了她千金。同樣的情況,在韓信一直鬱郁不得志的時候,是劉邦給了他機會,讓他施展才華,成就了他,所以,韓信單純的知恩圖報讓他倒在了劉邦的權術之下,走上了悲劇

    2.韓信對劉邦心存幻想

    韓信最開始被奪了實權改做楚王時並沒有想造反,後來被劉邦騙了被貶淮陰侯後,也只是發發牢騷,因為他對劉邦一直都是心存幻想的。韓信自認為自己沒有犯下什麼大錯,劉邦沒有殺他的理由,而且自己替劉邦打下了江山,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吧,劉邦雖然貶了自己的爵位但總不至於殺我吧!.

    3.韓信不知急流勇退

    曾經,蒯通在勸韓信時給韓信講了一個越王勾踐與文種和范蠡的故事。范蠡看出勾踐的內心,選擇在勾踐復國後遠走他鄉,最終富甲天下,得以善終。而文種卻沒有聽范蠡的意見,急流勇退,最終被勾踐殺害。韓信對於這個故事並沒有聽進去

    韓信劇照

    在西漢建立後,張良首先看出了劉邦的心思,選擇遠離權力中心,最後只得了三千戶食邑和留侯的爵位。蕭何最開始也受劉邦猜忌,後來經人指點恍然大悟選擇把自己的親人送到劉邦身邊做人質換來劉邦的信任。至於陳平,他雖然有奇謀卻是個貪財之人,品德不修,比較好控制,劉邦鎮得住。唯獨韓信,他的功勞已經達到劉邦都不知道給他什麼獎勵的地步,這種情況下你選擇歸養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偏偏韓信沒聽進蒯通的話,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結語:

    韓信謀反,證據不足,實為千古冤案。但究其根本,還是韓信不知進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韓信的功高震主和此前與劉邦的一系列矛盾嚴重影響了劉邦的權力,對劉邦而言,為了大漢江山,異姓王一個都不能留,何況你一個小小的韓信呢?所以,韓信的死是必然的,而呂后與蕭何,只是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

  • 13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希望請多包涵。

    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可能會徹底老死在蜀地,韓信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但是韓信是一個自負且不甘寂寞的人,他不斷挑戰劉邦的底線,最終被呂后所殺,我個人認為一點也不冤枉,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自尋死路,原因如下:

    多次挑戰劉邦底線第一次——自請封王

    韓信平定齊國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韓信非但不急於援助劉邦,反而派使者面見劉邦,請求劉邦冊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對於韓信這種危難之中不思救主,妄圖自立的行為當場就憤怒了,幸好張良、陳平從旁提醒,劉邦才迫於形勢冊封韓信為齊王,事實上仇恨的種子已在此時種下。

    第二次——擴張封地

    劉邦為一舉消滅項羽,號令天下諸侯一起合圍項羽,但是得到命令的韓信卻遲遲不肯出兵。張良看穿了韓信的意圖,於是建議劉邦將大片土地封賞給韓信。劉邦徹底解決項羽,知道此時還不是和韓信翻臉的時候,於是聽從了張良的計策。得到劉邦的封地承諾,韓信終於出兵合圍項羽,併成功擊敗項羽,而韓信自己的悲劇即將上演。

    第三次——收留楚將

    鍾離昧是項羽手下的猛將,和韓信是好朋友。項羽兵敗自殺後,鍾離昧就投靠韓信,韓信念及故情就收留了他。劉邦知道此事後,認定韓信意圖謀反,於是用陳平的計策,以狩獵為名攻擊韓信,最終鍾離昧自殺,韓信被貶為淮陰侯。

    第四次——煽動造反

    被奪去軍權的韓信非常怨恨劉邦,一直稱病不出。陳豨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時向韓信辭行,韓信就煽動陳豨造反,並承諾自己會在京城策應陳豨。陳豨後來果然起兵反叛,韓信意圖趁劉邦外出平叛之際作亂,呂后知道後將其誅殺。

    面對韓信一次又一次的挑釁,天下未定時的劉邦選擇了隱忍,而天下一統後的劉邦也沒有過河拆橋,他只是剝奪了韓信的兵權,希望韓信能就此罷手。但是韓信全然不顧,最終走上反叛被誅的道路。

