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風說歷史

    李廣自身:在政治上幼稚(從七國之亂中可以看出),傲慢心胸狹窄(殺霸陵尉,自殺),求功心切(算命),自恃勇力(射鵰人事件)。

    對匈戰事:李廣驍勇過人,但對匈作戰,靠的是長途奔襲,準確判斷,而李廣卻屢屢誤期失道。

    政策: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而李廣是多年的邊郡太守,習慣防禦,也許不能適應新的形勢。

    正如文帝所說,李廣是生不逢時的,也許李廣非大將之才,但終身未能封侯,也實在遺憾。

    至於漢武帝,我覺得他對李廣談不上重用,也絕非打壓,李廣數次出征,實在是沒有達到封侯的條件。有衛霍在,漢武也絕不可能給李廣更好的機遇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 2 # 歷史小廚

    關於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在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已經寫的很明白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身為西漢三朝大將,卻並未得到封侯,這讓很多人不解。其實答案很簡單:李廣軍功不夠!

    在漢朝,封侯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為臣者追求的最高榮譽,因此李廣一生才對封侯一事耿耿於懷!

    但是漢朝的封侯又是很嚴格的一件事,漢高祖劉邦曾留有遺訓: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誅之!

    李廣的軍功,在歷史上其實是挺少的,而自己又不是皇親國戚,又沒有特殊條件,因此一生並未封侯。

    李廣出身將門之家,一生射術精奇,幾乎無人能敵,最出名的戰績應該是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那個時候有周亞夫的指揮,李廣只管衝鋒陷陣就可以,因此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

    在古代,軍旗就是一個部隊的靈魂,是守護最嚴密的地方。而李廣當時年少勇猛,奮力廝殺,這才將對方軍隊的靈魂給奪走,大勝而歸!

    也是因為這次戰鬥,使得李廣之名被眾人所知,因此後面才會有後面的抗擊匈奴。

    其實李廣的軍事才能並不是很強,只是他這人對待下面的人非常的好,幾乎是一種散養的形態。因此將士們都願意跟隨李廣出戰,畢竟是受的拘束少,自由一些罷了!

    而且李廣這人比較喜歡身先士卒,孤軍深入。因為對於自己的箭術有著強大自信,便經常找敵軍一些箭術強的將領單挑!

    很多時候李廣的頭腦並不冷靜,這也是他沒能有足夠軍功的原因。

    其中有一次,漢景帝派宦官跟隨李廣訓練士兵,結果這位宦官帶著幾十名士兵外出馳騁的時候,遇到了三位匈奴人。

    這三位匈奴人可不簡單,隨手抽箭便射,一群人,最後只有宦官僥倖逃脫,回來報告給李廣。

    此時李廣做了一個非常不明智的決定,帶了百餘名士兵便去追擊這三個人。這裡面有因為宦官是景帝親信的原因,也有是李廣看出這三人是射鵰之人的原因。

    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情況不明便帶兵追擊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更何況對方還只是三個敵軍士兵而已,以將軍之身犯險,可見李廣的衝動性格!

    李廣被匈奴人敬畏,則是因為當初帶兵抗擊匈奴,兵敗被擒!敵人將他拖在兩馬之間,李廣趁敵人不注意,奪了其中一人的弓箭。

    弓箭在手的李廣幾乎是戰神一般的存在,三下兩下就將敵人射死,逃了回來。由此匈奴稱他為“飛將軍”,對他也是敬畏!

    雖然這個事在歷史上是對李廣的讚頌,但是別忘了一件事,當時李廣所帶的一萬精兵,全部葬送!

    在漢朝封侯軍功評定裡,有一項是計算斬殺敵軍的首級跟己方損失的比例,而李廣的這一次全軍覆沒,已經為他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叉號!

    李廣難被封侯的原因除了這次被捉以外,還有就是在任隴西太守之時,將投降的八百羌人盡數斬殺!後來王朔對李廣說過:“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經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欺騙斬殺降敵,使得李廣的名聲急劇下降!

    司馬遷雖然一直比較敬重李廣,但在《史記》裡對於他作戰的描述卻不多,甚至殺敵數都沒有描寫。相反別的時候著名將領殺敵數,司馬遷都寫有具體數字,從這點也可以反映出,李廣的軍功有點稀少!

    後面李廣跟隨衛青出站,六將之中唯有李廣一路斬殺數為零!可能有人會說這是衛青在刁難李廣,可是衛青的踏破雁門關之戰,卻是給了李廣,由此可見,衛青之才遠勝於李廣!

    後面與匈奴左賢王的戰鬥,又是因為張騫援軍未能趕到,導致全軍覆沒。至此,李廣封侯一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漠北之戰,漢武帝本不想讓李廣再次出征,但是李廣多次請求出戰,無奈之下這才同意。而李廣此刻也知道自己在朝廷跟漢武帝心中的地位,打算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建功立業,獲得封侯!

    只可惜,在被衛青派去東路阻擊單于之時,迷路無功,致使單于逃走,在被調查問責之時,自盡身亡,至此,大汗的飛將軍李廣走完了他的一生!

  • 3 # 明月清風閣

    飛將軍李廣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赫赫有名的將領,但他的功績確實被後人誇大其詞了,開頭直接簡述一下由李廣參與和領導的幾次大戰,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是西漢名將,在唐宋時期備受推崇,李廣的一生大大小小七十餘戰,其中大規模作戰有四次,兩次漢軍在李廣的領導下全軍覆沒,一次李廣被俘,詐死逃脫,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李廣率領大軍在參戰的途中竟然迷路了!也正是因此李廣羞愧難當,自盡身亡。而率領軍隊迷路這樣的低階錯誤李廣並不是第一次犯,連續五次出兵匈奴時,其中三次沒有找到匈奴,對比衛青的功績李廣的功績顯然擺不上臺面,所以並不是漢武帝不喜歡李廣,而是李廣的真的還達不到封侯的條件,與其說李廣倒黴不如說是李廣自身的不足。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史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廣的武力值在漢武帝時期的名將中屬於佼佼者,李廣射石搏虎的故事也被後人津津樂道,但李廣本人並非帥才,並不適合指揮軍隊作戰,倒是適合做一個先鋒官的角色,前提是千萬不要迷路。李廣箭術之精深威震匈奴,即使被俘後也能奪馬挽弓射殺匈奴逃脫,這讓李廣在匈奴中的威望很高,但匈奴忌憚的是李廣個人戰鬥力的發揮而不是李廣率領大軍作戰時的大將風采,而李廣在擔任郡守時竟然擅離職守率領三百兵士去追捕三個射鵰者,如果是敵人的調虎離山之計或是誘敵之計恐怕李廣也太容易上當了,這一事也一直被後世所恥笑!李廣作戰時兇猛異常,總是身先士卒,但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將領,揣而銳之,不可長葆。

    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絡而盛臥。行十餘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餘軍。匈奴騎數百追之,廣行取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

    所以李廣更像是一頭猛虎,而不是一匹指揮狼群的狼王。其實這也是和李廣心裡的傲慢分不開的,漢武帝時期,漢朝對外戰績的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曾經把漢高帝劉邦圍困在白登城的匈奴人在李廣眼裡不過是一群不懂兵法的莽夫,倘不知他何嘗不是這樣的莽夫呢?李廣有大將風度卻無大將頭腦。李廣雖然體恤士兵,卻有些婦人之仁,該果斷時柔軟,該大度時卻睚眥必報,雖然李广部下士兵十分愛戴李廣,但軍隊散漫,戰鬥力一般,在某些方面李廣和項羽頗有一些相似之處。

    時也?命也?非也!

