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密探零零發

    葉志超也是靠軍功一步步從血泊中走出的將軍,為何在甲午中日戰中棄城而逃,而且狼狽不堪,令人費解。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一、李鴻章調葉志超帶兵入朝,本為震懾日本,並沒有要與之決戰的打算,當戰爭發生後,李鴻章還寄希望於調停,戰和不定;

    二、軍隊將領眾多,葉志超雖為主將,但下面的將軍跟他職位一樣,並不買他的仗,難以指揮;

    三、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城中缺糧,不得不退。

    由於清軍沒有任何準備,在遭到日軍伏擊以後,頓時開始瘋狂的潰退。一夜之間,清軍陣亡800多人,600多人被俘。至於究竟有多少人負傷,至今都不可而知。由於清軍瘋狂的撤退,平壤城成了不設防的城市,日軍輕而易舉的佔領了平壤。日軍在平壤城中找到了很多戰爭物資,包括了35門火炮、1100支步槍、56萬發子彈。但是沒有發現一粒糧食,由此可見清軍缺糧。負責朝鮮清軍後勤補給的是盛宣懷,由於朝鮮周邊海域已經被日軍控制,海路運輸根本不可能。而陸路運輸又耗時太長,而且運量小。盛宣懷費了很大勁也最多把糧食送到中朝邊境附近,所以朝鮮境內的清軍雖然彈藥充足,但是沒有軍糧。葉志超在突圍之後,瘋狂的向中國境內撤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總之,無論如何葉志超臨陣脫逃都是他的錯,作為武將本就英死戰,此戰關乎國運,豈能因為個人安危而避之。

  • 2 # 鏡鑑青年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兩點:第一,葉志超在國內作戰勇猛是為了保衛家鄉;第二,在朝鮮,以當時的情況看,平壤可能真的守不住。

    下面詳細談下這兩點。

    葉志超,安徽合肥人,跟李鴻章是老鄉,年輕時投靠了以安徽人為主的淮軍。

    ▲左一為葉志超

    葉志超能在淮軍中脫穎而出,要感謝捻軍起義。捻軍先後鬧騰了15年,活動範圍就包括葉志超老家安徽北部。中國古人有著極強的鄉土情結,守家守鄉,奮勇當先,自己在前線作戰是為了城裡家人的安全,守護自己的家鄉不玩命不行。

    在與捻軍的戰鬥中,葉志超表現極為英勇,輕傷不下火線,有一次甚至中彈了還能爬起來繼續衝鋒。這種“瘋狂”的表現,被清廷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

    依靠戰功,葉志超在軍中平步青雲,因鎮壓捻軍有功,他被李鴻章相中,調往北洋,成為淮軍中的嫡系。

    而朝鮮戰場則不同,葉志超背景離鄉,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一臉懵逼。

    人都是有舒適圈的,比如你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時打卡,搞著熟悉的業務,工資又高,生活幸福。突然有一天,你的上級告訴你:“我們在朝鮮成立分公司啦,給你升職加薪,上任去吧!”你回家之後肯定在反覆掂量,到底該不該去?現在自己的生活挺好,不想去,多那點錢有什麼用?可不去吧,這又是領導的意思,違背了,自己的前途就完了。

    此時的葉志超已經50多歲,早已沒了年輕時的銳氣,在被李鴻章派往朝鮮的前夕,他還請人說情,李鴻章不許:“派你去朝鮮不一定真會打起來,只是震懾日軍而已。”

    抱著一絲僥倖心理的葉志超就這樣跳出了“舒適圈”,硬著頭皮上任,鎮守朝鮮對他來說只是來出趟差,磨磨洋工,更何況平壤城靠他手上的15000人是守不住的。

    單從兵力上來看,攻城的日軍有16000人,雙方旗鼓相當,可日軍攻城,只要集中優勢兵力破其一點即可,而葉志超手下的15000人要看守住整個平壤城的所有城門。按最低標準算,平壤有4個城門,東西南北能派出的軍隊則為3750人,16000人對3750人,兵力上的劣勢暴露無遺。

    日軍經過明治維新,完全仿製西方軍制,有模有樣地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無論武器還是作戰思想都是全新的。反觀淮軍,武器是鳥槍換炮了,可腦袋後面還拖著那根大辮子,思想太大的改觀。雙方還未在戰場上相遇,勝利的天平已傾向日軍。

    據最新史料披露,在平壤之戰開始前,葉志超還是努力的組織防禦。戰時日軍分兵攻城,北邊玄武門守軍首先潰退,平壤淪陷只是時間問題了,葉志超在與眾將商議後決意撤兵,與城外的日軍假意談判,暗地裡命令守軍悄悄撤退。

    在葉志超狂奔500餘里回國後,朝鮮落入了日本人手中,中國東北門戶洞開,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刀鋒之下,大清這座風雨飄搖的大廈即將傾覆。

  • 3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我的觀點很簡單。黃海大戰清朝失去制海權之後,駐紮在朝鮮半島的清軍必須馬上後撤,否則只有被全殲的命運!

