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氏一安

    中華文明本身就是順應規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的,是優秀祖先們為我們這些後裔量身定做的教誨:天人合一,自強不息。

  • 2 # EchoHole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即文化屬性、歷史屬性和地理屬性:

    文化屬性

    這裡所講的就是大統一以後以“和”為核心的漢文化,在歷史長河裡漢文化中華大地上根深蒂固,而且枝繁葉茂,用今天的話說就像一個相容性很強的中央處理器。漢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吸收和同化了很多異族文明、部落文明,最終才有了中華民族,就算蒙古人和女真人曾經在這片土地奪得政權,可是最後都輸給了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

    歷史屬性

    從歷史角度來看,可見中華文明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角色,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曾經一度強大到四方諸侯來賀。

    地理屬性

    中國,在古代有“中央之國”也就是世界中心的說法。開啟地圖會發現,中國是全世界國際邊界線最長的一個國家,而且毗鄰的都是彈丸小國,他們實際的在古代都是向中央政權俯首稱臣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中心優勢,今天我們才有條件主張“一帶一路”,實行和平崛起,實現偉大復興。

  • 3 # 風中聽雨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原因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分別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其他三個國家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已經中斷,而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有以下三點原因:

    1.地理環境。其他三大文明都在亞歐大陸腹地, 相隔較近,是一個比較統一的地理單元,而中國處在亞洲東部。遠離其他文明。地理形式較為獨立。西有帕米爾高原與喜馬拉雅山脈將東西方分隔開來,東、南有大海天險,只有北方草原為古代歐亞通衢。這樣的地理優勢是中華文明的天然屏障,使得波斯等外族勢力無法大規模靠近,遠離了文明浩劫。

    2.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中原為中心,以華夏族為核心形成了民族共同體。華夏居於中原,四夷分佈四方。但都是與華夏民族的互動之中,有利益之爭,但無亡族之患。如匈奴、突厥等民族,以及五胡亂花,蒙滿入關等事件,都是爭奪主導權,但依然延續華夏法統,而且他們自身也被華化。

    3.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華夏文明,具有穩固的社會結構或有力的思想基礎。從分封制、井田制、再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華大地上確立起了農耕文明的深厚社會基礎,社會秩序較為穩定。在此基礎上,以宗法製為核心建立起了一整套禮樂文明,將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都在自己維護大一統的文明。

    因此,無論從地理形勢、還是民族凝聚力方面考慮,東華王敏君有獨特優勢。與其他文明相比,華夏文明躲過了早期文明劫難,後來雖有列強入侵,但均是螻蟻撼樹,華夏文明屹立不倒。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多少風浪?但太平洋在哪裡,中華民族依舊在哪裡。

  • 4 # WangWei8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原因有哪些?這個問題從宏觀上講有三個大的原因:(1)文化,(2)歷史,(3)地理,用一句話來概況就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傳承的所在。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道家“尊道貴德”的信仰條約;釋家“慈悲為懷”的內涵理念。支撐著中華文明傳承的基石。幾千年來,這三種理念無時無刻的教訓人們知善惡、明是非、納百川、去糟泊、取精華。這基石是堅固的牢不可破,在中國歷史上,有蒙元,女真取得了政權,暫時的統治,但在文明傳承中,被我強大的漢文明同化了。溶入在中華民族文明大家庭之中。這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精神核心所在。從微觀上,(1)政治上的傳承,中華文明傳承中起到承前啟後的歷史人物,功不可沒,秦始皇的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的政策。(2)經濟上的傳承,中國古代農業經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一直到清朝中國的經濟是世界第一。

  • 5 # 一筆眾生

    我覺得原因有三,第一:教育的傳承;第二:歷朝歷代,從官方到民間都重視遵循傳統文化;第三:華人非常重視血緣和家庭。

  • 6 # 沐如風

    想起這樣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國文化能夠傳承下來的本質,在於一個“真”字!俗話說得好“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有真的文化才能經久不衰世代相傳;今天,是我拜讀《論語》的第53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大智慧依然適用於當今社會。

  • 7 # 道格0725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原民族與周圍各地區民族在不斷的融合,共同發展。最終共同創造了跨越千年的燦爛文明。歸結起來我認為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經濟因素。

    中原地區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始終先進於周邊各民族。當中原王朝居於統治位置時可以向周邊民族輸送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帶去了大量的工匠、工人和技術),推動周邊民族發展。周邊民族吸收這些生產力後結合自身特點,與中原開展貿易互通有無。這些都在推動民族融合,推動各文明共同發展。

    當週邊民族居統治位置時,為更好管理國家。往往會主動學習中原先進的生產關係,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發展。這一切都使得各民族的聯絡更加緊密。產生文明認同感。促使中華文明不斷傳承。

    2、文化因素。

    (1)倫理法制。

    經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提倡“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為封建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封建社會的人際關係劃定了倫理綱常。並基於此制定了律法。雖有王朝的興衰更替,但是有社會倫理和國家律法的約束,使文明發展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2)文化著作。

    中國古代無論是哪個方面的文化著作都是在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為基礎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歸納和昇華。比如《詩經》、《論語》、《齊民要術》、《千金方》、《本草綱目》、《茶經》等等。而這些著作在記錄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又能進一步推動文明的延續。