    性格缺陷妄自尊大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劉邦對此是非常認同的,評價說:率百萬之眾,戰必勝,吾不如韓信。但是韓信不懂得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最終陷入萬劫不復的無盡深淵。

    一是看不起同事。韓信在被貶淮陰侯期間曾去拜訪樊噲,樊噲敬重韓信的才能,對其尊重有加,熱情招待,結果臨了韓信卻感慨了一句:我這輩子居然和樊噲同列了。

    二是看不起領導。韓信不但看不上樊噲這幫最早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死黨,他甚至連皇帝劉邦也不放在眼裡。劉邦問韓信自己能統帥多少兵馬,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繼續問韓信能領兵多少,韓信回答多多益善。韓信對於劉邦的鄙視溢於言表。

    韓信的情商真的令人著急,他將身邊的同事和領導都得罪光了而不自知,只知道感慨命運對自己是如何的不公。

    優柔寡斷

    韓信平定齊國以後,謀士蒯通就勸他自立,從而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是韓信既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又不想無所作為,一直猶豫不決,最終選擇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的封賞,從而錯失了於他而言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機會。

    劉邦平定天下後,韓信私自收留楚將鍾離昧,劉邦知道後準備對他下手之際,韓信又陷入了反與不反的兩難之間,不聽鍾離昧的勸告,最後被貶為淮陰侯,徹底喪失兵權。

    韓信在戰場上英明果決,在政治上的表現卻猶如同孩童,他沒有意識到,政治鬥爭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機會更是稍縱即逝,他的猶豫不決註定他會一敗塗地。

    結語

    韓信被殺的根本原因是他的軍事才能太過突出,而內心有不甘於屈從於劉邦,總是在忠誠與叛逆之間舉棋不定。

    其實在劉邦以衣錦還鄉為由將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時,韓信就應該明白這是劉邦在敲打他,他就應該收斂鋒芒,低調做人。但是韓信卻反其道而行,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因此說韓信被殺是早已註定的事情,一點都不冤枉。

  • 14 # 鬼龍王伏字羲

    韓信是被呂后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中。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要尋找最初的源頭,恐怕就是韓信主動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事了。漢四年(前203),韓信平定齊國後,內心開始膨脹起來,因此修書一封,派人送到廣武軍前與項羽對峙的劉邦手頭,請劉邦封自己一個假齊王。

    劉邦後來封了他真齊王,不過,那時劉邦心裡已經對韓信很不爽。這一不爽,直接導致了後來改封楚王的結果,齊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諸侯,韓信如果真得造反,還有鎮壓餘地。劉邦已經起了戒心。直接導致劉邦動殺機,應該是韓信收留鍾離眛一事。在劉邦打敗項羽、全力搜捕項羽殘餘的過程當中,韓信卻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項羽手下大將鍾離眛,這給了劉邦打算殺害韓信的最大理由,你韓信是想裡通外國、還是圖謀造反。任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擔心。於是,他用陳平“偽遊雲夢”之計,將韓信捕至洛陽,當時就準備殺的,經大夫田肯勸說,才暫緩下手。作為皇后的呂雉,對劉邦已動殺機這一點,當然再清楚不過的了。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韓信,而在劉邦的疑心,韓信功勞太大,名聲太響,威望如日中天,劉邦自然忌憚。同時,韓信又不拘小節,任性率真,對劉邦形成了壓力。可以說,韓信在世一天,劉邦就多一塊心病,時時感到潛在的威脅。

  • 15 # 麗佳的讀書會

    韓信是被冤殺的,但是同時他也是罪有應得。

    首先,在我看來韓信謀反根本就是胡扯。他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也只是想要當一個假王而已,怎麼可能在平定天下後去造劉邦的反呢?這不是胡扯嗎?

    所以,韓信只不過是因為是異姓王裡能力非常強的一個,劉邦怕他威脅皇權所以殺了他。

    因此,可以肯定,他是被冤殺的。

    雖然他是被冤殺的,但是說實話韓信死的一點都不冤。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來看看韓信的身世。

    韓信是一個落魄計程車人,他懷揣著一身的抱負,希望可以找到賞識他的人,但是,沒想到因為天天到人家家裡蹭飯,而被嫌棄。

    並且,受到了胯下之辱。

    我想此時的韓信,在他的心裡應該已經種下了一種執念,那就是有當一日,自己飛黃騰達了,一定要讓所有的人另眼相看,以報今日之恥。

    放棄項羽,投奔劉邦

    受辱之後的韓信決定去參軍,於是決定去從軍。他首先投奔了項羽軍中,項羽任命他為郎中。他多次向項羽提意見,但是,沒有一次被重用。

    就這樣,韓信知道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得到項羽的重用的。他立馬就轉投了劉邦的賬下。

