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扇門人jgy

    他看出他的夫人呂后有染指皇位的意圖,

    怕自己死後皇位落到他夫人家人手裡,特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 2 # 老夥計162720415

    在秦漢時期,受周朝的影響,王者至上並有封地享擴軍權。八百年周天下,五百多年大亂,大都歸功於諸王。劉邦也曾被項羽封王,才能統軍反叛奪取江山。有上時經歷劉邦豈能重演舊史,自找不通快。

  • 3 # 峰峰說史

    都知道劉邦在當上皇帝之後,誅殺了很多當年為他打江山的有功之人,主要體現在他冊封的那些異姓諸侯王身上!

    在得知燕王盧館造反以後,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這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

    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 4 # 說歷史的小白

    高帝十二年冬十月(公元前196年),就在劉邦扶病親征,擊敗英布的同時,周勃、樊噲等將領在代國境內清剿陳豨的殘餘勢力。最終,樊噲的軍隊將陳豨斬殺。然而,陳豨之死卻又牽連出另一件大案。

    盧綰反叛

    高帝十一年(前194年)秋,陳豨在代地反叛朝廷,進攻並佔領趙國的恆山郡。劉邦親率漢軍主力來到趙國平叛,從邯鄲郡向北進擊陳豨。而燕國位於趙國北面,燕王盧綰也響應朝廷的號令,派兵向南攻打陳豨。

    前194年,劉邦、盧綰南北夾擊陳豨叛軍形勢圖。紅箭頭為漢軍進軍路線,黑箭頭為陳豨叛軍進軍路線。

    盧綰原本是劉邦的發小,在楚漢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高帝五年(前202年)秋,原先的燕王臧荼造反,被劉邦平定。由於燕國位置偏遠,而且靠近匈奴,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劉邦就立盧綰為新的燕王。

    當陳豨受到劉邦和盧綰的南北夾擊後,派他的部將王黃去向匈奴求救。此時,正好燕王盧綰也派遣使臣張勝出使匈奴,目的是通告匈奴,陳豨叛軍已被漢軍擊破。

    張勝出使匈奴時,還碰上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原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荼兵敗被殺後,臧衍就一直流亡在匈奴。

    臧衍對張勝說:“您之所以在燕國受到重用,是因為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兵事連綿,久而不決。如今您想為燕國儘快消滅陳豨等人,但是等到陳豨等人被消滅後,接下來就要輪到燕國了,你們也就成為階下囚了。您何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事延緩了,就能使盧綰長期在燕稱王;如果漢廷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助匈奴外援來保全本國。”

    張勝認為臧衍的話很有道理,就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

    燕王盧綰疑心張勝勾結匈奴反叛,就上書朝廷,請求將張勝滿門抄斬。張勝從匈奴返回以後,詳細向盧綰闡述這樣行事的原因。盧綰醒悟後,就找了一些替死鬼治罪,開脫了張勝的的家屬,讓他充當勾結匈奴的密使。另外,盧綰還派範齊為密使,暗通陳豨,使陳豨長期逃亡在外,從而導致平叛戰爭連年不斷。

    等到陳豨被樊噲的軍隊斬殺後,陳豨的一員副將向漢軍投降,供出了燕王盧綰暗中派範齊到陳豨處互通情報、商議對策的情況。

    劉邦得知以後,派使臣召燕王盧綰進京,盧綰稱病不來。於是劉邦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順便查驗、盤問他的左右隨從。

    盧綰就更加害怕,閉門躲藏起來,並對自己的心腹之臣說:“不是劉氏而封王的,就只有我和長沙王了。去年春,漢廷把淮陰侯韓信滅族,夏季又殺掉了彭越,這寫都是呂后的計謀。如今皇帝病重,把國事全部委託給呂后。而呂后是個婦人,總想找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大功臣。”

    於是盧綰還是稱病不動身。盧綰的左右部下也都藏匿起來了。但是盧綰的話洩露出一些,被審食其聽到了,便回朝詳細報告了劉邦,劉邦就更加憤怒。

    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前來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亡在匈奴,為燕王做使臣。於是劉邦認定:“盧綰果真反了!”

