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票擬”和“批紅”制度,內閣的主要權力就是“票擬”之權,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主要權力則是“批紅”之權。至於誰的權力更大,則要因人而異。

    “票擬”之權

    明朝內閣是明成祖朱棣所創,其實就是皇帝的諮政機構,其實就是皇帝的顧問和幕僚,只負責像皇帝提供參考意見,這就是“票擬”之權,而他們的權力大小,則決定於皇帝對他們意見的採納程度。

    “票擬”之權,其實就是內閣成員根據下面呈送的公文內容,結合實際情況為皇帝提供幾個可參考的建議,列出個一、二、三,然後由皇帝決定採用哪種措施。例如某個衙門因為某事要朝廷撥款兩萬兩,寫好奏章先呈送內閣,內閣根據實際情況給出幾點參考意見,一是同意撥款,二是否定撥款,三是撥一部分。內閣負責將三種意見寫好,貼在奏章上面呈送給皇帝。

    “批紅”之權

    “批紅”,亦稱“批朱”,就是在內閣將奏章和意見呈送皇帝之後,由皇帝負責最終決策。皇帝根據內閣提供的意見和理由,選擇其中的一條意見用紅字做批示,這件事就算處理完了。仍然以上面的撥款事件為例,三種意見呈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以內閣的意見和理由為參考,選擇了第三條意見,於是用紅字寫上同意撥付一半,處理完的奏章被稱為“紅本”,這“紅本”就是最終的執行標準了。

    誰的權力更大

    其實搞清楚了上面的流程,就不難判斷誰的權力更大了。實際上內閣和秉筆太監的權力就是將前朝丞相的權力分割後交給了兩個部門,一個負責提供意見,一個負責最終決策。

    雖然秉筆太監不影響內閣的執行,只是在代為行使皇權。不過總體來講,內閣一定程度上是受制於司禮監的,畢竟最終的決定權在人家那裡。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太監畢竟比內閣首輔離皇帝更近,人家可是天天能見上。所以即使是大權在握的張居正,也需要馮寶的配合才能執掌大權;而不論是武宗時的劉瑾,還是熹宗時的魏忠賢,都可以做到大權獨擅。

  • 2 # 小豪說的小號

    誰的權利大,要看是哪一個太監,哪一個首輔,還要看哪個皇帝。首先明朝司禮監最高職位不是秉筆太監,而是掌印太監。明朝司禮監以掌印太監為首,下面設數名秉筆太監,明朝早期,司禮監主要指責就是跑腿的,大臣上的摺子,要經過司禮監,然後口述或者批閱奏摺。但是到了後來明朝的皇帝有的不理朝政,這就給了太監可乘之機,這個時候,司禮監太監的權利是大於內閣首輔的。

  • 3 # 一點點歷史

    正常來說,朱元璋廢掉宰相之後,內閣就基本上屬於宰相的位置,像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司禮監秉筆太監,說白了就是個打雜幹活的,跟首輔根本沒有可比性。

    但是具體誰的權利大,還得看是哪個皇帝坐莊。

    咱們用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說,內閣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票擬”,就是把各地呈送上來的奏摺,在呈送皇帝之前,先寫上內閣的建議,皇帝御覽後,用紅筆進行批註,叫做“批紅”,這樣一份奏章才能有實際效力。

    明朝前期,“批紅”的權利掌握在皇帝手中,沒有司禮監太監什麼事兒,但是到了明朝後期,由於皇帝荒廢國事,很多“批紅”實際上都是司禮監太監完成,以至於魏忠賢等人代行皇權,獨攬大權。

    所以說題主的問題,得做具體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 4 # 好史不死

    明朝是一個出奇葩皇帝的朝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伴隨著奇葩皇帝也產生了一些奇葩的人物和制度。