    朝鮮半島雖然緊鄰中國,卻一直沒有被中原王朝納入統治的原因就是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特徵。朝鮮半島看似距離中國很近,實際上要從陸路到達卻要繞行很遠距離。同時,朝鮮半島冬季的積雪,春季的泥濘,夏季的暴雨都非常不利於行軍作戰,只有秋季的兩三個月可以打仗。

    清朝末年的東亞地區基本沒有現代化的道路,清朝向朝鮮半島投送兵力只能透過海路。黃海大戰失去制海權之後,清軍補給完全中斷,已經沒有守住平壤的任何希望,能夠撤回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1884年的時候,日本還沒有現代化的海軍,袁世凱僅憑藉朝鮮半島上的少量清軍就打敗了日本,但是到1894年黃海大戰的時候,袁世凱卻對清軍不抱希望了,在日軍進攻平壤前夜,化裝出逃,回到國內。可見,袁世凱的判斷也是和葉公超差不多。

    大航海時代,單從地理的角度看,日本更加容易控制朝鮮半島,因為日本基本上可以從任何角度進攻朝鮮,就算沒有黃海的制海權,還可以透過日本海向朝鮮半島運兵。但是清朝只要失去黃海制海權,就必然丟掉朝鮮。

  • 4 # 60絮語

    早年的葉大呆子不是白給的,勇悍的一比。但此一時彼一時,不逃不行。甲午參戰的海軍陸軍都是李鴻章的淮軍,懂吧~~~淮軍。不是朝廷的經制之師,和當年的湘軍一樣。而且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集團是朝廷的大敵,慈禧那句:寧贈友邦不給家奴。裡面的“家奴”是誰呢?呵呵,所以混了半輩子官場的葉大呆子看懂了,就逃了。

  • 5 # 王斌兔斯基

    開頭先說下,那些說葉志超作戰英勇是因為保衛家鄉的,你們難道不知道他英勇的物件是捻軍,而且作戰區域在蘇浙一帶嗎?

    你說說一個安徽合肥地區的人,保衛家鄉保衛到江蘇浙江去?還是鎮壓農民起義,這叫個什麼的保衛家鄉?

    以下是原答案:

    對於滿清後期的漢族地主武裝來說,其軍閥化的轉變起於湘軍,續以淮軍,完成於北洋。

    所謂軍閥化,就是兵為將有。當兵的完全聽從頂頭上司的命令,對於國家危亡,民族大義,是一概不加理會的。

    但是,如果他放棄平壤,或者說以守城戰擊退日軍,保全了大部分都軍事力量。那麼葉志超則會被李鴻章大力獎賞。

    那麼葉志超能否守住平壤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戰爭前期,葉志超本人便是被趕鴨子上架當上的主帥。對於戰略形式的把握可以說是慘不忍睹。本身清軍完全可以在日軍立足未穩前便控扼要塞,但葉志超卻呆守平壤。真真是受了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真傳。

    而後在平壤保衛戰中,先是清軍與日軍戰鬥不相上下。甚至日軍因後勤不足,死傷尚且重於清軍。結果卻是日軍處處搶得戰機。

    當時的情形是平壤制高點牡丹臺為日軍拼命所得,而後日軍居高臨下,放炮轟炸清軍堡壘。此時的葉志超已經不能完全掌控軍隊,他下令各營速撤。結果清軍幾乎是一潰而散。

    但是,葉志超仗打的如此之慘,卻被李鴻章力保,最後僅僅判了個斬監侯,最終被大赦出獄。而且在被判監侯斬之前,李鴻章還希望葉志超能留營效力。

    這真真的是,天下大亂,必出妖孽之事。。。

  • 6 # 孫博士侃歷史

    甲午戰爭之敗,組織上的混亂,清廷內部思想的不統一,是其中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平壤之戰就是典型。