    (3)宗教信仰。

    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以佛教為例,雖然玄奘法師從天竺揹回了經文,唐朝佛教興盛。但依然有過三次由帝王下旨的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可以看出宗教,神權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來自天竺的佛教不能對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感產生影響,亦不能使各民族對中華文明的歸屬感產生影響。至於道教的作用,一是歷代帝王僅僅看上的是其丹藥之術。二是個別帝王的個人愛好。三是民間百姓的心理寄託。所以宗教根本無法撼動中華文明傳承的腳步。

    (4)教育學習

    古代精英階層的孩子很小就要開蒙,背誦四書五經,接受六藝培訓。加上古代華人對“文化人”的情懷———富裕人家以孩子金榜題名為傲,普通人家以孩子識文斷字為傲。再加上國家對官員選拔制度。這一切以教育為基礎的思維和行動都直接或間接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傳承。

    (5)家國思維

    社會倫理和教育學習給華人深深打上了“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的思維印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身微未敢忘憂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文人墨客的風骨,亦是中華文明相承不斷的根基。

    3、制度因素。

    (1)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與西方鬆散的城邦制度不同。中國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存在。穩定統一的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而強大的保障。為文明的持續傳承提供了基礎。

    (2)中央集權制

    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內閣制。都是在不斷強化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可以保證行政指令的效率。可以在國家層面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比如漢武帝征討匈奴。當中原王朝受到周邊民族的威脅。強大的中央集權可以保證帝王呼叫全國的力量與之一戰。最終徹底解除威脅。匈奴一部甚至融入中原。保證文化,文明的延續。

    (3)戶籍制度

    人口是文明延續的基礎。在農本社會,人口意味著生產能力。也意味稅收和徭役。掌控人口狀況需要依靠戶籍制度。中國戶籍制度始於周朝,秦代初具規模,隋唐時期完備周密。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因其地域性、世襲性、等級性、治安功能於一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分裂勢力,減少封建割據戰爭。為社會發展提供了較安定的政治環境。促進文明的不斷傳承。

    4、地理因素

    很多朋友都提到過。中國東臨大海,西有高原高山。在古代,一定程度上可以阻隔入侵。

    5、軍事因素

    (1)戰略戰術

    強大的軍事是文明傳承的基礎。但軍事因素往往是大家忽略的。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略思維,戰術運用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孫子兵法》今天還是中外軍事學院的必修課程。中國古代兵法配合戰陣(諸葛亮的八卦陣,劉裕的卻月陣,岳飛的撒星陣,戚繼光的鴛鴦陣等等,不勝列舉)是我們不受外敵侵擾的重要保證。

    (2)戰技戰法

    關於這點是說一句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蒙古騎射手是怎樣把歐洲重甲騎兵打得潰不成軍的?

  • 8 # 金剛7894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華文明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自然性空,與世界和諧相處等等觀念是符合整體的宇宙觀。也是其能夠源遠流長,經久不息,不斷壯大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中華文明提倡天行健與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創新,不斷創造。不斷更新也是中華民族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第三,中華文明不排斥外來文明,它所體現的相容幷包,合而不同的精神,使得中華文明能夠不斷豐富、豐滿。不斷增添新的內涵和活力。

    第三,中華文明有自身修復的功能,在文明出現危機的時候,總能夠夠深刻反思。不斷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的修正和改進,從而是文明能夠得到壯大和延續。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夠綿延不斷披荊斬棘,愈挫愈勇,發揚光大,經久不息。

  • 9 # 康明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傳承了數千年而從未中斷的文明,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那麼,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原因是什麼,有必要做一些思考:一是歸功於千古一脈的儒家文化傳統。儒家文化自創立起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得到各朝各代統治階級的推崇,朝代儘管更替,但中華文明卻沒有中斷。二是歸功於歷代知識分子的推波助瀾和積極傳承。中華文明雖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各家之間又相容幷蓄、相互吸納,取長補短,共同繁榮。歷代知識階層秉持積極入世的態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推動中華文明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三是歸功於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的大一統的強力推動,避免了國家的分裂。在中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言,但官方規範的語言文字只有一種,那就是漢語漢字。四是歸功於幅員遼闊的國土,它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物質基礎和生存空間。中華文明上下六千年,縱橫數千裡,歷史上雖有數次外族大規模侵略,但總體上保持了相對的完整和統一。五是歸功於中華多民族的共同堅守。雖然漢族在中國佔絕對的數量優勢,但由於數千年的共同融合,各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可度很高,共同堅守著我們的精神家園,共同踐行著我們的價值觀,共同創造和發揚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六是歸功於中華文明自身的優秀。數千年來,中華文明一直在世界上保持了領先的地位,經過歷代的共同努力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成就。只是近代以來,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使我們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遇。但中華文明並沒有衰落,只是遭受了暫時的挫折,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明將得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將會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基於以上六點,我們堅信中華文明一定會傳承久遠、長盛不衰!