    內閣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不過是幹著皇帝秘書的工作,連高階官員都算不上,後來由於後來的皇帝越來越懶,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樣工作狂人,內閣的工作範圍越來越寬泛,進而權力也越來越大。雖然明朝廢除了宰相,可後來的明朝內閣首輔也就相當於幹了宰相的活,因而被尊稱為“外相”。而為什麼被稱之為“外相”,那是因為宮裡還有個“內相”。這個“內相”就是宮裡最有權勢的太監了。宮裡的太監說白了就是一群特殊的奴婢,沒啥文化還身體不健全,可誰讓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皇帝辦事情,聽事情往往離不開他們,他們也從太祖時候的夾著尾巴做人,到後來的禍亂朝綱。而文人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博弈的最終裁判就是坐山觀虎鬥的皇帝。

    明朝幾百年來,無論是張居正這樣的猛人大臣,還是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無論怎樣風光,但只要皇帝看他們不順眼了,那就得分分鐘鐘下臺。他們無論再怎麼折騰,都無法對皇權形成威脅,因為他們的權力都是皇帝給的。之所以明朝宦官比較囂張,那是因為那群太監是打著皇帝的旗號作威作福,這是皇權的一種畸形的延伸。比如說天啟的時候,這個木匠皇帝對大太監魏忠賢信任,因而魏公公權傾朝野,連內閣首輔也對其極盡阿諛逢迎。而討厭太監的崇禎當了皇帝,魏忠賢立馬被抄家流放。萬曆朝的時候,在萬曆還沒長大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可謂整個明朝最有權勢的文人,大太監馮保雖然也得避其鋒芒,仰其鼻息。所以說二者的權力大小,在明朝無法在制度上比較大小。二者不從屬一個系統,一個是外臣,一個是內臣。屬於截然不同的兩個陣營和序列。聰明的皇帝會讓二者相互制衡,從而防止權臣和權閹的一家獨大,從而對皇權產生致命的威脅。

  • 5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權力絕對大於內閣首輔!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具體分析明朝司禮監和內閣的制度,弄清權力的執行機制,就不難看清楚了。

    明初朱元璋廢宰相,有人說宰相的權力被內閣大臣六部尚書分拿了,簡直是胡說!朱元璋掀起胡惟庸案,殺了兩萬多人,就是為了把宰相的權力分給別人?別扯了,宰相的權力一直在皇帝手裡,一直到明亡都沒改變過。

    那內閣都有什麼權力呢?內閣的權力就是出具意見,其他啥權力沒有!不信?那你就不懂明朝的官制。朱元璋廢了宰相,並沒有連整個尚書省都廢了,所以他還算在制度下進行了權力調整,他都得遵守這個制度,何況內閣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只是五品官,為什麼權重了呢?那是因為他們兼了一部尚書!六部尚書在明代權力並未減小,兵部尚書甚至都可以向地方督撫直接下命令的。尚書的權力加上出具意見的權力構成了閣臣的權力,內閣就算首輔也是臣子,他怎麼也無法跟太監比,因為太監代表的是皇權,是皇帝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和手,是皇權的延伸。

    朱元璋定下規矩,皇帝要總宰相之權,一天上三次朝,一天處理幾百件上千件事情,他是開國皇帝,是可以完成這樣繁重的任務,可是他的後代尤其是朱棣之後哪裡有精力有能力這麼幹,不設宰相的事後代遵守了,但皇帝一個人處理這麼多事的規矩因為皇帝實在精力不濟給徹底破壞了,但事情總要有人做,皇帝不做,又不能分權給六部,那麼太監就成了必然的選擇,難不成讓宮女上?

    司禮監就應運而生,司禮監的太監分為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一個負責代替皇帝蓋章,一個負責代替皇帝批紅,本質上講,政權還是牢牢把持在皇帝手裡,他們只是個工具,但是很多不是軍國大事的人小事,皇帝有時候也會放心交給他們去做,所以他們在某些問題上就是真皇帝了。

    明朝在朱棣之後的皇帝,往往和大臣們不多照面,上朝的時間越來越少,內閣首輔就要根據司禮監太監的行為來判斷皇帝的意思,司禮監太監也要藉助內閣成員的行政權力來鞏固和強化自己的地位,而爭鬥也在所難免,無非是誰掌印,誰秉筆,誰當首輔的問題,他們兩個部門也是確實意義上的相生相殺,互為制衡,然後皇帝總其成。這也是明代皇帝不上朝也能把持大權的原因之一。