    很多人質疑葉志超國內戰爭中的性質,但無論他是為誰打仗,他絕對算是李鴻章手下的一員猛將,絕對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但朝鮮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

    首先,葉志超本人根本就不想去朝鮮打仗。他一直推脫自己有病,最後是在李鴻章的逼迫之下才上戰場的。為啥當將軍的卻不愛上戰場?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其次,葉志超瞭解李鴻章的想法,對於平壤之戰,李鴻章未必想打贏。很多人說,甲午戰爭是日本和淮軍打,此話雖然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現實情況。一方面,淮軍是清朝最強的戰力,另一方面,這也是李鴻章的私產。顯然李鴻章不想把自己的子弟兵都浪費在與日本人的戰鬥中。

    這樣一來,葉志超的處境就很尷尬了。認真打,打贏了損失太多,回來沒有好下場;不認真打,損失慘重的話更不行了。所以就只能剩下一條路了,只有跑。

    後來也證明了他決定的正確性,最後,葉志超還是保住了性命。不過也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了。

  • 7 # ZYJ66091344

    彈藥不夠一天,糧食十天,孤城一座,外無援兵,且日軍有切斷交通線的動向,不跑作甚?棄城是經過會議,各軍將領都同意的。至於撤退變成潰退,葉志超為啥沒死(他有守城之責,丟了要掉腦袋的),那是另外的事情了。題外話,守住又能咋樣?黃海海戰戰敗,平壤還是得放棄。

  • 8 # 當狗容易做人難

    葉志超,早年是淮軍有數的悍將之一,因戰功被清廷賜號額圖渾巴圖魯,賞穿黃馬褂。但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卻表現拙劣,一潰千里,貪生怕死的行為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葉志超前後反差之大,到底是因為什麼?

    1、葉志超認清了局勢。甲午戰爭開戰之前葉志超是從一品直隸提督,身為李鴻章手下有數的高官葉志超很清楚當時淮軍所處的情勢。淮軍早就受到清廷猜忌,手中的軍權是李鴻章、葉志超等人保住權勢甚至於性命的唯一憑仗,沒了軍隊這些人什麼都不是。

    2、葉志超已經功成名就。葉志超從小父母雙亡,靠給人放牛、做雜活養活自己,可以說參軍打仗不是為了什麼家國天下,為的是改變命運、榮華富貴。甲午戰爭開戰之前葉志超已經是直隸地區最高武官,可以說是升無可升、獲勝無功戰敗有錯,這種情況怎麼可能為國死戰?

    3、葉志超年齡太大。葉志超生於1838年,1894年甲午戰爭的時候葉志超已經57歲了,膝下兒孫滿堂。實際上葉志超之前就想辭官回家,李鴻章為了掌控直隸軍權一直沒同意,就連去朝鮮都是李鴻章逼著葉志超去的。可以說葉志超一開始就帶著情緒去的,當戰事不利的時候自然保命要緊。

    葉志超可以說是那個時候典型的官僚,心中根本沒有為國的念頭,心中計算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 9 # 成偉68862719

    一群腐爛透頂八旗軍,轄制綠營,慈禧更是朝中玩弄權術的高手,揮霍銀兩任性娘們,發展生產科學典型的盲痴,李鴻章,曾國蕃,這樣漢人奇才跪舔慈禧的奴才,代表最優秀儒家忠君報國思維,維繫慈禧走向清朝滅亡。

  • 10 # 劉三解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些事實資訊的展示,對葉志超本人的評價,我就不摻和了,就補充一些資訊,讓讀者自己判斷。

    過往對於葉志超的“棄城而逃”,一般的表述是,此人作為平壤前線的總指揮,在城中軍儲豐厚的情況下,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渡過鴨綠江,退入中國境內。

    換句話說,認為平壤城“可守”,可守不守,那就是逃跑主義者。

    事實上,平壤之戰是有兩大戰場,一為城北,一為城南,城南的清軍與日軍打成了膠著,而城北的制高點牡丹臺和平壤北門玄武門都被日軍攻陷,日軍已經在調整部署,準備從此處一鼓作氣攻克平壤了。