    白馬之盟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公元前195年夏,西漢疆域封國形勢圖。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

    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但是,漢朝非劉氏不得稱王的盟約,一直存在一個例外,那就是遠在南方的吳氏長沙王。

    長沙國的長期存在,一方面是因為它具有抵禦南越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它位置極為偏遠,深處南蠻之中,而且長沙王的地位似乎一直比中原諸侯王更低,而是更類似於番君,相當於受漢朝分封的南方百越部落首領。所以長沙王一直沒有被當成異姓諸侯王遭到剿滅。

    當盧綰得知朝廷派兵前來平叛,就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皇帝病好之後,親自進京謝罪。

    盧綰之所以這樣做,基於他之前的判斷:對他下手是呂后的主意,他與劉邦之間感情深厚,如果劉邦病癒,再找機會解釋清楚,一定會原諒自己。

    然而這一年四月,劉邦病逝,盧綰也只好就帶領自己部眾逃入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流亡匈奴後的盧綰,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和他的部眾一直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奪,因此他總是想著重返漢朝。但是一年多後,盧綰也死在了匈奴。

  • 5 # 竹影臨風

    異姓之王的相繼作亂,使生性多疑的劉邦傷透了心。公元前195年春,劉邦滅了陳稀之後,按當地習俗,殺白馬告天盟誓,非劉姓之人不能稱王

  • 6 # 楚漢文化

    高帝十二年冬十月 (公元前196),就在劉邦扶病親征,擊敗英布的同時,周勃、樊噲等將領在代國境內清剿陳豨的殘餘勢力。最終,樊噲的軍隊將陳豨斬殺。然而,陳豨之死卻又牽連出另一件大案。

    高帝十一年(前194年)秋,陳豨在代地反叛朝廷,進攻並佔領趙國的恆山郡。劉邦親率漢軍主力來到趙國平叛,從邯鄲郡向北進擊陳豨。而燕國位於趙國北面,燕王盧綰也響應朝廷的號令,派兵向南攻打陳豨。

    盧綰原本是劉邦的發小,在楚漢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高帝五年(前202年)秋,原先的燕王臧荼造反,被劉邦平定。由於燕國位置偏遠,而且靠近匈奴,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劉邦就立盧綰為新的燕王。

    當陳豨受到劉邦和盧綰的南北夾擊後,派他的部將王黃去向匈奴求救。此時,正好燕王盧綰也派遣使臣張勝出使匈奴,目的是通告匈奴,陳豨叛軍已被漢軍擊破。

    張勝出使匈奴時,還碰上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原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荼兵敗被殺後,臧衍就一直流亡在匈奴。臧衍對張勝說:“您之所以在燕國受到重用,是因為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兵事連綿,久而不決。如今您想為燕國儘快消滅陳豨等人,但是等到陳豨等人被消滅後,接下來就要輪到燕國了,你們也就成為階下囚了。您何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事延緩了,就能使盧綰長期在燕稱王;如果漢廷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助匈奴外援來保全本國。”張勝認為臧衍的話很有道理,就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

    燕王盧綰疑心張勝勾結匈奴反叛,就上書朝廷,請求將張勝滿門抄斬。張勝從匈奴返回以後,詳細向盧綰闡述這樣行事的原因。盧綰醒悟後,就找了一些替死鬼治罪,開脫了張勝的的家屬,讓他充當勾結匈奴的密使。另外,盧綰還派範齊為密使,暗通陳豨,使陳豨長期逃亡在外,從而導致平叛戰爭連年不斷。

    等到陳豨被樊噲的軍隊斬殺後,陳豨的一員副將向漢軍投降,供出了燕王盧綰暗中派範齊到陳豨處互通情報、商議對策的情況。

    劉邦得知以後,派使臣召燕王盧綰進京,盧綰稱病不來。於是劉邦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順便查驗、盤問他的左右隨從。

    盧綰就更加害怕,閉門躲藏起來,並對自己的心腹之臣說:“不是劉氏而封王的,就只有我和長沙王了。去年春,漢廷把淮陰侯韓信滅族,夏季又殺掉了彭越,這寫都是呂后的計謀。如今皇帝病重,把國事全部委託給呂后。而呂后是個婦人,總想找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大功臣。”

    於是盧綰還是稱病不動身。盧綰的左右部下也都藏匿起來了。但是盧綰的話洩露出一些,被審食其聽到了,便回朝詳細報告了劉邦,劉邦就更加憤怒。

    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前來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亡在匈奴,為燕王做使臣。於是劉邦認定:“盧綰果真反了!”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當盧綰得知朝廷派兵前來平叛,就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皇帝病好之後,親自進京謝罪。

