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笑貫長天

    法貼在!為什麼千古以來沒人能模仿出來呢?

    為什麼書法大家們批這個,駁那個的,沒有幾個敢批判魏晉書法的呢?

    歷朝歷代的書法大家那個沒學過魏晉書法?又有誰敢說自己學通了魏晉書法呢?

    蘇軾喜歡寫自己的書法,他為什麼又教米芾學魏晉呢?蘇軾自己學會魏晉書法了嗎?

    一些人說顏魯公的書法高於王羲之的書法,但是,你們想過顏魯公敢說自己的書法高於他老師張旭嗎?以狂傲出名的張旭敢說書法高於王羲之嗎?

    沒人敢說!為什麼?真的不如,顏真卿之於張旭是親傳的師生關係!可以理解,而顏真卿與王羲之有傳襲不假,可是太遠了,沒有必要忌諱!但是,他為什麼不說自己超過王羲之呢?

    原因是,王羲之的書法在那裡擺著,由著你去學,去臨摹!你就是學不成,也甭管你是大家,還是宗師什麼的,學著寫都不成,你不服氣啊?

    如果你一定不承認這是筆法的問題,我無話可說,您厲害!我只知道一點,您啊!也就這水平了!走好!

  • 2 # 乾得堂

    書法不得古意,從本質上講,是缺乏功力造成的結果。現代好書者,不得功力者眾,得功力者少。雖說不得古意為共識,卻又無可奈何。中國傳統書法中的"古意”,以功力為基本支撐。在講到中國書畫的/功力/時,多不以為然,以為習書數十年怎麼可能無功力?古意,以功力為支撐,以法度為其質,以筆意為所賞,得此,則古意存,功力深厚而法度嚴謹者筆意出其韻,而達其妙。故古意與此中以學問、學識、學力為一體,環環相扣,環環推進。非功力為獨立乃可見書中古意出。此為中國傳統書法的基本認識,當今習書者,只知字型結構,加以描畫,看似得古人碑帖相貌,實質欠缺,如此書法又如何可得書之古意。所以要得書法古意,首先當重/功力/,待到功力深厚,再補以嚴謹法則,書法古意自然現於紙上筆底。(書法自寫,第三圖為練筆之書)。

  • 3 # 快樂書法

    這個話題,說說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古代書論所說的筆法,包含結構,章法。因為筆法不能脫離結構和章法(重點是字勢,即收放正斜之類)而獨立存在。所以,對“勢”的論述,比況,是排在書論第一位的。如東漢蔡邕的《九勢》,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等。

    王羲之教授的《書論》,沒有把筆法作為一個獨立單元專題論述。摘其要者如下文:

    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攲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

    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如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

    欲書先構筋力,然後裝束,必注意詳雅起發,綿密疏闊相間。

    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鉤;或上尖如枯稈,或下細若針芒;或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或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作一字,橫豎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為一字,數體俱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心欲急不宜遲,可也?心是箭鋒,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

    可以看出,赫赫有名的《書論》,對純粹的筆法部分,著墨不多。重點還是體現在結構的構思和字勢的變化上。

    而《筆勢論十二章》最核心的觀點如下文: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這就更加明白不過了。

    古意不達,並非筆法失傳,更重要的是字法的簡陋。即無勢,或者說失勢;因字法簡陋,導致筆法無本可依,章法直白空洞。現代人的字,或有看起來花哨熱鬧,但細審則感覺空洞無物。

    二、筆法神授的裝神弄鬼,故作神秘;各種不著邊際,虛擬空比的臆測釋義;枝蔓糾纏,“外狀其形,內迷其理”的感覺陳述,自古至今,汗牛充棟,陳渣氾濫,餘波盪漾。陳陳相因,造成片面的,孤立的,人為的拔高和神秘化筆法,是世俗認為筆法失傳的又一重要原因。

    不難驗證,就單純的筆法而言,靜態字型的篆,隸,當代人的理解和把握不在古人之下。在歷屆國展,蘭亭獎優秀作品中不難看出;

    楷書,唐楷方面,把古人臨象,或原樣照搬,或迎合世俗寫的甜、光、亮、平,都成了大師,都了不起了,當代人在筆法,字法上的創造等於零;