    李廣雖然身寬體大卻心胸狹隘,不僅私斬秉公執法的霸陵亭尉更有誘降又殺降的惡名,在歷朝歷代乃至現在李廣的這些作為都是被人所恥的,李廣的作為也為自己留下了詬病,這也是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之一。除了在平定七王之亂時李廣頗有建樹,其他實在是找不到亮眼的地方。總體來看李廣和匈奴的決戰就沒有勝利過,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在李廣參與的最後一次和匈奴的戰鬥漠北之戰中本來漢武帝並沒有派遣李廣前去的意思,李廣請求隨行時也被漢武帝以年事已高婉拒,但漢武帝終究抵不過李廣的苦苦哀求。這一次可以說是李廣最後一次可以封侯的機會,可惜在被大將軍衛青調往東路後迷路,沒有及時趕到單于逃跑之前援助大軍,貽誤戰機,最後羞愧難當拔劍自盡,如果李廣沒有自盡恐怕也會被摘冠剝爵。李廣雖然沒有封侯,最高只是被封為伯爵,但其子李敢卻被封為關內侯。順便提一下,李敢是霍去病部將,在聽聞父親李廣死訊後便把李廣的死歸罪於把李廣調往東路的衛青,因此打傷了衛青,衛青也告誡部下不要聲張此事隱瞞了下來了,後來李敢打傷大將軍衛青一事被李敢的頂頭上司霍去病知道,霍去病十分惱怒(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於是霍去病陪同漢武帝在甘泉宮狩獵時射殺了李敢,而漢武帝當時十分喜愛霍去病此事便不了了之!李唐王朝建立後,李氏尊李廣和李敢為先祖,李廣肯定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在五百年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4 # 浮度生

    李廣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將軍,但是歷三代帝王不得封侯,原因多樣,既有生不逢時又有自身主觀原因。

    首先文帝曾經評價李廣道:多生高祖時,萬戶侯不過平常事。這句話非常的有道理,漢高祖的時候天下大亂,攻城略地就可以封侯,而這恰好是李廣所擅長。但是文帝時期,採用了息兵養民的政策,所以沒有大的戰事,李廣文帝朝不封侯理固怡然。

    景帝時期有七國之亂,有比較多的立功機會,這是李廣一生中可以封侯的最佳時機,實際上李廣也在平叛中立下大功,但是在平叛中因為李廣私受了梁孝王的將軍印,犯了景帝心中最大的一個忌諱。因為竇太后非常寵溺梁孝王,非常希望景帝千秋之後把帝位傳給梁孝王,景帝也在一次酒宴中說會把帝位傳給梁孝王。但是實際上這都是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景帝並不希望把帝位傳給梁孝王,在內心深處景帝非常不爽他這個弟弟。但是你李廣去私下接受梁王的將軍印,將景帝這個皇帝置於何處?所以李廣應該是很不得景帝喜歡的。所以景帝一朝李廣封侯又化為泡影。

    武帝時期,常年征伐不止,理論上來說這時候李廣又迎來了封侯的好機會,但是其實不然。李廣雖然之前常年同匈奴人打仗,但實際上多是小規模的攻防戰,在這樣的戰爭中,個人戰鬥力得以體現,李廣把自己善射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加之匈奴人非常推崇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李廣威震天下,但是實際上這不併能說明李廣的軍事統帥力和軍事戰爭謀略很強。事實上,後來無數次的戰爭中,李廣表現出的軍事統帥力是很不足的,和衛青霍去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其實從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史記中說司馬遷行軍打仗,大部隊駐紮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沒有很多的規矩,他和士兵同甘苦,容易被侵犯,士兵樂於效死命,細思極恐,一個方面軍事力量的統帥怎麼能這麼輕率 這很明顯是不符合軍事原則的,一個大規模軍團的統帥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固然很好,但是對於最高決策人來說,能帶著手下打勝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霍去病在此和李廣截然不同),但是李廣如此隨意的佈陣紮營是很容易戰敗的,這就說明李廣其實是一個將才而非帥才。

    加之漢人同匈奴人作戰時,戰爭的形式其實已經完全不同於漢人與漢人之間的爭奪戰,他是一場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之間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必須要拋棄華夏戰爭史上的固有思維,革新戰法,才能適合千里追逐的野戰。這一點上霍去病可以說是做的最好的,霍去病天縱奇才,漢武帝讓他多學習兵法,他說好男兒當馳騁萬里以封侯,個人認為他恰恰幸運在沒有學習以前的軍事鬥爭手段,不然還被以往的經驗所束縛住了,霍去病就是一張空白紙,憑著他對漢匈戰爭的理解立下了不世奇功。而這都是李廣所不具備的,李廣的軍事鬥爭思路是不適合漢匈戰爭的,或者說之前的很多人如韓安國,公孫敖等人的戰爭思路都是不適合漢匈之戰的(所以他們在漢匈之戰早期屢戰屢敗)。所以李廣後來多次出征匈奴也無所建樹。因此李廣在漢匈之戰中,既無過人軍事統帥能力,也沒有及時的改變戰爭思路,在這場戰爭中沒有立下大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再有就是從史書中來看,李廣應該是屬於比較清高且氣量狹窄之人(他殺霸陵尉看出氣量,不肯受審自我了斷看出清高之性)。所以李廣這種性格本身要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也是很難的。

    李廣在中華史上是受很多人喜歡的大英雄,他的悲情英雄主義感染了很多人,但終身不得封侯,既有性格原因,也有個人能力侷限性,更有時代侷限性。而他自己說自己曾經殺降,不吉利,所以終身不得封侯,這種說法證明了一句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5 # 行雲流水1437995

    唐朝大詩人王昌齡《出塞》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的龍城飛將就是指的西漢時的飛將軍李廣。

    李廣,華夏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害怕他,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在前兩個帝王時奉行和親的政策,雖然匈奴人也時常南下搶掠,但都規模不大。經歷漢初的“文景之治",漢朝恢復了經濟增加了人口,國家實力大增。

    漢武帝不願漢朝受制於匈奴,於是從公元前119年起,發起了對匈奴人的大反攻,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漢朝軍隊攻入匈奴人的腹地,殺死了眾多匈奴人。匈奴人最後分裂成南北二部分,南匈奴歸附大漢,北匈奴遠循漠北蠻荒之地。

    到漢武帝大舉反攻匈奴人之時,李廣已“廉頗老矣"。因此漢武帝讓衛青、霍去病兩軍去充當漢軍主力,李广部去押運糧草或當佯攻之師。在李廣參與的最後一次戰役中,李廣擅自調動自己的部隊去追擊敵軍,中途不幸迷路。而其行動驚動了已成"驚弓之鳥"的匈奴人,匈奴單于率領殘部遠跳到漠北,脫離與漢朝的接觸。李廣的行動導致了全殲匈奴的計劃落空,李廣羞愧之下自殺身亡。

    李廣的悲劇還在延續,其幼子李敢因李廣之死遷怒於衛青,並將衛青擊傷,霍去病憤而擊殺了李敢。

    李廣的孫子李陵也是一名漢朝名將,匈奴人也十分懼怕李陵。李陵後在率領五千騎被八萬匈奴人包圍,奮戰多日後彈盡糧絕,為了殘餘計程車兵生命,李陵被迫投降了匈奴單于。由於謠傳李陵為匈奴培訓軍隊(實為李緒),漢武帝誅殺了李陵全家。

    李廣手下封侯者無數,唯獨其一生未嘗封候,最後落得個自刎而死,這不得不令人無限傷感!

