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浦江縣職業技術學校

    1. 陰陽消長與新舊更替的規律

    當楚漢之爭進入相持階段時,這也正是劉邦具有仁德愛民而代表的新生力量不斷增強,項羽殘暴失民心而代表的舊力量不斷消亡的過程。之所以舊力量會消亡,那是因為舊力量一方的制度或政治目標不適應當前社會形勢,到處樹敵碰壁,自然其力量會不斷地被耗損。民心轉向新生力量一方,彼消我長,新生力量自然就不斷得到增強,舊力量遭致損失或相對弱小。直至新生力量有足夠實力反攻時,舊力量也就面臨敗亡了。

    古語說:大難之後必有後福。但是並非所有同志遇到大難都能再次站起來,很多同志已經被大難給消滅了,能站起來的還需要不斷積蓄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強大起來。劉邦戰勝項羽的過程也是曲折中前進的,倘若劉邦不能把握好時機達到壯大自己,同時削弱對方,則劉邦不見得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2. 楚漢戰爭過程簡單分析

    從劉邦襲定三秦開始正式進入楚漢之爭。劉邦之所以攻下彭城後遭遇失敗險些喪命,主要是劉邦自己力量不夠,卻指望孤軍深入,貪佔項羽都城,殊不知項羽雖然深陷對齊國之戰,但是項羽實力仍在。(戰爭之準備階段

    直至滎陽對峙,劉邦牽制住項羽的軍隊,讓韓信等將領攻伐降服各諸侯國,同時透過外交不斷增加自己的友軍,孤立項羽。在對峙的過程中,劉邦的軍隊不斷地得到增強和壯大,而項羽則來回奔走作戰,並且項羽後方經常遭遇彭越等的騷擾,把項羽慢慢地拖垮。(戰爭之相持階段

    最後,劉邦以自己絕對強大之力量(包括韓信彭越之軍力)打敗了項羽,統一中原。(戰爭之反攻階段

    3. 略談劉邦最終能戰勝項羽所做的幾個方面

    第一.爭取民心。劉邦入關中受降後,與民約法三章,並且把自己“按約先入關當王關中”的訊息遍佈各郡縣乃至鄉村。(鑑友 船長 補充:伐項羽時又為義帝發喪。建立“反項統一戰線”,以“十一大罪”塑造項羽負面形象,贏得諸侯理解和支援。以施行仁義政策,獲得百姓支援。造成項羽在軍事上和民心上的孤立。)

    第二. 後方穩定。以巴蜀作為兵力和糧草供應之源,蕭何坐鎮後方,後方穩定,兵糧充足。這是劉邦能戰勝對方的物質基礎。

    第三. 張良、項伯之助。張良以當時齊國叛亂之形勢勸說項羽應及時攻伐齊國田榮,而劉邦進入巴蜀時把棧道都燒了不會東出了可以不必擔心。而項伯受劉邦和張良之厚賞,作為項羽的叔叔身份,經常以當初義帝之約勸導項羽說關中本應當屬於劉邦,以致劉邦襲定三秦時,張良勸項羽說劉邦只是佔有三秦而已不會再東進,項羽也相信了。這算是劉邦能夠進入楚漢爭雄的前提。

    第四. 守住險要地形。襲定三秦,守住太行山與嵩山之間的滎陽等險要之地,以致楚漢對峙中,項羽始終無法往西侵佔劉邦老巢,劉邦同時採取游擊戰術牽制項羽兵力到宛城、葉城地帶從而給韓信爭取時間,這些都是基於滎陽等險要地形的基礎上的。此乃劉邦不被消滅、並能轉弱為強的關鍵。

    第五. 重用韓信,迅速壯大自己。韓信作戰得力,搶佔時機,速戰速決,迅速襲定三秦、擊魏、破趙、下齊,從北面包圍項羽後方,壯大友軍,孤立項羽。

    第六. 說服英布、爭取時間。隨何成功說服九江王英布歸降,項羽用兵於英布幾個月,為劉邦、韓信爭取了時間。

    第七. 彭越襲擊項羽後方。彭越在項羽後方時常搶燒項羽軍資糧草,不斷消耗項羽,使項羽東西奔走作戰,可以說項羽是被多面作戰所拖垮的,在消耗項羽軍力的功勞中,彭越之功,功不可沒。

