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坤文史

    朱祁鎮登基之後,最開始有張太后管著,“三楊”輔佐,還算是規規矩矩的,但是張太后和“三楊”陸續死後,朱祁鎮寵幸的宦官王振開始得到重用,同時北方北元分裂出的瓦剌逐漸強大,屢次侵擾大明,朱祁鎮少年天子,正想要有一番作為,在王振鼓動之下決定御駕親征,這時候太子朱見深才2歲,所以朱祁鎮讓弟弟朱祁鈺監國,于謙輔佐,自己就出徵了。

    明英宗朱祁鎮

    如果按照預想,朱祁鎮這次親政應該是非常順利的,但是他聽信了王振建議,在土木堡讓大軍駐紮,結果被瓦剌追兵包圍,軍心動搖,朱祁鎮也被瓦剌俘獲,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回朝中,朝野震動,國家一片混亂,京城中不少權貴都準備南遷避難,在這個時候,朝廷急需穩定住局面,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必須先從皇室推舉出一個人來繼承皇位,此時朱祁鎮已經將朱見深立為了太子,直接讓朱見深繼位不就行了嗎,為何于謙等人卻要推薦朱祁鈺呢?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其實沒有人在乎是誰來當皇帝,誰能讓國家穩定下來和平發展,誰就能得到百姓支援,這是千百年從不變更的真理。這個時候的朱見深才兩歲,一個兩歲的小孩,在國家危機存亡之時,能穩定住局面?傻子都不會信。而朱祁鎮在北伐的時候,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監國,兩人歲數相差無幾,從能力上來說讓朱祁鈺監國也是對他的一種肯定,雖然讓朱祁鈺繼位不合禮法,但是朱祁鈺也是皇室成員,他在這種緊急關頭又身為監國是有責任站出來扛起大任的。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朱見深只有兩歲,立只有兩歲的孩子為皇帝,這在古代也不少見,東漢末年的皇帝一堆都才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但是這就會導致兩個問題,主少國疑,外臣干政。主少國疑就是指立年幼的皇子繼位無法穩定人心,瓦剌大軍來勢洶洶,立幼主又得不到百姓的信任,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內部動盪,不利益穩固統治。而朱祁鈺,于謙等人,在朱祁鎮被俘虜後,他們才是明朝政府的實際決策者,天子年幼沒有話語權,勢必會導致皇權衰微,大臣宗藩強勢,那麼還不如就讓朱祁鈺繼位穩定局面。

    另外一方面朱祁鈺和朱見深相比,很明顯朱祁鈺更有領導能力,他能夠然已經動搖的朝中文武百官重新團結在一起,而於謙等大臣想的也是擊退瓦剌,然後再找機會把朱祁鎮搞回來,朱祁鈺被擁立登基之時也不敢有太多奢望,只求把瓦剌擊退,自己別成亡國之君就好,于謙等人也明確的對孫太后表過態,擁立朱祁鈺稱帝只是暫時的,以後皇位還是在朱祁鎮這一支,但是顯然于謙沒有考慮過皇位的誘惑有怎樣的魔力,朱祁鈺登基之後就沒想過將皇位還給朱祁鎮,于謙最後也因為擁立朱祁鈺被殺。

    于謙

    所以于謙等大臣在土木堡之變後,擁立朱祁鈺繼位,而不是朱見深,在當時明朝的處境看來這是個明智的決定,也只有朱祁鈺繼位,能夠穩定住大明動盪的局面,能夠團結群臣,能夠率領明朝抵抗瓦剌入侵,朱見深年幼,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對比之下,朱祁鈺才是最好的選擇。

  • 2 # 千佛山車神

    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虜的時候太子朱見深才兩歲,年紀實在是太小了,不足以攝政,明廷急需一個年長的皇帝穩定政局民心,於是英宗唯一的親弟弟朱祁鈺就成為不二人選

    土木堡之戰發生於1449年,戰爭的起因是由於太監王振擅自削減了給瓦剌使團的賞賜,令瓦剌太師也先非常不滿,於是起兵進犯明朝邊境。對於王振則極力慫恿英宗親征,而明英宗也不顧大臣反對,親領20多萬大軍便直奔大同而去。

    皇帝親征,京師必須要留下一個主政的人,通常情況下都是留太子監國,但當時英宗的長子朱見深還不滿兩週歲,剛剛被英宗立為太子。由於太子年幼,英宗在征討瓦剌時便讓弟弟郕王朱祁鈺在京城監國,負責處理政務。

    監國也不是一般的職務,英宗能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監國是充分顯示了他對朱祁鈺的信任。

    要知道在明朝建立之初,親王謀反的事情就發生了兩起,第一是靖難之役,作為燕王的朱棣造反成功,奪取了天下。第二則是漢王朱高煦造反,這次造反沒有成功,朱高煦全家被滅。

    接二連三的親王造反進一步加深了皇帝對親王的牽制,但作為郕王的朱祁鈺卻是備受哥哥的信賴。

    朱祁鈺的母親吳氏原是宣宗朱瞻基當太子時的侍女,後來被宣宗皇帝相中,生下了朱祁鈺。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吳氏是原本是漢王府的傭人,後來漢王朱高煦造反失敗,其全家都被遷入北京,而吳氏則被宣宗看中生下了朱祁鈺。

    (宣宗皇帝就是《大明風華》裡的太孫朱瞻基,他是朱祁鎮和朱祁鈺的老爹)

    宣宗朱瞻基一共有五個孩子,其中兩個皇子三個公主,其中長子朱祁鎮是孫皇后所生,作為嫡長子順利繼承大統,是為明英宗,而次子朱祁鈺則在老爹去世後被哥哥英宗封為郕王。

    由於老爹朱瞻基駕崩的時候朱祁鈺還沒有成年,因此身為哥哥的英宗皇帝對朱祁鈺非常照顧。朱祁鈺在被封親王后也沒有按例前往藩國就藩,而是破例繼續住在京城,英宗也經常召見朱祁鈺,兄弟二人的關係非常好。此番英宗皇帝御駕出征,就選擇讓22歲的朱祁鈺在京師監國。

    朱祁鈺起初也沒啥別的想法,就是單純地留在京城打理一下朝政,等待哥哥返回就是了。但不成想王師慘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挾持英宗直奔北京而來,整個明廷瞬間亂做一團。

    此時明朝大臣有兩個選擇:

    第一,擁立太子朱見深登基,由孫太后稱制理政。

    第二,擁立正在北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

    面對國難當頭,掌握實權的孫太后卻並沒有呂后、慈禧的雄心,她不願意破例稱制,於是大臣們便請求立郕王為帝。最後孫太后同意郕王繼承帝位,但前提是朱見深的太子地位不變,朱祁鈺百年之後仍舊將皇位還給哥哥的兒子。

    (孫太后就是《大明風華》裡面的孫小姐)

    在得到太后首肯之後,大臣們便擁立朱祁鈺登基,而朱祁鈺最初是堅決不幹的,這並非是故作姿態,而是真的不敢妄窺神器。後來在於謙等人的一再勸進之下,朱祁鈺才同意登基,是為景泰帝。

    對於明朝大臣而言,擁立朱祁鈺為帝其實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朱祁鈺此時已經22歲,心智已經成熟,足以統國。並且他是英宗皇帝唯一的親弟弟,法理上也挑不出毛病來。而朱祁鈺為人一直非常謙遜,在京城內名聲不錯,大家都認為他是賢王。綜合上述幾點因素,立朱祁鈺當皇帝也算是眾望所歸。