  • 6 # 戀上賢魚的貓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人稱“飛將軍”。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軍功卓著,卻一直未能封侯。

    漢文帝時期:

    1、主要經歷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李廣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2、原因分析

    漢文帝時期,國家實力有限,只能對匈奴實行被迫的和親政策,與匈奴作戰會破壞和親政策,會引起更大規模的戰爭,而漢朝的實力不如匈奴。漢朝抗擊匈奴入侵也只是小規模戰爭,不足以讓李廣取得軍功,實現封侯的願望。所以,漢文帝說李廣“生不逢時”。

    漢景帝時期

    1、主要經歷

    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遠揚。但是因為接受了梁王授給他將軍印,班師後,漢景帝沒有給予封賞。

    2、原因分析

    漢景帝時期,竇太后一直希望漢景帝能立梁王為儲君,以後繼承皇位。梁王也因為有竇太后的寵愛而驕橫,漢景帝表面上對梁王關愛有加,實際上一直防備梁王。李廣跟梁王親近,必然引起漢景帝的猜忌。另外,漢景帝時期,對匈奴也是採取和親政策,李廣沒有太多立功的機會實現封侯。

    漢武帝時期

    1、主要經歷

    先為未央宮衛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期間,李廣屬護軍將軍,因此無功而返。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將軍。後來因為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2、原因分析

    漢武帝時期,經過幾十年的“文景之治”,漢朝國力強盛,扭轉了與匈奴的實力對比。漢武帝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主動出擊,北擊匈奴。李廣一直以來抗擊匈奴入侵的戰術,不能適應這一時期的戰術要求,在加上年齡太大,因此很少能夠在戰場上立功而封侯。

    後世地位

    唐朝追封古代名將就包括李廣,及至宋代為古代名將設廟,亦包括李廣。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廣亦位列其中。

  • 7 # 風依然57296

    李廣的功勳有被誇大的成分,因為他的不幸得到了司馬遷的同情,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描述有主觀感情的投入,這樣就讓後來的讀者對李廣有了更多的敬佩,同情。並且李廣難封的遭遇和後來許多詩人,文豪的遭遇產生共鳴,於是李廣便成了懷才不遇,有功而不得嘉獎的代言人。其實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李廣一生的,確實沒有太耀眼的功勳,漢武帝第一次征伐匈奴,他就不幸被浮,後雖憑藉自己的本事逃回大漢,但與大勝而歸的衛青相比,他也難以再得到漢武帝的重用。所以李廣一生有其不幸,也有客觀的事實證明他的不及他人之處。

  • 8 # 文儒風

    初唐四傑之首的大詩人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慨嘆西漢歷經文、景和漢武三帝的馮唐和李廣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是對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多舛的悲嘆!李廣是西漢名將,驍勇善戰,威震匈奴,被稱為“飛將軍”,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曾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讚美詩句。然而,李廣是一個悲劇名將,他的悲劇在於儘管名聲在外,但名聲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和原來官職不如他的部下很多人都封侯將相,而他卻終身不得封侯,甚至最後被迫自殺明志,而“李廣難封”問題也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那麼,威震匈奴,三朝元老的飛將軍李廣果真難封侯嗎?如果你是文景或漢武三帝其中之一,你會封李廣為侯嗎?

    關於“李廣難封”的緣起,最初是從漢文帝的讚美開始的。《史記》記載,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此時的李廣堂弟李蔡也為郎官,都擔任武騎常侍。李廣曾有一次隨從文帝出行,因善於衝鋒陷陣、突破險阻和格殺猛獸而受到文帝讚歎:“惜呼,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在景帝時,李廣先後擔任過隴西都尉、騎郎將、驍騎都尉、上谷太守,後又連續做過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和雲中太守,都因為與匈奴作戰勇猛而名聞天下。到漢武帝時,為朝臣推舉,李廣就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衛尉(九卿之一,漢皇帝住未央宮,故該職實為皇帝禁衛軍司令),後又擔任驍騎將軍出兵追擊匈奴,因損失兵馬將吏頗多及被匈奴俘虜被治罪貶為平民,幾經波折,又為漢庭起用,任過右北平太守、郎中令(中央九卿之一)、後將軍等職。李廣為將勇猛,愛護士卒,統兵作戰時與士兵同吃同住,受到的賞賜也分給部下,有責任也一力承當,且他擔任漢庭2000石高官達40多年,但家中並無餘財。然而,當初李廣堂弟李蔡與其起步相同,但是到了景帝時已經是官至2000石級官員,而武帝時已經是代國丞相,還於武帝元朔五年在輕車將軍任上因北擊匈奴有戰功而被封為樂安侯,到元狩二年代替公孫弘做了漢庭丞相,而李廣的老部下軍吏乃至一些士卒後來也都得到了封侯。與此相比,李廣一生官介從未高過卿一級,而自己堂弟卻達到宰相,位列三公,故引起了李廣對自己終身不得封侯的不解,曾哀嘆自問“豈吾相不當侯也?且固命也?”當時的方士王朔認為李廣不封侯的原因是“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不遇時”是文帝哀嘆李廣難封侯的原因;“殺已降”則是方士王朔的說詞,認為是其政治生涯最大汙點,從而不得封侯;而武帝時又以李廣“數奇”而不得立戰功“大將軍亦陰受上指,以為李廣數奇”而未能封侯,最終落得自殺明志。

    縱觀李廣一生,驍勇善戰,威震匈奴,名聲在外,歷文、景和漢武三朝,朝廷內外讚譽頗多,公孫昆邪還向景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而漢代之後多有為李廣終身不得封侯而哀嘆者,同情李廣的司馬遷甚至單獨為李廣這個終生既未封侯,俸祿也只有2000石的將軍立傳,並排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之前,實為罕見!而李廣難封之原因,宋人何去非認為是因其治軍不嚴;明人董份認為李廣殺羌降卒及殺霸陵尉是其難封的原因;清王夫之則認為是因無功不能封侯。大夥兒認為,李廣為何不能封侯?李廣是否應該被封侯?如果你是文景或者漢武三帝之一,你是否會封侯於李廣?