    第八. 採用陳平離間之計。用重金離間項羽君臣,剪掉了項羽之羽翼,實乃致命之擊。

    第九. 劉邦本人善用人、善納諫。善於用人方面,蕭何、韓信、張良此三傑分別為劉邦穩定後方、攻伐壯大自己、在關鍵時候出謀劃策扭轉時局;善於聽取諫言方面,能及時糾正錯誤決策,比如復立六國之後、不願封韓信為假齊王,以及封彭越為梁王、勸說許韓信彭越以地使出兵垓下打敗項羽有生力量。

    第十. 對方項羽之不足:自恃攻伐;不善用人、任人先親;不善聽取諫言;胸無大志;猜疑較重;不善政治。

    1.懂戰術卻不擅長戰略,多面作戰,以致被拖垮;

    2.不能任人唯賢,雖也知外交與聯合,卻比不過劉邦的辯士,比如在劉邦辯士隨何說服下九江王英布歸降漢叛楚,軍內項羽叔叔項伯卻經常幫助對方的劉邦;

    3.不能聽取諫言,有婦人之仁,但又經常殘忍屠城失民心;

    4.胸無大志,鴻門宴放走劉邦,定都不選關中險要地勢卻選彭城平原地帶;

    5.驕矜自用,有猜疑之心,乃至被陳平離間;

    6.不懂政治。最重要最直接的導火線和失敗的原因就是分封不妥,表現為除了分封不均外,更重要的是分封的各諸侯擁有行政與軍隊,各封主足以形成軍閥割據,這是產生動亂的根本原因。

  • 2 # 未古今

    自大,項羽敗在自己的自大上。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來分析。

    首先,錯失良機。鴻門宴本意是為清除劉邦而安排的,但結果是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引起了劉邦的警惕。鴻門宴,項莊已經亮劍了,項羽卻沒有讓他下手,本質上是由於項羽看不起劉邦,一個是楚國大將後裔,一個是地痞流氓,看不起太正常了。但鹹魚也可以翻身,何不斬草除根,項羽沒有這種錯殺一萬的心理,也就不具備君主的條件。

    第二,項羽在烏江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非戰之敗,我認為項羽認可的君主是單挑王,如果有人武藝打贏項羽,我想項羽會心服口服。項羽的自大,讓他以為所有人都和他一樣的價值觀,可惜,大部分人看他是傻缺而不是英雄。

    第三,自大的項羽不需要兩次機會,有船不跑,這不是缺一根筋,劉邦會這樣嗎?不會,劉邦惜命的很,不要臉的很,殺韓信斬白蛇就可以看的出來。

    第四,豎子不足與謀,項羽的長處在於打仗,不在於謀略。但他自大到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反而認為自己比范增厲害多了,亞父也只是擺設。

    項羽,不具備君主最重要的條件,謙虛或者說惜命。縱觀歷史,任何君主對於可能挑戰自己地位的不利因素都是快刀斬亂麻,只有項羽自大到認為自己武功萬夫莫敵。

  • 3 # 真誠地看著你

    性格。

    因為性格,項羽的團隊建設並不完備(例:不納韓信,氣走范增);因為性格,項羽失去了民心(例:搶掠關中,屠戮百姓)。

  • 4 # 江南雪初融

    我覺得項羽敗於劉邦真正的因素是失去了人和。之所以說是人和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項羽出身名門,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身份顯貴,自身身體條件出色,天生神力,李晚芳曾經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管中窺豹,可以推斷出項羽的勇猛,幼時一直跟在叔父項梁身邊,接受了很好的軍事教育,後又與叔父發動吳中起義,反抗暴秦,培養出了項羽出眾的軍事才能,也讓項羽功成名就。名利容易使人迷失,再加上項羽一貫剛愎自用,大搞一言堂,得罪了一大批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能人,導致君臣間離心離德,失了人和。

