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暖暖尚

    我老家坐落在距離石家莊100多公里的寧晉縣,說起它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不過提起隔壁半小時車程就能到的趙縣——趙州橋的所在地大家可能會更好的理解我們老家的地理位置。

    驢肉燜子

    燜子是我小時候吃的比較多的一種小吃,主料是紅薯粉條、紅薯澱粉和大量的粗姜蒜上鍋蒸熟製作而成。後來生活條件好了開始在燜子裡面新增肉末,因為我們隔壁縣城以驢肉聞名,加上大家對吃的越來越講究,出於對驢肉的養生保健價值的推崇就出現了驢肉燜子。驢肉燜子其實是在傳統燜子的基礎上添加了少量的驢肉,然後將蒸制轉為用驢肉湯煮制,口感比較綿密,有比較厚重的蔥薑蒜的味道,吃的時候需要蘸蒜末和陳醋調成的汁吃。

    餄餎

    餄餎其實是從山西傳到我們縣城的外來美食,不過近幾年以餄餎為主題的店在我們縣城開得風生水起。主要以蕎麥餄餎為主,澆頭和刀削麵的滷子類似,講究的是餄餎勁道利落,肉丁香糯入口即化,筷子一挑滑溜的麵條裹上滷肉的湯汁呲溜一下下肚,只留下絲絲滷肉香在嘴角。

    苦累( kulei)

    苦累其實就是我們小學語文課本里面說的“榆錢飯”,不過主料不僅僅侷限於榆錢,還可以換成槐花、馬生菜、豆角等等。把蔬菜提前焯水處理裹上玉米麵或者玉米和白麵的混合麵粉,上鍋蒸熟後沾上蒜末和陳醋調製的汁吃,多在夏天食用。據說苦累的出現和早年我們那個地區鬧蝗災,餓得不行了只能吃野菜樹皮有關,苦累這個名字似乎也印證了當時人們的心聲。

  • 2 # 快樂老唐

    我的家在古城西安,小吃名吃多不勝數,尤其回民街為代表,號稱亞洲十大名吃一條街。全國人來西安旅遊吃必須回民街了

    羊肉泡饃最能代表西安了,

    葫蘆頭泡饃,豬大腸做的,香噴噴。

    臊子面,酸湯的,岐山最有名。

    粉湯羊血,冬天來一碗,渾身熱乎。

    biangbiang面,吃一碗舒服渾身發抖。

    涼皮,西安人最愛吃食品之一。

  • 3 # 北京早知道

    其實, 能代表一座城市特色的也最讓您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特色小吃。

    提到小吃,我是個北京人,我的家鄉小吃可是數不勝數, 上有“宮廷的御用糕點”,下有“民間百姓的特色小吃“。

    1、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麵糕”。可以說是聽的最多的一個,一說起北京小吃,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是北京小吃中最古老的品種之一。但是為什麼又叫驢打滾呢,這是一種很形象的比喻,做好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就像是驢在打滾時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它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然後裹上黃豆粉(黃豆炒熟後碾成的粉)再捲上豆沙餡製作而成。講究的就是個香、甜、粘,並且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在北京各家小吃店都有供應,也是很常見了。

    2、艾窩窩

    艾窩窩歷史悠久,最早時是宮廷糕點,因為有一個皇帝很是愛吃,後在明代流入民間。

    它是由糯米洗淨浸泡後蒸熟,晾涼後揉勻按成圓皮,然後包上已經炒好過的桃仁、芝麻仁、瓜子仁、白糖再加入青梅、金糕拌成餡。也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小吃之一。

    3、糖卷果

    糖卷果可以算是北京小吃裡的名品了,深受外來食客的喜歡,尤其是女性朋友。它主要是用山藥和大棗,再配上青梅、瓜仁、桃仁等輔料製作而成。

    4、豌豆黃

    豌豆黃也算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種小吃,是春夏時節時的應時佳品。但是現在不管哪個季節也能看到各家小吃店依然有供應。

    它是選用白豌豆為原料,經過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這幾個步驟製作而成,做出的成品顏色呈黃色,晶瑩透亮。吃起來香甜可口入口即化。想當年也是深受慈禧太后喜愛的。

    5、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叫做糖耳朵是因為形狀類似於人的耳朵得以此名。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它是由麵粉、紅糖、花生油、鹼、飴糖、蜂蜜製作而成。做出來的糖耳朵色澤光亮,吃起來鬆軟甜蜜。最好是在春、秋、冬時節吃,夏季太熱,糖會脫落,會影響到口感。

