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開水

    一寸長一寸強,古人也不傻,也知道在遠距離解決敵人遠比和未知生死的貼身肉搏效果更好、代價更低,所以直到現在人類也一直在追求武器的射程上下大功夫!弓箭是人類最早的遠距離武器,相對於後來出現的弩、投石車等大威力、遠距離武器相比,弓箭具有使用靈活方便、製造相對簡單、成本低的優勢,所以弓箭是古代冷兵器作戰的優先選擇。

  • 2 # 吉先生的店

    在我看來,你說的這幾點問題根本不算問題。

    一,關於弓箭瞄不準。只要經過專業訓練計程車兵,瞄準並射中敵人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二,關於射不死人的問題。弓箭作為冷兵器時代遠距離殺傷性武器,在沒有臂力過人的情況下,殺傷力確實不如短兵相接割韭菜來的實在,但是對於密集如蝗,傾空而洩的劍雨來說,對敵人心理上的威懾力也是很大的。再者雖然被射中可能不會致命,但是短時間會喪失戰鬥力被迫退出戰鬥。

    三,消耗問題。一般來說箭矢是消耗品。箭矢主要由箭身,箭頭,箭尾三部分組成,除了箭頭是由小部分金屬鑄成,其他取材易如反掌,何況如果己方勝利,打掃戰場,箭矢可以重新再利用,相當環保。

    綜合來看,弓箭在古代大兵團作戰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就和現代戰爭的炮兵一樣,你可以躲在防空洞不被炸死,但是高分貝的炮聲足以讓你耳膜出血,精神混亂,短時間無法恢復戰鬥力。你能說炮兵沒有嗎?

  • 3 # 勇戰王聊歷史

    題主太低估弓箭的威力了!在古代,弓箭絕對是一件致命武器!就算是到了火器出現的初期,弓箭的穿透力也比火器彈丸大。蒙古帝國時,蒙古騎兵能夠橫掃歐洲,弓箭是立了大功的。

    我們先來說說弓箭的製作。

    武器的更新升級,源自於戰爭的需求。我國到戰國時代,戰爭全面升級,不再是之前“點到為止”的“君子之戰”。為了有效的殺傷敵人,各國開始裝備更具殺傷力的武器。

    此時,弓箭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負責,需要“六材”(幹、角、筋、膠、絲、漆)才能製作完成。弓的骨幹以柘木為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北方弓箭多用木,南方多用竹。所以,北方弓箭比南方要好。

    同時,由於每種材料耗費週期較長。所以,一張弓製作下來,需要三年以上時間!

    第一年的冬天,用未乾透的木頭製作弓幹。

    第二年,在弓幹上貼上筋絲和角,增加韌性。貼完筋絲以後,在冬天上漆。此時上漆可不是刷一遍就行了,要等晾乾以後,反覆刷漆,形成保護膜。

    第三年春天,才能給弓上弦。一副弓箭才算完成。

    就算弓箭完成了,日常也要維護保養刷漆。古代,一張硬弓的拉力可以打到70公斤。士兵可以使用弓將箭射到大約150米的距離,這個距離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一箭之地。

    而且,古代很多弓箭手是“職業”的。經過專門訓練的,雖然不能說人人都有百步穿楊的技術。但是,百步射中靶子還是可以的。

    上面說的是弓,下面,我們說說“箭”。

    我國從商朝時,就已經使用青銅箭頭。春秋戰國時,三稜式鏃盛行,威力大。而且,在這之後,箭簇就開始使用鐵製的。

    後來,隨著全金屬盔甲的出現,箭頭開始使用鋼鐵箭鏃。箭簇更硬,穿透力比以往更強。

    其實,不管士兵的防禦盔甲如何發展。當時的弓箭,都能保證對當時的護甲有十分之三以上的穿透率。再加上,很少有軍隊有錢給所有士兵穿上全金屬盔甲。就算是敵人都是重甲騎兵,那也可以射馬啊!所以,弓箭在叢集使用時,其殺傷力非常恐怖。

    弓箭如此費時費工,為何古代還要大量製作?

    因為好用,殺傷力大,威懾力大!

    大家設想一下,一般弓箭的“一箭”距離大約是150米。敵人從進入弓箭射程,再到與我軍短兵相接,至少有20秒的時間。這段時間內,一個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至少可以射出3支箭!