    2.項羽能有後世所知道的成就,除了自身出色外,他的亞父范增從中出了很多力,而范增因為與項羽的特殊關係,對項羽可謂忠心耿耿,而項羽也一向很敬重亞父,但是項羽疑心重,也很有主見,范增提出的很多妙策都沒有施行,最後連范增都棄項羽而去,范增這麼做,項羽手底下的人會怎麼看項羽,會覺得項羽刻薄寡恩,不值得跟隨。

    3.與項羽的小氣,得了天下不肯與人分享相比,劉邦就很會做人,與項羽交戰前大力拉攏其餘諸侯,許下重諾,使眾人一心想要打敗項羽,而劉邦也因此取得了人和上的優勢,戰勝項羽也就自然而然了。

  • 5 # 大秦鐵鷹劍士

    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打天下靠武力,但武力的基礎是民心。項羽雖然驍勇善戰,但他殺戮過重,天下萬民唾棄他,僅僅依靠項氏家族自然無法取得天下。劉邦雖然武力不及項羽,但是劉邦得民心,戰國七雄的百姓都歸附劉邦,特別是秦國民眾歸附劉邦,故劉邦能打贏戰無不勝的項羽。

    有人說秦朝統一中國是不得民心的,那只是他們站在六國貴族的立場看問題。從春秋開始,天下列國相爭,無月不戰,無日不徵,百姓們早就厭煩了五百餘年的征戰,統一天下是民心所向。秦始皇求治過切,秦二世昏聵無道,這才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子嬰死前高呼:秦國可亡,秦政不可亡。秦政是什麼?秦政就是統一天下!項羽恢復分封制,走老路必然到不了新地方;劉邦志在統一天下,故天下萬民支援。

    劉邦進入咸陽後,燒殺劫掠之事他也做了,只是跟項羽大規模的有組織地燒殺搶掠相比,劉邦的罪惡被秦人選擇性忘記了。聽聞項羽大軍逼近咸陽,劉邦一改常態,約束軍隊不得擾民,還出榜安民。秦國父老給劉邦送糧,劉邦不取;秦國父老請劉邦當秦王,劉邦堅持不受。從此秦國父老希望劉邦當秦王,生怕劉邦棄他們而去。

    後來項羽入了咸陽,他的所作所為讓秦人大失所望,此人猶如惡魔重生。對於項羽分封的三秦王,秦人更是怨恨無比,認為三秦王是賣軍求榮之輩,用二十萬秦軍將士的性命換來了他們的王位。劉邦反攻三秦王時,易手反掌,這除了韓信軍事水平高外,跟三秦王不得民心也有極大關係。在楚漢戰爭期間,老秦國成了劉邦大後方,劉邦屢戰屢敗,卻還能再戰,這跟老秦國的支援密不可分。

    項羽最恨秦國,因為秦軍斬殺了項燕、項梁以及很多項氏族人;其次項羽恨齊國,因為齊國見死不救,最終讓項梁死於章邯之手。項羽攻入齊後,殺戮較重,可謂屠城千里,這也是為什麼項羽一離開齊國,齊國就再次反叛的原因所在。劉邦知人善人,又極得民心,因此劉邦戰勝了項羽。就算劉邦沒有打贏項羽,項羽也不可能長存,畢竟反對他的人太多。

  • 6 # 尖刀出鞘

    將相王侯不同於常人的區別就是“泰山崩於前而不動,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戒驕戒躁”、“喜怒哀樂不溢於言表”的心性,,而劉邦能在楚漢爭霸當中最終勝過項羽,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二者性格差異所致,其實這也與雙方從小的出生家庭條件有關;分析如下:

    一、項羽出生名門之家,而劉邦處於市井之徒,項羽愛面子,劉邦“不要臉”;

    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起義的各方勢力首領,兩人從小也是發小,雙方對於秦二世的一次路過,項羽見到之後是希望自己以後也能像秦二世一樣威風出行,後來的霸王之威也讓他確實做到了,而劉邦想的是像秦二世那樣統領天下,成為執天下牛耳的人物,而最終劉邦成為漢高祖建立西漢,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雙方其實從一生之志來看,項羽就滿足於做一方諸侯勢力,而劉邦胸懷天下之志;