    6、糖火燒

    糖火燒,已有了300年的歷史,也是北京人是常吃的早點之一。其原料主要是麵粉和紅糖,再加入芝麻醬。做出來的火燒味道香醇不粘,外皮酥脆,很適合老年人食用。

    7、麵茶

    麵茶是個老北京傳統風味了。說是叫茶,但它是呈糊狀物,是由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表面再淋上芝麻醬。

    老北京人喝麵茶從不用勺筷,而是拿手端著碗,吸溜著喝。要的就是這種每喝一口都是醇醇的麻醬香味和麵茶味的感覺。

    8、焦圈

    焦圈算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一種小吃,顏色深黃,小巧可愛,吃起來又酥又脆,風味獨特。早上吃個早點喝個豆汁兒,都少不了它。

    但它是由高溫油炸出來的,是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和孕婦不宜食用。

    9、饊子麻花

    10、奶油炸糕

    11、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也叫“豆餡燒餅”。其實就是燒餅里加上豆沙餡。在烤制的過程中,燒餅會因加熱而裂開來,從而露出裡面的豆沙餡,樣子就如同吐出來蜜一樣,所以人們就稱之為“蛤蟆吐蜜”。

    12、薑絲排叉

    它不但是北京的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顧名思義,因為原料中含有鮮姜,吃起來也是有明顯的姜味兒,所以名叫薑絲排叉。

    別看有姜味兒,但是營養價值不可小看,俗話說得好“生薑治百病”,可緩解疲勞、失眠、食慾不振、腹痛等症狀。

    13、炒肝

    這最後一絕,就是炒肝,相信大家最熟悉不過了,基本上都吃過,大街上也隨處可見“包子炒肝”的字樣。也是人們早上最愛吃的早點之一。

    雖說名叫“炒”肝,但其實它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主要是用肥腸、豬肝、澱粉製作而成,吃起來味濃不膩,口口醇香。

    14、豆汁

    豆汁可是老北京人最離不開的美味,喝起來就像年輕人喝碳酸飲料一樣津津有味。但也是一般人比較接受不了的,可能就是喝不慣。

    15、爆肚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吃起來是又脆又鮮,不油不膩,口感很好。

    16、灌腸

    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制,所以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但現在人們出於健康的考慮已經很少用豬大腸油來炸了。炸灌腸的時候須先將成型的灌腸切片,在鍋中炸至兩面冒泡變脆,撈出來,蘸著蒜汁吃,又酥又脆,特別香。

    17、大懶龍

    類似於花捲一類的食物,所謂懶龍,就是用發麵蒸出來的長條形麵食,做法是把面擀薄製成長片,放上和好的肉餡,然後捲成長條形,盤於籠屜中,蒸熟後之後切開就可以吃了,就著小米粥一起,特別滿足。

    18、滷煮

    這個也算是個著名的小吃了,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地道的北京人沒幾個不知道這滷煮火燒的。一般人可能還接受不了這味。

    19、缸爐燒餅

    是以缸橫臥,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其獨特的製作方法。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別有風味,不過現在這個燒餅很少了有地方賣了。

    20、門釘肉餅

    這是北京的傳統小吃了,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而且據說門釘肉餅有吉祥的含義。門釘肉餅是用牛油做的,油水大,而牛油容易凝固,所以最好趁熱吃,這樣口感才好。外皮脆脆的,裡面的肉餡很嫩,但是趁熱吃,卻不能一口咬下去,這樣容易燙著嘴,並且滋一身油。要小心。

    21、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老北京常見的傳統小吃。味道類似鍋貼,但是形狀不同。形狀呈長條形,顏色金黃,而且味道外焦裡嫩,咬一口滿滿的肉餡。

    22、糖油餅

    這個就很常見了,普通的油餅上有著慢慢一層紅糖,但是吃起來並不是特別齁,脆脆的,相當好吃。

    23、豌豆黃

    24、芥末墩

    芥茉墩是地道的百姓菜,它清爽,利口,解膩,很多人都喜歡。做芥末墩兒主要用的就是大白菜,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最適合不過了。

    25、麻豆腐

    麻豆腐由於是制粉絲的下腳料,價錢便宜,普通百姓都喜歡吃。一般百姓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黃醬加上黃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裡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綠色,炒好後,將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即成,呈紅、綠、黃色,口感香醇味厚,酸鹹適口,別有風味。

