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楚伐隨這個典故已經非常熟悉了,還有其他的麼?
10
回覆列表
  • 1 # 微言戲語

    最經典的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答曰;“吃倒是挺能吃的,一頓吃七個饅頭,八碗粥,外加五個雞腿,就是消化功能不好,一會功夫去了八趟衛生間”

  • 2 # 道中道道而道

    孔融這個人我想沒人不知道吧?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的家喻戶曉,小時候的孔融不光謙讓,而且還很聰明。孔融小時候去洛陽,去拜訪當時的名士李膺,但是李膺家有個規矩,如果不是名士或者是李膺的親戚,一般門房是不會通報的。當時的小孔融既不是名士,也不是李膺的親戚,但是孔融還是去了,還是打著親戚的名號去的。李膺見到孔融後就問他,我們兩家哪來的親戚關係,謊言被拆穿了孔融也不慌,直接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徒的關係。所以我們兩家自然是親戚。”李膺聽完後哈哈大笑。然而這件事情還沒有結束。

    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家做客的時候,李膺將孔融的這件事情告訴了陳韙,但是陳韙卻不以為然的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可就不一定了。”孔融當時也在現場,直接回懟:“那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噎得陳韙一句話說不出來。

    在《履園叢話》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張映璣的鹽運使,有一天他出門的時候被一個婦人難住了,原來是這個婦人的丈夫對這個婦人不好,還想要娶小妾,這個婦人就想請張映璣做主,但是張映璣一點都不想管這件事情,於是就甩甩袖子說:“我是賣鹽的官,不管你們家吃醋的事情。”

    其實這些神回覆都不算什麼,雍正皇帝的那才叫一絕。雍正勤政是公認的,嚴厲也是公認的,但是你要是看了雍正和他臣子之間的對話,絕對會對雍正的形象大為改觀。

    雍正在批田文鏡的奏摺的時候,回的是“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當然更有意思的是雍正批年羹堯的奏摺,經常能看到“朕亦甚想你”“朕實實想卿”這類的話,完全想象不到雍正皇帝是會說這種的話人啊。

    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歷史上出兵討伐敵國都有個講究師出有名,楚國又一次攻打隨國,隨國國君說:我沒有任何罪名,你為什麼攻打我?楚國國君說:你平常不都罵我是蠻夷嘛,我就蠻夷了不講規則怎麼著?

    西晉的晉惠帝司馬衷是著名的大昏君,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訊息被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疑惑: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曹丕聽說鍾毓、鍾會兄弟倆能言善辯,於是召見了他們。兄弟倆當時也只有十三四歲,自然心裡都忐忑不安。曹丕見他們來了,命他倆上前。鍾毓走上前跪拜。曹丕一看,這孩子滿臉是汗,便問道:“你臉上為何這麼多汗呀?”鍾毓很恭敬地回答說:“戰戰兢兢,汗出如漿。”曹丕又看見鍾會的臉上一顆汗珠也沒有,好奇地問道:“你為何沒出汗呢?”鍾會微微一笑,語氣很平靜地說:“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曹丕聽後哈哈大笑,誇獎兩個孩子果然機智過人。

    宋太祖曾親自提審囚犯,某犯哭訴稱:“臣是官家鄉鄰。”太祖疑惑,以為老家鄉親,便追問家住哪裡,答曰:住東華門(皇宮外大街)。太祖大笑乃釋。

  • 3 # 磨史作鏡

    列舉三個吧,都挺神的。

    1.孔文舉神回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東漢末年,十歲的孔融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司隸校尉李膺,到了大門口門衛問他們是誰,孔融答到:我們是世交。通報進來後,李膺一看不認識,奇怪地問孔融:我們兩家何時有過交往啊?孔融答到: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李孔兩家那時候就是師生關係了,不是世交嗎?李膺很吃驚這個小孩的知識和反應能力。恰巧這時候太中大夫陳韙來拜訪,李膺就把孔融的表現說給了他。陳韙不以為然,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聰明。孔融應聲說:看您現在的樣子,小時候必定聰明!陳韙大囧!