    設想下,正當你衝鋒時,迎面天上飛來數千支利箭。就算是穿不透胸甲,射到身上也很疼的。況且,古代鎧甲防護能力真沒那麼高,最多隻護住胸和頭部。其他部位就聽天由命了。。。總之,射不死你,也把你嚇尿了。

    弓箭是純手工製作,瞄準確實困難。但是,用來叢集速射時,我軍根本不需要高超的瞄準技術,只需靠“箭雨”來片殺傷敵人就行。所以,只要有錢,古代朝廷就可以給所有士兵配備弓箭,遠了拿箭射,近了用刀砍。

    這種戰法,蒙古鐵騎也使用過。蒙古騎兵,每人都有弓箭。為什麼蒙古人能橫掃歐洲。就是因為蒙古騎兵馬跑得快,射箭技術好。他們的牛角複合弓射程以及穿透力非常強,敵人多的時候,蒙古人就邊撤邊射箭。等敵人疲憊或者逃跑時,蒙古人又騎馬追著射。就是依靠這種戰法,蒙古鐵騎橫掃歐洲。

    而且,弓箭的穿透力確實比初期的火槍要好。大家想一下,把一個小鐵球扔100米需要的動能大,還是把一支箭射出100米需要的動能大?而且,箭頭在射中目標後,後面的箭桿也會對箭頭傳遞一個衝擊力。所以,弓箭的威力不容小覷。

    總之,弓箭主要用處是叢集射擊,壓制敵人陣型,不需要士兵都是神箭手。同時,就算是敵人又胸部鎧甲防護,但是,也不可能防護到所有部位。只要射中人體任何一個部位,都會削弱對方戰鬥力。而且,古代裝備的弓箭,其穿透力能保證穿透十分之三以上的護甲。

  • 4 # 歷史公元
    弓、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直是冷兵器史上最可怕的武器。中國弓箭最早可以追溯到軒轅黃帝的孫子張揮,因為發明了弓箭,成為黃帝打敗蚩尤的一大利器,被任命為“弓長”,“賜姓張於濮陽”從此才有了“張”姓。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弓箭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的成為了冷兵器時代最可怕的武器,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民族,越來越離不開“弓箭”。

    在古代戰爭中箭矢易消耗當然是真的,但瞄不準、射不死就言過其實了。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易消耗?

    “弓”有很多的種類,但不管是哪一種,除了材料要求非常高以外,製作工藝也極其複雜,製作週期也非常的長。一把弓,如果儲存的非常好不使用的話,可以儲存百十年;如果經常使用,就要考慮到弓弦的磨損等問題,使用壽命更加短暫。

    “箭矢”就相當於現代戰爭中的子彈,現代戰爭有“槍林彈雨”,古代的時候也有“箭雨”,是戰場上巨大的消耗品。草船借箭,雖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是對於當時“箭矢”匱乏的情況描繪的非常到位。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瞄不準?

    但是關於弓箭“瞄不準”的說法,只是後人想當然而已,就算是現代槍械也有很多人是“瞄不準”的,弓箭雖然相對於槍械有一點落後,想要瞄準卻不是那麼困難的。

    最關鍵的是,在西周時期古人就有了非常系統的“射術”訓練方法,以“五射”專門訓練弓箭手。

    一射為“白矢”,重在訓練開弓的臂力;二射為“參連”,重在訓練發射的速度;三射為“剡注”,重在訓練射力猛銳,使箭能貫物而過;四射為“襄尺”,重在訓練發射的平穩度;五射為“井儀”,重在訓練射箭之準確。

    可以說一個神射手必備的素質都可以在“五射”之中找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漢朝以後已經有了專門的“射法”典籍,比如《李將軍射法》、《逢門射法》,唐朝的《射經》、《射記》、《弓箭論》。

    到了武則天時期,步射、騎射已經成為了武舉考試的考試專案。

    宋朝時期,蘇軾曾經專門上書《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建議皇帝廣辦“弓箭社”,培養合格的“弓箭手”,可以說是“全民皆兵”的開始。

    可見,雖然騎射不是農耕民族的本能,但是封建統治者一直沒有放棄過培養“神射手”。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射不死?

    自從有了弓箭以後,古人就不停的改進箭矢的形制,以增加箭的穿透力和殺傷力,銅削尖的木棍,從削尖的木棍到鐵質的三稜箭簇,箭矢的殺傷力越來越大,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一旦在戰場上,下場絕不會比中槍“美好”。

    雖然有些不人道,但是在後漢時期古人為了增強箭矢的殺傷力,已經學會給箭矢“喂毒”。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關公“刮骨療毒”,就是因為中了毒箭不得不採取的措施,但是普通計程車兵顯然不會有神醫來醫治的,一旦中箭必死無疑。

    隨之發明出來的,還有專門為了“火攻”服務的引火用的“火箭”,可見箭矢的殺傷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能夠遠遠的使用弓箭射死敵人,又有誰會選擇浴血廝殺呢?更何況一個弓箭手可以射死好幾個敵人,但是讓他在戰場上廝殺,又能幹掉幾個人呢?

    所以,弓箭在古代戰爭中極為重要,是無法取代的。

  • 5 # 莊楚狂

    只要在20米到八米之內,沒什麼瞄不準,射不死的。一支箭一條命!這個消耗完全可以接受。

    重箭從高空落下,也沒什麼鎧甲能夠擋!遠射也就成功率差點!

    但射中就換一條騎士命!

    賺大了。

    沒什麼手持性泠兵器能夠在八米外殺人!長茅也才六米多!

    不用弓箭那是傻!