    26、炒紅果

    炒紅果是老北京的傳統小吃。看起來晶瑩剔透,吃起來更是酸酸甜甜,是很地道的北京美味。主要成分是山楂、蜂蜜、白糖為主,吃起來很開胃。

    27、炒疙瘩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種特色的炒麵食品。炒疙瘩色澤深黃,黃綠相映成輝,食之綿軟柔韌,醇香可口。製作過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顏色焦黃,配上綠葉鮮菜,黃綠相間。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

    28、綠豆糕

    綠豆性味甘寒,無毒,有清熱解毒,祛暑止渴、利水消腫、明目退翳、美膚養顏之功效,是很好的消暑小食。它具有形狀規範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

    29、芸豆卷

    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是北京地區特色傳統名點。具有提高人體血身的免疫能力,增強抗病能力,等功能,對腫瘤細胞的發展有抑制作用,因而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30、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是一種傳統食品,它既可單獨成小吃,又可作為筵席的甜菜。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杏仁豆腐,但是製作方法卻不盡相同。主要用甜杏仁磨漿後加水煮沸,待冷凍凝結之後切塊而成,因形似豆腐而得名。

    31、茶湯

    相傳茶湯源於明代,因用熱水衝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品質地細膩,味道甜香。它的衝制先把茶湯原料在碗內調好,放好糖與桂花滷;然後再在高大、體重的銅壺中裝滿滾開的水,再由售者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倒入碗中。

    32、冰糖葫蘆

    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特別開胃。而且還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33、三不沾

    三不粘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麼叫“三不粘”的緣由。

    34、小豆涼糕

    小豆涼糕是一道流傳多年的北京地區特色傳統名點,製作特別簡單,主要材料就是紅豆,適合在夏天食用,冰涼清甜、解暑祛溼。

    35、螺絲轉

    這是一種麵食,外皮是一根根極細的面絲,一碰即酥。主要材料就是麵粉和麻醬還有鹽、油一些配料。吃起來又酥又香。

    36、炸咯吱

    北京著名的特色傳統小吃中,有很多炸貨,炸咯吱就是其中之一,這炸咯吱分為軟炸和脆炸。吃在嘴裡,又酥又脆,“咯吱咯吱”作響。

    37、咯吱盒

    它是一種比老北京城還老的北京特色食品。製作原料非常廣泛,麥、米、豆、谷,甚至高粱玉米均可。碾磨成粉,調水成漿,上爐火攤成薄薄的煎餅;再灑上少許香菜末和椒鹽,捲成卷切成寸段,用油炸,就成了咯吱盒。

    38、芝麻醬燒餅

    主料是中筋麵粉等,配料是芝麻醬等,調料是鹽、香油、白糖等,透過烘焙烤制的做法而成。吃涮肉的時候最不可少的就是它了。

    39、炸醬麵

    炸醬麵最初起源於北京,麵條一般都用手擀麵,吃起來有嚼勁,炸醬是最關鍵的,好不好吃都靠它。老北京人吃炸醬麵,天冷講究吃熱的,就是“鍋兒挑”(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麵,但湯要篦盡。而且根據季節搭配各種小菜。

    40、茯苓餅

    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市出產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皮薄如紙,且顏色雪白,很象中藥裡的雲茯苓片,故稱為“茯苓餅”。裡面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雲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而且價格便宜,可作為經常食用的保健食品。

    北京傳統小吃歷史悠久,見證了那些歷史文化。據記載北京小吃有著600餘種。它每一個小吃的做法,味道,特點,都包含了老北京人傳統的手藝,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 4 # lol夢想

    在我們河北,特色小吃屬於羊湯了,把羊骨熬製一宿,第二天在熬製的羊湯里加上羊腸,羊雜,羊肚等等,一碗新鮮的羊湯就熱乎乎的登場了,再配上調料,攪拌均勻,拿起湯匙喝一口香氣濃厚的羊湯,吃上一塊熱乎乎的燒餅,簡直不能自己,一上午整個人都充滿能量。

  • 5 # Chen火火

    最為一個內蒙人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家鄉的特產小吃。

    1.炒米

    用糜子做成,經過煮、炒、碾三道工序做成炒米食用方法:可以用鮮奶、酸奶、烏日莫等與白糖拌食,幹吃,煮粥等都是非常美味的。

    2.牛肉乾

    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行軍糧,保質期長、易儲存、熱量高食用方法:油炸,炭燒,個別地區生牛肉風乾後直接食用

