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
2 # 字戀小姐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最喜歡全文開頭的一句——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王安石的《小石潭記》,最喜歡描寫景物的最後一段,不言悲傷,悲傷卻溢於言表——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洞庭湖的景色描寫,使人彷彿置身於岳陽樓前,眺望這美好的春景——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王勃的《滕王閣序》,在這篇千古名篇中,最難忘這一句話——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蘇軾的《赤壁賦》——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3 # 達眾汽車外觀設計總監
項脊軒志,不得不說真的讀過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尤其庭有枇杷樹,如今已亭亭蓋矣,透過鮮明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
4 # 就著熊掌喝魚湯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陳情表》,還有這篇《項脊軒志》,上學那會兒,老師教這幾篇文章時曾說,讀《出師表》不哭者是為不忠;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是為不慈;讀《陳情表》不哭者,是為不孝。深以為然
-
5 # 小六先生
滕王閣序 醉翁亭記 和將進酒
尤其是滕王閣序
就不是隻有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還有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描寫宇宙的無盡和人生起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描述自己的意志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嗯 他鄉遇故知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寫美景
-
6 # 縱嘗炎涼難續春秋
庭有琵琶樹,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歷事經年,方知此情此景,心有所感,情有可原,睹物思人。
吾與亡妻之情如此琵琶樹,雖然人已非昨日,但是此情至深並沒有隨著吾妻之亡而漸漸消退冷卻,反而卻像這棵我栽下的樹一樣,慢慢枝繁葉茂,果熟根深,長滿我的心間。
-
7 # pogers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敘述了自己作為梟雄的一生,自己作為官宦子弟進取官場,想要有所作為卻又觸動世家大族而連夜辭官回鄉,不敢回家怕殃及家人,只得在離家70裡處築舍而居,後又徵為校尉,想要憑此建功立業,以軍功封侯,累官至徵西將軍,為國捐軀赴難,後來董卓做難,自己散盡家財起兵討賊,終因諸侯勾心鬥角而失敗,後來因為破黃巾軍,遷允州牧,可是淮南袁術私自刻璽,周邊的人都勸他稱帝,袁術說:不可,曹公尚在!……天下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前蒙恬被殺的時候說,我的祖先到我這一輩,已經深受(秦王)信任三世了,現在我擁兵30萬足以造反,但是我必定以死守節,不敢背叛先人的教導,我每次讀到這裡都痛哭流涕,我的祖父到我這一輩都擔當親信重任,到了曹丕兄弟這一輩已經超過三世了…………
-
8 # 兔子頭愛蘿蔔
虎丘記。明代袁宏道,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
9 # 除卻巫山57564327
《項脊軒志》當年還是個有意思的故事,那次老師讓我們回去預習項脊軒志第二天抽查,我語文成績挺好的,但是不認真,回去就沒看。第二天抽查的時候,老師直接叫我起來翻譯全文,估計是猜到我沒看,我靠著一些文言功底和老師的提醒,翻譯完了全文,沒想到這篇文章這麼淒涼,翻譯到最後一句說院中的大樹如今已經枝繁葉茂,實在忍不住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如今同學聚會,還經常說到這事。
-
10 # 雪山飛狐plus
讀了那麼多文言文只有這個讓你感動?我不理解呢!我認為雖然這篇文章寫的還好,但是文辭、立意、意境在文言文中只能說尚可,不屬上乘之作,我是一個理工科專業,文言文是我的業餘一點愛好,我曾經最喜歡先秦時期的東西,後來散亂的看一下,但是讓我感動的真的很多,這個剛才又看了一下,記起來看過,但是真的沒有深刻記憶!你因這個短篇感動,可能是你處於一個失落、憂傷憂鬱的狀態吧!
-
11 # 主流灰太狼
嗟乎,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以上手打,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是命題作文,彼時根本從來沒去過巴陵郡,但范文正公才如大海,字字珠璣,最後的一段議論點出主旨,當真是振聾發聵,震古爍今,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昇華和拓展,金庸先生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說的不也是斯人麼?