    2.趙匡胤的“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北宋建立後,還有幾個割據政權存在,其中的南唐(當時已經改成江南國)就是一個,宋太祖趙匡胤志在統一,因此雖然江南國主李煜已經臣服,但依然興兵討伐。李煜派來使臣來和趙匡胤辯論,說:李煜伺候大宋,如同兒子對待父親,為什麼要討伐他呢?趙匡胤神回覆:你見過父親和兒子是兩家的嗎!(古人不分家)使臣爭辯:李煜實在無罪!趙匡胤說出了他的千古名言:我知道他無罪,但是天下一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3.張作霖的“寸土不讓”

    東北王張作霖出身草莽,但是喜歡書法。一次日本人請他寫字,他寫完後落款“張作霖手黑”,隨從提醒他:大帥,應該是手墨,少了一個“土”。張作霖把眼一瞪說:你懂什麼,這叫寸土不讓!這話讓一直覬覦東三省土地的日本人非常尷尬。當然這是個傳說了,但是也說明了當時日本和張作霖之間既互相利用又互相防備的關係。

  • 4 # 高了高

    我覺得最經典的,是明末清初的一個人,名叫馮銓。

    馮銓的父親,本是明朝官員,後來被東林黨人彈劾,罷了官,家境敗落。

    這難不倒馮銓。有一天,他聽說權臣魏忠賢要回家燒香,路過自己家鄉,於是在道旁跪哭,痛述自己飽受東林黨坑害之苦。

    魏忠賢也痛恨東林黨,由此記住了馮銓,並提拔了他。

    幾十年後,明朝滅亡,迎來了大清政,當政的是多爾袞。

    馮銓讓全家人都穿上滿族服裝,表示歸順大清。

    出現這樣一個“投降的表率”,多爾袞還是比較滿意的,但內心裡,自然對他十分不屑。

    見到馮銓時,他不無諷刺地問:你們漢人,不是都講究忠君的嗎?

    此時的馮銓,來了一個“神回覆”,震撼全場、震古爍今。

    他說:

    “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

    頓時把自己的投降行為,說得極其高大上!

    多爾袞被馮銓華麗的辭藻、深邃的人生哲學驚呆了,不由得五體投地,大為讚歎。

    馮銓表現了兩點過人之處:

    第一,強悍的口才。

    想當年,他在路邊哭,魏忠賢之所以聽得進去,估計也與此有關。否則,誰願意聽一個人哭唧唧地訴說?

    第二,無敵的臉皮。

    有些人,口才很好,也會玩這種措辭,可是臉皮不容許他說出這種話。

    能說出這種話的,臉皮不厚,不可能。

  • 5 # 北門猿

    說個從兩方面都符合題目要求的……

    過去人們有一種活動,叫做“扶乩”,也可以寫做“扶箕”。玩法是用一個沙盤,兩個人扶著架子,架子上吊根木棍。兩個人扶著架子,當有人問問題時,木棍會在沙盤上畫出各種痕跡,這就是回答。

    過去的人相信,進行扶乩時,會召來神靈上身,木棍畫出的痕跡就是神靈借被附身人之手給出的答案。這是字面意義上的“神•回覆”了。

    明末有個諫官,一次在玩扶乩的時候,問自己剩餘壽命還有多少。神仙給答案說:你去世的日子是某年某月某日。此人一看,這日子離得不遠了,於是就很鬱悶,提心吊膽地等到那一天,結果竟然沒事。

    非但沒事,後來還讓他活過了好些年,到清朝做的官比從前還大。扶乩似乎是當時很流行的一項活動——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裡記了不少扶乩的故事。有一天,此人又到同僚家去扶乩,一套準備工作之後,神仙降臨,此人一看,這位神仙我見過,不是當初斷定我陽壽多少的那一位嗎?於是上前問出了心存多年的疑惑:為啥您那次算的沒應驗?

    神仙冷冷地拋下一句:你自己不死,我能怎麼辦?