    日軍在9月15日(農曆八月十六日)凌晨發起總攻,午前八時三十分,終於把牡丹臺上的清軍全部趕走,順利佔領了牡丹臺。佐藤大作見牡丹臺已被日軍攻佔,遂向玄武門衝擊,終於打破了堅固的平壤城的一角。日軍已經攻佔了牡丹臺這個險要之地,俯視著平壤城,攻破了玄武門,逼近了主城,勢如破竹,幾乎所向披靡,欲立即入城。(編者注:非原文,敘事口吻有改動)

    在這個背景下,葉志超召集了守城將領開會,提出:

    北門之咽喉既失,子藥又不齊全,轉運不通,軍心驚懼,設敵軍連夜攻打,何以防禦?不如暫棄平壤,增彼驕心,養我精銳,再圖大舉,一氣成功。(欒述善《楚囚逸史》,欒為與會的大將衛汝貴幕僚,平壤陷落後被俘)

    其實葉志超本身的兵力在當時的平壤城中並不多,只有2000多殘兵,後勤保障,也仰賴盛軍,在戰時,他還曾向盛軍前敵軍械委員邱鳳池處借了哈乞開斯步槍子彈10萬6千顆。

    也正是這位邱鳳池,在戰後的奏摺中提供了一系列的盛軍軍儲彈藥的數字,可以驗證當時的平壤城是不是“軍儲豐厚”,此處就不細引,只著重說幾個數字:

    1,各營各炮自帶炸彈五十顆;2,每槍自帶槍子一百五十粒;3,於八月十三日戰至十六日,計四日內,約施放槍子七十四萬粒之譜,炮彈二千八百餘顆之譜。

    需要指出的是,邱鳳池本人是盛軍的前敵軍械委員,盛軍在平壤有6000人左右,佔當時守城兵力11000人的一半,而其火炮則是平壤駐軍的大頭。

    那麼,我們看一下日軍在平壤城繳獲的情況:

    1,各式炮彈840發;2,步槍子彈56萬發。3,火炮35門,含12門克虜伯75毫米山炮,4門克虜伯75毫米野炮。

    綜合一下,也就是說,4天左右的時間裡,6000人消耗掉了74萬發子彈,2800發炮彈,平均每天是18萬發子彈,700發炮彈。

    事實上,日軍真正對平壤的高強度攻擊,就只是農曆八月十六凌晨4:30—14:00左右的近10個小時罷了,看起來像是潑水一樣瘋狂是吧?

    事實上,對淮軍的德行有十足瞭解的袁世凱在給盛宣懷的電報裡明確指出了這一點,據他估算,200發子彈在淮軍的手中,不到10分鐘就會打光。

    換句話說,在平壤庫存的56萬子彈,840發炮彈,讓神勇的淮軍將士們撒歡地打,不到1天的時間,就沒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葉志超所說的“北門之咽喉既失,子藥又不齊全,轉運不通,軍心驚懼,設敵軍連夜攻打,何以防禦?”還真是句句實話。

    另一方面,平壤城中的糧食一樣告急,葉志超在大戰前早已給朝廷上了奏摺,5船軍糧在大同江被日軍所劫,平壤城中存糧不足5日。

    看了這個奏摺,連清流大將翁同龢都在日記裡寫下了“此師殆矣”的評語,說明平壤城的困境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綜上所述,平壤讓淮軍守,根本就守不住,也許換換更先進的軍隊可以守住,但是當時葉志超的判斷,絕對不能算錯,當然,他之後的狂奔五百里,讓退卻的淮軍各部在伏擊和追擊下損失慘重,那確實是他的鍋,也正符合日軍眼中清軍的德行,即戰敗的時候,總是一群衛兵護衛著將領先跑,他的部下們自行潰逃,從來不存在什麼掩護一說。

  • 11 # 煉神化虛

    首先要認清楚的是大清是滿人的,李鴻章,曾國藩,包括左宗棠都只是幫滿人打工,而且因為業績太好,公司老總已經不開心了,因為他們有軍權在手,所以一直沒有動他們,沒有了軍隊,分分鐘喪命,甲午戰爭滿人朝庭何嘗不想日本與漢人軍事集團拼個兩敗具傷呢?至於敗了大不了賠錢割地,反正都是搶漢人的,滿人的敵人是漢人,不是日本,那時的人基本沒有國的概念,只有家才是自己的,所以保家才會拼命,至於朝庭只是老闆而已,幾千年來我們換了無數個老闆,大不了再換個老闆,這恐怕是當時絕大部份中國人的想法,所以葉志超會飽,保住自己的命和本錢在換老闆時才能有價值,不要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歷史,畢竟中國人有國家的觀念不超過一百年