    而雙方的性格也讓項羽與劉邦的爭霸大業屢次吃虧,雙方爭戰多年,劉邦向來都是敗多勝少,但是其卻能一次又一次的活過來,與其不要臉的打法著實有關,據歷史記載:“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給捉住了,要求劉邦繳械投降,否則就用一口大鍋將他的父親給煮了,劉邦展現出了極其無恥的一面,表示我和你曾經結拜為兄弟,今天你要把我父親給殺了,那麼記得煮熟的時候分我一杯肉湯,這也是分一杯羹的由來”,從這件事能看出劉邦“無賴”的臉面,也能看出其稱王稱帝不畏世俗顏面的野心,而項羽則不一樣,一次亥下之圍就讓其兵敗自刎,這也是雙方爭戰當中項羽敗的最慘的一次,但是這並不妨礙其過江東東山再起,過於愛面子、不願以失敗身份回去的項羽最終命喪九泉,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二、項羽性格豪丈卻不能賞罰分明,劉邦為人手段不高明卻能明辨大是大非;

    項羽作為一代名門望族之後,從小家境殷情,為人也特別豪情壯志,年輕時多有才人與之結交,但是隨著爭霸大業的開始,項羽奪取咸陽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為了一碗水端平,對於自己有功之人不敢輕易分封,怕天下人笑話他“護犢子”,對於對手也沒有做刻意限制,最終將自己留在了遠離中原核心地區的西楚,雖然此地於其個人有群眾根基,但是偏遠地區也不適合一統中原;

    當初入關之後,項羽憑藉鉅鹿一戰雄威天下,此時諸侯勢力當中其最強,被天下尊稱為“霸王”的他來分封天下諸侯領地,這是一個美差也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作為分封之人可以優先選擇天下肥沃之地與戰略要地,但是分封這種零和博弈遊戲,無論你一碗水怎麼端平,最終肯定也是會有人不滿,項羽三分齊地,而齊地中最有實力的田榮無分,陳餘與張耳功勞相當,但張耳封王,陳餘無分,田、陳二人又怎肯甘心,劉邦本想取關中,最終分封漢中,所以這也為後來劉邦與項羽爭霸時,諸侯並不對項羽分封土地有任何感激之情,只是站隊較強的一方,所以當初還不如讓自己佔據核心地區,徐徐圖之以免後期被動;

    三、知人善任是劉邦最大的有點,項羽剛愎自負導致自己最終雙拳難敵四手;

    項羽從小熟讀兵家,作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項梁之子,也是早早的就開始進行沙場歷練,而其後來的秦末起義當中的軍事表現,也讓自己不負為勇戰派的代表人物,其萬人敵的武力值也讓其為人較為自負,對於手中的韓信、陳平、范增等人並不能予以重任,對於兵權大事不敢下放交手,所以導致自己營下人才人人出走,或者投靠劉邦,而劉邦雖然帶兵打仗方面稍遜項羽,但是其之人善任,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都是其爭霸時期的得力助手,而英布、樊噲、陳平等諸多良將謀臣也是予以重任,就算項羽再能幹,也雙拳難敵四手,楚漢爭霸失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當然作為個人來看,其實還是挺喜歡霸王“項羽”,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失敗卻仍受人尊敬的諸侯,而作為統領天下的皇帝,劉邦的心性確實更勝於項羽;

  • 7 # 心向青山

    從戰略佈局之初,其實項羽就敗了。

    楚漢之爭,本質上是又一次的秦滅六國。漢軍,除了當年追隨劉邦起家的人之外,都是秦人,漢軍幾乎就是秦軍。

    劉邦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而項羽坑殺24萬秦軍將士,焚燒咸陽宮,秦人自然歸附的是劉邦。

    我們看劉邦決定與項羽爭霸天下之後的佈局:

    其一,由漢中入關中,擊敗項羽所封的關中三王――雍、翟、塞

    至此,劉邦的地盤就是當年的秦國――關中+巴蜀

    其二,韓信率軍北上,逐步滅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對項羽完成了包圍之勢。

    其三,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兩年多的時間,項羽並不能擊敗劉邦

    其四,英布、彭越在南,騷擾項羽後方,使項羽疲於奔命。

    也就是說,劉邦在西、韓信在北、彭越英布在南,而項羽在中,這是一個被圍毆的困局,項羽無力改變。

    在近四年的楚漢之爭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劉邦的戰略――最終完成了對項羽的包圍。

    項羽自始至終都在應付,完全沒有當年“彼可取而代之”的氣概,甚至還相信了劉邦以楚河漢界來平分天下!

