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水白石言
-
2 # 康夫大大
夷陵之戰是要對付東吳的,而當時東吳控制的荊州是首先要討伐的物件,而這個荊州的守將是一個叫諸葛瑾的人,他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如果叫諸葛亮去收拾他親哥哥是違揹人倫道德的,所以諸葛亮只能留下來看家而不能跟著去或者直接指揮東征。後面孫權看到諸葛瑾打不過劉備,向曹丕稱臣從東線調來陸議增援諸葛瑾,並將總指揮權給了陸議,這個變化不是劉備與諸葛亮能預料到的(主要是陸議當時過於無名,東吳自己人都沒幾個知道他能耐的)。
-
3 # 漩渦鳴人yy
這第一嘛應該就是輕敵,劉備自從勝了漢中之戰之後,不能說狂妄自大,但也確實有點目中無人了,在成立之後即與樹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夷陵之戰,與其說是為了他的兩個兄弟的復仇之戰,不如說是他在群臣面前樹立自己威信的尊嚴之戰。
收到諸葛亮這個人其實他是堅決的氏族維護王權的擁護者,所以諸葛亮在位期間蜀國人才選拔基本上有點停滯不前,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也基本上就這個情況,大量的政府重要部門被氏族給掌握了,而平民百姓卻無法得到晉升,所以人才選用的侷限性也就越來越大,經歷過荊州,益州,漢中之後,劉備手下的人的功勞本是越來越厚,而劉備本身的功勞卻可以用寒蟬兩個字來形容,所以劉備夷陵之戰所帶的將領基本上是一些年輕小將,或者是一些在歷次大戰之中沒有展示自己能力,沒有得到功勞的將領,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的出夷陵之戰如果勝了劉備的權力中心必將得到洗牌。
對於這件事諸葛亮也看得明明白白,他在勸說劉備的途中曾經說到適可而止,事實上也是察覺到了劉備對自己的忌憚,畢竟飽讀詩書的他,也知道功高震主這四個字有多大的威力,至於說後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一部分也是因為諸葛亮的人品比較高尚,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被劉備給坑了,推到了蜀國老大的位置,可以這麼說蜀國如果被滅,劉禪不用死但諸葛亮一定會被魏國給斬首。
諸葛亮的哥哥也就是諸葛瑾,是在東吳任高官,諸葛亮自己也是比較提倡連吳抗魏這個基本大方略,對於曹魏集團給劉備集團的壓力,諸葛亮也是看在眼裡的所以這個時候劉備集團的後防一定要有人鎮守,劉備如果去了前線啦那麼諸葛亮就是最好的人選。
說實話啊我也覺得劉備有些小心眼兒,而且軍事上面也是一個白痴。
劉備從北方一直打到南方,大的戰役尤其是那些至關重要的戰役,由他來主持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後來在那些能臣的幫助下,贏下了這來之不易的半片江山,最後卻把這最後一次破局的希望,給活活給斷送啦,可以說三國真正意義上奠定了魏國能統一天下的基礎,就是夷陵之戰劉備集團兵敗夷陵,之後無論諸葛亮作何努力,劉備集團與東吳集團都無法撼動曹操所代表的北方集團的地位。
劉備慘敗夷陵,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那句話,天命難違
-
4 # 只識彎弓射大雕1
我認為原因是這樣的:劉備年齡比諸葛亮大很多在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眼裡諸葛亮只是管仲角色,雖然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但要別人認同才行,劉備本身就是個梟雄從他派魏延守漢中,對馬稷的評價和白啼託孤可謂識人!而且劉備親征也必需要有個相信的人管理後方,劉備作為外來者在益州統治地位並不牢固,入川后是靠高壓政策統治,還有一點諸葛亮是反對伐吳但劉備不聽他的,諸葛亮說過只法正才能勸住劉備從這點看劉備對諸葛亮並非演義所講的言聽計從。