沒有這篇《岳陽樓記》,千餘年後有誰記得湘北洞庭湖畔的這座小樓?
至今還能背誦全文。
-
12 # 雨中糖
這是我在古詩文網複製過來的賞析,這篇文章讓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作者善於抓住富有特徵性的細節,來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反映歸家家庭的敗落。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自從”諸父異爨”後,設定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四分五裂之狀)。先用籬笆相隔,後來更用一堵堵牆壁阻斷往來(”始為籬,已為牆”)。尤其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寫祖母到項脊軒來,鼓勵作者讀書求仕,光宗耀祖這件事,同樣可透析出歸家家道衰落的狀況。歸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間擔任朝廷官員(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讀書久不效”,兒輩們科舉無望,反以分家為能事,鬧得個鐘鳴鼎食之家四分五裂,烏煙瘴氣,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孫兒歸有光的身上了。
作者善於抓住具有特徵的語言、行動和生活細節來表現人物,從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情態各別。對母親,寫她聽到女兒呱呱而泣時以指叩扉的動作和”兒寒乎?欲食乎?”的問話,突現了慈母對兒女衣食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祖母,寫她的”吾兒,久不見若影……”的愛憐的言辭和離去時的喃喃自語和”以手闔扉”的動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了老祖母對孫兒的疼愛和期待。對妻子,寫她的”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簡潔地表現了少年夫婦相依相愛的情狀;寫她歸寧回來時轉述小妹們的充滿稚氣的問話,不但傳神地表現了小妹們的嬌憨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依依情話的場面。總之,作者對於各個人物,都能分別抓住他們的特徵,用寥寥幾筆描繪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和真摯的感情,富於生活情趣,並從中表達出自己對親人一往情深的懷念。
結構”關”情:文章先寫軒的狹小、破漏與昏暗,繼而寫經過修葺之後的優美、寧靜與恬適。軒內積書,軒外花木;白日小鳥,月夜掛影;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雅的小天地氛圍。而居於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貧的生活,高潔的志趣,怡悅的心境,於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多可喜,亦多可悲”幾個字,承上啟下,思路陡轉。”喜”字應上文,”悲”從以下幾個方面而來,一是大家庭的分崩離析,表現了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二是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三是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了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最後兩節,補記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斷和軒在以後的變遷,抒發了作者懷念妻子的真摯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細節”撩”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是歸文的一大特色。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作者寫祖母、寫母親、寫妻子,只是透過一兩件和她們有關聯的事來敘述。筆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如寫母親聽到大姐”呱呱而泣”時,用手指輕輕叩打南閣子的門扉說:”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生動地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慈愛之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真切。”語未畢,餘泣,嫗亦泣”,悲慼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髮的。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辭類纂選本、〈項脊軒志〉評語》)。
再如寫祖母的一段文字,簡潔細膩,繪聲傳神,”大類女郎”,”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兩句話;”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一兩個動作,把老年人對孫子的牽掛、讚許、鞭策的複雜感情,描繪的惟妙惟肖。寫亡妻,只說:”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寥寥數筆,繪出了夫妻之間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極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絡起來,移情於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由於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係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於是託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質樸”增”情:文章動情的另一個原因是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作者不大張聲勢,不故作驚人之筆,甚至也不採用色彩強烈的詞藻來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運用明淨、流暢的語言,平平常常地敘事,老老實實地回憶。但通俗自然之中蘊含著豐富的表現力,淺顯明白的文字卻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肖。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透過通俗平淡的語言變現出來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孃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是平時如話中露真情。正所謂”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誌銘》)含而不露,以情動人,不去刻意追求強烈的效果,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確實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