    盧綰之所以這樣做,基於他之前的判斷:對他下手是呂后的主意,他與劉邦之間感情深厚,如果劉邦病癒,再找機會解釋清楚,一定會原諒自己。

    然而這一年四月,劉邦病逝,盧綰也只好就帶領自己部眾逃入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流亡匈奴後的盧綰,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和他的部眾一直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奪,因此他總是想著重返漢朝。但是一年多後,盧綰也死在了匈奴。

  • 7 # 真誠地看著你

    不是臨終前。那就是漢朝統一後的基本國策之一。目的是防止國家再次分裂割據。不過就算是一家姓的王也會反叛、分裂,於是又有了武帝時的推恩令削藩。

  • 8 # 永恆56275

    西漢建立初期是有異姓王的 如 韓信 英布等,由於分封制的致命缺陷 異姓封王后相繼反叛。所以劉邦透過白馬之盟 確定, 非劉氏不得封王,用血統分封制替換功勞分封制,不過還是分封制的缺陷 導致在景帝時期的 諸王之亂。在歷代王朝都發生過同樣的事情,臣子都接受過歷史教訓,異姓不封王,封王不祥!這是封建社會制度問題!皇帝自己說了算!

  • 9 # 文史兼備達人

    1.劉邦為了維護中央集權,認為異姓王會有異心,維護漢朝江山的穩定。

    2.劉邦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影響皇位的傳承。

  • 10 # 穩穩的幸福6174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義之後,率兵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後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建立西漢。駕崩於公元前195年,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西漢建立初期,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劉邦猜忌心理日甚,便逐一剷除了各個異姓王。此後,劉邦再也未分封過異姓王,並且要求子孫也不得分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就要從燕王盧綰說起了。

    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西漢時期異姓諸侯王之一。 盧綰與劉邦是同鄉好友,深得劉邦的信任,官至太尉,後又獲封為長安侯。燕王臧荼平定叛亂後,盧綰被封為燕王,後在消滅異姓王風潮中私通陳豨與匈奴事發,招致朝廷征討,逃亡匈奴,獲封為東胡盧王,死於該地

    盧綰是劉邦的同鄉、同學,可以說是劉邦的發小。盧綰一直深得劉邦信賴,兩人感情深厚。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人,是依靠個人戰功和才能得到高位,但劉邦還是有戒備心理。但對盧綰,劉邦卻絕對的寵信。盧綰可以不經通報,隨意出入皇宮,隨意進入劉邦的寢室,這是其他人無法擁有的權力。

    自從燕王藏荼謀反被誅後,劉邦便想讓盧綰接任,但又怕諸侯不服。就在等候機會,眾大臣雖然知道盧綰才智平庸,但卻知道劉邦與其關係甚密,就做個順水人情,推薦太尉盧綰,劉邦見諸大臣都推薦盧綰了,就即刻下旨冊封盧綰為燕王。後來盧綰的手下張勝和前燕王藏荼的兒子臧衍密謀與冒頓單于出兵助陳豨抗漢,奪回屬於燕王的一切,後來這事被盧綰知道後,下令追殺張勝,不料張勝卻回來了,張勝向盧綰說明原委,盧綰不知道哪兒搭錯了筋,竟同意張勝的看法,赦免了張勝,卻找了一個犯人,砍了頭示眾,同時再派張勝出使匈奴,商議聯合抗漢之事。

    然而事有不巧,陳豨降將舉報盧綰與陳豨和匈奴私通叛漢。劉邦一直寵信盧綰,認為他不至於造反,便派使者去核查,但當時陳豨戰敗已經身死,盧綰萬分悔恨,不料使者又來宣召入京,嚇得他只得裝病,不敢赴京。不巧劉邦又聽到審食其言說盧綰並未遵旨誅殺張勝,切裝病不來覲見,加上劉邦生性多疑,頓起殺心,派樊噲帶兵征討盧綰。劉邦對密友盧綰的背叛感到異常憤怒,心情很悲涼,那麼信任、那麼寵幸的朋友卻還要背叛自己,劉邦冷靜下來之後,得出一個觀點,異姓之人都不可靠。為保劉氏江山萬年長存,劉邦召集諸侯進宮,殺白馬發誓,此後非劉氏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擊之。自此以後,漢朝再也未封異姓王。

  • 11 # 人莫鑑於流水

    這是劉邦與眾臣訂立的白馬之盟,意思是:不是劉姓的卻做了王,如果沒有功勞而皇上不冊封卻當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誅滅他!