-
5 # 梨花詩詞書畫
我認為原因有二個主方面:一是剛進西川百業待興,興國計劃總要有人在執行;二是劉備格守承諾,非本人無其他人能替代。
-
6 # Fay哥
額,這個事怎麼說呢,其實諸葛亮跟著去也沒用,或者諸葛亮自己去也沒用,亮雖偉器,然只是蕭何之風骨,而無張良之機謀,更乏韓信之將才。若只為蕭何之事,當有不世之功,奈何其志過剛,眼目甚高,難有容人之量,故治蜀也只中上之才而已。嗨,既然說了,我就稍微多說點吧,不愛貼圖,各位將就看哈。
我覺得咱們先從劉備入手開始說吧,先主自白身起家,至終為裂地稱孤,其志不可謂不堅,其才亦不在孟德仲謀之下,方能終成帝業。先主識人與魏武相較也只略輸一二而已,列數先主所用之人,關羽張飛黃忠魏延馬超,皆大將之器(別問我趙雲哪去了)。諸葛李嚴馬良,頗有蕭何之才。龐統法正,世所少有機變之士。奈何龐統早死,若士元安在,留孔明雲長坐鎮荊州(孔明若在,雲長必不致死),先主得以使蜀中名臣治蜀,待的雲長圍樊城時自出漢中相呼應,則天下事亦未可知。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劉備看人真的很準,畢竟是人精啊。早年間沒地沒人,各種棄妻而走,各種顛沛流離,寄人籬下,換做咱們諸位,估計早就死了百死,或者回鄉種田了吧。再看大耳,愣是堅持下來了,拋去人品運氣,剩下的就是信念了。看別人都看得準的人,看自己怎會不準?魏武打小被人稱奸雄(待考),但和袁紹一席話足看其用人識人,袁紹自謂盤踞四州足以稱雄,而魏武則以天下豪傑為己用,著眼九州,尺碼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孫權他家向來會籠絡人,他那個帥的一塌糊塗的哥就明確的告訴他,出門砍人,你不如我,看家護院,我不如你,這才有了東吳稱帝的根基。劉備怎麼看自己呢?跟他遠房大劉表哥喝醉了,說了實話,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這段我還是抄書吧),人家活著就是為了建功立業的,從來就沒忘過。我就很煩成天這成功學,咋樣咋樣的成功。扯淡呢,成功這玩意就是你自己覺得你行,別人覺得你行,然後你堅持到你行的那一天就完事了,堅持不到就是傻13。扯遠啦,拉回來接著說。
夷陵這事兒,我一直覺得很詭異,小的時候真的不懂,一直覺得好不容易你有了這麼大的地兒了,為啥還要折騰打仗?這裡我要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孔明說的: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首先看劉備入川,帶龐統,士元死,急調孔明(備胎!),後操據漢中留夏侯淵張郃守,備從法正之策,破淵。劉備是個聰明人,而且也自負,但凡要說服他,除了技巧,就是自身實力了,他要是覺得你還沒他聰明,憑啥聽你的(參考曹操對待楊修和郭嘉)。也就是說,龐統法正死了之後,他覺得論謀略其他人還沒他厲害呢。而且一點,龐統會說話,那句君臣俱失絕對是諸葛說不了的,法正雖然小心眼,但是謀略眼光(要不能挑劉備跟著?)確實高人一等,這倆人才是劉備的肱股之臣。這是其一,謀臣盡喪。
其二,臂膀盡失,關羽,張飛,從小到大的兄弟,說實話,這倆兄弟絕對比兒子親,從你吃不上飯的時候就死心塌跟著的人,這倆人是劉備堅持到最後能稱帝的重要原因之一,想想你每次覺得絕望的時候,身旁兩個鐵血漢子用無比信賴的眼光看著你,這是多強大的力量啊。關羽一個死了還好說,至少還有個三弟,一開始也許只是想震懾一下,小打小鬧,張飛一死絕對是紅了眼了。創業過的人應該明白,合夥後同甘共苦很多年功成名就還沒為了錢翻臉而得來的感情真的很深,無條件的信任。劉備為啥最後對諸葛亮說一句若不成,君可自取。因為沒人可託了,你看換了龐統,關羽,張飛,他會說嗎?所以,他留了李嚴和孔明共同輔政,結果孔明和李嚴倆人都眼眶子掛頭頂,誰也不待見誰。所以最終必須輸,慘輸,因為是自己一時紅眼,而無顏回蜀,客死白帝,人只有一時衝動惹出無可挽回的結果的時候,才會無言以對。若作他想,何必不回家安排後事?