    但太監畢竟是代表皇帝的,就是奴才也是主子的奴才,是皇權的延伸,任何臣下都是無法邁過這個坎的,包括首輔。

  • 6 # 超兩公里兔兔

    內閣首輔是傳閱篩選六部奏摺,秉筆太監負責批閱,內閣首輔相當於秉筆太監的秘書。所以秉筆太監權利比內閣首輔大,秉筆太監相當於沒實名的皇帝,明朝皇帝懶所以一切交給太監行使皇帝權利,如果秉筆太監想大權獨攬很輕鬆就能做到,讓手下上奏摺彈劾內閣首輔然後直接批紅首輔隨時被打死。

  • 7 # 一笑君王

    打個通俗一點的比喻:司禮監想當於皇帝的手腳,內閣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各地方公文先由內閣處理,小小不言的事情內閣就批准了比如某大臣要娶老婆,某個大臣感冒請三天假。大事情還要讓皇帝處理!比如官吏任免,地方受災要救災款,皇帝看了內閣處理意見,讓司禮監代寫批示!掌印太監用印下發。這是流程,朱元璋等幾個皇帝精力旺盛,大多數自己處理,司禮監沒有多大用!到了中後期皇帝要玩樂享受,煉丹,做木工。沒有時間看奏摺司禮監就權力大了起來,太監開始掌控天下!內閣三位首輔和朝臣首輔之間互相爭鬥所以越發抬舉拉攏司禮監,顯得太監更加高不可攀了

  • 8 # 種花家孤寡老人

    用現代話說,司禮監的職能好比中央辦公廳,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就是中央政治局,和皇帝一起協商國家大小事務並做出決策。當然,在皇權時代沒有什麼民主集中制,司禮監也好內閣首輔也好都是在皇帝的支配下工作,皇帝擁有一票否決權.

    明朝執行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太監是天子家奴,而內閣是士大夫的代表,司禮監稟筆太監和內閣首輔誰的權利大取決於皇帝的需要,當文官集團權利過大時,皇帝 就會扶持司禮監,給予司禮監更多的權利,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當司禮監權利過大時皇帝又會扶持內閣。

    歸根結底,司禮監稟筆太監和內閣首輔都是幫助皇權的左右手,皇權需要誰時誰就厲害一點。當然還有兩種特殊情況,一種是遇見比較勤政的皇帝如太祖、成祖、崇禎等,這個時候太監和內閣都只能被皇帝壓制。另一種是幼君上位內閣輔政,如張居正,這個時候內閣壓制皇權。

  • 9 # 南洛平

    我說一下看法。內閣的作用是提供選項給皇帝,哪些事兒是當下要辦的。秉筆太監是替皇帝批覆的,決定權在皇帝。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秉筆太監相當於秘書長。皇權和相權會有博弈,誰佔上風時誰就權力大。

  • 10 # 王言王語1

    這個沒有可比性,太監是為皇上服務的,權利範圍窄,內閣首輔是掌管整個國家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利範圍大。

    同時也要看那個時代,明朝寵幸宦官,往往宦官左右皇上的決策,所以宦官手裡有實權。其他朝代,宦官不得干政,所以大權除皇上外,基本就是內閣首輔了。

  • 11 # 月居癮

    司禮監職能

    司禮監明太祖洪武年間建立,由太監掌管設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 其初期沒有太大的權力,到了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厭政以及上位年幼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替自己批紅(皇帝審批用紅筆,所以叫批紅)。於是司禮監逐漸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干預朝廷決策。在在各處衙門壯大自己的勢力。雖然司禮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但任然受制於皇權,可隨時被罷免。