疊字”助”情:和一般疊詞一樣,文章的疊詞也是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緻,寫景更為生動。而且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
一篇散文,作者六用疊詞,單純是為了狀物、寫景、繪情的說法,難於令人信服。”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劉勰老先生一語中的。寫物關情,情景交融,是文章多處用疊詞的真實用意。如”寂寂”一詞,既強調環境的清幽、靜謐,又充滿了對”項脊軒”的生活的懷念;”往往”一詞既強調門牆到處都是,語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對分家後出現的雜亂現象的不滿和對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詞,既使人想到樹木高高聳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這一筆中間,寄寓了作者對亡人的感慨和惆悵,讀來富有餘味。
-
13 # 辦公桌冒險家
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非常多,之所以古人的文章仍被現代人所傳頌讚揚,是因為不管時代如何變更,但是人們對於精神上的一些本質的追求是共通的,所以才會引起共鳴。就我所讀過的古文來說,令我感動的確實不少。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江淹的《別賦》、文天祥的《正氣歌並序》、沈復的《浮生六記》等等,數不勝數。這裡我想向大家分享一篇有些人不太熟悉的古文,韓愈的《諫迎佛骨表》,這是我近期所讀的一篇令我十分動容的文章。他的另一篇《雜說四.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能大家比較熟,這篇在課本里要求全文背誦,也是他的文章裡比較好懂的一篇。《諫迎佛骨表》中的佛骨就是陝西扶風法門寺中的那一枚佛指骨舍利,曾經到過臺灣,萬人空巷,天后王菲曾為它獻唱,來頭很大。
首先我在此宣告一下,對於真正的佛教修行者我沒有任何偏見,他們的修養學識令人欽佩。以下內容如果引起一些人的不適,我只能說,請勿妄動無明,大發恚怒,想想五戒十善,以清三毒,破五蘊,於人於己皆有益處。
韓愈此文背景是這樣的,中唐時期,佛教盛行,全國流行一股狂熱的禮佛風潮,百姓為此不事生產,給當時的農業生產、財政、社會秩序方面造成了很大不良影響,當時的皇帝是唐憲宗,此人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將這枚舍利子帶入宮中供奉,此事一出,禮佛之風更甚,現在看來,就是一場社會性的集體宗教狂熱,當時儒家稱此為佞佛。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了這篇文章向皇帝進諫,全文比較長,我就不在此貼出來了。文章大意就是古代歷史上長壽的君王都是腦子清醒,有德有才不迷信的,那會也沒有佛教。後來佛教傳進中國,那些信佛越虔誠的皇帝越沒有好下場,所以陛下您求佛祖保佑不靠譜,是歪門邪道,您的祖先李淵還抑制過佛教發展呢。現在您一帶頭信佛,老百姓就跟風,危害很大,勸您別不要這樣,趕快把那骨頭扔了。原文對佞佛的危害是這樣寫的“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
業次
。若不即加禁遏
,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現代社會大家對極度宗教狂熱的危害都有清醒的認識,不瞭解的想想塔利班、ISIS什麼的,再看看伊朗、阿富汗那些宗教性很強的社會制度也能明白。然而那會百姓都不知道,一看皇帝還帶頭幹這個,大家更熱衷了。韓愈此文一出,可謂批龍鱗,犯眾怒,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得罪了全社會,差點連命都搭進去。唐憲宗惱羞成怒,要處死他,經多方求情,以貶官潮州收場,沒錯就是廣東潮州。不要以為這是比較輕的處罰,當時那一代屬於煙瘴之地,從長安千里迢迢到那裡,韓愈一個老頭(當時他五十多歲,在古代已經屬於老人了,寫了此文的五年後他就去世了)很可能一個水土不服染個病就死在外面了,唐憲宗的意思很明確,我就不殺你了,你就悄沒聲的死在外面吧。但沒有如他的意,韓愈沒死,這些都是後話。
更為搞笑的是,某些人因此懷恨在心,編了個佛教故事,說是韓愈因寫了此文而墮入了餓鬼道,遭到了報應,流傳還挺廣。。。何謂佞佛,可見一斑,至今也沒消失吶。且不說文學上的成就,就說韓愈平生為官的功績,按照佛教的理論那也是功德無量,造了多少級浮屠了,這種人都要進餓鬼道的話那能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沒幾個,佛祖也太高標準嚴要求了。要是沒有歷史上的韓愈提倡抑佛,說不定那位嘴炮的祖宗就出家當和尚了。再者以韓老先生的性格,別說死後會墮入惡鬼道了,哪怕是這篇文章一寫出來就會墮入惡鬼道,那也是該寫就寫,不為所動。
昌黎先生寫此文是為權名利嗎,不是。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豪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流芳百世。寫此文時他已官至刑部侍郎,屬於正三品的高官,如果不上此表,以他的名望才幹肯定還能繼續升官。當時韓愈寫一篇墓誌銘收費是很高的,就這大家還趨之若鶩,就算他不搞貪汙腐敗也能有高收入,更何況這篇文章沒有半點能創收的可能性。他所為的,是踐行他的道。當全國陷於一片狂熱時,清醒之人肯定有,但沒有人站出來,只有韓愈上了這篇諫表,本著對社會現狀清醒的認識和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他義無反顧地做了站出來吶喊的那個人,雖然沒人會領情,反而嫌他聒噪。他也很清楚這次上書將給他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寫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在他的一千多年前,有人曾寫道“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人叫屈原,一千多年後又有人“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現在這首詩中的雲橫秦嶺和雪擁藍關現在已成為陝西旅遊介紹中的關中X景之二,但有多少人知道這來自千年前一位老人悲愴的嘆息。