  • 10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1 # 法眼朦朧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文字

    文字是記載歷史的非常重要的載體,可以說沒有文字,就沒有中華文明的傳承。西方文明的歷史記載大多是透過宗教畫畫的方式記載下來,直觀性比較強,但是不如文字記載的連貫性,它只能記載某一個歷史片段,但文字不同,文字它可以記載歷史起因,過程一直到結果。漢字的產生,從甲骨文到繁體隸書到今天的簡體字,實際上是文明的演化

    二、地形

    中國以東是太平洋,以西是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等巨型山脈帶,在冷兵器時代,外界的力量很難進入中國大陸腹地,狹長的縱深,廣闊的太平洋。使西亞,歐洲,美洲,澳洲很難與中國交流,漢朝張騫西域之行後,開闢了絲綢之路,但絲綢之路帶仍然是商品貨物交流帶,外界對中國知悉並不是很大

    三、制度

    秦王朝的統一中國後,開啟了世界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王朝,從中央到地方,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儘管之後各個王朝爭霸,甚至分崩離析,但是,封建制度的核心沒變,那就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包括大宗商品、文字、度量衡、貨幣,這些措施加強了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心理認同

    四、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形成了儒墨道等為代表的文化,這些文化傳揚的基本共同內涵是“大愛”精神,這與後面佛教傳揚的精神實際上有很大共同之處,使得佛教一傳進中國,便適應了中國文化。

  • 12 # 道路遙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周易·繫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周禮透過《儀禮》、《周禮》、《禮記》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因而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漢服是禮儀的載體。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尚書正義》注:“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漢服文化

    “漢服”一詞的文物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蔡邕的《獨斷》:“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

    ,最早的正史記載見於《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

    直接與漢朝重建的周禮服制體系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

    ,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髮易服令”,1645年農曆6月15日,頒佈剃髮令,嚴令漢族人民剃髮,隨即在農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譭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4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漢服反映的華夏信仰

    衣裳,即上衣下裳,是漢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象法天地,是華夏最高貴的祭服、冕服、朝服的基本款式。“《幹》天在上,衣象,衣上闔而圓,有陽、奇象;《坤》地在下,裳象,裳下兩股,皆陰、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顛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亂,則民志定、天下治矣。”蓋衣裳之制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衣包括九個部分:領、襟、袂、袪、袖、衿、帶、系、衽。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領衣,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漢服中交領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與正;而袖子,其實都是圓袂,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所以,領是交領(從一開始的方形的矩領演化過來)右衽;袖是圓袂收祛,都是像一種圖騰一樣體現了文化的。 素積是裳的一種,又叫素裳,以十五升布為衣,積素以為裳。闢積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裳又前三幅,後四幅,開兩邊,露裡衣,是以須衽。屬衣兩旁垂之,以掩交際之處。」“闢積”的意思是,為行平易,把平鋪的裳從底邊正中間向上剪開_↑_,然後把中間分開的∧形兩邊前後縫起來,就成了無襠的袴,方便走路。擺幅越大的裳做出來的袴的擺幅也越大。後來前後兩幅布的設計演進為前後各兩塊對稱的梯形布縫成,幅布越多擺幅就越大。素積是皮弁服的一部分,緇布衣,古代軍服。《白虎通》曰:“皮弁者,何謂也?所以法古,至質冠名也。弁之言攀也,所以攀持其發也。上古之時質,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禮》曰:「三王共皮弁素積。」裳也,腰中闢積,至質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戰伐田獵,此皆服之。”“諸侯每日視朝,其君與臣皆服玄冠、緇布衣,素積以為裳。《禮》通謂此服為朝服。宴食雖非大禮,要是以禮見君,故服朝服。公食大夫之禮,賓朝服,則臣於君,雖非禮食,亦當服朝服也。”素積也是君臣的朝服,公視朔之服。

    衣裳中的玄端

    《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天玄而地黃。』鄭玄注《禮記·雜記》曰:“天之正色蒼而玄,地之正色黃而纁,聖人法天地以製衣裳”。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弁(此莫夕於朝之服。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者,前玄後黃。玄端是衣裳中第二神聖高貴的服制,即是祭服,也是天子朝服。

    象法天地信仰

    漢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繫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禮記·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正色間色尊卑論

    漢服文化中的正色就是陰陽五行對應的顏色:所謂六象六色,源自陰陽五行說,概指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此「六象六色」分別取其直線相對的方位為「次」,每兩色成一對位,即青(東)與白(西)相對;赤(南)與黑(北)相對;玄(天)與黃(地)相對。 而漢服的配色是如《禮記·玉藻》雲:“衣正色,裳間色。”

    六象六正色 五間色

    玄:象徵天、道

    黃:象徵地 纁【黃赤色】

    黑:水,象徵道 紫【青赤色】

    赤:火 紅【赤白色】

    青:木 綠【青黃色】

    白:金 縹【青白色】

    同時,與5間色平行的顏色還有:

    *紺【深青揚赤色】——青

    *緋【赤】

    *絳【大赤】

    *緹【丹黃】

    *朱【深纁】

    間色通常用作公服,公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公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製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新唐書·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當時的職務是江州司馬,司馬一職在別駕、長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當時,實際上是閒職。其官階是最低的文散將仕郎,從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傳承體系

    漢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襠等服制開始,歷經幾千年的繼承,在大唐《開元禮》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和體系化,按功能分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齋服有玄端素端。

    周禮對周代及周代後世的服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服文化就是以周禮為基礎,經過漢唐宋明的考證和傳承形成的千年不變的體系,且透過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記載下來,男式漢服服制十二等從高到低如下:

    服制

    分類

    首服

    足衣

    配飾

    功用

    冕服

    大裘冕

    十二旒冕冠

    黑羊裘上衣、下裳

    赤舄

    十二章。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祭天、祀 昊天上帝 、五帝

    袞冕

    十二旒

    玄衣纁裳

    赤舄

    九章。衣,山龍華蟲;裳,

    享先帝;受諸侯朝覲

    鷩冕

    九旒

    -

    赤舄

    七章。衣,華蟲、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享先公、饗(享食賓客)、射(與諸侯射);侯伯、三公