  • 12 # 飄貓怡然

    甲午戰敗,非戰之罪。宏觀上,對敵戰略意圖誤判,以一隅之力敵舉國之侵,對朝政策的失效和對日軍動向的判讀都存在重大的失誤,宏觀上的問題,反應的是所謂清流文官統治效率之低,認知之劣,根本應對不了一場異族發動的總體戰。從微觀層面講,地方練兵水平低,後勤保障原始,協同能力可以忽略不計,內耗倒是相當激烈(由清流主持的開灤煤礦出產的精煤優先用於銷售,煤渣還不能100%保證海軍用度).......從清廷內部派系鬥爭講,清流派是想借日本人之手打壓洋務派,奪回朝政話語權。從外部講,日本是打總體戰,中國是打區域性戰爭,一方以傾國之力賭國運,一方是老大帝國垂暮掙扎。戰端未開而勝負已定,可憐了我中華數萬忠勇之將士!!!從來都不用懷疑我中華將士決死之心,而要反思的正是腐朽朝堂應對之策!!!

  • 13 # 王祥明35474081

    主要是後勤補給不濟。兩方面的原因:編制問題,當時入朝作戰的主要是淮軍,而且很大部分都是平時沒有編制的,團練性質,所以軍餉很成問題,基本全靠李鴻章到處周折;運輸問題,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隊,運輸方式很原始,部分走陸路,猴年馬月才能到,杯水車薪,更何況那麼多人刁難呢,水路相對好點兒,用招商局的船或者是部分運輸艦,但上岸後還得靠騾馬轉運。

    現代戰爭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那容得這種情況出現,何況當時清軍槍炮為主,所需供給量相當驚人,到平壤之戰開始時,人均補給維持一週都難,此時不跑就把那麼多人都葬送在那兒了。左寶貴不也奮起一搏嗎,於大局無補!

    清王朝也是氣數盡了,人心、時運、情報、指揮毫無優勢可言,想取得平局都是奢望。

  • 14 # 顧氏造船廠廠長

    並非葉志超不勇敢,也並非葉志超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而是完成近代化的日本陸軍的戰鬥力不是葉志超之前的作戰物件:太平軍、捻軍以及土匪可比。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時代的軍人,無論從知識結構還是用兵佈陣都不是葉志超和以他為代表的清軍將領的資質和認識所能達到的。所以並不是葉志超不勇敢,而是以他為代表的清軍將領集體的知識和認知的落後於時代。

  • 15 # 勞倫斯602

    原因有很多

    日軍兵分四路冒險奔襲到平壤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段電報線 使得駐平壤清軍與北洋指揮中樞-天津之間的聯絡完全中斷 平壤清軍已經成為孤軍 糧草與補給全變成了未知 則軍心大受影響

    不是不主動南下進攻,而是兵力不足。葉志超原計劃增兵三萬 留一萬嚴加守備朝鮮半島漫長的海岸線(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如被敵軍兩側海岸登陸穿插 則兵敗如山倒)再來兩萬精銳淮軍一舉拿下漢城 如果以現有的一萬淮軍傾巢而出 那估計日本人就要預先上演五十年後的仁川登陸了

    日軍故意在平壤北部安插了七千多人 多出北路清軍數倍 並一舉攻下全城制高點牡丹臺 這牡丹臺有如諸葛亮北伐時的街亭般重要。一旦失手 平壤清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因為日軍可以居高臨下的用炮不停轟擊

    葉志超提議趁日軍未完成合圍 戰略轉移到鴨綠江沿岸有糧草的地方 這樣最起碼與後方聯絡 站穩腳跟後再一舉進剿 否則以當時形式 平壤清軍走走不了 留下了只能坐以待斃 但無奈走晚了 致使日軍半路截殺

  • 16 # 楓丹白露211735932

    葉志超,清末準軍將領。安徵廬州人。初為劉銘傳部下,鎮壓太平軍、捻軍過程中剽悍。 1894年6月,清政府派時仼直隸提督葉志超率1500人進駐朝鮮漢城牙山島。7月與曰軍激戰兵敗,退守平壤。

    李鴻章仼命牙山潰敗的葉志超為清軍駐平壤一萬多官兵的統帥。9月15日,曰軍分四路猛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壯烈犧牲。葉見大勢已去樹白旗乞降,又令各軍棄城北渡鴨綠江回國。因貪生怕死被革職監禁。1900年獲釋,翌年病亡。