    在劉邦的賬下,一開始韓信只做了個治粟都尉,因為一直沒有被重用,於是,他選擇在次逃跑,但是這次命運之神眷顧了他。蕭何把他追了回來,就這樣韓信被拜為大將軍。

    一個從底層上來的人,突然變得權利極大,富貴不能比,很容失去自己的本心,忘記自己的初心,以至於產生驕傲自大的行為,韓信就是這樣一個人。

    多次對劉邦見死不救,每次都要求著韓信做事

    韓信打出名聲後,就開始有點飄了。劉邦多次遇到困難的時候韓信都置之不理,最嚴重的一次是,項羽圍困滎陽城,韓信手裡明明有兵卻只是做了個吃瓜群眾。

    搞得堂堂的漢王劉邦,想要韓信的兵,還得用突襲搶的。

    如果,這是放在其他的人身上也許劉邦還沒有那麼生氣和寒心,但是,這個人偏偏是韓信,要知道韓信可是他劉邦給的地位和身份,他韓信才有今天的榮耀。

    可是,我們看看韓信都做了什麼呢?

    還有一次,劉邦和項羽決戰的時候,他又做了一次吃瓜群眾,雖然最後他還是幫了劉邦,但是,他是怎麼幫的。

    韓信向劉邦說:只要你能封我一個假王,我就願意幫您。雖然,劉邦最後也給了。

    大家想想,如果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自己曾今幫的一個人,說要我幫你可以,你得答應我這個那個條件。

    雖然是幫了,但是心裡那肯定不好受呀!

    韓信太不好控制了,所以劉邦一定要殺了韓信以除後患

    這麼桀驁不馴的一個人,可以想象作為皇帝的劉邦能不擔心嗎?既然,擔心那除了殺了韓信,好像也沒有第二個選擇。因為韓信實在太厲害了,自己一旦去世,又有誰能對付的了他呢?

    結語

    所以,韓信的死真的不怪劉邦太絕情,實在是韓信這個人完全不在劉邦的掌控之中。

    身為皇帝是不可能放一個這樣的威脅在自己的身邊的。

  • 16 # 馳無影無蹤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平民出身的英雄,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絕代的奇葩。漢高祖劉邦曾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對韓信的評價: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古代比較出名的“謀戰”派系的著名的人物,被蕭何稱讚說是“國士無雙”。可見韓信戰功赫赫,一代戰神。

    先來回顧下韓信生平:他是江蘇淮陰人,由於家境貧寒,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有一次他在一位當亭長的好朋友家裡做客,由於食量太大,亭長的太太對他冷言冷語,並且故意不供給三餐,韓信忍住飢餓,到河邊釣魚,又釣不到,便向河邊的洗衣婦討飯,其中有位老婦人,經常給他飯吃,並且鼓勵他說:“大丈夫應當立志,不能成天依賴別人,好好努力吧!”韓信受到鼓勵,決心努力上進,開創自己的前途。

    韓信後來加入項梁軍,項梁死後便成為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采用。

    漢王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軍。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為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有十三人已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後來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  

    楚漢戰爭開始後,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慘敗後,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  

    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漢營這時調走韓信旗下的精兵以拒楚軍。  

    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後來韓信攻齊,齊向項羽請救兵,韓信在濰水擊敗齊王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前203年,韓信自立為“假齊王”,劉邦最初不滿,但從大局著想,仍封了韓信為齊王。  

    項羽派人遊說韓信叛漢,蒯通也勸韓信脫離漢王自立,韓信以漢對他有恩而不接納。  

    前202年,韓信帶兵參與垓下之戰。項羽死後,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  

    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親自來到陳,韓信前來拜見時被擒,韓信後悔不已。高祖在半路上赦免韓信,改封淮陰侯。  

    後來韓信因涉嫌謀反,被呂雉誘入皇宮中殺害,死後被誅三族。傳說中,高祖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大漢,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是吊於鐘樓大鐘下,頭為大鐘所罩,腳懸空於地面,無法頂天立地;使用竹刀,另一說是用桃木劍殺之,以合乎當年的“承諾”。

    自始皇帝建立大秦帝國,中華大地就持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國時期。我們都知道,皇帝這個位置的吸引力和需要多大的承受力才能穩坐?