    有兩層意思,一是無論你功勞如何,只要不是姓劉就不能稱王.其二,沒有功勞或皇上沒有允許就不能稱侯.

  • 12 # 好好學習一起向上

    有時候,盟約會屢次被違背。但有時候,一國之君定下的盟約就成為了一個王朝維繫的保障,比如漢朝的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就是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中旬,離劉邦去世還有一個月時間,劉邦拖著重病之身將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呂后聚集在一起,殺掉了一匹白馬,對天盟誓。這就是在漢朝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白馬之盟。白馬之盟共有兩個內容,第一,(對大臣們發誓)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也就是說,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白馬之盟的兩個內容構成了一個整體,漢帝國對功臣諸侯們的厚待既是對其過去功勞的報酬,又是實現“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基礎,後者則是劉邦白馬之盟的最終目的。

      劉邦死後,呂后想要封她的親戚為王,丞相王陵立即跳了出來,高聲叫喊,並指責陳平與周勃,“你們難道忘了當初與高帝歃血而盟的事了嗎?現在高帝死了,呂后想要違反高帝之盟,你們卻不制止,他日在陰間,你們有何面目見高帝?”雖然呂后的提案最終還是強行透過,但王陵的這一態度至關重要,有了王陵的這一態度,分封諸呂的行為就永遠是違法的。這樣的前提就為將來誅滅諸呂奠定了現實基礎。呂后自然知道白馬誓詞的重要,就在臨終前,她對自己已經被封為王的兩個親戚說:“老皇帝當初與大臣有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我快要死了,你們一定要小心從事。”事情果然如她所料,當週勃在軍營振臂一呼,呂氏瞬間土崩瓦解。

      許多年後,漢景帝的王皇后唆使景帝封自己的哥哥為侯,時任丞相的周亞夫又把白馬之盟拿出來,漢景帝只好作罷。漢成帝時,外戚王氏當政,大臣們乞靈於劉邦的白馬之盟,又把陰陽五行之說拿出來,最終迫使極不安分的外戚大將軍、大司馬王鳳辭職。由此看來,白馬之盟的誓詞簡直就是一道維護劉氏政權的護身符。到了東漢,白馬之盟依舊發揮作用,章帝時,皇帝幾次要封皇太后的兄弟為侯,這位老太后都以白馬之盟而婉言謝絕。安帝時,朝陽侯劉護的從兄劉環因娶安帝乳母王聖的女兒伯榮為妻,而襲劉護爵位。當時的大臣楊震上疏道:“我聽說高祖與大臣有白馬之盟,非功臣不得封,劉環無功,怎可得爵位?!”靈帝一朝,皇帝濫封宦官,大臣呂強上疏陳詞,其所依據的仍舊是劉邦與群臣的白馬之盟。

      事實上,白馬之盟的作用不僅僅如此,就在王莽託古改制,想要建立“王朝”時,被他逼瘋了的農民和豪強地主們都以“漢後”之名起兵。這些人之所以這麼齊心,與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深入人心有著密切的聯絡。當時最強大的造反大軍綠林軍提出的口號就是“立劉氏以從人望”,找了個飯桶劉玄做皇帝。而當有人建議劉玄效仿當初劉邦大封諸侯時,飯桶皇帝居然說道:“當初高祖說,非劉氏不王。”劉邦與大臣們殺白馬而盟,極大的原因是以秦亡的歷史為借鑑,以異姓諸侯王的基本被剪滅為前提和以一批功勳卓著的布衣將相功臣為基礎,這也就是劉邦(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為偉大的人物)為鞏固劉氏統治採取的最後一個影響深遠的戰略性措施。這也正是他那道遺囑保住了大漢劉氏江山。