    毳冕

    七旒

    -

    赤舄

    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祀四望、山川;子男、六命之卿

    希冕[絺冕]

    五旒

    -

    赤舄

    三章。衣一章,粉米;裳,黼黻二章

    祭社稷、五祀;四命大夫

    玄冕

    三旒

    -

    赤舄

    一章。衣無章;裳刺黼一章

    祭群小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之屬);蠟百神、朝日夕月

    弁服

    爵弁

    冕之次。赤而微黑,如爵頭然,前小後大。三代以來,皆廣八寸,長尺二寸,如冕無旒,皆三十升布為之。

    純衣纁裳

    赤舄

    緇帶、韎韐

    宗廟;祝、宗人、宰夫、雍人;九品以上

    韋弁

    韋弁冠 (皂絹為之)

    玄端素裳(袴褶)

    兵事;車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

    皮弁

    皮弁冠(鹿皮為之)

    衣緇麻衣,皂領袖,下素裳(白布衣,積素以為裳)

    白舄

    緇帶、素韠

    視朝

    冠弁

    緇布衣,積素以為裳

    黑舄

    甸(田獵)

    朝服

    文官朝服

    進賢冠 (緇布冠、儒冠)

    [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

    絳紗袍,皂緣中衣。曲領方心

    劍、佩、綬

    陪祭、朝享、拜表大事

    武官朝服

    武弁(籠冠)

    絳紗袍

    烏皮靴

    出征告廟

    公服

    常服

    幞頭

    曲領大袖,下施橫襴,束以革帶

    烏皮靴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

    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朔望朝謁、見東宮

    士庶服制

    深衣(朱子深衣)

    緇冠、幅巾

    白細布、衣全四幅,裳十二幅,圓袂方領,曲裾黑緣

    黑履

    大帶

    士大夫冠婚、祭祀、宴居、交際之服

    帽衫

    烏紗帽

    皂羅衫

    系鞋

    角帶

    本軍校服,戎事;士大夫交際常服;國子生常服

    襴衫

    幞頭

    白細布,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闢積

    進士、國子生、州縣生常服

    皂衫

    帽子

    處士、庶人

    喪服

    白帢

    白紗單衣

    烏皮履

    舉哀

    冕服

    冕服產生於西周時期,隨著周禮的一次次復興,處於漢朝至明朝的漢服體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續是對漢文化的堅守。周代冕服種類有大裘冕、袞冕、驚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場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漢以後歷代王朝的復禮思潮中,有時或以別的稱謂形式出現。六冕中,歷代主要採用的是袞冕一種。袞冕是冕服當中,最華麗的服裝,與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徵,主要是冕冠的旒數(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 作為六冕當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徵意義最為崇高而又最具獨特之處。

    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襪、舄、腰帶(革帶、大帶)、弊膝、佩玉、綬、劍、圭等的十四種。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凡為冕服,例必有相應的“文章”。歷來被普遍採用的文章之章目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周禮》始傳六冕的楷模,繼而訂立六冕取名之準則與承載往後千古歷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義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飾、冕服之服章等之形與圖的用「色」規制,皆緣自周禮冕服之制。《易繫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尚書‧舜典》:「…(天子)五載一巡狩,群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臯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可見黃帝堯舜時代已有冠服規制,而有此論功酬庸的相關文獻。綜此可知此種服章規範之施的崇高境界。

    《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又如《禮記‧王制》及《內則》篇:「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所有「皇」、「收」、「」、「冕」等,這是虞、夏、商、周祭冠的異名,而「冕」之名稱,又似周代才有。但這四種祭冠的形制有何異同,因史籍文獻無徵,不得而知。如由甲骨文考據,應是在殷代時已有冕,收、、冕,這是異名而同制。另一記載:殷王曾以冕為即位的禮冠,《尚書‧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河南商丘)」因此以上所見之章服制度,為後世數千年立下根基,歷代都認為這是有虞氏真實的遺規,而後世代因襲仿行。 先知為上以制其衣,後知為下複製其裳,衣裳始備。 黃帝、堯、舜垂衣裳,蓋取諸乾坤,故衣玄而裳黃。旁觀翬翟草木之華,乃染五色,始為文章以表貴賤,而天下理。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備十二章。玄衣繡裳,上六章在衣,下六章在裳。上畫下繡。“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絺,紩也,紩以為繡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繪之於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繡之於裳,所謂十二章也。採者,青、黃、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於繒帛也。繪於衣、繡於裳皆雜施五采以為五色也。”

    六冕立名之準則

    《周禮》所稱的六冕各有其定名之準據。特經探究其根柢淵源,乃是出於《尚書‧舜典》。後漢鄭玄注稱:「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而六冕之得名,乃據上述之辭依圖而得名:起自最高的「大裘冕」而下乃分依上衣之圖紋為名,在此有謂「取首章為義」。蓋因六冕之中「大裘冕」不具文飾,其餘五冕皆有圖文,乃以九、七、五、三、一等奇數為節。此種圖文,有其專名,曰「服章」,十二圖文,謂之十二服章,簡稱十二章,分依天子、公侯以下的爵級遞次用之;上衣無圖文者,則以衣色為名。

    (一)、大裘冕:其上衣以「黑色」羔(乳羊)皮(毛向外)為之而得名。《周禮‧司服》「大裘冕」注:「大裘,羔裘也。」賈公彥疏:「……然則凡祭之服皆同羔裘,義具於〈司裘〉也。」