    此人大為慚愧,二話不說離席而去,看來是沒臉見人了。

    神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原來當初神仙給此人判定的死亡日期,是甲申年三月十九時,就是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的那一天。

    神仙的潛臺詞是:我本以為你是個有骨氣的官員,會殉國而死。誰想到你沒打算死,是我看錯你了……

    宋按察蒙泉言,某公在明為諫官,嘗扶乩問壽數,仙判某年某月某日當死,計期不遠,恆悒悒,屆期乃無恙。後入本朝,至九列。適同僚家撫乩,前仙又降,某公叩以所判無驗,又判曰:君不死我奈何?某公俯仰沉思,忽命駕去,蓋所判正甲申三月十九日也。

    (P.S.小說家言,不代表歷史真實。)

  • 6 # 倩仔的歷史茶館

    這場對話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發生,堪稱神回覆。

    戰國的時候,墨子和公輸班在楚國會議室裡對決,公輸班輸得一敗塗地。

    於是公輸盤說:“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回覆:“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這番對話聽得一旁的楚王一頭霧水。

    這番對話什麼意思呢,公輸班對墨子說我有辦法治你小子,我不說,然後墨子毫不示弱,說我早知道你心裡的小九九了,我也不說。

    其實這場對話的背景是楚國的公輸班造了雲梯想要攻宋,墨子得知後連忙趕到楚國,並在朝堂上和公輸班演繹了一場戰爭,結果公輸班輸得一敗塗地。

    惱羞成怒的公輸班想要殺掉墨子,然而墨子不卑不亢,他的回覆其實是說他還有三百多個弟子,即使殺了他也還是會有很多人來抵抗。

    墨子一番回覆巧妙地化解了緊張局面,同時展現了極高的外交水平,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發生,不得不說是神回覆。

  • 7 # 朱鐵平

    秦宣太后羋月,也被稱為羋八子。是秦昭襄王的母親。羋月本為楚人。平時比較豪放,對男女之事,向來也看得開。他最著名的婚外情就是和義渠王有一腿。老了之後還想讓男寵陪葬。秦宣太后不僅私生活不拘一格,在國事上也保持了同樣的作風。

    秦昭襄王剛剛登基的時候。宣太后垂簾聽政,主抓秦國大事。在此期間,秦宣太后在一次外事活動上做出了一個震爍古今的神回覆。

    一次楚國圍攻韓國,韓國派尚靳跑去秦國求救。秦宣太后羋月見到尚靳之後,問了他一個問題。秦宣太后說:“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翻譯一下就是:“我以前服侍先王的時候,先王把腿放我身上,我都覺得很累。但是先王把整個身子壓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反而不覺得重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是有好處的。我們秦國幫助韓國,花費巨大。韓國想獲得我們秦國的幫助 ,總要給我們一點好處吧。”

    這可能是全中國第一段記於史冊的葷段子了。而且還是國事外交級別的葷段子。羋月這段神回覆,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 8 # 待曉兒

    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關於李杜。我國詩歌史上李杜並稱,指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而還有一個小李杜,即李商隱和杜牧。所以,後世有人問,我們叫杜甫為老杜,杜牧為小杜,那為什麼不稱小李和老李呢?有人答:“因為杜甫不曾年輕,李白沒有暮年。”堪稱絕妙。我們讀杜詩,往往有家國天下的積鬱,而讀李白,往往是詩酒長歌的灑脫。如此謫仙人物,稱之老李的確不妥。

    第二個是君臣對答。南唐中主李璟和宰相馮延巳不僅是君臣,還是文友。二人有一個絕妙對答。話說有一次,李璟對馮延巳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該句出自馮延巳名篇《謁金門》,講述女子思念丈夫。李璟的意思是說,馮延巳啊,你怎麼那麼能管閒事,人家女子的情思和你有什麼關係。馮延巳有些惶恐,雖然君主在開玩笑,但君臣身份在,也不敢隨便回答。急中生智,於是說:“未若陛下‘夜裡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夜笙寒。”該句出自李璟《攤破浣溪沙》,也指女子思念丈夫。馮延巳的意思是,論起管閒事,哪裡及得上陛下您呀。

    第三個故事講述為師之道。有一次乾隆皇帝去書房,發現嘉慶不好好讀書,被他的老師王傑罰跪。也許是出自帝王的威嚴,也許是出於父親的慈愛,總之乾隆很不高興。他拉起嘉慶,對王傑講:“跪亦皇子,不跪亦皇子,君君臣臣乎?”王傑聽了以後,看著乾隆說:“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師之道乎!”乾隆聽罷,令嘉慶復跪。