    明朝內閣制度

    明朝內閣於建文四年成立,至到明朝滅亡、兩百多年來一直為皇帝的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擁有最後的決定權力。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提升,此後內閣的權力逐漸增大,到明世宗嘉靖年間,內閣首輔的地位儼然成為真正的宰相,可壓制六部。內閣成員人數在四五人左右、至多七人,大學士多自稱閣部。 首席內閣大學士即內閣首輔,擁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地方衙門呈報來京的奏章,先由內閣議會後進行票擬、以藍筆書寫;再呈送至司禮監,由掌印太監批紅,經校對後再逐一下發到地方,如此宦官之間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執掌大政。也是皇帝的政治手段,以此來平衡各方的勢力。

    司禮監掌印太監,負責內閣票擬決策中“批紅”的部分,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太監職位。而司禮監秉筆太監,雖然負責用紅筆、批示處理意見是否可以執行。但是秉筆太監卻說了不算,因為批紅後的奏摺,要經過司禮監掌印太監最後稽核,如果他可以了,才可以蓋上皇帝印章;他有權利打回去、讓重新批紅。所以司禮監掌印太監才是太監中的一號人物。秉筆太監的權利自然無法與內閣首輔相提並論,除非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否則內閣是不會懼怕的。

  • 12 # 九九177552022

    關於秉筆太監和宰相的權利和責任犯愁,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他們到底是專管哪一職責。秉筆太監是皇帝的跟屁蟲,手裡拿著一支筆一個本冊,從皇帝起床到上朝再到睡覺一天到晚事無鉅細的每做一件事、說的一句話都要如實記錄下來,說糙一點就是放個腸胃不好的屁也要記錄下來,他們是無官職和參政權利的。只是一個御用記錄員,可以說他們的地位還不如大太監或總管。宰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明朝的宰相手握軍政經濟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獨權,在明朝甚於別朝,以至於在明朝前期太監沒膽公開干預朝政和左右大臣更別提左右權臣。宰相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直接將聖意傳達文武僚屬的直接最高長官,他經常可以左右帝王的意思和意圖,可以斡旋百官和帝王的關係,宰相的一句話能夠決定朝議的定奪。雖然如此,但皇帝身邊的人宰相一般也不敢輕易的惹,因為宰相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時在耳邊說話的人,一句話就可以顛倒黑白。在明史和明通鑑以及清朝皇帝起居注都對秉筆太監的作用有詳細說明,在萬曆年間開始往後,秉筆太監就成了宰相的剋星,皇帝的一言一行他要不漏的記下來,就是皇帝和每一個人的談話,大臣的啟奏都要記錄,包括所聽到的話也會記錄,他可以把相關的不相關的隨意記錄,有意無意的掌握了他人的生死大權,宰相顧忌,投鼠忌器般畏讓,有無權利都互顧忌。也就分不清誰比誰權利更大。

  • 13 # 裴子俊1

    首輔何許人也?首輔是(首席核心大學生)內閣輔臣的頭兒,明朝內閣制度。我感覺首輔應該相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角色。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奏。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所以明朝的皇帝嘉靖皇帝(修仙練道吃少女的月經)正德皇帝(建豹房亂搞孕婦皇宮裡做買賣玩打仗)還有天啟皇帝(只愛幹木匠活)等如何的胡作非為,都沒事。

    其實明朝的皇帝最好乾,你我之流都能幹。不幹活隨便折騰。只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嚴禁內閣和宦官勾結)

  • 14 # 春韻劉姥姥

    明朝司禮監稟筆太監和內閣首輔誰的權利大?

    對不起這個我不清楚。不知道。

    你提的應該是權力大吧?不應該是權利大。

  • 15 # 歷史皆不見

    兩者的職位權力和當時的皇帝還有掌權的太監大臣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明朝司禮監稟筆太監是明宣宗以後才有的,主要是負責用硃筆記錄皇帝的口諭,然後再轉交給內閣大臣,再由六部核對頒發。說到底,這個職位就是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利,防止黃泉落到一個部門的手裡。皇帝身邊最親的當屬太監,而在明初太監的權利小的可憐,還處處受到限制,直到後來的幾位人才,劉瑾和魏忠賢的出現,才迎來了太監權利的春天!