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孟子云“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兩句話是對此此文最好的註解。一腔耿介之懷,俯仰無愧古今。
以上為我的一些讀書心得,在此拋磚引玉。
-
14 # 啊小雨同學
林覺民《與妻書》中學時候,在語文課本上讀過林覺民的文章《與妻書》。未經世事的心又怎能感悟這位民國熱血男兒對妻子的深情篤意?如今,再次品讀,便是一次次無法抑制的感動,幾欲為之落淚斷腸。
-
15 # 在路上長大
最讓我感動的有很多,但記憶很深的是諸葛亮的《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超群的智者,他的無私奉公的高尚品質也令人欽佩。文章之中諸葛亮反覆表明自己的報國之志,拳拳之心溢於言表。只可惜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即便是諸葛亮再怎麼恪盡職守,殫精竭慮,也扶不起那該死的劉阿斗。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遺憾,令人嘆惋。
-
16 # 努力向上的波妞
我和你一樣,我從小到大讀了很多文言文,每次讀到項脊軒志,我就想哭,因為我高中的時候成績不好,看到作者抒發著自己的不得志,他祖母對他的期望,我就想到我爸媽對我的期望,這些都引起了我的共鳴,而且他對妻子深厚的情感也感染著我。
-
17 # 偶爾喧譁
韓愈《祭十二郎文》也很情真意切,最記得文中韓愈一連串自問自答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怎麼會不知道十二郎到底已經逝去了呢,只不過還心存僥倖,畢竟還未曾親眼目睹其屍。
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為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若只讀前文寫的歡樂逗趣,覺得人生何處沒有樂趣呢,可最後一段筆鋒一轉,音容笑貌猶在,而人已逝去,樂哀相較,讓人一時不自覺黯然神傷。
張岱《陶庵夢憶》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望不敢與接。作《自輓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
飢餓之餘,好弄筆墨。因思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仇簪履也;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仇輕暖也;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仇甘旨也;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豔也;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旋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問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 昔有西陵腳伕,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痴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未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痴人則一也。餘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因嘆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後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張岱一生,也是令人唏噓,但若如其所言,皆是幻夢一場,是是非非誰又能作評斷呢。
向秀《思舊賦》
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餘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只有到了生命即將結束之際,才會感覺得到平常的生活是多麼的可貴,但是日月逝矣時不我與,黃犬也好,彈琴也罷,日後再無機會了。
-
18 # 詩家語
晚明古文大家歸有光的一篇《項脊軒志》,可謂感人至深。文章風格樸實自然,寥寥數筆,對項脊軒有關的舊事娓娓道來,卻能引人入勝,於無形之中動人心絃,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平淡簡樸的筆墨中飽含著真摯的感情。尤其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盡顯物是人非滄桑之感,歷來為人稱道,真情之至,讓人不得不為之感動。
中華上下五千年間,文言文可謂浩如煙海,大師名作輩出不窮,除了這篇《項脊軒志》以外,能夠感動人、打動人心的作品還有很多,而《項脊軒志》之所以能夠那麼突出,卻與作者以小處著手,於平凡處見溫情,同時又注重寫時光變遷的滄桑之嘆有很大關係,這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筆,歸有光與唐順之、汪慎中並稱“嘉靖三大家”當之無愧也。
關於那些感動人的文言文,古人也曾有過評價,提出過“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但今人多用白話,文言水平下降了很多,對於這些感人肺腑的好文章的接觸和理解自然不如古人,能夠讀到痛哭流涕實在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我們再讀這些偉大的作品時,只要心中正直有愛,依然會充滿感動。
除了上述這些作品以外,在我讀過的文言文中,曾經打動過我的,還有李陵的《與蘇武書》、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歸有光的《寒花葬志》、袁枚的《祭妹文》、沈復的《浮生六記》、林覺民的《與妻書》,每一篇,都曾讓我為之心折。
這些作品,是不朽的。
-
19 # 劉不才
報任少卿書,千古雄文,跌宕壯麗,沉鬱幽邃,情真意切,孤憤為文,竊以為唯 滕王閣序可當之。
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 曩者 辱賜書,教以慎於 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 僕不相師,而用流 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也。僕雖罷 駑,亦嘗側聞 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 ,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 鬱悒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