    小編認為,單看戰績表現和以下幾項事蹟,李廣“飛將軍”之稱號可能難相符,且其才氣可能也並非公孫昆邪所言“天下無雙”!故李廣實難封侯。

    當然,首先是承認李廣勇猛的,若單論功夫和武力值,李廣應為一等一的高手,李廣打虎射石的千古美談不是隨便就能傳下來的,而他一手善射功夫既是家傳,更是其立足根本,其神射之技更是讓本就善於騎射的匈奴人膽寒,不然匈奴人也不會在他鎮守邊郡上數年不敢發兵,還送他“飛將軍”稱號。

    然而,勇猛是一回事,善戰而有成績又是一回事。如果看戰爭實績,“飛將軍”李廣可能是名不相符的,他是一位猛將,卻不是一位將帥之才,因為他是一位常敗將軍。縱觀李廣一生,大規模對戰匈奴的戰爭中有五次,李廣無一例外地敗了。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漢庭謀劃馬邑誘擊戰,出動了30萬兵力,分五路埋伏於馬邑旁山谷,以誘擊匈奴單于於馬邑城而殺之,當時李廣為驍騎將軍,和王恢、李息等將領的任務是從代郡擊匈奴輜重車。結果是單于發現漢庭計謀而全身而退,漢軍追擊不及而罷,王、李二將也沒有截擊輜重車,勞師靡費而無功,漢武帝認為王、李等人若截擊匈奴輜重應可“慰士大夫之心”,因而動怒,下獄王恢。李廣和李息實難逃責任。第二次是元光五年(前130)衛青、李廣等五人各領兵五萬出擊匈奴。其中車騎將軍衛青兵出上谷,不但直搗匈奴老巢龍城,還帶了700個匈奴腦袋回來,一時之間名聲大噪。而其他三將亦各有戰績,騎將軍公孫敖兵出代地,輕車將軍公孫賀兵出雲中,唯獨衛尉驍騎將軍出兵雁門而被匈奴打成光桿司令,還被匈奴生擒,雖逃脫匈奴魔掌,回漢庭卻被判斬刑,幸好他以財物贖罪而被貶為平民,撿回一條命。第三次是元朔六年(前123)李廣為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率10餘萬騎北擊匈奴,結果諸將皆有功,唯獨李廣軍隊毫無戰績:“諸將多中首虜律,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第四次是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博望侯張騫出右北平擊匈奴,李廣自帶的4000人馬先行,張騫的萬騎在後,異道而行,可能是貪功冒進還是別的原因,結果李廣所率數千人行數百里而被匈奴左賢王包圍,雖然李廣“殺匈奴兵3000餘”,但是自己卻“盡亡其軍4000人”。直到張騫趕到,匈奴兵才解圍而去。古人常說勢力相當的軍隊開戰,硬碰硬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李廣是殺敵三千,自損四千,又一次成為光桿司令,實在不是良將帥才所為。

    第五次是元狩四年李廣好不容易求得武帝同意其再次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北擊匈奴,本為前將軍,奈何被衛青調為右將軍(有記載說是大將軍衛青私下受武帝指令而做的戰略部署導致李廣無功甚至被迫自殺“大將軍亦陰受上指,以為李廣數奇”),與趙食其合兵出東道,結果李、趙軍無嚮導,迷失道路,未按預定日期趕到,違反了軍紀,弄得自殺身死。戰績不行,是與他的將帥之才有關的。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多次戰爭中,尤其是衛青七次北擊匈奴的戰爭中,斬殺匈奴首級數以萬計,收取了河套地區以南區域,一封再封,而一起跟隨衛青參戰的裨將及校尉如公孫賀、李息、公孫敖、李沮、李蔡、張次公、蘇建、趙信、張鴦、趙食其、曹襄、韓說等人,得以封侯者9人,這些人不少打過勝仗,但沒有誰當過俘虜,也沒有一個當過光桿司令,只有李廣一人例外。這說明李廣雖勇猛,卻真的不是一個運籌帷幄、謀定而動的將帥之才,戰績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當然,翻開史冊,我們發現,李廣也的確不是一個良將帥才。他在任上郡太守時與匈奴發生戰爭,作為太守的他竟輕率百餘騎去追趕三個匈奴的射鵰手,且不顧身後統率的萬餘兵馬,致大軍群龍無首,結果自己追擊數十里而陷入困境,直到第二天才僥倖逃脫。前文提到的第四次大徵匈奴也是一樣,輕率數千人追擊匈奴深入腹地而致自己成為光桿司令而遭敗績,單兵作戰可以認為李廣確實勇猛,但排兵佈陣,從大局出發,統籌全域性指揮作戰,想必不是飛將軍李廣長項。

    其實史書上還記載李廣的治軍散漫:“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同時李廣的德行也有缺陷(儘管史書記載他愛護士兵,與士卒同吃同睡),是個有仇必報的人。如被罷官後的李廣有次去吃酒,喝醉了路過霸陵驛,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呵斥並強留霸陵驛站住宿一晚,結果李廣重被起用為右北平太守後就要求霸陵尉同去,並把一到軍中的霸陵尉殺了(按照戍衛制度,該尉本為執行職責,只是態度不是很好罷了,職責所在,並無過錯)。晚年方士王朔問李廣一生有什麼後悔的是否,結果他自己說悔恨當年在邊境誘殺已經投降的羌兵800多人。諸如此類記載,均說明飛將軍李廣恐怕是一個有匹夫之勇,而實無將帥之才的猛將罷了,同時心胸和性格皆有缺陷的人(史載他不善言辭)。

  • 9 # 吳百蘭

    在奧運會上要得塊金牌,需要158個元素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同理封侯也需要多種元素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那麼李廣難封到底缺少什麼?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唐.王維《老將行》生不逢時

    李廣的祖上是秦帝國名將李信。出生在將門世家的李廣,十幾歲就從軍打仗,是一個真正的從士兵打成將領的將軍。

    李廣一生從軍四十七年。參加過大小七十多次對匈奴的戰爭。

    李廣終生的夙願是,馬革裹屍,戰死疆場,立軍功封侯。李廣在任太谷上守時,天天和匈奴打仗,漢景帝沒辦法,只好把他調走。

    生不逢時也,如果這等驍勇善戰的將軍,生在劉邦時代,怎麼也能封個侯。

    可惜,漢文帝重文不喜武,李廣為武將。漢景帝愛老不喜少,李廣正置青壯年。武帝愛少不用老,李廣他又是老將軍。三代明主,李廣都不在明主喜愛之列。

    漢景帝不愛,漢武帝不痛

    李廣在漢景帝時期參加過平吳楚七國叛亂,並立有戰功。但李廣急於封侯,私自接受梁王授予的將軍印。他不知道漢景帝恨他的弟弟梁王。於是,一個大好的封侯機會被他自己弄丟了。

    漢景帝時期,漢匈雙方都還在以和親維護和平。可李廣天天和匈奴做戰,這讓漢景帝很不爽,臨死前,還告訴漢武帝不要重用李廣。

    漢武帝時期,漠北決戰出征,漢武帝本不想派李廣出征,耐不住李廣再三請纓,漢武帝雖然表面答應了李廣為前將軍,但暗地裡又吩咐衛青臨戰時換將。

    所以李廣難封與漢景帝、漢武帝二代君主故意打壓有關。

    李廣自身原因

    李廣雖然漢景帝不太喜歡他,漢武帝對他也戴了帽,但也還是給過他幾次機會,他勻以戰敗宣告與封侯無緣。

    其實,漢景帝、漢武帝都不喜歡李廣,也與他擅斷獨行的性格有關。比如漢景帝時期,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比如天天與匈奴打仗急於求功。

    比如,擅自做主追殺三個匈奴的射鵰手,差點遇難,當時不知李廣想過沒有,他一旦遇難,漢軍帳中無帥該有多危險。

    所以漢武帝不喜歡李廣,認為他命不好,也就剝奪了李廣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李廣悲憤呀!只好拔劍自刎。連馬革裹屍、戰死疆場的夙願都未能完成。空留下後世“李廣難封”的扼腕嘆息!