    3.烤全羊

    烤全羊外焦裡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將羊去毛帶皮腹內加佐料整體烤制。

    4.奶製品

    例如:奶豆腐、奶提子、乳酪等另外還有例如粘豆包、沙果乾等家裡常吃的食物,本以為其他地方也會有,但在某寶發現都被標註了內蒙特產。

  • 6 # NN梅泠

    我們家鄉的特色小吃很多。1)菜包粿。這小吃的名稱很怪,實際是一種類似北方的“餃子"的食物。與餃子不同之處:一是材質有異,餃子用麵粉,而菜包粿用優質米粉 摻番薯粉,或專用優質米粉,或專用番薯粉。餡:常用豆芽`花生`蔥蒜`瘦肉`魷魚絲`蝦米等。二是 使之成為熟食 方法不同,菜包粿需用“蒸飯"一樣的方法;而餃子用煮、或蒸的方法都可以。2)菜茶。這小吃的名稱含“茶"字,實際全無茶葉`全無茶水!材質常用菠菜`荷蘭豆`甘藍菜等為主,雜入其它菜:芹菜、香菜`青蒜`蒜臺,葛絲`等。還要加入瘦肉`鮮蝦`魷魚絲。以上食材炒熟後,再加入鐵甫魚經烤火`搗成粗粉的魚粉,花生仁經油炒過`切碎的成品。大功基本告成。還有一件極重要的要件:湯水!選用新鮮的豬骨、小量排骨加水熬煮成美味的湯水,適當加些許精精`香料。吃用時,大碗先裝適量的菜,然後添湯。喜辣者,有胡椒粉和辣椒粉隨意選用。3)老牌公平牛肉乾。4)老牌應利五仁餅、應利辣椒餅。5)海豐“炒米邦"、海豐“炒米`花生芝麻茶"、芝麻糊、涼草粿…等。

  • 7 # 淡泊明志無人知

    要說徐州的特色小吃真的是很多。徐州把子肉,辣湯,八股油條,豆腦,落饃卷饊子,米線,冷麵,菜煎餅等等。徐州特色菜:地鍋雞。要想嚐嚐徐州的美食,還是來徐州看看吧。不光好吃的特多,風景也是有山有水,風光無限。

  • 8 # 打工三六五

    我的家鄉在廣西德保縣。德保最出名的小吃是德保豬血腸。豬血腸在德保當地壯話叫“邦”。

    它的做法是:

    殺豬時一人端盆子接豬血,接到豬血後往豬血裡邊加一點鹽,再按豬血的多少把大米跟豬血按大約8:2的比例一起浸泡,待米粒與豬血充分浸透時,輕輕攪拌到充分混合。

    然後把攪拌好的大米和豬血一起放進單手石磨。再一人手磨,或者兩人一人坐一邊一起磨漿。

    磨好的豬血漿呈紅色,但由於有大米在其中,因此這時的豬血漿是淺紅色而非大紅。

    此時,再用漏斗把豬血漿灌進處理乾淨的豬小腸裡。做法是,先把洗乾淨的豬小腸一端用細綿繩綁好。封住口子。再把豬血漿從另一端的口子灌入,直到灌滿為止,再行綁住這一端的入口。然後再灌第二條。如此依樣畫葫蘆,把豬血漿全灌成豬血腸之後,再放入沸水中蒸煮。

    蒸煮時須注意掌握火候,不可煮得太久,否則豬血腸會爆裂;也不可煮得太短時間,否則也會半生不熟。蒸煮時可試著用手捏豬血腸中的一截,如果入手不滑膩,腸子由柔軟變抱實,且打列鍋蓋時溢位腸與血混合特有的香味時,表示豬血腸已差不多熟透了。如果有所懷疑,還可以用筷子插入豬血腸,抽出筷子,如果血漿民已由紅色變黑褐色,則說明豬血腸已經煮熟。

    用筷子或其他輔助工具將豬血腸一掛掛依次撈出,放在籃子裡。此時,籃子周邊會香味瀰漫。很多小朋友這時候就會鬧著叫大人截一截來,他們直接抓在手上就象平時人們吃熱狗那樣一口一口地美美吃了起來。

    當然了,這只是單吃時的吃法。德保豬血腸最美味的吃法還是切成薄片之後放入炒鍋內煎炒,待油鹽和香料與豬血腸片充分拌和生香時,停火,上桌,便是一道當地人民用來宴客的美味。別的城市裡有人也冠以“正宗德保豬血腸”,但其實他們的做法和吃法都已然變味走形,根本不是真正的德保豬血腸。真正的德保豬血腸,只有在德保的家家戶戶過年的廚房裡才最正宗。

    當然了,平時人們要吃到正宗的德保豬血腸,也有一個去處,那就是德保縣城南橋橋頭那裡,有一溜豬血腸攤子,大約是三四家的模樣。那幾個攤子,已擺了有幾十年的歷史。無論德保縣城多少次舊貌換新顏,那幾個攤子依然都在原處。這也是德保美食的一大奇蹟。堪稱傳奇。

    德保豬血腸常年都有,各地朋友如果想嚐到這味美食,平時只要路過德保縣城或者去旅遊時打個車,跟師傅說去南橋吃豬血腸即可——德保車站和高速公路出口也有幾攤豬血腸,但都不如南橋那邊來得歷史悠久和味道純正。朋友們也可以選擇每年12月份的德保紅楓文化旅遊節再去。屆時,美食與美景相宜,豈不美哉?