    1、得掌握軍權;2、得平衡各方勢力;3、得民心;4、得掌握經濟命脈。

    那看看韓信,他觸犯了幾條?

    1、在劉邦與項羽死磕的時候,需要韓信相助。韓信耍賴要封侯,可見軍權節制或曾經節制於劉邦;

    2、韓信此人若在劉邦與項羽相爭時獨立,坐山觀虎鬥,估計也能活下來。但是他感恩於劉邦,依附於他,劉邦的勢力超過項羽。劉邦隨憑此打敗項羽,但也尾大不掉。

    3、得民心,就問各位現在人還覺得韓信是冤殺,可見當時的民風評價上韓信是多麼完美!

    4、經濟命脈,可能當時國家也是休養生息階段,經濟上沒啥作為,暫且不評。

    但僅憑三條,功高蓋主,國士無雙。劉邦都是要韓信的人頭的。

    所以,是冤殺還是罪有應得,兩者皆有吧。但主要還是他太年輕,功勞太大,不殺不行。

  • 17 #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

    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

    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要說起來,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風氣就是從劉邦開始的,但劉邦殺功臣這個事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還是個問題,據《史記》看來,劉邦所殺的功臣都有其不得不死的理由。

    一:看看韓信都做了些什麼,韓信被殺究竟是冤死還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段歷史。

    漢二年(前205年)韓信攻下趙國,聽從廣武君建議,請求劉邦冊立張耳為趙王,劉邦答應,漢三年(前204年)韓信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攻佔已經被劉邦謀士酈食其說降的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烹殺。

    漢四年(前203年)在楚漢相持最為激烈的時期,韓信提出冊立自己為假齊王,劉邦不得不答應,並立他為真齊王,同年,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反漢聯楚,三分天下,韓信做齊王,韓信拒絕,沒有將此事告知劉邦,之後,帳下謀士蒯徹以“功高震主者身危”為藉口勸諫韓信自立,韓信被說動,之後又猶疑不定,沒有背叛~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和彭越會師,和項羽進行最後的決戰。韓信、彭越遲遲不動,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劃陳(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韓信聞召,馬上起兵而來。

    漢六年(前201年)韓信藏納楚國逃亡將軍鍾離昧,劉邦藉口巡遊雲夢澤,乘機抓住韓信,鍾離昧自殺,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同年,在京的韓信坦然接受樊噲的跪拜,感嘆自己竟然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同列,深以為恥,同年,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向韓信告辭,韓信拉著他的手囑咐“你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那是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這樣就可以取得天下了。”陳豨應諾而去。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親征,韓信稱病在京,暗中託人聯絡陳豨,準備在京城起兵響應,事情洩露,被呂后騙到長樂宮殺死,誅三族。

    根據以上事件,可以看出韓信是一個很沒自知之明的人,不僅沒有自知之明,更沒有任何政治覺悟,盲目自信卻又優柔寡斷。

    善於剖析項羽的過失和不足,卻不知自己的毛病比項羽更加嚴重。口無遮攔,盲目自大,面對君王不僅沒有絲毫避嫌的意思,反而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卻不知劉邦本就對自己不放心,現在劉邦年事已高,而韓信卻是正當壯年,試問哪個皇帝放心把這樣一個始終遊離在自己權利中樞意外的軍事人才留給自己並不算剛強英明的子孫後代?

    這種定時炸彈,自然是越早剷除越好,但很明顯的在韓信窩藏逃犯的時候,劉邦還是顧念舊情,不願殺韓信的,但也已對他很不放心了,所以將他留在身邊。誰知道韓信本人卻還是不安分,擅自結交諸侯,意圖謀反,這不是自己找死是什麼?試問,假如你是一國之君,你能對韓信放心嗎?