  • 10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李廣威震匈奴,歷經漢三代不能封侯,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年輕時無大舉進攻匈奴的機會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公元前166年,李廣應召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但是,漢文帝之時,對匈奴的政策是以和親為主,防守為輔,這樣就意味著無論李廣多麼驍勇善戰,他也很少有出兵的機會。所以,漢文帝才嘆息道:“李廣生不逢時,如果在高祖劉邦時代,必然不止萬戶侯啊!”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到了漢景帝之時,對匈奴還是延續了漢文帝的策略,李廣依然英雄無用武之地。後來平定七國之亂後,曾接下樑王的將印,故不被重用,被派往駐守邊關上谷郡。那裡是匈奴進中原的第一道關卡,所以,李廣就天天與匈奴打仗,而且樂此不疲。

    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太愛打仗了,趕緊將他調走吧,否則早晚要戰死在那裡。”當時的策略還是以防守為主,於是漢景帝又將其掉到附近其他要塞,隔一段時間換一個地方,但還是擋不住他打匈奴的熱情。

    所以,李廣在文景兩帝的時候,無論他有多麼努力,畢竟與國策相悖,而且斬殺匈奴的數量極少,難以滿足封侯的條件。

    二、漢武帝時有機會進攻匈奴,卻沒有戰功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開始攻打匈奴。李廣雖然年過半百,但作為抗擊匈奴的資深將領,首當其衝,被漢武帝派往前線。可惜,匈奴單于識破了漢軍的誘敵之計,30萬漢軍無功而返。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公元前129年,李廣被匈奴俘虜,後雖逃脫,但是由於損兵折將比較慘重,而被貶為平民。

    然後,李廣就錯過了第一次大敗匈奴的戰役河南之戰(前127年),而年輕的將領衛青一戰成名,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漢朝在那裡設定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萬屯墾,又重新修了秦代的舊長城,派兵駐守。

    後來李廣又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負責防守。

    公元前124年,衛青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被提拔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 公元前123年,年僅18歲的將領霍去病又橫空出世。李廣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節節下滑。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終於重新提拔李廣為將軍,跟著衛青抗擊匈奴,但是還是沒有任何軍功。三年後,李廣遇上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圍攻,幾乎全軍覆沒。

    而霍去病戰功赫赫,已將戰線向西挺進到河西祁連山。這時,李廣的地位早已不保,漢武帝其實已經不想再起用他。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遠征匈奴本部,李廣請求隨行,漢武帝不想用他,後經不起他的苦苦請求,才同意他出任前將軍。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衛青早就接到漢武帝的命令,不要讓李廣當前鋒,一是年老,二是運氣欠佳,換句話說,就是給了面子讓他跟著,但是不能讓他壞了大事。

    於是,李廣被安排從東路出擊,後來迷路,沒按時到達指定目的地。衛青讓李廣總結,李廣卻認為自己被人算計了,所以選擇自刎結束一生。

    三、下屬中缺乏熟悉匈奴地理的人才

    其實,李廣也有機會出徵,但是每次不是被擒就是無功而返,或者損失慘重。究其原因,李廣善於防守,卻未深入匈奴境內,不瞭解那裡的地形,也從沒有考慮要去招募一些當地人做為嚮導。李廣能做的就是遇到匈奴就往死裡打,哪怕只剩一兵一卒。所以,當年輕將領摸索到抗擊匈奴的有效方法後,李廣這種死戰的套路當然就不會再被漢武帝接受。

    結語:

    李廣之所以難以封侯,除了時運不佳,年輕力壯的時候遇上主張修生養息的文景之治。好不容易等來漢武帝,又因為不清楚匈奴的地形,也缺乏熟悉匈奴的人才,常無功而返。所以,李廣不被封侯就是因為他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戰策略,以致於迅速被更具作戰才能的將領們替代。一個連漢武帝都不想再起用的將軍,又何談封侯呢?

  • 11 # 晚亭與落霞同暉

    飛將軍李廣的名字如雷貫耳,但至死未封侯,不得不說是一生最大遺憾!

    這首先要弄清一個問題,漢初文、景、武時期,武將進爵封侯,靠的不是家庭背景、或個人名望,而是軍功:打了多少勝仗?斬下了多少敵人首級?

    飛將軍李廣名氣夠大,也威震四方,差的就是運氣。他歷經三朝,均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做為文景武三朝的忠臣良將,他是盡心效命的。

    但有時不得不承認人的運氣和命運。霍去病以八百輕騎千里奔襲擊垮匈奴王庭,斬殺萬人,二十出頭被封冠軍侯。衛青也多次打敗匈奴主力,不僅封侯,還拜為大將軍。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唯三朝名將李廣,卻圖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虛名。

    有明確記載的他有三次北擊匈奴建功立業的機會。

    一次因軍情不準,竟遇到數倍於已的敵兵,導致被俘,後靠機智逃脫。

    最有可能立功也是最悲催的一次,他卻在大漠中迷了路。貽誤了戰機。

    大將軍衛青追查此事時,李廣想到自已戎馬一生,不願再受侮辱,隨拔劍自刎。

    縱觀李廣一生,儘管一生未封侯,但至今仍被人經常提起,歷史上為王為公為候者又有幾人?所以李廣應該滿足,早應瞑目。

  • 12 # 閒將西話

    李廣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李廣,在差不多同時代的司馬遷的筆耕下,永載史冊,彪柄千秋。

    “射虎山橫一寄,裂石響驚弦”,李廣成為後世為神箭手的代名詞。

    李廣作為西漢抗匈奴的名將,更是漢軍的一面旗幟,書寫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曠世輝煌。

    就連敵對陣營裡的匈奴將士也對李廣崇敬有加,不光畏之如虎,還敬若神明,於是送他一個“飛將軍”的光環。匈奴人聽說李廣鎮守右北平,竟然連續好幾年不敢來犯,如此赫赫聲威,連彪悍的匈奴人也忌憚三分。有史為證:天子乃復召李廣,拜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有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李廣一生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三朝。李廣自漢文帝時,就與匈奴野戰不斷,一直打了四十多年,轉戰大漠七十餘戰,出生入死,劍瘡遍身。然在這三個朝代,除去皇家的親戚之外,獲得封侯的人數分別是漢文帝時代十人,漢景帝時代十八人,漢武帝時代七十五人,共計一百零三人。遺憾的是,在封侯頗豐名單之中,竟無李廣將軍的名字。

    李廣終生沒被封侯,俸祿只有兩千石而已。對此,李廣也疑惑不解,曾請教一位頗有盛名的操望氣之業(相面)的王朔。李廣傾訴如下:“自大漢開國以來,與匈奴連年交戰,我李廣大小戰一個也不曾少,即使才能很一般的中級校尉以下的人,都能因打匈奴立功而封侯。我李廣自認為本事不遜於別人,殺敵無數,卻為何尺寸之功未立以至於未被封侯呢?”