  • 6 # 司馬長史

    弓箭瞄不準,射不死,易消耗不假,但是並不能表明弓箭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小。

    弓箭是一種非常的古老的武器,是用竹子等物品製作成的。據說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有弓箭了,黃帝在涿鹿打敗蚩尤靠的就是弓箭,在春秋時期,弓箭成了戰場上主力,位列兵器之首,宋襄公就是被弓箭射傷後致死的,射技成了六藝之一,貴族從小就開始學習射箭。

    弓箭在春秋時期走上兵器之首,成為了戰場上的首選武器,直到近代弓箭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火器成熟之後,弓箭的作用才減退。

    弓箭是打仗利器,但是也有缺點,那就是瞄不太準,平時仔細瞄都瞄不太準,打仗起來更不要說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弓箭所發揮的作用,弓箭是一種遠端打擊武器,打擊面積非常廣,面對眾多敵人,拿著弓箭一頓狂射,敵人大多非死即傷。

    其次,有人說弓箭一般射不死敵人,尤其是穿盔甲的敵人,這也並不影響弓箭發揮它的作用,弓箭射不死敵人,但可以把敵人射傷啊,古代醫藥不發達,射傷之後傷口會感染,被感染計程車兵無法上戰場,敵軍戰鬥力鄹減。況且古代,士兵都會在弓箭上塗抹毒液,這種毒液非常常見,那就是糞便,士兵們將糞便塗抹在弓箭上,被射傷的人定會被感染,最後搞不好還會爆發瘟疫。

    易消耗也不是問題,弓箭和炮石差不多,射出去就沒有,但是它們的作用達到了,它們都差不多是一次性打擊,而且強國的後方有人專門造箭。

    弓箭的威力其實很大,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利器就弓弩,它這個是箭的升級版。

    清朝差不多是以弓箭得國的,當然火器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清朝在對準噶爾戰爭中,火器優勢沒有,準噶爾透過沙俄買了很多在當時比較先進的火器,噶爾丹和他的後代依靠這些火器與清軍周旋。

    但是這時候的火器也有缺點,就是射程不夠遠,需要裝填,清軍當時的八旗隊伍還沒有衰敗,騎射能力非常強,在一次重要的戰役中他們依靠弓箭將準噶爾打敗(具體的戰役我忘記了,大家可以去查查),乾隆時期,清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火器、大炮,清軍內部大多擯棄了弓箭,在平定大小金川的時候,因為地勢崎嶇,大炮拉不上山,賊軍也躲在在山了,火器發揮不了作用,乾隆只好調派還拉得動弓的八旗軍去,在這支部隊的配合下,清軍終於平定了大小金川。

    在火器都產生這麼多的時代,弓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在冷兵器時代,弓箭肯定是戰場上的第一選擇。

  • 7 # 舊史風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來個假設。

    假設你是一名士兵,穿盔甲,戴頭盔,持盾牌,拿長槍,走上戰場,列成隊形,好了,你準備完好,等待對方向你軍攻擊了。

    然後對方如下圖這樣操作的。

    在兩三百米遠的地方,敵對陣型進行七次輪射,萬箭齊發。

    然後你就看到這樣的場景。

    此時此刻,你是如何想的?

    想躲?督戰隊在後面拿著刀看著你,你一跑,結果就是以擾亂軍心為由,就地正法。

    靠盾牌盔甲防護,硬抗,有效,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完美。

    依照古代制式盔甲,並不是全防護的,身體裸露部位大於防護部分。

    如下圖。

    一名普通士兵,穿這種盔甲來防護,你說你現在在想什麼?

    刺蝟?差不多吧。

    千萬別談什麼明光鎧,除了元帥,親王等,不是什麼人都能輕易配備的,首先昂貴的價格就是第一個攔路虎。

    你根本無法配備,就算配備,也不能做到完全防護,還特別重。

    因為弓箭所用的箭頭,有很多不同的制式,有專門破甲用的破甲箭,重箭,有帶回鉤的箭頭,讓人中箭難以取出的。

    還有抹有毒藥的毒箭。

    防不住全身,但是致命之處有重甲保護,沒事!

    你錯了,以古代的醫療技術,治箭傷,極易發生感染,很容易截肢,感染死亡等。

    面對敵兵的狂妄,你的指揮官擊鼓,命令全軍衝鋒。

    敵軍正面部隊又是幾輪齊射,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過來,不跟你對砍,就是不停的射箭。

    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敢說弓箭瞄不準,射不死,易消耗這樣的話嗎?