    二:再看看建國後的張良做了什麼

    漢六年(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張良推辭再三三萬戶的封賞,甘心就位留,同年,為劉邦謀劃“冊封雍齒以安眾心”的計策,被採納,同年,建議劉邦定都關中,被採納還是這一年,張良因為體弱多病,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穀,閉門不出一年多。

    漢七年(前200年)為呂太后出謀劃策請出商山四皓,保住漢惠帝劉盈的太子之位,漢十一年(前196年)劉邦親征黥布,張良在關中輔佐太子,此時張良已經患病。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戰勝回京,準備廢黜太子,張良勸諫,不被採納,從此不再理事,總的來說,建國後的張良露面的次數非常少,重要的基本就這麼幾次:而從他所做的事情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建國後的張良開始有意識的淡出政治中心,不願意過多的接觸朝廷政事,這其實是張良想要功成身退的一種表現。

    三:張良不可能救韓

    張良出生貴族,為了替已經滅亡的南韓報仇,他可以毀家紓難,在博浪沙孤注一擲。從這點上看,張良非常重情義也非常愛國。而韓信所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都與國家利益背道而馳,所以說張良絕對不可能營救韓信,這是第一點。

    張良是屬於較早就追隨劉邦的人,對劉邦的能力和為人還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在與劉邦交流時都非常注意分寸,這是臣子侍奉君王時才有的禮儀。

    可以說兩人之間是相得甚深的,相反的,張良和韓信並沒有什麼直接的交往,更無從談有何深厚的交情了,這是從個人情感來說的,是為第二點。

    張良是個頗為文弱,不願意與人正面抗衡的人,漢十二年的事情就足以證明,但韓信則是一個極為自信自負的人,性格迥異的兩個人,雖然同樣功高蓋世,但其結局則是早已註定的,劉邦想殺韓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不願意揹負殺功臣的罵名才一忍再忍,這一點張良豈能不知?

  • 18 # 漫譚文史

    應該是罪有應得!

    韓信是歷史上公認的軍事家,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稱為漢初三傑。

    然而,這位馳騁疆場的戰將,在政治上卻顯得很弱智。他不明白凡是當了皇帝的人,都惶惶不可終日,總是用懷疑的眼光看著這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元勳們,擔憂他們有不臣之心!害怕他們覬覦皇位。

    在漢朝幾百年之前的越國范蠡,幫助臥薪嚐膽的勾踐復仇成功之後,范蠡功成身退,到遙遠的北方做買賣去了。韓信呢?大漢王朝建立之後,做了楚王,還不滿足,因為自覺得有功,牛氣哄哄。後來受了處分,降為淮陰侯,還沒有覺醒,依然我行我素。

    韓信不明白:

    打天下的時候劉邦一心得到皇位,

    坐天下的時候劉邦一心保護皇位。

    怎麼保護皇位呢?就是消滅一切不利於穩定的因素,誰對我的皇位有威脅,就消滅誰!誰有能力威脅到皇位,對不起,找個理由也消滅你。

    再看看也是漢初三傑的張良,太聰明瞭!只要了一個最小的官,留侯,就相當於一個縣長,到偏僻的留縣當了小小的縣長,躲開了政治漩渦中心。而且小心翼翼處事,夾著尾巴做人。最後的以善終。

  • 19 # 太乙伏魔錄

      在楚漢大戰的大舞臺上,韓信的軍事才能可圈可點,他有義士的氣質,大將的的風度,是個傑出的軍事家,但可惜的是這位大將軍在整治上是幼稚的,正是因為這一點了他的命,而關於韓信之死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韓信是被冤殺的,也有人認為韓信是罪有應得,那麼哪一種說法符合歷史的真實呢?一直到今天學術界有兩種看法,我們先看第一種。

    謀反被殺 咎由自取

    認定韓信謀反被殺的這一派的有一個很代表性的觀點,就認為韓信的謀反是一個過程,從不謀反到有怨恨到想謀反一直到最後真謀反,她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是這一派的基本觀點。人們認定韓信沒有謀反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就是《史記》的《淮陰侯列傳》用了大量的篇幅記載了兩個說客,一個是項羽派來的叫武涉;另一個是韓信手下的蒯通,這兩人給韓信說了好多,韓信就是不反,那個武涉說完以後,史書記載韓信是堅決不反,說了四個字叫:“雖死不易”易是改變,即使死了也不改變自己,不背叛劉邦的這個決定,這話說的斬釘截鐵,這是武涉遊說韓信時候韓信表的態。我看蒯通和韓信 怎麼說的,韓信是怎麼表態的,這個東西直接影響到許多人對韓信是否謀反的判斷,和這件事情有關。蒯通遊說韓信時候著重講了兩點:

    蒯通

    1.有功稱王 錯

    韓信有個基本的認識,我是立了大功的然後劉邦封我為王,我有這麼大的功勞,他封我為王是應該的,我有這麼大的功勞漢王不會不考慮這些問題把我冤殺掉,不可能的,所以武涉蒯通勸說韓信的時候韓信一直抱著一個想法就認為自己有功封王是應該的,這是韓信的認為。但蒯通說:“你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你覺得你有功封王,你那麼信任劉邦,她就不會動你嗎?不對”。蒯通從道理上跟事實上兩個方面都講了,先講道理,再擺事實。什麼叫講道理呢?他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呢覺得劉邦對你好,那之事你們倆利益一致,她對你好,一旦你們兩個利益發生衝突,他絕不肯能對你一直好下去”,這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劉邦會不會對韓信一直好下去,當然他講完道理還不行,蒯通有講了兩件事,他說:

    第一,“我們看一看朋友怎麼變成敵人的,張耳和陳餘當年是布衣的時候他兩個是什麼樣的交情啊!刎頸之交,最後怎麼辦了?反目為仇,你和劉邦的關係你倆再鐵,鐵不過張耳和陳餘的關係吧,你們倆的矛盾,你倆之間存在的問題遠比張耳陳餘的問題複雜的多,你想想,你倆能一直保持這麼友好的關係嗎”?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從君臣來說,歷史上君臣關係中間最有名的例子摸過越王勾踐復國了,勾踐復國以後兩個大功臣,走了一個,那個聰明,叫范蠡;留了一個,文仲那是傻子,最後被勾踐殺了,你想想啊,君臣關係是個什麼關係啊,君臣關係是,共患難是朋友,同富貴是心患,心腹大患,是這麼一種關係,這叫君臣關係,你和漢王的關係是這麼一種關係。從朋友講刎頸之交還能反目為仇,從君臣講,死在你前面的人有的是,比你還有功的人有的是,勾踐復國文仲立了多大的功勞,最後還是被殺了。”講完以後這個韓信不聽,這是蒯通講的第一點。

    2.功高震主者 危

    “你功勞大的威脅到君主的存在,是非常危險的,你想想你的功勞多大,滅魏國.滅代國.滅趙國.脅迫燕國投降.滅齊國,你把黃河以北五個諸侯國家全蕩平了,這叫什麼功啊,這叫不賞之功,沒有辦法給你賞了,換句話說劉邦哪裡沒有東西給你了,這叫挾不賞之功帶震主之危;處臣子之位你有不賞之功帶著震主之危,你肯定很危險,你想做到了一種什麼成度呢?歸楚 楚人不信;歸漢 漢人震恐——《史記 淮陰侯列傳》你功勞太大,投誰誰都怕收留你,你這叫天不收地不留”。這蒯通的話可以說講的非常透啊,韓信聽完很平靜說:“先生且休矣 吾將念之”你受累了,回去歇會,我考慮一下。

  • 20 # 如史如畫

    韓信冤不冤?這是一個被世人探討過無數次的千古話題。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多個角度探討。

    一,韓信的功勞有多大?

    漢初三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但論到實實在在的貢獻,那肯定是韓信最大。

    漢朝幾乎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被韓信打下來的,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吸引項羽的火力。不得不說,韓信的軍事實力獨一無二,而且前期的韓信也是對劉邦非常忠心的。

    二,韓信有沒有造反?

    史料上是明確有記錄韓信真的謀反了的。在劉邦征討陳豨之際,韓信打算挖一條通往未央宮的地道,然後號召京城所有的犯人去造反。結果這個計劃被他的下人知道了,這個下人把韓信的秘密告訴了呂雉,呂雉立刻派蕭何去將韓信請入宮中,將他殺害。

    三,韓信的功勞能不能抵消他所犯的過失?

    前面說了韓信是謀反了的,其實在這之前韓信還犯過一個錯誤,那就是收留鍾離眜。漢朝建立了,鍾離眜就等於是當時天下的餘孽,韓信知情不報,就是錯誤。

    這兩個過失加在一起,我相信是個英明的領導都會殺了他。在天下人面前,韓信被殺可能真的很冤枉,畢竟這天下大部分的土地本來就是他打下來的,大不了功過互相抵消;可是在皇帝面前,陰謀造反了,這就該殺,否則留在後世也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鐵血將軍”孫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