    (《明妃傳》中的朱祁鈺)

    實事求是的講,朱祁鈺在登基之後確實幹得不錯,他先是任用於謙等人擊退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在隨後的治國過程中,朱祁鈺的政績也算是可圈可點。

    不過權力這東西一旦拿起就很難再放下,登基稱帝的朱祁鈺漸漸地對哥哥明英宗非常忌憚,他先是不願意接英宗皇帝回來,後來經不住群臣的勸說才勉強同意英宗回來,但卻將哥哥禁錮於南宮長達七年時間,此間他還違背諾言,廢除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成為其人生的一大汙點。

    1457年朱祁鈺突然生病,英宗趁機發動奪門政變,奪回了自己的江山,廢景泰帝為郕王。一個多月後,朱祁鈺病逝,死的不明不白。

    縱觀朱祁鈺的一生,他有功,也有過,但總體上是功大於過,其在位期間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了。但他登基之後對哥哥惡劣的態度,確實有損其聖德。

    朱祁鈺去世後英宗皇帝賜諡號“郕戾王”,以表達對他的憤恨,直到憲宗朱見深上臺後才恢復了他的皇帝稱號,上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但仍無廟號。到南明時期,南明政府為了籠絡人心,追認朱祁鈺廟號為明代宗,諡號也追加到17個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總算是肯定了朱祁鈺的地位和功績。

  • 3 # 棲鴻看紅樓

    算算太子的年紀就知道了。

    朱見深生於1447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52年。也就是說,他爹朱祁鎮被俘虜的時候,他是個6歲的孩子,還是虛歲。

    當然,中國歷史上不乏幼主登基的事件,也有個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但是更多的,是像後周柴榮幼子登基,被趙匡胤奪了江山;東漢屢屢有幼主登基,國家大權被外戚與宦官玩弄與股掌之間;就是英才大略的康熙,也有一段時間被權臣鰲拜壓制,毫無實權……

    以上事例,還是在國家基本太平、至少沒有迫在眉睫的危難的情況下。而土木堡之變以後,敵軍直逼京師,京中多有遷都之議,國家已經危在旦夕。

    這時候扶年幼的朱見深登基,不僅於局勢無補,反而會更增添不少麻煩:會不會有人懷疑,于謙扶立幼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呢?要知道,明朝大臣,最擅長的就是黨派之爭!

    于謙這位忠勇的英雄,也許不會怕什麼黨派之爭。但是在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刻,需要的是凝聚所有力量,任何大大小小的分裂都是不利的。所以,扶立一位比較年長的君王,是于謙,也是大明王朝最好的選擇。

  • 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1449年,明英宗登極上位,此時正直北方的瓦剌不斷侵擾大明的邊境,剛剛當上皇帝的明英宗,為了展現自己的英明神武,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不顧現實條件御駕親征,最終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被俘

    而此時太子朱見深才兩歲,為了避免國無長君,於是于謙等大臣們紛紛與皇太后商議,決定擁立皇帝的弟弟、鋮王朱祁鈺為皇帝,尊英宗為太上皇。而之所以于謙等大臣要擁立朱祁鈺而不是朱見深為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朱見深

    【1】首先是年齡太小。

    中國曆朝歷代也有很小的小孩登極帝位的,但是這種小皇帝什麼都不知道,甚至話都不會說,如何統領滿朝文武呢,歸根還是要靠皇太后在後面支撐,但這種格局是有很大的風險,一方面會導致太后專權,一方面會引起外戚干政,這對於明朝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于謙畫像

    【2】當時大明所處的環境也是不允許的。

    皇帝被俘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恥辱,而且瓦剌挾持明英宗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趁機擾亂明朝政府,不斷地從明朝獲取更多的好處,而且一直對明朝北部邊境進行騷擾。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小兒的上位是不可能解決明朝的根本問題,外部有外敵入侵,內部皇帝被俘小兒上位,這樣會導致整個朝堂人心不穩,顧慮重重,這樣更不能更好地應對瓦剌的挑釁。所以,急需一位成年的繼承人來主持朝政,應對瓦剌的挑戰和穩定朝堂。

    影視劇中的明代宗

    【3】土木堡之後,實際上鋮王朱祁鈺監國。

    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後,震驚朝野,群龍無首,朝中大臣也慌亂一團,而此時鋮王朱祁鈺擔負起監國的重任,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此時的鋮王起到了穩定朝堂的作用,使得整個朝廷不至於因為皇帝被俘而國事荒廢。

    所以,透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土木堡之變後的大明王朝,只有鋮王朱祁鈺站出來擔負起這個重任,才能使大明朝不至於因為皇帝被抓而群龍無首,導致國家敗亡的惡果。

  • 5 # 孔六十三

    1449年6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進犯明朝邊境,受太監王振的攛掇,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親率25萬精銳軍隊北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圍,25萬大軍死傷過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52位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也先俘虜明英宗後,就想趁北京空虛,一舉攻破北京城。而都城內的官民聽說明軍慘敗,明英宗又被俘,都人心惶惶,朝庭內甚至許多官員建議遷都南京(實際上就是逃跑)。明英宗御駕親征時,讓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處理日常事務。郕王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將領必須聽從於謙指揮。于謙下令,凡是上書要南遷的官員,一律處死,這才控制住了局面,與朝庭各大臣達成了留在北京,守衛京都的統一戰線。然後就是積極調各地方的軍隊來守衛京都,積極備戰。為了防止瓦剌拿明英宗要挾他們,於是于謙在徵得太后的同意後,暫時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當時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是太子,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尊太子為皇帝,而要另立朱祁鈺呢?其實這跟當時的形勢有關。朱見深雖為太子,但當時只有2歲,如此京都存亡的關鍵時刻,立一個兩歲幼兒為皇帝並不能安撫民心,而國主年少還可能出現大臣專權的現象。當時的形勢需要一位能擔大任的國君與臣民一塊麵對困難,所以大臣們才會立郕王為帝。而且當時說好的郕王是暫代皇帝,等到明英宗回來了還是要把帝位還他的,而朱見深也依然是太子。

    不得不說,于謙擁立郕王為皇帝,確實是明智之舉,他們成功打退了瓦剌大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一年以後明英宗也被瓦剌送還。但是已經做上皇位的朱祁鈺卻不想再下來了,他囚禁了明英宗,幾年之後更是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又過了幾年朱祁鈺病重,被囚禁的朱祁鎮趁機奪回了皇位,他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于謙,可憐于謙一心為了江山社稷最後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 6 # 過去即歷史

    因為擁立朱見深達不到目的,朱祁鎮回來更是遙遙無期;而且也先還會把明朝玩殘。

    網路配圖 劇照

    其一,對於手中的籌碼,如果變得對對方更有價值,那是不會放棄的;只有想辦法要籌碼變成燙手的山芋,自己留著沒任何價值,殺了與對方結怨,百害無一利,只有這樣,人質能安全回來才是大機率事件。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明英宗可是大明朝當時的皇上,大明朝最高的統治者。對明朝而言,自己的頭都在別人手裡捏著,每個人都感覺不妙。此時也先手裡的明英宗的價值最大,捏著明英宗就可以要大明朝服軟,甚至可以把明朝,兵不血刃的玩殘,利用明英宗反覆提條件就是了,滅了明朝指日可待,也想當時也是這麼想的。放明英宗的事想都別想,誰叫明英宗這時候這麼有價值呢。