最後說說孔明,優點:規矩,正直,無私,懂建設,謹慎,知兵法,會用人。缺點:在所有的優點前面加一個‘太’字,就ok了。太規矩了,不圓滑,你說話老大都不愛聽,看看出師表,要不要那麼高大上,說的接地氣點不行?典型的理想主義清官,自古這種就不合群。不過這種偶像派我們永遠都很愛,因為我們真的做不到。
-
7 # 過路閒人路過
其實這個問題的原因很清淅,第一是諸葛亮胞兄諸葛瑾效力於東吳,怎說也有點不方便。第二是諸葛亮的立場和東吳的魯肅很相似,曹魏是大敵,以蜀吳兩國實力來說,必須兩家聯手才能自保甚至滅掉曹魏,所以諸葛亮核心思想就是維護孫劉聯盟,所以劉備伐吳諸葛亮是打心底反對的,而且諸葛亮明白劉備伐吳的動機絕對不是報仇這麼簡單,而是在利益上奪取東吳土地人口和荊州,政冶上考量就是劉備需要一場勝仗來擺平面和心不和的西川本土勢力,還有對自己稱帝而不滿的百官,孔明是不同意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伐吳,從而撤底破壞兩家聯盟。第三,先不說諸葛亮軍事能力如何,起碼劉備對自己的軍事能力足夠自信,認為根本沒需要帶上一個不支援伐吳的孔明,加上劉備出征,西川這根據地需要孔明把家看好,還有就是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綜合以上三點就明白劉備伐吳為什麼不用諸葛亮同行。
-
8 # 洛水宓妃
劉備與曹操爭漢中,可不是演義裡那麼閒庭信步似的,那是舉全蜀之力,"男為兵,女運輸",費了傾蜀之力才拿下漢中,結果是座空州,張魯一句"寧為曹操奴,不做劉備賓“將漢中人口、府庫錢糧等悉數送給曹操了。劉備也許爭漢中前與打成都一樣激勵將士可得厚賞。然拿下幾近焦土的漢中後,兵員得不到補充,許下封賞的諾言又兌現不了。反要魏延等一幫人去駐守。兵力非常捉襟見肘。更頭疼的是領略了曹魏的強大。劉備自已也肯定捫心自問:我損6千兵,曹失一萬,損失還是我的大。
關羽被東吳擒殺,荊州丟了,兩線伐魏的戰略構想成泡影,單靠出祁山北伐是不行的,曹魏太強大、蜀道難於上青天、糧秣馬匹太缺、劉備年事已高、太子劉禪尚弱。
惟有重新奪回荊州,以荊州之富庶,人口之多,尚未歸魏化,仍存思漢之心,重拾兩路北伐之策。
說諸葛亮反對劉備徵吳是不可信的,因其敗而嘆了句"法孝直在,不使東行"。徵吳出師有名,劉備稱帝繼漢,在荊州一定懷念漢的大有人在。備以帝身舉哀兵順江東下徵吳,更兼帶上了“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馬良,勝算機率是非常大的。諸葛亮一定是默許的。奈何劉備征戰多年竟然敗於陸遜之手。
不帶諸葛亮東征是需其穩定成都大後方,提供軍東征軍需。以及魏延漢中防守之資。角色非常重要。
-
9 # 蓋國順原創短文
諸葛先生怎麼了?不知為什麼,最近老是圍繞先生的長處討論。這不是個事。劉備發起夷陵之戰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關羽失去荊州以後,使失去了戰略緩衝和出擊曹魏的一條戰略要道。並且使西蜀處於兩線作戰的劣勢。劉備爭戰東吳,不得不把諸葛亮留守後方。防禦曹魏。這才是劉備自己親自爭戰東吳的原因
-
10 # 東方大狂俠