    (二)、袞冕:依鄭玄注《周禮》,有謂袞也者,龍文居首之衣,「登 (升)龍于山,登火於宗彜。」 因而「袞」以得名,所謂「登龍于山、登火於宗彜」,稱:乃遵依於圖制變更《尚書》所謂, 十二圖文之第次,即此而圖為龍、山、華蟲、火、宗彜、藻……黼、黻的序列。自此而後,歷代的所施,皆依鄭注為準。歷代無不照此採行。一一各皆依其色相,分以諸色或「繪」或「繡」以為彰施。

    又有平冕,黑介幘,今謂平天冠。皂表,朱緣裡,廣七尺,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組為纓,如其綬色。衣皂上絳下,裳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裡,以朱綠裨飾其側,要中以朱,垂以綠,垂三尺。中衣,以絳緣其領袖,赤皮韍,絳袴襪,赤鋋抃,郊廟臨朝所服也。

    (三)、鷩冕:蓋鷩冕七章,華蟲居首。鷩,即華蟲。《周禮》「則鷩冕」注:「鷩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疏:「華蟲,五色之蟲,孔君注以為華象草華;蟲,雉也。義亦通。」

    (四)、毳冕:毳,細毛也。〈司服〉疏雲:「又知『登火於宗彜』者,宗彜則毳也。」〈司服〉鄭玄注:「鄭司農雲:『毳,罽衣也。』玄謂:毳,畫虎、蜼,謂宗彜也。其衣三章,裳兩章。」因虎、蜼兩獸,同其身有貼體的「毳」(白色絨毛),故合稱為毳,以為代號。《爾雅》釋獸:「蜼,仰鼻而長毛。」注,「蜼,似獼猴而大」因而蜼是長尾猴(性敏慧),虎象威猛,猴象智慧。

    (五)、希(絺)冕:希冕三章,首章為「粉米」。《虞書》傳:「葛之精者曰絺。」孔氏正義曰:「藻、火、粉米、黼、黻,於細葛而刺繡以五種之彩。」「後代無用葛者,蓋於(虞)時乃質(樸素),暑月染絺為纁而繡之為祭服。」鄭注:「希讀為絺,或作黹,字之誤也。」概「黹」是針黹,即繡技,其說可信。

    (六)、玄冕:玄冕乃是依衣色為名。〈司服〉「玄冕」注:「玄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玄』焉。」疏:「以其祭服本是玄;今玄冕一章,以玄為名,明上衣無畫。一章者,刺黻於裳而已。是以謂之玄焉。」蓋以始自袞冕皆九章而下。然後逐次遞減其「章」之數。一概上單下雙,以象「陽」「陰」。下至「玄冕」,則上衣無任何服章,下裳僅有「黻」文一章,上衣之色玄,故「以衣為名」,曰「玄冕」。

    冕冠的文化內涵

    1、 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圓後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前低後高,以示俯伏謙遜。

    2、 旒 :大裘冕無旒。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數各有等差。旒之設,所以「蔽明」。義在不宜察察為明。旒之玉,周用赤、青、黃、白、黑五采。漢改以單色白玉珠。東晉用翡翠、珊瑚。明用各色珠,以組貫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個月的極數。其餘諸冕之旒都是奇數,屬於陽數,亦即是吉數。《禮記·玉藻》雲:“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捲以祭。”《禮記·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歷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玄」是「黑」與「赤」兩色的複合;而在中國哲學理論上,它是千古中華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先人以「玄擬天」,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辭中有所比擬:「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文言曰:「天玄而地黃。」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遠,窺測維艱,如同一片「漆黑」。概以「黑中揚赤」內涵奧秘,與提供無盡的生活資源以育、以養、以造福眾生。因而最尊隆的冕服採玄色,這是中國傳統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顯現。 纁裳之用纁,文字載錄首見於《周禮》之註文。 《周禮》:「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纁色,即赤色、黃色、白色的複合色。

    《後漢書·輿服志》:「玄上,朱綠裡」。

    《晉書·輿服志》:「皂表,朱綠裡」。

    《晉書·輿服志》:「皂表,朱綠裡」。

    《隋書·禮儀志》:「玄表,朱綠裡」。

    《唐書·車服志》:「黑表,纁裡」。

    《明史·輿服志》:「洪武十六年,始定冕制。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繅,十又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洪武二十六年更定。冕版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復,元表朱裡,餘如舊制。」「成祖永樂三年,定冕冠以皂紗為之。上覆曰綖,銅版為質,衣之以綺,玄表朱裡,前圓後方,以玉衡維冠,玉簪貫紐,紐與冠武並系纓處,皆飾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纊充耳,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朱紘。」

    《後漢書·輿服志》: 「上衣玄色;下裳纁色。」

    《晉書·輿服志》:「其衣皂(黑)色。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中衣以絳緣其領袖。」「下裳絳色;素帶,廣四寸。赤皮為韍。絳袴襪。素帶,朱裡,以朱綠裨(緄邊)飾其側。」