  • 9 # 聲宏紫閣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石家莊趙縣,特色小吃非常多,今列舉一二。

    梨鄉醃肉。用作醃肉的是那種偏肥的五花肉,帶著肋骨的肉切成大方塊洗淨,再經過煮和炸就可以醃製了。煮肉,用的是鄉下的大鐵鍋大灶臺,不軟不硬的梨木火,保證了肉的軟硬適中。

    肉,不易煮的過軟,七八分熟撈出即可。炸肉,是不用植物油的,豬板油最正宗。將豬板油切成核桃大小的塊兒,在大鐵鍋裡榨出油,撈出油渣。瀝乾了水份的方肉抹一層黑醬,順進油鍋裡炸,白色的帶皮豬肉瞬間變成醬紅色。緊緻的豬肉經過油炸,水分進一步揮發,從而使醃製過程中不易變質。炸好的肉被一層層碼放進甕裡面,一層肉灑一層大鹽粒,最後把炸肉的大油一同灌進甕裡,油麵沒過豬肉,講究的人家還會澆灌一層芝麻香油。油,起到了隔絕空氣的密封作用,封存好的醃肉,來年春天開始食用,吃一整年都不會變質。醃肉開壇之日,已經完全入味了,味道既不同於南方醃製風乾的火腿,又有別於平日裡燉煮出來的鮮肉,有種十分誘人的獨特味道。

    肥肉層不膩,瘦肉層不柴,香糯適口,滋味醇厚,吃到嘴裡真的是美妙無比,回味無窮。梨農還憑經驗把醃肉的方法步驟做了番總結,即一煮二醬三炸四醃五灌,有了這醃肉的“秘笈”,不怕吃不到真貨。

    “豬三樣”。說白了便是尋常人家喜歡吃的豬下水。只不過選料更精細些,剔除了豬頭肉、肥腸等太過油膩的部位。惟留耳絲、肚絲和舌根兒三樣精華,講究的是作料、火候和刀工,大鍋燜煮熟之後趁熱切盤上桌。霎時誘人的香氣飄滿小屋,絲絲往人鼻孔裡鑽。豬三樣不加色素,保持了本分自然,吃到嘴裡滑溜勁道,不腥不羶,堪稱佐酒妙品。它不但味道好,還可一觀。青花瓷盤裡擺放整齊的美味,一上桌,晶瑩剔透,透著白玉的質感和華美,像一位素面朝天的佳麗般清新可人。

    “老婆雞”。“老婆雞”由生變熟,到走上餐桌之前,有一系列繁瑣的工序,先是退毛清洗,在臀部開口取去內臟;而後整形,一翅插入口腔,頭頸彎回,另一翅摺疊於後,兩腿別起,爪入膛內,呈琵琶狀。在趙州古城,這種形狀的雞煮熟後稱作“供雞”。

    白條雞整形後,接下來是滷煮,要將食材雞按雞齡長短層層碼放入鍋,雞齡長的沉於底層,嫩雞則碼在上面。燒沸的百年老湯中,除了放入花椒、大料等調味佐料外,還配以益身提味的名貴中藥材,如丁香、沙仁、肉桂、山奈、豆蔻、白芷等等。煮雞時火候很關鍵,旺火煮,細火燜。剛出鍋的滷煮雞由原湯中撈出瀝乾,不加食品色,素面朝天,看上去白裡透紅,呈自然色澤。整雞油光發亮,不破皮、不脫骨、肉爛而不柴,酥爛可口,回味無窮。

  • 10 # 探廚

    廚工到廚師如今已經熬成了老師傅,十年前離開老家黑龍江到深圳開餐廳,這一晃就十年,脫離不開餐飲,也不想離開,因為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餐飲。