    你現在想要的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

    用弓箭和對方對射,才是王道。

    弓箭作為遠端武器,非接觸戰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

    就算是現代化熱兵器,在火繩槍時代也是無法取代弓箭的作用,直到燧發槍出現,射速變快,才慢慢淘汰了弓箭。

    匈奴縱橫東西方的時候,號稱控弦之士幾十萬。

    他們之所以強大,一是馬,二是弓箭。

    蒙古人東征西殺的時候,用蒙古複合弓,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多少國家的軍隊。

    不是說這些國家沒有弓箭部隊,他們也有,但是看誰射的更準,技術更好,戰略戰術更先進。

    這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弓箭技術的升級。

    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弓箭,如蒙古複合弓,英國長弓,這些都是對敵之時的遠端殺器。

    統一中原的秦朝,所使用的秦弩,就是弓箭的改良製作而成的。

  • 8 # 獨行俠古董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業餘了。

    箭需要瞄準嗎?對於普通士兵來說並不需要,步兵騎兵都一樣。古代打仗,騎兵是靠箭雨殺傷對方,步兵更是如此,採用密集拋射,利用箭支下墜的慣性殺傷敵人。

    射不死就更是胡說八道了,騎兵順風射擊或者敵人快速追趕時射擊,弓箭的威力足夠把人射穿,有人肯定會說,逆風呢,以前的人打仗可沒這麼傻,別把自己的智商代上去。

    步兵的弓箭威力就更大了,不但弓力大,而且步兵都是配重箭頭,下墜的貫穿李足以穿透不穿鐵甲的人。

    至於說消耗,箭支本來就是消耗品,絕大部分部隊配備的都是粗製的箭支,並不是現代箭支那樣製作精良,當然將領除外。

    兩軍對仗的時候,弓箭是遏制對方的衝擊,掩護己方的利器,提高敵方衝陣的成本,掩護己方攻擊,如果沒有箭陣壓陣,敵方能隨時從任意方向攻擊,光著膀子就能殺過來。

  • 9 # 西府趙王爺

    老話說得好,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題主太小看弓箭了。我想我這篇文章應該能夠回答您這個問題!

    曾有歷史學家做過統計,人類沒有戰爭的日字屈指可數,可以說從過去到現在,戰爭時時刻刻在伴隨著我們,由於存在著強烈的現實需求,用於作戰的武器也就應運而生,並花樣百出,威力逐步升級

    用於兩軍交戰,最理想的武器莫過於可以實現非接觸殺傷的遠端武器,現代高科技遠端武器我們大都已非常瞭解,那麼在古代會是一副什麼樣的景象呢,特別是重視弓弩作戰的宋代,那時候的遠端武器又到底有多厲害?

    在火藥這種威力巨大的化學能未大量用於軍事領域之前,我們的武器主要由人力操作,被稱為冷兵器時代,刀槍劍戟自不能少,但是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交戰中,弓弩這種遠端武器往往會起到非常關鍵的戰術效果。

    我國對弓箭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期,家喻戶曉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當時,故事主人公想必是蠻荒期某個原始部族中的神射手,誇他可以引弓射日,反應了我國先民戰勝大自然的理想抱負,再到後來的歷代軍事中,都有弓弩手的編制,直至宋朝,弓弩技術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威力空前。

    儘管宋朝以前,存在諸如草船借箭、轅門射戟、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等有關弓箭效果的記載,但大都空空泛泛,對具體威力並沒有進行詳細說明,而到了宋朝,對弓箭威力就有了詳細的記載,比如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史載其“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古代男子二十而加冠,未冠,說明岳飛年齡未滿二十歲,已能拉開三百斤的弓箭!

    其他朝代人們能拉開多重的弓鮮有記載,所以無法對比,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岳飛小小年紀就單臂拉引三百斤的重量,力量已經足夠驚人,假以時日,更年長力壯之後,足可成長為敵人眼中殺傷力可怖的神箭手。(這一段有點誇張,歷史君查過資料,宋朝的度量衡和現代有差距,南宋時期一斤相當於現在的625克,也就是說三百斤就是現在的375市斤,這更不靠譜了,不過從側面也能反映出,當時弓箭技術的發展。

    宋朝重文抑武,又喪失盛產軍馬的西北之地,為了彌補士卒近戰羸弱怯敵,軍馬匱乏,不得不在人馬之外的軍事器械上下功夫,弓箭自然就成了著重發展的軍器寵兒。

    為了有力推動弓弩技術的發展,宋朝政府為此專門開設了弓弩院,院中工匠多達一千多人,能工巧匠們積極借鑑了秦朝的大風弩、三國時期的諸葛弩以及南北朝床弩,在前人的基礎上製作研發了獨有的踏張弩和腰弩,分別藉助了由雙足或腰足提供的張力,充分積蓄了弩箭的勢能,不僅更利於人員操作,而且威力也提高了不少,一經使用就起到突出的效果。

    弩是弓箭的一種,但是威力更大,床子弩更是弩中之王,特別是宋朝製作的床子弩簡直稱得上冷兵器時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據史料記載,宋太祖“嘗令試床子弩於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里”

    到了宋理宗的時候,更有了一種三弓弩,可及千步,當時的一千步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就是有1550米之多,簡直就當時重型狙擊槍,如此厲害的弓弩,實戰效果自然也不會差,眾所周知,西北方的遼國一直是宋朝的心腹大患,宋朝議和派又佔據主流意見,但是很多時候也不是你想談就能談的。