    南朝梁《隋書·禮儀志》:「其衣皂上;素帶、朱裡、朱繡,中衣絳緣領袖。」「韍,赤皮。 絳袴襪。」

    北朝魏《隋書‧禮儀志》:「上衣皂色。袞服皂衣,緣絳中單。」「裳絳色。前三幅後四幅。朱紱(黻),絳袴襪。」

    隋《隋 書 ·禮儀志》:「上衣玄色 。 玄衣,衣褾、領織成升龍,白紗內單,黼領。」「下裳纁色。纁裳,黻隨裳色,龍火山三章。」

    唐《唐書·車服志》:「袞冕,深青衣。大裘冕,黑羔表,纁裡,黑領、褾、襟緣,白紗中單。」「朱裳、纁裳。黻以繒為之,隋裳色,畫龍、火、山三章。」

    宋《宋史·輿服四》:「諸臣祭服,唐制。青羅衣,緋羅裳,緋蔽膝……。」

    明《明史·輿服志》:「袞緣衣,白羅中單(素紗為之),黻領,青綠襈。」「黃色下裳,蔽膝隨裳色(紅羅蔽膝),腰有闢積,本色綼裼。繡龍、火、山文。」

    冕服足衣:赤舄

    冕服之裳、舄、舄飾的用色,依古禮, 皆有其既定的準則:即舄飾之色決定於舄,舄之色決定於裳。申言之:裳之色纁(淺絳),舄之色,因而用赤,與裳同色。而舄飾之色乃用黑,黑與赤為直線相對方位的「繢次色」。

    《後漢書·輿服志》:赤色足衣;赤舄絇履。

    《晉書·輿服志》:赤色足衣;赤舄。

    南、北朝《隋書·禮儀志》:赤色足衣;

    隋《隋書1禮儀志》:硃色、赤色、金色足衣; 朱襪,赤舄,舄加金飾。

    《唐書·車服志》:赤色足衣;朱襪,赤舄。

    《明史·輿服志》:「黃色足衣;黃襪,黃金舄飾。」「赤色足衣;朱襪,赤舄。」「襪、舄皆赤。」

    冕服文章與用色

    冕服十二服章,一一皆有其內在精神義涵,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徵,更具有倫理、哲學之意義,這是中華千古的服飾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滿尊天、隆祖、明禮、尚義之義涵。惟《尚書》經文僅有「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以及「五服五章」、「惟衣裳在笥」。凡此「道協人天」之理念,自古出自諸多聖賢的學說。如日、月、星辰昭明,象發生萬物、養成萬物。山龍興雲雨、能適應沾物濟眾以配天。火明而炎上;…是乃明理崇禮精神之強調。又如虎,嚴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亂。粉米粒民。黼象割斷能決。韍象背拂於非義,或君臣可否相濟…是乃仁民尚義,與臨事而敬精神之崇尚。

    依於載籍:所有冕服的十二服章,即十二圖象, 乃以五采交陳,衣繢而裳繡。龍山以下各為純色:

    龍山青;華蟲黃;宗彜白;藻火赤;而日月星辰不與焉。據稱:「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疏:「其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合五采而畫之。…其藻、火、粉米、黼、黻於絺葛,刺繡以五種之彩,明施於五色,製作衣服。」《大學衍義補》冕服之章引蔡沈曰:「採者,青、黃、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於繒帛也。」《正義》又云「鄭玄雲:會,讀為繪…絺讀為黹,黹,紩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為祭服。凡畫者為繪;刺者為繡。此繡與繪,各有六,衣用繪,裳用繡。」賈公彥疏:「作繢者,繢,畫也。衣是陽,陽至輕浮,畫亦輕浮,故衣繢也。…鄭君讀希為黹,黹,紩也,謂刺繒為繡次。但裳主陰,刺亦是深沈之義,故裳刺之。」

    據考:自漢以下,諸儒皆言衣畫而裳繡。歷代制度皆以此為準則,或改用織成。

    朝服

    文官服進賢冠,絳紗袍,皂緣中衣。絳紗袍,深衣制,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其革帶、劍、佩、綬、舄,與上同。武官服武弁,絳朝服,劍,佩,綬。唯武騎虎賁服文衣,插雉尾於武冠上。 武弁之制,案徐爰《宋志》,謂籠冠是也。《禮圖》曰:“武士服之。”董巴《輿服志》雲:“諸常侍、內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今制,天子金博山,三公已上玉冠枝,四品已上金枝。侍臣加附蟬,毦豐貂,文官七品已上毦白筆,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毦筆。其乘輿武弁之服,衣、裳、綬如通天之服。講武、出征、四時蒐狩、大射、禡、類、宜社、賞祖、罰社、纂嚴,皆服之。

    公服

    幘,簪導,絳紗單衣,革帶,鉤灊,假帶,方心,襪,履,紛,鞶囊。絳褠衣公服,鸊衣即單衣之不垂胡也。袖狹,形直如鸊內。

    戎服

    戎服是周禮軍禮的一部分。周禮規定的戎服為韋弁服,魏晉之後改為袴褶。

    女式漢服體系

    天子有六等冕服,相應的周禮也規定了王后六服,此謂陰陽相合為十二的信仰。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褖衣,素沙。王后六服皆袍制,以尚婦人專一,德無所兼,袍色五行相生,且以白絹為裡。

    服制

    分類

    服制

    紋章

    公服品級

    功用

    王后六服

    褘衣

    玄袍(深青)

    畫翬

    王后

    王后從王祭先王

    揄翟

    青袍

    畫搖

    王后

    王后祭先公

    闕翟

    赤袍

    刻而不畫

    一品、二品

    王后祭群小祀

    鞠衣

    黃袍

    黃桑服

    三品

    王后告桑事;九嬪之服;王公命婦

    展衣(襢衣)