  • 13 # 歷史停一秒

    劉邦臨終與諸侯定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得稱王”。

    這是一條限制,也是劉邦對於劉氏天下最後的一個保護手段。

    這句話在《資治通鑑》中出現,是因為呂后要對呂氏子弟封王,而被重新提出來的。

    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這個約定至少保護了劉氏天下不落於外人之手。

    一、劉邦之所以有這個約定,是吸取前朝經驗。劉邦根據秦朝滅亡的經驗,得出秦朝之所以這麼快的崩潰,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封異姓王。而使得秦朝沒有幫手,至少在面對外人的時候,自家人還能靠得住,有人幫忙,這就是劉邦的想法。

    二、而另一個原因,也是劉邦看到了異姓王的威脅。在劉邦入主關中的時候,因為實力不夠,才於諸侯定下盟約。

    而在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的時候,韓信滅掉齊國,並且派使者告訴劉邦自己要做代理齊王。雖然韓信並沒有背叛,但是也給劉邦敲了警鐘,那就是異姓王不靠譜。這也就有了劉邦最後去除異姓王,加強對天下控制的原因之一。

    三、看到了呂后的威脅。劉邦最為開國帝王,睿智是不缺的。對於一起生活這麼多年的呂后是個什麼性格,他清楚的很。同時也明白自己的兒子劉盈並不合適,性格軟弱,有被呂后顛覆或者別的諸侯顛覆的危險。

    當時劉邦就看到了劉盈不合適做皇帝,並且還有換太子的想法,只是沒有成功。而呂后跟隨劉邦從起義到開國,留下的威望和手段的狠辣。劉邦是知道的,肯定要防著呂后最後讓呂氏稱帝,這句話也讓呂后有了忌憚。

    四、防止死後有人出頭亂政。劉邦和諸侯的這個約定,實際上也是限制了諸侯。誰當出頭鳥誰就什麼都得不到,你可以造反,但是最先造反的肯定會被別的諸侯,打著定朝綱的言論給群攻,這也給了他們一個羈絆。

    五、加強了對天下的控制。劉邦死前。並非只有這一個約定。他在去除異姓王之後,把關內地全部封給了劉氏子弟。使得關內鐵板一塊,而關內對於任何一個歷史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進可攻,退可守,土地肥沃,將士勇猛。這個約定也是為了保證,劉氏能夠一直控制住關內地。

    總的來說,劉邦此舉就是為了能保證自己去世之後。自己留下的後手不至於因為權力分封,而失去作用。也是在為他自己辛苦打下的漢朝,留下一個能多存在一天的手段。

  • 14 # 清茶話丹青

    劉邦在誅殺掉異姓王之後,封自己的子侄為王替代之前的異性王,並與諸同姓王及朝臣殺白馬立盟約,約定: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封侯者,天下共誅之!重點是第二條,非劉氏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

    劉邦之所以立白馬之盟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劉邦想建立郡縣制的家天下王朝

    漢初的政治體制延襲了秦朝時候的郡縣制,但在中央集權制度,又恢復使用了秦以前的分封制,郡縣和分封並存的體制!

    劉備借用背叛項羽的諸侯王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劉邦不得不將一批功勞極高的將領封為異性王,如韓信、彭越、英布、臧茶等,但劉邦對這些異性王非常不放心,在呂后的幫助下,一一剪除了異姓王!

    後來劉邦發現朝廷實際控制的只有關中地區,對邊疆鞭長莫及,就將自己的子侄封為同姓王,實行郡國制,以保漢室江山永固!

    為此,在晚年劉邦與群臣、同姓王定下了白馬之盟!

    二、劉邦想限制呂氏外戚,防止江山被奪

    劉邦晚年,藉助呂后的手來剪除異姓王,默許呂后參與超事,來完成自己清除異姓王的目的,但同時呂后及呂氏的勢力也隨之壯大,到了劉邦晚年,呂后勢力也成了劉邦非常忌憚的勢力!

    西漢初期,朝廷有三大勢力,一是劉氏宗族,二是呂后外戚,三是功勳權貴,可見呂后勢力的龐大!

    劉邦晚年想廢太子劉盈,立劉如意,遭到群臣的反對,但劉邦不死心,直到呂后請來了商山四皓輔助太子,劉邦認為太子羽翼豐滿,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劉邦廢立太子的原因是更喜歡劉如意,更重要的怕是他看出了劉盈軟弱,呂后勢強,擔心漢家江山在他死後就姓呂了!

    所以,劉邦立白馬之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防止在他死後呂氏奪取江山!

    後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掉了同姓藩王的勢力,成了一種虛銜,白馬之盟失去了意義,只做為訓言!