    著名的潭淵之盟前夕,遼軍就不同意議和,發兵來犯,宋軍被迫祭出新式的床子弩,一箭射死了遼軍大將蕭噠覽,結果遼國不得不同意議和之事。由於現實軍事的需要,和湧現出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宋朝的弓弩發展水平空前絕後,後來又研製了同樣威力巨大,但比床子弩更容易使用的神臂弩,和韓世忠的克敵弓,克敵弓更是隻需一人操控,即可洞穿500多米外的防護重甲。(有點誇張了)

    弓弩盛在宋朝,自有不得已的因素,但是無論如何,其還是有力的維護了宋朝的邊防,不至使得遼軍過於為所欲為。這種另闢蹊徑,以御強敵的思路還是很值得今人借鑑。

    同樣,這也恰恰證明了弓箭的價值。

    其實像宋朝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秦朝箭陣天下無敵,蒙古複合弓橫掃歐洲,還有英國的長弓,打得法國找不到北。這都是弓箭的實戰能力的證明,自然是第一選擇。

  • 10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不要拿你的異想天開去挑釁事實,在熱兵器大規模應用之前,弓箭一直是戰場的主力,數千年來都是這樣。你自認為自己聰明,先輩們同樣不傻。

    不要小看弓箭威力,所謂臨敵不過三發,一來是三箭過後敵人就衝過來了,二來是三箭過後弓箭手一般也沒什麼力氣再去放箭了。

    現代競技複合弓拉力一般在35到55左右,狩獵用複合弓拉力則能達到55到70磅,百磅強弓甚至可以射死大型野獸。現在有很多複合弓過失殺人的案件,而這些弓拉力基本上都是三五十磅。

    三五十磅拉力的複合弓就可以置人於死地,而古代戰弓的拉力基本上都在50磅到200磅之間,這樣的弓在百米有效射程內鎖子甲能給你射透了,其威力是非常驚人的,在戰場上不存在人被射了一箭還能活蹦亂跳的砍人。

    而且古代戰場上弓箭的應用一般都是結成箭陣,戰時直接劈頭蓋臉砸過來,根本不需要考慮準確度,如此密集的攻擊一來可以給敵人造成大規模有效殺傷,畢竟古代打仗不可能人人穿明光鎧,大部分計程車兵都是布甲,紙甲和皮甲都不多見。二來可以給敵人造成心理陰影,摧毀敵人士氣,三來可以阻滯敵軍進攻步伐,為己方贏得時間更多的時間。

  • 11 # 空桑空桑

    我是空桑,我來回答。

    兩軍對壘,當然是追求在減少自己傷亡的同時,給敵人以最大殺傷。那麼比較理想的一種狀態就是,我打的著你,而你卻夠不著我。那麼弓箭之類的遠端殺傷武器就成為了首選,可以試想敵人一大片一大片地被割了韭菜,是多麼令人激賞。

    但是題主的問題也有一個毛病:瞄不準,射不死。

    在戰場上的射箭,並不是想象中一對一的相互狙擊,本來就不追求單發箭矢的高命中。何況,培養一個養由基之類神箭手的需要付出相對較高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普通的弓箭手命中率低,那麼好的,就用數量去彌補,因此戰場上往往是用大規模的箭雨去殺傷對方,造成對方減員。看看史書,為流矢所傷,一般就是指這個人倒黴,被沒有目標的箭頭胡亂射中了。

    至於射不死,大概是指不能當場喪命。但在沒有破傷風疫苗的古代,任何刀傷箭傷都是致命的,箭瘡崩裂而死,這樣的話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中基本都是標配,黃忠是被射死的,張遼是被射死的,張遼是被射死的,徐晃是被射死的,甘寧記不清了,好像也是被射死的。

    話說關二爺中了多次箭,結果卻還活的好好的,命真不是一般的大。

  • 12 # 小猴哈哈哈

    古代打仗時是在冷兵器時代,那麼主要的作戰方式就是短兵相接,在敵我身體素質,作戰能力相差較大的時候。弱勢的一方必會造成很大危險和傷亡。 弓箭就變成了一種很好的選擇。這也是弓箭可以相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弓箭有一下幾種優點

    1.弓箭製作工藝複雜,在選材用料極為講究,古代人對弓箭的製作也有書籍為準。比如沈括的造弓,還有現在的北京聚元弓。均對製作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因為製作工藝材料不同,弓箭也分為多種,鳴鏑箭,風羽箭等等。工藝複雜。

    2.弓箭的準度,弓箭的準度並不差。它與箭後面的羽毛有很重要的關係,羽毛的使用於選擇使得箭有了很高的速度和平衡性。但同樣要進行長期的訓練,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做到百步穿楊。現代用弓箭狩獵就是很好的證明。

    3.弓箭的威力,弓箭的威力最重要的就是弓的強度與箭頭。越強的弓箭射程越遠威力越大。後來發明的弩箭射程達到450米左右,在古代來說是很有威力的存在了,還可以在箭頭處加上毒藥或者火油等等,適合一些特種作戰。