    而劉邦沒有忘記當年“大丈夫當如是”的誓言,最終擊敗項羽一統天下。

    至此,項羽渡不渡江已然不重要了,劉邦對關中之人仁愛,但對窮寇絕不會放手。

    我總覺得司馬遷誇大了項羽之能,而弱化了劉邦的形象,再加上世代文人的渲染,今日我們看到的項羽更多的是一個文學形象。

    所以,我覺得項羽之敗根本上是戰略的短視,這一點從他分封天下、自認西楚霸王就能看出來。而項羽性格上的殘暴、婦人之仁、吝於賞賜等則加速了他的失敗。

  • 8 # 隱者康司馬

    項羽是匹夫英雄高傲自負不能團結人更聽不進去對他有利的逆耳忠言,對於有重大貢獻的將領捨不得獎賞最後拼得能領兵出戰的就勝下自己——怎麼能打得過人才濟濟的劉邦強大的團隊呢?

  • 9 # 徐文山

    項羽敗於劉邦的真正原因是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政治家,最會耍手腕。而項羽不但稱不上政治家,軍事家也談不上,只能算是一個格鬥高手。一個格鬥高手和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爭天下,其結果不言而喻。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平民出身的開國皇帝(另一個是朱元璋,要過飯、做過和尚,更是個奇葩)其中之一,他一身痞子氣,初漢開國三傑被他玩到極致。政治外交大家張良,組織後勤大師蕭何,軍事奇才韓信,不光在當時,在歷史上都是一流的,再加上陳平、英布和䙪噲等一批能臣勇將,天下不姓劉姓什麼。

    而大力士項羽呢,給他“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的人絕對是個語言天才。讓項羽帶領部分人衝鋒陷陣、格鬥廝殺可能誰也比不了,但爭天下要的是政治頭腦。足智多謀的亞父范增被他趕一邊去,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幾乎是兒童級政治智商的古代“綠巨人”最後必然要“霸王別姬”、魂斷烏江了。

  • 10 # 思無域行無疆

    項羽敗給劉邦,總體而言,有個人原因,也有歷史趨勢的原因

    個人性格方面,首先,項羽感性,容易衝動,不懂得能屈能伸,劉邦則相反,他很理性,懂得如何籠絡所有力量完成終極目標;其次,人才觀不同,項羽任人唯親,聽不進自己不喜歡的意見,賞罰不明,劉邦則是唯才是用,賞罰分明;再次,項羽崇尚武力,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劉邦則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從歷史趨勢來說,項羽在滅了秦之後,還繼續分封制,這顯然是歷史的倒退,是逆潮流而為

    綜上,項羽敗給劉邦是必然結果

  • 11 # 打工黎明

    項羽敗給劉邦的主要原因,我覺得是性格。性格決定人生。因為項羽他是比較多疑的一個人。劉邦他善於用人。會有人,所以他成功了。同時也得到了人心。

  • 12 # 王者星士

    我認為楚漢之爭,劉邦贏的 天下輸啦義節。因為劉邦胸懷統一天下的報復。卻背信棄義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結束戰爭割據和朝政的統一,使天下人得以安定。而項羽雖被劉邦逼死卻遵守楚漢之約。最後贏的天下人的讚譽。在我心裡他們倆人都是贏家。

  • 13 # 豆腐五個黃河鬼棺白雲

    項羽真正敗於心不夠黑,手段不夠狠,死要面子。鴻門宴若手摔酒懷於地下,劉邦人頭馬上落地,何來霸王別姬之恨,烏江自刎之悲呢!若聽亞父之言劉邦早見他祖宗去了,何來漢朝數百年之香火。

  • 14 # 使用者白剛

    一、殘暴專橫。攻佔咸陽以後,肆意坑殺秦軍士兵十多萬,搞得降兵人人自危,內部力量自然削弱了不少!

    二、剛愎自用,唯我獨尊!劉邦手下文武兼備,是因為劉邦知人善任,虛心向幫助他打天下的謀士求教;項羽本可以利用鴻門宴的機會除掉劉邦,卻浪費了!不聽謀士范增的話,為以後的烏江自刎埋下了伏筆!