    再來說說中國的一種對聯,叫做無情對。本來對聯上下聯要對仗,還要有聯絡。但這種無情對呢恰恰相反,雖然上下聯都有一定的意義,也字字相對,但絕無聯絡,甚至越遠越好。比如明成祖朱棣曾對文臣解縉說:“我有一上聯‘色難’,但就是想不出下聯。”解縉應聲答道:“容易。”朱棣說:“既說容易,你就對出下聯吧。”解縉說:“我不是對出來了嗎?” 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

    “色難”一語,出自《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很難的事。

    解縉所對“容易”,見於西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於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意思是在君王面前指陳得失,不可輕易從事。

    這一類對聯還有很多,比如“門前花始放,閣下李先生”;“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漢子,唐寅”;“青稞,丹麥”。這種無情對讓人叫絕的同時,也反應了漢字的妙趣。

  • 9 # 仲由足球

    “天國物產豐盈,本不需互通有無”

    直接將清朝國運幹掉,讓中國錯失與工業革命接軌的最佳時機。斷送了中國當時鞏固東方第一大國的武備能力,近代歷史上能改變歷史的話這句應該是個重頭。

    如果不是乾隆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拒絕了與英國的貿易通商,恐怕甲午海戰不會發生就算髮生了也不會戰敗,那麼後面的很多事包括國難都會規避。

    “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這句話直接將中國帶入到特色社會主義下的太平盛世!

    “不尊重科學,就會瞎指揮”

    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今天是他老人家逝世43週年,感激他老人家的這句話:今日盛世如您所願!

  • 10 # 趙公子無恤

    鍾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今河南長葛縣)人。三國後期曹魏重要謀臣和書法家,太傅鍾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 出身潁川鍾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世說新語》和《晉書》裡有他的很多有意思的對話。

    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少年時就名聲在外。鍾繇引見他們兩個去見魏文帝曹丕,鍾毓緊張地全身是汗,鍾會呢好像沒事兒一樣,從容的很。曹丕問:“鍾毓啊,你怎麼出了那麼多汗啊?”鍾毓說:“陛下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問鍾會:“你怎麼不出汗呢?”鍾會學著他大哥的口氣說:“陛下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偷酒不拜

    鍾毓、鍾會小時候趁鍾繇午睡時,一起偷藥酒喝。鍾繇剛巧醒來,故意裝睡觀察兒子們怎樣行事。鍾毓行禮後才喝酒,鍾會只喝酒不行禮。隨後鍾繇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鍾毓回答說:“酒以成禮,不敢不拜(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父親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本非禮,所以不拜”(偷本來就不是行禮的行為,所以用不著行禮)

    妙語連珠

    司馬昭和陳騫、陳泰一起乘車,經過鍾會家時,招呼鍾會一同乘車,隨即駕車離開。等鍾會出來,車子已經走遠了。鍾會趕到後,司馬昭藉機嘲笑說:“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和別人約定時間一起走,你為什麼遲遲不出來?大家盼著你,你卻遙遙無期)。鍾會回答說:“矯然懿實,何必同群(優秀的人,為什麼一走要和大家群)!”司馬昭又問鍾會:“皋繇何如人?”(皋繇是個什麼樣的人?)鍾會回答說:“上不及堯、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時之懿士。”顧謂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黨。”(陳泰,字玄伯,)

    按:鍾會的父親是鍾繇(音遙)。

    陳騫的父親名陳矯

    司馬昭的父親是司馬懿

    陳泰的父親名陳群

    曾祖父名陳寔(音實)。鍾會在回答時或者直用其名,或者用同音字,以此來報復他們三人。

  • 11 # 歷史簡單說

    一,在春秋的時候,鄭國大夫祭仲專權,鄭厲公與雍糾準備聯合起來剷除祭仲,雍糾是祭仲的女婿。雍糾喜歡把什麼事情都跟他老婆說,他老婆自然是祭仲的女兒。一邊是老公,一邊是老色,雍姬左右很為難,她也難不定主意。

    她就回家跟她母親說,她母親自然是祭仲的老婆,對於她來說,祭仲是老公,雍糾是女婿,這個希望選擇嗎?肯定是選老公呀!雍姬就問:母親,父親與丈夫哪個親呢?她母親說:天下人能成為你的丈夫的很多,而你的父親就一個,你覺得哪個親?