    司禮太監“硃筆批紅”是在代行皇權,起到監督內閣的作用,從而達到控制整個皇權的目的。

    而內閣最開始只是皇帝的秘書,也沒有多大的權利,內閣制度建立於永樂期間,權力上升於宣德時期,在萬曆年間,權利上升到頂峰。期間和宦官集團有對抗,有合作,甚至在張居正主掌內閣期間,內閣的權利還凌駕於皇權之上。

    皇帝有時候奈何不了內閣,因為內閣都是有學識的大臣,個個都主掌朝廷重任,而宦官集團卻只有東西廠巴掌大一塊地方,皇帝一旦發話,該砍頭的還是得砍頭,不用考慮那麼多!

    你說誰的權力大還真不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總體上還是內閣權利大,為什麼?因為讀過書的不好惹,更何況還是內閣大學士!

  • 16 # 明離子

    首先,斗膽指出提問者的一個誤區:秉筆太監並不是司禮監最高職務。

    要對比,也應該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內閣首輔相比。

    為什麼呢?因為司禮監的最高行政職位是掌印太監(最高職位應該是提督太監,但掌印太監的行政職權更大),且只有一個人,而秉筆太監卻不止一人。

    所以,回答問題前我覺得司禮監和內閣應該這麼做權力對比才對:

    司禮監掌印太監<=>內閣首輔;

    司禮監秉筆太監<=>內閣次輔以及其他閣臣。

    明宣宗時期,為了壓制內閣權勢,將國家的決策權分成“票擬”和“批紅”。

    “票擬”,熟悉明朝內閣制度的都知道,是內閣成員對國家重大事務決策時的投票權,然後內閣首輔會將投票結果以藍筆在奏疏上寫下了,呈報給皇帝。

    皇帝收到奏疏,要用紅筆進行審批,來定內閣的決策可行不可行,所以這一環節又稱作“批紅”。

    但是,明朝的皇帝疏於政務,於是司禮監應運而生。

    內閣奏疏呈上司禮監,由太監替皇帝代為批紅,這些代為批紅的太監便是秉筆太監。

    但如內閣次輔等其他閣臣沒有藍批權力一樣,秉筆太監的紅批要再次上呈司禮監掌印太監審批,掌印太監看後覺得沒問題,蓋上皇帝印璽,這紅批才算生效。

    所以說,在皇帝不勤於政事的情況下,司禮監掌印太監擁有對國家決策的最終定稿權。

    那麼,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內閣首輔誰的權力大呢?

    透過上述處理政事的流程不言而喻,掌印太監和內閣首輔的權力對比視皇帝而定。

    皇帝若是勤於政事,批紅用印皆親力親為,那麼掌印太監就是個跑腿打雜的;

    但若是皇帝疏於朝政,那麼司禮監掌印太監可以說是權力通天,遠勝過內閣首輔的權力。

    內閣首輔必須要巴結討好著掌印太監才能將自己的政治抱負付諸實踐。

    例如,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就和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寶關係深厚,才得以讓自己的改革政策順利落實,成為受後人敬仰的改革家。

  • 17 # 聊一點點歷史

    明朝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的權利誰大?如果說單論內閣和司禮監兩個機構的權利的話,在明朝歷史中存在著此消彼長,基本上是權利相當,又相互牽制。如果說說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兩個人的權利誰大的話,就要看當秉筆的人是誰了,需要具體分析。

    明朝擁有龐大的太監繫統,而司禮監又是太監二十四衙門之首,司禮監與御馬監分掌文武大權。司禮監參與政務的權利來自於“批紅”,內閣奏報的奏章,需要皇帝來行使最好決策權——“批紅”,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都不理朝政,很多決策都由司禮監做出,於是逐漸取得了“批紅”的權利,代行皇權。

    司禮監實際地位最高的是掌印太監只有一名,而秉筆太監有八名,但就誰的權利大,要看具體個人。明代歷史上有權的太監中:如劉瑾、汪直為掌印太監,魏忠賢、馮保、王振則為秉筆太監,所以還是看在這位置上的人。