    三、項羽很勇敢!有勇無謀,他又不接受自己謀士的意見,武斷判定戰爭形勢,怎能不敗?

    項羽的為人也註定了他必敗無疑!給了他好機會,他抓不住,這能怪誰?

  • 15 # 毛月亮41422

    這個問題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我認為拋開他本人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開了歷史的倒車。沒有天下一統的治理國家的進步思維。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 16 # 老韋205317997

    項羽失敗的原因,首先他沒有建立一個大國的胸懷,他只知道中原那麼一點土地。再一個是他沒有意到團隊力量的大作為,只知道他自己力能撥山,氣了欲吞牛的力量,他沒有謀士,有勇無謀,肚量小。不捨得用人,不敢用人,生怕別人搶頭功,所以勢單力薄。看劉邦,這是一個很會用人的人,把糧草的事交給蕭何,把運籌囯事交給張良,把打仗用兵的事交給韓信,他自個兒樂在其中只等江山讓人家送來。

  • 17 # 西風無情雕碧樹

    項羽敗於劉邦的真正因素是什麼?為什麼?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後人曾作詩,這樣憑弔西楚霸王項羽。

    楚漢相爭四年,最後終以項羽垓下一戰敗北,自刎而終!為什麼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會敗給劉邦?

    我以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1>項羽的太過自負,致使他不能知人善任,因此籠絡不到一幫為自己效死的勇將能臣。

    漢王劉邦,雖也出身市井,但極會籠絡人心,並能聽進智士良言,知人善任。因此手下集聚了眾多的謀臣良將。

    文的如蕭何,張良,陳平等,武的有韓信,周勃,樊噲等,謀略攻伐,各盡其心,人盡其用,最終助劉邦得取天下。

    反觀楚霸王項羽,手下最得力的謀士,就是亞父范增,項羽卻不能盡聽其言,錯失許多良機。

    甚至最後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疏遠了范增,致使亞父范增怒而退隱,並在離去的途中病卒,項羽因此失去了自己最好的謀劃之臣。

    武的方面,淮陰候韓信,本是先投靠的楚霸王項羽,然而項羽及手下卻未能盡識其才,只委以韓信一個小吏的職位,致使韓信怒而出走。

    最後投奔了劉邦,並被劉邦手下識而薦之,終至封候拜將,屢立戰功,在漢王奪取天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2>項羽外表剛決威猛,英雄無二,內心有時卻猶柔寡斷,頗具婦人之仁,關健時刻下不了狠心,以致錯失良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鴻門宴中,項羽本可聽從亞父范增之計,殺了劉邦,最後卻又拿不起狠心,以至放虎歸山,終失良機!

    還有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並以此為質逼迫劉邦投降。卻被劉邦的一句:你我本是結義兄弟,若烹而食之,分我一杯羹的話所激將而心軟,竟放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因此又失去了一次挫折劉邦銳氣的機會。

    而逐鹿天下的過程中,無論政治鬥爭還是軍事鬥爭,都是見血或不見血的你死我活之爭鬥,都是極為殘酷的。對對手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不能不說是項羽敗亡的一個原因!<3>項羽不能言出其信,賞罰不明,致使天下諸候離心,最終也削弱了自己的實力,為以後的爭取天下埋下了禍根!

    項羽做為諸候的盟主,當初攻取咸陽時,與天下諸候約定,誰先攻取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然而事後又把先進入關中的劉邦擠出關中,只封了個漢王,致使好幾路諸候對他失去信心,最後四散各歸封地,這也間接地削弱了他爭霸天下的實力。

    還有鴻門宴中,項莊本可輕易殺了劉邦,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做為項羽堂叔的項伯卻胳膊肘往外拐,起身亦舞劍擋護劉邦,並透露訊息給張良,最終使劉邦脫了險。

    可見項羽雖勇,卻不能真正威服眾人之心,這也是他最終敗亡的一個原因!綜上所述,項羽威勇之下的諸多人性弱點,致使他錯失許多良機,從而使做為亭長的劉邦在爭鬥中搏得上位,讓後人又忍不住嘆出一句: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翻閱歷史,憑弔古人。說其許多,究其如何,我等也只是事後諸葛亮,妄猜而已!