    失敗原因: 指揮失誤,被日本偷襲。兵器與裝備落後。草草備戰,兵無鬥志。當曰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進駐漢城時,葉志超當警覚,加強戒備,也不致於被打個措手不及。

  • 17 # 有風物語

    中日甲午戰爭有兩個比較出名的能逃跑的,一個是水師的方伯謙,一個就是陸軍的葉志超了。

    葉志超的驍勇善戰說的那是小兵的時候,不然怎麼出頭?出頭之後富貴了,也就腐化墮落了,自然貪生怕死起來。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一共跑了兩次。第一次是在牙山,當時見日軍勢大,葉志超就讓聶士成在前面頂著,然後自己跑到了平壤。

    葉志超也知道主將逃跑的責任挺大,於是就跟上面撒了個謊,說自己是打贏了。隔著千山萬水的,光緒皇帝不知情啊,於是就信了,不僅信了,還任命葉志超為入朝清軍總指揮。

    因為是逃跑,葉志超部的損失並不多,入朝時五六千人,現在手頭還有四千多。而且有一萬三千多的援軍在路上了。只不過這些援軍比較雜,四大軍分別是左寶貴的奉軍、馬玉昆的毅軍、衛汝貴的盛軍、豐升阿的盛字練軍。大傢伙急趕慢趕地就是為了配合葉志超夾擊日軍,結果一到平壤,發現本該在牙山也就是漢城一帶的葉志超居然逃回來了。雖說勝敗兵家常事,可沒聽說過打敗戰還升任總指揮的啊。各個軍頭不服是肯定的了。

    這時候日軍已經進逼平壤,葉志超為了減輕自己的無能拼命誇大日軍實力,勸大傢伙一起撤。這時候左寶貴站出來了,“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較!”

    葉志超一聽,行,你行你上吧。而且要求左寶貴把三千奉軍分出一半去支援別部。

    面對日軍六千人的進攻,左寶貴親自登上平壤城樓指揮作戰,結果被炮火擊中當場殉國。

    一聽左寶貴戰死,葉志超馬上要求各門樹白旗,然後趁著混亂,就開始跑了。他這總指揮跑了,別人也只能跟著跑了,於是在日軍的追擊下,大清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讓人氣憤的是,這喪師辱國之輩居然還能善終。這當然離不開他有一條好大腿,就是李鴻章了。說穿了,他是淮軍的將領也是李鴻章的愛將。

    這背後呢,說政治因素的話,那就是李鴻章主和,而光緒帝的帝黨主戰。

    更可氣的是,葉志超居然把逃跑的鍋甩到了幾乎拼光的奉軍頭上,他彙報說,“奉軍營官副將楊建春、都司徐玉生、守備楊建勝,首先開城脫逃。”而楊建春、徐玉生已經英勇地戰死沙場。鍋得有人背,大清國最後捉拿了已經血戰致殘的楊建勝。

    最為可氣的是,現在還有人給葉志超翻案,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葉志超家鄉所在省份的一些人寫的研究文章。葉志超是肥西人。

  • 18 # 耕讀傳家gdcj

    貪生怕死的葉志超一口氣跑過鴨綠江,創造了人類史上逃亡的新紀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太平天國時期,葉志超是淮軍名將,以驍勇善戰著稱,且以後平定了捻軍之後,葉志超成為直隸總兵,可謂步步高昇,飛黃騰達。

    但在一八九四年,小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威逼朝鮮,朝鮮是清廷附屬國,清政府決定派葉志超前往朝鮮平叛,清軍前敵統帥葉志超一觸即潰,棄城而逃。一口氣跑過鴨綠江,狂奔五百餘里,創造了逃亡史上的新紀錄,把朝鮮拱手讓給了日本。

    這隻能說明,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平庸之輩經不起戰爭的考驗,小勝利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不是大將風範。僅此而已。

  • 19 # 我形我秀006

    主要是將相都玩政治,逃不一定死,戰則不一定贏,大家一路貨色,自己命才重要。從之前咸豐逃承德,後慈禧逃西安,上行下效,整體都靡爛了。

  • 20 # 大腳汽車

    韃子看你丘八沒有了就罷免,蒙古鐵帽子王就如此收權力,如果漢人全部如此失去丘八,民國就不會存在,這才是民族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俱樂部真正能稱得上豪門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