    結果,雍姬把這個事情就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祭仲,結果祭仲搶先動手,殺掉了雍糾,鄭厲公不得不逃走了。

    二,鍾繇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鍾毓和鍾會,兩兄弟都特別能說善辯,曹丕召見兩兄弟,想來考考他們,這兩兄弟都差不多十三四歲的樣子,來見曹丕其實也十分緊張。曹丕先讓鍾毓上來,鍾毓滿頭是汗。

    曹丕就問鍾毓:你怎麼滿頭是汗呀?鍾毓回答說:戰戰兢兢,汗出如漿。曹丕又讓鍾會上來,鍾會一點汗都沒有。曹丕就問:你哥滿頭是汗,你怎麼一點汗水都沒有呢?鍾會說: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曹丕聽後哈哈大連,連誇這兩個孩子機警過人。

    三,王安石有個兒子叫王雱(pāng),跟曹衝一樣,也是一個神童。王安石有一個朋友,想要戲弄一下王雱,就找來一頭獐和一頭鹿來讓王雱辨認,可是王雱雖然聰明,但是因為年紀小,也沒見過這兩種動物呀。

    大家更打算看王雱出醜,王雱細細一想,說:獐的旁邊是鹿,鹿的旁邊是獐。旁邊的人一聽都愣住了,雖然王雱這樣說是有取巧的行為,但是本身讓一個孩子辨認這兩種動物就是難為他,禁不住誇讚他確實是一個神童。

    四,伊籍是劉備的一個大臣,也是一個能言善辯之人。有一次,他出使吳國,拜見了孫權,孫權也聽說伊籍是個機警之人,就想刁難他一下,他就問:伊籍呀,真是難為你了,讓你侍奉一個無道之君(指劉備),一定很辛苦吧?

    伊籍說:不會呀,一點都不辛苦,只不是拜一下,然後就起來了(指向孫權拜見),怎麼會辛苦呢?孫權吃了啞巴虧,只能哈哈大笑,化解尷尬。

  • 12 # 這些歷史要讀

    1、最經典就是劉邦的“分我杯羹”;

    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著名的流氓皇帝,說話相當的貼地氣,而且什麼“無恥”的話他都能說得出口。也正因如此,就連楚霸王項羽也拿他沒辦法。

    有一次,項羽打算拿劉邦的老父親劉太公來要挾劉邦,揚言如果他不投降,就直接把劉太公給煮了。而且還現場搭起了爐臺,給劉邦來個直播煮人。

    誰知劉邦不僅不為所動,還直接把項羽慫回去:“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意思就是,咱兩是拜過把子,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敢煮,我就敢吃。

    劉邦這麼不安套路出牌,一下子就把項羽給慫回去了。而“分我杯羹”也因此流傳千古。

    2、“何不食肉糜?”

    也不知道司馬懿造了什麼孽,我國史上公認的三個白痴皇帝,他們司馬家就獨佔其二,而晉惠帝司馬衷就是其中之一。

    司馬衷智力低,卻當上了皇帝,西晉的滅亡也就不難解釋了。有一年西晉國內饑荒,飢餓的百姓連草根、觀音土都得吃了。而當大臣們向晉惠帝彙報後,人家直接就給大臣們來了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就是說,百姓既然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

    晉惠帝這麼一說,還真的讓大臣們無言以對啊!

    3、“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這又是一句慫得對方無話可說的回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兵討伐南唐,南唐遣使前往指責北宋的侵略行為。面對指責,趙匡胤也拿不出理由來解釋,於是就直接來了一句“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這話的意思很明確,我老趙就是看不慣你們南唐在自己旁邊,所以就把南唐給滅了。

    4、“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句話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其實這曾經也是一句神回覆,而且還直接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這個人就是清代狀元——秦大士。

    秦大士文采出眾,最終透過科舉成為了狀元。可是,他有個遺臭萬年的祖先,那就是秦檜。因此,當時乾隆皇帝很擔心他是奸臣之後,會有辱朝廷。所以,便在殿上詢問秦大士。

    但秦大士確實秦檜之後,要是承認,雖然不會死,但功名可就沒了;要是不承認,那就是欺君,搞不好就會殺頭。於是,想了一下,秦大士直接就回了一句:“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潛意思就是,當年秦家在宋高宗這種昏君手下,自然是奸臣;可而今皇上你可是盛世明君,我秦大士在你手下,那絕對就是治世能臣。這乾隆皇帝素來自戀,他馬上就知道秦大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誇他的同時,也表明自己是能臣。

    於是,憑著這句漂亮的馬匹,秦大士最終順利的拿穩了自己的狀元帽!