    魏楷方面,所謂的幾位領軍人物,似乎還在門外。有顫顫兢兢機械刻畫方筆者,有扭扭捏捏擺弄字形,故作姿態者。沒有一人能寫出正大,霸悍氣象。比如戲劇人物的關公簪花跳孔雀舞一樣不著調。藝術理念和實踐還相當幼稚。

    而動態字型的行草書,大草書方面,與古人的差距,仍不可以道里計。花哨,熱鬧,但乏變化及內質。“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萬字不同”的基本原則,在當下還鮮有人能及。

    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於片面拔高筆法直接相關。

    關於過分神秘,強調,拔高筆法的傾向和造成的惡果,明書法理論家趙宧光《寒山帚談》指出:

    “能結構不能用筆,猶能成體,但能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

    馮班《純吟要術》說: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

    王鐸《瓊蕊廬帖》題跋:

    “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稚,易學故也。”

    看起來機械片面理解筆法的問題,也是古已有之。

    啟功詩句“用筆何如結字難”,絕不是泛泛之談,而是書法實踐的切膚之言。

    但這些直指肇要的真知灼見,淹沒在筆法唯一的轟轟嗡嗡的隧道聲音裡,沒有起到啟蒙發微的應有作用。

    三、書法,由民國以前清一色的,飽學之士,知識精英的終身追求和接力,而當前已演化成全民的興趣愛好。世俗化風頭正勁。當代已經絕少知識精英參予書法活動。絕大多數書法人的知識儲備,藝術理念,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不言而喻。

    從這個方面來看,不但筆法失傳,可以說什麼都不傳。

    歷史的看,幾千年來,舉世公認的書法家,屈指可數。希望短期內,能傳承古法的人物紛紛紜紜大量湧現,不現實。

  • 4 # 謝達文《想念》

    近代的書法:雖缺古意但沒有失傳,現代也有書法家的小楷,也寫得很好也。行草書法也有變化萬千呀。只是今一代人少寫毛筆而已。

  • 5 # 書法影響力

    其實書法不得古意,即是筆法不得要領,也是對字帖讀帖的不精到。二者皆有。

    很多書法愛好者喜歡古人的墨跡字帖。這很好,畢竟墨跡的學習是最生動和貼近筆法的學習了。那麼為什麼自己學習古帖以後創作的作品不具備古意呢?

    筆法是一個核心關鍵問題。很多人理解筆法都是從一些現代書法教材和墨跡字帖附帶的臨摹指導上學習這些所謂的筆法。其實這些筆法都是基本筆法,就是讓書法字型形成大概形態的基礎筆法。而真正的古人字帖筆法,還是需要到古代書法理論或者透過自己對字帖的精讀和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取。只有獲取了真正的古人筆法,才有可能讓書法表現出古意。當然,要謹慎使用和融入個人現代書風。

    還有一點就是一個文化環境問題。一個良好開放的文化環境,本身就可以提高個人的素質修養,比如一個捨得的道理,如果用在書法佈局和單字結體上,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古味。大家可以參考古人的章草和今草。去體會這類文化在書法中的作用。

  • 6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書法不得古意,這是筆法失傳,還是我們沒有讀懂字帖?這個問題,應該說既是筆法失傳,也沒有讀懂字帖,二者的原因都有。但是,也可以說,就是一回事。假如筆法失傳,字帖就是一個迷,永遠無法讀懂。反過來說,字帖讀懂了,筆法就在字帖之中顯現。現在所謂的筆法,就是以代代傳授,大同小異。至於是不是古法,無人知曉。就猶如現在的很多傳統手工藝或是歷史上的藝術品,都已經失傳,即使再現,也不是原汁原味。所以說,筆法是不是我們如今想當然筆法,還真的不好說。雖然,字帖是活文物,若想筆法求真,只能在字帖當中尋覓。但是,誰又能得其真諦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魂牽夢繞,孜孜以求,為的就是返璞歸真,迴歸古典。可是,到頭來,最終都成為美好願望。話說回來,書法是否具有古意,主要的原因還是時代使然。唐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就說過:“古質而今妍”,可謂一語中的。所以說,現在的書法以妍美居多,即使書寫篆、隸,古味也蕩然無存。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叫:“陰盛陽衰”。由此可見,如今的書法,真的是難以與古人相媲美。