劉備討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二弟報仇,實是要奪回兵家必爭之地荊州。但一張好牌被乳臭未乾的陸遜破壞了,以至蜀國後來六出祁山都以失敗告終。為什麼?荊州即奪回,可鎮東吳,拒曹魏,於是先主志在必復,傾舉國之力想一舉奪回,奈何天不見憐,逐使功敗至死,從此吳蜀成了冤家。樹了這樣一個對手,破壞了戰略同盟,也是劉備的不幸,而這不幸正是他的關二弟招來的。關羽武藝高強但人比較驕傲,以致惹得東吳氣急敗壞,本來就是借人荊州還賴著不還,還要羞辱東吳,難怪人家要偷襲強行要回。因此為人在世,驕兵必敗,驕將也必敗,這一驕把個蜀國的前沿陣地丟了,何苦呢?還搭上了先主之命,蜀國之運!儘管有諸葛亮小心支撐,但因為這一夷陵之戰的失敗,損失了蜀國的根本,還失去了盟友的呼應,以蜀之力怎能伐魏成功?不要說後方重要需要諸葛亮去應付,就算諸葛亮同行,也必然是你死我活的苦爭,消耗的是吳蜀之力,得益的是曹魏,只要曹魏斜裡出手,蜀國還是失敗的下場!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軍事威脅為輔,外交手段為主協商解決。如果東吳不吃這套,可橫聯曹魏夾擊東吳,相信以東吳之力斷然應付不了兩國夾擊,最後只有續借荊州作為罷兵之策。可能都沒人相信這計的可行性,但以諸葛亮之謀應該會出此招。
-
11 # 明天的事兒
這是劉備打的政治戰。過去意思意思一下,表明了我要為兄弟報仇,同時證明自己的仁義。這是其一!其二,劉備此時已經有病在身了,有可能活不了多久了。為了給阿斗留下穩定的政權需要佈局施恩。去打仗途中對將士廣施恩義,收攏人心!所以根本不會帶諸葛亮來。諸葛亮也是明白劉備的心思,所以多說無用。
-
12 # 知常容
我想提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是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事實上在劉備活的時候,諸葛亮是文臣,他們兩個的分工是劉備打仗,諸葛亮做內政。
諸葛亮如果跟著劉備去了,誰鎮守成都呢,所以諸葛亮必須留在成都。
劉備只管軍隊的事情,內務雜事這些事情全部由諸葛亮負責。所以其實諸葛亮就有了獨裁的權力,在內政方面。但是對軍隊方面,諸葛亮是沒有影響力的。
-
13 # 石頭說歷史
1、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像“魚水”一般融洽。一直到劉備託孤之時,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只是個搞後勤工作的內政人員,而且搞得十分出色,並不是軍事參謀人員。
2、來梳理一下赤壁之戰後到劉備託孤前,史書中的諸葛亮做了哪些工作: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管理荊南地區,幹什麼呢?徵調賦稅,以充軍實;劉備入川,帶在身邊的參謀人員是龐統,諸葛亮留下來和關羽鎮守荊州,也是搞後勤的;劉備在雒城受阻,龐統身亡,這時劉備讓諸葛亮、趙雲和張飛等人協助劉備,最終攻克成都;拿下益州後,劉備去打漢中,帶在身邊的參謀是法正,諸葛亮鎮守成都,幹什麼呢:足衣足食;關羽死了,荊州丟了,劉備怒了,打孫權了,帶諸葛亮了麼?沒有,諸葛亮依然留在成都踏踏實實搞後勤。
3、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其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工作是重中之重,所以劉備必須把這項工作交給他最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去做,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其二、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到夷陵之戰時,雖然其勝少敗多,但也算是個老油子了,放眼看東吳那幫人,劉備是看不起的,自以為能夠應付。而東吳、陸遜也對劉備很忌憚,說整個蜀漢,也就劉備一人會打仗,是個英雄。