    自古成者王候敗者寇,抑或是天意?

  • 18 # 周易指迷

    天意和剛愎自用不聽範曾言。項羽勇冠天下,相傳會輕功有筐外之力__就是自已坐在筐裡後可以用雙手提筐起來,沒有多大謀略但力大無窮膽略非凡,破釜沉舟就是項羽的一策,象關羽一樣輕敵,認為劉邦不在話下,不會用人,好多勇謀之士都去了劉邦處,範曾叫他殺了劉邦他不聽,最後象項羽臨終唱到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天時、地利、人和他三樣失去兩樣,首先是人和,更加上天不滅劉,於是瓦解於垓下。臨死剩下二十八員戰將,他分四路每路七人讓他們殺入千軍萬馬的圍兵之中,皆血染戰袍而回,最後項羽說:你後暫歇,看我的,上馬一口氣殺了劉邦六十員大將,回來對他們說:不是我不行,是天不讓我成功……

  • 19 # 油茶歷史絲語

    讀書品史明事理,借古鑑今知興替。讓絲語和您一起走進歷史,走近我們的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的過去,去了解、去探秘那一段段或驚心動魄或撲朔迷離的曾經……

    本文看點:楚漢戰爭中,項羽最後敗給了劉邦,不是因為沒有天時,不是因為沒有地利,也不是因為沒有人和,而是由於他一次次錯過了眼前的大好時機!

    第一次,也是機會最好、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一次——鴻門宴。

    從歷史資料和相關文獻看,鴻門宴事先本就是項羽和范增想要把劉邦從地球上“抹掉”而為他準備的“最後”的一場盛宴,然而等到客人來了之後,幾句識別度極低的哄騙,就讓項羽犯了耳根軟的毛病,起了“婦人之仁”,以至於范增進行多次“預演”動作都無法喚醒項羽硬一硬心腸下決心,讓“煮熟”的鴨子——飛了,為自己留下一系列麻煩和兵敗身亡的後遺症。

    第二次,彭城之戰項羽趁勝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再次讓劉邦逃脫。

    不得不說項羽的戰鬥力確實厲害,彭城之戰,他以區區3萬精兵打得劉邦56萬部隊雞飛狗走、潰不成軍,然而,當他把兵敗如山倒的劉邦追逃圍攻滎陽的時候,卻犯了炫耀“武功”的毛病,一不小心,又一次功敗垂成,讓拋妻舍子的劉邦跑掉了!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雙方在鴻溝議和之後,劉邦突然撕毀協議,趁項羽鬆懈進行偷襲,在固陵被殺得大敗,項羽卻沒有乘勝追擊,讓劉邦等來韓信、彭越援兵,最後導致自己被圍駭下,兵敗身亡。

    公元前203年,項羽再次被表象迷惑,丟下眼前的大好形勢與劉邦在鴻溝議和。誰知道在項羽返回途中,背信棄義的劉邦突然撕毀協議,趁項羽被“蠱惑”放鬆戒備的時候進行偷襲,然而“偷雞不著失把米”在固陵被項羽殺的大敗。但是,項羽沒有一鼓作氣一舉全殲劉邦,坐等劉邦的援兵韓信、彭越等部隊,把自己圍困在垓下,最後自刎烏江,兵敗身亡。

    可以說,不是上天沒有給予項羽機會,而是他不懂得珍惜,一次次錯過了眼前的大好形勢和機會,最後兵敗身亡,讓自己敗給了自己!

  • 20 # 溪流湘園

    力拔山川,氣吞江河;蓋世英雄,缺少謀略;心高氣傲,兵敗楚歌;喟然長嘆,無可奈何!才疏亂彈、隨心妄答,語句不工請眾師友雅諒。謹謝!

    遺恨無顏過烏江,

    枉有神鞭歸漢皇。

    項伯昏攪鹹谷事,

    亞父錯計鴻門將。

    烏騅千競助霸主,

    龍泉萬鋒試驕王。

    縱古喟然功名意,

    為何臨江不過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網飛電影《飢餓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