    王朔問李廣一生有何虧心之事。李廣自悔當隴西太守的時候,與羌人作戰,想立軍功受封。但剛開戰,羌人不戰而降。李廣不想失去此次的機會,就殺死了已降的800名羌人來向朝廷請功。王朔細細的占卜一卦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意思是說殺害已經投降的人,是一種最大的陰禍,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啊。

    司馬遷在史記裡詳細的記載了這一事實,也道出了李廣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漢景帝時,李廣作為上郡太守時,他戰鬥非常勇猛,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偶遇數千匈奴騎兵,而此時他只有百騎。李廣從容應戰,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終於化險為夷。但是,作為將帥,建功立業不在殺伐多少,力戰得失,而在於面對匈奴的騎兵大兵團,如何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指揮得當,組織有效的進攻,捍衛大漢邊疆,建功立業。

    漢高祖劉邦曾有約在先:“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因為按照漢家制度,李廣一生沒有打過什麼勝仗,所以無法封侯。

    漢文帝的時候:生不逢時,何來戰功

    剛剛從呂氏亂政的噩夢中走出來的漢文帝,自然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與民休息,努力發展生產。

    正如陸賈所說“亂世重用將軍,盛世重用丞相。”此時的李廣擔任皇帝的護衛,平時也就是搏虎逗樂而已。漢文帝驚為天人,就說了一句話:“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很明顯是說我漢文帝不是不封你李廣為侯,而是國家還不能與匈奴開戰,只能繼續高祖的和親政策,送公主,送錢財。

    所以,李廣在漢文帝一朝,只能偶爾打來犯的匈奴小股部隊,根本立不了多少戰功,更別說封侯了。

    漢景帝的時候:七國之亂,將罪折功

    在七國之亂中,李廣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以都尉的身份跟隨周亞夫平叛,被安排在梁王手下,阻止叛軍的進攻。在昌邑一戰中,李廣奮勇殺敵,奪得叛軍的戰旗,聲名鵲起,博得梁王的讚譽。

    作為西漢的將領,竟然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不免讓漢景帝惱怒。實際上漢景帝和梁王面和心不和。李廣一不小心成了這兄弟兩人鬥爭的犧牲品,第一次失去了被封侯的機會。於是李廣不但沒有得到漢景帝的任何封賞,還把他派到雁門、上郡等北部邊疆當太守。漢景帝抹去了李廣的所有軍功,後來也一直也不重用他。

    漢武帝的時候:陰差陽錯,寸功未立

    (1)公元前133年,李廣作為驍騎將軍,參與馬邑伏擊戰中。但是,匈奴單于及時識被漢軍的埋伏而逃走。漢軍勞師動眾三十萬伏兵無功而返,以馬邑伏擊戰發動者王恢自殺而結束。李廣失去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不能不說是一次不小的遺憾。

    (2)公元前129年,李廣作為四路大軍之一出雁門,擊匈奴於關市。但是,只有衛青一路俘虜七百小勝,其餘三路皆敗北,尤其是李廣最慘全軍覆沒。李廣被生俘,裝死得脫。按律當斬,李廣花錢贖罪為民。

    (3)公元前123年,李廣作為後將軍以六路之一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戰後論功行賞,霍去病率八百勇騎戰績輝煌而封冠軍侯,而李廣無功。

    (4)公元前12l年,衛尉張騫、郎中令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李廣先行,張騫斷後。李廣領兵四千先行數百里,不幸落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包圍圈。由於張騫的援軍未及時趕到,經過殊死搏鬥,李廣又一次全軍覆沒。李廣軍功自如,無賞。

    (5)公元前119年,李廣最後一次隨大將軍衛青出戰,自請先鋒主攻匈奴單于。但是,衛青接受漢武帝的建議,以為“李廣老,數奇(八字不好,不吉利,不能做一軍統帥,否則大軍跟著倒黴遭殃),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以公孫敖主攻單于,讓李廣東道助攻。李廣因迷路,也說明李廣的統兵能力確實一般,未能及時趕到與衛青的主力會合擊匈奴單于,讓單于乘機逃出,後患無窮,李廣按律要追究責任。

    《資治通鑑》記載了英雄的悲情時刻:廣謂其廣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李廣遂引刀自剄。

    李廣是匈奴的上帝之鞭,更是漢軍的一道屏障。李廣死後,全軍慟哭不已,百姓聽說後,無論知道的還是不知道的,無論男女老幼,都大哭。

    李廣的離開,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轉折,也是個時代終結。

  • 13 # 哥也很無奈啊

    踏實能幹的人升官了,活留給誰幹?往往是越能幹的人乾的越多,能者多勞嘛;再說他那麼厲害,名聲顯赫,再給他封侯,不怕他佔山為王嘛

  • 14 # 南宮雁門說史

    因為在文帝景帝時期對匈奴多是以和親為主。到了武帝時期對匈奴才是以進攻為主。而且李廣雖然被成為飛將軍,但是卻沒立下多少戰功。如果有像霍去病狼居山一樣的戰績李廣早就被封為候了。

    李廣的祖上是秦朝時期的李信。就是那個曾經揚言二十萬大軍就能滅楚的李信。李廣年輕的時候就善於騎射。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蕭關。李廣首次參戰,殺敵眾多,戰後被封為中郎。景帝時期,漢朝對匈奴沒有采取大規模的進攻,所以李廣也就沒有機會立下多少功勞。李廣帶兵很隨和,有吃的兵士先吃了,他們吃完了他再吃,他帶兵軍紀十分自由,沒有繁瑣的限制。但將士都願意為他拼命。後來漢軍想在馬邑城伏擊匈奴,李廣也參與其中。但是匈奴發覺了漢軍的計謀導致這次行動無功而返。李廣就沒有什麼功勞。幾年以後李廣在雁門關出擊匈奴,匈奴兵多最後漢軍被匈奴打敗。李廣也被匈奴捉了去。他趁匈奴不小心帶領殘部逃了回來。在漢朝就算敵人比自己多而打了敗仗也是要受到懲罰的。李廣花錢為自己贖罪,被貶為了平民。不久之後他又被升為北平太守。

    漢武帝在位時期李廣被任命為又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一起出徵匈奴。這仗很多將軍都殺敵到了封侯的數量,但是李廣卻沒有功勞。又過了兩年李廣和張騫率軍一萬四千人出擊匈奴卻遭到了匈奴四萬騎兵的包圍。李廣他們好不容易才突圍出去,但是自身的軍隊也所剩無幾了。李廣再次沒有獲得封賞。

    又過了兩年,衛青霍去病率軍去攻打匈奴。李廣多次請求參戰漢武帝才同意讓他參戰。

    當時漢武帝為了照顧李廣讓他也能立一些戰功就想讓他和誰一起作戰這樣失敗了罪責也不用李廣獨自承擔了。但是李廣知道了漢武帝的心思後不願這樣,他堅決要做先鋒。但是衛青不答應他的請求。李廣不向衛青請命就擅自帶兵去追擊匈奴單于。後來李廣迷失了路沒有找到匈奴單于。回來之後他羞愧難當說了一些人生的感慨後就拔劍自殺了。結束了自己不得志的一生。