  • 15 # 梁村

    自建立大漢王朝起,到劉邦去世,不斷地有人叛亂,尤其是掌握軍權的外姓諸侯王,所以非劉氏不得稱王,是為了消除隱患,鞏固大漢的江山社稷。

  • 16 # 94310417小云

    公元前一九六年冬十月,高祖親率大軍十餘萬剿滅九江王英布而回,途經沛縣故里,榮歸家鄉份外感凱,當地府縣發小鄉親齊聚格外親近,置牛酒,煮牛羊,喝美酒一連十二天亦綿綿不絕,意猶未盡。見其宗親劉鼻威武高大有氣力,乃封為王,言再過五十年東南有禍事,可是汝呼?劉鼻大驚失色拜地表忠心,願忠於皇室甘倒塗地永不言叛。高祖因擊英布而中流矢,充忙回京。鄉里老孺齊一二十少年以樂相送,高祖淚流滿面。依依不捨而歸,,,回京後呂后言巳處置了淮陰侯韓信,和彭越,令高祖不甚憂傷,稍有亦喜。今異姓王多以命歸黃泉,突有外報韓王信圖謀不軌意反匈奴,高祖令樊噲領兵十萬前去鎮壓。約有過月餘高祖自知不久於人世,乃留遺命,呂后慌恐問高祖?今蕭何以老,其後誰可當,言曹參,曹參後誰可當言陳平,王陵可為左右相。問其後呢?高祖言未可知也,然周勃厚重少文忠貞不二,安劉氏者必周勃,可命為太尉執掌乾坤全國兵馬。有殺白馬而立誓,詔吿文武大臣,非劉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眾文武心領神會誓死而尊皇令。然不久呂后為張顯威風和呂氏勢力,意立諸呂為王,文武大臣多又危詞,右相王陵仗義執言非劉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乃先皇遺詔豈可輕言封王。呂后老臉通紅,顏面盡失,乃問陳平可否。陳平老奸巨猾圓滑智多,知若據絕必不自保,言今太后稱制,封呂氏為王也未償不可。文武大臣懼驚,於是大封呂產,呂祿,等眾子侄為王,形成了呂氏架構。然陳平老陳謀國終於周勃眾文武力挽狂瀾維護了大漢帝國,果如高祖言有過五十年因諸侯王日益作大,為虎作倀,維法亂記。給臉上頭,終成尾大不掉之勢。大臣曹錯獻了削藩令推恩以逐漸弱之,爆發了劉氏宗親禍國殃民的七國之亂,

    由此可見同門同宗血濃於水的嫡親血脈,也敢不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臣武將,制度才是大氣磅礴氣呑山河的千秋偉業。

  • 17 # 穿越再現彼岸

    “家天下”這一名詞是耳熟能詳的,帝王們將國家政權據為己有,並且世代承襲,正式的稱謂則是“世襲君主制”,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選舉君主制(如古代禪讓制度就是選舉君主制),選舉君主制也有世襲的情況出現。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初後,大肆消滅功臣,對異姓王尤其看重,堅決徹底消滅“異姓王”,將漢朝徹底變為“家天下”。(古代盟誓圖,程式如下圖所示)

    白馬之盟。

    劉邦在和項羽爭霸的過程中,除了自己手下兵馬將領多之外,還依賴背叛項羽的諸侯王,這才擊敗了項羽,建國之初不得不將一些人封為諸侯王。西漢初年的諸侯王有,楚王(齊王)韓信、趙王張耳、韓王信、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劉邦活著的時候已經剪除了其中七個異姓王,只剩下長沙王吳芮還在,地處邊遠地區,而且實力已經大損,對中央政府已經構不成威脅了。(白馬圖,劉邦歃血殺了一匹白馬,用它的血進行盟誓)

    為了鞏固漢朝的劉氏“家天下”,劉邦在臨終之時十分擔心呂后會大封呂氏諸侯王,威脅劉家的家天下,於是和眾位大臣和劉氏諸侯王歃血為盟。古代祭祀天地或者盟約之時,都要殺牲畜祭祀,劉邦等人在盟誓時斬殺的是一匹白馬,用馬的血塗在嘴上(也有塗在臉部其他地方的情況),然後眾人喝血酒,發下了誓言。具體有兩條:

    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第一條是劉邦對大臣們的承諾,只要漢朝存在一天,大臣們的子嗣都可以得到榮華富貴;第二條則是要求大臣們承擔的義務了,如果漢朝之後有人膽敢將非劉姓的人封為“王”,天下的人都可以討伐,這裡專指這些大臣有義務反對。沒有功勞就不能封侯,如果沒有功勞就封侯天下的人都可以誅殺。

    劉邦明白,自己去世之後呂雉必然掌控權力,會大封呂氏,劉邦這次盟誓就是為了防備呂后。(劉邦呂雉劇照,劉邦白馬之盟對付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呂雉,呂雉比劉邦小15歲,兩個人太瞭解對方了)

    異姓不封王則以,東漢異姓封王就滅亡了!

    有一句俗話,人一走茶就涼,劉邦的白馬之誓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呂后掌權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於是立馬提出分封呂氏擔任諸侯王的提議。呂后這麼快提出這一提議是有自己的打算的,誰如果反對就幹掉誰,誰支援自己就用誰,一切準備工作早就已經做好了。

    結果是,右丞相王陵以“白馬之盟”竭力阻止呂后將呂氏封王,而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則認為封呂氏為王是可以的,於是呂后封了呂氏多人為諸侯王。呂氏諸侯王如下:

    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呂文為呂宣王,張偃為魯王,呂嘉代呂臺為呂王,呂侯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

    反對呂后的王陵被呂后調走,不再擔任右丞相,而是擔任有名無實的太傅,自己因此而辭職回家,頤養天年了。呂氏諸侯王在呂后去世之後全部廢除!

    雖然白馬之盟沒有阻止呂后封呂氏異姓王,但對西漢之後的封王有很大影響,呂后之後沒有再封異姓王。(曹操像,東漢異姓王,很快滅亡漢朝國祚)

    西漢末期王莽篡權,幸好劉秀又拿下了劉家天下,建立東漢,也是劉邦的直系後代擔任家天下的主人。東漢時期也一直沿襲異姓不封王的傳統,曹操打破了這個傳統,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漢而立魏。

    不過封侯的誓言影響力不大,西漢皇室的外戚很多人沒有功勞都封了侯。

  • 18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劉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在剪除各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的殞命很大程度是因為在征討英布的過程中受了傷。可以說,在這種時刻劉邦深刻體會到了異姓諸侯王反叛的隱患。畢竟之前的韓信、彭越、張敖、盧綰等人基本上多有一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英布真實的起兵作亂,也讓劉邦意識到他的擔心是正確的。異姓諸侯王作亂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程度會非常劇烈。如果不是他早早地解決了韓信和彭越,幾家諸侯王一旦聯手,那麼可能以他的兵力也很難壓制。所以,他在最後的時刻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這是為了防止後來的君王濫封諸王,引發禍患。

    第二,從政壇的角度看來。其實,劉邦立下的這項規定也有私心。作為開國之君,劉姓皇族的創始者,後世如果不立異姓王,那麼江山就會一直在劉姓家族中傳承。其實劉邦也意識到了同姓王也有可能作亂。比如在分封吳王劉濞時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邦認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從宗法血緣的角度限制諸侯王的造反。而且,就算是同姓諸侯王造反,江山也會在劉氏手中。從他的角度看來,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看出劉濞有反相後也沒有即刻誅殺,防患於未然。所以,可見劉邦的這種安排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 19 # 夕陽下的晚楓

    “非劉氏不得稱王”,聽起來確實很自私:打天下的時候,功勳卓著的可不是個個姓劉,到坐江山的時候,咋就非得姓劉的才能稱王呢?!然而,劉備此舉,確實在摸爬滾打中總結出來的教訓。要理解這個規定,需要從西漢初的歷史講起。

    第一,劉邦立國之初,被迫分封異姓王

    劉邦一介泗水亭長,是難以憑藉一己之力大敗西楚霸王的,若不是韓信等人的鼎立支援,就不會有西漢王朝的建立。因此,在西漢的建立初期,韓信、彭越等人便要求劉邦實行分封。

    當時劉邦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趙王張敖、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然而,沒過多久,劉邦便深感異姓王存在對於自己的皇位而言是一大威脅,這些諸侯王不僅佔據著廣袤的領土,而且手握重兵,形成了嚴重的割據勢力,對於劉邦的皇位也是虎視眈眈。本來最初分封,劉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旦有機會,劉邦便開始剪除異姓王。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劉邦將所分封的七個異姓王相繼剪除。