    4.箭雖然相對於其他武器消耗多一些,但是它卻在各種形式的作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弓可以重複使用,箭也可以戰場回收使用,避免了一些浪費。

    因此弓箭的出現與傳承是必須的。

  • 13 # 音樂小妖

    說實話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但是在實際中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弓箭在古代戰場上的用處。

    首先在古代的戰場上戰損是一個相當誇張的數值,就比如我們現代人一直以為在古代的戰場上一定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其實只能說大家被電視劇給騙了。

    當然曹操自己號稱帶著八十萬大軍來打了一場赤壁之戰,難道說這一戰八十萬大軍全部被消滅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哪麼這些人大多數人都去那了,說白了就是這些人都成了逃兵。

    在古代的戰爭當中,所有的將領最害怕的就是逃兵,但是這種東西卻又是無比避免的,但凡戰鬥發生白熱化,戰場上的損失達到一個數值的時候,還留在戰場上計程車兵內心就產生了相當大的懼意,其實就是害怕自己也戰死在戰場上。

    這就相當於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重重的壓在這些士兵頭上,一旦其有人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有一個帶頭的人,後面就會出現無數跟風逃兵,然後整個戰場的形勢就會出現很戲曲性的變化。說實話在戰場上士兵他們幾乎只能看到自己身邊一些情況,再遠一點幾乎什麼也看不到,所以當自己身邊出現逃兵時,內心就認為自方已經戰敗了,所以就會跟著一起逃跑,然後你就會看到什麼叫人擠人和人踩人,大多數的損傷都屬於自相傷害。

    既然我們都知道戰場上面士兵們最害怕的是什麼了,哪麼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戰損的比例有多大的時候就會出現逃兵。

    說實話在古代的戰場上面比如說一萬人的大軍,如果傷亡達到百分之五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逃兵的現象,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在搞笑,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戰場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殘酷性。

    就好比一些人看到鮮血的時候都可以對紅酒產生嘔吐感,就可以想像一下在戰場上所看到的血肉橫飛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所以在古代的戰場上面一個老兵幾乎相當於好幾十個新兵。

    當我們現在明白了戰損比例的時候,再來看看弓箭所帶來的威脅力,看起來只是小小的一些弓箭說實話以古代人那種一箭還要射一百多米以上的距離來說,這種準頭幾乎可以放棄了,沒有瞄準不瞄準這麼一說,只要彎弓對著半空射出去就可以了,能射到誰只能聽天由命。

    但是這個時候對方最有點承受不了這種壓力了,說實話還沒有碰到敵人天空中就已經落下了無數的箭雨,這個根本就沒有辦法躲,只能硬著頭皮上,就算是弓箭的威力再弱,可是射到人的身上總是會出一些傷口的,然後前排的人也有一小部分開始受傷或者是為了躲一下弓箭的威力,所以就會出現低頭等一系列行為。

    要知道這可是在戰場上面,前排這麼一低頭或者是受傷倒地了,後面跟著向前衝的人因為剎不車,一腳踩空之類的事一定會發生,然後就會出現一連串的行為,比如說其中一個人的倒地讓後排一大串的人跟著一起被絆倒,所以這小小的一百來米很有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混亂。

    當這種踩踏出現後,很有可能對方的這支軍隊直接就會出現戰損百分之五的情況,這個時候說實話對方已經全部混亂了起來,將領在後面所下達的命令幾乎無效了,在這個時候如果己方放完弓箭之後,列出自己的軍陣直接一個大喊然後向前衝,都不是過多的去想就會明白對方已經失敗了,除非對方的兵力超出了你的數倍,再加上大量的督戰官在後排施壓,不然的話這場戰鬥可以說已經進入了戲曲性的一幕,隨著前排的倒地受傷,再加上後排的混亂,於是逃兵出現了,然後整個戰鬥就直接進入了追殺的環節。

    聽起來是不是很搞笑,但是在古代的歷史上有很多所謂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是如此,對方本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內心充滿了各種不安,但凡看到一點血腥直接就讓自己的內心崩潰了,只要一個人大喊著逃亂了,後面就會有無數人跟著一起逃跑。

    就像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學車的女司機在看到車已經快要撞上了,但是口中大叫著我害怕,卻不知道去剎車一個道理,看起來好像很無腦的樣子,但是真要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可能大家的腦子都處於一片空白,除了會大叫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了。

    而且古代的戰爭大多數都是這麼一個模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弓箭這個看起來瞄又瞄不準,射也射不死人,而且成本還相當的高,但是在戰場上使用率卻成為了主要選擇,就是這麼一個原因,沒辦法成本再高也不如人的生命成本高。

  • 14 # 寶劍鋒

    弓箭作為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非接觸打擊的需要

    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先用弓箭進行遠距離非接觸打擊,可以有效殺傷敵方的戰馬和人員等有生力量,降低敵方戰鬥力,從而更有效的保護自己方面的軍隊,增加戰爭勝利的籌碼。兩軍交戰的時候,是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瞄準,也很難瞄準,只要敵人在己方弓箭的有效射程內即可。