其三、劉備打夷陵是三線出擊的:北線黃權防備曹魏;中路主力所向披靡,直到被剛畢業的陸遜拖住;南線馬良策反武陵少數民族,震動荊南。如此看,劉備還是有一定戰略眼光的,而且初期所向披靡,證明其並不是徒有虛名。
4、諸葛亮是孫劉聯盟堅定的執行者,我猜測,他內心是不想讓劉備伐吳的。可是,一個搞後勤的如何勸得住報仇心切的劉備呢?所以諸葛亮的選擇是一言不發,主公你打便打,我給你搞好後勤就好。
夷陵戰敗,諸葛亮曾感嘆,如果法正在世,或許能夠勸阻劉備不要伐吳,即便打了,只要把法正帶在身邊,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身死白帝城。
所以諸葛亮很為難,索性什麼都不說了。
5、於是在223年,劉備一道聖旨將諸葛亮和劉禪等皇子叫到白帝城的病榻前,託付後事。諸葛亮痛哭流涕,至此從一個主搞後勤工作之人,變成開府治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漢實際領導者,開啟了一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壯烈人生。
-
14 # 龍之怒2
關於這個問題,提問者應該是有個誤區。那就是把《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歷史上的諸葛亮混淆了。諸葛亮其實並非是像小說中寫的那樣,是個全才。諸葛亮是像漢之蕭何、明之李善長,那樣的相國之才,坐鎮後方才是他應該做的。正是因為有諸葛亮坐鎮後方,劉備東征才會沒有後顧之憂。否則不要說北面的曹魏,就是大軍的糧草也是個大問題。
-
15 # 邱老虎窩
這個時候劉備說是單純為兄弟報仇,但恐怕也是摻雜了別的因素。那就是擺脫諸葛亮,或者說是貶低諸葛亮的地位,原因很簡單,自己如果不趁著有生之年再去搏一把,那麼他的繼承者將永遠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下。
這時候蜀國已經是空前的強大,但老劉心裡清楚,這一切都是拜諸葛亮所賜。自己如果不證明自己的能力,那麼自己死後蜀國將完全屬於諸葛亮一個人。人臣功高蓋主,這是任何統治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相反,如果自己打贏了這場戰爭,那麼三國鼎立的局勢將徹底不復存在,那麼自己將會留名青史,成為千古一帝,到時候再慢慢削弱諸葛的勢力。
可以這麼說,如果這場戰爭是劉備贏了,諸葛亮絕對會被慢慢邊緣化。什麼?你不相信?
那我問你,劉皇叔為什麼要起義?真的是為了黎明百姓?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恐怕你自己也不會相信吧!他說他要恢復一統,中興漢室,為何有這麼大的動力?原因只有一個,劉邦老祖的祖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
所以,你還天真的以為劉備白帝託孤說的話是心裡話?沒辦法了,這時候不考諸葛亮,劉禪連敗家的機會都沒有了。諸葛亮可自立?別鬧了,他姓諸葛。
-
16 # 評論員文則
諸葛亮當初本來就是堅決反對伐吳。劉備一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二是過於自大,剛愎自用,由於諸葛亮反對,他認為你越反對,我越要打,沒你諸葛亮,我還打不了仗了。你在家給我好好看著,等我打了勝仗在回來收拾你。讓你知道我和你到底誰是王,誰說了算?可憐諸葛亮就是遇到頭豬。一輩子沒打過勝仗的豬。火燒連營八百里呀!