    一來二去,也先不斷地拿明英宗勒索大明朝,但就是不放明英宗;明朝中已經不少朝臣意識到必須儘快廢掉也先手中的籌碼,那就是拿掉明英宗的皇位,否則,大明朝一定會被也先玩殘。

    網路配圖 劇照

    其二,朱見深雖然是皇太子,年齡太小無法執政;而且也達不到選立新君的效果。

    拿掉明英宗的皇位,換句話說就是擁立新君。當時明朝有兩種選擇,一是擁立皇太子朱見深,二是擁立監國郕王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朱見深雖然已經是皇太子了;但也只不過兩三歲,在明朝歷史上還沒出現過這麼小的皇帝。這麼小的皇帝不但無法獨立治國理政,導致皇權旁落,而且也達不到擁立新君的目的,哪有兒子不管爹死活的,身為天下表率的皇帝更在乎這一點,那也先也覺得拿明英宗來要挾朱見深一樣好使,明英宗一樣無法放回。再者在明英宗御駕親征前,是命令郕王朱祁鈺監國,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監國,當時的明英宗沒什麼顧慮,主要就是因為皇太子朱見深年齡太小。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則比立朱見深為帝條件更好,這時的朱祁鈺已經是21了,是成年人了,當時明英宗北征,朱祁鈺就被任命為監國了。而且朱祁鎮跟朱祁鈺為異母兄弟,這跟朱祁鎮和朱見深為父子關係要好得多,至少給也先感覺不一樣。朱祁鈺作做皇帝對於也先提出的要求,那朱祁鈺可以首先以大明朝利益為重,是有拒絕也先的權利的。大明朝有了新君,而且只是明英宗的兄弟,手裡的明英宗價值大打折扣。再要些明朝不好使了。如果也先氣急敗壞殺了明英宗,對明朝沒啥影響,反而會遭到明朝的報復,畢竟殺自己的主子不是什麼光彩的事,當時的蒙古已經分裂,也想不想跟明朝結下解不開的仇恨,也先基本不會殺明英宗。當明英宗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明英宗才被放回來。

    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放棄朱見深立朱祁鈺是最優選擇。

  • 7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疑問,當時的明朝明明已經有了太子朱見深,那麼為什麼于謙要立朱祁鈺?莫非於謙是朱祁鈺的人?或者說這是一場不為人知的政治事變?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必須得從事情的起因開始瞭解。

    明憲宗朱見深

    朱祁鈺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公元1449年7月,瓦剌兵分四路開始南下掠奪明朝,此事傳到了當時北京,畢竟事發突然,誰也沒有準備,當然當時的明朝也不怕事,畢竟朱棣手下大將也還都在,於是大家準備商量商量,怎麼應對此次瓦剌南侵事件。

    但是有一個是超級無敵巨興奮的人,他就是王振一個太監,他從小就陪著朱祁鎮長大,等到朱祁鎮登基之後,他便成為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可以說是內廷的宰相了。他極力勸朱祁鎮御駕親征。

    明英宗朱祁鎮

    而朱祁鎮估計是想著,我太太爺爺朱元璋馬上打的江山,我太爺爺朱棣,馬上打的江山,我爸爸朱瞻基,御駕親征我叔爺爺。那麼今天我也要御駕親征打瓦剌!

    於是開始點齊兵馬開始御駕親征,結果仗還沒怎麼打,就被瓦剌人打了一個伏擊。

    被人埋伏了怎麼辦?撤退唄。這一撤便撤退到了一個叫土木堡的地方。看到這個地名我相信很多人便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沒錯!明軍在土木堡的時候和瓦剌人幹了一仗,或者叫單方面被毆打。

    二十萬大軍損失慘重,朱棣留下的軍事資本就這樣被朱祁鎮給敗了。或許朱棣知道這個訊息後估計要從棺材裡面跳出來吧!

    當時朝廷可謂是及其慌亂,但是總要有人主持大局吧,於是在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請求監國的郕王登基,隨後于謙等人也稟明太后,最終郕王朱祁鈺在正統十四年九月登基。

    為什麼是郕王朱祁鈺當皇帝,不是太子朱見深?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因為當時的太子朱見深只有兩歲。為了防止主少國疑出現,於是立了郕王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

    畢竟這個事情北周也出現過,柴榮駕崩之後,柴宗訓即位,同時契丹南侵,於是派了一個叫趙匡胤的人去抵禦契丹,結果趙匡胤走到一半,他不敢了,同時另起灶爐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陳橋兵變,也是黃袍加身。

    如果太子朱見深當了皇帝,那麼情形與北周是何其的相似?都是孤兒寡母的。

    同時就算沒有武將另起灶爐,那麼誰又能防止長孫無忌的出現呢?

    就算沒有長孫無忌,一個兩歲的皇帝,能釋出什麼命令?

    所以繼承大統之人,必須是一個成年的君主,同時還要有擔當。於是英宗御駕親征留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便是不二之選。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體現了于謙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盤。

    朱見深出生於1447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儘管朱見深已是太子,但,實際是還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兩歲多的兒童,無任何執政經驗,說話無份量。而朱祁鎮又是貪生怕死之輩,一年半載是沒有殺身成仁的勇氣的。這兩點瓦剌頭目也先看得很清楚,於是,朱祁鎮作為也先手中的籌碼就有很高的價值了。

    因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統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沒人敢違揹他的意願。如果牢牢控制著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挾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時,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瓦剌滅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見識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國有寧日,就必須儘快毀掉也先手中的籌碼,也就是讓明英宗不再擁有皇位——讓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讓明朝在抗擊瓦剌侵略時,有渾存的底氣。

    2.于謙深謀遠慮,善於權衡利弊。

    如果,擁立皇太子朱見深為皇帝,這位睡覺還尿床的兒童根本不會理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還有,朱祁鎮是朱見深的親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的話,說不定這個懵懵懂懂的兒童會不顧一切條件贖回自己的親爹,這加大了朱祁鎮作為籌碼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鎮作為人質的價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懷!

    朱祁鎮在御駕親征前,明令郕王朱祁鈺監國。這時的朱祁鈺風華正茂,已二十一歲,精力充沛,有一定的執政經驗,在朝野也有威望。能認清理智與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鎮跟朱祁鈺是同父異母兄弟,隔著一層山!在親情與國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輕熟重!

    3.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顯然,擁立朱祁鈺當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擇,最低能破滅也先的幻想!朱祁鈺身為大明王朝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氣壯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對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嚴辭拒絕!

    也先能征慣戰,也機智靈活!知道大明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鎮已有無價之寶變成了一錢不值的昨日黃花了!自己的計劃已經泡湯!如果殺了這位先帝,對明朝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會激發大明同仇敵愾的決心,增加明朝報復自己的機率與勇氣!

    在於謙等人高瞻遠矚政治策略下,朱祁鈺被立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來。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被俘。瓦剌“奇貨可居”,用明英宗要挾明朝,想從明朝撈到極大的好處。當時于謙等大臣為了不受瓦剌的要挾,準備另立皇帝。

    另立皇帝,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于謙)

    不過,就算另立皇帝,照一般的情況,理所當然應該立朱見深,因為朱見深當時已經是太子了。皇帝變成太上皇了,只可能太子繼位,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可是為什麼,于謙等人當時卻並沒有把朱見深立為皇帝,而是把朱祁鈺立為皇帝呢?