  • 13 # 酒騎風

    先說個丘吉爾的,最近指著他活著了。

    丘吉爾有個女婿叫奧利佛。為了緩解關係,奧利佛就和丘吉爾聊天:

    “老丈人啊,你在二戰裡最佩服的是誰呀?”

    丘吉爾想都沒想:“墨索里尼”。

    奧利弗愣了下:你為什麼喜歡墨索里尼呢?

    丘吉爾回覆:

    因為他有勇氣槍斃自己的女婿。

    ==========================================================

    唐朝末年,宰相王鐸奉命帶兵去鎮壓黃巢起義。王鐸這個人怕老婆,所以就把老婆扔京城,自己帶兵和小妾逍遙去了。結果夫人聽到訊息騎著馬就追出來了。

    王鐸趕快找幕僚問計策啊:

    打南邊來了個黃巢,手裡握著八百標兵,打北邊來了個夫人,手裡拿著一盒鐵釘。前後夾擊,我怎麼辦啊!

    幕僚想了想:

    要不咱投降黃巢吧?(不如降巢)

    ============================================================

    解放戰爭時期,我們知道毛爺爺有一篇新聞稿叫《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其實毛爺爺寫了好多文章,都特別厲害。於是蔣介石就很頭疼啊,就罵自己的手下辦事不利,無能。

    有一次就罵到了文人陳布雷臉上了,陳布雷回覆:

    人家文章是自己寫的!

    說到這,忽然想起來槍斃韓復榘的梗。這個神回覆是野史,但編這個野史的人特別惡毒。

    說韓復榘丟了山東以後,接受蔣介石審判。蔣介石:丟了山東,你有什麼要解釋的嗎?

    韓復榘回覆:有人丟了南京也沒見他解釋啊!(南京是蔣介石的指揮下丟的)。

    前706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所以,建議大家聊天的時候都按詞說,別瞎發揮~

  • 14 # 涼州七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獨特而優美的存在。來晚了點,看了下面的幾篇 回答之後我來做一些補充吧。

    一、《三國演義》是一本神回覆錄。曹操語錄摘選:

    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 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盡顯奸雄本色的一句話,如此無情無義而不擇手段,無怪乎陳宮寧願陪呂布去死也不跟曹孟德混。

    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垕大驚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

    你的妻兒我收下了,曹操你好大方啊。

    劉備語錄摘選:

    卻說張飛拔劍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奪劍擲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 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千古名言無需解釋 ,但缺胳膊少腿的人多,衣不蔽體的多年未見。

    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一句話坑得天下無雙的呂溫侯身死白門樓,一句腹黑不足以形容了。

    群雄對話精選:

    孫皓--帝賜坐曰:“朕設此座以 待卿久矣。”皓對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劉禪--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兩位“後主”一個殘暴,一個昏聵,卻都能夠保全性命終生富貴,不可謂沒有智慧,不過當局者迷罷了。

    瑜又問:“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 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 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 ...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 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此范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

    諸葛亮的意思是其實曹操很好打發,出點錢買兩個女人打發一下就可以,不比勞師動眾的打仗呢,也不知道周大都督為何生氣。

    二、春秋名言不斷

    ▲小個子可不好欺負

    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8。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戰國《晏子使楚》

    人說矮小的名人無不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果不其然,晏子的機智讓楚王屢次吃癟,代表國家形象怎能被人小覷?

    ▲割肉自啖的出處

    觴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引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呂氏春秋·仲冬紀——當務》

    春秋齊國人確實彪悍,喝了幾杯沒肉,酒勁上來那就割自己的唄,雖然勇氣可嘉,忍耐力一流,但他們是傻,還是真傻呢?