-
17 # 難得小醉
如果去征討吳國,過程中把蜀地丟了怎麼辦!辛辛苦苦一輩子打下來的江山啊!說諸葛亮內勤人員,說諸葛亮不被信任的都長點心吧!劉備出征,蜀國誰說了算,劉禪嗎!錯,蜀國是諸葛亮主持政局。
最服有些噴子,諸葛亮確實沒有演義中那麼牛掰,但是,諸葛亮三國曆史智慧第一人這個沒有疑問!諸葛弩,木牛流馬!就這些發明歷史上就沒有第二人!
都醒醒,諸葛亮確實沒有三國演義上那麼神,但是,三國真實歷史也無人可及諸葛亮。
-
18 # 幽默搞笑娛樂
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①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是個信得過而且處理有方的後勤主管,留下他管理後勤,前線自然無憂;②內憂諸葛亮和趙雲及各大群臣幕僚,苦勸劉備不得,劉備揚言誰要再勸,當以軍法從事,惹得很多臣子不服,心有哀怨,認為劉備是個昏君,所以諸葛亮得留下來安撫軍心,和鎮住不臣之心;③外患北邊魏國虎視眈眈,如果諸葛亮跟著劉備去,那麼魏國就會派兵從後方入屬偷襲,直接端了蜀國的老巢,到時回巢無望;④劉備驕兵自古驕兵必敗!劉備未得孔明前,哥三天天在各大諸侯間打醬油,覺得自己窩囊不堪,面子上抬不起頭來,想不靠諸葛亮,憑自己的本事打個漂亮戰,而且覺得蜀國士氣正盛,吳國理虧,兵力也沒什麼威脅,所以想賭一賭,單幹一把。好了,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本號,有原創搞笑段子和影片,等你來開懷,謝謝!
-
19 # 歷史春秋網
原因有五點:
第一、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的的統一全國戰略方針是聯吳抗曹,所以對於伐吳他是反對的。只不過透過趙雲的口說出了罷了。諸葛亮反對伐吳,但依他的性格,不會強烈反對,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議,聽不聽就在主公了。他反對伐吳,帶著他出去伐吳,能出什麼好主意,只能敗雅興。
第二、歷史上的諸葛亮,實際是政治才能遠大於軍事才能。蜀漢的很多勝仗都是劉備打的,不是諸葛亮。比如戰領益州,佔領漢中,出主意的是龐統和法正。拿大主意的是劉備。就識才能和軍事才能而言,劉備自信比諸葛亮高明。
第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備伐吳,最重要的是糧草,而誰能籌集糧草呢,他最信任的便是諸葛亮。如果把劉備比做劉邦,諸葛亮就是他的蕭何。事實證明,在這方面諸葛亮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第四、劉備禦駕親征,劉禪坐鎮大後方,需要有一個得力人手輔佐他,才無後顧之憂。而諸葛亮無疑是最合適的人才。此時關羽、張飛、黃忠、法正、龐統已死,劉備相信的人不多了。益州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而諸葛亮是劉備最相信的外地人,所以用他為太子監國。
第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當官,不管是劉備不帶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不願去,都有避嫌的原因在內。諸葛瑾也是反對這場戰爭的,兩個反對戰爭的人戰場相見,該起什麼好作用呢。所以不如不去。
-
20 # 木谷雲峰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劉備伐吳是帶著為關羽報仇的心理伐吳的,不是出於公心。劉備必敗,國內好多大臣已經看到了結果,諸葛亮也不例外。其實諸葛亮在劉備伐吳前已經勸過,只是劉備不聽而已。
回覆列表
首先,諸葛亮是聯吳抗魏方略的提出和擁護者;其次,西川后方需要人主持,並籌辦供應糧草軍械等:最後,劉備輕敵,認為憑自已統率大軍足以掃吳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