    本來朱祁鈺的地位比朱見深低,現在當了皇帝,翻到朱見深頭上去了。這樣一來,無論是朱祁鈺,還是朱見深,兩人都嘀咕上了。朱祁鈺會想,這個朱見深本來該當皇帝的,結果我當了皇帝。他會不會心中有意見呢?會不會發動政變,把我給推翻呢?而越來越大的朱見深也會想,就算我爹不當皇帝,也應該是我當皇帝,朱祁鈺憑什麼當皇帝啊?

    總之,因為兩人心中嘀咕上了,也因此造成最終朱祁鈺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後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因為朱祁鈺無後,才投機擁戴朱祁鎮,發生了“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

    那麼,當初于謙為什麼不直接擁立朱見深,卻偏偏要擁立朱祁鈺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之所以不擁立朱見深,是因為朱見深的年齡太小,當時也才兩歲,不可能當什麼皇帝。

    這話也對也不對。朱見深當時確實還很小,他確實不可能主持朝政。但是于謙正好可以主持朝政啊。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統一的意志。如果由於謙來主持朝政,朝廷的大小事情由於謙一個人來拿主意,那麼,這個意志就可以統一起來,打仗就更容易了。這也是在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不採用這個手段,很可能就打不贏強大的瓦剌,國家很可能就會滅亡。

    從這個角度來說,立朱見深為皇帝,並由于謙來攝政,顯然是很恰當的。

    不過,說這是很恰當的,但其實也是最不恰當的。

    (朱見深畫像)

    為什麼說最不恰當呢?

    因為如果把朱見深立為皇帝的話,那麼就會遇到兩個問題無法解決。

    其一,朝野上下的人會懷疑于謙有私心。

    明擺著的,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把朱見深扶持為皇帝,權力就到了于謙的手裡。這樣一來,朝野上下不會認為,于謙這樣做,是為了更有利於打仗。而是會想,于謙這樣做,是為了奪權。畢竟權力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誰都想要啊。

    一旦朝野上下有這樣的想法,大家可能就會各懷鬼胎,不怎麼願意聽於謙的話。在打仗的時候,很可能就會節外生枝。有些野心勃勃的人,就會藉機造反。那麼,北京保衛戰,就可能打不贏了。

    (朱祁鈺畫像)其二,朱祁鈺和于謙肯定會鬧矛盾。

    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之前,是把朱見深立為太子,接著又讓朱祁鈺攝政的。如果於謙把朱見深立為皇帝,那麼,又怎麼安置朱祁鈺呢?

    讓他當攝政王嗎?如果讓他當攝政王,必然要聽他的。如果聽他的,很多麻煩就出現了。

    第一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甘心當攝政王呢?他會不會想著直接當皇帝呢?他要是想當皇帝,必然要籠絡一幫人,而於謙肯定不會受他籠絡。這樣一來,朝廷就陷入了勾心鬥角之中,不會集中力量打瓦剌了。

    第二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和于謙爭奪權力呢?北京保衛戰肯定要于謙來指揮才能打贏,別人沒有那個能力。如果由於謙來指揮,朱祁鈺肯定不滿。因為他會想,我才是攝政王啊,怎麼你于謙指揮起來了?因此他必然要干涉于謙。一旦他干涉于謙,這仗肯定就難打了。

    第三個麻煩,朱見深會不會對朱祁鈺有意見?當時朱見深還小,但是他在慢慢長大。和瓦剌的決戰會打多久,誰也說不清。在朱見深長大的過程中,他會意識到自己才是皇帝,大家都應該聽自己的。而實際上當時大家肯定只可能聽攝政王和于謙的。因此,朱見深肯定很不滿。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動亂就有可能發生。也就打不贏瓦剌了。

    總之,當時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確實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于謙從保衛國家的角度出發,大公無私地立朱祁鈺為皇帝,不但解決了諸多矛盾,他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彰顯,得到了當時朝廷及後世的讚揚。同時也因此擊敗了強大的瓦剌。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10 # 這個歷史很正

    明英宗被俘虜時,太子朱見深只有兩歲,根本無法掌控朝政,所以必須由明代宗朱祁鈺接掌皇位。

    土木堡之戰,明英宗兵敗被俘,此時的明帝國迫切的需要一位有能力,有手腕,能夠掌控朝局的人物出現,一方面時是統一朝廷的力量,免於朝廷陷入內亂之中,另一方面是積極抵抗瓦刺也先。

    如果是立只有兩歲的朱見深即位皇帝的話,朝堂上面肯定是一團亂的,而且朱見深上位就意味著要由後宮干政,這是明朝官員所牴觸的,所以此時景泰皇帝朱祁鈺接替明英宗執掌帝國,無疑是一次非常正確的政治判斷。

    至於為什麼是于謙挺身而出,主要就是因為于謙手中掌控著幾乎整個北京城的軍事力量,如果是其他的官員提出的話,可定得不到執行,而於謙手握兵權顯然是符合條件的。

    至於說是什麼孫太后擁立景泰皇帝上位的,雖然也沒錯,但是要知道,景泰皇帝能夠即位的真正原因是文官集團的大力支援。

    歷史上真實的孫太后是聽說明英宗被俘虜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湊錢,希望贖回明英宗,其次在世擁立太子朱見深,但是迫於文官集團的壓力,所以無奈選擇了朱祁玉而已。

    對於當時的朝局來說必須要一個有主見,能夠統一各方力量的新君主,而不是一個連說話都不利索的小屁孩。

  • 11 # 歷史守望者

    明英宗朱祁鎮出征前已經立朱見深為太子,按理說朱見深才是新皇帝的第一人選,那麼于謙和孫太后為什麼要擁立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呢?

    朱祁鎮出征前確實已經明確立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而且因為當時太子朱見深才只是不滿兩週歲的幼兒,所以朱祁鎮讓弟弟朱祁鈺留守京師監國。

    在做了一番安排後,朱祁鎮滿腔壯志踏上了征程,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清楚,明軍大敗,朱祁鎮不幸被瓦剌人虜走。 之後于謙等人決定擁立朱祁鈺為新皇帝,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當時瓦剌人企圖拿朱祁鎮作為人質逼迫明朝就範,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必須儘快產生新皇帝以打消瓦剌人的念頭。此時的明朝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所以選出的新皇帝必須是有能力帶領大家渡過難關的人。朱見深當時只是兩歲的幼兒,顯然不能勝任,而郕王朱祁鈺當時已經是二十出頭的人,有能力親政,而且又是朱祁鎮的弟弟,是比較理想的新皇人選。

    其二,朱見深除了年幼不能帶領大家渡過難關外,還有一個原因導致他不適合在當時被立為新皇。主幼則國疑,這是一大忌,在和平年代主幼尚且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何況在當時那種危急關頭。如果當時立朱見深為皇帝,難免不會出現一些別有用心者藉機爭權奪利,這樣一來只會讓情況更加複雜。 在權衡了一系列利弊後,孫太后和于謙等人做出了擁立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的決定,與此同時保留了朱見深的太子身份。

