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城不倒翁

    首先我們得知道“袖裡乾坤大,壺中日月久”這句話的出處:

    出自《下途歸石門舊居》是詩人李白的七言古詩,是《全唐詩》的第173卷第11首。

    全詩分三段:第一段回憶了他和吳筠在越中和長安的生活與友誼。第二段寫重遊舊地及重逢老友的親切感受。第三段寫詩人認識到求仙學道和追求榮華富貴的虛幻。

    “何必”二句,顯示李白藐視權貴、輕視富貴的思想,表現了李白受道家影響所形成的曠達超脫、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

    原文節選: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別情。

    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此心鬱悵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

    雲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

    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

    餘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

    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譯文: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是難以抑制別離時的傷情。就要告別您揚帆而去,離魂正縈繞著春郊的樹叢。此時我心中的鬱結有誰知曉呢?真是有愧於當初承受您對我以國士相待的恩情。為賞春我們一起在春城三月暢飲,每當迎接節候,我們一起接受王公貴族的宴請。

    我常常羨慕您案上擺滿素帛道書,那上面的朱字與素帛就像雲霞在空中相映。我也曾為學道而鑽研道經與學仙,往往夢中都在仙山上游行。總盼著有一天會得道解脫而玉,進入那壺中別有日月的仙境。

    創作背景:

    李白天寶九載(750)曾隱居在此石門,故稱石門舊居,此詩為天寶十三載(754)在金陵時作。

    王琦注:“題下似缺別人字。”至於此詩所別為何人,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曾認為此詩為李白逝世之年與吳筠訣別之作。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編年註釋》又認為是李白別其友人元丹丘所作。但都不能作為確論。

  • 2 # 谷利修遠

    “袖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前面一句說的是雖然我貧困潦倒,衣服儉漏,可我做人乾淨,活的乾淨,光明磊落,心胸坦蕩。抒發的是為人的骨氣,豪邁萬丈。

    後面一句說的是雖然你權利在身,幹得都是見不得人的勾當,心狠手辣,不顧他人死活,猶如日月長空,見不得光亮。

    唐詩宋詞都會有這樣的句子,是帝王時代如: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清照這些文人身入官場,看清官場黑暗,官商勾結,官賈蠱害黎明百姓,心裡抒發的情感。

    李白,白居易兩位詩人,年輕時入朝為官,因為官途不暢,多次被貶外流,最後脫去官服,遠離是非之地,隱居山林,有志難申,用詩詞歌賦抒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寄託他們偉大的靈魂。

    袖裡乾坤大,看似被貶活的卑微低下,心裡卻有日月乾坤,有看清世態炎涼的悲恨,也有心濟天下蒼生的無奈。所以後一句“壺中日月長”來笑話政治官場,商場的黑暗。

    我們現在來讀他們的詩詞歌賦,感覺那時候的文人非常有才華。其實是他們自己人生立世的感悟,是每個年齡階段內在昇華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還有更多世外桃源的情感抒發,那是一種心裡寄望的理想世界,同時又跟他們當下時代的人生,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國的文化裡流淌著文人詩詞歌賦,是有啟迪價值的。雖不像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這些聖賢人士留下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可他們用自己為人立世的態度,也表達了另一種思想,讓我們後世之人可以效法他們。官場不得志,只要活著,心中有乾坤,一樣可以創造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價值。

    回看當下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想創業成功,事實成功的人太少,如果李白,白居易這樣的人活在當世,他們一定不會放棄自己的人生,商場不得志,可以在文學上塑造自己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辭職後,長期不找工作的人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