  • 7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筆法是用筆的方法,再具體說是指執筆和運筆的方法。漢魏以來各種書體即有成熟筆法,更有一批名望極高的書家,如蔡邕的隸書,劉德升的行書,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晉朝始設書博士,教授弟子,鍾繇和與之齊名的胡昭的筆法成為當時規範。楷書在魏晉時期稱作正書、真書,對點橫豎撇捺折鉤有了規範,後人才稱為楷書。

    古人對筆法的論述很多,如蔡邕的《筆論》、《九勢》、王羲之《書論》、孫過庭《書譜》、姜夔《續書譜》等等。這中間也難免有一些精奧失傳,如現在所知王羲之《書論》就可能為偽託。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到當時流傳有王羲之"《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未詳真偽”。

    越是精奧越易失傳,就如王羲之的真跡皆藏之如至寶,聚之於豪門,或失火或翻船毀之一批又一批直到絕跡。古代大家論書當成秘籍,堂奧授徒於耳,決不廣傳,這種狀況豈不更易失傳。有一些掌故就帶有神秘色彩,傳說東漢鍾繇見韋誕藏有蔡邕筆法一書,苦求一睹而不得,氣得槌胸嘔血,以至韋誕死後挖其冢才得到。

    執筆的方法有多種,如雙勾法、單勾法、撮管法、迴腕法等。唐代陸希聲有撥鐙法,要領為五字:撅、押、鉤、格、抵。南唐李後主又將其歸納為八字,再後來一些書家每有闡釋妙義。我在十餘年前在網偶然讀過孫曉雲寫的《書法有法》,中說:“撥鐙,筆桿為馬,拇指為左鐙,其餘四指為右蹬…撥動起來令馬縱橫進退,悉聽指揮”(此論真偽不知,但覺釋意精妙)。

    總結一句感言,書法雖有人說是雕蟲小技,卻屬博大精深,每一代書家都在探求筆法的精奧,或有捨棄,或有繼承發展。書家繼承前人固可貴,繼承性發展尤可讚賞,探索中的人更當尊重。

  • 8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現代人學書法不得古意,主要原因是,讀不懂帖,或者是根本就沒有讀帖,或者是不會讀帖。

    造成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源有很多,比如: 功利思想嚴重,對技法不求甚解,自以為是,夜郎自大,固執己見,不善交流,不學習古人書法論述,不深入鑽研範本原作精神,盲目崇拜偽大師,迷信歪理邪說,訓練方法不科學,執筆法錯誤,運筆法不正確,結字法不清楚,臨摹法不會用,創作法不熟悉,字外功不修煉,實用藝術分不清,臨帖創作混著幹,理論實踐不合拍,傳統現代互相懟……總之,所作所為,沒有多少地方是按古代傳統書法理論指導的那樣進行的!

    試想,滿身毛病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練好書法? 怎麼能寫出古意?

  • 9 # 白菜書法

    總有人認為今不如古,並總想以古為尊。

    也許幾百年後,今人的作品在他們眼裡也是有古意的。

    我心中的古意是字形中那股拙的味道,大巧不工的感覺,比如漢隸。應該劃歸為以字形論的。

  • 10 #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不得古意,並不是筆法失傳,而是書者沒有認真讀帖,沒有認真領悟其所學碑帖的書法精神。這就是我的觀點!

    學習書法不得古意,不得要領,不要動不動就把原因歸於筆法失傳,並把之做為客觀理由,這是自欺欺人的、非常荒唐的說法。實際上,每個法帖中的每個字,都有古人的筆法顯現,怎麼能說是筆法失傳了嗎!

    學習書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耐心,要有韌勁,萬不可有急於求成的想法,堅持不懈才是硬道理。記住,急則敗,急則不成;心靜則能學之,浮躁則學而無成也!關於學習書法不得古意是因筆法失傳的說法,就不要再說了。

    學書想得古意,其辦法是:只要用心臨摹古人的名碑名帖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時下有的學書之人,提起臨帖就感到厭惡,有的人是還沒把古人的碑帖臨到四五像,就急於寫作品,就急於跟風,就急於“創新”,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臨帖,一定要深入,不能有半點浮漂。與此同時,還要認真讀帖,不斷領悟,臨,讀,悟,三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得其古人書法的精華,才能學到古人的筆法和結字規律。

    不認真深入臨帖,讀帖和不善於“悟”的學書之人,是永遠也得不到古人的筆法的,得不到古人的筆法,其字就不會有古意。

    以上為個人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考。

  • 11 # 呂永亮

    古意……這可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啊!