    這個決定理論上不僅有利於大明朝度過眼前的難關,而且還保留了朱祁鎮一脈的皇位繼承權,著實是兩全其美。

  • 12 # 黑句本

    這個問題,讓咱們從幾個細節聊起。

    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蒙塵的訊息傳到京城後,大明的朝堂上除了悲痛,更多的是人心惶惶。

    其間官居侍講學士的蘇州人徐珵,以所謂的“熒惑南鬥”,星象極兇為由,強烈建議大明朝廷南遷。

    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厲聲怒斥:“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請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

    大學士陳循力挺于謙。

    禮部尚書胡濙也反對南遷,他說:“(成祖)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不拔之計。”

    由此,堅守京師的主張獲得了朝臣的多數支援,非議南遷的徐珵被轟出大殿,朝堂上唾罵聲不止。

    這亂哄哄的一幕還沒平息,接著朝堂上又掀起更亂的一幕,右副都御史陳鎰痛哭上奏,要求即刻誅族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

    陳鎰這麼一領頭,朝堂上彈章紛上,此時的郕王並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覺得這是大事,不敢做主,只傳諭出宮待命,群臣見郕王不作為,大失所望,一個個伏地痛哭,堅決要求即時降旨,準為劾章所請。

    眼看要遭滅頂之災,王振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跳將出來厲聲叱斥,妄圖把群臣轟出殿去。

    這個舉動一下子激怒了素性豪邁負氣的戶科給事中王竑(hong),王竑把衣袖一擼,大步向前,撲向馬順,一把拉住他的頭髮,握住朝笏就打,一面打,一面破口大罵,之後乾脆抱住馬順的腦袋,咬馬順臉上的肉,恨不得生吃了王振賊黨。

    這時群臣一擁而上,把滿腔憤怒統統發洩到了馬順身上,最後活活把馬順打死在了郕王面前。

    負責警戒宮門的錦衣衛,見自己的長官被活活打死,氣勢洶洶地想動手報復。郕王一看局面要徹底失控了,嚇得打算溜走後宮。

    可以想象,如果郕王這時候真溜掉了,錦衣衛更無忌憚,滿朝文臣必遭荼毒,朝廷中樞必遭破壞,天下非大亂不可。

    在此關鍵時刻,又是于謙及時挺身而出,他從混亂的人群中擠出來,袍袖盡裂,抓住郕王說:“殿下!請宣諭百官,馬順之罪當死,打死馬順者,無罪!”

    在於謙的力挺下,郕王這才壯起膽子,拿出威嚴,大聲宣諭。如此一來,錦衣衛才不敢盲動,而百官亦得安心,一場喋血宮門的悲劇這才得以避免。

    由此可見,國中無主,正邪勢不兩立,大明朝堂上的局面有多混亂險惡。

    這是京城內的亂象,京城外,瓦剌也先更是把明英宗當成天字第一號的大“肉票”,想拿著肉票逼迫大明朝廷就範。

    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更不能被瓦剌掐住命門,群臣勸孫太后早定大計,於是這就有了孫太后的兩道詔令。

    第一道:命郕王攝政。

    “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命郕王臨百官,然庶務久曠,今特敕郕王總其事,群臣其悉啟王聽令。”

    第二道:立太子。

    “邇者寇賊肆虐,毒害生靈,皇帝憂懼宗社,不遑寧處,躬率六師問罪。師徒不戒,被留王庭,神器不可無主,茲於皇庶子三人,選賢與長,立見深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輔安萬姓,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孫太后的這兩道詔令說的很明白,郕王總國政是輔佐太子,如周公輔成王,英宗能迎回自不必說,迎不回,由英宗周妃所出,此時兩歲的皇長子朱見深即位,瓦剌亦不能以英宗為奇貨。

    這樣的安排,其實很穩妥,如果郕王能認清這一點,以後就不會有奪門之變,郕王也不會自取其辱;而於謙如果能認清這一點,則不會先為拯救大明社稷的忠臣英雄,後成身首異處的慘死冤魂。

    然而,正如《大明風華》中明宣宗朱瞻基點評于謙的那樣,于謙是先忠社稷,後忠君王;他心中愛的是天下社稷,而不是大明朱家。

    隨後,因為瓦剌也先頻繁挾持明英宗襲擾大明邊城,以于謙為首的外廷大臣便提出了一個主張:國賴長君。

    于謙認為,擁立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一來可以安定天下人心,有利於保衛京師;二來,只有別立一天子,才能使瓦剌也先無奇貨可居,這樣反倒容易迎回英宗。(但有一個前提,擁立長君,以後和談,絕不能為了迎回英宗遷就瓦剌也先。)

    為江山社稷,于謙確實忠心可鑑,但站在明英宗角度,此種忠臣是能要了他性命的,甚至在孫太后那裡,因為賢明,她雖然應允了于謙的主張,但內心深處,則一定有陰雲。

    誇張一點說,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是挾真理令天下,其中是埋有巨大隱患的。

    也可以說,此舉並不能贏得朝堂上的所有人心,畢竟封建綱常首先講的是君在上,至於社稷為重,君王為輕,這話只能拿來說說,是不能真拿來做的。

  • 13 # 秉燭讀春秋

    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受宦官王振的慫恿決定御駕親征蒙古軍隊,他想做一個流芳百世的皇帝。

    年輕人有理想不是錯,如果眼高手低就不對了,朱祁鎮以為打仗就是玩“捉貓貓遊戲”,他想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有這樣的出發點就註定了失敗。

    朱祁鎮信心滿滿找敵人,二十萬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一帶)和也先率領蒙軍相遇併發生了激戰,結果二十萬明軍被先先打敗,明英宗被俘,現實為朱祁鎮上了一課:“沒兩下子就別充大尾巴狼”。

    也先押著朱祁鎮兵臨北京城,想以他為砝碼要挾勒索明廷。

    這時以兵部尚書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力排眾議戰勝了“南遷”派,確定了保衛北京城的戰略戰術。

    于謙大無畏的精神可嘉,但保衛京城談何容易?二十萬明軍主力都被也先消滅了,京城哪還有人馬呢?

    于謙總不能一個人唱空城計吧?當務之急要找個幫手,於是郕王朱祁鈺成了最佳人選。

    (朱祁鈺)

    于謙為了粉碎也先把朱祁鎮當做“奇貨可居”的人質,也是為了防止也先利用朱祁鎮騙開城門,他和孫太后商議立朱祁鈺為帝,經過一番努力,朱祁鈺登基稱帝。

    于謙的這些舉動讓人費解,當時朱祁鎮被俘,其子朱見深是皇太子,于謙為何不立朱見深為帝呢?

    當時朱見深確實是皇太子,按照傳統繼承法來說,于謙擁立朱見深為帝最合乎正統。

    但當時情況很特殊,朱見深年僅3歲,而城外也先陳兵百萬,北京城岌岌可危,如果立朱見深為帝,“國無長君”會造成人心不穩,況且一個三歲的小孩又能做出什麼決策呢?

    于謙需要的是幫手,不需要為自己找個傀儡皇帝,能夠幫上忙的只有郕王朱祁鈺。還有一層意思,當時朱祁鈺在哥哥御駕親征前被指派為監國。

    另外朱祁鈺和于謙的主張是一致的,他堅定支援于謙的京城保衛戰計劃,二人是一個戰壕的戰友,基於以上原因,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是最好的選擇。

    (朱見深)

    于謙和孫太后仍立3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于謙和皇太后的辦法是效仿宋初“金匱之盟”。

    當初趙匡胤的母親害怕皇帝年幼被人奪位,就讓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加塞”當了皇帝,等趙光義去世後,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

    講真這個辦法不錯,但以後操作起來很難,試問誰來監督趙光義能否遵守盟約把皇位還給侄子呢?