    弓箭生產成本低廉,經濟可行

    弓箭的箭頭,一般為鐵金屬,其餘的都是木頭等容易從自然界獲得的廉價物,可以大規模生產,成本低廉。

    弓箭可以回收

    戰鬥結束後,獲勝的一方打掃戰場時,可以講大量的弓箭進行回收再使用,這極大降低弓箭的使用成本。

    弓箭戰力強大攜帶方便

    一名戰士可以攜帶數十隻弓箭,不但殺傷力大,而且數量也多,這在戰鬥的關鍵時候是可以保命的。並且弓箭輕巧攜帶十分方便,深受士兵喜愛。

    因此,正是因為以上原因,在人類的整個古代戰爭歷史上,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弓箭都是第一選擇。

  • 15 # 度何川

    你確定射不死人?

    就下面這張大玻片,30磅,20米內可以洞穿一個無防護人。

    至於射不準?

    基本來說很難,我才練了沒多久就能把散步控制在20cm之內。古代又是齊射,無差別覆蓋,還會有射不準這個問題嘛?不要小看也不要誇大曾經作為制式武器的威力。

  • 16 # 陸棄

    弓箭是冷兵器時代唯一的密集型遠端火力打擊。

    雖然弓箭的射程只有一到兩百米遠,而且準頭非常差,但是弓箭的種種優點決定它是冷兵器時代不可或缺的武器。首先是攻擊範圍非常廣,雖然單個弓箭的攻擊範圍非常小,但是聚集很多弓箭手可以形成非常大的打擊面積。歷史上不乏用弓箭取勝的案列,相比於刀槍劍戟的近距離搏殺,弓箭可以越過前排直接攻擊敵人的後排。

    攻擊殺傷率非常可觀,雖然單個弓箭的射出的箭只確實比較容易躲避,但是在戰場上許多弓箭手齊射出的大量箭只無法躲避,非常容易造成敵軍重大傷亡。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引以為傲的重甲步兵衝鋒,面對英國的長弓手的拋射射擊,法王被打的措手不及。

    自己麾下的弓箭手都是臨時招募得來的僱傭兵根本沒能力和英國長弓手對射,結果因此被弓箭射擊破壞陣型,英軍趁機派出騎兵衝鋒,將法軍砍得落花流水,此役造成英法戰損比為2:75。所以用好弓箭手可以更好的殺傷敵人。

  • 17 # 丨青衫染墨意

    1.弓箭製作工藝複雜,在選材用料極為講究,古代人對弓箭的製作也有書籍為準。比如沈括的造弓,還有現在的北京聚元弓。均對製作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因為製作工藝材料不同,弓箭也分為多種,鳴鏑箭,風羽箭等等。工藝複雜。

    2.弓箭的準度,弓箭的準度並不差。它與箭後面的羽毛有很重要的關係,羽毛的使用於選擇使得箭有了很高的速度和平衡性。但同樣要進行長期的訓練,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做到百步穿楊。現代用弓箭狩獵就是很好的證明。

    3.弓箭的威力,弓箭的威力最重要的就是弓的強度與箭頭。越強的弓箭射程越遠威力越大。後來發明的弩箭射程達到450米左右,在古代來說是很有威力的存在了,還可以在箭頭處加上毒藥或者火油等等,適合一些特種作戰。

    4.箭雖然相對於其他武器消耗多一些,但是它卻在各種形式的作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弓可以重複使用,箭也可以戰場回收使用,避免了一些浪費。

    然後你就看到的就會是這樣的

    此時此刻,你是如何想的?

    想躲?督戰隊在後面拿著刀看著你,你一跑,結果就是以擾亂軍心為由,就地正法。

    靠盾牌盔甲防護,硬抗,有效,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完美。

    依照古代制式盔甲,並不是全防護的,身體裸露部位大於防護部分。

    防不住全身,但是致命之處有重甲保護,沒事!

    你錯了,以古代的醫療技術,治箭傷,極易發生感染,很容易截肢,感染死亡等。

    面對敵兵的狂妄,你的指揮官擊鼓,命令全軍衝鋒。

    敵軍正面部隊又是幾輪齊射,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過來,不跟你對砍,就是不停的射箭。

    同時,由於每種材料耗費週期較長。所以,一張弓製作下來,需要三年以上時間!