    我的老家是仙鶴的故鄉“鶴城”小吃店滿街都是,除了外省舶來的,我記憶最深有,榆林鎮筋餅、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榆林筋餅的主料是優質麵粉,不含防腐劑,是聞名全國的蘭西縣榆林鎮美食。筋餅和春餅類似,什麼菜都可以卷,衍生了好多巧妙精明的吃法。特色鮮明,香味濃郁,快捷筋道,層次清晰,柔軟適口,筋餅透明可看報紙,筋性十足不斷裂。早些年吃筋餅主要的配菜只有大蔥絲,香菜、黃瓜絲、尖椒絲以及一碗農家大醬。用一個圓盤鋪開一張筋餅,放上各種絲,然後在抹上農家大醬,捲成桶狀就可以吃了。現在的筋餅可卷制的菜餚更加多元化了,肉絲、合菜、涼拌菜都可以卷。和春餅越來越相似了,唯一不同的是榆林鎮的筋餅永遠那麼有筋道。小榆樹,現在的黑龍江蘭西縣榆林鎮,有個聞名全國的美食——榆林筋餅。

  • 11 # 任臥行

    我這小吃別地沒有的就是麵皮 和其他各地的麵皮子都不同 就我來說好像出了武威再沒看見過其他地方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我文章處看看 對了 還有一種米湯油撒子也沒在其他城市見過,武威也不多了 就幾家賣的。以後我有時間了發表篇去

  • 12 # 魔多廚房

    我的家鄉是安徽省淮北市,它是坐落在安徽最北部的一個煤炭城市。有很多的特色小吃,是我離家十九年依然懷念的美味。每年回老家,都會到街上走一圈,吃一圈。我們那個城市很小,老城區從最東頭走到最西頭,快步走的話,半個小時應該能走到頭了,但就是這個小城裡,卻有著很多種小吃讓你留連駐足。有大大的燒餅,有水煎包,有各種串,還有砂鍋、燙麵、板面、涼皮、水烙饃、菜盒子等等等等。我手機裡存圖不多,只找到一部分的照片,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我的家鄉。

    燒餅:這種燒餅在其它地方很少能看到,在北京遇到過幾次,但都是流動攤位,可遇不可求,在老家,很多地方都有哦。

    燙麵:好吃的不能再好吃了,我現看到圖片還流口水呢,還便宜,以前是一塊錢一碗,現在是三塊錢一碗,上次過年回家還吃了。

    燙麵拌過的樣子,又流口水了。

  • 13 # 邵陽的那點事

    筆者的家鄉在邵陽,說起邵陽的特色小吃,總是讓我口水直流,數不清的菜品和精緻的點心……不過,其中最有名的的就是我們邵陽的豬血丸子。寶慶的豬血丸子算的上是邵陽的真正特色小吃了。我們豬血丸子和一般的豆腐乾可不一樣,有很多不同之處。

    豬血丸子的特色就在於:

    1,取材獨特。一般的豆腐乾,其材料就只是豆腐。而寶慶豬血丸子的材料不僅有豆腐,還有五花肉和豬血,另外為了鮮滑的口感還會每丸豬血丸子裡面加一個雞蛋。

    2,口味獨特。一般的豆腐乾,可以說是一門素菜,而寶慶的豬血丸子則可以認定為葷菜,因為豬血和瘦肉的混合。

    3,做法獨特。一般的豆腐乾,只是將濾水後已成型的豆腐塊切片即可,只經一道切片成型工序。而寶慶豬血丸子的製作,必需先將肉切碎,將豆腐塊揉碎,將兩者混勻,加入豬血再團攏成球狀,透過煙火燻臘,脫水收縮,實現二次成型。

    4,風味獨特。一般的豆腐乾,吃來吃去是個單調的豆腐味。而雪峰山豬血丸子,不是單調的肉味或豆腐味,而是豬血,豬肉,豆腐三者經充分混合,味道極佳!

    想要嘗一嘗嗎?趕緊來邵陽吧。

  • 14 # 海中易金

    家住洞庭湖畔50多年,在蘆葦蕩裡工作30年,從小吃著河裡的魚蝦長大,也吃過蘆葦蕩裡那些清香的野水芹、蘆筍、蒿子粑粑、粽子、野雞野鴨、蘆根水等等,那時的每一道淳樸菜餚如今想來都是美食,水鄉的情結瀰漫成今天的回憶。現擇家鄉的部分美食以饗諸君。(圖片來自網路)

    麻辣魚:原料來自洞庭湖生產的小魚崽。成分多樣,精巧。透過烘焙、乾燥、新增配料等生產工藝,口感辛香可口。這是洞庭湖特殊小吃的開胃菜。

    火烤魚:以魚為原料,以辣魚為主。洞庭湖魚類種類繁多,嬌嫩。這魚又新鮮又新鮮。可以用辣椒蔬菜烹調,味道鮮美。而洞庭湖火烤魚的口味更為獨特,其生產需要透過清洗、酸洗和烘烤等多種工藝,充滿香味,油炸後可油炸,炸後酥脆可口,油炸食用辣椒等調味品,鹹可口。