    于謙和皇太后實指望等朱祁鈺完成使命後再把皇位還給侄子。

    有些事有了一個好的開頭未必有一個好的結尾。

    說實話當初朱祁鈺並不想接這個皇位,此時北京城危如累卵,沒人看好北京保衛戰能輕鬆取勝,說不定小命就完了。

    朱祁鈺和于謙就像一根繩上的螞蚱,飛不了你也跑不了我,用個形容詞就叫“同仇敵愾”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于謙)

    歷史告訴我們于謙選擇對了,在君臣共同努力下,明軍戰勝了蒙古軍隊,于謙和景泰帝朱祁鎮等主戰派取得了“京城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至於以後的事于謙則沒有掌控能力了,朱祁鈺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和侄子,哥哥朱祁鎮被軟禁了起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位被廢,朱祁鈺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在權力面前一切都變了。

  • 14 # 新知傳習閣

    在土木堡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出征蒙古,結果被瓦刺也先部擊敗大的全軍覆沒。在這一場大戰中,明軍的精銳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北京周邊空虛,眼看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又要重演了。

    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個人原本是好兄弟,在朱祁鎮親征瓦刺之前,就讓朱祁鈺在京中監國。當也先整頓人馬,準備以朱祁鎮為人質殺進北京的時候,北京城裡早已亂作一團。

    在大臣們中間有人主張像南宋一樣南遷,也有人主張誓死抵抗,比如於謙。但不管是哪一撥人,他們都是讀書人出身,痛恨死太監。更重要的是前任皇帝朱祁鎮已經回不來了,輪到他們東山再起的時候了。

    樹倒猢猻散,痛打落水狗。在朱祁鈺的主持下,迅速清理了王振一黨。在於謙的帶領下,大明全國全軍重新凝聚在了一塊兒,堅持和瓦刺在北京城下決一死戰,捍衛大明朝的尊嚴。

    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鎮在出徵的這一年只有23歲,他的兒子朱見深也只有三歲。如果放在太平盛世,由朱見深繼任皇帝,再找幾個顧命大臣輔佐,原本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現在正值國家危難存亡之際,新的皇帝要承擔起統領國家的責任,這就不是一個三歲小孩說能夠乾的事了。原本朱祁鎮就安排了朱祁鈺在京中監國,朱祁鈺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孫太后也沒有什麼意見,大臣們儘管有不同意見,但當下的危難局勢也容不得他們有更多思考的時間了。就這樣在1449年9月6日,朱祁鈺正是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在這之前,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就先立了朱見深為太子。當然這也是為了自己著想,畢竟朱祁鈺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參照了宋朝兄終弟繼的傳統,才有了這麼奇怪的一個佈局。

    當然這原本就是一樁政治交易,只有朱祁鈺承認朱見深為太子,孫太后才答應朱祁鈺接替朱祁鎮的皇位。這裡邊原本也由不得朱祁鈺接受不接受,他也只能先坐上皇位再說,將來的事將來再定。

    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朱祁鈺慢慢坐穩了皇位。他便開始動了心思,希望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當然這種事必須有大臣們主動上本,皇帝還要謙讓一番才能確定。

    朱祁鈺沒有辦法,選擇了向大臣們行賄。大臣們接到皇帝的賄賂,最開始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大臣們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終於在1452年5月,廢掉了太子朱見深,朱見濟繼任太子。

    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到了1453年,朱見濟就死了。當然這並不像《大明風華》中的那樣,皇后帶著自己的兒子自殺了,實際上應該是病死的。

    當然這個時候朱祁鈺很年輕,他就拼命和皇后皇妃們過夜,力爭能夠再生出幾個兒子。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生出來,可能是精神壓力大吧。

    後來朱祁鈺也累垮了,正在奄奄一息之際,就有一些大臣鼓動著朱祁鎮發起了奪門之變,傳奇皇帝朱祁鎮再次登基,被廢掉的太子朱見深也重新成了太子。

  • 15 # 謝金澎

    國家氣數未盡,國力未衰之時,皇帝被敵國俘虜,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宋、明兩朝出現過,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經驗和主心骨來處理此事。

    但是剛好明朝就有,兵部侍郎于謙就是。在《大明風華》這個電視劇中,朱瞻基轉述了朱棣對於謙的評語,其只忠於天下,不忠於朱家,不能當大官,當大官必然不得好死。雖然是影視劇的臺詞,不得不說評價還算一針見血。

    當皇帝被俘,滿朝文武都慌作一團,徐有貞乘機以夜觀天象,“螢禍南鬥”為名,主張舉朝南遷,棄守北京。于謙聲色俱厲加以怒斥,並主張展開全面防禦,進行北京保衛作戰。

    那個時候的朱見深只不過是一個兩歲多的嬰幼兒,吃奶都要人操心,哪裡能擔當起戡亂救國的重任?再加上國禍就是他老子惹出來的,再讓他來擔當也不是很合適。

    關鍵是明朝有規矩,後宮、內臣不得干政,像《大明風華》孫太后那般作為是不可能的。

    說透了,國家危亡之際,不可一日無君,又不能讓女人站在前臺來力挽狂瀾,如果讓一個兩歲娃娃稱帝,于謙又會陷入權臣威脅帝位的爭議之中,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另立年富力強的朱祁鈺,凝聚朝野共識,同仇敵愾、齊心協力,共挽救大明江山於危亡之際。

  • 16 # 史曉生

    末將於謙,願終身為郭家抽菸喝酒燙頭!

    先開個玩笑,此于謙非彼于謙。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明代的大忠臣,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于謙。

    明正統年間,瓦刺藉口明朝侮辱貢使,削減馬價,首領也先率領大軍進犯邊境,明英宗聽信大太監王振的讒言,帶領二十萬大軍冒險親征,大軍在行軍途中,聽聞前方戰敗,王振不敢應敵,便命大軍撤退,駐紮在土木堡,瓦刺軍隊追來後,明軍大敗,混亂中,王振和一幫將領被殺,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乘勝追擊,直搗京師,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後,朝野上下一片混亂,此時的也先已經兵臨城下,內外交困之下,一派亡國之象。

    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穩定局勢,同時破除也先用朱祁鎮來當做長期飯票要挾明朝這個陰謀,也為了保衛京城,首要就是必須先從皇室推舉出一個人來繼承皇位。當時的太子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按常理來講,應該立他為皇帝,順理成章。但最後為什麼立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呢?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年齡問題

    當時的朱見深,不過兩歲有餘,雖說歷史上有過年齡不大的小皇帝,但大部分是在和平時期。而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試想一下,一個兩歲的小孩,在國家危機存亡之時,能穩定住局面?這任誰也不會相信,即便是立朱見深為皇帝,對當時的局面毫無幫助,甚至於還會起步好的效果。比如主少國疑,外臣干政等一些列問題都會發生。