    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

    只有做到心懷國家,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好的公平的生活環境,無論前面的困難有多大,我們也應當勇往直前。子產不愧孔子所說的賢人之稱,如果生於晉楚,當不亞於管仲而名垂千古。

    三、其他的神回覆。

    時姚興遣使告劉裕雲:“慕容見與鄰好,又以窮告急,今當遣鐵騎十萬,徑據洛陽。晉軍若不退者,便當遣鐵騎長驅而進。”劉裕呼興使答曰:“語汝姚興,我定燕之後,息甲三年,當平關、洛。今能自送,便可速來!”--《宋書武帝紀》

    ▲聲名赫赫的卻月陣為劉裕所創

    劉裕不愧為“氣吞萬里如虎”的南朝第一帝,面對後秦的恫嚇毫不退縮,一句“正好一起收拾了”體現了其側漏的霸氣,同時也算準了對方外強中乾的本質。果然秦軍出發後隨便找了個藉口(臺階)就灰溜溜地回去了。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曹景宗《光華殿侍宴賦競病韻詩》

    如此文采和意境俱佳的詩居然是一位大老粗武將所作,曹景宗北伐大勝歸來,藉著了點酒意揮筆寫下了不亞於任何邊塞詩的千古佳句,這是當年那場飲宴流傳下來唯一一首詩。想來曹景宗站在光華殿文武百官中時的神情,應該和金庸筆下蕭峰站在聚賢莊群雄間時的神情有幾分相似吧。

    四、近現代也有厲害人物

    辜鴻銘的辮子: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鬨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什麼叫有話說不出來,辜老有點狠啊!

    ▲大國總理當如是也

    周總理的鋼筆:一位美國記者在採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記者便用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這是我軍在朝鮮戰場上繳獲的,我覺得不錯,就一直在用。”說完,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 15 # 冷月鉤沉

    文史頻道第103期亡國之君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政變,推翻後周,立國號為大宋。

    趙匡胤繼位以後,啟用趙普為宰相,制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後滅掉了荊南,後蜀和南漢。

    黃河以南地區就剩下南唐後主李煜,李煜這個皇帝對權力不感興趣,在詩詞歌賦方面卻很有天賦。

    李煜不理朝政,整天花天酒地吟詩作對,讓很多大臣心寒,南唐政權搖搖欲墜,滅亡已經是遲早的事情。

    公元971年,李煜主動求和北宋,趙匡胤暫時停止對南唐用兵。

    李煜得到了苟延殘喘的機會,可是李煜並沒有珍惜,依然每天花天酒地。

    五年後,北宋大軍圍攻金陵城,南唐後主李煜派人求和。

    趙匡胤直截了當地說:“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李煜絕望之下,奮起抵抗,金陵城被攻破,李煜做了亡國之君。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部分都是死於非命,李煜也沒有幸免。

    在被押送到北宋京城,遭受著北宋人的冷嘲熱諷。

    據《默記》記載,宋太祖去世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對南唐後主李煜如何處置,趙光義拿不定主意。

    有一天,趙光義派人去試探李煜,當時李煜正在吟詩作對,可能也喝了點兒酒,開始觸景生情。

    他感慨自己是亡國之君,對北宋頗有微詞。

    趙光義得知訊息以後,非常生氣。

    公元978年七夕節,李煜做了一首詞,叫做《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命令歌姬在家中吟唱,來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趙光義聽說後,賜牽機藥毒死了李煜。

    當初的那句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言。

    —End—

  • 16 # 康記741

    周總理聰明睿智才思敏捷能言善辨在他兼任外長期間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蠃得了世人和國際友人的喝彩:有一些外國記者總別出心裁地問些古怪的問題都被周總理一一化解,比方說路本來是人走的為什麼叫馬路?但我們周總理卻很巧妙地說: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之路。更是總理的外交天才。尊敬的周總理我們永遠懷念您!

  • 17 # 小莉ok8888

    權釋

    周對馬路的解釋是錯誤的。

    馬路,中國當時落後,運輸主要靠馬,

    初時,修成柏油路,也允許馬車走!

    其次,馬克思∽路,這話有政治問題?

    馬走馬克思的路,馬能允許嗎?

    壞人也走馬路,馬能允許嗎?