鍾子期
死, 伯牙 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若僕大質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 ,行若由夷 ,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
而自點 耳。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 ,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
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
與雍渠同載, 孔子適陳; 商鞅因景監
見,趙良
寒心; 同 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 夫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 ,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之豪俊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 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 :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 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 25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 26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 27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 28,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 29之中,乃欲卬 30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 31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
周衛
32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 33,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
李陵
34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 35異路,未嘗銜杯酒 36,接殷勤之餘歡
。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 37其短,僕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 38,垂餌虎口,橫挑強 39胡,仰 40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
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 41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賢王 42,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 43自飲泣,更張空弮 44,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 45。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悽怛 46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 47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 -
20 # 杉杉而立
我最為感動的是與妻書,林覺民赴死前的大義凌然和對妻子的兒女情長讓我動容,每每讀起,熱淚禁不住滾落!一個革命者的家國情懷能讓每一個讀者感動,這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有著大愛的偉丈夫!
回覆列表
非常贊同題主說的內容,詩歌一般而言比較容易打動人,但是散文就比較難了。至於題主說的四大名著問題,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一般而言我也是比較傾向於四大名著的批判。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一、項脊軒志裡面的細節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名片,歸有光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其散文乾淨、利落,用詞樸實、有理,飽含深情,項脊軒志主要是透過描寫項脊軒的一花一草一木、回憶自己兒時的樂趣、成人後的境遇,喪妻後的沒落,深切而委婉,讀罷不得不令人唏噓感慨。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打動我的是文章結尾處關於那株妻子手植樹的描寫: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含蓄委婉的點出來了作者對於亡妻的深切懷念,以及項脊軒物是人非的感嘆。
二、由此引發的聯想
這樣我想起了自己非常喜愛的一首宋詞:蘇軾的江城子。
在江城子這首詞裡,蘇軾對於自己的亡妻同樣給予了深切和悲痛的懷念。
之所以將兩者放在一起來說,是因為這兩個文學作品實在是太像了,首先在文風上他們都沒有那種華麗的詞藻,用語也是極其平淡樸實,但是卻極其打動人,二者結尾處,都有透過對事物物是人非的描寫來襯托作者的懷念,讀罷感染力極強。三、詩歌、散文和四大名著小說
至於題主說的詩歌比較容易打動人,而散文不容易,我覺得詩歌的本質就是一種情感的抒發,因此,他的感情表達極其有感染力,有情感的共鳴性,況且在短短的幾行字之間,情感集中體現,容易使人觸發情感。
而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因此,情感相對來說比較散,注重長篇論述,在不知自不覺中,融注自己的情感,比較含蓄委婉,注重在細節上表現情感。因此好的作品能夠打動人的地方,正是細節!對於四大名著的批判歷來都有,推薦一本書 雙典批判,特別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