    代宗監國

    在朱祁鎮親征之時,就把監國的重任交給了弟弟朱祁鈺,相對於朱見深來講,朱祁鈺在領導能力以及大臣的認可程度上,會強上很多。且朱祁鈺和哥哥朱祁鎮的年齡相差不多,怎麼說也是皇室成員,雖說不和祖宗法制,但也是無奈之舉。

    更何況,當時的情況緊急,朝野震動,一片混亂,如果不是後來于謙力挽狂瀾,很可能明朝就會出現當年宋朝的慘劇,這個時候的皇位,也是一個熱火爐子,不見得誰都想坐,弄不好還會成為亡國之君。

    綜上所述,當時最合適以及願意接受這個燙手山芋的,非朱祁鈺莫屬,所以在內閣幾位大臣以及太后的安排下,朱祁鈺成為了新的皇帝,也就是明代宗。

    在明代宗登基後,把軍事大權下放給於謙,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戰鬥,成功的守衛住京城,史稱“北京保衛戰”。

  • 17 # 歷史逸事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不顧一切勸阻,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之地敗得一塌糊塗。

    最精銳的京城三大營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隊全軍覆沒,並且自己都做了俘虜。

    訊息傳到京城,朝內人心惶惶,有的主張都城南遷,有的主戰,比如於謙。國內民心低落,城內剩下計程車兵都是老弱病殘。一片亡國氣象。

    讓我們看看當時的大明王朝的五個關鍵詞:

    軍隊慘敗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虛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這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人心,“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是一個國家的主心骨,暫不問這個皇帝是賢明還是昏庸。

    當時皇位空虛,必須儘快確定一國之主。可選的人物只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朱見深(太小,2歲),另一個是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也沒得選,明宣宗就兩個兒子,一個做了俘虜,只有朱祁鈺了。

    朱見深只有兩歲多,是乳臭未乾的幼兒,雖然孫太后肯定傾向於立自己的孫子,可是太祖朱元璋早有規定“後宮不得干政”,孫太后也無法走上朝堂幫助孫子。一個連話都說不全的幼兒,毫無判斷力,他哪怕神童在世,也無法撐起關係大明存亡的重擔。

    所以朝中大臣們都傾向於郕王朱祁鈺。一齊向皇太后提出請求。揣測孫太后匆匆冊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讓這個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鈺自己也不想擔此重任,一再推辭。他雖說是成年人,他也沒多大信心,萬一守不住都城,他就是亡國之君,他也不想擔負千古罵名。

    但是相比一個兩歲幼兒,作為一位22歲的成年人,他肯定比侄子更合適當皇帝。

    2. 分析了兩位候選人的優劣勢後,我們再來看看當時北京的現實情況。

    當時京城,毫不誇張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撇開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說,軍事上的壓力就實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幾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賠乾淨了,京城裡連幾匹像樣的好馬也找不著。士兵數量不到十萬,還都是老弱殘兵和退休人員。

    關鍵是士氣不振,一流部隊被抽調出去作戰,卻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僥倖逃回來的人嚇破了膽。對也先和蒙古騎兵聞之色變。

    3.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朝堂。

    朝中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南遷都城,一派守住北京,正面迎戰瓦剌部隊。

    逃會丟掉半壁江山,戰則可能玉石俱焚。

    這些文武百官們上朝之後,竟然什麼也不說,只是號啕大哭,整個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鈺手足無措,呆若木雞。

    一個成年人,都控制不住這場面,如果兩歲孩童在朝堂,除了被嚇哭被抱走之外,真不知還能做什麼。

    最終主戰派打動了朱祁鈺,特別是于謙“社稷為重,君為輕”的話語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

    可見,在那個緊要的關頭,選擇郕王朱祁鈺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是群臣的共識。而不是于謙一個人的意見。

    明景帝登基之後,開始全力備戰,給予了于謙堅定的支援,給予信任,給予權力,才有了後來北京保衛戰的完勝。

    歷史證明,選擇朱祁鈺是正確的選擇。

    4. 最後, 選擇朱祁鈺解決了明朝最大一個麻煩:斷了也先的幻想,最終使明英宗安全歸來(雖然朱祁鈺不樂意)。

    很明顯,也先把朱祁鎮當成了一張長期飯票,有了他,就有源源不斷的金銀珠寶,他把大明帝國當成了提款機。

    誰都清楚, 朱祁鎮之所以會成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為他是朱祁鎮,而是因為他是皇帝。只要他一天還保留皇帝的身份,大明朝就要受制於瓦剌。

    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再立一個皇帝。

    唯一可能的人選只有朱祁鈺(前面分析過)。

    於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立朱祁鈺為皇帝。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鈺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號為景泰,第二年為景泰元年。

    也先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眼看一塊寶成為一塊磚,沒轍了,已經沒有作用的朱祁鎮被放了回來。

    可惜回來就被弟弟請進了南宮,這一軟禁就是七年。

    朱祁鈺帶著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並嘗試了皇權的第一口滋味,從此戒不掉了。

    從此,任何敢於觸碰他權威的人都將成為他的敵人,朱祁鎮也不例外。

    土木堡之變,朱祁鈺臨危受命,從此,兄弟成仇,皇權之下,勿談親情。

  • 18 # 小小嬴政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按照當時的禮法應該由太子朱見深繼位登基,但是當時的朱見深只有兩歲,這麼小的一個孩子怎麼能擔當起重整朝綱,抵禦強敵的重任呢?根本不可能。

    那個時候,瓦剌的大軍俘虜了明英宗,氣勢洶洶的要進攻北京滅亡明朝。明王朝就像巨石下的核桃,隨時有可能分崩離析。當時朝中就有大臣主張遷都,這就是沒有擔當的表現,這個人就是侍講學士、蘇州人徐珵,他的理由就是“熒惑南鬥”,星象極兇,強烈建議大明朝廷南遷。

    但是還有于謙這樣的抗戰派大臣,還有一些力挺于謙的大臣。從整體上看,這恰恰表明大明朝廷已經分裂了,已經不是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了。

    這就像《三國演義》裡火燒赤壁之前,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孫權一樣,東吳的文臣武將有要投降的,有要抵抗的,還有兩面派。整個朝廷人心惶惶,誰來下這個最後的決心——戰或者降?只有孫權,最後在周瑜諸葛亮等人的堅持下,孫權下定決心堅決抵抗,結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這時候的大明朝就很像東吳當年面臨的形勢,只有兩條路可選——抵抗或者投降。但是,誰來下這個決心?大明王朝這時候需要一個像孫權一樣雄才大略的領袖,而不是一個襁褓之中的嬰兒皇帝。

    這個皇帝必須能做出決策——不管是遷都還是抵抗。那麼能做出決策的是誰?不是那個2歲的嬰兒,而是受命監國的朱祁鈺。

    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必然的,如果選擇朱見深,那等於沒有選擇。朝廷上分裂的局面還會繼續,這樣下去形勢更加危急,大明王朝肯定沒救。所以只能選一個有判斷力的成年人來當皇帝,這時候的朱祁鈺正好是監國的親王,於是就被歷史給推上了前臺,推上了皇位。

    其實,他一開始是不情願的,因為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敵軍大兵壓境,搞得不好他就是第二個明英宗。但是在於謙等人的堅持下,他還是上位了。

    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抗戰派是有優勢的,是掌握主動權的。但是抗戰派的首領是個文弱書生,而且又特別清廉,和世俗格格不入,這也就註定了不可避免的失敗。

    北京保衛戰由於于謙的堅持,朱祁鈺的登基而得以進行,而且打退了敵軍。這時候,被戰爭的危機壓制的大明王朝,內部的奪權鬥爭開始浮出水面。

    而在抗戰期間于謙對武將要求很嚴,這使得這些驕兵悍將對他很是不滿,軍隊內部的腐敗行為都是公開的,但是于謙偏要糾治,這等於是斷將領的財路。於是這些人開始密謀饞陷於謙。最終,奪門之變後,于謙被處死。

    于謙當時如果不堅持抗戰,如果不扶朱祁鈺上臺,而是讓那個嬰兒繼位,大明朝的江山可能就丟了,而且肯定會導致天下大亂。于謙是對天下蒼生負責,其次是對大明王朝負責。

    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傳統,始終把天下蒼生擺在封建專制政權之上,所以後人也把這些壯懷激烈的民族英雄奉若神明。“日月雙懸於氏墓”,不就是對他們的最好褒獎嗎?