    蝦餅:蝦餅是洞庭湖的特色小吃。它是由洞庭湖鮮蝦製成的,並用糊狀油炸而成,具有滋味、嫩度和營養的特點。

    洞庭湖銀魚:洞庭銀魚不僅柔嫩,而且富含蛋白質,具有寬、中、胃、養陰、補腎功能。吃東西時,通常吃鮮魚、油炸或瘦肉或雞蛋做湯很好吃。另外,乾燥後,做湯或煎炸也不同。岳陽宴席上的“銀魚、三味”美味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洞庭湖野鴨鴨:洞庭湖蠟野鴨條是中國著名的洞庭湖特色菜。洞庭湖盛產野鴨,以其美味的食物而聞名。洞庭湖野鴨棒主要由煙燻野鴨製成。它們被切成骨頭,切成條,伴隨著水調味料、姜、精鹽和芝麻油。菜餚柔軟、增韌,清新芳香。

    還有穿針魚、河豚魚、鰟鮍魚、桂魚、鱔魚、野生龜鱉、蘆麻雀等等,總之是那些溼地野生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裡遊的”以及野生綠植蔬菜,都有所嘗食,而今,隨著政策、環境改變和歲月流走,有的成為瀕危保護,有的已隨風飄散,沉澱為對童年的的懷想了。

  • 15 # 張止安

    我是老張。

    老張的老家在河南。

    說起河南不能不說胡辣湯。河南人一天中最先接觸的美食就是胡辣湯。

    早上起床洗漱完畢,慢悠悠的出門,走到街頭一家常去的早點攤,點上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叫上一盤油汪汪的水煎包,聞著那熟悉的酸辣味道,口水都不自覺的流了出來。一口胡辣湯一口水煎包,細細品味胡辣湯的麻辣爽滑和水煎包的鮮美焦香,感受到口腔中味覺的滿足和胃部暖暖的溫熱,一股濃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然後心情舒暢的開始一天的工作……

    胡辣湯的主料幾乎都差不多,根據各地各不同店家增減不同的材料。最常見的有:千張絲、海帶絲、粉絲、麵筋、木耳絲、花生米、薑末、胡椒粉(必有)等,根據地方不同季節不同會新增羊肉、牛肉、金針菇、黃花菜、菠菜、香菜、蔥花等配料。

    胡辣湯好不好喝的秘訣不是這些看到見的配菜,而是看不見的調料,老張也曾經詢問過胡辣湯做的很好喝的店老闆,聽他們只說有三十多種調料,具體都有什麼調料,這是商業機密,他們肯定不會告訴老張的。三十多種調料,聽起來都感覺到不可思議。調料加主材配菜四十多種,全部融入到這小小的一碗湯中。

    老張所在的豫南,最出名的胡辣湯,有兩個牌子:逍遙鎮胡辣湯和北舞渡胡辣湯。

    逍遙鎮胡辣湯出自周口華西縣逍遙鎮。此處胡辣湯以麻和辣味道為主,味道重一些,湯色也較重。口味重的更喜歡逍遙鎮胡辣湯。

    北舞渡胡辣湯出自漯河舞陽縣北舞渡鎮。此處胡辣湯更紅亮一些,湯味微辣,比逍遙鎮味清,口味清的可選擇這種。老張喜歡微辣的北舞渡胡辣湯。

    兩種胡辣湯各有千秋,都酸辣可口味香暖胃。淋上香油、澆上香醋再配上水煎包、油餅,一份美味的早餐就開始了。

    其實,老張想重點介紹老家那個小小縣城裡獨特的美食——熱豆腐。

    熱豆腐,不比胡辣湯那麼有名,在整個河南也有,但很少見,比較有名的是許昌熱豆腐,但這個做法和味道並與老張家鄉的熱豆腐不一樣。

    熱豆腐,一個很俗氣的名字,外形也不咋好看,就是手切豆腐,澆上醬汁,就是一份。

    但是,好吃的熱豆腐,所選用的豆腐不軟不硬恰恰好,軟了沒嚼頭,硬了顯老,軟硬適中最好吃。翻而不散,攪而不碎,再淋上紅色辣椒醬,和綠色香椿醬,紅白綠相間,賣相上到也好看上幾分。

    味道是沒的說,鮮香撲鼻,夾起一塊放進嘴裡,鹹辣清香的滋味立即在口腔中綻放。

    每次回老家,老張都要走上二里地去街口買上一份,蹲在地上吃。味道還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吃完後再喝一碗免費的豆漿,真是享受!