    在各種因素中,材質與化學變化等等各種技術都將涉及到古意是否有”味”……

    有一點可以明確指出~古人是流暢的書寫,現代人太多的是描寫與製作。(製作除了嬌柔做作外,天生缺少了古意)

    如本人書寫的石鼓文,經過影像處理後,是否有文物的感覺呢……如圖

  • 12 # 萬氏制筆

    簡單說書法古意指什麼?本人理解可能是指魏晉時期或者以前的文字書寫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古典、撲素、天真、浪漫、自由、隨意而書的文人雅字。 書法不得古意,是否指現代搞書法藝術之人得不到前說言意?!本人認為:得不到就對了;如果都能輕易得到,那就怪了;因為俗話講"捨得、捨得,沒有舍、那有得",不付出辛苦勞動,就想成功!那隻能是痴人說夢。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此現狀滯泥不前的呢!1是歷史時空相距太遠,人文、習俗,生活習慣不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2語言表達差異。古文言文的書法理論譯文的宣傳講解跟不上大眾學書法的發展需求,使習書人不能清楚理解古人原意,這就造成了學習的困難,(例:如果孫過庭書譜沒有吳方老先生釋文,恐怕有些問題還在探索之中)。3是缺少傳承古意書法文字的示範表演過程,使對古意含意理解缺少用筆方法支撐。導致苦尋筆法無果,不得古意。4是現在人太聰明瞭,習書求真,稍有不解、不自悟探求,便高聲求助;以求述解述行。5由於上述原因和世風影響,使書法教師缺少三省吾身的自律之志,選成書法教育水平不能達到理想和要求。也就講不了書法古意之得失之由了。

    從上述理由看:現在書法不得古意原因主要在我們自己。筆法理論在;古碑古帖在;就說明古筆法沒有失傳,只是我們目前沒有弄通弄懂罷了。所以帖沒讀懂也是毛病之一了。

  • 13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什麼是書法的古意?書法的古意就是透過不斷臨帖筆墨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境界和氣度。它首先是一種筆墨功夫,是運筆中一種控筆能力,這種能力是在不斷臨帖中獲得的,其表現形式是筆畫(線條)裡蘊含的那種古樸厚重的韻味以及古人書寫時那種超然的境界和氣度。

    古意不是一教就會、一練即得的東西,它是長期臨帖中透過不斷的臨、悟在用筆用墨上積累的基本功。如古文字中的金石之氣,楷書中的沉穩大氣,草書中的收放有度等等,無不體現濃濃的古意。草書最見功夫。以張旭和懷素的狂草為例,我們看他的用筆流暢大氣,線條的弧度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似乎再增加張力整個字就要崩潰,這就是他的狂勁。但他狂並不是毫無節制。線上條的每一部分都有變化,不象潑水一樣,一潑到底。而是線上條的變化中即用筆用墨控制中不斷地放和收。就象一個舞蹈家在旋轉中我們看似乎要倒下但總不會倒下,那種在變化中的節制力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意境。

    古意是學出來的。要廣覽博學,加強自身修養,為書法打下厚重的積墊。

    古意是練出來的。就是要練運筆中的控筆能力。

    古意是悟出來的。書法靠練,也要靠悟。要琢磨用筆用墨,琢磨深層次的東西。比如草書,草書的功夫就在於線條的質量和張力。有些人以為草書就是速度要快,寫得越快越好,其實不然。有些人練了很長時間線條仍象潑出的水,飛流直下三千尺,看似流暢,卻又光又滑,毫無古意。原因在哪裡?就在缺變化。變化,就是流動的氣;書法的韻味就蘊含在流動的氣脈中,就象人的養份透過血液傳達全身一樣。古人很聰明,他們就是透過控制用筆來達到一種高古的意境,這是值得我們永遠懷著敬畏之心學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想學古箏,有沒有比較全面一點的古箏教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