    漢文帝曾經說過李廣生不逢時,如果李廣生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以他的勇猛肯定能封個萬戶侯。可是生在了一個相對太平的年代沒有太多的戰爭給他來打。而且李廣飛將軍的名號很早就在匈奴那邊傳開了。匈奴有時候會刻意避開他。有時候匈奴用兵就是特意針對他來的,就是想抓住他。所以他面對匈奴的時候總是佔不到什麼便宜。這就導致他立功比別人都困難一些。衛青霍去病當時帶兵之前都是默默無聞的小將,匈奴自然就輕視他們,這也就導致他們立功比李廣容易一些。而且李廣帶兵很隨和。雖然他的將士們都會為他拼命到底但也導致了自己能帶的兵將有限,難以大規模斬殺匈奴。而且自己的才能也是有限的,他跟衛青霍去病相比還是稍遜一籌。如果他能有霍去病率領八百人斬殺匈奴兩千多人的戰績那他也就會有霍去病後來封狼居山那樣的戰機。可惜他沒有打出那樣漂亮的戰績來也就沒有了後來更大作為的機會了。李廣沒被封侯的原因有自身的也有不可抗拒的外來因素。既怪他又不能怪他。

  • 15 # 天外梵音

    第一個原因是生不逢時。李廣所處的時代是文景之治時期,漢朝已經不像劉邦時期,華夏戰亂不斷,因為漢高祖時期立戰功是為了穩固劉姓的政權,打下劉姓江山,而對匈奴的戰爭是國對國的戰爭,威脅不到劉姓的統治地位。所以高祖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們就會被封侯拜相。而漢朝立國之後對於外姓封王封侯就非常謹慎了,封王根本不可能,封侯也是少之又少。漢文帝劉恆曾經說過:李廣生不逢時,如在高祖時代,封萬戶侯是一定的。

    第二個原因其實事實是李廣“不懂事”,在平叛“七國之亂”時,梁王劉武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都城長安。李廣也立有戰功。打出了威名。本來這一仗離封侯已經不遠了,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可惜李廣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私自接受了梁王劉武賜給他的將軍印。為什麼說他衝昏了頭腦呢?

    因為梁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可是仗著竇皇后寵愛,也仗著自己年輕,所以一直覬覦帝位。竇皇后也真是沒少幫忙,幾次三番的找漢景帝談論傳位的事情,說你當哥哥的現在是皇帝了,等你老了之後,把皇位傳給你弟弟,讓他也噹噹皇帝。這個竇皇后實在難纏,漢景帝沒辦法在竇皇后面前答應了此事,死後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這個弟弟,可這話也就是騙老太太開心,根本就不算數。現如今,李廣你接受梁王給你的將軍印,這是什麼意思,他梁王有這個權利嗎?你李廣是不是以為他就是下任皇帝了?

    李廣的上司是周亞夫。周亞夫的上司是漢景帝。梁王還是皇帝封的,梁王憑什麼給你李廣軍印?你李廣竟然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用現代職場話講,梁王你越權了,而李廣你不懂規矩了。因此,李廣本來可以得到的封侯獎賞,結果任何賞賜都沒有了。

    李廣難封,看來也並不全是劉姓皇室的原因,到漢武帝時,李廣也沒有進一步的上升,甚至地位位於衛青、霍去病之後,直到自殺身死仍然是一位一生征戰、一生無功的白髮將軍。王維《老將行》中雲: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也是李廣的真實寫照。

  • 1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中國古代歷史悲情人物的代表,其曾自言與匈奴交戰七十餘次,也曾威震匈奴幾十年,按照這個字面理解李廣封侯豈不是易如反掌,可現實給李廣上了一課,其兒子李敢都因功封關內侯,他卻一生與封侯無緣,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先從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位帝王任上談一談:

    首先漢文帝,其實漢文帝挺喜歡李廣的,他曾對李廣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也就是說李廣假如生在漢高祖年代,憑其勇武和才能封萬戶侯不在話下,奈何漢文帝與匈奴主要以和親維護和平發展為主,還有就是漢文帝是在晚年與李廣相遇,如此人才漢文帝想要儲備著給漢景帝用,這樣李廣才會更加感恩戴德漢景帝。

    到了漢景帝時代,我們都知道西漢發生了一件決定西漢走向的大事——七國之亂,最後叛亂雖然被漢景帝平定,但李廣卻因平亂之事被漢景帝嫌棄,原來在平叛過程中,李廣立了大功,可他沒等到漢景帝的封賞,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將軍印,漢景帝得知後,暴怒,但為了皇家顏面,沒有處罰李廣,但也沒給他封賞,自此李廣進入漢景帝的黑名單。

    好不容易熬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武帝也不能讓人說他不重要人才,那好唄,就讓將領憑戰功說話,據史書記載在漢武帝時期因軍功被封侯的有26人,這26人無一不是有過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功勞,這些李廣統統沒有達到。相反五次出征匈奴,李廣三次無功而返,兩次全軍覆沒,這樣的戰績能封侯才奇了怪了。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李廣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說白了有點自負和睚眥必報,比如在其人生最後一戰漠北之戰時,不能與衛青好好溝通,盲目自信結果迷失道路,睚眥必報表現在霸陵尉堅守職責時,李廣卻認為是在羞辱他,後來憑藉自己的權力將其調到自己的身邊將其殺掉,這樣的人雖然因司馬遷的賞識和刻畫而名流千古,但其實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將領,李廣與普通人無異也。

  • 17 # 希望星晨58298869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漢朝馮唐是三朝元老,直到武帝執政時才被舉為賢良,但此時已值暮年,不能為官了,這是感慨生不逢時,令人惋惜!但“李廣難封”並不冤枉!

    李廣是將門之後,射術精湛,景帝時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於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此舉立了大功,為自身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得李廣之名傳播開來,為人熟知。但李廣治軍不嚴瑾,違背了“善不養兵”的古訓,他對待屬下掏心掏肝的,沒提出任何嚴格要求,幾乎是一種散養的形態,將士們願意跟隨李廣,也是因為受軍紀約束少,行動自由。作為將軍,李廣太容易衝動了,有一次,景帝派宦官下基層搞訓練,這位宦官帶著士兵外出時遇到了三位匈奴人,匈奴人抽箭便射,射倒了幾十名漢兵,只有宦官一人逃回軍營,李廣為此帶上百餘名士兵去追擊這三個人。作為鎮守邊關的最高將軍,以身犯險,缺乏定力。李廣當初帶兵時有被擒的經歷,一萬精兵覆沒後,他成為俘虜,敵人將他拖在兩馬之間,李廣趁敵人不備,突然躍起,奪了一個士兵的弓箭,三下五除二,射死了押送人員,逃了回來,由此獲得了“飛將軍”稱號,對他也是敬畏!但自己被捕與軍隊敗亡,能封侯嗎?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在任隴西太守之時,將已經投降的八百羌人盡數斬殺,這事使得李廣的名聲急劇下降,欺騙殺降歷來為人所不齒,在與匈奴左賢王的戰鬥中,因為張騫援軍沒能及時趕到,又一次導致全軍覆沒。最後的漠北之戰,李廣封侯心切,主動申請出徵,但由於迷路,使單于逃走,無功而返;大將軍衛青為此問責,李廣此時自盡身亡。

  • 18 # Crazy灬歷史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王昌齡對李廣的讚賞,李廣一生與匈奴進行了大小七十餘戰,匈奴對其稱呼為:“飛將軍”。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卻在文帝、景帝以及武帝三朝都未獲得封侯的獎賞,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軍功不夠