    第二,劉邦總結秦亡教訓,大封同姓王

    劉邦在剪除異姓王之後,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原因在於摒棄了分封制,實行了徹底的郡縣制。

    郡縣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此之前主要實行的是諸侯分封制度,西周分封的實質在於“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意思是讓眾多的同姓或異姓諸侯王拱衛周王室,以抵禦少數民族入侵,確保周王室的安全。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兼併戰爭的出現,以及大量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國與國之間的出現了郡縣這類離都城較遠的地帶,為了控制這些地區,編設了郡縣,最初主要為軍事防禦功能。

    至秦朝建立之後,吸取了周朝滅亡,源於諸侯爭霸這樣的教訓,為了鞏固中央王朝的統治,於是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當時這一制度的推行過程中,也是受到許多士大夫的反對,但丞相李斯堅持使用郡縣制,要求中央派官吏直接管轄郡縣,這樣便加強了對基層地方行政的治理。

    而秦朝只堅持了十幾年便滅亡了,因此在劉邦看來,秦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在於推行了郡縣制,放棄了分封制。而當時郡縣制已經推行了很多年,又不能完全廢除,所以西漢初期,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從字面上看就知道郡縣和諸侯國同時存在的這樣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劉邦大封同姓王,一方面認為同姓王可以達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另一方面,認為同姓王沒有離心離德的傾向。所以他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如此一來,分封了九個同姓王。

    可以說劉邦的“非劉氏不得稱王”的這個規定,在呂后專權之時,曾起到過防止呂氏興風作浪的作用,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卻為文景之時的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 20 # 談地理話歷史

    劉邦48歲起兵(公元前209年),五十五歲做了皇帝,辛苦打下天下,建立的基業,五十五歲在那個年代都是長壽的人了,打下江山來之不易,為了漢朝長治久安和他子孫的後代長久統治,他要吸取秦朝滅亡教訓,以及項羽重新分封天下之後,為什麼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他要設計一個讓漢朝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

    歷史有個典故“烽火戲諸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旦周王有難,其他諸侯要勤王的,後來其他諸侯吞併其他諸侯領地慢慢做大,危機到周王室,到戰國七雄周王室被秦所滅,周王室國祚延續791年。項羽滅秦國之後學周武王分封諸侯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

    領地分配不均,諸侯王之間有矛盾,為了利益諸侯王之間互相攻伐,項羽也不能調和諸侯王之間矛盾,戰爭不息,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項羽在對諸侯王征伐中過於殘暴,不得人心。導致天下諸侯反對項羽的人越來越多,劉邦趁機出奇兵出漢中,和其他諸侯一起滅了項羽,劉邦剛得到天下之後,不得不學周武王一樣,把天下一半領土拿出來不情願分封給和他一起滅項羽的功臣們,其餘地方仍舊照秦朝制度設定郡縣,有朝廷派官吏直接管理。

    公元前202年,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聯名尊漢王劉邦為皇帝。天下安定,分封的王也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似乎天下太平,但太平之下各方勢力暗潮湧動,劉邦心裡也清楚,他活著時候,其他的王畏懼他。他死後,兒子做了皇帝,這些異姓王還聽他兒子的嗎?這天下還會不會姓劉很難說了,他要提前考慮身後事了。

    這些王裡劉邦最畏懼楚王韓信,所以除掉韓信,其他諸侯王不足為慮了。韓信、彭越引誘長安被殺,其他王造反被劉邦滅。各國的王被滅之後,這些王的領地如何處置,擺在劉邦面前,如果把這些土地也依照秦朝制度設定郡縣,有朝廷派官吏直接管理。假如漢朝和秦朝一樣,國家發生動亂,劉邦認為漢朝很可能和秦朝一樣很快滅亡,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劉邦還不能完全相信郡縣制,他更相信血緣紐帶,最後還是選擇把這些土地分封給劉氏宗親,共分封八個宗親為王,八個王都有自己軍隊,他們職責平時管理好自己的封地。如果國家動盪,皇帝有難了,這些宗室親王派軍隊勤王。

    這就是劉邦設想漢初政治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要過年啦,去整個髮型,是因為要走親戚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