    白袍

    四品

    王后禮見王及賓客;世婦之服;卿大夫命婦

    褖衣

    黑袍

    五品、六品

    御於王,燕居;女御之服;士命婦禮服及助祭之服

    中單

    素沙

    白絹

    公服

    鈿釵禮衣(翟衣)

    青袍

    宴見賓客;內外命婦朝參辭見及禮會服之

    青紗公服

    七品、八品、九品

    花釵禮衣

    雜色袍

    親王納妃

    半袖裙襦

    半臂、裙襦

    雜色

    女史

    宮廷常服

    大袖長裙

    裙襦

    霞帔

    后妃公主常服

    褙子

    裙背

    絳羅領

    后妃常服

    士大夫命婦禮服

    大袖連裳

    青衣雜色裳深衣,素紗中單

    花釵

    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妻及九品以上女嫁則服之

    庶人婦女禮服

    連裳

    深衣

    花釵

    庶人女嫁則服之

    士庶人婦人常服

    裙背(褙子)

    未婚女子、妾

  • 13 # 甘埠大叔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非淺.歷史上很多國家都異族被滅亡和統治後,傳統文化被消滅了,信仰宗教也改變了,但是中國當年的外夷作亂造成的亂世,如五胡亂華,最終結果是被中華民族所融合。之後包括元、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但最後都被中國傳統文化所同化。

  • 14 # 痛飲黃龍府

    您的提問非常好。這個問題內涵深重,非常值得深度探討。願與您共同交流。

    中華文明是炎黃子孫共同創造的精神寶藏,傳承五千年而不衰,其內涵以儒、釋、道、法等學說為主體,是中華民族涵養生存的精神血脈。個人認為中華文明傳承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中華文明內涵博大精深。中華文明包羅永珍,人類生存發展的各種知識盡含其中。從大的方面講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小的方面講有飲食起居、生老病死;從和諧共生上看有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從哲理思辨上看有進退取捨、廟堂江湖,各種生存之道應有盡有。正是因為有中華文明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才能百折不撓,生生不息。

    二是中華文明主張包容共生。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在數次殺伐征戰中,智慧的祖先從正反兩方面總結經驗教訓,發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庸之道,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涵,萬事以中為上,主張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特別強調退一步海闊天空。另外,中華文明抑爭尚和,提倡和平共處,給他人留下生存空間,這也是中華文明不可戰勝的一個方面。今天我們在全球提倡推進的共同體建設,就是這種和合思想的昇華。

    三是中華文明崇尚大義擔當。每當民族危難來臨之時,總有仁義志生捨生取義,挺身向前,這是中華文明骨子裡的核心。為國擔當、為民請命的不僅有武將,也有文臣,還有義士,他們青史留名,被世世代代敬仰。正是他們的壯舉,踐行了中華文明,也傳承了中華文明,使中華文明永續弘揚。當前抗疫中逆向而行的鐘南山、李蘭娟及衝上一線的勇士,就是這種大義擔當精神的最好例證。肆虐的病毒在中華文明面前,也只能快速敗下陣來,因為中華文明堅不可摧。

    探討中華文明的經久不衰,不是幾百字的問答所得完成的,擇要而述,掛一漏萬,敬請指教。

  • 15 # 漢江庸叟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原因:一是國家機器的文明傳承;二是歷史政史的文明傳承;三是歷史文化的文明傳承;四是歷史習慣和風俗的文化傳承;五是歷史故事的文化傳承;六是歷史詩詞歌賦的文化傳承;八是以學校為陣地的歷史文化傳承;九是地區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承;十是親戚朋友交流之中的文化傳承;十一是家族歷史的文化傳承;十二是父母從小灌輸、教導的文化傳承。總之,中華文明已經融入了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已經融入整個社會、每個家庭乃至每一個人。無論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年紀大與小、長與幼,每時每刻都受著中華文明的薰陶,家家、人人、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 16 # 美麗星空843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經數千載而傳承至今,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中國的地理就象是一個被高山環抱的盆地,在科技交通皆不發達的古代天然就具有閉關銷國,可獨立發展而不被侵略的優勢,周圍也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徹底滅亡中國的敵人。

    二,要感恩我們的秦始皇大帝,統一華夏領土政權,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制度和法律。為整個華夏人民灌輸了大統一觀念認識。讓華夏子孫有了共同的家國信仰,觀念,併產生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華夏民族不僅自古便有勤勞善良,吃苦耐勞之精神且俱有極大抗壓,抗挫折能力及巨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每遇重大災難和危險降臨,都會湧現出無數敢於犧牲,勇於奉獻的英雄和仁人志士,渙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就象抗日之時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先烈們所做的那樣,會不惜一切代價,不懼一切犧牲,不畏一切艱險地站起來去保家救國,救亡圖存,為保衛國家和民族去進行拚搏和努力。

    以上所寫皆為個人愚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方家指教斧正。

  • 17 # Ranlaoshi123

    中華文明之所以傳承至今,與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的璀璨華夏傳統文化分不開,尤其做中華文明根基的主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隨遇而安無為而無不為、盡人事順天意的傳統道學文化緊密相關。得道者昌逆道者亡,這也正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真實寫照。

  • 18 # 郝靜召風水學傳人

    一、前言

    中華文明,又叫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河南一帶)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漫漫歷史長河, 中華文明為何傳承至今,我想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二、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原因