    武帝時期,其武將封侯的標準是:斬敵主帥、殺敵非常多、大戰期間的作戰協調到位等,而李廣在武帝的對匈奴的五次出擊中卻是三次未遇敵以及兩次失敗告終,所以李廣在武帝時期的軍功根本達不到封侯的標準。而在文帝、景帝時期,漢朝對匈奴主要是防守,所以李廣也沒有建功立業的時機。

    心胸狹窄

    漢軍出雁門擊匈奴之戰中,李廣兵敗被俘,後又僥倖逃脫。漢法當斬,贖為庶人。一次,李廣和隨從外出打獵,夜歸時路過霸陵亭。霸陵尉酒醉,不讓李廣通行。李廣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後,便請命使霸陵尉一起戍邊,霸陵尉至右北平後遭李廣殺害。由此可看出李廣心胸狹窄,目無法紀,濫用職權。

    無義無信

    李廣任隴西太守之時,羌人發生叛亂,李廣誘騙800多人投降,而這八百多人在誠心誠意歸降後,有被李廣給殺害。由此可以看出李廣無以無信。

    自負之極《史記》中記載: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 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 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遺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 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 ,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 ,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 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 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 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 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 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 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大概看出,李廣極其自負,作為一位將領缺乏一定的謀略,在對戰時欠缺大局觀念,考慮事情不到位,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什麼文書能簡則簡,這對於軍隊整體的紀律以及作戰銷量都有極大的影響,所以李廣的自負的性格,註定了只能時一未將軍,而不是帥才,這也使得他在武帝時期沒有獲得應有的軍功,不封侯也是必然的。

    所以,綜上所述,李廣未封侯,是必然的,他的軍事才能以及他的性格都註定了他只是個將軍,而不是能夠統帥三軍的大將軍,李廣一生在小規模的戰鬥使其揚名,而在大規模的戰鬥中,卻是屢戰屢敗,對於一個將軍,無大功可言,怎會封侯?

  • 19 # 白露為霜65799235

    有一次很有可能要封侯的,自己作死作沒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李廣真不能跟衛霍他們相比,之所以落個千古遺憾李廣難封,只是司馬遷太過偏愛他罷了。

  • 2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因為這八個字,歷朝歷代給“飛將軍”李廣鳴不平者太多太多。名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為何到死也沒能封侯?並不是漢王朝的皇帝們刻薄寡恩,只因為六個字——二十等軍功爵!

    漢承秦制,漢王朝建立之初便延續了秦王朝的軍功封爵制度,一切以斬獲敵軍首級數量為衡量標準。早在漢文帝十四年,李廣便從軍抗擊匈奴了。因為作戰勇猛、斬獲頗豐,李廣也被提拔為了郎官,而李廣倒黴就倒黴在這上面!郎官雖然離皇帝更近了,卻在事業上升期遠離了戰場,失去了殺敵立功的機會。

    漢景帝即位以後,李廣曾經多次出任邊郡太守,而“飛將軍”的名號就是在這一時期被匈奴人叫起來的。但是,太守屬於地方大員,更側重於行政方面,打仗並不是主要任務。加之彼時漢王朝對匈奴處於守勢,李廣依然沒有獲得什麼實打實的軍功,尤其是斬獲敵軍首級數量,遠遠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實際上,這期間李廣還是有機會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李廣以驍騎都尉身份隨周亞夫平叛。在昌邑之戰中,李廣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只可惜,李廣在政治上近乎是一竅不通,居然接受了梁孝王私自授予他的將軍印。梁孝王何許人也?漢文帝的嫡子之一、漢景帝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就算沒有漢景帝“傳位梁王”的那句酒後戲言,梁孝王理論上也依然是對漢景帝皇位最大的威脅。李廣一個帶兵的將領,私下裡跟梁孝王不清不楚,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最終,漢景帝對李廣來了個不獎不罰,扯平了……而李廣也失去了立功封侯的機會。之後李廣基本上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在邊郡太守位置上打轉轉、被調來調去,封侯也變得遙遙無期……

    漢武帝即位以後,李廣因為名氣太大,被漢武帝調入了禁軍,出任未央宮衛尉。這同樣是個離皇帝近卻鮮有殺敵立功機會的職位,李廣就這樣虛度著光陰。直到漢武帝轉變戰略,對匈奴改守為攻,李廣才又有了用武之地。馬邑之戰時,李廣就曾經以驍騎將軍身份隨軍出征。可是,因為屬於協同作戰和預備隊性質,李廣最終無功而返,再次與立功封侯失之交臂。數年之後,李廣再次隨軍出征匈奴,可這一次更糟糕!因為名氣太大,匈奴人把李廣當成了重點攻擊物件,李廣最終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匈奴人給俘虜了。雖然後來僥倖逃脫,李廣卻因為作戰失利被俘而被貶為了庶人。雖然後來被漢武帝重新啟用,由於年輕將領的崛起以及李廣之前的表現,漢武帝已經不太敢讓李廣獨當一面了。此後,李廣基本上就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上混日子。

    再後來,李廣和張騫一道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結果陷入了匈奴重圍。李廣率部雖然成功突圍,卻再一次近乎全軍覆沒……漢武帝這一次倒是也沒有苛責李廣,或許他早已有心理準備了,給李廣來了個功過相抵、不賞不罰。李廣此後也基本被架空,成為了擺設。漠北之戰時,年邁的李廣一再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為了給老將留面子,勉強同意了李廣的請求,而這一次出征也成了李廣最後的封侯之機。可是,李廣卻倚老賣老,根本不聽衛青號令、私自行動。結果中途迷路,直接導致匈奴單于在衛青的重重包圍中逃脫。李廣因為心中羞愧,加之不想再次受辱,索性自刎身亡、失去了最後一次立功封侯的機會……

    說到底,並不是漢王朝的幾代皇帝對李廣刻薄寡恩,而是李廣真心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軍功,尤其是斬獲敵軍首級數量!或許是因為為名聲所累吧,李廣出征匈奴往往遇到幾倍於己的敵軍攻擊,別說是立功,能自保就已經是萬幸了。因為幾次作戰失利,也讓漢武帝不得不重新衡量對李廣的使用,加之年紀越來越大,最終讓李廣變得愈加立功心切,以至於不聽軍令、私自行動。不僅沒能立功封侯,反而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對於皇帝而言,制度永遠高過人!任你李廣名氣再大,也不能為了你李廣而公然破壞二十等軍功爵制度!更何況,李廣的重要性並不高,根本不足以讓皇帝為他破這個例!

    個人人為,李廣難封大概有幾個原因:一、名氣太大,導致敵對方加強防範,殺敵立功難度增加,別說殺敵,能自保就已經不易了。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廣的名氣是在漢王朝處於守勢、與匈奴小規模對抗中形成的。到漢武帝與匈奴進行大兵團作戰時,匹夫之勇的李廣已經與時代脫節了,立功封侯的難度成幾何倍數增加。三、李廣政治頭腦嚴重不夠用,從與梁孝王之間的事情也能看出一二,而這種政治頭腦的缺陷也嚴重限制了李廣後來的發展。四、李廣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擔任邊郡太守和禁軍統領,這兩個職務並不直面戰場,讓李廣在事業上升期失去了征戰沙場、立功封侯的機會。五、漢武帝的刻意限制或許也是一個原因。當然,漢武帝並不是刻意針對李廣這個人,而是李廣的作戰思路和作戰風格已經不適合時代需要,漢武帝只能放棄他而選擇年輕將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