    周懂幽默,脫口秀都不如,耍小職明,馬嘴不對驢唇!

    sady

  • 18 # 唐書夷

    歷史上的一些堪稱神回覆的對話。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訊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叢集臣宴會,告以此意,便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晉明帝幾歲的時候,一次坐元帝大腿上時,有人從長安過來,元帝詢問起洛陽的現況,潸然淚下。

    明帝就問他為什麼哭了,於是元帝就把西晉滅亡、王室東渡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然後問明帝:你覺得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更遠?

    明帝回答:太陽更遠,從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過來,由此可知。

    元帝詫異,覺得他回答的很好。

    次日,召叢集臣大擺宴席,並把明帝的回答告訴了他們,並且又再問了明帝一遍這個問題。

    明帝這次卻回答:太陽更近。

    元帝大驚失色,問他:你為什麼今天怎麼說的和昨天的不一樣?

    明帝看著元帝,答:我現在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是看不見長安。

    看看,聰明的人真是打小就聰明,多機智的小明,非正式場合,實事求是,正式場合,在群臣面前,把元帝比做太陽,象徵權威。才小小几歲,就這麼會說話。

    我蠻夷也

    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

    隨國君說:“我無罪。”

    楚王說:“我蠻夷也。”

    我就是流氓,怎麼了?你能咋的?

    其實楚王這麼說也是有原因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也是存在著鄙視鏈的,而這條鄙視鏈的最底層就是楚國了,中原諸侯是看不起楚國的,看不起楚國的原因有幾點:

    1:楚國在周初分封制中地位不高,封地只不過五十里且在楚蠻之地,這在中原諸侯眼裡就是不折不扣的鄉下佬。

    2:楚國從一開始的五十里地擴張到戰國七雄中最大的王國,領土變的最為遼闊,表現出了極強烈問鼎中原的野心,中原諸侯想遏制又遏制不住,對楚國是又畏懼又非常有敵意的。

    3:楚國在長期與蠻族的戰爭與交流中,文化風格也變的越來越尚武,比較注重實用主義,導致讓秉承“春秋大義”的中原諸侯覺得楚國人非常野蠻。

    所以楚王當時說“我蠻夷也”,是既有憤怒也有諷刺,同時也有既然你們都認為我們楚國是蠻夷,那我們自然不用遵循你們現在條條框框的規矩了的意思。

    其中,憤怒是因為,楚國其實是非常想融入中原諸侯的大家庭的,奈何周王完全不給面子,只給一個“子”的封號和區區五十里的封地,而且中原諸侯還一直戳人家脊樑骨,老說人家是蠻夷。

    諷刺就是,你們堂堂大隨,不是覺得自己是禮儀之邦嗎?不是一直覺得楚國是蠻夷嗎?現在不還是給我們打敗了?

    簡單幾個字,就完全表達了楚王所有的情緒,倒是稱得上神回覆了。

  • 19 # 東方大狂俠

    周總理對美國官員的神回覆堪稱經典!

    有一次,美國官員問周總理:(大意)為什麼你們中國人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走路則昂首挺胸?!

    總理答道:(大意)因為我們中國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卻正在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還有問總理:你們中國人民銀行到底存有多少錢?

    總理機智答道:18元8角8分!

    因為當時中國的人民幣版本只有十元、五元、兩元、一元,五角兩角一角,五分兩分一分的錢,合起來剛好是18元8角8分!如果實話實說,不僅暴露中國的經濟實力,並且也沒人能說出正確的資料,因此總理機智的回答很輕易的化解了當時美國官員的刁鑽提問!

    周總理的機智在當時許多場合下都留下了令人驚歎的經典傳奇!不愧為中國的開國總理!

  • 20 # 提筆再畫西遊

    不是君臣的,但也很有趣。唐朝奸相許敬宗晚年極少寫作了,他的兒子許昂文才水平低下,反而孫子許彥伯有才思,善屬文。所以但凡典冊公文都是他的孫子許彥伯代筆。有次許敬宗對許昂開玩笑說:“吾兒不及若兒(我兒子不如你兒子啊)!”許昂應聲答曰:“渠父不如昂父(他爹卻不如我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沒有感情了,離婚還是不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