    1、文字的發明,讓中華文化有了傳承的載體。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沒有的。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當然,還要感謝四大發明的印刷術和造紙術,它們讓中華文明以更加便捷方式傳承,這樣不管是經歷天災還是人禍,文化都能延續下來,而且廣泛的散播在老百姓中間,一代代相傳至今。

    2、華人的生死觀和對祖先的崇拜,使人們對中華文化傳播有主觀願望。

    中國古人認為死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普通環節,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新的開始。長眠在有山有水的吉地,不但可以使逝者安息,還可以使後代子孫得到更好的庇護。長眠之時,要立碑寫文,要將生前所用物品放進墳墓,甚至要要著書立說,這些都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後代子孫,每年會在過年、清明和鬼節時候祭祀,懷念先祖,回想他們曾經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回想他們傳授的自己的經驗,祈求先祖庇佑自己,這種傳統一代代流傳至今天。

    3、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很兼收幷蓄,博採眾長。

    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不論是古代的佛教文化(從古印度傳來)和伊斯蘭教文化(從中東傳來),我們中華文化都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且為我所用的強大能力。最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對外來文化高度的本土化使其更有生命力,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4、地理的優越性,為中華文明的傳承提供了客觀條件。

    在亞洲,中國基本佔據著人類最適合生存的地方。沒有北方的寒冷,沒有西方的沙漠,沒有南方的炎熱潮溼,在這種自然環境中,我們稱呼自己這片土地為“中國”。正因為有這份優越的環境,在中國整個歷史上很少有向外入侵的記錄。從歷史長河來看,適宜的生存環境,為歷代華人提供了充足的糧食,為中華文明的傳承提供了客觀條件。

    三、結語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站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關口,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中華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

  • 19 # 使用者8706587978087

    秦始皇,大一統下來。以後各君王就不容,有非王土之地了。即使短暫的分裂也都要一統天下。歐洲就不同了,死保著故土你別染指。

  • 20 # 羽扇觀今

    世界上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前面三個前面都帶一個“古”字,雖然除了巴比倫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叫這個名字了,埃及,印度雖然現在有這兩個國家,但我們知道埃及人種和宗教信仰都和古埃及人不一樣了,只有中國無論從人種,還是宗教和價值觀都和古代中國沒有區別,所以我們驕傲的說,我們中國,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為什麼是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沒有中斷呢,而不是其他文明呢?我想有一下幾點原因:

    (1)第一個原因,是語言文字。

    自秦始皇掃清六國統一華夏之後,就實施統一文字的政策,因為中國文字在公元前兩百年前很早就統一了,國家統一和文字統一使得整個國家政令合一,書寫統一,為後來思想統一奠定了基礎。讓中國早早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文字系統,一直至今我們中國文明都是使用者一套書寫系統,無論歷史過去了幾千年,我們仍然能讀懂它,我們歷史是連續的沒有中斷的,我們文化上是一脈相傳的。

    像以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就是被使用阿拉伯語的人們代替了,現在,想要在印度找到一個會說古印度與的人十分的困難,也就是說文化沒有被很好的傳承下來。文字是歷史書寫的工具,丟失了自己文字的文明,他們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文明,文明中斷是很自然發生的事情。

    (2)第二個原因,是主流思想。

    這也要感謝我們偉大的秦始皇和漢武帝,在秦國統一全國的基礎上,國家版圖的統一,使得文字,和思想統一有了可能,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時起,中華文明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種統一的思想,從此儒家佔據了整個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界,直至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滅亡,至於最後論述“獨尊儒術”對中華文明發展的禁錮,那都是回話了。

    隨著“科舉制”廢除,這種單一的主流思想才土崩瓦解,壽終正寢。思想上的統一使得華人很有向心力,大家都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即使後來“五胡亂華”,北方遊牧民族幾次“逐鹿中原”,他們入主華夏,也改變不了文化的磁性,最終融入中華文明的巨浪中。

    無論歷史上中國多次分裂,幾經亂世,華人的思想慣性,還是迫切要求統一,無論誰坐上皇位,都不允許國家的分裂,中華最終始終統一。

    而正是這種思想的存在,每次只要有外來民族來侵略中國,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還是平民百姓,所有人在抵禦外族上面的心都是一致的。

    (3)第三個原因,是信仰。全球各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信仰,中國與別的國家不一樣,中國則是崇尚自己的祖先。

    我們一直驕傲的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不能背棄自己的祖先,分裂國家和民族是對自己祖先的背叛,也都是因為這個,同胞情意使得中華民族緊緊得抱在一起,為了民族和國家,我們可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4)第四個原因,是中國文化上的包容與融合。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現象,歷史上,只要有外族入侵,中國的疆土都會擴大一些。或許外華人很難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由於中原文化的強大包容性,中華文明遠高於周邊文明,慢慢的就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容和吸了。無論是征戰還是入境最終都是融入中華文明之中。

    (5)第五個原因,是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團結的民族。中華文明的早熟,很早就孕育出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優秀的華夏民族,產生了優秀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優秀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6)第六個原因,是地理因素,我們中國處在一個很優越的地理位置,維度跨度很大,區域連線很強,使得大片華南,華北,華東,華中能自然連線,東面,南面被大海阻隔,在古代海航不發達,不可能有近代以來外患,西面有青藏高原,天山山脈阻擋,也沒有外族來自西面,古代一直是北面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由於他們本身文明很低等,最終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所征服,融入華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路飛大鬧“推進城”後,海軍沒有找女帝麻煩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