    老張現在居住的城市沒有這些,連吃麵的地方都很少。上一次,老張在超市買來一盒嫩豆腐,還自己試做了一次,但總是感覺差了那麼一點,還是香椿醬不好找啊!

    希望老張老的時候能葉落歸根回到老家生活繼續去喝胡辣湯去吃熱豆腐。

  • 16 # 山裡紅56237

    我認為家鄉最好吃的小吃是臘肉蒿子粑粑,也叫蒿子粑。是大別山地區的民間特色食品,主要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製而成。蒿子粑粑,清香可口,舌感香脆,味鮮色美。《舌尖上的中國》還做過介紹。

    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所以三月三這天家家都做蒿子粑粑,特別是小孩子必須得吃,也是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

    蒿子粑粑的製作方法也不復雜。主要原料蒿子這個植物在三月初到四月份會一直長,田間地頭塘邊山坡都有,採摘一遍之後,一週之內又會長出新的。現在也有很多人在三、四月份採大量的蒿子,加工成半成品放在冰箱裡儲存,放半年都可以拿出來做蒿子粑粑。

    具體做法:1、將蒿葉洗淨,把質嫩的蒿葉尖,用開水焯一下(去苦味),過冷水沖涼,擰乾切碎(切的越細碎越好)。

    2、將臘肉切成小丁,放在一旁備用,準備好米粉(加些糯米粉也行)、鹽、水。

    3、將切好的蒿子與臘肉丁、米粉、水、少許鹽放在一起拌勻,要注意蒿子和米粉的比例,二八為好。

    4、在農村燒大鍋時,將拌好的料加點溫水捏成圓形扁扁的粑粑,貼在鍋邊,鍋底放水蓋上鍋蓋蒸熟,靠鍋的那面炕成微黃為好。現在城裡沒有大鍋,可以用蒸蘢蒸、電飯煲蒸,蒸熟既可吃,最好把蒸熟的粑粑放在平鍋中煎炸至邊緣金黃,這樣味道更好,外面的皮香酥無比,裡面的味道很綿長,清香撲鼻,回味無窮,讓人愛不釋口。

  • 17 # 打工作家劉金山

    方城燴麵,享譽世界。

    方城鍋盔,發源之地。

    方城燒麥,此地首創。

  • 18 # 貴州美味學院

    家鄉貴州,美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辣椒,沒有辣椒都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比較出名的小吃有牛肉粉、羊肉粉這些。比較特殊的是,同樣的是牛肉粉或者羊肉粉,在貴州境內由於地域的不同,不同地方口味不同。另外,貴州麵食也比較有特色,比如遵義的豆花面,貴陽的腸旺面、畢節的燃面等等,當然面的種類,省會貴陽是最多的,還有開水面、豬腳麵、鴨塊面、大排面、雞絲豆花面等等。普遍食酸也是貴州的一大特色,所以貴州人普遍喜歡吃酸菜豆米,酸湯魚火鍋更是成為貴州最有名的火鍋之一。辣子雞火鍋,乾鍋牛肉火鍋等,可以說是辣椒與肉香的完美碰撞,吃起來麻辣鮮香,讓人慾罷不能。蘸水是貴州的一大特色,無論是吃火鍋,還是吃素菜,都不能少了蘸水,而蘸水的做法在貴州也有無數種,辣椒是必備元素,其他的還會加入水豆豉或者豆腐乳等等。美食總是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就拿貴州來說,雖然大體飲食習慣相同,但各地市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非親身感受不能充分體會。再者我一直認為一個省一個地區的美食決不是幾百字的文字就能描述完的。

  • 19 # 大肥豬陳大叔

    我的老家是廣東揭陽普寧,那裡好吃的特色小吃太多太多了,比如韭菜粿,普寧豆乾,普寧腸粉,粿肉等等,特別多好吃的小吃,每次從外面地回來都一定要嚐嚐老家的小吃,如果你來,會讓你流連忘返!

  • 20 # 自由札記

    山西 平遙碗託 呂梁灌腸 太谷餅 太原頭腦 渾源涼粉等等,有很多都非常出名非常好吃,但我介紹一種不太出名的美食“糊嘟"(方言,玉米麵在鍋中加水攪至而成),做法有點像出涼粉。再配上西紅柿加辣炒的醬,味道一絕(雖然品相不太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什麼樣的員工最受上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