  • 19 # 歷史真香

    品味歷史,感悟真香,真香君為大家解讀一下這個問題。于謙和朱祁鈺能夠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說明當時沒選太子而選郕王的決定是正確的,于謙不選朱見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主少疑國!

    土木堡發生時的歷史背景

    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早,英宗朱祁鎮9歲就當了皇帝,可以說還未來得及傳授帝王心術的情況下宣宗就駕崩了,朱祁鎮是由奶奶和媽媽帶大的,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很重要的傳承教育,導致太過信賴王振最終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而在朱祁鎮御駕親征之前,也是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朱見深被立為太子,但是因為年紀太小暫由朱祁鈺代行監國之責,所以這樣的安排也為朱祁鈺登基形成了必要的條件。

    而讓朱祁鈺能夠取代朱見深成為皇帝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朱瞻基一共只有兩個兒子,朱祁鈺雖非嫡子,但在明朝皇位繼承的四種形式中,屬於在非常時期的“國賴長君”,景帝即位是臨危救國,群臣擁戴,非朱棣可比!

    明代皇位繼承的四種形式:

    一、嫡長子繼承

    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後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儲,就是遵照的這個原則,明朝多數的皇位繼承也都是按照這個進行的,這也是最基本的繼承原則,

    二、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這一條則是遵守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定,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寫到“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三、皇帝死後無子、採取“兄終弟及”原則

    在明朝的十六個皇帝中,就有兩位是憑藉“兄終弟及”的原則坐上的皇位,一個是嘉靖帝,另外一個是崇禎帝。

    武宗意外去世之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讓嘉靖帝撿了一個大便宜。

    而對於朱由檢來說,則不好說哥哥朱由校給他留下的這個皇位到底是運氣還是個大坑了。

    四、非常時期,採取“國賴長君”的方式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朱見深此時只有兩歲,根本無力承擔管理國家的重任,所以在於謙的帶動下,群臣上疏請求皇太后:“車架北狩,皇太子幼衝。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速定大計以安宗社”。

    也就是在這種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朱祁鈺才被推舉為皇帝,如果不發生土木堡之變,即便朱祁鎮早死,皇位也是萬萬不可能落在景帝的身上。

    朱祁鈺登基的重要意義

    其實說于謙是力挽狂瀾的英雄這沒錯,但是在北京保衛戰中景泰帝的作用要明顯大於于謙,朱祁鈺登基杜絕了主少疑國的結果,避免了出現北宋恥和南明亡的局面,皇帝者,天下之主,一切政令皆出皇帝。沒有景帝,縱有10個于謙也救不了大明,所以英明的君主才是國家人民的幸福希望,而非出幾個有用的大臣。

  • 20 # 凱西讀書

    土木堡之變政治背景

    明朝興起後,大部分蒙古人退回大漠,後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後瓦剌藉助明朝力量對付韃靼,韃靼力量漸弱,瓦剌漸強。

    宣德十年(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僅38歲,他的長子朱祁鎮登基為帝,時年九歲。朱瞻基是一位英明的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僅僅十年, 太子朱祁鎮留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班子:內有張太皇太后(朱瞻基親母)、孫太后(朱祁鎮親母),朝廷有“三楊首輔”,武有英國公張輔。

    明英宗 朱祁鎮

    土木堡之變經過王振初掌權

    明英宗自小身邊有個伺候的小太監,名王振。王振是個奸猾的小人,經常在小皇帝面前進讒言,張太皇太后本欲將他賜死,英宗求情,才得以活命。張太皇太后活著時,王振是夾著尾巴做奴才。待張太皇太后薨逝,無人能再壓制明英宗的為所欲為,王振一朝揚眉吐氣,大權在握,更加肆無忌憚地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分四路騷擾明朝邊境。明軍戰敗的戰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群臣更是直是上書勸諫。

    如果熊孩子能好好聽話,就不叫熊孩子了。明英宗九歲繼位,內有張太皇太后壓制著,外有三楊首輔輔佐,明英宗是沒有辦法為所欲為,好不容易頭上的大山沒了,三楊首輔又死的死,貶的貶,可以使勁地作了。我們看下時間線:

    1.1435年,明宣宗去世,明英宗9歲

    2.1442年, 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16歲

    3.1447年,明英宗21歲,太子朱見深2歲

    3.1449年,瓦剌進犯,明英宗23歲

    劇照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2. 急欲證明自己的皇帝和弄權的宦官

    一意孤行的明英宗只用了2天時間就御駕親征了。對的,你沒看錯,就是2天時間,從拍大腿決定親征到出征,只用了2天時間,根本就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糧草和武器。

    如果指揮權交由作戰經驗豐富的英國公等,也許土木堡之變也不會發生。寵幸王振的明英宗昏聵,王振沒有金剛鑽,偏偏要攬瓷器活兒。沒有軍事才能,卻將指揮權牢牢地把持在自己的手中。

    瓦剌軍隊假裝撤退,王振好大喜功,堅持北上;先鋒軍被殲滅了,王振又嚇得瑟瑟發抖,命令大軍後撤;本有機會撤退跑掉,王振又想著讓皇帝經過家鄉蔚縣好顯擺顯擺自己的權勢,又擔心大軍經過蔚縣,踩壞了家鄉的莊稼,臨時讓大軍數次改變撤退路線,造成軍隊疲憊不堪。才到達宣府,瓦剌大軍已追上,明軍的3萬騎兵全軍覆沒,人心惶惶。

    此時,明軍的二十萬大軍基本覆滅,明朝的三大營精銳也被殲滅,文臣武將戰死52人,尤其是戰神一般的存在英國公,也戰死沙場。皇帝朱祁鎮被俘虜。

    景泰帝 朱祁鈺

    03.孫太后和于謙立朱祁鈺,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明英宗被俘,瓦剌以此逼迫明朝做很多事情,甚至挾天子直驅京城,形勢十分危急。此時太子朱見深才2歲,若是擁他當皇帝,除了孫太后,無人能主持朝政。此時朝廷需要有一個有能力的、成年的皇帝,而不是一個2歲的奶娃娃。

    朱祁鈺僅比朱祁鎮小一歲,年富力強,可以獨立作出決定。因此于謙奏請孫太后立朱祁鈺為帝,大臣們都毫無意見。

    當然若是和平時期,大臣擁立的會是2歲的朱見深而不是朱祁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對父母心寒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