    明朝後期,司禮監的許可權更加膨脹,又掌握了,東廠這個特務機構,往往是以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兼任提督東廠,實權得以膨脹。在後期司禮監權利是力壓內閣的。

    所以說內閣首輔的權利在明朝前中期還是很大的,內閣的權力甚至可以與皇權抗衡。但是在中後期以後,司禮監的權勢地位逐漸上升,甚至是力壓內閣。

  • 18 # 五味社

    明朝宦官的權力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皇權的代言人,因為他們具有“批紅”的權力,而把這一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的正是司禮監首領太監。

    司禮監太監中職位最高的自然是掌印太監,僅有一人,下設幾人為秉筆太監,專管批紅,秉筆太監中有一人位居其他秉筆太監之上,因為他負責管理東廠。

    儘管秉筆太監具有批紅的權力,但最終決定批紅是否能過審的還是掌印太監。內閣要想票擬透過,只有和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保持好的合作關係,比如馮保和張居正,可見掌印太監的權力比內閣首輔要大的多。

    至於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權力誰大,很難說。也許內閣首輔討好秉筆太監沒用,畢竟批紅最終大權在掌印太監手中;但宦官集團內部勾心鬥角,可對外還是很一致的,所以內閣首輔又不得不討好秉筆太監。

    另外,魏忠賢僅是秉筆太監,可掌印太監甘心成為魏忠賢的跟班,因為他知道,自己掌印太監的位置是靠魏忠賢才有的,所以魏忠賢一個秉筆太監,權傾朝野,權力自然是比內閣首輔大的很多。由此可見,所以孰大孰小因時、因人而異。

  • 19 # 楊致運

    謝邀回答 明朝始於洪武,敗於崇禎。洪武從一個流浪的布衣到號令天下為帝,來自不易,他對權力是非常看重,唯恐傍落,朝中大小事情都能瞭然於胸,在勤政方面是值得讚許的,在他的時代,莫說皇權朝綱,就是衣食住行,也要親批奏摺,這樣的皇帝,連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捕佐手中的權力也都空空如也,不用說輪到司禮崇筆太監能有幾許已經不言自明當然後來的皇帝淫意荒延,不理朝政,皇權旁落,太監宦官當道,宦官的角色便由負責皇帝飲食起居,和皇帝臨朝的通風報信的簡單職權向除了皇帝只有宦官的野蠻過渡,駕空皇權,把持朝政,專橫跋邑,這時的大臣已經無權可言,太監之權已經遠遠超過輔臣,也有人把這種亂象戲稱為:一朝君子一朝臣,不是人臣亦專權。

  • 20 # 三漠胡楊

    首先,我們來看下明朝的統治中心是如何運作的,一封奏摺,到達京城(現北京)後,傳送到內閣,由內閣(通常大於1個人)給出處理方案,內閣則是首輔負責制,基本上是首輔的一言堂,其他閣員包括次輔,正常情況下只能按照首輔意思辦事;內閣的處理方案報送皇宮,由帝國最高統治者進行批覆--批紅的來源,但,由於皇帝本人的精力有限,明宣宗後,批紅分成了兩部分:執筆、蓋章,由信任的太監來執行,即司禮監稟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其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太監中權勢最大的,因為在明朝沒有加蓋印章的紙,在大臣的眼中還不如廁所裡的紙管用;

    明宣宗朱瞻基

    而,稟筆太監只是把奏摺上面內閣的處理意見抄錄下來,並且由於批紅權利過於重要,明朝的皇帝除了極個別的人外,對幹活的太監管的相當嚴格,所以相對操作空間不大;內閣首輔則是全體文官集團的第一人,相對來說,首輔權勢更大一些,在沒有皇帝明顯支援的情況下,稟筆太監甚至司禮監掌印太監(太監中的第一人)在內閣面前都抬不起頭,印象中感覺明朝太監權利很大,是因為文官集團過於強大,明朝最高統治者為了維持統治的穩定,加入了太監來制衡他們,太監相應的由於身體優勢,就在皇帝身邊,自然地成為了皇權的受益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祛除臉上的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