    第一年的冬天,用未乾透的木頭製作弓幹。

    第二年,在弓幹上貼上筋絲和角,增加韌性。貼完筋絲以後,在冬天上漆。此時上漆可不是刷一遍就行了,要等晾乾以後,反覆刷漆,形成保護膜。

    第三年春天,才能給弓上弦。一副弓箭才算完成。

  • 18 # 鴻哥iouyh福小鋪

    平射、仰射和俯射是射術的方式;

    從材質上有竹、木、動物角之類,製作程式有簡單的直拉、複合甚者是機械弩。

    射擊影響的因素有射程、風力和箭頭、水平翼。

    但不可能是問題所說的瞄不準、射不死,當然消耗是很容易消耗的,噼裡啪啦一通射,少說也射出了十幾二十幾根利箭。

    古代的拋射由投擲石頭,也就是牛皮筋裹塊石頭拋投出去,也有投擲鐵餅之類。

    當然最常見的是標槍,後來逐步統一為弓箭,向簡單方便能普及的程度過渡。

    平射大多數神射手的活,瞄準一個目標,直接幹過去;

    仰射與俯射屬於廣大戰士的活,追求就是殺傷力的覆蓋。

    雖然有鎧甲和盾牌,但從射人先射馬方面來看,不被鐵甲裹挾的部位肯定是會是首要目標,要麼是坐騎,要麼是移動的腿。

    或者就是面門等等,不可能每位戰士都用鐵甲把自已裹得嚴實。

    而且在弓弩的方面,力度也在加強,箭頭的穿透也在進步,如蒙古士兵的弓箭,西方的鎧甲騎士簡直就是移動的靶子。

    宋遼金的戰爭確實是一場弓箭和鎧甲的戰爭,特別是金國的重騎兵,打得宋朝土崩瓦解,若不是江南水鄉,真的會滅亡。

    弩炮弓箭幾乎處於劣勢。

    可蒙古卻將金國滅得毫無脾氣,蒙古的騎射又是完全剋制了金國的重騎兵。

    此起彼落而已,但遠端殺傷武器依然是古代軍隊的首選,畢竟先在實質接觸之前儘可能殺傷對手是最佳方案。

    甚者用遠端射擊作為策略也是蠻不錯的,蒙古騎兵就做得淋漓盡致。

  • 19 # 可食中國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哪裡聽來的弓箭瞄不準,射不死的謠言?

    誰說弓箭射不死,射不準?

    百步穿楊難道是假的?射中關羽手臂的那支箭難道是假的?秦始皇的箭陣難道都是用來唬人的?蒙古人馬上弓箭難道是用來射死雕的?射死薛仁貴的難道不是箭是狙擊槍? 龐統、鍾會、徐晃、 張郃、孫堅: 亂箭射死。 典韋、 黃忠這些猛將不是被箭射死,難道是自己抹的自己脖子?

    弓箭單兵作戰,可以精確打擊

    弓箭這個東西是非常神奇的,單兵作戰可以進行精確打擊,瞄準目標,一擊必中,在一定距離之下,一個好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實現現代狙擊手一樣的殺傷力。這個我們可以從很多獵人使用弓箭打獵就看得出來了,一把好弓,一個好弓箭手,完全可以射殺猛獸。

    團戰,可以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而合起來,它還可以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尤其是兩軍對壘,敵軍排列的整整齊齊,雖然士兵有盾牌和護甲,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配備,或者都是全身防護。所以不管是在安靜排列,還是群體衝鋒,一陣箭雨下來,大量士兵都能成為篩子,死的死傷的傷。即使無法團滅,也至少可以嚴重打擊對方進攻的氣勢,或者將直接滅掉一批批出頭鳥。

  • 20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弓箭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冷兵器時代第一重要的殺人利器,無論是步兵齊射還是騎兵騎射都是大殺器。即使是戰國時代,“超級大國”魏國武卒就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這說明魏國武卒的作戰模式就是遠端射箭近程揮戈近身短劍搏擊。後來龐涓被孫臏馬陵道中伏殺,就是萬箭齊發。白起圍困了趙括大軍,也是用弓箭阻止趙軍突圍,甚至用弓箭射殺趙括。

    一些人誤以為古代軍隊作戰時拿著刀槍衝鋒,其實從魏國武卒武器裝備就知道人家可以射出50支箭才會近身肉搏,不少軍隊還沒靠近就被射殺完畢。弓箭手很早就發明了三段式射擊,從而保證弓箭不斷齊射幾乎毫不間斷。李陵5000步兵擊潰10萬匈奴騎兵,靠的就是弓箭。按照魏國武卒每人攜帶50支箭計算,“三段式射擊”可以完成150次齊射,在機槍發明前這種齊射的殺傷力遠在刀槍之上。

    我一直認為古羅馬軍團如果遇上秦漢軍團,在古羅馬的劍盾兵靠近秦漢步兵方陣之前,他們能不能承受弓弩一次又一次的齊射。古羅馬軍團是短劍近身肉搏,秦漢軍團是弓弩齊射,大家想想就知道交戰的後果。當然,步兵方陣的弓弩手最大的問題是需要時間佈陣,這就使得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繞過守備森嚴的步兵方陣,然後偷襲還沒有完成方陣隊形的漢家步兵,這也是中原王朝面對遊牧民族不得不組建騎兵叢集“以騎兵對騎兵”之所在。但即使是騎兵那也是以弓箭為主戰兵器,蒙古騎兵就用弓箭把歐洲重灌騎兵徹底擊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蛙怎麼做好吃?